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规整理

城规整理

举报
开通vip

城规整理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2、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3、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4、服务半径:一般指居住区或小区内的居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直线距离。 5、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

城规整理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2、城市结构: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3、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4、服务半径:一般指居住区或小区内的居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直线距离。 5、城市用地: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多需要的空间。 6、城市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是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容和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7、城市首位度:一国(地区)范围内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之比,表明某国家或地区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8、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9、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快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0、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所有建筑物的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l的比值(万平方米/公顷)。 1 简答题 1、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土地的自然属性,即是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它将影响到城市用地的选择、城市土地的用途结构以及建设的经济性等方面。土地的自然生成,具有不可移动性,即有着明确的空间定位,由此导致每块土地所具有相对的地理优势或劣势,以及具有独特土壤和地貌特征。另外,土地还有着耐久性和不可变更性。一般来说,土地始终存在着,不可能生长或毁失。常见的变化只是人为地或者自然地改变土地的表层结构或形态。 (2)社会属性: 土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在自然属性以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被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土地的社会属性可能发生变化。土地的社会属性体现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表征:在今天地球表面,绝大部分的土地已有了明确的隶属,即土地 已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权力。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政治和社会权力不同程度地是地权的延伸和表达。 2)经济表征:土地的经济性是指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出的经济价值。城 市用地可因人为的土地利用方式,得以开发土地的经济潜力。 3)法律表征:我国土地产权的国有或者集体所有,或是地权中部分权益转让等社会隶属 形式,都有国家法律的明确保障,因而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 2、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但在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反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的地域中心城市。城市规划必须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着眼,否则,就城市论城市,就难以把握城市基本的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以及布局结构形态。在尚未编制区域规划的地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必须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为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布局结构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基本依据。 区域规划应与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协调进行。从区域的角度,确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人口布局等总体框架。总体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区域规划分析和预测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人口的合理布局,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并通过总体规划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在总体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可能需对区域规划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3、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模式是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的。它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住区的基本形式,以避免由于汽车的迅速增长对居住环境带来的严重干扰。住区内配置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丰富居民的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邻里单位有明确的边界,通过步行网络系统将住宅与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休闲设施和少量的社区商业等相互联系,并形成一个开放空间体系,而所有这些都在步行范围内。这一模式提出了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 5)邻里单位占地160英亩,没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4、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功能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城市发展。 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结构不仅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换的先导,决定结构变异和重组。而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进城市功能的转换,催生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从城市形态的变化则可看到城市发展轨迹的缩影,带有变幻莫测、不可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求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非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个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个地块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空间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4)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设计;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7、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的基本特征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保留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物,携带着真实地历史信息。反映历史风 貌的建筑、街巷等是历史原物,而不是仿古建造的。整个地区内会有一些后代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所占比例较小且与历史风貌基本协调。 (2)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名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 色,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和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或许每一座建筑都达不到文物的等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但从整体环境上看,却具有完整而鲜明的风貌特征,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 (3)历史文化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生活社区,这就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新信息。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包括有形的建筑及构筑物,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资产”,如实世代生活在这一地区人民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风俗习惯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形文化资产”更能表现历史文化街区特殊的文化价值。 8、城市产业的基本结构 (1)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业原料的部门。 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2)从要素角度分类 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将产业分为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产业在城市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各类城市经济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即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 9、用地平衡表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作用: 1)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2)进行方案比较,检验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3)审批居住区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2)内容:见书本P539的表18-4-1 10、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每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东西两路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开三个城门;居住形式采用坊里制。 (2)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中轴对称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11、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基层服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具体地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2)以居住组团为单位组织住区 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成。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住宅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应设有居委会办公室、卫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商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停车场库等,这些项目和内容基本为本居委会居民服务。其他的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半径在住宅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有2-3个住宅小区组成。
本文档为【城规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66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05-22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