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施工验收规范

施工验收规范

举报
开通vip

施工验收规范发表于《电工论坛》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6章 一品黄山 楼主发帖时间:2007-4-6 14:19:00 博客播客收藏回复加为好友发送消息 第四章仪表设备的安装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就地安装仪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光线充足,操作和维修方便;不宜安装在振动、潮湿、易受机械损伤、有强磁场干扰、高温、温度变化剧烈和有腐蚀性气体的地方。 二、仪表的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2~1.5米。就地安装的显示仪表应安装在手动操作阀门时便于观察仪表示值的位置。 第4.1.2条...

施工验收规范
发表于《电工论坛》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4-6章 一品黄山 楼主发帖时间:2007-4-6 14:19:00 博客播客收藏回复加为好友发送消息 第四章仪表设备的安装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就地安装仪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光线充足,操作和维修方便;不宜安装在振动、潮湿、易受机械损伤、有强磁场干扰、高温、温度变化剧烈和有腐蚀性气体的地方。 二、仪表的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2~1.5米。就地安装的显示仪表应安装在手动操作阀门时便于观察仪表示值的位置。 第4.1.2条仪表安装前应外观完整、附件齐全,并按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规定检查其型号、规格及材质。第4.1.3条仪表安装时不应敲击及振动,安装后应牢固、平正。 第4.1.4条设计规定需要脱脂的仪表,应经脱脂检查合格后方可安装。 第4.1.5条直接安装在工艺管道上的仪表,宜在工艺管道吹扫后压力试验前安装,当必须与工艺管道同时安装时,在工艺管道吹扫时应将仪表拆下。仪表外壳上箭头的指向应与被测介质的流向一致。仪表与工艺管道连接时,仪表上法兰的轴线应与工艺管道轴线一致,固定时应使其受力均匀。 第4.1.6条直接安装在工艺设备或管道上的仪表安装完毕,应随同工艺系统一起进行压力试验。 第4.1.7条仪表及电气设备上接线盒的引入口不应朝上,以避免油、水及灰尘进入盒内,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密封措施。 第4.1.8条仪表和电气设备标志牌上的文字及端子编号等,应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正确、清楚。 第4.1.9条仪表及电气设备的接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接线前应校线并标号。 二、剥绝缘层时不应损伤线芯。 三、多股线芯端头宜烫锡或采用接线片。采用接线片时,电线与接线片的连接应压接或焊接,连接处应均匀牢固、导电良好。 四、锡焊时应使用无腐蚀性焊药。 五、电缆(线)与端子的连接处应固定牢固,并留有适当的余度。 六、接线应正确,排列应整齐、美观。 七、仪表及电气设备易受振动影响时,接线端子上应加弹簧垫圈。 八、线路补偿电阻应安装牢固,拆装方便,其阻值允许误差为±0.1欧姆。 第二节温度仪表 第4.2.1条在多粉尘的工艺管道上安装的测温元件,应采取防止磨损的保护措施。 第4.2.2条热电偶或热电阻安装在易受被测介质强烈冲击的地方,以及当水平安装时其插入深度大于1米或被测温度大于700℃时,应采取防弯曲措施。 第4.2.3条表面温度计的感温面应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固定牢固。 第4.2.4条压力式温度计的温包必须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毛细管的敷设应有保护措施,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50毫米,周围温度变化剧烈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第三节压力仪表 第4.3.1条测量低压的压力表或变送器的安装高度,宜与取压点的高度一致。 第4.3.2条就地安装的压力表不应固定在振动较大的工艺设备或管道上。 第4.3.3条测量高压的压力表安装在操作岗位附近时,宜距地面1.8米以上,或在仪表正 面加保护罩。 第四节流量仪表 第4.4.1条孔板和喷咀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孔板或喷咀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孔板的入口和喷咀的出口边缘应无毛刺和圆角,并按现行的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安装和使用》的规定复验其加工尺寸; 二、安装前进行清洗时不应损伤节流件; 三、孔板的锐边或喷咀的曲面侧应迎着被测介质的流向; 四、在水平和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的孔板或喷咀,若有排泄孔时,排泄孔的位置对液体介质应在工艺管道的正上方,对气体及蒸汽介质应在工艺管道的正下方; 五、孔板或喷咀与工艺管道的同轴度及垂直度,应符合本规范第2.4.5条的规定; 六、环室上有“+”号的一侧应在被测介质流向的上游侧,当用箭头标明流向时,箭头的指向应与被测介质的流向一致; 七、垫片的内径不应小于工艺管道的内径。 第4.4.2条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正、负压室与测量管路的连接必须正确。 第4.4.3条转子流量计的安装应呈垂直状态,上游侧直管段的长度不宜小于5倍工艺管道内径,其前后的工艺管道应固定牢固。 第4.4.4条靶式流量计靶的中心,应在工艺管道的轴线上。 第4.4.5条涡轮流量计的前置放大器与变送器间的距离不宜大于3米。 第4.4.6条电磁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流量计、被测介质及工艺管道三者之间应连成等电位,并应接地; 二、在垂直的工艺管道上安装时,被测介质的流向应自下而上,在水平和倾斜的工艺管道上安装时,两个测量电极不应在工艺管道的正上方和正下方位置; 三、口径大于300毫米时,应有专用的支架支撑; 四、周围有强磁场时,应采取防干扰措施。 第4.4.7条椭圆齿轮流量计的刻度盘面应处于垂直平面内。 第五节物位仪表 第4.5.1条浮筒液面计的安装应使浮筒呈垂直状态。其安装高度宜使仪表全量程的处为正常液位。 第4.5.2条用差压计或差压变送器测量液位时,仪表,安装高度不应高于下部取压口。注:用双法兰式差压变送器、吹气法及利用低沸点液体汽化传递压力的方法测量液位时,不受此规定限制。 第4.5.3条双法兰式差压变送器毛细管的敷设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的规定。 第4.5.4条放射性同位素物位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安装前应制订施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并严格执行; 二、安装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的规定; 三、在仪表安装地点应有明显的警戒标志。 第4.5.5条负荷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传感器的安装应呈垂直状态,各个传感器的受力应均匀; 二、当有冲击性负载时应有缓冲措施。 第六节分析仪表 第4.6.1条预处理装置应单独安装,并宜靠近传送器。 第4.6.2条被分析样品的排放管应直接与排放总管连接,总管应引至室外安全场所,其集液处应有排液装置。 第七节凋节阀、执行机构和电磁阀 第4.7.1条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介质流动的方向一致。 注:当有特殊要求时,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第4.7.2条安装用螺纹连接的小口径调节阀时,必须装有可拆卸的活动连接件。 第4.7.3条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操作手轮应处在便于操作的位置。 第4.7.4条执行机构的机械传动应灵活,无松动和卡涩现象。 第4.7.5条执行机构连杆的长度应能调节,并应保证调节机构在全开到全关的范围内动作灵活、平稳。 第4.7.6条当调节机构能随同工艺管道产生热位移时,执行机构的安装方式应能保证其和调节机构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第4.7.7条气动及液动执行机构的信号管应有足够的伸缩余度,不应妨碍执行机构的动作。第4.7.8条液动执行机构的安装位置应低于调节器。当必须高于调节器时,两者间最大的高度差不应超过10米,且管路的集气处应有排气阀,靠近调节器处应有逆止阀或自动切断阀。第4.7.9条电磁阀在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 说明书 房屋状态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焊机说明书下载罗氏说明书下载GGD说明书下载 的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绝缘电阻。 第五章仪表供电设备及供气、供液系统的安装 第一节供电设备 第5.1.1条装前应检查设备的外观和技术性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继电器、接触器及开关的触点,接触应紧密可靠,动作灵活,无锈蚀、损坏; 二、固定和接线用的紧固件、接线端子,应完好无损,且无污物和锈蚀; 三、防爆设备、密封设备的密封垫、填料函,应完整、密封; 四、设备的电气绝缘、输出电压值、熔断器的容量以及备用供电设备的切换时间,应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五、设备的附件齐全,不应缺损。 第5.1.2条不宜将设备安装在高温、潮湿、多尘、有爆炸及火灾危险、有腐蚀作用、振动及可能干扰其附近仪表等场所.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5.1.3条设备的安装位置应选在便于检查、维修、拆卸,通风良好,且不影响人行和邻近设备安装与解体的场所。 第5.1.4条设备的安装应牢固、整齐、美观,设备位号、端子编号、用途标牌、操作标志及其他标记,应完整无缺,书写正确清楚。 第5.1.5条检查、清洗或安装设备时,不应损伤设备的绝缘、内部接线和触点部分。无特殊原因时,不应将设备上已密封的可调装置及密封罩启封。当必须启封时,启封后应重新密封,并做好记录。 第5.1.6条固定设备时,应使设备受力均匀。 第5.1.7条盘上安装的供电设备,其裸露带电体相互间或与其他裸露导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4毫米,当无法满足时,相互间必须可靠绝缘。 第5.1.8条供电箱安装在混凝土墙、柱或基础上时,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箱体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3~1.5米; 二、成排安装的供电箱,应排列整齐、美观。 第5.1.9条金属供电箱应有明显的接地标记;接地线连接应牢固可靠。 第5.1.10条整流器在使用前应检查其输出电压,电压值应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第5.1.11条稳压器在使用前应检查其稳压特性,电压波动值应符合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第5.1.12条不间断电源系统安装完毕,应检查其自动切换装置的可靠性,切换时间及切换电压值应符合设计规定。 第5.1.13条供电设备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间的绝缘电阻,用500伏兆欧表测量时,不应小于5兆欧。当安装使用说明书中有特殊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 第5.1.14条供电系统送电前,系统内所有的开关,均应置于“断”的位置,并应检查熔断器容量。 第二节供气系统 第5.2.1条供气管采用镀锌钢管时,应用螺纹连接,连接处必须密封;缠绕密封带或涂抹密封胶时,不应使其进入管内。采用无缝钢管时可用焊接,焊接时焊渣不应落入管内。 第5.2.2条控制室内的供气总管应有不小于1∶500的坡度,并在其集液处安装排污阀,排污管口应远离仪表、电气设备及接线端子。装在过滤器下面的排污阀与地面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 第5.2.3条供气系统内安全阀的动作压力应按规定值整定。 第5.2.4条空气干燥器再生切换装置的切换阀应清洗干净,不应堵塞,动作应正确、灵活,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周期进行整定。 第5.2.5条供气系统采用的管子、阀门、管件等,在安装前均应进行清洗,不应有油、水、锈蚀等污物。 第5.2.6条供气系统的配管应整齐、美观,其末端和集液处应有排污阀。在水平干管上支管的引出口,应在干管的上方。 第5.2.7条供气系统的压力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八章第六节的规定。 第5.2.8条供气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吹扫,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吹扫前,应将控制室供气总管入口、分部供气总入口和接至各仪表供气入口处的过滤减压阀断开并敞口,先吹总管,然后依次吹各支管及接至各仪表的管路; 二、应使用符合仪表空气质量标准、压力为5×~7×帕(5~7千克力/)的压缩空气。 三、当排出的吹扫气体内固体尘粒以及油、水等杂质的含量,不高于进入供气系统前的含量时,即为吹扫合格。 第5.2.9条供气系统吹扫完毕,控制室、现场供气总管的入口阀和干燥器及空气贮罐的入口、出口阀,均应有“未经许可不得关闭”的标志。 第5.2.10条供气装置使用前,应按设计规定整定供气压力值。 第三节供液系统 第5.3.1条本节规定仅适用于压力不大于16×帕(16千克力/)的液压调节供液系统的安装。 第5.3.2条贮液箱的安装位置应低于回液集管,回液集管与贮液箱上回液管接头间的最小高差,宜为0.3~0.5米。 第5.3.3条油压管路不应平行敷设在高温工艺设备、管道的上方。与热表面绝热层间的距离,应大于150毫米。 第5.3.4条液压泵的自然流动回液管的坡度不应小于1∶10,否则应将回液管的管径加大。当回流落差较大时,为减少泡沫,应在集液箱之前安装一个水平段或“U”型弯管。 第5.3.5条回液管路的各分支管与总管连接时,支管应顺介质流动方向与总管成锐角连接。第5.3.6条贮液箱及液压管路的集气处应有放空阀;放空管的上端应向下弯曲180度。 第5.3.7条供液系统用的过滤器,安装前应检查其滤网是否符合产品规定标准,并应清洗干净。进口与出口方向不得装错,排污阀与地面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距离。 第5.3.8条接至液压调节器的液压流体管路,不应有环形弯或曲折弯。 第5.3.9条液压调节器与供液管和回液管连接时,应采用金属耐压软管。 第5.3.10条供液系统内的逆止阀或闭锁阀,在安装前应清洗、检查和试验。 第5.3.11条供液系统的压力试验,应符合本规范第八章第六节的规定。 第5.3.12条供液系统应进行清洗,并应按设计及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5.3.13条供液系统清洗完毕,液压装置的供液阀和回液阀以及执行器和总管之间的切断阀,应有“未经许可不得关闭”的标志。 第六章仪表用电气线路的敷设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6.1.1条电缆(线)敷设前,应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并用直流500伏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电阻值不应小于5兆欧;当有特殊规定时应符合其规定。 第6.1.2条线路应按最短途径集中敷设、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不宜交叉。 第6.1.3条线路不应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有腐蚀性介质排放、潮湿以及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干扰的区域。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保护或屏蔽措施。 第6.1.4条线路不应敷设在影响操作,妨碍设备检修、运输和人行的位置。 第6.1.5条当线路周围环境温度超过65℃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处在有可能引起火灾的火源场所时,应加防火措施。 第6.1.6条线路不宜平行敷设在高温工艺设备、管道的上方和具有腐蚀性液体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的下方。 第6.1.7条线路与绝热的工艺设备、管道绝热层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0毫米,与其他工艺设备、管道表面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50毫米。 第6.1.8条架空敷设的线路从户外进入室内时,应有防水措施。 第6.1.9条线路的终端接线处以及经过建筑物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处,应留有适当的余度。第6.1.10条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当无法避免时,应在分线箱或接线盒内接线,接头宜采用压接;当采用焊接时应用无腐蚀性的焊药。补偿导线宜采用压接。同轴电缆及高频电缆应采用专用接头。 第6.1.11条敷设线路时,不宜在混凝土梁、柱上凿安装孔,在防腐蚀的厂房内不应破坏防腐层。 第6.1.12条线路敷设完毕,应进行校线及标号,并按本规范第6.1.1条的规定,测量绝缘电阻。 第6.1.13条测量线路绝缘电阻时,必须将已连接上的仪表设备及元件断开。 第6.1.14条在线路的终端处和地下人井处,应加标志牌;地下埋设的线路,应在其正上方地面上加标桩;标志牌和标桩应坚固、明显、防腐蚀,其上的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落。 第二节支架的安装 第6.2.1条制作支架时应将材料矫正、平直。切口处不应有卷边和毛刺。制作好的支架应牢固、平正、尺寸准确。 第6.2.2条安装支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金属结构上和混凝土构筑物的预埋件上,应采用焊接固定。 二、在混凝土上,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三、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工艺管道上,应采用“U”型螺栓或卡子固定。 四、在允许焊接支架的金属工艺设备、管道上,可采用焊接固定。当工艺设备、管道与支架不是同一种材质或需要增加强度时,应预先焊接一块与工艺设备、管道材质相同的加强板后,再在其上面焊接支架。 五、支架应固定牢固、横平竖直、整齐美观。在同一直线段上的支架间距应均匀。 六、支架安装在有坡度的电缆沟内或建筑物构架上时,其安装坡度应与电缆沟或建筑物构架的坡度相同;安装在有弧度的设备或构架上时,其安装弧度应与设备或构架的弧度相同。 第6.2.3条支架不应安装在具有较大振动、热源、腐蚀性液滴及排污沟道的位置;也不宜安装在具有高温、高压、腐蚀性及易燃易爆等介质的工艺设备、管道以及能移动的构筑物上。第6.2.4条水平安装的汇线槽及保护管用的金属支架间距宜为2米;在拐弯处、终端处及其他需要的位置可适当减小间距;垂直安装时可适当增大间距。 第6.2.5条电缆支架间距宜为:当电缆水平敷设时为0.8米,垂直敷设时为1.0米。 第三节汇线槽的安装 第6.3.1条制作好的汇线槽应平整,内部光洁、无毛刺,加工尺寸准确。 第6.3.2条汇线槽采用焊接连接时应牢固,不应有显著变形。 第6.3.3条汇线槽采用螺栓连接或固定时,宜用平滑的半圆头螺栓,螺母应在汇线槽的外侧,固定应牢固。 第6.3.4条汇线槽的安装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其上部与天花板(或楼板)之间应留有便于操作的空间。垂直排列的汇线槽拐弯时,其弯曲弧度应一致。 第6.3.5条槽与槽之间、槽与仪表盘(箱)之间、槽与盖之间、盖与盖之间的连接处,应对合严密。 第6.3.6条汇线槽安装在工艺管架上时,宜在工艺管道的侧面或上方。 注:对于高温管道,不应在其上方。 第6.3.7条汇线槽拐直角弯时,其最小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电缆外径的10倍。第6.3.8条当直接由汇线槽内引出电缆时,应用机械加工方法开孔,并采用合适的护圈保护电缆。 第6.3.9条汇线槽应有排水孔。 第6.3.10条汇线槽的直线长度超过50米时,宜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 第四节电缆(线)保护管的敷设 第6.4.1条保护管不应有变形及裂缝,其内部应清洁、无毛刺,管口应光滑、无锐边。 第6.4.2条埋入混凝土内的保护管,管外不应涂漆。 第6.4.3条弯制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保护管的弯成角度不应小于90度; 二、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当穿无铠装的电缆且明敷设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6倍;当穿铠装电缆以及埋设于地下或混凝土内时,不应小于保护管外径的10倍; 三、保护管弯曲处不应有凹陷、裂缝和明显的弯扁; 四、单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宜超过两个。 第6.4.4条当保护管的直线长度超过30米或弯曲角度的总和超过270度时,应在其中间加装拉线盒。 第6.4.5条保护管的两端管口应带护线箍或打成喇叭形。 第6.4.6条金属保护管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明敷设时宜采用螺纹连接,管端螺纹长度不应小于管接头的。 二、埋设时宜采用套管焊接,管子的对口处应处于套管的中心位置;焊接应牢固,焊口应严密,并应做防腐处理。 三、镀锌管及薄壁管应采用螺纹连接。 四、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场所,以及可能有粉尘、液体、蒸汽、腐蚀性或潮湿气体进入管内的地方敷设的保护管,其两端管口应密封。 五、保护管连接后应保证整个系统的电气连续性。 第6.4.7条保护管与检测元件或就地仪表之间,应用金属软管连接,并有防水弯。与就地仪表箱、分线箱、接线盒、拉线盒等连接时应密封,并用锁紧螺母将管固定牢固。 第6.4.8条埋设的保护管应选最短途径敷设,埋入墙或混凝土内时,离表面的净距离不应 小于15毫米。 第6.4.9条保护管应排列整齐、固定牢固。用管卡固定时,管卡间距应均匀。 第6.4.10条保护管有可能受到雨水或潮湿气体浸入时,应在其可能积水的位置安装排水设施。 第6.4.11条埋设的保护管与公路或铁路交叉时,管顶埋入深度不应小于1米;与排水沟交叉时,离沟底净距离不应小于0.5米;并应延伸出路基或排水沟外1米以上;与地下管道之间的净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6.5.12条的规定。 第6.4.12条穿墙保护管段(或保护罩)两端延伸出墙面的长度,不应大于30毫米。 第6.4.13条穿过楼板(或平台)继续向前明敷设电缆的保护管段,宜高出楼板(或平台) 1米。 第6.4.14条埋设的保护管引出地面时,管口宜高出地面200毫米;当从地下引入落地式仪表盘(箱)时,宜高出盘(箱)内地面50毫米。 第6.4.15条敷设在电缆沟道内的保护管,不应紧靠沟壁。 第6.4.16条在户外和潮湿场所敷设的保护管,引入分线箱或仪表盘(箱)时,宜从底部进入。 第6.4.17条现场分线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周围环境温度不宜高于45℃; 二、到各检测点的距离应适当,箱体中心距地面的高度宜为1.5米; 三、不应影响操作、通行和设备维修。 第6.4.18条拉线盒、接线盒和分线箱均应密封,分线箱应标明编号。 第6.4.19条采用硬质塑料管作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弯管时加热应均匀,管子不应有明显变形与烧焦。 二、用套管加热连接时,管子插入套管内的深度宜大于其外径的1.5倍;当使用粘合剂连接时,应大于1.1倍。 三、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1.5米,对直径小于25毫米的管子不宜大于1米。 四、在管端及连接部件的两侧300毫米处应加以固定。 五、管的直线长度大于30米时,应采取热膨胀补偿措施。 六、与未绝热的高温工艺设备、管道表面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毫米。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第6.4.20条采用混凝土排管作保护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排管的内壁和管口应光滑; 二、排管应有不小于1∶1000的泄水坡; 三、排管对口连接时,相对两孔中心线的偏差不宜大于5毫米;接口处应用水泥密封; 四、排管在改变方向、分支及进出口处,应筑电缆井,并应垫砂; 五、埋入地下的深度及与地下管道之间的净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6.4.11条的规定;埋在人行道下时不应小于500毫米; 六、排管上表面宜涂红色耐腐蚀的颜料作为明显标记。 第五节电缆的敷设 第6.5.1条敷设电缆时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下列规定: 一、交链聚乙烯电缆0℃。 二、低压塑料电缆-20℃。 三、橡皮及聚氯乙烯保护套橡皮绝缘电缆-15℃。 四、裸铅包橡皮绝缘电缆-20℃。 五、其它外护套层橡皮绝缘电缆-7℃。 第6.5.2条敷设电缆应合理安排,不宜交叉;敷设时应防止电缆之间及电缆与其他硬物体之间的摩擦;固定时,松紧应适度。 第6.5.3条塑料绝缘、橡皮绝缘多芯电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下列规定值: 一、有铠装的电缆为其外径的10倍; 二、无铠装的电缆为其外径的6倍。 第6.5.4条仪表信号电缆(线)与电力电缆(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当平行敷设时,其相互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规定。 第6.5.5条在同一汇线槽内的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分类布置;对于交流仪表电源线路和安全联锁线路,应用隔板与无屏蔽的仪表信号线路隔开敷设。 第6.5.6条电缆引入或引出建筑物、隧道、地面,穿过铁路、公路、沟渠、楼板、墙壁时,应安装一段保护管,保护管的安装,应符合本规范第6.4.11、6.4.12、6.4.13和6.4.14条的规定。 第6.5.7条电缆沿支架或在汇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固定牢固: 一、当电缆倾斜坡度超过45度或垂直排列时,在每一个支架上。 二、当电缆倾斜坡度不超过45度且水平排列时,在每隔1~2个支架上。 三、在线路拐弯处和补偿余度两侧以及保护管两端的第一、二两个支架上。 四、在引入仪表盘(箱)、供电盘(箱)前300~400毫米处。 五、在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毫米处。 第6.5.8条数条汇线槽垂直分层安装时,电缆应按下列规定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一、仪表信号线路; 二、安全联锁线路; 三、仪表用交流和直流供电线路。 第6.5.9条明敷设的仪表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和强静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米;当采用屏蔽电缆或穿金属保护管以及在汇线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米。 第6.5.10条电缆直接埋地敷设时,其上下应铺100毫米厚的砂子,砂子上面盖一层砖或混凝土护板,复盖宽度应超过电缆边缘两侧50毫米;电缆应埋在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防止损坏电缆的措施,但埋入深度不应小于700毫米。 第6.5.11条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与建筑物地下基础间的最小净距离宜为1.6米,与电力电缆间的最小净距离应为0.5米。 第6.5.12条直接埋地敷设的电缆不应沿任何地下管道的上方或下方平行敷设。当沿地下管道两侧平行敷设或与其交叉时,最小净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平行时为1.0米,交叉时为0.5米。 二、与热力管道平行时为2.0米,交叉时为0.5米,当电缆周围土壤温升超过10℃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三、与水管道或其他工艺管道平行或交叉时均为0.5米。 第6.5.13条电缆在隧道或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汇线槽内。当电缆进入建筑物后,电缆沟道与建筑物间应隔离密封。 第6.5.14条电缆敷设后,两端应做电缆头。 第6.5.15条制作电缆头时,绝缘带应干燥、清洁、无折皱、层间无空隙,抽出屏蔽接地线时,不应损坏绝缘;在潮湿或有油污的场所,应有相应的防潮、防油措施。 第六节补偿导线和电线的敷设 第6.6.1条补偿导线应穿保护管或在汇线槽内敷设,不应直接埋地敷设。 第6.6.2条当补偿导线和测量仪表之间不采用切换开关或冷端温度补偿器时,宜将补偿导线直接和仪表连接。 第6.6.3条当补偿导线进行中间和终端接线时,严禁接错极性。 第6.6.4条补偿导线不应与其他线路在同一根保护管内敷设。 第6.6.5条电线宜穿保护管敷设。 第6.6.6条补偿导线和电线穿管前应清扫保护管,穿管时不应损伤导线。 第6.6.7条仪表信号线路、仪表供电线路、安全联锁线路、本质安全型仪表线路以及有特殊要求的仪表信号线路,应分别采用各自的保护管。 第七节仪表盘(箱、架)内的配线 第6.7.1条仪表盘(箱、架)内的线路可敷设在小型汇线槽内,也可明敷设;当明敷设时,电缆、电线束应用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扎带扎牢,扎带间距宜为100毫米。 第6.7.2条电线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外径的3倍。 第6.7.3条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和非本质安全型仪表的信号线应加以分隔。当仪表有特殊要求时,应按仪表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配线。 第6.7.4条仪表盘(箱、架)内的线路不应有中间接头,其绝缘护套不应有损伤。 第6.7.5条仪表盘(箱、架)内端子板两端的线路,均应按施工图纸标号。 第6.7.6条每一个接线端上最多允许接两根芯线。 第6.7.7条接线端子板的安装应牢固;当其在仪表盘(箱、架)底部时,距离基础面的高度宜为250毫米。在顶部或侧面时,与盘(箱、架)边缘的距离宜为100毫米。多组接线端子板并列安装时,其间隔净距离宜为200毫米。 第6.7.8条剥去外部护套的橡皮绝缘芯线及接地线、屏蔽线,应加设绝缘护套。 第6.7.9条导线与接线端子板、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时,应留有适当余度
本文档为【施工验收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9-03-30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