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举报
开通vip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第25卷. 第2期2008年6月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 Vo1.25No.2 Jun.2008 均为名家之作,他们的作品,不仅故事离奇而严谨, 人物鲜明而独特,且大多为神来之笔,清丽可观,被 后人视为楷模.如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琵琶记》: “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 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 又如张琦《衡曲尘谈》评《牡丹亭》:”临川学士,旗鼓 ...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第25卷. 第2期2008年6月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 Vo1.25No.2 Jun.2008 均为名家之作,他们的作品,不仅故事离奇而严谨, 人物鲜明而独特,且大多为神来之笔,清丽可观,被 后人视为楷模.如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琵琶记》: “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 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 又如张琦《衡曲尘谈》评《牡丹亭》:”临川学士,旗鼓 词坛,今玉敬茗诸曲,争脍人口,其最者杜丽娘一剧, 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争胜.”对于这 些大家之作,后人要改它实属不易,充其量只能作些 删节罢了.而一般古典作品,则可以采用”变旧成新” 的方法,因为这一部分作品不仅数量可观,且参差不 齐,有情节漏洞较多的,有语言拙劣的,不得不改,使 其变旧成新.吴吴山《还魂记或问十七条》第三条日: “为曲者有四类:深入情思,文质互见,《琵琶》,《拜 月》其尚也;审音协律,雅尚本色,《荆钗》,《牧羊》其 次也.吞剥坊间谰语,《白兔》,《杀狗》之流也;专事雕 章逸辞,《昙花》,《玉合》之亚也.案头场上,交相为 讥,下此无足观矣.”吴氏的分类大致合理,如称《杀 从现在惟一传世的 狗记》”吞剥坊间谰语”就很正确, 明末汲古阁定本《杀狗记》来看,情况正是如此,作为 “四大传奇”之一,其情节之粗漏,语言之鄙俗,与其 他三种是不相称的.《张协状元》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无论结构还是语言,均显示了初期南戏的粗疏面貌, 永嘉昆剧团采用”变旧成新”的方法将其改编并取得 成功,再一次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李渔的上述主张是颇有远见的. 参考文献: [11李渔.闲情偶寄[My,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982. [2】吴梅.顾曲麈谈[My,王卫民.吴梅戏曲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集.北京:中国戏曲出版 社.1983:30.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 [3】汤显祖与宜伶罗章二[My,玉茗堂尺牍:卷六 社.1999:1519. [4】汤显祖.答凌初成【My,玉茗堂尺牍:卷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1442. [5】王骥德.曲律[My,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1982:165. [6】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朱琳 (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后,昆曲活动中心渐渐移至上海,使之成为近代昆曲活动的大 舞台.江浙移民为上海 昆曲活动的中坚,并给予昆曲鼎力支持.他们的活动,一方面,源于移民情结,虽然相对较弱;另 一方面,还源于昆曲 自身的特性.从昆曲在近代上海的状况以及江浙移民与昆曲的关系中,可见上海既以”洋”为 时尚,又以”海”之包容 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关键词:昆曲;上海;江浙移民;活动中心 中图分类号:G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08)02—0007-06 昆曲向以苏州为根据地,以北京,扬州,杭州,南 京等大城市为据点,但自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 后,昆曲活动中心渐渐转移至上海.[1l这不仅是昆班 被迫流落上海谋生的结果,更是由于江南的部分江 浙移民爱好昆曲并努力予以挽救而致,也是移民情 结的隐隐反映. 一 ,上海——近代昆曲活动的大舞台 上海成为近代昆曲活动中心,主要体现在如下 几方面: 其一,苏州昆曲班社以上海为演出据点.自太平 天国革命后,驰名江南的晚清姑苏四大昆班——大 章,大雅,鸿福,全福扎根于上海.至民国时期,苏州 惟一昆班——”传字辈”也主要活动于上海.扬州,宁 波等地的昆班在本地演出不济时,也不定时赴上海 演出. 其二,在晚清时期,尤其是同治,光绪年间,上海 租界有一所资格较老的品牌昆戏园——三雅园.该 剧院是上海最早的戏园,创办于咸丰元年(1851 — 7一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 年),位于上海旧城厢内,毁于咸丰四年(1854年)小 刀会起义撤退时的战火中.几年后,上海豫园内园浙 绍分所附设的戏园迁居小东门外,沿用三雅园名,并 于同治三年(1864年)迁至英租界石路花墙市屋边. 此后,三雅园陆续在石路满庭芳,金桂轩,宝善街大 观园旧址营业,直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月 二十九日彻底结束昆剧演出.’然三雅园不断变换 门市,又屡易其主,旋演旋歇,但前后断断续续坚持 了近40年,始终是昆班艺人的主要活动基地,凝聚 了当时昆班的主力,是当时全国惟一长期,专门上演 昆曲的戏园.而且,上演了可观的戏目.笔者对同治 十一年(1872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申报》上 昆曲戏目广告进行了粗略统计,在近20年的时间 内,三雅园共演出约500出折子戏.此外,上海的聚 美轩,丰乐园,集秀园,聚秀园等也曾经短暂上演过 昆曲,还有丹桂园,金桂轩,天仙茶园等京戏园也偶 尔邀请昆班.【3】lm 其三,上海曲社较多,活动频繁.晚清上海的清 曲社兴盛,”挹青拍红赓飚冽扬诸社,城南北犹不可 计数”s.自清道光年问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 上海城内较为出名的曲社总数不下50个,瑚遥 遥领先于其他城市.有的曲社社员众多,赓春曲社成 员多时达到百余人.【3l曲社成员活跃,如平声曲社, 每月举行一次”同期”,常年不辍,前后多达200余 次.即便是在抗战期间,”曲社在民国三十年的孤 岛上,无疑的’平生社(按:昆曲曲社)’是相当的活 跃”?.曲社成员坚持传统昆曲演唱技巧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风范 的同时,还保存了不少昆剧舞台上即将失传的剧目, 编排了一些新剧目. 其四,江苏,浙江等地曲友不断至上海进行大会 串活动,掀起一阵阵昆曲活动高潮.在晚清时期,三 雅园一般在结束上半年演出或年底封箱前,会邀请 曲社诸人表演.如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十六日, “特请姑苏,浙,湖清客串会戏”.本年六月三日,又 “敬请苏浙名佳清客串剧”.力雄厚的曲社,也邀 请江浙等地的曲友不定期串唱,”每逢岁阑会串之 多,初本邑曲社诸人之外,且有湖州嘉兴苏州松江诸 曲社员,不远数百里而来,加入登台,兴复不浅,生旦 净丑角色,剧中遂无虞缺乏,以是每岁此种会串,曲 社中皆视为盛举”哪.民国时期,啸社于1936年邀 请浙江海宁永言社,桐乡陶社,嘉兴怡情社等会唱, 参加者共77人,称盛一时.上海成为江浙一带 一 8一 曲社客串中心,是近代昆曲爱好者之间及其与演员 相互交流的基地. 上海之所以成为昆曲活动中心,有一定的历史 基础.上海所属松江地区与苏州接壤,社会风俗深受 苏州浸染.魏良辅新声昆山腔改革后不久,松江已形 成”不知板腔,再学魏良辅唱”的讴歌热潮.至万历年 问,上海昆曲已具有别于苏州的”劲而疏”的唱腔流 派特色.圈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上海已有昆曲 梨园行会组织——E海局.【q到了近代,上海第一座 营业性戏园乃昆戏园——三雅园,开启了晚清上海 红红火火的戏曲娱乐生活. 除此而外,1860年代后苏州昆班艺人几乎蜗居 上海一地的原因还有如下几方面: 其一,上海的崛起.中国自有戏剧演出以来,演 员都把城镇尤其是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作为大 舞台和谋生的重要地点.上海在1842年开埠并迅速 繁荣,重消遣,求享乐,多花费的消闲风气随之而来. 在当时,”虽然其他商业城市也多少有这方面的变化 趋势,但上海一地是最突出的.”【7】戏曲成为消遣娱 乐业的先锋,如此巨大,潜在的戏剧消费市场对于昆 剧演员来说是抵挡不住的诱惑. 其二,由于周边城市的相对衰落,上海成为最闪 耀的明珠.苏州向来被称为”人间最为繁华之地”O清 代嘉,道时期,海运地位上升,而运河航运衰退,苏州 因此呈现出丧失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趋势,【8】杭州, 南京等地也每况愈下.太平军战事以后,江南传统中 心城市——苏州和杭州更是一蹶不振,成为江南区 域经济形势变化最明显之处.相比之下,更凸显了 上海的繁荣,”沪北弹丸之蕞尔之地,而富丽繁华,甲 于天下.”【0】万般无奈之下,昆班只得逃往上海谋生. 其三,上海租界的特殊性.上海租界号称”国中 之国”,它独立于中国主权之外的政治格局,营造了 一 个有利于戏剧生存的空间,这是苏州等其他任何 城市都不具有的条件.晚清江南时局动荡,”满天烽 火照苏州”时,上海租界茶楼戏园内却另有一番景 象:”隔窗清坐看梳头.”这对昆班转移上海有决定性 的影响,也是其他各种地方戏能够在上海繁衍,壮大 ?学术界一般把三雅园彻底关闭的时间定在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一 日,笔者核对《申报》,认为此说有误. ?赵景深:《一年来上海曲社的动态》,《戏曲》创刊号,第3页. ?《申报》光绪元年五月十六日,光绪元年六月三日. 2008年第2期朱琳: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的原因.昆班转移至上海有三次重要契机:第一次是 “自咸丰庚申发逆蹂躏,苏城失陷,各班分散逃避,在 申者尚存百十余名,在夷场分设两班开演,计久乐 园,丰乐园,暂为糊口”[111.第二次是同治皇帝晏驾, 民间”遏密八音”,戏院照例停锣二十七个月,但上海 租界各戏园只需”遵例停演百日”.实际的情况是,不 至百日,就”准予权演清唱”.一时间,昆剧艺人从苏 州涌向上海.?第三次是慈安太后之死,民间照例不 准演剧,昆班只好蜂拥至上海租界. 总之,昆曲艺人群聚上海是形势所迫以及上海 巨大吸引力双重作用的结果,最直接的原因是,上海 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江浙文士,商人,他们在现代都市 上海,既慕求新兴文化娱乐,又与传统文娱生活藕断 丝连,部分还具有保护古典文化的”先觉”,昆曲活动 中心循着大批江浙移民的足迹而转移到了上海. 二,江浙移民:上海昆曲活动的中坚 近代上海的昆曲受众多为江浙移民.江浙人向 上海流动的第一次高峰是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 及随后的几年,一时间”江浙孑遗,无不趋上海”?.他 们是早期上海移民的主体,这些移民中善于经商的 商贾群体和高文化水平的文人群体,代表着中国最 先进的民间经济,文化势力.【2】有学者指出,”晚清最 先进入上海的文人学士绝大部分来自江南”【】31.”江 南士绅来到上海,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消费的 热情,在这种需求驱使下,租界的商业(尤其是奢侈 品)和娱乐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后陆续兴起.” 正是在第一次江浙移民潮中,上海昆曲演出首次达 到高峰.1860年代,姑苏四大名班集中在此演出,且 “生意不恶”,n习所以,丰乐园,久乐园等戏园竞演昆 曲.山阴一位诗人胡寿田在太平天国时期”旅食”上 海,他亲眼目睹了当时上海昆曲演出的热潮,有诗 云:”梨园新演《春灯谜》,城外人向城内跑.”[161 上海经济繁荣,提供谋生的渠道宽广,源源不断 地吸纳江浙移民.他们是推动上海昆曲发展的主导 力量.哀梨老人的《同光梨园纪略》记载:当京戏风靡 上海滩时,三雅园昆戏”除苏,松,常,太,杭,嘉,湖七 属人外,余少问津”.在现今所能见到反映上海昆曲 状况的代表性笔记,日记中,作者多为江浙人.例如, 王韬(吴县角直人)的《瀛蠕杂志》,李慈铭(会稽人) 的《越缦堂日记》,绛芸馆主人(杭州人)的《绛芸馆日 记》,张元济(海盐人)的《张元济日记》,葛元煦(杭州 人)的《沪游杂记》,池志激(瑞安人)的《沪游梦影》. 他们是稳定的,可靠的昆曲观众.张元济在其《张元 济日记》中就有多处记载他观赏昆曲的情况,如1937 年3月7日:”夜赴湖社听昆曲,午夜十二时归.”1937 年3月8日:”夜饭后往湖社看昆剧,至午夜十二时 归.”?他后来甚至达到”非昆莫听”的地步.?现代着名 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苏州人),20世纪30年代居沪 期间,”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逼迫”,常去大世 界观赏昆剧.[171 江浙移民不仅是昆曲最忠实的观众,更是各昆 曲社的主体力量,他们中有的是曲社重要发起者,组 织者.例如,益社由”旅沪江浙各省昆曲家俞伯陶,殷 震贤等”组织;上海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曲社—— 赓春曲社,1933年起社务由徐凌云(海宁人)主持, 1945年继由管际安(吴县人)安排同期活动,且曲社 活动多在殷震贤(昆山人)寓所举行.再如粟社,社长 为穆藕初(原籍苏州),副社长为谢绳祖(湖州人),曲 务主任为徐凌云,俞振飞(成长于苏州).[2147-48有的 为数个曲社的顶梁柱,如殷震贤同时为倚云集,赓春 社,平声社,青社等曲社的台柱.n叽乎每一个昆曲社 都有江浙人的身影,部分曲社则为清一色江苏,浙江 人,如挹清集为湖州丝业帮曲社;吴局为苏州帮曲 社;啸社以浙籍居沪银行界人员为多,尤其为海宁银 行帮为众;应啸社”以浙籍居多”.[2147-6曲社带有同乡 会间的娱乐色彩.近代上海着名曲家,曲友以江浙人 占绝对多数,《昆曲辞典》共介绍上海曲友20位,其 中籍贯为苏州,嘉兴等江南地区者达l5位.09~t9-7o 迁居上海的江浙名门,许多家庭延请笛师,曲师 至家拍曲,授艺,着名湖州商人后裔谢绳祖,邀请俞 振飞定期为其按拍吹唱,0914s7他自己及夫人,胞妹乃 至全家皆为昆曲能手,粟社首次同期之时,共有五位 女士,其中,”两人系谢绳祖之妹,一人是绳祖之夫 人.”@着名画家樊少云,因长期生活于苏州,其子女 深受苏州及家父的影响,个个擅长唱曲,活跃于2O 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曲坛.? ?《申报》光绪元年二月二十二日. ?《同治上海县志》卷十一. ?转引白柳和城:《张元济与昆曲》,《上海文化史志通讯》第5期,第 62页. ?柳和城:《张元济与昆曲》,《上海文化史志通讯》第5期,第58页. ?《益社昆曲俱乐部已成立》,《申报)1924年2月28日. ?沈彝如遗作,沈淦祥整理:《六十年前沪昆两地度曲盛况》,《昆山 文史》第3辑,第138页. ?樊诵芬:《回忆苏州幔亭女子曲社》,《昆剧艺术》创刊号,第65页. 一 9一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 这些江浙人还经常联络家乡曲友来沪会串,赛 曲,如1914年1O月,江浙各地曲友在润鸿曲社的邀 请下,到上海进行大会串.[31551”浙昆曲家叶瘦鸿,李福 卿,王金瑁等,在浙演唱,声誉卓着.叶君等拟游历海 内,以复兴昆曲……在沪浙人张息疚,李健等,闻之 极表欢迎,去函促装.”的借喜庆之机,邀请曲友 或昆班庆贺,如1924年穆藕初母亲寿诞时,邀请苏 州昆剧传习所全体学员赶至上海,于南市大富贵酒 家演唱昆剧堂会三天.(刘富棵(浙江嘉兴濮院镇人, 今属桐乡县),1934年1月13日六十寿辰,苏,沪曲 友共祝,着名曲学家吴梅也亲往上海为其祝贺.[191682 上海的江浙曲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文 职人员,例如袁薇,1941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定 居上海,从事会计,文书工作等;张英阁,2O世纪3O 年代于上海会计事务所等任职;许伯道,2O世纪3O 年代迁居上海,于国华银行习笔札之职;宋衡之,永 大银行上海分行职员;管际安,肄业于上海南洋公 学,曾先后任职于上海《中华民报》《民权报》《民国日 报》等.另一种为商人,如陈少岩,周紫垣乃湖州丝 商;[191679-70被后世称为”俞家唱徐家做”的徐凌云,他 的祖,父辈为海宁商人,后迁居上海.此外,还有以一 技之长谋生于上海的,如以画为业的邱梓琴,以医为 术的殷震贤等,他们是苏州,昆山等地人,热爱昆曲 并积极参与有关昆曲的各项活动. 三,江浙移民对昆曲的扶持 江浙移民中不但有喜好昆曲者,更不乏以物质 和精神力量积极扶持者.晚清时期,名日高昌寒食 生(浙江绍兴人)者,为扭转昆曲一蹶不振之状而创 作《乘龙佳话》,并通过”排场取其奇而新”,”曲文取 少而易”,希望以此挽救昆剧,当然,其绵薄之力无法 换来回天之术.c19世纪末,三雅园彻底关闭,仅 存的昆班——全福班艺人走投无路,昆曲的命运处 于千钧一发之时,张园主人(无锡巨商张叔和)伸出 援手.承允昆曲艺人在此演出.如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他们以”味莼园大洋房内三雅园文班”名 义演出,并坚持了相当一段时间.【2.1张氏味莼园 由此成为继三雅园之后昆班活动的又一个基地,?昆 班艺人得以断断续续在此演出,直至创办昆剧传习 所,使得昆曲没有完全绝迹. |(一)从”传字辈”成长看江浙移民对昆曲的贡献 江浙移民对昆曲的扶持,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对 昆剧”传字辈”的培养和鼎力支撑.在1920年代初, 一 1O一 昆曲已没有一副完整班社,在此情况下,穆藕初等发 动百余人成立”昆曲保存社”.保存社中多为江浙人 士,如昆山籍的沈彝如,张志乐,沈梦伯,闵采臣,王 尧民,殷震贤等.?随后,他们四方张罗筹建昆剧传习 所.1922年2月,以江浙移民为骨干的粟社,会同上 海,苏州曲家,以”昆曲保存社”名义为昆剧传习所筹 款,并在”夏令配克剧场”会串. 此次成功筹资,穆藕初当居首功.在上海戏园出 于经济收益角度考虑而婉拒出租场地的情况下,穆 藕初亲自出马,求助于外商雷玛斯开设的”夏令配克 戏院”,当外国老板听说穆氏将亲自上台客串,一口 答应.@穆藕初为了提高昆曲及本次客串的声誉,还 “大动干戈”,邀请专业人员辅导,在杭州灵隐寺韬光 庵闭门学戏整整一个月.同时,向上海绅商推销门 票,作为上海赫赫有名的工商实业巨子,演出”创沪 上戏价空前之纪录”,”剧终得八千余金”,【2q不仅为 昆剧传习所筹集了一笔可观的资金,而且还引起了 社会对昆曲的关注.此后,穆藕初捐巨资5万元,创 办昆曲传习所.藕初纱厂倒闭后,昆剧传习所资 金来源一度中断,严惠宇和陶希泉慷慨解囊,继续接 办.严惠宇为镇江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是上海影响 较大的实业家.陶希泉为常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为常州名人”十陶”之一,时任江海关监督要职.[231435- 他们毅然接办昆剧传习所,并用临时组成的”维昆 公司”名义,在原来传习所的基础上投资2万元,租 赁,改造”笑舞台剧场为笑舞台新乐府昆剧院”.?!c口 果没有他们的相助,传习所可能前功尽弃. 江浙移民对”传字辈”的扶持不限于资金,而是 多方面的.他们有的赠送戏衣,戏箱;嘴的在技艺 上指正,切磋;有的帮助演员攻补文化课,如张宗祥 (解放后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长期义务帮助讲解曲 ?《又有昆瞳家将来沪度瞳》,《申报}1924年5月18日. ?桑毓喜:《昆剧传字辈》,《苏州文史资料》第29辑,2000年版,第 97页. ?(清)高昌寒食生:《乘龙佳话?序》,见《中国古代戏瞳序跋集》,第 617页. ?陆萼庭着:《昆剧演出史稿》,第300页. ?沈彝如遗作,沈淦祥整理:《六十年前沪昆两地度瞳盛况》,《昆山 文史》第3辑,第137页. ?同?.第23页. ?倪传钺:《严惠宇与昆瞳》,《江苏文史资料》第74辑,《江苏文史资 料》编辑部出版发行,第8O页. 2008年第2期朱琳: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文,对于部分学员能够文武双收起到了关键性作 用;闭有的做幕后宣传工作;有的免费帮助印行昆曲 剧本,传发观众;有的在《申报》等刊物上发表对”传 字辈”演员以及昆曲的论评,引起社会关注.例如,活 跃在当时《申报》上的江南顾九(昆山人),天宣(本名 姚朕,常熟人)等,频繁发文.当”传字辈”首次赴沪演 出时,上海的江浙两省曲家考虑学员技艺尚欠成熟, 决定每场由曲家们轮流加串昆剧数折,以增强号召 力.?在”传字辈”还未出科之前,部分江浙移民为使 人得知消息提供了诸种条件,例如,新世界主人邱 某,”南浔世家也,亦嗜曲”,?盛情邀约”传字辈”前去 新世界演唱.江浙移民的热心参与使昆曲一度”轰 动”沪上. “传字辈”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江浙人士的臂 助,他们扶持,培养了延续昆曲血脉的昆班,使得昆 曲未被湮没. (二)以徐凌云为例看江浙移民对昆曲的扶持 昆剧界向以”俞家唱徐家做”为典范,所谓”徐家 做”,即以徐凌云为代表的徐氏表演技艺.徐凌云为 浙江海宁旅沪巨商徐鸿达之幼子,家有双清别墅,名 日徐园.徐氏一门钟爱昆曲,精诚为上海的昆曲活动 创造条件,不计回报地为昆班在上海立足献计献力. 1.为上海昆曲活动提供活动场所和相关服务. 徐园布置精雅.景色宜人,庭院中修造两座仿古建筑 戏台.台前有小广场及看楼,极适宜在此度曲,唱戏, 加之园主对昆曲的嗜好和鼎力支撑,徐园成为近代 上海昆剧专业演员和业余曲友的重要演出和活动场 所.?054例如赓春,粟社一度在此活动,而啸社的社 址就设在徐园.江,浙,沪各地曲友也多次在此会串, 如1914年4月,苏州,嘉兴,海盐,湖州,常州,宁波 等地曲友假徐园举行大会串;1919年11月,嘤求, 润鸿,倚声,钧天诸曲社并苏,浙曲界会串徐府. “传字辈”首次赴上海试演也在徐园.?而且园主无数 次为”传字辈”免费提供演出场所.因此有人说近代 上海两大名园中的张园为政治的摇篮,而徐园是昆 曲复兴的温床. 2.经济上提供赞助.同声曲社在”一?--/\”战后 处于解散状态,后在徐凌云的资助下逐渐恢复.@新 乐府昆班解散后,”传字辈”因无力置办行头,难以顺 利组班,关键时刻,徐凌云雪中送炭,把他经办的曲 社中的两个大衣箱,两个皮箱的行头以及大小帽笼 全部捐赠给f],阱s使”传字辈”能够坚持演下去. 3.对曲社,昆班技艺上的指导.徐凌云曾任粟 社曲务主任,主持赓春社务,参加青社及夏声社活 动,他对这些曲社成员的表演技艺多有垂范,同时还 任俭德会曲社的指导员.”传字辈”舞台表演技艺也 深受其益.据郑传鉴回忆,他曾多次得到徐凌云舞台 动作示范.而且,”传字辈”艺人一有新的创作,”便到 康定路徐凌云先生家去请教”[27]24. 旅沪江浙移民对昆曲推广,保护,扶持形式多 样.如穆藕初曾为近代曲圣俞粟庐灌制昆曲唱片,以 昆剧保存社的名义,随唱片附送唱词,曲谱;胡山 源(江阴县东乡仓尘桥河西前村人)在上海愚园路开 办集英中学和小学,鼓励师生学习昆曲,聘请张传芳 到家里为夫人拍曲踏戏,并邀约学生观摩;[231436张元 济擘划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首倡拍摄戏曲影 片,以梅兰芳的昆曲《春香闹学》和京剧《天女散花》 为试验,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远销至南洋,华侨中 许多人第一次观赏昆曲,赞赏不已.?f也们以各种形 式的支持,使昆曲残延一脉. 当然,上海近代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除上述原 因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苏州和上海两地相距较 近,交通相对便捷,人际往来频繁.苏州几乎成为培 养昆班人才之基地,而上海则为演出实践提供了舞 台.在艺术上,”沪渎港历来以苏州为自己的腹地,关 系密切”.试想,如果近代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广州 等远离苏州的地方,昆曲则很难在那里立足,生存. 四,江浙移民热衷昆曲的原因 一 部分江浙移民热衷昆曲,使昆曲得以在上海 滩立足,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多.其中有许多人是世族 大家后代,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他们仍然以诗,书, 画,曲,棋等装扮生活,使生活趋向艺术化,甚至有喜 好昆曲的悠久传统.拥有这种文化背景的人,不妨称 他们有热衷昆曲的遗传基因.例如,徐凌云因其父亲 雅好昆曲.常邀请曲家与艺人拍曲彩串,大章,大雅, 全福班艺人常至园内演唱堂会,在这种氛围熏陶下, ?桑毓喜:《昆剧传字辈》,第3O页. ?半村主人:《仙霓社之前后》(九),《红茶》第1O期,第38页. ?同?,第29页. ?同?,第37页. ?柳和城:《张菊老与”昆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海盐 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张元济轶事专辑》,1990年 版,第146页.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5卷 徐凌云九岁开始习曲,为其成为着名的表演艺术家, 曲家奠定了基础.【砌 携巨资寓沪的文人士大夫有钱也有闲去从事谋 生之外的昆曲活动,自认为儒雅”故老”.有的在迁徙 上海前,即在家乡过着悠然度曲的生活,如《绛芸馆 日记》的主人本为杭州人,”出身于富户,原先生活宽 裕,吃喝游玩是他生活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后来在上海某 衙门谋事,虽然只有一闲职且收入不多,但仍陶醉于 梨园生活.他们渴望重温以前的生活模式,有的内 心深处透出对明清江南文人及先辈生活的向往和眷 恋,这在太平天国战乱后早期来上海的江浙人那里 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初至上海,因为战乱惊心,背 井流落的心情更激发了他们对乡音的钟爱,以追忆 昔日的生活.这也是移民情结的一种反映,只不过这 种情结相对较弱,没能形成”气候”,甚至在随之而来 的一系列生活变故和世道变迁中抛弃了此情结. 他们对于昆曲的笃厚情感,还源于昆曲自身的 特性.昆曲能够让他们找回曾经拥有的高贵之感. 他们认为昆曲为高雅艺术,习曲,嗜曲仍能标识自己 过去或祖父辈的身份,甚至继承明清江南一带鄙夷 “花部”,赞誉昆曲为阳春白雪,且非为”一切歌曲戏 剧所能几及”的风气,这从以下对昆剧的评价中能看 出些许: 余虽昆产,然于昆剧门外汉,第觉其声容 节奏,自有一种春容大雅之气,而表情之真切, 尤非京剧所能望其项背.然后叹今之嗜京剧 者,大抵皆逐臭之夫也.? 昆剧之所以至今日,而仍不遭覆瓿之唇 者,全在典雅二字;然有平空结构,迥非事实 者,要其填词砌句,仍不离典雅二字……伧夫 俗子,不解音律,盲然不知昆剧为何物者,语无 伦次.? 类似评述,《申报》上连篇累牍,一定程度上代表 了很多昆曲爱好者的心声.昆曲广告也多以”高雅” 为号召,三雅园曾有广告日:”从此一曲阳春又得和 声以鸣.国家之盛,茶余酒后又得以消遣雅怀矣!”? 新乐府时期,也是以雅乐作为招牌的,”文人雅士个 个愿闻的好消息”,”提倡高尚雅乐”.?广告虽有宣 传之意,但确实表达了昆曲观众的心声. 不过,称颂昆曲典雅,讥讽不识昆曲者之背后, 折射出的是对自己或家庭因社会生活的改变无复昔 日风光的失落心理,也是明清以来士人追求风雅之 一 12一 好的延续.当然,更多的是对昆曲客观,科学,理智的 认识.例如,胡山源曾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昆曲就是中国的’综合 的艺术’也决非过言”,”昆曲的唱是融合着声韵学和 声学,作曲法这些学理而成的,它的高下徐疾,刚刚 适合着我们东方人,尤其中国人,发抒各种情感的需 要……音乐中的伴唱乐器,中国的锣鼓丝竹,无论如 何终将永垂不灭.而这些乐器的吹奏,不论你在何时 何地所听见的最好的调子或配合,也都保留在昆曲 里……中国固有各种的舞蹈,也都保留在昆曲里.皮 黄戏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会博得观众的大声喝 采”,而昆曲”一音一身段,一字一表情,自始至终都 是舞蹈呢!一人唱是单人舞,两人唱是双人舞,对舞, 多人唱是群舞,集体舞,用舞蹈的眼光去看昆曲的动 作,乃为得之.甚至最为人所不了解或反对的武打, 说穿了也是一种舞蹈.昆曲斗打武技虽不及皮黄的 火爆,紧张,而它的优美,精雅,却是无可否认的.舞 蹈时,尤其打武和群舞时,所取的种种位置,也是艺 术中很好的图案,由图案而及绘画.那末,唱演者的 各种打扮和装饰,凭着他们数百年的经验,去芜存菁 地逐渐改良,到了今日,也不能说它已到了炉火纯青 的地步.请你不要看轻脸谱,以为这只是野蛮人文身 的遗留,实在他也是一种高贵的艺术”.?他的言论更 多是对昆曲所蕴涵的美学和艺术要素的认知.他们 并不是文化的守旧派,像胡山源”素来提倡新文学, 而反对旧文学的”.诸多昆曲爱好者和支持者都是新 兴文化的倡导和实践者,例如,穆藕初曾留学美国, 获农学硕士学位,更是”新派”人物.再如谢绳祖为清 华大学第一届官费留学生,后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他们虽然喝过”洋墨水”,却没有偏颇.正是在 对昆曲理性,客观,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诸多江浙人 士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呼吁并以实际行动保护昆 曲,他们理智又高瞻远瞩,拥有超前的保存国粹和优 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自19世纪末,上海吸引了不少江浙人,有的接 触了”洋”文化,从此致力于西方文化的引进,完全摒 弃甚至鞭笞包括昆曲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的放弃了 ?剑秋:《昆剧衰微史》.《申报)t9t6年7月1日. ?江南顾九:《西昆杂忆(昆曲之班底)》,《申报)t92t年l2月3日. ?《申报》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日. ?《申报)1931年9月31日. ?胡山源:《谈昆曲》,《申报1947年9月6日. 第25卷第2期2008年6月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 Vo1.25No.2 Jun.2oo8 传统学术道路,但也没有转向西学,他们开创了市民 文化;有的既沐浴着现代文明,追求现代生活方式及 娱乐形式,积极主动地接受西式教育和先进思想,又 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更多地注重上海移民文化,商 业文化,市民文化的特征,强调上海对新兴文化的创 造,吸收之特点,而从昆曲在近代上海的状况以及江 浙移民与昆曲的关系中,可见上海既以”洋”为时尚, 是”西洋文化”的前沿阵地,同时,又以”海”之包容 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参考文献: 【l】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59. 【2】方家骥,朱建明.上海昆剧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3】《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委员会.上海戏曲志【M】.北京:中国 ISBN中心,1996. [4】海上漱石生.海上戏园变迁志[M]//周华斌,朱联群.中国剧场史 论:下卷.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潘之恒.潘之恒曲话【M】.汪效倚,辑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8. [6】6翼宿神祠碑记【G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287. [7】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l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社,1998:320—321. [8】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3:42. 【9】周武.太平军战事与江南社会变迁【M熊月之,熊秉真.明清以来 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2. 【l0】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卷l【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1. 【l1】重修老郎庙捐资碑记[GI//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 料选集.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304. 【l2】李长莉.上海社会生活史的典型意义.史林,2002(4):4. 【l3】许敏.士?娼?优——晚清上海社会生活一瞥【M汪晖,余国良.上 海?城市?社会与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114. 【l4】许敏.晚清上海的戏园与娱乐生活.史林,1998(3):36. 【151~b.孽海花【M】.冷时峻,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 【l6】赫马.上海旧话: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1. 【l7】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卷5【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382. 【l8】蒙化人.昆曲名票殷震贤【M昆山文史:第8辑,1989:102. 【l9】洪惟助.昆曲辞典:上【M】.台湾: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 【201洪惟助.昆曲辞典:下【M】.台湾: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2. 【2l瑜振飞.穆藕初先生与昆曲【G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l4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31. 【221许姬传.漫话昆曲.中国戏剧,1991(3):43. 【231吴新雷.中国昆剧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1平襟亚.上海昆曲集社源流简史[GI//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 府参事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上海地方史资料:五.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6:193. 【251周传瑛.昆剧生涯六十年【M】.洛地,整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l988:55-56. 【261曹聚仁.上海春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23. 『271郑传鉴.前半生的艺术道~GI//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l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81吴贵芳.淞故漫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49. [291张泽纲.兴盛的同光梨园——读《绛芸馆日记》[J】.戏剧艺术, l996~):120. (作者系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桃花扇?凡例》探析 李昂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桃花扇?凡例》详细阐述了《桃花扇》在整体构思,戏剧结构,曲文填写,科白设置等方面的创作原则,比较 完整地反映了孔尚任对于戏曲创作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揭示了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并且针对时弊,提出纠正主张, 至今仍然对戏曲创作和鉴赏有相当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同时,《凡例》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值得我们进 一 步讨论. 关键词:《桃花扇》;孔尚任;戏曲理论;明清传奇 中图分类号:1236.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31(2008)02-0013—05 I花扇》是清代着名戏剧家孔尚任灌注近2O 年心血,三易其稿而成的传奇作品,是戏曲史上的不 朽杰作.在《桃花扇》本剧之前,附有《凡例》一篇,详 细阐述了《桃花扇》在整体构思,戏剧结构,曲文创 作,科白设置等方面的创作原则,比较完整地反映了 孔尚任对于戏曲创作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并且针对 一 13—
本文档为【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4-05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