首页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举报
开通vip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 的要求”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 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宋希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思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 断言,是与当时德国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情况相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从 原则上澄清了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混乱,驳斥了施蒂纳的"意识创造历史"的诡辩.他们所说的"不 进行道德说教","不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是指...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 的要求” 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 提出道德上的要求" 宋希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思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的 断言,是与当时德国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情况相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从 原则上澄清了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混乱,驳斥了施蒂纳的"意识创造历史"的诡辩.他们所说的"不 进行道德说教","不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是指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宣扬的那种道德说教; 他们要否定的是那种近乎宗教信徒宣传教义式的道德说教,而不是指任何道德宣传和道德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由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决定的,要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教育.同时,教 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而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使受教育者有多方面的技能 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利己主义;道德说教;自我牺牲;共产主义者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2528(2006)010006-0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下 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 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 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 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 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 要形式."[1l(r'275怎样理解这段话?有的文章把它解释为马 克思主义者不应提出道德要求;既不要批判利己主义也不 要宣扬自我牺牲,否则就是进行道德说教.究竟应当怎样 解释这段话,作出符合文本本义的宣传,需要认真讨论, 取得共识.在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考虑一下,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在19 世纪加年代提出"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 求"这样的断言.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和开头一 章可以看到,这是与当时德国哲学和社会思潮的情况相联 系的.在1842年至1845年的3年间,德国哲学经历了比 过去3个世纪的变化都更迅速,更彻底的变革,这是一个 以黑格尔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德国哲学在 经过对中世纪神学的批判后,以不同的方式得出一个共同 的结论:神就是人.他们把人还原为神,并以人的原则代 替了上帝原则.什么是人呢?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把人看作 理性,精神,自我意识,把人的发展变成了抽象概念的逻 辑发展.后来,费尔巴哈用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批判了唯心 主义思辨,从思辨的人回到感性的人,实现了一次哲学的 思想解放.但是他从"类本质"上理解的人仍然是抽象的 人,而且始终没有完全脱离德国哲学批判的宗教前提,在 历史领域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哲学解体后的青 年黑格尔派,秉承老黑格尔派的"精神统治世界"的信念, 推崇独立的意识,并用独立意识批判一切,代替一切.施 蒂纳则不仅否定费尔巴哈的"类人",强调独立的个人, 以至于把作为个人的"我推到极端,宣布我是"唯一的", 我是"高于一切的","万能的",并把利己主义和自我牺 牲对立起来.由此不难理解,既然在青年黑格尔派看来, 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以及人们所受到的 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的意识的产物,那么青年黑格尔派 就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求人们用 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现实意识,从而 消除束缚他们的种种限制.这种道德要求,归根到底就是 要求人们用自我意识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世界,承认普鲁 士统治的德国现实.不仅如此,当时在德国特别是在柏林, 脱离真实的事物和历史发展,追求抽象概念的风气还相当 普遍,甚至像赫斯那样重要的理论家在谈到理论问题时也 总是把一切归结为逻辑范畴.他反对费尔巴哈,反对施蒂 纳,憎恨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但他又不得不像他们一样 宣扬"对人的爱","人的怜悯"和"施舍",实际上又退 回到基督教的"爱"和"自我牺牲"的道德说教. 为什么当时德国的思想理论界会把"利己主义"和"自 我牺牲"对立起来,并出现虚伪,夸张的宣传呢?应该说, 这是与当时欧洲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变化相关的.19世纪 的欧洲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在实现从宗教统治的 政治国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转型,政治国家与市 民社会逐渐发生分离.国家宣布个人的出身,等级,职业 和文化程度为非政治差别,不承认教会和封建特权,而只 承认人权和公民权的平等,同时强调政治国家的普遍利 益.国家以普遍利益代表的精神,要求市民社会的个人应 尽到自己的义务,作出自我牺牲,而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 则表现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的 追求.当时普鲁士统治的德国,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 和王权统治,但是作为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的近代欧洲 大国也已进入社会结构的转型期,特别是在法国控制时期 经过拿破仑改革后,等级制度,人身依附关系,贵族和僧 侣特权均被取消,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 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又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政 治的人,法人.因此,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不外 就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公共利 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不外就是这些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当时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哲学,不能不反映这种社会矛 盾,但是它们又不能理解和解决这种矛盾.理论家们不但 片面地看待这种社会矛盾,而且力图用道德说教向人们游 说宣传,或者让人们把矛盾从脑子里排除出去,或者劝人 们回到内心去忏悔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在影响着工人运 动.当时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和德国的柏林,都已是 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中心,思想极其活跃但也相当 混乱:不仅有表现小市民伤感和革命失败情绪的流行小 说,而且有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有基督教 仁爱主义说教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还有各种各样 的自由主义者,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在活动.曾经领 导过烧炭党人秘密组织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者毕舍,也在工 人中进行夸张的狂热宣传.他对工人说,"我们要求一切 人自我牺牲","我们应为社会而牺牲一切","自我牺牲是 履行义务的唯一办法","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随时随地牺 牲自己.凡是由于利己主义而拒绝履行其自我牺牲的义务 的人,必须被迫这样做."【1](9】毕舍号召所有的人:"牺 牲自己吧!"他甚至要求把一切不想牺牲自己的人宣布为 敌人.法国共和派的狂热者还反对"为自身幸福"而劳动, 鼓吹"人为劳动而生","必须完成道德责任",责难共产 主义者不讲"义务",不讲"自我牺牲","道德事业"和 "人的责任".而施蒂纳则把共产主义曲解为"诉诸人们 的自我牺牲和资本家的自我舍弃精神",鼓吹建立没有国 家的自由的"联合会",这种宣传同上述言论如出一辙. 从上述情况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人的批 判,不止是对抱着天真幼稚的空想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 批判,而且是对那个时代的德国哲学和整个意识形态的批 判.这种批判的意义在于,使人们从种种虚假,幻想观念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的枷锁下解放 出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精神和意图来看,就是要 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使哲学家们 清醒地认识到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他 们的批判同他们所处的物质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施蒂纳 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和利己主义的道德说教,只不过 是给这种彻底的批判提供了适宜的时机和典型的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施蒂纳,就是l9世纪的德国 哲学家约翰?卡斯巴尔?施米特(1806---1856)."施蒂纳" 是他的绰号,施蒂纳?麦克斯是他的笔名.他是德国青年 黑格尔派的成员,在l9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年黑格尔派 活动时期,他和恩格斯曾是好朋友,恩格斯说他是个善良 的人,也算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个"才子",挺受圈内人 的尊重;但他书生气十足,也表现出"不顾任何道德准则 以抬高自我和反对任何国家的倾向".【zJ【Pl1844年10月 底,他不顾一切地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这 本书出版后,他和恩格斯就分道扬镳了,因为他"唯一" 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思格斯说他"找不到两个可以和睦相 处的人".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本书,是施蒂纳的代表作, 也是表达青年黑格尔派道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着作.在这本 书里,施蒂纳大肆宣扬"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虚构出 "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的绝对对立,同时大量地进 行道德说教.他的极端言论,引起了理论界和官方的注意. 信息灵通,思想敏锐的恩格斯在该书出版十几天后,便写 信给马克思通报信息,说他初读该书的直接印象就是宣扬 利己主义.随后,马克思回信谈了自己的看法.恩格斯回 信说他"完全同意"马克思的看法.几个月后两人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同时对黑格尔以后的费尔巴哈,鲍威尔所代表的德国 哲学以及各式各样的德国社会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其 中对施蒂纳的批评占了全书十分之七的篇幅. 施蒂纳是怎样宣扬利己主义的呢?他认为,人同一切 事物一样都是利己的,无论是神或人类,都只关心自己的 事;无论是资产者或是共产主义者,都是利己主义者.他 在书里说了一大堆"利己主义者",什么"庸俗的利己主 义者","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唯实的利己主义者", "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唯心的利己主义者","纯粹 的利己主义者","真正的利己主义者","神圣的利己主义 者","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等等.归结起来主要就 是三种利己主义者,即"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自我 牺牲的利己主义者",以及二者归一的"自我一致的利己 主义者". 所谓"通常理解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庸俗的利己主 义者,他也称作"唯实主义的利己主义者",实际上指的 是注重功利的自私的资产者.在他看来,这种利己主义者 "依赖于事物",一心为己,斤斤计较私人利益,因而不 是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所谓"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者", 他也称作"唯心主义的利己主义者",实际上指的是他所 想象的注重理想和共同利益的"共产主义者".他认为, 这种利己主义者是"依赖于精神"的人,是"为了一个目 的,一个意志,一个欲望而牺牲掉其他欲望"的利己主义 者,因而也不是真正的利己主义者.以上两种利己主义者 都是片面,局限和不真实的,只有经过两者的否定的统一, 即达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才是真正的利己主义 者. 什么是"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呢?按照施蒂纳的 诠释,就是"把世界的一切归于我"的"唯一者",就是 本身体现着自我的"独自性"的利己主义者.施蒂纳以 夸张的思想形式,把作为"自我"的个人特点归结为"独 自性"这个普遍范畴,从而把"自我"归结为虚构出来 的绝对自由的,万能的"唯一者".正如恩格斯所说,这 样的"自我","唯一者"只是"纯粹思想上的存在",因 而也是比边沁的利己主义更彻底的利己主义.因为在边 沁那里上帝还凌驾于个人之上,而在施蒂纳那里则把个 人置于上帝之上,宣称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万能的.这 就是施蒂纳"在他整本书中到处见到的唯一的'利己主 (删) 义.Il】 不仅如此,施蒂纳还由此进一步虚构出"利己主义" 和"自我牺牲"演进的历史逻辑.按照他的逻辑,现实世 界是观念的产物,因此依赖于精神的"自我牺牲的利己主 义者"必然统治依赖于事物的"通常的利己主义者".这 两种利己主义者都是有缺陷和片面的,因而在历史发展中 都先后失去了自己,否定了自己,而走向"自我一致的利 己主义者".他认为这种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是全新的 东西","是过去的全部历史的目的".因此,人类历史就 是自我意识不断展开,演进,从而走向"自我一致的利己 主义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从现实的物质 世界达到普遍的精神世界,再达到"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 者"的自我意识,这就是理想的人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这 样,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利己主义与自我牺牲的对立, 就可以作为精神,观念的对立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而社 会的改革和革命也就成为无谓之举了.施蒂纳抱着这种抽 象的形而上学的对立和虚构的历史观,就搞不清楚那些主 张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者为什么经常要顺应理想的共同? 利益,不能理解历史上表现出来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 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因而常以牧师的姿态用基督 教的道德说教劝告人们要"忏悔自我","在自身中寻找过 错",要从意识中排除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的片面性,等 等.这就是说,施蒂纳既反对"庸俗的利己主义者",也 反对"自我牺牲的利己主义":既反对资产者,也反对共 产主义者,而标榜他的"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 恩格斯批评他这种"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建立在对 两种利己主义者范畴和对现实人的现实关系的错觉上面 的,不过是德国小市民观念自我膨胀的夸张的宣传.对施 蒂纳来说,与其说是他的道德哲学的无知,不如说是他玩 弄道德哲学的概念的诡辩. 不难看出,在施蒂纳的诡辩辞藻和社会思潮的浮夸下 面掩盖着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德国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德观 念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以及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或特殊利 益和普遍利益的关系问题.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作了系 统,深刻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解开了施蒂纳布下的思辨的利己主义诡 辩和道德说教的迷魂阵. 马克思所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 事实际活动的人及其实际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的历史变化 和发展.它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本,认为人们物质 生活的生产是肉体生存的前提,同时又是人们既定的生活 方式.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 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物质生活的生产不仅是人和自 然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 系的发展不仅决定着人类历史,而且是构成社会上层建筑 和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哲学,政治,法律, 道德,宗教等思想观念,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 系和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决定的,并且是随着社会历史的 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这种历史观提供了分析社会历史现 象,分析思想道德观念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原则上 澄清了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混乱,驳斥了施蒂纳的"意识创 造历史"的诡辩.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谓"利己主义"和"自我牺 牲"的对立问题,在历史中实际上是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的关系问题.在人类历史上,个人利益是构成共同利益的 基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共 同利益,发展为阶级利益.这种共同利益,阶级利益发展 起来之后,就会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 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转而与个人利益发生矛 盾.在这种矛盾中,普遍利益就被想象成为理想的,甚至 是宗教的,神圣的利益.不仅如此,在个人利益转化为阶 级利益,共同利益而获得普遍性和独立存在的过程中,共 同利益和普遍利益就转化为不依赖于个人的,通过交往而 形成的客观力量,转化为决定和管制着个人的某种力量, 而个人的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异化,成为社会关系 所制约的行为.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内, 总有某些异己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实际力量统治着 人们.只要人们从唯心主义的思辨和幻想回到具体的现实 中来,人们就会从"想像什么"回到"实际是什么"中来, 就会从"理想什么"回到"怎样行动"和"必须行动"的 问题上来.这样,人们也就会把他们觉得是思维的产物理 解为生活的产物,就会懂得"不是原则创造出经验的生活, 而是经验的生活创造出原则",不是对立的道德观念决定 了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的对立,而是相反,是生活中的利 益关系,生活条件的对立决定了人们道德观念的对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利己主义" 和"自我牺牲"的对立,那就应当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 方面,从社会意识来说,不能单纯在道德情感或思辨理 论的形式上去理解,也不能用坚持一个方面,反对另一个 方面的方法去解决两者的对立,而应当去研究它们存在的 社会根源和条件,从其产生,发展的根源和条件上去理解 和解决它们的对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消除社 会意识存在的根源,才能消除由这种根源产生的结果.所 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 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 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 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 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l1() 另一方面,从个人意识上说,也不能单靠道德说教解 决问题,而是要注熏个人的现实生活条件.现实的个人是 活生生的,有各种欲望的人,又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 着的人.一个人保留着他"自己"的哪些欲望,放弃哪些 欲望,是由他的必要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决定的;现实的个 人就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 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具体 条件和个人的状况来说,"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 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如果这 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 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 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 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Ul(P295-296)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总是并 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因此桑乔(即施蒂纳 一 引者注)指出的两个方面就是个人发展的两个方面,这 两个方面同样是个人生活的经验条件所产生的,它们不过 是人们的同一种个人发展的表现,所以它们仅仅在表面上 是对立的.至于由发展的特殊条件和分工所决定的这个个 人的地位如何,他比较多地代表矛盾的这一面或那一面, 是更像利己主义者还是更像自我牺牲者,那是完全次要的 问题,这个问题也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时代内对一定的个人 提出,才可能具有任何一点意义.否则这种问题的提出只 能导致在道德上虚伪骗人的江湖话."【l】M) 为什么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 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因为从根本上说来,这 种对立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物质条件和社会根本制度问 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关系,本质上不 是人对人的关系,而是资本对劳动的关系资本和劳动的 对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 资本";他的目的就是资本增值;他在资本运动过程中的 行为动机就只能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取得尽可能大的 利润.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着资本家的利己 主义道德观.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向资本家宣传"你不要 利己主义啊","你要自我牺牲啊",那不是幼稚可笑的吗? 如果想用这种宣传改变资本主义制度,那不是地道的空想 吗? 对工人来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出卖自己的劳 动力,其劳动和工作是被迫的.他们之所以去劳动和工作, 只是为了挣钱,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存.他们是"为了生 存而劳动",不得不去从事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生活选择. 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教育,因此在他们的个 人品性方面常常表现为酗酒,纵欲,粗暴,甚至是不难理 解的"道德堕落".在这种情况下,共产主义者能够批评, 谴责工人的"利己主义"吗?能够通过道德宣传改变他们 的道德状况吗?那不是脱离实际的幻想和极其幼稚可笑 的道德说教吗? 正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注 重现存的经济制度和人们的实际生活条件,只有改变产生 这种道德及其观念对立的社会根源和条件,才能改变道德 及其观念的对立.因此,共产主义者不像施蒂纳那样进行 道德说教,不向人们提出脱离实际的道德要求.显然,这 里说的"不进行道德说教","不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是 施蒂纳等人宣扬的那种道德说教,如"你 指青年黑格尔派, 们要彼此互爱呀","不要利己主义呀","要随时自我牺牲 呀"等等;是否定那种近乎宗教信徒宣传教义式的道德说 教,而不是指任何道德宣传和道德要求.因为,进行这种 道德说教绝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劳动的矛盾 和根本利益冲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不是 教条,而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 动".【l】(P236)通过这个历史的运动,建立一个合理的,公正 的,人道的社会,并在建立这种社会的斗争实践中建设新 道德,实现人自身的改造. 四 那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者所主张的教育 应该是怎样的呢?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得很清楚:"共 产党人并没有臆造什么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 改变教育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口】(P480 要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教育.这里有几个问题: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是由社会制度决定 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教育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决定的, 是由资产阶级借以进行教育的那种政治权力决定的,是由 社会通过学校等进行的直接或问接的干预决定的.这种教 育当然体现着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功利性. 恩格斯在叙述l9世纪4O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精神状 况时,曾公开地批评过资产阶级的国家教育.他说,那时 英国的教育设施和人口数目比起来,少得很不相称.工人 阶级可以进的不多的几个日校,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去,而 且这些学校都是很坏的.教师不但缺乏必要的知识,而且 缺乏必备的职业道德,并且不受公众的监督.在那种学校 中,教育也受着自由竞争的支配,有钱人占便宜,穷人吃 亏.因为对穷人来说,竞争恰恰是不自由的,他们没有必 要的条件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参与竞争.没有一个地方实 行义务教育.在工厂里的所谓义务教育也只是名义上的存 在,实际上工人根本得不到所需要的教育.当时英国政府 的预算是5500万英镑,而用于教育的只有4万英镑.这 样少的教育经费根本抵不过宗教对青少年的影响,几乎所 有的学校里都只有宗教教育,他们培养教派的仇恨和狂热 的偏执,而一切智力,精神和道德的发展都被"自由"地 疏忽了. 另一方面,恩格斯也肯定了生活条件本身给予工人阶 级的实际的教育,认为这种教育"不但代替了学校里的那 一 套废物,而且还清除了和那一套废物纠缠在一起的宗教 观念的毒素,甚至还把工人置于全民族运动的前列".贫 困教人去祈祷,但更重要的是教人去思考和行动.工人虽 然不会读,不会写,但通过实际的教育,他们对自己和民 族的利益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对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什么以 及他们能够从这个阶级那里得到什么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他们虽然不了解教会给他们讲的天国问题,但是他们很了 解人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些思想都表明马克思,恩格 斯是多么热切地期望着改变旧社会的教育,实现新社会的 教育!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理论意义上,这是改 造旧世界与改造人自身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方面意 义:一方面是环境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必 然产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无产阶级来说,也是一种历 史使命,不仅要改变旧社会制度,而且要建设新世界.要 在改造环境中改造人自身,这正是无产阶级的两大历史任 务. 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应当是一致的. 马克思认为,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在批评旧唯物主义时指 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 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 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P4'在此基础上,马克思 进一步提出共产主义思想意识普遍产生的必要条件,认为 "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 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 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 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 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 才能抛弃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 的新基础."„(P)这就是说,在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任 务中,不仅包括改造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造旧的阶级, 同时也包括改造自身的旧观念,旧习惯和旧道德.这就是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在革命活动中,在改变环境的同 时,也改变着自己"的革命实践的教育.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建 立在空想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思潮的优点就在 于"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 发现新世界",尽管他们并不主张"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 旗帜",但他们始终坚定地推动批判理论的宣传影响.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本身就包含着高尚的道德理想 和道德要求.这种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给人类以真理 和正义的启示,促使世人的思想解放,特别是促使工人阶 级和劳动人民的觉醒,意识到自己应有的社会的和政治的 责任,增强为改变现实状况进行斗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关于教育的空想.在《德意志意 识形态》中他们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空想社会主义关于 教育的空想;30年后,又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关 于未来新社会的教育体系"和所谓"依靠自身"教育的空 谈.杜林认为,在"最后的终极的共同社会"里,对青年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涉及科学基础的教育,应该有数 学,还有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他还幻想以诗意的 审美教育和世界化的语言教育收到青年自身教育的效果. 恩格斯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某些学科知识,而在于社会 制度;不在于空想设计未来的教育体系和学科内容,而在 于争取建立适合于青年教育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恩格斯认 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自由竞争 的支配,听之任之的制度也支配着行政,医务,教育,甚 至也支配着宗教.因此,在资本主义时代,不应侈谈完善 的教育体系,也不可能空谈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而只能 原则地指出未来社会教育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在对杜林的 批判中,恩格斯重申了和马克思共同的思想:"在未来的 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 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丹盯马克思和恩格 斯强调的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使受教育者有 多方面的技能和全面的发展.他们相信,到新社会来临之 时,人们会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对旧道德的批判中开辟新 的道德教育的道路,找到适合于新社会的具体教育内容和 教育方式.《反杜林论》中讲的这些思想,虽然距离《德 意志意识形态》发表已有30多年,但这更能说明马克思 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者对待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是一 贯的,而且是在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l】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梅林.马克思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责任编辑:蒋旭东
本文档为【怎样理解“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73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4-28
浏览量: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