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

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

举报
开通vip

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 《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

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
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 《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1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 2 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这一代霸王~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篇二: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读后感 篇一:垓下之围读后感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古话,早已被无数人所接受、认同。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3 霸王项羽成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功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成在英雄多情之德;楚歌四面,霸王傲气犹存~ 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西楚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成在英雄善战之勇;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西楚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 4 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成在英雄知耻重义之品;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 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人无完人,霸王项羽当然也无能幸免。缺乏政治远见,而以武力经营天下,便是他值得遗憾的地方。但我们也要看 5 到末路多情、勇猛无比、知耻重义的他,看到他刚柔相济、忠厚豁达、个性鲜明的一面???垓下一战,从战争输赢的角度来说,项羽或许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就能因此而否定了他的历史功劳,伟大业绩吗,不能~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这一代霸王~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个伟大的成功者~ 篇二:垓下之围读后感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所谓英雄,教师用书从“柔、刚、义”三个角度作了阐述,而对悲剧性一面说得比较含糊。为了有助于学生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我在教学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项羽在文中表现出的七个方面的悲剧性,姑且概括为“七情之悲”,认为说得比较透彻、新颖,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平常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 6 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二、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 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三、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 7 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四、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岂不是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吗, 五、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 8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六、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七、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 9 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 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篇三:垓下之围读后感 10 千年不朽的慷慨悲歌,“力拔三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代枭雄。霸王别姬之景纵横泪下,在四面楚歌的夜里思往日悲歌。 率八百骑兵突破重围,到达阴陵时被一田夫欺骗,而陷入一片沼泽,而追兵却愈加不减。项王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大将的骄傲自负在“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狂言,狂者之言,狂者之所以狂,乃真正有资本狂~“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此项羽之威武与勇猛。勇者谓其王,故称之项王。虽项羽终未称王(转载于:www.zaIdian.cOM 在点 网: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司马迁却将他一同编入《史记》,足矣肯定了项羽的功绩不凡。 项羽终究逃不过“天要亡我”的宿命,遥想当初“带领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是拔剑自刎乌江。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淡定从容,此乃一般人所不及。 至于死后被四分五裂,众人为夺项羽而相互残杀,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非常人可以践之。 11 篇三:垓下之围读后感 《垓下之围》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篇四:《垓下之围》有感 《垓下之围》有感 教科院 13级学前教育本科1班 崔豪 20130401021024 有人把司马迁的《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12 项羽之死并非仅仅指一个历史人物的死亡,而是代表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一种人格的消逝,一种英雄主义的失败,这种历史悲剧的气氛笼罩着整部《史记》,垓下之围这部分把这种悲剧气氛体现得更加浓烈深沉。 “成者王,败者寇。”通过对《垓下之围》的阅读,我们却不难发现:司马迁一反常规地没有着力渲染项羽的悲剧性,反而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了其英雄色彩。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准则,在项羽身上还是否适用。 霸王项羽成败在何处,让我们回到垓下之役中,一起来感悟英雄项羽成败的点点滴滴吧: 霸王别姬——英雄多情,四面楚歌,霸王傲气不减 在兵少食尽之刻,四面楚歌之时,局势之危,不在言表。霸王夜起慨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悲愤激昂的一曲之后,自信自傲之余,“泣数行下”,更是透露出英雄的无尽绵柔之情,深沉无奈之感~ 身处末路之时,对自己那自信狂傲的盖世之气,对虞姬那感人肺腑的绵柔之情,对于一代霸王,是多么难得~危难临头,霸王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骓马和虞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懂了这其中的英猛无畏之勇,多情仁爱之德,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东城快战——骁勇善战,宿敌重重,霸王风云叱咤 13 兵陷大泽,以二十八骑,抗汉军数千精兵,若以常人,非逃即降。然霸王项羽,在兵围数重之境地,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军数十百人,霸气有增无减~瞠目怒叱,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无形之中,将霸王之勇猛与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敌众我寡之势,霸王自信如常。风云叱吒,披荆斩棘,勇猛无比~此绝非常人所能及。伟大的战绩摆在眼前,面对这骇人之势,我们哪能不肯定,不折服,面对如此骁勇善战,敢作敢当之士,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成功的吗,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生死抉择,霸王舍生取义 身临乌江,面对唯一的一条救生船,生死完全掌握在霸王一念之间~忠厚豁达的项羽,面对江东父老,毅然选择了将责任全权揽下。出于对马骓的不忍,为报亭长忠诚之恩,项王以马骓赠亭长;短兵相接,身披十余创之时,项王仍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遇见反叛故人吕马童,项王以人头赠之,自刎乌江......一举一动,无不散发英雄那非常人所能及的豁达气魄以及人格魅力~ 生死抉择之境,霸王视死如归。面对骓马,霸王善良不忍;面对亭长及江东父老,霸王知耻重义;面对宿敌,霸王勇猛果敢;面对故人,霸王气度豁达......在生与死的抉择中,项王依旧霸气犹存~自刎乌江,足矣看出项羽的勇猛和气魄非常人所及。若不是自杀,也绝非是常人所能践之的。“生当 14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这感人肺腑的举止行动,我们还能说,项羽不是 成功的吗, 司马迁的《垓下之围》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形象,霸王项羽的失败之处就是他的悲剧之处。 爱情之悲——有人爱不得 汉军兵围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已是军心涣散。 虞姬是个有柔情又有豪气的女子。她不懂战略战术,也无力跨上马背举刀拼杀。但她追随项羽多年,耳濡目染,熟看项羽马上冲杀,帏帐指挥。看得多了,对辗转征战之道也略知一二。她明白了,项羽今晚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出重重包围,以图再起。突围需要轻装,还需要经历几场恶战。她是个娇弱的女子,无力协助他冲杀破围。在突围作战中,项羽还需要分心分身来照顾她,保护他。这将使他如何一心杀出重围,两人感情深挚,是战争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项羽痴心眷恋着她,她也一刻离不开项羽。但到了突出重围、以图再起的关键时刻,豪爽不让须眉的虞姬,决不愿拖累他,舞剑自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失意得竟无力救一心爱的弱小女子,岂不悲乎, 民情之悲——有时缓不得 作为灭暴秦的英雄,由于缺乏政治谋略,大开杀戒,坑兵无数。章邯降后,楚军夜坑秦卒二十余万。项羽引兵西屠咸 15 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打败田荣后,烧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又烧杀纪信,烹周苛,杀枞公。弄得民怨沸腾,民心尽丧。项羽突围渡淮,到达阴陵时,天色已晚,官道失修,认不清道路。前队的尖兵,向路边的老农问路。老农欺骗说:左。队伍向前走,陷人了一大片沼泽地带。无路可通,只好慌乱地四处找路。项羽回过头来,再走上官道时,人马大多已走散了,身边只剩下了28骑。迷路耽误了宝贵的时间,让刘邦的追兵赶上了。连一种田的老人也要欺骗他,岂非民情之悲乎, 军情之悲——有谋使不得 想当年项羽义杀宋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消灭秦军主力。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徐州会战时,项羽3万人马,对抗刘邦56万大军。结果还是项羽大胜,刘邦大败。刘邦在那次败逃时,连父母妻子都被项羽俘获。可见项羽军事谋略之胜。兵围垓下时,项羽平生第一次陷入了真正的重重包围之中。兵无粮,马无草,外无援军。垓下乃弹丸之地,且为平原,无险可守,不能打持久的坚守战。项羽长于野战,不善固守,也无法在此长时间地固守待变。兵围东城时,项羽虽分兵四处沉心应战,也早已回天无力。从数十万之众到八百余人,到百余人、28骑,再到26骑,岂非军情之悲乎, 乡情之悲——有路回不得 16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逃到乌江,乌江亭长移船靠岸,劝说项羽东渡以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项羽却不愿抓住这最后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历来说法颇多。有人说项羽知耻重义,逃生是耻,弃众违义;有人说项羽当年带着八千子弟过江,如今兵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还有人说项羽慈悲为怀,大义当先,为免却无辜的生灵遭受涂炭,不愿把燃烧了五年的楚汉之争的战火再继续燃烧下去,愿以一死挽救天下苍生。不管后人如何评论,项羽此时真的是处于两难境地,面对忠心耿耿以死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故乡,面对白发苍苍的乌江亭长,他渡也不是,不渡也不是,唯有一死了之,可谓乡情之悲。 友情之悲——有友帮不得 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熟人,率军追赶项羽,虽然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也责怪不 得吕马童,但此时项羽已经无法逃脱。吕马童若顾及友情,不说也可。但吕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吕马童没有顾及友情出卖了他。这也算是项羽在友情上的失败吧~故谓之“友情之悲”。 亡情之悲——有尸保不得 垓下之战,项羽不仅败得惨,自刎之后的情况更惨。项羽好歹说也曾是群雄的领袖,为推翻暴秦立下汗马战功。再说 17 尊重对手,善待对手遗体的例子也很多。可项羽死后的情况呢,“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项羽的遗体成为敌人封侯得赏的台阶,故谓之“亡情之悲”。 败情之悲——有因悟不得 以上“六悲”是同一层面,更深一个层面的“悲”是项羽到死尚不知败在何处。对于失败的原因,后人评说甚多。他的对手刘邦说“夫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若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若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正确指出项羽不能用人。《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18 作为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面对其上任何一悲,都是极为不幸的,甚至会痛苦一生,又怎能独自承受七种悲情呢,不妨再把项羽和其他几位有名的悲剧人物作比较,屈原悲则悲矣,还有楚国的人民爱戴他同情他,岂会如项羽受骗于田父呢,岳飞悲则悲矣,尚有子嗣,尚能保全尸体,而且他也不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更多的要怪他自己的愚忠,伍子胥悲则悲矣,大仇得报,而项羽呢,他是一位立体的悲剧英雄,几乎可以说人生任何一个重要方面的悲剧都发生在他身上了,弄得无亲无故无妻无后无军无民,悲之深悲之全千古难见,但他同时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强烈的反差集中到他身上从而更加震撼人心,因此尽管过去了二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人们仍在为他争辩不休,扼腕叹息。 我们绝不能仅以“成败论英雄”的准则来草率评论一代霸王项羽~在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实例面前,我们不得不承认:霸王项羽是位顶天立地的悲剧英雄~ 篇五:项羽 垓下之围 首先要和大家分享一件事,在我的老家,我出生的地方,江苏省和安徽省的交界处,乌江镇,有一条长江的分支,就叫乌江,为什么这里叫乌江,据说是因为有一条长约五六十里的小河,名驷马河,在乌江镇东南注入东江,驷马河入江处的这段长江的江岸土质多黑壤,故名乌江。生活在这里,我们从小就知道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是近代著名书法家 19 林散之先生,还有一个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所以,在乌江镇就有一个旅游景点,叫霸王祠,就是为记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我们学过语文,学过历史,都知道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还落得个自刎下场的失败者,然而,千百年来,在我们这样一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比如我们乌江镇的百姓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是香烟缭绕,文人幻想他东山再起,史学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 这指得就是司马迁为项羽写得一篇传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我们都已经很熟悉,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以及他的生平,这里不再累述。他有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就是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完成的,大家也都很清楚,是司马迁在受过宫刑后在狱中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大约3000年的历史。它与后来班固的《汉书》,范晔,司马彪的《后汉书》还有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成为“史学双壁”。全书共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52万6千5百一十五个字。其中的主 20 体是本纪和列传。我们知道,本纪是用来记载帝王的传记,可司马迁却给项羽作传名曰《项羽本纪》,他的那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伟大精神在此便可窥见一斑。《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我们今天要讲的《垓下之围》便是《项羽本纪》中结尾的一部分节选,写的是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的经过。这一部分共三段,不难发现,每一段都描写了一个场景,而每一个场景又都表现了不同性格的项羽。 比如,我们来看这第一段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扎营,士兵少了,粮食吃尽了,刘邦的军队和其他诸侯的士兵把他们团团围住。晚上,听见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羽起兵的老家就在楚地),所以当项羽听到楚歌之后,吃惊地感叹:“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羽身边;项羽有一匹宝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我力量能 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可是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 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 21 来看他。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景便是:垓下悲歌。前半部分写的是四面楚歌,后半部分写的是霸王别姬,我们可以想像,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是何等的急迫~司马迁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司马迁这里用了(惊—起--饮—歌—泣)这五个动作来表现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这里项羽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的悲哀;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 22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朱熹曾说,这是“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其实,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末路托身无所的悲情。这是一位英雄多情,无可奈何的项羽。 这一段中,项羽与虞姬生死离别是最感人的一幕,英雄对美人的挚爱,美人对英雄的殉节,谱成一曲深沉的爱的悲歌,直至现在,霸王别姬也是众多影视表演艺术的一大经典主题,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比如京剧,沪剧,黄梅戏,舞蹈,歌剧,舞台剧还有电影等等。这里我们欣赏一段李玉刚带来的一段。 虽然未出现霸王的身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看出项羽这样一个温柔多情的英雄,千百 年来,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特别是,项羽称王后,还是只爱虞姬一人,打破旧制和世俗观念,王室不纳一妃,他们的爱情至死不渝。据说,在今天浙江绍兴的一个塔石村,姑娘们的名字中忌用一个“翠”字,因为翠字拆开来便成了“羽”“卒”二字,以“翠”起名,于心不忍,相传这塔石村就是虞姬的出生地。对这对夫妻的死人们深感同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段,这一段我们依然可以用一个词 23 来概括 ,便是“东城快战”。项羽在仅有八百余骑的情况下,竟突围南走。到东城后,项羽兵剩无几,以28骑兵,面对汉兵数千人,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输,他认为这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为了证实这一点,他赌注为部下表演三次“快战”。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说到做到。 这样一个如猛虎一般的英雄为什么会失败,司马迁是英明的,在这里也多次暗示了项羽命运的悲剧性,项羽多次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他至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典型的表现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钱钟书说:“信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这里紿是骗的意思,那这里田父为什么骗他,我们看出来项羽丧失人心。因为“项羽曾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24 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这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而项羽这样的肆意妄为,自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所以也就有了乌江自刎的悲剧,也就是第三个场面。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驾船的乌江亭长大概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方圆千里地,有几十万民众,也足够你称王了。可是项羽却谢绝了他的邀请,笑着说:这是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和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然是江东父老不怪我,还立我为王,我有什么脸 面再见江东父老,纵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中就没有愧疚了吗, 有人说这里反映了项羽自暴自弃,刚愎自用,不听人劝的性格特征,也有人说这表现了项羽知耻而不苟活的气节,到底项羽该不该渡江,还有没有再胜的可能,也引起了后代文人的许多思考,比如,王安石《题乌江亭项王庙诗》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对江东子弟肯为项羽再打拼天下提出来质疑。 杜牧《乌江亭》中说:胜败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感叹如果项羽能忍辱负重,积蓄力量,东山再起,是胜是负还是很难说 25 的。而李清照则是肯定了项羽不肯偷生的气节,她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不管后人有多少感慨,项羽还是谢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他当然也不会放下手中的武器,就像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一定要让演出在谢幕时达到高潮一样。 于是这场敌强我弱的战斗就打得风云变色气壮山河,光是项羽一个人就杀了数百汉军士兵,自己也受伤十多处。这时,前来追杀的汉军越来越多,其中就有项羽当年的旧部吕马童。项羽笑了。他大声地招呼说:啊哈,这不是老朋友吗!背楚降汉的吕马童难以为情,不敢正视项羽,扭过头去对另一员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这可是“新朋友”了。于是项王对王翳说:听说贵国出大价钱,赏千金,封万户,买我的人头,我就送个人情给你吧!说完,便一剑砍下自己的头颅。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 26 力和审美价值。 然而项羽死得也很惨。 就在王翳一把抢得项羽头颅的同时,其他汉军将士也一拥而上,争相纵马践踏,争夺项王的尸体,以至于互相残杀,死数十人。最后,王翳得一首,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他们分摊了刘邦封赏的那块土地,每个人都当了个小小的什么官。而我们的英雄,曾经让这些人闻风丧胆、不敢仰视的英雄,却在他们卑劣的争夺下竟不得全尸而终。这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 项羽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以前的时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贵族的时代。高贵感和英雄气质,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我们能 看到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能看到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能看到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而自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后,我们看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到的是拉帮结派、巴结权贵,权欲和利欲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阉割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所以我们看到: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27 这群狼和羊的首领是刘邦。 就个人魅力而言,刘邦虽然既不可爱也不可敬,但我也不鄙视他,他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要一统天下,要安定百姓,是需要他这样的人的,项羽是做不来的。 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回到《垓下之围》这篇文章中来,作者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 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猛善战; 既有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 司马迁还注重细节和艺术加工,“虞兮虞兮”的悲歌,“天之亡我”的反复呼告,嗔目吓退吕马童的气势,宁死愧见江东父老的诉说,赠宝马给乌江亭长等等。 项羽,大约生于公元前233年,死于公元前202年。起兵时二十四岁,是个少年英雄;自刎时三十出头,是一个男儿告别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龄。他短短的人生可谓是精彩纷呈。所以不管他是否失败,是否在历史上颇具争议, 28 他都是我非常欣赏的古人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现在影视剧中也有许多作品,给大家欣赏一段项羽乌江自刎的片段,虽然可能与《史记》中描述的不太一致,但是项羽的气质表现的还是很到位的。 29
本文档为【垓下之围读后感700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