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坚的诗学思想

于坚的诗学思想

举报
开通vip

于坚的诗学思想于坚的诗学思想 于坚的诗学思想 思潮与流派?当代文坛?2009.3 于坚的诗学思想 叶向东张越 摘要:于坚的诗学思想和诗歌一样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反传统性.对 地域与文学 创作的关系的强调,使他的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母语是于坚诗学思想的一 个核心概念,它对 于坚诗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拒绝隐喻是于坚对传统诗学思想的大 胆挑战.诗歌具体 性的强调,是于坚对形而上的传统诗学思想的一种反拨. 关键词:于坚诗学;地域;母语;拒绝隐喻;具体性 目前,文学理论落后于文学创作的状况依然存...

于坚的诗学思想
于坚的诗学思想 于坚的诗学思想 思潮与流派?当代文坛?2009.3 于坚的诗学思想 叶向东张越 摘要:于坚的诗学思想和诗歌一样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反传统性.对 地域与文学 创作的关系的强调,使他的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母语是于坚诗学思想的一 个核心概念,它对 于坚诗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拒绝隐喻是于坚对传统诗学思想的大 胆挑战.诗歌具体 性的强调,是于坚对形而上的传统诗学思想的一种反拨. 关键词:于坚诗学;地域;母语;拒绝隐喻;具体性 目前,文学理论落后于文学创作的状况依然存在."像 《0档案》不止一个评论家对我说过,觉得它是一个'重要的 东西',但不知道该怎么说.有的人说他们可以去分析知识 分子式的写作或朦胧诗一类的作品,因为与西方的现代派 有较密切的关系,比如象征,隐喻等等,觉得有现成的术语 可描述.但对某些口语式的写作,对与中国人现存状况关 系密切的作品却找不到话说,只有保持沉默0"?作为诗人 的于坚,他的诗学思想和诗歌一样在中国当代文坛具有鲜 明的个性及反传统性,是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同步发展的 一 次开拓性的突破. 对地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的强调,使于坚的诗学思想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于坚认为诗歌是普遍的生活形式,它所歌咏的不是"生 活在别处",而是诗人们置身其中的生活世界."每个诗人 的背后都有一张具体的地图.故乡,母语,人生场景."?于 坚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这时他在昆明的一 家工厂里当工人,他并不喜欢锻工的工作,但那是一个不能 选择的时代,个人没有权利选择他的生活,唯一的权利也许 就是选择一种秘密的内心生活."写诗,只不过是我的一种 内心生活罢了.诗,使我对生活怀着希望,使我感受到反抗 一 个现成世界的刺激,使我在一个充满政治动物的时代自 以为与众不同,使我狂野的没有性生活的青春得到宣 泄."?在中国历史上,云南一直被边缘化,地理环境的丰富 多样,决定了人们必须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方式,这同时决 定了人们在面对世界时的不会雷同的想象力,个体的人通 过其想象力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一个封闭和工匠式的方式中来反抗 主流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云南是艺术创作的象征,是 一 个能指依然充满活力的世界,代表了典型的艺术空间,一 个反抗外部环境的个人的想象空间,"诞生了许多只有用故 乡的母语说话才不结结巴巴,才能在日常人生中如鱼得水 的诗人"?.他认为直到今天云南依然保持着自然的乌托 邦氛围,云南的乌托邦与文化中心的乌托邦不同.海子等 诗人诗歌中的乌托邦,乃是在大都会的诗歌沙龙中怀着文 化优越感的才子们虚构出来的精神幻象,自我戏剧化,自我 神化,自以为怀有拯救芸芸众生的义务."他们一个共同的 现象是,在他们的诗歌中你读不到一首歌颂养育他们的故 乡(北京市)的诗.这种乌托邦,也就是米兰?昆德拉抨击 过的'生活在别处'."(5)但在云南,乌托邦来自大地的原初 状态以及各民族年轻的文明,来自诗人的故乡和生活的日 常世界,来自云南永远盛开着花朵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 天.对于诗人来说,没有生活在别处,就生活在这片永恒的 高原的天空下."云南诗人不是从观念和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本中获得诗歌 的灵感,我们是从大地上,是从对故乡世界的倾听中,接近 了诗歌之神的.我以为,云南诗人天生就会懂得海德格尔 所谓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云南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美丽神奇,但很多文艺创作 总是把云南作为一个特殊的例外或对象来观察,仅仅停留 在对于美丽神奇的泛泛捕猎上,而对于组成云南文化的最 基本的日常性关注较少.对于云南本土生长的作家,诗人 来说,云南是他们的存在的现实,是生产他们生命和文化的 基本元素的大地.因此,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和创作往 往导致的是对云南文化的遮蔽或毁灭."我一直试图从在 者或居民的立场写作,而不是在通常的强调某种特殊性的 那种'解放者','救星'的心态上来写作,我试图关注的是 云南作为一种生活样式的日常性.云南在某些论者的单向 度文化比较中,往往被视为封闭,懒散,落后.并且这是具 有贬义的,或者有待'解放','改造','升华'的.这种流行 的云南文化视角对云南那些原在的文化的毁灭性打击我们 于坚的诗学思想 还见得少吗?这种流行于云南的民族风情写作,导致的不 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和自信,而是对自身文化的 异质I生的盲目自卑和毁灭性扬弃.我一直试图通过我个人 的写作扭转这种风气,但这种写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云 南生活——它的异质性,它的时间观,信仰,审美风尚,它的 日常生活方式(包括它相对于全球一体化的生活方式和时 间观的所谓'落后','懒散')——的认同甚至崇拜(在我 看来,在某种角度上,云南世界决不是什么'落后'地区,对 于已经可以预见的那个将要'克隆'的世界,它恰恰是一个 可以使我们保持住对大地和人类童年时代的丰富生活之记 忆和想象力的拯救之地)."(z)因此,一种对故乡云南大地是 认同而不是解放的写作态度,需要的是云南式的懒散的时 间和平庸的感受,需要的是对组成云南生命世界最基本元 素的日常生活的激情.这种写作需要的是对某个特定的地 区的日子和生活状态的日常性观察而不是猎奇式的追逐各 种民俗节日或风光.他的诗歌《怒江》就体现了对云南日 常性生活的关注:"这条陌生的河流,在我们的诗歌之外,在 水中,干着把石块打磨成沙粒的活计,在遥远的西部高原, 它进入了土层或者树根." 尽管于坚强调诗歌创作的地域性,但这并不是狭隘的, 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现代主义诗人 王佐良就对他有较大的影响."先生在《中楼集》书中有《谈 穆旦的诗》一文,讲到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兴起的'昆明现 代派'.这是云南当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传统.云南当代诗 歌的现代倾向与这个传统是有关系的.1996年在贵州的 红枫湖诗会,我曾与'昆明现代派'成员之一,老诗人郑敏 女士交谈,她非常怀念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摇篮昆明.当 年在昆明城里,随处可见的除了叶子花,茶馆,纸烟铺这些, 就是诗人.大诗人像孔雀一样招摇过市,冯至,卞之琳,威 廉?燕I,逊,穆旦,王佐良,郑敏……真是人杰地灵."(璺) 母语是于坚诗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于坚诗学 思想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乡,母语.我对出生并长大的故乡昆明有着刻骨铭 心的记忆."(2)蕴藉在昆明方言中的关于人生和日常生活的 种种经验,对于于坚的诗歌创作具有较大的影响."母语已 经进入我的身体,我所谓的母语具体得很,就是我母亲在她 的身体里教会我说的那种话,而不是广义的汉语,更不是普 通话."q9尽管云南方言也属于北方方言体系,但它与普通 话仍然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普通话可以进入时代,却进 入不了他诗歌的故乡.20世纪作为中国社会再次获得统 一 的在语言方面的象征,是普通话在20世纪50年代的推 广,它从而也造就了一大批用普通话写作的诗人.普通话 从上海开始,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越过四JII盆地,直到中国 的边缘云南,它一直被视为社论或者广播的发言方式.在 云南,方言一直是诗歌的母语.普通话关于季节时令的概 念是北方的,这个概念对于生长在云南的人来说是陌生的. "多雪的冬天或所谓'春寒料峭'在云南或它以南的地区则 根本就匪夷所思.我少年时代常常受到语言所指性的迷 惑,老想使能指和所指一致起来,我常常要写一些寒冷的诗 来弥补我事实上对冬天的毫无经验.这些诗肯定造作,因 为我的经验中关于冬天的词语只是来自阅读.这也是西方 读者为什么看了中国才子写希腊暗暗发笑的原因.对语言 的能指和所指抱着迷信态度,仅将它作为一种现成的工具, 从不怀疑,是中国的'先锋'诗歌失去读者(我指的是像杜 甫或罗兰巴特这样的读者)的一个原因."于坚认为诗人 必须创造他自己的话语,诗人只有通过语言才能确立自己 的存在.他是从日常生活的方言中获得诗歌的经验和活力 的.他的诗歌的力量来自他的日常生活和他母亲教给他的 故乡方言,这种方言在表达上与书面语很不相同,它是自由 的,创造性的,更直接的,生活化的和富于幽默感的."当我 操普通话交谈的时候,我确实明白我已经成了一个毫无幽 默感,自卑,紧张,口齿不清而又硬要一本正经的角色.我 并不想贬低普通话对汉语的贡献,我更没有把普通话与英 语在拉丁语系中的地位相提并论的意思.但经验告诉我, 在我的日常口语即方言中,我的语言天赋会得到更有效的 发挥."? 他认为对于诗歌来说,重要的不是诗人对待现实的态 度,而是诗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当诗歌语言被成功地表达的 时候,它就能把读者唤醒,使他看见语言的结构,并由此看 到诗人的新世界的结构.他在诗歌《事件:诞生》中写道: "生孩子并不比等死更引人注目一样要挂号排队付 款接受望诊触诊化验血和口痰确诊这才裹上白 布性别鲜明的女人被推进妇产房去了'闲人免进'那 个把'诞生'说成生孩子的丈夫被闲置在长走廊上".在 这里,是存在的状况启示他创造了这种诗歌形式,写作是一 种语言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当然这种语言应该是诗人自己的语言."如 果我在诗歌中使用了一种语言,那么,绝不是因为它是口语 或因为它大巧若拙或别的什么.这仅仅因为它是我于坚的 语言,是我的生命灌注其中的有意味的形式."语感是诗 歌的有意味的形式,诗歌的美感来自语感的流动,一首诗歌 不仅仅是音节的抑扬顿挫,同时也是意象,意境,意义的抑 扬顿挫,语感不是抽象的形式,而是灌注着诗人内心生命节 奏的有意味的形式.于坚诗歌的语感同样来自他的母语. 在诗人的潜意识深处,有一个由他所置身的社会以及时代, 政治,文化,宗教,家庭遗传,历史,审美价值,人生阅历的影 响形成的积淀层,诗人个人的天赋以及努力决定着这个积 淀层的深度与广度.诗人的视觉,就依附在这个积淀层上. 他所直觉到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诗人只要把直觉到的组 合成有意味的形式,成为语感,他的生命就得到了表现,一 切无意识的都会有意识,无意义的会有意义,无情的会有 情,无形式的会有形式,无逻辑的会有逻辑,因为生命的呼 吸已灌注其中.目前,一种殖民文化心理令一些诗人千方 百计向西方挂靠,他们以作品译成欧I语言为荣,形成一种 用汉语写英诗的风气.面对这样的状况,执着于用母语创 思潮与流派?当代文坛?2009.3 作的于坚是坚决反对的:"诗人应该是最后一个民族主义 者,他是母语的守护者和创造者啊.我是一个母语意义上 的民族主义者,在此意义上,我永远拒绝所谓的'国际写 作'."? 拒绝隐喻是于坚对传统诗学思想的大胆挑战. "作为诗人,我无论在诗歌的语言上或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上都是一个 原在的或甚至是后退的诗人.我或许真的引起了一些读者 或批评家的注意,但我以为我受到注意的那些因素,在我看 来,恰恰不是我在前进或我创新了什么,我所做的无非是使 诗歌回到它来的地方去,或者回到它原在的位置上去,回到 那个'不知道'的时刻去."@于坚认为,最初世界的隐喻是 一 种元隐喻,这种隐喻是命名式的,世界被命名为一种声 音,它和后来那种言此意彼的本体和喻体无关,语言的能指 和所指尚未分裂.命名是元创造,命名者是第一诗人.命 名所创造的是元诗,其隐喻是元隐喻,能指和所指是一元 的."一个声音,它指一棵树.这个声音就是这棵树.Shu! (树)这个声音说的是,这棵树在.这个声音并没有'高大, 雄伟,成长,茂盛,笔直……'之类的隐喻.在我们的时代, 一 个诗人,要说出树是极为困难的.Shu已经被隐喻遮蔽, 他说'大树',第一个接受者理解他是隐喻男性生殖器,第 二个接受者以为他暗示的是庇护,第三个接受者以为他的 意思是栖息之地……第x个接受者,则根据他时代的工业 化的程度,把树作为自然的象征……能指和所指已经分裂.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于坚认为,汉语和世界的关系一开始就是诗意的,但它 是一种农业社会的诗意语言,它适应的不是世界的开发,变 化,而是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汉语曾经诗意地但是有效 地命名了一个封闭的古代世界.但中国世界和其他世界一 样,不可能永远封闭在一个最初的命名世界中,和谐不断地 被打破,共存的关系必须不断地在能指的层面上调整.(这 种调整在拼音文字中是不断地进行新的命名,而汉语只是 通过不断地正名来调整.)汉语的能指系统却很少随着世界 的变化而扩展,它的象形会意的命名功能导致它只是在所 指的层面上垂直发展,所以它的能指功能不发达,这导致汉 语成为一种封闭的语言系统.几千年来一直是那两万左右 的汉字循环反复地负载着各时代的所指,意义,隐喻,象征. 新的命名很少进行0"当人们说到秋天,其实数千年的各 个时代诗歌关于秋天的隐喻积淀在这个词中,人们意识到 的不是自然,而是关于秋天的文化,能指被文化所遮蔽,远 离存在,命名在所指的层面上进行,所指生所指,意义生意 义,意义又负载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它和世界的关系已不是 命名的关系,而是一套隐喻价值系统."20世纪以前的中 国诗歌的隐喻系统,是和专制主义的乡土中国吻合的." 于坚认为,隐喻从根本上说是诗性的.诗必然是隐喻的. 然而,在中国,隐喻的诗性功能早已退化,隐喻已离开诗性, 成为一种最日常的东西.隐喻由于具有把不可说的经验转 换成意象,喻体的功能,有时它也被人们用来说那些在日常 世俗生活中不敢明说的部分,它令人厌恶地想到谋生技巧. 在一个专制历史相当漫长的社会,人们总是被迫用隐喻的 方式来交流信息,在最不具诗性的地方也使用隐喻,在明说 更明白的地方也用隐喻.隐喻扩大到生活的一切方面,隐 喻事实上是人们害怕,压抑的一种表现.人们从童年时代 就学会隐喻地思维,讲话,这样才不会招来大祸.由此隐喻 的诤眭沉沦了.在一个普遍有隐喻习惯的社会里,一种"说 法"越是没有隐喻,越是不隐含任何意味,听众越是喜欢 "隐喻式"地来理解它.汉语诗歌可以将无数的名词在没 有任何介词的情况下排列组合而具有诗意.在马致远的 《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词之所以能并列在一 起传达出一种萧条悲凉的意象,就因为这三个词都有着共 同的来自文化的隐喻.它依靠的不是诗人具体的个别的局 部的表达,而是唤起读者共同的隐喻认同.现在的一些诗 人的作品中,也存在着被乌托邦话语所遮蔽的问题."例如 海子诗歌中的家园.这个家园只有用不在现场的话语系 统,或西方神话译本的话语系统才能够指谓.它不能用中 国人日常的家乡话来指谓.家园何在?这个词的本义无人 理会,人们倒是拼命地在它的隐喻上去接受它."@ 在一个崇尚隐喻的时代,于坚拒绝隐喻,试图通过诗歌 把自己想说的说清楚,去除语言对存在的遮蔽.有时候恰 恰是那些最明白清楚,直截了当的东西显得具有诗性,使人 重新感受到隐喻的古老光辉.《尚义街6号》就非常清晰地 传达了他想说的东西:"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 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 隔壁的大厕所天天清早排着长队我们往往在黄昏光临 打开烟盒打开嘴巴打开灯墙上钉着于坚的画许 多人不以为然他们只认识凡高".于坚拒绝隐喻的目的 是力图重建一种诗歌语言的游戏规则,将读者从隐喻中解 放出来,为他们提供一个不被遮蔽的真实的诗歌世界. 四 诗歌具体性的强调,是于坚对形而上的传统诗学思想 的一种反拨. 于坚认为中国传统诗歌缺乏对具体事物的观照,多的 是对世界人生的整体性把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枯藤, 老树,昏鸦"传达的是一种整体的意境,它是整体的,不是局 部的和个别的,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隐喻和象征,它依靠 的是读者的文化积淀层和集体无意识.然而事物是具体 的,"枯藤","老树","昏鸦"在现实世界里有许多种,它们 肯定不同.离开具体事物的写法,只会导致诗歌的形而上 学化.形而上学式的概括,是一些诗人普遍的思维方式,致 使形而上的诗歌时空没有具体在场,只是一些形而上的形 容词蒙太奇式的组合,词汇,意象,结构方式,风格都较为雷 同."中国诗歌害怕形而下,害怕具体的事物,'形而下者谓 之器','器'总是与小,与俗联系在一起,人人都争着讲 '道',诗的言说心态是'子日',而不是'说'.语言上的虚 于坚的诗学思想 弱,使他们靠才气写作,天马行空,任意组合,读者往往敬畏 朦胧含混的东西.他无法像奥顿,拉金,弗洛斯特,乔伊斯, 普鲁斯特那样写作,一具体他就诗意全无."? 当代诗人津津乐道的某些意象如麦地,玫瑰这些东西, 在于坚看来是最缺乏个人性的东西,是传统的写法.在这 类意象中,发生作用的是"我们"和"群体".一个读者,只 有具有"我们"的文化背景,成为"我们"大家族中的一员, 才能明白"我们的昏鸦","我们的麦地".中国最多的是感 伤秋天的诗,把秋天与悲伤联系起来,在中国是非常自然的 事,这种情绪和意象延续了几千年."如海子'秋天深了, 王在写诗'搞得许多读者老泪盈眶,其实这是一种熟悉的隐 文化共同心态在触动人,而不是陌生.顺便说一下,这首诗 是从里尔克的'秋日'中套来的,但比原作差远了,试比较 冯至译文:'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谁这时没 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 写着长信,……'里尔克是具体的,'看'得见的.到海子那 里就成了形而上的格言.试比较海子同诗最末二行:'该得 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海子确实很有才 气,然而,像所有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诗人一样,海子对空间 和时间把握的方式是依赖于集体无意识的,是隐喻式的,海 子缺乏对事物的具体把握能力,他看见整体却忽略个别的, 局部的东西.于坚对具体,常识,现场,细节,事物本身的关 注与他的经历有关.他认为诗人是向日常生活,周围的世 界,个人经验获得诗歌的可能性的."我在16岁就不得不 结束了在学校的学习,去当工人.我干的是一个眼睛的作 用至关重要的工作.那是锻铆车间,震耳欲聋,一切都必须 看在眼里,否则就会出工伤事故.这工作与诗歌的所谓'诗 意'完全是水火不容,但正是这种生活,造就了我作为诗人 的那些特殊细胞.它使我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想当然的, 而是看见的."在诗歌《坠落的声音》中,声音被转化为具 体可感的视觉画面:"它的坠落并没有像一块大玻璃那样四 散开去也没有像一块陨石震动周围".于坚对具体事物 的把握非常准确,声音是通过众多的视觉形象呈现的.在 他看来,诗歌是具体的,而不是概括的,是在场的,当下的和 日常的,而不是历史的和未来的,是经验的而不是传统的. 对于中国诗歌喜欢把具体的词形而上和抽象化的传 统,于坚提出了批评:"具体能指的词,如藤,树,鸦,道路, 风,马匹,被赋予形而上的概念,藤,成为枯藤,怎么枯?省 略.只有一个可以涵盖许多事物的大词'枯'.道,成为古 道,又是一个大词'古'.老,昏,西,瘦,全是大词.而这些 大词又在美学史中积淀了一个共同的所指,就是衰老,悲 凉,行将死亡等等.这些词的所指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公共 隐喻.诗人不过是把词依据现成的既定的文化价值归类, 组合.……上下文的联系,解读依赖于读者的集体文化积 淀层."@于坚的诗歌是具体的,在场的,追求诗歌的细节和 局部,对个人生命的存在,生命环境基于平常心的关注.他 在诗歌《礼拜日的昆明翠湖公园》中描写了具体的生活情 状:"三点钟进来时个个衣冠楚楚站有站相坐有坐 相他舅舅特别注意不揉皱裤子上的线条胖姨妈 最担心果汁滴在旗袍上他叔叔要戴着有色眼镜看 各色人物他父亲在一群蝴蝶中正襟危坐".在这里, 诗歌与非意识形态化的更富于人性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 系,一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的与古老传统相联系的中国社 会的日常人生和心灵世界被呈现出来,诗歌关注的是局部 和个别,而不是公共的,整体的和非个人化的. 现在的一些诗歌依然是意识形态或知识系统的附庸 体,诗歌不能自己证实自己,诗歌必须依附于某种意识形态 的权力话语或西方的语言资源和大众的平庸趣味才能获得 证实.所以于坚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的价值在于,它总 是通过自由的,自在的,独立的,原创性的品质复苏着人们 在秩序化的精神生活中日益僵硬的想象力,重新领悟到存 在的本真. 注释: ????????于坚:《于 坚集》第5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第78页,第27 页,第44页,第55页,第55页,第68页,第54页,第205页,第205 页,第49页,第137页,第4页,第207页,第28页,第126页,第127 页,第129页,第48页,第l7页,第16页,第202页,第39页. (作者单位:叶向东: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 播学院;张越:云南大学) 责任编辑陈林
本文档为【于坚的诗学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1-06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