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doc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doc

举报
开通vip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doc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doc DB510100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DB510100/T XXX—XXXX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发布 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1 DB510100/T XXX—XXXX 目 次 引言 ................................................................................. II 前言 ............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doc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doc DB510100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DB510100/T XXX—XXXX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 (报批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发布 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1 DB510100/T XXX—XXXX 目 次 引言 ................................................................................. II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相关市政公用工程 ................................................................... 3 6 线路 ............................................................................... 5 7 车辆 ............................................................................... 6 8 限界 ............................................................................... 8 9 运营组织与管理 ..................................................................... 9 10 轨道 ............................................................................. 10 11 车站建筑 ......................................................................... 11 12 结构工程 ......................................................................... 11 13 牵引供电系统 ..................................................................... 13 14 动力配电与照明 ................................................................... 13 14 15 给排水和消防系统 ................................................................. 16 运营控制系统 ..................................................................... 14 17 车辆基地 ......................................................................... 17 18 环境保护 ......................................................................... 19 I DB510100/T XXX—XXXX 引 言 本标准结合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的规划设计编制。 由于我国目前研制或者合作研制的现代有轨电车车型较多,为便于本标准编制,特暂按成都可能采用的现代有轨电车基本长度32 m ,44m,车辆模块数5模块,7模块、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编制,执行过程中如果车辆参数有变化,涉及车辆参数部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II DB510100/T XXX—XXXX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成都地铁有限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波、向红、吴爽、钟翔、何利英、张涛、李强、张开波、周旭、王佳庆、刘大园、文仁广、周泽刚、曾宁烨、谯春丽、董事、郑晓薇、李明、张章、钟翰涛、汪春、钟陟鑫、聂志宏。 III DB510100/T XXX—XXXX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相关市政公用工程、线路、车辆、限界、运营组织与管理、轨道、车站建筑、结构工程、牵引供电系统、动力配电与照明、给排水和消防系统、运营控制系统、车辆基地及环境保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成都范围内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的工程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 7928 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GB 14892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音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23431-2009 城市轻轨交通铰接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附条文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 TB 10002.3-2005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现代有轨电车 将地铁、轻轨、电驱动汽车等新技术融入一体,通过低地板化、编组化,加以适当的运营控制辅助系统,在确保运营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环保的前提下,大幅提高运载能力的城市有轨公共交通系统。 3.2 专用路权 经过交通管理部门确认的,符合相关交通管理法律法规,专门为有现代轨电车规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使用专用通道的权利。 3.3 信号优先 1 DB510100/T XXX—XXXX 在有现代有轨电车通行的路口,为现代有轨电车提供的优先通行服务的道路信号控制模式。信号优先通常分为“绝对优先”和“相对优先”两种形式。 “绝对优先”是指当现代有轨电车车辆到达路口时,道路信号系统无条件给予现代有轨电车放行信号,其它道路交通车辆暂缓通行的方式。 “相对优先”是指当现代有轨电车车辆到达路口时,道路信号系统在保障其它交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适度给予现代有轨电车优先通行的方式。 3.4 运营控制系统 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控制系统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营和管理的重要设备,主要实现行车指挥、综合调度、数据传输、语音通信、视频监控、运行控制、售检票等功能。 3.5 运行控制系统 现代有轨电车的运行控制系统是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设备,具有综合调度、道岔控制、信号优先、司机操作辅助、联锁防护、维护支持等功能。 4 总则 4.1 成都市现代有轨电车设计,应符合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公交专项规划和现代有轨电车网络布局规划。 4.2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建设需统筹服务区域范围内其他公共交通的分工与协作。现代有轨电车的行车组织除遵循自身行车调度指挥外,还应遵循道路交通信号管理规定。 4.3 为确保现代有轨电车具备较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应根据现代有轨电车所在区域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对现代有轨电车制定相应的独立路权和信号优先策略。原则上,现代有轨电车在路段上应设置专用路权,特别情况下无法设置专用路权时,应强化交通安全设计,确保安全。在信号控制路口,现代有轨电车应享有信号优先权,在交通饱和度较大的路口也宜考虑信号的相对优先。现代有轨电车的控制系统应与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衔接,并服从本地信号控制系统的控制效益最大化原则。 4.4 现代有轨电车在道路路段和路口允许的最高运行速度、在平交路口等待位置和平交路口渠化要求,应征求属地交管部门意见。 4.5 线路通过平交路口时的信号控制策略,应遵循道路交通整体信号控制系统协调运行原则,在有信号控制的道路路口,现代有轨电车宜享有一定的优先通过权。 4.6 针对现代有轨电车线网布局规划,区域范围内有条件的线路,在设计时应在线路条件、设备配置、资源共享等方面考虑线网间具备网络化运营条件。 4.7 线路应以地面敷设为主,线路穿越快速路主路时应采用立交方式;线路穿越城市主、次干路和支路、快速路辅路路口时宜采用平交方式。 4.8 线路敷设于道路的位置关系,应根据道路等级和允许敷设的条件,综合研究确定。原则上与快速路平行的路段,现代有轨电车应敷设在快速路一侧;与城市主、次干路和支路并行的路段,可视道路条件将有轨电车敷设于路中或路侧。 2 DB510100/T XXX—XXXX 4.9 线路敷设于机动车最高允许速度?60km/h的路段,现代有轨电车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硬隔离;线路敷设于机动车允许最高速度在40~60km/h的路段,现代有轨电车与机动车道之间宜采用硬隔离;线路敷设于机动车最高允许速度,40km/h的路段,现代有轨电车应与机动车道之间的隔离方式不做规定。 4.10 选线设计应在现代有轨电车网络布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站点选择宜靠近客流集散点并便于与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和其他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换乘的区域。 4.11 现代有轨电车采用与城市常规公交车基本相同的运营管理模式,票制票价、售检票方式、与其他交通的换乘方式等,宜与常规公交车相同。 4.12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系统设计能力,宜按高峰小时不小于20对/h(最小行车间隔不大于3min)控制。 4.13 设计年度分为近期、远期和系统规模三级。近期为建成通车后的第5年,远期为建成通车后的第20年,系统规模为工程各系统最大的配置能力。 4.14 建设成本中的购车规模按近期配置车数计列,车辆基地的停车能力和检修规模按近期需求配置,但用地规模应按系统设计能力控制;牵引变电所的布点应按系统设计能力需求配置,容量按近期需求配置。 4.15 应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城市景观的保护,并应认真贯彻“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的方针,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的节能措施。 4.16 应具备“绿色、环保、便捷、美观”的特点,发挥现代有轨电车在成都市公共交通中的突出作用。 4.17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及车站、车辆基地的设计应满足相关消防设计规范要求。与道路混行的地面线消防系统,应与道路消防共用。高架线、地下线消防系统应专门设置并满足成都市消防验收要求。 4.18 与道路混行的地面线,应满足相应道路的视距要求。 4.19 现代有轨电车结构若与市政工程共为载体,则使用年限应与市政工程保持一致;若独立载体时,土建使用年限应按50年设计。 5 相关市政公用工程 5.1 道路配套工程 5.1.1 敷设有现代有轨电车的市政道路,应根据道路等级分类,按如下原则布置道路断面: ——现代有轨电车不应减少快速路主道车道数; ——设有公交车专用道的主干道,宜取消原公交专用道,以保证机动车车道数; ——未设公交车专用道的主干道,在设置现代有轨电车专用道后,宜不减少机动车道数。 5.1.2车站范围内,宜通过调整车道宽度的方式,适应现代有轨电车建筑限界的变化。 5.1.3在现代有轨电车建筑限界范围内,应采用与社会车辆车道相一致的路面铺装材料,各项技术指标应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的相关要求进行恢复。 5.1.4因现代有轨电车路基开挖、管线迁改等原因,被破坏的既有路面,应按照《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的相关要求进行恢复。 5.1.5线路敷设在既有城市桥梁(下穿隧道)内,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对新增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的既有城市桥梁做荷载验算,若验算发现桥梁无法满足新增荷载需求,应提出改善措施; ——若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布置于带病害的既有城市桥梁上,应提出可行的具体改造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经专项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 ——线路下穿既有隧道时,应验算下穿隧道的排水设施能力,确保现代有轨电车运营要求。 3 DB510100/T XXX—XXXX 5.2 交通综合设计 5.2.1一般规定 5.2.1.1 现代有轨电车工程应进行交通工程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交通流量预测、交通评价、交通组织设计、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设计。 5.2.1.2 交通流量预测目标年限应与工程设计年限一致。 5.2.1.3 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组织设计,主要应组织和规范车流和人流的通行轨迹,明确现代有轨电车、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参与者的通行空间和时间。 5.2.1.4 交通安全设施,应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护设施、交通信号灯等。 5.2.2 交通流量预测与评价 5.2.2.1 客流预测主要内容,应包括城市交通总体需求预测、现代有轨电车网络客流预测、断面客流预测、站点乘降量预测、站间OD客流预测、换乘接驳客流预测、分时客流预测。 5.2.2.2 客流评价分析,应包括最大断面客流量分析、客运量走势分析、客流空间分布、客流的时段分布及决策分析。 5.2.2.3 应分析有无现代有轨电车时,对主要道路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的影响,以确定改建道路的车道数、交叉类型、车道宽度等。 5.2.3交通组织设计 5.2.3.1 除紧急服务车辆、救援车或道路交通法规规定允许进入的车辆外,任何正常道路交通车辆,不得进入现代有轨电车的专用路权区域。 5.2.3.2 平面交叉口范围内,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城市已建成区布置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如需平面穿越错位多叉口或畸形交叉口,应对交叉口加以改造;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采用路中形式布设时,不宜通过压缩中央分隔带的方式增加左转专用车道;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采用主路路侧形式布设时,不宜通过展宽进口道的方式增加右转专用车道; ——当交叉口内需设置接触网立柱时,立柱应避开交叉口内交通流线。 5.2.3.3 人行通道设置应符合如下规定: ——线路和车站范围内应设置安全的行人专用通道,通道应符合无障碍通行要求; ——在路中专用路权段连续封闭超过500m时,宜设置人行立交或人行横道。 5.2.4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5.2.4.1交通标志应符合下列规定: ——现代有轨电车应设置专用标志,包括禁止、警告、指示等标志,样式应与其他道路交通标志区分; ——专用路权路段设置人行横道时,宜面向现代有轨电车设置人行横道警示标志; ——在横向道路进口道,宜设现代有轨电车警示标志。 5.2.4.2 交通标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设置专用路权时,专用车道与社会车道应采用隔离设施;条件困难时,可施划黄色虚线; ——在交叉口或广场等空间上与其他交通混行的区域,现代有轨电车通行区域应明显标识; ——交叉口内宜设置机动车导流标线及禁停区。 5.2.4.3 防护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4 DB510100/T XXX—XXXX ——现代有轨电车车站站台与机动车道之间应设置隔离栏,隔离栏应连续设置至人行横道安全岛位置; ——当交叉口内需设置接触网立柱时,立柱周边应设置安全防护岛,防护岛直径不宜小于2.0m;在防护岛内宜设置防撞垫; ——现代有轨电车通行区域边缘宜设置反光的轮廓标。 5.2.4.4 信号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线路采用专用路权时,与次干道(含)以上相交的交叉口,应采用信号控制; ——交叉口的信号控制策略应遵循整体交通系统协调运行原则,在采用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现代有轨电车应享有优先权; ——现代有轨电车在交叉口的信号应接入道路信号机,信号接入方案和设备应经交通管理部门认可。 5.3 市政管线 5.3.1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选择应注意避让现状市政管线,特别注意避让市政管线中的重力流管道,避免对现状市政管线造成重大迁改。 5.3.2 与现代有轨电车同方向的市政管线,应搬迁出距外侧轨道1.5m范围以外。 5.3.3 横穿现代有轨电车线路的所有管线,其检修设施(包含检查井、阀门井、各种构筑物等)应移出现代有轨电车路基范围。 5.3.4 现代有轨电车基床表层范围内不应有埋深1.1m以内的横穿市政管线。对埋深1.1m~1.5m范围内的横穿市政管线,应采取防迷流措施。 6 线路 6.1 线路平面 6.1.1正线数目应为双线,轨距应采用1435mm。 6.1.2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正线:一般情况50m,困难情况25m; ——辅助线:一般情况25m,困难情况20m; ——车站:一般情况400m,困难情况300m。 6.1.3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不小于15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一辆车的全轴距。 6.1.4夹直线最小长度一般不小于15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一辆车的全轴距。 6.1.5不与道路混行的专用路权曲线地段宜设置超高及缓和曲线,其标准参照GB 50157规定选择。当正线曲线半径R?2500m时,可不设缓和曲线,但其超高顺坡应在直线段完成。 6.1.6 地面线平交道口或混行地段可不设超高,缓和曲线长度视具体情况参照GB 50157选定,可酌情缩短。 6.2 线路纵坡 6.2.1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50‰,困难情况下不大于60‰。 6.2.2辅助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60‰。 6.2.3车站坡度宜与道路坡度一致,宜不大于20‰。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50‰。 6.2.4区间线路最小坡度的设置应因地制宜,以确保排水的需要。 6.2.5地面线平交道口或混行地段,其坡度应尽量与地面道路相统一,轨面应与道路面齐平。 6.3 竖曲线半径 5 DB510100/T XXX—XXXX 6.3.1 地面线平交道口或混行地段应根据道路等级,与道路设计标准相协调,保证与道路高程一致。 6.3.2 其他路段竖曲线半径一般采用2000m,困难情况采用800m。 6.4 高架线下净空高度要求 6.4.1跨越道路应满足相关城市道路设计要求,一般情况下,跨越机动车道不小于5.0m,跨越非机动车 道不小于3.5m。 6.4.2 跨越河道、铁路等特殊构筑物时,应满足相关行业的要求。 7 车辆 7.1 基本要求 车辆应按照技术成熟先进、性能安全可靠、便于管理维修、经济耐用的原则进行选型。除本章规定 外,应符合GB/T 23431的要求。 7.2 主要结构尺寸 7.2.1车辆基本长度:约32m(5模块);约44m(7模块)。 7.2.2车辆宽度:2650mm。 7.2.3转向架固定轴距?1800mm,转向架中心间距:?11.5m。 .4车辆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7.2 ——车顶至轨顶面之间的高度(新轮,落弓):?3800 mm; ——客室内部净空高度:?2100 mm; ——车辆入口处地板面距轨面高度:?350 mm; ——车辆客室内采用100%低地板设计。 7.3 供电方式 成都现代有轨电车的供电方式,根据项目环境条件,可采用如下三种: ——直流750V接触网供电; ——接触网+车载储能装置供电; ——车载储能装置无接触网供电。 7.4 车门 7.4.1 现代有轨电车采用电动塞拉门。 7.4.2 车门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5模块车辆,每侧车门设置4个双开门和2个单开门; ——7模块车辆,每侧车门设置6个双开门和2个单开门。 7.4.3 双开门开度? 1300 mm,单开门开度? 800 mm,门开净高? 1900 mm。 7.5 车重及轴重 7.5.1 现代有轨电车最大轴重(AW3) ? 12.5t。 7.5.2 列车整备重量: 5模块车辆约45t,7模块车辆约60t。 7.6 牵引制动性能(接触网条件下) 6 DB510100/T XXX—XXXX 7.6.1 最高运行速度:70km/h。 7.6.2 构造速度:车辆的构造速度应为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的1.1倍。 227.6.3 平均加速度(0,40km/h):?1.00m/s,(0,70km/h):?0.7m/s。 27.6.4 常用制动平均减速度(70 km/h,0包括响应时间) ?1.2 m/s,安全制动平均减速度(70 km/h, 220包括响应时间)?1.5 m/s,紧急制动平均减速度(70 km/h,0不包括响应时间)? 2.8 m/s。 7.7 载客量 7.7.1 定员标准:5模块车辆定员300人,7模块车辆415人。 227.7.2 定员立席密度按6人/m计算;超员情况下,按8人/m计算。 7.8 列车噪声 7.8.1 车辆内部噪音限值和测量方法应符合GB 14892的规定,当车辆以70km,h的速度运行时,司机室内离地板1.5m高处噪声水平不大于75dB(A);在客室内离地板面1.2m高处,测得的等效连续噪声值不大于75dB(A)。 7.8.2 车辆外部噪音测量方法应符合GB/T 7928的规定,停车时不应大于69dB(A);当车辆以60 km,h速度运行时,在车外距轨道中心7.5m处,测得的连续噪声应不大于79dB(A)。 7.9 制动系统 9.1 现代有轨电车应具有微机控制的制动系统,应具有电制动、空气制动(或液压制动)、停车制动、7. 磁轨制动等制动方式。 7.9.2 空气制动(或液压制动)应具有独立执行制动的功能和与电制动交替平滑转换的混合制动功能。 7.9.3 现代有轨电车应具有撒砂功能,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保持所需的粘着力,满足最大紧急制动所要求的性能。 7.10 故障运行能力 7.10.1 列车在额定荷载(AW2)载荷工况下丧失1/8动力,可以正常往返一个全程;在AW3载荷工况下,可基本不限速运行至终点站。 7.10.2 列车在超员荷载(AW3)载荷工况下,丧失1/4动力,应能在正线最大坡道上起动,运行到下一站,清客后能运行至车辆基地。 7.10.3 一列AW3荷载的车辆,在正线上丧失全部动力时,应能由一列空载(AW0)列车救援,运送到就近车站,清客后能运行至车辆基地。 7.11 安全设施 现代有轨电车的安全应急设施除应符合GB 7258外,还应遵守以下规定: ——配置灭火器材; ——紧急时客室侧门应有人工开启疏散乘客的功能,两侧侧门能同时开启; ——车辆客室、司机室内,前方和两外侧应有视频监控; ——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信号防护设备; ——车体应设置防雷、防漏电保护装置,车辆内各电气设备应有可靠的保护接地。 7.12 其他 7.12.1 列车运行的平稳性指标应小于2.5,脱轨系数应不大于1.2。 37.12.2 列车纵向率不应大于1 m/s。 7 DB510100/T XXX—XXXX 7.12.3 根据成都市气象和环境条件,车厢内应设置通风空调设备。 7.12.4 根据具体线路运营情况,现代有轨电车可具有重联运行能力。 7.12.5 现代有轨电车国产化率应不低于60%。 7.12.6 列车应有制动能量回收装置。 7.12.7 列车应满足成都市相关消防条例的要求。 8 限界 8.1 现代有轨电车限界宜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8.2 限界设计应按GB/T 23431-2009中C-II(D)型车数据和车辆厂提供的车辆数据作为基本输入条件确定限界设计原则。 8.3 车辆基本参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各型车辆基本参数(mm) 车 型 五模块 七模块 参数 计算车体长度 ?32000 ?44000 计算车体宽度 2650 2650 计算车辆高度 3560 3560 计算车辆定距 11500 11500 计算转向架固定轴距 ?1800 ?1800 地板面距走行轨面高度(新轮、空载) 350 350 注:本表供限界设计使用 8.4相邻区间线路,当两线间无墙、柱或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100mm;当两线间有墙或柱时,应按建筑限界加上墙或柱的宽度及其施工误差确定。 8.5 区间地面线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接触网支柱布置在线路一侧工况下,最小线间距3600mm; ——接触网支柱布置在线路中间工况下,最小线间距4000mm; —— 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曲线半径、轨道超高和行车速度进行计算。 8.6 区间高架桥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桥面布置电缆槽,电缆槽盖板兼作人行平台,接触网支柱布置在线路中间,最小线间距4000mm。 ——曲线地段的线间距应根据曲线半径、轨道超高和行车速度进行计算。 8.7 车站直线地段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站台面不应高于车厢地板面,站台面距车厢地板面的高差应考虑车辆不同载荷条件及车轮磨耗,取30 mm,50mm。 ——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按不侵入车站车辆限界确定。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不应大于75mm。 ——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距离,宜按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50mm安全间隙确定。 —— 采用接触网供电时,一般情况下顶部构筑物至轨面高度建筑限界为6000m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4500mm。采用车载储能供电时,顶部构筑物至轨面高度建筑限界为4200mm。 8 DB510100/T XXX—XXXX 8.8 车辆基地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车辆基地库外限界应按区间限界规定执行。 ——车辆基地库内检修平台的高平台及安全栅栏与车体之间,应留有80mm安全间隙,低平台应采用车站站台建筑限界。 ——受电弓车辆升弓进库时,车库大门应按受电弓限界设计。 8.9 轨行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接触网立柱、信号灯等)与设备限界宜保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除外)。区间直线地段考虑信号灯等设备安装后,线路中心线至两侧建筑限界的距离不宜小于1800mm。 8.10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沿线应布置限高设施,限高高度应根据接触网导线安装高度、最小保护净距等因素综合确定,限制高度不宜大于4500mm。 9 运营组织与管理 9.1 一般规定 9.1.1根据成都市现代有轨电车网络布局规划,行车组织设计应适当考虑区域范围内网络化运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在设计阶段考虑好网络资源共享原则,以便指导各系统的规模配置。 9.1.2 现代有轨电车长度(模块数)的选择,需满足各线路各设计年度的客流预测需要。 9.1.3 行车间隔受开放路段和路口信号控制影响,其取值仅做为各设计年度规模控制设计的输入条件,不作为实际运行间隔。 9.1.4 系统设计能力应考虑现代有轨电车折返时间、开放路段、路口信号控制等因素影响。各设计年度高峰期的最小行车间隔按客流预测值需要配置。开通年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宜不大于6min,平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宜不大于10min。 9.1.5 现代有轨电车单线运营由司机自行控制的追踪安全距离和多线共轨运营由司机自行控制的追踪及进站等待安全距离,宜根据列车动力性能及线路条件计算确定。 9.2 辅助配线设计 9.2.1受道路敷设条件限制,故障车停放线设计数量不做要求,有条件设置时宜尽量考虑。 9.2.2 宜适当加密渡线设置数量,每隔2,3km宜设置供列车折返或临时换边的渡线。 9.2.3 车辆基地出入场线可做平交设计。 9.2.4 折返站可做站前或站后折返设计。 9.2.5 根据区域网络化运营需要,应设置相应的网络化运营联络线。 9.3 其他 9.3.1 现代有轨电车平均旅行速度不宜小于18km/h。 9.3.2 车站不设置管理岗位,但在运营开通期,为培养乘客乘车习惯,宜在车站配置适当的车站管理引导员。 9.3.3 各车门均可上下车,各车门均需设置(或预留)刷卡机和现金投放箱。 9.3.4 控制中心应尽量集约化设计,岗位设置暂按值班主任、行车调度、设备调度三个岗位配置。 9.3.5 在首末站或每隔20km应考虑乘务员换班、休息的场所。 9.3.6 运营管理人员定员指标可按近期25人/km、远期30人/km控制。 10 轨道 9 DB510100/T XXX—XXXX 10. 1 轨道工程应坚固耐久、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和维修,并能满足绝缘、减振、降噪等要求。轨道设备宜通用于整个现代有轨电车线网。 10.2 轨道静态铺设精度应满足表2、表3的要求。 表2 正线轨道静态铺设精度表 序号 项目 容许偏差 备注 1 轨距 +0/-3mm 相对于轨距 2 轨向 2mm 弦长10m 3 高低 2mm 弦长10m 4 水平 2mm 不含曲线,缓和曲线上的超高值 5 扭曲 3mm 基长3m 表3 车场线轨道静态铺设精度表 序号 项目 容许偏差 备注 1 轨距 +0/-3mm 相对于轨距 2 轨向 4mm 弦长10m 3 高低 4mm 弦长10m 4 水平 4mm 不含曲线,缓和曲线上的超高值 5 扭曲 4mm 基长6.25m 10.3 正线宜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钢轨焊接优先采用接触焊。 10.4 采用1435mm标准轨距,钢轨设置1/40轨顶坡。 10.5 专用路权曲线地段应设置超高,最大超高不应超过120mm,混行段不宜设置轨道超高。允许未被 22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在一般条件下不大于0.4m/s,困难条件下不大于0.5m/s。 10.6 正线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宜采用无砟轨道,郊区线路经过比选可采用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可采用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嵌入式轨道、无枕式无砟轨道等。混行区或交叉口区域,路面与轨面平齐。 10.7 车辆基地库外线宜采用有砟轨道,库内线应采用无砟轨道。 10.8 崁入式轨道可采用连续支承设计,非崁入式轨道其钢轨支承节点间距宜按表4选用,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 表4 钢轨支承节点数量(对/km) 正线、配线、试车线、出入线 道床类型 车场线 直线及R>150m R?150m 或坡度i<40‰ 或坡度i ?40‰ 有砟轨道 1680,1760 1760,1840 1440 无砟轨道 1440,1680 1680,1760 700,1440 10.9 城市区域线路宜采用25m定尺长60R2或59R2槽型轨,郊区线路经过比选可采用工字钢轨。 10.10 无砟轨道及有砟轨道采用弹性扣件系统,以及无砟轨道采用嵌入式轨道时,轨道应满足耐久性、绝缘性和温度应力要求。 10.11 路面与轨面平齐的路段及绿化路段轨腰应安装柔性包裹材料,满足绝缘及隔离要求。 10 DB510100/T XXX—XXXX 10.12 正线、配线和试车线宜采用6号道岔,车场线宜采用3号道岔或梳子型道岔,特殊情况应结合现场实际确定道岔尺寸。转辙器及辙叉范围不应有结构变形缝。 10.13 轨道应具备通畅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市政排水系统统筹考虑。 10.14 应根据环评要求,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 10.15 根据沿线环境条件,道床面应采用硬化和植草绿化等措施。 10.16 应根据运维需求,设置线路信号标志及挡车设备。 11 车站建筑 11.1 车站应以“简约实用、经济合理、美观大方”为原则,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11.2 地面车站有效站台长度应根据各设计年度列车长度分期实施,并预留改(扩)建条件,高架车站有效站台长度应根据远期设计年度列车长度一次实施完成,市政道路的改造应按照系统规模要求控制。站台应设置雨棚。 11.3 侧式站台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m,困难情况不小于2.5m;标准岛式站台最小宽度不宜小于5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4m。 11.4 高架车站宜设置上下行扶梯及无障碍设施。 11.5 站台上下客一侧应设置安全门或安全栏杆,临快速路一侧应设置护栏。 11.6 车站站台应采用防滑材料铺装,站台上可设置乘客座椅。 11.7 车站应有站名牌及进出站指示等导向标识设施。 11.8 车站雨棚屋面应采用有组织排水,落水管宜暗藏在结构立柱内。 12 结构工程 12.1 桥梁 12.1.1 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运营、防灾的要求,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耐久性。行车轨道以下部分结构的设计基准期应为100年。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表5采用。 表5 桥梁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序号 设计使用年限(年) 类别 1 30 小桥 2 50 中桥、重要小桥 3 100 特大桥、大桥、重要中桥 12.1.2 桥梁结构设计应满足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应保证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 12.1.3 结构净空尺寸应满足建筑限界或其它使用及施工工艺的要求,应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及后期沉降的影响。 12.1.4 高架桥上部结构应考虑供电、通信、轨道等各系统设备及管线的设置,为各专业接口预留条件,同时应考虑结构防迷流和桥面排水措施。 12.1.5 墩台的纵向及横向水平刚度应满足列车行车安全性和旅客乘车舒适度的要求。区间桥梁墩顶弹性水平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11 DB510100/T XXX—XXXX ,,5L顺桥方向: ,,4L横桥方向: L——桥梁跨度(m),当为不等跨是采用相邻跨中的较小跨度,当L<25m时,L按25m计; ,——墩顶顺桥或横桥方向水平位移(mm),包括由于墩身和基础的弹性变形及地基弹性变形的影响。 12.2 路基 12.2.1 在各种设计荷载组合下,支挡结构应满足稳定性、坚固性和耐久性的要求,结构类型及设置位置应安全可靠、结构合理、便于施工养护,使用的材料应保证耐久、耐腐蚀。 12.2.2 路基总厚度不应小于1.0m,分为基床表层及基床底层,表层0.4m,底层0.6m。基床厚度以路肩施工高程为设计起点。 12.2.3 基床表层填料为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厚度一般0.4m。路堤基床表层与底层填料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一层复合土工膜加固。路堤基床底层填料为A、B组填料或改良土;路堑地段基床底层为弱风化硬质岩时,可不予换填,基床 B组底层为全(强)风化硬质岩、软质岩或土层,且地基Ps<1.8MPa或σ0<0.2MPa时,应挖除换填A、填料。 12.2.4 路基基床各层土的压实度见表6、表7。 表6 级配碎石基床表层压实标准 压实标准 备 注 厚度 填 料 地基系数动态变形模量(m) 压实系数K K(MPa/m) E(MPa) 30vd 级配碎石 0.4 ?190 ?50 ?0.97 路堤、路堑 表7 路基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砂类土及 碎石类及 填料 厚度(m) 压实标准 化学改良土 细砾土 粗砾土 地基系数K(MPa/m) ---- ?130 ?150 30 A、 B组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40 ?40 0.6 填料 7d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kPa) ?350 ---- ---- 压实系数K ?0.95 ?0.95 ?0.95 12.2.5 路基工后沉降不应超过50mm,工后不均匀沉降量不应超过20mm。 12.2.6 路基支挡结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 12.2.7 城市及风景区的支挡结构形式及墙面,宜与其他相邻建筑物相协调,宜设计轻型支挡结构。 12.2.8 按极限状态法设计的结构,设计参数的选取、结构的设计和构造要求等执行GB 50010的规定;按容许应力法设计的结构,设计参数的选取、结构设计和构造要求等执行TB 10002.3的规定。 12 DB510100/T XXX—XXXX 13 牵引供电系统 13. 1 牵引供电系统应满足“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要求,并且接线简单、运行方式灵活、工程实施和运营管理维护方便。 13.2 牵引供电系统按不低于二级负荷考虑。 13.3 外部电源宜采用分散供电方式,进线电源电压采用10kV。 13.4 外部电源供电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及外部电源情况比选后确定。各变电所电源进线采用单环网接线、独立电源进线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13.5 正常运行方式下,两相邻牵引变电所应对其同一供电分区采用双边供电方式。当正线的中间牵引变电所退出运行时,应由相邻的两座牵引变电所依靠其牵引整流机组的过负荷能力实施大双边供电。13.6 根据项目特点,可采用以下牵引供电制式: ——架空接触网供电,走行轨回流方式; ——架空接触网+车载储能装置供电,走行轨回流方式; ——车载储能装置供电。 13.7 开闭所宜均从城市电网引入一回10kV电源;正线与行车直接相关的弱电系统用电负荷,应由就近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引入一回0.4kV电源;有条件时,其他用电负荷宜由市政电力提供电源。 13.8 变电所布置形式宜采用节省占地面积的箱变模式。根据现场情况,变电所可采用地面、半地下及地下三种设置模式。 13.9 每座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宜设置一套牵引整流机组。同一供电分区内上、下行接触网宜采用并联供电模式。 13.10 供电系统的电度量计费点设置,应与电力部门沟通后确定。 13.11 接触网悬挂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全线架空接触网模式时,正线及车辆基地接触网悬挂方式均宜采用简单弹性悬挂; ——当部分区段架空接触网时,正线及车辆基地接触网悬挂方式均宜采用简单弹性悬挂,重要平交路口或特殊区段根据需要采用车载储能装置供电方式; ——当全线充电轨模式时,全线及车辆基地均不架设接触网,采用车载储能装置供电,车站及车辆基地设置充电轨对现代有轨电车进行充电。 13.12对于架设接触网供电区段,正线接触网原则上采用线路中间立杆的方式,市区范围内不宜采用架空地线,郊区根据现场情况设置。对于车载储能装置供电区段,车站充电轨的架设应结合车站雨棚立柱统筹考虑。 13.13 走行轨作为牵引回流的区段,应采用无缝线路。 13.14 整体道床区段,结构钢筋应可靠焊接,作为杂散电流收集网。牵引变电所附近设置道床结构钢筋的排流端子。 13.15 钢轨应考虑绝缘措施,增大钢轨泄漏电阻。 13.16 供电系统应设置电力监控系统,实现遥控、遥测、遥信等功能。 13.17 变电所型式应考虑整体小型化,接触网设置方案应考虑小型化、轻型化,实现环境景观的融合。 14 动力配电与照明 14.1 车站及区间照明应结合市政道路照明设置。 14.2 若市政道路路灯灯杆需要兼作接触网支柱,应对灯杆进行专门定制,满足强度及功能的需求。同时应做好接触网与灯杆的绝缘,并保证灯杆的可靠接地。 13 DB510100/T XXX—XXXX 15 给排水和消防系统 15.1现代有轨电车排水系统,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15.2 线路路基及桥面雨水应就近接入市政排水系统,应与市政排水雨水系统统筹考虑并结合实施。 15.3车辆基地应设置独立的给排水和消防系统。 16 运营控制系统 16.1 系统组成 16.1.1 运营控制系统由综合通信系统、运行控制系统、售检票系统组成。 16.1.2运行控制系统包括综合调度系统、道岔控制系统、路口检测系统、车载辅助系统、车辆基地联锁系统。 16.2 综合通信系统 16.2.1 通信系统应能为保证列车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为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管理提供现代化的通信平台;系统应满足正常运营方式及灾害运营方式的通信需求。在正常运营方式时,应为运营管理提供信息;在灾害运行方式时,应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提供保证。系统应做到安全可靠、功能合理、设备成熟、技术先进、经济实用。 16.2.2 在确定通信系统建设方案时,应将近期建设规模和远期发展规划相结合。通信系统宜由传输、无线通信、电话、视频监控、信息等子系统组成。 16.2.3 传输系统应采用光纤通信技术,并应满足通信各子系统及运行控制、供电、防灾、售检票等系统的信息传输要求。 16.2.4 无线通信系统应提供控制中心调度员、车辆基地调度员等固定用户与列车司机、维修等移动人员之间的通信手段;宜同时满足现代有轨电车与地面的无线语音及数据通信要求。 16.2.5电话系统应含公务电话和调度电话,由交换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组成;电话交换设备容量应根据机构设置、新增定员、通信业务等因素确定,并为发展预留余量;电话系统宜设置计费管理系统。 16.2.6 视频监控系统应为控制中心调度员、司机等提供有关列车运行、防灾、救灾等方面的视觉信息,宜在车站站台、路口、道岔区、车厢内等设置监视摄像设备。列车视频监视系统宜由车辆配套提供。有条件时,车内视频可传输至调度中心。 16.2.7信息系统应能保证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及时获取列车到站及运行等信息;应为运营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并为其他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号;利于调度指挥人员向相关的生产人员发布作业命令及有关安全信息;为运营和管理提供电子办公、信息发布、日常运作和管理、资源管理、人员交流的信息网络平台。车站站台信息显示屏应结合车站建筑形式设置。信息系统由车站信息系统和列车信息系统组成,其中现代有轨电车信息系统宜由车辆配套提供。 16.3 运行控制系统 16.3.1 运行控制系统的轨旁设备、车载设备配置及功能,应适应运营及行车组织要求。 16.3.2现代有轨电车基于司机目视行车的原则,列车完全由司机人工驾驶,车载司机辅助防护装置仅作为司机人工驾驶的辅助设备。司机以轨旁信号表示器的显示为行车凭证,人工确保与前车、行人及各种障碍物的安全间隔,并且列车运行的速度限制由司机遵守相关的线路限速标志来人工实施。 16.3.3凡涉及行车安全的设备必须符合故障-安全原则,安全完整性等级应满足以下要求: ——道岔控制器:?SIL3; 14 DB510100/T XXX—XXXX ——地埋式转辙机: ?SIL3; ——正线列车占用/空闲检查设备: ?SIL3; ——车辆基地计算机联锁系统: ?SIL4。 16.3.4 在调度中心设置综合调度系统,实现正线道岔控制、列车运行状态监视、列车跟踪、运营计划管理、故障诊断及报警等功能。综合调度系统宜集成或互联其它相关系统。 16.3.5运营列车均需配置车载辅助系统。根据需要可配置司机辅助防护装置,司机辅助防护装置安全完整性等级不低于SIL2。工程车等其它工程维护用车均不配置车载辅助系统。 16.3.6现代有轨电车最高运行速度大于等于70km/h时,须配置司机辅助防护装置。当列车速度接近线路限速时,司机辅助防护系统应触发车载声光报警;当列车速度超过当前限速2km/h时,应向列车辆输出可缓解的紧急制动。 16.3.7 在正线道岔区,宜配置道岔控制系统,道岔宜采用转辙设备进行控制,应具有调度中心远程人工操纵、车载自动操纵、车载人工操纵和现场人工操纵功能,但同一时间只能具有一种方式操纵道岔。非折返且单方向通过的道岔可配置机械转辙设备,可不纳入道岔控制系统控制,但道岔应具备自动复位功能。 16.3.8 列车定位采用卫星、信标或环线、列车测速设备等综合定位方式,列车定位精度需满足设备控制、集中监视的运营需求。 16.3.9 列车车次号、目的地号、列车位置、车载设备状态等信息需通过车-地无线方式进行传输,宜采用统一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传输。 /出基地及基16.3.10车辆基地应配置完整的计算机联锁和微机监测设备,宜采用调车作业方式实现进地内转线作业,进路由值班员人工办理。 16.3.11 平交路口应配置列车检测系统,并与智能交通系统接口,实现绝对优先、相对优先、平等通行等控制策略。 16.3.12 运行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向道路交通信号系统提供列车接近、到达、离去的位置信息,道路交通信号系统负责控制列车专用信号表示器,引导列车通过路口。 16.3.13 运行控制系统应配置维护诊断设备,实现系统故障远程诊断和报警。 16.3.14 运行控制系统轨旁设备配置应采用通用标准设备,满足网络化运营、共线段等互联互通运行的要求。 16.3.15 列车检测设备应能实现列车的准确检测,并符合轨旁硬化路面及开放环境下防损、防盗、防水、易维修的安装要求。 16.3.16 道岔区应设置道岔防护信号表示器,共用路权的交叉路口应设置列车专用信号表示器。信号表示器显示距离不小于最高运行速度下列车正常制动距离(含司机反应时间内的走行距离)。 16.3.17信号表示器的显示应符合以下规定: 16.3.17.1 正线道岔防护信号表示器 符号 含 义 停车,禁止通行 15 DB510100/T XXX—XXXX 只允许直行 只允许右转 只允许左转 注:显示颜色可根据项目情况进行调整 16.3.17.2 路口电车专用信号表示器应包含以下信息: 符号 含 义 F0,停车,禁止通行 F1,只允许直行 F2,允许右转通过路口,白色竖线右拐灯光 F3,允许左转通过路口,白色竖线左拐灯光 F4,信号转换预告 每次在从F1/F2/F3向F0转换时F4先点闪亮白灯3秒。注:表示器的颜色可采用白色、蓝色或其他颜色灯光。考虑到路口专用信号表示器与道岔防护信号表示器可能在路口同时设置,应采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 16.3.17.3 车辆基地采用红/白、蓝/白信号机,显示颜色规定如下: 符号 含 义 蓝灯,禁止通行 16 DB510100/T XXX—XXXX 红灯,禁止通行 白灯,允许按规定速度通行 16.3.18 轨旁控制设备应集中就近设置,满足限界及现场环境要求。 16.3.19 运行控制系统轨旁电源至少为二级负荷。 16.4 售检票系统 16.4.1 售检票系统配置应满足运营管理的要求,并与车站情况相适宜,有条件时可预留配置地面自动售票设施。 16.4.2 系统采用单一票价制,并可预留远期计程、计时票价制的条件。 16.4.3 宜采用车上检票方式。乘客可持现金或储值票卡乘车。车上配备车载刷卡机和投币箱,使用储值票卡的乘客上车刷卡,无储值票卡的乘客上车投币。 16.4.4 储值票采用成都市“天府通卡”、轨道交通专用储值票等。 16.4.5 售检票系统应具有与“天府通卡”、轨道交通专用储值票清分的功能。 16.5 调度中心工艺 16.5.1 调度中心宜管理单条或多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其建设模式和规模,应根据现代有轨电车线网布局规划和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 16.5.2 调度中心是现代有轨电车的集中调度指挥、设备状态监视及故障诊断报警的中心,应实现对在线列车运行管理及监视、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监视、维修管理及信息发布功能。调度中心宜与车辆基地合建。 16.5.3 调度中心总体工艺布置及设备布置均应以行车监视为主,充分体现为运营服务的主导思想。 16.5.4 调度中心工艺布置应遵循经济实用,布局合理的原则,综合通信、运行控制、电力监控、售检票等系统宜考虑合设系统设备机房。 16.5.5 调度大厅应设置行车调度台、电力/维修调度台、值班主任调度台。 16.5.6 在调度大厅宜设综合显示系统,可对全线列车运行情况、视频监视、供电信息等进行实时显示,显示系统配置应功能适用,经济合理。 16.5.7 调度中心的建筑、结构设计及供电、环控、给排水和消防等辅助设施,应满足系统的工艺要求。 16.6 其他 16.6.1 运营控制系统电源应不低于二级负荷要求,电源系统应保证设备不间断、无瞬变地供电。电源设备应满足设备对电源的要求,调度中心运营控制系统电源后备时间宜按2小时计。 16.6.2 在车辆基地、调度中心、变电所等位置,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门禁及安防设备。 17 车辆基地 17.1 一般规定 17.1.1 车辆基地除满足本规定外,其余按GB50157办理。 17.1.2 车辆基地应节约用地,有条件时可考虑与地铁车辆基地、公交站场共享,鼓励综合开发 17 DB510100/T XXX—XXXX 17.2 工艺技术标准 17.2.1车辆段可根据其作业范围分为大、架修段和定修段,大、架修段应承担车辆的大修和架修及其以下修程作业;定修段应承担车辆的定修及以下修程的作业;停车场应主要承担列检和停车作业,必要时可承担三月检和临修作业。 17.2.2车辆检修宜采用日常维修和定期维修相结合的检修制度。车辆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的修程和周期应根据车辆技术条件、车辆质量和既有车辆基地的检修经验确定,车辆检修修程和检修周期可参照表8的规定确定。 表8 车辆检修修程和检修周期表 检修周期 检修时间 类别 修程 公里数 周期 备注 (天) (万公里) 大 修 80 10年 20 定期 架 修 40 5年 10 需要检修架和检修坑 检修 定 修 8 1年 2 日常 三 月 检 2 3月 1 需要检修架 维修 列 检 - 每天 - - 备注 除列检按1人作业计算外,其余检修均按2人同时作业计算检修时间。 17.2.3总平面布置应以车辆运用、检修设施为主体,综合考虑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功能及作业要求,按有利生产、方便管理和生活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布置,工艺流程应顺畅、合理紧凑、节约用地。并应充分考虑远期的发展条件。 17.2.4车辆运用整备设施应根据生产需要,配备停车列检库(棚)、月检库和列车清洗洗刷设备、加砂设施及相应线路和必要的办公、生活房屋和设施;列检列位数设计不宜大于停车列检总列位数的10%。 17.2.5尽端式停车列检库停放列车不宜超过4列,月检库停放不宜超过2列;贯通式停车列检库停放列车不宜超过6列,月检库不宜超过4列。 17.2.6车辆基地库内线路间距宜按表9确定。 表9 各车库有关部位最小尺寸 单位:m 项目 停车库 列检库 月检库 定临修库 大架修库 车体之间通道宽度(无柱) 1.4 1.8 3 4 4.5 车体与侧墙之间 1.4 1.6 3 3.5 4 通道宽度 车体与柱边通道宽度 1.2 1.4 2.2 3 3.2 库内前、后通道宽度 4 4 4 5 5 17.2.7洗车设施根据配属车辆数量,可采用机械洗车或人工洗车。 17.2.8基地内应配置储砂及上砂设施,宜尽量采用自然干砂。 17.2.9基地内应设乘务员公寓,其规模根据早晚运行列车乘务员人数确定。 17.2.10车辆检修设施应根据检修工艺需要设置大/架修库、定/临修库、静调库、镟轮库、列车吹扫设施和辅助生产房屋及设施。 18 DB510100/T XXX—XXXX 17.2.11镟轮库及其线路应根据总图布置、厂房组合情况合理布置,可单独布置,也可与运用库或检修库合库布置。 17.2.12车辆段应设试车线,试车线有效长度应根据车辆性能和技术参数及试车综合技术要求计算确定。 17.2.13综合维修中心应满足管理范围内线路、路基、轨道、桥梁、涵洞、隧道、房屋建筑和道路等设施的维修、保养;以及供电、综合通信、运营控制、机电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维修和检修工作的需要。 17.2.14危险品储存间宜根据线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设置。 17.3 站场 17.3.1车场线宜为平坡,困难时库外线路的坡度可按不大于1.5‰设计。 17.3.2线路路肩高程应根据基地附近内涝水位和周边道路高程设计。沿河附近地区车辆基地的车场线线路路肩设计高程不应小于1/200洪水频率标准的潮水位、波浪爬高值和安全值之和。 17.3.3 车辆基地出入段线,可与正线平交。 18 环境保护 18.1 环境保护设计应遵守国家法律、法令、规章及强制性标准。 18.2 工程中产生的弃渣,应按照成都市统一规划指定的弃渣场弃置,并做好弃渣场防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本文档为【成都现代有轨电车工程设计规范&#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