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举报
开通vip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 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 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 以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 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一种关系。但是,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叫 做联系。就是说,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 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 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 以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 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一种关系。但是,并非所有的关系都可以叫 做联系。就是说,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不是事 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可以 说,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孤 立存在的事物。一方面,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的;另一方面,它们内 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并由此构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和历史 过程。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既不存在毫不相干、纯粹并列的事物, 也不存在其小无内、毫无结构的事物;从时间上看,既不存在前后无关、 无中生有的事物,也不存在有因无果、有果无因的事物。设想没有联系 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一句话,物质存在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之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之外不存在物质。 猫、田鼠、雄蜂和三色堇(即蝴蝶花)彼此之间就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联系作为一种关系,并不指 一般的关系,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这几种关系中,相互作用具有基本 的和根本的性质,因为说到底,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 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源于相互作用关系,相互作用导致相互影响 和相互制约,进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正因为如此, 就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联系的 根本内容,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否认了这一点,就否认了联 系,就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就要陷入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的泥潭。 物质世界中有多种多样的联系。科学发现,在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联系形式,即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 用。 带电体和磁体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主体, 实物是引力相互作用的主体, 强子(即介子和重子)是强相互作用的主体, 轻子是弱相 互作用的主体。物质主体不同,相互作用的性质和形式也就不同。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同化与异化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关系;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的社会关系;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 作用构成人类社会的国际关系;等等。总之,联系是物质的相互作用, 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否认相互作用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联系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 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 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 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 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 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各种事 物和现象构成的普遍联系的整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在一定 的联系之中产生的,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并在一定的联系中 趋于灭亡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既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又作为普遍联 系的事物而存在。此事物以彼事物为中介而与另一事物相联系,整个世 界通过大量的中介和过程统一起来,构成普遍联系的世界整体。任何事 物都是世界发展链条上不同的环节,因而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如 所指出的: 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任何两个宏观物体之间都相互吸引,存在着一 定的引力。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阐明了物质的各种形态和各种运动形式 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转化关系。细胞的发现和进化论的创立揭示出生物界 内部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化学元素 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相对论向人们展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内在 联系。测不准关系则向人们展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科学发现揭示出来的自然界中的大量必然联系,为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 系的原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 在 自然界中,从巨大的天体星系到细微的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粒子,从无机 界到有机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和生物 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 每一个因素既受到周围其它因素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其它因素。在人 类社会中,各类事物也是普遍联系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虽然有质的区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别,但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 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 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也都是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 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 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等。如果某一部门、某 一环节发生问题,比例失调,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别的部门和环节。 又例如,生活中住房紧张,有人说,多盖点房子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其 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要建住房,不仅要解决地皮、下水道、天然 气、暖气、用电、用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交通、服务、托儿、 饮食、商店等一系列问题。可见, 解决住房问题就和许多事情联系着。 真可谓“牵一发而全身俱动”。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中普 遍联系的程度就越高。当今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国际 性的经济技术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外开放已成为每个国家必须 坚持的不可逆转的基本国策。这些都是对普遍联系的最好说明。 现代科学在发展中出现了一 系列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传统的学科界限不断被打破,完 全不同的学科日益联系起来,这更进一步地揭示和证明了物质相互联系 的普遍性。例如, 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建立,反映了物理 运动形式和化学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生物力学、生物物理、生物 化学等学科的建立,反映了生物运动形式与机械、物理、化学运动形式 之间的相互联系; 横断学科的建立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了多种学 科之间共同的联系和规律; 综合学科的建立,例如环境科学的建立, 则反映了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 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等等。 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多样的。 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复杂 的和多样的。因此,正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样,事物、 现象和过程的普遍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体说来,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 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 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是事物联系最普遍的形式之一。 例如,在 “”这个成语中,“火,水,鱼”三者就是相互联系的。池塘里的水能用来灭城门上的火,这是直接联系;池塘里的鱼离不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开池塘里的水,这也是直接联系。但由于灭火用去了大量的池水,最终 使池塘中的鱼儿遭殃,鱼儿与城门失火最终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就是 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因而 ,其作用比较大,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由于在时间、空间和层次上间隔较大,其联系过程较为曲折和迂回,因此对事物发展的 影响不如直接联系那样显著和及时,它只有先通过中间环节才能对事物 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因而。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有些情况下,间接联系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教育,,人才 ,,科学技术,,生产力”这些联系中,教育和人才、人才和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前者发展得怎么样,直接影响 后者发展的状况。而教育和生产力之间,由于要经过人才和科学技术这 两个环节,因而是间接联系。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教育对生产力发 展的作用不大。事实上,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而且越来 越大。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教育视为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 的根本任务和战略重点,都提到头等地位来看待。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直接联系往往是有限的,而与众多事物的间接联系却是无限的,事物本身正 是通过有限的直接联系和无限的间接联系才与众多事物联系起来,共存 于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之中的。每一个事物都以他事物为中介环节,与 别的事物发生间接联系,而每一个事物又都是其他事物之间发生间接联 系的中介。因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又互为中介,并因此互相联系,共 同构成了统一的普遍联系的物质世界。可见,中介在普遍联系中具有很 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此,指出: 本质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非本质联系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俗话所说 的 “”,就是指瓜种与瓜、豆种与豆之间的本质 联系。而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科 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透过事物的非本质联系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 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 是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 同。对此,我们将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中详细讨论,这里暂不详述。 苹果熟透了 要掉在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 则是与某人之间的偶然联系。必然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偶然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对事物的发展则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二者相互之间既有区别,不 可混淆;又有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总之,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其联系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事物联 系的普遍性存在于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之中,而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 性,又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揭示和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人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事物的联系总是客 观存在的。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既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 人们随意想象出来的,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事 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 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 利用这些联系。例如,虽然地球和太阳相距1.5亿公里,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由于太阳对地球有巨大的吸引力,地球由于公转对太阳 有巨大的排斥力(离心力),二者的共同作用才使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地,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人才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想跳多高就跳多高,投掷 出去的石块才不可能飞离地球,而总是要落在地球上。地球对地面物体 的引力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人们只能承认它的 存在,而不能否认它的存在。这是正确认识它并进而利用它的基本前提。 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空间站的建造使用,就是在深刻认识地球引力作 用并定量把握的基础上,对它的有效利用。在这里,地球的引力作用是 客观存在的,任何人、任何国家想要成功发射卫星,就必须使它具有第 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公里的速度,这个速度是由地球的特点和引力 作用客观地决定的,它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承认并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哲学史上,唯心主义也承认联 系,但是它们却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 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客观事 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这些观点是完全唯心 主义的。其实质就是否认联系的客观性,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真实的 客观的联系,把虚构出来的不存在的联系人为地强加给客观事物。这种 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是根本错误的,但却是生活中封建迷信活动的思想 根源和理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所谓“慧星、地震预示国家兴衰”、“指 纹、手相、生辰八字决定人的命运”,欧美国家把13与灾难和不吉利联系起来,我国很多人把8与发财联系起来,把6与顺利联系起来,等等,这些都是主观“创造”事物之间联系的表现,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是 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唯心主义表现形式。因此,只有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才能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既然联系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和客观地研究和把握事物内部的和外部的真实的、固有的联系。 也就是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这同时也是科学 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说 科学的真正任务就是揭示事物和现象之间所固有的联系,把人们通 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真实联系。 技术的真正任务就是利用科学揭示出来的种种真实联系,为人类实现特 定的目的而服务。可以说,一部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揭示客观联系并 利用客观联系的发展史。可以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前不 被人们认识的客观联系,将不断地被人们揭示出来并利用起来。科学技 术越发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认识得就越深刻、越清楚,也就 利用得越充分、越合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就越 广泛、越普遍。 联系是客观的,但是,客观自在的联系和自然存 在物的直接的形态并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然事物丰富的 潜在属性和关系也不因为对人有用就自动展现或暴露出来。因此,要实 现人类的目的,满足人类的需要,人还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建立各种 联系,创造人工自然,以此来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在事物的 联系是客观的,需要人们去揭示;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它是人 类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是实践活动的结果。然而,人为事物的联系又 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因为说到底,人不能凭空创造,也不能无中 生有。人为事物的联系说到底是自在事物的潜在属性和潜在联系的显化 和实现。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变潜在联系为现实联系 的能动转化过程。众所周知,没有客观的电磁联系,就不会有无线电通 信技术;没有原子核的裂变反应,就不会有原子能发电站;没有光、电、 磁、热的自在联系和相互转化,就不会有发电、照明、取暖、录音、录 像等技术发明及其综合应用。可见,正是自在事物的固有联系为人为事 物的客观联系提供了根据和机制。也正因为这样,客观的联系也对人类 实践活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背离客观联系的内在 要求,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实践中的“乱砍滥伐”、“掠夺式开发”、“无节制浪费”、“无计划生育”等等,都是无视联系的客观性、 任意破坏事物之间正常联系的做法,它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使 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是违背联系客观性的实践活动的恶果, 是人类应当警惕并加以克服的实践活动的负效应。很显然, 联系的客 观性既是人们赖以利用的客观基础,也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实践原则。 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事物的产生、存 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是这一事物产生、存在和 发展的条件。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只有在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趋于 灭亡。任何具体的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 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 是联系的条件性。例如,生命现象的产生和维持,就必须具备水、氧气、 营养、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地球上具备了这些必要条件,生物才能 够在地球上产生和存在。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也无法理解。离开一定的条件, 我们甚至连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搞不清楚。因为, 久旱逢甘霖,下雨是有益的;而久涝盼天晴时,下雨就是有害的。进而 言之,没有一定的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也构不成联系。例如 ,如果没有一定的条件,就谈不上什么联系。但是,在人类的 战争活动中,当人们需要用石头来修筑工事阻击敌人、掩蔽自己的时候, 石头就成为战备的物资;当守卫在山头阵地上的战士弹药耗尽,需要用 石头击退敌人的时候,石头就直接地成为战争的武器。也正是在这样的 条件下,战争和石头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把握联系的条件性十分重 要,离开条件谈联系,就容易陷入诡辩论。 我们说,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而条件又是具体的和多样的。 。 不同的条件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地全面地 分析各种不同的条件,是我们弄清问题、解决矛盾的必要前提,对做好 一切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个人有错误,如果不分析他犯错误的条 件,包括主观的和客观的,就不可能弄清他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也就 找不到帮助他纠正错误的正确途径和办法。要完成一项任务,也必须具 备一定的条件,在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就匆忙行事的人,只能是一个乱 撞乱碰的鲁莽家。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正如具体的联系是可以改变的一样。从 条件的可变性着眼,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不必灰心丧气、畏缩 不前;当必要条件尚不具备时,也不要束手等待、消极无为。人们可以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即以主观条件去改变客观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 条件,创设实现预定任务所需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改变和创设条件 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须知,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也是有条件的,不了 解或不具备改变条件和创设条件的条件,改变和创设的活动就会失败和 落空。总之,一切具体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 一点才是无条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一般系统论建立起来了。近几 十年来,系统论得到了迅速发展,系统科学因此也建立起来了。系统科 学深入揭示了事物联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 的普遍性原理和世界整体性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了。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 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 对系统概念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系统 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 和功能。例如, 由数以万计的零部件按特定的结构方式组 装起来时,就会产生出这些零部件本身所没有而只有飞机整体才具有的 整体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 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 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 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整体性的功能往往要比分散的要素的功能强得多。例如, 正 常人一双眼睛的视力就大于两只眼睛的视力之和,两只手协同动作的力 量就比两只手分别动作的力量之和大得多。整体性的存在,使得把系统 约化为构成要素属性之和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在考察系统时, 我们一定首先要把握其整体性。可以说,整体性乃是系统之为系统的根 本特点。 就曾注意到这一点,他举例说: 系统作为整体又不是绝对的,在一 个层次上作为整体,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成了部分;每一个部分,相对于 更低的层次而言,它自身又是一个整体。所以,系统观念内在地包含有 层次的观点。 例如,生物系统就可以分为生态、生物群落、生物种群、 生物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多级层次;国家既可以分 为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 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教 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安全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等许多不同的部门,也可以分为省、市、县、乡、村等不同层 次的行政区;部队可以划分为军、师、旅、团、连、排、班等诸多层次;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等等。任何一个系统的组成要素本身也往往是一个系统。而系统和它们以外的事物、系统,又通过相互作 用组成更大的系统,形成纵横交错具有层次的网络。因此,系统的区分 是相对的,在小的范围内是系统,在大的范围内则成为要素;反之,在 大的范围内是要素,在小的范围内则成为系统。例如,工业、农业、商 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等各个部门,从它们各自的范围看, 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如果从国民经济的大范围来看,它们就成为构成 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具体要素。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 运动和发展,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一方面,运动作为 一般变化和过程,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另一方面, 发展又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因此, 对发展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发展也是一种运动,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是发展。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事物 单纯数量的变化,也不是单纯场所的变更,更不是向后倒退的变化,而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过程。 同志说: 这是对人的发展与学习之间关系的通俗阐述。在工业生产中,不断引进和创新更加先进的 生产技术和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设备,适时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社会产品,这是工 业生产和国民经济进步与发展的标志;相反,如果大量重复引进落后的 生产技术和设备,或者很多企业一蜗峰地上同样的生产线,搞低水平的 重复建设,这就不是工业生产的进步与发展,充其量只是一种原地踏步, 实际上倒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倒退。 发展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总趋势、总方向。物质世界存在着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 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这是一个由低级到 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 转化。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 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变化,如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 活状况的量变过程;即从高级运动形式向低级运动形 式、从复杂向简单的转化,如化合物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 即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化,如 物质世界的自组织过程、生命的出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等等。在运动形 式多向性的转化中,上升的转化占据主导地位。运动形式转化的总的趋 势、总的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这种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就是发展。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和社会发展 史研究的重大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承认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就必然要承认 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总的方向和基本 趋势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以上升运动为总体特征的。 如宇宙中新的星体,生物进化中新的 物种,社会发展中新的生产力和同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都是新事 物。而已经衰老的星体,陈旧的物种,落后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等等,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都是旧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仅仅以产生或出 现的时间先后来区分。新事物一般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 一定都是新事物,旧事物也可能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再现出来。新 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 合。 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 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如胚芽的萌发、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种子本身、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准备好了的。 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当然是促使它灭亡的因素,但同时又是它赖以 存在的因素。 生物的新物种抛弃了旧物种中一切不再能适应变化了的复杂环境的消极的特性,保留了 其中那些对适应新环境有积极作用的特性,又加进了一些能适应新环境 的新特性,因而它就比旧物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在优胜劣汰 的自然选择中淘汰旧物种。在无产阶级所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中,不仅保留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而且能增加为资本 主义社会容纳不了的新的生产力。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无产阶级总 是要比资产阶级强大得多,一定会战胜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建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由于新事物同旧事物相比内容上比较丰富,因而它也就比较地高级和复 杂。新生事物体现着事物的发展趋势,代表着发展的未来,因而旧事物 向新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过程。只有科学地概括了这一无比丰富而生动的发展过程,才能全面深 刻而无片面性地揭示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因此,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唯 物辩证法就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世界存在于运动发展之中,而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是有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 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 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本质 的,都可以称之为规律。有许许多多的联系是非本质的联系,非本质的 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 指出: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质之间的引力相互 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联系,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联 系。这些定律或规律所反映的这些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 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 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譬如, 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电流变化引起磁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电流变化的必然联系。狭义相对论揭示了物质与 时间、空间和运动之间的必然联系,它表明,物质的时空特性与物质的 运动状态有着必然的联系:物质运动速度愈大,物质在其运动方向上的 长度就愈短;与此同时,物质在其时间进程上就进行得愈慢。这就是著 名的“尺缩钟慢效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出来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就是历 史发展中的必然联系。俗话所说的 也是对必然联系的生动描述。 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 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 例如,力学中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不是只适用于个别物体的、偶然 的联系,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阻力的条件下,都必然以该地的重力加速 度向地面下落,如果高度相同,必然同时落到地面,而与物体的重量和 形状无关。又例如,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共同规律,任何一种生 产,只要它还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地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 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性联系的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 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它,也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它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发生作用。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而不能制造规律、消灭规律。例如,尽管历史上罗马教皇把哥 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烧死 布鲁诺,审讯伽利略,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地球等行星绕着太阳运转的 事实和规律。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他们或者用“神学目的论” 和“绝对理念”解释现实世界的合规律现象;或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 精神的产物,如康德所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而不可知论者和怀 疑论者甚至根本否定规律的存在,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只是偶 然事件的堆积,偶然性支配一切,毫无规律可循。他们的观点,已经受 到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有力驳斥。 例如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的规律就是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 它是一般规律在特定领域、特定层次的体现,例如系统层次律、转化守恒律和循环发展律就是客观世界的特殊规律, 它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在自然界这一大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它是特殊规律向微 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叫微观规 律。例如电磁感应定律、勒夏特里原理和遗传变异规律就是物理学、化 学和生物学中的个别规律。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例如,如果说 揭示了太阳系天体结构的,即正确回答了太阳系的结构“是什么”的 问题(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那么, 就可以说是太阳系的,它正确回答了太阳系天体“怎么样”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 则揭示了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即九大行星“为什么”要以椭圆轨道围 绕太阳旋转的问题。同样地,如果我们把牛顿力学看作是物体运动的一 级规律的话,那么, 就是关于事物运动的二级规 律,因为它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了物质运动的本来面目。 指出: 可以说是对规律层次性的一种说明。规律的层次性根源于物质世界的 层次性,是物质世界系统层次律的必然反映。物质世界的系统层次性和 规律的层次性表明,人类探索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也是具有层次的,人 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必然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发展过程。这正 如所指出的: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 这些环节在唯物辩证法中被概括为一系列的哲学范畴。这些范畴 反映了事物和现象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有着各自特 殊的内容。但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又有着本质上的共同性,这就 是: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普遍本质的反映;各对范畴都是对 立统一的关系;它们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的认识成果,并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给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以很大的作 用和影响。 本节课我们学习和研究以下五对范畴: 本质和现象、 内容和形 式、 结构和功能、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对范畴:现象与本质。 现实存在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现象和本 质这对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唯 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都在于指导人们透过事物的现 象,把握其内在的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著名诗人 在游览庐山时感慨万端,写下了脍炙人口 的诗句: 为什么身处庐山之中却又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生活中轻信他人之言上当受骗的时候,人们也会感慨 啊!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涉及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和本质两个不同的方面。 现象有真象和假 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 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例如,物体落地现象的本质是地球引力 的作用,一个人的本质是通过他日常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客观事 物的本质,大量地表现为真象,但假象在自然界特别是在社会生 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一些犯罪分子往往施展各种伎俩, 制造种种假象来掩盖犯罪事实, 就是以虚假的现象表现了自己的本质;再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口口声声宣扬所谓的“自由”、“人 权”、“人道”,其实这是假象,背后隐藏着“强权”、“霸权”和 “霸道”的真实本质。这些都可称作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也 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的实际条件造成的,这同错觉有所 不同。错觉是人的感觉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二者不能混为一 谈。 一事物的本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的特殊矛盾,而对它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本质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 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就是认识事物的必然性、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规律性。例如,懂得了化学运动的本质是原子的化合和化分,也 就从根本上认识了化学运动的基本规律;懂得了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是构成社会运动的本 质,就从根本上理解了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但是,也不能把本 质和规律看作是完全等同的。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是事物 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例如,生命的本质 即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命运动的某一规 律。本质是相对于现象来说的,认识只有从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 质,才能揭示出事物的发展规律。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 其具体表现 是: 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例如, 我 们每天看见太阳东升西落,似乎太阳绕地球旋转,而实际上是地 球绕太阳旋转;我们只能看见熟透的苹果往下落,却看不见使其 下落的万有引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轰炸我国驻南使馆,这 是看得见的事实,但其真实本质和险恶用心则需经过分析才能揭 示出来;等等。 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 共同的本质则通过千差万别的个别现象表现出来。例如,苹果落 地、房屋倒塌、河水流动、飞机坠落、卫星遨游、陨石降落、海 潮汹涌澎湃、流星划过长空、地球绕日旋转、太阳东升西落、星 系演化发展、黑洞现象形成,等等,这些表现形态可谓多姿多态、 千差万别,可是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都是引力相互作用的具体 表现。 在客 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是相对不变的,但它表现出来的现象 则是经常变化的,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具体形态。例如,社会必要 劳动决定商品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本质,价格则是价值的现象,它 常因商品的供求关系不同而上下波动,而价值则具有相对稳定 性。又如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时变作白发苍苍 的老头,有时变作英俊潇洒的少年;有时变作一颗大树,有时又 化作一股青烟„„七十二般变化,可说是变化多端,但他变化招 数再多,也仍然是一个伴随唐僧左右的孙猴子。 水有三态,即 液态、气态和固态,但这三种状态都是水的表现或现象,其本质 仍然是HO。 2 由于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和表面的东西,形之于外、千差万别, 且多变易逝,所以它比本质丰富、生动;而 本质则是同类现象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共性,深藏于事物内部且相对稳定,所以它比现象单纯、深刻。 这犹如河中的流水,现象如同浮在水面的泡沫,本质则如底层的 深流。 具体表现是: 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 象表现出来。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总是反映着本质,没有不 表现为现象的本质,脱离本质的纯粹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本质总是现象的本质,没有不表现 本质的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 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从属于本质的,脱离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 是不存在的。比如,水的三种状态从不同的侧面都表现了由氢原 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元素结合成的化合物HO。固态是水的本质在2冰点以下所表现的现象;气态是它在沸点以上所表现的现象;液 态则是在冰点和沸点之间所表现的现象。在这里,无论是哪一种 形态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水(HO)的化学本质;生物体的新2 陈代谢这一本质特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通过发芽、生长、开 花、结果、凋谢、枯萎等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的,其中每一种现象 都从不同的阶段和侧面表现了植物生长过程的本质;人的肠胃疾 病是通过胃纳不佳、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 等各种现象表现出来的,其中每一种现象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 地表现了肠胃疾患病变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思想品 质,总要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每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 度地表现了人的思想品质。即使假象也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是事物本质的表现。例如,历史上和现在的一切侵略者往往施放 “和平”的烟幕,来掩盖它好战的本质,它们叫嚷“和平、缓和、 友好、亲善”等口号,其目的总是和它扩军备战的活动相配合的。 这种假象恰恰是一切侵略者虚伪和狡猾本质的表现。 说: 就是说,假象同本质也是同一的。总之,世界上没有不 表现本质的现象,也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统 一和联系,是人类科学认识所以可能并赖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 意义。 本质 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 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指出: 而 本质与现象的联系和统一,又使科学认识具有可能性。如果二者 只有区别没有联系的话,一切科学认识也就成为徒劳无益、白费 力气的事了。 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因而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一方面要注 意现象的搜集,占有丰富而全面的感性材料;同时,又要注重科 学的思维方法,对各种现象加以分析,特别是要注意识别真象和 假象,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正如 所说的: 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侧面,都是形 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在学习了现象和本质这对范畴以 后,还有必要进一步学习和探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或听到名不符实和弄虚作假 的事情,如 假烟假酒、假证明假广告、假文凭假钞票、假医生 假警察等等。到底何谓真?何谓假?真东西与假东西是如何区分 的呢?这就涉及到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名不符实,就是形式与内 容不相符合。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外部表现形态 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内容。由于同一事物往往包含着许多 要素,因此事物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水(HO),它的内容包2含了氢元素和氧元素;一个人的人格包含性格、气质、能力等内 容。 它是和内容不直接相关的非本质的形式,它的改变不直接涉及事物的内容。 比如商品的包装、人的衣服等等,它们的改变不会引起商品质量、 人的本质的改变。它和事物的内容紧密相关,是事物的本质的形式。它的改变会引起事物内容的变化。 如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方式如果发生改变,则水的内 容也会发生变化;碳原子(C)的结合方式不同,可以生成两种 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物质: 金刚石和石墨。 自然界的任何一个化合物,都以一定的化学元素作为自己的内容,又以相应的分子 结构作为自己的形式。以水分子的形成过程为例,氢(H)原子 和氧(O)原子是构成水分子的要素,氢和氧的存在只是提供了 构成水分子的可能性,只有当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以特定方 式结合起来,水分子的产生才由可能变为现实。在这里,两个氢 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就是水分子的内容,而它的结构则是组成水分 子的形式。氢和氧分别来看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它们各自以 不同数量的电子、质子、中子等作为自己的内容,又以不同的排 列方式构成各自特有的原子结构或形式。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组 成生产力的要素,是生产方式的内容。但是,如果生产资料和劳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动者不以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结合起来,便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 力,社会生产也就无法进行。这样的生产方式只是可能的生产方 式,而不是现实的生产方式。所以,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 形式,生产方式就是作为内容的生产力和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的 有机统一体。这一切都说明,内容和形式普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 一切事物之中,二者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 与此相适应,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 然界到人类社会,不同的对象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从而也都有 与之相应的特定形式。事物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形式的多样 性。就社会现象来说,社会生活具有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教育和艺术等十分丰富的内容,同这些内容相适应,也就产生了 表现这些社会生活内容的纷繁复杂的形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各有 侧重,不可混淆;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并在一定 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 础。形式不是内容,内容不是形式,二者存在着确定的差别,这 是它们对立性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的对立性是在确定的关系中而 言的。就是说,在确定的关系中,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 内容不能同时又是形式,形式也不能同时又是内容。例如,对于 人体来说,骨骼、肌肉、血液等是内容,人的体形、外貌、衣着 是形式,不能把前者说成是形式,也不能把后者说成是内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任何事物都具有 一定的内容和一定的形式,一定的形式总要以一定的内容为基 础,总是某种内容的形式;一定的内容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形式, 总是某种形式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如果没有作为人体内容的骨骼、肌肉、神经、血液等,或没有作 为人体形式的体形、外貌等,人体也就不成其为人体;水分子既 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作为它的内容,同时又离不开氢原子和氧原子 的结合形式即H-O-H。因此,不具有内容或不具有形式的事物都 是不存在的。当然,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并不是说任何特定的 内容都只能具有某一种形式,或者一种形式只能体现某一种内 容。实际上,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红楼梦》以 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一个贵族家族的没落,展示了封建社 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它可以借助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 以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戏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反 之,同一形式也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如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莎 士比亚用它来表现人文精神,陆游则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 情;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采用,也 可以为社会主义所采用,等等。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必然要求和产生 什么样的形式;内容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这 就象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一样,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必须穿上不 同尺寸的衣服,否则就会影响身体的成长;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有什么样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的生产 力极其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维持生存,因而产生 了原始社会的公有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剩余产品不 断出现,人们不依赖集体,即使靠个人或家庭就能维持生存了, 于是,出现了私人利益,私有制也就随之产生;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极其发达,生产的一体化、全球化等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能够有效调节社会生产的生产关系,才能 满足它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迟早要被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落后和腐朽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 社会的进步;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读起来津津有味,百 读不厌,但一拍成电视剧,仿佛韵味大减,总觉得表达不如小说 准确、生动、耐人寻味。与此相反,在教学中,政治理论课特别 是哲学原理课,它们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系统性等内容并没 有变化,但由于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果激发了学员的兴趣, 加深了对内容本身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任何事物的形式反过来又作用于它的内容。 在一种联系中 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以成为内容,反之亦然。就是 说,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超出一定的范围 和确定的关系,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也可以成为另外一种形式 的内容,反之亦然。例如,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 力是形式,而它作为经济制度相对于经济体制来说则是内容。思 维对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来说是形式,但对于语言形式来说它却是 内容。通讯、报道、社论等是报刊宣传常用的形式,但在新闻学 这门学科中,它们就成了新闻学研究的内容;衣服对于人来说是 形式,但在服装店里,却又成为内容。同样地,泥土是砖瓦的内 容,砖瓦是泥土的形式;砖瓦对于房屋来说又是内容,而房屋则 是砖瓦的形式;等等。 内容和形式之间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 方法论意义。 形式主义为形式而形式,离开内容的需要追求形式, 割裂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形式主义在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生 活中表现诸多,流毒甚广,必须大力戒除。为此我们一定要做到: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在认识活动中注重实际,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注重实干,在实 践活动中注重实效。否则, 形式虚无主义只要内容不要形式,实 际上也否认了内容,又从另一极端割裂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 一。任何内容都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不能认为一讲形式就是形 式主义。 我们部队中正规化的工作、生活制度,体现我军革命 化、现代化的要求,有利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培养良好的军人 素质。严格按正规化的要求工作、学习和生活,决不是形式主义。 结构和功能范畴是在现代科学和实践条件下形成的辩证法 的新范畴。象其他范畴一样,它也是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 所不同的是,它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功能过程来揭示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 1、结构和功能的含义 结构和功能是揭示事物内部构成方式和事物同环境之间相 互作用过程的哲学范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功能表 现。 如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结构, 军队的编制体制就是军队的结构,不同的家庭组合方式形成不同 的家庭结构,等等。 :一个事物的结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总是趋向于保持这一结构。 结构是一事物内在关系中相对不变的方面。由于结构具有稳定 性,才可以用结构作依据,来划分不同类型的事物。 结构作为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是有规则的,受一定规 律的支配。结构的有序性使事物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呈现出 秩序,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于结构既是有序的,又是稳定的,因而结构与结构之间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系列,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我们可以 从各个角度给结构分类,比如,根据运动形式从低级到高级的发 展变化,我们可以将其对应的物质结构划分为机械结构、物理结 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社会结构等;根据系统与环境作用关 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各种系统的结构划分为 ;根据结构的活动方式不同可以把它分为平衡结 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发展又可分为稳定结构、超稳定结构、 多元稳定结构;等等。 如太 阳有产生热核反应、电磁波、热辐射、X射线等功能,机器有减轻人类体力支出的功能,人脑有思维、记忆的功能等。 2、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结构指向要素的构成方式,功能则指向事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两者所要揭示 的内容是不同的。同时,结构相对稳定,而功能则多有变化。 事物的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一样。比如,动物的大脑与人脑的结构不同:人 脑有两个信号系统,而动物大脑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因而,人有 语言功能,能够识别语言信号,而动物则只具有简单的感觉和心 理,不能识别语言信号;化学中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 它们的化学成分相同,但结构不同,因而性质大不一样:金刚石 坚硬无比,可用作切割玻璃的玻璃刀,而石墨质地松软,可用之 作铅笔;军队的编制体制合理就会提高战斗力,编制体制不合理 就会削弱战斗力,这也是结构决定功能的具体表现。大家也许还 记得 的故事:齐王要与大臣田忌赛马,各出上中 下三匹马。田忌总是不敌齐王。这时,田忌的手下孙膑教给他一 个必胜的战略,那就是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 王的下等马,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这样就可以以2比1战 胜齐王了。我们看到,田忌用的还是先前的三匹马,只不过是改 变了出场的顺序,也就是改变了系统的结构,其结果便发生了改 变。这是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的变化引起功能变化的较为典型的 例子。 一般地说,事物功能的发挥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着事物的结 构,功能的发挥既可以促进结构的进化,也可以导致结构的退化。 机器用久了会坏,人疲劳过度就会生病,动物误食了毒药就会丧 命,等等,这是功能发挥对结构的破坏性影响。反之,机器通过 维修和升级效率会更高,人通过学习会不断进步,通过加强营养 和体育锻炼会更加健康,等等,这是功能发挥对结构的建设性影 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事物在发挥功能的过程中,也就与周 围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从环境中吸取“负 熵流”,这种负熵流增加到一定程度而超出系统自身的“熵增加” 时,就会使有序性克服无序性,从而促使事物原有的结构向更加 有序的方向发展。反过来,当系统内部的“熵增加”超出负熵流 时,系统的结构就会失稳和解体,就会出现崩溃状态。 据记载, 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 身子的黑屋子里,从未接触过人,直到17岁时被释放。释放后虽经宫庭教师尽心竭力地教育,但其智力仍然远远不及常人。死 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回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住小脑,连 类人猿都不如。这一事例典型地说明了功能发挥对结构的反作 用。 不仅事物的结构变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新功能的产生,而且事 物的功能发挥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导致事物新结构的产生。这同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时也就说明,结构和功能在一定条件是相互转化的。“用进废退” 是客观世界和社会运动中的普遍现象。整个世界从低级到高级的 发展,正是在结构与功能的不断转化中实现的。站在实践唯物主 义的立场看,人及其大脑的形成过程始于社会实践活动。 类人猿的前足向人手的转变是在劳动中完成的。而 猿脑向人脑的转变其实质在于实践结构在脑中的内化即同构。 从这个意义 上说, 事实上,生物进化过程就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互制 约、彼此转化和上升前进的历史过程。譬如说,由鱼类向两栖动 物如青蛙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鳍逐渐被淘汰, 而代之以四肢,膘也逐渐被肺取代,腮也被淘汰了;在美国巨片 《未来水世界》中,男主人公由于长期在水下生活,结果在耳朵 后边居然长出了腮。这些都是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实际例子。 把握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具 有重要意义。 科学中对某一事物结构认识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复制、模拟事物的结构以用于认识和改造 其他事物。例如,仿生学就是以生物各种构造为对象进行工程技 术模拟的科学,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优化的捷 径,即实现了生物系统与工程技术系统的结合。但是,结构方法 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事物结构比较复杂、一时难以认识,而实践 又需要利用这一事物的时候,就要采用功能方法,从事物在相互 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上,去认识和利用事物的特性。 较之结 构方法,功能方法目前是取得成绩最大的一种认识方法。它可以 暂时撇开复杂事物的内部结构,仅仅从功能上来模拟,这就为人 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方便。更为重要的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改造, 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它的功能;而事物对人的价值就在于它具有满 足人的需要的特性。现代科学对人脑、黑洞、信息过程、人工智 能的研究,就是采用功能模拟的方法。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结构改革、结构调整,要通过改革 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更加适应,以 达到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军队改革也是这样。 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军队结构,真正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 精兵之路。 原因和结果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对范畴,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因果关 系是决定论思想的逻辑依据和人类一切自觉活动不可缺少的指 导原则。离开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人们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认识活 动和实践活动。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一 种现象会引起另一种现象,而它自身也是由其他现象引起的。 原因作为他事物根源的要素,引起他事物或他现象的产生,结果则受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作用而产 生。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有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 定的结果。如磨擦生热,磨擦是原因,生热就是结果; 风吹草 动,风吹是原因,草动是结果; 熟能生巧,熟是原因,巧是结果。 即原因在前,结果 在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前因后果”。但是,并不是所有前后 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在此之后”并不等于“因 此之故”。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虽然时间上前后相继,但彼此之 间并没有因果联系,因为一年四季的更替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 果;同样,白昼和黑夜也是前后相继的,彼此之间也没有因果联 系,因为白昼和黑夜的交替是地球自转和绕太阳公转共同作用的 结果。所以,因果联系不只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而是以时 间先后为条件、由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即 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例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二者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又例如,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在这 个命题中,劳动和人就是同时产生的。并不是说先有了劳动,然 后劳动再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 程中,活动方式的转变是决定性的,一旦猿的本能活动转变为“专 属人的劳动”,猿的个体和群体结构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猿也就 变成了人。 因果联系是 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但不是所有的相互依存关系都是因果联系。 如两种现象都由第三种现象引起,这两种现象之间就有着依存关 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所以不是因果联系。 例如,闪电之后必然伴有雷声,但闪电不是打雷的原因,闪电和 打雷都是云层中正电与负电碰撞的结果。 事出有因,因必有果。世界上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任何一种现象也不可能 不产生一定的结果。没有原因的结果,或没有结果的原因,在客 观世界中都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某项不成 功的工作说成是毫无结果。实际上结果还是有的,只是没有取得 预想的结果。世界上有些现象,人们还不知道它将产生什么样的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结果,但结果终究会产生的。同样,世界上有些现象,人们还不 知道它产生的原因,但原因总是存在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 人们一定会发现它的原因。 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事物 的因果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也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俗话说得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然会 报。除去这一谚语的宿命论的人为成份,它生动地反映了原因和 结果之间的客观的和必然的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果我们把因果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单独考察两个具有 因果联系的现象时,原因和结果的界限就是确定的。在这里,原 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两者不能混淆,不能倒因为果,也 不能倒果为因。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关 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如果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就 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得出荒谬的结论。又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日本 侵略中国是原因,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是结果。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炸我驻南使馆,引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同样地,李登辉搞台独引起了包括台湾人民在 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李登辉搞台独是原因,全国 人民反对和谴责是结果。这种因果关系是绝对不容颠倒的。这就 是原因和结果的对立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原因只有对结果而言才成为原因,结果只 有对原因而言才成为结果,取消了任何一方,另一方也是不存在 的。所以,因果双方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 如果从现实世界总的普遍联系看,一切 现象都处在无限的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此也就表现出相对性。在这里,原因与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 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变成了原因。例 如,在磨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爆炸引起房屋倒 塌等一连串因果联系的环节中,生热既是磨擦的结果,同时又是 引起燃烧的原因。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 离开因果链条的特定关系,就不知道燃烧究竟是原因还是结果。 指出: 所以因果联系是一个无限发展的链条,它们的区分是相对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而不是绝对的。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比如, 热是引起燃烧的原因,但燃烧反过来又成为产生大量热的原因。 生产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 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 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资金保 障;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反过来,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等等。 3、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科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 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癌症对人类威胁很大,如果能 找到癌症产生的真正原因,就有可能制造出治疗它的有效药物。 所以,对病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搞体制改革,就要从 研究弊端入手,因为它是我们工作上不去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 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办法。 。在一切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分析出成功的 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在总结工作经验时,不仅要肯定成绩、发现 错误,而且要找出取得成绩和产生错误的原因。这就是由果溯因。 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已有的成绩,避免重复发生 同样性质的错误。 要预见今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就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因 果联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排除不利后果和严重后果产 生的原因。这就是由因及果。在各项工作中,只有全面地把握事 物的因果联系,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产生不利后果的原因, 发挥产生有利效果的原因的作用,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有利结果。 这样,良好的原因转化为有利的结果,有利的结果又转化为良好 的原因,二者不断转化,就能建立起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的良性 循环,避免恶性循环。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 趋势的一对范畴。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众所周知, 科学发展史上,英国科学家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19世纪40年代,德国青年医生、英国业余物理学家、德国物理学家 等人,几乎同时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 方法发现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英国生物学家和博物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生物进化论;1974年,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教授发现粒子,差不多同时,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 教授也发现了这种粒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趣的巧合呢? 这涉及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日夜交替、四季更替,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等,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确 定不移的趋势,都具有必然性。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 定的本质的联系。 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 联系。例如,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寿命再长也难免一死,这 是一种必然性,是由人体内部新陈代谢这一根本矛盾所决定的。 但一个人究竟死于什么原因、什么时间,这又带有偶然性。又如 新社会代替旧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是由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决定的;至于某一个国家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 现这一历史转变,则又具有偶然性,它决定于这个国家当时的具 体社会历史条件等多种因素。再如,如果一只苹果因为成熟而从 树上掉下来,这是苹果自身特点和万有引力共同作用的必然性, 但如果这只苹果掉下来恰好砸在某人头上,这就是一种偶然性。 事物发展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内部的和外部的、主要的和次要的等各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 配地位,代表着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 和方向;偶然性则不同,它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因 而在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 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 差。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主 要矛盾,正是这对矛盾规定着一定要导致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必 然的;但是由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双方力量的分化和组合,国 际条件的变化以及国内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影响,又使社会主义革 命在进程方式等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 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无 论是比较单纯的还是比较复杂的现实过程,不通过偶然性只表现 为纯粹的必然性的现象是根本没有的。即使表面上看来是纯粹必 然性的东西,实际上也总是伴随着偶然性。比如,按照万有引力 定律,太阳系诸行星好象是以纯粹必然性循环往复、始终如一地 运动着,似乎找不到什么偶然性。实际上,宇宙中的无数天体由 于万有引力的普遍作用,它们都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到整个太阳系 2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的运动,使诸行星绕日旋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摄动或摆动,在必 然运动中表现出过去人们难以察觉的偶然性。天体的机械运动尚 且如此,更为复杂的运动,特别是社会运动就更不可能有排除偶 然性及其作用的纯粹必然性了。正如 所指出的: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凡是存在偶然 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凡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 都始终受着内部必然性的支配。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地、绝对 地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影响。比如, 社会发展的一定时代的历 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历史代表人物来组织实现,这是必然的。 至于这些历史人物是谁,就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而历史人物的气 质、性格、品行和爱好等对社会发展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给历 史事件涂上各种各样的色彩,看来是偶然的,但在历史舞台上演 出的丰富多采的活剧中又贯穿着一定的必然性。前面我们在讲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候,就曾经讲过这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 系。也就是说,19世纪中叶的现实状况和时代精神,决定着一 种新的理论来总结、概括、表达它,这是必然的;但是由谁来承 担这个历史重任,这又带有偶然性,它决定于表达者个人的气质、 性格、品行、爱好及其实践情况,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刚好具备时 代精神所要求的条件,因而就成了时代精神的表达者,因此,马 克思主义以及任何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理论的产生,都是必然性 和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哲学的最大代表 曾经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 关系。他说, ,飞到空中又把乌 龟扔下来,而乌龟刚好落在一个秃子的头上。人们都认为这是一 个纯粹偶然的事情。但是德谟克利特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里 面也蕴含着必然性。因为,老鹰抓到乌龟以后,往往会从高处将 它扔到石头上,砸破乌龟的壳,这样才可以食用。老鹰之所以把 乌龟扔到秃子的头上,是因为老鹰把秃子的光头当作了石头。这 就表现了一种必然性。 由于 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又 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 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这种转化, 在生物进化过 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生物物种的变化开始时是微小的、偶然 的变异,其中有些变异因为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得到发展,逐 渐巩固了下来,最后使生物机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起初 是个别的、偶然的生物性状最后就变成新物种的必然性状。相反, 生物体原来的一些必然性状,由于越来越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最 终退化掉,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比如,在人类的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祖先类人猿那里,全身长毛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对于现代人来 说,全身长毛则是一种偶然的“返祖”现象。又例如,在原始社 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品交换是 必然的,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但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产品交换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这时商品交换就从偶然性转化为 必然性。而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不稳定的条件下,原来 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就会重新出现,不过这种情况从总体上看是 个别的、偶然的,这又是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的表现。 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形而上学机诫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偶然 性不过是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虚构出来的概念。 在机械 决定论看来,连一个豆荚中豆粒的多少,一条狗尾巴的长短等等, 都是必然的。这种把必然性绝对化的观点,是把实际上的偶然性 当作了必然性,从而就把必然性降低到了偶然性。显然,把诸如 某一粒尘土的分布等现象当作必然性来加以研究,这无异于取消 了科学。同时,如果把事物发展的一切偶然细节都说成是纯粹必 然的,等于说它产生的必然链条早已在太阳系形成以前就已经确 定了,这就同“天数”、“神意”、“命中注定”等宿命论和神学目 的论走到了一起。与机械决定论相反,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 偶然性,否认必然性,把世界看作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偶然性 支配一切。他们甚至用某个英雄人物的偶然念头来说明某一战争 的爆发。非决定论最终会导致不可知论和怀疑论。无论是机械决 定论还是非决定论,都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各自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反对 任何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同偶然性相比,必然性代表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处于事物发展的主导 地位。因此,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要把主要 力量放在探求事物的必然规律上,力求按照客观的必然规律来规 划自己的行动,使每一个行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 性。说过, 人们只有认识客观必然性并根据客观必然性来确定自己的行动, 才会有主动权,才会获得自由。对于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即规律性, 在没有认识它之前,人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难免带有盲目性。 我们的任务在于,走发展的必由之路,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不断地实现由必然到自由的转化,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在 一切实际工作中,如果不去努力认识客观必然性, 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就会盲目被动,办出蠢事,得不到预期的 结果。 2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 必然性,决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偶然性。恰恰相反,我们不但应 该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性因素及其影响,而且要学会利用一切有 利的偶然性因素来推进我们的工作,并尽可能地避免和消弱有害 的偶然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做好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抓好预警、 风险保障等环节,做到有备无患、应付自如。只有这样,我们的 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科学研究和历史活动中对机遇作用的强调,进一步证实 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又进一步把偶然性和随机性的思想带入了生命起源和系统演 化的研究之中,认为进化并不是预先决定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偶 然变异和随机涨落促成的。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性,特别是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必然性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偶然性或机遇 在历史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经济 生活中的“机会成本”、“风险利润”,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 历史演化中的“发展机遇”,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机 遇已成为当代世界观和历史观中的重要范畴。 同志敏锐地把握了科学和历史发展中的这一动向, 在运用历史机遇观点观察和处理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对 机 遇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历史偶然性与历史必然性、人的主观能 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和深刻的揭示,突 出强调了抓住机遇不仅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是 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他一再提 出: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邓小平上述思想,制定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 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强调指出: 同 样,善于抓住机遇,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个人价值的实现也有 重要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抓住机遇是充分利用有利的偶 然性,但这种偶然性又不是脱离必然性的, 那种认为重视机遇就是碰运气、图侥幸、冒险投 机的观点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机遇观根本不相容的。我们一定要从 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的观点,正确把握机遇问题,为中国的发 展和个人的进步大胆实践,努力开拓。 29
本文档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8314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0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3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