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修改)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修改)

举报
开通vip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修改)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修改)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雨后池上 刘攽  (全国Ⅲ卷)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色彩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            如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色彩斑斓,对比鲜明,豁人耳目。     白描手法: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以景结情)。 借景(借物)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烛泪如人泪,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托物言志(感物伤怀):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如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李商隐的《蝉》。 情景相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而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不尽尽之”。     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导】“怎样融情于景”,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滤出其中的“景”——“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再体悟其中的情。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蕴含的“友情”自不必说;末句借宫前流水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则需认真体味。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病例1】暮春时节,树木苍翠,红花点点。宫前流水无声无息,大好年华悄然而逝,世间沧桑令人感叹。 【病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有串译一下诗歌的必要。但是这种串译只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而不是鉴赏诗歌本身。这个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显然不符合解答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在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时,没有必要对原文作过多的翻译,如果非要作一点翻译,也必须围绕鉴赏来进行,翻译关键的词句,并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鉴赏语言之中,否则就会言不及义,还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2】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依据这一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融情于景”,而不是“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怎样融情于景”也就是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两者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既有对内容的考查,也有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但是,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或者明确了题意但不知从何说起,故而出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答)这首诗融情于景。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3】作者用一种暗淡、伤感的景色描写出送别友人时的画面,抒发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世间沧桑的感慨。 【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融情于景”时,只用“暗淡的景色”、“伤感的景象”这类抽象的话代替了对“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鲜明意象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空泛无物。 【病例4】作者通过对“绿暗”、“红稀”、“暮云”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与伤感。 【病例分析】这首诗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表现“古今情”,亦即友情、世情。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绿暗”、“红稀”、“暮云”等主要烘托一种送别时的伤感氛围,突出的是“友情”;而“宫前水”则采用“比”的手法,突出的是“世情”。对于这些不同之处,答题时应予以充分注意,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面。以偏概全,肯定会失分。 【病因之四】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 【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人有情”,是一种什么情?很显然,这个答案没有把“情”的内涵说透。这里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病因之五】浮光掠影,缺乏分析。 【病例6】这首诗以流水为喻,表现了时光易逝、人生如梦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想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病例分析】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读诗,不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不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都喜欢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宫前水”想到“不得志”、“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就是在凭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到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结果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以后,大都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搬一些鉴赏诗歌的名词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等;鉴赏边塞诗则用“报效祖国”、“思乡怀远”等;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时”;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作者是李清照、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答案往往是千人一面。鉴赏格式化必然导致答案生硬,失分严重在所难免。 【病因之六】无中生有,盲目套用。 【学生优秀答卷】例1:这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对时光难在的感慨。诗人融情于景,将“古今情”融入到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感伤画面之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2:诗人借助“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构成一种伤感的景象和氛围,含蓄地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以及对世事的感慨,寓“古今情”于形象的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如何突破古诗词曲鉴赏这个影响高考得分的瓶颈呢?笔者以为,下面几点值得重视。 1、立足课内,巩固知识,学会迁移。古代诗歌鉴赏的四项内容中,所谓形象,是指诗歌所描绘的、融入了诗人情感的人、景、物,也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此外还应包括诗歌所借助的特定意象。所谓语言,是指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包括炼字炼句和音韵节奏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处。所谓表达技巧,那就包罗万象了,是指诗歌种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之妙。此外,还有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这四个方面既涉及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也涉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鉴赏的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课内所学。比如情与景、动与静、虚与实、抑与扬等等,再比如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以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这些都在课内所学诗歌中见识过。因此,首先应学会怎样正确鉴赏课内文本,要反复吟咏品味,研习领会,写几篇像样的鉴赏文字,在此基础上再向课外拓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理解作品,解读内蕴,确切表达。认知理解古代诗歌的字面意义是最起码的能力,否则鉴赏也就无从谈起。不少考生就是在“读懂”这一关上马失前蹄,对诗歌的字面意思还不甚了了就匆忙下笔,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当然,仅仅读懂字面意思是永远不够的,还必须确切地解读作品内蕴。鉴赏与创作是一个反向的过程。诗歌创作的过程是先有诗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然后发而为文辞;鉴赏过程则是先阅读文辞,体会、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像沿着河流上溯源头,无论怎样幽深隐微,总可以探求个清楚明白。这就是所谓的“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古诗鉴赏题,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是白居易的诗《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试题为: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关于第①问,考生一般能够感知作者羁旅思家的孤寂之情,却未必能看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和衬托笔法;第②问,考生答出“语言通俗质朴”的特点也不难,而用说家里人想念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在质朴平直之中增添了几分曲折,却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够解读得出来的。 再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古诗鉴赏题,材料是陶渊明的诗《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试题为: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陶渊明表现田园生活之乐的诗歌很多,而且所表现的乐趣也是多方面的,试题要求“具体说明”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乐趣”,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陶渊明的诗,有的表现弃官归隐的山水自然之趣,有的表现邀人共饮的率真旷达之趣,有的表现山野采菊的悠然闲适之趣,有的表现稼穑劳作的愉快满足之趣,等等。那么,这首诗表现的是哪方面的乐趣呢?仔细分析“过门更相呼”以下六句可以看出,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就是本诗所表达的内蕴。如果笼而统之地回答表现了归隐田园之后的悠闲愉悦之类,就还没有真正懂得这首诗的内涵。至于第二问,我们都知道,陶诗多用白描手法,平平地叙述,淡淡地描写,明白如话,很少奇突警句和华丽词藻,却显得精炼省净而富于形象性,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诗正是通过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写出“白描”才算理解了本诗的艺术特色,才符合题目的要求。所谓解读内蕴就是这样,鉴赏也因此分出高下。 那么,如何解读作品的内蕴呢? (1)借助联想想象,捕捉形象画面。诗人的情感是借助于形象表现的,没有意象和意象组合构成的意境也就无所谓诗歌了。因此,鉴赏诗歌就要从意象入手,进入诗歌的审美境界。我国古代诗歌长期以来有许多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积淀下来,对此应该熟悉并领会。古代诗歌还讲究“诗情画意”,我们也应该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并玩味赏析,这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比如,上文中分析的2006年高考湖北卷试题就是如此。 (2)揣摩思想内容,体悟情感内涵。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情感是诗的内涵。所谓“诗言志”,“志”即思想感情。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能够揣摩体悟思想情感内涵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例如《暮春浐水送别》中的“古今情”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回答问题时必须弄明白的。 (3)品味语言特色,赏析表达技巧。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有的明朗,有的含蓄;有的豪放,有的沉郁;有的清新,有的凝重;有的明快,有的婉曲;有的旷达,有的低沉;有的愉悦,有的哀婉;有的艳丽,有的质朴;等等。阅读诗歌时应仔细品味,准确把握这些语言格调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其次,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重视对语言的推敲。好的诗歌都有“诗眼”,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字,也是最值得赏玩品味的字。表达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服从于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阅读鉴赏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泛泛而论,“贴标签”似的说空话套话。 最后,就是要用确切的语言把自己鉴赏评价的结果表达出来。这是鉴赏能力的外化形式,也是语言水平的展示,可是有的同学很不在意,疏于训练,结果在考试中往往词不达意,说不到“点子”上去。在复习中应该多读一些好的鉴赏文字,接受熏陶,增强感悟,积累鉴赏知识;还可以模仿借鉴别人的鉴赏文字,熟悉鉴赏用语,学会写鉴赏文字的样式。这样耳濡目染,就能摸索出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规律,从而在高考中独抒己见,字斟句酌,准确作答 (二)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三)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用典等,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   半缕轻烟柳影中。                    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                    荷花入暮犹愁热,     一时回首背西风。                    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背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四)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比兴手法:以物起兴或以物为喻,更显形象具体。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将妻子比做沧海和巫山,极见深情。 (五)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本文档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修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