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微生物基础知识52

【精品】微生物基础知识52

举报
开通vip

【精品】微生物基础知识52【精品】微生物基础知识52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概论....................................................................................................................................... 2 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

【精品】微生物基础知识52
【精品】微生物基础知识52 微生物基础知识 微生物概论....................................................................................................................................... 2 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 2 细菌 ................................................................................................................................... 2 放线菌 ............................................................................................................................... 4 霉菌 ................................................................................................................................... 5 酵母菌 ............................................................................................................................. 10 病毒 ................................................................................................................................. 12 微生物的营养 ................................................................................................................................. 13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14 微生物概论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 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微生物种类繁多,人们研究得最多、也较深入的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古菌、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现择要介绍如下: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细胞直径约0.5μm,0.5-5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一、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形态分: 球菌coccus:包括双球菌Dipl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四联球菌Tetracoccus、 八叠球菌Sarcina、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杆菌bacillus或bacterium 螺旋菌spiral form bacteria。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cell wall、 胞浆膜、间体、细胞浆、核糖体、核质。 革兰氏阳性菌(G+)的细胞壁,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肽聚糖和磷壁酸等革兰氏阴性菌(G-)细胞壁最外面是脂多糖LPS,即内毒素。 L型细菌,是细胞壁缺失的细菌,具有多形性。 细菌的附属结构包括:质粒plasmid、荚膜capsule、鞭毛flagellum、菌毛pillus和芽胞。 质粒是某些细菌除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特点是能自我复制、可转移性、相溶与不相溶、大小不等、控制次要性状。 荚膜是部分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在细胞壁外产生的一种疏松透明的粘液层。内含多个细菌时称为菌胶团。荚膜按厚度分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其形成与菌种和营养条件有关。功能主要是保护、抗吞噬、抗干燥。 鞭毛是杆菌、弧菌、螺菌和少数球菌在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具有运动功能的丝状毛。 菌毛,细丝状物,数量极多,周身排列,无运动功能,化学本质为菌毛蛋白亚单位。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功能可能是黏附和传递遗传物质。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能够抵抗恶劣环境因素。因不同细菌芽胞的形态不同,因此可作为鉴别的依据。 三、细菌的繁殖: 二分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 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 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细胞分裂的电镜超薄切片图 杆菌二分裂过程模式图 四、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细菌的菌落特征因种而异。 可作为鉴定细菌种的依据。 粘质沙雷氏菌的菌落特征 沙门氏菌的菌落特征 铜绿假单孢菌的菌落特征 弗氏志贺氏菌的菌落特征 粘质沙雷氏菌的菌落特征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放线菌的菌丝(见右图) 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链霉菌属是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其形态如下图所示。 下图:链霉菌的一般形态和构造(模式图) 二、放线菌的繁殖 放线菌没有有性繁殖,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成熟的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散落在适宜环境里发芽形成新的菌丝体;另一种方式是菌丝体的无限伸长和分枝,在液体振荡培养(或工业发酵)中,放线菌每一个脱落的菌丝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长成新的菌丝体,也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 三、放线菌的菌落 放线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与细菌不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菌丝相互交错缠绕形成质地 致密的小菌落,干燥、不透明、难以挑取,当大量孢子覆盖于 菌落表面时,就形成表面为粉末状或颗粒状的典型放线菌菌落, 由于基内菌丝和孢子常有颜色,使得菌落的正反面呈现出不同 的色泽。 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A:诺尔斯氏链霉菌;B:皮疽诺卡氏菌;C:酒红指孢囊菌; D:游动放线菌;E:小单胞菌; F:皱双孢马杜拉放线菌 产抗菌素的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A:卡特利链霉菌;B:弗氏链霉菌;C:吸水链霉菌金泪 亚种;D:卡那霉素链霉菌;E:除虫链霉菌;F:生磺酸链霉 菌 霉菌 真菌在微生物世界中可以称得上是个"巨人家族",真菌的个头较大,其中的许多成员对我们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例如,在潮湿的天气里,常常发现粮食、衣服、皮鞋上长了霉,我们做酱、酱油、豆腐乳用的曲霉和毛霉等霉菌;发面、酿酒用的酵母菌等都是真菌,就连人 们爱吃的蘑菇、木耳等蕈子,也都是真菌大家族的成员。真菌是微生物中的一大类群,属于真核微生物,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真菌是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有机酸等多种发酵工业的基础,在自然界中则扮演着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者的角色。然而有些真菌是病原菌,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病害,有些真菌产生毒素,使人、畜中毒,严重者引起癌症。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害肝脏,易引发肝癌。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一、 霉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霉菌的菌丝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丝分成两种类型: 无隔膜菌丝:菌丝中无隔膜,整团菌丝体就是一个单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这是低等真菌(即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中的霉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有隔膜菌丝: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体由很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1个或多个细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个小孔,使细胞之间的细胞质和营养物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高等真菌(即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中的霉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霉菌的菌丝 上:无隔膜菌丝; 下:有隔膜菌丝 霉菌菌丝的变态 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 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许多霉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和组 织,这种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 吸器:由专性寄生霉菌如 锈菌、霜霉菌和白粉菌等产生 的菌丝变态,它们是从菌丝上 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 分化成根状、指状、球状和佛 手状等,用以吸收寄主细胞内 的养料。 假根:根霉属霉菌的菌丝与营养基质接触处分 化出的根状结构,有固着和吸收养料的功能。 菌网和菌环:某些捕食性霉菌的菌丝变态成环状或网状,用于捕捉其它小生物如线虫、 草履虫等。 霉菌的菌环和菌网 a.菌环;b.简单菌网;c.复杂菌网 菌核:大量菌丝集聚成的紧密组织,是一种休眠体,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其外层组织坚硬,颜色较深;内层疏松,大多呈白色。如药用的茯苓、麦角都是菌核。 麦角菌的菌核 子实体:是由大量气生菌丝体特化而成,子实体是指在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例如有三类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分别称为闭囊壳、子囊壳和子囊盘。 二、霉菌的繁殖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节孢子: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出现横隔膜,然后从隔膜处断裂而形成的细胞称为节孢子。如白地霉产生的节孢子。 厚垣孢子:某些霉菌种类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发生局部的细胞质浓缩和细胞壁加厚,最后形成一些厚壁的休眠孢子,称为厚垣孢子。如毛霉属中的总状毛霉。 霉菌的节孢子 霉菌的厚垣孢子 孢囊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的孢子叫孢囊孢子。孢子囊是由菌丝顶端细胞膨大而成,膨大部分的下方形成隔膜与菌丝隔开,膨大细胞的原生质分化成许多小块,每小块可发育成一个孢子。孢囊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生鞭毛,能游动的叫游动孢子,如鞭毛菌亚门中的绵霉属;另一种是不生鞭毛,不能游动的叫静孢子,如接合菌亚门中的根霉属。 霉菌的静孢子 左:毛霉的孢子囊;中:孢子霉菌的游动孢子 囊壁破裂,露出静孢子;右:囊轴 分生孢子:是在生殖菌丝顶端或已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形成的孢子,分生孢子有单生、成链或成簇等排列方式,是子囊菌和半知菌亚门的霉菌产生的一类无性孢子。 霉菌分生孢子的着生和形态(青霉、曲霉、镰刀霉) 曲霉的分生孢镰刀霉的镰刀形青霉的帚状分生孢子梗和顶囊上曲霉的分生孢子头彩图 大分生孢子 子梗和分生孢子 的分生孢子 霉菌的有性繁殖和有性孢子: 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形成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霉菌的有性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 质配是两个配偶细胞的原生质融合在同一细胞中,而两个细胞核并不结合,每个核的染色体数都是单倍的。 核配即两个核结合成一个双倍体的核。 减数分裂则使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单倍体。 有性孢子的产生不及无性孢子那么频繁和丰富,它们常常只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产生。 常见的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分别由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的霉菌所产生。 卵孢子:菌丝分化成形状不同的雄器和藏卵器,雄器与藏卵器结合后所形成的有性孢子叫卵孢子。 霉菌的卵孢子 1.雄器;2. 藏卵器;3. 卵孢子 接合孢子:由菌丝分化成两个形状相同、但性别不同的配子囊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叫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菌丝分化成产囊器和雄器,两者结合形成子囊,在子囊内形成的有性孢子即为子囊孢子。 担孢子:菌丝经过特殊的分化和有性结合形成担子,在担子上形成的有性孢子即为担孢子。 霉菌的接合孢子 左:毛霉的(+)和(-)型菌丝在交界处结 合产生黑色的带状,肉眼可见; 右:取小黑点用显微镜观察所看到的接合 孢子 霉菌的子囊孢子 a(子囊果;b(子囊;c(伪侧丝;d(子 囊孢子 担孢子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a~d(双核细胞;e(核融合;f~g(核 分裂;h(担孢子形成;i(担孢子成熟并 释放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 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三、霉菌的菌落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扩展到整个培养皿,有的种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厘米或更小。菌落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各种曲霉的菌落 各种病原真菌的菌落 青霉的菌落 青霉的菌落 酵母菌 提起酵母菌这个名称,也许有人不太熟悉,但实际上人们 几乎天天都在享受着酵母菌的好处。因为我们每天吃的面包和 馒头就是有酵母菌的参与制成的;我们喝的啤酒,也离不开酵 母菌的贡献,酵母菌是人类实践中应用比较早的一类微生物,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酵母菌酿酒;酵母菌的细胞里含有丰 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所以也可以做成高级营养品添加到食品 中,或用作饲养动物的高级饲料。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偏酸性且含糖较 多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在果园 土壤中最为常见。 一、酵母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比细菌的单细胞个体要大得多,一般为1~5微米′5~30微米。酵母菌无鞭毛,不能游动。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有的还具有微体。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 酵母菌细胞结构的显微照片 二、酵母菌的菌落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啤酒酵母的菌落 红酵母的菌落 各种酵母菌的菌落 三、 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有多种繁殖方式,有人把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 称作"假酵母",而把具有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作"真酵母"。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 芽殖:酵母菌最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是芽殖。芽殖发生在细胞壁的预定点上,此点被称为芽痕,每个酵母细胞有一至多个芽痕。成熟的酵母细胞长出芽体,母细胞的细胞核分裂成 两个子核,一个随母细胞的细胞质进入芽体内,当芽体接 近母细胞大小时,自母细胞脱落成为新个体,如此继续出 芽。如果酵母菌生长旺盛,在芽体尚未自母细胞脱落前, 即可在芽体上又长出新的芽体,最后形成假菌丝状。 裂殖:是少数酵母菌进行的无性繁殖方式,类似于细 菌的裂殖。其过程是细胞延长,核分裂为二,细胞中央出现隔膜,将细胞横分为两个具有单核的子细胞。 酵母菌的芽殖过程 酵母菌假菌丝的形成 1(泡;2(小管;3(核;4(液泡 图中1、2、3、4 ??????? 是出芽的顺序 酵母菌的有性繁殖 酵母菌是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的。两个临近的酵母细胞各自伸出一根管状的原生质突起,随即相互接触、融合,并形成一个通道, 两个细胞核在此通道内结合,形成双 倍体细胞核,然后进行减数分裂,形 成4个或8个细胞核。每一子核与其 周围的原生质形成孢子,即为子囊孢 子,形成子囊孢子的细胞称为子囊。 左图为酵母菌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 1、 2、3、4:两个细胞结合;5:接合子;6、 7、8、9:核分裂;10、11:核形成孢子 病毒 一.形态结构 病毒的形态基本可归纳为三种:杆状、球状和 这两种形态结合的复合型。没有细胞构造,病毒粒子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协助下,通过核酸的复制和核酸蛋白装配的形式进行增殖。病毒粒子通常形成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和复合对称。 病毒粒子是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亚显微颗粒,但当他们大量聚集在一起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可以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例如动、植物细胞中的病毒包涵体;有的还可用肉眼看到,如噬菌体的噬菌斑等。 二、繁殖方式 病毒只有在宿主细胞里才能进行繁殖,而且是通过复制的方式进行的。概括起来可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五个步骤。 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水:水是各种生物细胞必需的。水是良好的溶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一切生化反应都离不开水的作用。 碳源:碳源是合成菌体成分的原料,也是微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整体上看来,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碳源范围极广,从大类上说,可以分为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两大类,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异养微生物,凡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就是自养微生物。糖类是最广泛利用的碳源。 氮源:氮源主要是供给合成菌体结构的原料,很少作为能源利用。与碳源相似,微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说,能利用的碳源种类十分广泛。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利用空气中分子态的氮或利用无机氮化物如铵盐、硝酸盐合成有机氮化物。多数致病菌则必须供给蛋白胨、氨基酸等有机氮化物才能生长。 无机盐类:无机盐主要可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微生物需要的无机盐类很多,主要有P、S、K、Na、Ca、Mg、Fe等,其主要功能为构成菌体成分;调节渗透压;作为某些酶的成分,并能激活酶的活性等。 生长因子:有些微生物虽然供给它适合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类,仍不能生长,还要供给一定量的所谓“生长因子”。其种类很多,主要是B族维生素的化合物等。生长因子可以从酵母浸出液、血液或血清中获得。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的要求不同,可将其分为自养菌和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凡能利用无机碳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叫自养菌;不能利用无机碳而需要有机碳才能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为异养菌。 根据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光能营养菌和化能营养菌。前者是从光线中获得能量,后者则从化学物质氧化中取得能量。 因此,根据微生物所需的碳源和能源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菌、光能异养菌、化能自养菌、化能异养菌等四类。如表所示: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类型 主要(或唯一)碳源 能源 代表菌 光能自养型 二氧化碳 光能 蓝细菌 光能异养型 有机物 光能 红螺细菌 化能自养型 二氧化碳 无机物 硫杆菌 化能异养型 有机物 有机物 大肠杆菌 3(营养物质的运输: 外界环境的营养物质只有被微生物吸收到细胞内,才能被微生物分解与利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也必须分泌到细胞外,在这两个过程中,细胞膜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一般认为,营养物质主要以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四种方式通过微生物细胞膜。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一、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代谢活动,如果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则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得以加大,于是表现为生长。简单地说,生长就是有机体的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 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生长往往伴随着细胞数目的增加。当细胞 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方式,形成两个基本相似的子细胞, 子细胞又重复以上过程。在单细胞微生物中,由于细胞分裂而引起的 个体数目的增加,称为繁殖。在一般情况下,当环境条件适合,生长 与繁殖始终是交替进行的。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发育。(附图是大肠杆菌 E.coli.的分裂繁殖,) 微生物处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长发育正常,繁殖速率 也高;如果某一或某些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并超出了生物可以适应的范围时,就会对机体产生抑制乃至杀灭作用。 二、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都很快,大肠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分钟左右便可分裂一次,如果始终保持这样的繁殖速度,一个细菌在48小时内,其子代群体将达到无法想象的数量。•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接种到一恒定容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其细菌含量,可以看到以下现象:开始有一短暂时间,细菌数量并不增加,随之细菌数目增加很快,既而细菌数又趋稳定,最后逐渐下降。如果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曲线,称为繁殖曲线,通常又称为生长曲线。生长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直至衰老死亡全过程的动态变化。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 (1)延迟期:少量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后,一般不立即进行繁殖,生长速度近于零。因此在开始一段时间,细菌数几乎保持不变,甚至稍有减少。这段时间被称为延迟期,又称为迟缓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是分裂迟缓、代谢活跃。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种龄、接种量和培养基成分有关。 (2)对数期:对数期又称指数期。这一阶段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 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 (3)稳定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此时生长速度又逐渐趋向零。 稳定期的细胞内开始积累贮藏物,如肝糖、异染颗粒、脂肪粒等,大多数芽孢细菌也在此阶段形成芽孢。如果为了获得大量菌体,就应在此阶段收获,因这时细胞总数最高;这一时期也是发酵过程积累代谢产物的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的大量形成也在此时期。 (4)衰亡期:稳定期后如再继续培养,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以致死亡数大大超过新生数,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此阶段叫衰亡期。 图2:细菌生长的典型曲线 (?.延迟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影响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因素 生长是微生物与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条件的改变,可引起微生物形态、生理、生长、繁殖等特征的改变;或者抵抗、适应环境条件的某些改变;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一定极限,则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为了抑制和消除微生物的有害作用,人们常采用多种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常用以下术语来表示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细菌芽胞、霉菌孢子等),称为灭菌。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仅能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胞和孢子不一定完全杀死,称为消毒。用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防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方法称为防腐或抑菌。用于防腐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某些化学药物在低浓度时为防腐剂,在高浓度时则成为消毒剂。 无菌:指没有活的微生物存在。采取防止或杜绝一切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以无菌法操作时称为无菌操作。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微生物学实验时,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不同的微生物对各种理化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同一因素不同剂量对微生物的效应也不同,或者起灭菌作用,或者可能只起消毒或防腐作用。在了解和应用任何一种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抑制或致死作用时,还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例如在增高温度的同时加入另一种化学药剂,则可加速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大肠杆菌在有酚存在的情况下,温度从30? 增至42?时明显加快死亡;微生物的生理状态也影响理化因子的作用。营养细胞一般较孢子抗逆性差,幼龄的、代谢活跃的细胞较之老龄的、休眠的细胞易被破坏;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对微生物遭受破坏的效应也有明显的影响。如在酸或碱中,热对微生物的破坏作用加大,培养基的粘度也影响抗菌因子的穿透能力;有机质的存在也干扰抗微生物化学因子的效应,或者由于有机物与化学药剂结合而使之失效,或者有机质覆盖于细胞表面,阻碍了化学药剂的渗入。 常见的影响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物理、化学因素主要有: 1.温度: 温度是影响有机体生长与存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生活机体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上升,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和生长速率加快。在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生化反应速率增加一倍;另一方面,机体的重要组成如蛋白质、核酸等对温度都较敏感,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可能遭受不可逆的破坏。因此,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机体的代谢活动与生长繁殖才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开始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如再继续升高,则细胞功能急剧下降以至死亡。 就总体而言,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已知的微生物在零下12-100?均可生长。而每一种微生物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各种微生物都有其生长繁殖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致死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是指微生物进行繁殖的最低温度界限,如果低于此温度,则生长完全停止。 最适生长温度:能够使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的温度叫做最适生长温度,在此温度下,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速度最快,代时最短。不同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是不一样的。 最高生长温度:是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高温度界限。 致死温度:最高生长温度若进一步升高,便可杀死微生物,这种致死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界限即为致死温度,致死温度与处理时间有关。 微生物按其生长温度范围可分为低温微生物、中温微生物和高温微生物三类。如表所示: 微生物的生长温度类型 生长温度范围(?) 微生物类型 分布的主要场所 最低 最适 最高 低温专性嗜-12 5-15 15-20 两极地区 型 冷 兼性嗜-5-0 10-20 25-30 海水、冷藏食品 冷 中温室温 20-35 腐生菌 型 10-20 40-45 体温 35-40 寄生菌 高温型 25-45 50-60 70-95 温泉、堆肥堆、土壤表层等 2.氢离子浓度(pH): 环境中的酸碱度通常以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值来表示。环境中的pH值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主要作用在于: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改变生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以及有害物质的毒性。 每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pH值和一定的pH范围。在最适范围内酶活性最高,如果其他条件适合,微生物的生长速率也最高。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pH为6.5-7.5,在pH 4-10之间也可以生长;放线菌一般在微碱性即pH7.5-8最适合;酵母菌、霉菌则适合于pH5-6的酸性环境,但生存范围在pH1.5-10之间。有些细菌甚至可在强酸性或强碱性环境中生活。 微生物在基质中生长,代谢作用改变了基质中氢离子浓度。随着环境pH值的不断变化,微生物生长受阻,当超过最低或最高pH值时,将引起微生物的死亡。为了维持微生物生长过程中pH值的稳定,配制培养基时要注意调节pH值,而且往往还要加入缓冲物以保证pH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相对稳定。 强酸和强碱具有杀菌力。无机酸杀菌力虽强,但腐蚀性大。某些有机酸如苯甲酸可用做防腐剂。强碱可用作杀菌剂,但由于它们的毒性大,其用途局限于对排泄物及仓库、棚舍等环境的消毒。强碱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与病毒比对革兰氏阳性细菌作用强。 3.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电位(Φ)对微生物生长有明显影响。环境中Φ值与氧分压有关,也受pH的影响。pH值低时,氧化还原电位高;pH值高时,氧化还原电位低。 各种微生物生长所要求的Φ值不一样。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Φ值,0.1伏以上均可生长,以Φ值为,0.3伏,,0.4伏时为适。•厌氧性微生物只能在Φ值低于,0.1伏以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0.1伏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在,0.1伏以下时进行发酵。 4.辐射: 辐射是指通过空气或外层空间以波动方式从一个地方传播或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能源。它们或是离子或是是电磁波。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Υ射线等。 (1)紫外辐射 紫外线是非电离辐射,•以波长265-266•纳米的杀菌力最强。紫外辐射对微生物有明显的致死作用,是强杀菌剂,紫外杀菌灯管在医疗卫生和无菌操作中广泛应用。由于紫外线穿透能力差,不易透过不透明的物质,故紫外杀菌灯只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 (2)电离辐射 X射线与α射线、β射线和Υ射线均为电离辐射。在足够剂量时,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常用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毒,也用于食品的消毒。 5.干燥: 水分是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干燥会导致细胞失水而造成代谢停止以至死亡。微生物的种类,环境条件,干燥的程度等均影响干燥对微生物的效果。休眠孢子抗干燥能力也很强,在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不死,这一特性已用于菌种保藏,如用砂土管来保藏有孢子的菌种。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烘干、晒干和熏干等方法来保存食物。 6.渗透压: 水或其他溶剂经过半透性膜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是渗透。在渗透时溶剂通过半透性膜时的压力即谓渗透压。其大小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渗透压范围较广,而且它们往往对渗透压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突然改变渗透压会使微生物失去活性,逐渐改变渗透压,微生物常能适应这种改变。对一般微生物来说,它们的细胞若置于高渗溶液中,水将通过细胞膜从低浓度的细胞内进入细胞周围的溶液中,造成细胞脱水而引起质壁分离,使细胞不能生长甚至死亡。相反,若将微生物置于 低渗溶液或水中,外环境中的水将从溶液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膨胀,甚至使细胞破裂。 由于一般微生物不能耐受高渗透压,所以日常生活中常用高浓度的盐或糖保存食物,如腌渍蔬菜、•肉类及蜜饯等。• 7.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强烈的生物学作用。超声波的作用是使细胞破裂,所以几乎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受其破坏,其效果与频率、处理时间、微生物种类、细胞大小、形状及数量等均有关系。 8.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些重金属离子是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当培养基中这些重金属离子浓度低时,对微生物生长有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毒害作用;也有些重金属离子的存在,不管浓度大小,对微生物的生长均会产生有害或致死作用。因此,大多数重金属及其化合物都是有效的杀菌剂或防腐剂。其作用最强的是Hg、Ag和Cu。如:二氯化汞又名升汞,是杀菌力极强的消毒剂。0.1-1%浓度的硝酸银常用于皮肤的消毒。 9.有机化合物: 对微生物具有有害效应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很多,其中酚、醇、醛等能使蛋白质变性,是常用的杀菌剂。 酚:酚又名石炭酸。它们对细菌的有害作用可能主要是使蛋白质变性,同时又有表面活性的作用,破坏细胞膜的透性,使细胞内含物外溢。当浓度高时是致死因子,反之则起抑菌作用。 甲酚是酚的衍生物。杀菌力比酚强几倍。甲酚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在皂液与碱性溶液中易形成乳液。市售的消毒剂煤酚皂液(来苏尔)就是甲酚与肥皂的混合液,常用3-5%的溶液来消毒皮肤、桌面及用具等。 醇:它是脱水剂、蛋白质变性剂,也是脂溶剂,可使蛋白质脱水、变性,损害细胞膜而具杀菌能力。乙醇是普遍使用的消毒剂,常用于实验室内的玻棒、玻片及其他用具的消毒。50-70•,的乙醇便可杀死营养细胞;70%的乙醇杀菌效果最好,超过70%以至无水酒精效果较差。 甲醛:甲醛也是一种常用的杀细菌与杀真菌剂,效果良好。纯甲醛为气体状,可溶于水,市售的福尔马林溶液就是37-40,的甲醛水溶液。 10.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碘:是强杀菌剂。3-7%碘溶于70-83%的乙醇中配制成碘酊,是皮肤及小伤口有效的消毒剂。碘一般都作外用药。 氯气或氯化物:这是一类最广泛应用的消毒剂。 氯气一般用于饮水的消毒,次氯酸盐等常用作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消毒。氯气和氯化物的杀菌机制,是氯与水结合产生了次氯酸(HClO),次氯酸易分解产生新生态氧,这是一种强氧化剂,对微生物起破坏用。 11.表面活性剂: 具有降低表面张力效应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这类物质加入培养基中,可影响微生物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如肥皂、漂白粉、洗衣粉等。 12.染料: 染料,特别是碱性染料,在低浓度下可抑制细菌生长。由于这些染料具有选择性抑菌的特点,故常在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的染料配制成选择培养基。例如:碱性三苯甲烷染料,包括孔雀绿、亮绿、结晶紫等,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13(化学疗剂: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即为化学疗剂。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但对人体细胞毒性较小,故常用于口服或注射。化学疗剂种类很多,按其作用与性质又分为抗代谢物 和抗生素等。 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由于结构简单、繁殖快等特点,因此,它们在地球上分布远比动植物要广泛得多。 1.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最适环境。在土壤中分布着形形色色的微生物类群。 土壤具有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土壤中的水分是一种浓度很稀的盐类溶液,其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氮素及各种盐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类似于常用的液体培养基。土壤大多是中性偏碱,适宜于大多数微生物生长,土壤中还含有气体,主要是CO、O和N。大部分地区土壤温度的变化在0-30?之间,并且在一年的大222 部分时间内其温度变化在10-25?,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土壤中含有大量固形有机物和矿质元素,是微生物的营养库。 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多数为腐生菌,少数是自养菌。 ?放线菌: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5�30%,是一类异好氧菌。 ?霉菌:主要生活在靠近地面的土壤中,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霉菌数量很多。 ?酵母菌:普通作土中酵母菌含量很少。 另外,作土中还分布有许多藻类及原生生物等。 2.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 水具有微生物生命活动适宜的温度、PH、氧气等。因此,水中生长着众多的微生物类群,它们主要来源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物的排泻物、工业及生活污水。 水中存在的微生物90%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有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等。鞘细菌及有柄附生细菌也常见于水体中。 微生物在水体中表现为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规律。此外,相同水域的不同浓度微生物的含量及分布也不同。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因此,做好水的卫生学检查至关重要。 3.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空气本身缺乏微生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物,日光对微生物也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另外空气一般是干燥的,因此空气不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带有微生物菌体及孢子的灰尘,这类微生物大多数是腐生性的,还来源于人和动物,它们大多数是通过呼吸道排出的,其中也包含有病原微生物,悬浮在大气中。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随环境条件及微生物的抵抗力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存活时间较长的是各种真菌、放线菌的孢子及细菌芽胞。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决定于尘埃的总量。 一、微生物的传染 1(传染: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或致病微生物。传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或带菌状态,有时则表现出临床症状。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病原微生物与机体互相作用,互相改变对方的活性与功能,因此能否引起传染病,一方面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即致病性或毒力,另方面还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即免疫力。 2(细菌性传染的机理: 病原性细菌引起传染的能力大小,就是细菌的毒力或致病性。细菌毒力的有无和毒力的 强弱主要取决于它的侵袭力、产毒素性和引起超敏反应的能力。 ?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能,并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它由三方面组成: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 ?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周围环境种的一种代谢产物,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其化学组成是蛋白质,抗原性强,毒性也强,但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如用0.3-0.4%的甲醛处理,可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常用来进行预防注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性质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常见的如:白喉棒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破伤风毒素、霍乱弧菌产生的肠毒素、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等。 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产生内毒素,实际上它存在于细菌细胞壁的外层,属于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并不分泌到环境中,只有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有机体发热、腹泻、出血性休克和其它组织损伤等表现,其毒性比外毒素要低,抗原性也弱。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体液性或细胞性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障碍。 病原性细菌除需要一定的毒力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数量和适当的侵入途径才能引起机体发生传染。 二、人体的免疫: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当它们与病原菌接触后,有的患病,有的则安然无恙,原因在于不同个体的免疫力不同。免疫就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如病原微生物等)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一般来讲,它对机体是有利的,在异常条件下,也可能损害机体。免疫功能一般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人体内存在着完整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组成,它们之间互相协作、密切结合,共同完成复杂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没有特殊的选择性,这种抵抗力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生来就有,可以遗传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宿主的屏障结构、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等所组成。 2(特异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抵抗力,它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所以又称为后天获得性免疫。它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免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按照获得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自然免疫是在自然状况下获得的,如患过天花后就可产生高度的免疫力,胎儿通过胎盘和初生儿通过初乳可获得母体的免疫力。人工免疫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给机体注射某种抗原或其代谢产物,使其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力。 三、免疫学的应用: 1(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物质有两种能力:一种是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的免疫应答能力,叫做免疫原性,亦称抗原性;另一种能力是能与它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叫做反应原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都是很好的抗原,由它们 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微生物抗体,一般都有保护机体不受该微生物侵害的能力。微生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有各种不同的蛋白质以及与蛋白质结合的各种多糖和脂类,它们都可能是抗原,并产生各种相应的抗体。细菌的抗原一般包括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等。 由抗原刺激人体或动物体所产生的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抗体在体外可与相应的抗原特异结合而发生可见反应。在体内如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则起抗传染作用。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的血清部分,也存在于其他体液如乳液及某结外分泌液中。含有抗体的血清叫做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叫做血清学反应,由于抗体大多数存在于血清中,进行反应时,通常都必须采用血清,血清学反应既可用已知抗原检查未知抗体,又可用已知抗体检查未知抗原。故常用来进行传染病的诊断,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等。 血清学反应可因抗原的物理状态不同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可见反应,例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 。 2(生物制品: 人工免疫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以及诊断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统称为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疫苗、类毒素和免疫血清。前两类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后一类用于人工被动免疫。 疫苗: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加以制备而成的。细菌、病毒和立克次氏体等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机体后,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或致敏性淋巴细胞,达到特异性免疫效果。 类毒素:某些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主要由于它们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因此用0.3-0.4%的甲醛处理外毒素,可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注射类毒素,可以使机体产生对外毒素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免疫血清:含有特异抗体的血清叫做免疫血清,利用免疫血清对人体进行人工被动免疫,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应急预防的目的。 部分细菌名称对照表 部分细菌名称对照表,从生物梅里埃公司API使用说明中转化出来,又进行了一些修改。这只是部分细菌的名称,也许可以有些作用。 Abiotrophia adjacens 毗邻贫养菌 Abiotrophia defectiva 软弱贫养菌 Achromobacter spp 无色杆菌属某些种 Acinetobacter /Pseudomonas spp 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鲍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醋酸钙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haemolyticus 溶血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johnsonii 约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junii 琼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lwoffii 鲁氏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radioresistens 抗辐射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spp 不动杆菌属某些种 Acinetobacter spp/Pseudomonas spp 不动杆菌属某些种/假单胞菌属某些种 Acinetobacter/Pseudomonas spp 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某些种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伴放线放线杆菌 Actinomyces israelii 衣氏放线菌 Actinomyces meyeri 麦氏放线菌 Actinomyces naeslundii 内氏放线菌 Actinomyces neuii anitratus 纽氏放线菌无硝亚种 Actinomyces neuii neuii 纽氏放线菌纽氏亚种 Actinomyces neuii radingae 纽氏放线菌罗亚种 Actinomyces neuii turicensis 纽氏放线菌图列茨亚种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龋齿放线菌 Actinomyces viscosus 粘放线菌 Aerococcus viridans 绿浅气球菌 Aeromonas caviae 豚鼠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gr. 嗜水气单胞菌群 Aeromonas salmonicida achromogenes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Aeromonas salmonicida masoucida 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 Aeromonas salmonicida salmonicida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Aeromonas sobria 温和气单胞菌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放射形土壤杆菌 Alcaligenes denitrificans 反硝化产碱菌 Alcaligenes faecalis 粪产碱菌 Alcaligenes spp 产碱菌属某些种 Alcaligenes xylosoxidans 木糖氧化产碱菌 Alloiococcus otitis 耳炎差异球菌 Anaerobiospirllum succiniproducens 产琥珀酸厌氧螺菌 Arachnia propionica 丙酸蛛菌 Arcanobacterium bernardiae 伯纳德隐秘杆菌 Arcanobacterium haemolyticum 溶血隐秘杆菌 Arcanobacterium pyogenes 化脓隐秘杆菌 Arcobacter cryaerohoilus 嗜低温弓形杆菌 Arthrobacter spp 节杆菌属某些种 Bacteroides caccae 粪拟杆菌 Bacteroides capillosus 多毛拟杆菌 Bacteroides eggerthii 埃氏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 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levii 利氏拟杆菌 Bacteroides merdae 屎拟杆菌 Bacteroides ovatus 卵形拟杆菌 Bacteroides stercoris 粪便拟杆菌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多形拟杆菌 Bacteroides uniformis 单形拟杆菌 Bacteroides ureolyticus 解脲拟杆菌 Bacteroides vulgatus 普通拟杆菌 Bergeyella zoohelcum 动物溃疡伯格菌 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 青春双岐杆菌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双岐双岐杆菌 Bifidobacterium breve 短双岐杆菌 Bifidobacterium dentium 齿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婴儿双岐杆菌 Bifidobacterium spp 双岐杆菌属某些种 Bordetella avium 鸟博德特菌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支气管炎博德特菌 Bordetella spp 博德特菌属某些种 Branhamella catarrhalis 粘膜炎布兰汉球菌 Brevendimonas diminuta 缺陷短波单胞菌 Brevendimonas vesicularis 泡囊短波单胞菌 Brevibacterium casei 乳酪短杆菌 Brevibacterium epidermidis 表皮短杆菌 Brevibacterium spp 短杆菌属某些种 Brucella spp 布鲁菌属某些种 Budvicia aquatica 水生布戴约维采菌 Burkholderia cepacia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Burkholderia diminuta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Burkholderia gladioli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Buttiauxella agrestis 乡间布丘菌 Campylobacter coli 大肠弯曲杆菌 Campylobacter fetus fetus 胚胎弯曲杆菌胚胎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venerealis 胚胎弯曲杆菌性病亚种 Campylobacter hyointestinalis 豚肠弯曲杆菌 Campylobacter jejuni doylei 空肠弯曲杆菌德莱亚种 Campylobacter jejuni jejuni 空肠弯曲杆菌空肠亚种 Campylobacter lari 红嘴鸥弯曲杆菌 Campylobacter lari UPTC 红嘴鸥弯曲杆菌UPTC变种 Campylobacter mucosalis 粘膜弯曲杆菌 Campylobacter sputorrum bubulus 唾液弯曲杆菌牛生物变种 Campylobacter sputorrum fecalis 唾液弯曲杆菌粪生物变种 Campylobacter upsaliensis 乌普萨拉弯曲杆菌 Candida albicans 白假丝酵母 Candida boidinii 博伊丁假丝酵母 Candida catenulata 链状假丝酵母 Candida ciferrii 西弗假丝酵母 Candida colliculosa 软假丝酵母 Candida curvata 弯假丝酵母 Candida dattila dattila假丝酵母 Candida drusei 克鲁斯假丝酵母 Candida dubliniensis 杜氏假丝酵母 Candida famata 无名假丝酵母 Candida glabrata 光滑假丝酵母 Candida globosa 球形假丝酵母 Candida guilliermondii 高里假丝酵母 Candida hellenical (=C. steatolytica) Candida holmii 霍氏假丝酵母 Candida inconspicua 平常假丝酵母 Candida intermedia 中间假丝酵母 Candida kefyr 乳酒假丝酵母 Candida krusei 克柔假丝酵母 Candida lambica 郎比可假丝酵母 Candida lipolytica 解脂假丝酵母 Candida lusitaniae 葡萄牙假丝酵母 Candida magnoliae 木兰假丝酵母 Candida melibiosica 口津假丝酵母 Candida membranaefaciens 璞膜假丝酵母 Candida norvegensis 挪威假丝酵母 Candida norvegica norvegica假丝酵母 Candida parapsilosis 近平滑假丝酵母 Candida pelliculosa 菌膜假丝酵母 Candida pulcherrima 铁红假丝酵母 Candida rugosa 皱落假丝酵母 Candida rugosa 皱褶假丝酵母 Candida sake 清酒假丝酵母 Candida silvicola 森林假丝酵母 Candida sphaerica 园球形假丝酵母 Candida tropicalis 热带假丝酵母 Candida utilis 产朊假丝酵母 Candida valida 粗状假丝酵母 Candida zeylanoides 诞沫假丝酵母 Capnocytophaga gingivalis 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Capnocytophaga ochracea 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Capnocytophaga spp 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某些种 Capnocytophaga sputigena 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 CDC gruop IV C-2 CDC菌群IV C-2 Cedecea davisae 戴氏西地西菌 Cedecea lapagei 拉氏西地西菌 Cedecea neteri 奈氏西地西菌 Cedecea spp 西地西菌属某些种 Cellulomonas spp 纤维单胞菌属某些种 Cellulomonas turbata 特氏纤维单胞菌 Ceotruchum candidum 假丝地霉 Ceotruchum capitatum 头状地霉 Ceotruchum fermenfans 发酵地霉 Ceotruchum penicillatum 潘氏地霉 Ceotruchum spp 地霉菌属某些种 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紫色色杆菌 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 产吲哚金黄杆菌 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 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 Chryseomonas luteola 浅黄金色单胞菌 Citrobacter amalonaticua 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braakii 布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armeri 法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弗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freundii group 弗氏柠檬酸杆菌群 Citrobacter koseri 柯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koseri 克氏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koseri (= C.diversus) 克氏柠檬酸杆菌(=差异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koseri/amalonaticus 克氏/无丙二酸柠檬酸杆菌 Citrobacter youngae 杨氏柠檬酸杆菌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丙酮丁醇梭杆菌 Clostridium barati 巴氏梭菌 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拜氏梭菌 Clostridium beijerinckii /butyricum 拜氏/丁酸梭菌 Clostridium bifermentans 双酶梭菌 Clostridium botlinum 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丁酸梭菌 Clostridium cadaveris 尸毒梭菌 Clostridium clostridiiforme 梭状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艰难梭菌 Clostridium fallax 谲诈梭菌 Clostridium glycolicum 乙二醇梭菌 Clostridium hastiforme 矛形梭菌 Clostridium histolyticum 溶组织梭菌 Clostridium innocuum 无害梭菌 Clostridium innocuum 无害芽胞梭菌 Clostridium limosum 泥渣梭菌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类腐败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ramosum 多枝梭菌 Clostridium septicum 败毒梭菌 Clostridium sordellii 索氏梭菌 Clostridium sporogenes 生孢梭菌 Clostridium spp 梭菌属某些种 Clostridium subterminale 近端梭菌 Clostridium tertium 第三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 酪丁酸梭菌 Comamonas acidovorans 食酸丛毛单胞菌 Comamonas spp 丛毛单胞菌属某些种 Comonas testosteroni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 Corynebacterium accolens 拥挤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afermentans 非发酵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amycolatum 无枝菌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aquaticum 水生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argentoratense 银色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auris 耳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bovis 牛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cystitidis 膀胱炎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belfanti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gravis 重白喉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e mitis 缓和白喉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glucuronolyticum 解葡萄糖苷 Corynebacterium group F- 1 F-1群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group G G群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jeikeium 杰氏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kutscher 库氏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macginleyi 麦氏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minutissimum 极小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pilosum 多毛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propinquum 丙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pseudodiphtheriticum 假白喉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culosis 假结核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renale 牛肾盂炎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renale group 牛肾盂炎棒杆菌群 Corynebacterium seminale 生殖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striatum 纹带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ulcerans 溃疡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 urealyticum 解脲棒杆菌 Cryptococcus albidus 浅白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humicola 土生隐球菌 Cryptococcus humicolus 土生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laurentii 罗伦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新型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terreus 地生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uniguttulatus 指甲隐球酵母 Cryytococcus neoformans 白地霉 Debaryomyces polymorphus 多形德巴利酵母菌 Dermabacter hominis 人皮肤杆菌 Dermacoccus nishinomiyaensis 西宫皮肤球菌 Dietzia spp 迪茨菌属某些种 Edwardsiella hoshinae 保科爱德华菌 Edwardsiella tarda 迟钝爱德华菌 Eikenella corrodens 啮蚀艾肯菌 Enterobacter aerogenes 产气肠杆菌 Enterobacter amnigenus 河生肠杆菌 Enterobacter asburiae 阿氏肠杆菌 Enterobacter cancerogenus 生癌肠杆菌 Enterobacter cloacae 阴沟肠杆菌 Enterobacter gergoviae 日沟维肠杆菌 Enterobacter intermedius 中间肠杆菌 Enterobacter sakazakii 阪崎肠杆菌 Enterobacter spp 肠杆菌属某些种 Enterococcus avium 鸟肠球菌 Enterococcus casselifavus 铅黄肠球菌 Enterococcus durans 耐久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 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ium 屎肠球菌 Enterococcus gallinarum 鹑鸡肠球菌 Enterococcus hirae 海氏肠球菌 Enterococcus saccharolyticus 解糖肠球菌 Erwinia spp 欧文菌属某些种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猪红斑丹毒丝菌 Escherichia coli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fergusonii 费格森埃希菌 Escherichia hermannii 赫氏埃希菌 Escherichia vulneris 伤口埃希菌 Eubacterium aerofaciens 产气真杆菌 Eubacterium lentum 迟缓真杆菌 Eubacterium limosum 粘液真杆菌 Ewingella americana 美洲爱文菌 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栖稻黄色单胞菌 Fusobacterium mortiferum 死亡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ecrogenes 坏疽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坏死梭杆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具核梭杆菌 Fusobacterium varium 可变梭杆菌 Gardnerella vaginalis 阴道加德纳氏菌 Gemella haemolysans 溶血孪生球菌 Gemella mobillorum 麻疹孪生球菌 Geotrichum candidum 白地霉 Geotrichum capitatum 头状地霉 Geotrichum penicillatum 帚状地霉 Gordona spp 戈登菌属某些种 Haemophilus aphrophilus 嗜沫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I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II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V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influenzae V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influenzae VI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influenzae VII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influenzae VIII 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副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I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II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III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IV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V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VI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VII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VIII 副流感嗜血杆菌?型 Haemophilus paraphrophilus 副嗜沫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somnus 睡眠嗜血杆菌 Hafinia alvei 蜂房哈夫尼亚菌 Hansenula polymorpha 多形汉逊酵母 Hansenula saturnus 土星汉逊酵母 Helicobacter cinaedi 同性恋螺杆菌 Helicobacter fennelliae 芬纳尔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螺杆菌 Klebsiella ornithinolytica 解鸟氨酸克雷伯菌 Klebsiella oxytoca 产酸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lanticola 植生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 ozaenae 肺炎克雷伯菌臭鼻亚种 Klebsiella pneumonia rhinoscleromatis 肺炎克雷伯菌鼻硬结亚种 Klebsiella pneumoniae pneumoniae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 Klebsiella terrigena 土生克雷伯菌 Kloeckera apiculata 柠檬克勒克酵母 Kloeckera apis 蜜蜂克勒克酵母 Kloeckera japonica 日本克勒克酵母 Kloeckera spp 克勒克酵母某些种 Kluyvera ascorbata 抗坏血酸克吕沃尔菌 Kluyvera cryocrescens 栖冷克吕沃尔菌 Kluyvera spp 克吕沃尔菌属某些种 Kluyvera terrigena 土生克雷伯菌 Kocuria kristinae 克氏库克菌 Kocuria roseus (=Micrococcus roseus) 玫瑰色库克菌(=玫瑰色微球菌) Kocuria varians (=Micrococcus varians) 变异库克菌(=变异微球菌) Koserella trabulsii 特氏科泽菌 Kytococcus sedentaruis 不动盖球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嗜酸乳杆菌 Lactobacillus fermentium 发酵乳杆菌 Lactobacillus jensenii 詹氏乳杆菌 Lactococcus garvieae 格氏乳球菌 Lactococcus lactis cremoris 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 Lactococcus lactis lactis 乳酸乳球菌乳亚种 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 棉子糖乳球菌 Leclercia adcarboxglata 非脱羧勒克菌 Leptotrichia buccalis 口腔纤毛菌 Leuconostoc spp 明串珠菌属某些种 Listeria grayi 格氏利斯特菌 Listeria innocua 无害利斯特菌 Listeria ivanovii 伊氏利斯特菌 Listeria ivanovii 依氏利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 Listeria seeligeri 斯氏利斯特菌 Listeria spp 利斯特菌属某些种 Listeria welshimeri 威氏利斯特菌 Listeria welshimeri 魏氏利斯特菌 Luconostoc spp 明串珠菌属某些种 Microbacterium spp 微小杆菌属某些种 Micrococcus luteus 滕黄微球菌 Micrococcus lylae 莱拉微球菌 Micrococcus lylae 里拉微球菌 Micrococcus spp 微球菌属某些种 Mobiluncus curtisii 克氏动弯杆菌 Mobiluncus mulieris 羞怯动弯杆菌 Mobiluncus spp 动弯杆菌属某些种 Moellerella spp 米勒菌属某些种 Moellerella wisconsensis 威斯康星米勒菌 Moraxella lacunata 腔隙莫拉菌 Moraxella nonliquefaciens 非液化莫拉菌 Moraxella osloensis 奥斯陆莫拉菌 Moraxella spp 莫拉菌属某些种 Morganella morganii 摩氏摩根菌 Neisseria cinerea 灰色奈瑟球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病奈瑟球菌 Neisseria lactamica 乳糖奈瑟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 脑膜炎奈瑟球菌 Neisseria mucosa 粘液奈瑟球菌 Neisseria polysaccharea 多糖奈瑟球菌 Neisseria sicca 干燥奈瑟球菌 Neisseria spp 奈瑟菌属某些种 Neisseria subflava 微黄奈瑟球菌 Nocardia spp 奴卡菌属某些种 Ochrobactrum anthropi 人苍白杆菌 Oerskovia spp 厄氏菌属某些种 Oerskovia xanthineolytica 溶黄嘌呤厄菌 Oligella ureolytica 解脲寡源杆菌 Oligella urethralis 尿道寡源杆菌 Pantoea spp 泛菌属某些种 Pasteurella aerogenes 产气巴斯德菌 Pasteurella gr.EF4 巴斯德菌群EF4 Pasteurella haemolytica 溶血巴斯德菌 Pasteurella multocida 多杀巴斯德菌 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侵肺巴斯德菌 Pasteurella spp 巴斯德菌属某些种 Peptococcus niger 黑色消化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 厌氧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asaccharolyticus 不解糖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indolicus 产吲哚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indolicus 吲哚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magnus 大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micros 微小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prevotii 普氏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spp 消化链球菌属某些种 Photobacterium damsela 美人鱼发光杆菌 Pichia carsonii 卡氏毕赤酵母 Pichia etchellsii 埃切毕赤酵母 Pichia farinosa 粉状毕赤酵母 Pichia ohmeri 奥默毕赤酵母 Pichia spartinae 斯巴达克毕赤酵母 Plesimonas shigelloides 类志贺邻单胞菌 Porphyromonas asaccharolytica 不解糖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endodontalis 牙髓卟啉单胞菌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牙龈卟啉单胞菌 Prevotella bivia 二路普雷沃尔菌 Prevotella buccae 颊普雷沃菌 Prevotella buccalis 口颊普雷沃菌 Prevotella denticola 栖牙普雷沃菌 Prevotella disiens 解糖胨普雷沃菌 Prevotella intermedia 中间普雷沃菌 Prevotella loescheii 洛氏普雷沃菌 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 产黑色普雷沃菌 Prevotella oralis 口腔普雷沃菌 Prevotella oris(=Bacteroides oris) 口普雷沃菌(=口拟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疮疱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avidum 贪婪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granulosum 颗粒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propionicum 丙酸丙酸杆菌 Proteus mirabilis 奇异变形杆菌 Proteus penneri 彭氏变形杆菌 Proteus vuigaris 普通变形杆菌 Prototheca wickerhamii 魏氏原壁菌 Providencia alcalifaciens 产碱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rettgeri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rustigianii 拉氏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stuartii 斯氏普罗威登斯菌 Providencia stuartii/ alcalifaciens 司氏/产碱普罗威登斯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lcaligenes 产碱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mendocina 门多萨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 假产碱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 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pp 假单胞菌属某些种 Pseudomonas sputita 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tutzeri 施氏假单胞菌 Pseudomonsa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sa fluorescens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sa pseudomallei 类鼻疽假单胞菌 Pseudomonsa putida 恶臭假单胞菌 Pseudomonsa spp 假单胞菌属某些种 Rahnella aquatilis 水生拉恩菌 Rhodococcus spp 红球菌属某些种 Rhodotorula glutinis 红酵母 Rhodotorula glutinis 粘红酵母 Rhodotorula minuta 小红酵母 Rhodotorula mucilaginosa 粘质红酵母 Rothia dentocariosa 龋齿罗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kluyverii 克鲁费酵母 Salmonella arizonae 亚利桑那沙门菌 Salmonella choleraesuis 猪霍乱沙门菌 Salmonella enteritidis 肠炎沙门菌 Salmonella gallinarum 鸡沙门菌 Salmonella paratyphi A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Salmonella paratyphi B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Salmonella pullorum 鸡白痢沙门菌 Salmonella spp 沙门菌属某些种 Salmonella typhi 伤寒沙门菌 Salmonella typhimurium 鼠伤寒沙门菌 Serratia ficaria 无花果沙雷菌 Serratia fonticola 居泉沙雷菌 Serratia liquefaciens 液化沙雷菌 Serratia marcescens 粘质沙雷菌 Serratia odorifera 气味沙雷菌 Serratia odorifera 1 气味沙雷菌1型 Serratia odorifera 2 气味沙雷菌2型 Serratia plymuthica 普城沙雷菌 Serratia proteamaculans 变形斑沙雷菌 Serratia putrefaciens 腐败沙雷菌 Serratia rubidaea 深红沙雷菌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腐败希瓦菌 Shigella bogdii 鲍氏志贺菌 Shigella dysenteriae 痢疾志贺菌 Shigella flexneri 弗氏志贺菌 Shigella sonnei 索氏志贺菌 Shigella spp 志贺菌属某些种 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 多食鞘氨醇杆菌 Sphingobacterium Spiritivovum 嗜神鞘氨醇杆菌 Sphingobacterium spiritovorum 食神鞘氨醇杆菌 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Sporobolomyces salmonicolor 赭色掷孢酵母 Staphylococcus arlettae 阿尔莱特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icularis 耳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apitis 头状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aprae 山羊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arnosus 肉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hromogenes 产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cohnii cohnii 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 Staphylococcus cohnii urealyticum 科氏葡萄球菌解脲亚种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表皮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equorum 马胃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 鸡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溶血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hominis 人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hyicus 猪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intermedius 中间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kloosii 克氏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lentus 缓慢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lugdunensis 路邓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ccharolylicus 解糖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腐生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chleiferi 施氏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ciuri 松鼠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simulans 模仿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warneri 沃氏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xylosus 木糖葡萄球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嗜麦寡养食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omatococcus mucilaginosus 粘滑口腔球菌 Streptococcus acidominimus 少酸链球菌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无乳链球菌 Streptococcus alactolyticus 非解乳糖链球菌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咽峡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bovis I 牛链球菌?型 Streptococcus bovis II 牛链球菌?型 Streptococcus canis 狗链球菌 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 星座链球菌 Streptococcus downei 汗毛链球菌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停乳链球菌停乳亚种 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equlsimilis 停乳链球菌似马亚种 Streptococcus equi equi 马链球菌马亚种 Streptococcus equi zooepidemicus 马链球菌兽瘟亚种 Streptococcus equinus 马肠链球菌 Streptococcus gordonii 格氏链球菌 Streptococcus gr L L群链球菌 Streptococcus intermadius 中间链球菌 Streptococcus mitis 缓症链球菌 Streptococcus mutans 变异链球菌 Streptococcus oralis 口腔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arasanguis 副血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enumoniae 肺炎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orcinus 豕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化脓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alivarius 唾液链球菌唾液亚种 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thermophilus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 Streptococcus sanguis 血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obrinus 表兄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uis I 猪链球菌?型 Streptococcus suis II 猪链球菌?型 Streptococcus uberis 乳房链球菌 Streptococcus vestibularis 前庭链球菌 Tatumella ptyseos 痰塔特姆菌 Trichosporon asahii 阿氏丝孢酵母 Trichosporon asteroides 星状丝孢酵母 Trichosporon inkin 墨汁丝孢酵母 Trichosporon mucoides 粘性丝孢酵母 Trichosporon ovoides 卵形丝孢酵母 Trichosporon spp 丝孢酵母某些种 Veillonella parvula 小韦荣球菌 Veillonella spp 韦荣氏球菌属某些种 Versinia enterocolitica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V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 假结核耶尔森菌 Vibrio alginolyiicus 解藻朊酸弧菌 Vibrio cholerae 霍乱弧菌 Vibrio fluvialis 弗氏弧菌 Vibrio fluvialis 河流孤菌 Vibrio hollisae 霍氏弧菌 Vibrio metschnikovi 梅氏弧菌 Vibrio mimicus 最小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副溶血弧菌 Vibrio vulnficus 创伤弧菌 Weeksella virosa 有毒威克斯菌 Weeksella zoohelcum 动物溃疡威克斯菌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Yersinia frederiksenii 弗氏耶尔森菌 Yersinia intermedia 中间耶尔森菌 Yersinia kristensenii 克氏耶尔森菌 Yersinia pestis 鼠疫耶尔森菌 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 假结核耶尔森菌 Yersinia ruckeri 鲁氏耶尔森菌 Zygosaccharomyces spp 接合酵母属某些种 附录 微生物学的开山祖—列文虎克 1673年有个名叫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的荷兰人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动物”的微生物世界。他在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许多信,介绍他的观察结 果,他发现了杆菌、球菌和原生动物,表明他 实实在在看到并记录了一类从前没有人看到 过的微小生命。因为这个伟大的发现,他当上 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所以今天我们把列文 虎克看成是微生物学的开山祖。不过,在列文 虎克发现微生物后差不多过了200年,人们对 微生物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对它们的形态进 行描述上,并不知道原来是这些微小生命的生 理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产实践有那样的重要关系。 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东部一个名叫德尔福特的小城市,16岁便在一家布店里当学徒,后来自己在当地开了家小布店。当时人们经常用放大镜检查纺织品的质量,列文虎克从小就迷上了用玻璃磨放大镜。正好他得到一个兼做德尔福特市政府管理员的差事,这是一个很清闲的工作,所以他有很多时间用来磨放大镜,而且放大 倍数越来越高。因为放大倍数越高,透镜就越小,为了 用起来方便,他用两个金属片夹住透镜,再在透镜前面 按上一根带尖的金属棒,把要观察的东西放在尖上观察, 并且用一个螺旋钮调节焦距,制成了一架显微镜。连续 好多年,列文虎克先后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最高的 放大倍数达到200—300倍。用这些显微镜,列文虎克观 察过雨水、污水、血液、辣椒水、腐败了的物质、酒、 黄油、头发、精液、肌肉和牙垢等许多物质。从列文虎 克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200多封附有图画的信里,人们可以断定他是全世界第一个观察到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的细菌和原生动物,还第一次描绘 了细菌的运动。 列文虎克活到91岁。直到逝世,他除了用自己制 作的显微镜观察和描绘观察结果外,别无爱好。虽然 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人们承认了他的发现,但要等到 100多年以后,当人们在用效率更高的显微镜重新观察 列文虎克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并知道他们会 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和产生许多有用物质时,才真正认 识到列文虎克对人类认识世界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伟大的巴斯德 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200年后,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特别是法国伟大的科学家巴斯 德的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人们才开始认识微生物与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把研究微生物的科学称作微生物学,巴斯德和科赫是公认的微生物学奠基人。他的工作为今天的微生物学奠定了科学原理和基本的方法。 巴斯德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由于他不到30岁便成了有名的化学家,法国里尔城的酒厂老板便要求他帮助解决葡萄酒和啤酒变酸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希望巴斯德能在酒中加些化学药品来防止酒类变酸。巴斯德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善于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使他在化学上有过前人没有的重要发现。所以在解决葡萄酒变酸问题时,他首先也是用显微镜观察葡萄酒,看看正常的和变酸的葡萄 酒中究竟有什麽不同。结果巴斯德发现, 正常的葡萄酒中只能看到一种又圆又大的酵母菌,变酸的酒中则还 有另外一种又小又长的细菌。他把这种细菌放到没有变酸的葡萄酒 中,葡萄酒就变酸了。于是巴斯德向酿酒厂的老板们指出,只要把 酿好的葡萄酒放在接近50?的温 度下加热并密封,葡萄酒便不会变 酸。酿酒厂的老板们开始并不相信 这个建议。巴斯德便在酒厂里做示 范。他把几瓶葡萄酒分成两组,一 组加热,另一组不加热,放置几个 月后,当众开瓶品尝,结果加热过的葡萄酒依旧酒味芳醇,而没有加热的却把人的牙都酸软了。从此以后,人们把这种采用不太高的温度加热杀死微生物的方法叫做巴斯德灭菌法。直到今天,我们每天食用的牛奶还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来保鲜的。 因为解决了葡萄酒变酸问题,巴斯德在法国的名声大振。正好这时法国南部的丝绸工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 为用做原料的蚕茧大幅度减产。减产的 原因是一种叫做“微粒子病”的疾病使蚕大量 死亡。人们又来向巴斯德求援了。1865年, 巴斯德受农业部长的重托,带着他的显微镜来 到了法国南方。经过几年的工作,其间他还得 过严重的脑溢血病,但是,他发现微粒子病的 病根是蚕蛹和蚕蛾受到了微生物的感染。针对 病因,巴斯德向蚕农们表演了如何选择健康蚕 蛾的方法,要求他们把全部受感染的蚕和蚕 卵,连同桑叶都烧掉,只用由健康蚕 蛾下的卵孵化蚕。蚕农们依照巴斯德的办法,果然防止了微粒子病,挽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为此,巴斯德受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3世的表彰和人民的热烈称颂。 研究葡萄酒和蚕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巴斯德开始 主张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正因为微生物能够通过身 体接触、唾液或粪便散布,便可以从病人传播给健康的人 而使人生病。这种观点后来被许多医生的观察和治病经验 证实了。其中德国医生科赫和他的老师贡献最大。为此德 国聘请巴斯德担任波恩大学教授并授予他名誉学位,可是, 这时普法战争已经爆发,法国大败,热爱祖国的巴斯德拒 绝了德国给他的荣誉。1873年,巴斯德当选为法国医学科 学院的院士,虽然他不是医生,连行医的资格都没有,但 历史已经证明,巴斯德是最伟大的“医生”。 19世纪70年代,巴斯德开始研究炭疽病。炭疽病是 在羊群中流行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畜牧业危害很大, 而且还传染给人类,特别是牧羊人和屠夫容易患病而死亡。 巴斯德首先从病死的羊血中分离出了引起炭疽病的细菌 ——炭疽杆菌,再把这种有病菌的血从皮下注射到做试验 的豚鼠或兔子身体内,这些豚鼠或兔子很快便死于炭疽病, 从这些病死的豚鼠或兔子体内又找到了同样的炭疽杆菌。 在实验过程中,巴斯德又发现,有些患过炭疽病但侥幸活过来的牲口,再注射病菌也不会得病了。这就是它们获得了抵抗疾病的能力(我们今天叫做免疫力)。巴斯德马上想起50年前詹纳用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可是,从那里得到不会使牲口病死的毒性比较弱的炭疽杆菌呢,通过反复试验,巴斯德和他的助手发现把炭疽杆菌连续培养在接近45?的条件下,它们的毒性便会减少,用这种毒性减弱了的炭疽杆菌预先注射给牲口,牲口就不会再染上炭疽病而死亡了。1881年,巴斯德在一个农场进行了公开的试验。一些羊注射了毒性减弱了的炭疽杆菌;另一些没有注射。4个星期后,又给每头羊注射毒力很强的炭疽杆菌,结果在48小时后,事先没有注射弱毒细菌的羊全部死亡了;而注射了弱毒细菌的则活蹦乱跳,健康如常。在现场的专家和新闻记者欢声雷动,祝贺巴斯德伟大的成功。的确,巴斯德的成就开创了人类战胜传染病的新世纪,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奠定了今天已经成为重要科学领域的免疫学的基础。1885年,巴斯德第一次用同样的方法治好了被疯狗咬伤了的9岁男孩梅斯特。后来梅斯特成了巴斯德研究院的看门人,1940年,当法国被德国占领时,64岁的梅斯特因为拒绝法西斯军人强迫他打开巴斯德的陵墓而自杀了。 1996年巴斯德逝世100周年时,全世界微生物学和医学工作者举行了许多活动来纪念他,因为他的研究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幸福。 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科赫 科赫(Robert Koch)生于1943年,1866年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先是在军队中当随军医生,普法战争后在东普鲁士一个小镇当医生。正好这个地区的牛发生了炭疽病,他便对这种疾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他在牛的脾脏中找到了引起炭疽病的细菌,并且把这种细菌移种到老鼠体内,使老鼠相互感染了炭疽病,最后又从老鼠体内重新得到了和从牛身上得到的相同的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某种特定的微生物是某种 特定疾病的病原。而且,他用血清在与牛体温相同的条件下在动物体外成功地培养了细菌。因为这项重大贡献,科赫在1880年被聘任到德国柏林的皇家卫生局工作,1885年又担任了柏林大学卫生学教授和卫生研究所的所长。1882年科赫发现了引起肺结 核的病原菌,而肺结核在当时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他用血清固体培 养基成功地分离出结核分支杆菌,并且接种到豚鼠体内引起了肺结核并。1883年科赫还在印度发现了霍乱弧菌,在1897年以后他又研究了鼠疫 和昏睡病,发现了这两种病的传播媒介,前者是虱子,而后者是一种采 采蝇。他根据自己分离致病菌的经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了著名的“科赫原则”。在 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使得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的20年代成了发现 病原菌的黄金时代。例如1883年和1884年两位科学家各自独立地发现 了白喉杆菌,1884年还发现了伤寒杆菌,1894年发现了鼠疫杆菌,1897年发现了痢疾杆菌。在此期间先后发现了不下百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 菌、原生动物和放线菌等。不仅是动物病原菌,还有植物病原菌。 科赫除了在病原体的确证方面作出了奠基性工作外,他创立的微生物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为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独立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赫首创的显微摄影留下的照片在今天也是高水平的。这些技术包括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培养基技术、染色技术等。 1905年,科赫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主要是为了表彰他在肺结核研究方面的贡献。1910年5月27日,科赫离开了人世。198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纪念科赫发现肺结核病原菌一百周年。
本文档为【【精品】微生物基础知识5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942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