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

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

举报
开通vip

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 何化万 何化万 男,1935年生,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版《社会》编委会主编;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何化万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几十载。青年时期曾受“左”倾路线冲击,在学校农场里一面劳动,一面致力于水稻遗传工程的研究,终于攻克了孤雌生殖诱发单倍体的难题,获得广东省科学大会的奖励。担任教研员...

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
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 何化万 何化万 男,1935年生,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地理教研员;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版《社会》编委会主编;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何化万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几十载。青年时期曾受“左”倾路线冲击,在学校农场里一面劳动,一面致力于水稻遗传工程的研究,终于攻克了孤雌生殖诱发单倍体的难题,获得广东省科学大会的奖励。担任教研员后,为寻求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方法,他设计并主持了大面积读图启发式教学的实验,效果显著。在编写乡土教材和地理园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他撰写编导的《北回归线地理标志》录像片曾在国际会议上播放。他的专著《天上黄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曾被评为香港优秀书目并参加国际书展。他还运用现代教学论和方法论,撰写了《思维方法与地理教学》、《信息方法与地理教学》、《控制论与地理教学》等10多篇系列性论文,从理论上和方法上指导中小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开展。 地理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启发式教学和地理园(室)教学 ——读图 一、读图启发式教学是地理教学特点与现代教学论的有机结合 (一)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的构想和试验 1980年至1982年,为了寻求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方法,我经过调查和听课,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必须实施读图启发式教学,因为“读图”是地理教学的一个特点,“启发式”则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把“读图”与“启发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应是硕大的。 1983年初,我设计了读图启发式教学的实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同年12月,在茂名市召开了全省中学地理读图教学的专题会议,开展这项试验。 读图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图提出问题,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手相结合的作 用,有利于培养读图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强化知识记忆。这项试验每两年为一个循环,现已完成第5个循环试验。 实验两个循环后,效果显著,最大的优势是:容易被教师接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推广实施。 1986年底,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地图教学的专题会议上,我介绍了这项实验的试验情况。由于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特点,这项试验很快得到推广。从沿海的苏、浙、闽到内地的川、滇、黔,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牧区的蒙族中学至海南省五指山区的黎族中学,都有不少学校开展了这项专题实验。 1988年,国家教委师范司在成都市召开会议,筛选论证了各省特级教师的教改论文和经验成果,我撰写的《读图启发式教学实验初探》获得通过,选入了《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第二集(198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课文为主,以地图配合讲述的,其弊病是只强调“以课文为主”,结果造成了教师“照本宣科”或流于形式。怎样改革呢,读图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利用课本插图设疑、释疑、解疑,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所以容易在各类型学校中推广实施。 实施读图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备图。过去有不少教师,备课只备课文,或单纯寻求板书能反映讲课的重点,认为备图是可有可无的事,很少在备课中考虑图文关系,考虑读图设疑、析图解疑的问题。甚至有不拿挂图、不画板图、不读插图的现象,使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为了配合这项实验,我主编了《中国地理读图教学册》、《世界地理读图教学册》和《高中地理读图教学册》。实践证明,这套系列性的读图教学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有效手段。 为了搞好试验,每个循环我都亲自到各市、县或乡镇的基层试验学校上示范课或试验课,由于能直接取得第一手材料,对改进和完善试验起到很大作用。 老师们反映,这项实验效果显著,成绩提高快,这样的改革是可行的。例如,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于1988年召开全省第一次青年教改积极分子大会,100名获奖者中,地理教师占了3名,他们都是这项实验的佼佼者。又如1990年我省评出的第三批特级教师中,地理占了11名,其中有9名是这项实验取得突出成绩的。从外省(区)的实验情况来看,也有不少例子,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苏木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色旺主持这项实验最为成功。可见,这项实验不但适用于城市学校,而且也运用于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 读图启发式教学的步骤如下: 1.通过读图提出问题 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活动是地理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地图。中学地理的教材内容,几乎都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地图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因此围绕地图设计问题,就成为教师备课的关键。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思维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 凡是启而不发,或者是思考的“机器”动不起来,大都是由于问题设计不好而造成的。 设计问题要从学生水平出发,按照地图的内容,由浅入深,设计出各种类型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根据地图教学的特点和过程,我在设计问题时划分了以下九种类型。 (1)兴趣型:设计有兴趣的读图题,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类题目,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例如,当讲述“日界线”的时候,让学生阅读“日界线东西两侧日期的变更”示意图,提问学生:早晨从斐济坐飞机去西萨摩亚,3小时后到达。有人说,这种情况叫做“今天出发,昨天到达”,对吗,为什么, (2)设疑型:教师可以在图上提出一些学生误认是对的、而实际是错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惊奇,从而促进思考。例如,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向学生提问:凡是有北回归线通过的国家,都有热带沙漠,对吗, (3)启发型:通过一些感性材料,为学生的思路“架桥铺路”。例如,学习了中国地理上册“根治黄河、开发黄河”后,我让学生从“刘家峡一带黄河梯级开发示意图” 去思考“刘家峡水库的蓄水对下游的盐锅峡、八盘峡两个水电站起着什么作用,” (4)深入型:这类问题需要经过层层深入思考才能解决,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后,我让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然后议论“在终年严寒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炎热的印度半岛,为什么有古冰川遗迹,” (5)疑难型:这种类型问题,比深入型的难度更大。凡是疑难,能使大脑对图像产生定向反射,使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而积极思考。例如,阅读“非洲气候类型图”,让学生思考回答“非洲赤道南北各个气候带是怎样对称分布的,这种对称分布规律又是怎样形成的,” (6)直观型: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观方法,让学生建立各种地理事物的形象观念。对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都有良好作用。例如,让学生从示意图了解岸礁、堡礁、环礁的区别,指出珊瑚岛形成过程中岸礁、堡礁、环礁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7)系统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我根据教材内容的图像系统设计题组,这类题目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沿着逻辑的思路去探索,从而找出规律。例如,中国地理第一章《经线和经度》的内容,包含了《经线和经度》、《西半球》、《东半球》三幅图,我把问题设计成如下一个系统型的题组,让学生思考:?什么叫经线和经度,?从图上你能看出经线有哪些特征,?经线和地轴的两端都是连接两极,但两者有什么不同,?什么叫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以哪两条经线来划分,为什么要这样划分,?东经180?与西经180?相差多少度,是一根经线还是两根经线, (8)比较型: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它是一种非常活跃的思维形式。通过比较,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可以找出地理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一类型的读图题,内容特别丰富。例如,阅读《中国地理》下册《宁夏平原上的主要渠道分布图》和《河套平原上的渠道分布示意图》,我提出了:“从两平原的渠道布局来看,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又如,阅读高中《地理》下册《世界能源构成的变化》和《我国能源构成的变化》两图,比较两者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9)导向型:这类问题要从地图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去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通过对问题(新刺激物)的提出,使大脑中已有的暂时联系痕迹重新改组(或建立新联系),使旧联系得到扩充和发展。例如,我要求学生阅读《世界地理》下册《美国农业带分布图》,然后指图逐一回答:?美国的棉花带为什么分布在北纬35?以南地区,?乳畜带为什么分布在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玉米带为什么分布在乳畜带的西南部,?判断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哪一个是春小麦区,哪一个是冬小麦区,为什么,?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为什么分布在西部地区, 上述9个类型的问题,并不是每节课都同时使用,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作为一种信号输入给学生。教师要经常注意从学生的表情中获得反馈信息。有些问题可能回答顺利,有些问题可能对题意不甚理解,回答错了,或大家都不能回答,这样就要及时进行调整,加以启发,或改变问题的类型。 2.利用读图把问题引向深入 地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善于引导学生阅读地图。阅读地图大致包括辨别方向、确定位置、量算距离、分析地形地势、推导气候特征、判定气候类型,以及对某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等。怎样才能做到善于引导呢,下面仅提出几 点做法: (1)引导学生读图,首先要正确认识课文与插图的关系、插图与插图之间的关系,力求形成每一节、每一章教材的图象系统。例如,初中《世界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共有4幅插图:《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这4幅插图,不能孤立地讲,因为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要把4幅图看作这节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对照进行阅读,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就以最后一个小图“罗马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情况来看,可以结合第一幅图提问学生:“罗马处在哪一个风带上,”结合第二幅图提问学生:“地中海气候是怎样形成的,”。结合第三幅图提问学生:“为什么把这种气候叫地中海气候,它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4幅图组合起来,构成这一节教材内容、图像、练习的系统化教学,这样必然提高单元教材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读图,就要利用地图去表现地理事物的特征。由于地理事物所占空间广大,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因此它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高低、形状等只能在地图上进行观察研究。例如,长江是世界著名的河流,从《中国地理》上册《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鲜明地显示出长江本身的特征:水系呈树枝状、支流众多、水网稠密。然后让学生联系长江流域的地形地势和气候进行思考。这样对于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水力资源丰富、航运发达的黄金水道就容易理解了。 (3)引导学生读图,必须充分利用地图来建立空间概念,不要孤立地去死记硬背每个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最好是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事物的相对位置。例如,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又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如何通过读图来掌握它的有关知识呢,应该让学生指图回答: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____部。是____、____、____铁路的交会点。在市东郊的珠江口内有我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____港。广州南面的,市和____市,以及东面的____,市已经开辟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北面的温泉是著名的风景区和疗养地。这样,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珠江、京广线、广深线、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从化等面、线、点都成为与确定广州市位置有关的参照物。 (4)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很强的地图,可以分层次地、有步骤地进行分析,把复杂的图分解成几个简图,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例如,高中《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呢,最好把图分解成为4幅:《1月气压带和风带》、《1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7月气压带和风带》、《7月海陆气压和季风风向》,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懂得1月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南移,东南亚和南亚地处东北信风带,强大的亚洲高压使气流呈反气旋型流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风向往右偏转成东北季风,两股风向一致,使东北信风和东北季风重合一起。7月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印度低压的存在使气流呈气旋型流动,与越过赤道的西南风方向一致,形成夏季强大的西南季风。 (5)引导学生读图,还要充分利用地图去揭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方法最好是采用同一区域、不同要素的复合图。例如,《世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北美洲年降水量图》内有关降水量分布的成因分析,可以把它与《北美洲在风带中的位置图》、《北美洲的地形图》、《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北美洲气候图》、 《洋流分布图》等图复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显示出各气候因素对降水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读图得出结论:由于西部高山的阻挡,使太平洋的水汽难以深入内陆,仅限制在西部沿海地区,增强了北美气候的大陆性。而北美大部分地区,水汽来自大西洋,致使全洲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 (6)引导学生读图,还要注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国地理》上册第48页《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各月气温变化示意图》,对初一学生可提出:?7月份这四个城市的气温各约多少度,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约多少度,?1月份这四个城市的气温各约多少度,广州和哈尔滨的气温相差约多少度,?利用这些数字,结合《中国地图册》11页说明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由于初一学生第一次阅读曲线图,回答这些问题是有困难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以曲线的“形”、“位”对学生进行点拨启迪。如四条曲线的“形”都是中间高、两边低,说明四地夏季(7月)普遍高温。又如“位”,广州1月气温曲线最低点的位置与哈尔滨1月最低点的位置相差35?,说明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对高中学生来说,要求应该高一些,可以向学生提出:根据这幅示意图,比较四地气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其异同点的原因。 通过这样阅读地图,把问题引向深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途径、加工方法和组合形式,从而学会地理思维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 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是指运用地图去解决引入新课、学习新课、巩固新课和练习作业各教学环节中的问题。 (1)运用地图引入新课。实际是以图来诱发内在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强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学习。大家都知道,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是他们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人类重要的心理品质,它能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取学习的高效率。有不少教师说,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兴趣不足,原因是“八股”气重。因为区域地理的教材内容都是一开始就讲地理位置,接着是地形、河流……缺乏吸引力,如果利用地图来引入新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讲“英国”和“美国”新课之前,先展示出英国、美国所在大洲的教学挂图,提出一些“猜谜语式”的问题,让学生看图思考回答:“有一个国家,面临一个洋、两个海和两个海峡,四周海岸曲折,多良港,想想这是哪个国家,”“有一个国家,地跨寒、温、热三带,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这是哪个国家,” 于是全班学生都忙于从地图里找寻答案,大家兴趣十足,活跃起来,议论纷纷。答案找到了,问题解决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就更加主动积极了。 另外,还可以利用“袋鼠王国”、“千岛之国”、“千湖之国”等图片引入新课,做到以奇开路,以趣引入。这种教学方法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相比较,效果要好得多。 (2)运用地图学习新课。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现在不是“学到什么”的问题,而是要懂得“怎样学习”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让学生掌握“会学”这把钥匙,要想打开地理知识的大门是不可能的。所以学习新课的过程,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会学”的过程。要做到“会学”,就应教会学生自学地图,这是一个基本功。要求是:?按照课本每章节前面的读图题目查阅地图,找出地理事物的位置;?懂得利用图例“看图识字”,说出图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懂得回答插图提出的问题;?对难 度较大的综合性地图,教师要作出“会学”的示范,让学生懂得怎样自学,怎样分析,怎样解决问题。 例如,阅读《世界地理》上册《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至少应该解决下列几个问题:?看看赤道、南北回归线通过非洲什么地方,?从图上20?等温线的分布状况,说明非洲为什么有“热带大陆”的称号,?非洲大陆哪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往什么方向逐渐减少,?非洲什么地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为什么,?非洲大西洋沿岸有些地方为什么会成为沙漠, 对一些带原理性和规律性的示意图,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学,而不能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读图。例如,高中《地理》上册的《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示意图,既要设计每一个小方格代表什么岩石(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的问题,还要设计每个箭头所代表的什么作用(冷却凝固作用、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的问题,这样对循环运动过程的理解才会全面、深刻。 (3)运用地图巩固新课。有人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取消巩固新课的环节,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还应从实际出发。例如,有些章节(如“洋流的分布”)知识比较复杂,教师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新课的教学和巩固。我上这堂课的时候,是采用下面一些方法进行的。首先在小黑板上绘画一幅洋流空白图,然后剪贴各种表示洋流的箭头符号、数码和注记,由学生按照洋流形成的因素在空白图上不断添加剪贴内容,直至把4个分布规律完成后,就可以初步掌握洋流的基本知识,而且完成了一幅由学生独立添加剪贴的洋流分布图。 巩固新课,不应重复新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这幅洋流分布图,并结合《北半球三圈环流图》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海洋水体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为什么会出现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为什么会出现气旋型的大洋环流,?在南纬45?附近的海域,为什么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洋流为什么会出现季节变化, 利用地图来获取和巩固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洋流知识结构的整体性,而且根据世界洋流空间分布的规律,可以进一步分析派生出世界主要海洋渔场空间分布的规律。 (4)运用地图进行练习作业。这是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一种方法,以课堂练习为主,目的是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有些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规律、特点或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有些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确定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本质而设计的,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练习题,无论是填图、绘图、读图、填空、判断、选择、综合题,都要以图为基础,并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来进行。要避免文字上的死记硬背。设计的问题,不是新课的重复,也不是课文的翻版,而是要灵活新颖。例如,对一些不同章节的练习作业,可以设计不同的读图思考题:?北欧五国的首都,都位在该国的南部,对吗,?北回归线横穿我国两广和北美的墨西哥高原,试述两地的气候和植被有何特点,并说明其成因。?湛江港通过黎湛线、湘桂线、枝柳线可以直接跟哪些省区联系,?请你选择一条把胜利油田的原油运到武汉市加工的最佳路线和运输方式的路线图。?把河南省相邻的省份按方位写出来。 当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指出任何一个他还未学过的国家或地区的一般特征时,就叫做真正掌握地图知识和懂得地图语言了。例如,当学生在地图上看到四川盆地时,就 可以把各种符号颜色联系起来,说明四川盆地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工业、交通、资源的大致情况,有了这种读图能力,就可以说有了“会学”地理的工具了。 附:读图启发式教学实验方案及其效果 实验专题:读图启发式教学 设计人员:何化万 实验类型:单项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大面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实验规模:宏观 实验时间:从1983年开始,长期进行。 实验理论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运用地图进行教与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感性?理性?实践) 实验措施:?于1983年召开广东省中学地理读图教学专题会议,研究读图启发式教学问题,明确实验任务。?编写读图启发式教学的辅助教材《中国地理读图教学册》、《世界地理读图教学册》、《高中地理读图教学册》。 教学手段:幻灯、图片、地图册、挂图。 实验方法:设疑(图象演示法、观察法)、质疑(综合程序法、发现法)、解疑(谈话法、讲述法)。 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选取省级(湛江市一中)、市级(汕头市一中)、县级(高要县新桥中学、台山县一中)、区镇级(南海县西樵中学)等各类学校为试点进行试验,由设计者直接对学生讲课(注:此阶段已完成)。 ?第二阶段:根据试点的做法,向广州、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湛江、茂名、肇庆、韶关、汕头等市(地区)地理教学研究会的教师推广,以读图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讲授新教学大纲的基本训练要求(注:此阶段已完成)。 ?第三阶段:向全省铺开(注:此阶段仍在进行)。 理论探讨: ?思维方法问题:着重研究读图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 ?系统方法问题:着重研究各洲各国图象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功能。 ?信息方法问题:着重研究图象信息的输出、输入和反馈的方式方法和规律。 ?控制方法问题:着重研究读图教学过程的调控方法。 实验效果: ?提高了教师本身的读图用图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大面积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动手能力大大加强,不少学生直接参加本校地理园(室)的建设。 ?实验人数从1983年开始至1987年增加到174.8万余人。其中,初一占81万余人,初二占74万余人,高二占19.8万余人。 ?对实施读图启发式教学的部分学校(或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实例一:何东明,男,华南师范大学附中1984年高三毕业生。通过两年读图用 图的实践,从中等成绩跃升为198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单科第1名。他在《现代地理教学》杂志1985年第一期撰写的《读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一文中指出:“我十分注意把各种地图互相配合使用”,“由于自己能注意运用地图来学习地理知识,加强了空间地域的分布观念,使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都得到相应提高,收到了很大效益”,“我在高中阶段的每次地理测验和考试中,读图填图均取得满分”。 实例二:龙川县第一中学是穷山区的一所完全中学,设备较差。叶耀文老师重视地理教学改革,自制挂图,进行启发式教学,试验多年取得显著成效(见下表)。1990年叶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实例三:台山县第一中学梁海老师于1985至1986年度担任中国地理教学任务时,采用读图启发式教学,未经试验的班级平均分为71.5分,进行试验的班级平均分为78分,效果显著。又如张敬文老师于1986至1987年度担任高三(4)班教学任务时,试验成绩也很突出(见下表)。1990年张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二)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反映论。 地图是从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它把地球表面的众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和颜色绘在平面上)。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又把地图作为认识自然客体的一种主要手段。因为地图所包含的内容,大大超过了同样篇幅的文字记载量,地图对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定位、定向、定形等5方面的功能表现出较高的精确度,它还展示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联系和规律,也可以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可见地图语言的内容最精炼,表达最直接,使学生容易辨认、判断和理解。而其丰富的内涵,又为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思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认识论中的自然客体,包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是客体的主要部分,而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人类社会也包含在客体范畴里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动反映论认为,世界上一切科学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依次经历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具体形式。感觉是对地理事物的个别现象的反映,它是认识的起点,能为主体(学生)认识客体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知觉是综合了的感觉,它是比感觉高一层次的感性认识。表象是回忆中的感觉和知觉,即感知过的地理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的依次发展,使主体的认识由个别的现象达到完整的形象。 表象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当人们对表象进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时,这就是人们认识的理性阶段。可见,增加学生表象的贮存量,提高学生头脑中已有表象的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表象就是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湖泊、海洋、植被……以至地图等事物在人脑中所形成的完整的形象。只有在正确表象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概念。 根据表象的来源,可以把地理表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貌表象,即由直接观察局部地区的实际面貌所形成的表象,如人眼所见到的山丘、河湖等事物所形成的表象。这类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小的空间。另一类是地图表象,即由观察地图而形成的表象。地图是表示地理空间关系的图形,它所包括的地域较大,远远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 因此地图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大的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类表象是经常更替出现和相互补充的。例如,由某一地方的地貌表象可以联想到该地区的地图表象,而由该地区的地图表象也能联想到该地区的地貌表象。由于地貌表象是最广泛最基本的地理表象,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表象,一般是指地貌表象。 要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获得地理感性认识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实地观察,对于不能实地观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就要依靠地图、照片、模型、标本等手段去建立表象。可见,图象直观比实地观察更为普遍、更为广泛。 例如,教师讲授《中国地理》上册“气候”一章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内容时,不可能让学生跑遍全国去实地观察,只能借助《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幅分布图,并提出以下问题给学生思考: ?什么叫做年降水量,什么叫做等降水量线, ?根据图例,指出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哪些地区, ?你知道你所在的市(或县)年降水量有多少,形成原因是什么, ?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形成原因是什么, 以上可知,学生从?和?的直觉中产生了表象而获得降水量的分布知识,这是感性认识阶段。从?和?中,学生要在分布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才能得出降水量多少的形成原因和地区分布规律,这样就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如果教师对每一幅地图都引导学生这样观察,所建立的表象必然是鲜明和完整的,并成为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 由于地理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它只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各个片面,不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必须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主要依靠主体的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地理形象思维是凭借各种具体地理事物的形象来思考和表述的思维活动。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地理事物的思维过程。 凡是思维都必须有物质作为载体,形象思维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图象语言,它包括了各类型的地图、景观图和图表等。尤其是地图,由于图内各种符号都与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人们就可以按照地图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变化和成因的一般规律。可见,地图具有独立的表达作用,它本身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也是形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的重要表述工具。 地理的逻辑思维是借助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揭示其内在联系的一种科学方法。怎样“反映”和“揭示”呢,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读图去启发引导学生完成这一认识过程。因为地图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组合和空间布局形式在平面上的浓缩。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工业、农业、矿产、交通、城市等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以相应的符号标志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就是理性认识阶段。很明显,地图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可分为点、线、面三类:点是指某一地理事物集中在地图上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如小比例尺的城市,大比例尺的水井等。线是指山脉、河流、铁路、公路等。面是指行政 区域、地形区、气候区、湖泊等。但是,认识这些点、线、面,必须借助形象思维的手段,把点、线、面当作一个可以感触的、有内在联系的鲜明形象,才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为了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思维活动方式,使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更加确切和完整。例如:教师讲述青藏高原的地表形态时,可以用“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和“高原地面相对高度较小”两种方式来表述。前者是用形象的“山”和“川(平地)”来表述的,属形象思维。而后者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即以“相对高度”这个概念进行抽象概括。两种思维方式都揭示了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本质特征。所以,它们同属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在由地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其中,理解是重要的一环,当学生感知地理事实材料时,凡有理解因素在内的,教师都要通过分析和综合,步步揭示地理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是说单纯靠教师照本宣科是不能成功的,必须利用图象,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思考。俗语说“巧问能使思维升华”,要利用不同的图象去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判断、概括、比较,进而作出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根据中学生的思维规律,启发性的设问可以分为:分析性、比较性、推理性、因果性、概括性和评价性等类型的思考题。当然不是每一项启发性的设问都包含各种类型的思考题。例如:对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本质特征,怎样通过《藏北高原的高原面》这幅景观图作启发性的设问来获得正确的认识呢, ?什么叫绝对高度,(属概括性思考题) ?为什么藏北高原“远看是山”,(属比较性思考题) ?什么叫相对高度,(属概括性思考题) ?为什么藏北高原“近看成川(平地)”,(属比较性思考题) 当学生理解了“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含义后,就可以说,学生通过了读图,建立了地理的空间概念。这时候,即使脱离地图,也可以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性的想象,因为空间概念是空间思维的基础。例如,从平面的圆、圆心、圆半径,想到立体的球状、球心、球半径,再想到地球、地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由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比较想到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又由经线的概念想到经线在形状、长度、方向上的特征,并想到经线与纬线、经线与地轴的区别。可见,想象的结果也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对大量不可能亲身感受到的地理事物必须凭借想象,在头脑中能够再现或创造出没有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时(这种创造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才能学好地理。否则,学生就无法理解新的地理知识。 (三)分布图的读图启发式教学 地理分布图在初中、高中地理课本中数量是最多的,约占全部插图的40,,主要有海陆分布、经纬度和时区分布、气候分布(包括气候类型分布、温度带划分、干湿地区划分、风带和气压带分布、等温线分布、等降水量线分布)、地形分布、地势分布、河流分布、洋流分布、城市分布、人口分布、交通分布、物产分布等各种分布图。通过分布图的读图启发式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实施分布图的读图启发式教学,应当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启发需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这个目的要求,不是教师自己随便制定的,而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目的要求确定的。例如,在进行“地中海气候”这一教学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与此相关的分布图有《欧洲在气压带和风带中的位置图》、《欧洲气候图》、《地中海略图》、《地中海气候形成示意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应该让学生掌握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地区、分布规律、植被特点以及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不同,因而制定如下递进性的思考题,使学生通过启发性的读图获得新知。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为什么称它为地中海气候, ?形成这种气候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地中海气候在世界哪些地区还有分布, ?从分布地区看,地中海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是什么, ?地中海气候为什么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 ?这种气候区的植被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我国东部地区的纬度位置与地中海地区大致相当,为什么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不相同, 2、启发需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分布国内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原《中国地理》下册“南部沿海四省一区”这章教材的分布图有《南部沿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珠江三角洲图》、《我国的南海诸岛图》、《南部沿海各地气温概况(?)表》、《台风主要路径图》、《珠江水系示意图》这6幅图表,组成了认识南部沿海地区地理环境的一个整体。因此,可以用串联设疑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提问: ?南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显著特点, ?在这种地理位置影响下,本区气候有什么特点, ?台湾火烧寮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原因是什么, ?高温多雨的气候对地形、河流有什么影响, ?这里的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对发展本地区经济提供哪些有利条件, 3.启发需要注意趣味性,化枯燥无味为探究进取 有些分布图,难度较大,表面看起来也比较枯燥。特别是初一上学期开始学地理不久,就遇到《时区和日界线图》,这是一幅世界海陆分布与经度、时区分布兼有的综合性地图,教者难教,学者难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开始可以讲一个关于“废彩票起死回生”的小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位老人在太平洋西部的马绍尔群岛马朱罗城(东经170?左右)的美国花旗银行,用一张巨额彩票兑换货币,可惜这张彩票已经过期一天,变成废物,老人非常悲痛。一位青年见状,马上以3000美元买下这张过期彩票,然后立即乘飞机到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西经160?左右),用这张彩票在这里的花旗银行领到了巨额奖金,转眼之间成了百万富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位青年能使废彩票起死回生的道理何在, 这个生动的故事,立即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看着《时区和日界线图》在思 索:“道理在哪里呢,”、“为什么彩票在东经170?左右的马朱罗城已过期1天,而在西经160?左右的檀香山却没有过期,”一连串的问题使同学们急于追寻答案,在这种“探究”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也不会使他们退缩畏惧。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及时讲解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和换算,启发引导学生解开“废彩票起死回生”之谜。 教师:由于地方时只适用于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造成各地的地方时千差万别。在国际交往十分频繁的今天,日常生活中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所以,现在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区时制度。然后提问,再由学生对照《时区和日界线图》和课文回答: ?由于地球自转,东边地点的时刻与西边地点的时刻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区时制度, ?时区的名称是怎样确定的, ?怎样换算两地的区时, ?日界线两侧的日期相差一天是怎样定出来的, 4.启发需要注意步步深入,剖析解惑 凡善于启迪的教师,往往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巧设疑问,揭示矛盾,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分布图更是如此。 例如,高中地理《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内环境各要素互为联系,复杂交错在一起,因而成为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以采用谈话讨论的方式,一面阅读分析地图,一面提出问题,使同学们通过剖析解惑,弄清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现以热带雨林带的分布为例,看怎样层层深入,设疑解惑。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指出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 教师:影响热带雨林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温度和水分。这两个因素实际上也是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教师:赤道两侧的陆地都属热带雨林带吗, 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对的(持这种意见的学生,没有考虑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因而判断错误)。另一种认为赤道两侧的陆地并非都属热带雨林带,因为受非地带性(地形)的影响,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厄瓜多尔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则为高山气候,具有垂直变化的特征。 教师:如果这样,非赤道地区肯定就不会出现热带雨林带了,是吗, 学生讨论时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非热带地区不会有热带雨林带分布。另一种意见认为在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出现热带雨林带的分布。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带,就不是在赤道地区,而是在南纬20?附近,它的分布是受东南信风和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使这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由于步步深入,剖析解惑,使同学们能够全面地掌握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形成的影响。对其他自然带的形成,也可以通过自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来获得新的知识。 (四)统计图的读图启发式教学 地理统计图是借助数字资料,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图象。在现行中学地理课本中,统计图共有40多幅,比重较大。通过统计图内资料的分析,可以导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避免地理教学只讲“地”,不讲“理”的弊病。有了统计图,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就不是单纯的“定性”了,而是逐渐向“定量”靠拢,因而使地理知识的教学从现象描述向科学分析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怎样通过统计图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认识问题,我有如下的一些体会: 1.应注意启发学生领会统计图数字的内涵,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建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责任感 例如:教师在讲《济南、太原的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时,不能让学生把眼光和认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如果简单地按照图下的小字“据图分析,春旱同降水和气温有什么关系”,只能使学生得到一个印象,这幅统计图是一幅“春旱图”。而事实上,这幅图的内涵和意义并非如此,通过下面一连串的读图提问,可以看出其对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济南和太原两地降水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两地降水都集中在7、8月。 ?原因是什么, 答:这是由于夏季风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锋面雨带,到7、8月才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所以两地降水都集中在7、8月。 ?两地降水有哪些差异性,原因何在, 答:济南降水量多,太原降水量少。因为济南距离海洋近,太原距离海洋远。 ?根据两地的气温、降水情况,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而且热雨同期,对农业生产有利。 ?不利的条件是什么, 答:由于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使春旱严重,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 ?根据这幅统计图,指出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是什么, 答:要发展水利事业,合理排灌,克服洪、涝、旱、碱四大灾害。 2.要利用统计图,启发学生不断探索、解决经济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比较《我国土地利用面积比重表》和《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从农业生产产值构成看,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副、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各地农业发展很不平衡。 ?从两幅统计图中比较分析,我国在土地利用上存在哪两个主要问题, 答:a.土地的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例如:我国的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2.7,,但林业产值只占全国农业产值的4.4,。应充分发挥南方山地和丘陵林业生产的潜力。b.我国土地资源还未充分合理利用。例如:我国北方草原和草地面积广阔,占全国土地利用面积的37.1,,而牧业产值只占全国农业产值的27.5,,所以在北方大力发展畜牧业要比垦荒种粮更为有利,要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退耕还牧,更好地发挥牧业的优势,防止 草地沙化。 ?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答:基本国策是: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是什么, 答: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我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中的生态要求是什么, 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地区土地生产优势,建立起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 3.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统计图,启发要注意由浅入深,把大题化小,并采用多种形式的题型进行设问。 例如:高中《地理》下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图》内容较复杂。我在试验课中,设计如下简化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目前国际上所说的“南北对话”,实际上是指通过谈判,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国家同,,,国家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利于发展世界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半球和,,半球的南部。 ?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但却拥有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1980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发达国家为9684美元,发展中国家只有245美元,两者相差,,倍。 ?选择题:世界上富裕与贫困的国家差距很大,其根本原因是A.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B.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C.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而且劳动力不足,发达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D.发达国家工业产品产值高,发展中国家的原材料产值低。(B是正确的) 4.对于众多项目内容的统计综合国,启发的步骤更要严密 必须先观察标题、图例和数量指标的单位,然后根据变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思考回答问题。例如:读《沿北纬35?经过的省区面积、人口和人口密度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答:从上格到下格,面积分别为410;33.5;26。人口数分别为3800;6800;13300。人口密度分别为10以下;203;512。 b.我国人口密度的分布,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什么显著特点, 答: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c.解决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搞好计划生育;从东部地区特别是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计划地向西部高原地区迁移。 (五)地理联系图表的启发式教学 地理联系图表是采用示意的形式,辩证地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人文环境各种事物间的联系,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各种事物间逻辑联系的一种图表。它能简 明扼要地反映各种地理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可以完整地表明整个单元的逻辑线索,所以有不少学者把这种联系图表称为知识结构图。 既然是“联系”图表,所以“启发”也应该在“联系”两字上下功夫。怎样进行启发,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1.要抓住联系的核心进行启发 高中地理下册“农业概述”的课题内容,是第八章“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的理论基础,比较抽象,难度较大。把它编制成联系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例如:三大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改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核心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区域化、专业化。围绕着这个核心,所有箭头都是联系因素,大的箭头有三个,即三大因素,每个因素又有往下一级的联系因素,如果用文字去说明,就会觉得繁琐。但是有了这个联系图表,学生便容易理解记忆,突出核心,化抽象为具体,大小因素脉络清楚。至于虚线的箭头,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对照联系图表思考回答: ?哪一种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答:光热条件)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区域化、专业化实现后,在哪些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三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样,自然地理方面的联系图表,都可以反映出核心问题,但表现的形式有别于上例。现以高中《地理》上册《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联系图表为例说明:从表面来看,好像没有核心,但从本质来看,这个联系图表抓住了“地壳中的物质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核心问题和具体运动过程,高度概括而又完整地提炼了教材内容,既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看图,指出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通过什么作用可以互相转化形成, 答:沉积岩经过一定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受到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又可以形成沉积岩。 ?地球内部的岩浆是通过何种作用形成的, 答:地球内部的岩浆,可以通过岩浆岩、变质岩或沉积岩演变而成,但无论哪一种岩石都是经过高温熔融作用,才能成为新的岩浆。 2.要揭示联系网络进行启发 地理知识都是以一定的关系把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组织起来的,并有一定的网络联系形式,尽管它没有象地理科学要求的那样严密、完整,尽管学生的年龄愈低愈受限制,但中学地理教材的各类知识间的逻辑网络仍然能够反映地理科学最基本的要求。只要教师揭示这个联系网络,就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加拿大地理时,除了让学生阅读北美洲的地图外,还可以展示《加拿大经济联络图》让学生思考。教师的启迪,最关键是揭示箭头的联系网络,从位置、地形分析气候特征,从自然资源推断工业部门,从土地利用和气候看农业结构和农作物,从工业布局原理推断工业区的分布,从工、农业产品在世界的地位推断出口物资。这些推断可以通过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来实现。例如,为什么加拿大成为世界上出产纸 浆和新闻纸最多的国家,加拿大有哪些自然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建立了哪些工业部门,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验证自己的分析和推断。 3.要利用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启发 由于地理知识各种因果关系的知识结构,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以概念原理为支柱,构成各种类型的知识体系。为了弄清楚什么叫因,什么叫果,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按照地理因果关系建立的“地表形态、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因果关系的知识结构模式图”。这些按照各地理要素进行综合联系的逻辑结构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他方面的因果关系。 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的“因果关系”去占领和探索知识体系中的新领域。 例:“自然环境的恶性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并选择适当项目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格内。 A为“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B 为“径流季节变化增加” ?暴雨增多 C为“植被破坏” ?进一步毁林开荒 D为“单产下降” ?洪水灾害增多 (答案:从左到右依次为????) 按照自然规律的变化发展和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因)植被破坏,引起暴雨增多(果) (因)植被破坏,暴雨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果) (因)水土流失加剧,使(果) (因)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单产下降(果) (因)单产下降,就要进一步毁林开荒(果) (因)进一步毁林开荒,又引起植被破坏(果) (因)径流季节变化增加,造成洪水灾害增多(果) (因)洪水灾害增多,又使水土流失加剧(果) 这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形成了自然环境的恶性循环过程。 当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大家思考讨论:要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关键在哪里,(答案:造林绿化) 4.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启发。 这种“联系”,有小到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之间的,也有大到整章整节的,关键是教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搭桥”、“开路”。最能体现的是复习总结时,利用这种“联系”去建立整个大单元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景观图的启发式教学 中学地理课本的景观图,包括摄影图片和描绘图画两类,前者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后者则能突出重点,两者都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地理环境的广袤性和复杂性,有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的。例如季风区沿海一带的学生难以直接感知沙漠戈壁的景观,因而不易理解风沙地貌的特点和成因;而内陆地区的学生 又难以直接感知大海的景象,因而不易理解潮汐、洋流等海洋的知识。总之,单靠口讲或地图是难以形成地理事物的观念和概念的。利用景观图,把地理事物的外貌以图象形式表达出来,使教师的讲授更具真实性。 利用景观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观察反映祖国的大好河山、旅游胜地、经济建设成就的景观图,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观察反映世界各国自然、经济、风土人情的景观图,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广见闻,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培养国际主义精神。 怎样利用景观图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我在讲课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1.利用图中地理事物的组成要素去启发学生获得新知 例如:原《世界地理》下册“瑞典的木材运输”景观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提问学生:图中有哪些地理事物,(答:针叶林、木材、河流。)成片的针叶林说明了什么,(答:说明瑞典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能够为哪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答:森林采伐工业和木材加工工业。)图中的“河流”又反映了什么事实,(答:内河运输方便。)这样,通过这幅景观图使学生认识茂密的森林是瑞典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所以伐木工业和木材加工工业发达,木材、纸、新闻纸、纤维板的出口居世界主要地位。 2.利用图中重点突出的内容去启发学生获得新知 景观图中的重点内容,往往是教材内容的核心部分或关键的地方,所以,只要抓住核心或关键,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沿海版初中《地理》第三册内的“黄土高原的侵蚀状况和水土流失”的景观示意图,“水土流失”是核心、是关键。其他非核心、非关键的都是次要部分,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图内的重点内容,可以设计如下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在黄土高原上,从甲地往乙地走,眼看很近,但常要绕道远行,为什么, 答:因为黄土高原被流水侵蚀,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在深沟两边,眼看相距很近,但无法越过,只好绕道远行。 ?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答:由于黄土的土质疏松,森林草原遭破坏,地面失去植物保护,加上这一地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每逢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这么多泥土流失,你知道这些泥土被带到哪里沉积起来,后果怎样, 答:这些泥沙被带到黄河下游,大量淤积在河床中,年复一年,泥沙不断淤积,以致下游河道成为高于两岸平地的“地上河”,全靠人工筑堤束水。 ?要搞好水土保持,根本措施是什么, 答:根本措施是造林、种草,绿化大地。此外,在山坡修水平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这些工程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同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运用比较法,找出景观差异来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 例如:《我国北方和南方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区别》,这幅景观图共有三组,可以让学生先对照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看看本地区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才作比较: ?指出水牛、拉大车的马、放羊时骑的马各属哪一个地区农牧生产的役畜, 答:水牛是南方的役畜。拉大车的马是北方的役畜。牧区看羊骑的马是草原地区的役畜。 ?南方、北方和草原地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不同, 答:南方的风俗:端午节赛龙舟。北方的风俗:过年包饺子吃。草原地区的风俗:烤肉吃、喝奶茶。 ?南方、北方和草原地区的孩子在游戏上有什么不同, 答:南方天气热,河湖多,小孩喜欢游泳。北方天气冷,冬季时小孩喜欢堆雪人、打雪仗。草原地区的小孩喜欢摔跤。 ?造成南方、北方生产与生活特点有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南方气温高,降水多,耕地多为水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犁田多用水牛,水乡的人多爱游泳。北方气温低,降水少,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主食多为面食,逢年过节有吃饺子的习惯,冬天下雪后,孩子们最有兴趣的游戏是堆雪人、打雪仗。 4.抓住景观要素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 这方面的例子在地理教材内是很多的,因为地理环境是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现以沿海版《世界地理》世界自然景观和自然带”的素描景观图为例说明:图内有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沙漠带、温带阔叶林带、寒带针叶林带、高山带、苔原带、冰原带等景观,都是各个自然带地理环境的外部特征。每一种自然景观都是气候、植物、土壤、动物、水文、地形等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体。其中,气候、植物和动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又有不同的动物。怎样通过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让学生一面读图,一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在热带雨林的环境中,为什么动物种类特别多, 答:因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繁茂,种类极其丰富,林内多附生、寄生植物,林下又长满蕨类和草类植物,食料多,所以动物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大型食草动物有象、犀牛等,巨型动物有河马,爬行动物有蛇类,攀缘动物有猿猴,还有各种飞鸟等。 ?珍贵的皮毛动物——熊,为什么全身长满密密的绒毛, 答:因为熊生活在亚寒带针叶林地区,这里冬季严寒,为了适应寒冷气候的特点,所以身上长满了保暖的绒毛。 ?热带草原景观与苔原景观有哪些不同, 答:热带草原地区的气温高,一年分干湿两季:湿季时,草类和树木都长得非常茂盛;干季时草类凋萎,树木落叶,这时候动物就要成群迁徒到有食料的地方去。所以这里的动物都有善跑的特点,而且以食草动物为主。如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斑马、长颈鹿、羚羊等,食肉动物有狮子等。可见,动物善跑的特点与气候、植物等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苔原带的景色比较单调,因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很短而且凉爽,永久冻土层广布,所以植物很少,常见的是低级的苔藓和地衣。由于食料缺乏,造成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少,这里的特有动物是驯鹿,它以苔藓和地衣为主要食料。 (七)读图启发式的漫画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环境教育的专题内容里,为了增强图象的示意,把讽刺性强、富于思考的漫画作为图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说明有 关的道理,这是一种改革,值得提倡。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由于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大发展,创造了现代文明,但是与此同时,地球上出现了森林锐减,沙漠蔓延,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水源污染,酸雨肆虐,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人口增长过快等环境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类面临着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环境与发展无疑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现在和未来,生存和繁衍,前途和命运。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这个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的地球。环境教育的漫画,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一些铁的事实:人与大自然共处,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进程中,正干着许多好事和蠢事,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是否也在毁灭自己,~透过各种风趣幽默、寓意深刻的画面,去教育人们,特别是教育青少年,要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1992年,为迎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为纪念1992年世界环境日,广东省环保局和《环境》杂志社联合主办了以“人类?环境?发展”为主题的全国环境漫画大赛,其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有教育意义的漫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漫画,去启发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树立崭新的环境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增强环境保护和建立一个文明世界的责任感。 获得这次漫画大赛特等奖的《可歌可泣》,是由三小幅画构成为一个整体的漫画,它寓意深刻,讽刺性强。教师可以根据漫画的内容提出设问: ?上幅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答:反映了滥伐者把森林砍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中幅反映的现象是江河怒涛汹涌,它的寓意是什么, 答:寓意森林被砍光,造成水土流失之后,“山洪为森林举行葬礼,天地人间泪水横溢”。 ?下幅“英雄模范授奖大会”,究竟说明什么问题, 答:内容反映一批人物分别获得“伐木英雄”、“抗洪英雄”的奖状。深刻讽刺了滥伐者造成的祸患,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罪人,反而成为抗灾功臣。这种给罪人评奖的领导,难道不引人发笑吗,漫画的图象使人看到“一圈圈残桩是伐木者的勋章,一个个狂浪是抗洪者的锦旗”。继续下去,后一代子孙的命运,真是难以预测。 获得这次漫画大赛二等奖的是《现在都风行俺老猪的鼻子啦》(作者:天呈)。 ?猪八戒对着孙悟空嘲笑什么, 答:嘲笑人间为什么出现那么多假老猪,他们都风行俺老猪的长鼻子。 ?猪八戒在天空腾云驾雾的云块为什么颜色特别黑, 答:空气污染造成的恶果。 ?假老猪的长鼻子是什么东西,它深刻讽刺哪一种现象, 答:是防毒面具。深刻讽刺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含有大量煤粉、烟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使空气污浊,烟雾弥漫,危害人们的健康,因而象猪八戒的长鼻子那样的防毒面具出现了。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更能引起兴 趣。 洪三泰先生为这幅漫画配了诗,非常风趣幽默,使人一边读,一边笑;一边思考,一边醒悟: 一个腾云驾雾 一个吞云吐雾 长鼻子笑长鼻子 真老猪笑假老猪 俺老猪里外不是人 你是人却越活越糊涂 你四处撒放浓雾尘烟 怎么又怕尘烟浓雾 (八)读图启发式的程序教学 把“读图启发式”教学与综合程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称为读图启发式的程序教学。目前我省有不少教师进行这项实验,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以图诱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设疑,使学生便于理解接受。实验证明,利用读图启发式进行综合程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有这样一个实例,某重点中学的老师,设计了一道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的读图分析题,很多老师都反映这道题能结合实际,水平高,思考性强。但结果大多数学生却无从下手,不懂得怎样回答。题目是这样的: 读某地剖面图(图略),图中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人类在山区盲目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则A、B两城可能引起水资源紧张的是哪一个,请解释原因。 ?甲、乙两河中泥沙含量较多的是哪一条,原因是什么, 由于这道题综合了气候、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潜水和承压水、河水的补给,流水侵蚀作用、地质构造、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等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如果把它编制成一套中小步子的程序题,就能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了。经过这种训练后,学生掌握了方法,将来遇到难题,便能迎刃而解。这道题的中小步子程序如下: ?乙河所处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答:断层) ?甲河河水主要靠_____补给。(答:雨水) ?乙河河水主要靠_____补给。(答:承压地下水) ?A、B两城,哪一个城市降水量多,_____(答:A城)原因是 (答:A城离海近,地处迎风坡。B城离海远,地处背风坡) ?A、B两城中,_____城的水循环较活跃。(答:A城) ?A、B两城中,_____城的水资源较丰富。(答:A城) ?承压地下水的补给区在_____处。(答:在迎风坡山腰处,即图中a处) ?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则对承压地下水的影响是:_____(答:补给区的植被遭破坏后,雨水下渗量减少,使承压地下水的水量减少,造成乙河水量也减少) ?甲、乙两河中,_____河两岸地面受流水侵蚀更严重些。(答:甲河) ?甲、乙两河中,泥沙含量较多的是_____河。(答:甲河) 可见,利用读图启发式的方法正确编制中小步子的程序题,能起到引路作用,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题能力。但是要编制好中小步子的程序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它是“程序”,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一个系统,是某专题知识的内部联系。所以,编制程序题应以整章或整节的教材内容作为单元,科学分步,确定设疑类型,这样才能建立程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怎样备课和实施呢,根据中学生的“动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规律,借鉴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思想,按照从低级、中级、高级能力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把读图启发式的程序教学过程分为“引导、自学、讨论、小结、创新”五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读图引导 利用读图提出饶有兴味又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情景,容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阶段教学创设前提条件。 2.读图自学 教师展示学生的自学提纲,这些提纲是根据课本插图和教材内容,由不同能力层次的各类题目组成的。学生通过读图和看书,可以找到答案,这一阶段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动眼、动脑寻求问题的答案,避免成绩差的学生不愿读图思考的毛病。 3.讨论 讨论阶段的程序是:?展示讨论提纲;?学生思考、讨论、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 讨论阶段最关键的是精心设计讨论提纲,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提出问题(包括自学阶段中层次较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图”的同时,要结合地形图、气候图、工农业分布图,或有参考价值的示意图,进行对照讨论分析。 4.小结阶段 由教师对本节的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归纳成序,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学生在上述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比较零碎,未成系统。教师应根据本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反馈信息,运用知识结构的图表进行小结串讲,使知识概念化、系统化、条理化。 5.创新阶段 这是学生能够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或评价实际问题,为经济建设服务,提出正确见解的过程。其程序是:由教师展示有关的地图或图表,提出要探讨的问题,经过学生思考、收集资料和加工,教师引导学生论证,得出结论。探讨的问题可以是能力层次较高的、或者是结合当前社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乡土实际,自绘一幅广东省人口密度图,然后向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 ?汕头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800人,据你所知道的有关就业、环境保护、能源、交通、住房等情况,试衡量一下汕头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 ?乳源县是广东省人口密度最小的县,洛阳镇人口密度竟小至每平方千米只有15人,这个贫困的山区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却很丰富,试衡量一下乳源县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怎样解决, 在创新阶段中,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不能采用放羊式的自由讨论,应该把线索和依据提供给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这个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学会怎样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5个程序阶段的教学,与地图和图表结合在一起,一环扣一环,步步引导,形成一个读图启发式的程序整休:引导阶段和自学阶段重点是揭示本节教材内容的组成,是学习的基础;讨论阶段和总结阶段重点是揭示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的内部联系,是教学的关键。通过这4个阶段的学习,完成了这一节的“双基”教学,使学生建立了教材的知识体系。创新阶段是教材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既加深和丰富了已获得的知识,又培养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地理园(室)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组成部分 (一)在实践中形成,在改革中发展 我在中学任教地理时,与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一起,兴建了一个地理园,内有天象气象观测、地震测报、水质水污染监测、地貌模型、岩石、矿物、化石、土壤、古石器标本等。有了这个基地,课堂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外活动能为生产建设服务。 实践证明,建设地理园,符合青少年认识过程的规律,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学生对学习地理很感兴趣,认为学有所得。 “为教学改革而建设地理园”,我这种教学思想就是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中形成的。我担任地理教研员后,看到不少青少年被禁锢在课堂里死啃课本,脱离实际,实在是地理教育的失败,必须改革。当前,重视对青少年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为人们愈来愈觉察到“升学教育”给青少年带来的恶果:学业负担过重,德智体不能全面发展。为了转变教育思想,广东省教育厅于1985年底发出《关于在重点中学办好地理园和生物园的通知》,把“两园”建设作为转变教育思想的突破口。《通知》强调指出:“两园”是地理教学和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组成部分。的确,地理教学如果不认真改革,拖了后腿,将严重影响整体改革的进展。 为了搞好地理园建设,我首先选择了深圳中学、珠海市一中、台山县一中、电白县一中作为建园的试点学校,在地理科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园(室)。深圳中学的地理园(室)是现代化、规范化、内容齐全的典范。珠海市一中的地理室是引进澳门培正中学模式的样板。台山一中地理园的最大特点是在园地旁边有一个露天教室,是旅美旅港的几位校友捐赠的。电白一中的地理园,全部直观设施,能够反映地理教材的所有内容,堪称为教学服务的典型。四所试点中学建园后,教师在地理园(室)内开展实地的现场教学,利用各种模型、实物、标本、图表、仪器、幻灯片、录像片的信息传输,使抽象的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效果显著,真是教师言之有物,学生学得有趣。香港、澳门不少中学校长和教师以及海外华侨参观后,都赞口不绝,深受感动。 经过8年时间的实践,3次全省性的经验交流,到1993年,全省已经建成地理园(室)的完全中学共341所,占74.1,,并开始向初中、职业中学和小学辐射。 要建设地理园,就要有场地。目前学校的空余地方不多,但是客观上的困难阻止不了教师建园的积极性,他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各显神通。例如,有利用山坳建园的东山中学,有利用山坡建园的广宁中学,有利用天台建园的广东实验中学,有利用走廊建园的江门二中,有利用闲置地建园的墨江中学,有“移山填沟”而建园的惠州 市一中。 在形式内容上也是百花齐放,有综合型的(即地理园和生物园合在一起),有盆景式的(即把各种地貌制成盆景),有以天文气象观测为主的,有以地震监测为主的(如配合新丰江水库地震台进行观测的龙川一中、河源中学、忠信中学),有以景观为主的(如茂名市一中),有以乡土地理为主的(如乳源县民族中学),而大多数地理园的内容是以大纲为根据,以教材为蓝本的,使地理园更好地发挥为教学服务,为课外活动服务的功能。 随着教学整体改革的开展,地理电教室的建设也乘着地理园建设的东风“吹”起来了。现在我省普通完全中学等级评估中的一级学校,都建有专用的地理电教室。 地理电教室是运用现代化的视听工具(如幻灯、电影、录音、录象、电视等)进行教学的基地。这种优化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为视听结合的信息传输,比其他直观教具更形象、更生动。在电化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利用视听工具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是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其中主要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必须运用形象思维。方法是放映景观片效果最好。 要让学生懂得地理判断和推理,必须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是设计知识结构片效果最好。 要揭示地理要素之间和人地之间的关系,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是制作多种要素的综合片效果最好。 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选择诱发想象的思考片效果最好。 利用地理电教室进行教学,具有设备现代化、教材形声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把要讲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变化发展过程,以图象和声音的形式再现于课堂,情景交融,为读图启发式教学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条件。其中,依图设疑、质疑、解疑的方法,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从效果来看,幻灯片和投影片的图象是以静态出现,而录象片和电影的图象则以动态出现。两者各有优势:静片便于观察,能重点突出要观察的问题,又能利用观察的事物去启发学生认识新事物;动片由于着重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故便于了解原理和规律(如大陆漂移、昼夜长短和四季成因等)。可见,静片和动片都具有本身的特点,它们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 (二)为教学改革服务的园地 1.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 中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做到打好基础,减轻负担,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质量。因为中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要回到本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思想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尽管名义上也说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但实际上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和题海战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与全面发展是背道而驰的。我们提倡建设地理园,并不是狭义的地理园(气象哨再加几个地理模型),而是要逐步建设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要求的地理园系列场地:包括了天象、气象观测;环境 污染监测;地震测报;地貌模型;地理电教室;岩石、矿物、化石、土壤标本室;仪器室;制图室等。有些可以因地制宜合起来。要完成上述规范化的设施,如果地理教师没有基本功,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是不可能建立这些系列园地的。除了建园,还要管园和用园,比在课堂小圈子里不知要多做几倍工作。这样就促使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下苦功,要流大汗。 深圳中学林焕歆老师(深圳市劳动模范)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说,深圳中学的地理园(室)是全国一流的,原因是他们有钱。我说,不是,原因是林老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换来的。在建园初期,他们没有经费,是林老师拿着锄头和学生一起平整场地;没有仪器设备,是林老师亲自动手制造,连望远镜的镜片也是自己磨制的,大量的幻灯片也是林老师自费外出拍摄的,最后才感动了“上帝”拨款。可见,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最关键的。我们要学习的,正是林老师全心全意为培养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新一代的正确思想。 2.促进了课堂教学体系的改革 地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里谈改革,必须利用地理园,把单一的教学体系变为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体系。地理园不但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而且也是地理教学的实验室。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但绘制家乡的地图和制作立体模型时,却不懂得怎样运用比例尺,后经多次练习,才从不懂到掌握比例尺。制作自流井盆地模型的同学更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有关自流井自喷的原理时,我只能拿着课本读出来而不理解;现在通过制作模型,如果别人问:“为什么会自喷,”我不必再看书本读了,把实践过程中掌握的原理讲述出来就觉得很容易了。可见,地理园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地理园的建立,可以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参与者”和“发现者”,培养学生的兴趣、志趣和乐趣,发挥学生的特长,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所以说,地理园是第一、第二课堂结合的一种优化形式。 3.促进了教学结构的改革 地理园的建设和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凯洛夫《教育学》虽然提倡课堂类型结构的可变性,但实际做起来每堂课几乎都是呆板地按“五个教学环节”去上课,把教学这一细致、复杂、创造性的劳动局限到规定的模式中,束缚了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现在,利用园地进行现场教学,改革课堂结构形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几年的现场教学试验,我认为探索式的现场教学模式效果比较显著。教学程序是:创设问 题情境?观察?思考?探究?获得新知识。 以《中国气候》为例说明:教师利用地理园内的中国地形模型(含海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我国为什么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的问题)?学生观察(中国的海陆位置)?思考(海陆热力差异的原因)?探究(海陆气压差异的原因)?获得新知识(中国冬夏季风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这种结构模式,效果是把抽象转化为直观,难学转化为易学。 4.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地理园的建设与使用,把单纯课堂传授书本知识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另方面,联系地理园内的实际去讲清基本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一定的直接 知识,这也反映了认识论中知行统一的规律。例如:我省很多学校在地理园内建有赤道式日晷和简易经纬仪,不少高一地理教师在讲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后,带领学生到地理园内,利用赤道式日晷观测地方时的正午12时,并用简易经纬仪同步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观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即H,90?-?-δ?相一致。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掌握了赤道式日晷和简易经纬仪的使用技能,又加深了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的理解。 5.促进了教法和学法的改革 地理园的建设有利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因为通过对地理园内各种事物的观察,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问,而好奇心正是求知欲的萌芽,疑问正是思考的动力。启发的形式是多样的:一种是先观察后提问,不断激发和诱导学生思考,进而概括出结论,获得新知识;另一种是先讲后观察再提问。如果启发得法,常能成为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源泉。 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步进行,才能使教与学朝着同一目标迈进。地理园的用园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怎样观察。作为认识事物的本质,直观是一个手段,地理园内的模型、标本、仪器设施,都是直观形象的实物。直观的过程就是组织观察和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目的要明确,方法要正确,心须抓住观察事物的特点,或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形成特点的原因。只有观察正确,才可能有正确的分析。学生学会了观察,就会从观察中受到启迪,产生丰富的、有价值的联想,而导出发明创造。 6.促进了考试方法的改革 地理园的建设与使用,必然会促进考试方法的改革。在园地里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既符合科学性,又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减轻学生的负担。 考试的方法可以采用开卷与实践相结合,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思考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我曾经和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共同设计过一份高中地理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的考试题。学生的反映是: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生动有趣。 绘图:观察“地垒和地堑”模型,在白纸上描绘一幅地垒和地堑图(要求箭头方向和岩层位置都正确)。 比较:观察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标本,从外形和结构两方面比较它们的区别。 小组比赛:在“全球六大板块”模型上标出各板块的名称。方法是按照学习小组,每次派1人标出其中2个名称,全对的给10分,1个正确的给5分,全错的0分,成绩累加后,小组成绩即个人成绩,目的是鼓励个人要为集体争光。 判断:观察“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后,判断有关岩石圈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所以称为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地壳和下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效果评价:这种考试方法能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能使学生在讨论中纠正错误;能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巩固知识;能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心情轻松。 (三)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要把地理园办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基地 地理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掌握初步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树立建设家乡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作为客观的地理环境,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地理科学总是把大自然当作实验室,所以要完成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广泛而紧密地联系自然实际、生产实际、生活实际。例如,初中《地理》“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内容,学生较难理解。不少地理教师在地理园内制作等高线的立休模型,最使参观者感兴趣的是宝安县沙井中学的等高线立体模型,老师用钢丝盘结制成的等高线骨架,地面铺一块水泥做的平板,使等高线能投影到水泥平板上,外面用塑料布缝制一个山地形状的罩套,直观地讲清了原理。学生通过观察,一看就懂,化难为易。又如“陆地上的自然带”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难点,有些学校在地理园内制作了自然带的缩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弄清了自然带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课堂上讲授的教学内容。 2.要把地理园办成科技活动的园地 地理园为生产、科学实验服务,是地理园巩固提高的又一标志,也是教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提高社会效益的重要反映。通过地理园的科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为实现当地经济建设不断钻研新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毕业后更好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农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各种科学实验的课题是很多的,学生在这个广阔天地里是大有作为的。台山县华侨中学建造了乌龟池,把气象观测与地震前兆观察(乌龟的活动异常)结合进行研究。广州培英中学把气象观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结合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地理园的科技活动内容与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建立及布局的关系更为密切。担负着课题研究任务的地理园的观察活动,既需要地理知识,又反映一定的思想观念。例如,家乡的生态环境调查,反映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土地资源的调查,反映了合理开发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观念,并涉及贯彻执行“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河湖井泉的考察,反映了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观念。值得推广的经验是遂溪县大成中学地理园内,老师自制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实验”和“承压水”的立体模型,通过观察演示,学生既掌握了规律和原理,又为将来搞好家乡的环境保护作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要把地理园办成乡土教育的园地 改革中小学各科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乡情、国情教育,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追的重要任务。而地理学科对实施乡情、国情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独特作用。 为了在地理园内进行乡情、国情教育,我选择了高州中学和佛冈一中两所山区中学作为试点,建设乡土教育园(室)。高州中学原先已经建了一个地理园,因乡土教育的需要,我和该校巫老师共同设计了高州乡土地理教育园,内有全县和城区的巨型立体模型,有丰富的岩石和矿物标本,有各种水果、农副产品、土特产的浸制标本,有高州的气象、水文、工农业、交通的统计图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有高州水库和灌溉系统的工程模型,有高州籍的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丁颖的事迹介绍。进入园内,同学们面对的是家乡的锦绣河山和田畴道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学生是非常了解的,但内涵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规律却是陌生的。引导青少年从熟悉的现象中去 发现真理,不但会诱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而且这种认识研究家乡的活动,更有利于青少年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在园地里上乡土地理课,教师引导学生用人地关系的观点去分析高州县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否协调合理,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为什么高州县能够成为广东重要的香蕉、荔枝、龙眼基地, 为什么高州县能够发展橡胶种植事业, 高州水库对工业、农业、养殖事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请你提出搞好高州县水土保持的几点措施。 高州城区的工业布局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 丁颖毕生致力于水稻研究工作,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哪些优良品质为家乡建设服务, 佛冈一中的乡土地理教育室,又是另一种形式。它着重挖掘山区的优势,把佛冈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土特产、专业户的新产品、革命斗争史、建设成就史、校史等都陈列出来,让学生认识山区、热爱山区,树立为建设山区而学好本领、艰苦创业的责任感。 现在我省中学地理园正不断增加具有乡土教育特色的内容,使之成为长期对学生进行爱乡土、识国情的教育场所。 4.要把地理园建设成为学校美化的园地 现在我省很多地理园的建设与美育教育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发挥得更好,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很多美术教师也为地理园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设计的园地,形式多样,有的象园林建筑,有的象江山万里图,有的象中国山水画。各种设施,排列整齐,比例均衡,这种具有“诗情画意”的美育环境,吸引着学生去浏览学习,也使人情景交融,触发联想,感到学校、家乡和祖国的可爱。例如,深圳中学的地理园是建在校门侧面的,气势磅礴,美观大方,学生一进校门,就感到这是一个优化的教学生态环境。清远市连州中学、肇庆中学的地理园,具有造型美、风格美的特点,很多精致的模型缩景,为青少年创设了良好的美育环境,学生通过审美的学习活动,以情感为推动力,去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和特征,从中也得到美的享受。 在建园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制作模型、绘画地图、景观图,拍摄洗晒照片等实践活动,进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这个过程,教师要做好技巧的辅导和示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例如,梅州中学每年都举行一次学生自绘地图的评比活动,从而充实了地理园(室)内的教具设施。 当地理园真正起到为教学改革服务的作用,成为课外活动的园地,成为乡土教育的园地和美化的园地时,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得到大大的加强。 日本 (初中地理 人教版实验本第八章第二节) 读图训练1:《东亚的政区》 师:(复习提问)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东亚地区的概述,大家先思考一下:东亚包括哪几个国家,[幻灯投影图《东亚的政区》]请一位同学在投影图上自西向东指出这些国家的名称。 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师:正确。 读图训练2:《富士山》 师:在东亚地区有一个著名的活火山,它以对称完美的圆锥形山体,高耸蓝天的雪峰而著称世界。[幻灯投影《富士山》彩色照片]相信有不少同学在挂历或电视屏幕上已经看过,有谁知道它叫什么山, 生:富士山。 师:它是哪一个国家的象征, 生:日本。 师:对的。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日本的地理概况。请翻开课本第118页。[幻灯投影标题:第二节日本]根据裸文第一段的要求,利用《东亚的政区》地图的比例尺,量算北京到东京、上海到长崎的距离。如果乘飞机从北京到东京,时速800千米,约需多少时间,如果乘轮船从上海到长崎,时速30千米,约需多少时间,现在大家首先看看课本第113页图中的比例尺,1厘米代表多少千米, 生:600千米 师:在图上北京到东京是多少厘米, [学生动手量算]生:3.4厘米。 师: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生:2040千米。 师:对。如果乘飞机约需多少时间, 生:约需2.5小时。 师:对。现在大家再在图上量算上海到长崎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生:1.4厘米 师:对。根据比例尺再计算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生:840千米。 师:对。如果乘轮船约需多少时间, 生:约需28小时。 师:计算正确。现在我们再来阅读《日本图》,[幻灯投影《日本国》]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说日本是一个岛国, 读图训练3:《日本图》(彩色地形图)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日本的领土是由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的,这些大小岛屿均被太平洋和日本海包围,所以说日本是一个岛国。 师:正确。请一位同学出来指图说出日本四大岛的位置和名称。 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四大岛自北往南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师:哪一个岛最大, 生:本州。 师:正确。[幻灯投影提纲] 师:大家看看这个岛国的分层设色是以什么颜色为主, 生:以褐色为主。 师:既然以褐色为主,说明日本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生:山地多,平原少。 师:正确。我们继续看图,找出最高的山和最大的平原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生:最高的山是富士山,在东京西南方。最大的平原是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 师:你说日本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有什么根据, 生:因为这里的绿色最广阔。 师:对。在图上你还能说出日本为什么多海港, 生:因为海岸线曲折,所以多海港。 师:是的。请指图说出,有哪些著名海港, 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神户和横滨。 师:正确。大家继续思考并回答,日本的季风气候有什么特征, 生:(不语) 师:刚才大家已从图上懂得日本是一个岛国,既然是岛国,我们就可以从它所处的位置去解决这个问题。 生: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师:对。既然这种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那末,冬夏两季与我国大陆同纬度的地方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冬季比较温暖,夏季比较凉爽,年降水量也比较多。 师:正确。这样的气候对森林、水力资源有什么关系, 生:适宜森林生长,所以日本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由于降水丰富,流量大,加上岛国的面积小,地面河流也短小,但水流湍急,所以水力资源丰富。 师:为什么水流湍急, 生:因为日本多山,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所以水流湍急。 师:正确。 读图训练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师:日本除了上述的自然地理特征外,在地形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火山分布广,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九州岛的阿苏火山是世界上火山口最大的火山,火山口东西宽18千米,南北长24千米,方圆80千米。根据统计:日本全国有大小火山200多座,其中70多座是活火山。富士山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从公元8世纪有文字记载以来共喷发过18次,其中在公元800年、864年和1707年曾出现过3次火山大喷发,现在仍有喷气和地热现象。日本地震频繁,每天发生有感地震4—5次,平均每年多达1500多次。强烈地震约3年一次,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达15万。大家思考一下: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幻灯投影图13(图略)《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生:因为日本位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所以火山和地震很多。 师:对。请大家参考课本《富士山》图的小字说明,指出富士山为什么能够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生:因为富士山是活火山,又是日本最高的山,除盛夏外,山顶常有积雪,附近 有瀑布、温泉、湖泊。山下的樱花如霞似锦,引人喜爱,风景非常优美,所以成为旅游胜地。 师:对。在日本,人们把圆锥火山都叫“富士”。例如:津轻富士、会津富士等。而富士山的圆锥雪冠最为典型,所以日本人把它尊奉为“圣山”。上面我们学习了日本的自然地理概况,可以归纳出如下四个特征。[幻灯投影提纲] 读图训练5:《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1989年)》 师:从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看,除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外,其他矿产资源贫乏。所以,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的日本,所需的重要原料和燃料,都要从国外进口。请大家看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1989年)》统计图[幻灯投影],指出日本缺少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 师:对的。但是,你为什么不说木材呢,既然日本多森林,为什么在统计图中还要进口那么多木材, 生:因为需要木材的数量大。 师: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另外,根据其他公布的资料表明,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没有下降,这又是为什么, 生:(沉默不言)师:这是由于日本为了保护绿色环境,宁愿进口大量木材,也不愿意过多砍伐本国森林的结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在路上的汽车,在商店里的电冰箱、电视机、录像机等,有不少是日本制造的。你能否从这些现象说出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生:有汽车制造和电子等工业部门。另外,为了把这些工业产品运往世界各地,还要发展造船工业。 师:对。但是要制造汽车和轮船,还要发展哪个工业部门为它提供原材料, 生:钢铁工业。师:对。在统计图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所需的棉花,100,要从国外输入,它用来发展什么工业, 生:纺织工业。 师:对。此外,日本还要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煤炭,这是拿来发展什么工业的, 生:电力工业。 师:除电力工业外,大家再想想:石油、天然气、煤炭内有几十种化学物质,还可以发展什么工业, 生:化学工业。 师:对。所以,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这些部门的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大家在小学学习历史的时候,都知道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而最近二、三十年,日本的经济能够高速发展,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生:科学技术发达。 师:为什么科技水平高, 生:靠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 师:对,这是一个方面。另外,大家还要想想:日本是怎样利用它的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来开拓国际市场的, 生:利用良港多的优势,发展海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使经济高速发展。 师:正确 读图训练6:《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 师:日本所需的重要工业原料均依赖从国外进口。[幻灯投影“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指出日本从哪些地方进口煤、石油、铁、铜、镍、铝土、铅锌,生:从中国和美国输入煤炭,从中东地区输入石油,从巴西和澳大利亚输入铁,从智利输入铜,从加拿大输入镍,从澳大利亚输入铝土,从加拿大和秘鲁输入铅锌。 读图训练7:《在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 师:结合课文,说出日本两个最大对外贸易港口的名称。最大的贸易对象是哪个国家,[幻灯投影“在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 生: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横滨和神户。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 师:结合课文说出,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哪些,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哪些, 生: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向中国输出的商品有钢材、电子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 师:正确。 读图训练8:《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师:根据《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所示,,幻灯投影图17(略),指图说出日本的主要工业区有哪几个, 生:有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四个主要工业区。 师:这样说也可以,但还不够准确。因为日本的主要工业区是由这些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组成的。例如,东京及其附近的横滨组成了京滨工业区;大阪及其附近的神户组成了阪神工业区;还有名古屋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等。 大家继续看图思考并回答: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方, 生: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是有利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 师(概括):日本的主要工业区集中在临海地区,主要是因为其资源和市场的严重对外依赖,而沿海优良港口多,海运条件优越,对外联系方便。 东京是日本首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大家看图并回答:东京的位置在哪里,为什么东京的人口那么多, 生:东京的位置在关东平原的南部,东京湾的西北岸。因为东京是首都,所以人口多。 师:东京的位置答对了,但人口多的原因还没有讲清楚,因为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首都,人口并不多。刚才我已经对大家说过“看图并回答”,就是说,应该联系图 上的工业区来思考。 [学生活跃,不少人举手要回答] 生: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区,经济发达,又是交通中心,所以人口众多密集。 师:正确。 读图训练9:《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 师:日本是岛国,有发展渔业的优越条件。[幻灯投影《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请大家读图,指出暖流和寒流是怎样区分的, 生:实线箭头代表暖流,虚线箭头代表寒流。 师:正确。在图上,你能看出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吗, 生:因为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相汇。 师:寒暖流的名称叫什么, 生: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 师:为什么寒暖流相汇处鱼群多, 生:不懂。 师:因为在暖流里生活的鱼类遇到寒流不适应,同样在寒流里生活的鱼类遇到暖流也不适应,所以在相汇处鱼群徘徊不前,非常密集。除了寒暖流相汇的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生:饵料丰富。 师:对。但是这里的饵料为什么丰富呢, 生:不懂。 师:先思考一下海鱼主要吃什么, 生:各种小动植物和残渣粪便等东西。 师:日本人口多,从河流带来的各种残渣粪便、枯枝烂叶、垃圾等有机物质也多,使浮游生物繁殖快,鱼类的饵料也就丰富。沿海、近海的鱼类生长迅速。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渔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工业。至于农业方面,同样也很发达,其特点是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高。大家想想日本的农业为什么会有这个特点, 生:沉默不言。 师:大家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两方面去思考。 生:日本平原狭小,耕地少,已做到精耕细作;日本能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实现了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所以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高。 师:正确。现在我们可以对日本的经济作一概括的小结。[幻灯投影提纲] 读图训练10:《日本神社》 师:日本经济发达,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学习、应用西方的先进技术,使经济迅速发展。所以说,现代日本的文化,既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例如:日本神社,[幻灯投影图]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宗教信仰的地方, 生:不知道。 师:其实在电视和一些报刊上已经介绍过,可能大家没有注意。日本民族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称为神道教。神社就是神道教信奉者拜神活动的地方。在日本城乡,到处都可以看见神社。结合课文,请大家说明日本在宗教信仰方面是怎样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生:除了本民族的神社外,东方的佛教寺庙、西方的基督教堂在日本也可见到。说明有不少日本人是信奉佛教,或者信奉基督教。据一些刊物报导,有不少日本人同时信仰几种宗教。可见是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师:讲得很全面。另外,在服装和饮食方面又怎样呢, 生:日本的传统服装是“和服”,除节日外,日本人平时已习惯穿西装了。日本的传统主粮是大米,但由于大量进口小麦,吃面包的人也不少。 师:日本在民族文化方面哪些受中国的影响,哪些受西方的影响, 生:在古代,从中国传入建筑、文字、水稻、铁器制造等方面的知识。近代,则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师:这样回答正确。 [幻灯投影提纲] (四)既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同学们:今天的新课就讲到这里,请大家注意,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掌握自然地理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把位置与气候条件联系起来;气候条件与森林资源联系起来;地形、气候、河流与水力资源联系起来;矿产贫乏与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联系起来;海岸曲折、多良港、造船发展海运与开拓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四大工业区的临海分布与便利进出口联系起来;经济高速发展与重视智力开发、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才容易理解和 掌握。 同学们再见~ 杨岳生 杨岳生 男,浙江新昌人,1930年生,1955年浙江师范学院地理科毕业,先分配到原热河省(今河北省)承德市任中学教师,1978年调到浙江绍兴一中任地理教师至今,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浙江省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地理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绍兴市科普摄影研究会会员。曾任绍兴市人大代表、浙江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委会委员。绍兴市优秀专门人才,浙江省劳动模范。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地理教学中擅长图示直观,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过有关地理系列板图的设计与绘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教学经验文章,以及地理考察日记、乡土地理教材等,共百余万字;主编、执笔的《绍兴市地理》,获浙江省乡土地理教研成果一等奖。1985年以来,为大、中、小学,地理学会等作过二十多次报告。教学工作照片及简要事迹曾刊载于《浙江日报》。教学录像片曾在绍兴和上海电视台播放。 心向学生 面向社会 教育是一门神圣的职业。人们赞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就是讴歌教师在培养年轻一代中建树的丰功伟绩。教师工作不仅直接影响青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紧密维系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地理教师更应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爱学生,爱乡土,爱祖国。以自己的兴趣带动学生的兴趣,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科研中,含辛茹苦,辛勤耕耘,为振兴地理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建功立业。 一、地理兴趣的重要 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科,上至宇宙空间、天文气象,下至地质地貌、人文景观,内涵深广,包罗万象,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果教育得法,是能促使学生深入钻研,提高地理科学知识水平的。而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关键在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固然,地理教学手段是多样化,方式是多渠道的,如常用的启发式、程序法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任何教学方法如果离开趣味性,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地理教学只有在学生具有学习地理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水到渠成,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我国著名地理教育学家陈尔寿先生曾经说过:“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这精辟的论述,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是人门的钥匙,是成功的先导。从地理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只要在培养地理兴趣上狠下功夫,是能在地理教育的沃土上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的。 培养地理兴趣之所以极为重要,主要由于地理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和地理科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现状所决定的。 首先,地理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培养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地理学科空间观念强,形象思维在整个地理恩维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宇宙到地球,从环境到人类,种种地理事物都在一定空间存在。学生只有具有深远的空间观念,具有丰富的形象思维,才能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客观存在,才能确切掌握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如讲述系统地理,锋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其移动有什 么规律,等等,都必须在广泛展开的形象思维中,通过联想、比较,逐步建立起空间概念,认识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区域地理同样具有很强的空间观念,必须通过种种地图、插画、图表,通过形象思维,巩固地理知识。如讲“晋煤东运”,最好采取边讲边绘的方式,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形象的山西煤炭外运的铁路运行图,从而轻松愉快地了解并掌握各条铁路线在煤运中的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众多的图表好象一幕幕影视片那样,使各种地理信息正确地在学生的中枢神经反映出来,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如不重视形象思维,不重视以多种途径诱发学生的地理兴趣,而单纯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背诵课文“信条”,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学好地理。 其次,地理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在培养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兴趣,对任何学科讲,都是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但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因而趣味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也各有异。如语文、数学等带有工具课性质的学科,在升学考试、各级竞赛等促进作用下,教学中即使少有趣味性,但学生在多做、多练、多接触中,对该学科产生兴趣的系数必然相应增大,这是因为兴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多学深钻密切相关的。地理课在有些学校未被重视,高校招生及高中招生往往不考地理,与之相应,各级地理知识竞赛也不如语文、数学科那么纳入正轨系统,以致部分学生,由于全面发展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就很难自觉学好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特别重视兴趣的培养,以种种形象生动的直观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爱好,调动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依然主动认真地学习地理。青年学生酷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知识,可塑性强,适应性大,只要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使学生对地理事物产生悱悱恻恻、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由于对地理向往的形成而主动自觉地学习,掌握好深广的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的全面掌握,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这两条相辅相成的主渠道完成。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效进行,都离不开兴趣,学生思维总是在“兴趣—钻研—兴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不断扩散。 综上所述,我认为“兴趣”这条主线必须贯穿于地理教学全过程。在以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圆满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因而,“趣味地理”应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概括,“在培养地理兴趣上狠下功夫”,应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地理兴趣的培养 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地理兴趣应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地理兴趣;其二,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地理兴趣。 (一)改进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我重视启发式教学,多渠道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爱好,课堂教学力求“三化”,即“文字图画化,讲述形象化,实验多样化”,特别重视地理教学板图的设计与绘制,便于学生通过富有新意、饶有情趣的板图、板画,消化教材,接受地理知识。 1.设计新型板图,力求“文字图画化” “文字图画化”,是指课文内容通过板图、板画等直观手段,以生动的画面进行表达分析,从而获得“文以载道,图以载文”的成效。使理论分析与艺术享受紧密结合起来。 重视地理板图的设计与绘制,有助于地理兴趣的培养和教学理论的阐释。根据教材要点,精心设计,周密构思,运用最简便的教具——彩色粉笔临场发挥,以达到“图以载文”,提高时空观念,增强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这是“文字图画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理板图的设计与绘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绘简图 简图是普通地图的简略画法。它具有绘图迅速、概括性强的特点,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收效较好的板图形式。 A、轮廓示意图 这类图主要用于边讲边画,以地形区(政区)的基本轮廓特征为依据,用简洁、明快的笔法画出地形轮廓,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主要可归纳为: 几何图形 这是运用概括的手法,绘制富有特性,又便于记忆的图形。如罗马尼亚近似圆形,德国近似“凸”字形,长江近似“V+w”形,黄河近似“几”字形等。这类图形轮廓线极为简单,图中内容重点突出,学生易学易画,教学效果较好,但几何图形有其很大局限性,因为多数国家和地区是较难概括成某一几何图形的,所以只能根据教材内容偶而为之。 形象图形 这是根据一国、一地区轮廓形象与某种事物的相似而概括、比较画成的简图,如意大利似皮靴、伊里安岛象只鸟等。这类图形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地形轮廓特征,但与几何图形一样,局限性大,不能普遍应用。 概括图形 即概括一洲、一国、一地区的基本特征,画出主要半岛、海湾分布的简图,如北美洲(格陵兰岛及北部岛屿从略)。这类图形,绘图迅速,可一笔画成。它能较正确地反映出该地区的基本轮廓特征。 近似图形 这是在几何图形基础上进一步画出轮廓近似地形图,一般用于课文的复习与巩固。一国、一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概况都可用这类图反映出来。如“法国地形、河流、物产分布图”等。但是,地形轮廓比较复杂的国家、省区,画近似图形就比较困难,这必须预先对欲画的地形轮廓详尽分析,找出各部位的形象特征,然后组成简图加以表示,如画难度较大、而用途最广的“中国轮廓板图”,我先对“中国地图”仔细观察,反复琢磨,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大胆取舍。在认真分析比较中,得出几个局部性的轮廓几何图形:连云港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近似半圆形,帕米尔高原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端近似大弧形,横断山脉西界是一个小弧形,新疆西界由三个直角、一个弧形组成,内蒙古北界又是一个大弧形,东北略似一个长方形,辽东、山东两个半岛犹如两把铁钳。根据这些轮廓特点,就可绘成简略而又能体现特征的“中国轮廓图”。再在这张简图上画出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就绘制成一张简明的中国空白图。又如绘制难度最大的“亚洲轮廓图”,先作分析比较。亚洲大轮廓是一个四边形,东、南两边有一系列岛屿和半岛,设计绘制时掌握这些轮廓特征,就可画出既迅速又基本相似的亚洲轮廓图。 B、景观图 这是用不同符号或形象表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景观图,其特点是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画“澳大利亚”时,在轮廓图中画上袋鼠,表示其动物的古老、特殊性;画上羊群,表示其经济特点;同时衬以森林、草原等植被景观,就组成一幅重点突出、兴趣盎然的综合性简图。 绘简图,对激发学生地理兴趣,理解课文、记忆地理事物帮助很大。我在教学中, 除自己边讲边画外,还要求学生随听随画,以增强绘图技能,当堂巩固知识,效果显著。 (2)绘分析解剖图 分析解剖图是极重要的地理板图,它可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或前后连贯的课文内容,特别对高中地理教学更为重要。学生通过对分析解剖图的阅读与绘制,易于增强形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解图 这是运用几幅分解图象,系统说明原理的绘图形式。如讲述“气团”与“锋面”时,我就采取由几幅图组合解释气团的形成、移动及锋面形成、降水过程的方法,变抽象为具体,变文字为图画,学生易学易懂,反映很好。 剖面图 剖面图有利于对地形区分布、地势高低起伏的理解,进而了解地形在气候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如讲述我国东南沿海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时,我先让学生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知道台湾东部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西部仅1600毫米左右,至福建沿海则下降为1200毫米左右,而到闽西武夷山一带,年降水量又上升到1600—2000毫米之间。为了说明纬度相似,距离不远,而降水量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我就采用平面图与剖面图相结合的板图形式。这样既分析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性,又阐明了“地形雨”与“雨影区”的表现及其原理。又如讲“北美洲”时,我采用相似板图绘制形式,同样获得很好效果。 示意图 这是用于大范围地理现象,也是用得最多的简易板图。如七大洲轮廓复杂,除必要时,我采用二、三分钟内一笔绘出轮廓基本正确的“七大洲板图”外,一般都采用几何图形示意图。为了分析一月和七月世界高低气压的分布规律和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成因与特征,以及世界洋流的分布等,我就利用这类图形,在一两分钟时间内绘出课文所述要点,说明问题。 比较图 这是用几幅图相互比较,说明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的示意板图。如讲到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时,应着重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引起赤道低气压带的南北移动,是各气压带、风带随之南北移动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下列三幅图作比较,就能使学生易于理解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其原因。 模式图 我对全球具有规律性的地理现象,往往归纳、绘制成相关模式图,以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如《大洋环流模式图》等。在图上注明有关地理纬度,以利了解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从纬度?气压带?风带?大洋环流的相互联系,理解大洋环流分布的规律性。这类图的突出好处是能培养起较强的空间概念,明确地理纬度在气候、植被、洋流等自然现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综合叠置图 这是把相关的几幅示意图有机地组合在一幅图上,以利综合分析,加深理解。如高中《地(图中表示信风、西风及大陆轮廓与大洋环流的关系)理》“海洋水”一节,谈及世界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按纬度分布的规律,并附有“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我就把这幅图与“大气环流图”、“地球表面多雨带、少雨带的分布图”以及地理纬度结合起来,绘成一幅综合叠置图,收到了“一图多理”的良好效果,学生不仅理解了图象的意义,而且明确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 文字形象图 就是把说理性的文字图象化,以突破难点,这特别有利于没有任何感性知识、空间想象较难的有关知识的表述。如高中《地理》讲到“潜水”一小节时,有“大规模开采潜水的地区,如果开采过量,往往引起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 区,严重的地方还会引起地面下沉”一段文字,学生很难理解,因而我就采取形象图解释“地下水漏斗区”及其成因。学生看图,一目了然,理解了文字的含义。 地方风貌图 为了突出其一地区民族、特殊动植物的分布,我采用当场画出人物及动植物板画的方法,以引起兴趣,加深理解。如牦牛、椰林、彝族同胞等,都以边讲边画的方式,获得良好直观效果。 地理特征景物图 采用组合景物图,并加以分析说明,既生动又形象,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易于掌握时空分布的规律性与地理事物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了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我采用几个具有代表性地点的民居建筑特色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其板图设计是:先画一幅中国空白图,标出几个自己亲自考察过的代表性地点:A宁绍平原、B陇东高原、C吐鲁番盆地、D成都平原。在地图四周画上以上地区的民居建筑,旁边用数据反映各地气候(降水量)特点。A宁绍平原湿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以上,其民居建筑,屋脊高,屋顶坡面较陡,利于雨水下注;B陇东高原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盛行西北风,黄土覆盖深厚,树木稀少,其房屋建筑多呈单面形(“半边房”),迎风面泥墙高筑,不开窗户,以挡风御寒,并以高墙代替屋柱、房梁,椽条搁置在泥墙上,以节省木材;C吐鲁番盆地,气候极端干旱,年平均降水量50毫米以下(吐鲁番年平均降水量仅16毫米),夏季酷热(7月平均气温高达40?以上),其村舍都为泥质平顶屋,四周泥墙厚达1米左右,加之房屋四周遍植葡萄、白杨,使室内气温大为降低,以避炎风酷热;D成都平原属湿润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誉为“天府之国”,盛产稻米,村舍周围,遍种高大弯腰的慈竹,其房屋建筑就地取材,多为小巧玲珑、美观别致的竹架草房。 2.积累多种资料,力求“讲述形象化”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形象化语言,能使学生获得向往而未及亲临、神驰而尚难实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使地理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日常知识,使抽象理论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在高度兴奋中,好象随着教师的形象化讲述作一次科学性很强的考察旅游。 讲述形象化,既与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艺术性有关,也与教师拥有地理资料的多少有关。地理资料来自各个方面,如报刊杂志上的地理信息、地理图象等都为语言形象化提供资料。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收效最大的还是亲身经历过的、自己感受过的、自身实践过的事实材料,最能阐明地理事物的内涵与外延,这些事例讲起来亲切自然、生动形象,听起来恍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还可避免“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弊端的出现。在形象化讲述中,我主要借助于“自制图片”、“自集标本”、“考察日记”、“乡土资料”等四方面资料,达到深入浅出、讲清课文的目的。 (1)借助自制图片 即利用自己摄制的地理景观照片和地理速写画获取形象化讲述的效果。如讲到大气平流层中没有对流现象,有利于航空飞行这一特征时,我就用1989年9月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乘飞机南返时,在1万米高空拍摄的照片,绘声绘色,描述在接近平流层飞行时的情景。学生在照片中看到,机翼下是一望无际的云海(可视为对流层顶部),上部却是蔚蓝色的深邃天空。通过看照片与形象讲述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无不喜笑颜开,兴趣盎然。讲到陆地水“冰川”一节时,我展示了1982年暑期参加全国地理夏令营考察天山一号冰川时,在海拔4000米的冰川前沿冰碛物 土坎上所绘的两幅速写画,形象地描绘冰川的结构特征及“角峰”、“U形谷”等冰川地貌特点,并结合一号冰川冰川舌上的“冰沟”、“冰川瀑布”泻下的冰川融水汇集成乌鲁木齐河河源的例子,说明冰川融水是内陆河重要补给水源的道理。讲到我国最大能源港秦皇岛在晋煤东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时,我展示1991年在北戴河疗养期间所拍摄的秦皇岛港口巨大煤码头的多幅照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5个煤码头和1个油码头的宏伟景观,使学生对秦皇岛港在晋煤东运、北煤南运中的巨大意义有了直观的认识。 (2)借助自集标本 即利用自己在历次考察中采集的矿物、岩石、化石标本进行形象化讲述。如讲到“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一节中有关矿物岩石内容时,我选择外出考察所采集的花岗岩(黄山、庐山)、紫砂岩(重庆)、红色砂砾岩(新昌穿岩)、石灰岩(桂林、瑶琳仙境)、黄铜矿、黄铁矿(绍兴平水)等等多种大块矿物岩石标本,边分析矿岩特性,边描述产地地质地貌景观,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特别展示出从祁连山、新昌等地采集的大量巨型石英晶体、晶簇(天然水晶),以及从江西采集的熔炼水晶矿石时,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同学们都为眼花缭乱、晶莹剔透的水晶标本所强烈吸引。讲到“地层与化石”时,我出示从新昌“化石之乡”安溪村采集的大段矽化木化石以及螃蟹、树叶等动植物化石。学生边摸边问,我则边讲边答,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和谐。 (3)借助考察日记 即利用自己写的“考察日记”所描述的地理景象事例进行形象化讲述。如讲到“大气降水”一节中“水汽凝结需要一定凝结核”时,我以1982年暑期在重庆三天所见,天天浓雾笼罩,总要到9点钟以后才见雾散日出的事实,说明重庆除了三面临江、半岛形的地理位置,使有丰富的水汽外,还由于它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空气中烟尘多,凝结核就多,所以每逢晴天总是大雾迷漫,成为我国著名的“雾都”。讲到“降水的形成时”,我以天山山麓吐鲁番盆地所见雨幕高悬半空的奇特景观,说明吐鲁番盆地上升气流过于旺盛,在半空中顶托住降下的雨滴,以致出现东部沿海地区极为罕见的天气现象,进而说明,只有构成雨幕的水滴不断增大,直至重力超过气流顶力时,大粒雨滴才能降到地面。讲到日本“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时,学生较难理解季风气候中大陆性与海洋性的差异,我就以去嵊泗参加会议所记考察日记中的数据,采用嵊泗(30.7?N)与绍兴(30?N)各月均温的对比,显示出纬度低于嵊泗的绍兴,气温年较差却大于嵊泗。(气温年较差:嵊泗21.2?,绍兴24.8?)海洋对气候调节作用在沿海绍兴和海中嵊泗的气候差异上明显反映出来。讲到灌溉农业区,如只灌不排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时,我以曾经工作过的华北平原曲周县境内的盐碱地为例,根据考察日记记载描述该地区在50年代,人们利用铁锅从盐碱土中提炼大颗粒食用盐为例,说明灌溉农业区“排灌结合”的重要性,如只灌不排,地下水位必然上升,蒸发随之加强,地下水在长期垂直排泄情况下,就造成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又如讲到“地热资源”一节中,地下热水沿断层线出露形成温泉时,我就以因杨贵妃而闻名中外的华清池温泉处于秦岭大断崖断层线上为例,说明温泉与断层的关系。 (4)借助乡土资料 即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事物进行形象化讲述,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地理现象是学生所耳闻目睹,非常关心的家乡景观,一旦与教材挂起钩来,就容易悟出理论的正确性,并引发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激情。如讲到“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时,我以水城绍兴河水“清—黑—清”的变化过程, 说明70年代城内少有工厂,水质清佳;80年代初期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内建厂较多,又无排污设施,招致河水变黑发臭,污染严重;8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规划的逐步实施,大量工厂迁出城外,并铺设绍兴—三江的排污管道,排除城内污水,同时又在城西、城南建设两处抽水站,把城外清水打入城内河港中,所以又使河水返青,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改善了城市环境。讲到“城市工业布局”时,我以绍兴城目前的工业布局为例,用图文说明城东北钢铁厂布局的合理性,城南的涤纶厂布局的不合理等等。以现实事例论证工厂应如何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益,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动人。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一些亲自经历、感受的实例,加强讲述的形象化,使理论联系实际,以自己亲历的感性知识证实课文理论的正确性。这样不仅使课文讲述、语言表达深入浅出,绘声绘色,而且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其乐无穷,普遍反映地理课“有理,有味,听起来有趣,学起来易懂”。 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掌握大量的多类型的第一手地理资料,建设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知识库,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博采众长,应付裕如,随时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各种地理信息,不断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持续调动学习地理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而大量资料的获得又在于广泛收集,日积月累。只有教育者自己有一个丰富多采的地理知识宝库,才能做到讲述时成竹在胸,灵活机动,使课堂教学从刻板枯燥型转化为生动活泼型,以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学习地理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所以,运用多种方式积累地理资料,已成为我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视的辅助手段。 (二)地理资料的积累 地理资料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可摘自书本,可引自报章,可采自画册,可集自报表,但这些都是间接获得的资料,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我觉得欲使自己在教学中现身说法,深入浅出,感染力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列举自己亲历的地理事物。为此,我非常重视原始资料的积累。平时,我以鲁迅先生“人家喝咖啡,我则用于学习”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执行自己订立的“走到哪里,记到哪里,绘到哪里”的信条,每次外出,总是争分夺秒,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积累地理资料。俗话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这绝非夸张之语。多年来,我自费考察,或出席会议,或疗养旅游,先后到过24个省、市、自治区,考察过较多的著名地理景点。每次旅游考察,我都预作准备,草拟考察要目,查阅有关资料;在考察中,特别与地理教材有关的事物和景观,我都寻根究底,从不放过,或记地理考察日记,或绘地理景观速写,或拍摄地理照片,或采集矿石标本,以求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库。确实,进行有目的地考察旅游,总会硕果累累,满载而归,不仅为地理教学吸收丰富营养,补充新鲜血液,而且为地理写作奠定坚实基础,一举两得,获益匪浅。长期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收集起丰富翔实的地理资料。 (1)实地考察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利用假期外出旅游考察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对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讲,旅游不纯是游山玩水,而是进行远程实地考察的好机会,必须从每次考察活动中汲取地理营养,丰富地理感性知识,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此,我每次外出,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有目的的考察活动。凡是教材中提到过,且当地又有感性材料可找的,我总是费尽心机,专程考察。 1989年暑期,绍兴市委组织本市优秀专门人才去庐山疗养。一天,我在庐山东麓路旁发现一堆雪白光洁的石英石。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它告诉我附近定有质地优 良的石英矿。我就顺藤摸瓜,利用自由活动时间,独自顺着老乡指明的方向,在骄阳似火的大热天里东行10余公里,终于在鄱阳湖西侧,找到了星子县华林乡虎口冲石英矿。在矿区,不仅看到了堆积如山的优质石英石,而且见到了正在开采中的晶莹耀眼的熔炼水晶矿脉。在那里,结识了朋友,采集了从未见到的纯水晶矿石。1990年暑假,我校组织教工去扬州旅游,这是考察中外闻名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极好时机。到扬州后,我放弃游览胜景,却独自冒着炎夏酷热,乘汽车东去江都。在车上,只见庞大水利工程的一座座水闸、一栋栋大桥从车旁掠过,真使自己目不暇接,心花怒放。为了了解这巨大工程的确切规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在江都,我不顾疲劳,采取步行方式实地勘察了江都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并以步代尺,亲自丈量了主体工程以外的、淮河分流的5条河道上的7座大型水闸的长度。在枢纽工程接待室,我专心致志地查询、摘抄、绘画、拍照,尽量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积累较多的地理资料。考察回校后,写成《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考察记》一文,并发表于地理专业刊物,为广大尚未去过江都的地理工作者介绍了宏伟水利工程的雄姿风貌。 几十年来,我虽走遍长江南北、黄河上下,但对地处热带的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双版纳却未曾问津。因而在地理课中,每讲到岭南地区及热带景观,就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发挥。为了填上地理教学中这一空白,我节衣缩食,筹集800余元资金,于1986年暑期,自费去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作专程考察。前后考察了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南方巨港湛江和广州黄埔港、热带宝地海南岛及深圳经济特区。在乘海轮返粤途经南海时,我不顾晕船之苦,凭扶上下摇晃的巨轮船舷,目睹海上七级台风掀起巨浪的壮丽景观。历时半月的南方之行,带回大量文字、图画、照片等珍贵资料,为自己列举事例,生动讲述华南地理提供了有利条件。1994年暑假,我又自费去西双版纳考察获得了大量云、贵两省著名景区和缅甸北部生动的直观的地理资料。 (2)写考察日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确,日记是美好回忆的良师益友,是旅游考察中收集资料的最有效手段。人的大脑皮层不可能把经历过的所有细节、信号都完善地保存起来。记忆的信息必然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减少,要查阅亲身走过的生活历程,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事发当时的日记的。有鉴于此,数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地坚持写地理考察日记。凡到过的地方,对当地的地理事物、风土人情都有详尽细致的记述。但每次考察,因受时间所限,总是行期匆匆,即使走马观花,也感时间紧促。所以,一般我都采取白天尽量多看,晚上极力多写,坚持自己定下的“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画到哪里”的考察原则。为了抓住瞬息即逝、不易追忆的地理物象,就在火车上、汽车上、轮船上当场速记、速写。在考察途中,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不让一分一秒白白浪费掉,我常利用堵车等旅途偶发事件耽误的时间,不管车厢内闷热难熬,以顽强的毅力记写当天日记。1982年暑期,我受浙江省地理学会的委托,去乌鲁木齐参加“全国地理教师夏令营”。我觉得决不能把这次来之不易的远程地理考察看作“个人享受”,而应带回考察成果,向省内外地理教育工作者汇报。为此,我在西行列车上仔细观察沿途地理景物,伏在茶几上及时记述见到的地理事物,如秦岭大断崖、乌鞘岭、祁连山、河西走廊,等等,都采取“抢镜头”方式,随看、随记、随画,把地貌形态、河流植被都一一浓缩在日记本中;在乌市期间,基本天天外出考察天山南北,每天凌晨摸黑发车,晚上满城灯火辉煌才返回住地,远行200—300公里作长途艰辛考察。上冰山,下火洲,东奔西跑,十分紧张。但我始终不顾劳累,坚持深夜写好考察日记。当然,考察期间是艰苦的,但由于及时作好详细的记述和形象的绘画, 使考察时的一情一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返浙时,我放弃从未经历的乘坐飞机的机会,而改用水陆兼程的地理考察,翻秦岭,进四川,过三峡,顺长江,东返故里。回浙后,在我的老师、原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杭州大学地理系主任严德一教授和陈桥驿教授的关心指导下,化费半年时间,写成7万余字的长篇地理考察报告——《新疆万里纪行》,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领略祖国大西北的雄姿风采,提供感性资料,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1989年暑期赴庐山疗养,8月15日中午,我们从九江县涌泉洞到东林寺考察时,中途因交通阻塞,停车近2小时。当时烈日炎炎,同志们都下车去路旁树荫下乘凉,我却认为这是写日记的可贵时间,因而在挥汗如雨的闷热车厢里写成当天的考察日记。由于及时整理好所见所闻,使疗养回绍后,写成5万余字的《鄱阳湖畔走马观花》的长篇地理考察报告,在市优秀专门人才及省地理学会交流汇报,获得同志们的好评。 通过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到目前止,已写有3—5万字以上的计有《杭州—承德见闻》、《南下浙江》、《西行考察记》(记述步行到韶山的见闻)、《新疆之行》、《长江中上游行》(记述宝鸡—成都—重庆—长江三峡—城陵矶见闻)、《岭南纪行》(记述桂林—湛江—海南岛—广州—深圳见闻)、《西双版纳纪行》(记述黄果树瀑布—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缅甸北部见闻)、《庐山疗养》(记述庐山星子温泉疗养院—九江—湖口、龙宫洞见闻)、《国庆在北京》、《北戴河疗养》(记述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见闻)、《扬州之行》、《江浙第一峰黄茅尖考察记》、《楠溪江记游》、《秦山核电站考察记》、《清凉世界莫干山》、《新能源岛嵊泗猎奇》等长篇考察日记16部。另外还有记述浙江省典型丹霞地貌的新昌《穿岩十九峰考察》、《下桑园鸟屋岩考察》、《南岩山考察》、《群龟山考察》,永康《方岩考察》;记述凝灰岩类假喀斯特地貌的新昌《倒脱靴考察》、绍兴《香炉峰考察》;记述火山地貌的绍兴《秦望山考察》、《五百岗考察》;记述典型水乡集镇的《绍兴水乡安昌镇》,记述黄山奇观的《黄山云潮》等10余篇,历年所写考察日记累计70余万字。另外还摘有一本10万余字的绍兴市所有地方志有关“山水”的《绍兴方志山水录》。 (3)地貌景观速写及地理摄影 地质地貌速写与摄影也是自己旅游考察时积累资料的重要手段。我每次外出考察旅游,对具有典型性、独特性、趣味性的地质地貌、人文景观,或作地貌速写,或作地理摄影。对独特的地貌景观更是三番四复地考察、摄影。1992年,我曾5次攀登新昌名胜“倒脱靴”,拍来地貌景观照片近百张,“曾择要在“浙江省地理学会年会”展出,有一帧刊载在《绍兴日报》上。并有4帧彩照刊载于全国地质专业刊物《地球》上。多年来,积累了近千张地理速写画与地理景观照片,对河西走廊、嘉峪关、天山一号冰川、南山牧场、吐鲁番葡萄沟火焰山、都江堰等全国闻名的地理景点,更有大幅内容丰富、线条明快的速写画。对较长期的地理考察活动更摄有地理系列资料照片,如岭南之行、黄山之行、庐山之行、北戴河之行、西双版纳之行、新昌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等,都有各具特色的系列照片。很多同志都说我拍的照片“尽是山水,不见人物”,这恰好说明服务于地理教学与地理科研的地理景观照的优势与特色。所摄地理照片、所绘地貌速写,曾多次在全国地理会议及省地理会议展出。 丰富多采的文字资料,引人入胜的考察摄影、绘画,无不为地理教学积累大量“创作素材”,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例证,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艺术享受中掌握了地理知识。 (4)收集矿物岩石标本 矿物岩石标本的收集,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效地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我校已购有多种盒装“矿物岩石标本”,但所收标本颗粒都较小,而且产地、矿区自己多不熟悉,因而讲述时就不可能发挥自如,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讲述的趣味性与形象化,增强教学效果,我采取自集矿岩标本的办法,尽量以平时采集的大块矿物岩石标本结合课文讲述。这样不局限于矿物岩石的辨析,而把产地的地理特征和成矿规律也告诉学生,学生就饶有兴趣,较好地掌握知识。为此,我每次外出,总采集一些当地富有代表性的矿物岩石标本,而且特别重视学生最感兴趣,最想一见的矿物标本的收集。在高中《地理》有关“矿物岩石”一节中,有石英晶体、石英晶簇的插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学校里没有此类标本。我就想尽办法采集石英晶体、晶簇标本:托甘肃挚友寄来采自祁连山的巨型石英晶体;托星子虎口仲石英矿好友多次代购熔炼水晶矿石;向在地质队工作的老同学要来多个透明的大型石英晶体(天然水晶);自己多次去故乡新昌砩石矿采集大块优质石英晶簇,从新昌水晶矿采集到晶体很大的烟水晶矿石。通过各种途径,我采集数十块光辉夺目的天然水晶和熔炼水晶矿石,其中最大的晶体长径为25cm,短径为15cm,是一块少见的巨型天然烟水晶矿石。由于自己是“水晶迷”,学生自然也钟情于水晶矿石。每当讲到这部分教材时,我就拿出珍藏的各种水晶矿石。学生见到一块块闪闪发光的天然水晶,无不情绪高涨,欢腾雀跃,极大地增强了学习兴趣,纷纷要求参加地质兴趣小组,并积极主动采取矿岩标本。学生在“采矿”实践中,既增长了矿物岩石知识,又为学校提供多种矿物岩石标本。十多年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收集起大量矿物岩石标本,其中一块高80cm、厚70cm、长100cm、重达六百余斤的次生石英岩“褶皱”标本(内含黄铁矿、碧石等矿物)自平水铜矿运来陈列在校园内,供讲解地质构造之用。 诸如花岗岩、大理岩、方解石、蛇纹石、黄铁矿、黄铜矿、铅锌矿等等常见矿物岩石,几乎应有尽有,为地理教学积累了众多的矿岩实体。 (三)制作多种教具,力求“实验多样化” 地理课堂实验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但地理课堂实验不同于物理、化学实验课,它主要是通过各种地理模型和其他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理解教材中的有关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利用课堂实验有利于教材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地理兴趣的培养,因而课堂实验也是地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在教学中,制作多种教具,为课堂实验的多样化创造必要条件,尤以下述几种自制教具收效为大。 (1)绘制“各大洲动物分布图”及“地理教学活动幻灯片”在《世界地理》中,提及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并在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各章中附有“澳大利亚的热带动物”、“非洲的热带动物”、“南美洲的动物”的插图。学生对这些动物图很感兴趣,但由于插图中只是动物图像的显示,无法说明这些动物的分布地区及其规律。为此,我参考一些资料,设计绘制成能反映各地气候、植物分布规律的各大洲动物分布图。由于各种动物形象生动,又能通过动物联想各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学生看后,兴趣极大,既明确了各大洲代表性动植物的形象特征,理解了动物分布与气候、植物的密切关系,又掌握了动植物的分布规律,大大调动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并设计绘制“地理教学活动幻灯片”120余张,除日常电化教学作为教学用片外,还参加了“浙江省幻灯教学汇报会”汇报演示,获得奖励。 (2)制作大比例尺“中国地形模型”“中国地形模型”是讲述《中国地理》的必备 教具之一,目前书店虽有出售,但因比例尺过小,图幅不大,地形分区不突出,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曾花去一年的业余时间,自己动手制作成一个较大型的“中国地形模型”,其制作底图采用1:3000000的“中国地形”教学挂图,根据教学要求,把地势高度扩大40倍,即采用1:75000的垂直比例尺,整个模型长150cm,高120cm;制作材料采用锯木屑、石膏和胶水搅拌而成,并按“中国地形图”基本相似色泽分层上色,鲜艳美丽,和谐大方,立体感强,地貌明显。在讲述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时,学生围在“中国地形模型”旁,边听边看,印象非常深刻。 (3)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与理解,是初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主要难点之一。我在讲述等高线地形图时,就以自己设计制作的“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课堂实验,取得显著效果。这一模型的制作过程是:用轻质木头一段,劈制雕刻成连续的两座高低“山丘”,在“山丘”后露出“陡壁”,制成后涂以绿色,表示山地模型;用不同色彩的塑料套电线5—6支,按“山丘”模型扎成数个由大到小的“等高线圈”,然后用细线把几个等高线圈联制在一起;再用小玻璃镜框一只,把活动的“等高线图”按“山丘“等高线平面图形装入框内,准备上实验课用。我在上“等高线地形”实验课时,结合教学,先显示绿色“山丘”模型,指出“山头”、“山坡”(“陡坡”、“缓坡”)、“山谷”、“鞍部”、“陡崖”等基本地形部位;然后用“等高线圈”套在“山丘”木模上。从侧面看,可见几条“等高线”(设等高线间距为100米)高距均匀,并行排列在“山丘”上;进而取下按“山丘”模型套置的“等高线圈”,放入玻璃框内,即成“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再对照“山丘”模型,就可直观地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地形部位及等高线疏密,说明坡度缓陡不同的原理。 采用自己制作的“玻璃重叠式微型模型”讲述等高线原理,也是我教学中常用实验方式之一。 “玻璃重叠式微型模型”制作方便省时,利用多块玻璃叠置,获得立体效果。制作时,先准备5厘米厚玻璃,根据教学需要裁成同等大小的玻璃板数块(如制作“台湾地形模型”,每1000米高度运用一块玻璃,则共需表示高度相同的玻璃4块),再在每一块玻璃上分别绘出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并在各闭合等高线内着上相应高度不同的透明色彩;然后将代表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玻璃板自海平面至顶峰按高程叠加起来;最后,用透明胶带粘上四角,把数块等高线玻璃板构成一个整体,并注明图名、比例尺,“玻璃等高线微型模型”即成。上实验课时,学生从正面看到的是一圈圈的等高线,从侧面看到的却是所表示地形的总高程及各条等高线间的相同高差,这样就较易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原理及各地形部位的名称。 (4)制作“锋及其活动模型”关于锋(锋面、锋线),在高中《地习刃理》第二章有较多理论叙述。气团和锋面的活动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这既是“天气与气候”一节中的重点,又因其空间概念特强而成为一大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气团与锋面的关系及由于锋面活动而造成各地天气变化的原理,我设计制作成“锋及其活动,在实验课中边操作边讲解,获得较好效果。制作“锋及其活动模型”简单易行,用起来形象生动。我先准备长约50cm、宽约15cm、厚约2cm的木板一块,在木板上糊一层白纸,在中部适当距离画上3个红点,并标明ABC(这块木板在实验时作“地面”用,A B C3点分别为3个地点);再用宽15cm、长约60cm的铝片两块,折叠成斜形,在其前方糊上白纸,在A块涂上浅蓝色,写上“PC”,表示极地大陆气团(或冷空气),在B块涂上淡红色,写上“TM”,表示热带海洋气团(或暖空气);然后,绘制一张表 示“云雨”的纸片贴在B块(暖空气)前端,表示锋面雨带区,并在B块凹陷表面粘上少量药棉,表示锋面(过渡面)。在课堂实验时,只要把代表气团的两个铝纸盒放置木板上,左右移动,即可说明锋面活动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用A块和B块可解释气团、锋面、锋线等的概念。 (5)制作“自流水盆地模型”“自流盆地”、“承压水位”、“自流井”等概念,对学生讲是非常生疏的,而且也是较难理解,难以想象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真正了解“承压水”的有关知识。讲述这部分教材时,我主要运用自制的“自流水盆地模型”,说明“承压水”特征及其利用等问题。模型制作虽较复杂,但实验效果好,并且一劳永逸,长期利用。制作此模型,除一般地理模型制作所需材料外,还须用三支玻璃试管,以酒精灯烧曲成不同形状,作输水通道、水井、自流井用;用薄铝片一小块制作“蓄水库”(“补给区”);做拼合式术质底盒一只,两半底盆拼合起来是完整的自流盆地模型,分开则显示出自流盆地的剖面构造。 “自流水盆地模型”的课堂实验,主要解决“承压水位”、“静水压力”、“自流井”喷水原理及“承压水”水质污染的防止等问题。 A、解决“承压水位”、“静水压力”及“自流井”喷水原理的问题:先在“蓄水库”(“补给区”)注满清水,而后拔出三支试管的塞头,则水就顺试管曲度而下。由于右边蓄水库明显高于盆地区和左边低丘区,所以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处于承压水位以下的两口自流 井的井水迅速向上涌喷;低丘区的井口位于承压水位以上,井水仅高及承压水位线,不能涌喷;而低丘山麓湖滨试管出口处位于承压水位低端,仅形成汨汨而流的泉水。三支玻璃试管的不同部位出水情况截然不同。实验中,如在储水区注入水多而急,则压力大,两口自流井喷水高度大而势头猛;反之,则较缓和。 B、解决“承压水”水质污染的防治问题:在防治水质污染问题上,承压水与潜水有所不同。潜水结构特点是潜水区也即补给区,自由水面的升降与当地的降水大小、降水强度有关,因而水质好坏与当地环境污染程度紧密相关;承压水则不同,由于承压水处于盆地构造的两个隔水层间,所以盆地中的自流井水质与当地污染程度关系较小,而与补给区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阐释这一原理,我在课堂实验中,于蓄水库中滴入数滴红(蓝)墨水,则红(蓝)墨水迅速顺试管而下,试管中的清水顿时变成红(蓝)色,“自流井”喷出的或“泉水”流出的水都呈红(蓝)色。这充分说明自流水盆地的补给区如遭污染,则承压水水质即将变坏。因而保护好补给区的水源就成为改善承压水水质的重要前提。 (四)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教材及国内外形势开展丰富多采的地理课外活动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学生增强地理兴趣与爱好,开阔了视野,深化了课堂知识,并能树立起艰苦奋斗、勇于探索、重视实践的革命精神,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基本技能。 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以办好地理黑板报、组织不同类型的地理兴趣小组,使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1.办好地理黑板报 办好地理黑板报,宣传祖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加深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渲染地理环境气 氛,争取地理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应有地位的重要手段。 1978年以来,我共出活动黑板报和固定黑板报300期左右,做到教学与形势相结合、教学与科技相结合,收效较大。其中以提携式的“活动黑板报”为主。 4 活动地理黑板报 “活动黑板报”是灵活机动、形式美观、吸引力强、花时少、收效大的地理宣传黑板报,是地理宣传中的“轻骑兵”。它可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形势,融政治内容与地理知识于一体。因其容量较小,可随时从墙上取下,在室内绘制,既方便,又省时,更新快,刊出频率高,可固定挂在墙廊上,也可根据需要随地放置,所以成为在地理宣传中的最重要形式。活动黑板报的基本内容是:每次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重要国内外地理新闻,乡土地理拾趣,天文气象常识,天象观测介绍,等等。如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时,我就及时刊出了“樱花盛开的国家——日本”,既概要介绍了日本国的地理概况,又宣传了江总书记访问日本对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情的重要意义。图文并茂,效果较好。1983年,与绍兴结成姊妹城的日本福光町友好代表团来绍兴访问,我就用“活动黑板报”介绍了中日友好史,并设计绘制成“绍兴—福光町”示意地图,标出友好城市的地理位置,介绍福光町简况。该团来我校参观时,对此很感兴趣,竞相拍照,赞扬地理黑板报为日中友好作出了贡献。又如1990年,“梅雨期”降水特征非常明显,我就利用每天从“中央电视台”广播中速写下来的“气象云图”,以多幅雨区持续维持在江淮地区的直观图象,刊出气象专题黑板报,以实际例子说明梅雨的特征、形成及发展变化规律,学生看后兴趣倍增,既系统地了解绍兴天气变化情况,又深化了课文知识。 2.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紧密结合课文,组织多种形式的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是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使地理教学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深化地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10余年来,我在初二、高二(或高一)分别组建了天文、地质、气象等10余届兴趣小组,无论是激发地理兴趣,还是加深师生感情,都取得良好效果。 (1)天文兴趣小组 观测天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理课外活动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宇宙观,树立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发展的正确观点,认识、理解太阳、月球、星座及其运动特征。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从纷纭复杂的宇宙环境,谈到地球的基本特征。为了深化课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积极性,我在高中开设地理课那一年级组织起天文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天象观测活动,使之成为学校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气的课外活动小组之一。其主要活动内容是: 1.观测星空 这是经常性的观测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星座、恒星与行星的区别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认识。通过夏、秋、冬、春四个季节的夜空观测,一般能辨认大熊、仙后、天琴、天蝎、天马、猎户、狮子等20来个主要星座,以及北极、织女、星宿二、参宿四、轩辕十四、天狼等10余颗主要亮星,用望远镜观测猎户座大星云,观测金星、木星、土星、火星等行星与恒星相对位置的变移;并从星体自东向西的视运动、星座的位移,理解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为什么北半球璀璨的群星总是以北极星为中心,作逆时针方向的周日和周年视运 动,学生从长期观测中得出结论:是地球以24小时为周期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和以一年为周期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一圈的结果。 2.观测月球 目的是认识月相变化及其规律性,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的特征。对月球,我国人民自古就有观察与研究,北宋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名句,指出了月相盈亏的规律性。学生在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上,观测朔望月相变化及月球向地球一面的月貌特征是饶有兴趣的。他们在天文望远镜中清晰地观测到风暴洋、澄海等“月海”、喀尔巴阡、阿尔卑斯等“山脉”,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及第谷、哥白尼环形山辐射纹的形态特点,证实月球上没有大气,到处覆盖着熔岩。学生们边看望远镜,边绘月貌及月相图,积累观测资料。经过多次观测及比较分析,真正掌握了月相变化的规律性,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运行,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一致(所见月球表面形态始终不变)的道理。 观测月球每日上升时间推迟现象。对月球每日上升时间推迟的观测与计算,有助于理解恒星月与朔望月周期不一致的原理。我要求学生在观测过程中,绘出每天月球与某一恒星相对位置的变化图,并以量算角度方式,求出每天月球上升推迟时间约为51分钟;了解月球每天落后51分钟,就能进一步理解月球绕地球每天转过13.2?的原理,也就能计算出恒星月较朔望月少两天。从观测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观测月食 (日食)对月食(日食)的观测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观测月食(日食)不仅可以了解月球和地球的运行情况,理解月食(日食)的必然日期——望日(日食为朔日),而且从月球随月食过程而变化的形状,进一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凡遇到月食(日食)时间,我都组织学生作有目的的观测。在观测中,要求学生弄清下述问题:A.月全食时,初亏从哪一部分开始,哪一部分最后复圆,为什么,B.月全食时,月球形状是如何变化的,C.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几个过程各占多少时间,并计算出月全食的时间及食分的长短,从而想象出地球本影直径的长度。如1986年4月24日19点—22点30分月全食,我们天文小组师生对月全食的全过程进行认真、耐心地观测,发现月全食时,月球依然可以看到,不过颜色呈很暗的古铜色而已。观测时,还记录了月食各个过程的正确时间,绘制月食各个过程的示意图象。 4.观测哈雷彗星 七十六年回归一次的哈雷彗星,自1985年11月起接近地球。1985年11月中旬至1986年4月中旬是观测哈雷彗星的有利时机。1986年2月9日前为前观测期,以黄昏后观测为主;1986年2月9日后为后观测期,以日出前观测为主。4月11日是哈雷彗星这次回归离地球最近的一天(距离地球7600万千米)。我们绍兴一中天文小组师生自1986年11月起就组织观测,但那时由于所用的是省内某一校办工厂生产的、价仅200多元的80—120倍天文望远镜,质量不高,一直没有找到哈雷彗星。作为天文小组的指导老师,我真心急火燎,如果始终看不到哈雷彗星,不仅对自己讲是一终生憾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也无法交代。经过屡次观测,我琢磨、总结出:按照省少年宫寄来的“哈雷彗星运行图”,仍观测不到哈雷彗星,这不单纯是天文望远镜的质量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哈雷彗星亮度过低(4—5等星亮度),而天文望远镜镜筒过长,视场过小。我设想,如果用一架高倍双筒望远镜,就定能观测到这低亮度的哈雷彗星。为了达到观测目的,我说服了爱人,自己花了360元钱(这在当时对我自己讲, 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经费了),特地去杭州买来一架日本产的20倍双筒望远镜,用以观测哈雷彗星。“天公不负有心人”,果然,在1986年元旦晚6点15分,终于观测到了梦寐以求的哈雷彗星,这对我们天文小组师生讲,确是终生难忘的大喜事。大家下定决心,排除困难,自1月1日到4月底止这四个月观测期内,凡是可以观测的一切时机都未错失。前观测期内,我们冒着摄氏零下2—3度的严寒,于晚饭后去绍兴城西偏门外观测;后观测期内,我们坚持凌晨2点起床,带着20倍双筒望远镜、抬着天文望远镜,顶朔风,迎严寒,赶赴观测场——绍兴城东五云门外郊区,对哈雷彗星作连续观测。在这四个月时间内,因绍兴地区多阴雨天气,能见度差,我们天文小组实际外出观测20余次,在前后两个观测期内,共观测到哈雷彗星13次。每次观测,对哈雷彗星仔细量算方位,测算地平高度,估测视亮度,绘出彗星与附近恒星的相对位置,并于第二天,根据观测数据查对天球仪、制作哈雷彗星的天球坐标,绘制成“哈雷彗星实际运行路线图”。我们的观测活动,为这次哈雷彗星的回归积累了较系统、较完整的实地观测资料,并及时向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汇报观测情况,获得天文台的肯定与赞许。在观测同时,还为《绍兴日报》撰写了”《近期我市可观测到哈雷彗星》、《哈雷彗星观测记》、《彗星姗姗而来,良机切莫错失》等三篇有关观测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促进了绍兴市内天文爱好者观测哈雷彗星活动的开展。观测活动结束后,我根据观测资料整理成《哈雷彗星观测报告(1985—1986)》一文,发表在《绍兴师专学报》上,并在浙江省地理学会学术会议上作交流、汇报,被认为是浙江省唯一较系统、较完整的1985年—1986年哈雷彗星观测资料。目前,这份《1985—1986年绍兴地区哈雷彗星观测报告》已汇编于《绍兴市志》内。 5.观测太阳黑子 我们结合高中《地理》第一章有关“太阳活动”的内容,较经常的开展观测太阳黑子的活动。一般利用早晨日出时或傍晚日落时,通过20倍双筒望远镜进行观测,并当场绘下太阳黑子的形状及其在太阳光球面上的分布部位。这样连续观测数天,就可了解太阳黑子变化发展情况。如1991年下半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我们天文小组师生多次清晨赶赴绍兴城内最高点——府山之巅,观测太阳黑子,当场绘图,记录太阳黑子的变化发展情况,并指导学生写成题为《我见到的太阳黑子》的小论文,在浙江省中学生“四小”评比中,获“小论文”二等奖。 (2)地质地貌兴趣小组 地质地貌小组也是学生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小组,特别是城市学生,平时少有机会外出考察,所以对地质小组更富感情。地质小组除结合地理教材学习地质地貌知识,提高鉴别矿物岩石的能力外,每学期还利用节假日时间作一次有准备、有目的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 野外观察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是乡土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观察本地的地质地貌概况,采集乡土矿物岩石标本,结合了解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诸要素,内容十分丰富。我们是这样进行地理野外观测的: 1.观察准备 A.选择野外观察路线和观察点,建立稳定的 观察基地,是保证野外观察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组织学生观测前,我先对绍兴观察地点的地质地貌作了充分了解,建立起稳定的观察基地,并根据大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印刷好《绍兴一中野外观察路线图》。在图上,除显示所需观察的地形概 貌外,还用不同符号标明观察路线及观察点。 B.阅读地图和地质地貌资料,为了野外观察获得预期的效果,在观察前组织学生阅读1:50000的《绍兴市地形图》、《绍兴地质图》和有关经济建设的地图,查阅了解各观察点的地理位置及与周围相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其次,向学生介绍观察路线和观察点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岩矿构成情况及可采集的矿物岩石标本。要求学生多方面观察,勤做笔记,勤绘图画,为写考察报告积累资料。 野外观察着眼于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岩层层理、矿产矿藏、背斜成谷(或向斜成山)、背斜成山(或向斜成谷)及风化侵蚀、土壤剖面、水库综合效益、经济建设等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要求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矿物岩石标本。 C.编写观察提纲。这是使野外观察有的放矢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观察前我要求学生写出野外观察提纲,如所观察地点属哪一类地形,地质构造(褶皱、断层)有何特征,有哪些重要矿物岩石,河流、植物分布有何特征,代表性的土壤是什么,有何重要水利工程,等等,在提纲中应分门别类,有所体现。 2.观察进行 绍兴一中地处绍兴平原(山会平原)的中部,学校以南5公里处属会稽山余脉,这一带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矿藏丰富。经过多年观察实践,我校选择了“2线6点——2条观察路线、6个观察点”,建立起“西线”兰亭采石场、漓渚铁矿、娄宫石灰窑3个观察基地,“南线”香炉峰、秦望山、平水江3个观察基地。根据观察路线及观察基地要求编印的《绍兴一中野外观察路线图》分发给学生,以求人手一图,按图索骥,使之在观察活动前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A.娄宫石灰窑—兰亭采石场—漓渚铁矿观察线(即“西线”,沿线以沉积岩系为主)。 从地质构造分析,浙东多岩浆岩,浙西多沉积岩。绍兴处于江山—绍兴大断裂带东侧,城区附近低丘多是中生代形成的、以角砾凝灰岩为主体的岩系,城内建筑用石多是东湖等采石场供给的角砾凝灰岩,因而选择海相沉积岩(石灰岩)和变质岩为主的西线考察点就更富有意义。 娄宫石灰窑堆积大量优质石灰岩及方解石(间有透明的冰洲石),是采集方解石类矿物岩石标本的理想场所。 兰亭采石场属石灰岩区域,石灰岩灰分虽低,但岩层层理非常明显,在岩层中间还可见小型的褶皱构造。采石场所露岩层剖面,从整个态势看,属背斜的一翼,因而观察沉积岩(石灰岩)岩层层理及褶皱构造就成为这里的观察重点。 漓渚铁矿形成于寒武纪,矿体是以磁铁矿为主,伴有铅锌、硫铁、云母的共生矿。磁铁矿品位较低(30,左右)。围岩系矽卡岩型(变质岩)。通过观察,可增强高中《地理》所述:我国铁矿多贫矿,矿产资源伴生矿多的特征。 B. 香炉峰—秦望山—平水江水库、平水铜矿观察线(即“南线”,以岩浆岩系为主) 香炉峰(海拔354米)既有断层形成的悬崖陡壁,又有因岩层软硬不同,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崩塌而形成的奇峰怪石。香炉峰是在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初期,在白垩纪造山运动喷出的火山灰、碎屑岩基础上,经河流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沉积岩类(凝灰砾岩、砂砾岩)山体,山峰峻峭,属陆相沉积地貌。岩石中凝灰质及圆形砾石非常明显,反映出当时火山喷发后,又经后期河流搬运、侵蚀的沉积地貌特征, 属假喀斯特地貌,现已辟为绍兴的著名旅游风景区。 秦望山位于香炉峰南约5公里处,海拔543米,为绍兴城周围最高峰,陡峻挺拔,气势宏伟。这是典型的火山地貌,是1亿年前侏罗纪形成的破火山口(或称“群火山口”),由角砾凝灰岩、流纹斑岩、石英斑岩构成。其周围为元古代(7亿年前)形成的低山。秦望山与香炉峰相距不远,但形成地质年代与岩系构成截然不同。这说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的复杂多变。 平水江水库集水面积70平方公里,蓄水量3685000立方米,属中型水库,也是绍兴周围的最大水库。水库大坝建在侏罗纪形成的次生石英岩构成的狭窄山口陡壁间。大坝高30.5米,长240米,坝下建有小水电站一座。水出水电站即流入灌溉总渠,渠道高出田畴,利于自流灌溉,灌溉农田16平方公里。水库年产鱼35000—40000公斤(千克),综合效益显著。大坝东岸陡壁裂隙中分布大面积的石英晶族,这是学生采集兴趣最大的矿岩之一。水库四周,松林漫布,亚热带植被茂盛。水库旁还可观察到红壤区的土壤剖面,从最上面的腐殖质层,到下面的溶淋层、淀积层,以至成土母质,非常清晰。平水江水库是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综合观察的理想场所。水库附近就是平水铜矿。 平水铜矿是浙江省最大的铜矿,矿体形成于元古代,矿坑深100多米,属黄铜矿、黄铁矿、铅锌矿组合的共生矿。以前,由于采掘设备比较陈旧,加之未建排污工程,环境自净能力差,以致矿区下游,遭受严重的铜矿废液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改建、新建了矿区,建设起废液处理场,改善了环境。从考察中,了解到矿区尾水处理对保护环境、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3.观察摄影 这是巩固野外观察成果,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在观察过程中,把当地典型的地质构造、地貌、土壤剖面、植被分布及重要经济建设工程等及时摄影,以保存资料,进行课堂分析。 4.制作乡土矿物岩石标本 在野外观测前,我除向学生介a绍各观察路线、各观察点所能观察到的有关内容外,还重点说明可采集的矿物岩石标本。每次观测回来,要求学生制作乡土矿物岩石标本。每块矿岩标本注明:矿岩名称(化学成份),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等项目。并对所制矿岩标本按其形成特点归纳分类,这样便于了解当地岩性区属及地质构造的一般情况。 5.写地学小论文 写作小论文是总结观察成果,培养独立观察能力,提高地学知识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而小论文质量又取决于观察的深广度与观察日记的及时写作。因而,我在每次观察前都提出认真写好观察日记,为写小论文作好充分准备的明确要求。观测回校,学生都按要求及时写小论文。 1991年,我带领地质小组学生披荆斩棘,登上秦望山。在秦山之巅,学生们临时制作了一面“登山标志旗”,上书“秦望山,543米,绍兴一中地学小组,1991年5月19日”,并用绳子捆在自己打下的小木桩上,大家在“标志旗”前合影,以志留念。由于这次野外观察活动兴趣很浓,收获很大,写出来的小论文质量也较好。在绍兴市地理小论文评比中,其中一个学生写的《秦望山考察小记》获市级一等奖,三篇小论文获市属级一等奖。 (3)气象小组 气象小组活动是我校最经常的兴趣小组活动之一。1981年白手起家,筹建气象哨,成立起首届气象小组。为了建设气象哨,搞好气象小组,1980年我曾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每星期三去杭州市少年宫参加气象哨辅导员培训班学习。每次总是提前上好课,晚上赶乘火车去杭州,住宿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招待所内;第二天听完课马上返回学校。我以这些获得的新知识指导气象小组开展观测预报活动。通过气象仪器观测及天气要素分析,使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深化气压、风、气温、降水、锋面活动、天气系统等一般知识;掌握看云识天气、看物测天气等物候观测知识。 气象小组主要活动内容是: 1.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我校气象小组一项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以收听浙江省、绍兴市天气预报为主,参照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及校内气象哨观测分析天气图等,利用小黑板进行每日天气预报。遇有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强冷空气(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我们还作连续预报,以报告发展趋势;对梅雨、伏旱等亦作适当报告。值日生每天写好“天气预报记录本”的“天气预报要录”,以积累系统的气象资料。“天气预报”为校内师生提供气象信息,是为师生服务的主要地理活动,所以,我们特别重视“校运动会”及“节日”的天气预报。1984年,我校安排春季运动会的时间是第8周星期五、六两天。到星期四那天,天气仍然晴好,但我们根据几个电台的天气预报,根据市气象台的意见,以及我校气象哨的观测情况综合分析的结果,预测第二天(星期五)将为阴雨天气。当天,校长问我:“明天天气怎样,可否按期举行运动会,”我当即果断地回答:“明天阴有雨,运动会须顺延举行。”校长根据我们气象小组预报的天气趋势的意见经过研究,在晴好的当天作出顺延运动会、星期五仍然上课的决定。当通知宣布时,广大师生无不感到愕然。我的心也是极为忐忑不安的,明天终究是否下雨,因为这关系到我校1500名师生的正常教学秩序问题。果然,星期五早晨,大雨倾注,我看到同学们背着书包按时来校,安心上课时,紧绷着的心弦才松驰下来。我们气象小组师生因此受到校领导的表扬,气象小组活动得到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更大支持。 2.绘制“天气形势图” “天气形势图”是进行天气预报的依据,分“低空天气形势图”和“高空天气形势图”两类。指导学生绘制“天气形势图”,既可有效地增强地理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教材有关知识,还能促使学生认识天气变化规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绘制“天气形势图”就成为气象小组学生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学生们每天根据气象台天气形势报告(数年前,“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于每天中午播发“天气形势报告”),按照所记项目在有关地名处绘上不同色彩的不同符号,如等压线(黑色,标明数值)、高气压中心为“G”(蓝色)、低气压中心为“D”(红色),台风中心为“”(红色),并在“G”、“D”、“”的下方标明其强度数值;冷锋“”(蓝色线)、暖锋“”(红色线)、准静止锋“”(红、蓝色)雨区“”(绿色线)、大雨或暴雨中心“?”(红色小圆圈)、高空槽线、切变线(橙色、褐色)。为了迅速记录气象广播内容,我还要求学生熟悉“空白天气形势图”上的地名,特别对经常提到的地名(如酒泉、奄美岛、老河口,等)更要牢记无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记下广播内容(因广播速度较快),以利正确绘制“天气形势图”。 “天气形势图”绘制实例 (绍兴一中气象小组绘制) 浙江气象台天气形势广播(1983年6月15日12时):地面图上:两个1010的高压中心和995、1002的低压中心,分别在酒泉、金佛山和东都戈壁、杭州附近;冷锋分别在海力素、银川、华家岭和杭州、河池、昆明;37毫米的雨量中心和44毫米的雨量中心分别在七仙山和上海附近;雨区闭合在东台、黄山、长沙、重庆、河池、广州、香港、赣州、南平、大陈、北纬33?、东经133?;1008线经过思茅、海口、广州、福州、北纬27?、东经128?、东台、徐州、大连、哈尔滨、嫩江、阿尔山、乔巴山。 根据上述“天气形势广播”,学生绘制了《6月15日12时地面天气形势图》。我还选择每天绘制正确美观的《天气形势图》张贴在宣传窗上,广大学生怀着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争先观看,也就扩大了气象小组和地理学科的影响。 气象小组学生也同样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如1991年3月26日上午10时半,绍兴地区突然乌云压顶,出现极为罕见的白昼变“黑夜”的反常现象。我就根据当时所见天气现象,翔实记录,指导学生写出《罕见的“黑昼”》一文,获得市级小论文评比二等奖。 由于经常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经常性的、多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并将兴趣活动的成果(如观测绘制的天文图象、“天气形势图”、采集的矿物岩石标本及撰写的小论文等)经常在校内公共场所展出,这不仅大大激发了兴趣小组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爱好,而且极大地扩大了兴趣活动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地理舆论环境,带动了广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爱好,有效地调动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地理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同时,由于我自己在活动中和学生们一起不辞艰辛,深夜观测天象,假日攀登高峰,指导撰写论文,采集矿岩标本,所以,师生间建立起深厚感情。如1986届高二地学兴趣小组10多个同学,毕业后全都考上大学,他们上大学后纷纷来信,回忆那难忘的深夜共同观测哈雷彗星的情景和富有情趣的地理野外观察活动。一位考上北京钢铁学院的学生来信说,“要不是参加地质兴趣小组,我是不会考上„北钢?地质勘探系的”。 关于办好地理黑板报及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的经验体会,曾撰文在专业刊物多次发表,并于1986年在杭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讨论会”上宣读,在“浙江省地理教学研究会”、“浙江省地理德育会议”上作大会交流发言,在浙江师范大学等三所师范院校及三期全国地理教师培训班作过专题介绍。 通过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爱好,地理教学成绩有所提高。a1987年,我校文科班地理高考成绩在90分以上的占全班学生数的51,,最高成绩99分,名列全省第一;近些年,我校高中与市区兄弟学校高中一样,“划片”招生,生源良莠不齐,但参加全省地理证书会考的成绩仍较好。 1991年,所任高二年级五 个班地理证书会考平均成绩,A级占69.11,(全省A级率17.74,),其中高二(7)班A级率高达80,;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所任高中年级各个班地理证书会考及格率均为100,。 三、在开展地理科研上辛勤耕耘 我觉得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除投身地理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地理教学成绩外,还应面向社会,努力奋斗,为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为普及地理科学知识作出贡献; 更应热爱乡土、研究乡土、宣传乡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建功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到师生的赞誉,得到社会的尊重。基于这一想法,我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在撰写论文,研究乡土地理、建设乡土教材上化费大量精力,取得一定成绩。 (一)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科普论文 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艺术效果的有力措施;撰写科普论文,有利于把自己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实地反映在文字上,给目前尚未到过的同志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或作一个文字资料上的导游。为此,我曾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认真总结地理教学中的体会与教训,撰写曾作过地理考察地区的科普文章;曾利用大量节假日时间编写多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普论著。10余年来,共撰文80余万字,刊载在国家级、省级等正式刊物的文章共36篇,其中属地理教育科研的有《在培养地理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地理教学板图的设计与绘制》、《地理教学中板画运用点滴》、《运用板画、板图提高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体会》、《国情、爱国之情》、《乡土地理教材的 典型性与实践性》、《浅谈综合性乡土地理教材的建设》、《我校是怎样开展地理观测的》、《地理模型制作三例》、《„承压水?实验课教学的准备与进行》、《地理总复习的几个问题》、《地球形状教学浅谈》、《指点江山爱中华》、《为振兴地理教育添砖加瓦》、《成功来自“苦功”》、《世界动物分布图》、《世界各洲动物分布简图》等18篇;属地理科普论文的有《穿岩十九峰》、《新昌穿岩十九峰名考》、《浙东一绝——倒脱靴》、《浙江倒脱靴景观》(彩照4幅)、《新昌的丹霞景区》《新昌的丹霞地貌》、《水乡——绍兴》、《江南名城绍兴》、《山阴 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江浙第一峰——黄茅尖》、《新能源岛——嵊泗列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考察记》、《新疆之行》、《吐鲁番之夏》、《1985—1986年哈雷彗星观测报告》、《编写科普文章,加强思想教育》、《嵊泗掠影》、《“新能源岛——嵊泗掠影”、“嵊泗岛的海蚀崖”》(彩照2幅、黑白照3幅)等18篇。在市级报刊发表的有《穿岩应是十九峰》、《新昌穿岩十九峰》、《我可爱的家乡——绍兴市》、《会稽山揽胜》、《新疆纪行》、《近期我市可观测到哈雷彗星》、《哈雷彗星观测记》、《彗星姗姗而来,良机切莫错失》、《日环食观测记》、《绍兴的假喀斯特地貌》、《绍兴的火山地貌》、《认清形势、发愤工作》、《傣乡风情》、《跨越国境线》、《美哉~倒脱靴》、《新昌“倒脱靴”雄姿》(黑白照片1幅)等16篇。在全国、省、市地理学会、地理研究会上作大会发言或书面交流的有《幻灯教学效果好》、《乡土地理编写之管见》、《地理教学中的图示直观》、《生物圈》、《地理课外活动指导》等10余篇(部)。单独撰写的专著有《绍兴地区地理》、《绍兴市地理》、《职工高中复习资料》、《绍兴市“社会”乡土教材之一——地理》等4本,主编或参加编写的专著有《高中地理会考指导》(主编)、《全国二十城市高考地理模拟试题》、《浙江城市》、《春华秋实》、《中华群英录》、《社会习题精选》(一、二册)等7本。写出10余万字的打印本《新疆万里纪行》和《鄱阳湖畔走马观花》两部长篇地理考察报告。若与历年所写的“考察日记”累计,自1978年以来,我 在教学之余,总共执笔写文约150万字。 (二)研究乡土地理,编写乡土地理教材 通过长期教学、写作实践,我觉得从乡土入手,了解乡土,研究乡土,宣传乡土,是地理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乡土,研究乡土,不仅有丰富的写作营养源,而且也是向省内外宣传家乡,提高家乡知名度,从而使地理教学服务于家乡经济建设,以至提高地理学科和地理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有效措施。所以,在地理科学研究中, 我重视绍兴市、特别是我的故乡——新昌县的乡土地理考察研究。“月是故乡明”,为生我养我的故乡作一点微薄贡献,应该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份内事。我于1979—1980年间,几乎花去所有业余时间及节假日时间,多次攀高峰,探险谷,涉河溪,访古迹,在绍兴地区所属各县作深入细致的考察调查,绘图撰文,三易其稿,写成浙江省第一本地市级乡土地理、建国以来反映绍兴地区自然经济全貌的第一本地理书——《绍兴地区地理》,经反复琢磨、慎重类比,在该书中,我大胆地首次提出“新昌穿岩十九峰”是浙江的“小桂林”,“新昌大佛”是“江南第一大佛”的观点与美称。此后,“小桂林”、“江南第一大佛”的美称,广为我省、市有关报刊杂志及著书立说所援引。《绍兴地区地理》为本地区政府机关、工农业、科学文化教育部门提供较系统、较全面的地理信息,取得较好社会效益。该书的写作经验曾在省地理学会“天台会议”上作过交流汇报。 我的故乡——新昌穿岩十九峰,是浙江省典型的丹霞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多变,自然景观秀丽迷人,它不仅是绍兴市富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胜地,也是地质作用、陆相沉积地貌的考察场所,我曾10多次攀登险峰,深入峡谷,探幽寻奇,考察研究,查阅多种资料,写成《穿岩十九峰》一文,于1987年发表于全国地理专业刊物《地理知识》上,引起广大地理工作者和新昌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慕名而去的旅游考察者与日俱增。为了维护历史真实面貌,我于1990年又反复查考《绍兴府志》、《新昌县志》等地方志及所有有关穿岩的方史资料,旁证博引,写成《新昌穿岩十九峰名考》及《穿岩应是十九峰》等论文,并自己花资百余元,打印呈送省、市、县各级宣传、旅游部门,指出12月18日《绍兴日报》载的穿岩总体开发规划中,命名为“穿岩十八峰风景名胜区”的错误所在(因当时已上报待批),并通过地方报纸及电台广为宣传呼吁,以引起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最后,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浙江省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中,终于正式定名为“新昌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从而结束了长期来新昌穿岩是“十九峰”还是“十八峰”的争论,统一了穿岩十九峰的名称,社会效益显著。因而,新昌《穿岩十九峰名考》一文被评为1993年绍兴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倒脱靴”又是我故乡的一处独特的角砾凝灰岩假喀斯特地貌,景色宏观壮丽,别具一格。但因地方偏僻,过去又未作过舆论宣传,所以知者甚少。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家乡旅游资源开发鸣锣开道。为此,我于1992年一年中,翻山越岭,5次登山考察,并作多角度、全景式地拍摄奇丽险峻的地貌景观,写成《浙东一绝——倒脱靴》一文。这篇文章和多幅彩色照片,在浙江省地理学会“新昌会议”上交流、展出。后来,文章与彩照均刊载在全国地质专业刊物《地球》上,使“倒脱靴”的雄姿风采第一次与全国地理地质工作者和旅游爱好者见面,引起了家乡领导、群众的深切关注。 我为故乡新昌旅游资源开发上所作的努力,获得县领导的肯定与赞扬。 (三)建设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乡土地理教材 优秀的乡土地理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热爱乡土、热爱祖国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建设融文字图像为一体的综合性乡土地理教材,我于1987—1988年,曾再次利用寒暑假及大量节假日休息时间,对绍兴市内主要地理事物、地理景点作进一步深入、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为了提高教材的科学性,我坚持现场观察,避免人云亦云。在查阅地理资料时,我发现半山区的诸暨乡土地理书上写到“白塔湖”是“水乡地区”。这一区域特征在“绍兴市地理”上可否写上,自己心中很不踏实。因为“水乡绍兴”是国内闻名,众所周知的,而半山区的诸暨居然也 冒出个“水乡”,未免半信半疑。为解决此疑团,我于1987年暑假期间曾三次专程考察,当看到白塔湖区果然是平畴沃野,水网密布,河港交错,小船穿梭的水乡景观时,我毅然决定在绍兴市乡土教材中写上“诸暨的水乡白塔湖”一段文字。1988年,在领导与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写成具有独特风格和明显地方特色的绍兴市乡土教材《绍兴市地理》。这一科研成果,先后获“浙江省乡土地理教研成果一等奖”及“浙江省优秀乡土教材二等奖”(各科乡土教材均无一等奖)。同时,又自费拍摄绍兴市乡土地理照片180余帧,撰稿组织制成“绍兴市乡土地理录像片”,建设起我省首创的“地理课本”、“地理录像片”、“地理影集”三位一体的“绍兴市综合性乡土地理教材”。这一乡土地理教材建设的创举,引起地理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证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乡土地理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的全面、直观、生动、形象的好教材。 我是基于以下想法,采取以下做法,进行“三位一体”综合性乡土地理教材建设的。 乡土地理教材主要为初中学生学习使用。初中学生求知欲强而空间观念弱、实践经验不足、形象思维能力差。所以,乡土地理编制工作应该把直观性、可读性原则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即尽量用浅显达理的文字、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反映乡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而不能满足于单纯编写乡土地理课本的传统规范,而应建设“乡土地理课本”、“乡土地理录像片”、“乡土地理景观摄影集”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乡土地理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具体做法是:1.编写《绍兴市乡土地理课本》课本是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的主要依据,鉴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及乡土地理的学科特性,在编写乡土地理过程中,除重视一般地理教材编写应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这些共性外,还特别注意了乡土地理教材的典型性、内容的实践性与时代精神和部编地理教材的同步性、写作形式的趣昧性等个性特征。 (1)典型性 选材典型是使乡土地理教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关键。开设乡土地理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乡土特点,由近及远认识祖国的伟大可爱。要使学生对本市(县)地理概貌认识与理解,必须在教材的处理上删繁就简,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典型选材。为此,我对《中国地理》已阐述分析的内容尽量少写,甚至一笔带过;而对本市富有地方特色的典型材料却绘声绘色,重点渲染,以突出乡土地理的特点。如绍兴市从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与《中国地理》“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章所述基本一致,因而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就不作重点叙述,而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影响巨大的“梅雨”、“伏旱”、“台风”等天气现象及其在本地区的活动规律,却化费较多笔墨细致描述,详尽分析。 (2)实践性 实践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谓“实践性”是指乡土地理教材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野外观察、社会调查提供理性知识和参考数据。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对本市主要地理事物曾作多次实地考察,并从多方面搜集考察点的有关资料,以利正确反映地理概貌。如对新昌穿岩的丹霞地貌,回山下宅村改造地理环境利用马蹄形小盆地挡风御寒,上虞上浦引水灌溉工程,嵊县剡江改道,诸暨湖田,等等,都以实地考察所得作详尽的刻划描绘,从地质构造、地貌景观、经济建设等方面为学生野外观察和社会调查提供材料和数据。 (3)同步性 是指乡土地理教材应与时代精神同步,与部编高初中地理教材同步。通过“同步”教学,使学生从小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逐步明确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生产活动朝良性发展方向转化的重要意义。为此,我在教材编写中特别注重人地关系的阐述和资源开发前景的探讨。如新昌回山、大市聚玄武岩台地发育的红壤地区,由于“大跃进”及“十年动乱”,对山林严重破坏,致使森林覆盖率低,红壤裸露,水土流失,加深了水旱灾害,生态环境有朝恶性方向发展的危险。所以,在编写中突出强调玄武岩台地红壤地区保持水土的重要性及综合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4)趣味性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前导。培养地理兴趣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但也不能忽视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因此,我在教材编写中特别注意内容、形式的趣味性,力求用文学语言,以图载文,景观摄影等多种方式达到诱发兴趣的目的。在文字使用上,尽量不用初一学生不熟悉的地理术语;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水乡泽国,地灵人杰”、“酒乡粮川,经济腾飞”、“湖光山色,旅游胜地”三大块,取代了传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常规章节编写体例,既突出了绍兴市的地理特点,又提高了教材的趣味性。同时,还安排大量反映市内重要地理景观的照片和插图,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2.编制《绍兴市乡土地理录像片》 电化教育是当今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地理录像片更具有画面清晰、色彩艳丽、镜头活动等优势,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利于诱发学生熟悉乡土、建设家乡的激情。因此,我把乡土地理录像片的制作列为乡土地理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编制《绍兴市乡土地理录像片》过程中,我有以下肤浅体会: (1)领导重视,摄像关键摄制录像片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要求。事先要制订摄制方案,列出经费预算。我市教委及教研室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拨出专款,调拨一辆小汽车作为录像摄制的专用车,并得到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电教室同志的大力支持,使乡土地理录像片能在较短时间内摄制完成。 (2)利用假期,突击摄制 乡土地理录像不同于一般专题录像,它需要在地理教师的参与和指引下进行。所以,我们利用时间较长的暑假,因陋就简,打破常规,先集中十余天时间,根据乡土地理教学要求,奔赴绍兴市内各县(市)主要地理景点摄制大量素材(资料片计长三个半小时);然后根据乡土地理课本顺序撰写文稿,编写解说词,写成剧本;最后,按剧本要求,反复筛选素材,编辑、配音、解说,制作成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的《绍兴市乡土地理录像片》(全片放映时间为35分钟)。从开始摄像到录像成型近一个月时间内,我始终与摄像组同志一起工作,使录像片既按地理教学要求,反映出地理片的专题特征,又发挥了录像摄制工作者的专业特长,使乡土地理录像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从实践中,我体会到尊重摄像工作者的艰辛劳动,与摄像工作者配合默契,是制成地理录像片的重要环节。因为野外摄影时选材取景,在室内编录时取舍素材,摄像工作者的摄像理论要求往往与地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要求不尽符合。前者考虑重在艺术构思与细节描绘,后者考虑重在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的反映与再现。这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必须在制作过程中得到高度统一,才能使录像片的地理科学性和专题片的摄像艺术性得到谐调组合。 (3)摄像镜头,全局在胸 由于录像片时间短、容量小,不可能在三四十分钟时间内,把乡土地理课本所有内容都组织在地理录像片中。因此,在拍摄录像素材片前必须纵览全局,对课本所反映的各种典型材料作详尽的分析取舍。对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地理景观,对能体现本地乡土特色的地理事物,对能反映本地光荣传统的历史名人、文化古迹都须重点选入录像镜头。然后,对所选各县(市)的地理景点编成系统的摄像路线,利于分日期、按路线进行录像摄制工作。每次出发前,还须画一张摄像路线图,在图上标明摄像地点、景物和摄像顺序,以利按图索骥,紧缩时间,少走弯路,多摄镜头,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地理录像片既是乡土地理教材的组成部分,又是以活动图像形式再现乡土地理课本重点、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系统的乡土地理知识。因此,在制作中应尽量选用野外拍摄的生动直观的镜头,而少用甚至不用课本中已经出现的图表或地图等说教内容。这样能使学生在观看录像时,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而不产生任何枯燥乏味、单调无趣的感觉。应极力避免录像片成为课本的重复和附庸。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乡土地理录像片是乡土地理课本的辅助性教材,但其内容绝非乡土地理课本的简单重复,录像片具有深化教材,显示重点的特点。因此,在撰稿、摄像、组编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课本重点难点逐步展开。整部录像片,以至每一部分都须重视选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如绍兴,以水乡风光闻名全国,因而我们紧紧围绕“水”字展开摄像编辑工作,乌篷船、縴道桥、捕鱼捉虾、水镇渔市就成为摄制的重点。在每一部分中又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如绍兴工业以酿酒业最具特色,因而重点摄制了酿酒工艺、绍兴老酒及咸亨酒店,而对其他工业仅选择拍摄几个主要厂矿的生产情况以反映全貌。这样由点及面,举一反三,学生观看录像时,既看到了本地的地方风貌和地理特色,又从镜头画面引起课本所叙内容的广泛联想,效果显著。 课本难点也是录像片所应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如《绍兴市地理》中提到上虞县境内水上运输的特殊环节——拖船坝。对此,不仅山区学生,就是一般水乡学生也很难想象、理解,课本虽有较多文字插图描绘介绍,但也很难形象地表达出拖船越坝的水运特点。为此,我们曾三次专程拍摄有关拖船坝的大量镜头,把因曹娥江和萧绍运河水位高低不一而建坝拖船的场景,生动地再现在电视屏幕上,顺利地解决了教材难点。 3.摄制《绍兴市乡土地理景观摄影集》 地理录像片虽有直观性强、趣味性大的显著优点,但限于当前学校电化教育设备条件,录像片还不可能广泛应用于所有学校的地理教育。因而,在拍摄地理录像片的同时,拍摄地理景观照片就具有现实意义。 (1)选择最佳位置,拍摄最佳镜头乡土地理照片是静止地反映某一地理事物的。在拍摄时,除重视编写课本、摄制录像所应注意的问题外,更应重视选景的典型性和构思的艺术性,对所摄对象要反复琢磨,选择最佳位置拍摄最佳景观,使地理科学与摄影艺术水乳交融,使所摄照片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 (2)对重要景物须单独列组拍摄 这样可使所摄全部照片成为较系统完整的辅助性地理教材,同时又使每一组照片成为整体中的一环。如对新昌穿岩十九峰、诸暨五泄等重要风景名胜区和地理考察区域都采取组合式的摄制方法。 (3)按课本顺序装订成册 我把180帧地理景观彩照装订成两册《绍兴市乡土地理摄影集》。每页页首都有“目录说明卡”,便于学生了解每张照片的地理意义。为提高教学效果,影集照片也可在宣传窗中展出,便于学生熟悉本乡本土的地理风貌。 乡土地理影集照片,可年复一年反复使用(除部分须更新外),节约资金,效果显著。 天气与气候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 一、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气团及其分类”、“锋面与天气” 第二课时“形成气候的因素”、“世界气候类型”、“人类活动与气候”。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为什么昨天暖和晴朗,今天刮风下雨,气温明显下降;为什么我们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浙江纬度相似的北非撒哈拉却是热带沙漠气候,这种天气变化和气候分布的原因及规律就是这节——“天气与气候”所要分析、解决的内容,请把课本翻到第73页[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师:请阅读第一段课文,区分“天气”与“气候”这两个概念的不同。 特别注意形成因素前的“短期变化”、“长期变化”这两个定语。 师:什么叫天气,什么叫气候,影响天气与气候的因素各是什么, 生:天气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而气候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长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的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 师:那么,“清明时节雨纷纷”、“东虹太阳西虹雨”、“狂风暴雨”、“四季如春(昆明)”这四个短语中,哪些指天气,哪些指气候, 生:天气——“东虹太阳西虹雨”、“狂风暴雨”,因为这是短时间的天气变化现象;“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春雨连绵的意境,年复一年,基本不变。“四季如春”同样是经久不变的大气物理状态的表现,所以两者都属气候范畴。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分析研究影响天气变化和形成气候不同的因素。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材主要分两个部分,即影响天气的因素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这一节课讲的是影响天气的因素。 [板书]一、影响天气的因素 师:在对流层里,大气总是时刻不停地作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天气就是随着大气的运动而变化无穷。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气团”与两种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气团相接触而形成的“锋面的活动”这两个因素。 [板书](一)气团 师:这一小节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气团的概念和气团的分类,请阅读课文,归纳分析。 生:(阅读课文) 师:什么叫气团, 生:在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称为气团。 师:(随学生解答,绘出气团示意板图,并边讲边绘边分析)(图29略) 师:须具备什么条件,这大团空气的温度才能基本相似,请回忆第二节“大气的热状况”中提到“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生: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大团空气温度基本相似,首先要大面积地区地面温度基本相似。 师:所以,形成气团的首要条件是“大范围性质比较单一的大陆表面或海洋表面”。如冬季,西伯利亚、蒙古大面积冰雪覆盖,易于形成冷而干燥的气团;广大的北太平洋热带海面易于形成暖而潮湿的气团,等。 师:如果具备了上述条件,但空气水平移动较快,能否形成气团, 生:不能,因为空气移动速度快,地面温度、湿度对大气的温度、湿度就不可能持续影响,地面上的大团空气就不可能保持与地面基本相似的物理性质。 师:对。因此,形成气团的第二个条件是“大气要比较稳定”。 师:假设(北半球)这一冷而干气团的南面是一个热而湿的气团,当两个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在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接触面(交界面)上会形成空气的扰动,南面密度小的暖空气会被北面密度大的干冷空气所抬高。 师:[板图]在两气团的接触带上绘上A、B、C三条线请根据气团的物理性质判断,哪条线表示正确的接触面, 为什么, 生:A线。因为暖湿空气密度小而轻,相遇后必然被冷而重的空气所抬高,导致暖空气处在冷空气之上。 师:对。根据这幅示意图,就可了解不同地点的天气状况。在单一气团控制的地区天气晴好,而在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接触面——锋面控制地区,因暖湿空气被冷空气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阴雨天气。天气就是随着气团和两气团交界面(接触面)的移动而不断变化着。这也是理解、分析天气的关键所在。 师:根据气团的温度与它到达地区的气温对比和气团形成的源地,气团有两种分类法。请阅读课本74页及90页表格中气团的代号(英文字母)后归纳分类。[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生:前者可分为冷气团,暖气团;后者可分成冰洋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极地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 师:为了理解、掌握各类气团(地理分类),最好熟悉英文字母缩写代号的含义,应了解各代号所表示的英语:[板书](英语原文) A:Arctic ocean air mass 冰洋气团(取“冰洋”第一个字母) Pc:Polar ontinent air mass 极地大陆气团(取“极地”、“大陆”第一个字母) Pm:Polar marine air mass 极地海洋气团(取“极地”、“海洋”第一个字母) Tc:Tropicalcontinent air mass 热带大陆气团(取“热带”、“大陆”第一个字母) Tm:Tropical marine air mass 热带海洋气团(取“热带”、“海洋”第一个字母) E:Equator air mass 赤道气团(取“赤道”第一个字母) 上列气团英文缩写代号,只要了解A、P、T、E及c、m的缩写含义,就可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牢固掌握英文缩写代号的具体意义。 如果把上述六类气团用图表示,就能熟练地掌握气团的地理分布及一般物理特性。 [板图]六类气团地理分布示意图 师:上述六类气团对我国天气影响较大的是哪几类,(学生边答,教师边绘圆圈) 生:冬季,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Pc)。夏季,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气团是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Tm);其次,形成于印度洋上的赤道气团(E),对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也有较大影响。 师:综上所述,对Pc、Tm、E三类气团的源地、季节、影响地区应重点掌握。 下面看另一重要因素——锋面活动对天气的影响。 [板书](二)锋面与天气 师: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交界的地区,叫做锋面(见“气团示意图”)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锋。锋面一般为一个狭窄而又倾斜的过渡地带(一般锋面宽度可达200—300千米),锋面影响地区天气变化最为剧烈,多风雨现象。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好比两支军队,锋面即两军交战的地区。一般根据哪方面取主动进攻态势,就把这锋面称为什么锋,如冷空气向暖空气主动移动,形成的锋称为冷锋。由于锋面影响地区,暖湿空气被冷空气所抬升,形成锋面雨(看课本70页“锋面雨”段)。锋面是大气不稳定地区,多云、雨、风等恶劣天气。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种。 [板书]1.冷锋与天气 师:请阅读课文74—75页及插图。读后要求掌握: (1)暖空气如何抬升,为什么, (2)冷锋过镜时、过境后,天气各有什么变化, (3)冷锋降水主要集中哪一侧,为什么, (4)注意“冷锋图”中冷锋符号及其指示方向;“冷锋天气图”中锋面的曲线及主要降水区域。 (5)冷锋分为哪两种,划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绘板图“冷锋图”) 师:请××同学在板图上绘出冷锋推进方向,并注明冷气团、暖气团。师:在此图上,应着重弄清楚符号凸出方向,即冷气团前进方向。 在冷锋控制地区,天气变化剧烈。请看《冷锋天气图》。注意:(1)代表冷气团、暖气团箭头指示的方向;(2)锋面曲线弧度;(3)云层分布状态;(4)主要降水区域。 师:[边绘板图边分析]从“冷锋天气图”看,冷气团处于主动进攻状态(“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插入暖气团下方,暖气团被迫急剧抬升,形成直展云系,因而降水强度较大。雨区主要在冷空气一侧。 师: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1)慢行冷锋、(2)快行冷锋。 阅读后,比较两者的不同:A.暖气团上升情况,B.降水及影响地区举例。 生:慢行冷锋:A.暖气团被迫平稳抬升,B.多连续性降水,强度较小。 快行冷锋:A.暖气团急剧抬升,B.多狂风暴雨,C.北方夏季 暴雨多因此而成。师:慢行冷锋与快行冷锋,在示意图上主要在于锋面曲线的不同。[板图] 生:锋面曲线为什么都向暖气团凸出,快行冷锋锋面曲线为何成舌形。 师:这是由于冷气团的势力、性质、速度所决定的。冷气团(冷空气)势力强(联系课本63页“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 要求学生分析“亚洲高压”〈高压中心1036百帕以上〉与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低压中心1004百帕以下〉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大,风速大,势力强),移动速度快(一般强冷空气蒙古南下,只需三天左右就可控制青藏高原以北、以东的全地区)。因受地面摩擦力影响,近地面空气移动速度慢于高空空气。所以锋面呈曲线,并向暖气团一侧凸出。冷气团势力越强,则移动速度越快,锋面凸出弧度也就越大。所以,快行冷锋锋面曲线呈舌形。锋面曲线的弧度大小可以判断冷气团势力的强弱,由此也可以理解分析下面所讲的“暖锋天气图”示锋面形状与天气特点。 师:请说明冷锋过境时与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生:冷锋过境时,出现较大的风,云层增厚,并出现降水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师:出示《锋面移动形象图》,作复习巩固。并指出冷锋活动是影响我国各地,特别是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季风区天气的主要因素。昨天与今天绍兴地区的天气变化,说明冷锋已南移控制我区。请观察今后数天的天气变化。 师:下面请阅读课本75—76页,了解第二类锋,即“暖锋”,并根据冷锋分析要点,分析理解课文。 [板书]2.暖锋与天气 生:阅读课文及插图。 师:[板图]“暖锋图”、“暖锋天气图”。根据板图,要求学生 与“冷锋天气图”对比分析:(1)暖锋符号暖气团,(2)暖锋锋面基本呈斜线,暖气团“徐徐爬升”,(3)云层由高到低发展,(4)连续性降水(暖气团势力较弱,移动速度缓慢),(5)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师:暖锋一般出现在春夏之交,影响我国天气远小于冷锋。 师:第三类锋是准静止锋。 [板书]3.准静止锋 准,接近的意思。因为大气始终在不停运动中,不可能出现锋面静止状态。准静止锋就是锋面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板图]“准静止锋”、“准静止锋天气图” 师:按照锋面形成的条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准静止锋呢, 生:必须冷气团与暖气团势力相当。 师:对。我们看“准静止锋图”与“准静止锋天气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准静止锋是在两种不同气团势均力敌、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出现的,也就是大气中“两军”作战处于胶着状态的拉锯战态势中。所以在准静止锋控制下的天气情况,必然造成较长时期的连续性降水,降水区域仍然重在冷空气一侧。请阅 读课文76页“准静止锋与天气”一段。分析准静止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师:准静止锋是在哪些条件下形成,哪些地区受其明显影响, 生:准静止锋形成的条件:(1)冷暖气团势均力敌,(2)冷锋前进过程中遇地形阻挡。 师:对。第一种情况是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因势力旗鼓相当而形成的准静止锋,最典型的是每年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 [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北方南下的冷气团与从南方北上的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摆开拉锯式的战场,以致形成这一地区、这一时期的连续性降水现象。如我们绍兴地区,梅雨期一般起自6月中旬,结束于7月上中旬。梅雨期时间适中,降水强度适中,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如果暖气团势力不强,会形成准静止锋长期滞留,造成洪涝灾害,如1962年,梅雨期长,降水强度大,当时,绍兴城关镇犹如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四周一片汪洋,水灾严重;反之,如果暖气团势力过强,准静止锋停留时间很短,甚至不见,这样就造成梅雨期短或“空梅”现象,如1967年入夏以后,因暖气团势力过强,造成绍兴地区131天连续干旱现象,水库干涸,水田龟裂,曹娥江成为一条“沙龙”,成为建国后旱情最严重的一年。 师: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梅雨区北部吹东北风,南部吹西南风,试以气压分布作答。 生:梅雨区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气压(反气旋)的东南缘,故北部吹顺时针方向的东北风;又因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西北缘,故南部吹顺时针方向的西南风。 师:回答正确。接下去分析另一情况下形成的准静止锋。 第二种情况是,南下的冷气团如受地形阻挡,与南方的暖湿空气长期接触,相持不下,也会形成准静止锋。如冬半年的昆明 准静止锋,就是南下的冷气团遇到云贵高原起伏山地的阻挡,冷锋面在昆明和贵阳之间静止下来而形成的。[板图] 请看图分析昆明和贵阳天气为何不同, 生:昆明受单一暖湿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贵阳处于冷气团一侧,在准静止锋锋面控制下,天气阴雨。 师:所以,昆明冬季晴朗暖和,加上夏季因地势较高,天气不热,所以赢得了“春城”的美誉;而贵阳终年阴雨连绵,以致有“天无三日晴”之谚。 师:综上所述,这节课主要分析了引起天气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气团和锋面活动。最后,我们以模型实验,巩固课文。 (出示“锋及其活动模型”) 师:影响天气的因素一是气团,如Pc与Tm两组合模型块所示;二是锋面,如Pc块与Tm块的接触面。移动两组合模型块(图略):当锋面位于A地上空时,A地有雨;B地受Pc控制,晴朗;C地受Tm控制,晴朗(图略)。当锋面推移至C地上空时,则C地有雨;B地晴朗;A地也受Pc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图略)这即是冷锋活动影响的天气变化。 设图1状态,A地为10月5日12点,A地至C地距离1200千米,锋面移动速度每小时30千米。试计算冷锋何时移至C地,A、C两地天气有何变化, 生:40小时后,也即7日凌晨4点钟,冷锋移至C地上空。该时天气:A地,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晴朗;C地,已受冷锋控制,气温开始下降,气压开始上 升,天气阴雨。 师:(布置作业)课后完成下列作业: 1.填出下表内相关内容 2.回答课本88页第2题。 3.如板图“气旋与天气”所示,试分析气旋与锋面的关系;并从上下两图对比中,分析冷锋与暖锋的主要雨区在哪一侧(冷、暖空气),为什么,A、B、C、D、E、F各地天气有何差异,为什么,请绘下此图,分析作答。 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讲述了影响天气的因素,特别分析了锋面过境时与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现在先请同学分析北半球气旋推进过程中,为什么前面的是暖锋,后面的是冷锋,据“气旋与天气图”说明A、B、C、D、E、F各点的天气状况。 生:因为北半球气旋的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部为冷空气,南部为暖空气。前一锋面,为暖空气主动推进,爬行在冷空气之上而形成的暖锋;后一锋面为冷空气急剧推进,抬升暖空气而形成的冷锋。无论暖锋还是冷锋,雨区都以集中冷空气一侧为从图上看,各地天气情况不同:A地、B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晴天;C地受暖锋控制,阴雨;D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晴天;E地受冷锋锋面控制,阴雨;F地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晴天。 师:对。由于气团和锋面活动,形成各地的天气变化。但由于地球有规律、周期性地绕日公转,促使某一地区从总体上讲,多年的天气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如我们绍兴一带每年清明前后总是阴雨绵绵;春末夏初,总有一段时间的梅雨;入夏后,总是晴热的伏旱天气;8—9月份,每年常有台风的袭扰;冬季,雨水较少。每年夏天总是酷热难熬,冬天寒冷难受。这样年复一年、长期有规律的天气变化状况,就构成了气候。本节主要分析形成气候的因素和初步理解并掌握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板书]二、形成气候的因素 师:形成气候主要是自然因素,我们人类的活动,目前尚无法影响大范围地区的气候状况。本节重点研究形成气候的自然因素。同学们在初中已初步了解我国和世界的气候状况。现在先从两幅板图分析形成气候的因素。 [板图]“绍兴—吐鲁番地理位置图”、“开罗—伦敦地理位置图” 师:请同学们思考分析图43(略):所示A地(浙江绍兴)、B地(新疆吐鲁番)各属什么气候,各地气候特征如何, 生:(思考分析、回答)A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酷热,冬季严寒,终年干旱。 师:对。绍兴与吐鲁番气候迥异。绍兴年平均气温15.3?,最低月均温为4?;吐鲁番最高月均温30?以上,绝对最高气温为49.6?,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绍兴年平均降水量为1460毫米,吐鲁番年平均降水量为16毫米,仅及绍兴的1/90。 那么,形成A、B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请根据初中已学知识试作简要分析。 生:A地纬度(30?N)较低,处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极为明显;面临海洋,受海洋影响 较深,境内为丘陵地形,东面又有台湾暖流影响,所以形成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的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纬度(43?N)较高,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影响,又是天山环抱中的我国最低盆地,所以形成夏季成“火洲”、冬季成“寒谷”的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师:现在,我们又共同分析一下开罗与伦敦的气候状况。 师:图上C地为埃及开罗,D地为英国伦敦。请看《高级中学地图册》,判读C、D两地各属什么气候,这两种气候是怎样形成的, 生:(读图,在纸上作书面准备) 师:请同学分析作答。 生:D地纬度(50?N)较高,但处于盛行西风带,附近洋面又有世界上最强盛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流过,一年四季,西风把暖湿的水汽吹向陆地,使陆地深受海洋影响和调剂,冬季不太 冷,夏季不很热,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纬度(30?N)与A地相近,位于亚欧非大陆的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师: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不同气候,试归纳分析。生:这是因为A、B、C、D四地纬度不同(B较A高,D较C高);所处气压帝、风带不同(C——副热带高压带,D——西风带)、海陆位置不同(A——离海洋近,B——深居内陆),地形不同(A——低山丘陵,B——闭塞低盆地),洋流影响(A——台湾暖流,D——北大西洋暖流),大陆东西岸不同(A——大陆东岸,C、D大陆西岸)(C位于亚欧非大陆西部)。 师:归纳较完整全面。根据以上分析,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请看课文76页。 [板书](一)太阳辐射 地球是一个球体,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以致太阳辐射强度不同。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根本因素。 [板书](二)大气环流 不同纬度带在大气环流中处于不同的气压带与风带中。 [板书](三)地面状况 地面状况是指地球的表面(陆面、海面)状况,包括初中地理气候分析中所提到的地形、海陆位置、大陆东西岸、洋流等因素,以及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等。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板图]“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图”,边绘边分析因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故风来自海洋或来自大陆与降水量多少关系极为密切。具体讲: [板书]1.地形[板图] 山脉走向对气候影响很大。山脉走向与来自海洋的气流流向垂直,对气流起阻挡作用,但迎风坡降水量大;与气流流向平行,则水汽可顺山谷深入,影响较深。 [板书]2.海陆位置[板图] 濒临海洋的地方易受海洋调剂,气候较好;远离海洋的地方,少受或不受海洋影响,气候较差。同时,位于大陆与大洋接触的地区,海陆热力影响也很明显,冬、夏季风风向不同,降水量差异很大。 [板书]3.大陆东西岸[插图] 由于所处大陆东西岸位置的不同,即使纬度大致相同,气候也有很大不同,如同属南北纬30?—40?的地区,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而西岸则为地中海气候。也即东部地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明显,而西岸则受气压带、风带影响明显。 [板书]4.洋流[板图]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板书]5.反射率 地面状况不同,对太阳的反射率也不相同,如冰反射率为50,,而海洋(平均)仅7,。南极大陆气温远低于北冰洋,南极大陆覆盖着大范围的深厚冰层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见课本77页《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表) 一个地区的气候,就是在以上所述三个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除上述三个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气候也有一定影响,特别对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有较大影响。 师:[板书]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的能使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朝良性方向发展,有的使气候朝恶性方向发展。请看课文84页—87页。 生:(阅读课文,掌握纲要) 师:人类促使局部地区小气候朝良性方向发展的着眼点何在,主要措施有哪些, 生:着眼点在于设法改变地面状况。因为改变地面状况,会引起近地面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的变化,从而影响局部地区小气候。 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的主要措施:1.人工造林,2.水利建设。 师:(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 [板书]1.气候良性发展 A.人工造林 B.水利建设 师:试联系实际说明人类能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 生:如我们绍兴平水地区,由于平水江水库的建成,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增大,森林植被覆盖率很快提高,现在库区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既调节了气候,又保护好土壤,有效地保持了水土。由水库引水的灌溉渠道,保障了农业丰收,也使灌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师:人类活动促使气候朝恶性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 生: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导致气候恶化: A.二氧化碳增多,其“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是当前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 [板书]A二氧化碳、全球变暖 B.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板书]B.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C.酸性气体,造成酸雨危害。 [板书]C.酸性气体,酸雨 师:由于大气污染导致气候恶化,是全人类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防止的环境 问题。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对每一种污染源(二氧化碳、氯氟烃、酸性气体)引起的气候恶化现象、危害性、防止措施等列表归纳。 师: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等的发展都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请阅读课文78页,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分点熟悉课文。] 师:气候对生产建设有何重要影响,我们在生产建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生: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也与水利建设、城市建设、海陆空交通和工程建设等都有很大关系。 师:对,在生产建设中都应根据气候条件,选择生产布局的最佳方案。现在着重讨论城市建设应如何考虑气候条件,减轻污染,净化环境。 师:环境污染的“三废”是指什么, 生:“三废污染”即大气污染、废液污染、废弃物污染。 师:“三废”污染中以大气污染最为普遍,因此在工厂布局、厂址选择中首先必须注意当地的盛行风向。现以图为例。 [板图] 城市建设中的工厂布局图 师:如板图所示,建一工厂,以哪方为宜,请一位同学在图上绘出适当位置。 生:[板图] 工厂绘在城市下风向一侧 师:为什么要建在城市的右侧(指图)。 生:因为风从左侧来,建在右侧就可避免废气污染。 师:对。这即课文81页所述,“一般工厂区应建在下风向”,以免市内遭到废气污染。 师:那么,在盛行风向变化的季风区,如绍兴,工厂以建在哪里为宜, [板图] 位于东南季风区的城市图 生:从图所示,工厂应建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位置。因为城市的西北侧虽为夏季风(东南风)的下风向,但为冬季风(西北风)的上风向,不宜建厂。而城市的东南侧则反之。所以两处都不宜建厂。如在城市的东北侧与西南侧建厂,则工厂排放的废气都不会影响市内。 师:分析正确。所以,从风向考虑,厂址选择应考虑两个方面:1.宜建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地带;2.季风区(冬、夏风向相反)宜建在与风向垂直地带。 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天气的因素和形成气候的因素,并简要分析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接下去,根据各地纬度位置、地面状况的不同,研究一下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板书] 三、世界气候类型 师:请阅读课文82页《气候类型分布图》,并用红笔勾划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大致界线。 生:[阅读课文插图,勾划气候类型界线。] 师:先了解一下世界上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各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热带:1.热带雨林气候 2.萨瓦纳气候 3.热带季风气候 4.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 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2.地中海气候 温带: 1.温带季风气候 2.温带大陆性气候 3.温带海洋性气候 亚寒带:1.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寒带: 1.苔原气候 2.冰原气候 师:根据图上亚、欧、非三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状况,能否在黑板上的示意图中绘出相应的气候类型,请对照82页图、参照板图填绘。 [板图]“气候类型分布空白示意图” 生:[照板图绘制气候类型分布] 师:请××同学上来填绘板图,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大致地区分布。 生:[填绘板图,说明气候大致地区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的非洲中部和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 萨瓦纳气候: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两侧和东非高原一带。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东南亚。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亚欧非大陆中部、西部的回归线南北两侧。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35?N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N,40?N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和非洲南端。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35?N—60?N的亚洲东部沿海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中高纬度亚欧大陆内部广大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40?N至北极圈附近的西岸地区。 苔原气候:分布在北极圈以北地区。 师:填上东、西岸的纬度数,并在左侧相应位置,绘上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西风带。在示意大陆西岸40?N—60?N间绘上表示西风的箭头;在大陆东岸绘上表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箭头。 师:从板图可以看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何规律,形成气候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气候类型的分布有其规律性: (一)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二)大陆西部。基本受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从低纬向高纬,气候类型作有规律的变化、更替: 1.10?N—20?N间:东北信风与赤道低压带交替控制,形成有干季、湿季之分的萨瓦纳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2.20?N—30?N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终年为下沉气流,干旱少雨,为热 带沙漠气候。 3.30?N—40?N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 4.40?N—60?N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三)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受其影响,冬季,大陆上空为高气压,海洋上空为低气压,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上空为低气压,海洋上空为高气压,风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南段(亚洲)有雨季、旱季(干季)之分的热带季风气候;东南段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东北段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东南风,多雨,冬季西北风,少雨。 (四)大陆北部(北极圈以内)。太阳辐射弱,为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 (五)大陆中部。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师:分析简明扼要,阐释了气候类型的基本分布规律。气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但总有一个主导因素。从刚才分析可以看出大陆的不同部位,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各有不同。如大陆西部,大气环流为主导因素;而大陆东部却以地面状况为主导因素。我们只要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形成因素,特别明确其主导因素,那末,就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我们在理解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同时,还应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组成气候的要素是多样的,如气温、气压、风、降水等。一般以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反映某一气候类型的特征。请阅读课文83页《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初步熟悉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重点了解 1.气温:?最低月气温值,?气温年较差大小。 2.降水量:?年降水量,?降水量月份分配。 生:[阅读课本83页的图] 师:布置课外作业 1.完成本节课所绘《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恶性影响》图表的各项要求。 2.根据课文83页图,判别下列三组气候类型: ?“萨瓦纳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 (提示:判别主要依据) 第?组 以降水量多少及降水集中性为主。 第?组 以最低月气温(0?以上或以下)及降水集中性为主。 第?组 以降水量多少及气温年较差大小为主。 陈国新 陈国新 男,1928年生,河北省丰润县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冀热辽边区担任抗日儿童团团长。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华东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任教,兼地理教研组长。以后,本校先后改为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1986—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地理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曾任上海市地理学会理事兼地理教育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 理事、副理事长,上海市青少年海洋爱好者协会和环境保护爱好者协会辅导员等多种职务。历任上海市杨浦区第八、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现任《中国自然资源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青少年版)》、《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丛书》等多种书刊编委。曾被评为复旦大学、上海市环境教育、上海市地理学会先进工作者,以及上海市航天科普活动优秀辅导员和上海市地理教学研究会优秀工作者。学校1990年被评为上海市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和1994年被评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1994年个人评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工作者。主编书籍有《地学基础手册》、《环境科学基础》、《海洋开发的今天和明天》、《绘图地球科学辞典》等多种。论文有《地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探讨》等几十篇。 四十五年地理教学的探索 我从1950年开始走上讲台,已经四十余年。为了教书育人,教好地理,我一直不间断的潜心钻研地理教育心理学和思维科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同时又积极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学习了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不因循守旧,而是博采众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无定法,教学多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量的无限增长,第一课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的特殊需要,因此,我坚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思想,承认个性差异,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思想;把“封闭式”的地理教学旧体系,改变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新体系;把培养目标从以升学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技术素质为主。我自己亲自辅导天文、地质、气象、海洋、环保5个地理科技兴趣小组,担任“环境科学”必选课和“现代海洋学”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培养成创造型和开拓型人才。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课内与课外,小课堂与大课堂,校内与校外,中学与大学,工厂与学校,农村与学校,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乐教乐学的必修课、选修裸和课外活动密切结合的“三大地理板块”的教学新风格。我校名誉校长姜拱绅在一次市地理教研员地理课评估会上说:“陈国新老师是一个开拓型,进攻型,不知疲倦,无私奉献,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求新,成绩显著的一位老教师。”我把“但求人才脱颖出,不辞辛劳献一生”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下面从十一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学地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认识。 一、中学地理教育中智力与非智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中学教学计划的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地理教材的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为了加速人才的培养,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地理教育也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近年来,主要集中于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而努力。 关于智力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1)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3)智力是处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抽象思维的能力;(4)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智力结构一般认为有五大要素,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放在首位。 随着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化,非智力心理因素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孤立地研究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忽略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倾向开始改变。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认识和行为都不仅限于智力活动,非智力心理因素也参与并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程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科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成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动机、信念、世界观等要素组成。智力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紧密相联系,互相制约。凡学生的智力水平,都渗透着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表其它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激素”,是促进智力发展的活动因素。不过,非智力因素中的消极因素不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恰恰相反,会抑制甚至衰减智力的发展。 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智力活动,各种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纳入个性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例如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敏捷性与准确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想象力的独特性与新颖性,注意力的集中性与稳定性等。因而发展智力过程也是发展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伴随着智力活动的全部过程。在它的参与配合下,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的干扰,坚定自信心,稳定情绪,不断强化学习的动机与需要,激发创造性的热情,促使智力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智力因素与 非智力因素是协同发展的。培养智力心理因素与非智力心理因素,对各类学校都有现实意义,它是关系到地理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地理教学中的两个协同的系统工程。 1.操作系统(认知系统) 操作系统又称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上述的观察力(感知、知觉)、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认知过程。在地理教育活动中,这一系统工程主要承担对各种地理知识的加工、处理工作。例如学生获得地理新知识、新信息等。因此,这一系统工程相当于执行者和操作者。 2.动力系统(维持系统) 动力系统又称非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动机、信念、世界观等维持系统。它们可以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思想和学习态度。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这一系统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以动机作为核心,调节着地理教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例如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功能。因此,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完成学习地理认知的任务,它相当于发起者和推动者。 操作系统的运转动力、方向、速度、功率等和动力系统的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认知系统,地理教学任务就无法实现;没有维持系统,地理教学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 能持续。可见二者缺一不可,它们既是相对独立,而又有密切联系,并且又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系统。 (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而教育影响智力的发展则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介的。 掌握知识各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形成和发展着他们的各种智力活动方式。通过各种地理练习或实践活动,他们就获得了相应的智力技能,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上来讲,就是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和才能,这种智慧和才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动作,而能力范围较广,它除智力外,还包括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带有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地理的各项活动,都能使学生经常获得和掌握熟练技巧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进行系统的地理知识传授外,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全面的、正确的、深入的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称为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窗口,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愈深入,思维就愈活跃。因此,观察能力在智力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 观察力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它是大脑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我校的气象园,除了学生日常观测外,我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天气的变化现象与动物、植物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物候学的兴趣。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述中国区域地理时,紧密联系地图,注意学生观察,抓住区域地理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我讲完中国地形和地震这一章后,指着地图,让学生分析、综合为什么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才能找出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讲高中地理“矿物与岩石”这一节时,培养学生通过实物的观察,鉴别它们之间的区别。观察力强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完整而准确,头脑中获得的信息就丰富而深刻。观察力差的学生,虽然看了、听了,然而觉察到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有错误,他的知识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后进生”的普遍特点是观察力薄弱,;因此也就缺乏求知欲。有一年暑假,我带学生到山区开展地质夏令营活动,希望他们能采集几块化石标本,于是学生把主要观察力全集中在找化石上去了。后来我让学生把自己采的各种化石标本进行鉴别真与假,有的学生把岩浆岩表面树枝状薄膜当作苔藓和藻类的印痕,把并非植物的遗休或遗迹看成化石,这说明学生对化石概念没有弄清楚,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没能区别真化石与假化石,沉积岩与岩浆岩的不同。观察具有一般知觉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更大的探索性,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在野外开展地理大课堂活动时,教师必须积极的主动的跟踪学生,捕捉和鼓励他们探索未知的思维 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产生巨大的兴趣。野外的大自然是客观事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只反映其中的一部分。人们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是很重要的。李四光教授说得好:对自然界要“观察,实验,分析”。我国卓越科学家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长期而系统地对气候变迁、物候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然后进行分析,获得巨大的科学成果。地理课上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地图、图表、标本、幻灯、录像、电影、模型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要自己训练观察的敏感性,这样才能 培养学生经常注意预料之外的地理事物的心情,勇敢的去探索未知。因为观察同学生的情感、意志等紧密相联,坚持长期观察的锻炼,使学生的观察力获得高度发展,也培养了良好心理品质。 2.重视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记忆是人把过去感知过、思考过、操作过和体验过的事物印象保存在头脑中,并能在一定的场合下把它们再认出来或回忆起来。一般说来,记忆力是一种有目的的指向性的大脑活动,是保持和再认识、再现以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记忆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识记,即人对事物形成一种印象。第二阶段——保存,这是把识记过程所得到的印象或信息,保留在大脑中。第三阶段——再认,即当过去感知的事物再一次出现时,便有熟悉之感,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第四阶段——再现和回忆,即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当人们需要的时候,就把贮存在大脑中的印象或信息取出来运用。 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就其种意义来说,记忆尤为重要。因为限于条件,很多地理知识的传授(例如区域地理)大都是从地图(或地球仪、地理模型)获得。大量地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位置、地理分布……等等,都需通过读图加以牢记,而后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一幅幅鲜明的地图,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有关这方面的地理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来运用这些知识从事与其有关的问题的研究。这一点是每一个地理工作者和地理教师都熟悉的,毋庸在这里作过多的说明了。有些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他们在学记忆。学习一门功课,一种技能,能够储存起来,成为一种经验,作为生活、工作的准备,学习才算成功。记忆标志着人类的智能、生命的经验,“千万不要忘记”,就是指此。 教育心理学经过反复实验证明:“无论任何一种未经过复习所固定下来的知识,都是会逐渐忘掉的”。记忆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跟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最能引起大脑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保持旺盛和良好的记忆力。教学方法的好坏,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非常重要。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巩固。正像一位教育家所说:“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中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概括的反映,是指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个别特点,而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思维的概括是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并且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的间接反映,是指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反映客观事物,而不是像感觉和知觉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 力发展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就增强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必须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分析能力:分析是在大脑中把地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或者把地理事物的个别特征结合起来,以便指导分析地理事物本质的逻辑方法。例如分析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和成因,这样就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将已学过的世界气候类型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加以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时,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考虑时间、地点、条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又如澳大利亚西部与马达加斯加岛是同纬度,降水量却截然不同。这就要从东南信风的离岸风与迎风坡、寒流与暖流去分析其原因。因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把培养思维能力共熔于一炉,只有在知识的躯体内畅流着能力的血液,所学的地理知识才具有生动的活力。 (2)综合能力: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从而达到在思维中,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因此,综合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整体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我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学生回答不一。这说明学生没有把已学过的有关地震知识和板块构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给予综合分析。 (3)比较能力:比较是确立被比较地理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比较对于地理事物的鉴别,揭示不易直接观察到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并区分出地理特征,具有一定意义。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通常用比较法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找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比较日本和英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特征等。 (4)抽象与概括能力:抽象是通过分析综合,把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出来单独加以考虑的过程。概括则是通过分析综合,把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地理事物上去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我们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就是把个别的、局部的、分散的地理事物,通过其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并由此得出新的概括性结论。例如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全球行星风系的地域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都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后,才能理解和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加深理解和记忆。 4.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有的专家认为,人在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称为想象。由于想象具有明显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点,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人虽然能够想象出从未感知或实际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人的想象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的想象与人的感知、记忆、情感、思维既有着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为板块构造学说。这就是通过观察、想象,在他的脑子里拟想出可以感觉出来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又例如我讲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就给学生朗颂了陈毅同志《游桂林》的诗,使没有游过桂林的学生,通过想象神游桂林,在头脑中就能创造出一幅桂林山水秀丽的图 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科技活动中,学生往往产生许多幻想。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引起指向未来的特想象。幻想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基础,而且将来能够实现。积极的幻想能够激人瞻望未来,增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的勇气,这是最可贵的想象力。在客观上,想象力是科学创造发明的翅膀。 今天我们在“四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造就成大批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因此,在地理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特别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想象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现实性,指的是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程度。尽管想象是产生新映象的过程,想象的内容似乎是“超现实”的,但是组成想象的形象材料来自客观现实,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想象如何生动与新颖,但是它的内容依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例如哥白尼描绘太阳系的运行图,创造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地心说”的错误观点。 (2)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生动性,指的是想象表现的鲜明程度。想象的生动性与表象直觉性有密切关系,能使头脑中浮现鲜明形象,成为创造性活动的支柱,对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具有良好的效果。 (3)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丰富性,指的是想象内容的充实程度。教师有想象的丰富性,感知的地理事物越多,表象储备就越多,想象也就越丰富,也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4)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主动性,指的是想象指向目的的程度。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调动学生想象的主动性。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具有主动性,坚强的意志,保证想象的方向集中,养成主动想象的习惯。在进行想象时,要善于使想象在头脑中成为形象。 (5)想象的独创性:想象的独创性,指的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程度。在地理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活动,那么就要求教师首先摆脱传统习惯与传统的束缚,敢于提出新的看法,不能仅仅依靠前人现成的经验,自己要有想象的独创性品质,才能不停顿的鼓励学生向这个方向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5.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在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中,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都属于认识的范畴,而操作能力则属于实践的范畴。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只强调认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的人才。 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是观念的东西,要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成果,必须通过操作能力来实现。历史上许多的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从小重视实际操作,这对他们后来在地球科学上作出重要贡献有一定的影响。 操作能力与操作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力指的是顺利完成某神活动的心理条件,技能则是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操作能力是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例如培养学生制作地形模型时,首先要求学生在心理上明确制作的目的与要求,然后再指导如何操作制造,从不熟练到熟练,最后按要求完成全过程。又如带学生到野外开展夏令营活动,如何开展气象观测,首先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才 能准确、迅速的进行观测。在开展各种地理模型制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不能老是单一性的技能培养,要注意技能的迁移,制作多样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最大积极性和高度的兴趣。 培养学生绘制各种地图、图表时,教师要多作一些示范动作,这对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技巧,习惯成自然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中学生时期是智力开发最佳时期,好像一个生命系统在快速生长的构成期,对外界刺激尤为敏感,而能力的培养必须同步进行。 1.教学原则 (1)探索性原则:无论是地理课堂教学还是地理课外活动,都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于无疑处,导其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解疑,就能有所发现,增进知识。教师导出疑问,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浪,俗话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探索未知,教师本身也要去做一个开拓者。 (2)动态化原则:传统的教学原则,学生处在被动式静态之中。而动态化原则要求举一反三地启发左右捕获、触类旁通,把学生的思维、想象引导到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去探明地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使其在不停顿的思考与探索中猎取知识,激发求知欲。例如讲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调查、参观,摄制了一部电视教学片。每上这节时,都给学生放映,他们感到新颖,受教育很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又如上《现代海洋学》选修课时,就放映日本彩色科教片《海洋开发新技术》,激发了他们学习海洋知识,立志将来开发海洋的热情。由此表明动态化原则是思维的运动性和飞跃性,是激励智力发展的动力。 (3)个性化原则:心理学家说:“创造力是架在才能与个性之间的桥梁。”个性化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特长,鼓励学生独创性,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创造性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我校有一位学生,从小学就喜欢天文学,他看了许多天文书刊,而且自己买了许多天文望远镜仪器零件,自己制做了两架伽里略望远镜,可以放大17倍。他连续三年用自己制做的望远镜对太阳“黑子”进行观测,并详细记录和绘制“黑子图”,写成“太阳黑子观测”小论文,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论文一等奖。1986年,我校选派了三名天文小组学生去海南岛三亚市天涯海角和北海市观测哈雷彗星,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回校后进行研究,并给母校留下这一珍贵的历史彗星照片。后来这几位学生升入全国重点大学攻读天文物理专业,并取得了可喜的优异成绩。 (4)综合性原则:现代科技向纵向、横向、广度、深度密集型发展,出现了许多边缘科学。因此,学校的教育应允许学生“偏科”,向“通才”、“博才”方向发展,使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发展,并学会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去解决“四化”建设中的问题。 (5)判断与推理原则: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判断是对地理事物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所肯定的地理内容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判断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例如判断地层的演化史,必须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等进行判断。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例如CO2的增多,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发生变化,沿海平原和城市将发生什 么变化,……等。教师指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往下推,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一般在贯彻这个教学原则时,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原则,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但绝对不能呆板的死用一种推理方法,这样会造成学生厌烦,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智慧的品质,必须根据个性与群体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心理特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是最好的品质。我们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认真考虑一项活动,都要引导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动态之中,探索求知的新境地。例如我校地质爱好者协会会员赴辽东半岛考察海岸地貌的发育、岩性、构造、海蚀营力等活动时,有一位学生很认真观察,带着一种好奇心去探索,观察得非常仔细,返校后,写成一篇《辽东半岛海岸地貌是“地动”和“水动”共同发育的结果》的小论文,获得专家的好评。另外一位学生根据海蚀洞、海蚀崖、海岸阶地等地质、地貌现象,发现海岸不是以沉降为主,而是呈现着回升现象的复式海岸,说明我国北方海岸有过抬升的趋势。因此,他写成《旅大地区海岸在缓慢地回升》小论文,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论文奖。我在讲到红海时,画了几张略图,激发学生去探索未来的红海发展趋势,每个学生都好奇的去想象、思索,最后得出红海在扩张,将来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红大洋”。 (2)激发学生大胆“幻想”探索地球科学。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第一是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第二是将感受收集整理的贮存区;第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第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如果我们在两个课堂的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的功能,那么你所培养的学生可能是反映迟钝,不善于创新,那就是你的教学不得体。据心理学专家测验,一般学生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还处于“冬眠”状态。教师就要开垦这块“冬眠区”,从培养“幻想”方法入手。我带学生参观上海海洋开发基地后,他们看见了各种类型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对设计船舶模型发生浓厚的兴趣,其中有一个学生自己动手制做一只航模,参加全国竞赛,荣获一等奖,毕业后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学习。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的多种形式的解决方案,或者多样化的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我经常的引导方法是让学生“左冲右突”,培养他们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的思维特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教学法至今仍有它的价值。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达到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地理课的内容是最直观最形象,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最有利条件。我在每堂课都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这样可反映教学内容的映象,能激励学生积极的想象和加强记忆力。 (5)培养学生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如镇静、乐观、愉快,能促进思维活动。而消极的情绪,如悲伤、烦恼、焦虑,则有碍于思维活动的进行。因此,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要有一种应变能力,调动全班的积极性,以饱满的情绪协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坚强意志,这是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环境和途径 非智力因素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随着智力的活动而产生,并随着智力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个学生,他在学习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因素和矛盾。这些因素和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探索学生的心理内容,具体分析和揭示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在地理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遵循他们的心理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具有有理想、有信念的高尚品质。非智力因素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和教育的动力。 (1)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首先的措施就是深入发掘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或积极性。兴趣因素或积极因素是成功的真正秘诀。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特殊认识倾向。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这就是平素所说的积极性。它的存在是创造性态度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将来成才的起点,它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中学地理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中学生急待追求探索的知识,如日地关系,四季及昼夜的形成与变化,风霜雨露的成因,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各国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其它有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只要教师启发、诱导有方,讲解生动活泼,都能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有关内容进行探索。 (2)教师要深入发掘中学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有理想、有道德的高尚品质。地理课程蕴藏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性、政治性,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对学生不断的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树立起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理想和信念,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排除种种干扰,建立高尚道德的优良心理品质。 (3)要求教师深入备课,根据不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促进广大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性。“教无定法”、“教亦有术”,这是地理教师具备的品质。例如采用目标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情境启发式、质疑问难启发式、对比启发式、比喻启发式、类比启发式、研讨启发式、谈话启发式……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思维,创造一种“立体化”的“愤”和“悱”的情境,促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求知的状态中。 (4)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热爱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志向。地理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学大纲以外为了启发学生求知欲,发挥特长,提高素质,以自愿为原则,同时又要使每个学生有得到培养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地理兴趣小组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像天线一样的放开,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5)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广泛开展地学夏令营、社会调查活动。地理教师带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如采集岩矿标本、生物标本,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手脑同步发展。 (6)如果有条件,可以开设“地理信息课”,邀请大学、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来校做专题报告,把世界上最新的地理科技信息告诉给学生,以此来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增强探求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 (7)要求教师积极指导学生阅览有关地理科普读物,以利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扩大智力活动,丰富知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使他们变得更灵活、更纯洁,促进与智能的同步发展。 (8)要求教师重视美育的培养。美育是打开“灵魂的窗户”。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充分运用各地的风光片,运用鲜明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向学生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爱美是学生一种心理特征和共同心愿,使他们的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促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么兴趣是“照亮生活道路的源泉”,而美育是打开“灵魂的窗户”。 (9)有计划、有组织的让学生观看各种有关地球科学的科技片、电视片,必要时把它录制下来,渗透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追求,又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0)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怎样才称得上“名师”呢,一般说来有两点:第一,教师要具备有精深渊博的知识,要勤于备课,深入到学生中去,针对他们的需要,因材施教。教师知识越广博,就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二,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威信,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向健康方向发展,提高素质。另外,教师要多开展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创设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决非地理教师一人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的动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维型思维个性发展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一)地理教育必须调动学生的大脑与个性正常运行 每个人的大脑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机能系统,大体上可区分为感觉机能系统、运动机能系统和联合机能系统。在地理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将大脑的三个系统共同运转,才能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 随着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加上系统论等横向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对个性的研究,特别是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稳固性的特征。这三个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构成个性的统一整体。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分析,因为个性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绪、意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进行学习,并可随时考察自己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形成个别化和个性化。 (二)地理教育要从继承模仿型向开拓型、创造型转变 恩格斯说:“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探新,创造。”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这就必须使培养目标在思维方式上来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从单维型向多维型的转变。单维型思维只从单一角度,在一个思维模式中展现其面貌,造成思路固定,思域狭窄,面对变化万千的信息社会束手无策。而多维型思维 则是在思维的总进程中由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个逻辑规则、多个评价标准、多个思维结论而组成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逻辑线索的思维模式。心理学家说:“创造力是架在才能与个性之间的桥梁。”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我校天文小组一位同学,他的爱好是广泛的。他从天文兴趣又迁移到宇航的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的宇航杂志,获得大量的最新信息,他参加1986年美国航天局搭机实验方案设计,荣获搭机实验成果预备奖。因此,地理教学也应该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 网络思维是现代思维方式系统的具体体现,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正向、逆向、横向、交叉类比,把学生引向多维型思维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对任何地理事物都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个个都处 于跃跃欲试的飞跃情境之中,这就是开拓型、创造型的生命“火花”。 (三)地理教育要培养多维型思维的个性心理需求 多维型思维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功能反映,激发学生最大的能动性,打破“师传生受”的传统教育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探索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现在强调培养学生多维型思维,也是指解决某一问题时而设想出所有的、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或者是多样化的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广阔性、敏锐的直觉思维、广阔的联想思维、丰富的想象思维、深刻的抽象思维等。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们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几年来,我从上千名毕业学生中培养了5名具有独立个性的优秀学生保送直升全国重点大学深造。他们入学后,我又追踪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及学习情况,他们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四)地理教育是培养多维型思维能力的基础 1.探索性多维型思维能力 这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学生的探索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对已知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教师的定论,是否能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例如二十一世纪是开发太平洋的世纪,在这种“超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成立了“海洋气象小组”,搜集大量海洋气象资料,进行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与气候异常的研究,每次在讨论时,争论很激烈,探索的气氛很浓厚。我校还开设了“现代海洋学”选修课,参加人数超过了任何其他的选修课人数。 2.运动多维型思维能力 能使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成对地理客观事物立体式的认识,使思维能够朝前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运动。 3.选择性多维型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根据不同角度转向,扬弃旧知识,形成新观念。多维型思维的“多”字,是思考问题不唯一化,而是多边化,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观察、思考、想象,从而提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在于它的发散量,其目的是为了提供选择。最近一、二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很注意发散思维的选择性,题的类型也比较注意“多角度”培养回答问题的能力。 4.综合性多维型思维能力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向结合起来。对地理某一区域整体性的事物综合越好,就会对区域地理各部分事物构成分析更深入、更细致。 (五)发展多维型思维的主要途径 (1)冲破“封闭式”的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向“开放式”转变,启迪学生去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2)由单一追求高考升学率转变到围绕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把学生从“知识的容器”转变到认知结构上来,发展个性,施展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3)改革高考制度和命题形式,不能让考试来抑制学生的思维。在考核中要逐步增加多维型思维的发散量和发散质,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成为“创优机智”者。 (4)提高教师的地理素质水平,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理科技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灵感也是人脑对各种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灵感是突发式的急剧飞跃,它一旦触发,就如突然加了催化剂一样,使感性材料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灵感打破了人的常规思路,为了人类创造思维活动突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钱学森说:“我认为这就是现在也不能以为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这两类,还有这一样可称为灵感,也就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中的高潮,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灵感是发生在认识高级阶段的心理感应,是世界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形态,人脑最美妙的升华物。 (一)学生中灵感的特点 1.灵感始于致力于开拓型和创造性 参加不同兴趣地理小组的学生,他们的灵感不时在活动中闪光。例如地质小组一个学生在探讨“中国板块构造”时,灵机一想,突然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拼在一起,辽东半岛正好插到莱州湾,山东半岛正好插在北黄海,基本上相吻合,他认为过去地质时期可能是连结在一起的。这种直觉判断思维是通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触发直接领悟,理智之光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觉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2.灵感发生是突发的、飞跃式的 灵感的出现是人创造能力的飞跃。灵感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的,正如钱学森所说:“我们所说的灵感,实际上是人的观 察、体验在头脑中的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天文小组一位女学生,翻阅了大量天文书刊,冥思苦想,她的智力活动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处于高度的受激状态,反复联想,智力超出了一般思维机制,写出“白洞与黑洞”的小论文。爱迪生说得好:“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 3.灵感是兴趣激素刺激下产生的 灵感不是在精神委靡,心情沮丧的状况下产生的。杨振宁说得好:“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灵感是经常在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而兴趣活跃的时候产生的。 4.灵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 自觉的循轨思维和越轨思维,其认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是受人的自觉意志控制的,都是一种自觉的随意活动。人的随意行为的大脑控制机构能对自觉思维活动发号施令,可对突发性的灵感活动却无可奈何。我带学生去青岛、烟台开展地质、地貌夏令营活动,在芝罘岛上观察地貌时,有一位学生说:“海蚀柱、海蚀洞、陆连岛都和大连海岸地貌相似,都是上升海岸,与温州地区显然不同。”我问他根据什么,他回答说:是“水动”和“地动”共同发育结果造成的。虽然回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有它的地理科学性。 5.灵感是多功能因素的综合性 钱学森说:“灵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是非常重要的。”灵感激发系统的心理机制正植根于人脑的综合功能之中。地质夏令营在杭州进行考察时,我们让学生把所有的溶洞都进行高程测量,最后让学生作出综合性结论。结果一位学生很快地说:“这是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特别是新构造运动。”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跳跃,表现为各种因素的综合。 (二)教师要捕捉学生的灵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各种地理活动时,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观察学 生的思维活动,因为灵感的“感兴”激发是突发的、闪电式的,好比“一朝分娩”,又好像霎那间燃起一片“阑珊灯光”,造成奇特的“兴会”顿悟状态。大自然是地理课的最好大课堂,大小课堂要密切结合,促使学生的大脑信息网络永远是开放性的,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古人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科学家证明,有的脑神经细胞功能也是“用进废退”,多用增大信息的存贮量,加速神经网络系统的信息流动,从而使思维敏捷,更易产生各种可贵的思维闪光。懒惰者智力衰退早,易得老年性痴呆症。因此,要不断地诱发学生的灵感,加速大脑信息网络的流畅性。古人常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发灵感,就要善于运用“一张一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是捕捉灵感最基本的条件。学生有了开阔的广泛的地理知识,兴致勃勃,是获得灵感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联想、想象,思索不解的疑难,产生突如其来的颖悟和理解,闪射出灵感之光。一位海洋爱好者学生,多次参加海洋夏令营活动,对“耕海牧渔”发生浓厚兴趣,决心考上青岛海洋大学,攻读海洋生物专业。在大学读书期间,发表了多篇有很高价值的“耕海牧渔”论文。 教师自己要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不要按着固定的思路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新问题、新答案,教法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才能激发灵感的火花。例如环保小组到宝山县农田采集土壤污染土样,返校后进行化学定性分析,通过仔细观察,测定出土壤中含农药的浓度,运用计算机编成“土壤中农药积累残留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小论文,受到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的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一项新的探索。 我多年来通过地理情景感发,潜能的激发,潜智的闪现和梦幻,掌握了学生千差万别的各种灵感的活动,不断追踪、总结,深感地理教学不能忽视灵感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去捕捉它,才能发掘人才,快出人才。 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 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它的存在是对待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将来成才的起点,也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历史上许多有卓越成就的人物,他们成才的动力之一就是兴趣。 (一)兴趣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一种“能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说明兴趣的道理。兴趣有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中小学生以直观兴趣为主,我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注意地理的直观性和形象化,使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传来的地理信息。间接兴趣是对地理事物的本身没有兴趣,我们绝对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要善于诱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学习好这门课程,为改革开放作贡献。 (二)兴趣能提高感知觉的感受性 兴趣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而教育的影响又居于主导的地位。我在备课时都要准备一、二个情绪高潮,把地理课讲活了,他们的兴趣由此自然萌生。 学主的智力强与弱,这与感知觉的感受性有关。人的感知觉是由外界各种信息不断刺激人的各种分析器官而产生的。人的分析器官的感受性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训练,感受性可以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参加天文和气象小组的学生,他们通过观测实践活动,对地理的感受性优于其他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三)兴趣可以训练形象记忆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形象化的培养记忆力,感知觉就会留下深刻的痕迹。教师的语言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多种分析器协调地活动。语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确切的针对性,并要自我控制,不可信口开河,科学性的“失真”。例如讲到南北疆气候不同时,举北疆阿拉山口气象站一位上海知识青年谱写的一首诗:“狂风梳头雪洗脸,笑饮冰水心里甜,自力更新样样有,万古荒滩变乐园。”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的“风口”,俗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说明北疆多山口,降雨雪多于南疆。 (四)美育最能引起学生智力发展的兴趣 自然界是审美教育的大课堂。自然美千姿百态,给人的感染和熏陶是多方面的。爱自然美,会激发学生思索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爱美是学生一种心理特征和共同心愿。智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考试内容和形式要使学生感到兴趣 我多年来采用的命题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有兴趣。试题要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形式灵活新颖。例如我在期终考试时,出了一道灵活性和思考性比较强的综合题目:为什么尼罗河下游兴建阿斯旺水坝后,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学生从尼罗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土壤有机质下降,渔场搬家,血吸虫病蔓延等回答很好。考试就像医生的“听诊器”,通过它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这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杨振宁教授说:“不注意个人兴趣和才能,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做开拓 工作的能力的人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五、创建“地理三大板块”教学新体系 (一)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同步革新 地理教师面临教育现代化的挑战,首先应当在认识上有一个转变,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学思想要重新进行探讨和认识。我从80年代开始,逐渐从传统的“三中心论”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地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怎样教”转到学生的“怎样学”的轨道上来。把第一课堂教学这一集体性的直接口头面授形式退居次要位置,把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到课堂上来,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启发和思想教育的作用。随着地理信息网络的发展,地理教学活动将从点(教室)扩散为面状分布。国外把它称为“平行学校”,我国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三大板块”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这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二)因材施教,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活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知识的途径,这就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步课堂。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是从信息论的观点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是信息传递过程,除了文字和语言两个传统的手段外,电磁波是个新的载休。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为了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进行学习,并可随时考察自己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形成个别化和个性化。这些活动必须以自愿原则,同时又要使每个学生有得到培养的机会,活动就要多种形式和多层次,适应个性的需求。例如开设选修课分为校级的(现代海洋学、天体物理学、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学等)、教研组的(天文、地质、气象、海洋、环保小组)、个体的(自己独立研究某个课题,如宇宙中的黑洞与白洞)等多种形式。这几个层次也可分为提高型、普及型和个性型,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的强烈欲望。 (三)运用信息刺激,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信息刺激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学阶段缺乏足够的信息刺激,智力的发展会受到压抑和损害。在此期间被剥夺了信息刺激的学生,智力很难达到他可以达到的水平。中学阶段是智力开发最佳时期,好像一个生命系统在快速生长的构成期,对外界刺激尤为敏感。 信息反映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状态和特征。七十年代以来,发明了遥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进行宏观的信息收集,使人类获取信息的范围和能力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为开发信息资源创造了条件。天文观测所取得的信息,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图像的认 识,这就是信息刺激的结果。 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更不是“课堂搬家”,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新知识。例如1980年夏季,上海地区酷热天气比往年短,出现了凉夏,气象小组仔细观察各种物侯现象,发现蝉儿比往年早结束鸣叫。他们又观察了学校里的几棵桂花树,在8月中旬就开花了,比往年要早一个月,这说明夏季凉的早。他们根据观察的物候现象,撰写成“天气异常与生物异常”小论文。地质小组的“杭州岩洞趣谈”、“崇明岛形成浅谈”等论文,荣获市青少年科技奖。天文小组于1994年7月17日—24日期间,用望远镜观测了“苏梅克-利维”彗星撞击木星的壮丽景象后,展开了探讨及研究,讨论的非常激烈,大家从两个天体相撞这一罕见的宇宙奇观,想 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地球上的陨石坑,恐龙灭绝……等等一系列的联想,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地球总有一天也可能被其他天体相撞,产生巨大灾害。因此,发展天文事业非常重要。”海洋小组参观上海海洋开发基地,登上“海洋一号”、“奋斗七号”、“极地号”、“向阳红10号”等科学考察船后,他们第一次看见利用地震、重力、磁力等寻找海底矿藏,利用卫星定位,使他们热爱了海洋。参加全国海洋知识竞赛,荣获个人及团体一等奖。几年来写了“生态渔业”、“海洋农牧化”、“向大海要空间”……等论文荣获市科技论文奖。 地理科技小组活动,反映了当代最新科技信息,发现和猎取最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和开拓,成为抱负不凡的未来现代化人才。 (四)教师要适应“三大板块”职能的改变 现代化的教育,归根结蒂,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现代化。我坚持甩掉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包袱,克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绝对不做一个“教书匠”。教师应该是跨世纪的新一代灵魂塑造者,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大板块”教学新体系改变了口头面授,而是生产信息知识,编写教学软件,组织活动,拓宽视野,掌握电脑技术,这样才能适应地理教育改革的新信息革命的需求,才能肩负未来教育的重但。 六、“环境科学”打开了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把《环境科学》列入学校必选课 我校自1984年开设《环境科学》选修课以来,已经过了10年的教学实践。《环境科学》是一门涉及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边缘科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等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从1992年秋季开始,高二年级10个班级全部把《环境科学》纳入学校必选课程计划,每周1课时,为学校课程改革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环境科学》纳入学校必选课后,与其他学科则一律平等,参加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纳入学生成绩档案和学生手册。学生对这门新学科学习的兴趣很高,全校10个班级平均总成绩为92分,个别最高分数为99分,没有不及格的。实践证明,学生对新学科是热爱的,新学科是有应用价值与生命力的。 (二)《环境科学》必选课的教学特点 《环境科学》备课组由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组成,由地理教师任组长,集体制订教学计划、命题、备课、调查、参观、实验、指导小论文及参加竞赛等。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总结。我们开 设《环境科学》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在高二年级开设这门新学科,有利的是将已学过的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知识等内容应用到环境科学中去。 (2)国际性。环境污染是没有洲界和国界的,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例如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国际外交会议,各国元首参加之多,成为世界之“最”。因此,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事业。 (3)社会性。环境与污染保护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性问题,所以环境科学要围绕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它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极有生命力的学科。 (4)开放性。开设《环境科学》必选课,我们没有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而是 把他们带到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去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必选课要与调查、实验相结合 开设《环境科学》必选课,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调查和实验的内容。 《环境科学》开设在高二年级有两个有利条件: (1)结合学农、社会实践,开展环境调查。我校每年去上海郊县进行社会实践两周。在下去之前,每人发一份环境调查提纲。返校后,每人交一份环境调查报告。我们还组织评选优秀论文或调查报告。成绩列入学生档案。 (2)学会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社会调查中学会采样、测定、系统分析、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等。 (四)教材要系统化,活动要多样化 (1)编写《环境科学》教材。我校将历年的《环境科学》讲义,经过反复实践和修改,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最后定稿。 (2)编辑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大纲。我校各个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经过5年的实践,逐步编成系列的“环境教育渗透大纲”,已完成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外语、语文等6门,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并定期检查。 (3)环境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文学社》经常举办环境征文活动。有些学生的文章获得市里评比一等奖,发表在《文汇报》和《中国环境报》上,得到社会的好评。《美术组》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到大自然和社会上捕捉有关环境的内容,画了大量的漫画,每年在“校艺术节”及“六?五环境日”上展出。《篆刻小组》雕刻了有关环境的主题内容的作品,《摄影小组》多次开展环境摄影比赛,评选优秀摄影作品。我校音乐教师举办《环境音乐创作与欣赏》研讨课,多次受到市、区、县教师的好评。校《绿化组》配合环境教育课,广泛征求地理、生物老师的意见,精心设计、美化校容,使校园环境生机盎然。 (4)录制系列环境教育片。凡是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有关环境的内容我们都录制下来,供教学之用。同时我们也经常带学生深入社会中去捕捉环境镜头。《环境科学》备课组与杨浦区电教站合编录制一部“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录像片,受到了中小学界广泛的欢迎。目前正在与电教中心、杨浦区环保局共同录制系列环境教育片。 (五)校领导对《环境科学》课,指导得力,措施具体 学校坚持把《环境科学》必选课开好,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副校长亲自参加备课及上课。 (2)培养青年教师担任环境学科及课外活动辅导,超课时给予经济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经费向环境课倾斜,筹建《环境科学实验室》,增置仪器等。 (4)《环境科学》课逐步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密切结合的教学新体系。 (5)鼓励青年教师不断钻研业务,进修环境科学,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 (6)学校设立“双花奖”、“钢花奖”,每年向环境科学任课教师颁发奖金。 (7)通过鼓励学生报考大学环保专业和保送直升,为大学输送了不少环保人才。 目前已有数名学生在国外名牌大学攻读“环境工程”博士学位。 (8)环境教育与国情教育有机结合,各学科共同渗透,相互配合。 七、建立五大环境教育调研实践基地 我校的环境教育至今已持续了十年有余,在这期间除了致力于普及环境教育外,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实地调查,使广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帮助他们掌握了环境调研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参加环境调研活动,可谓我校环境教育中又一特色,至今我校已先后建立并完善了环境调研五大基地。 (一)建立了农村环境实习调查基地 自我校高二学农实习点形成以来,一年一度的学农实习与环境调查相结合也从未间断过。我们先后在宝山罗店、长兴岛及崇明跃进、新海、前进等农场建立了较长期的调查基地。由于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市里,对农村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通过下乡调查这一“窗口”,让学生体会到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环境经历的变化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我们重点指导学生调查农场的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作物的毒害,同时通过对场办乡办企业的调查,使同学对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激起了不少学生自觉保护家乡环境的积极性,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情感,代表性论文、报告有《跃进农场水体pH值测定》、《生态农业调查》、《环境污染与经济》等,并且向决策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市区重点污染源考察基地 长期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相继与上海制皂厂、上海化工厂、上海印染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关系,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环科小组等同学利用周六、周日走进工厂实地考察,通过考察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了污染企业给城市所造成的噪声和“三废”污染,并深感治理企业污染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书中知识与课外实践融为一体,因此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考察让学生掌握该厂处理废弃物的主要程序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共同探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同学的许多建议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企业单位的肯定,以致于许多单位为我们的考察开“绿灯”。 (三)建立市级环境污染处理站考察基地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我们很注意让学生接受系统训练,尤其对环境科技小组的成员更是如此。我们系统组织参观曲阳新村污水处理站(主要处理生活污水),上海石化污水处理中心(主要处理工业废水)及上海环境监测中心。在专家现场指导下,学员们受益非浅,增长了许多环保专业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献身环保事业的决心。 (四)建立城市环境监测基地 亲自参与获得上海城市环境现状资料也是我们同学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们建立了许多观测站(哨)。如在四平路大连路口及杨浦大桥附近选点作为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监测点,取得了许多第一手数据,并已把杨浦大桥附近点作为一课题继续研究。选择在工厂区、生活区及商业区进行大气质量状况采样监测;选择黄浦江上、中、下游及苏州河、走马塘等作为水体污染监测点。进而使同学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责及环境承载量有限的结论。前不久杨浦区环保局决定在我校设立区级环境监测站分站,这无疑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极大方便。 (五)建立环境实验室 对监测点所采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是变抽象为具体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 综合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我校实验室主要完成以下要求:一是对水体环境质量分析。水样采来后,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测定DO、COD、BOD、总酚、总氮、pH值等指标。二是大气质量分析(含实验室和现场分析),由于我校环境科技小组拥有较先进的大气采样分析质谱仪等设备,故能较容易地对大气中总悬浮微粒、SO2、NO2等主要指标进行测试。三是当上完有关部分课后,组织各班同学分别进行重点操作步骤和方法的实验室训练,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八、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海洋国土”观念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滨临海洋的国家,拥有绵延万里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极其广阔的海域。这是一片富饶的国土,充满着希望的“绿洲”。 21世纪将是开发“海洋世纪”,要赶上发达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改变脑子里只有960万平方千米国土的传统观念。 当今,在我们中小学地理教材中并没有强调“海洋国土”这个概念,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海洋国土”的意识和观念,这个问题应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是教材改革应当充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变传统国土的习惯概念 新技术革命浪潮,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习惯于讲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现在看起来,这句话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我国幅员的确广大,全国耕地占世界第四位。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利用的前景。在地理教学中要传递国外海洋开发新技术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增强海洋意识,丰富海洋科学知识,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进一步树立现代海洋观念,迎接海洋开发新世纪的到来。 (二)人类未来的“生存基地” 地球表面的7/10是海洋,而地球上可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4,,生活着56亿人口。在这里必须向学生指出:有的专家认为,世界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一旦人类进入海洋全面开发的时候,它将成为人类最大的食品库。 海洋的矿产资源比陆地也丰富,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献身于海洋地矿事业,寻找和开发海洋新的矿产,振兴中华经济。同时向学生指出:海洋仍是未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宝库,人类第二开发领域,未来的“生存基地”。目前国际间的资源争夺,也逐步从陆地转向海洋。因此,骑马占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驾船占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人类最后的一次机会了,我们绝不能错过这个海洋开发的良机。 (三)把开发海洋定为我国基本国策 我国面临浩瀚的太平洋,仅边缘海总面积就有473万平方千米,南北跨热、亚、温三个温度带。沿海岛屿有50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岛岸线有1.4万千米,人口共有2500多万。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我国拥有33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几乎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以上,这部分“海洋国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我国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制订我国“海洋国土”基本国策,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四)全面的、立体的开发“海洋国土” 海洋开发已由单一、孤立的方式,转变为全面的、立体的、综合的开发方式,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传统海洋产业的产值,还促进了一系列新兴海洋产业的建立。海洋开 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多学科、多行业、跨部门、技术密集、投资成本高的行业,“下海”的行业日益增多,也是一个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因此,根据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地理条件和规划海洋特殊的功能区,欲在21世纪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向海洋扩大空间和开发海洋资原,在环太平洋经济圈中崛起。 (五)开设“现代海洋学”选修课,培养跨世纪人才 我校从1984年在高二年级开设“现代海洋学”选修课以来,为青岛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输送了几批海洋爱好者的学生,培养了跨世纪的海洋产业人才。开设这门选修课,我们主要是请大学、科研人员来校上课,他们海洋信息最新,并带学生参观上海海洋开发基地和科研单位,拓宽了学生的海洋知识,增强了海洋开发意识。 九、我对地理教育评估的几点看法 如何对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是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提出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地理教师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绩效进行科学考核,有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校领导做到用人所长,知人善任;也为教师评先进、晋级等提供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 教育评估是对教育目标和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改进地理教育工作,提高地理信息。教育评估是一种信息的反馈,概括地说,就是根据教育的宗旨和科学的评估标准,运用现代化评估技术手段,评判估价全部教育效果的社会价值。 (一)地理教育评估的几个相互关系 (1)科学性与统一性的评估:长期以来,地理教师的评估,一直停留在凭感觉、凭印象的经验型水平上,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地理是一门科学,应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该被歧视为“小学科”,可有可无的课程。评估时要一视同仁,与其它学科统一标准,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评估时首先要看目前教学的实际已经达到的水平,然后再追踪在地理教学改革中的活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3)成果评估与过程评估:每一位地理教师的成果,都是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例如参加各种地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高考和会考成绩突出,都是二者相辅相成的。 (4)基本评估与特色评估:地理教育评估应统一尺度标准,即基本评估。通过基本评估,才能反映“特色评估”。例如地理教师参加市、省一级研讨课,表现出在教学上有创造性、开拓性,横向比较,与众不同,这是评估优秀教育先进工作者重要条件之一。 (5)贡献评估与效益评估:用升学率和经济效益这把尺子去衡量地理教师水平、学生质量,恰恰是掩盖了教师素质现象。学校的效益是出人才,为改革做贡献,这才是最良好的效益。 (6)自我评估与学生评估:教师自我评估,往往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学生评估教师,有他的客观性,也存在着片面性。两者之间的双向反馈,就可以克服各种心理定势,主观与客观可以协调统一,评估可以接近客观。 (7)评估的正效应与评估的负效应:评估的正效应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能激励和调动积极性。如果评估工作缺乏正确性,不科学,不严肃,片面等,就会出现负效应,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 (二)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1)评估的必要性:地理课堂教学评估,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估,指整个教学过程,或者一堂公开教学;二是总结性评估,指期末总结。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思想的影响,教育评估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可以发挥反馈、调节、控制作用,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化、具体化和科学化,形成整体性的评估。 (2)基本方法:1.制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2.地理教学目标评估;3.地理教学内容评估;4.地理教学法的评估;5.地理教学手段的评估;6.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的评估;7.教师素质的评估;8.学生反馈评估等。 (三)地理教师工作的总评估 (1)责任感:要求有崇高的理想、抱负,对地理教育高度热情,对每一堂课做到一丝不苟。 (2)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调节功能。 (3)进取和追求:对自己从事的地理教育工作,不墨守成规,有进取的发展素质,对事业、知识、品德都有完美的追求。 (4)敏锐感:善于观察地理事物,抓住事物本质,具有带倾向性的功能,勇于设疑问难,敢于提出新意,反映敏锐。 (5)高尚的气质:具有心胸开阔的良好气度,不“小肚鸡肠”,要有“肚皮里好撑船”、“气吞山河”的气质,这样才能团结自己周围的同志,共同搞好地理教学。 (6)“T”型的知识结构:地理知识扎实,智能结构完美,表现出力量、耐力、灵敏性。具有清醒的头脑,具有不断的同外界交换能量与信息的复合开放系统。 (7)开拓型的个性: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很强,能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索地理新事物,大胆创新,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 (8)大课堂与小课堂,课内与课外,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的组织能力和观察能力:地理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是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地理第二课堂活动,如夏令营、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能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的能力。 评估教师不能单纯凭学生成绩,更不能主观、片面评估教师好与坏,成功与失败,而是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十、对地理国情教育的几点认识 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情政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广泛,构成基架,这是中国地理时空特点与规律所决定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五爱”教育是地理国情教育的基础 我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提出的“五爱”是指“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这“五爱”深深蕴育于地理之中,教师结合地理事实材料,授之自然,学生听之自然,潜移默化,可以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以大量事实教育学生,做到知国、爱国、报国、强国的坚强信心。 (二)培养学生树立“三心”的坚强意志 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自信心”是意志所决定的。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其所实现预定目标的意识的心理过程。地理国情教育具有大量的事实的素材,而且生动、趣味性浓,有说服力,能培养自觉性、主动性、果断性、坚毅性,树立起良 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两史一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三心”的培养,关键是拥护党的领导,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献身的“五感”精神 “自豪感”、“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五感”是地理教师进行国情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过去培养学生自豪感,常陶醉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越性一面。今天的民族自豪感,应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世界最快,科技水平赶超世界上先进国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物博”在绝对数量方面,居世界前列,但是被众多的人口均分,矿产只及世界人均的1/2,耕地的1/3,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 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激励学生加快建设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四)正确树立科学的、辩证的“五观” 我认为“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民族观”、“海洋观”,这是地理国情教育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人口过多,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人口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弱化一切优势、冲淡一切成就的“公分母”。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感觉到某些资源短缺是现代化的障碍,必须把资源的绝对数与人均数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国遇到的最严峻的双重挑战。须向学生指出,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五大生态系统工程,将来我国生态环境将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要积极贯彻环境保护法,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我国领海及毗邻区海洋法》,在中小学地理教材中要增加海洋内容,增强海洋意识,向大洋深处进军,开发海洋空间,树立正确的海洋观。 (五)在地理教学中密切结合“五情”教育 结合“世情”、“国情”、“省(区、市)情”、“县情”、“乡情”进行教学,适合每一个地区,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建设美好的未来,为振兴祖国和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要使学生理解和懂得社会主义建设中“三性”的重要意义 通过讲述中国地理和高中经济地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经过长期性的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报效祖国。 (七)地理国情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 国情教育的核心,就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并丰富它,使学生感觉到“知之愈深,爱之愈切”。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八)贯彻国情、国策教育的基本原则 (1)地理教师在阐明我国经济的历史发展时,要以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向学生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成就,才有说服力。 (2)小学、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以正面教育最佳,但要增加趣味性, 以活生生的实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在讲授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特点等地理知识时,也要运用二分法,既看到我国自然条件的有利方面,也要看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树立抗灾、减灾意识。 (4)中学生正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求知欲望强,渴望成才,竞争意识强,但意志薄弱,涉世不深,阅历浅,可塑性强,正反两方面东西都易接受。因此,反复性和波动性很大,要针对这个心理特点,以事实来进行地理国情教育,才能心悦诚服。 (5)各校要因地制宜,客观地结合“五情”进行教育,防止生搬硬套,避免学生逆反心理。 (九)贯彻国情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充分发挥地理课的主渠道作用:地理课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国情教育教材,认真上好地理课,对国情教育就能很自然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立足“乡情”讲国情:培养学生“五爱”、“五感”,首先还是从“乡情”开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3)运用地理时空规律特点讲国情:我国的国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具有区域特点,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这些不同特点进行国情教育,不能概念化、公式化,千篇一律。 (4)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开展国情教育:进行国情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但这不是唯一的渠道,而是要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开放,向自然环境这个大课堂开放,拓宽国情教育的领域,从被动变主动,从感性到理性飞跃,明确自己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十)进行国情教育的主要方法 (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活动方法:举办国情、乡情知识竞赛,学校、班级举办国情教育墙报、板报,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例如上海在1991年举办全市性的“未来上海与我”的活动,我校一名学生荣获“上海小设计师”的称号。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自己录制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有关国情教育的丰富内容,结合地理教材有关章节进行渗透,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之中。 (3)运用横向对比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纵观历史,横看世界,运用大量数据对比进行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4)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我校每年高二年级学生下乡学农及社会实践,使他们亲身体会农村的巨大变化,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把自己摆进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振兴中华发出光和热。 教师要有高度的国情战略意识,用正确的观点、立场、情感、方法进行教学,并要广泛搜集最新国情信息,做到堂堂有国情,时时有乡情,以充实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十一、对备课的几点认识 (一)备课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是一项经常的、复杂的、艰巨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细致地考虑各种教育因素,付出辛勤的劳动,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达到预期的备课要求,获得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备课充分与否是决定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 根本保证。为了使教学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数学目的,符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应对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周到的考虑和充分准备。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熟悉课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拟订好既符合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又适合学生实际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进度计划,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实现。如果在思想上对备 课不重视,备课马马虎虎,那就截然不可能上好这堂课,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认真备课、充分备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上海市教育局颁发了《教师备课的几点要求》和《当前改进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意见》两个文件,强调指出:“教师要全面掌握、正确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实际和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精心编写每堂课的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教案要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有的学科可建立校际备课组),检查及交流教案制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我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总结四十年教学经验,编写成“备课五有”:胸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这五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所谓备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教师在讲授本门课前,从全学期或一个教学单元为过程进行的准备工作。后者则专指某一节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应从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教学对象,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与之相宜的教具等方面入手。 (二)备课的方式 备课的方式有三种,即集体备课、校际备课和个人备课,这里主要讲的是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种方式。 1.集体备课 所谓集体备课,就是指担任同一课程或同一堂课的地理教师在一起备课,一起研究,一起讨论,备出最佳的教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研究某节或一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进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性的问题,探讨“双基”,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布置作业等。通过集体的讨论,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弥补个人考虑不足之处或可能出现的失误。例如,大家在讨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学生不易懂,认为应该绘制一张简单的“城市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倒金字塔示意图”与“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金字塔示意图”对比来讲,这样就很容易区分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如果城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课后小结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教学效果好。另外,集体备课是新老教师互帮互学的好形式,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好形式,这对培养年轻一代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的观摩教学活动,凡是在地理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多半是集体备课的结晶。 2.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虽然很重要,但毕竟还是备课的辅助形式,主要还是靠个人备课。这是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体性特点所决定的。课讲得好坏关键还是看教师个人的知识才能和教学态度,主要还决定于个人备课的认真和充分与否。 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研究的指导下,再进行个人自备。集体备课讨论热烈,利于相互启迪,使茅塞顿 开,获益良深,这是个人准备得比较认真而且充分的结果。集体备课后,个人还要再自备,再进行钻研,把集体备课的收获加以消化、再加工、巩固。因此,就备课的方式而言,其规律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课前备课。 (三)备课的内容 1.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地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 国家教委指出:“教学大纲既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又是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地理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法和“双基”要求等,做到纲举目张。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艺术创造的素材。教师对教材钻研程度的深浅,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它又取决于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上好一堂课,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个教材的结构,分清重点和难点。 (1)精通教材:“腹中有书”,系从古语“腹简”一词而来,即精通教材,还要广泛涉猎,尽可能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精通教材就是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逐字逐句去钻研地理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因果关系、内在联系、横向联系等。例如,高中地理“生物与地理环境”这一节的重点,首先是讲清生物圈的概念,它是人类生存最宏观的地理环境,最大的生态系统,掌握了这一概念,就可以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打下重要基础。本节重点之二是讲清楚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这部分内容对于后面学习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都十分重要。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自然带这一节内容,鲜明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很好的素材。备到这一节时,要反映自然带的重点知识结构。 (2)熟练教材:熟练教材就是要在“透”字上下功夫,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一节课的教材编写体系、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摸熟摸透,把握准确,目标明确,教法选择恰当,就能很好地指导“教”和引导学生“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融洽,课堂活跃,避免了“一言堂”、“独角戏”、“照本宣科”等弊端。这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随机应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上海市某区举办“青年教师大讲赛”,我校一位青年地理教师讲了一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她自己备得更加充分,而且又熟练,考虑到一环套一环,承上启下得很好,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望非常强烈,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最后全体评委给她打了100分(满分),这是备课时做到了“熟”与“练”的典范。 (3)内化教材:“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 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内化”是在精通与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掩卷而思,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这节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本节的难点,其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学生理解极端困难,在教学中要抓住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后,在各级消费者之间流动情况进行剖析,强调太阳能是生态系统唯一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进入生态系统,然后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作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是一个难点。在备课时要举有关事例,说明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这两个难点剖析后,用比较方法在黑板上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最后小结说明:能量的逐级递减是针对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而言,而物质循环之所以能往复循环,是针对整个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而言。 (4)确定教育目标:一般教学目的包括基础知识、智能的培养、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现在比较普遍的采用教育目标的要求,即知识、情感、心理运动。教育目标是一切地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制约教育活动的发展。部分重点中学比较多的是采用布鲁纳的双向目标分类。例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节,教育目标如下表: 2.了解教学对象——学生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备好课,还必须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因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备课时既要备“教”又要备“学”。备教是如何把地理知识内容很好的教出去,备“学”是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学到手。备“学”,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 (2)要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方法和习惯等,掌握他们跳动的脉搏,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3)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思维方法和发散思维的解题能力、动手能力,做到管教又管导。 (4)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理解能力、自觉性、竞争性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对个别怕困难的学生,应如何去帮助等。例如某所重点中学地理教师,在高二年级各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调查,了解他们在初中阶段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竞赛,以及地理成绩、喜欢读的地理书刊等。又如某校一位地理教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讲的好,学生喜欢学的只占30.26,,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内在“激素”。这些都为“学”做到了心中有数。 3.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要受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在考虑教法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文制宜,因 班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避免“千文一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借助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高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在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学目的,并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我国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自古至今,从传统教法到现代化教学方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每位地理教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独特性,灵活多变,具有敏捷的应变能量,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人类与环境”这一章,是高中地理最后一个单元,这一主题对高中地理作了高度的概括。特别是从第二单元至第十单元所谈的环境,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贯穿了人地关系这根主线,是全书教学目的的总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表、数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分析、归纳,最后上升到理论认识。例如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示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 1.人类同一切生物一样,为了生存和活动,都需要从环境中输入营养物质和能量,离开这一特定的环境,人类无法生存。 2.人类与一般动物不同,人类能够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3.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4.环境具有容纳、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但当人类输出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代谢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时,被污染的环境反过来会作用于人类本身,破坏生态平衡。 5.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人类能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就会使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受到环境的“报复”。 (2)掌握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古代就讲究“教亦多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善于灵活多变,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1.教学法的流畅性。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新颖性,不断地产生新观念。例如,讲到“天体和天体系统”这一节时,我带学生到室外观察天体。首先让学生自己认出银河、星云、星座、恒星、行星、卫星、流星等,并能区别人造卫星,激发他们对空间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老师,这颗流星为什么运动的这样慢,”旁边的学生哈哈大笑说:“傻瓜,这不是流星,那是一颗人造卫星”。然后教师总结天体的概念和天体系统,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非常牢固。 2.教学法的变通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板的运用常规教学法,而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思考,使不同个性的 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程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表现灵活多变,富有机智性和艺术性。在教学思路上,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性思维、逆向性思维、交叉性思维等,使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路线和模式。例如,我在讲述“河流补给”时,先用启发式,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河流的补给类型。而另外一位教师讲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先在课前已绘在黑板上的四种河流补给类型曲线示意图上,叫学生从补给时间、特点、分布,识辨四种补给类型。 3.教学法独创性。要上好一棠课,在教法上不能墨守成规,沿袭别人的老方法,而要不断探索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勇于创造和运用最新颖的具有奇效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波澜起伏,环环紧扣,富有逻辑性和新鲜感。例如,我上“世界洋流”这一节时,运用 判断教学法,根据洋流的性质、温度、纬度分布特点,用红、蓝色箭头在地图上标出中低纬度、高纬度洋流的名称,让学生判断寒暖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运动规律以及成因等。 4.教学法的完美性。在教学时,力求精益求精,锦上添花,语言生动,达到出神入化,富有审美性,而且使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显示高度的完美性。有一位青年教师,他自己利用暑假,考察了长江上游的虎跳峡和长江三峡,自己亲手录像。当他讲到长江上游虎跳峡和三峡时,边讲边放录像,学生个个入神,好像跟着老师亲临其境一样,在欣赏祖国大自然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受到一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3)备最佳最有效的教学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学生乐于学习应是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认知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刺激是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重要因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体现在教师特长、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三者的有机统一上,这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尽量多用形象化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因为忽视了“情”,则“理”无从渗透。师生要融洽和谐,才能达到“同频共振”的乐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新疆”这节时,讲了40分钟,课堂上始终充满了舒心欢愉的笑声。学生听了这堂课,深感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2.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受到如同亲临其境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智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 1)直接情境。是由直接形象为主构成的情境整体。直接形象 是指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直感印象,反映的形象主要是非符号性和象征性的实际物体,例如讲到中国地形这一节时,有位教师把五种地形的照片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境激情,亦使学生触“境”生情,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并培养了他们的自豪感。 2)间接情境。由间接形象为主构成的情境整体。间接形象主要指的是艺术形象,如表演中的形象,地理作品中的形象和对情境的描述。例如电视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凭借想象,展开联想,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以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基础,不仅为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而且也是个性和谐发展成为现实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富于启发性、开拓性。例如讲到“世界煤矿分布规律”时,就联想到在古生代时,从亚欧大陆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陆块在内到北美大陆,这一广袤的大地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森林,随着地壳运动的升降和几度海浸海退的沧桑之变,才形成了今日煤的“海洋”。 4.准备与所选教法相适应的教具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时必须经常利用地图。”又指出:“地理的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时在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运用幻灯、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1)教学挂图 大幅悬挂地图,是供教师讲课时使用,在挂图中居主导地位。这种类型地图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清晰、醒目、突出、鲜明,富有表现力。例如讲到“中国地形”这节课时,运用中国地形挂图,师生共同分析、观察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阶梯状,多样性,山区广大。 从感性到理性,寻求三个基本特征的问题答案,切忌教师独白式的讲述。有条件时,再配合有关的图片,效果更佳。 (2)地图册 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补充参考性地图。地图册集中每幅图的地理内容要比教科书和大纲中所要求的丰富。教师边讲边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课后复习和自学时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3)插图 课文中的插图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便于图文对照,功能很大。教师在课前要“吃透”插图。课堂指导分析插图,便于理解教材内容和记忆。 (4)板图 在教学中,教师凭自己的记忆和熟练技巧,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形象、生动,且突出了重点。这是地理教师必具的基本功,否则,不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例如,讲到新疆地形的特点时,教师画出“三山夹两盆”,形如“”,非常形象,有利记忆。讲到“梅雨”成因时,运用“动态图法”,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 一位前苏联地理教育家说得好:“没有地图的地理课,也就没有地理了。”这说明地理和地图的密切关系。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没有地图也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通过地图的观察、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记忆力。 地图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源、信息传递的通道,具有定向性、定量、定位的功能,它在有限的图内容纳丰富的地理知识,那么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5)标本、模型、仪器的运用 地理内容丰富多彩,地理标本也是各式各样。我每年寒暑假带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活动,采集了近400种岩石、化石、矿物等标本。 当讲到这部分内容时,让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标本,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启迪他们将自己采集的标本送给学校,作为留念。 模型有立体感,简明、清晰、醒目,富于表现性、启发性。在观察模型过程中,去揭示地理现象和本质规律,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例如,讲到火山、地震时,通过模型的观察,再配合火山、地震录像,教学质量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6)电化手段 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录像、计算机广泛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两根粉笔一张地图的传统教学法。例如把“人类和环境”这章内容制成录像,每上这节课时拿出播放,学生兴高采烈,受益最深。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地理课时,边讲边用计算机绘制地图,学生全神灌注电脑的活动,形象、生动,印象牢固。 5.加强“双基”训练 备课时要重点讨论地理教材中的“双基”构成,这是为了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材分为若干层次,就能做到纲目清楚,条理分明,讲授透彻;重点和难点、关键内容与非概念内容不易混淆,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大纲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即地理基础知识。例如大纲中明确说明:“中学地理除了讲述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外,还要适当讲点学生能够接受的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构成地理基础知识的各种地理感性知识和各种地理理性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 假如地理教师只限于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不注意地理技能的培养,也就完不成地理教学任务。库拉佐夫说得好,因为“缺乏技能与熟练技巧就不算是,也不能算是智能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地理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中国气候这一节,要求熟练掌握和运用“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我国年降水量图”。 地理基本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而练习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除了注意智能培养之外,而且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它是促进智力发展的激素。所以在备课时,要研究认知系统和操作系统的统一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四)备课的程序 备课程序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即开学前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自检等。 1.开学前备课 开学前备课也就是学期备课,这是备课中的第一步。要求做到“三明确,三拟订”。三明确是指:钻研地理教学大纲,以明确所承担课程的特点、要求、原则、依据;通读全部教材,以明确课程内容的逻辑系统和内在联系;了解学生情况,以明确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精神状态。三拟订是指:制订地理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2.单元备课 要明确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特点与意图,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精读本单元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要依据本单元的 教学内容,通盘考虑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以确定讲课、习题、教具、课时分配,做到结合紧密,安排得合理,保证完成教学计划。 3.课时备课 在开学前备课和单元备课的基础上,还得备好每一节课,这就是“课时备课”。如果把开学前备课比做“战略性准备”,单元备课比做“战役性准备”的话,那么课时备课就可比做“战斗性准备”。课时备课,主要是写好教案。 4.课前备课 做完课时备课,写好教案,并不等于备课工作已经结束。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得做好课前备课,即在上课以前,还得下番“面对地理教案,掩卷而思”的功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结合教具,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融会贯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课前备课,要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如何将这节课讲得层次分明,清楚明白,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析难点,如何使语言准确、精练,如何比喻贴切、恰当,如何运用好地图,绘制板图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将这节课尽量讲得精益求精,取得最佳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后自检 有经验的战斗指挥员在打完一仗以后,都要做战斗总结。做为一位地理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也要自我总结,即自检,这也是备课中的极其重要的一环。一般在教案的最后一页有一栏“后记”,把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记录在案,以便以后修订教案时作为主要的依据,把备课的质量再提高一步。正是“年年岁岁教此课,岁岁年年法不同”,也就是教案要不断更新。 (五)编写教案 上海市教育局颁发的《当前改进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备课外,还明确规定每节课要有教案,没有教案就不能上课。这充分体现出编写教案的重要性。 备课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文字上,即通常所说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师备课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纲领。写好教案,从长远的观点看,也是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法、科研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一堂课的教案,应尽量详细,完整,不宜简单。 1.写教案的重要性 写地理教案可以促使教师在课前有更充分地准备,上课时更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写教案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有案可循,又可以使课后总结有据可查。事先写好地理教案,可避免讲课时心慌意乱、信口开河、丢三拉四、挂一漏万、拖堂或冷场等不正常情况发生。写好教案可使教师在上课时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不致因准备不周心中没底,仓促上阵而手忙脚乱,少这忘那。写好教案可使教师在讲课时按步就班,有条不紊,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有助于把关键性问题讲深讲透。写教案时可以将讲课步骤事先想好,如考虑怎样联系旧课,引入新课;怎样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举出哪些比喻;运用哪些教具,提问哪些学生;从而把整个课堂组织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有机整体,把一堂课演奏成有节奏有旋律的乐章。 2.教案的内容。 写教案很重要,但不要把地理教案写成一篇地理讲稿或报告,而是用于课堂教学 中的执行方案。因此,在拟订时应以“措施”为主,例如,怎样使讲课重点鲜明突出,怎样使讲授内容深刻系统,怎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案中把各种措施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周到,那么上起课来就越主动、越生动、越有成效。 (1)确定教学目的(目标):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总的地理教学目的,结合一节课的具体目的,明确“双基”深度和广度,应从三方面考虑: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 (2)教学提纲:包括组织教材和教学要点两个方面。在组织教材方面,首先是分析教材的系统和层次、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并要突出反映重点和剖析难点。 (3)教学步骤: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板书,示意图的设计,课文插图的分析,小结和总结,布置作业等,都要在教案中周密的反映出来。 3.写地理教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没有教案不能上课。有的教师认为:“教师上课,只要能熟悉教材,把课讲的生动活泼就行了,写不写教案没啥关系”。“写教案是烦琐哲学,多此一举,有了教案,反而会束缚手脚”。甚至于有的教师一个教案用好多年也不更新。我校有一位特级教师,恰恰与上述情况相反,他教了近40年,但他年年写教案,每写一次更新一次,提高一次,他的教案多次在地理教学等杂志上发表。 (2)教案不可繁琐,写教案不必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上。把课文都抄在教案上,这更没有必要,教案不是课文。我们要写的教案,不仅是教材内容的阐述,更主要的还是整个课堂教学秩序井然的组织过程和必要采取的措施。 (3)教案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教案是在认真备课基础上写好的,每当上课之前备课时,感到有不妥之处,或者在平行班实践过程中有了新意,随时可以修改,这样可以使教案写的更精,常写常新,更趋向于完美和完善。 (4)写教案是新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必由之路。对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讲,教案要写的细些,多花点功夫,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省力得多,不仅得心应手,也保证教学质量。 (5)教案要尽快早写,有利熟悉教案。教案提早写好,教师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好课前各项工作。对写好的教案,尽快熟悉,熟练才能生巧,熟了后才能放开讲,才能“话出我口,讲出我心。” 教案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它的拟订完全服从教师本人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公式或模式。因此,教案应不拘一格,应避免千篇一律,更不应该以教案写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备课的态度。评估教案要符合三个条件:1.是否符合课堂教学规律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2.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而使课堂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3.是否符合“双基”要求,并达到目的。符合这三条,才算比较好的教案。 天体和天体系统 ——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体、天球、星座和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 2.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观察法与发现法相结合 三、时间和地点 选择九月上旬晴朗的夜晚约45分钟时间。地点在本校大操场或其他视野开阔处。 四、准备工作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天体和天体系统”的课文内容,阅读《秋季星空图》。 2.普通望远镜、手电筒、小黑板一块。 五、教学过程 (一)天体和天球 1.天体的概念 [星空观察] :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以后,组织学生围在教师周围。先让学生观察星空,并议论几分钟。 提问:大家看到天空中的星星有何不同, 讲解:天空中的星星有的能闪闪眨眼,有的不眨眼;有的明亮,有的暗淡;有的轮廓分明,有的模糊一片;有时我们还能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或许还能看到拖着长尾巴的彗星。白天有太阳,晚上能看到月亮。包括我们脚下的地球和存在于星际空间中的气体和尘埃,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通称天体。 提问:人造卫星是不是天体,肉眼能否看得见,请大家找找看。 (请一位同学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并讲出肉眼观察和望远镜观察的不同结果。) 讲解:一个晚上肉眼能看到六千多颗天体,用望远镜看到的更多。 若借助天文望远镜能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亿颗。如今人类发明了射电望远镜、红外线探空仪等先进仪器,能探测到更多更远的天体。 承上启下:这许多天体的大小和组成物质是否相同, 2.天体的类型 [边讲边用手电筒指天空] :根据天体的体积和组成物质,可以将天体分成:恒星(绝大部分)、行星(可指木星)、卫星(月亮)、流星体、彗星、星云(可指猎户座大星云)、星际物质等。还有人造天体、类星体等。 [ 观察星空] :观察恒星和行星的区别。识别肉眼可见的行星——木星。 3.天球 [观察] :从头顶向四面八方延伸直到地平线,好像半个圆球,这就是苍穹,也叫天穹。加上地平线以下的半个球面,合成一个圆球,叫天球。我们看到的天体似乎都镶嵌在这个球面上。 天球是人们为了研究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运动,引进的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察者,它的半径是无穷大。如果把地轴无限延长,同天球面相交的两点,叫天极,即南天极和北天极。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圆,叫天赤道。这样天球就可以有自己的经线和纬线。 天体离我们的距离差别很大,我们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的本身。所以根据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便可以研究他们的运动情况。 提问:1.北天极是不是正北方向近地平线上的一点,2.在不同的地方观测,对应的天顶、天极是否相同, (二)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 1.恒星与星云 讲解:恒星和星云都是质量很大的天体,所以是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天体。恒星 能自己发光,如太阳就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星云有亮星云和暗星云,亮星云是反射近旁恒星的光或被激发发光,猎户座星云就是亮星云提问:通过观察,请大家比较一下恒星和星云的特征,并按小黑板上的表格回答: 2.天体间距离的度量单位 (1)天文单位:日地距离约1.5亿公里称为一个天文单位。适用于太阳系内及宇宙航行。 (2)光年:光在一年内所走过的距离,约等于94605亿公里。 3.恒星的运动 [ 观察] :观察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 讲解:我们的祖先经过几年、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观察,发现北斗七星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他恒星的相对位置也似乎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把它们叫做恒星。其实“恒者不恒”,所有的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问:请思考一下,恒星的运动和变化为什么观察不出来, 4.恒星和星云的互相转化讲解:根据理论推算,星云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体积变小,聚集成团而形成恒星。恒星形成后,又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抛散大量物质,成为星云的一部分原材料。 (三)星座 1.星座的划分 讲解:人们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每一星座中的恒星,人们曾把它们连成图形,并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和动物,给星座命名。全天共分88个星座。 2.常见星座及恒星的识别 [观察] :找出北天极附近的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和仙后座;天顶附近的天琴座、天鹅座和天鹰座。并找出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 提问:大熊座清晰,小熊座不清楚。如何根据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从大熊座的β星到α星的连线延长至β-α距离的大约五倍,就是北极星——小熊座的β星)。讲解:我国神话传说中有“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故事,牛郎星距地球15.7光年,织女星距地球27光年,彼此相距14光年,是日地距离的50万倍。“牛郎”乘飞机要几千万年才能会见“织女”,打个电话要30年后才能回音,他们怎能每年相会,而且织女星的体积要比牛郎星大好几倍,天上的“牛郎”“织女”其实很不相配。 (四)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的概念讲解: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如果天体只有惯性运动,而没有互相吸引,那么天体就会横冲直撞,不可能形成天体系统。如果没有天体间的惯性运动,而只有相互间的吸引,宇宙间的物质就会凝聚成团,也不能形成天体系统。提问: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天体间相互吸引的原因。(天体间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的立方成正比)。讲解:天体间相互吸引力,改变了天体的惯性直线运动轨迹,而成为相互绕转的轨道运动。例如地球和月亮互相吸引、互相绕转构成了地月系。地球的质量是月球的81倍,所以地球 是中心天体,月球绕地球公转。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提问:地球围绕什么天体公转, 讲解: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共同构成了太阳系,太阳 是中心天体。所以太阳系是包含了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统的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又是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恒星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千多亿颗,美国海军天文台观测到有5千多亿颗。[观察]:天上白茫茫的光带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人们俗称为“天河”。银河系要比我们看到的银河大得多,它的直径达7万光年。太阳离银河中心大约2.3万光年。 讲解: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描述说:“宇宙好比是个无边无际的汪洋大海,银河系仅是大海中的一个群岛。”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把它们叫做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观测到大约10亿个河外星系。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在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 提问:总星系是不是指整个宇宙呢, 讲解:当然不是。总星系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宇宙的一部分。它可能包含在另一个、人类尚未发现的、更高一级的天体系统里。 归纳:把天体系统的层次,用简表形式表示在小黑板上,(填写表内空格): 3.宇宙 提问:谁能描绘一下什么是宇宙,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 总结:宇宙是物质的,宇宙是由各种各样天体组成的,是天地万物的总称,这些天体按一定的规律组成天体系统。宇宙是运动的,各种天体都按自己的规律进行着自转和公转,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又围绕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的中心公转。宇宙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人类的认识力也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的进步,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 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了航天时代,邀游太空,巡天遥看已成为现实。我们立足地球,放眼宇宙,为造福人类发愤学习。 六、作业 思考题:什么叫宇宙,宇宙有什么特点,谈谈你对宇宙空间探测意义的看法。 (原载《地理教育》1987年第4期) 世界的大陆 ——初中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既表现有整体性,又表现有差异性。 2.运用幻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二、教学设备 1.大陆自然带幻灯片一套。 2.大陆自然带分布图、世界地形及洋流图。 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出发,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电化教学相结合。 四、教学说明 发现法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主动地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而不是单靠教师传授知识,这种教法对开发学生智力是十分有价值的。 五、教学过程 引言: 占地球表面总面积29,的陆地,被分成七个大洲,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环境,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教师放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幻灯片,指着画片提问:各大洲的降水分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得出:澳大利亚平均年降水量只有470mm,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南美洲平均年降水量有1350mm,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陆。之后,教师放映“世界一、七月气温分布”幻灯片,指着画片提问:各大洲的一、七月气温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又将学生置于感兴趣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得出:非洲气温最高,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地方;南美洲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与其它洲相比,它(这节课是“总、分、总”体系中的后一个“总”,将总结一些规律性知识和基本概念,教学中一定要用发现法让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去主动探索新知识。 通过幻灯片用定量的数据引导学生去发现各大洲气温、降水等各不同特征;从而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分布上有无规律,是要求学生积极去思考的问题。)是最暖湿的大陆……。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提出:既然各大洲的气温、降水等各不相同,那么反映不同地理环境的大陆自然带在分布上有无规律性呢, [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板书)] 教师边讲边放映“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幻灯片,指出地理环境是由地形、气候、地表水和地下水、植被、动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界。 放映“热带雨林气候”幻灯片,启发学生去发现“为什么在赤道附近终年是高温多雨的气候”,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幅太阳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的示意图,并解释多雨的成因等。再进一步联系:终年高温多雨——热带植物非常茂盛——动物繁多,因而呈现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雨林两侧是热带草原气候,情况又不同了。放映“非洲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幻灯片,教师指着画片说明:由于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热带雨林的两侧分别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因而气候干湿季分明,在湿季时——植物繁茂——动物有食草的,也有食肉的;干季时——植物凋萎——食草与食肉动物相继迁徙它处,而呈现出热带草原景观。根据以上的地理现象,经过学生的分析综合,让他们自己得出这样的结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各地理要素之间还相 (通过幻灯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很重要。这样使学生理解问题清晰、深刻,有地有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本概念是本章的重点。对地理环境规律性的认识及其基本特征的分析是教材的难点。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好。)互作用、相互制约、彼此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 放映“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幻灯片,根据画片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回答说:南美洲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性,但各地区又不是一样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亚马孙平原是热带雨林区,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区,而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荒漠及半荒漠区……。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是绝对的。由于影响形成差异性的因素不同,因而又分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1.地带性差异(板书)] 放映“世界温度带”幻灯片,让学生对照课文中“世界自然带”插图,分析其分布的特点与规律。指出:这种由低纬向高纬逐渐更替、东西延伸的不同温度带——气候带——植被带——相应的动物种类——土壤类型,所呈现出的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排列,就叫做地带性差异,又称为纬度地带性。这时教师进一步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差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归纳: (1)由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公转时地轴又始终与轨道平面保持一定的夹角,所以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7′之间来回移动。 (2)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是决定地表获得热能通过幻灯片和课本上自然带分布图,让学生发现并掌握地带性差异的分布特征以及原因。多少的基本因素。太阳热能的分布是随地理纬度的增高而减少的,所以在地球表面就出现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自然带。热能分布与纬度相平行并呈带状分布,这是自然现象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 [2.非地带性差异(板书)] 教师指出:凡地理环境各要素及由它们组成的自然带的分布与纬线方向不一致的,都称为非地带性,又称非纬度地带性。这时,放映“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然景观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议论,然后让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安第斯山以东和以西自然带分布完全不同。山脉以西,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分布的特点,这叫经度地带性。教师紧接着问下去,“为什么会呈经向分布呢,”边问边将“世界地形及洋流分布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安第斯山脉地形高峻,并呈南北走向,所以,在南纬40?以南地区,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生长着茂密的温带原始森林,而东部因降水稀少,则是荒漠地带; (2)赤道附近地区,西岸为阿塔卡玛热带沙漠,而且沙漠一直伸到南纬3?附近,东部为热带雨林和草原。引起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形、离岸风、海陆位置和洋流等。 (教师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在通过幻灯片观察,让学生思考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为什么完全不同,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得出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疑,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在讲清经向地带性后,我们又放映“横断山一山有四季”和“赤道地区高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幻灯片,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前面讲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都是水平上的差异,而在低纬度的高山区还由于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而形成的山地垂直气候带、垂直变化的自然带。这也称为垂直地带性。 小结: 放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解”幻灯片。教师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具有本质区别。地带性主要受太阳辐射沿纬度分布不均匀的支配,使自然带分布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排列。而非地带性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寒、暖流)等因素支配,使自然带的分布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排列以及垂直分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六、思考练习题 1.什么是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 2.什么是地带性因素,试以非洲大陆自然带为例,说明地带性差异。 通过小结,让学生能区别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差异的分布规律,以及相互作用和制约下,形成不同地理环境。 简评:本课时是世界地理“总、分、总”体系中的后一个“总”的开始课时,因此要引导学生回顾和运用前面的基础知识来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从而得出世界大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的形成原因。教材讲述的知识面广,又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基本规律和形成的原因去分析世界大陆的任何地方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根据以上教学要求,让学生始终在看幻灯片、地图和老师的启发性提问下,通过主动、积极的观察、思考,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发现和分析问题、发现真理,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方法。 上海市教育局教学处龚启章评议(原载于《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附小论文 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鸡毛信” 复旦附中高二黄列 尊敬的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 您好~打扰您工作了。 您知道吗,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多么地焦急~我们东方有“鸡毛信”的古老传说,“鸡毛信”便意味着十万火急~现在,我就以一个中国学生的名义,向您发一封“鸡毛信”~ 您知道:当今世界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我们可爱的母亲——地球被这妖魔害得肮脏不堪,我们这些地球的儿女也深受其害。肥沃的土地被沙海吞没,令人神往的原始森林被砍得一干二净,清澈明净的水被污水染黑,多少人被这个妖魔夺去了宝贵的生命~曾记得,日本的“水俣病”使得多少人遭受了残酷的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那些人当中有老人、有少年、还有尚未知世事的孩子。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您说我能不焦急吗, 使我焦急的并非仅仅这些。数十年前,西方的污染是严重的,伦敦的多雾便是污染的恶果,美国人也由东北部地区渐渐移到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那时,东方还算是地球上比较干净的部分。但是,在地球围绕太阳转了数十圈后的今天,东方国家的污染治理也迫在眉睫了~蔚蓝的天变成了灰色,清澈可口的水变得苦涩难咽,地图上的绿色部分越来越少。在那些浑浊的空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粉尘,什么脏东西、毒东西都有,叫我们怎么呼吸啊,难道我们能生长在这样肮脏的空气中吗, 人是万物之灵,我们不仅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的危害,而且对已经破坏了的生 态平衡,必须努力恢复过来。 在这里,我想冒昧地提几点建议,不知可否, 第一,呼吁整个世界都来普遍重视污染问题,西方污染要重视,东方污染也要重视。因为污染是全人类的问题,属于全球范畴~全人类的问题,需要全人类一起来解决~虽然我们大家分属不同的国度,但我们毕竟同是地球儿女,保护地球母亲是我们地球儿女共同的责任。 第二,着重对技术力量的培养。治理污染是一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更需要发达的科学,先进的技术。知识是人类宝贵的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因此,各个国家应当注意对技术力量的培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您说是吗, 第三,注意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肩负着保护地球、改造地球的重任,因此,对未来的一代教育自然很重要。必须明白,解决污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后备力量的准备也显得十分重要了。 第四,奖励在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贡献的人。建议设置一个“国际环境和平奖”,每年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向各国有功人士发奖。这些人不应只是那些专家和学者,还应当包括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人,他们的功劳也是不可低估的。 “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一个地球人的愿望,但仅仅是愿望还不行,还需要切实的行动和有力的措施。而保护环境可以说是维护和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如果我们连维护自己生存的生态平衡都保护不了,那么,我们还谈什么“维护和平”呢,我想您一定也是这样想的~ 愿和平鸽飞遍世界各地,愿和平鸽飞到之处变得更加美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看了这封“鸡毛信”。多谢了~ 向托尔巴先生顺致问候,感谢他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个中国学生 1986.5 [评语] 《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鸡毛信”》一文荣获一九八六年全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环境报联合举办的“环境与和平”征文竞赛一等奖。 这封“鸡毛信”的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世界“环境与和平”的强烈关注,很有气魄地把收信的对象定为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这样的构思颇用了心思。因为保护“世界环境与和平”如此重大的国际事务正是联合国秘书长责无旁贷的工作。写信,确定写信的对象,这对自己要向对方叙述什么事、报告什么情况,并要求对方协助自己办什么事,作怎样的支持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不写一般的信,而写“鸡毛信”,不仅表现了民族特点,还意味着十万火急。 其次,书信是一种应用文,却又可熔记叙、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有利于直叙胸臆,并向对方征询意见。《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鸡毛信”》格式规范,感情真挚恳切,叙事简洁,建议合乎情理,语气委婉得体,反映了一个中国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 (此信《文汇报》、《中国环境报》于1986年“六?五”环境日全文刊出,后收录于《地球只有一个》一书) 张复庆 张复庆 1935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贵池县。中共党员。1961年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分配到湖北省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担任地理教师,先后任过学校教导主任和校长,曾被评为“武汉市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1983年调至武汉市教研室任地理教研员。1990年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教委授予“拔尖人才”称号。现任武汉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和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地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先后撰写过《图像信号法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加强地理教学实践环节,培养乡土建设人才》、《心愤愤口悱悱——谈启发式教学》、《论直观教具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等30多篇教学论文,刊登在《课程、教材、教法》等全国和省市级刊物上。 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所以,“自从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倡建班级授课制以来,怎样上好课,如何上好课,就成为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创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布鲁纳的“结构教学”和“发现法”,苏霍姆林斯基的“活的教育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等等。这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强调不能再把教学的着重点只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要同时注重受教育者的发展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地、有选择地吸收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 我国的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近些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于课堂活动和教学规律进行了一点探索。特别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出版使用,更为我们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线索,创造了条件。“有度、有序、有趣、有情,引导、参与、竞争、发展”,这八条十六个字,是我们在教改实践中总结的“怎样上好课”的认识。本文仅对这一“认识”,阐明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一、有度——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有度,就是教学的深度、宽度和速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的需要与兴趣的形成,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智力和脑机能的发展,在一定年龄阶段,是具有相对限制的。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组织教学活动。要求过高、速度过快,学生“吃不了”,教与学脱节;要求过低,速度过慢,学生“吃不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将客观输出的信息控制在大多数学生“举手不及,跃而可获”的水平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教与学协调,取得最佳效果。例如,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地球上的气压带”,是教学难点。如果只讲下沉气流地区是高压,上升气流地区是低压,知识容量太少,学生轻而易举地“摘挑子”,没有兴趣;如果引进大气环流,甚至补充“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等概念性、数值性内容,学生如同听“天书”,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混乱,教如同不教。正确的难度和宽度应该是讲清造成气压高低的本质是空气密度的大小,引导学生分析空气密度大小的原因,得出气压的高低。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填充题的方式进行小结:气温冷热导致空气(下沉或上升), 促进该地区的空气密度(大或小),形成(高气压)区或(低气压)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周围环境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心理发展的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不同,形成学生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教学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因材施教。因此,教学的“度”不是一个极值,而是具有一定容量的合理区间。 在准确掌握和控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度”是组织高效教学活动的基础。 二、有序——发挥教学的最佳功能 按照系统论的原理,要求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任何系统(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子系统)构成的。而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排列、组合的顺序、层次——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系统的有序程度愈高,其结构愈严密,就愈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各要素的最优组合,就能获得系统的最优功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根据系统论有序性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布鲁纳在“教学过程”中就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从教学内容来说,要将教材内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组织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整体,形成有序。以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为例列出“东亚”的知识结构。 系统化的知识揭示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和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仅容易理解,牢固记忆,而且能举一反三,促进知识迁移。因而系统化的知识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粮食和基础。学生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的知识结构和“东亚”、“日本”等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之后,就初步有了独立地认识一个区域、一个国家地理特征的能力,在以后的区域地理或国家地理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讨论等方法进行。 从教法体系来说,也是一个系统。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于地理感性知识,如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等宜采用观察法、读图填图法,利于学生形成地理表象;对于地理理性知识,如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宜采用“探索型”教学方法,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一堂课往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地理教学方法的确定是有规律的。以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日本”这一节为例:首先运用图像观察法,引导学生读图、填图,认识以下几个问题:(1)日本的地理位置与领土组成;(2)计算人口密度;(3)海岸的特点与主要海港的分布;(4)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出日本的基本国情(地理特征):地狭、人多、资源少、多港湾。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再用讨论法分析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又是资源小国,那末它的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这里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1)日本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人力资源丰富,提高人的科技素质;多良港,发展航运业等)(2)发展经济如何解决缺少资源、市场狭小的问题,(进口原料、燃料,出口产品,发展对外贸易)(3)日本的工业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多良港,便于原料、燃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日本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和在协调人地关系中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论。 知识的有序性与教学方法的有序性相结合,就能将教材知识的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序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教学的优化目标,才可望达到。 三、有趣——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积极性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它是产生求知欲的内驱力。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有的智商高的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成绩不佳;有的智商较低的学生,由于对学习地理知识有浓厚兴趣,学习成绩很突出。可见,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和他们的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系。因此,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效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引发和调控。在这方面同行们已经创造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目的引趣”“情境引趣”“设疑引趣”“以新、奇引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发生、发展与维持和以下因素有密切联系。 (一)兴趣与需要 学习兴趣总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这种需要是社会生产与生活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一些专家认为,“应用”是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然也是地理教学的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会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具体的途径起码有两条:第一,要上好新课伊始的绪论课,因为人的第一印象(第一次感知或第一次刺激)是最为重要的。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绪论”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杰作。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中的八个“为什么,”引出学生更多的“为什么”,最后归纳这些“为什么,”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第二,在每一章甚至每一节的教学中要抓住“人地关系”这条线索,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以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作总结。例如,“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提出“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往返不止呢,”“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呢,”引入新课,最后用“我们的家乡位于哪个温度带,这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来结束教学。又如“新加坡”这一节的教学,从新加坡的大财团在武汉投资的情况引入新课,以探讨“我们从新加坡的发展中吸取哪些有益的经验,”结束新课。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始终处在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的态势中。由认识知识的实践意义产生的主观需要而引发的学习兴 趣是稳定的持久的,单纯依靠趣味性的方法,如新奇的事物、风趣的语言、美丽的图画等等,引发的兴趣是瞬间的不稳定的。 (二)兴趣与情境 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与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直观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 直观情境。直观的形式可以有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模型直观等等。地理图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构,是最主要的直观形式。图像直观能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参与感知活动。有关研究证明,在接受知识方面,单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单靠视觉从图像上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25,,二者结合又听又看,获得的知识能记住65,左右。如果加上动手进行绘图、填图等实际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获得的知识更加精确,印象更 深刻。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就需要搞好图像的设计,课文插图和自画新图的实用性、适时性、有序性都属于图像的设计,我们把它归纳为十个系列。分布知识地图化:地理分布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充分利用地图,将看、读、指、填、画、想结合起来,学生兴趣盎然。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挂图上将剪好的黄金、金刚石、铜、石油等符号(图例)让学生贴在图上恰当位置,由学生自己评价、更正,学生会争着要贴,于是分布知识在“游戏”中得到了巩固。地理规律模式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个高难度的问题,部分学生会产生“背书”或“厌学”现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画几幅模式图,分析等温线平直分布与弯曲分布的原因,总结出等温线弯曲分布的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动态知识示意化、数量知识图解化、演变知识矢向化、地理成因层次化、抽象知识具体化、综合知识板画化、对比知识表格化、零乱知识系统化等图像直观方法,不一一叙述了。 问题情境。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联系,步步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之道。例如,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世界人口”这一节,是讲述“数字”与“分布”的问题,学生一看就知道,不愿再听讲,但又不能掌握实质。设问质疑,课堂就活跃起来了。教师:有谁知道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吗,学生:(根据报纸、广播等提供的信息说出某年某月为止的数字)。教师:1987年7月是50亿,算算看平均每年、每月、每天全球增加多少人口,学生:计算并议论纷纷。教师:从古到今,人口数量时刻都在变动,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计算,得出结论:由慢到快。教师:是什么因素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变化,……。这是一种“链条式”的问题情境。在教学的“重点”、“难点”、“衔接”、“过渡”等“关节眼”上设疑更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讲授“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时,提出“能建一座四面都朝南的房子吗,这座房子应该建在什么地方,”在讲“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时,提出“为什么我国赴南极考察队要选择在冬初出发,”等等。 活动情境:是指开展学习竞赛、游戏,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考察等活动。 (三)兴趣与知识的深化 兴趣总是在知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维持和巩固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事物的本质中,在它们的种种关系相互联系中,在运动和变化中,在人的思维中,在人创造的所有一切中,都含有兴趣的无穷尽的源泉。”他还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可见,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密切联系。对事物的本质、对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越深刻,兴趣就越牢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地理因果关系,人类活动必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等等,都能引人入胜,在教学中要做到“有地有理”。教学停留在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工农业生产的介绍上,就丧失了地理知识的魅力。 四、有情——师生间信息流通的纽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人—人”系统。在这一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既有认知系统对知识的接收、贮存和转化的作用;又有情感系统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所以,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有情感的参与,就形成“乐教”“乐学”的教学气氛。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具有两极性。合理、健康、积极性质的情感,引起的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人振奋,信心和力量倍增;不合理、不健康、消极性质的情感,引起的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使人消沉,信心和力量锐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情感的两极性表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相信尊重每一位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水乳交融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形成积极性情感的关键。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人特点、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一旦这种个人特点、志向、智慧、性格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培养的时候,他们的潜能和长处就会充分地迸发出来,使学习成绩发生质的飞跃。我任过几届“差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有人认为在这样班上讲课是“对牛弹琴”,于是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心理障碍。我采取的方法就是一条: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潜能、长处的情境,让学生的自尊心有发挥的机会。具体的做法之一是不搞硬性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问、多议。例如,“地球”这一章,我针对这些学生,坐不住静不下,爱看“小人书”的特点,我没有直接讲课,而是借来了十几种与地球知识有关的科普读物,如“美丽的星空”、“外星人”、“宇宙”、“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册。并提出一些问题,如,“小明说,我们生活在天上,小强说我们生活在地上,他们谁说得对,”“地球是否也是一颗星,”“地球到底有多大,”“地球是人类的家乡,别的星球也会有人类吗,”“有什么实际的例子能说明地球是不断运动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教材和科普读物。在读、思、议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各述己见,共同来质疑解疑,学生情绪高涨。正如赞可夫在《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所说的“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在共同的质疑解疑中,使人惊奇的发现,他们竟能说出天体结构、阐明外星人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有许多教材没有涉及到的知识。教师激动的对他们说:“你们确实是一群非常聪明的孩子,比我讲得还要好,还要生动。”教师还运用在活动中捕捉到的每一个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尽量用学生的语言、学生提出的观点,接教材的要求进行了总结。这时,每一位学生都是昂首挺胸洋溢着自信自尊的笑容。 对学生真挚的爱,是相信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起点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名言都值得我们记取和深思。 五、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就是说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启迪者、指导者。教师应该把教学由传授性活动,变为引导性活动。带领学生走向学科,而不是带着学科走向学生。那么,引导须要通过哪些途径,引导的要点又是什么呢,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造就学生“愤”“悱”心理状态,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是按一定的目的使学生认识迄今为止还不知道的东西。这些未知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就是问题。所以,任何教学都表现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巧妙设疑—鼓励质疑—引导释疑—提出假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思 维能力。 如何设置问题,一般的模式应该是:我先起头他来结尾,我举因他导果;我讲上文他想下文,我列果他析因;我提论点他摆论据,我举一他反三;我举理论他举实例,我说似他辩异;我报地名他指位置,我讲正他反思;我画简图他能解说,我讲新他忆旧;我做手势他领会,我搅混他辨清;我质疑他探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挂钩,造就学生“愤”、“悱”心理状态。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提出的“我们是生活在天上还是生活在地上,”为什么说地球像个„水球?,”如果我们把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有其他什么原因,”“按照表明的数字,算一算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出生多少人,”……等等问题,为我们巧妙设疑提供了范例。在“世界的人口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教材的线索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一个人要生存需要多少吃、穿、用、住的东西,算一算中国11亿人,世界55亿人需要多少,地球只有一个,人口这样无节制地发展下去地球能承受得了吗,“苦难的母亲”漫画中,“母亲”是指什么,母亲为什么有“苦难”,举出实例说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产生很多问题,那末是不是人口越少越好呢,请同学们拿出主意,人类该怎么办,最后由学生运用教材上的文字对提出的问题作出结论。学生遇到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讲懂,而应该让学生自己议懂、想懂。经过多次的训练反馈,学生就能形成运用概念下判断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定势,养成思维习惯。 第二,问题要与学生的智能相联系,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是多层次的,表现为阶梯式的向前发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学生较多的依靠实物或表像进行思维,高中学生较多的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例如,关于地球运动的问题。对初中学生宜提出“为什么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对高中学生则提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关于等温线的分布问题,初中只能提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是怎样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对高中学生可提出“等温线分布的规律是什么,……”如果教给学生的东西使其智力活动负荷不足,就会导致智力的退化;如果教给学生的东西使其智力活动超负荷运行,就会导致窒息智力活动的发展。 第三,要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智慧,开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在讲到“印度”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中国领土960多万平方千米,印度只有290多万平方千米,怎么讲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呢,”教师肯定他“是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两国地形图的对比来寻找答案,从而区分了“领土面积”与“耕地面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不断的质疑解疑中,捕捉、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会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难找到这样的实例,一个学生可能因得到教师一次肯定、鼓励,蕴藏在他身上的智慧会全部诱发出来,改变学习状况;全班学生因为教师的不断肯定鼓励,会成为“智能型”的群体。 (二)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学习方法,理解学习过程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我们应该把学习方法指导纳入教学任务范围,将教学重心放在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方面来。从地理学科来讲,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怎样读图、用图,怎样分析解决地理问题。 课本既是教本,也是学本。特别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实现了由教材向学 材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开始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每读一段要求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其一,这一段讲了一个或几个问题(或一件和几件地理事物);其二,关键词语、重点知识要用红笔画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逐节直到逐章阅读教材。以章、节为单位阅读教材除了明确上述问题外,还要弄清楚地理事物(或问题)之间的联系,写出阅读提纲,逐步学会概括地理事物的特征。学会读书独立地从书本上获取信息,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那种丢开课本,由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源泉。在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中采取宜文则文,宜图则图,图文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的,很多内容没有用文字而是用图像表述的。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图,让学生养成从图像上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图像分析地理问题的习惯。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应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有序地进行。一是学会辨别方位,量算距离;二是学会观察图上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三是学会将同一区域不同内容的图(如政区图、地形图……)叠加起来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四是学会通过对图像观察、分析、比较说明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五是学会简单的绘图技巧等等。学生读图要做到看(识图例)、指(定方位)、读(正音)、写(正形)、想(动脑)、说(动口)、画(动手)、变(知识迁移)结合起来,就能较快地提高读图、用图能力。学会了读图、用图就等于掌握了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学会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方法,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是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认识始于观察,观察力是智力的门户。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叫做“观察、观察、再观察。”地理教学中有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直接观察,有各种地图、图表、图像等间接观察。观察活动要做到:第一明确观察目的;第二拟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顺序;第三作出观察记载,写出观察小结。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事物的各部分、方面联系起来思考,加以概括。例如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 依据上表,自左向右是由整体到局部分析的方法;自右向左是由局部到整体综合的方法。掌握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就具备了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和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比较是把各种地理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同或异,它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最常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比较、列表比较、板书比较、文字比较等途径,对同类的已知的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异的典型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例如天气与气候的比较、黄河与长江的比较、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比较、英国与法国的比较、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比较、解放前后(独立前后)经济发展的比较等等。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能认识异同、区分优劣,通过比较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联系起来,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在具体的运用比较法分析地理问题的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学生具备了会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就进入了“自由王国”,就能根据自己的志向和需要广泛的、有选择地吸取“营养”。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就有了较强的适应需要,迎接挑战,开拓事业新局面的能力。 六、参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最本质的意义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所以,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通过引导、帮助、支持、鼓励,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从三个方面保证这一教学思想的贯彻实施的。 (一)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时间的比率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初中地理教学二百五十节,高中一百零二节),对所有学生和教师都是相同的,是个恒量。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时间却是个变量,它随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而变化。一般来讲灌输式、“喂养”式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比率较低,启发式、激励式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比率较高。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参与学习时间的比率呈正相关系,而学生的学业负担则与参与学习时间的比率呈反比关系。我们对十余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三年跟踪研究,凡是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善于调控信息量和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教师,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比率高,当堂解决问题,不留课外作业,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凡是习惯于“垄断”课堂,不愿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教师,课堂气氛是松散的、沉闷的,学生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完成填图作业。在统一的测试中,前者比后者的学习成绩要高出10—30分。 (二)拓宽参与学习的空间 现代地理学已从传统的客观描述为目的研究地理环境,发展到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目的研究地理环境。以研究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发生发展规律为基础,探索地理环境的功能和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要求地理教学从“地名+物产”的八股模式转变为掌握系统知识、提高利用和保护环境能力的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把学习活动的空间局限于课堂是不够的,必须把学习活动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我们建立了稳定的较为规范化的自然地理考察基地(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观察)和人文地理调查基地(一个工厂、一个村、一条街道),按照教学进度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有的教学内容直接将学生组织到基地上授课,有的教学内容则先组织学生观察、调查,再到课堂上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直接观察、熟悉地理环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或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认识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途径和经验,增强环境意识。课内外教学活动的结合,把学习和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参与学习的效益。 (三)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时间”比率的同时,要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益 学习的本质是“手脑结合”、“认识与活动”的统一,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显现出来。但是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讲课,学生活动很多,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课后检查,学生一问三不知,教学质量低劣,这就要从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上分析原因。从活动目的而言: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提出不同见解的“创造型”活动,还是只要学生进行“照着我的模样做”的模仿型活动;是诱发学生内在动机,提高认识能力,还是只重学生外在表现能力。二者活动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言:活动的内容与教材知识脱节,是盲目的活动;学生已熟练的技能,再组织学生活动是多余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是搞形式做样子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不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低水平的活动。总之,只有使学生明 确活动的目的,提高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思考求疑——大胆质疑——探索释疑——创新思维的主体作用,参与学习活动才是高效益的。 七、竞争——学习发展的“催化剂” 把“竞争”引进课堂,就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将青少年所共同的“好胜”“向上”“好奇”的心理特征转化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的精神,促进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竞争机制”引进课堂。 联系实际紧密,学生有一定体验的教学内容,如“世界人口问题”、“中国在世界中”、“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等等,由教师列出主题和要求,引导和组织学生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上台讲演,根据统一的标准,由学生评定讲演的等级。让学生把自己放在群体中去比较,进行自我评价。比较就是竞争,竞争必须比较。学生通过竞争比较,能看出自己和别人的差别和优劣,从而导致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 要求记忆的内容较多的教材,采取竞赛或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长江”这一节,教师列出五个问题:1.长江的源头和注入的海洋,2.长江流经了哪些省级行政区,3.长江流经了哪些地形区,4.在空白黑板图上填画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和流域的主要湖泊,5.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充分读书、读图的基础上,用知识接力赛的形式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轮流有序地上台用文字、图例、填图、画图,回答问题。教师给最先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小组和学生记优胜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面对周围众多的强手,只有独立思考,独辟新径,勇于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记忆能力,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对于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独立作业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澳大利亚”这一节,教师根据教材编拟出系统的作业题:1.读图、读文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2.澳大利亚大陆为什么还有古老的特有动物生存,有哪些特有动物,3.澳大利亚东、中、西部地形和气候有什么不同,它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4.澳大利亚人民是怎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学生人手一份,通过读文、读图,独立地完成作业题。教师及时对学生完成的题目作出指导、总结、评定和鼓励。这样使全体学生都处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并在独立的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了学习本领,激发了自信心和成功感。自信心和成功感是一个具有创造和进取精神的人所必备的品质,它是主体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主体能 动性发挥的重要条件。自信心和成功感将促进学生建立起更大成功的“希望”。 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教学,引起了我们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例如,课堂纪律规范是什么,是学生规规矩矩,文丝不动,静水一塘为好,还是激起学生积极探索,开展议论、争论,标新立异为好,引进竞争机制以后,课堂上一会儿平静无声,人人读书思考;一会儿议论纷纷,学生前后串走,追求先知那些未知的领域。又如,课堂信息源与信息流通的通道问题,是师?生唯一途径,还是师? 生、生? 生、教材教具?生、环境?生多侧面、多层次相互作用的系统好,引进竞争机制后,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是课堂上最活跃、最富创造性的因素。他们摆脱了只听教师讲,应付教师提问的被动状态,出现了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乐于发表主见生动 活泼学习的局面等等。 八、发展——让学生个性获得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终端目的。未来二十一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富有挑战性的社会,需要人具有刚毅的性格,富有创造性和主动进取精神。要竞争,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创造,就必须充分发展个性。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标准件”,抹掉了个性,是没有创造性的。因此,衡量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应该是全体学生的个性获得和谐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个性差异是教育的结果,个性差异又是教育的依据。了解和掌握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条件和方式,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滋润和培育,都得到引导和开发,造就出光彩各异的人才。 如何让学生个性获得和谐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突破口。课前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对全体学生采取“一锅煮”、“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被“共性”淹没了。“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有度——有序——有趣——有情——引导——参与——竞争——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是把学生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作为主线,探索实现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最佳组合和程序的合理编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造展示、发展才华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我们通过实验总结出的“图像信号法”(《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第5期),就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尝试。图像信号法的基本教学程序,大致可用下列模式表示: 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一个问题,展示一幅图像,解决一个问题。问题和图像都来源于教材或实际。例如,在讲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概况的时候,教师先展示两幅图像:一幅是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冬季自然景观图,黑龙江省北部是冰天雪地,海南岛是青枝绿叶;另一幅是东北和广州、海南岛地区冬季人们衣着彩色画图,东北地区人们穿皮衣、戴皮帽,广州、海南岛地区人们穿毛线衣、夹衣。教师问:冬季我国北部和南部在气温上有什么差别,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冬季我国北方冷南方暖。”紧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到底有多大呢,展示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要求学生读出我国最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气温度数,计算出温差……。进而再从南到北阅读20?、12?、4?、0?、-4?、-8?、-28?等温线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联想与纬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的气温分布规律。关于夏季气温分布概况的认识,可依据同样方法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对比阅读沈阳、北京、武汉、广州气温曲线图,认识各地气温季节变化的不同规律——纬度越高,气温曲线弯曲度越大,气温季节变化明显。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以学生认识发展为依据编排教学程序,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实现各教学要素的组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才智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培育,实现了各得其所的发展。 不搞“以分数论英雄”,重在考察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按照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基础知识等项目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评价。一是注重平时课堂上结合有关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读书、读图、填图、画图、质疑、解疑等学习能力的考查,并作出记载。二是注重在地理活动中考查学生认识和操作能力。地理实践活动要照顾、发展学生的特 长,例如,爱绘画的学生组织地理景观素描小组,为他们举办“地理画”展;爱写作的学生组织“地理小报”编辑组,支持帮助他们定期出版“地理小报”。三是定期组织全体学生进行野外考查和社会调查,写出地理小论文……。期末,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终结性考核,最后按一定权重计算学期学习成绩。这样就使学生从“背书——考试——成绩”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造了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 怎样上好课,我们提出了“有度、有序、有趣、有情、引导、参与、竞争、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这八条十六个字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充分反映了“教学”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规律。因为,教学活动不是一个纯认知的封闭系统,而是由智力因素组成的认知系统与非智力因素组成的情感系统共同参于的开放型系统。认知系统,是一种操作系统,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具有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吸收的功能;情感系统,是一种动力系统,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它具有对学习的始动、定向、维持、调节、强化的功能。“有度、有序、有趣、有情、引导、参与、竞争、发展”,实现了认知系统与情感系统的协同合作,相得益彰。这样,会使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获得超群的发展,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的学生,提高并加速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智力发展的缺陷得到补偿,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优质”的目标。 世界的人口问题 由于身体的原因,力不能及。经过与全国著名地理教师孙景沂先生协商与研究,并经过教学实践,由孙景沂先生执笔撰写了“世界的人口问题”的教学实录。这一节课的教学实录,充分体现了“有度、有序、有趣、有情、引导、参与、竞争、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与前面“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一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2.使学生明确城市化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会带来城市问题。 3.理解人类与环境资源的辩证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4.培养阅读、分析、解说各种图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同环境资源、经济生产的密切关系;如何解决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有计划地生育。 2.城市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应如何解决城市问题。 三、教具 1.自制本课“知识结构”图,兼代板书提纲。2.自制城市人口比重图 四、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分析图像 五、教学提纲(即板书加结构图)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上图从下到上,叠成三折,分三次展开,讲到哪里,现出那一部分)。 (二)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图中,为城市)(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世界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以及人口分布,你可曾想过,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以及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会不会产生一些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板书)] 师:黑板右角写:5555555555人,哪位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这一人口数。 生:读数字。 师:这是人们推算出来的1993年4月15日12时13分53秒的世界人口数,请联系上节课所学知识,算一算,想一想。 生:40—50亿用了12年,增5亿要用6年;50亿—55亿,增5亿用了5年9个月。 师生共同小结:世界人口增长愈来愈快。 师:请看课文漫画“苦难的母亲”,讲讲这幅画的含义是什么,“母亲”二字实际上指什么而言,为什么要加“苦难的”三个字, 生:“母亲”实际指的是地球(也有其它答法的,应指正)。 生:人口太多,都找地球要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地球上哪里来那么多的东西,“苦难的”三个字形容地球受苦受难(遭到破坏)。 师:确切地说,人类是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的。现在,我们用两个同心圆(版画)来说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请学生将“人类”、“环境”两个词分别填在两个圆圈内。 (2)你能不能在图中画一箭头,表示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 (3)想一想,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哪些东西丢弃到环境中去,也画出箭头表示。 小结:可见,人与环境关系十分密切。 师:请同学注意:前面讲的“人口”与我们下面要讲的“人口问题”不能等同。顾名思义,人口发生了问题,请看发生了什么问题。运用知识结构图,让我们从两方面分析: (1)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但资源有限,怎么办,——为满足需要,滥伐、滥垦——这样无节制地搞下去,会带来哪些恶果,请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从中找出8个字,填在A方格内(只要求读出8个字,不要求写)。 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师:最终导致环境有何变化, 生:环境恶化。 师:(2)人口增长过快、过多,消费量大增,生产供不应求,又会出现哪些问题,请自学第四自然段,找到所出现的问题,应填在哪一方格内, 生:将“医疗卫生、教育……困难”填在B格内。 师生共同小结: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社会经济问题。 师: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人口的发展越慢越好呢,并说明理由。(看图说话)。 师生小结:人口增长缓慢也带来另外一些问题。 师:这样说来,人口应怎样发展才好,自学第六自然段,(再次展开部分结构图)请学生口答C—F长方格内应填的内容。 生:C——人口发展应与环境、资源相适应,D——人口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E——控制人口增长数量,F——提高人口素质。 师:请将教材中的计划生育、两个相适应用红笔勾划出来。 师:结合我国人口形势来讲,每年增加1600万人(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数),而且现有12亿人,人口增长太快、太多,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和政府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制定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现在,我想了解一下你班同学哪些是独生子女,请举手。(好,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看来,你们的父母已经贯彻了少生的政策,这对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是有益的。但是,你们还要记住计划生育的另一个要求是提高人口素质,希望你们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体质、文化和思想素质。 [(二)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板书)] 世界上50多亿人口分别居住在城市和乡村。 师:人口总是流动的,请看几幅图: 看“世界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增长图”,由1900年的11个增至1980年的234个,这反映了城市和乡村有何变化。 生:城市数目增多,意味着部分乡村以后将兴建为城市。 师: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图”,它表明城乡人口有何变化, 生:农村人口改变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地增长。 师: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看图说明。 生: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教育和医疗条件好。 师:城市为什么具有这么多的好条件, 生:城市是工业发达、科学文化集中的地方。 小结: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师:出示城市人口比重图,这是两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图,请判断哪一幅图是表示发达国家的,哪一幅图表示发展中国家,判断理由是什么, 生:城市人口为70,的是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的工业发达。 师:对,像英国城市人口已占90,。时至今日,农村人口仍在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你认为这种现象发生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并说明理由。 生: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也有说发达国家的,或由教师更正,或听回答正确的学生解释),因为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已接近饱和。 师:大批农村人口无计划地涌入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看“城市问题”插画回答。 生:住房拥挤、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噪音污染。 师:同学们,你们住在大城市,你们对城市交通、住房、噪声有什么切身体验吗,哪两位同学说一说。 生:争着发言。甲说:三家共用厨房,口角不断,矛盾重重。乙说:个子小、近视眼、挤不上公共汽车、迟到(流出眼泪)。丙说:高音嗽叭、呜笛声、打牌声、伴 嘴吵……不得安静学习,真伤脑筋。 [朗读] 读一读“墨西哥城”的一段材料。 师:城市问题确实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但城市发展又是必然趋势。那应如何发展呢,请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城市人口的增加,要同城市的住房、交通、供水、供电、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条件相适应。 总结:当前,世界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如粮食问题、能源问题、水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都与世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有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做到有计划地生育。 曹康绥 曹康绥 女,汉族,中学高级、特级教师。1936年生于上海。1958年,华东师大地理系毕业后到华东师大二附中任教至今,曾兼任师大地理系教师。社会职务,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第五、六届理事,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地理学科和音响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等职。1982年和1987年获国家教委等单位授予的“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称号。1983年获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优秀教师称号。1988年获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曾发表《指导学生气象小组活动,研究城市气候》、《开展地理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改革地理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等论文以及《南亚气候特征》、《南美洲概述》的教案实例和录像等。参加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地理教学参考》、《初中地理教学指导书?中国地理》(上海教育出版社版)等书的部分编写工作。 地理教学与课外活动 我热爱自己所选择的岗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三十多年来,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到,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永远不满足现状,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实践,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和科学素质。 在目前中学教育的条件下,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局面,开辟和发展第二渠道,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怀着对青少年的满腔热情,关心和爱护青少年,使自己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整个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创造必要的条件,以顽强的精神去探索、实践、开创地理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新局面。为此,我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虽然这给家庭带来不少困难,并影响了自己的身体,然而教学上的成果和青少年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欣慰。 我深切的体会到,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园丁的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努力以自己的好作风、好师德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做表率。同时,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保证课外活动健康发展。 本文就我的教学实践,对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过程;善于运用、分析各类地图、图表组织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创建地理实习室、开设地理实习课;持久 地开展丰富多采的地理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 在三十多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要创造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一定要有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互相影响,教学相长,而教学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智能是否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我在教学中始终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努力创造一个师生关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变学习负担为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促使课堂教学的气氛生动活泼 浓厚的兴趣能给学生以强大的力量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这往往是他们进入科学大门的向导,也是他们发展智能的起点。而地理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揭示大自然奥秘、内容丰富又富于魅力的学科,青少年学生又富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抓住揭示地理事物发展中的矛盾,有目的地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带着问题和悬念去学习,然后我再分析讲解,归纳总结。这样,教与学相辅相成,既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了地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南亚乞拉朋齐和印度河平原纬度近似,又都临海,为什么前者是世界多雨中心,后者却是热带沙漠呢,为什么金星只能在傍晚和破晓才能看到,并被称为长庚星和启明星,而火星、木星、土星有时却全夜可见到呢,为什么大家最爱看的国际体育比赛,中央电视台却经常在深夜才实况转播呢,为什么在太平洋西部边缘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和众多的岛屿,而在南、北美洲西部濒临太平洋地带却有世界上最长的科迪勒拉山系分布呢,为什么世界上火山地震最多的地带是在环太平洋地带呢,为什么朝南的房间,冬、夏二季正午太阳光射进房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国绝大部分湿润地区的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而年降水量仅仅400—600毫米的东北小兴安岭和大兴安岭北部也是湿润地区呢,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去寻求渴望得到的答案。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地理的毅力和恒心,因而教学内容要不断启示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祖国建设的关系。例如,在初一地理的序言课上,我以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主线,编排了一组幻灯片,反映东南沿海、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吐鲁番盆地、西双版纳等地不同的地理景观和房屋建筑的特色;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的不同的农业特色;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天山牧区的不同的放牧方式和畜种;京沪、宝成、包兰铁路建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等。在教学中边教边议,同学们兴趣浓厚,情绪高涨。通过讨论,认识到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掌握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学生了解了学习地理与建设祖国的关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就得到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因此,我对地理教学改革的每一个设想和措施,均及时地告诉学生,使他们理解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对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他们还习惯于背诵、记忆,以取得较好考试成绩;当我要求他们理解所学的知识,并用地图、图表去分析解答问题时, 这就有一定难度,初次考试的成绩,也不理想。由于学生理解了老师的意图,他们有了心理准备,就能接受并积极配合,使地理课的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我注意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当上海市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编的“上海市中学乡土地理图册”采用了我校学生在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时收集到的“黄浦江港区图”时,我及时向全班学生报告了这一信息,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应特别关心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有自卑感和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为此,我常以一些较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肯定他们敢于回答的精神,并尽可能找到他们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渐渐地他们就变被动回答为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了。对一些纪律较差、学习不很认真的学生,要尊重他们,较多地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来解决。当我了解到,有一位同学在别人做的作业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交给老师时,我没有点名批评,而是请同学们分析,这件事错在哪里,该怎样对待,如果那位同学认识了错误又该怎么办,并明确表示老师相信那位同学会主动来找老师的,老师将等待他的进步。二周后那位同学主动找我认错,我又和他谈心,鼓励他的进步,并在班上表扬了他的勇敢认错精神,请同学们鼓掌欢迎他的进步,并学习他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此后,那位同学成了地理课上积极发言的一员,学习也认真了。 (二)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地理学科是一门知识非常广泛,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学阶段地理课在低年级开设,且课时很少,学生知识面又有限,抽象思维较弱,这给地理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对所学知识不易消化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他们熟悉的周围环境和我国的国情,深入浅出,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平面图上的比例尺”是学会看平面图的重点,但因五年制小学的数学中尚未安排有关比例的教学内容,学生又没有缩制地图的实践经验,所以它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时,就以学生熟悉的课桌、教室、居室为例,说明要绘制这些物体、场所的平面图,就必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此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并借用除法公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公式: 并用除法公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单位必须一致和商数无单位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三种形式比例尺的互换和为什么用比例式表示比例尺时不可写单位等的道理,并联系学生冬季越野长跑,让大家在地图上用比例尺量算出从上海到北京的实地直线距离大约是多少。又如,我国“季风活动和各地雨季”的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夏季风与我国降水的关系、锋面和锋面雨的概念,又要弄清季风活动规律、锋面雨带移动和各地雨季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鸡蛋要孵成小鸡,必须有一定的温度条件来说明要形成降水同样也要有条件,湿热的夏季风需要有一定的动力条件,使湿热的空气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变冷,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并凝结成云、雨的道理。而锋面就是使暖湿空气抬升的一个动力条件。在讲解锋面雨时,要尽可能联系最近一次降水过程,使学生可直觉到降水前后的云状、气温、风向等要素的变化来分析冷、暖锋面过境前后的不同特点。对锋面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关系,则联系上海的“梅雨”、“伏旱”和近年出现的气候灾情进行分析。并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夏季风进退、锋面 雨带移动与降水季节分配的关系,学生从图上就能自己总结出: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的结论,这也是形成我国南方年降水量多于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如,在分析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时,学生不易理解东南亚仅分旱、雨两季,而南亚却有凉、热、雨三季。这涉及到降水和气温的辩证关系,我首先用炎热的夏天,马路上洒水降温来启发学生思考降水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读南亚孟买和东南亚马尼拉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两地的旱季是哪几个月,雨季是几月份开始,从图上所示可知东南亚的雨季五月份即开始,而南亚的雨季要到六月份才开始,这样就使南亚旱季后期(3—5月)天气十分晴朗,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热量增多,气温迅速增高,天气十分炎热,形成热季;而东南亚五月份已是雨季,虽然太阳直射点北移,热量增多,但因阴雨天气较多,浓厚的云层挡住了一部份太阳辐射热,雨后的蒸发又会带走一部份热量,因而气温的上升不明显,热季就不突出了。同时联系1980年8月上海月降水量高达455毫米,因而当七月份的高温天气进入8月后,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天气凉爽的实例来作比喻,使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结合学生地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专题研究成果进行实例分析。如用地质科技组同学在杭州实测绘制的“玉皇山、青龙山及白塔山地质剖面图”来分析解释地质构造、地形倒置的概念。在“人类活动与气候”的教学中,结合气象科技组的“城市高层建筑对周围气象要素的影响”、“城市热岛与城市建设”等专题研究的成果。我感到学生对此很有亲切感,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深一步的理解,也使学生更关心周围事物,并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认识自然。课后许多同学都能主动观察云状、大气光象、天气状况筹各种天气现象,并不断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有的收集周围的岩石要求鉴定;有的主动观察月相变化、四季主要星座,注意报上有关天象的报导,要求老师组织他们观看。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提出的一大堆问题,激励我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业务,以便能满足大家的愿望。我深深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使同学们把地理知识学活了,而且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钥匙、分析问题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地理教学就不能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地理事物在时空上分布的特点,背诵已有的现成答案,而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和教会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交给他们一把开启地理科学知识宝库的钥匙。就以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教学为例:我首先剖析河流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分析这些特征与其他地理要素,特别是气候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的关系。在边讨论、边讲解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并列表示出(表1)。进而让学生按表列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来分析秦岭—淮河为界,南、北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何差异,以及东北和华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异同,并要求他们思考回答西南横断山区及其附近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这样,学生就学会怎样去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而不是死记硬背教科书的答案。 学习地理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对比中发现问题,从而深入地分析各地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对比法去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钻研问题,如南、北美洲四周都濒临大洋,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又都分布在两大洲的西部,那为什么北美洲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而南美洲却是世界上气候最暖湿的大陆呢,又如,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都是四面环海,大部分地区处在低纬度,那为什么南美洲气候暖湿,而澳大利亚大陆却是气候炎热,沙漠和半沙漠面积分布很广的大陆呢,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通过讨论,大家懂得了:要分析一地气候特征的成因,首先得分析影响其气候的主导因素——纬度位置、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如果两地区纬度位置相近,则应考虑海陆位置和洋流的影响,即使都临海,还要考虑是否有“运输大队长”——风,把海洋上湿润的空气送入陆地;有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还应考虑地势高低、山脉分布与走向是否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深入内地,这些暖湿气流是否有动力抬升形成降水的条件;即使有降水,还得考虑蒸发量的大小,研究蒸发量与降水量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同学们从对比讨论中尝到了甜头,就主动读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他们发现南美洲西海岸狭长的热带沙漠一直延伸到南纬5?,比大洋洲、非洲的热带沙漠延伸的纬度都低时,就提出了疑问。于是我就提示他们从安第斯山对东南信风的阻挡去考虑。这时又有同学提出: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它来自印度洋洋面,给南亚带来丰富的降水,那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同样也越过洋面(太平洋),为什么没有给南美西海岸带来降水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比较西南风和西北风越过洋面受到的洋流影响是否相同,风向与海岸线的走向又有什么不同等方面去分析。又如同学在学习了秘鲁渔场的成因后,提出南部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西海岸有相似性质的洋流和风向,为什么一个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而另一个却不是呢,对渔场问题,我启发大家,除形成渔场的自然条件外,还应该从人类与利用自然的关系,捕鱼量等多方面去考虑。同学们还提出,南半球纬度60?附近地区的气压,为什么一般要比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低,对此,我要求他们应从气压的成因、两地区海陆分布的差异对气温、气压的影响去分析。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大家对读图、对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越提越多,热烈的气氛,高涨的情绪,深深地感动了我,促使我备课时更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地理教学进行得更活跃,更扎实。例如,同学们在学习南极洲时,提出南极洲受极地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为什么会多暴风雪呢,为此我特地查阅了南极洲降水分布的资料,告诉他们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在边缘部分是300—400毫米,而内陆仅有70—80毫米,请他们根据南极洲所处的纬度和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去分析解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开一个一个难题时,师生们共同看到了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成果,由衷的感到高兴。 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靠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爱护,当课堂上同学们的意见出现不一致时,我从不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指点大家取得意见一致的方法。例如,在制作我们的地理园地的简易平面图时,我请大家讨论根据已有的纸张大小和实测到的地理园地的周边长度确定用怎样的比例尺绘制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即1?100,1?200,1?150,怎么办呢,我请大家各自说明理由,然后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比例尺绘制地理园地的简易平面图,并注记方向标、图例等地理要素,绘好后再请大家比较用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这样既保护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学会最后让实践来检验意见是否正确的方法。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展开,培养他们的智能。我按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有计划地精讲精练教学内容。如对中国地理总论,学生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学会怎样阅读教材和运用各类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而中国地理分区,因内容多、课时紧,如果每个分区都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地讲解,势必造成一些重点内容不能讲深讲透,学生因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会感到繁琐无味。因此如何处理分区地理教材是个难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有重有轻、有详有略的方法,即安排充裕的课时,重点剖析一、二个分区,使学生通过学习懂得怎样运用综合方法和借助各类图表,分析研究一个区域的区域特征,又如何运用对比方法分析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掌握,反过来又加深了对区域特征的理解。由于我在重点分析一、二个分区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其他分区的学习,就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来掌握;我只需用很少的课时帮助学生理解各分区的区域特征,并把各分区的区域特征归纳到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知识结构中去理解掌握(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这样,处理分区教材,既可完成教学大纲 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又能加强基本训练和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对“祖国宝岛——台湾”一节内容,我不讲解,而花了大量时间准备,并绘制了一组有关反映台湾的历史、人口、民族、气候、地形、河流、物产等各种彩色地理图表、投影片、景观图片发给各组同学,同学们在分析、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宣讲本组的学习结果,并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对每一位发言的同学都可提出质疑和讲评,课后还刊出各组介绍台湾的地理园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巨大的能动性,不仅大大开阔了知识领域,而且大大提高了自学、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学们对这次教学活动一致反映“好”,“有劲”,“收获大”。 初二,是初中地理教学第二年,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然而世界地理教材内容丰富。于是我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正确分析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特征。在教学中抓住世界概述和各大洲概述(包括亚洲、欧洲内各大区概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讲深讲透,对其中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指导他们对大量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对各大洲分地区、分国家的教学则侧重阅读地图和课文进行自学,要求他们概括出某区域、某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然后通过课堂讨论、教师进行总结提高。对部分重点国家,则由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剖析,进行示范。 经过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运用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不会削弱教学而 且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能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而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在学习的热情上,在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显著的进步。 二、善于运用分析各类地图、图表组织教学内容 (一)充分发挥地理第二语言的作用,自制图表投影片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的特有工具。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运用地图和图表进行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事物分布的时空概念,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综合归纳的能力。怎样运用图表,也是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本领。 善于运用、分析各类地图和图表,可使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呆板的数字生动化。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例如:“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是一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地中海区域图作为底图,其上迭复比例尺相同、并能上下位移的气压带、风带图的彩色复合投影片。这样,教师移动图片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就能用已掌握的气压带、风带与降水关系的知识,得出为什么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的特点及其成因,使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三十多年来,我与教研组老师一起积累了各类地理教学挂图和图表400余幅。我还收集了有关天文和气象内容的系列幻灯片和部分电视录像片,并亲自绘制了彩色教学投影片数百幅。这些投影片色彩鲜艳,富有动感,使教师能讲活、讲透,学生能集中听讲,易于理解,师生又可共同分析探讨问题。 (二)培养学生阅读各类地图、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图不仅仅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直观教具,也是提供地理信息的源泉。教师的任何细致的讲述,也不能像地图那样表示出地球上地理事物配置的空间观念。地图在许多情况下是独立的地理知识的泉源,因而地图本身就是研究对象。如果没有地图,也可以说就不能研究地理,而且可以说,地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因而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必须使他们首先掌握地图上的方位、比例尺和图例等基本要素,正确掌握各类专业地图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方法,这是学生运用各类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基础。为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每一张图时,必须先用彩笔在图上勾出区域轮廓,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极圈、0?经线和20?E、160?W等有特殊地理意义的经纬线,使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一目了然;对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分布位置,要求掌握确切;对一些专业地图,则首先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图的图例和基本分析方法。例如,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的基本地图,针对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学生对山岳、丘陵、高原等地形缺少感性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就把五种基本地形的景观图幻灯片与等高线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投影片结合起来使用,使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有一个认识,这就易于读懂用等高线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又如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经常要运用的专业地图。我在教学中重点剖析了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采用边画板图、边指导学生判读、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等温线图的基本判读方法。首先通过读图2(图略),读出A、B、C、D、E五点的气温,掌握等温线的含义,读出相邻 两条等温线的气温差,估算两条等温线之间任何一点的气温值等。通过读图3(图略)A、B、C、D、E五点的气温,搞懂A、C、E三点同在一条等温线上,因此气温都是10?;B点处在10?和20?等温线之间,所以气温,10?,约14?左右;D点处在10?等温线以北,根据20?、10?等温线的排列可判断该点气温,10?。由此可归纳出等温线突出方向与同纬度气温高低之间的关系,即等温线向高纬度突出,突出区域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等温线向低纬度突出,突出区域的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区域低。在学生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基本判读方法后,再要求学生读我国“一月气温”和“七月气温”图,并分析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概况。 具体步骤如下:(1)读出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平均气温相差几度;(2)读出图上有注记地名的各城市气温,以便学生熟练掌握;(3)读出漠河镇与南海诸岛的平均气温差,由此得出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50?以上,越往南气温越高,越往北气温越低的结论;(4)在图上勾出一月0?等温线并对照“中国地形图”,查出0?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哪些山脉、河流重合;(5)在图上勾出4?等温线,并根据等温线弯曲方向判读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同纬度地区气温有何差异(后续教学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打一伏笔,设一悬念);(6)读“七月平均气温图”,勾出28?、20?等温线,说明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秦岭、淮河以南许多地方还超过28?。读出12?以下地区、32?以上地区,以及我国最北和最南点的气温,由此得出: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的特点;(7)请同学们比较“一月平均气温”和“七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差别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容易得出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小的结论。 通过上述读图训练,学生基本学会通过读区域等温线图获取该区域气温分布特征的方法,也为读“年降水量”、“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等图打下了基础。 除各专业地图外,曲线图、柱状图、扇形图、剖面图等各类图表,也是经常遇到的基本图表。它们可把一些抽象的数据形象化,可使许多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点一目了然,它们不仅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为此,我在各类图表首次出现时,都用彩色复合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这类图表的制作过程,并使学生懂得分析的方法和从图表中可获取哪些地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从投影片上分析某地区的地理事物分布特点。例如,当“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在“中国气候”教学中首次出现时,我先让学生在政区图上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的地理位置,然后在气温曲线图上读出下列内容:(1)四城市的各月平均气温;(2)四城市最高、最低月平均气温和出现的月份及气温年较差,比较南、北方气温年较差大小有何不同,有什么规律;(3)四城市月平均气温,20?和,10?的月份数,0?以下的月份数;(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四城市,归纳出气温曲线弯曲程度(曲率)和气温年较差大小之间的关系:气温曲线越弯曲,年较差越大,气温曲线弯曲度越小,年较差越小。在分析降水柱状图时,则指导学生分析如下几点:(1)四城市的各月降水量,并算出年降水量约数;(2)月降水量,100毫米的有几个月,是哪几个月,月降水量最大的是几月份,月降水量,50毫米的有几个月,是哪几个月,(3)分析四城市降水量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自然能得出: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特别是七、八两个月。秦岭—淮河以北的雨季短,集中在七、八两个月,以南雨季长,约半年左右;其中武汉月降水量最多月份是6月,而广 州是5、6月份等特点。通过这些图表的分析,学生懂得课本上的结论,都是以具体数字事实为依据的,自己完全有能力通过读图分析来获得这些结论,而不要死记硬背,同时也为今后分析我国区域气候特征打好基础。在进行我国交通运输和贸易、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教学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分析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柱状图、曲线图等得出结论,让事实来说话,寓国情教育于分析图表之中,既自然又有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 在培养学生运用各类图表时,还应启发学生的多端思维。例如,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气候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可知这二个地区的气候类型的种类和分布外,还可通过哪些图表得到。然后指导他们读亚洲“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图和这二地区的“冬季季风和降水量”、“夏季季风和降水量”图,也可分析二地区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得到它们的气候类型种类和分布(详见“课堂实录”“南亚的气候特征”教案实例)。 在教学中尽可能以图代文,减少文字板书,并指导学生学会绘制示意图,在笔记中用图来代文字描述。 (三)培养学生运用各类图表比较、分析、综合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能读懂各类图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如何运用图表比较、分析区域差异的能力。当学生读欧洲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得出欧洲有冬、夏季节之分,因而属于温带时,要求他们对比亚洲的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看出同纬度地区(40?N)欧洲一月气温比亚洲高、七月气温比亚洲低,气温年较差比亚洲小,具有海洋性特征;读“世界年降水量”图,比较欧洲与其他各大洲年降水量,200毫米的分布地区面积大小,及其在该洲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可知欧洲仅在里海北面有一狭小地区年降水量,200毫米,而除南美洲外的其他各洲年降水量,200毫米的地域广大,特别是非洲、大洋洲,由此得出欧洲是一个湿润的大洲;读“世界的气候类型”图,比较欧洲与其他各大洲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的范围,发现有些洲没有这两种气候类型,即使有,范围也很狭小,只有欧洲分布面积最广。归纳、综合上述各点,进一步得出欧洲的气候是海洋性特征显著。在分析其原因时,同样要求学生从读图对比、分析中进行综合归纳,如对比欧洲与南、北美洲的地形和山脉走向与分布、海岸线的曲折情况,分析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深入内地的范围有何不同;读“亚欧大陆北纬60?各处一月平均气温比较图”,对比同纬度各处气温差异,分析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等。综合以上对比分析的结果,学生自然能得出欧洲气候深受大西洋影响的结论。又如,为了引导学生从读图对比中总结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优缺点,我们设计了一张“我国东部季风地区与欧、非、西亚同纬度地区气候类型对比图”(该图的基本构思已被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中国地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所采用,见该教材第34页)。同学们通过读图可清楚的看出:在北回归线附近,非洲、西亚是全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而我国却是冬季温暖、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地中海沿岸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季的地中海气候,而我国在北纬30?附近却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水、热资源配合较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华北、东北与同纬度的西欧相比,西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虽丰富,但夏季温度不高,不利于谷物成熟,而华北和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谷物成熟。同学们在对比和讨论中,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特征及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优越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为了给学生完整的概念, 我们再放《气象灾害》的录像片和季风活动等投影片,结合洪水灾害,引导学生分析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和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条件,充分看到我国气象灾害多发性的一面。最后,利用投影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并联系1991年全国人民在抗洪救灾中的英勇奋斗精神,让同学们谈自己的体会。 再如,原人教本“世界的气候”一章,内容丰富,学生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接受表示全世界气候类型的十张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教学难度较大,如果对十幅图逐个分析讲解,学生将会感到厌烦,且费时多,效果差。我采用了比较、归纳法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先要求学生比较气温曲线图,区分出哪几张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属全年高温的热带气候类型,哪几张最高月气温在2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例外)、最低月气温在10?以下,属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类型,哪张最高月气温在10?以下,属寒带气候类型。接着对四张热带气候类型的降水柱状图作对比,分析在降水的季节分配上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三种情况:全年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和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和热带季风气候。再对比五张温带气候类型的降水柱状图,可得出四种情况:降水量分配均匀、全年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量较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明显干、湿季,雨热同季的夏雨型的亚热带或温带季风气候;有明显干、湿季的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从对比中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如对比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气候在雨季到来前的各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有什么区别,即前者的降水量,1000毫米,雨季是突然来临,后者年降水量一般,1000毫米,雨季前的各月降水量是逐渐增加的。对比同属四季分明、夏雨型的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的气温曲线,要学生分析冬季最冷月气温有什么差异,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的属温带季风气候。又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可用伦敦和莫斯科的两条气温曲线加以对比判断。总之,启发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都有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而运用温度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进行对比、分析均可加以判断。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一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使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三、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创建地理实习室,开设地理实习课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取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爱护公物的好品德,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增长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就必须有一个进行地理课堂实习和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并有足够数量的最基本的进行教学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实习的仪器设备,这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而努力去创造这些条件,则是地理教师的工作职责。为此,我从担任地理教师的第一年起,即筹建了第一个学校气象观测场地。多年来,由于学校扩建、搬迁等原因,气象观测场地一再被拆除,我克服困难五次重建。30多年来,我根据每年学校下达的有限经费,有计划地逐年选购,由少到多,因陋就简,开始把教室作为基地,现已建成了占整个校实验大楼屋顶的地理园地——天文、气象观测园,并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地理实习室,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改革,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开设地理实习课,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一)地理实习室(含陈列室)的内容和规模 在校领导支持下,我们创建了约160平方米的两间地理实习室(含陈列室)和40平方米的绘图室兼实习准备室,还有一间天文、气象观测活动室和屋顶花园——天文、气象观测园地,并按一室多用、充分发挥实习室效率的构思,设计了全套适合地理实习、电教和陈列用的室内家俱。配有一台教学用傅科摆、一架6.5厘米赤道式天文望远镜、七架宝葫芦天文望远镜、34只天球仪和9个小组可同步进行气象观测的手提干湿球温度表、风向风速仪、空盒气压表。室内观测室配有动槽、定槽水银气压表三架、电接风向风速仪一架。室外气象观测场有百叶箱四只(内有干湿球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蒸发皿、雨量筒、日照仪、自记雨量器和自记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等,以便一个班级或年级同时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实习和经常开展天文、气象科技组的课外活动和专题研究。配备了供学生实习用的50只地球仪、时区盘、小手电筒、指南针、50套土壤标本、24套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放大镜、磁板和供四人一组进行绘简易平面图实习用的地质罗盘、皮卷尺,还有中国政区拼版图、五大洲区域拼板图等,供陈列用的大型岩石、矿物和化石标本,我国主要土壤标本和太湖等地区的卫星图片。我积累并绘制了近千幅的供各年级教学用和配合课外活动用的挂图、幻灯片、彩色投影片,录制了部分电视录像片。 两间实习室,一间以适合绘图实习和电教时学生同时可看书、记笔记用的实习课桌;另一间以适合做地球运动实习和岩石、矿物标本鉴定用为主体设计的课桌椅。课桌可随时组合,并配有进行岩石、矿物鉴定时保护桌面的特殊措施。实习准备室配有为教师绘制教学挂图而设计的两台大型透图台,悬挂教学挂图和放置各类教具、学具、幻灯、投影片用的系列柜子和放置教师进修提高用的地理杂志期刊专柜。 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环境和寓教于学,同时又可充分发挥地理实习室的空间效益,我在实习室的内、外墙和室内空间设置了陈列柜、磁性黑板等,展出了下列内容:全套我国各地主要的大型土壤标本,并配有土壤上发育的植被景观、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文字说明;大型的三大类岩石和矿物、化石陈列标本;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像片;长江三角洲、学校附近等地区的卫星、航空照片;学生的优秀地理调查报告、保护环境专刊、可爱的祖国专刊、世界各地专刊。这些专刊图文并茂,格式生动活泼;还有学生自制的吹塑纸经纬网、乒乓球地球仪、时区盘、活动星图盘、等高线地形模型和我校天文小组拍摄的哈雷彗星、日环食等照片及地质小组采集自制的岩石、矿物标本;历届学生在上海市各种地理竞赛和科学小论文答辩会上得奖者的光荣榜。 在地理实习室室外的走廊上,则用漆画了以米为单位的长尺,以便学生经常测定自己的步长。这些陈列布置既美化了环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起到榜样的作用,寓思想教育于地理实习室和准备室的环境布置之中。 (二)改革课堂教学,确保实习课的课时,使课堂教学与实习课相辅相承 上述实习室(兼陈列室)和观测场地的设备布置,仅为我们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创造了物质条件,要使这些条件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有课时的保证。为此,我对地理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采取了精选教材,讲透讲深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改革考试方式,从而挤出部分时间加强地理实践环节,确保地理实习课时,使课堂教学与实习课相辅相承,有效地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以初一中国地理教学为例,我把占总课时数的75,作为课堂讲授,25,用作课堂实习。在实习课中安排了(1)地球仪实习:识 别和理解经线、纬线、赤道、两极、经纬度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向和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理解时区和日界线的含义和计算;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地球的公转运动,并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的形成;辨认五带的界线和范围。(2)傅科摆实习:观察傅科摆的摆动及其摆动方向的变化,了解地球自转运动及其运动的方向。 (3)绘制简易平面图实习——用指南针、地质罗盘、手表和太阳测定方向;用步测法量距离;绘制简易平面图。(4)气象观测实习:了解气温、气压、风、降水量、蒸发量、日照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方法和进行气温观测。(5)观察主要岩石、矿物和土壤标本。 (6)用望远镜观测月球表面。(7)绘制各类地理图表——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等。(8)制作地理小学具——利用乒乓球做地球仪、用吹塑纸做经纬网模型、等高线地形模型和做时区转盘等。 在高中地理课中,我曾安排了下列内容:天球仪实习——天球座标、正午时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与太阳出没方位、周日运动、黄道12星座,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太阳黑子、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大行星。肉眼连续一个月观察月球出没的时刻、方位、月相变化、凸面方向。矿物、岩石标本的物理鉴定。土壤标本的观察。收录天气形势和天气预报,绘制简易天气形势图,对典型天气形势图进行分析预报。在进行上海课程教材改革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自然地理》教材的试点中,我根据每周仅有一课时地理课和每周可争取一节全班学生参加的地理课外活动的安排,进一步把课堂教学、课堂实习和全班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按教学计划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例如,在“地球在宇宙中”一节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讲清基本知识,而利用几节课外活动课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录像片和“趣味星空”等幻灯片,并在中秋之夜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而对部分学生参加的活动小组成员,则进一步指导他们在晚间用自己制作的活动星图辨认星空的主要星座,利用北极星定向。又如,“平面图和地图”这一单元,我把课堂教学和实习相结合,前者讲清基本内容,后者指导学生学会在实地测量方向,丈量距离的各种方法,绘制校地理园平面图和根据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等。课外活动组织学生用“华东师大平面图”和指南针进行找目标夺红旗的军事游戏,并指导学生调查和绘制某一街道(或小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布的平面图,利用吹塑纸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等活动。 (三)编写实习讲义,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地理知识 有了实习设备、场地和课时的保证,要使实习课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地理知识,培养他们实验操作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充分发挥每一实习课时的教学效益,还必须有实习讲义。我在钻研教学大纲、通读教材制订教学计划时,在全面安排的基础上,编写了初一地球、地图部分和高中地理上册部分的课堂实习讲义和中国地理总论、世界地理部分课堂自学指导讲义。我编写这些实习讲义的指导思想是:整个实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实习中起指导、督促、检查和讲评的作用。因此,讲义由实习目的要求、实习仪器和实习内容(其中包括观察与思考、结论与原因或绘图)等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实习开始时就目标明确,并懂得为达到该目标应使用哪些仪器和怎样使用实习仪器完成实习内容;在实习中要观察、思考、解决什么问题等。在编写实习内容时,我特别注意如何通过实习突破教学难点,并使学生避免在实习中容易发生的错误,从而达到确切、扎实地掌握地理基础 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例如,经纬度的判读是教学的重点,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为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地球仪上寻找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思考归纳经纬度划分的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确切地、熟练地掌握运用地球仪(或在图上)经纬网确定任何一地点位置的基本技能,我根据学生判读某地经纬度时,经常出现只读度数,漏读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或不根据经纬度划分原则,错误估计经纬度约数的错误,设计了一些在地球仪上根据经纬度查找地名和根据地名查找经纬度的练习。例如,有一艘遇难船只呼救,但仅报遇难地点在纬度20?、经度115?,这样该船能得到其他船的救援吗,提出这个问题,请大家在地球仪上查找,通过查找,大家进一步弄懂了照这样报经纬度是无法查到确切出事地点的,因为纬度20?、经度115?有可能出现四种情况,他们得到救援的机率是很小的,从而加深了对读经纬度时必须按照经纬度划分原则估计度数和写明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理解。又如,时区和日界线是教学难点,为了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实习内容: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日界线,观察日界线东、西两侧各是什么时区。然后假设以地球仪支架作为一天日出的标志,地球仪转动时,它上面任何一点经过一次支架就作为看到一次日出,要求学生先将地球仪的日界线对准支架,看清日界线两侧时区,然后按地球自转方向轻轻转动地球仪,并观察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东12区看到日出后,要多少时间后西12区才能看到日出,最后要求学生把观察结果归纳到示意图上。 总之,学生通过实习课,自己动手,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分析、归纳,这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而且学得活,学得扎实。再辅以开展各种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将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持久地开展丰富多采的地理课外活动 地理课堂教学、课堂实习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导致学生积极要求参加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而课外活动的开展,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和更新教师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每个地理教师的应尽职责。30多年来,我坚持克服种种困难,不断摸索总结,深入持久地开展了由全班学生参加的普及型和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提高型地理课外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50年代,华东师大二附中刚建校,我在完成地理教学和班主任任务的同时,组建了校红领巾气象站,指导学生每天进行三次气象观测,收听天气广播,作单站补充预报,并向全校师生和师大一、二村居民、校附近车站发布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参加市气象竞赛。有一些同学在毕业离校后,还能坚持参加业余气象竞赛活动和为农业气象服务。70年代末,我校地理科技活动蓬勃发展,组建了跨年级的有数百名学生参加的气象、天文、地质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小组。有70余名学生通过竞赛和推荐参加了上海市的气象、天文、地质三个青少年爱好者协会。由于课外活动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又因课外活动的内容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它能比较及时地反映“即时信息”,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和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因而它能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观察事物、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综合归纳的能力,以及口头、文字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尝试,同时又可培养他们严谨、踏实、实事求是、一 丝不苟、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协同作战的好品质,以及社交的能力。多年来,在参加上海市的中学生气象、天文、地质等竞赛中,曾10余次获得团体奖,其中二次获得气象竞赛团体第一名和团体一等奖,天文竞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哈雷彗星观测评比团体三等奖”,70余人次获得个人奖,13篇科学小论文在上海市历届青少年科学论文答辩会和市青少年气象、地质爱好者协会年会论文答辩会上获奖。这些丰收的喜悦,激励着同学们更自觉地学习,更积极地、持久地坚持参加科技活动,并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了从事科学工作的种子。正像同学们在总结中所说:“我不觉得花时间从事艰苦的气象观测和积累资料的工作是枯燥的,反而觉得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这些学生是我指导全班学生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骨干力量和得力助手。多年来,在他们的配合协助下,我又尝试着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由全班学生乃至全年级学生、全校学生参加的地理调查、天象观察、天文晚会、气象观测等多种多样的普及型地理课外活动,并取得了成功。我自己也在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地理课外活动中拓宽并更新了知识,积累了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例,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地理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二)组织由全班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学以致用 多年来,我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的特点,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开展了与教材内容结合比较紧密、形式多种多样,由全班学生参加的地理课外活动(普及型)。这类活动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 (1)看:按教学计划进度组织观看教学电影、录像和幻灯片。 (2)做: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做各种学具和图表。 (3)观察:例如,抓住即时天象信息,依靠地理科技小组的骨干力量,组织天文知识普及和天象观察活动。例如在“九星联珠”天象出现期间,我们用四架天文望远镜跟踪金、火、木、土四颗行星,组织全校住宿同学和部分走读生观看这一百年罕见的天象。在每年中秋节前后的晚上,都组织新进校的初一、高一同学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同时观看有关月球知识的幻灯片。 (4)地理调查:为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结合中国地理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工厂、乡村、城市、交通、街道等调查。对每一调查项目提出具体要求和进行指导。学生可按小组和个人,既可利用一、二个月的课外活动时间,也可利用暑期,在学生家长和亲友所在单位的支持下进行,并要求他们最后完成编写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就以88届初一为例,一年来共完成调查报告180份,极大部分装订美观,内容充实。报告中通过柱状、扇状、曲线、路线、生产联系图和原料、能源来源及产品销售分布图来反映他们调查到的大量资料,不少报告还附有照片。这些报告使我也深受教育,愈看愈爱看。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向社会作调查,使我受到了一次锻炼,也了解了社会。”“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上海的企业正在蓬勃发展,也了解了一件产品从原料到出售需要花多大的人力和物力,我们应珍惜它。”“通过调查,使我更加了解我生长的这片土地——宝钢,我为能做一名宝钢子女而骄傲,……为了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我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这一篇篇的调查报告,充满了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责任。通过调查,同学们初步懂得了怎样用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5)阅读地理课外读物,编写各类“专刊”。1984年以来,我每年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暑假阅读一些地理课外读物,收集有关家乡和可爱祖国的资料,每人以各种 形式出一版(1/2新闻纸大小)“可爱祖国”、“话说长江?黄河”、“人与环境”或“世界博览”等专刊。并举行班级、年级评比,把优秀作品配合国庆在全校画廊进行展出。同学们对这一活动显示出极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仅1985年初一年级170人共出专刊154份,收集了1002幅图片、照片和自己所绘之图,还写了841段文字说明、介绍和短文。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学习方法收获很大,学得有劲,学得牢固,而且了解了祖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繁荣的经济建设。 (6)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地理考察活动。例如,我结合初一全体学生赴余山少儿营地活动一周的机会,举行了天文晚会;在西余山地质现象比较明显的地点进行地质考察,学习如何使用地质罗盘和采集制作了岩石标本;并运用高山气压表和手提气象仪器实测了西余山的高度及气压、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观察了人类在不同高度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状况。通过对西余山地区不同高度,多时段的气象同步观测,取得大量的实测资料,然后进行认真的订正和分析,同学们发现有的数据与课本上讲的气温随高度增大而降低的道理不符。为了搞清其中原因,大家又从山脚到山顶对各观测点周围的地形、地物和人文情况作了仔细观察,搞清了其中原因,最后由气象小组同学完成了“西余山气象考察”小论文。该论文在上海市青少年气象爱好者协会的年会上参加宣读和答辩,荣获一等奖。 (三)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课外活动,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科学素质。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气象、天文、地质等地理科技小组,一般每周活动一次(气象观测和天象观察除外),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常规的观测(察)活动。坚持每天3次的各气象要素观测和整理气象观测资料,收听(看)每天省、市气象台站的天气形势和天气预报,抄录绘制简易天气形势图,并结合本校观测资料作单站补充预报和向全校发布未来24小时的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应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金星、火星、土星、木星等大行星和太阳黑子,并点绘太阳黑子图;制作活动星图,使用活动星图识别星空的主要星座等。 (2)坚持每周一次的知识讲座,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生进行地理考察和调查研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如气象知识方面有:学校地面气象观测场地的设置;各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规范;天气图的制作,天气形势和天气系统;简易天气图的应用法与天气预报;寒潮、台风、影响上海地区的几种天气类型;主要灾害性天气;上海的气候;城市气候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城市的“热岛”和风等讲座。天文方面有:四季星座;趣味星空;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行星、卫星、彗星和恒星世界;行星运动;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天球座标系;天球仪及其使用;6.5厘米赤道式天文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宝葫芦望远镜的原理、操作使用等。地质知识方面有:三大岩类的特性、成因及其鉴别;矿物的物理鉴定;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及其走向、倾向、倾角的测量;地质罗盘的使用;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等等。 (3)结合即时出现的气象、天象信息组织讲座和观测研究活动。例如,1980年的太阳黑子观测,1982年的“九星联珠”观测,1984年3月的241号小行星掩天蝎座西格玛星的观测;1986年的哈雷彗星观测;以及月食、日环食观测等。我们在组织每一项观测项目时,均做到首先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观测方法,然后讨论组织监测活动的方案,并进行人员分工和准备观测仪器设备,准时按要求观测,在观测后则 进行总结。例如,当天文小组同学在看到紫金山天文台发出的关于组织观测241号小行星掩天蝎座西格玛星的号召后,就积极投入准备工作,在收集和学习了有关资料后,制定了监测方案,熟悉仪器操作使用,明确各自的监测任务,于1984年3月5日凌晨3时在华东师大天文馆平台,用5架天文望远镜,18架8×30双筒望远镜,校对好秒表(14只)和3台录音机,各自坚守岗位,直到5时40分。虽然这次241号小行星的影子没有扫过我国中部和北部,但这次监测活动,仍然是有意义的。各地的监测可为研究241号小行星附近有没有较大的卫星(直径50千米以上的天体)的影子,扫过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因而同学们在观测后,进行了总结,并写出了《241号小行星掩天蝎座西格玛(σ)星监测报告》,及时向紫金山天文台作了汇报。5月31日,我校收到了紫金山天文台寄来的“3月5日掩星观测简报”,其中肯定了我校天文小组的掩星监测活动(该简报刊登在1984年第7期“天文爱好者”上)。 天文小组总结时,一致认为:“通过这次监测活动,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进一步掌握了天文仪器操作和寻星的技术,对于科学事业的通力合作,也有了感性的认识。科学并非一个人所能研究,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切科学工作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花了大力气也不一定成功,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收获的。”又如,在哈雷彗星回归的时期,同学们坚持每晚用天文望远镜监测哈雷彗星的运行,并点绘了哈雷彗星运行轨迹图,还到余山天文台拍摄了哈雷彗星的照片。这些监测成果,在全国评比中获“全国青少年哈雷彗星观测评比团体三等奖”。在日环食监测活动中,同学们拍摄了日环食全过程的照片、录像片,并记录了这些天象出现时实测的大气状况等。 (4)开展专题研究和考察,撰写论文,举行论文报告、答辩会。多年来,我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撰写了数十篇小论文和观测报告,其中13篇科学小论文在上海市各届青少年论文答辩会和上海市青少年气象、地质爱好者协会的年会论文答辩会上获奖(见附表2),并得到好评。如1982年4月24日《解放日报》在“本市科技幼苗写出一批论文”的报道中指出:“……师大二附中邱龙豹同学„初探城市高层建筑对周围气象要素的影响?一文,是他们在对国际饭店的不同高度设点进行测试后,论证了城市高层建筑对温度、湿度、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影响,进而对上海城市未来的建筑布局提出了建议。这些环境科学方面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论文是过去两届讨论会中少见的。”“城市热岛与市政建设”、“初探城市高层建筑对周围气象要素的影响”和“褶皱和断层——杭州玉皇山、青龙山及白塔山地质考察报告”三篇论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登在《地理课外活动》一书内。 ?: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论文报告答辩会获奖 ?:为上海市青少年气象、地质、爱好者协会年会论文奖 * :系我与教研组其他老师共同指导 这些成果是科技小组同学们团结协作、辛勤劳动的结果。例如,“城市高层建筑对周围气象要素的影响”课题组,为了要取得高层建筑对周围气象要素影响的第一手资料,他们放弃假日休息,在国际饭店的底层、三楼、十五楼阳台、二十四层楼顶平台上和上海体委大楼顶层平台上,共设置了不同方向的十个观测点。在9时,10时,14时,15时,19时,20时,每隔十分钟进行一次各气象要素的同步观测,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并认真地进行订正、验证和分析整理。又如,同学们在作“城市热岛与市政建设”的专题研究时,为了论证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使用DHM2型通风干湿表对140 个观测点进行了观测,还对上海市高温分布地区的每一条街道冒雨进行了调查实测。同学们深深感到只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去工作,才能取得科研成果。 科技活动小组每次参加市竞赛和论文答辩获得的成绩,都有很多同学做了无名英雄。整个科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全组同学发扬高度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每一个活动,每一次竞赛都教育着同学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正确对待“出名”和“无名”。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内容,是课外活动持久开展的保证 课外科技活动要持久地开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组织形式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不断地培养骨干,以老带新,使科技组成为一个相互协作,团结战斗的集体。指导教师既是辅导员,又是学生的朋友和同志。在组内师生平等地互相磋商讨论问题。在活动内容上,一定要注重实践,手脑并用,经常更新,抓住“即时信息”,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课外小组既有初中同学,也有高中同学,因此在深度上要同时考虑到使低年级同学“吃得了”,而高年级同学又“吃得饱”。先打基础,再提高。例如,气象科技组活动,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分别组成高、中、初级三个组,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低年级(初)组主要是掌握各气象要素的观测,仪器的制作原理和观测操作规范,并能熟练进行各气象要素的观测,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中级组要求掌握野外观测气温、湿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的手提仪器的使用,掌握天气预报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能收听(看)台站天气预报和绘制简易天气形势图,并每天进行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和向全校师生发布未来24小时的单站补充天气预报;还参加部分专项的观测和研究。高年级组除要求他们辅导并带领中、低年级组开展活动外,主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开展专题研究和考察,自学有关科学著作,进行读书报告、科学讨论并撰写科学小论文,举行论文报告会、答辩会。同时,我又把低、中、高三个组混合编成六个值班小组,由高年级组同学担任辅导员,每周轮值一天,进行气象观测和作单站补充预报。在教师指导下的这种组织形式,既充分发挥了老组员的骨干作用,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又为低年级同学树立了榜样,促使他们更积极参加活动,并主动地要求承担任务。这种形式也是我校在仅有二、三位教师的情况下,能有数百名学生同时参加各种地理科技小组,并能持久地深入地开展下去的组织保证。 南亚的气候特征(世界地理)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南亚三种热带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范围。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西南季风、东北季风成因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 (4)培养学生分析“南亚的气温、降水分布图”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2)难点:南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的异同及其原因。 三、教学设备 (1)亚洲地形图、南亚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与气压带、风带移动图叠片配套)。南亚气候图表。 (2)投影片一套(自制) 四、教学提纲 南亚的气候特征 (1)以三种热带气候类型为主 ?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岛的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 ?印度半岛、恒河平原、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热带季风气候 (2)广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的成因 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向北移动); 印度北部低气压中心使西南季风势力加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年分凉、热、雨三季。 干季: 凉季:每年十月的次年二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凉爽; 热季:每年三月到五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炎热; 雨季——每年六月到九月,盛行西南季风,高温、湿、降水丰沛。 (3)印度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南亚的地理位置有哪些特点,(要求学生指图回答) 引入新课: 南亚大部分处在低纬度,即北纬30?到赤道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南亚的中部;南亚三面环海,北面喜马拉雅山脉横贯,这样的位置特点对南亚的气候特征有深刻的影响。那么南亚气候有哪些特征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讨论的主题。 [南亚的气候特征(板书)] 师:一般说,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的,(由学生回答) 师:可从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看课本第19页亚洲气候类型图,对照地图册第12页,找一找,南亚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南亚的什么地方,(由学生读图回答)(估计学生读图时,可能准确回答出热带季风气候及其分布,热带沙漠气候及其分布,而遗漏热带雨林气候及其分布;或答出斯里兰卡岛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而漏答马尔代夫属热带雨林气候。可启发学生仔细看一下斯里兰卡岛南部的图例应属何种气候类型,马尔代夫处在什么纬度位置,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这些地区应属哪种气候类型,如果学生已读出马尔代夫属热带雨林气候,则可追问,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小结:南亚除北部山地属高山气候外,主要有三种热带气候类型。 [(1)以三种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板书)] ?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岛的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印度河流域)是热带沙漠气候。 ?印度半岛、恒河平原、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我们讲南亚是以三种热带气候类型为主。如果没有“亚洲气候类型”图,仅有亚洲或南亚的气温、降水、风向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图,能否分析出上面这些结论呢,由于气温、降水、风是组成气候类型的主要气候要素,所以根据对南亚气温、降水、风等气候要素的分析,同样能获得南亚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等地理知识。 师:看地图册第7页亚洲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南亚一月、七月气温有什么特点,说明它属什么热量带的气候类型, (由学生读图回答) 一月,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少度以上,这说明什么问题,(由学生回答) 生:一月,南亚北部为10—20?,南部为20?以上,全部在10?以上,说明如果按气温分四季,则南亚无冬季。 师:七月,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少度以上,哪些地方的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上,读南亚地形图的图例,在印度河平原有什么特殊地形特征,(由学生回答) 生:七月,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20—30?之间,西北部月平均气温高达30?以上,从地形图上可看出地面有塔尔沙漠分布。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南亚全年气温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热量带的气候类型,(由学生回答) 生:大部分地区全年高温,属热带气候类型。 师:全球的热带气候类型共有四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全年高温,我们是用哪一个气候要素来区分它们的不同点的呢,(由学生回答) 现在,我们看图册第12页南亚“冬季季风和降水量”图、“夏季季风和降水量”图,分析南亚各地降水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有何特点,想一想从这两张图上怎么能判断出南亚有三种热带气候类型, (估计题目较大,学生难于立即回答,可分解成一组小题目,由几个学生来回答) 比较斯里兰卡南部冬、夏季降水量的分配与其他地区有何不同,为什么说斯里兰卡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气候类型是怎样形成的,(由学生回答) 师:斯里兰卡南部冬季降水在250毫米以上,夏季降水在1500毫米以上,与南亚其他地区相比,它全年降水量丰富,与全年高温相配合,所以属热带雨林气候。由于斯里兰卡南部和马尔代夫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太阳高度角较大,热量充足气温高,终年上升气流旺盛,印度洋提供大量水汽来源,所以全年高温多雨,属热带雨林气候。 (估计学生可能回答出上述内容,但不会讲到印度洋水汽来源,教师在学生讲完后可追问:上升气流旺盛一定多雨吗,如气流中水汽不多呢,这里的水汽来源充沛吗,) 师:看一下南亚西北部全年降水量及季节分配有何特点,属什么气候类型,(由学生回答) 生:南亚西北部冬、夏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加上全年高温,所以这里是全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师:为什么说南亚大部分地区——印度半岛、恒河平原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呢,(由学生回答) (估计学生看图可能回答出这里冬季降水少,在250毫米以下,夏季降水多,在25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所以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漏讲冬、夏风向的转换。教师要追问热带草原气候特点也是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分配有明显干、湿季,为什么说南亚却是热带季风气候呢,从图上找一找要区别于热带草原气候,还应强调哪个气候要素,这里应强调风向的季节转换: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丰富为湿季,冬季盛行来自亚洲大陆的东北季风,为干季。如果学生看图能讲出降水、风向两个要素的特点,教师可追问为什么要讲风向特点,以加深、提高学生对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的判别能力) 小结:南亚除北部、西北部高山地区有高山气候外,主要有三种热带气候类型,而这三种气候类型中尤以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 [(2)广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师:我们在讲东南亚时已经学过热带季风气候,想一想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是怎样形成的,[复习提问,教师同时出示在讲东南亚时已出示过的热带季风示意图,启发学生回忆] [?热带季风的成因(板书)] 师:形成季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冬、夏海陆的热力差异。这一原因,南亚热带季风与东亚温带季风相同,但由于南亚位于亚洲南部,面临印度洋,因此南亚冬、夏季风在风向上与东南亚相同而不同于东亚。看课本第51页“南亚热带季风路径图”,(问)南亚一月份和七月份吹什么风,(答)一月份是东北风,七月份是西南风,因为一月份亚洲北部的蒙古和西伯利亚是高气压,而印度洋是低气压,风自大陆吹向海洋,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大陆南岸偏转成东北季风。七月份,印度北部是低气压中心,印度洋是高气压区,所以风从印度洋吹向南亚,为西南季风。这是形成热带季风的第一个原因。[(板书)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 师:除海陆差异外,南亚季风的形成还有什么重要原因呢,[投影片] 师:[指“世界气候类型图”,放活动气压带、风带投影片,做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演示]当太阳光直射赤道附近,亦即春、秋季节时,南亚位于东北信风带。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这时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随着赤道低气压带移到了北半球,由于受到北半球的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原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到了北半球就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了。这正好与海陆差异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方向一致。冬季,南亚大部分地区仍在东北信风带里。这时东北信风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东北季风也是一致的。这是形成热带季风的第二个原因。[(板书)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向北移动)] 师: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在成因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别。同时风的强度也不同。大家知道,我国的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可是南亚却是夏季的西南季风比冬季的东北季风强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决定风力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两地的气压差。(看课本第51页的图,提问)冬季高气压中心在什么地方,夏季低气压中心又在什么地方,它们对风力有什么影响,(由学生回答,同时投影片映出课本第51页的图)冬季的高气压中心在大陆内部的蒙古、西伯利亚,距离南亚比较远,又受喜马拉雅山阻挡,所以风力较弱。而夏季,低压中心就在印度北部,这个低气压中心[指图]强烈地吸引了西南季风。同时,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也北移了。这样,高气压中心与低气压中心距离缩短,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就更大了,因此南亚的西南季 风的势力特别强盛。(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0页) [(板书)印度北部低压中心使西南季风势力加强] 师:由于南亚地理位置与东南亚有相似之处,所以不仅形成热带季风的成因相似,而且在气候类型方面也有相似之处——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较广,但两地的热带季风气候也有区别。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板书)] 师:以印度西海岸的孟买为例来进行分析。(在南亚地图上标明孟买的位置,指导学生读课本第9页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何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里全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这两点南亚与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相似的。现在大家看图比较一下南亚的孟买和东南亚的马尼拉,它们虽同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是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但在气温和降水特点上是否有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投影片] 师:从南亚与东南亚降水的季节分配上可以看出:南亚与东南亚降水虽然都有明显的干湿季,但南亚的雨季比东南亚短,集中在6—9月,而且雨季是突然到来的,其余七个月的月降水量均在15毫米以下,而东南亚雨季较长,5月份即进入雨季。再看一下两地的气温曲线有什么差异,南亚的孟买气温曲线弯曲程度较东南亚的马尼拉大。气温年较差孟买达5.6?,而东南亚马尼拉仅3.9?。如果用两地干季的气温年较差来作比较,南亚的最冷月1月和最热月5月均在干季,气温相差5.6?,而东南亚干季各月的气温相差不大,仅3.3?。正因为南亚干季中气温相差较大这个原因,所以又按气温高低把南亚干季分成凉季和热季,这样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就分为三季:凉季、热季和雨季,而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仅干、湿两季。下面我们从这些资料(表3、4)分析一下南亚的三季是怎样划分的,它们各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又是怎样形成的,(由同学们读投影片映出的资料——表3、4回答)南亚干季是每年10月到次年5月,这时南亚盛行东北季风,风来自高纬度的大陆,所以降水稀少,形成干季。在干季中的12月、1月、2月,这三个月气温较低,约23—24?左右,天气比较凉爽,但不冷,不能说是冬季,所以把它称为凉季。凉季时天气晴朗、干燥。3月—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得到的热量逐渐增多,气温逐渐增高,再加上这时还是受东北季风控制的干季,天气晴朗,云少,阳光照射强烈,因此气温升高迅速,5月份达全年月平均气温最高值——29.2?,天气炎热干燥,所以3—5月称之为热季。6月—9月是雨季,这时南亚大陆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从印度洋面带来了丰富的水汽,降水丰沛。从上面的分析可将南亚的季节划分归纳如下: [板书] 一年分三季:凉季、热季、雨季 干季 凉季:每年10月到次年2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凉爽。 热季:每年3月到5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炎热。 雨季:每年6月到9月,盛行西南季风,高温、湿、降水丰沛 师:那么,为什么东雨亚干季中温差不大,热季不突出,而南亚热季较突出呢,大家可从两张图上找一找原因[投影片]。请大家思考一下南亚最热月5月份与东南亚 最热月5月份在降水量分配上有何区别,这对它们的气温高低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小结)正因为东南亚雨季开始比南亚早一个月,所以干季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不如南亚大,5月份虽然太阳高度角较大,但已进入雨季,阴雨天气多,可减少一部分太阳辐射热;雨后水分蒸发时又要吸收一部分热量,可使气温降低一些,因此东南亚的热季就不突出,全年仅分干、湿两季。 而南亚由于雨季要6月份才开始,5月份太阳高度角已相当大,而且干季晴天多,日照强,气温升高快,又缺少雨后蒸发带走部分热量的条件,所以南亚干季中的气温差就较大,按气温高低分成凉、热两个季节,使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成三季。南亚雨季时,西南季风从印度洋洋面带来了丰富的水汽,使南亚雨季降水丰沛,特别是乞拉朋齐,位于迎风山坡,地形雨丰富,全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1000毫米,绝对最高值可达23000毫米。可是,大家看地图册第7页亚洲“年降水量”图[投影片映出“南亚年降水量分布”图]与乞拉朋齐同纬度的南亚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却全年降水稀少,不到200毫米,成为全年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这是为什么呢, [(3)印度河流域的热带沙漠气候(板书)] 师:读一下南亚西北部——印度河流域的纬度位置,思考它冬季受什么气压带、风带控制,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夏季受什么气压系统和风控制呢,(读课本第51页插图)7月份这里是受印度北部低气压控制,是上升气流,一般说上升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条件,但这里也还是很少降雨,气候比较干燥,这是为什么呢,从南亚地形图上可看出,这里地面是沙漠,水汽来源少;夏季即使吹西南季风,因一部分来自干燥的非洲大陆;另一部分虽经阿拉伯海面到达这里,但因阿拉伯海宽仅几百公里,所能供应的水汽也很有限,虽然能有一些降水,但因地面蒸发量(约3000毫米)大大超过降水量(约200毫米—500毫米),所以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虽然纬度位置相似,风向相同,但因所处的海陆相对位置不同,风所经过的海陆情况不同,地形与风的配合不同,因而,降水量差别很大。这就形成了南亚西北部和东北部两侧降水特点、气候类型的不相同。这样的降水分布对南亚的农业生产影响深刻,这个问题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南亚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大家已经了解,我们就不再分析了。 巩固新课: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南亚的气候特征。(投影片映出全堂课的板书,教师做简要归纳,此处省略)现在,大家阅读课本第49页到52页前三行,要求分段,划重点、作眉批。 六、教学后记 (1)教材中是把东北季风的成因和西南季风的成因分别安排在东南亚和南亚两个部分进行讲述的,而我根据我校同学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求知欲望,把西南季风成因与东北季风成因均安排在东南亚教学中进行分析,这样可使教学难点——西南季风成因在课堂教学中多次出现,逐步加深。既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在南亚气候特征教学中,腾出时间引导学生把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三季的特点在理解基础上记得更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智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改动是行之有效的。 (2)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分析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分布图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从各种地理图表的分析中得出南亚气候特征的正确答案,逐步掌握 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能,是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的教学原则。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有区别,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纬度位置相似而气候类型又有很大差别等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求得到解答。教师可结 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三伏天给柏油马路洒水降温,台风可降低伏旱,阴天一般比晴天气温低等现象进行讲解,揭示降水与热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学生是能理解为什么南亚热季比东南亚突出的原因。南亚教学中,让同学们对降水和气温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也就为以后学习南美洲气候特征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为什么南美洲气候特征是暖湿打下了基础。在分析南亚西北部热带沙漠气候成因时,揭示低气压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与此处降水稀少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懂得分析问题要从多方面去考虑,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都是有好处的。 云和降水(一) (自然地理——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 一、教学要求 (1)理解空气的湿度。空气中包含水汽的能力与气温高低的关系。 (2)初步学会识别四种主要云类及其预示的天气状况。 (3)通过分析云的成因和青蛙等动物对天气变化的反应能预报天气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空气的湿度;水汽饱和。 (2)难点:识别四种主要云类。 三、教学设备 (1)有关湿度教学的投影片;四种主要云类的幻灯片。 (2)干湿球温度计,毛发湿度计。 (3)电视录像片“云天奇观”。 四、教学提纲 第十七课 云和降水(一) (1)湿度——空气中含有水汽的程度。 ?饱和水汽: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最大含量称饱和。 ?空气中包含水汽能力的大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空气包含水汽的能力越大。 ?水汽超过饱和,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2)云——悬浮在高空的密集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高空空气中水汽过饱和多余水汽凝结云。 ?四种主要云类:卷云、层状云、波状云、积状云(积雨云) 五、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出示教科书第39页插图投影片]请同学们指图说明季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上海夏季和冬季主要吹什么风,哪个季节的降水较多, 引入新课: 正由于夏季风来自海洋,空气中水汽较多,因此容易形成降水。那么空气中的水汽又是怎么会变成云和雨的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十七课 云和降水(一)] 师:谁知道空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生:有氧气、氮气、尘埃、水汽)水汽,也就是水的气体状态,它们主要在低层大气之中,水汽的含量并不多,却能“扮演”出不同的角色,引起天气的变化。湿度就是用来表示空气中含有水汽的程度。(指导学生划课文)[(板书)(1)湿度——空气中含有水汽的程度] 空气中含水汽量的多少是不停地变化着的,有时我们把湿衣服晾在外面很快就干了。这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少,衣服上水分很快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而有时,湿衣服晾在外面很久还不干,这又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已很多,所以衣服上水分不易蒸发。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很多,湿度很大,就可能出现阴雨天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空气包含水汽,也就是包含水的气体状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含量时,就称饱和。 师:?饱和水汽: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最大含量称饱和。 师:而空气含水汽能力的大小是与温度有关的。 请同学们读图讲一讲:气温0?时,一立方米空气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是几克,(生:5克)10?,20?时呢,(生:9克,17克),那么,空气包含水汽能力的大小与气温高低有什么关系呢,(生:气温越高,空气包含水汽的能力就越大。)(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划下饱和水汽概念,并在“一定温度下”打重点号) [(板书)?空气中包含水汽能力的大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空气包含水汽的能力越大] 师:想一想,如果空气中水汽含量超过了饱和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这些小水珠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悬浮在近地面低空中就是雾;直接在地面和其他物体上凝结的小水珠就是露,白色的小冰晶就是霜。高空中的水滴、冰晶变大降到地面就是雨、雪、雹,统称降水。 [(板书)?水汽超过饱和,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 师:那么原来没有饱和的空气怎么才能达到过饱和呢,这就有二种情况:一是空气中的水汽不断增加;二是原来的空气不断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空气中包含水汽的能力不断减小,使原来未饱和的空气达到饱和,进而过饱和,使多余的水汽凝结成云、雾或进一步形成降水。 由此可知,空气湿度的大小,是预示天气晴、阴、雨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平时我们怎么能知道空气湿度状况呢,气象台是通过干湿球温度计或毛发湿度计来进行观测的[教师出示仪器]。人们在生活中不通过仪器能知道空气的湿度状况吗,(生答省略)对,也能一定程度上感觉到空气的湿度状况,也可通过动物的反应来了解。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图,你能解说“青蛙叫,鱼儿跳,燕低飞,龟背潮”与空气湿度和天气阴雨之间的关系吗,(生答省略)因为青蛙的皮肤对天气变化的感觉特别灵,在春、夏久旱后,若气压突然下降,湿度增大,高温闷热,青蛙就会跳出水面呼吸,吵叫不停,叫声大而密,不久就会下雨。“鱼儿跳,风雨到”,是因为阴雨天来临之前,往往气压降低,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使鱼儿呼吸困难,就游到水面吸气;而“燕子低飞,天气一定要变化”,是因下雨前的空气湿度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龟背潮,大雨淋”,是因为 快要下雨前,空气比较潮湿,龟背由于导热性能差,又不能吸湿,当龟背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流经龟背表面的空气温度也会降低,使贴近龟背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超过饱和,多余的水汽就逐渐凝结成小水珠。总之,“青蛙叫,鱼儿跳,燕低飞,龟背潮”等物象,都是空气中湿度增大的反应。因此,这些现象都说明将要下雨了。天空中是否有云,云量的多、少,云层的高、低,也可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因此,云与天气晴好、阴雨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我们学习“云”。 [(板书)(2)云——悬浮在高空的密集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指导学生划课文,并在“悬浮在高空”几个字下打重点号。) ?高空空气中水汽过饱和多余水汽凝结云。 云的高度可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云的形状千变万化,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即卷云、层状云、波状云和积状云。 ?四种主要云类:卷云、层状云、波状云、积状云(积雨云)。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1页图[同时打“卷云”幻灯片]第一幅卷云,哪位同学讲一讲这种云有什么特点,这种云的形状很像马尾、羽毛。这种云是天空中最高的一种云,因此这种云滴全部由小冰晶组成,在太阳光照射下,它像我们平时看到的丝绢一样明亮。想一想,你们看见过这种云吗,这种云出现时,一般当天的天气情况怎样呢,天气晴好,近日内不会下雨;第二幅是层状云[同时映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层云等幻灯片]。这种云的特征是水平范围很广,成层状,有时可布满天空。这类云高度较大时,我们可看到天上好像遮盖着一层薄薄的尼龙纱;有时云层较前者低,天空似一片乳白色,为多云天气;有时云层很低,看不见太阳,为阴天。这类云的出现常预示着将有降水;第三幅“波状云”它们常呈波浪起伏的云状,一块块的成层排列或者散片排列。[同时映出: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幻灯片]由于云体高度不同,云块有大有小,有的像鱼鳞,有的像瓦块或棉絮。这种像瓦块或棉絮状的云出现时,一般天气晴好而少变。谚语:“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即指这类云。第四幅“积雨云”是积状云的一种。[同时映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幻灯片]我们夏天早晨常看到天上有一朵朵的白云,到了中午云体就发展得很高,好像我们平时吃的花菜,到午后云体越积越高,天色昏暗,预示着雷雨即将来临。这种云就是我们图上见到的积雨云。所以,我们常有观云识天的说法。以上我们知道了四种基本云类与天气的关系。就请大家下课后,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今天天上主要是哪种云(或哪几种云),希望大家今后能经常注意观看天上的云状和天气状况的关系。 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湿度和云两个内容。湿度表示了空气中所含水汽量(水的气体状态)的多少。空气中包含水汽的能力的大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空气包含水汽的能力越大。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最大含量叫饱和。如果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气温继续下降,空气包含水汽能力减小,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这些小水珠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就是云。由此可见,成云必须空气中有丰富的水汽,必须气温不断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超过饱和,还要有凝结核使水汽在核周围凝结成小水珠和小冰晶。 请大家回去想一想:气温怎么才会不断下降呢,云与降水、天气的晴、阴雨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可以观云识天呢, 五、复习巩固 请同学们朗读课本,在课文中划下要点,在有些句子下加上重点号;并完成练习 册第17页第一、二两题。 课外活动指导: (1)看电视录像片“云天奇观”。 (2)指导学生经常观察云的形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3)指导学生观察物象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4)指导学生用咸菜或蘸足盐水后晒干的棉花球做成晴雨计,预测天气变化。 (5)可让学生访问老农、老人收集天气谚语。 六、教学建议 (1)讲饱和水汽、过饱和水汽凝结成小水珠时,教师也可用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用酒精灯把烧杯中水烧开,在烧杯上方隔一段距离处放一块玻璃,并在玻璃上放置冰块,水汽遇冷降温凝结成水珠;也可联系生活举例,如冬天,向室内玻璃窗呵气,玻璃上会出现小水珠等。 (2)教师在讲课前后,一定要细心观察云状和天气变化,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云状和天气,以便上课时能联系当时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3)进行“云”的教学,也可先在课外活动时让学生观看“云天奇观”录像片,使学生对云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然后,上课时,教师可联系录像内容,进行云状与天气的讲解,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初一地理实习 (第三节 地球上的五带)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阳光的直射、斜射与地面的受热关系;了解不同纬度地带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不同的原因。 (2)掌握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及其与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能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和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 (3)掌握地球上五带划分的重要依据;五带的具体界线;五带的天文气候特征。 (4)掌握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纬度数值及其地理意义。 二、实习课时 4课时(或5课时) 三、实习工具 (1)地球仪(每人一个),代表太阳光直射光线的支架(可用化学实验支架代替)和小手电筒、晨昏圈(自制与地球仪配套,每二人一个) (2)有关地球公转、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和五带划分的投影片一套(自制) 四、实习内容 (1)阳光的直射、斜射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之间的关系。做下列实验: (2)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热量。 ?将书本垂直于桌面,使手电筒在始终与桌面保持平行,与书面垂直并保持相同距离的条件下,上下、左右移动手电筒。观察:照射在书面上的亮光面积大小与亮度强弱有变化吗,答:A.有;B.没有。(选择) ?在桌上放一个地球仪,使手电筒在始终与桌面保持平行,并与地球仪保持相同距离的条件下,对着地球仪作上下移动。观察: ?想一想,你能说出以上两个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吗, 答: ?为什么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 答: (3)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原因。 用四个地球仪和一个代表太阳直射光线的支架(可用化学实验室的铁架台夹住小手电筒代替)做地球公转的演示实习。 步骤: 1.在桌面上画一椭圆,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用四个地球仪分别放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夏至日(6月21日或22 日)、秋分日(9月22日或23日)、冬至日(12月22日或23日)的位置上。 2.把代表太阳直射光线的支架放在中间。 3.移动太阳直射光线支架,使之分别指向这四个地球仪。观察:在下列四个实验中,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线直射在哪条纬线上,请把观察结果填入表5。 实验: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地轴的北极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倾斜,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交角,且倾斜方向始终不变)。 2.使地球仪的地轴北极一端随公转运动而变化方向,地轴北极一端均指向轨道内侧。 3.使地球仪的地轴北极一端随公转运动而变化方向,地轴北极一端均指向轨道外侧。 4.在公转运动过程中,使地球仪的地轴始终与公转轨道面(桌面)垂直。 ?比较、思考、归纳: ?比较以上四个实验结果,想一想:哪个实验结果符合我们地 球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和四季变化的情况,答:(选择)A.?,B.?,C.?,D.?。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归纳出地球公转时有哪两个重要特点, 答:(1) (2) ?由于地球公转时的两个重要特点,使一年中太阳光的直射 点在哪个纬度范围内作来回移动, 答: (4)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 用地球仪和晨昏圈做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实习。(注意:做该实习时,要使太阳的直射光线始终垂直于晨昏圈) 五、实习后记 (1)在每次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原因的实验前,教师必须对每张桌上的地球仪和代表阳光直射的手电筒位置进行调整,使手电筒的光线在地球仪运行到二分二至点位置时,正好直射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上。 对实验能力较强的组,可指导他们进一步演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 (2)用地球仪和晨昏圈演示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实验有一定难度。在学 生做实验前,教师可以先把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看清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地球公转、阳光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对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的班级,在教学进度较紧的时候,也可把该实验仅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 (3)实验用的手电筒以采用聚光型的为好。 高中地理实习三 [天球仪实习(二)] 一、实习要求: 通过运用操作天球仪,找出不同季节太阳所处的赤经、赤纬的变化和不同纬度地带正午太阳高度和日升、日落的方位角的变化。使学生对太阳的周年运动、周日运动、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季节而变化等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为学生使用活动星图打好基础。 二、实习仪器 天球仪(每2人一个) 活动星图盘(每人一个) 三、实习内容 (1)在天球仪上找出二分、二至点时,太阳所在的赤经、赤纬;二分二至点时,上海地区太阳东升、西落时的方位角A(平经)和太阳上中天时(正午)高度角H(平纬)。 (2)二分二至点时,下列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 (3)二分二至点时,下列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 (4)在天球仪上找出下列日期,在太阳下中天时,我们在子午圈附近所能见到的黄道星座。 (5)在活动星图上找出10月20日太阳约位于______星座附近,其赤经是_____,并将向_____星座(赤经_____)运行。 (6)在活动星图上找出10月20日20: 00时,是哪个黄道星座的上中天,该星座赤经是多少,此时天鹅a星,天琴a星,天鹰a星,仙后a星各在什么方位, 黄德馨 黄德馨 1924年7月出生于福建福州,1937年8月至1943年6月在福州英华中学学习,1943年10月至1946年6月在税局工作。1946年7月到陶淑女中任教。 1948年获前福建省高等检定考试全部及格证明书。1951年7月,陶淑女中经接办合并为省福州二中,校名几经变换,现为福建师大附中。1955年7月任福建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组长,1987年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中共党员。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 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州市地理学会理事长,福州市教育学会理事,福州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市科教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福州市高、中级职称评定小组评审委员,福建省普教室、福州市教育学院地理科特约教研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编委等职。现任福建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曾参加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举行的多次学术会议。发表过《地理教学必须讲究科学性》、《读地理概念的教学》等多篇学术著作。 探索教学 诱导入门 ——我是怎样指导中学生学好地理的 一、生动有趣 (一)从课文出发 讲课生动有趣,才会使师生情感交融,才会收到知识的教育作用。听课,有趣才爱学,爱学才长知。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必须从大纲、课文出发,精辟分析,透彻讲解,而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讲些与课文的教学目的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认真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性,把地理事物及其关联性分析得透彻,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就可能比较生动。这生动主要来自知识的本身,还有教师的情趣。 (二)讲究艺术 讲课的艺术性很重要,同样的教材、同样的事例,有的教师讲得比较生动,有的教师讲得平淡,效果就不一样。讲课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受到教益。教师要有情感,讲课音调要有高低起伏,有时情绪高昂,有时比较低沉。教师讲课的态度要亲切,才显得更有修养。教师没有理由一直提高嗓子,使学生感到疲倦,噪声又会污染环境。总之,要使学生感到你是在循循善诱,在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准确,对少见的字词课前要借助字典查清楚或问语文老师。讲课的音量要适当大一些,慢一些,让学生都能听得清楚。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本学科学习有信心,才爱学,才能学好。我反复对学生讲,一个人如果记性好,理解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一般都能够学好地理。地理所讲的规律性有它共同的特点,即基本上循着同一方法,大体上即可找到某些地区的地理现象和分布规律。一般说,地理是不太深,不难学的。记性好、理解力强与注意听课、及时复习有关。我教过的学生中,没有发现一个记性好、理解力比较强,而地理学不好的。学生学习信心提高了,听课有劲,反过来就会对教师讲课感到爱听、有趣。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把知识引向深入。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其他学科不太好,而地理学得很好。我长期在福建师大附中教地理,无论高中或初中,这种例子每一届都有。这些学生在毕业高考时,其他学科成绩一般,而地理科成绩却较突出,因而被录取了。学生爱听、爱问,教师的劲头也来了,教师的备课也深入了。实际上起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四)调剂气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常在上课时花2—3分钟时间,介绍当日突出的国内外大事或者天气等。这样做法,好像是节外生枝。实际上这种做法,特别适合于初中学生。这样做花时少,学生感到有趣,有用,还可联系实际。如某日天气很冷,外面在下霰(米粒雪,福州冬季天气冷时,有这种现象),我在讲课前,特地对学生讲外面在下霰。霰与雪不同。雪六角形,霰是雨滴在下降过程中,遇到低空的冷空气, 凝结成粒状,而降落到地面的米雪,学生感到十分有趣。对当天下霰的道理也基本理解了,再也不会讲下“雪”了。当学生听课热情被调动起来,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的时候,我接着讲新课,所以它实际上是起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二、重视理解 地理要讲“理”,许多地理事物要阐明道理,学生感到有趣,才会记住,才能正确表达、运用,才能克服死记硬背的现象。所以我教的地理,学生对地理事物记得不很多,对“为什么”却记得比较多。当学生记住了“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大体完成了。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 (一)重视地理的规律性知识 地理的规律性知识是统帅教材的重要知识,也往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它,其他知识可迎刃而解。地理的关键知识不光是气候,有时是地理位置、地形或其他方面的知识。教材内容从实际出发,往往围绕它们写。如新加坡所以能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成为东南亚工业、交通等中心,位置就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规律性知识来自概括,概括才能对混杂多头绪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清晰系统的理解,即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本质的特点,有助于知识的升华。如初中学生在学过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后,指图让学生阅读,并指导他们概括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而具有东西半球对应性、南北半球对称性的规律。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可以在纬度位置相当、海陆位置相当的东西半球的对应部分和南北半球的对称部分找到它们。 我们传授规律性知识时,要让学生懂得用高中系统地理的理论来统帅初中区域地理的具体材料。当我们讲到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时,学生对初中已学过的大庆、贵阳、金昌等地建起新的工业中心印象就十分深刻了。当我们讲到世界工业生产配置的趋向时,我们联系初中材料,这样学生对美国的新兴工业为什么向西、向南扩展,日本的新兴工业为什么向南、向北扩展,就比较清楚。新工业配置,初中讲的只是现象,到高中时我们要加以概括,这样,学生有了规律性知识,才可能记住它。 新加坡发展的特点 传授规律性知识还要考虑到循序渐进问题。初高中学生水平、特点、接受知识情况不一样,对初中学生不能一下子要求过高,对高中学生不能简单重复。如讲到梅雨及有关天气现象时,初中只讲梅雨的概念,冷锋、暖锋天气现象,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冷暖锋交汇产生梅雨现象等。高中还要从冷暖锋特点,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现象,准静止锋的形成和天气现象等来讲。 学生只有掌握规律性知识,才好记忆、概括、推理,才能树立较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地理规律也就比较容易了。地理知识只有懂得“为什么”,才能真正掌握它。 (二)讲究科学性 我们讲地理现象必须通过地理因素之间内在联系来阐述;通过综合分析来概括地理现象的特点和分布规律;通过比较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讲解地理现象要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辩证地阐述问题。解析还要符合实际,就是事实要吻合,概念要确切,用词要恰当,指图要准确。 地理是科学,科学的东西必须与客观符合,必须考虑其发生的时间、地点、条件,来不得半点娇柔造作。讲课必须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力争做到单元过关。 (三)紧扣地理概念 地理有许多概念,地形、气候、河湖、物产……只有正确阐明这些概念,学生才能正确使用它。关于中学地理概念的教学,我常围绕“备”、“讲”、“用”、“练”几个方面来训练学生。“备”就是备课时要考虑概念的内涵、外延,要考虑概念的发展,要考虑中学生的特点,随教材的安排来逐步提高,要考虑近似易混的概念等等。“讲”就是讲解概念要完整,要有条理,用词要严谨。“练”包括帮助记忆的练, 避免混淆的练,形成较完整概念的练,提高运用能力的练。“用”就是指导学生分析、答题从概念出发,读图、计算依凭概念思索,选择、判断依概念取舍 (四)排除干扰 有些人认为地理就是地名,物产,学地理,平时背背书就行,或者买一本地图看看就可以;长大了,当工人、干部,多出几次差,路线就很熟,各地的土特产也掌握了。好像地理就不要理解,靠突击记忆就可以解决。这种轻视地理的思想对学生学习有干扰,不少学生平常不重视地理,与此有关。这种错误看法在社会上,甚至有的学校领导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说一个较完整的地理知识,应该是能够阐明当地有什么,在何处,什么时间,前景如何,为什么,几个方面。对社会上持错误看法的这些人只能宣传,当他们明确地理科的特点与要求后,就会变阻力为助力。 三、联系实际 地理要学好、学活、能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多方面的。 (一)生活实际 地理知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就会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亲切、有用。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一不与地理知识有关。我们向学生提出之后,实际上就为地理知识联系实际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例如我们住在北温带,冬夏季风进退明显的季风区,联系学生熟悉的气候现象“冬冷多晴,春冷多雨”,这样学生对冬夏季风的特点就了解得比较清楚了。又如讲物候现象时,提出许多动植物对自然界的反应远比人类敏感,提到“人不知春鸟知春”、“鸟不知春草知春”、“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农民就是依靠观察这些自然现象而安排农业生产的。 (二)生产实际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地理知识联系生产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提高地理知识的价值。如讲上海的工业品在全国既多、又好,远销全国各地,讨人喜欢,提出上海人对他们生产的工业品作这样的概括:“你无我有,你有我廉,你廉我好,你好我转”,学生很感兴趣,对上海工业品的认识加深了。又如我讲过“云作被,夜不冷,晴夜冷,阴夜暖”的道理后,问“为什么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的农民,在隆冬时节,要注意风向并集中焚烧大量的废车胎,”学生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认识了,就能够较快解释它。 (三)学习实际 地理知识是一门特殊的知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地理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例子很多,如世界上有许多石灰岩地区,地貌状况特殊,有的地区地面有石林广布,有的地区地面峰峦突起,有的地区地下多溶洞,石笋、石钟乳发育。这些现象都与石灰石(CaCO3)有关。石灰石易溶于含有酸类的水,如溶于有碳酸气的水,则成为不稳定的、呈可逆反应的碳酸氢钙[Ca(HCO3)2]。当它失水、降压后逆成了石灰石(CaCO3),石笋、石钟乳遂生成了。地理知识联系物理知识的更多,气候就是长期 的大气物理现象,气候这一大块的地理内容就离不开物理知识,如密度、比重、气团、气旋、高压脊、低压槽……无一不用物理知识。 (四)乡土实际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较熟悉,联系起来十分方便,将来长大了可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乡土地理是对学生进行乡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如福州市区有雨、没有雨,引导学生看福州盆地东北向的鼓山(高918米,为福州盆地外围较高的一个山头,福州市区特别是城南的人多能看见)戴帽不戴帽。“鼓山戴帽”,可能下雨。闽江两岸何处为凹岸,何处为凸岸,哪些地方可以改造利用,哪些地方需要加工、大改方可利用,较容易讲,收效也较显著。 (五)联系国内外实际 国内外形势发展很快,大纲、教材必然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我们教师要注意利用报刊资料,使教学基本跟上形势的发展,学生也易于接受。如“南欧”一节讲到南斯拉夫,说明由于民族、宗教情况复杂,矛盾重重,现南联邦已陷于分裂。讲到“日本”一节,可联系“北方领土”问题,说明日、俄的矛盾。讲到上海时,联系浦东开发,说明浦东集中了中国特区之大成,为中国特区之特区,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硅谷”,它将和上海一道带动广阔的长江流域和其他地方一起腾飞。 四、注意能力培养 能力是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它能使学生更快成材。我在培养中学生地理能力方面,作了如下的实践。 (一)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较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为了剖析各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特点以及人地之间相互关系,并找出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就十分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一点,我注意: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判断地理现象,提高对地理本质的认识。地理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判断地理现象,才能深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本质认识。例如讲世界气候类型,首先要让学生较透彻理解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懂得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分布受纬度影响,一般表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气候分布还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有不同。东岸受季风影响,为季风气候,西岸受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的影响,为地中海气候。还要通过实例指导学生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资料,全年气温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或从地图上经纬度数据、海陆位置,来分析判断各种气候类型。特别是易混淆的几种气候类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不同,等等。也要求学生牢记南北半球季节的不同,分析判断各种气候类型时要抓住该地一月气温的高低数据来确定它们属于南、北哪一个半球的气候,然后从有关水热数据分析它们的特点,确定它们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就不会因为选用了南半球资料而搞乱了。通过这样训练学生从数据、图表或地图上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出发,都能够对各种气候类型分析、判断得比较准确,而又能进一步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分布规律。 (2)通过指导学生综合概括地理现象,培养较为严密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综合概括地理现象,不仅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获得规律性知识,感到地理好学、 好记,而且又培养了学生具有较为严密的地理思维方法。如学生学习各国特点时,往往由于课本对各国工业特点的编写角度不同,学生感到不好概括,答题也常有欠缺、遗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实例出发,向学生指出分析各国工业特征,一般包括: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工业发展基础(即原料、燃料、资金和市场等状况),工业发展趋势(包括门类、地区),工业分布特点等。即从“水平、结构、基础、趋势、布局”等方面进行概括,学生记住这十个字,就抓住了分析各国工业特点的带本质的内容,把它答得较为完整。当然,还应当指出,不是课本上编列的所有国家的工业特征,都作这样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我们掌握了它,可以把课文所要求的内容,纳入这个知识系统,把它记 牢。 (3)通过指导学生对照、比较地理现象,提高地理区域差异性认识。比较法是地理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才能找出各地区之间地理现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才能突出重点,使知识系统化。比较的做法可以多种多种样,可以国家与国家比,地区与地区比,自然与自然比,经济与经济比,综合要素与综合要素比,等等。要教学生不仅会用,还要常用。我们讲课就经常运用比较法,还可通过必要的作业和考试来训练、检查。对有关地理现象进行对口比较,也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初中地理教材以区域地理为基本内容,在试用本推行之前,又采用“总—分—总”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这对教学启发较为有利。如讲授中国地理总论后,可运用地图启发学生,就秦岭—淮河以北、以南,在气温、温度带、降水、干湿区,河流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的水文现象以及农田状况、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对照、比较,学生容易列举它们之间的不同。这样,对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的印象就很具体深刻。 (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事实的骨架,是地理教学最直观的工具。现行中学适用的教学挂图和地图册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更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 (1)掌握分析地图能力,提高空间观念。我教学生要左图右书。要读到哪里,看到哪里,要边读、边找、边思索。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切实杜绝只读书,不看图等坏习惯。要指导学生,把地理知识存放到地图中,同时懂得从地图上不仅可收回你存放的地理知识,还可得到你需要的更多的地理知识的本领。就是说,不仅要“存进去,拿出来”,还要像把钱存在银行那样,拿出得更多。就是说,要指导学生不仅把地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还要懂得运用学过的有关地理基本原则、基础知识,来分析地图,要把地图上各种孤立、静止的地理现象看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地理统一体,要把死图变成活图,从而更好解决地理学习上遇到的一系列“为什么”。训练学生分析地图,是一桩非常重要而有趣的事情。我们指导学生面对地图,要仔细揣摩,深入思考,结合解析。有一个初一学生,运用地图册就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17点不同之处。 我还注意配合采用板图教学,边讲边绘,教到哪里,绘到哪里,教学效果较好。如果再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分别代表山、河、城市、交通线等,那么教完一节裸,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较为完整的彩色板图。这种教法,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可得到发展。 复习铁路时,我还逐步提高难度并进行连续性考查、训练。先是填有省、区、市界线的铁路线暗射图;纠错后,填考仅有铁路干线的暗射图;再纠错后,又用仅有铁 路控制点图要学生把这些点联绘成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又纠错后,对学生说,以后考查时不用图了, 并要求学生把全国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都印在脑子里。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需要进行考查了。 (2)掌握绘制简单地图的能力。掌握方格缩放法是学生必学的一个重要项目。事前,我印好原图,打上格子(包括缩放的格子)。课堂上边讲边作简单的示范性板画,告诉学生放大绘制一般地图的要领是:“打格、编号,依样描绘,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外后内,先铅笔后钢笔,最后注意整饰”,然后,学生就着手画。教师边巡视,边指导(有集中纠错,有个别指点),一节课基本可以绘完一张简单的地图。学生经过训练,基本上可以掌握运用方格缩放法的绘图技能。 (3)制作使用地理图表能力。全年气温曲线图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对判断某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帮助,我重视绘制它。我除交代月份与降水量、月份与气温的座标位置和表示方法外,又提供数据,叫学生用数学座标纸在课堂上或课外完成,也可以通过考试让学生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判断它们分别表示哪些气候类型。经过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运用统计的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图表和使用图表来分析气候特点的能力,而且对气温、降水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更清楚了。 (三)培养学生地理野外实察和空间想象能力 进行实地观察,对地理环境或自然现象的分析、研究,在方法论上有其共性。所以确定一个典型的小地区,认真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学生不仅得到小地区的综合性的地理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学生有了它,就可能举一反三,综合解析有关现象,并将用于生产实践。 (1)重视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如组织初一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总论后到离校不远的福州盆地中最高点——高盖山进行观察,内容有方向的确定、内外力作用的现象与互相关系、河谷与分水岭、地下水、地面水与山间承水盆地、登顶鸟瞰福州盆地等。学生在山顶看到福州盆地周围的自然环境、闽江河道的特点、盆地内的几级阶地、村落的分布规律和“四山环绕,一水东流”、“三山两塔一江”(西禅寺又建一塔,故现为三塔)的家乡福州的优美环境等,都一览无遗。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从小课堂进入大课堂,将课本上有关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联系了实际,扩大了眼界,提高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也为今后的乡土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2)有意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理科学习内容涉及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地球知识,中、外地理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既不同于理化学科的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证明,也不同于数学科可以演绎计算求得解决。所以,教学时对大部分复杂的地理现象,除通过景观图片、幻灯、电影来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外,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有关内容提出一系列“为什么”让学生思索。如“为什么南半球陆地少、北半球陆地多,而地球能平衡地自转,”,“为什么穿过地心的地球表面对蹠地点的水陆分布往往出现相反的现象,”,“为什么冰冷的南极有丰富的煤藏,”……这些“为什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打开了想象的大门,增添了学习地理兴趣和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地理课文能力 (1)认真进行读书指导。课本紧依大纲,辞句、文字也都较严密,又有较为严密的科学性和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因此,我重视利用课文,教育学生认真读书,掌握精髓,读出味道。指导学生要边听讲,边对照课文,或插图上关键内容,用笔“划 划、注注、圈圈、描描”,就是划上重要内容,注上文字、论点,圈上易错的内容,描上醒目的颜色。如讲完洋流概念后,叫学生对“通常,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是暖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是寒流”这一寒暖流概念加以揣摩,在“通常”两字下面加上两个红圈,并提出,为什么要加上“通常”两个字,学生对提出这个问题感到有兴趣。我接着讲:以上提“通常”,就是说还有“不通常”的现象,那么什么情况下“不通常,”,哪里有“不通常”的现象呢,接着指导学生在地图册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看东非沿索马里海岸,由低纬流向纬度较高的洋流就是寒流,而不是暖流。问:为什么出现这样反常现象,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举手,插话,热情很高,有的学生作出正确答案,这是“冷水翻上来”的结果。这样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对寒暖流概念的表达,也不会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我经常指导学生用红笔描上插图,效果较好,如用红笔描国界线、山河、城市、赤道、暖流等,用蓝笔描海洋、河湖、南北极圈、寒流等等。这样学生动了手,把主要内容做上记号,增加了印象,复习也节时了。 课堂上指导学生读书,课外又要求学生读书。加上考查时紧扣概念的科学性,学生就比较重视读书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懂得要钻研课文,找出规律。这样学生在考查时,解答问题能注意从论点、论据出发,答得比较完整严密了。 (2)鼓励学生阅读地理课外书籍。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读书兴趣浓厚了,也会喜欢看有关地理的课外读物。我常对他们作课外阅读指导,把主要的、重要的或典型的事例摘记下来,有问题可联系课本学过的知识,或向教师请教,利用他们之间的典型事例在学生中宣传,扩大影响,并采取地理组介绍或代借书籍等措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地理课本课外阅读的气氛浓厚了,既提高了地理学习质量,又增长了课外阅读能力。 总之,要真正提高中学生素质,关键是培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基础。只有课堂教学过了关,不“满堂灌”,学生才有时间进行思考、动手、观察、读书等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把问题引向深入。 五、重视地图知识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是地理课的“第二语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利用地图,可以巩固地理知识,获得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关于地图的使用,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认真选择 认真选择地图,意义不只在于使用,而且对学生也有教育的影响。图的种类很多,选用什么图,才能使学生依图学习达到教育目的。地图有挂图(政区图、地形图、各种专用图、各种暗射图等)、课本插图(有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示意图、地形剖面图、模式图、各种因素或要素联系图,等等)、地图册、填充图、景观图片、幻灯图片和教师配合教学需要临时板绘的地图,等等。如挂图一类就很多,我们授课应作认真的选择,一般选一、两幅,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保证重点突出。 (二)训练使用 地图的使用一般包括“填”、“读”、“补”、“改”、“绘”、“析”六个方面。“填”、“读”是复述性质,是简单的记忆,是使用地图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补”是针对图中条件补上缺项。“改”是改掉图上错误的内容。“补”、“改”在地图的使用中仅略高于填、读。“绘”、“析”的要求较高。有的题目仅给地理事物的条件,各事物之间的关系,然后依照题意绘制成示意图或者进行分析。它涉及基本内容是否掌握与能力有无、高低, 分析的思路是否正确等等。近年来,地理试题中考地图的内容增加不少,在这类试题中除保留传统的“填”、“读”内容外,“补”、“改”内容也有,“绘”、“析”内容就明显增加。还有大量“隐图”题,就是无图考图题。试题中还有用课本知识或教师提供的知识,要学生创造、改进、设计某些新图,等等。这些内容,在平时教学时,都要加以训练。 (三)指导制作 就是既要指导学生填描,也要指导学生绘制,包括“填”、“描”、“绘”、“制”等方面。“填”的内容、方法、要求,要明确、要指导、要统一,教师才容易批改。“描”,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透明纸套描。套描是绘图中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绘”,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面所介绍的方格缩放法,这个方法应用起来方便。再提高一些就是应用缩放仪。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学过相似形的原理后,就比较简单了。再有的就是要用幻灯放大了,它的道理略同前者,但目前学校较少利用它。“制”,包括绘制地图和制作模型。在过去教学时间不太紧的时候,我们在教研组装有大型的缩放仪,组织绘图组同学随时绘图。制作模型,包括多种地理模型,可以个人做,可以几个人合成小组合做,可以分工:有的找底图,有的放大,有的备材料……。制作后,学生对模型上的地理事物印象就十分深刻。总之,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准备要充分,制作用材可逐步提高。几十年来,我个人或与别人合作指导学生完成的地理模型中,就有用土棉、马粪纸、江南香、塑料等制作的。 (四)严格要求 “填”、“描”、“绘”、“制”等活动,教师都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指导学生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知识有欠缺,可及时辅导补缺,同时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制作的方法和技能,以提高制作的能力。 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地理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重要的,这样学生就有责任感,就有动力,就可能得到激励,增长拼搏精神。地理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教材、依照国家政策和学生的程度进行。注意各科之间知识联系,注意联系乡土知识等,做到潜移默化,切不可穿鞋戴帽,或上成政治课。 (二)国情、国策教育 国情教育使学生对国家某些问题了解得更深入,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中学地理教材大部分是国情教育内容,我们要使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对世界各国的情况有客观的了解,便于我们进行国际形势教育和学习借鉴。使学生既看到我国的有利条件,从而感到自豪,同时又看到我国不利的一面以及采取的措施,从而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策是根据国情而定,是国家对某些问题所抱的态度和策略,便于人们遵循。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有关人口、土地、资源、森林、水、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法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要让学生遵循,以便更好地建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对学生进行“三个面向”的教育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示我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属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属生产力,它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加速或延缓它。中学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现代知识,有许多新观点、新技术,我们用它武装青年学生,可以更好地向他们进行“三个面向”的教育。“三个面向”的核心是现代化。我国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国家,地大、人多、人均资源量不多,这就使我国工业化时间拉长,任务艰巨。目前世界各国竞争十分剧烈,时间又紧迫,我国改革开放,加速引进国外资金、设备、技术,才有可能加速实现现代化。“三个面向”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中学地理是基础知识,是培养人的素质的一门学科,书中有不少新技术、新观点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材是起作用的。“三个面向”的关键是改革。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很大,要在短时间里赶上并超过它,改掉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改掉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作风,才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其他,如认真分析中学地理教材,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适当联系古今劳动人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等,也有重大的意义。 七、牢记地理知识 我们学习地理关键在于使用。要使用,首先要记住地理的重要事实,否则原理懂得再多,基本事实没有,就不能达到目的。我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对地理事物的记忆。 (一)联系实际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学习实际、乡土实际等等。可以从过去、现代、解放前后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从同学熟悉的其他国家、地区或与已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作横向对比。这样学生就易于记忆。如讲地球偏向力,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时,问:“在北半球行驶的车辆轮胎的损坏情况有何特点,”学生就容易从我们都懂得的右边鞋跟较易磨损的现象,作出判断。然后,再提出南北半球南北向铁路和东西向铁路,在路轨的维修上有何不同的侧重点,学生就比较容易解答它。这样学生对地转偏向力问题理解就比较深刻了。又如讲气旋东西部风向时,联系福州地区台风来临时,朝东北方向的门窗易损和台风中心过境“回南”时风向不同。这样,学生就易于理解、记忆,获得较深刻的印象。 (二)分类归纳 教学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如讲到上海港的交通位置,指导学生从“江”(长江)、“海”(东海)、“路”(京沪线、沪杭线)、港(黄浦港)四个方面分析。这样学生对上海港的交通位置特点就比较容易记住。又如自然环境归根结底可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氧化性质环境,二为还原性质环境。前者主要表现为地壳隆起过程中,原油由于氧化而烧掉;后者表现为地壳较稳定,多属凹陷或沉降带,原油得以保存。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北海、西西伯利亚平原、中国的东北、华北及新疆的塔里盆地、北美北部、南美北部、非洲北部、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等地区,基本上均属还原性质环境,原油得以保存。这样学生对世界各地的成油规律就比较清楚了。 (三)探索规律 这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实、掌握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最重要方法。如讲“三圈环流”与全球各地气候特点后,我们指导学生按照低、中、高纬度整理出它们在气压带、降水、植被方面表现了“低、高、低、高”,“多、少、多、少”,“森、荒(热带 荒漠)、森、荒(寒带冰原)”的规律。然后,再启发学生分析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过渡.特点. (四)列项对比 列项,可以防漏。对比,可以省时。我经常运用它于区域地理教学。如对分布在南北半球的大国加拿大与巴西对比,或既分处于南、北半球又分处于东、西半球的大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对比。对比的项目与级别要相同,做到“兵对兵,将对将”。 (五)比喻联想 它多用于辨认省区或国家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昂首待飞的天鹅,湖北像头向西的大青蛙,冰岛像在北大西洋的浮鸭,伊利安岛像在南太平洋中爬行的大海龟等等。这样记法,很受学生欢迎,但要防止滥用、过分夸大,违反科学性。 (六)运用数字 数字与自然现象、个人情况、历史事实常有偶合,可帮助我们把它们记住。如福州盆地东缘鼓山的绝对高度为918米,恰好与日本帝国主义分子侵略我国东北的“918”事件日期偶合。欧洲最长的伏尔加河的长度3690米,也特别好记。如该地的地理数据与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及门牌号数碰上,我们也可以利用。 (七)借助谐音 如组成地壳物质的主要元素氧、硅、铝与“养闺女”音相近;印度东北部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如用福州话谐音再联想当地的地形就很容易记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米(8音巴,4音似,1993年国际联合考查为8846米),也很好记。这种方法只可偶用,用多了,会流于庸俗。 (八)运用歌谣 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一些优美歌谣,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记忆,并受到深刻的感染或思想教育。如讲“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适用与不适用,前面说明夏季风实际上不影响到玉门关,后者说明现在改革之风,早已超过玉门关吹到新疆了。用“三三六六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的诗句,概括了武夷三十六峰九曲溪的优美,也增添了它的神秘感。用“看、看、看,看得见:走、走、走,得一天”描述横断山区的地形,学生既感到有趣,也易理解。 总之,巧记地名或地理事实,关键是引起学生兴趣。运用时,可根据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做法。 八、指导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活动 (一)野外实察 具体例子与作用见上文能力培养中(重视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部分。野外实察是对具体的地理事物进行考察。组织学生上地理野外课,可以收到许多教育、教养的目的。地理野外实察课应上山备课,应有基地(包括路线、讲解点、人员配备),应有固定内容(视每届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程度而改进),教师讲解应有提纲,便于指导学生思考发问,应作地理野外实察小结和小论文(小结与小论文内容可以附在提纲上)。 (二)气象、天文小组 我校组织多种地理学习兴趣小组,气象、天文小组是传统项目。学校成立气象组织,在场地大小、坐向、仪器设备的安装、观察时间、次数、人员配备等方面只能根据学校条件、学生上课时间等考虑,不能强调正规化。其中最困难的是观测时间的安 排,我们规定一天三次,第一次7时,第二次13时,第三次17时。这是根据上课特点确定的,学生测后可上课,时间固定了,也便于对照。附中气象观测组开展了三十多年(文革前本市某单位借用过我们观测的资料,文革动乱期间暂停),有光辉的历史,学生兴趣比较高,培养了不少业余气象爱好者。通过参加观测组,学生对短期预报较清楚,气象组的初一小同学会绘制气温、气压、湿度变化图表,也有的会绘制天气图。 天文组观测大多放在晚上举行,如观察月面,太阳黑子,星座观察等,学生兴趣很高。 (三)其他 我校经常开展地理竞赛,地理讲座,还开展过地理游戏、地理晚会、地理调查等。有时,还结合参观工厂、展览会、动物园等活动,学生兴趣较高。 九、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 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主要来自智力因素外,还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觉悟、兴趣、基础、体质、环境等等。非智力因素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人们解决了或者减轻了非智力因素反作用于智力因素之后,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可望大大提高。我们分析某个学生成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哪些是智力造成的,哪些是非智力造成的。非智力部分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或借助于觉悟的提高,兴趣的激发,基础的充实,体质的增强,环境的改善等。这个分析工作要及时,要因人而异,分析后又采取了措施。这些学生可能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我们要观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通过艰苦工作可以改变,因此这根弦要绷得紧紧的。要不断采取措施,以获得较好的成绩。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做法,可以有: (1)关心学生,特别是差生。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有的属非智力因素。如果是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要帮助其解决思想问题(差生往往觉悟低),提高其学习责任感,思想问题解决了,成绩就会上来;如果是兴趣问题,我们要尽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如果是基础问题,我们要尽力帮助其补好基础知识;如果是体质不好或环境不良,我们主要协同家长增强其体质或改善其学习环境。帮助要及时,努力做到“雪中送炭”。 (2)肯定点滴进步。差生经过我们的工作,进步了,我们要看到,要肯定。当差生越来越有信心从各方面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这样,已取得的成绩才会巩固,也能扩大影响。 (3)经常分析研究并学习别人改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经验。争取各方面的协作帮助,经常分析差生情况,特别是争取班主任和家长的多方面支持。 十、注意应用新资料 应用较新资料,使教材基本跟上形势,可增加学生兴趣。应用较新资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是:(1)必须注意新大纲、新课本的要求,从教学的目的出发。(2)资料应当富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3)资料必须在教学时间范围内,不可增加学生负担。 (4)资料必须融合于教材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较新资料的: (1)充分采用教参上资料。教参上资料是经过精选,一般是教学上需要的。教参上资料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可找新资料代替,但不宜喧宾夺主,补充过多。 (2)节录卡片。我节录卡片只适合自己教学需要,一张卡片可以记十多条,每 条节录的内容注明出处、时间。一般分中国自然、中国人文、世界各洲、各国,这样好找,好取舍更新。我对现在不用的,将来可能用上或者有参考价值能加深体会教材的也节录。我的思想是,与其临旱放炮,不如事先凿井。 (3)剪报。节录卡片后,剪报的任务就不重了。但是有时候文章较长,不好摘,又有附图,就把它剪下,注明它的出处,及时归类。 (4)请教校友。校友即过去的学生。师生关系是辩证的。我们要向自己以前教过的学生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校友有许多是部门或地区的负责同志,他们掌握的情况比较多,比较新,有许多与地学有关。我往往采用假期可能相会的时间问问他们。我所问的问题多数是我在教学或备课时感到困惑的内容。校友当过去他们的教师向他请教时是会热情对待的,有的还寄来许多有用的资料、实物标本等。这些资料一般比较新,教师掌握这些资料主要是体会精神,直接讲的不多。 其他,是要多方猎取资料和教学上有用的信息。参观、地理野外实察、名人作与地学有关的专题报告、开学术会议等等,我认为这是猎取地理业务资料的绝好机会。这些资料、讯息比较新,而且从各个角度看问题,在短时间里能够取得这么多有用的资料,所以我一般都争取参加。 附:关于我的地理教学思想的几点说明 (一)继承和发扬多年教学的有益经验 我任地理教研组长多年,过去一贯要求我组教师教学应具有这样的特色,即教学要生动,学生要受到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我认为这是每个地理教师必须做到的。 1.要生动 如果一个地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面对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工农业生产等大量枯燥的材料和数据,必然感到索然无味。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知识期间,好奇心重,好动,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旺盛。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地理事物加以适当的描述,是不会引起他们兴趣的。所以,我们教学首先要生动,生动,学生才有兴趣、才爱学。要做到教学生动,首先教师要有较好的素质,就是学识要渊博,知识面要广。其次,还要有较好的语言修养,语音有高低起伏,会引人入胜。这些,教师有可能通过学习锻炼,逐步做到。多学习,知识渊博,讲课如亲临其境,语气的轻重缓急也可锻炼提高,这样改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学生思维可处在积极状态,可加深记忆,克服遗忘。所以,教学生动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 2.受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除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外,还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认真进行教学就可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书中介绍有关我国基本国策,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可以扩大学生眼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三个面向”的教育;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材有不少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达到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责任感的目的。中学地理教材的思想内容多,我们注意掌握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传授,做到“寓德于教”。 3.长能力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之,率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后面说的是能力,诚然一个人对社会有所作为,关键在于能力。能力,主要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是有无创造性思维。有了它,才有首创精神,人类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地理能力是多方面的,有思维能力、用图能力、实践能力、阅读能力等等,包括课内、课外诸方面。我就经常对地理教师说,地理能力中最主要的是地图能力。我们地理组在抓地图能力方面动过脑筋。我们明确地理教师不能靠粉笔加嘴巴上讲台,必须把地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面。我们购买并保存了多种地图和绘图仪器,并曾组织了绘图组和制作模型组等有关地图活动的兴趣小组。采取过种种措施,如早期我们曾规定凡地图知识不及格者(即地图部分的分数没有达到及格线,即六成者)以不及格论处。所以我组教师一贯重视地图知识,认为这是地理最重要的能力,而着力对学生加以培养。 (二)要坚定地立足于素质教育 地理课是中学的基础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但目前各校偏重于工具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对地理课不够重视。但真正的人材,是有爱国心、有科学知识、有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有竞争能力的素质高的中学生。地理科不列入高考应试科目,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就是可以彻底去掉高考压力,去掉沉重的包袱,轻装前进;不利的就是地理教师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一些校领导对本学科的看法。我们不能枉自菲薄,完全有可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把地理教学搞得更灵活、生动,凡是可以进行地理活动的、可以联系实际的、可以提高学生素质的,在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展活动,联系实际。当学生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地理科重视了,兴趣又提高了。由于学生的素质提高了,良好的个性发展了,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了。 (三)要采取多种的教学法实现教学理想 首先我们要抓教学常规,主要包括:计划实现、教师备课、教具准备、课堂教学、练习作业、课后纪录、课外辅导、检查考试等等,严格依照常规的规定进行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避免课堂教学马马虎虎走过场,从而提高每一节课的浓度和密度。在平时教学,我们要“抓两头、带中间”,就是抓好的和落后的,这样中间部分就可以带动起来。我们上课还要注意“抓双基,单元过关”。“双基”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单元过关很重要,不过关,等于基本上没有学。我们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有的学生本学科业务知识不行,但有较高的技巧能力,我们不能只看到一面,不及其余。分类推进,使各种类型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就可以出多种的人材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需要多方面不同的人材,我们这样做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也会欢迎。我们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多方面,它的产生很复杂,我们备课时要注意到它。其他如我们要勤于学习,吸收外校、外地经验,甚至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指导学生勤于自学,要开展多种活动,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等。 (四)要充实和提高教研组,注意培养接班人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讨论研究解决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疑难问题的场所,也是学校教务处领导本单位教学工作的一个有力助手。教研组实际上应成为本学科教师谈思想、工作的场所,成为教师集聚向往的中心,起“教师之家”的作用。 教研组的组织形式较好,成员较固定,又可以以本学科的业务为纽带,把成员团结起来。一个学校好的教风,可以从一个教研组得到充分表现。一般学校都有较长的教研组历史,如我校各科教研组从1951年接办合并后就成立,经过文革期间,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教研组学习气氛浓厚,教学研究气氛浓厚,又是一个团结、互助、友爱的集体。教研组讨论时,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看法,最后取得一致的意见。教研组工作很多,有长期的如资料积累、教具设备添置、教师培养提高等,短期的如当前政治业务学习、年段备课组的设立、教学法的实验、观摩课的安排等等。同志间凡是教学上的事,总是要找教研组帮助。教研组在教学上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我们一定要在教研组的指导思想、设备上充实、提高它。 其次,就是要重视青年教师和中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他们是地理组的接班人。若干年后地理组就是他们的天下。他们的成长就在今天,是一个学校好的教学风格、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能否得到继承、发扬的关键,我要求青年教师刚开学时,要在教研组预教后,才能上讲台,特别是上第一节课,以后再多听几节课。对中年教师要压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快成长。另外还得注意教育实习工作,这是作为对附校的特殊工作任务。福建师大地理系学生来自福建全省各地,他们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接班人。他们系统地学习掌握了地理业务知识和地理教学法理论知识,缺乏的是实际经验。实习阶段对他们实践要求要严格,对他们的教学创造性要鼓舞。相信他们在教育实习结束后,会把原教师的良好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的种子撒向八闽大地而普遍开花。 黄 河 (初中中国地理第五章第三节) 一、课时:1小时 二、教学纲要 1(概况: (1)发源地,流经省、区,入海处。 (2)流程,支流,上、中、下游划分。 (3)流域状况。 2(上、中、下游特征。 (1)上游:各段的不同特征。 (2)中游:多泥沙。 (3)下游——“地上河”。 3(黄河凌汛:概念,地段,时间,解放前后,政府对凌汛的态度。 4(根治黄河,开发黄河 (1)下游:培堤,引黄淤灌。 (2)中游: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3)中上游:梯级开发。 三、教具: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 四、教学过程 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找出黄河源地,流经省、区,入海处后,问:它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有何相似处, 生:流经省区都很多,都发源于青海省,都流经四川省。 师:答得对,两条河流都发源于青海省。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两河都流经四川省,而黄河仅流经四川省的北部边缘;两河都很长,黄河约有5500公里,长江更长,有6300公里。 师:长江流经10个省、区、市,黄河流经9个省、区,少了一个市,黄河为全国第二长河[板书,长字下面打圈],在世界上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板书:尼、亚、长、密]。中国真大,“万里”很多,有“万里长城”,“万里长江”,“万里长河”等等。 师:指中国地形图,对照课本81页上插图“黄河水系图”。 生:翻阅“黄河水系图”。 师:黄河有哪些主要支流, 生:主要有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师:对,[板书:洮、湟、汾、渭],接着指导学生用蓝色铅笔,从上游起向下顺水流划:洮河、湟水、汾河、渭河四大支流。再用红色铅笔在同一幅图上,划河口镇和孟津。 生:在图上找出这两个地点后,用红色铅笔划上。 师:指出河源到河口镇之间为上游,河口镇和孟津之间为中游,孟津以下为下游。干流从上游到下游的流向,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形[板书]。十多年前,北大毕业生杨联康,曾从黄河的入海口处作万里行考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徒步考察黄河全程的科学工作者。中国有一句古语:“不到黄河心不死”。毛主席曾多次亲临黄河视察,1964年时,已年过70,还表示要亲自带专家徒步或策马从黄河入海口上溯到河源,进行实地探察,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心愿始终没有实现。 师:它的流域面积较之长江流域面积大小如何, 生:黄河流域面积较小。 师:对,黄河流域面积仅75万平方公里。问:两个流域的自然环境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看地图册12页中国“温直带”和“干湿状况”图。 师:指出长江流域的大部分是亚热带湿润地区。黄河流域主要是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还有中温带干旱、半干旱等地区。她流经祖国北方大地,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蓝[板书:摇篮]。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81页“黄河水系图”和地图册27页在35”N和95”E附近找出卡日曲,指出从源地到河口镇叫上游段。上游很长,各部分的地形、气候、檀被都不一样,可把它分为三个段:?源流段,板书」,黄河上游一段,水流经浅草平铺的地面,水流缓慢,土壤冲刷极微,所以河水经常是清澈的「板书:清1;?峡谷段:[板书,青海省东部到甘肃兰州附近的山地、高原地段,光是兰州以上就有35个峡谷,是建立水电站和水利枢纽的适宜地带。但这一段有桃河、惶水等支流汇人,水量大增,泥沙增多,水也变浑浊了「板书:浑」?沉积段,板书,:黄河流出青铜峡,进入宁夏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水流平稳,泥沙有所沉积[板书]:积口日上这一带(J气候干旱,(b)几乎没有支流汇人,(c)以及引黄灌溉和蒸发。叫学生在课本82页第二段注上(J、(b)、(c)点,所以,这一段水量有所减少。教师可采用板书留下的“清”、“浑”、“积”三字,作为上游小结的一部分。并指出上游最主要的特征是:多峡谷,板书,,适宜建造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师:在“中国地形图”上指河口镇和孟津。这一段是中游。黄河在晋陕之间接纳数 十条支流。特别是山西的汾河和陕西的渭河,是黄河中游水量的主要来源。 生:再在课本81页插图上找汾河与渭河。 师:这段干流经过龙门[板书,,指导学生用红铅笔划下龙门。这里两岸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故称龙门。中国俗语有:“鲤跃龙门”,龙门的鲤是“贡鱼”,龙门上下的鲤价就不一样嘛~“真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教师指图,在撞关以东;河流又穿行在峡谷中,其中以三门峡[板书]二最为著名。三门是神门、鬼门、人门之意,形势险要,这里现已为一个大水利枢纽。 生:学生在地图册20页找出三门峡。 师:这段的黄河泥沙很多。这里有的河段,有的季节,当地人流传“一碗水,半碗泥”,“跳下黄河洗不清”。泥沙比其他河流多三倍乃至数十倍。问:为什么会这样, 生:……答出各种原因。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黄土疏松,?夏季暴雨,?植被破坏。并指导学生标注和添上文字。 生:在课本82页第四段边注了?植被破坏,并在黄土分布和夏季雨集中处注上?、?符号。 师:中游输沙量约占全河90,,几个世纪才形成一寸肥沃的表土,一旦被黄水冲刷而去,岩石裸露,很难恢复。黄河流下来的不是泥沙,是中华民族的血液【板书:血液】。中游应记最主要的地点是三门峡,最主要的问题是含沙量大。 师:指导学生看课本81页,问:下游在何处, 生:孟津以下。 师:这一段最主要特点是“地上河”「板书」。河床一般高于两岸8一9米,甚至10米以上,依靠河堤束水,这就多灾了。问:多灾的自然原因「板书」是什么, 生: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黄土疏松,夏季暴雨,植被破坏,所以水土流失严重。这些泥沙沉积在下游,所以造成“地「河” 师:对,还有人为原因L板书」。就是?水利失修,板书,、?“以水为兵”[板书】,就是反动统治阶级自己的军队不中用,借助于黄水。如1642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团团围住开封城,开封巡抚暗派人员扒开黄河大堤,结果水俺开封,这是开封第六次,也是最大一次水淹,全城36万余人中,死34万人,幸存者不及1,10。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军队在中原不战自溃,干1938年用飞机炸开花园口大堤,板书:花园口,并指导学生用红铅笔划出课本81页的花园口」,使滚滚黄水冲人豫东、皖北、苏北广大地区,洪水没有能阻止日本侵略军入侵,却淹没1250万亩农田,死亡89万人,造成有史以来最惨的水灾之一,并形成了“黄泛区”。这“黄泛区”一直到1947年黄河堵口后,河水北流才变为沙荒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片沙荒地被改造成为棉、麦农场和重要水果产区。这一段的重点是“地上河”。“地上河”主要是由中游大量泥沙在这里堆积而成,是黄河水灾多发地段。 师:这一段大家主要掌握凌汛的概念,出现的地段,发生的时间,新中国成立的前后,政府对防凌的态室。 师:什么叫凌汛, 师:凌汛是由于冰坝阻塞水流现象。问:冰坝为什么会阻塞水流,什么时间有这种现象,什么地方会发生这种现象, 生:……(答不准确)师:依书补充,读课本83页最后一行到84页第四行:“凌 汛在上游……抬高水位”。教师指导学生划下这一段内容,并在适当地方写上“地点”、“时间”和“原因”几个字。问:它与河流的什么形状有关,我国还有哪个河流有这个突出的水文现象,「教师从河道的流向,指图启发」 生:它与黄河的干流呈“几”字形有关,松花江也有这个现象。 师:对,它与黄河干流的“几”字形有关。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城每年就有艰巨的防凌任务。其实我国北方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都有这个现象。教师接着描述新中国成立以前和以后,政府对凌害的不同态度。 指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看全河,这么长的河流,对我国影响非常大。它有许多毛病。问:要如何治理, 生:……(题目太大,一时答不出来) 师:在下游:?培堤,就是“锁河”,这是应急的,是“治标”,但是一定要做。每年用几百万民工与黄水作“抢高比赛”,使用的土石方材料达到惊人的天文数字。?引黄淤灌:就是兴建虹吸工程,[板画,边板画边说明,主要要注意画时虹吸管的左边要高些,要接触到水面,右边要低些,这样水才能够吸出来]。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沿江的三十多个县普遍兴建了引黄淤灌工程和几百处的提灌站,使肥沃的黄水,能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 这是“治标”,要彻底解决要搞“洽本”,问:“治本”是什么, 生:水土保持。 师:对,治黄的关键是中游的泥沙问题,它的根本的措施是造林、种草、绿化大地,实现清水长流。此外,?在山坡修水平梯田;?在沟壑打坝淤地;?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所以,要退耕还草,退耕还牧「板书j,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师:黄河上、中游的水力资源很大,要充分利用,问:应如何充分利用, 生:建水电站。 师:对,要搞梯级开发。目前干流上已建成7座大水利枢纽。兰州附近已初步建成梯级开发厂请同学翻书的85页用红铅笔划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并在图边注上“倒看”,接着看刘家峡水流从西南向东北八盘峡流去]。在青海省,除有目前黄河“水龙头”龙羊峡和兰州以下述几处峡谷外,还有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在建中)等大型水利枢纽。真是“峡谷明珠放异彩”[板书]。 师:治河还必须注意综合效益。问:为什么, 生:…… 师:因为?本区年雨量较少,农业灌溉用水多;?本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因此要注意发挥防洪、灌溉、发电以及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 师:小结:过去人们认为黄河“三年两决口”,每次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被称为“害河”是“中国的忧患”,因此怕、怨黄河,想离开黄河流域。[板书:怕、怨、想离开] 曹在人们看到哺育自己的黄河,又以肥沃的黄水滋润两岸的农田,使其获得丰收,做到:“变害为利”,因此爱、恋黄河,离不开黄河流域。[板书:爱、恋、离不开] 五、思考和练习: 课本86页第三题(填表)。
本文档为【195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现任广东省教育厅教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4KB
软件:Word
页数:294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8-01-20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