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南交通大学修建学专业卓越工程师造就课程教授教化纲目[新版]

西南交通大学修建学专业卓越工程师造就课程教授教化纲目[新版]

举报
开通vip

西南交通大学修建学专业卓越工程师造就课程教授教化纲目[新版]西南交通大学修建学专业卓越工程师造就课程教授教化纲目[新版]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201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教学大纲 二〇一一年十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文 总学时 51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3学分 开课单位 政治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饶世权 许义文、张利民、刘咏梅、胡云霞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重要...

西南交通大学修建学专业卓越工程师造就课程教授教化纲目[新版]
西南交通大学修建学专业卓越工程师造就课程教授教化纲目[新版]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2011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教学大纲 二〇一一年十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文 总学时 51学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 3学分 开课单位 政治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饶世权 许义文、张利民、刘咏梅、胡云霞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重要课程之一,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制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接班人。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主要内容:适应人生新阶段;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适应人生新阶段: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难点: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目标:阐释大学生人生新阶段的特点及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了解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主要内容: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成长;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重点、难点: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教学目标:明确理想和信念对人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艰苦奋斗,把理想化为现实。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 重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难点:做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伟大意义,掌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教学目标:了解人生价值的涵义、特征、基本内容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涵义,理解人生价值评价原则,明确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让学生能科学选择人生价值,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主要内容: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重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难点: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道德的意义和内涵,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内容,了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以及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的内容,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了解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主要内容: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公德和公共生活中的尚法精神,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奠定基础。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主要内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重点、难点: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择业与创业的关系,了解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为大学生正确择业,在实践中成才奠定基础。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主要内容: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重点、难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土义法律修养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法的概念、渊源、基本分类及其缘起与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法的的本质和特征;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和实施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主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重点: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课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 上机 小计 1 绪论 5 5 2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4 4 3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6 6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8 8 5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5 5 6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3 3 7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6 6 8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6 6 9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8 8 合计 51 51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从而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和学习动力。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修订版。 主要参考书: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额案例解析》,戴艳军 杨惠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疑难问题解析》,陈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参考书》,刘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辅学读本》,许汝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六、撰稿审核 撰稿人:饶世权 审核人:许义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文 总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学时 课程名称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英文 学分 2学分 History 开课单位 政治学院 授课方式 专题教学 授课教师 撰搞人 何薇 何薇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使大学生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大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道路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第 1周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 2周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 3周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 4、5周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 6周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 7、8周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9、10周 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 11、12周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 13、14周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第 15、16周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7周 总复习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学读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 考文选》。 六、撰稿审核 撰稿人:何薇 审核人:鲜于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文 总学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3学分 课堂教学,实践性开课单位 政治学院 授课方式 教学,研究性教学 授课教师 撰搞人 严冰 严冰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本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任务是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科学性地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全面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将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过程性,以及对劳动解放、人类解放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及其历史进步意义和现实超越意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社会取向与博大的胸怀、深邃睿智的眼光,能够自觉按照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思考人生,建设社会,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科学理论水平。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2、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2学时)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研究性教学内容与安排(4学时) 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实际,探讨并回答“马克思主义经历了150 多年的考验,还灵不灵”的问题。 【作业与思考】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谈谈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 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 础。 【重点与难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6学时)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 专题讨论:如大学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式或课堂辩论赛 【作业与思考】 1、怎样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怎样正确认识对立统一规律, 3、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 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的本质。 3、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7、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2、真理与价值。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 讨论:试运用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 特征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作业与思考】 1、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如何认识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试分析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 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重点与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6、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及其意义。 7、人民群众是历史上的创造者。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或研究性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或4学时) 1、课堂讨论: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或研究。 2、研究: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探讨并回答“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其前途还 光不光明”的问题。 【作业与思考】 1、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试分析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 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划分依据、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问题。 4、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问题。 5、剩余价值理论。 6、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6学时)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作业与思考】 1、简述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3、试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科学认识国家垄断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 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 信念。 【重点与难点】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4学时)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2学时): 课堂讨论:关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作业与思考】 1、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2、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3、试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使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 期性。帮助学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 必胜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3、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5、正确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2学时)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4学时) 社会调查(新农村或现代化企业) 【作业与思考】 1、怎样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3、如何正确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4、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试述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 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重点与难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2学时)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作业与思考】 1、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2、实现共产主义为什么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谈谈树立共同理想和树立远大理想的关系,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专题、案例讨论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课外阅读、读书报告评讲、影像观摩、自学与思考、社会调查等为辅助。 课程的教学内容 学时 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 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 6 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6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2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实 一、课堂专题讨论:如大学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式或 践 二、课堂讨论:关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或 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 可能性 性 10 三、社会调查(新农村或现代化企业) 教 四、试运用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说明社学 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研 一、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实际,探讨并回答“马 究 克思主义经历了150 多年的考验,还灵不灵”的问题 性 二、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探讨并回答“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挫折,8 教 其前途还光不光明”的问题 学 1.平时考核: 占40,(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 考 核 2.期末考试: 占60, 合 计 48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一)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发展规律和对人的关注在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展开、运用和具体化。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教材: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二、四节、《致约?布洛赫的信》。 4、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谈谈辩证法问题》、《国家与革命》。 5、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十大关系》。 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8、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六、撰稿审核 撰稿人:严冰 审核人:苏志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 总学时 102学时 概论?、? 课程名称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英文 学分 6学分 and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II 开课单位 政治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何薇 何薇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就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介绍和学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章 节 章 节 名 称 课时分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 第 一 章 8 学 时 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与三大理论成果 第 二 章 3 学 时 的精髓 第 三 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6 学 时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 学 时 第 五 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4 学 时 第 六 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 学 时 第 七 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 学 时 第 八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8 学 时 第 九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 学 时 第 十 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 学 时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学 时 第十二章 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5 学 时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3 学 时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 学 时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 学 时 注:不含课内实践教学学时。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六、撰稿审核 撰稿人: 审核人:鲜于浩 大学英语I级 中文 总学时 大学英语I级 68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Foreign Languages 4学分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金桂林 金桂林、陈思本、刘文丽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入学时分级考试成绩达到大学英语I级起点水平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这些学生在入学时应已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初步的训练,领会式掌握2000个英语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000为起点。 二、课程教学内容 从I级开始的学生经过四个学期的学习,应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即达到基础阶段规定的一般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好语言基础。 修完大学英语I级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外语基本技能: 1)词汇 领会式掌握2400,26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300, 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语法 巩固和加深中学所学过的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构句和语篇的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3)阅读能力 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一般的日常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90词。 4)听的能力 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00,11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5)说的能力 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正确。 6)写的能力 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10词的短文,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比较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7)译的能力 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200英语单词。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基本无重大语言错误,译 速为每小时180汉字。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I级的考试性质为学业考试。考核可根据情况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记录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终结性考试分阶段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与所学课程相关,考试中课内的比例不小于8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大学英语I级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定是教育部大学外语推荐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级,李荫华等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1级,虞苏美、李慧琴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全新版大学英语》(快速阅读)1级,郭杰克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全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上册,李超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六、撰稿审核 撰稿人: 金桂林 审核人:易红 大学英语II级 中文 总学时 大学英语II级 68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Foreign LanguagesII 4学分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金桂林 金桂林、陈思本、刘文丽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已修完并通过大学英语I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方可选修大学英语II级。这些学生应已掌握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领会式掌握2500,2800个英语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500)为起点。 二、课程教学内容 修完大学英语II级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外语基本技能: 1)词汇 领会式掌握36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600), 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语法 能较好地运用所学语法知识构句和组篇。 3)阅读能力 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一般的日常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 4)听的能力 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00,11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5)说的能力 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正确。 6)写的能力 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的短文,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比较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 7)译的能力 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200英语单词。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基本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180汉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II级的考试性质为学业考试。考核可根据情况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记录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终结性考试分阶段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与所学课程相关,考试 中课内的比例不小于8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大学英语II级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大学外语推荐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级,李荫华等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2级,虞苏美、李慧琴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全新版大学英语》(快速阅读)2级,郭杰克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全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上册,李超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金桂林 审核人:易红 大学英语?级 中文 总学时 大学英语III级 68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Foreign Languages III 4学分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金桂林 金桂林、陈思本、刘文丽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已修完并通过大学英语II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方可选修大学英语III。这些学生应已较好地掌握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训练,领会式掌握36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800, 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 二、课程教学内容 修完大学英语III级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外语基本技能: 1)词汇 应领会式掌握3600—4000 单词和400—500 个习惯用语或固定词组,其中复用式积极词汇为1500-1800个,并具备较好的构词法知识。 2)阅读能力 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一般的日常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8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能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10词。 3)听的能力 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10,12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 4)说的能力 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正确。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在实际交际中做到语音、语调较为自然、得体和流畅;熟悉个人、家庭、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职业、节日、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话题,并能就这些话题进行简单的会话或陈述。 5)写的能力 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30词的短文,短信和便条,表达意思比较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基本表达方式;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基本表达方式;能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描述和表达观点、态度和情感等;能根据特定目的有效地进行简单的文字表达。 6)译的能力 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译速为每小时220英语单词。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达意,基本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为每小时200汉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III级的考试性质为学业考试。考核可根据情况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记录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终结性考试分阶段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与所学课程相关,考试中课内的比例不小于8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大学英语III级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大学外语推荐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级,李荫华等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3级,虞苏美、李慧琴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全新版大学英语》(快速阅读)3级,郭杰克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全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下册,李超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金桂林 审核人:易红 大学英语IV级 中文 总学时 大学英语IV级 68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Foreign Languages IV 4学分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金桂林 金桂林、陈思本、刘文丽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已修完并通过大学英语III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方可选修大学英语IV。这些学生应已较好地掌握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训练,领会式掌握3600—4000 单词和400—500 个习惯用语或固定词组,其中复用式积极词汇为1500-1800个,并具备较好的构词法知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 修完大学英语IV级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外语基本技能: 1) 词汇 应领会式掌握4500—5000 单词和700—800 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积极词汇为2000 单词,能在口头和书面上较熟练的运用,并具有按照基本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听力理解能力 能完全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一般性题材讲座和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英语国家慢速英语节目,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 3)口语表达能力 能在学习过程中较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并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来自讲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言、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会话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4)阅读理解能力 能读懂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英语文章和应用文体材料,能基本读懂国内英文报刊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在阅读中使用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90词,在快速阅读篇章较长、难度略低的材料时,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 5)书面表达能力 能用常见的各种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能较好地描述个人经历、事件、观感、情感等;能就一定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内容完整、用词恰当、语篇连贯,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并能使用恰当的写作技能。 6)翻译能力 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译汉速度为每小时250英语单词,汉译英速度为每小时220字。译文基本流畅,基本忠实原文,并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IV级的考试性质为学业考试。考核可根据情况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记录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学习;终结性考试分阶段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与所学课程相关,考试中课内的比例不小于8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大学英语IV级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大学外语推荐教材、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级,李荫华等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4级,虞苏美、李慧琴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全新版大学英语》(快速阅读)4级,郭杰克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全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下册,李超 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金桂林 审核人:易红 体育 中文 总学时 体育 136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Physical Education 4学分 开课单位 体育部 授课方式 户外实践课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郑颂平 刘旭、李宏图、龙萍、张问宇、王锐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体育课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师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使大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的目的 体育教学是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第一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提高对社会竞争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完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 (三)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1、掌握1,2项健身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运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的能力,学会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3、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培养生存意识,掌握生存的知识,学习生存办法,领会生命的意义,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临危不惧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状态。 4、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裁判水平和通等级裁判员。 5、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改善心理状态,提高体育文化修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协作精神,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体育文化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个性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 1、体育必修课:为本科一、二年级开设。学生根据爱好特长自主选项。教师以某一运动项目为主组织教学,使其掌握该项目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 2、体育选修课:为本科三、四年级和研究生开设的专项选修课,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3、运动训练课:为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必修课。以提高专项运动水平为主要任务,以比赛成绩作为体育成绩。代表学校参加国际国内各种体育比赛,为校争光。 4、体育保健课:为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主要任务是指导康复、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5、体育辅导课:为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顺利通过,对各年级未达标的学生开设体育辅导课,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6、研究生体育课:为研究生开设的体育选项必修课程,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专项运动技术水平。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学时最多,覆盖面最大的课程。它理应成为有质量保证的、学生受益面大的,并深受学生喜爱的重点基础课程之一。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体育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改革的成果落实到体育教育的终端——体育课上。体育课是体育学科向学校其它学科展示其发展水平和独特魅力的窗口,是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惠及全体学生,能够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的课程,是其它学科的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第一学年 理论部分:专项运动技术发展、起源的概述,基本理论知识(4学时) 体育健康卫生基础理论、身体锻炼的方法手段 (4学时) 理论考试(2学时) 实践部分:基本技术(14学时) 基本战术(14学时) 身体素质(18学时) 教学比赛(8学时) 实践考试(4学时) 第二学年 理论部分:专项运动裁判法、战术基本理论知识(4学时) 健康卫生基础理论、竞赛规则、竞赛组织与编排(4学时) 理论考试(2学时) 实践部分:基本技术(14学时) 基本战术(14学时) 教学比赛(12学时) 身体素质(14学时) 实践考试(4学时)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体育课教材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把“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同时融人体育文化含量。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根据我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选编教材内容,力求少而精,讲求实效,并注意与中学教材的连贯和衔接。教学内容应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贯彻和体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郑颂平 审核人:刘 旭 军事理论 中文 总学时 军事理论 36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Military theory 2学分 开课单位 武装部 授课方式 课堂教学 授课教师 撰搞人 王合义 倪国庆、王合义、吴延俊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 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兵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2、课程目标任务 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按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规定,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军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完善军事课程体系,军事教研室依据国家大学生军事课教学大纲,以《大学军事科学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基础,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16个专题,采用专题教学形式,由8位教师轮流授课。(详见下表) 西南交通大学军事理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列表 序专题名称 章节 授课教师 教师单位 备注 号 国防及国防教育概述; 续论及第一章摘 赵章海 校军事教研室 1 中国国防建设 第一章2—3节 沈大凯 省军区教研室 2 军事思想概述 第二章1、6节 胡军备 省军区教研室 3 国际战略环境 第三章1、4节 吴延俊 校军事教研室 4 军事高技术(一) 第四章1—3节 周虹霞 省军区教研室 5 信息化战争(一) 第五章1—4节 何建英 省军区教研室 6 中国武装力量建设概述(一) 第一章第4、5节 王合义 校军事教研室 7 军事地形学 第九章1—4节 倪国庆 校军事教研室 8 古今中日战略关系比较 专题讲座 赵章海 校军事教研室 9 中国国防法规 第一章2—3节 沈大凯 省军区教研室 10 现代军事思想 第二章2—5节 胡军备 省军区教研室 11 国际战略格局 第三章2、3节 吴延俊 校军事教研室 12 军事高技术(二) 第四章1—3节 周虹霞 省军区教研室 13 信息化战争(二)) 第五章1—4节 何建英 省军区教研室 14 中国武装力量建设概述(二) 第一章第4、5节 王合义 校军事教研室 15 野营及野外生存 第十章1—4节 倪国庆 校军事教研室 16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我校的教学计划,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校按照《军事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其中: 我校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还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讲座。在军事课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 我校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少于14天。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 1、课程安排 本学期1—17周授课,计32学时;总复习辅导2学时;第18周考试,2学时;总计完成36学时,计2学分;加上军事技能训练2周,计1学分;军事课程(军训)总计3学分。 各年级本科生约6000名左右,分48个教学优选班,按学生选课数量及专业相对集中,每班约120人左右。任课教师在第1周上课时,务必以电子课件形式将本“须知”告知学生,以后须经常检查学生听课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第13周向教研室提交本专题考试题,含填空题6道,简述题4道,同时提交标准答案。第18周考试后,5日内完成阅卷及成绩登记工作,送交教研室。 2、教学要求 教师要注重师德,讲究仪表;精心备课,认真考勤;提高质量,教书育人。违反学校教学规定的,扣发教学津贴;性质严重的,解除聘任关系。 教师第一周授课班级为其负责班级;要以点名、测试、签到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到课情况;要严肃课堂、考场纪律,敢于批评,大胆管理。 学生要尊重教师、按时上课,必备教材、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无故缺课三讲以上的,不予及格,第二年重修。 3、教学考核 教学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20%,以到课率、课堂纪律为主;期末进行随堂闭卷考试;以百分制60分为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仍不及格者重修。 4、教学检查 军事教研室抽调部分教师和教辅人员组成平时教学检查组,武装部部长(教研室主任)任组长,教务员、教师代表共6人为组员。 检查组主要任务是随机听课,向学生了解课堂效果、教学质量、教师水平情况;第9周、第13周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征求对教师的各种反应,作为对教师的考核及聘任的依据。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我校军事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课,总计3学分;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使用教材为学校“军事教研室”按照国家2007年颁布的最新《军训大纲》编写的《大学军事科学概论》 ;主要参考书目及资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以及其他高校军事理论教材;供学生自主遴选参阅。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王合义 审核人:倪国庆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中文 总学时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34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学分 课堂讲授 开课单位 政治学院 授课方式 专题教学 授课教师 撰搞人 杨子仪 吴晓雄、杨子仪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当今大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对于自我认知的方法、人才成长成才的普遍性规律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并帮助其提供了解职业世界的主要方法和主要途径,为其后续人生战略规划问题的学习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 1、介绍生涯、生涯规划等重要概念,分析“生涯规划系统模型”; 2、介绍生涯规划与管理的五个环环相扣的步骤:知已、知彼、决策、行动、反馈; 3、介绍大学生要如何适应职场,以及如何应对21世纪职业发展新挑战; 4、帮助大学生学习如何科学规划大学四年,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5、用请企业界人士来校与同学们现场座谈交流,采取人物生涯访谈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 总论:理解生涯基本概念;生涯的任务;生涯规划的作用;生涯规划的简易方法等。 (二) 生涯规划关于自我认识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成果要求。 (三) 生涯规划关于职业世界认识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成果要求。 (四) 生涯规划关于生涯决策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成果要求。 (五) 生涯规划关于制定行动计划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成果要求。 (六) 生涯规划关于保持动态适应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成果要求。 (七) 生涯规划关于管理“后大学”生涯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成果要求。 (八) “如何规划大学四年”专题,完成大学生生涯规划自测问卷。 (九) 进行人物访谈。 注:专题安排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适当调整。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教学采取专题教学形式,围绕课程体系确立的知识结构制定专题内容,师资上采取由数位资深专业老师组成教学小组,并分别授课的方式; 2、教学上注重对学生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增强学习兴趣、明确发展方向为目标,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3、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教学实践过程安排有人物访谈的内容,用更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 进一步了解职业世界; 4、本课程为选修课,成绩评定包括考试(60%)和考查(40%)两部分。考查内容包括平时作业加考勤,考试为专题教学组联合命题组织考试。 序 号 周 次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规划你的生涯 1 1-2 4 认识自我资源 2 3-4 4 分析职业机会 3 5-6 4 明确生涯选择 4 7-8 4 制定行动计划 5 9-10 4 保持动态适应 6 11-12 4 管理“后大学”生涯 7 13-14 4 如何规划“大学四年”专题 8 15-16 4 人物访谈 9 17 2 合 计 34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是心理学类课程的一个分支,为后续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原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教材及参考书: (1)《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陈德明、祁金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全球职业规划师资格培训教程》GCDF中国培训中心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指南》高桥、王辉编,现代教育出版社。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杨子仪 审核人:吴晓雄 科技英语 中文 总学时 科技英语I、II 64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English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I、II 4学分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金桂林 金桂林、陈思本、刘文丽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报刊和文选,使其进一步提高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主要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的三、四年级大学生,他们经过基础英语阶段(一、二年级)的学习,已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及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科技英语词汇,了解一些科普知识,熟悉科技及英语的写作特点等。学生学完本课程,应能够阅读有关专业或科技方面的报刊和文选,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二、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科普英语文章,并配有适量的练习;课堂教学重点主要是阅读、翻译以及一定量的听、说和写的练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既懂英语又有科普知识,为广大学生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国家教委1985年颁发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精神:本课程为理工科大学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学生)开设; 2、 本课程学时为64,周学时为2,分两个学期开设,即科技英语I和科技英语II。学生须修完科技英语I才能选修科技英语II; 3、本课程重点在专业英语阅读方面,其次在译和写方面; 4、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本课程的学时应为100,120学时; 5、关于本阶段的教学,国家教委已制订了具体的基本要求,届时可参照执行; 6、测试以校内自行设计和实施的测试题型为主,如以后国家教委出台有关测试政策及要求,也可参照执行。 基本教学要求与学时安排: 1、词汇:在掌握5000左右基础单词的基础上,熟悉并掌握1000左右专业英语单词,能英汉互译,拼写正确。 2、阅读:该阶段的总阅读量为250000词左右。 3、听: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不太复杂、基本上无生词、语速每分钟约140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以70%为合格。 4、写:能运用学到的词汇、语法结构和功能意念在半小时内写出120词左右的短文(文章摘要等),文理基本通顺。 5、说:能用英语进行简短的会话。经过准备,能就所学文章或某一问题进行简短的发言,基本 上能表达思想。 6、译:能借助词典将与所学内容相仿的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400英语词。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教材及参考书: 《科技英语综合教程》。 考核方式:本课考核实行百分制,根据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金桂林 审核人:易红 信息检索 中文 总学时 信息检索 32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Searching Information 2学分 开课单位 图书馆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高凡 邓发云、高凡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信息检索》课是配合培养宽厚型、复合型的高级人才而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通过讲课和上机实习,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获取文献以及自如地利用各种图书馆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的能力,同时通过检索课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讲述如何查找与利用科技文献资料、社会生活等动态信息的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查找与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为基础,介绍因特网上各类电子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检索技术,让学生认识各种类型的电子信息资源,系统了解和较为熟练地掌握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以及因特网上的其它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信息检索》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应用学科。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如果说专业课是“授人鱼”,那么该课程就是“授人以渔”,它将教给你一个终身受用的技能。目前,该课程在大多一流大学都成为必修课。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采用在线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易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有利于扩展大家的知识面;注重实际操作,实行课堂教学与实习2:1的模式;考核通过实习与作业完成。 1、信息意识与信息素质培养 4学时 2、信息资源体系与保障 2学时 3、信息检索原理 2学时 4、国内外搜索引擎的使用 4学时 5、网络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检索与利用 8学时 6、专利、标准、统计与法律的检索与获取 4学时 7、信息检索结果的分析与加工 4学时 8、毕业设计与论文所需资料的获取途径与方式 4学时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一方面,选修课程学生要求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会一般的文字处理和使用计算机网络,另一方面本课程为其它课程学习参考资料的获取提供帮助。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检索课教学网,; 汪育健,信息检索与利用.工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3.7; 郑章飞,理工信息检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高润芝,现代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南京大学信息检索精品课程,。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高凡 审核人:邓发云 高等数学C? 中文 总学时 高等数学CI 51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Higher MathematicsC I 3学分 开课单位 数学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唐家银 唐家银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高等数学CI是对数学要求较低的工科本科专业(如建筑、城规专业)及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建筑、社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本课程兼顾理性思维训练、实用技术学习和数学文化欣赏三个方面,使学生领略和体会数学多个分支的思想本质,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意识,向学生展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文化,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与极限;2.一元函数微分学;3. 一元函数积分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一)函数、极限、连续 函数:有关实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与三要素。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反函数,复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建立函数关系。 极限:数列极限,收敛数列的性质。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数列极限的存在法则。函数极限的定义和性质,左右极限。函数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数列极限的存在法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无穷小的性质,无穷小的比较,无穷小与函数极限的关系。 连续:函数连续的定义,间断点。连续函数的和、差、积、商的连续性;反函数、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基本初等函数、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零点定理。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导数:导数的定义、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反函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高阶导数。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确定的函数的导数。 微分:微分的定义、几何意义。微分的运算法则。 中值定理和导数应用: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泰勒定理。罗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判别,曲线的凹凸性与拐点。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不定积分: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定义。不定积分的性质,基本积分公式。两类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解函数有理式的积分举例。 定积分及其应用: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存在定理,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变上 限积分及其求导法则。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在几何上 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和已知截面面积的立体体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国家教委高教司颁布的对本科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制定中过程中以理工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为基础,兼顾对数学需要相对较少的建筑、社科等专业的需求,分别处理。本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定了“理解”、“掌握”、“了解”、“会”等方面内容,执行时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按大纲要求讲授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而不要照本宣科,要真正体现建筑、社科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高等数学能力。 学 时 安 排 序号 内 容 小计 理论课时 实验或习题课时 1 函数、极限、连续 11 2 13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14 3 17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18 3 21 总 计 43 8 51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主要综合了函数性态、微积分、微积分的实际应用等多方面的数学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地获得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工程技术、科研活动及开拓新技术领域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教材: 《文科高等数学》(修订版)上册 刘光旭,萧永震,樊鸿康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目: 1、《高等数学》(第五版)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少学时类型)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等数学释疑解难》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工科数学分析基础》上、下册,马知恩,王绵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大学数学《多元微积分及其应用》,萧树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数学分析》上、下册,复旦大学陈传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唐家银 审核人:叶建军 高等数学C? 中文 总学时 高等数学CII 34学时 课程名称 英文 学分 2学分 Higher Mathematics CII 开课单位 数学学院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教师 撰搞人 唐家银 唐家银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高等数学C?是对数学要求较低的工科本科专业(如建筑、城规专业)及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建筑、社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本课程兼顾理性思维训练、实用技术学习和数学文化欣赏三个方面,使学生领略和体会数学多个分支的思想本质,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数学意识,向学生展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文化,提高学习数学兴趣及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 1. 常微分方程;2. 线性代数;3. 空间解析几何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取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四)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 空间直角坐标:空间直角坐标系。两点间的距离。 向量代数: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加减法和向量与数量的乘积。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在轴上的投影,向量线性运算的代数表示,向量的模与方向余弦的代数表示。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两向量的夹角,两向量垂直与平行的充分必要条件。 曲面与空间曲线:曲面方程和曲线方程的概念,柱面方程,旋转曲面方程。 平面与直线:平面的点法式、一般式、截距式方程。两平面的关系,点到平面的距离。空间直线的点向式、一般式、参数式方程。直线与直线、平面与直线的关系。 (五)常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一般概念,阶,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 一阶微分方程: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二阶微分方程: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六)线性代数 行列式:(1(n阶行列式的概念,2(行列式的性质,3(行列式的展开与运算,4(克莱姆法则) 矩阵:(1(矩阵的概念,2(矩阵的运算,3(逆矩阵,4(分块矩阵)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与矩阵的秩:(1(n维向量,2(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3(线性相关性的判别定理, 4(向量组的秩,5(矩阵的秩,6(初等方阵) 线性方程组:(1(齐次线性方程组,2(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相似矩阵与二次型:(1(正交变换,2(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4(二 次型及其标准形,5(正定二次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国家教委高教司颁布的对本科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制定中过程中以理工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为基础,兼顾对数学需要相对较少的建筑、社科等专业的需求,分别处理。本大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定了“理解”、“掌握”、“了解”、“会”等方面内容,执行时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按大纲要求讲授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而不要照本宣科,要真正体现建筑、社科各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高等数学能力。 学 时 安 排 序号 内 容 小计 理论课时 实验或习题课时 4 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 6 1 7 5 常微分方程 4 1 5 6 线性代数 20 2 22 总 计 30 4 34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主要综合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等多方面的数学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地获得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工程技术、科研活动及开拓新技术领域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教材 教材: 《文科高等数学》(修订版)下册 刘光旭,萧永震,樊鸿康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主要参考书目: 1、《高等数学》(第五版)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等数学》(少学时类型)上、下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高等数学释疑解难》工科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工科数学分析基础》上、下册,马知恩,王绵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大学数学《多元微积分及其应用》,萧树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6、《数学分析》上、下册,复旦大学陈传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 撰稿审核 撰稿人:唐家银 审核人:叶建军 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 风景园林学 面向专业:建筑专业、城市规划、景观建筑 课程代码:0146300 学分:8 学时:256 课程任务与目的: 《建筑设计基础》是服务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三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建筑学院的主干课程,也是建筑类的平台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 通过建筑概论讲授、相关主题讲座、专业录像幻灯、作业练习、实地参观调研等授课的形式。结合相关书籍的阅读,使学生尽可能接触建筑基本知识和理论,在思维方法、构思能力、绘图表现技巧、建筑表达上得到锻炼,为以后建筑理论及实践奠定基础;并通过建筑小品、环境空间的设计,了解建筑的设计方法、步骤,建筑图示语言的正确表达。由认识建筑到认识设计、再从设计中感悟建筑的本质,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打下基础。 1、掌握建筑基本知识 1.1、教学内容:建筑概论;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西方古典建筑基本知识;近现代建筑简介;建筑空间组合简论(阅读、主题讲座的涉猎)。 1.2、教学形式:授课;主题讲座;多媒体;参观调研;阅读参考资料。 2、能力的培养 2.1、建筑表达能力 。 2.1.1、教学目的:绘图工具使用的熟练掌握;建筑表现方法的掌握(包括铅笔表现、钢笔表现、水彩表现、模型制作)。 2.1.2、教学内容:线条、字体、质感、建筑画、工程图、模型。 2.2、初步设计能力。 2.2.1、教学内容:建筑小品或小型环境空间的设计。 2.2.2、教学目的:了解有关空间的基础知识,了解建筑的设计步骤、方法。 2.3、交流能力。 2.4、合作、组织能力。 3、丰富眼界的开拓、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本课程的目的 1、专业启蒙——掌握建筑表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专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2、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3、掌握正确的学习、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做好建筑设计的入门准备,与二年级设计课顺利过渡、衔接 本课程的要求: 课程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初步建立空间的概念; 2、正确使用绘图工具,熟练掌握绘图基本技巧及建筑图的绘图方法、步骤、要求。练习书写工 程字。 3、了解建筑表现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铅笔、钢笔、水彩渲染表现建筑的技巧及建筑模型的制 作。 4、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 先修课程:(建议) 1、 画法几何 2、 建筑构成 3、 素描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与课程作业相结合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学期 教学环节一——初 识 建 筑 目的 初识建筑,即从建筑的本质入手,建立建筑的基本概念。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了解人与 建筑的关系,初步认识建筑的本质是为使用者服务。 内容 1、课堂讲授:什么是建筑、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单体建筑与建筑环境间的一般关系 2、考察与体验:带着问题体验生活中的建筑 3、课堂讨论:交流各自的观察和体验 要求 1、以“人与建筑”为主题完成 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考察报告下载外出学习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学校考察报告项目考察报告模板 2、考察包括的内容: 人的行为与建筑 人的尺度与建筑 人的情绪与建筑 3、图幅:A3纸张 297X420mm 多张 4、表达方式不限,每2人一组完成一套成果 时间 1.5周 教学环节二——建筑识图与表达 目的 掌握建筑制图规范,认识平、立、剖面图等建筑图的概念及表达方法,学习绘图工具的使用及 绘图的技能、技巧和图纸表现。 内容 1、课堂讲授:建筑的识图与表达 2、建筑测绘:认识建筑三维空间与二维图纸的关系,学习建筑的二维表达 3、测绘模型:深入理解二维表达的概念 要求 1、完成一小型建筑的测绘和空间模型 2、图纸:铅笔仪器图,2#绘图纸1张 3、模型:完成测绘建筑的空间体量模型 时间 5.5周 教学环节三——空间概念与限定 目的 1、建立空间的基本概念 2、了解建筑设计的基础手段——限定空间 3、学习空间限定的基本手法及不同界面对限定空间的作用 内容 1、课堂讲授:空间概念及空间限定的手法 2、实地调研:实际环境中空间限定的采集 3、空间设计:用不同手法限定空间,以及不同界面塑造的不同空间 要求 1、空间限定的采集 包括 每个空间的现场照片 每个空间的平、立、剖面图或者空间轴测图 文字分析 2、空间限定设计 包括 多个不同限定方式的设计 通过单纯形体来构成 设计图纸和模型 3、空间界面设计 包括 不同界面的虚实对比 不同材质的限定变化 模型表达 时间 9周 第二学期 教学环节四——空 间 组 合 目的 认识多个空间组合的形式,了解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联系与序列组织 学习多个空间组合的设计处理手法 进一步认知空间的特质 内容 1、课堂讲授:空间组合的形式和处理手法 2、实地调研:实际环境中空间组合的调研分析 3、空间组合设计:运用空间组合知识,按设计要求完成空间组合设计 要求 1、空间组合调研与分析 包括 空间的平、剖面图 组合形式及处理手法分析 空间的现场照片 2、空间组合设计 包括 空间组合的设计平面图 空间组合的设计模型 时间 5周 教学环节五——优秀作品分析 目的 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建筑物质构成的各要素 加深理解空间环境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及尺度关系 学习评价和分析建筑作品的方法 内容 课堂讲授 收集、整理平、立、剖及相关资料 资料分析交流 完成分析成果 要求 1、模型 模型内容:根据相关数据,按一定的比例完成作品模型。 模型规格:模型底盘尺寸:594X420mm 2、正图 表达工具:钢笔仪器图 图幅:2#绘图纸 594X420mm 多张 图纸内容 作品背景及分析 平、立、剖面图(1:100-1:200) 总平面图(1:300-1:500) 模型照片(要求能观察内部空间关系) 时间 5周 教学环节六——空间与环境 小品建筑设计 目的 1、进一步掌握空间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2、认知空间与环境的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3、建立空间的使用功能的概念 4、熟悉建筑空间设计的表达方法与表现技法 内容 1、设计一小品建筑 2、满足必要的功能,设计规模控制在200平方米左右 3、简要的设计说明 要求 图纸内容:平、立、剖面及总平面,模型照片、相关的构思表达等 比例——平、立、剖 1:100;总平面 1:300;模型 1:50 图幅:A2(594X420mm),张数不限 时间 6周 教材及参考书 主要教材:《建筑初步》,田学哲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辅助教材:《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资料》,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组,自编。 参考书籍:《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弗朗西斯?D.K.钦著,邹德侬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考核方式 课下作业,课程作业,平时成绩 撰稿人:熊瑛 审核人:陈大乾 建筑构成 课程名称:建筑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Composition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 课程代码:0111300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构成》是服务于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 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是学习建筑构成的主要目的。 通过构成理论讲授、相关图片分析、作业练习等授课的形式。结合相关书籍的阅读,使学生接 触建筑构成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造型感觉(有关形态、色彩肌理的审美判断力),提高关于平面和 立体形态的表现技巧, 在思维方法、构思能力、抽象审美能力上得到锻炼,为以后建筑设计入门奠 定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1、 介绍建筑造型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素。(理论) 2、 讨论建筑与几何的关系。(理论) 3、 研究人的空间知觉。(理论) 4、 介绍知觉力和秩序的原理。(理论) 5、 平面构成。(主要内容) 6、 空间构成。(主要内容) 7、 色彩构成。(次要内容) 8、 造型规律和手段。(理论) 9、 电脑科技的数位造型。(理论) 10、形态的美学原理。(观察力和思考习惯) 先修课程:美术基础,建筑初步,画法几何。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建筑造型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素, 讨论建筑与几何的关系 ?人的空间知觉(2学时) 知觉力和秩序的原理 ?平面构成(8学时) 评图课(2学时) ?空间构成(8学时) 评图课(2学时) ?色彩构成(1学时) ?造型规律和手段(4学时) ?电脑科技的数位造型(2学时) ?形态的美学原理(1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1、《建筑构成》 南舜熏 辛华泉 编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形态构成解析》 清华大学 田学哲等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建筑形式、空间与秩序》 弗朗西斯?D.K.钦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型和现代主义》贾倍思 著 6、《建筑构成手法》小林克弘 著 7、《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鲁道夫?阿思海姆 著 考核方式 作业考评 撰稿人:涂永斌 审核: 建筑构造? 课程名称:建筑构造I 课程英文名称:Building Construction I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3 学时:5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科学,它阐述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等问 题。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具有建筑构造设计的能力,能结合建筑构造的实际要求进行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基本以授课为主,安排少量课时实地参观建筑和施工现场,使学生了解建筑节点的 方案、材料的选用、结构的布置、建筑设备和物理相关的知识。通过课后作业练习,使学生具备一 定的构造基础知识,在以后建筑设计实践中进一步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论 本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建筑的类型;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和原则;建 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第二章:地基与基础 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常用刚性基础构造;基础沉降构造 第三章:墙体 墙体类型及设计要求;砖墙构造;隔墙构造 第四章:楼、地层 概述;钢筋混土楼层;地坪层构造;阳台及雨棚 第五章:楼梯 概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踏步和栏杆扶手构造; 台阶与坡道 第六章:屋顶 屋顶形式及设计要求;屋顶的排水;卷材防水屋面;刚性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屋顶的保 温和隔热;瓦屋面(坡屋面) 第七章:饰面装修 饰面装修的作用;建筑物主要部位的饰面装修做法 第八章:门和窗 门窗的形式与尺度;木门窗构造;钢门窗构造;铝合金及塑料门窗;遮阳措施 教学要求 本课程建筑构造(一)教学总要求,通过课堂授课、实地参观实习、课外辅导、课后作业使学生能掌握大量性民用建筑构造的特点、要求及构造方案。 第一章:概论 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任务和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建筑构造基本知识;建筑物各组成的构造关系,构造的特点要求及构造方案。 第二章:基础与地基 要求掌握基础与地基的概念,分类及构造原理、构造作法。 第三章:墙体 要求掌握墙与隔墙的概念、分类及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构造原理,构造作法及基本知识,并通过作业《墙身设计》达到目的。 第四章:楼地层 要求掌握各种楼地层概念、分类、区别、各自的构造原理,构造作法及相关基础知识。 第五章:楼梯与台阶 要求掌握楼梯与台阶概念、分类、作用、构造原理及作法通过作业《三层宿舍的双跑楼梯设计》练习达到对楼梯的设计要求。 第六章:屋顶 要求掌握屋顶的相关知识及其构造原理、构造作法通过作业《平屋顶女儿墙及屋面大样》学会设计各种不同功能要求的构造方法。 第七章:饰面装修 要求掌握饰面装修的作用及各个部位的装修构造作法和原理。 第八章:门窗 要求掌握门窗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木门窗的构造原理和方法。了解新型门窗和遮阳构造措施。 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建筑构造第一册》 李必瑜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房屋建筑构造》 杨金铎主编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一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考勤占10%,平时作业成绩占20%,试卷成绩占70% 撰稿人:朱元友 审核人:陈大乾 计算机辅助设计 课程名称:计算机辅助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Aided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2032500 学分:3 学时:48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有助于专业应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本课程强调实践,立足于应用。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可以立即在专业课中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2) 训练掌握常用的操作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3) 能用计算机绘制一般工程设计图,对建筑形体作各种视觉分析,并能编辑打印设计说明书或学术论文。 课程主要内容:系统地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CAD 的各项命令的使用,及其操作方法;结合实例,系统讲解绘制各种建筑平面图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上机实践,学会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设计,并绘制施工图;简要介绍一些专业的三维建筑设计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学习构造虚拟建筑;简要介绍一些建模和图像处理软件,了解电脑制作建筑效果图的方法。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民用建筑设计原理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上机实习,课程设计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本课程由课堂讲授、上机实习和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 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及各章学时如下所列。上机实习与课程设计的安排见所述。 基础篇: 36学时 ?课程介绍、AutoCAD概述、绘图界面、ACAD执行功能命令的方法 (3学时) ?ACAD二维绘图命令(9学时) 绘图菜单和绘图工具条 点的输入方式,绘点 绘制直线 绘制圆弧形图形 绘制多边形 绘制多义线及平滑多义线 绘制复合线及设置 ?二维图形对象的编辑(12学时) 编辑菜单和工具条 编辑命令的输入方法 通用控制命令 构造选择集 各种二维图形对象编辑命令 使用控制点修改对象 ?绘图辅助功能(3学时) 对象的特殊点捕捉功能 正交功能 栅格捕捉与栅格显示功能 确定状态条上坐标显示的方式 确定绘图边界 极轴追踪 对象捕捉追踪 设置线宽 图形移动 图形显示的缩放 重画和重新生成图形 查询和计算 ?建筑平面图的制作(6学时) 设置绘图环境 规划图层 绘制墙体轴线 图层\颜色\线型和线宽等图形对象属性的编辑 绘制墙线 图案填充 图块及其操作 绘制门\窗\楼梯等 插入家具以及卫生间\厨房布置 文字标注 尺寸标注 外部引用 ?立面图的制作(1学时) ?图形的输出(1学时) ?天正建筑简介(1学时) 提高篇: 12学时 ?ArchiCAD介绍 (3学时) ?ArchiCAD基本技巧(3学时) ?建模基础(3学时) ?完成模型(3学时) 上机实习与课程设计 本课程强调交互式的上机实习和课程设计。上机实习可配合课堂讲授进度安排。目的在于加深 学生对软件局部功能的掌握与理解, 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部分设计工作的计算机化,其选题应密切 配合学生的专业课设计,但重心放在计算机的实现方面。 上机实习安排 每次课都安排时间(1学时)进行上机实习,学习结束前,学生应提交自己的三,四个完整平、 立、剖方案的计算机图纸。 教材及参考书 计算机辅助设计,周竹,胶印讲义,2010年; AutoCAD建筑绘图综合练习上机指导,李俊雷等,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建筑信息模型课程及ArchiCAD工作室教程,ARCHICAD 12参考指南,Graphisoft公司, 考核方式 上机考试,交图,平时成绩 撰稿人:周竹 审核: 建筑导论 课程名称:建筑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1 学时:16 课程任务与目的: 建筑导论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课程 从给学生认识建筑、了解专业学习为目的,通过建筑本体、建筑文化艺术属性、建筑历史、建筑技 术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时对本专业有一个全面而概略的了解。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为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专业入门教育课程,与土 木类的建筑概论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建筑、人和文化,涉及到建筑的功能技术,艺术性,文化影 响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针对建筑本身构造等方面做深入探讨。 先修课程:无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 论:(沈中伟教授) 第一章:认识建筑(沈中伟教授) 第二章:中国传统建筑(陈颖副教授) 第三章:西方古代建筑(陈斌副教授) 第四章:当代建筑(林青教授) 第五章:建筑与城市(钱宜菊副教授) 第六章:建筑与技术(董靓、耿化民教授) 第七章:建筑设计过程(赵洪宇教授) 第八章:建筑师职业(王蔚教授) 学时安排 每章各2学时,合计 16学时。 执行大纲的几点说明 1、 知识基础: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性的入门了解,对学生理解建筑概念,把握专业特点十分必要。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建筑的理解。 教材及参考书 《建筑概论》沈福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第1版; 《建筑的涵义》刘育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第1版; 《建筑初步》田学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 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科基础限选课,为考查科目。学期末交课 程学习报告,1500字。 撰稿人:沈中伟 审核:舒波 空间视觉造型 课程名称:空间视觉造型 课程英文名称:Form Training with Special and Visual View 课程学科类别:土木建筑工程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0153853 学分:1 学时:12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教授和二年级学生空间形式与视觉关联方面的问题,训练学生关注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通过案例与造型理论的解析,展示空间造型要素在视觉上的基本组合手法,以及多种组合的可能性。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如下:总概性讲述及序论;基本要素;形式-形式与空间;空间组合;交通、比例和尺度;空间视觉组合原理。教学以幻灯案例与理论阐释分析结合展开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进度做出三次小型设计作业,从而促使学生在造型手法上得到感性和理性的触动,并引发他们从小处展开创作的冲动和思考。 先修课程:平面构成,空间构成,建筑表现,美学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小型设计作业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论;基本要素(2学时) 本课程的总体概述 本课程的关联内容及参考书籍 点 线 面 体 ?形式-形式与空间(4学时) 形式的视觉属性 格式塔原理 形式的变化 图-底的关系 水平要素 垂直要素 建筑空间的视觉特点及其变化类型 ?组合(4学时) 空间关系论述 空间内的空间/相互穿插的空间/邻接式的空间/由公共空间连接的空间 组合手法论述 集中式组合/线式组合/辐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网格式组合 ?交通、比例和尺度及空间视觉组合原理(2学时) 交通与空间-时间序列 交通的空间组织类型 比例和尺度理论 空间视觉组合原理: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与重复、变换 教材及参考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 作者:程大锦 译者:刘丛红;天津大学出版社 《设计与视知觉》顾大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型和现代主义》贾倍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艺术与视知觉》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 译者:滕守尧,朱疆源;四川人民出版社 《设计与分析》作者:伯纳德?卢本,译者:林尹星;天津大学出版社 考核方式 三次小型设计作业的平均成绩。 撰稿人:邓敬 审核: 建筑欣赏与评析(英文) 课程名称:建筑欣赏与评析(英文)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Analyses and Appreciating Works (English Version)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1 学时:16 课程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对建筑学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进行建筑知识的一个启蒙式教育课 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建筑美的基本原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世界范围内的建筑 名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建筑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式建筑有个基本的概念和评判。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帮助低年级学生正确地认识建筑、评判建筑,为学习建筑美学的基本法 则打下基础,并帮助学生正确进入到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的学习,为学生在设计及实践中的进步打 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数码时代的先锋(The Avan-guard in the digital age)。 (二)类型学的建筑表达(Typological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e )。 (三)大学校园里的大师作品(Master Works On University Campus)。 (四)欧洲建筑师在美国的作品(Great works done by European Architects)。 (五)世界上最集中的大师建筑博览地。 学时安排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加州的建筑和建筑师 1 1 The Architectures and architects in California 数码时代的先锋:弗兰克-盖里 2 1 The Avan-Gard in digital age: Frank Gehry 类型学的建筑表达:斯提文-赫尔 3 2 Steven Holl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里的大师作品 4 2 Master Pieces In Harvard and MIT 欧洲建筑师在美国的作品 5 2 Architects From The Europe 创造和想象的天堂--- 一个叫哥伦布斯的小镇 6 2 A magic town called Columbus 现代主义大师作品在美国 7 2 Modern master works in the US 罗马的建筑 8 2 Architectures in Rome 来自ETH的建筑大师们 9 2 Great Architects from The ETH 合 计 16 执行大纲的几点说明 1、 教学过程: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在一年级所接受的建筑基本训练,对建筑形体、色彩、比例、尺度等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教学方法: 以电化手段为主,结合问题及启发教学。 3、教学重点: 重点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审美,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眼光来对建筑做出判断,对建筑大师们的作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教材及参考书: ?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1999. ? , by Kurt W. Forster. Phaidon Press. ? ,Clarkson Potter; 1st ed edition (November 7, 1995) ? , Phaidon Press, May 11, 2004 ? ,by Tom Bross. ? ,by Alexander Tzonis, Rizzoli (November 27, 2004). ? Travel Photos By Myself. Etc. 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核占60%。 撰稿人 :王蔚 审核: 环境心理学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是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任务旨在通过学习有关环境和行为的理论,建立环境心理学的行为观念,了解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及其与环境间的联系,并合理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建筑环境的相关设计。使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并运用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指导设计的思维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设计观。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虽然具备了独立的理论体系,但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设计课程,加之其突出的实践性,因此与设计主干课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主要内容包括(1)以背景介绍为主的绪论部分;(2)介绍环境心理学中重要概念的基础部分;(3)介绍环境心理学相关数据收集方法的实践部分;(4)介绍环境心理学相关数据的分析方法的分析部分,四个方面的各项内容。 先修课程:建筑策划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 第一节 讲义内容概述 第二节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环境心理学的目的与意义 【基础篇】(介绍环境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第一节 环境知觉与认知 第二节 环境评价 第三节 环境特质 第四节 个人空间 第五节 领域性 第六节 拥挤 第七节 私密 【实践篇】(介绍环境心理学相关数据的收集方法) 第一节 居住的环境心理学 第二节 都市的环境心理学 第三节 工作空间的环境心理学 【分析篇】(介绍环境心理学相关数据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研究实践1 第二节 研究实践2 【结语】 四、学时分配 【绪论】 3学时 【基础篇】 第一节 环境知觉与认知 2 学时 第二节 环境评价 2 学时 第三节 环境特质 2 学时 第四节 个人空间 2 学时 第五节 领域性 2 学时 第六节 拥挤 2 学时 第七节 私密 2 学时 【应用篇】 第一节 居住的环境心理学 2 学时 第二节 都市的第二节 环境心理学 2 学时 第三节 工作空间的环境心理学 2 学时 【实践篇】 第一节 研究实践1 3 学时 第二节研究实践2 3 学时 【结语】 3 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工出版社; 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 环境心理学,徐磊青、杨公侠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增,清华大学出版社; 建筑体验,[丹麦]拉斯姆森,刘亚芬 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吴茵 审核: 建筑设计AI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AI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A1 课程学科类别:土木建筑工程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0152210、0152220 学分:4 学时:128 课程任务与目的:二年级阶段的建筑设计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本课程着重训练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思维方法,理解建筑各功能要求与空间构成的关系,初步掌握建筑空间组合与造型的基本方法,培养较清晰的具有逻辑关联的空间造型概念,建构符合自身特点的设计工作程序,促进学生运用抽象性的造型手段进行创作;同时,强化过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的角色,促进学生对建筑空间三维性的认知,并用手工绘制为主,电脑表现为辅的方式进行成果表现。 课程主要内容: ?设计一:对话?学习:小型展览建筑设计(64学时) 通过与经典建筑“面对面”的案例学习,在具有“对话”性的场地关联与限定下,形成具有个性和形式逻辑的空间造型效果。 ?设计二:小型居住空间设计(64学时) 以小型独立式居住空间作为媒介,促进学生在居住基本限制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特色造型。按照教师的不同教学取向。 先修课程:平面构成,空间构成,建筑表现,美学 教学手段与方法:以课堂讲授辅导为主,结合各阶段图纸、手工模型制作、评图展示进行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阶段:拓展性案例研究(12学时,成果占总成绩10%) 课程总体概述,安排进度和案例学习的详细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参考书籍。分组分工,监督进度。 进程中答疑讲解,检查进度研究内容、表现方式和范图,分组讨论,个组制作公共模型基地。 阶段评图,最终成果须有图纸(A1)、手工分析模型和ppt讲解。 ?第二阶段:第一次草图阶段(12学时,成果占总成绩5%) 个人设计阶段,讲解前一阶段问题,选取徒手表现图做学习范例,答疑讲解。 检查进度,调整方案,学习范例,交纳自己的方案表现草图。交A1图。评图。 ?第三阶段:第二次草图深入阶段(16学时,成果占总成绩5%) 讲解前一阶段问题,调整方案,学习徒手表现范例图,答疑讲解。 交纳个人的方案表现草图,制作手工模型。交A1图。评图。 ?第四阶段:正图草底阶段(16学时,成果占总成绩10%) 讲解前一阶段问题,深化方案,答疑讲解。 讲解布图、模型制作与拍摄等深入工作内容,制作正式模型。交A1图。评图。 ?第五阶段:正式图阶段(8学时,成果占总成绩70%) 讲解前一阶段问题,绘制正图,辅导讲解。 交A1图。评图。 教材及参考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 作者:程大锦 译者:刘丛红;天津大学出版社 《型和现代主义》贾倍思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设计与分析》作者:伯纳德?卢本,译者:林尹星;天津大学出版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基本建筑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建筑》、《建筑学报》、《A+U》、《GA》、《ELcroquis》等主要期刊杂志 各年度《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式 各阶段评图打分,最终成绩为各阶段成绩的总和。 撰稿人:邓敬 审核: 建筑设计A?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A?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A2 课程学科类别:土木建筑工程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128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小型建筑如幼儿园、文化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功能复杂程度不太高的公共建筑的设计训练,通过“案例精读”研究,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案例中的功能、造型、概念的整体关联,即“看人家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置换”的安排,形成“我自己来做”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建构有效的设计工作程序,理解场地与建筑、建筑功能与造型的关系,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造型概念,促进学生运用抽象的造型手法进行创作;同时强化模型制作在设计中的角色,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三维性的认知,并用手工绘制为主,电脑表现为辅的方式进行成果表现。 课程主要内容: ?设计一:学生活动中心设计(64学时) 为大专院校设计一个以学生为对象的活动中心。 针对功能性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答案(如:基地的形状与建筑的位置关系、基地周边的人流组织、交通、噪声、室内人群与室外人群的关系、采光通风、安全性等等)。 针对造型问题给出独特的、符合逻辑的答案(如:设计的概念与分析是否链接合理;空间造型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否有说服力等等) 运用手工绘制、手工模型和电脑软件辅助,在过程中完成分析、表现的成果整合。 ?设计二:小区幼儿园设计(64学时) 对一个优秀幼儿园设计实例进行深入研究,强化学生对研究过程分析与表现的学习,通过“案例-设计”紧密链接的方式,来深入影响和促进学生在有着明确规范限定下的创造能力。 利用幼儿生活、喜好等独特性,为形成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果提供素材,并能有效地将构 思作出富有逻辑性、表现效果新颖的最终成果。 了解使用者活动特点、心理特征、教育特点、生活规律,形成有效的功能布局,理解并达到幼 儿园所必须的合理日照朝向、有效的通风,以及舒适的户外活动场地等规范要求。 熟悉中等规模的中低层建筑中,结构布置、楼梯设计等基本要求。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A1,平面构成,空间构成,建筑表现,美学,建筑构造 教学手段与方法:以课堂讲授辅导为主,结合各阶段图纸、手工模型制作、评图展示进行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阶段:拓展性案例研究(12学时x2,成果占总成绩10%) 本课程的总体概述,解释任务书,安排进度和案例学习的详细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参考书籍。 精读案例拓展研究:根据所提供的案例,分组进行多层次拓展性解读,每组以不同的尺度和 角度来分析解读案例。 案例解读的监督与检查,现场评图打分,最终成果须有图纸(A1)、手工分析模型。 ?第二阶段:个人第1次草案(12学时x2,成果占总成绩5%) 个人设计阶段,总平面构思,基本的功能分区布局分块及大致的造型草图。 答疑讲解,检查进度,调整方案,制作模型,交A1图。评图。 ?第三阶段:个人第2次草案(16学时x2,成果占总成绩5%) 讲解第2阶段问题,修改方案,调整平面布局关系,深入考虑空间造型与功能。 调整总平面,平面,模型,公共基地模型,立面,制作二草模型。交A1图。评图。 ?第四阶段:正图草底阶段(16学时x2,成果占总成绩10%) 讲解第3阶段问题,修改方案,调整平面布局关系,完善空间造型与功能。 确定方案,制作正式模型;讲解布图、模型制作与拍摄等深入工作内容,制作正式模型。交 A1图。评图。 ?第五阶段:正式图阶段(8学时x2,成果占总成绩70%) 讲解第4阶段问题,完成正式模型并拍摄,开始绘制正图,辅导讲解。 交A1图。评图。 教材及参考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 作者:程大锦 译者:刘丛红;天津大学出版社 《型和现代主义》贾倍思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设计与分析》作者:伯纳德?卢本,译者:林尹星;天津大学出版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等基本建筑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世界建筑》、《建筑学报》、《A+U》、《GA》、《ELcroquis》等主要期刊杂志 各年度《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式 各阶段评图打分,最终成绩为各阶段成绩的总和。 撰稿人:邓敬 审核: 建筑设计A?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A?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Design III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128 课程任务与目地: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上的主干专业课,课内总学时为128。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位于整个建筑学教育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建筑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设计能力,如何能加深学生对建筑的理解,继续提高其设计创造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主要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深学生对建筑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开始关注诸如建筑与城市环境、历史文脉、生态环境、材料构造等方面问题。 二、提高建筑设计能力。通过较复杂的交通流线组织、多空间组合、环境及场地等设计训练,并注重结合结构、构造等相关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思考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培养其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围绕特定的建筑关注主题(城市、环境、文脉等),设置一系列开放性的设计题目(乡土博物馆、旅馆建筑、图书馆等)。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在深入理解空间、功能与需求的前提下自我完善任务书。要求学生对建筑所面临的相关问题有所认知和思考,对空间、功能与人的活动的关系要深入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小而精”的研究,关注重点为学生的思考与研究方法。同时传授一般公共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基本要求及特征,逐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先修课程: 建筑设计I、建筑设计II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教学,个别指导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筑学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以实际图上训练为主,一般包含两个设计题目(各八周)及一个快 速设计题目(一周),每周课时安排相对集中,一般为课内外各8周(视各学期计划而定),每周不 少于二次课(不包括设计周)。每一题目的课时安排如下: ?基本设计原理(4学时) 建筑相关基本设计知识 建筑类型认知、场地设计要求、流线组合基本原理、相关建筑构造知识 ?参观及现场调研(4学时) 对现场制约因素进行调研、资料收集 ?方案构思指导(12学时) 场地分析及场地设计 影响建筑方案制约条件评价 ?学生一次草图评析(4学时) 设计构思发展方向 总图布置优劣评价 ?方案深入设计指导(16学时) 对初步方案进行深化 绘制平面、立面及剖面图 ?学生二次草图评析(4学时) 对学生设计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分析 ?制图及相关技术问题指导(16学时) 结构相关知识 构造相关知识 图纸表达相关问题 ?学生正图评讲(4学时) 与学生交流设计心得、整体评图 撰写人:王侃 审核:舒波 建筑设备A 课程名称:建筑设备A 课程英文名称:Building service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技术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2051037 学分:3 学时:51 课程任务与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建筑设备系统组成对土建设计、施工的主要要求,以及建筑设备工程需要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土建施工给予技术协调的知识,使学生具有综合考虑和合理处理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从而作出适用、经济、美观、舒适的建筑设计,并能掌握一般建筑内给排水设计原则及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系统地介绍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等设备工程的基本组成及设计计算方法,对空调制冷采暖原理及系统组成进行学习与分析,并总结出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对建筑给排原理及系统组成进行分析一般建筑内给排水设计原则及方法;总结建筑设计总体要求,结合实例介绍建筑设备与建筑设计协同原则。 先修课程:建筑材料,建筑设计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3学时) 建筑设备的发展历程 世界各国古代建筑设备技术的辉煌 目前建设设备与建筑设计现状与不足及解决思路 ?流体力学基本知识(3学时) 流体特性 思想气体状态方程 沿程与局部水头损失概念与算法 水力计算概念与算法 ?空气调节(6学时) 空气调节作用 空气调节原理 空调分类及各类空调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通风(6学时) 通风原理 风压与热压 常用通风方式及计算 ?采暖(6学时) 采暖系统及其分类 热负荷概念 散热器与热源 暖管网的布置和敷设 高层建筑采暖特点 ?室外给排水工程概述(3学时) 室外给水工程概述 城市给水系统及管网布置 室外排水工程概述 城市排水系统及管网布置 ?管材、器材及卫生器具(3学时) 常用建筑给排水管材概述 常用建筑给排水器材概述 常用卫生器具概述及功能详解 ?室内给水(9 学时) 室内给水原理及水力计算 室内给水设计举例 ?室内排水(6 学时) 影响毛坯选择的因素 毛坯选择举例 ?室内给排水课程设计(6 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建筑设备工程》 高明远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5年7月第三版。 参考书:《建筑设备工程》 高明远 杜一民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7。 《简明建筑设备设计手册》 刘锦梁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8。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课程设计 撰写人:李百毅 审核: 建筑热环境 课程名称:建筑热环境 课程英文名称:Building Pyrology 课程学科类别:理学 建筑环境科学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0153844 学分:2 学时:34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热环境是建筑环境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按正确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提高建筑设计质量,改善建筑功能,创造适宜的建筑热环境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习题、实验的训练,将使学生掌握建筑热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相应的设计能力。在学习本课时,首先应力求从物理概念上弄清热量在建筑中的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注意掌握设计原则,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材料的有关性能和构造设计技能,此外,还应了解计算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较熟练地计算。 课程主要内容:该课程介绍建筑热工学基本原理,论述如何通过建筑规划和设计的相应措施,有效地防止或利用室内外热湿作用,合理地解决建筑的保温、防热、防潮、节能等问题。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工地实习,认识实习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习题,实验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室内热环境(6学时) ?传热基本知识(6学时) ?建筑保温(6学时) ?建筑防热(6学时) ?建筑日照与遮阳(6学时) ?实验:室内热环境参数测定、平壁稳定传热实验(4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建筑物理》,柳孝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第三版。 参考书:《建筑环境物理学》,E•希尔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建筑热物理学》,B•H•巴格斯罗夫斯基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8年8月第一版。 《建筑热工设计》,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物理实验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77年。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杨坤丽 审核:毛良河 建筑声环境 课程名称:建筑声环境 课程英文名称:Building Acoustics 课程学科类别:理学 建筑环境科学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0153845 学分:2 学时:34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声环境是建筑环境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建筑设计人材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按正确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将来在建筑设计实践中解决有关建筑声环境的设计问题,保证现代建筑应有的设计质量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习题、实验的训练,将使学生掌握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相应的设计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建筑中的声学现象和材料的声学性能;论述为获得良好的声环境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工地实习,认识实习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习题,实验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筑声环境概述:(6学时) 建筑声环境的有关概念; 建筑声环境学研究的内容; 建筑声环境学的发展简史。 ?建筑声学基本知识:(6学时) 声音、声源的方向性; 声功率、声强、声压和分贝; 频率和频谱; 混响时间、室内声压级; 声音的反射、衍射、扩散、吸收和透射; 声音在户外的传播; 驻波和房间的共振; 人对声音的感受。 ?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结构):(6学时) 吸声材料(构造); 墙体隔声材料(构造); 建筑围护结构隔声评价标准; 声音在围护结构中的传播; 楼板隔声。 ?噪声控制:(6学时) 城市噪声及噪声评价量; 环境噪声标准; 环境噪声的控制; 室内吸声减噪; 建筑隔声; 建筑隔振与消声。 ?室内音质设计:(6学时) 混响时间的设计计算; 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 供语言通讯用的厅堂音乐设计; 多用途厅堂音质设计; 供音乐欣赏用的厅堂音质设计。 ?实验:(4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建筑物理》,柳孝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第三版。 参考书:《建筑物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等院校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第二版;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毛良河 审核:杨坤丽 建筑光环境 课程名称:建筑光环境 课程英文名称:Building Opitics 课程学科类别:理学 建筑环境科学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0153846 学分:2 学时:34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光环境是建筑环境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按正确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提高建 筑设计质量,改善建筑功能,创造适宜的建筑光环境打下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该课程介绍建筑光学的基本知识,建筑材料的光学性质,建筑天然采光的原理 及设计方法,人工光源及灯具的种类、适用范围、选用方法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及技能。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工地实习,认识实习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习题,实验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4学时) 眼睛与视觉、基本光度单位及应用、材料的光学性质 ?天然采光:(4学时) 光气候和采光标准、采光口、采光设计、采光计算 ?建筑照明:(4学时) 人工光源、灯具、室内工作照明、室内环境照明设计 ?建筑电气:(4学时) 供电系统及其对建筑的要求、电气照明、供配电系统、安全用电与建筑防雷 ?实验:(4学时) 天然采光系数测定、室内照明实验。 教材及参考书 教 材:《建筑物理》,柳孝图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第三版。 参考书:《建筑物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等四院校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7年7月 第二版; 《建筑光环境设计》,高履泰,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 《建筑光环境》,詹庆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2月。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杨坤丽 审核:毛良河 城市规划概论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ity Planning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识城市规划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2、了解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特点、工作程序及方法。 3、初步掌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容和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 4、建立“城市”、“区域”的环境空间概念,从城市整体出发,处理好建筑——环境——城市的关系,加强人?城市?建筑和环境统一的思想,形成从宏观角度来进行建筑创作的思维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城市与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了解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及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的规划 了解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各层面的任务及成果 重点了解详细规划中关于居住区规划的编制要求及内容 先修课程:本课程教学环节是在建筑学专业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建筑基础知识及建筑设计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先修课程有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原理等。 教学手段与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配以PPT及实例分析,可组织学生参观其县(市)的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图纸及资料,同时可以考虑适当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 第三章 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第二节 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二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第三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 城市的性质和类型 第二节 城市的规模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一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优化 第二节 城市景观规划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第一节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第二节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与用地布局 第八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第一节 城市水源与给水规划 第二节 城市排水与防止污染规划 第三节 城市能源规划 第四节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 第五节 竖向设计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第二节 居住区的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第三节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第五节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按建筑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具体分配如下: 章 次 课 程 内 容 学 时 数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2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2 第三章 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2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6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2 第七章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4 第八章 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 2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6 机 动 2 合 计 32 教材及参考书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同济大学 李德华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年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同济大学 吴志强 李德华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考核方式 期终书面考试,期中考核 撰稿人:钱宜菊 审核: 建筑设计方法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方法 课程英文名称:Methodologi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的学习后,在设计教学深入阶段前向学生概述设计思维的建立、正确的思维过程以及方法,以帮助学生的建筑设计课进入深化阶段奠定基础。课程通过介绍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及建筑实际操作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建立较为全面和正确的设计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1)初步认识建筑科学的体系,熟悉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及内容; (2)了解建筑哲学基本概念,对主要思潮及流派有初步认识; (3)信息、思维、创造是建筑创作的主脉,了解收集整理信息、创造性思维及成果表达的设计过程; (4)理解系统方法、图式思维是建筑创作的手段,能独立探寻适合自己的设计手段。 由于《建筑设计方法论》是建筑设计专业硕士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而在本科生中开设时,要求学生应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应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尽可能的结合优秀设计作品等实例和理论进行分析性、概念性的讲授。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根据建筑设计的特殊性,分为三大部分:信息——思维——创造 1,收集——建筑师应该掌握哪些信息(如何确定信息需求);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所需要的信息(从哪里、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估信息(信息是否高效可用); 2,思考——如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评价、思考;主要介绍各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及相应 训练; 3,创造——如何应用已有的信息创造性地解决设计问题,主要结合课程设计从具体设计手法 如场地、总平面、功能、流线、造型等方面详细介绍。 4,课堂讨论或设计实践(交叉在三个主要环节中,12学时)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专业课及思维类公共课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学生陈述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 绪论及建筑程序简介 (第1讲)2学时 方法论的重要性、建筑的概念、建筑设计的特征 (1) 方法的重要性 (2) 什么是建筑 (3) 建筑设计的特征 (4) 建筑师的职业素质 2、 建筑设计过程介绍、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第2讲)2学时 (1) 建筑设计过程 (2) 设计模型 (3) 影响建筑设计的因素 3、 信息素养的培养(第3讲)2学时 (1) 什么是信息素养(案例); (2) 如何确定信息需求;(课堂练习1) (3) 怎样收集信息;(课堂练习2) (4) 怎样筛选及评价信息; 4、 创新思维介绍(第4讲)2学时(机动) (1) 走进创新思维时代: (2) 掌握创新思维原理; (3) 破除创新思维枷锁 5、 开拓创新思维视角(第5讲)2学时 (1) 肯定——否定——肯定; (2) 今日——往日——来日; (3) 自我——非我——大我; (4) 求同——求异——求合; (5) 情感——理智——理想; (6) 无序——有序——超序; 6、 创新思维训练:(第6讲)2学时 (1) 用途发散训练: (2) 创造性思维方法简介: 脑力激荡法 三三两两讨论法 六六讨论法 心智图法 曼陀罗法 逆向思考法 分合法 属性列举法 七何检讨法 目录法 创意解难法 7、 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第7讲)2学时 (1) 发散思维 (2) 收敛思维: (3)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4)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8、 创新思维5周训练法:(第8讲)2学时 (1) 地域主义的自然内涵与文化内涵: (2)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 (3) 实例分析: 8、 创新思维5周训练法:(第9讲)2学时 (1) 地域主义的自然内涵与文化内涵: (2)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 (3) 实例分析: 9、 创新思维习题练习课:(第九讲)2学时 10、学生讲解X+Y创意训练成果:(第10讲)2学时 11、 信息输入与处理:(第11讲)2学时 (1) 文件解读: (2) 调查研究: (3) 条件分析: 12、 方案探索与构造:(第12讲)2学时 (1) 地域主义的自然内涵与文化内涵: (2)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 (3) 实例分析: 13、 方案探索与构造:(第13讲)2学时 (1) 立意构思: (2) 方案起步: (3) 方案生成: (4) 方案比较 (5) 方案综合 (6) 方案建构 14、 方案推敲与深化:(第14讲)2学时 (1) 完善平面设计: (2) 完善剖面设计: 15、 完善立面与总平:(第15讲)2学时 (1) 完善立面设计: (2) 完善总平面设计: 16、 设计技巧与文化内涵:(第16讲)2学时 (1) 善于同步思维: (2) 娴熟勾画草图: (3) 巧用工作模型: (4) 挖掘文化内涵 教材及参考书 1杨秉德,建筑设计方法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 lf Architecture Design 浙江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10124-5,2009年1月第一版,十一?五规划教材 2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ISBN 7-112-02913-9,1996年9月第一版 3, 王向东,《思维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ISBN: 9787309068764 4, 张掌然、张大松著,《思维训练》(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6-1, ISBN : 9787560933856 5,戚昌滋、胡云昌主编,《建筑工程现代设计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考核方式 学生陈述、创新思维作业、期末大论文 撰稿人:韩效 审核: 场地设计 课程名称:场地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Site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性质和目的:场地设计是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注册制度要求注册建筑师及注册规划师必须掌握建设前期的场地选择与场地设计方面的知识。场地设计教学是建筑学专业培养学生设计能力,提高业务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 课程主要内容:通过课程,要使学生了解到场地设计是针对基地内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设计,是依据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和规划设计条件,在基地内外的现状条件和有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人为地组织与安排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场地设计能既提高基地利用的科学性,又使场地中的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保证建设项目能合理有序地进行使用,发挥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使建设项目与基地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 先修课程:建筑导论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场地设计课程从全面了解场地设计的角度出发,界定场地设计的概念,讨论和分析场地设计的阶段划分,场地设计的相关领域等。课程将场地设计的制约因素进行归纳,并分别讨论它们与场地设计的关系,最后按布局阶段和详细设计两个工作步骤,在场地设计的分区、建筑布置、交通安排、绿地配置几方面,结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和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讲解。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场地设计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场地设计方法。 (一)场地设计概论(共2学时) (二)场地设计特点/基本原则和依据 (共2学时) (三)场地设计的限制条件(共6学时) 1、场地设计的客观基础(自然条件) (2学时) 2、场地设计的客观基础(建筑条件) (2学时) 3、场地设计的城市规划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2学时) (四)场地设计的直接依据(项目的内容/性质/使用者) (共2学时) (五)场地设计工作(共6学时) 1、场地设计的工作要点(2学时) 2、场地设计的分区 (2学时) 3、课程设计(分析场地) (2学时) (六)场地设计的建筑空间布局 (共6学时) 1、场地设计的建筑布局(2学时) 2、建筑布局的规范要求(2学时) 12、场地的外部空间设计(2学时) (七)场地设计技术措施(共8学时) 1、场地的交通安排(2学时) 2、场地的绿地景观配置(2学时) 3、场地的竖向布置(2学时) 4、场地的管网布置(2学时) (八)场地设计课程复习、讨论(共2学时) 学时分配: 课内总学时为34学时; 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讨论 2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场地设计》,哈尔滨建筑大学 ,张伶伶 孟浩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民用建筑场地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赵晓光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总体设计》[美]凯文?林奇 加里?海克 著,黄富厢 朱琪 吴小亚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 著,俞孔坚 王志芳 孙鹏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式 成绩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结合平时成绩来考核评定。 撰稿人:王俊 审核:徐涛 建筑前期策划 课程名称:建筑前期策划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1 学时:16 课程任务与目的:该课程是对建筑设计课程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全面的认识项目设计需 要面临的前期问题,相对于具体的设计阶段提出需要于解决的相关问题,该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学 会正确的定义和明确问题,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和方向。 课程主要内容:该课程使学生全面的认识项目设计需要面临的前期问题,介绍建筑策划及建筑 策划的实际操作方法、建筑的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框架等,让学生学会建筑策划的具体操作和策划 书的拟定。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I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建筑策划简介 2、建筑策划的实际操作方法 3、建筑的价值体系 4、建筑策划的基本内容框架 (1)确立目标 (2)收集分析条件信息 (3)提出概念性设想 (4)决定具体需要 (5)明确设计要点 5、建筑策划的具体操作和策划书的拟定(任务书) 6、信息资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 学时安排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1 建筑策划简介 1 2 建筑策划的实际操作方法 1 3 建筑的价值体系 1 4 建筑策划的基本内容框架 6 5 建筑策划的具体操作和策划书的拟定 1 6 信息资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 2 执行大纲的几点说明 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安排两次学生实践,包括: 1、某实态空间评估。 2、某特定空间的设计计划。 教材及参考书: 1、《建筑计划与设计前的管理程序》,Robrt Hershberger(美),吕以宁 张文男译,六合出版 社; 2、《建筑策划》,【美】伊利斯•谢里编著,黄慧文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建筑策划导论》,庄惟敏,水利出版社; 4、《现代建筑理论》,王晓明,建筑工业出版社; 5、《建筑设计方法学》,张钦楠,陕西出版社。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赵爽峰 审核人:赵洪宇 园林景观(英文) 课程名称:园林景观(英文) 课程英文名称: Landscape History and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风景园林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0971007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为针对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 该课程的设置旨在拓展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视野,并在专业领域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外部空间设计能力以及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全面把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能力有直接指导作用。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在我国设置较晚,且学科建设也不成熟,有大量国外经验可以借鉴。此双语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对最新知识和信息的引进。此外,该双语课程的设置也可以为部分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后个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理论结合设计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取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设计能力及绘图能力,课程原则上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等具备一定设计基础的学生选上。 该课程为双语教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还需具备一定的英文基础,能够适应英文教学环境,利用外语工具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得到更大的进步与提高。 Study Goals: (1)expand our field of vision,obtain mor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professional field。 (2)for Architecture, raise the ability of master plan design and environment design; for urban plan, raise 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 and master green space system plan. (3)raise the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garden and landscape, shaping the basement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in related field.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一)中外造园史简介:该部分将结合经典实例的分析对世界范围内几大造园体系的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进行简要的介绍。要求学生了解中外造园发展的基本脉络,重点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最后通过对古典园林的抄绘与分析加深与巩固此章节的学习内容。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L该部分主要介绍典型造园技法及园林构景的主要手段,以及外部空间行为研究及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对园林景观的鉴赏力,掌握一定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对具体的园林空间进行评价与分析。 (三)就当今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一些典型问题与热点问题组织2-3个专题讲座。 (四)安排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项设计作业。要求能够独立构思并用图示语言恰当地表达设计意图,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达到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初步、环境心理学、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课程总体介绍,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发展概况(2学时) Traditional garden and modern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ocess ?园林景观发展史及古典园林实例分析(10学时) Classic garden history and the famous classic garden appreciation 中国古典园林 日本古典园林 西亚即欧洲造园 中西方近代园林发展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基础(8学时)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古典园林设计技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及方法 ?专题调研及调研成果汇报与讨论(4学时) Subject investigation \the report and discuss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理论考试(古典造园史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基础理论)(2学时) The exam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园林景观设计实践(6学时)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教材及参考书 (一)教材: 教师自编教材《园林设计》,2009年11月编。 (二)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造园史》,张家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园林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Landscape Architecture》,(美)John Ormsbee Simonds。 (6)《The Landscape of Man》Thames & Hudson。 (7)相关英文杂志与期刊。 考核方式 期中理论考试,期末设计作业,课堂表现 撰稿人:傅娅 审核: 室内设计 课程名称:室内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Interior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理学 工程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类专业本科生的限选课,主要讲授1:室内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对于室内设计的内容及设计分析方法具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面向底年级学生)。2:室内设计的概念拓展及思维模式,掌握设计思考的逻辑性和设计推理方法,进而能够建立由建筑向室内空间的概念延续,或创造独特的室内环境空间。(面向高年级学生,以下课程内容及安排均以高年级学生授课为前提)。 课程主要内容: 1、介绍室内设计与各类要素的关系,建立整体思考的习惯。 2、发掘室内设计的创造思路,分析设计过程的推理技巧及其存在的逻辑性。 先修课程:美术基础,建筑初步,建筑设计。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室内环境与人的关系,室内空间与社会的关系,室内环境与建筑的关系(2学时) ?1、室内空间组织. (2学时) a、功能与空间尺度的关系。 b、功能与空间形态的关系。 c、功能与建筑及环境的关系。 d、建立整体的统筹观念。 ?室内空间界面处理(2学时) ?1:室内家具与陈设(2学时) 2:室内采光与照明 a、光照的基本概念 b、照明的特性及控制 c、照明器具的构成 ?1:室内色彩设计(2学时) 2:室内材料设计与应用 ?1: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2学时) a、人和空间的尺度关系 b、建筑要素和人的尺度关系 c、人和家具的尺度关系 d、无障碍设计 2:室内绿化与景观 ?1:室内构造(2学时) 2:电脑数字设计的运用 3:室内设计中的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例图分析课(6学时) ?评图课(4学时) ?评图课(4学时) ?评图课(4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不提供唯一的教材 主要参考书目: 《室内设计原理》 来增祥 陆震纬 中国建工 《室内资料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倚曼郑曙旸 中国建工 《室内设计全集》 美国 《伦敦室内设计》 英国 《C3》中文版 考核方式 作业考评 撰稿人:涂永斌 审核: 建筑设计原理?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设计原理?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理论课,是本专业各延伸、拓展学 科的根基和平台课程,为各项课程设计课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论。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各类型公共建筑中一般性 的、规律性的和共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公共建筑中各功能空间的要求及各类空间的组合方式, 内外环境的协调构建的基本设计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讲授建筑空间构成、组合方式,以及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空间的设计要点。介 绍建筑空间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及其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讲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介绍建筑设计中尊重和利用环境的设计方法。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介绍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主要内容,介绍当代建筑设计特点及发展趋势,介绍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 空间论(16学时) 1、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1)、公共建筑内部空间组成。 主要使用空间、次要使用空间(辅助部分)、交通联系部分。 a)、空间组合中的水平交通。 b)、空间组合中的垂直交通。 c)、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分析主从关系、内外关系、动静关系。 (3)、公共建筑的人流聚集与疏散。 a)、阶梯教室人流疏散的特点。 b)、影剧院、会堂人流疏散的特点。 c)、体育建筑人流疏散的特点。 2、公共建筑技术经济问题的分析。 (1)、公共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 a)、混合结构体系与公共建筑。 b)、框架、剪力墙及筒体结构体系。 c)、空间结构体系。 (2)、公共建筑与设备技术。 采暖、空气调节、人工照明。 (3)、公共建筑的经济分析。 3、空间组合的综合分析。 (1)、分隔性的空间组合。 (2)、连续性的空间组合。 a)、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b)、放射的空间组合形式。 c)、串联兼通道的空间组合形式。 d)、放射兼串联的空间组合形式。 e)、综合大厅的空间组合形式。 (3)观演性的空间组合。 a)、体育馆。 b)、影剧院。 c)、内外廊结合布置。 (4)高层性的空间组合。 (5)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 (环境论(14学时) 1、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 (1)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 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建筑、室外环境的空间与场所、室外环境的空间与绿地。 (2)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和环境。 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依照构思意图创造环境。 (3)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2、公共建筑的艺术造型。 (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 (3)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视觉方面。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主要参考书目: 《新公共建筑》 (英)杰里米•迈尔森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解析建筑》 (英)西蒙•昂温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建筑外部空间》 (日)谷口泛邦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空间论》„„„„„„布鲁诺•赛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的形象》„„„„„„„凯文•林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许亦农,《建筑师》; 《人为环境的形式构成》„„„项秉仁,《建筑学报》85年2期; 《行为建筑学引论》„„„„„„„„„胡正凡,《世界建筑》 ; 《建筑设计中轴线的系统变异》„„„王绍森,载《建筑学报》。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 马志韬 审核: 舒波 建筑设计原理?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1 学时:16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设计原理?》是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系列建筑课程设计的平台。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建筑设计知识、技巧和建筑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学习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提高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 了解居住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设计要点,培养学生扎根依据居住心理、居住行为模式为基础的居住建筑设计理念;(2) 明确居住建筑的决策与设计受到工程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科学的综合因素影响;(3) 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在掌握现有的居住建筑设计手法的基础上,探索适应商品化时代,未来居住建筑发展新趋势。 课程主要内容:系统地介绍居住建筑发展的历史和背景,影响居住建筑发展的基本因素,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着重讲解各种类型住宅建筑的设计依据、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引导学生自发、自主地通过科学研究方法,找到适应飞速变化和发展的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居住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 先修课程:相关建筑设计基础课程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言(2学时) 0.1居住建筑的概念、功能类型与发展概况 0.2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0.3传统居住建筑类型 0.4影响居住建筑发展的基本因素 0.5我国住宅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章 住宅设计依据(1学时) 1.1居住目标预测 1.2居住实态调查 1.3居住目标内涵与指标 第二章 住户与套型设计(4学时) 2.1家庭特征与生理分室 2.2套型设计原则 2.3生活模式与套型需求 2.4居住行为与功能分室 2.5功能分室原则 2.6各功能空间设计要求 第三章 低层住宅(1学时) 3.1低层住宅的概念及特点 3.2低层住宅套型设计的特殊性 3.3低层住宅的单元组合方式 3.4低层住宅居住环境设计 第四章 多层住宅(2学时) 4.1多层住宅的概念及特点 4.2多层住宅的设计要求及平面组合分析 4.3多层住宅的设计要求 4.4多层住宅常见平面类型及特点 第五章 高层及中高层住宅(1学时) 5.1高层住宅的概念及特点 5.2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体系 5.3高层住宅的消防疏散问题 5.4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 5.5高层住宅的结构体系及设备系统 第六章 特殊条件下的住宅设计(2学时) 6.1高寒地区住宅设计 6.2炎热地区住宅设计 6.3山地住宅设计 第七章 工业化住宅设计(1学时) 7.1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基本原理 7.2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基本方法 第八章 住宅的适应性和可变性,标准化和多样性 (1学时) 8.1住宅的适应性和可变性 8.2住宅的标准化与多样化 第九章 住宅设计的创新途径和方法(1学时) 执行大纲的几点说明 1、本课程涉猎广泛,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作为支撑环境,课内外交流和课外自学较为重要。 2、由于国家的住房政策变化调整较多,应及时更新增补课程案例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3、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难以理解不同类型人群的居住需求,应在课程中加以引导。 4、成绩考核应注重原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避免死记硬背。 教材及参考书 1、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胡仁禄,周燕珉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 3、建筑设计资料集,《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住宅平面,彼得.法勒著,王瑾 庄伟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5、多层集合住宅,谷口泛邦主编,张丽丽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集合住宅实用设计指南,彰国社主编,刘卫东 马俊 张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住宅制造,C.亚历山大 H.戴维斯著,高灵英 李静斌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跨世纪的住宅设计,朱霭敏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开卷考试 撰稿人:祝莹 审核: 中国建筑史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课程英文名称: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土建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3 学时:48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内容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影响建筑发生发展的因素及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建筑体系在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和技术成就,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和史实的重要成就、经验、教训;掌握典型建筑实例,了解传统建筑基本构成特征、结构技术特点和建筑艺术风格;提高建筑理论素养和设计思维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主要内容为介绍从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建筑的发展概况,通过对主要建筑类型发展演变规律及典型建筑实例的分析,总结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古代建筑设计意匠。 先修课程:建筑导论,建筑设计基础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与调查、作业相结合。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4学时) 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建筑的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5学时) 从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末期,中国传统建筑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背景。各历史阶段建筑活动、建筑发展的特点、重要成就。 ?城市建设(4学时)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基本要素,古代都城建设的类型;重要都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设计成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住宅与聚落(4学时) 住宅形制与演变发展过程,住宅构筑类型及特点,聚落的形成与选址、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典型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建筑结构技术、艺术风格。 ?宫殿、坛庙、陵墓(7学时) 宫殿建筑形制的发展沿革,唐长安大明宫和明清北京宫殿的布局及设计手法与成就;坛庙建筑的性质、发展概况、建筑类型,典型实例分析;陵墓建筑的发展沿革、组成与布局特点,实例分析。 ?宗教建筑(8学时) 佛教的沿革,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类型;佛寺布局特点和现存佛寺建筑实例分析;佛塔的类型、作用、发展演变及实例;石窟的起源、类型; 道教的产生与道教建筑特点,实例; 伊斯兰教的历史沿革及中国清真寺的建筑风格特点。 ?园林与风景建设(6学时)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点、发展概况;中国园林的分类及特点比较;江南园林设计原则与手法;风景建设的特点。 ?建筑意匠(4学时) 影响古典建筑发生、演变、定型的思想观念因素及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审美观和建筑设计,客观分析评价中国传统建筑。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5学时) 传统建筑基本构成特征、技术特点,基本构成构件的名称、作用、构造做法、形态演变,建筑的艺术风格表现。 ?总结(1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书: 1.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 3.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陈颖 审核: 外国建筑史 课程名称:外国建筑史 课程英文名称: History of Foreign Architecture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土建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64 课程任务与目的: ?课程任务: 1、解读历史:深层次阅读从古代到当代历史上出现的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建筑思想等各种建筑成就,识别各种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 2、阅读理论:通过丰富的建筑历史脉络的展开,将各历史时期有深远影响的建筑理论引入阅读,并解剖建筑理论所包含的观念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建构之间的关联性。 3、认知建筑: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再来认识建筑的语言,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也形成关于建筑作为文化现象的深层理解。 4、形成史观: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关系的基本观念,历史不是目的,传统将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未来。 ?课程要求: 史论并重的课程架构,整体框架中的丰富细节; 思想史、图像史与历史建筑的共同解读; 理论与历史的多元性与批判性。 课程主要内容:《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 通过系统地介绍外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的建筑发展史,了解建筑发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背景,将建筑与历史、文化等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将本课程与《中国建筑史》、《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等理论课程横向承接和纵向贯通起来,使其具有延续性和拓展性,形成完整有机的建筑理论体系,使学生构建较完整的 建筑理论知识框架。 先修课程:中国建筑史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绪论 了解《外国建筑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了解外国建筑史课程学习方法及参考书。掌握外国建 筑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建筑的起源。 (二)外国建筑史古代部分 主要包括古埃及、两河流域与波斯、古印度、爱琴海地区以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及文艺 复兴等的建筑发展史。 1、建筑的起源及建筑艺术的萌芽 2、古埃及建筑 3、古西亚建筑 4、爱琴文化建筑 5、古希腊建筑 6、古罗马建筑 7、古代美洲建筑 8、拜占庭建筑 9、中世纪西欧建筑 10、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11、巴洛克建筑 12、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13、欧洲其它国家16,18世纪建筑 14、古代印度、东南亚建筑 15、古代伊斯兰建筑 16、古代日本建筑 (三)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主要内容为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变革导致的机遇与问题,建筑发展中传统与革新的矛盾;欧 美 20 上半叶建筑走向“新建筑”的革新与“现代建筑运动”;当代建筑思潮衍变,突出战后文化 环境与现代建筑在新环境下的变异。 1、十八世纪下半叶------十九世纪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2、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对新建筑的探索 3、新建筑运动的高潮 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 4、二战以后的现代建筑以及代表人物 5、60年代以后的现代建筑之后及其代表人物 学时分配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1 绪论 2 2 外国建筑史古代部分 (30学时) 30 3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32学时) 32 合 计 64 执行大纲的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全国建筑学专业5年制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城规学 院的实际情况编写。本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讲课为主,大量幻灯、多媒体图像与参考文献配合; 结合课堂讨论; 课外历史建筑抄绘、文献阅读以及论文写作。 教材及参考书 1、《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第三版)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罗小未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3、《外国建筑史图说》,罗小未、蔡婉英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4、《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弗兰普顿著(张钦楠等译),三联书店,2004。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王梅 审核: 建筑设计A?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A?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A?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128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设计A?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设计课程。一、二年级以及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A?的课程教学,要让学生逐渐掌握复杂建筑设计方法,通过研究教育,完成向高年级职业建筑师教育培养的过渡。课程要求: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了解我国住宅设计的宏观政策和发展方向,了解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涉及的人口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居住区规划和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可持续发展下人居环境创造的重要意义。 掌握建立在居住实态调研和社会问题分析研究基础上的科学的居住建筑设计方法,明确以尊重环境为基本出发点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居住建筑设计理念。 了解居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的有关规范,常用结构体系和建筑设备等专业对住宅建筑设计的要 求。 课程主要内容:住宅设计方法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 居住实态调研和社会问题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 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技术经济指标及评价标准; 住宅设计的有关规范; 当代居住建筑设计创新思路。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相关课程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与设计指导结合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筑学专业四年级设计课程以实际图上训练为主,主要包含: 1、居住实态调查和居住需求研究,2周。 2、住宅建筑设计,8周。 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6周。 每周课时安排相对集中,一般为课内外各8学时(视各学期计划而定),每周不少于二次课(不 包括设计周) 教材及参考书 《适应性住宅》,艾维?弗雷德曼,赵辰、黄倩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多层集合住宅》,谷口泛邦主编,张丽丽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住宅平面》, 彼得?法勒,王瑾、庄伟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居住区规划设计》, 朱家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 ;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居住区景观设计》,章俊华、任蒞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相关文件和图纸 撰稿人:祝莹 审核: 建筑设计A?-1 课程名称:交通建筑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Transportation building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建筑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64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主要学习车站建筑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交通流线的分析方法与功能关系的整合,以及交通广场规划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大型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能力及艺术造型能力;思考大型建筑空间的结构逻辑与造型的关系。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在学习了交通建筑设计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案例分析、概念设计和分组合作的深化设计、并在教师指导下完善设计的过程,理解复杂的交通流线对大型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学习交通流线的分析方法以及交通广场的规划设计方法;训练对大型建筑空间的组合及艺术造型能力;讲解大型建筑空间结构与造型的逻辑关系。 先修课程:交通建筑设计原理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与设计指导结合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概念设计阶段:独立完成,时间3周。 第1周:讲课、参观同类建筑、现场调研、收集资料,初步构思。 第2周:周一交 调研报告 关于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就业的调研报告XX公司人才现状调研报告XX村综治维稳工作的调研报告干部职工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方案构思,进行总体布局,包括站房建筑的布局和广场各种流线的分析和布局设计,要求进行多方案比较。 第3周 用概念模型及草图,进行站房的平、立、剖以及型体的概念设计,分小组组织课堂评议,进行小结,每组选出较为优秀的概念方案3-4个,作为小组深入方案。 , 分组合作阶段:合作完成,时间5周。 第4周 每组3-4名成员,深化任务书,深入和确定总平面设计。同时深入单体设计,进行建筑功能分区,空间组合设计,形体透视分析,完成工作模型。 第5周 分工合作,周一交二草,分组评讲,调整方案。 第6周 绘工具草图,周四交正草。 第7周 最后修改,完善方案,完成正式模型。 第8周 绘正图,周日下午五点交图。 教材及参考书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 《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中国铁道出版社,郑建; 《铁路旅客车站设计集锦》(I,?),中国铁道出版社,郑建,等; 《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中国铁道出版社,刘志军,等; 《铁路客站建筑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刘宝箴 编; 《铁路客站建筑实录》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刘宝箴 编《建筑设计资料集(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新建筑》等有关内容; 《Santiago Calatrava 》(1、2); 《gmp 交通建筑设计——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物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 中国建工出版社; 《现代建筑集成——交通建筑》,辽宁科技出版社; 考核方式 调研报告+模型+设计图纸 撰稿人:林荣 审核: 建筑设计A?-2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A?-2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Design A?-2 课程学科类别: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64 课程任务与目的:通过以剧场为主体的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达到以下要求: 1. 理解并掌握观演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方法; 2. 结合观演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声学等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掌握处理观演空间的视线、声 学等物理环境设计的基本技能; 3. 按照相关规范处理好人流量大的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与交通组织; 4. 提高对大尺度空间的综合设计能力;进行合理的结构选型,培养和训练大跨度结构体系的 艺术造型能力; 5. 从总体环境出发,在考虑建筑外部空间和人流集散的同时,创造良好建筑空间与环境氛围, 增强场地设计能力; 6. 方案应在建筑艺术、建筑技术及其经济性之间寻求平衡,使建筑在技术上及经济上均具有 可行性。 课程主要内容: 1 设计理念 立足设计项目的规模、等级和具体环境,对设计对象有合理定位,设计理念和外观造型不盲目仿造“**大剧院”形式,寻求方案的独特设计构思。 2 基地分析和场地设计 对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注意城市区位、地理条件、文脉背景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把握。 3 观演空间设计 结合任务书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观众厅平面,确定合乎使用要求的观众厅和舞台尺寸,并设计观众厅内的座位布局和疏散流线。 4 观众厅的视线、声学设计 在视线设计中要研究解决好下述三方面问题:视距、视角和地面坡度;进行声学体型设计。 5 建筑结构相关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根据每个人具体方案,选择适宜的大跨度结构形式,并结合外观造型对材料和节点处理进行设计。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声环境、影视建筑设计原理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讨论与设计指导结合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课时8周共64学时,每周两次课。上课以基本知识的讲授、课堂讨论和单独指导为主,要求学 生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设计。 设计过程中需完成三次草图并作专题调研、讨论。 第1周:讲解任务书,分组汇报调研成果,深化设计任务书。 第2周:方案初步设计,制作体量模型。 第3周:分组讨论一草方案; 专题1:舞台、观众厅体型设计。 第4周:完善方案整体流线及造型; 专题2:观众厅视线及地面坡度设计。 第5周:分组评讲二草方案。 专题3:结构、材料、节点设计。 第6周:修改、完善方案;绘制正草,建模。 第7周:交正草及模型,分组讨论。 第8周:绘制正图。 考核方式 过程草图+最后正图图纸 撰稿人:王晓南 审核: 建筑设计A?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A?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A? 课程学科类别: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4 学时:128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设计A?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设计课程。在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阶段的学习后,设计课教学进入深入提高阶段。本课程的任务通过对城市具体地块城市设计及高层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研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对城市群体建筑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的研究方法和设计程序,熟悉高层建筑中的相关设计规范以及与城市空间相互影响,掌握高层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平面空间布局、建筑造型、结构技术、防火技术、构造技术、设备技术等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并开始逐步建立贯穿于设计全过程的城市设计的观察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了解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畴; 2、了解现代城市设计实践的相关思想和发展状况; 3、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 4、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法规; 5、掌握处理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动线分流等重要问题的能力; 6、掌握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与地形、与其它相关专业的相互联系; 7、了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学科关系。 课程主要内容:建筑设计A?通过对城市具体地块城市设计及高层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城市设计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模式,掌握高层建筑相关原理和规范,以及处理大型空间复杂功能的相关技术要求。课程主要由城市设计和高层建筑设计两部分组成,即城市特定地块中建筑群体功能系统、空间系统和景观系统的研究及设计,以及由此课题延伸的局部地块的高层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的回顾,城市设计案例解读,城市现状地块调查研究,城市功能、空间、景观系统设计研究,高层建筑原理和法规讲述,高层建筑场地与流线研究,高层建筑核心筒、地下室等相关重要部分研究与设计等等。 先修课程:由于《城市设计》是建筑设计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空间环境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因而在本科生中开设时,要求学生应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包括建筑设计A?,?系列课程、场地设计、城市设计等。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设计课指导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建筑学专业四年级设计课程以实际图上训练为主,每周课时安排相对集中,一般为课内外各8周,每周不少于二次课。上课以基本知识的讲授和评图为主,要求学生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设计。 两个设计课题为一个连续的教学过程,具体课时安排根据整个学期教学时间分配为两个阶段,包括: ?1~2周,城市设计理论回顾,城市地块综合调查研究 ?3~8周,城市空间、功能、景观系统分析与表达,城市设计具体方案分析与研究 ?9周,高层建筑相关理论学习与回顾, ?10~15周,高层建筑功能与流线设计,高层建筑形态设计,高层建筑相关技术设计 ?16周,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的优化与表达 教材及参考书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法》 东南大学出版社 王建国 《城市意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K?林奇 《外部空间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芦原义信 《现代高层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雷春浓 《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建荣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考核方式 调研报告+设计图纸 撰稿人:史劲松 审核: 城市设计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 城市设计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里的热点学科,城市设计课程是为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城市设计的理论演变发展历程为主线,系统的讲述了城市设计的理论范畴、研究方法和经典案例,针对城市外部空间和景观环境营造,从基本原理)手法及其实践探索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并结合一定城市地块的调研报告,使学生初步建立城市设计的宏观视野,初步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与设计手法并能加以一定的运用。 课程主要内容: 1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学科性质 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体系的背景介绍城市设计的不同概念,以及城市设计的学科和专业构成。 2 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一) 介绍古代中外城市在城市营建的过程之中不自觉的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所形成的城市设计的经典实例。 3 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二) 介绍中世纪以来欧洲传统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重要事件以及城市设计的经典实例。 4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一) 以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为例介绍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和现状,其中重点介绍几个经典案例。 5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二) 结合我国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现状讲述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与城市设计的现实意义。 6 影响城市设计的主要因素 介绍现代城市设计的广义性及其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关系; 阐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对城市设计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功能、空间、形态与其内涵上的丰富变化。 7 城市设计的对象、类型及其评价标准 通过确立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其在功能、社会价值、美学、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多重目标,并建立定性与定量的评价体系。 8 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设计(一)(二)(三) 通过对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城市动态空间组织、城市景观和场地环境细部小品设施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原则的系统论述,介绍城市设计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个体到群体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下的设计及思维方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的处理城市空间与环境的设计手法;重点分析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中心区、城市历史地段、城市建筑综合体以及城市光环境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方式。 9城市局部地段调研分析 运用空间-形体、场所-文脉、生态、线-域面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城市地块,通过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了解城市设计的一般分析和调研方法。 10城市设计专题(一)(二)(三) 结合课程内容,针对相关城市设计专题以及当前国内外热点的理论思潮进行介绍与分析,拓展课程理论视野。 11 城市设计范例分析 通过一些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实例的介绍与分析评论,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城市设计观,掌握正确的城市设计方法。 先修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 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周 学时 教 学 内 容 教学方式 1 2 城市设计的概念与学科性质 课堂讲授 2 2 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一) 课堂讲授 3 2 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二) 课堂讲授 4 2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一) 课堂讲授 5 2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及其任务(二) 课堂讲授 6 2 影响城市设计的主要因素 课堂讲授 7 2 城市设计的对象、类型及其评价标准 课堂讲授 8 2 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设计(一) 课堂讲授 9 2 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设计(二) 课堂讲授 10 2 城市典型空间要素和景观设计(三) 课堂讲授 11 2 城市局部地段调研分析 调研及作业 12 2 城市设计专题(一) 课堂讲授 13 2 城市设计专题(二) 课堂讲授 14 2 城市设计专题(三) 课堂讲授 15 2 城市设计范例分析 课堂讲授 16 2 回顾与总结 课堂讲授 17 2 随堂考试 考试 教材及参考书 《城市设计》 王建国 东南大学出版社 《图解城市设计》 金广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意向》 (美)凯文•林奇 著 放益萍 何晓军 译 华夏出版社 《城市形态》 (美)凯文•林奇 著 林庆怡 陈朝晖 邓华 译 华夏出版社 《城市建筑》 齐 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设计》 E.N.培根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设计导论》 徐思淑 周文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式 小论文+书面考试 撰稿人:史劲松 审核: 建筑构造? 课程名称:建筑构造? 课程英文名称:Building Construction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更多更复杂的建筑构造方法,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材料知识、力学知识于建筑构造之中,学会分析、选择和灵活运用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本课程是《建筑构造?》的后续课程,同时也是建筑构造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的继续学习,学生能够和建筑设计课程中有关建筑构造的要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建筑的理论知识体系。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建筑施工图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建筑设计的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掌握工业化建筑、大跨度建筑、高层建筑的构造的方法和结构体系,并能运用于设计实践,并掌握建筑装修构造的基本方法和材料的灵活运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建筑构造新成果的介绍和实际工程的应用。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建筑材料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程作业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工业化建筑构造 (6学时) 明确建筑工业化的含义、目的和意义;了解建筑工业化与标准化关系;正确处理建筑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掌握建筑工业化的类型、特点及目前发展状况,掌握工业化建筑并能进行工业化建筑的基本设计。 高层建筑构造 (8学时)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历史与趋势;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与构造要求,高层建筑结构选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一些具体结构方式及实例;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概念与结构方法;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一些具体结构方式及实例;高层建筑楼梯与 电梯的设置构造与防火要求;高层建筑地下室的防水防潮构造;高层建筑造型的方法及其与结构的关系,高层建筑楼板的特点、形式及其结构布置;高层建筑墙体的特点及构造方法。 大跨度建筑构造 (6学时) 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基本的选型与造型设计并结合工程实际介绍大跨形式的具体应用,大跨度建筑屋顶的构造与防水,大跨度建筑中庭的设置要求与构造方法。 建筑装饰构造 (4学时) 建筑饰面装修的构造、工艺与建筑立面、室内环境的关系;建筑地面装修的构造与工艺;吊顶的类型、特点,各种吊顶的材料与构造方式;各种门窗、隔墙隔断、木作花饰的构造方法。 构造作业 (8学时 ) 训练和提高学生对建筑细部构造设计及绘制详图的技能。建筑构造课程与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和施工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在讲解建筑基本构造原理的基础上,介绍建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动态等。 教材及参考书 《建筑构造 下册》,重庆建筑大学李必瑜 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构造设计 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杨维菊主编 ; 《建筑特种构造》, 同济大学出版社 同济大学颜宏亮 编著 ; 《建筑设计资料集》, 建筑工业出版社 。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耿化民 审核: 建筑安全 课程名称:建筑安全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Safety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 课程代码:0971012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中高年级专业限选理论课程,主要在于讲授有关建筑安全领域的相关知识、概念和原则,学习建筑安全设计方面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现行规范、 条例中与建筑安全有关的内容和原则。 课程主要内容:介绍建筑安全学科领域的整体框架。介绍建筑安全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相关知识。了解建筑防火设计领域的原则、方法和相关规范。介绍建筑抗震设计领域的原则和相关知识。介绍设计防止不安全行为及设计防止犯罪方面的相关知识。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物理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2学时) 建筑安全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与安全科学的体系。 ?建筑防火(16学时) 火灾及建筑防火的基本原则和设计原理 建筑的耐火等级 建筑防火分区划分 建筑防火疏散 建筑防火间距 建筑防火设备与构造 ?建筑抗震(8学时) 地震及其破坏作用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相关规范介绍 ? 设计防止不安全行为和设计防止犯罪(6学时) 设计防止不安全行为 设计防止犯罪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建筑安全》吴庆洲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建筑防火设计》张树平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3-2006 中国计划出版社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国计划出版社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作业 撰稿人: 马志韬 审核: 陈大乾 建筑设计原理?(交通) 课程名称:交通建筑设计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Transportatio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ies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建筑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1 学时:16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是进行“交通建筑课程设计”建筑设计课教学前必须选修的理论基础课。 交通建筑是旅客集散量大、流线通畅便捷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又是大小空间组合在功能上具有一定要求的建筑,同时其建筑造型也是要求较高的建筑,做好这类建筑的设计,必须弄清该类建筑较为复杂的流线与功能方面的要求。本课程通过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交通流线的分析方法和学会交通广场的规划设计,培养学生对大空间建筑的组合设计能力及艺术造型的能力掌握。 课程主要内容: (一)概述: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状况;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机遇;铁路客站的内涵;国外铁路客站发展历史及现状;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沿革。 (二)铁路客站的规划与布局:客站选址及布局的相关因素分析;铁路客站选址及布局;客站交通规划与组织模式。 (三)铁路客站建筑设计:客站的类型和规模;铁路客站的功能组成和布局;客站流线设计。 (四)铁路客站的主要用房设计:进站集散厅;候车空间;售票;出站集散厅;管理区;行包和托运;站台与雨棚;跨线设施。 (五)铁路客站造型与空间设计:铁路客站造型设计;铁路客站内部空间与环境设计;铁路客站设计的地方性表达 先修课程: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概述 2学时 , 铁路客站的规划与布局 2学时 , 铁路客站建筑设计 3学时 , 铁路客站的主要用房设计 3学时 , 铁路客站造型与空间设计 2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 《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中国铁道出版社,郑建; 《铁路旅客车站设计集锦》(I,?),中国铁道出版社,郑建,等; 《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中国铁道出版社,刘志军,等; 《铁路客站建筑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刘宝箴 编; 《铁路客站建筑实录》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刘宝箴 编《建筑设计资料集(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学报》、《世界建筑》、《新建筑》等有关内容; 《Santiago Calatrava 》(1、2); 《gmp 交通建筑设计——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物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 中国建工出版社; 《现代建筑集成——交通建筑》,辽宁科技出版社;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撰稿人:林荣 审核: 建筑师业务基础 课程名称:建筑师业务基础 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 Course for Professional Architect Business 课程学科类别: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0153857 学分:1 学时:16 课程任务与目的:当今建筑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业务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管理及工程管理能力,以配合建筑设计体制改革及建筑师职业化工作中的相应需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职业建筑师的角度思考自身业务能力的训练培养,了解建筑师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了解的基本业务知识,在业务工作中应有的责、权、利,从理论上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建筑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理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及管理中的无可推卸的统筹领导角色,以利学生日后进行较为完善的业务运作,为进入社会服务作好相应的心理和理论准备。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通过对建筑师职业特征与职业道德准则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建筑师对社会所负有的法律和道义的责任,从而为他们今后从事建筑师业务时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通过对有关设计业务管理的各种知识,使学生对建筑师业务的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对主要建筑设计规范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建筑法规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增强执行规范的自觉性;通过对城市规划管理办法与规定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管理的必要性的规划限制的合理性,并了解建设工程规划审批的程序和内容;通过对国外建筑师考试制度,事务所的组成与运作的介绍,了解欧美建筑市场及市场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以及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走向。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课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中国职业建筑师概述(4学时) 建筑职业历史与职业建筑师 我国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制度 ? 我国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4学时) 设计工作组织管理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 重要的建筑法律、法规及规范介绍(2学时) ? 建筑工程招、投标知识(2学时) ? 城市规划管理概述(2学时) ? 国外建筑师职业环境概述(2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1、《建筑师业务基础》 本系自编教材 2、《建筑设计规范大全》 建工出版社 3、《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手册》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委会 4(《建筑职能体系与建造实践》 姜涌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1 5(《建筑师职业实务与实践》——国际化职业建筑师 姜涌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6(《建筑学专业业务实践》 段德罡,王兵 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6-1 7. 《建筑师职业教育》 张宏然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 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平时作业+考勤 撰稿人:何晓川 审核人:王侃 绿色建筑概论 课程名称:绿色建筑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reen Building 课程学科类别: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 城市规划 景观建筑设计 课程代码:0971066 学分:2 学时:32 课程任务与目的: 本课程主要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分析以及对支撑设计技术的介绍,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绿色建筑概念,积累一定的相关知识,为今后从事绿色建筑的设计奠定概念、知识体系和相关技术方面的基础。同时对目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了解相关技术在具体案例中的运用及行业最新的动态。 课程主要内容: 较为系统的介绍绿色建筑概念的起源以及发展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分析、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讲解、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利用手段、绿色建筑材料的基本属性以及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方法的学习,形成课程的主要理论框架以及基本的设计原则。并以介绍国内外先进设计案例的形式,回顾前述学习内容,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课程的考核主要依据期末设计作业,该作业选取学校周边某处小型建筑所处的环境作为设计的基本外部参考因素,以规定的体量和功能为基本的设计约束条件,鼓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进行开放性设计探索,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先修课程:建筑物理 建筑构造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绿色建筑的起源与涵义(2学时) ?.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2学时) ?室外环境与节地设计(6学时) 室外环境设计概述 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 选址与场地设计 绿化设计 节地及公共设施集约化利用 ?室内环境分析与设计(2学时) 室内声环境 室内光环境 室内热湿环境 室内空气品质 ?建筑节能设计与技术(10学时) 建筑设计节能 建筑设备系统节能 建筑采光照明节能 ?绿色建筑材料(2学时) 概述 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建筑节材技术与方法 ?水资源有效利用(2学时) 城市雨水利用 节水设计与节水设施选择 ?可再生能源利用(2学时) 太阳能利用技术 风能利用技术 地能利用原理与技术 ?绿色建筑的评价(2学时) 绿色建筑评价关注的内容 绿色建筑评价的一般过程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介绍 国外评价体系简介 ?.绿色建筑案例分析(2学时) 教材及参考书 绿色建筑概论,董靓,刘加平,孙世钧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生态建筑,冉茂宇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林宪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作业 撰稿人:韩君伟 审核人: 西方当代建筑思潮 课程名称:西方当代建筑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Thought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rchitecture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类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1 学时:16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课程为四年级选修课,注重理论性认识和较高的建筑分析能力。 1、理解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与现代建筑及其前期新建筑探索的传承关系,以修正现代建筑运动和探索新条件下建筑发展方向的眼光,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各种思潮和流派,从而摆脱一般意义上的风格和流派意识的束缚。 2、结合当代历史环境,以及相关哲学与文化艺术观念,从发展的整体背景中理解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由此认识到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总体的一部分,是特定物质文化水平的产物。 3、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西方当代建筑思潮的主要内容,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法,以领悟个人风格和艺术创新为基本前提,学会紧扣建筑本体来分析名家名作,把对设计的理解上升到方法论层次。 4、以整合的观点看待西方当代建筑思潮,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代建筑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在建筑设计中自觉地以建筑本体的基本要求为尺度,借鉴建筑大师的设计手法以及各种复杂流派的理论和作品。 5 、采用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上述内容及相关的英文资料,为学生接受和思考西方当代建筑理论打下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通过探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建筑思潮,让学生了解当代建筑的变迁,理解当代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各层面对建筑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并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 先修课程:外国建筑史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 现代建筑回顾与机器建筑,代绪论 (第一讲)2学时 (1) 讲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安排,考核方法,介绍参考书目。“西方”,“当代”的 概念界定。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考核方法以及本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筑设计创作的重 大意义。 (2) 对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的简单回顾。 (3) 现代建筑的起因( The Reasons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 (4) 新建筑探求( Search For New Architecture ) (5) 机器建筑 机器建筑的诞生 机器建筑的中期发展 Archigram——机器建筑的第二次复兴 现代技术主义 高技术的末落 (6) 技术羽化主义 (7) 机械乌托邦 (8) 技术的本质 思考题: 建筑机器主义究竟要走向何方, 2、 后现代主义:表情达意的建筑(第二讲)2学时 (1) 产生背景: (2) 具体特点: (3) 文丘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4) 格雷夫斯的图像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探讨(第二讲) (1) 解构主义的盛行: (2) 解构主义的思想: (3) 如何认识、评价和学习解构主义 (4) 实例分析: 3、 类型学:类推的建筑(第三讲)2学时 (1) 背景介绍; (2) 建筑类型学的定义与历史: (3) 罗西的类型学思想; (4) 作为“元”理论的类型学; (5) 类型学的历史观 (6) 类型学与克里尔的古典主义城市复兴 (7) 实例 4、 新城市主义(第四讲)2学时(机动) (1) 背景与基本理论: (2) 郊区的城镇模型; (3) 区域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社区 (4) 旧城改造的实践 (5) 小结:对我们的启示 5、 现象学:知觉和体验的建筑(第五讲)2学时 (1) 背景介绍与分类; (2) 建筑的场所与真实的生活世界;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 杜维有关“生活空间”和“几何空间”的论述 斯蒂芬•霍尔的场所观 (3) 知觉的建筑与生活体验; 帕拉斯马的《建筑七觉》 霍尔与“建筑的知觉问题” (4) 实例分析: 6、 西方当代建筑的技术表现:(第六讲)2学时 (1) 结构表现主义: (2) 高技派探讨: (3) “表皮”理论及实践: (4) 新世纪建筑技术的发展展望: (5) 实例分析: 7、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第七讲)2学时 (1) 提倡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重要性 (2)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简介: (3)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策略与手段: (4) 适宜技术理论: (5) 实例分析: 8、 地域性与人性化的设计思潮:(第八讲)2学时 (1) 地域主义的自然内涵与文化内涵: (2)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具体手法: (3) 实例分析: 教材及参考书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万书元, 当代西方建筑美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技术生态建筑, 天津大学出版社 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集, 机械工业出版社 窦以德 等 编译,诺曼。福斯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伊丽莎白•史密斯著,陈珍诚译,新高技派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西萨•佩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路易•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詹姆斯•斯特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菲里蒲•约翰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迈克尔•格里夫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特里•法内尔作品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汪丽华,舒平,类型学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 王建国 张彤编著,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第三缉,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吴耀东著,日本现代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Kenneth Frampton, 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年 汪芳编著,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第二缉,查尔斯。柯里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马里奥•博塔,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Richard C. Levene and Fernando Marquez Cocilia 主编,薛皓东、庄能发译,Frank Gehry 1991-1995, 台北市圣文书局发行, 1997 Richard C. Levene and Fernando Marquez Cocilia 主编,汪尚拙、薛皓东译,Peter Eisenman 1990-1997, 台北市惠彰企业有限公司发行, 2001 彼得•艾森曼作品集, 天津大学出版社 弗兰克•盖里,天津大学出版社 宋晔皓, 欧美生态建筑理论发展概述, 世界建筑, 1/1998 生态建筑------面对未来的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李华东主编,高技术生态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 另外,《世界建筑》、《建筑师》等专业期刊上的相关内容 考核方式 学生陈述、小论文、期末大论文 撰稿人:韩效 审核 专业外语(建筑) 课程名称:专业外语 课程英文名称:Specialty English Language (Architecture)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2 学时:34 课程任务与目的: 1、让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英语课程的训练,保持其英语水平。 2、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文字知识,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较快翻译国外专业文献和图片资料的水平,并能较娴熟应用到工作与研究中。 3、使学生基本掌握方案介绍、设计沟通等交流能力,能逐渐适应国际设计交流与合作。 通过教学《专业英语》课程要求学生: 1、学习并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掌握与建筑工程、建筑理论等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2、通过学习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建筑理论,建筑设计等领域扩充学生的视野,补充专业课程以外的知识,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了解国际动态的能力。 3、兼顾协助并鼓励学生与世界交流,包括参加国际设计竞赛和论文交流等。 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为专业词汇、课文学习、常见表达积累三个方面。由于英语学习需要不断投入和保持连续性,这三方面的内容不仅是知识的讲授,也是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专业英语积累构建基本框架。 1、专业词汇 内容为建筑专业词汇学习,包括建筑各部分构造、建筑材料、常见施工做法、建筑风格流派等专有词汇学习。 2、课文学习 结合教材选取的课文,选取其中涉及建筑历史、建筑风格、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及国外建筑思 潮与动向等篇目进行教学。 3、常见表达 结合选取的方案设计说明、建筑介绍等短文,讲授常见交流表达短语及固定句式。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结合录像播放、学生口语表达等环节,在进行学生读、写训练的同 时兼顾听力和口语能力培养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系列课程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听说读写训练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介绍专有名词,学习选取课文(16学时) 每次上课结合课文讲解和补充专有名词,并学习选取的课文。 相关课文和阅读资料选取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适当调整。 ?建筑专题英文视频(6学时) 结合Discovery节目中的《Dream Home》、纪录片《My Architect》等英文视频,训练学生的听力 ?英文写作训练(4学时) 方案介绍、评述等专业英语写作训练 ?英文口语表达(4学时) 分专题进行Presentation表达训练 ?复习及总结(2学时) 总结所学专有名词,习惯表达等内容 教材及参考书 (1)《建筑类专业英语》王庆昌主编 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学中高级英语注释读物》方瑞晶主编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CA》、《AD》等外文专业期刊。 考核方式 成绩评定包括考试(70%)和考查(30%)两部分。考查内容包括考勤、课题口语表达等内容, 考试为闭卷考试。 撰稿人:杨青娟 审核: 认识实习 课程名称:认识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on Internship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学分:0.5 学时:1周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该专业学生建立专业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的性质及任务的重要教学环节。 实习目的 1、使学生建立对建筑专业和建筑师职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知建筑和城市的构成; 2、了解专业的性质和任务,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动向; 3、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现场搜集资料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1、参观成都市重要建筑设计企业,初步了解和体验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建筑师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建筑或规划设计企业或机构的组织和运作特点,了解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三个专业分别在实际工作中的侧重和相互的交叉,作出比较和总结; 2、参观成都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成都市城市重大公共建筑方案设计和项目建设情况,以及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 3、针对调研的大型建筑群体,了解项目的整体定位、背景,总体规划布局、空间序列、空间尺度以及开发模式等,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4、针对调研的建筑单体,学习不同建筑类型的设计差异,如空间布局、流线组织、立面造型及细部处理等,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5、针对调研的景观环境,了解项目的定位与背景、景观特色、外部活动空间组织及景观细部处理等,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实习环境与实习方式 1、实习环境 (1)市内大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企业(如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成都城市规划展览馆; (2)本市内及附近(如都江堰)较新建成的城市片区、开放空间及富有学习价值的建筑群体和单体。 2、实习方式 本实习由指导教师统一组织。实习方式包括: (1)专题讲座:讲座的方式包括指导教师总的讲解和现场设计、管理人员的讲解。 (2)现场参观:采用观察、测绘和访问等方式,在现场参观搜集资料和相关信息。 (3)小结并提出 实习报告 酒店前台实习报告法院实习报告铁路实习报告链家实习报告寒假实习报告 :要求每天做好实习记录,最后完成实习报告。 二、教师责任 1、负责联系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协商,落实实习内容、实习时间安排、交通、学生住宿及其他与实习相关的事宜; 2、实习开始前,向学生宣布实习地点、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安排、实习纪律、实习成绩考核、安全及其他注意事项; 3、组织监控实习全过程,包括负责学生实习考勤,协调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关心学生,预防并及时处理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如学生人身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重要事件处理不了的,应及时与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取得联系; 4、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笔记、专题调查报告,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三、学生实习要求 1、 实习纪律 (1) 严格遵守实习有关规定,听从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 (2)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现场工作人员,虚心学习,文明礼貌; (3)不得无故迟到、早退、缺勤,有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 (4) 认真做好实习笔记,完成小组专题调查,并撰写实习报告及小组专题调查报告; (5) 团结互助,共同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6) 注意个人人身及财物安全,有事及时向指导教师反映。 2、 实习成果: 实习报告、实习日志。 四、实习日志 成果形式: 标准实习日志手册,各班班长在教务办公室领取。 要求: 主要记录实习基本安排,行程,参观地点、时间等。 五、实习报告 成果形式: A4幅面小论文,版面格式不限,图、文、照片整合表达。 要求: 对实习中的主要收获、感兴趣的建筑问题进行专题整理和论述。 小论文按照自己的选题组织材料的内容。选题范围广泛,如建筑师的职业特点认知和社会责任思考;建筑空间和城市环境的认知印象;建筑外观形式和内部空间处理;新老建筑的空间形态比较;新老城市街区的尺度和肌理等。也可自拟观察角度。并可结合参观感受提出建筑和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实习日志重在“记录”,实习报告重在“思考和论述”。 教材及参考书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张文忠.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城市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主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1; 考核方式 1、 评分标准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行为表现、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及其他对实习的个人贡献,对每个学生评定实习成绩。 2、成绩分类 实习实行四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优秀:能很好地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实习任务,实习笔记工整、完整,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调研报告深入详细,能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相关建筑问题加以分析,并有一定独立见解。遵守实习纪律,无迟到、早退、缺勤,态度积极,对实习有个人贡献。 良好:能较好地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实习任务,实习笔记工整、完整,实习报告能对实习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专题调研报告较深入详细。遵守实习纪律,无迟到、早退、缺勤,态度积极。 及格:能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实习任务,有实习笔记,但欠工整、完整,实习报告基本能对实习内容进行总结,有调研报告,但欠深入详细。基本遵守实习纪律,缺勤不超过两次,态度基本端正。 不及格:无正当理由,不能完成实习任务,或缺勤三次以上,或抄袭,或不能提交实习笔记、实习报告、专题调查报告之一,或实习期间态度不端正,或有严重违纪行为。 撰稿人:史劲松 审核:舒波 工地实习 课程名称:工地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Site Internship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学分:0.5 学时:1周 课程任务与目的:“工地实习”课程是针对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习阶段(2010年及以前为一年级,2010年后为二年级)开设的实践类课程,可谓“建筑构造”课程的第二课堂,其教学目标在于: 1、在“建筑构造”等技术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技术特点的认识,及早纠正少数学生将建筑设计等同于纯艺术创作的错误观点。 2、巩固“建筑构造”等技术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合理地进行结构选型,合理地解决构造要求,并合理地进行建筑细部设计。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从生活中学习建筑技术类课程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对于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激励个别同学将来把建筑技术作为科学研究的专业发展方向。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以参观为主,在参观前安排一次集中授课(3学时),主要结合建筑创作的特点讲授建筑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从中外建筑创作水平的比较探讨中国建筑师的差距与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的成果分析学生作业与现实工程实践的差距;建筑学专业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探讨;最后对参观活动做统一安排,如分组,签订安全协议等。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参观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参观环节分集体参观与自由参观两部分, 参观内容既包括在建土建工地,也包括土建完工后的内外装现场,结合本专业特点也包括已经完工的项目。拟参观的建筑在结构形式上尽量涵盖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 力墙结构和钢结构。 教师联系至少三处工地供学生集体参观(可结合我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联系设计单位推荐实习项目),在参观过程中针对建筑的基本构造组成讲述相关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指导教师及受邀配合讲解的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作现场解答。 自由参观由学生自己安排。 学生参观完成后撰写实习日志及实习报告。 三、教学要求 1、安全:因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须分组并签署安全协议,每组由专门老师负责。教师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建筑构造及建筑施工的相关内容。 2、覆盖面:本课程应力求在建筑构造的全面内容——结构选型、墙体、楼地面、楼电梯、阳台、雨蓬、坡道、台阶、屋顶、门窗、内外装修、地基基础等诸多方面实现“从课堂到现场”的教学形式转换,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通过现场的感性认识及第一手的材料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3、互动: 参观过程除指导教师及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主动讲解之外,应强调师生的互动,一是由学生提问,指导教师或技术人员答疑;二是由老师预先设问,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只有通过互动式的问答讨论,才能使工地实习不至于流于形式,才能充分保证实习效果。 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建筑构造》(上下册),李必瑜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房屋建筑构造》,杨金铎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一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考核方法: 学生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其中出勤占30%,实习报告占70%。 撰稿人:朱元友 审核: 建筑表现实习 课程名称:建筑表现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e Drawing Practice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学分:1 学时:2周 课程任务与目的: 建筑设计是将三维空间构想向二维图式语言转化的过程,建筑设计思维离不开图式思维,图式表达更是设计成果最主要、最直观的表达方式。进行建筑表现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色彩及体量构成的敏感度,提高图式表达技巧,进而成为设计的有效工具。因此,建筑表现教学无疑是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建筑表现实习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使学生结合已学的素描、水彩、空间视觉造型、图学基础及阴影透视等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建筑艺术修养,对建筑快速表现进行强化训练,从而达到较强的建筑快速表现能力,为高年级后续课程学习及快题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 1、建筑表现概论; 2、铅笔、钢笔线条表现技法的讲授与练习; 3、马克笔、彩铅快速表现技法的讲授与练习; 4、快题设计表现技法的讲授与练习; 5、结合自己本学期的设计绘制表现画。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辅导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一、实习环境方式 1、实习环境 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中理论讲授,学生在专业教室进行实践练习。 2、实习方式 在每个实习阶段先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然后学生进行临摹或创作练习,教师现场指导学生,每个实习阶段结束后进行集中评图。 二、教师责任 1、指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实习; 2、讲授不同技法的表现技巧并作示范 三、学生实习要求 1、遵守实习纪律,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完成实习; 2、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3、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作业及实习报告。 四、实习报告 1、实习时间; 2、实习内容; 3、实习收获、体会。 教材及参考书 1、《建筑表现艺术?》,Gordon Grice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赵国斌著,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3、《快速建筑设计与表现》,梁锐、张群编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考核方式 根据出勤、实习报告、实习作业完成情况对每个学生评定实习成绩,三部分分别占实习成绩的20%、10%、70%;其中四次作业每次作业成绩占实习作业评分比例的25%。 撰稿人:王晓南 审核:王侃 古建筑测绘实习 课程名称:古建筑测绘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architecture surveying practice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 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学分:2 学时:4周 课程任务与目的: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古建筑测绘,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设计方法,从感性和理性上加深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正确理解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从建筑理论上树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画法几何、测量学、建筑制图、建筑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史、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知识的技能,提高建筑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测绘成果作为古建筑的档案信息,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翔实的基础性资料。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建筑实物的调研、测绘,掌握传统建筑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主要内容: 对所选项目进行考察、调研、测绘。完成测绘图纸、实习报告、实习日志。 1.测绘图纸: ?建筑群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单体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单体建筑局部做法的建筑图。 ?必要的构造节点、装饰等详图。 2、调研报告 ?建筑的历史沿革。 ?、建筑特点。 ? 实测过程记录。 3、实习日志 先修课程:中国建筑史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与实地指导结合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学时分配 短学期4周(20工作日) 1、测绘前期 2工作日 讲课:课程介绍; 建筑调查与建筑测绘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步骤。 准备:文献资料收集; 工具、用品准备。 2、实地测绘 5工作日 实地调查:文字资料收集,访谈; 现场测绘:草图,测量,校核补充,正草。 3、绘制正图 5工作日 校内整理正草,完成正图。 4、完成实习成果 8工作日 建筑模型。 编辑测绘图文本并提交电子文件。 撰写调研报告。 完善实习日志。 教材及参考书 1.历年测绘图册 2.王其亨,《古建筑测绘》 3.林源,《建筑测绘学》 4.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包括测绘成果和平时表现,由测稿、正草、正图、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及测绘表现几 部分组成。每个过程均应达到合格。 撰稿人: 陈颖 审核: 施工图实习 课程名称:施工图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Construction Drawing Practice 课程学科类别:工科,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1.5 学时:3周 课程任务与目的:为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社会现实,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同学实际工作能力,为成为一名具有良好技术素质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建筑师打下基础。为此,按教学计划要求安排一门施工图实习的实践课程,这是学生熟悉自己未来职业必要的业务实践,也为学生下一阶段进入设计院的生产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施工图实习训练,熟悉施工图设计流程,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增强学生与相关技术专业密切配合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法规意识,重点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和施工图纸绘制方法与深度。 课程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深化自己低年级做的一个方案设计,绘制建筑的平、立、剖及部分构造大样施工图,同时要防止学生在施工图实习中去搞方案设计而影响绘制施工图的实习计划,要求在半周内根据规范和实际情况完成方案的调整,余下的2周半的实习中完成施工图要求完成的图纸符合施工图设计的制图规定和标准,保证质量。教师到专业教室指导学生的施工图设计,根据实习的进度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借助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请设计院的结构工程师为学生答疑和进行设计指导。并组织一次设计院的参观学习和一次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座谈会,体验一下建筑设计工作中各专业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及建筑师所起的综合协调作用,增强学生对施工图设计工作更直观的了解。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课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建筑施工图设计概述(半周) 建筑施工图设计的概念、内容及要求 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作用与原则 建筑施工图设计的程序 ?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工作(一周) ? 建筑详图设计工作(一周) ? 完善施工图设计工作(半周) 教材及参考书 1(《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2003年颁发)——总平面及建筑专业施 工图设计部分摘录 2(《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摘录 3(《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摘录 4《建筑施工图设计》 主编:黄鹢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7 考核方式 考勤+设计图纸 撰稿人:何晓川 审核: 建筑设计快题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快题 课程英文名称:Quick Design of Architecture 课程学科类别:工科,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 0.5 学时:1周 课程任务与目的:“建筑快题”是检测学生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可行方法,当今教学上对学生的“建筑设计快题”越来越重视。它不仅在本科学习中有其重要一席,如果学生能深层理解“建筑设计快题”的作用,就更能理解这一技能在一项工程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它更是学生考研和求职的常规测试方式。 课程主要内容:快题设计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与技能,如场地布局、相关规范、建筑功能组织和结构系统等;另一层面是功能载体的二维平面、三维体形体量、建筑造型等是否具有创意、环境意识、以及手工绘图的水平。第一层面表现的是一般的能力,第二层面才能体现创造能力与图面表达能力。快题的建筑项目一般规模不大,功能也不会太复杂,但也较容易测试出学生的能力与创意水平。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等 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讲解快题设计的方法、评介快题设计的案例 ?实际题目进行快题设计。一周内分别限时完成三个设计。每个设计课内作图时间分别为:4小时、6小时、8小时。其余时间为讲解案例、公开评图。 教材及参考书 《建筑快题设计技法实例》,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考核方式 书面作图考试 撰稿人:李异 审核: 建筑设计实践实习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实践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课程学科类别:工科,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 8 学时:16周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建筑设计实践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对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方法及程序已有初步了解后,安排到设计单位进行的教学实践环节。学校依托优秀设计单位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借助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平台优势,帮助学生完善职业建筑师培养过程,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1、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技术人员专家指导下,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检验、运用和提高在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2、 熟悉了解职业建筑师涉及的工作内容及建筑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与其他工种协调合作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要求,早出成果; 3、 实践过程帮助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双向选择,增加学生就业成功率; 4、 通过建筑设计实践,使设计单位对我校建筑学专业培养情况有所了解,对我们的教学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有利于教学改革。 二、实习内容 1、 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或具有甲级、乙级建筑设计或综合设计资质的设计研究院、所进行设计实践工作,熟悉设计单位的管理模式、工作方法; 2、在职业建筑师的指导下从事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的调研、踏勘、方案比较、汇报与评审等运作过程,熟悉其工作程序; 3、强化方案设计能力,由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或优秀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讲授复杂工 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方法; 4、了解工程项目中多工种专业的协调与配合机制,由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或优秀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讲授相关专业合作技巧,训练建筑设计专业学生与其他相关专业配合协调的工作能力; 5、熟悉实际工程项目的计算机使用软件与制图方法。 三、实习环境与方式 1.实习环境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全国具有民用或综合建筑设计甲级或乙级的设计机构。要求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健全,行政管理严格,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学生实习经验的设计机构。 2.实习方式 (1)设计机构实习 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或优秀设计单位相关负责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建筑设计的各设计环节工作。学生必须从事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必须独立工作,独立完成设计成果。学生必须到有设计资格的建筑设计实体进行《建筑设计实践》教学。 (2)现场调研 在工程设计项目负责人的安排下,实地调研,收集项目有关基础资料和现场信息。 四、教师职责 1、实习开始前一学期中期,向学生讲解实习的目的、内容、实习要求等,重点介绍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注意要点,包括设计机构的资质条件、规范性管理等;考虑学生就业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将就业取向与工程设计实践合理结合; 2、实习开始前,向学生讲解实习重点、内容、实习纪律、实习注意事项等,分发实习考核表、导师登记表、实习介绍信、实习要求等资料; 3、实习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习地点、单位、基层院所、导师、联系方式等建立档案,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4、实习过程中需要审阅学生每月实习小结,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和收获; 5、为一些未能及时联系到工程设计实习单位的学生落实实习单位; 五、学生实习要求 1、实习纪律 (1)联系的实习单位必须为具有建筑设计或综合设计甲级或乙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 (2)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实习,在实习单位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建筑设计软件,进行建筑方案、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工作; (3)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调研、方案研讨、方案汇报与评审等项目运行环节; (4)要求实习期间完成工作笔记、实习总结、实习单位评语与鉴定、实习成果等内容,每月完成实习小结,共三份; (5)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设计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 (6)校外实习期间保持与学院有关部门及负责教师的联系。 2、实习成果 (1)工作笔记; (2)实习总结(不少于4000字); (3)建筑设计实践综合鉴定表(加盖公章); (4)典型成果汇编一册(只限于本人完成的部分内容); (5)实习成果(光盘)。 六、报告内容 (1)参与具体的项目名称及个人所参与完成的具体工作; (2)实习的收获与感想; (3)实习单位导师签字。 七、实习考核 本实习采用百分制。实习成绩的评定采取综合评议方式,评分的分项内容包括: 1、实习回执与过程联系:占5%。实习学生持学院出椐的介绍信按要求联系实习单位,并在落实实习单位与导师后填写回执有关信息、加盖单位公章,及时寄回学院; 2、工作笔记:占10%。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要求记录实习期间的工作状况,包括参与汇报、研讨和专业会议的主要内容,工作的短期计划、近期工作重点和难点,个人进度安排及工作随笔等;要求笔记能够反映出工作过程的重要信息,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3、三次小结:占30%。实习期间每月一次,要求实习导师签字确认,并在下一个月初寄回学院;要求内容详实,感受深刻,格式工整,导师签字,态度积极,及时提交; 4、实习总结:占20%。不少于5000字,内容包括实习主要工作过程、实习体验、心得与收获等,要求报告内容深入、详细,格式工整,开学返校后第二周内提交; 5、实习成果综合评定:占25%。A3成册实习成果汇编、光盘资料成果。其中包括: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复印件或蓝图(有本人及主管技术负责人的签字);初设:要求同上; 施工图:蓝图(如完成全套施工图,则只交平、立、剖及二个以上详图,图纸为有本人及主管技术负责人签字的有效图纸)渲染图:照片),需要附加说明,明确本人在成果中承担的具体工作内容,开学返校后第二周内提交; 6、实习单位鉴定:占10%。包括实习单位的评语、鉴定和评分,要求加盖实习单位公章,开学返校后第二周内提交。 八、参考资料 1、地方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2、国家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及规范。 3、《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重要期刊杂志。 4、《建筑设计资料集》。 5、各地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6、各相关建筑设计类书籍。 撰稿人:祝莹 审核人:钱宜菊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课程名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Graduation Practice and Graduation Design 课程学科类别:工科,建筑学 面向专业:建筑学专业 课程代码: 学分:8 学时:12周+4周 课程任务与目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分析、解决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工程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初步训练、并与设计单位的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能力的重要评价内容。 毕业设计是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所进行的设计过程和取得的设计成果。工程设计类型的毕业设计,应力求体现设计选题的多元化、特色化;设计内容的科学性;设计思想的新颖性;选题的真实性、设计过程的综合性以及设计结果的实用性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主要内容: 1、资料分析 明确任务,包括了解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熟悉设计资料;进一步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 (1)建筑耐火等级:使设计者了解设计对象的质量标准。查阅防火规范,以便确定平面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 (2)自然气侯条件:根据设计地区的气侯条件,确定排水、防水、防潮处理,考虑取暖、隔热、通风等要求以及建筑色彩的确定。 (3)地震烈度:根据该地区地震烈度,确定相应的抗震设防。 2、设计研究 在掌握设计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所学原理及系统理论方法,采取先原则后具体、先有构思后做设计、先分析后动手、由浅入深的方法顺序交叉的进行设计。 根据设计任务书,明确目标,拟定原则,蕴酿构思。 总平面设计 对所给地形进行分析,按照任务书所提的要求,合理进行功能区划, 对人流、 车流、 疏散广场、 绿地的规划与分析。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并满足城市规划及防火规范要求。 建筑平面及空间设计 熟悉了解该类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根据任务书所提供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分区,从总体布局上运用建筑设计构图原理,处理好该建筑的型体,立面细节处理。要适合于当地的特点,并能体现该建筑的个性。 建筑结构选型设计:重点了解常用结构类型的空间结构形态及其结构体系的特征与适用范围,熟练掌握结构选型的基本方法。 建筑构造设计 了解和熟悉有关构造的特点以及对建筑方案的影响;熟悉各类墙体以及屋盖的特点,根据使用功能和自然条件的要求,正确选择构造方案。熟悉全国统一编制及地区部委或的建筑构配件标准图集,设计中尽可能参考和选用并对其设计方案中局部具有特点的构造能自行设计。 3、方案设计 (1)平面设计 根据基本资料,设计依据及参观调研结果,确定建筑平面功能分区及内部联系。 按使用功能要求及经济合理性选择结构方案。 确定开间、进深尺寸。 根据防火规范,确定门厅电梯厅、 走廊、 疏散楼梯、 防火分区、 防火门等位置以及与防火有关的房间的位置。 根据该建筑规模确定相应的辅助房间面积。 根据通风采光要求,设计门窗位置及尺寸。 管线竖井平面位置选择及确定。 结合立面处理,选择屋面排水方式及排水系统。 (2)剖面设计 根据功能要求确定各层层高。 根据选定的结构体系,估算主要构件尺寸。 根据采光、 通风及建筑结构的构造要求,确定建筑的剖面尺寸。 选择电梯规格型号 ,确定剖面尺寸。 (3)立面设计 根据平面、剖面设计,绘制建筑立面轮廓。 按体型组合原则,确定各部分的比例尺度,进行立面及细部处理。 选择适当的装饰材料,并进行色彩设计。 (4)平、立、 剖面的调整 按平、立面整体设计的要求,对平面设计进行调整,之后进行立、剖面的再调整,直至平、立、剖三者完整统一。 4、专业配合及设计单位介入评审 由于毕业设计的选题是与培训基地的设计单位联合确定,选题具有真实性,力求真题真做。在学生方案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单位相关专业的工程师会进行配合,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对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提交设计成果后,会有一个由学校指导教师、设计单位工程师等组成的评审小组,完成毕业设计的评审和组织学生答辩,提高学生对实际项目的认识和今后的设计工作中的适应力。 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及相关理论课程 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与设计辅导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日期 工 作 内 容 阶段评分比例 布置设计作业、讲题、踏勘现场 专题讲座、现场调研、熟悉资料 四周 10% 方案构思 与培训基地的工程师沟通 评阅一期草图,准备外埠调研 外埠调研,返校, 10% 三周 整理实习报告,组织交流 日期 工 作 内 容 阶段评分比例 修改方案,交出二期草图 两周 小组评图,调整总平面图 20% 修改单体方案设计 两周 绘制正图草底,交图 10% 绘制正式图 三周 必须有1#手绘效果图 完成毕业设计、交毕业设计正式图、 制作规划、设计模型 两周 中、英文论文 50% 学校抽样答辩 一周 答辩工作 教材及参考书 现行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报、世界建筑、时代建筑等专业期刊; 其它相应的中外文期刊; 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与分阶段评分比例。 考核方式 毕业答辩 撰稿人:徐涛 审核:舒波
本文档为【西南交通大学修建学专业卓越工程师造就课程教授教化纲目[新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6KB
软件:Word
页数:17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3-09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