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举报
开通vip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将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莞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是东莞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城市,实现高水平崛起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根据东莞市政府“ 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东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时期,将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关键时期,也是东莞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展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是东莞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城市,实现高水平崛起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根据东莞市政府“ 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关于东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以《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规划为依据,立足东莞实际,着眼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编制《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着重分析了东莞服务业发展环境与发展趋势,确定了东莞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为“十二五”时期东莞服务业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东莞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不“ 断创新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投入,重点打造“科技东莞”、“商贸东莞”和“新兴物流中心城市”,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东莞第三产业增加值2046.4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2,,比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 1(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十一五”期间,东莞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3%,2010年全市GDP达到了4246.25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五年翻番;人均GDP达66344元,超过1万美元(按1美元:6.5元人民币折算)。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收入达785.10亿元,年均增长18.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了36350元、20486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图1-1 东莞市历年GDP及其增长率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东莞统计年鉴整理。 2(产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东莞以“科技东莞”、“商贸东莞”等四大工程为重要抓手,以园区港口建设为主要载体,以“1+26”项政策为引导,以“6个10亿”资金为支撑,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建成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并转”、高新技术产业和适度重化工业“两翼齐飞”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东莞列为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仅2010年就受理1250来料加工企业转型,新增外资企业研发机构150个。完善科技东莞配套政策,积极培育“两自”企业, 2010年东莞推动了3家企业成功上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26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个,参与制定各类技术标准37项。 3(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东莞着力打造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取得了重大成效。一是城市环境和格局不断改善。初步形成“一主三副”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城市中心区初具规模,城市空间和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高速路、快速路等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高标准建设了水网、电网、气网等基础设施。2010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含乡村道路)达4750.99公里,公路货物运输7640万吨;2010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657.29万吨。广深铁路四线工程建成通车、广深港客运专线全线贯通,穗莞深及穗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R2线、广深铁路新石龙火车站等加快推进。镇村联网路、大型输变电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日趋完善。二是园区港口经济加快发展。东莞着力打造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园、虎门港、长安滨海新区,努力把几大园区发展成为承接跨国公司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密集带。目前,松山湖已成功晋级国家级高新区,建成了10所规模较大的研究机构,创建了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20个工程中心(含工业设计中心)和实验室、2个市级行业性科技创新平台、10个行业创新和技术联盟。300多家 创新型科技企业和5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已入驻。近五年来,园区的工业产值和税收年均增长分别为68%和105%。虎门港已建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并投入运营,成功开辟首条国际班轮航线,并成为我国首批对台直航的港口之一,目前获批深水泊位项目共24个,其中8个已正式投产。东莞生态产业园已编制完成《东莞生态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东莞生态产业园循环经济规划》、《东莞生态产业园循环经济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及清洁生产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等专项规划,启动了园区扩区申请工作,启动了东坑、横沥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及三通一平建设,启动重点工程30项,意向投资额已超60亿元。三是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东莞共关闭了“四纯两小”企业160家,拒批污染项目2362个。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691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7%,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4(服务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十一五”时期,东莞借助工业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了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协同发展格局。服务业总量和增长速度不断扩大。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2005年增长了1.2倍。2010年东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08.06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005.5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零售网点总面积约347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商业街95条,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92个,形成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塑料、家具、五金机械模具等多个在珠三角地区影响较大的商品批发集散地,商贸流通业已从传统单一的商品销售向商品、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领域扩展。 图1-2 东莞历年三次产业占比 图1-3 东莞服务业产值及增长情况(1978-2010)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东莞统计年鉴整理。 服务业投资总量和比重不断上升。2010年,东莞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06.89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4%,大幅超过工业投资比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比例均表现出快速扩张的特点,不仅推动了东莞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也为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4 东莞第三次产业投资情况(2004-2009)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东莞统计年鉴整理。 服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从2009年的情况看,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的户数达到34.83万户,资金数额达56亿元,从业人员达74.74万人;私营工商企业达4.43万家,注册资本达509亿元,雇员人数达到24.54万人。从服务业领域看,个体工商户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 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三大块,其资金数额分别占66%、17%、12%;私营企业则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注册资本占比分别是40%、21%、16%。 图 1-5东莞个体工商户构成 图1-6 东莞私营企业构成 服务业利用外资不断优化。从总量来看,2009年,服务业利用外资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金额2.34亿美元,实际投资额为2亿美元,仅占外资总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额的14.5%和7.7%。服务业领域引进外资规模总体偏小。从结构上看,外资的投资领域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四大块,投资金额分别占服务业外资实际投资额的37%、20%、17%、16%。 图 1-7 2009年东莞利用外资情况 图1-8 2009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构成 服务输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凭借珠三角毗邻港澳的良好的区位条件、便利的交通路网、坚实的工业基础以及周边地区旺盛的需求,东莞服务业的输出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在物流和会展业的发展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东莞物流的总量不断得到扩大,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00年的74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657.29万吨,实现大幅增长。特别是虎门港、常平大京九等物流基地的建设及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更是加快了物流业的发展,已初步成为服务全省甚至辐射华南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会展业方面,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会展品牌,专业会展的辐射能力逐步向全国扩展,并朝着国际区域性会展中心的趋势发展。物流和会展业已经成为东莞服务输出能力最强、辐射范围最广的标志性现代服务业。另外, 在房地产、餐饮、酒店、旅游服务等行业,东莞输出和辐射的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在珠三角地区已成为重要的传统服务行业的输出地。 图1-9 东莞港口货物吞吐量及增长率情况(2002-2009) 5.现代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性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了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交易功能相对齐全、大中小配套、连接城乡的服务市场体系,201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9%。 (1)金融业加快发展。2010年末东莞共有经营性金融机构83家,涵盖银行、信托、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支柱产业,金融机构密集程度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65.44亿元,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5943.39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呈现出种类全、规模大、质量好、效益高、服务优的特点。 (2)物流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市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6.51亿元。除涌现了飞马物流、时捷物流、南方物流、南信实业等一批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外,DHL、马士基、永得利、中外运、联邦、中远、顺丰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先后投资设点和开展业务,投资10亿元的中外运东莞红海物流中心已启动基础设施建设。樟木头和常平铁路货场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大的粮食集散地之一。世通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发展成为国内第四大快件监管中心。港口物流渐成气候。虎门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汽车滚装物流中转基地之一,并申请成为B类保税物流中心,是我国首批对台直航港口之一,获得国家“物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中国物流业实验基地”等称号。沙田镇获得“中国港口物流重镇”称号,麻涌镇获得“中国现代港口物流重镇”称号。 (3)会展业成为新亮点。目前,东莞涉及会展行业的企业约200家,场馆占地面积达55万平方米,拥有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常平会展中心三个专业展览场馆。培育了名家具展览会、动漫会、电博会、服交会、毛织展、农副产品交易会等一批知名本土展览品牌项目。其中,外博会已成为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展会。厚街镇荣获“中国会展名镇”荣誉称号。 (4)科技、设计、信息等服务业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立和培育了各类科技平台和服务机构达170多个。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打造成为科技服务业产业基地,建成了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一大批高端科技服务机构。2010全年专利授权量增长20397件,比上年增长59.6%,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科技人才加快集聚,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已建成包括松山湖创意产业园、东莞市创意产业中心园区、大朗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意产业园区。 图1-10 东莞现代服务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008-2010) (二)发展机遇 从宏观环境、区域一体化、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及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十二五”时期,东莞服务业发展有着一系列的重大发展机遇。 1(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看,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热点正由加工贸易转向服务贸易。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经济秩序,但经济全球化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全球产业要素和资源的跨国、跨区域配置整合的趋势也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为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为优化产业分工、降低经济成本、提升竞争实力,跨国公司将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筹划其研发、投资、贸易、生产、服务、融资、人才等经济活动,推动部分人 力资源密集性的服务业进一步从发达国家向中国、印度等人类资源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产生大量的服务外包类产业。东莞作为与国际高度接轨的制造业名城,有能力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服务产业转移。 (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看,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为服务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国家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并突出强调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从2005年到2010年,历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发展现代服务业予以高度重视,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软件和创意、咨询、旅游、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并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东莞作为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要求,率先实现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 国家宏观政策取向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重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并将陆续出台。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的政策措施,如深化服务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加快推进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提高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培育服务领域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创新服务业组织结构,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加大服务领域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加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扩大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完善服务业价格、收费等政策,加强服务业从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等。这些措施的出台,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将会大大改善,东莞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从区域发展格局看,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加快形成,有利于东莞承接穗港深服务业的发散辐射。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两大发展趋势,全球化促进世界城市的发展,区域一体化催生城镇群和城市区域。就国内发展而言,未来区域竞争将逐步替代城市竞争成为主导潮流。“十二五”时期,随着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珠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格局将迅速形成。服务业发展格局将由向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转为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发散辐射,东莞地处珠江穗港深之间,境内有穗莞深、穗莞惠城际轨道和粤深港高铁、广深高铁穿越,未来有望形成常平、虎门、洪梅、石龙等一系列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将为东莞承接穗港深三大中心城市服务业发散辐射并融入整个区域奠定了基础。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人口和经济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中国最完善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和最丰富的智力资源,集聚效应非常突出:首先,人口集聚,收入水平高,区域消费需求大;其次,经济活动集中,产业间关联度大,交易成本低;第三,各种专业化要素市场日趋成熟,资本丰裕、人才充沛;第四,信息流量大、流速快,外溢效应显著;第五,毗邻香港和澳门,借助港澳国际化都市的平台,优势互补,可以实现产业的相互衔接和转移,实现共同发展。 表1-1 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区域对比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等 东莞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现代工业城市,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区域资源和既有成就的综合优势,理应在发展空间迅速扩张、相关要素重新整合、机遇和挑战同时增长的二十一世纪,积极谋求珠三角经济网络的核心结点地位,不仅为本地区提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而且还要为周边区域提供服务,延伸自己的经济腹地,成为一个高等级的经济中心地。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东莞服务业发展空间广阔。《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以深圳市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促进要素集聚和集约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世界大力推进国际化,面向全国以服务创造发展的新空间,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要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 化资源配置。”珠三角地区要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要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此外,《规划纲要》还强调要“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和“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作为粤港澳合作的前沿和先导,东莞服务业发展具有特殊的优势。《珠三角纲要》强调要加强粤港澳产业合作,支持珠三角地区的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向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支持粤港澳合作发展服务业,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高增值服务中心和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坚持上下游错位发展,加强与港澳金融业的合作。支持港澳地区银行人民币业务稳健发展,开展对港澳地区贸易项下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鼓励共同发展国际物流产业、会展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加大开展银行、证券、保险、评估、会计、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从业资格互认工作力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规划建设东莞前后海地区、深港边界区等合作区域,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等方面合作的载体。东莞需要把握这一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同时也要看到,在珠三角地区,存在着较大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香港作为国际都会,服务业高度发达,占GDP的比重高达90%以上,广州、深圳作为全国中心城市之一,也在大力发展服务业,东莞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实现区域内的良性竞争,错位发展。 4(从消费和产业发展趋势看,东莞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庞大市场需求。 在工业化转入中后期阶段后,尤其金融危机以来,东莞庞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正加快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亟需服务业提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及各种商务服务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研技术、会展物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扩大升级,从而为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开阔的发展空间。新一轮的消费在追求更高品质的日常吃穿住行等生活需求基础上,预计将进一步转向文化健康休闲旅游,从而为新兴生活服务业创造了市场空间。 5(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新一轮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十二五”时期,预计将是新一轮的科技爆发和产业化时期,以新能源、物联网、云计算、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呈现群体性加速突破态势。尤其以三网融合、3G、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促进科技要素与产业的相互融合,促进三次产业尤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形态。 6(从城市发展趋势看,东莞未来新一轮的城市升级和城市格局大调整必将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东莞城市化进程总体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78年-1993年,是以 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时期;从1993年-2001年,总体上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推进时期;2001年至2009年,是城市化加快推进时期;未来十年,尤其“十二五”时期,东莞将进入新一轮的城市升级和城市格局大调整时期。随着城际和市域轨道交通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随着简政强镇、区划调整及市域区域整合加快推进,随着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布局,可预计“十二五”时期东莞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未来城市格局和城市面貌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有望建设成为“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从而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三)问题与挑战 当前,东莞现代服务业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形成了一定特色,但与周边发达城市比,东莞服务业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协调,餐饮酒店等传统生活性服务发达,科技、信息、金融、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生产性服务业与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不相适应。未来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1(存在问题与不足 “重生产、轻服务”和“重工轻商”的发展观念仍未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依靠“双优势效应”大力招商引资,初步建成了“国际制造业名城”,但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普遍形成了“重生产、轻服务”和“重工轻商”的发展观念,以致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水平。当前,大多数人仍缺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理念,未能充分认识在新的发展阶段以服务促生产、以商带工,以大流通服务大生产、以大市场带动大生产的重要意义。大部分镇街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缺乏统筹考虑,并进行长远、深入、具体的规划,与工业相比对商贸行业和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制造业。根据国际产业演进规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并对经济的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从服务业对东莞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从1979年到2008年间,1989年政治原因导致东莞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受阻,2008年东莞受到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的影响。排除这两年,余下的28年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同期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为56%,高出第三产业18个百分点。近年东莞服务业有所发展,但2000-2007(排除2008年为特殊情况)年服务业的平均贡献率为43.6%,第二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56.8%,第二产业依然比第三产业高出13.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落后于第二产业。 表1-2 东莞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1979-2008) 资料来源:《东莞统计年鉴2009》 图1-11 东莞三次产业GDP增长贡献率走势图(1979-2008) 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服务业的需求逐步增加。一方面城市化将聚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创造出旺盛的服务需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庞大的载体;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要求相应的服务业提供有效支撑。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中的标准工业化指标体系,当人均GDP达到4500美元时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此阶段从产业结构来看非农增加值的比例达到95%,非农产业人口的就业比例达到90%,同时城市化率达到80%。 表1-3 钱纳里标准工业化指标体系※ 2010年东莞人均GDP超1万美元,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85%以上。按照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此阶段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应超过50%,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但2010年东莞三次产业比例中,服务业的比例为48.2%,低于50%的标准。可见东莞服务业的发展难以满足东莞目前城市化发展的需求,难以适应城市化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的发展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酒店、零售、批发、餐饮、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仍比较大,但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服务、新型零售、营销策划、中高级批发市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东莞制造业以外源型加工贸易制造业为主,生产原材料和配套服务的采购决策权在境外的母公司,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一般都拥有自己完善、固定的全球采购、销售网络和技术支援服务系统,加上东莞企业自身配套对接能力低和产业优势不明显,要进入外资企业的服务供应链较为困难。 与发达的制造业相比,东莞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金融海啸前几年,特别是2002-2007年,东莞服务业占总体经济比重连续下滑,尽管2009年超过50%,但2010年又明显跌落。从具体行业来看,金融业的发展严重滞后。2010年东莞金融业增加值为165.44亿元,比上年增长4.5,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仅为3.89%和8.0%。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高端人才资源严重短缺,难以满足本地企业的高端服务需求。总的来看,相对于发达的制造业,东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为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有效的支撑。 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非法人”来料加工经济形态的制约。东莞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外资推动为主的模式,特点是“两头在外”,低成本加工制造。具体表现为众多的“三来一补”、外商投资企业通过代工或贴牌生产(OEM),大量产品出口(最近几年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加工贸易企业逐步升级转型,增加研发、设计、营销等总部要素,全市出口产品主体为ODM产品)。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外资经济与本地的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阻。国外投资者只是把产业链中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东莞,而将大量的为生产服务的配套服务环节外部化并置于国外,如外企的融资和保险服务依赖境外服务机构,对东莞本地的金融、保险业务需求自然就降低;外企的产品设计、关键技术与主要的部件依赖于进口;对东莞本地的研发和技术服务的需求无疑就减少;外企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的多,对东莞本地的广告策划、物流服 务、财务会计以及法律咨询等服务需求就少,这就制约了东莞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达的加工贸易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莞服务业的发展,但东莞服务业对加工贸易制造业的依赖性过强,且大部分服务业只是对加工制造业的简单辅助,缺少核心支援。因此一旦加工贸易受阻,必然带来服务业发展的波动和影响。 服务业集聚程度、整体商业档次及消费水平不高。一是整体规划仍然缺乏。受区划和城市格局影响,全市服务业发展尤其商业发展以自发性为主,缺乏整体空间布局,尤其商业格局主次功能不清,市中心区服务业尤其商业集聚水平不高,各镇街之间分工不明确,发展模式类同,缺乏当地特色,各商业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经营效益明显不佳。各镇街虽然逐步形成了一批商业街和大型购物中心,但仍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商业服务功能比较单一,服务水平和商品档次比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人文内涵和底蕴,不仅未能有效吸引外地游客或商务客来莞购物消费,甚至难以将东莞消费力较强的群体留在本地消费。二是消费水平明显不高。东莞常住人口数量分别是佛山、深圳、广州的114%、75%、56%,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只有佛山、深圳、广州的64%、37%、27%。究其原因,在于东莞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缺乏收入较高而又相对稳定的白领阶层,大量低收入的外来人口对低端的甚至假冒伪劣产品商品存在较大的需求,既对市场监管造成较大压力,也侵蚀了高端消费的环境和氛围。商业企业良莠不齐,“小、散、乱”的局面依然未能有效改变,全市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逃税漏税、商业欺诈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损害了东莞整体的商业形象和诚信环境,对东莞整体投资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的需求结构也会逐渐转变。对生存性消费资料的需求逐渐下降,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家政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资料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对文化消费、个人发展以及子女教育培养的需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9%至50%为温饱,50%至40%为小康,40%至3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08年东莞的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51,并且2000-2008年9年间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30.78。同时,东莞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依据这一标准,东莞已接近富裕水平。 研究表明,人均GDP5000,8000美元是需求结构和消费偏好发生重要转变的节点,超过这一点,物质产品消费的边际效用将逐步递减,而对发展型和享受型服务消费的偏好将逐步增加。可见东莞居民对于服务产品尤其是高端生活服务产品有着很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但就东莞来说,虽然酒店、餐饮、休闲娱乐发展较好,但文化、高档购物中心、养生保健等消费较少,高档次的生活服务产品品种单一、数量有限、价格偏高,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极其不相称,满足不了居民对高档服务的需求,导致大部分高档服务消费外流广州、香港、澳门等服务业发达地区甚至国外,反过来阻碍了东莞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以及能对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图1-12 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人家收入情况(2008)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9》 2(面临竞争与挑战 城市和区域竞争激烈,东莞在夹缝中求发展的格局短期难以根本改变。东莞夹在香港、深圳与广州之间,穗港深三地在金融、信息、科技、物流会展、贸易、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和条件,东莞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着港、深、穗三地限制,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港口物流方面,东莞面临港、深、穗三地大型港口的竞争限制,在政策上东莞的港口物流也难以取得国家及省的支持。在科技、设计方面,穗深港无论在研究机构、研究人才和科技企业方面,相比东莞都有着绝对优势。在会展方面,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都已具有垄断地位。在金融方面,穗港深都是金融中心所在地,东莞更是望尘莫及。在信息服务业方面,东莞与深圳、广州,东莞同样无任何优势可言。 旧发展模式积重难返,城市和服务业空间布局仍然呈无序发展状态。在特定时期,东莞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实施特殊的“以市带镇”的行政管理架构,这种管理架构具有精简、层次少和能够激发基层积极性的特点,在工业化起步和腾飞阶段,这种管理体制有力推动了东莞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放羊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各基层政府和村民在追求微观利益的最大化和最快化实现,同时导致产业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产业和城镇空间布局散乱、致土地等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削弱。目前,这种模式已对产业升级、城市升级、区域整合、资源整合构建了强大阻力,对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将构成严重制约。此外,东莞制造业以加工贸易为主,可预计加工贸易两头(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在外的发展局面未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难以根本转变,这也将继续制约生产性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人口结构不协调,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文化差异突出,高素质专业服务人才紧缺。东莞人口结构严重倒挂,外来人口数量庞大,城镇管理受观念、体制等种种因素制约,难以适应广大外来人口的需求,各类社会人群和文化难以有机融合。同时,东莞服务业仍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难以引进吸引各类具有现代化服务意识、拥有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专业服务人才,尤其在技术研发、会计、法律、审计、信息、咨询、物流、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营销等服务行业中,缺乏专业服务和专业管理人员。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规划纲要》精神,以推动“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为根本目标,立足加工制造业根基,抓住区域一体化和新一轮城市升级发展机遇,密切与港台服务业合作,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以规划和政策为引导,以民营企业为主要依托,以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载体,以项目、资金和人才为支撑,实施“错位竞争、统筹发展、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与东莞制造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切实把东莞打造成为区域性服务中心城市。 根据指导思想要求,结合东莞实际,今后五年东莞要继续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聚集和拓展,把大市区打造为金融中心、总部经济集聚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以松山湖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带、以虎门港为核心的物流经济带、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商贸经济带,加快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以生活性服务业为配套、以公共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1(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扶持发展研发设计及检测等科技服务,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物流会展、信息服务、商务中介和总部经济等各类提供要素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提高生产服务水平。 2(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建设综合型文化旅游休闲基地、中央商务区和中央生活区,提升发展包括商贸流通、专业市场、文化旅游、健康休闲、演艺娱乐、社区服务、餐饮住宿等一系列生活配套服务。 3(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创新包括政府服务、职业教育、医疗社保、公共交通、行业协会及研究咨询等公共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东莞进一步打造成为与国际制造业名城相适应的区域服务中心,建成国际会展名城、新兴物流城市和金融强市,建成文化名城、教育高地、综合健康休闲胜地,建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和谐宜居城市。 具体目标:“十二五”时期,东莞服务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12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于2011年,达到50%以上。到2015年,科技、金融、信息服务、物流会展及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比重62%以上。生产性服务突出发展,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10%以上,金融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44 亿元,港口吞吐量达9000万吨,初步形成“一港三带六园区”的“1-3-6”物流空间格局。 三、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扶持发展研发设计、检测服务等关键环节的科技服务和创意设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专业市场、商务服务和总部经济等各类提供要素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 1(科技服务。完善“科技东莞”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打造全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持科技研发、产品设计、质量检测、工程规划、技术推广、环境监测等行业发展,把科技服务打造成为东莞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争取到2015年,培育发展50家以上初具规模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使东莞科技服务业发展为立足东莞,覆盖珠三角,辐射全国的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盛科技园、天安数码城、常平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园区和科技服务平台。 (1)加强科技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扶持、激励和规范性政策,形成扶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体系;落实国家、省、市颁布出台扶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财政支持、税收返还、融资、办公用房、服务采购等方面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2)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科技咨询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及科技转化服务、科技资源等服务机构。加快建设我市技术交易中心,服务我市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3)加大力度推进市场规范化,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信用体系;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发挥市科技中介同业公会等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科技服务机构信誉体系。 (4)加快品牌塑造,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招商引进等途径,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科技服务业机构做大做强,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发挥支撑作用;抓住科技服务业发展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趋势,吸引国际知名科技服务企业来东莞市投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吸引国外投资,以合资、合作方式引进国外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培育行业内名牌科技服务机构。 (5)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整合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和技术服务资源,强化产业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并探索以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为主体,组建成果转化的运营主体,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产业服务能力。 (金融服务。建设东莞金融商务区和松山湖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推动科技金融、物2 流金融发展,加强莞台金融合作,努力把东莞打造成区域性金融机构聚集区、金融生态示范区和金融后台中心区,力争把东莞打造成为金融强市。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完善管理、整合壮大、扩张上市。有针对性地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境金融服务。加大优质企业上市培育力度,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新型金融组织,引导形成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到2015年,金融业成为东莞支柱产业,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10%以上,金融机构实现年利润总额200亿元以上。 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打造地方金融品牌:(1)推动东莞银行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完善东莞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和资本约束机制,争取实现东莞银行公开发行上市;通过参股、兼并或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在珠三角等周边地区广泛建立营销网络,稳步扩大信贷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争取到2020年将东莞银行打造成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商业银行。(2)推动东莞农村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发展。推动东莞农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通过入股周边地区农信社、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等方式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争2015年前公开发行上市。(3)推动东莞证券跻身于全国一流证券公司行列。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参股,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积极发展创新业务,实现公开发行上市。(4)支持东莞信托发展成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继续实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知名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合作,使东莞信托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开拓企业融资渠道:(1)积极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加强与港市、深市、沪市的合作,加大对企业改制上市的培育与指导力度;搭建对接平台,将优秀的上市后备企业推荐给相关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2)培育风险投资体系,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整合东莞市现有投资资源,鼓励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参股,扩大资本金规模,增加抗风险的能力,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作用;扩大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机构关注和支持东莞科技创新企业。(3)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或可转换债券,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4)发展壮大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权有效流动。进行产权交易市场机制改革和完善,规范产权交易制度和管理流程,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扩大产权交易业务范围。 加强金融配套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1)建设东莞金融商务区,打造金融有形载体。高起点规划建设一个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金融商务区,分阶段、有重点地引导优质金融机构入驻东莞金融商务区,利用集聚效应发展金融产业;加快商务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适应金融发展需要的各项软硬件功能。(2)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融数字化。加强金融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在完善区域内的票据清算系统和同城电子转账系统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异地电子联行交易,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资金清算的网络化打下基础;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化联系机制,以适应东莞市经济逐步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加快还款电子渠道建设,推动企业还款方式的多样化。(3)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统一征信系统和金融交流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个人征信体系,形成信用约束机制,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建立全市金融信息联系机制,在工商、税收、公安、海关等政府机关、金融监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之间搭建渠道通畅、传递高效的金融信息网络;搭建金融信息交换的平台,使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进行有效、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4)发展社会信用体系与金融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企业和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中介机构。积极发展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和消费信贷担保机构。继续发展和完善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 积极探索投融资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建立由政府增信和协调、各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中小和民营企业融资平台。结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基础性作用,发挥银行投融资的支撑作用,加强各方合作,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支持。(2)创新融资方式,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互助金融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支持组建更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其灵活的业务特点,为中小企业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规范东莞外商信用担保公司运作,加快筹建台商信用担保公司,为我市港、台资企业提供更周全、更便捷的融资担保;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努力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3)筹建新型金融组织,丰富金融业态。成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试点,引进或筹建一批住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私募基金、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证券融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中小企业发展信托基金和住房信托基金等新型金融组织,充分利用不同金融组织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投融资领域,满足东莞市多种融资需求。(4)开展外汇专项改革试点,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推动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鼓励商业银行巩固外汇市场优势,拓展外汇市场规模,引进和开发多种外汇市场业务,开展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试点,开展跨境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鼓励港资金融机构在东莞直接向港资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5)银行、保险产品创新。银行业务要从传统的存、贷、汇等单一领域发展到存、贷、汇、票据承兑及贴现、回购、大额可转让存单、国债交易以及资产托管等领域。拓展消费贷款品种,积极发展耐用消费品、旅游、助学、综合性消费贷款等多个品种。在人寿险和普通财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农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险种。 3(物流服务。以发展保税物流、集装箱物流、城市配送、农产品和冷链物流、石油化工品等散货物流为重点,着力规划构建“一港三带六园区”的物流产业区域布局,建设包括 市场、设施网络和信息体系和服务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力争将东莞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新兴物流中心城市。重点建成面向大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物料供应中心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生活资料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以及衔接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地区的双向物资集散地,成为广深港澳的城市物流大后方。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44 亿元,港口吞吐量达9000万吨。初步形成“一港三带六园区”的“1-3-6”物流空间格局,即1个物流基地——虎门港流园基地;3条物流服务带——西部港口物流服务带、东部铁路物流服务带、中部城市配送物流服务带;6个物流园区——东莞市保税物流园区、立沙岛石化物流园区、石龙红海水铁联运物流园区、茶山铁路物流园区、常平大京九铁路物流园区、生态园城市配送物流园区。 为实现物流业之宏伟目标,应着力实施“市场标准化、体系层次化、业务信息化、设施网络化”四大战略行动: 市场标准化。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主、重点培育、动态管理”的原则,逐步培育一批经营规范、规模大、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物流龙头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建立重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认定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作用。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重点,选择开展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 体系层次化。构建多种类、多层次的物流体系:(1)发展国际集装箱物流。加快虎门港集装箱港区的发展,引进国际一流的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立足东莞,与周边港口错位发展,大力发展近洋内贸航线,近期开通东南亚、台湾航线,再重点开辟日本、韩国等东北亚航线。利用虎门港成为对台直航港口的机会,加快开通对台航线,开展对台航运业务,积极争取相关扶持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缩短运营磨合期,促进集装箱港区的繁荣。(2)构建东莞特色的口岸保税物流体系。根据东莞市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设置一批保税物流中心、自用型保税仓库、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设施。以东莞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为契机,以申报虎门港保税港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两仓功能合一”保税物流监管点,各种功能互补的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加快东莞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开发建设,争取批准设立松山湖出口加工区,引导更多保税物流企业入园经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申请设立A型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广出口监管仓、保税仓“两仓合一”运作模式,组建东莞特色的“口岸保税物流中心”,引导企业使用保税物流服务。积极开展原材料的进口保税、半成品和成品的出口退税等高端保税物流业务。(3)建立并完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在珠三角范围内,利用东莞市地处几何中心的地缘优势,全面发挥铁路、海运、水运乃至公路等运输模式的作用,开展针对广州、香港、深圳、惠州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的物流配送业务。在主城区及中心镇的交通节点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化城市配送中心,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鼓励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4)构建华南地区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蔬 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供港业务和城市配送业务,重点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开展冷链物流。(5)建立能源石化和应急物流体系。依托立沙岛具有四面环水和靠近珠三角经济中心的独特地理优势,主要满足东莞制造业对化工原料和中间产品的需求,整合东莞现有的石化仓储业,以申报立沙岛石化储备及精细化学工业园为契机,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石化产品储运交易基地之一。(6)鼓励发展绿色物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加强管理,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支持绿色环保物流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发展绿色物流。 业务信息化。推进物流信息化、提高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率先发展“物联网”。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把信息产业与港口发展相融合,打造“智慧虎门港”。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设施网络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综合物流运输体系。重点加强各类物流基础设施间的衔接。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实现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运输的“无缝对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求变化,继续完善公路、铁路、水路等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与周边地区连接的进出通道建设,建设和完善东莞市与国内国际市场连接的物流通道。加快推进高快速公路网络和区域干线路网规划建设,统筹市域路网与周边路网的衔接,继续推进镇村联网路建设。加强以沿海港口为重点、内河航运为补充的水路运输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铁路设施,推进香港、广州、深圳等周边机场东莞货运站的布点运营,积极发展液态物资的管道运输,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高效便捷、有机衔接的系统化运输网络,打造综合物流运输体系。 4(会展服务。整合全市会展资源,以制造业为基础,以工业展览为主,以消费展览为辅,重点培育打造外博会、漫博会,继续办好电博会、厚衔名家具展、虎门服装交易会、大朗织交会、长安五金模具展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会展品牌,把东莞打造成为工业展览之都。 整合会展资源。重点要支持通过兼并、收购、相互参股、结成社会组织等方式壮大会展企业实力。鼓励外商投资会展业,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港台地区合作,吸引国际、国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国外政府机构到我市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进一步提高会展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加强会展与产业经济的互补联动。利用会展活动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大力培育新的专业会展;引导会展活动的延伸,发展会展行业咨询、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服务,举办产业上游和下游配套会展,使会展服务于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促进会展活动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商务会展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模式。 加强会展业整体宣传推广,大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1)加强会展业整体宣传推广。整合政府、办展机构、会展中心、会展协会和驻外机构等各方资源,参加国内外政府、协会、贸易促进机构举办的会展年会、论坛以及相关经贸活动,与中国贸促会(CCPIT)、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国际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会展行业组织,德国、美国、香港等会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会展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建立联系,积极参与全国性和国际性会展活动和宣传推介,加强与国际会展业界的联系和交流,重点推介东莞的城市环境、办展环境、服务设施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吸引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到东莞举办,全面提高东莞会展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加大力度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推动在我市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鼓励会展行业与高校合作,培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会展专业人才;鼓励实施职业培训计划,培养一批具有项目组织策划、营销运营等核心能力的会展管理人才以及设计、搭建、运输等配套服务环节所需的专项人才,培养既有创新和策划能力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中高级管理人才;与国际展览管理者协会(IAEM),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会展组织或机构合作开展会展业高级人才培训。(3)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会展人才。与国内外著名展览机构特别是香港会展界合作,利用它们在会展方面的管理、网络和人才优势,广泛引进会展专业人才;公开招聘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带动形成一支熟悉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营造吸引优秀会展人才所需要的软硬环境,逐步建立人才合理使用机制,使会展人才根扎东莞。 5(创意设计。依托制造业基础,着力引进和培养各类设计人才,重点发展广告及广告创意业,发展与东莞制造业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械制造及服装、毛织、鞋帽、家具、灯饰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设计业,包括IC设计、机械设计、服装设计、玩具设计、家具设计等各类工业设计业。全面发展包括建筑设计、景观(环艺)设计、平面设计及音乐创作、美术创作、图书出版等其他设计业。重点建设松山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大朗毛织服装时尚设计创意区、虎门服装设计中心、南城艺展中心、东八区音乐创意园区、石鼓水龙油画产业基地、东莞婚庆文化产业创意园、客侨文化产业创意园、中国家具图书馆、广东永正图书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和服务平台。 依托园区平台和产业基础,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大师和团队,做大做强一批业内领先的创意设计企业和产品品牌。 加强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融合,促成数字视听、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建设以数字内容为主的创意产业集群等。 做大做强广告创意业。依托相关产业园或着力抓住“三旧改造”机遇,建设一家广告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广告创意产业,打造广告创意产业的“总部经济平台”,提高广告创意产业服务经济的能力。 (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信6 息服务水平,力争把东莞打造成为省信息服务业重要基地。重点建设莞城现代信息产业园、大朗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园、茶山镇产业信息支撑平台、东城数字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信息服务产业园。 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着力建立信息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全市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形成全市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制定和完善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章,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引导信息服务业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开展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工作。 加强软硬设施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1)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光纤骨干传输网,优化网络结构。加快有线接入网络的宽带化改造,建成可承载多业务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接入网。大力建设城市无线宽带工程,完善新一代无线通信基础设施,在市中心区、产业园区、重点商务区和车站、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加快实现无线宽带覆盖。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数字化改造步伐,建成覆盖全市、能够全面提供高清互动多媒体信息服务的数字家庭主通道。(2)加快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格局,重点规划一批市级信息服务业主体园区。各镇(街道)可以结合本地实际,错位发展,在有一定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业园区。(3)加强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强化现有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无线射频识别、数字家庭、信息服务外包等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本行业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和人才培养。(1)加强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搭建信息服务业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交流平台,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大型信息服务业企业,尤其注重国内信息服务龙头大企业的引进和合作。积极承接港澳、穗深等周边地区信息服务业辐射,发展城市间同城化合作,优势互补,推进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持平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之间的区域合作与发展。(2)积极引进海内外人才。对信息服务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立项、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加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工作,对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项目和专业能力水平认证项目,给予适当补贴。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信息服务企业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人才培训工作。 7(国际外包服务。创造优势条件,依托松山湖高新区、生态产业园和长安滨海新区,集中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基地。重点拓展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网络管理、技术培训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和金融结算、财务处理、跨国采购、客户关系管理等商务流程外包(BPO),占据服务外包制高点。承接离岸外包,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我市服务外包行业,吸引知识密集、成长性好的全球服务外包企业进驻,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市服务外包业的国际竞争力。 1)以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为突破口,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鼓励企业( 为外国及港澳台公司、其他经济组织提供外包服务。 (2)以承接香港公司服务业外包为突破口,拓展以客户内部数据分析、用户化解决方案和系统设计、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发展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及分析、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和创意设计外包。 (3)支持并资助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培育自主品牌,提高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 (4)加大力度保护服务外包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服务外包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热线,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帮助和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知识产权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5)加快人才引进培育。加大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增强行业人才储备,提高行业人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政策,积极引入服务外包产业高端人才,在其子女入学、住房安家补助、申购人才专项用房、社会保险和医疗保健、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予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引进行业紧缺人才来莞工作。继续强化人才培训,积极与有条件的各类大学、学院和技校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施人才委托培养。 8(总部经济。充分利用我市地理区位、市场体制、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来莞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等。 (1)打造总部经济功能区。以功能性组团错位发展为原则,着力打造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主体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功能区,以主城区为主体的商贸、会展、金融、中介等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功能区,以虎门港为主体的物流产业总部经济功能区,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发展布局。 (2)完善总部经济的发展环境。根据总部经济的功能和业态需求,完善总部经济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中央商务区(CBD),重点发展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法律、会计、咨询等业务领域,促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通交汇,提高对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在CBD设立地区总部的吸引力。 (3)增强总部经济的植根性。发挥企业总部区域集聚、辐射和引领功能,完善优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配套环境,发挥总部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作用,提高总部机构业务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 四、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优化提升发展包括商贸流通业、文化旅游和健康休闲业等一系列生活服务业。坚持组团发展,大力提升以中央商务区、商贸区、生态休闲区为重点的市中心区建设,推进各镇标志性片区和成熟社区的建设。 9.商贸流通。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优化商业设施资源配置,整合全市商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和各类商务中心,建设现代商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等一批综合型的高端商务中心。 (1)改进提升传统商业区。重点提升中心城区、虎门和常平等商业服务功能,强化对各级商业中心、重要商业街和大型商业设施规划、规模、布局的管理,引导商业分区域分档次发展,发展集现代商贸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商贸文化旅游产业。 (2)大力培育发展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继续做大农副产品、纺织服装、塑胶原料、家具、建筑与装饰产品市场、五金模具、电子产品等市场集群。 (3)积极发展新兴商贸业态。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卖经营、专业配送等现代商贸业态的发展,促进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商业发展。 (4)积极培育发展贸易分销企业,推动分销代理制发展,主动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自己销售渠道和网络,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增强经济发展主动性和稳定性。 5)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升级现有的社区商业,整合商业资源,加快社区新业态、( 业种店铺建设,扩大商业设施总规模,完善服务功能。 10(文化旅游。依托历史文化和商务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包括人文历史、文物建筑、商贸文化、主题公园、自然生态、农业观光、体育比赛等内容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虎门中国近代史公园、可园传统文化园区、袁崇焕纪念园、南社—塘尾古村落、寮步香市码头、洪仁玕主题公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文化旅游区和旅游休闲基地。 (1)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以虎门鸦片战争遗址、东江沿线为中心,将各类重要文物资源融入旅游线路的开发和旅游品牌的打造,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依托虎门鸦片战争遗址,借鉴成功经验,加大与大型知名策划公司的合作,重点打造“中国近代史主题公园”,使之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2)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开发建设可园传统文化园区、南社-塘尾古村落旅游区、袁崇焕纪念园、粤晖园、珠三角民俗文化产业园、湿地生态文化园、莞香文化产业园、东坑和麻涌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文化景区,使之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 3)打造一批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充分利用我市各地莞香文化、醒狮艺术、麒麟舞、( 荷花艺术、卖身节、七夕节、摩崖石刻、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人文民俗资源,东莞生态园、银瓶山、大岭山、大屏嶂、水濂山、黄旗山、同沙等自然生态资源,CBA篮球联赛、高尔夫球赛等文化体育资源。打造一批参与性、体验性、吸引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加快推进东莞篮球中心(CBA第一馆)、虎门港沙田邮轮码头等旅游项目建设,打造高端旅游产品。 (4)打响东莞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办好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整合全市各镇(街道)民俗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全市联动、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打响东莞文化旅游节庆品牌,扩大文化旅游产品吸引力。 (5)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建设,推进虎门港邮轮码头建设,提高旅游商品文化含量,加强市场营销,做好推广和宣传。建立东莞旅游促进中心,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培养旅游人才,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11(体育休闲。依托篮球、高尔夫球以及体育用品制造等优势行业,重点发展以篮球为主的竞技体育、以高尔夫球为主的商务休闲体育和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的体育产业,初步建立起以商务休闲、竞赛表演和体育用品制造业为特色的体育休闲产业体系。 积极开发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引进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体育赛事。继续引进篮球联赛主场落户东莞。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开发竞赛表演市场,政府予以政策扶持。构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一批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大型体育健身设施和便民利民的社区健身服务设施,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适合市场运作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营活动。重点培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构建面向大众、服务消费、安全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鼓励社会兴办体育健身娱乐场所。 12(演艺娱乐。利用我市文化活动活跃、地方文化丰富、演出需求旺盛、行业规模巨大的优势,重点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演出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推进各类高雅文艺演出、特色文艺演出、娱乐场所演出,不断提升演艺娱乐产业的水平和效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重点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连锁娱乐企业,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的演出品牌节目。 依托东莞玉兰大剧院,着力打造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演出精品。充分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策划、创作、推出若干个彰显东莞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文化演出品牌。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团体,加快文艺演出中介代理服务机构的建设,促进区域性演出网络的形成。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演出场所连锁经 营,支持全市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支持“东八区”音乐创意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发展大型娱乐项目,不断优化文化娱乐产业的类型结构和规模结构。 (房地产业。按人口发展规模,科学引导房地产合理发展,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13 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增长基本稳定,初步建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城市、生态、景观、休闲、旅游”五篇房地产文章,以城市房产为基本立足点,大力发展生态房产、景观房产、休闲房产、旅游房产,大打休闲居住品牌,发展适合珠三角尤其是广州深圳居民需求的商业地产项目,积极将东莞塑造成为“广深后花园”和“珠三角市民休闲居所”的形象,成为珠三角尤其是广深居民外购住房的主要选择地。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居者优其屋”。所谓“居者有其屋”,就是要关注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以及普通商品房,最大限度的实现居者有其房,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居住需求;所谓“居者优其屋”,就是要对于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地区,发展高端度假休闲住宅,满足珠三角高端房地产需求,实现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 (1)推进商住地产梯次发展。根据不同的地理位段、交通、生态环境等进行合理定位,推动错位发展。以东莞大道为中心,围绕城际轻轨建设沿线,针对区域高端商务型需求,发展高端商业地产和商务型住宅项目,打造东莞的中央商务区,提升中央商务区服务水平。对于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地区,发展高端度假休闲住宅,满足珠三角高端房地产需求。关注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以及普通商品房,最大限度的实现居者有其房,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居住需求。 (2)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促进住宅小区建设规范化、生态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为重点,推动现代绿色住宅建设,打造具有地方设计风格和现代科技含量,能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宜居示范小区,同时加大对已有住宅区的投入改造,逐步提升配套设施。 (3)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建章立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建立长效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市、镇两级物业管理体系,高效解决物业服务问题;指导和督促物业管理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实施品牌战略,引入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打造高素质的物业服务团队,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积极推动和规范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维护业主正当权益;探索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相结合的新型小区管理模式。 (4)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善以往“重外延扩展、轻内涵挖潜”的现象,改变以往的用地观念,从需求决定转为以供给引导及使用绩效为导向,引入价格机制,加强旧城改造,加快退二进三,提高城市建设品位,营造真正的现代工贸城市风范。集约利用土地,中心城区适当发展高层办公楼与高层高档公寓,在中央商务区考虑建设东莞新地标。布置地下商城、大卖场、停车场:集约利用土地,中心城区特别是CBD地段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在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布置地下商业街、地下商业城、地下大卖场、地下停车场等商业设施。建立“生地储备、养地生息、熟地利用”的集约经营观念,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布局奠下稳固的根基。严格控制土地出让面积,控制银行对房地产项目的贷款,提高自筹资金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形成工地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布局协调合理,集约高效利用的新格局。 5)推动“地区计划单元”,提升社区环境。积极推动“地区计划单元”概念,整合( 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城市更新等操作过程,划定层次明确、生活机能完善与地方认同的地区计划单元居住社区,规划必要的小学、社区医疗中心、邻里公园、社区体育中心、邻里商业中心等。地区计划单元应该具有明确的中心,提供商业及公共服务等多样化使用活动,让居民能在五百公尺辐射范围内以步行或自行车方式抵达地区中心,获得各项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 五、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发展各项公共服务事业,打造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重点要提升包括政府管理服务、职业教育、医疗社保、公共交通、行业管理及研究咨询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14(创业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推动居民就业创业。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实施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和小额贷款,鼓励自主创业。实施新莞人培训工程,提高新莞人职业技能素质,打造全国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15(职业教育。完善教育培训系统,以培养专业化人才、提升市民素质为目标,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培训业。不断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深化职校招生、学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产教合作和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创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切实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近期培养满足本地需求的技术工人,中远期瞄准国内市场。通过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包括东莞市专门针对公共服务业的招商活动、纵向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招商活动,以及常年的网上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外资与民营资本采取各种形式投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积极与国内外教育机构保持良好的联系与沟通,让东莞成为外资与民营资本投资教育的良好的试验场,发展成一个为珠三角乃至全国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强市。重点建设职教城,加快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理工学校新校、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市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等项目。 16(医疗社保。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和医疗门诊待遇,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切实解决 “看病就医”问题。加快建设多层次、保基本、可持续、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统筹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城乡养老保障水平,推进社保、医保城乡一体化。 17(社区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功能完善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流的社区服务体系。为此,要着力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形成有效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社区服务网络。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区环境建设,构建社区交通网络。建立以社区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智能呼叫中心。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公益性民间组织进入社区,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促进经营型社区服务产业化。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护理、关心青少年成长、劳动、社保、医疗卫生、计生等社区服务。 18(新莞人服务。制定引导人口有序转移的政策,把符合条件的新莞人在莞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引导新莞人向城镇有序流动并定居。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消除制约新莞人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探索积分制服务管理办法,构建全市统一的新莞人积分体系,明确纳入积分管理后达到一定分值可以享受的政策待遇,逐步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管理为主要形式的新莞人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模式,逐步实现新莞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政策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及牵头协调工作。各小组成员单位及镇街相应制定配套政策并组织实施。 二是加大对服务业的财政和投融资支持力度。整合相关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统筹设立东莞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专项资金实行“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管理模式,主要用于扶持东莞市重点投入的、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包括重大重点项目、平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项目等。着力加大针对服务业的投融资扶持力度,研究出台相应资金导向优惠政策和筹措计划,着力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构建以国有资产投资公司、投资担保公司、行业协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融资平台体系;借鉴温州等地做法,组建东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努力盘活庞大的民间资本,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 三是制定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制定与本规划相配套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统一的服务业统筹管理机制。着力对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实行优惠政策。加快“退二进三”进程,推动旧工业区、闲置工业厂房和仓储用房兴办根据实际条件发展服务业。制定《东莞市服务业投资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 四是培育引进高端服务业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住房、户籍、职称、收入分配、家属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优秀现代服务业专业和管理人才来莞创业就业。 五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服务业综合改革,不断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重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推动新莞人扎根于东莞进程。加强行业协会建设。着力组织成立全市相关服务业行业协会,并在镇街成立相关分会或联络机构,努力提高行业统筹协调服务水平。 六是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抓住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紧靠港深穗的地缘优势,根据东莞自身的产业调整升级要求,着力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要依托东莞制造业基础,充分发挥利用松山湖高新区的优势,着力打造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利用虎门港的优势,着力打造物流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利用生态产业园的优势,着力建设生态环保服务集聚区;充分利用长安滨海新区地缘优势,加强与港深莞合作,切实把长安滨海新区打造成为深莞产业合作共建的示范区。 ※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该产业增加值增量/GDP增量。增长拉动率=增长贡献率×GDP增长率。 ※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讲,该系数越高,表示人们生活的贫困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人们生活的富裕程度越高。
本文档为【东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27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