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

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

举报
开通vip

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 孙永兰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伦理道德观念等内容,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儒、道思想的衍生物;而佛、道思想又包括了鬼神观念等。汉语成语集中展示着儒、释、道思想,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汉语成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鬼神观念 中图分类号:H1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
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 孙永兰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伦理道德观念等内容,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儒、道思想的衍生物;而佛、道思想又包括了鬼神观念等。汉语成语集中展示着儒、释、道思想,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汉语成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鬼神观念 中图分类号:H1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98-03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是人类永恒拥有的主题。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又是文化的镜象反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表层,展现给我们的是民族多姿的文化内涵。汉语成语正是汉语文化的精华,它对汉民族文化的反映更集中、更典型,经过漫长岁月的千锤百炼而定型,它们或者含蓄幽默、或者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脍炙人口,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蕴涵着特有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倾向。可以说,汉语成语是汉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只要细细品味每条成语的含义,就会发现其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成语的文化内涵丰富,本文只从汉民族精神文化角度去探讨成语中的文化内涵。汉民族精神文化是指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包括在观念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等。儒、释、道是汉民族观念文化的核心,汉语成语集中体现了“儒、释、道”文化的内涵。 一、汉语成语的儒家文化内涵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长期成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组织和精神生活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论语》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汉语中来自儒家典籍的成语举不胜举。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仁”,从人从二,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解释仁为“爱人”。“义”是对“君子”行为进行约束的价值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义,是天理之所宜。义者,宜也,根于人心之固有的理,即仁义之心。古代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人得其仁义之心而处万事,谨守天理之所宜,而不追求不义之财力,孔孟都把“义”当作一种道德义理,汉语中有一些受“义”的道德伦理观念影响的成语,如:“见义勇为”、“仗义疏财”、“大义灭亲”、“仗义执言”、“义形于色”、“仁至义尽”、“义愤填膺”等,还有一些成语是反映“义”和“利”关系的,中国传统道德在个人和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上始终坚持“义”在上而“利”在下,如成语“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见义思利”、“重义轻利”、“贵义见利”等等都在强调“义”是人的社会责任。“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而“信”是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下列这些成语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言而有信”语出先秦?孔子《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指说话算数、讲信用。和它意思相近的“言必行,行必果”是指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果断,语出自《论语?子路》:“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语出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还有“礼尚往来”、“爱人以德”指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别人,语出南朝宋范晔《后 汉书》:“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一系列成语凸显出了为人处世的立场态度,我们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正确地掌握它们,并把它们贯彻到交际实践中。 还有一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的见解,如“推贤让能”、“能屈能伸”、“名正言顺”、“恭而有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还有“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醒也。”意思是见了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观过知仁”是指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出自《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这些成语有利于人们品德修养的提高,使自己胸怀旷达高远。“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杀身成仁”等等这些成语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人们成就一番功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又体现着儒家文化中的深刻的哲学内涵。 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中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理”,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条理、准则,如韩非认为“理者,成物之文(规律)也”;朱熹认为理是先验的,未有天地之先,便有此理,这就是“三纲五常”。“道”,宇宙万物的本体、本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家之曰道。”“德”,得也,循循所德。可见在“伦理道德”中,“理”是核心,“理”乃天下大道,人与人的关系只要遵循此大道而行,就会有所得。中国乃礼仪之邦,有一套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其社会意识既不是靠宗法,也不是靠法制,而是靠建立在封建宗法社会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我国伦理道德内容丰富,包含了很多方面,如“三纲五常”是宗法社会伦理道德原则,语出《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在“夫为妻纲”中,朱熹主张妇女三从,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从而得出了“三从四德”这个成语,“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语见元?武汉臣《老生儿》一折:“不学些三从四德,俺一家儿簇捧着为甚么来。”“三从四德”主要泛指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礼教。“男尊女卑”是指旧社会以男人为中心,是一种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语出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虽不曾夫贵妻荣,我只知是男尊女卑。”还有“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等等,这些成语的来源就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中的“三纲五常”,它是维护等级秩序的支柱,将存天理具体体现在家族内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和君臣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上。 在一些成语中还体现着我国古代的一种忠贞意识,我国古代非常重视这种意识,“忠”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准则。“贞”是指贞节、节烈的行为而言。妇女事君要贞一不二、从一而终。“忠贞”就是忠诚而坚定不移。关于忠贞的成语有很多,如“忠君爱国”、“忠贞不渝”、“忠始若一”、“尽忠报国”、“忠心耿耿”、“忠孝节义”、“忠贯日月”等等这部分成语是关于忠君爱国的,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忠君爱国的例子,如《杨家将》五十二回:“忠君报国之丈夫,马革裹尸,肝脑涂地,所不辞也。”元代郑德辉的《伊尹耕萃》:“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济世安民,忠君报国,乃是男儿所为。”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尚气节。语出于《隋唐演义》四十回的“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王,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易另主,何面目立于世乎,”中的“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更加深刻地体现出了这种忠贞意识。 二、汉语成语的道家文化内涵 道家思想是先秦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哲学思想流派。它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更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有一些成语是表示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辨能力,例如:“明镜止水”、“标新立异”、“无中生有”、“清净无为”、“绝圣弃智”、 “无为而治”、“道亦有道”、“不法常可”、“得意忘形”、“安危相易,福祸相生”等等。其中,“无为而治”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道家关于治理国家的一个基本观点。“绝圣弃智”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通巧弃利,盗贼无有。”是指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无为而治思想的精髓所在。 道教就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的。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道教炼丹求仙,自称能羽化升天、长生不死,并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重术为特征。道教的教义是以“无”的世界观为基础,有很多成语直接从中演变而来。如《神仙传?刘安》记载,汉朝淮南王刘安一心炼丹修道,后来丹炼好了,一家吃了丹药全部升天成仙了。残留的丹药洒落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了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概括成成语“淮南鸡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类似的成语还有很多,如“回光返照”、“灵丹妙药”、“六神无主”、“返朴归真”、“心诚则灵”等等。如今,这些成语大部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色彩,成为了日常用语。 三、汉语成语的佛教文化内涵 除道教以外还有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并广为传播。它作为一种曾经几乎成为我国全民宗教信仰的文化,传播时间多达两千多个春夏秋冬,范围遍及我国各方各面,对我国的语言词汇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成语中有200多条是与佛教有关的。有些成语是出自佛教故事、传说的,比如:“聚沙成塔”、“醍醐灌顶”、“降龙伏虎”等。有些来自我国的各种佛书,例如:“对牛弹琴”出自我国最早的佛教著作《理惑论》,“逢场作戏”出自叙述佛教禅宗师生徒相乘机缘的《景德传灯录》等等,还有一部分成语出自佛教的仪式、礼节,如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时期,“密教”有这样一个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接收新佛徒入佛门时要由师父把清水浇洒到他的头顶上。这种仪式叫做“灌顶”。高僧嗣位时也有这种仪式。由此便产生了成语“醍醐灌顶”。关于佛教礼仪方面的成语还有“五体投地”、“顶礼膜拜”,“顶礼膜拜”是佛教徒敬神时两种敬礼方式,顶礼是以自己的头叩拜在佛的脚下,“膜拜”是两手放在额上,跪下叩头。行最敬礼时,两肘、双膝和头部都着地,就叫“五体投地”。“水涨船高”、“叶落归根”、“不因一事,不长一智”等成语是由禅悟引申出来的。还有的一些成语是佛教的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例如:“道高一丈,魔高一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猛精进”,还有由佛教教义中的“四苦”而来的“生老病死”等等,总之佛教对我国成语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鬼神观是远古信仰的产物,发展到后来又与释、道杂糅,两者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语成语对这种鬼神观念也有反映。 在古代,人们认为“灵魂不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不受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支配,万事万物都各自承受着某种神灵的驱使。于是在他们的心目中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万事有灵”的神灵观念,即鬼神观念。因此所有影响作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他们幻化为形形色色的神灵。如食神、日神、雷神、土地神、河神、山神等等,人们对这些神灵膜拜,这是鬼神文化发展的原始阶段。产生鬼神观念的主要来源是原始的多神崇拜,在古代“鬼”和“神”是有区别的,鬼是“人鬼”,神是“天神”,神存在于天庭之中,鬼则存在于人世间,在品格上低于天神。从文学上来说,世界各国的鬼神故事和神话故事都是鬼神文化广泛存在的有力证据。我国也有很多涉及到鬼神文化的典籍,从先秦的神话到民俗的禁忌,从六朝的志怪到清代的《聊斋志异》,从《封神演义》到被称为“十一才子书”的“鬼话连篇录”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鬼神观念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观念里,尤其是我国人民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封建迷信思想一直保留在我国大多数人们的头脑中,对人们的生活、精神等各方面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作用。人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 对鬼神深加敬畏。人们的一念一思、举手投足常常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害怕冒犯鬼神而引来祸端。历朝的统治者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声称自己是神明的化身来维持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当然有些时代的思想先进分子也不断地进行反鬼神运动,例如隋朝时期的皮日休,他否定鬼神作祟、妖怪祸人。同时也认为天与自然界万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没有主宰的神来支配。虽然这些思想是正确的,但鬼神观念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还是具有很大影响的。 汉语成语就有不少与“鬼”、“神”有关的成语,如“神道设教”,强化人们对鬼神的敬畏感,让人们诚惶诚恐地拜倒在鬼神的脚下对它们极尽戴仰之诚,为它们奉献洁净丰厚的祭品,期盼得到它们的庇护。还有一些成语表现出了“神”的本领极大、法力无边。例如:“神通广大”语出《大唐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原指神仙法力无边,今多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大显神通”用来指充分显示高明的本领,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九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神通”是指无所不能的力量,说明了“神”的力量之大,从这些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神”的无所不能的本领。“神采奕奕”、“神采焕发”、“神清气朗”、“神完气足”、“心旷神怡”等,这部分成语表现人的精神饱满和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有的显示出技艺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如“神工鬼斧”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第六卷:“二树画梅,题七古一篇,迭‘须’字韵八十余首者,神工鬼斧,愈出愈奇。”原意是指像鬼神制作出来的,用来形容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神工天巧”用来形容建筑、布置的奇妙,非人力所能为。“神工意匠”用来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巧非人力所能及。 汉民族对待“鬼”、“神”的感情向来是爱憎分明的。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认为“鬼”的形象是青面獠牙、张牙舞爪,凶神恶煞会给人一种恐惧之感,相反“神”的形象却是光鲜的,仙风道骨,慈眉善目,有一种心灵的皈依。所以在民间的成语中,凡带有“鬼”字的都不是什么好话,如“鬼头鬼脑”、“鬼鬼祟祟”、“鬼话连篇”、“心怀鬼胎”,还有“鬼蜮伎俩”语出清?鼓养鸥《黑籍冤魂》第四回:“这般胥役棍徒,但只骛利,不知畏法,逞其鬼蜮之伎俩,则法令亦有时而穷。”意思是用来比喻居心不良、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这些成语都说明了鬼总是害人的,因而躲躲闪闪不光明便愈加显得猥琐、让人厌烦。相反“神兵天将”、“神机妙算”、“神龙马壮”、”神仙中人”等都凸显了人们对“神”的爱戴。我们可以看出鬼神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成语有密切关系,它们丰富了我国的民族文化。我们对于那些消极落后的因素要不断批判进而使之淘汰,然而对那些精华,则应加以发掘和利用,使之为人民服务,不断地促进我国精神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在相互的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在保持各自的基本立场和特质的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华人文精神是在儒、释、道三教的共同培育下形成的。其中,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了伦理道德观念等内容,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儒、道思想的衍生物;而佛、道思想又包括了鬼神观念等。汉语成语集中展示着儒、释、道思想,沉淀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唐莉莉(汉语成语的文化观照——成语中的心理文化及成语的文化应用,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3( 〔2〕武卓(汉语成语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D,(天津:天津大学,2005( 〔3〕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J,(南开学报,1994,(6)( 〔4〕郑晓(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莫彭龄(试论成语的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6〕谭坤(论成语的文化功能,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本文档为【试论汉语成语中的儒释道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5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