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doc】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举报
开通vip

【doc】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doc】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 心 2008年3月 第2期 麦学集纠 CollectedPapersofHistoryStudies Maf..2008 No.2 ? 博士论坛?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 —— 以《劝学篇》为中心 石文玉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 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

【doc】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doc】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 心 2008年3月 第2期 麦学集纠 CollectedPapersofHistoryStudies Maf..2008 No.2 ? 博士论坛?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 —— 以《劝学篇》为中心 石文玉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 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 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 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关键词:张之洞;君臣之纲;秩序;民权;议院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O08)02—0106,09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 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 题.因为君臣之纲乃是中国旧有之物,民权,议院却是舶来品,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加之概念内涵随时 空流转而发生的变迁,带来了后人理解上的歧义.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今人对这三个 概念内涵的把握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得出张之洞反对西方民主学说,反对议院,政治上保守乃至反动的结论,缺乏对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的历史主义的分析;一种是9O年代后期以谢放先生为代表,一改张之洞在政治思 想上的落伍,保守的形象. 谢放先生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把民权置于历史语境中,去寻觅张之洞的民权,议院所指,以《劝学 篇》中出现的"君民皆不得违其法"一句为主要依据,认为张之洞对"权利"有"大致 ,"张之 不错"的认识 洞之反对倡言'民权',实是反对将'民权'释为涵义不甚明确的'人人有自主之权','民揽其权',而非 反对由法律规定的'权利"';以"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为主要依据,认为 张之洞"已认识到西洋议院有'立法'的功能".?该文在学界颇有影响,其观点经常被引用. 笔者以为谢放先生可能由于过于专注史料,忽视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试想如果张之洞已经认识 到"权利"是法律规定之物的话,又怎么会把"民权"等同于"人人有自主之权"的中 "呢? 国式的"自由 收稿日期:2007—08—16 作者简介:石文玉(1970一),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宝成关教 授. ?这里的"时空流转"是指三个时间段,对于"君臣之纲"来说,包括历史上之三纲,张之洞之三纲,今人之三纲;对于"民权"来说,包 括西方之民权,时人及张之洞之民权,今人之民权. ?参见谢放:<"张之渝反对民权"说剖析),《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2期;《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香港《二十 一 世纪>,智识学术网转载(www.zisi.net). 106 那么,"君民皆不得违其法"一句,到底是对西方社会的现象描述,还是对"权利"或日"民权"概念的阐 释?"立法"一词到底是中国语义上的"制法设刑"还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立法权"呢?张之洞持守 "君臣之纲"究竟是要持守什么?"君臣之纲"与"民权","议院"究竟处于怎样的紧张关系?本文试对 这一连串的问题作出回答,以期对张之洞的政治思想予以更贴近历史的评价. "君"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秩序的象征.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可谓久矣!其源头可以远溯至夏,商,西 周初年有大小1000多个诸侯国,也没有实践出别的花样,最出格的不过是孟子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然而还是以君本位为前提的,秦汉以后更是走向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君"因为是中国 漫长历史中唯一的政体实践形式而成为秩序的象征,民间说书艺人常说的"天下不可一日无主","天无 二日,土无二主",也进一步证明君与秩序的对应关系是多么的深人民心.政体的单一性使君臣关系成 为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中唯一的人际关系. 抛开"吃人的礼教","以理杀人"的道德谴责,君臣之纲的历史本来面目是古人出于对秩序的诉求 而为君臣关系设定的绝对律令."纲"即是"一",君臣之纲就是主张臣要以君为"纲",为"一",不要计 较君做得好不好,够不够,应该去除个人的好恶得失,无条件地尽臣之道,行臣之理,在其位必须谋其政, 绝对不许以君不象君为借口,不尽你的位分所应尽的职责,从而形成你不仁我就不义的讨价还价关系. 至于君做得如何,则不在"君臣之纲"的论域,因为君不归它管,君归"天"来管.即便是对不仁不义之 "而言,君臣之纲不是要保具体的一君,臣电只能冒死上谏而非武力易位.所以就"理 家一姓之江山,而 是企图通过确定君臣之间的位分之"理",求得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国古代政治强调不怕死的精神,高 度颂扬不怕死的臣子,原因就在于此. 对此陈寅恪,贺麟都深有所感.陈寅恪在动荡不安的民国时代,面对秩序重建的急务,咀嚼出三纲 之义:"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 idea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 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p.846)这可能是近代学人在五四 "打倒孔家店"以后首次为三纲翻案. 如果说这段话还是有点文绉绉的,不易理解的话,抗战时期哲学家贺麟以他西方哲学史的功底,专 文阐释三纲之理,说得就比较通俗易晓了:"就三纲说之注重尽忠于永恒的理念或常德,而不是奴役于 无常的个人言,包含有柏拉图的思想.就三纲说之注重实践个人单方面的纯道德义务,不顾经验中的偶 然情景言,包含有康德的道德思想".三纲是五伦最高最后的发展,三纲由五伦的相 对关系发展为绝对 关系,是要"补救相对关系的不安定,进而要求关系者一方绝对遵守其位分,实行单方面的爱,履行单方 面的义务.所以说三纲说的本质在于要求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不父,子不可以不子;夫不夫,妇不 可以不妇.换言之,三纲说要求臣,子,妇尽单方面的忠,孝,贞的绝对义务,以免陷人相对的循环报复, 给价还价的不稳定的关系之中".(p.59)该文半个世纪后还被台湾学者韦政通高度赞誉,在他1985 年出版的《伦理思想的突破》中称贺麟"对三纲的精神更是作了颇富创意的阐释",今日读起来"仍然有 新鲜之感,一点也不过时,现在我们仍正在朝这个目标努力".(PP.2—4)当代儒学大师徐复观也从秩 序的角度对三纲予以肯定.? 事实上君臣之纲也确实培养了无数的铮铮铁骨,耿耿忠臣,发挥了稳定社会的功能,余英时说:"从 长期的历史观点来看,儒学的具体成就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31(p.132) 所以中国古代虽屡有王朝更迭,然而在君主专制的"寄命之地"没有发生变化前,中国主流文化从来没 有对"君"的存在发生质疑,相反由单一政体而衍生出的唯一思维路径,却促使儒者们不断地思考,强化 ?参见徐复观:《中国孝道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在历史中的诸问题》之七,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93—96页. 1O7 君臣之"理",直至发展为"天理".因此在中国,皇帝可以轮流做,但是"君"却不可无.把民本思想发 挥到极致的黄宗羲最后还是回到对明君的呼唤. "君臣之纲"对中国现实政治的投射,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君"的在位,不缺席;二是"君"为实权 之君而非虚君.只要守住这两点,至于采取什么样的统治形式,虽然"言之骇人耳",?也不是绝对不可 以,这是晚清政府改革的底线,也是张之洞信守的原则. 张之洞出身于科甲正途,接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又身兼封疆大吏,属清朝利益集团中的一员,他的 文化学识,社会角色都决定了他必然奉守"君臣之纲".他视以"君臣之纲"为核心的纲常伦纪为不变的 "道",以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为立论基础,认为《礼记》的要旨是"亲亲也,尊 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4J (内篇?明纲)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象严复,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等处于体制边缘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有保皇主 张,但是他们属于爱国,爱民才爱"清",把秩序放在首位,张之洞却与之相反,他是因为"保教"才"保 国",把"教"放在首位.对于这一点,曾追随他二十年之久的辜鸿铭看得很清楚:"文襄之效西法,非慕 欧化也;文襄之图富强,志不在富强也,盖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因此称他为"保 教"之"儒臣".也就是说,张之洞已经把三纲内化为他的精神操守和价值准则.在张之洞看来,三纲不 仅是社会秩序之"理",同时还是中国人的文化标识,族籍识别:"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 在于此",L4J(内篇?明纲)所以必须得保,他对"民权","议院"的评判取舍都是从此出发. "民权"是近代西方语汇,是指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平等权,财产权,选举权,国 民免于被国家强制机关施暴的权利等等,美国人也把它概括为追求幸福生活权."民权"无疑是以"权 利"学说为基础的,张之洞是否具有"权利"意识是探讨其民权观的前提. 在《劝学篇?内篇?正权》中,张之洞通过四个连续的设问:"将立议院欤","将以立公司,开工厂 欤","将以开学堂欤","将以练兵御外国欤",得出"何必有权"的结论,认为中国并没有限制过立公司, 开工场,开学堂,立议院中国尚不具备条件,何必要权;练兵御外国,没有国权是不可能的,"盖惟国权能 御敌国,民权段不能御敌国,势固然也."-4(内篇?正权)这些说明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立公司,开工场, 办学堂正是"民权"的内容之一;练兵御外国是国民责权利相统一的必然要求;议院更是旨在制约皇权, 保护民权的权力机关,而不仅是表象上所呈现的议事机关.后来张之洞还明确地说过:"盖国家所宜与 商民公之者利,所不能听商民专之者权."可见张之洞的"权"只意味着"权力"而非"权利",他基本上 没有近代"权利"意识.? 张之洞对西方是"人人无自主之权"的分析从反方向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泰西诸国,无论君主, 民主,军民共主,国必有政,政必有法,官有官律,兵有兵律,工有工律,商有商律,律师习之,法官掌之,君 民皆不得违其法.政府有令,议员得而驳之;议院所定,朝廷得而散之.谓之人人无自主之权则可,安得 日'人人自主'哉?"-4(内篇?正权)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的"自主"是绝对的自主,是与法律的约束相矛 盾的,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西方人的"权利","自由"是被严格地限制在法律规定的 权利范围之内的, "君民皆不得违其法"一句,仅是对西方社会现象的描述,而非对"权利"概念的解读. 谢放先生在前揭《"张之洞反对民权"说剖析》一文中,认为张之洞这段话"正是为了说明所谓'民 ?清末新政期间,张之洞在与各督抚大臣商议复奏过程中,1901年4月4日致电刘坤一等人:"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 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王树榍编:《张文襄公全集>卷171,第37—38页,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权利"这个词,至少在2O世纪3O年代的时候,还是"权"+"利"的组合.陈鍪发表于《燕京)1939年第25期的《戊戌政变时 反变法人物之政治思想>一文,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第67页分析反变法之性质时,列"权利之冲突"专节,首句即是"所谓权与利 者,即政治与经济之势力,二者实为不可分.国之政争出自政见者极少,多皆为政权之争,本文重在政治思想,而当时权利之冲突,有可 得而略言者".此外文中还有多处,恕不一一列举. 】08 权'是由各种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张之洞之所以反对倡言'民权',实是反对将'民权'释为涵义不 甚明确的'人人有自主之权','民揽其权',而非反对由法律规定的'权利"'.?李细珠在其专着《张之 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中,也将该段视为张之洞对西方"民权"概念的认识,笔者很难认同..(PP.287—288) 贾小叶也以此为据,认为"'君民皆不得违其法'一语触及到西方立宪的实质,认识到议院与君主之间的 制约关系",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近代"权利"意识的缺乏决定了张之洞只能用中国传统的理论资源,思维方式去理解,定义"民权". 他说:"考外洋民权之说所由来,其意不过日国有议院,民间可以发公论,达众情而已. 但欲民申其情, 非欲民揽其权.译者变其文日'民权',误矣!近日摭拾西说者,甚至谓人人有自主之权,益为怪妄!此 语出于彼教之书,其意言上帝予人以性灵,人人各有智虑聪明,皆可有为耳.译者竞释为'人人有自主 之权',尤大误矣!"(内篇?正权)这段话有两个要点,一是说西方民权本意是"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 揽其权",这一点他是赞成的,但把它翻译成"民权"是不对的;二是说如果把"民权" 进一步理解成"人 人有自主之权"就更是大错而特错了.张之洞的这两点认识其实都建立在对维新派的误解之上. 在维新派的用语中,"民权"虽常被用来与"君权"相对应,但并不是要否定君权,而是指君适度地让 权于民,使二者相得益彰,所谓"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L8(p.94)"民主"才被赋予废君而行民择主的 共和制的内涵.梁启超在戊戌后反省"民权"之遭遇时曾说:"吾之倡言民权,十年于兹矣,当道者忧之 嫉之畏之,如洪水猛兽然,此无怪其然也.盖由不知民权与民主之区别,而谓言民权者必与彼所戴之君 为仇,则其忧之嫉之畏之固宜.不知有君主立宪,有民主立宪,两者同为民权,而所以训致之途,亦有由 焉.凡国之变民主也,必有迫之使不得已者也."也就是说,维新派争"民权",并不是要反对君主体 制,只是希望在君权的框架之下行民权,实质上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现时代展开,?与张之洞等清廷臣属 们的观念并无本质区别,然而却被深深地误解.试想一下,如果他知道"民权"不等于"民(择)主",君 权下也可行民权,立公司,开工厂,接受学堂教育,以及议院所体现的议事之权都是"民权",他会反对 吗? 张之洞对于"人人有自主之权"的误解就更深了.19世纪下半期,一些思想新锐们以"人人有自主 之权"来阐释"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的"民"的存在状态,?叫虽然有时也会流露出羡慕之情,但是还是比较恪守 "民主"与"民权"的界限,并没有反对当时君主政体的意思.而且从上引梁启超的"凡国之变民主也,必 有迫之使不得已者也"中可以看出,梁本人也不赞成"民主".至于"自由",尽管早在戊戌年之前就有人 从政治权利的角度来理解"自由",如1887年l0月2日《申报》刊登的《论西国自由之理相爱之情》一文 就说:"西国之所谓自由者,谓君与民近,其势不相悬殊,上与下通,其情不相隔阂,国中有大事,必集官 绅而讨论,而庶民亦得参清议焉."严复在甲午战败后也称赞西方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然而这 些都没有影响到张之洞,他依然是从中国传统中去汲取"自由"的学理资源.中国文化传统中也有"自 由"的因子,主要是受庄子反对政府,法律,制度等一切规范的约束,追求精神意志自由的影响,试图按 己意而行,不受限制,甚至为所欲为,散漫无拘.如张籍说:"酒边常见自由身",金圣叹在被革掉"博士 子弟员"资格时说:"今日还我自由身",因此梁启超说中国"有自由之俗,无自由之德".显而易见,这样 的"自由"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受统治者欢迎的词汇,对此严复看得很清楚,他说:"夫自由一言,为中 国历代圣贤所深畏,而从立以为教也".这正是张之洞反对把liberty译为"自由",反对把"民权"理解为 "人人有自主之权"的中国式的"自由"的文化背景. ?谢放先生在文中还以1903年张之洞主持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中 一段话来作为佐证:"外国所谓民权者,与义务对 待之名词也;所谓自由者,与法律对待之名词也.法律义务者,臣民当尽之职;权利自由者,臣民应享之福".但笔者以为,这段话毕竟已 经是五年以后的事了,只能表明张之洞的认识进步了.而与《劝学篇》的写作在同一时期的湖南新政中的新旧之争中,张之洞对《湘学 报》的批评是这样说的:去年"力言湘多有不妥,恐于学术人心有妨,……近日由长沙寄来湘两次,其中奇怪议论较去年更甚,或 推尊摩西,或主张民权,或以公法比春秋,鄙人愚陋,实所未解,或系阁下未经寓目耶?此问士林见者啧有烦言,以后实不敢代为传播 矣",从此取消了官订《湘》.(《翼教丛编》卷六,页一A(第377页),台北文海出版社.) ?夏勇教授在《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中国社会科学)zoo4年第5期第l4页)中说:"我宁愿把清末民初的 民权诉求,看作先秦民权思想在现时代的一个自然展开." 109 以中国式的"自由"为底色的"民权"本质上当然与政府,法律是无法共存,不共戴天的.在上引张 之洞的四个设问中,他的自问自答充满了这样的逻辑.在立公司,开工厂一问中他答道:"且华商陋习, 常有藉招股欺骗之事,若无官权为之惩罚,则公司资本无一存者矣.机器造货厂,无官权为之弹压则一 家获利,百家仿行,假冒牌名,工匠哄斗,谁为禁之?"在开学堂一问中他答道:"若尽废官权,学成之材既 无进身之阶,又无饩廪之望,其谁肯来学者?"在练兵御外国一问中他又答道:"况兵必须饷,无国法岂能 抽厘捐,非国家担保,岂能借洋债?"此外他还以揶揄的VI吻称历史上宋弃汴京而南渡,留下中原数千里 遗民的极端状态为"人人可以自主矣".【4(内篇.正权)这进一步说明张之洞理解的"民权"或日"人人自 主"是一种与"官权"相对立的无法制,无国家,无秩序的无政府状态. 这样的"民权",在社会秩序层面,必然要颠覆皇权体制,带来祸乱,因此张之洞把"民权"称为"召乱 之言",断言"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认为中国若实行"民权",对外将遭致国权丧失:"且必将劫 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人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对内将导 致纲常沦丧,天下大乱:"若人皆自主,家私其家,乡私其乡,士愿坐食,农愿蠲租,商愿专利,工愿高价, 无业贫民愿劫夺,子不从父,弟不尊师,妇不从夫,贱不服贵,弱肉强食,不尽灭人类不止."L4](内篇?正 权)他尤其以法国为例,说明废君而行"民主"制度必将遗祸天下:"昔法国承暴君虐政之后,举国怨愤, 上下相攻,始改为民主之国",由"君主"而"民主"实在是"民"的无奈之举,而"我朝深泽厚仁,朝无苛 政,何苦倡此乱阶,以祸其身而并祸天下哉",提倡"民权"只能是"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 四起,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4(内篇?正权)所以他坚决地反对"民权",说出"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 之说不可行也"(内篇?正权)这样备受后世谴责的话. 需要指出的是,张之洞的上述误解,并不是孤案个例,《翼教丛编》中收录的众多的对康,梁民权,平 等学说的批判,都是张之洞的同道.《邵阳士民驱逐乱民樊锥告白》中说:"人人有自主之权,将人人各 有其心,是使我亿万人散无统纪也."?(p.346)《宾风阳等上王益吾院长书》也说:"今康梁所用以惑世 者,民权耳,平等耳.试问权既下移,国谁与治?民可自主,君亦何为?是率天下而乱也. 平等之说,蔑 弃人伦,不能自行,而顾以立教,真悖谬之尤者!"…(PP.349—350)湖南新政中发生的驱除梁启超,易鼐, 樊锥等人的事件,更是这种误解的集中反映.造成误解的原因固然与他们所受的正统儒家教育与西方 政治文化的致思进路完全相异有关,同时也与中国语的合成词构词法有关,即中国的合成词是由具有独 立意义的字组合而成,如"民主"(民+主),"民权"(民+权),"自主"(自+主)等等,这对于习惯以意 会性思维方式去"体贴"概念内涵的晚清人来说,产生理解歧义也是很正常的.所谓意会性的思维方式 就是:"人们并不是通过对某一概念的严格逻辑定义和界说,来把握和认识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 换言之,人们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而是通过对该概念的上下文加以直观地领会的方法,来潜移默 化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实际涵义.而且,一旦领会了该概念的涵义,人们仍然不是经由概括的理论语言来 对这一概念加以界说和定义."【1(p.59)以"人人有自主之权"为例,若是去除西方权利话语的背景,就 中国语义而言,与中国式的按己意而行的自由确实别无二致,民做主与民有权的区别也只能是见仁见 智.因此尊君权的维新派受到同样尊君权的洋务派的攻击就不足为怪了. 张之洞反对"民权"不等于反对议院,因为在他看来,议院与"人人有自主之权"无涉.那么张之洞 是怎样看待议院的呢? 首先,张之洞认为西方的议院只是最高行政权(国君,总统)之下的议事机关,发公论达众情的舆情 机关.他说:"尝考西国之制,上,下议院各有议事之权,而国君,总统亦有散议院之权.若国君,总统不 以议院为然,则罢散之,更举议员再议.君主民主之国略同."E4](内篇?明纲)这种国君,总统随时可以罢 免议案,解散议院的认识,说明张之洞理解的议院只是附属于最高行政权的治国手段.他还说:"考外 洋民权之说所由来,其意不过日国有议院,民间可以发公论,达众情而已.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揽其 权."(内篇?正权)"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揽其权"一句表明了张之洞仅将议院定位于公议性质,而不 110 是权力机关,更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旨在制约王权(或日最高行政权)的立法机关.也许有人会问: 张之洞明明还说过"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L4J (外篇?设学)又怎么能说它不是立法机关呢?这里我们需要对张之洞此处的"立法"是中国历史语境下 之"立法",还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立法(权)"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法制传统的国家,汉代典籍中就有"制礼作教,立法设刑",D3](卷23,《刑法 志》)"王者制事立法"l14](卷25,《律书》)的记载,然而此"立法"仅是制法设刑之意.西方"立法(权)"是 议会制的核心功能,它不仅是指议院有制定,解释,修改,废止法律等的立法职能,更重要的是这种立法 职能指向的是君权的至高无上性,以立法来制约分离君权才是它的真正立意,如英国议院;或者是三权 分立结构下的与行政权,司法权相制衡的一极,如美国国会,这是中古政治走向近代政治的主要标志. 而戊戌前后能代表当时思想界之先进的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立法权的认识并不准确. 据李三谋先生研究,那时介绍西学的有关资料如《万国公报》,《出使泰西日记》,《列国岁计政要》, 《英政概》,《法政概》等书刊都把西方议院的立法权解释和翻译为"议政"权或"议法"权,康有为本人也 是直到1898年6月才在同日本雉野文雄的交往中初步懂得了三权分立,但未来得及宣传,变法运动就 失败了,故在第二年梁启超还依旧认为:"三权统一于君主焉".?改良派中思想最为深刻的何启,胡礼 垣虽然赞成三权分立,但在他们的政治改革设想中,也没有想到新订宪法,以立法权限制君权. 视君臣之纲为最高政治准则,民权思想原本就落后于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的张之洞,在他们对立法 权普遍误解的情况下,识见能卓然于他人之上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说,张之洞的那句"立法等事,重在 上议院",只是从中国古代"制法设刑"的角度,认识到西方议院有制定法律的职能,没有上升到近代以 立法权制约最高行政权的认识高度. 学界中确实有人从这句话中得出张之洞对宪政,对议院立法权有一定认识的结论.E6](p.289)谢放 先生就曾从这句话出发,认为"张之洞在《劝学篇?内篇?正权第六》中已认识到西洋议院有'立法'的 功能".谢放先生的立论是从思想背景人手,以《万国公报》1875年6月12日刊出的《译民主国与各国 章程及公议堂解》一文,作为时人认识西方民主政制的背景材料.该文确实对西方民主原则,三权分 立,立法权等作了比较详细而准确的介绍,然而被谢先生忽视的是该文是一域外人士——传教士林乐知 所撰,属于送上门来的"礼物",不能代表时人对于西方政制的认识水平. 据郭嵩焘说,1875年前后中国社会民风士气之愚顽尚"有万不可解者","甘心承人 之害,以使胺吾 之脂膏,而挟全力自塞其利源,其愚不可瘳矣!"(p.8)偶或有一,二先觉者也犹如"早起的虫儿"?被 群愚所攻击,吞噬,所以曾纪泽乘坐机动小轮船回乡奔丧引起官绅大哗,数年不息;冯桂芬恐于恶势力的 围攻,去世(1874年)多年后才由他人正式出版《校郐庐抗议》(1885年);?郭嵩焘因《使西纪程》而备受 责难,书版也遭致损毁(1875年,1876年),之后他吸取教训不再循例将日记报送总理衙门,而是密不 示人,百年后才得以刊刻面世,致使他的真知灼见因为没有发挥出影响社会的功能而使其意义大打折 扣.在这样闭塞,颟顸,落后,保守的民情下,林文只能具有典籍思想史的意义.?况且报纸是时效性 的,当时若没有产生影响,事后更难.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对于与西方政治思维几成对立之 势的中国人来说,在国门刚刚打开,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还极为匮乏的时代,若能敏锐地捕捉,吸收林文 提供的学理资源和思维路径,倒弥足称奇了,因为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外来事物能够在本土扎根,常常缘 于本土之内在需求,而非"送来者"一厢情愿式的多情. ?参见李三谋:《早期改良派实非君主立宪论者》,《江汉论坛》,】985年第】】期;另见李三谋:《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香港新闻 出版社2000年版,第218—223页. ?语出柏饧的杂文集《早起的虫儿》.意思是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那么早起的虫儿呢,则是放吃掉. ?该书曾以手抄本流传,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员影响不可低估,戊戌维新期间该书又因为有全而,具体,宜于操作的 应对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而成为光绪皇帝指定的两本变法参考书之一,另一本是张之洞的《劝学篇》,足见该书的价值.然而从写成(1861年)到正式付 日J却经历24年,让人唏嘘不已.参见丁伟志,陈崧:《中体西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9页. ?王人博先生也曾引用谢放先生文中提供的这一条史料,作为围人认识西方政制的代表,进而得出"张之洞从议会制,民众的议政权 利以及法律的至上性等方面来诠释民权概念甚是到位,甚是妥贴"的结论,笔者以为有些失察.参见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宪政的 中国之道》U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l页. I】1 其次,张之洞带着上述理解,在西学中源说的影响下,于中国历史中寻觅西方议院的踪迹.梁启超 1896年I1月发表于《时务报》上的《古议院考》一文,对于张之洞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影响.梁启超在文 中说到: 问子言西政,必推本于古,以求其从同之迹,敢问议院,于古有征乎?日:法先王者法其意.议院之名,古 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其在《易》日:"上下交泰,上下不交否."其在《书》日:"询谋佥 同."又日:"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其在《孟子》日:"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国 人皆日可杀,然后杀之."《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苟不由此,何以能询?苟不由此,何以能交?苟不由此,何以能见民之所好恶,故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 也..(p.94) 张之洞在《劝学篇?外篇?会通》中把它概括为:"《周礼》外朝询众庶,《书》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从逆各有吉凶,是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义也.《论语》众好必察,众恶必察,是国君可 散议院之义也." 然而,仅仅古书中有议院之义还不够,重要的是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有议院吗?张之洞接着梁启超 继续说道: 或日:民权固有弊矣,议院独不可设乎?日: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纸交廷臣会议, 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所有也.即或咨询所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达于院司道府,甚至联名公 呈于都察院.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 上达?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 院之名哉! 不但有,而且还因为"建议在下,裁择在上",既可收群策之利,又无沸羹之弊,比西方的议院还好, 又何必非得有议院之名呢?"何必袭议院之名哉"是张之洞《劝学篇》文本中唯一一句正面冲击议院的 话,而他否定的只是"议院之名"而非"实". 最后,张之洞不可避免地逼近到问题的底线:既然议院于中国是有"实"无"名",可否开设议院使之 "名""实"相符呢?老练圆滑的张之洞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没有明确表态. 张之洞认为开设议院需要国民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素质."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环球 之大事不知,国家之经制不晓,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即聚胶胶扰扰之人于一室,明者一, 暗者百,游谈呓语,将焉用之?且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故必家有中资者, 乃得举议员.今华商素鲜巨资,华民又无远志,议及大举筹饷,必皆推倭默息,议与不议等耳."也就是 说中国百姓素质未到,议与不议相同,开与不开相同."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此必俟学堂 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退一步讲,即使要开,也得等到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的时候,现 在还不是时机.这样张之洞就很策略地以条件论模糊了"开"与"不开","能"与"否"的回答.有人以 此为据,认为张之洞赞成开设议院,只是时机未到,笔者以为"纵欲开议院……"一句只是退一步讲的意 思,很难说表明了赞成还是反对的态度,倒是冯天瑜先生的"讳莫如深"(P.6)更为精当. 张之洞对议院持隐讳态度大约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虽然古有议院之义,然而它对于天朝体制 确实是新生事物;二是清统治者历来反对士大夫干政,议政,名之为"横议干政"而予以惩处;三是张之 洞一向为官谨慎,"善趋风势",在清政府没表态之前,他采取"隐身"为上的策略.其实隐讳的态度也是 一 种态度——不反对的态度,那么张之洞为什么不反对?因为在张之洞看来,议院作为皇权下设的议 政,舆情机构,既不否定"君"的存在,也不夺权使之成为"虚君",与"君臣之纲"并不矛盾,所以尽管他 写作《劝学篇》的动机是因为"深窥宫廷龃龉之情与新旧水火之象","预为自保计","绝康梁并以谢天 下",[4(pp.5—6)然而他依然能够对议院持不反对的态度,这就为他日后在晚清新政时期变身为积极立 宪派埋下伏笔. 张之洞对议院的认识,其实并不落后于康梁.康有为尽管一度激进,然而在被光绪召见时,即变其 说,谓非尊君权不可",(p.331)请求皇上"乾纲独断","如牧者之驱群羊,东西惟鞭所指, 惟皇上自断 之,自审之",认为"民智不开,遽用民权,则举国聋瞽,守旧愈甚,取乱之道","吾今于开国会,尚非其时 也",【1"为此在百日维新期间还劝阻了谭嗣同,林旭的开国会主张.梁启超在前引《古议院考》一文中 的结尾说:"问今日欲强中国,宜莫急于复议院.日:未也.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 l12 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故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p.96)可见,在对于议 院的认识上,张之洞与康梁是颇为接近的,代表了中国认识西方议会民主制的初级阶段. 四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张之洞政治思想的基石是"君臣之纲".对此,过去学界常常先预设一 个标准:皇权体制是落后的,清王朝是腐朽的,加速其崩解就是进步,阻碍其崩解就是顽固不化,于是很 容易就得出如下的结论:张之洞持守"君臣之纲"是要维护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是落后,保守乃至反动 的.今天看来这个结论未免有失简单和武断,因为持守"君臣之纲"的现实合理性在于维护社会秩序. 与张之洞关系密切的王仁俊说:"必覆乎君为臣纲之实,则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 通,不然者,罗马结死党,立私会,法党叛新君,南美洲民起而争权,不十年二十三行省变为盗贼渊薮 矣."…(p.132)叶德辉也说:"西人有君主有民主,君有君之史,民有民之史.中国自尧舜禅让以来已成 家天下之局,亦以地大物博奸宄丛生,以君主之,犹且治日少乱日多,以民主之,则政 出多门,割据纷起. 伤哉斯民,不日在疮痍水火之中哉!"…(p.197)他们与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的观点互为呼应,构成当时 社会的主流观点. 一 般来说,维护现实社会秩序是有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的.学者徐复观认为:"其实,在任何社会制 度之下,总不会以犯上作乱为社会的常态.人类只能在和平的社会中发展,绝不能在长久动乱的社会中 发展.即所谓正当的革命,也是出于一时的不得已.犯上作乱,是表示社会极端动乱的状态.而这种状 态之形成,乃出于互相仇恨的心理."_】(p.68)而且张之洞的维护不是双耳不闻窗外事的因循守旧,而 是在维护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同时,积极主张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知识技术及设备,希望走一条体制内 的渐进改良之路,他称为"务通".这条路因为社会成本小,代价低,百姓也不会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甚 至"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而常常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首选.因此对于他的努力,我们不仅应从反 面肯定他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而且从正面来说,他维护既有秩序,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和积极的社 会行为. 另外从思维路径看,"君臣之纲"是中国德治主义思路上结的果实,它与西方的法治主义同为人类 政治生活中两种不同的范式,然而它们又从来不是孤立,单一的存在.中国的德治主义是以儒表法里的 结构行世的,西方的法治主义则是与宗教道德涵养下的世俗道德相伴,可见中国古人的"徒法不足自 行"的智慧是不为时空,地域所圈限的,德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合理,有效地规范社 会秩序所必不可少, 缺一不可的,只不过从操作性及客观效果看,法律相比于道德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具有可规定性和客 观性的特点,因此形成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现代世界政治发展的方向. 张之洞对德治主义的信守并不妨碍他成为他那个时代的最重要的思想家式政治改革家.正如夏勇 教授所说,"讲权利从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是逼出来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包含有权利思想要 素的".?所以尽管张之洞反对民权,没有权利理论作指导,但是他在维护皇权体制,"无损于圣教"的 原则下,所积极致力于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改革,法制改革,政体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包括监狱刑政 改革等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改善和扩大民权的作用.在张之洞身上,以及许多投身于社会改革又反对 "民权"的清廷官员身上,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反差,是因为权利的事实先于权利的理论,对国计民生的 关注必然首先要落实到"权利"的事实层面.至于他对于议院的粗浅认识,既是他不反对议院的理由, 也是他在清末新政时成为积极立宪派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寅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寅恪卷[M].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2002. [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4. [4]冯天瑜,肖川.劝学篇?劝学篇书后[M].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2. [5]王树相.张文襄公全集:卷68[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6]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社.2003. 1l3 [7]贾小叶.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立宪思想[J].北京电子科技 学院,2004,(3).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上海:中华书局,1936. [9]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0]谢放."张之洞反对民权"说剖析[J].社会科学研究,1998, (2). [11]叶德辉.翼教丛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12]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3]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钱钟书,朱维铮.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4册[M].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3. [17]黎仁凯.论张之洞与维新派之关系[J].文史哲,1991,(4). [18]李维武.徐复观文集:卷1[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9]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J].中国社 会科学,2004,(5). 责任编辑:吴彤 ADiscussiononZhangZhidong'SPoliticalThought —— F0cusingon"QuartXuePian" SHIWen--yu (SchoolofAdministration,Jilin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China) Abstract:"Theguidingprinciplesformonarchandsubject"(君臣之纲),"civilright"and"parliament"are threecoreconceptsofZhangZhidong'Spoliticalthoughtembodyinginthebook"Qua.XuePi an"(劝学篇). IntheopinionofZhangZhidong,ifpeopleonlyknowtheguidingprinciplesformonarchandsubject,thethe— oryofcivilrightwillbeimpracticable,SO"whydoesonetakethenameofparliament?",thusstatinghispolit— icalstance.However,ZhangZhidongleftsomeproblemstosolveandtherehavebeenmuchcontroversyover theyearsintheacademiccircles.TheauthorarguesthatthoughZhangZhidong'Spoliticalthoughtisbenevo— lentrulebasingontheguidingprinciplesformonarchandsubject,asamatteroffact,hestillpromotedthe causeofcivilrights. Keywords:ZhangZhidong;"theguidingprinciplesformonarchandsubject"(君臣之 纲);order;civilright; parliament (上接第105页) OnZongmeng(宗盟)intheZhouDynasty YU,Vei (SchoolofHistor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lting,1008752,China) Abstract:Zongmeng(宗盟)isanactivitytomakeapledgeamongallth?
本文档为【【doc】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7-08-31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