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3a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3a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举报
开通vip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3a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3a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9020209 分 类 号 B844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 ― 完 全 有点 多数 完全 不 符 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1、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1 2 3 4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1 2 3 4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1 2 3 4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1 2 3 4 硕士学位论文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3a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3a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9020209 分 类 号 B844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 ― 完 全 有点 多数 完全 不 符 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1、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1 2 3 4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1 2 3 4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1 2 3 4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1 2 3 4 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1 2 3 4 6、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1 2 3 4 论 文 题 目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 1 2 3 4 力。 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8、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1 2 3 4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 2 3 4 10、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 1 2 3 4 学科专业名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完 全 申请人姓名 王 辉 有点 多数 完全 不 符 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指 导 教 师 张景焕 教授 1、我不怎么在乎其他人怎么看我的工作或成果。 1 2 3 4 论文提交时间 2012 年 5 月 20 日 2、我更愿意其他人为我设定清晰的工作目标。 1 2 3 4 3、问题的难度越大,解决问题的过程带给我的乐趣就越多。 1 2 3 4 4、我十分清楚为了得到较高的评分等级自己应该努力达到 1 2 3 4 的具体目标。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签字日期:20 年 月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1.创造力和道德创造力 ...............................................2 1.1 创造力的定义 ..................................................2 1.2 创造力的测量 ..................................................2 1.3 道德创造力的定义 ..............................................3 1.4 道德创造力的测量 ..............................................5 2.自我效能感 .......................................................5 2.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5 2.2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6 3.创造性动机 .......................................................6 3.1 创造性动机的定义 ..............................................6 3.2 创造性动机的测量 ..............................................6 4.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关系的研究 ..............7 4.1 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7 4.2 创造性动机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7 4.3 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8 5.问题提出 .........................................................9 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9 5.2 本研究拟考察的问题 ............................................9 5.3 研究意义 ......................................................9 5.4 研究假设 ......................................................9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程序 ...........................................11 1.预备研究:问卷编制与修订 ........................................11 1.1 道德创造力问卷的编制 .........................................11 1.1.1 被试......................................................11 1.1.2 研究材料..................................................11 i 1.1.3 编制方法..................................................12 1.1.4 编制结果..................................................15 1.2 创造性动机量表的修订 .........................................16 1.2.1 被试......................................................16 1.2.2 研究工具..................................................16 1.2.3 修订方法..................................................16 1.2.4 修订结果..................................................17 2.正式研究 ........................................................18 2.1 被试 .........................................................18 2.2 研究工具 .....................................................19 2.2.1 道德创造力问卷............................................19 2.2.2 自我效能感量表............................................19 2.2.3 创造性动机量表............................................19 2.3 施测 .........................................................19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0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21 1.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特点 ..........................................21 1.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总体特点 ...................................21 1.2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21 1.2.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总分上的性别、文理班差异..................21 1.2.2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各维度上的性别、文理班差异................22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23 2.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点 ...................................23 2.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23 3.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特点 ..........................................23 3.1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总体特点 ...................................23 3.2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24 4.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和道德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5 4.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25 ii 4.2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的预测作用 .....................26 4.3 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对道德创造力的预测作用 .....................27 4.4 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的作用 .........28 4.4.1 愉悦感、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28 4.4.2 外在性、补偿性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32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35 1.大学生道德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性动机的特点 ..................35 1.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特点 .......................................35 1.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35 1.3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特点 .......................................36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6 2.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36 2.2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37 3.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的作用 ..............37 3.1 挑战性是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起作用的重要途径 .................37 3.2 外在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37 4.研究启示与反思 ..................................................38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40 参考文献 ..........................................................41 附录 1 道德创造力问卷和 TTCT 项目五《纸盒的不寻常用处》 .............46 附录 2 自我效能感量表 ..............................................47 附录 3 创造性动机量表 ..............................................4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9 后记 ..............................................................50 iii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中文摘要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 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遵守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也需要人们突破思维常规, 开拓创新,提出新颖而适用的解决办法,因此道德创造力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就尤为突出。以往研究发现,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创造性动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编制道德 创造力问卷,为道德创造力研究提供清晰而科学的描述,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 影响个体道德创造力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即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的 预测作用,及创造性动机在自我效能感预测道德创造力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至今未有道德创造力的实证研究及测量工具,因此,本研究首先编制大学生 道德创造力问卷,在收集和查阅有关的中英文资料的基础上,从道德创造力概念 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对 161 名大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分析表明大学 生关注的道德问题主要包含 8 类,分别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就业 歧视、行贿受贿、弄虚作假、职业道德和交通违规,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热点道 德事件编制了 8 个道德情景,请心理学专家对其适当性进行评定,最后根据评分 选出 6 个道德情景形成预测的问卷,然后选取 165 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施测, 根据被试的作答最终形成《道德创造力问卷评分手册》,依据手册对所有被试进 行评分,最终保留了评分者一致性较高的 3 个题目,形成包含食品安全、弄虚作 假和职业道德三个题目的道德创造力问卷,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达到测量学要 求。本研究修订了创造性动机量表,使其适合于大学生被试,具有较好的测量学 指标。 正式研究选取 516 名大学生,施测编制的道德创造力问卷和修订的自我效能 感量表和创造性动机量表。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考察了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大学生在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适宜性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 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独创性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道德创造力及其四个维度上 没有文理班差异,也没表现出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 2.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没有发现 文理班差异,也没表现出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 3.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愉悦感和补偿性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得 分高于男生;挑战性和外在性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创造性动机的四个维度上没有 发现文理班差异;愉悦感和挑战性维度上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 在愉悦感和挑战性上文科女生高于理科女生,文科男生低于理科男生,外在性和 补偿性维度上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4.自我效能感、愉悦感、挑战性与道德创造力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在 性、补偿性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和挑战性对道德创 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适宜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5.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独创性/适宜性间起部分中介作 用。 6.外在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性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具体表现为,对于高外在性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预测道德创造力/独创 性/适宜性,而对于低外在性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不能显著预测道德创造力/独 创性/适宜性。 关键词:道德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中介作用,调节作用 分类号:B844 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Moral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Role of Creative Motivation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re are many moral-related issues to be resolved, for exampl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food safety etc. Resolutions of these issues require not onl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also should comply with certain social values, constantly break the conventional thinking, and also have applicability. Therefore,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moral creativity research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strong sense of self-efficacy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to generate creativity. Creative motivation has largely influenced creativity. So, we took college students as subjects to develop a moral creativity questionnaire, which could provide a clear and scientific description for moral creativity research.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d the factors and mechanisms which influenced individual moral creativity. We found that self-efficacy could predict moral creativity, and creative motivation played as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roles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efficacy and moral creativity. Currently, we have not found measurement tools about moral creativity. We first developed a college student moral creativity questionnaire.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creativity, we asked 161 college students to answer an open-ended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n that the students concerned on eight main ethical issues, name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od security, equity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bribery, frau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raffic violations. Together with network heat moral issues, we drawn up eight moral situations, and invited psychology experts to make appropriateness assess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which were given by the psychology experts, we chose six ethical scenarios which were highly relevant to morality and easier to solve to form our questionnaire of preparatory research. Then II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we selected 165 students to answer our questionnaire, and ultimately formed the moral creativity questionnaire scores manual according to their answers. All answers were sco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nual and the last three situations which had high consistency were kept eventually. At last, the research formed moral creativity questionnaire which contained three topics—foods security, fraud and occupational moralit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met the need of psychometrics. We also revised the WPI, and the result shown that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good. This paper formally selected 516 students to answer moral creativity questionnaire, GSES and WPI. In this study, statistic methods such as ANOVA, MANOV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self-efficacy, creative motivation and moral creativity.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re w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moral creativity / fluency / flexibility / suitability, and result showed that girls’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there wa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originality; moral creativity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had no differences in arts and science classes, it also shown no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der and the arts and science classes. 2.College students’ self-efficacy had gender differences, shown as boys’ score were higher than girl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arts and science classes, also no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der and arts or science classes. 3.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motivation’s enjoyment and compensation dimension had gender differences, showing that girls’ score were higher than boys’. Challenge and outwards had not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creativity motivation had not differences between arts and science classes. There were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der and the arts and science in enjoyment and challenge, To be more specific, arts girls were higher than science girls in the sense of joy and challenging, while arts boys were lower than science boys. External and compensatory dimension’s intera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in Gender, liberal arts and I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ciences. 4.Between any two of the self-efficacy, enjoyment, challenge and moral crea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outward, compensation and moral creativity and the dimens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ed. Self-efficacy and challeng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moral creativity / fluency / flexibility / originality / suitability. 5.Challenge played th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moral creativity / fluency / originality / suitability. 6.Outward played as a moderating role in self-efficacy support moral creativity / originality / suitability. To be more specific, college students who were high outward, there self-efficacy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moral creativity / originality / suitability. For the ones with low outward, there self-efficacy could not significantly predict moral creativity / originality / suitability. Key words: moral creativity, self-efficacy, creativity motivation, mediating role, moderating role Category number: B844 V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创造力是一个越来越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一定水平的创造力几乎在每种工作 中都需要,许多社会和科学问题只能用创造性的努力来解决。然而创造力具有两 面性,很多富有创造性的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例如超市使用的高速智 能扫描设备减少了收银员不停计算商品价格的工作量,也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然而也有一些高创造性的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例如核电站的使用,核 电站发电量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少,可以产生更多的电能,减少对环境 的污染,但是核物质一旦泄露,高强度的放射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毁灭性是无庸置 疑的,还有一些高创造性的个体却做着危害社会的事(Eisenman, 1992)。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快速,不仅让我们尽享了创造性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益 处,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某些创造性思想和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受不同道德观念 的指导,创造性思想和行为导致的后果就不一样,这就强化了道德在行为导向中 的重要意义。我们如何才能保证创造力是为人类生存服务的呢,新方法手术,器 官移植,DNA 研究,生物工程(克隆)和原子能量等科学技术的进展中产生的 困境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出现表明了道德创造力研究的必要性,道 德创造力关系到个人成长和社会福祉。 个体的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Amabile(1983)认为,个体所具有的某些特 质是决定其创造力高低的关键因素,Bandura(1997)进一步指出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是产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坚定地追求创造性成就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本研究假设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道德创造力。 内部动机有利于创造力的产生,这一点在文献中已经有详细阐述(Amabile, 1983; 朱晓红, 2001),然而外部动机在创造力中的重要性也不能被轻视,一些活 动可能是有挑战性且有趣的(内部动机激发的),但是也有其他一些活动纯粹是 外部动机激发的(Amabile, 1993)。然而 Amabile(1983)指出,对创造力有利的某些 特质实际上能否表现出创造性,依赖于他们对任务所表现出的动机。自我效能感 一直被看作是激发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的关键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 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坚持达到它,所以本研究假设内 部动机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在外部动机的中低水平上,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预测创造力(Prabhu, Sutton, Sauser, 2008),因此,我们假设 外部动机调节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1 创造力和道德创造力 1.1 创造力的定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创造力的研 究也不断深入。创造力(creativity)来源于拉丁语 create,意思是创造、创建、生产 和造就等。Welsch(1981)在对大量创造力定义综述后认为,给创造力下定义是一 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Simonton(1999)指出,定义创造力的困难与不同研究领域 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关。认知心理学家从心理加工角度定义创造力;实验心理 学家把创造力定义为一种产品;人格心理学家更喜欢把创造力看做一种特征。 尽管心理学家们对创造力的定义有如此多的分歧,多数研究者还是同意两种 观点:创造力的过程观和产品观。一是从创造的过程角度定义创造力,二是从创 造的产品角度定义创造力。Sternberg 和 Lubart(1996)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 生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需要的)的工作 成果的能力。多数创造力专家认为,产品的新颖性和价值性是评判创造力高低的 主要指标,但对价值的强调方向有所不同,有的认为对创造者自身来说的个人价 值对创造力是有意义的,有的则强调社会价值。林崇德(1999)提出,创造力是个 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 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也就是说,只要创造力产品对创造者个人来说具有一 定意义,它也是创造性的。黄希庭(1991)则认为,某种产物具有独特性,而且符 合客观规律,具有社会价值才是创造性的。因为独特性的产物不一定都是创造性 的,独特的东西也可能是与客观规律违背的、毫无社会价值的。例如,精神病人 的胡言乱语是独特的,却不能把这些东西说成是创造性的。到目前为止,研究者 对创造力有了比较统一的界定,即创造力是产生被社会文化所接受的新颖且适用 的产品的能力(Shalley, Zhou, & Oldham, 2004;Plucker, Btghetto, & Dow, 2004)。 1.2 创造力的测量 一、创造性思维测验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造性思维测验的核心为发散思维测验,其中最典型且应用最广泛的是―托 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该测验编制于 1966 年,量表经过几次修订与改 进,完善了其施行和评分系统,不仅准确高效而且经济实用,适用于各年龄阶段 的人(叶仁敏, 洪德厚, 托兰斯, 1988)。TTCT 包括词汇册和图画册,这些测验均 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呈现,测验过程轻松愉快。被试需要对词语或图形的提示做 出多种反应,研究者根据这些反应评出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精致性。 二、同感评估技术 Amabile(1982)提出了创造力研究的主观评价法―同感评估技术 (consensus assessment technique,简称 CAT)‖。CAT 是邀请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们运用自己对 创造力的主观判断进行评分,最后将这些专家的意见达成一致。CAT 在对创造 力进行评价时,不是像 TTCT 那样用纸笔测验,而是评价被试真实的产品。随着 信度证据的增加,其研究应用越来越普遍。 三、创造性人格测验 常用的创造性人格的测量工具包括发现兴趣的 ―形容词核查表‖(Adjective Check List)、发现才能的―团体调查表‖(Group Inventory for Finding Talent)和发 现过去行为的―创造性行为调查表‖(Creative Behavior Inventory)等。 四、创造性环境测量 Ambaile(1983)在对管理和组织创造力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工作环境量 表,该量表可以让研究者用来测量工作人员对刺激或者阻碍创造力的工作氛围的 感知。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一致认同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灵 活性)和独创性。本研究使用 TTCT 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测量创造力作为编制 道德创造力问卷的效标。 1.3 道德创造力的定义 研究者认为一些水平的创造力几乎在每种工作中都是需要的 (Kaufman, 2009),创造力并不局限于艺术、科学或哲学领域,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 部分(Runco & Richards, 1997)。如今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与道德相关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这些问题与我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急需处理却又难以解决,这就需要一些新颖、适用的办法。 国外研究者针对能够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提出了道德创造力的定义。 目前关于道德创造力的定义还没有定论,Martin(2006)认为道德创造力是道 德领域(几乎横跨其他所有领域,因为道德观念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创造力。 道德创造力是做出或者发现新的有道德价值的产品(见解、方法和结果)的能力。 广义的道德价值的定义包括所有有助于实现人类生活意义,环境保护,尽量减少 动物的痛苦和死亡等的方式。由此,本研究确定道德创造力研究的范围是道德问 题,而且要有道德价值即适宜性、有用性。 道德创造力是道德上有价值的创意新奇。这并不意味着从零开始发明美德, 而是在道德价值观念基础上开发新的想法(Grisanti, & Gruber, 1999),是我们所有 人作为群体成员在处理难题时都可以表现出来的(Martin, 1993; Runco, & Nemiro, 2003)。 例如: 1.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具有创造力的人认识到在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亲缘关系中可以使用家庭用语来描述值得 道德关怀的对象。举例来说,上帝经常被描述为一个父亲,一个教堂的成员通常称为―兄弟‖。 2. 通过创造性地使用图像进行道德劝说 图像是一个有效的可以唤起某种情感的方式。图片超越语言和地理区域的限制,它们经 常能够震撼观众的心灵。例如,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一个致命的干旱袭击了非洲地区,世界 各地的援助是缓解这些地区苦难的最强大来源之一,一对非洲饥饿儿童的生动图像通过电视 的形式让众多美国人看到了,图片的效果换来了约 1400 万美元饥荒救济款。创造性地使用 的图像,可以刺激同情和怜悯。 道德创造力的表现非常广泛,The Blue Peter Green Book(Bronze, Heathcote, & Brown, 1990)对道德创造力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书中涵盖了 28 个道德问题, 包括酸雨,濒危物种,环境污染,核能、武器和替代能源等。在书中对每一个问 题都有一个行动建议栏,建议个人为绿色环保做出一些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事。 例如: 1. 针对温室效应问题提出的创造性行为的建议有: 1、永远不要浪费电。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减少无意义的汽车出行。保留一份你的家庭轿车在一个星期里使用次数的日记。建 议几次出行可以结合成一次出行,节省汽油。 3、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自行车、步行。 4、尽可能回收废弃物。 ― 5、写信给政府首脑,问他们: 你为阻止温室效应都做了什么,‖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有人必须共同行动阻止它。 2. 针对节能问题提出的创造性行为的建议有: 1、想办法使你的家庭更有效地使用能源。 2、在你们的地区开展使用公交专用道和自行车道的活动。 3、启动电梯共享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4、启动本地废物回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中我们认为道德创造力是产生新的有道德 价值的产品(见解、方法和结果)的能力。 1.4 道德创造力的测量 由道德创造力定义的内涵可知道德创造力也要具有流畅性和灵活性指标,独 创性对于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道德创造力会产生一定的道德价值,所 以还要有适宜性。因此我们认为道德创造力要具备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 宜性四个特征。本研究编制道德创造力问卷时,借用 TTCT 的评分方法来评价道 德创造力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参照同感评估技术来评价道德创造力的独创性和适 宜性。 2 自我效能感 2.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Bandura(1977)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个体在应付各 种环境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普适性很 强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始终是衡量关于能力的主观判断,这是自我效能测量有效 性的根本保证。鉴于自我效能就是测量个体对自己的相信程度,因此采用自我报 告法非常合适。Schwarzer 和他的同事(1997)编制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 GSES, 以下简称 GSES)。GSES 开始时共有 20 个项目,后来 改进为 10 个项目。目前 GSES 已被翻译成至少 25 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 在本研究中使用王康才等人(2001)修订的中文版 GSES 来测量被试的一般自我效 能感。 3 创造性动机 3.1 创造性动机的定义 Torrance(1958)提出创造性动机(creative motivation)这一概念,并认为创造性 动机是促使个体将潜在的创造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的动力。后来 Amabile(1994)将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来自个体对任务本 身的性质的积极反应的动机,是个体为了寻求挑战和乐趣,满足好奇心而参与活 动的倾向;外部动机是那些来自任务本身之外的动机,是个体为了活动本身之外 的其他因素,如奖励、他人认可和评估、完成上级的指示、与他人竞争等而参与 活动的倾向。 3.2 创造性动机的测量 Amabile(1994)在一系列研究基础上发表了她编制的用于区分内部和外部动 机的―工作(学习)动机量表‖(Working Preference Inventory)。该量表有成人和学 生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只是由于测量对象不同在项目表述上有少许差异。近几 年该量表已被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动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Amabile 等(1994)在问卷编制的过程中,对 WPI 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如果把问卷模 型从二阶因素结构改为四个维度的结构,那么拟合度将显著地提高。这个结果也 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例如,邱皓政(2000)公布了该量表中文版在我国台 湾大学生中的适用结果,在台湾地区应用该量表时,验证了四个维度的结构模型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拟合度显著高于二阶因素结构模型的结果,而且少数几个项目所隶属的维度发 生了变化。李艾丽莎、张庆林(2006)以研究生为被试修订了 WPI,验证性因素分 析发现,四维度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更好,这表明,创造性动机结构也许比简单的 ―内在-外在‖的划分方式要复杂得多,四维度结构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创造性 动机的复杂性特点。研究结果确定创造性动机包括四个维度,即愉悦感、挑战性、 外在性和补偿性,可以认为前两者属于内在动机,后两者属于外在动机,同时, 四个因子各自相对独立,分别测量了创造性动机的某个方面。邱皓政(2000)认 为以后对创造性动机进行分析时,应以四因子模型来进行。因此,本研究结合量 表原文和邱皓政、李艾丽莎修订的中文版,仔细斟酌了各个项目的翻译方法,以 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创造性动机的四因素结构模型对 WPI 进行修订。 4 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关系的研究 4.1 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个体的创造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Amabile(1983)认为,个体所具有的某些特 质是决定其创造力高低的关键因素,Bandura(1997)进一步指出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是产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坚定地追求创造性成就是非常重要的。 Haste(1993)认为道德创造力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见识,效能感和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见识意 味着采取宽视野,看到超越传统限制的能力。效能感是一个人可以单独或与他人 一起行动的意识。这需要具有指导如何行动的知识,并相信个人有实力和资源去 行动。此外,它还包括一个人的行动是必要的和正确的这种信念。责任是个人可 以在何种程度上感受到自己对短期或长期的道德行为负有义务。由此可知,道德 创造力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正相关,因此提出假设 1: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 道德创造力。 4.2 创造性动机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目前关于创造性动机的研究也是异彩纷呈,Deco(1971)提出,有两个动机系 统: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在个体的创造力上更有利(Amabile, 1983; Hennessey & Amabile, 1988),研究者已经证明了内部动机有助于创造力,即,对 任务的强烈的内在兴趣有助于寻找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创造性。有研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发现,研究生创造性动机中的挑战动机和愉悦动机与创造性表现总分显著正相 关(黄春艳, 2009)。一些研究者宣称,在特定情景中,外部动机可能对创造力有 消极影响(Amabile, 1985)。最近的研究否定了先前研究关于外部动机对创造力 有消极影响的结论,Choi(2004)提供证据表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特定情景中 都有助于创造力。一些活动可能是有挑战性且有趣的(内部动机激发的),但是 也有其他一些活动纯粹是外部动机激发的(Amabile, 1993),外部动机在创造力中 的重要性不能被轻视,在特定环境下,外部动机与创造力正相关(Eisenberger & Rhoades, 2001; Mumford, Scott, Gaddis & Strange, 2002)。随着研究的深入, Amabile(1993)认识到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是分化的,对先前的观点进行了修 正,提出了创造性的内外动机协同作用的观点,个人的动机系统比较复杂,内在 动机与外在动机在协同作用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有高水平的创造性行为和成 果。 4.3 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创造力/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Amabile(1983)指出,对创造力有利的某些特质实际上能否表现出创造性,依 赖于他们的内部动机,自我效能感一直被看作是激发动机的关键因素 (Gist, 1992),自我效能感与愉悦感、挑战性呈正相关(池丽萍, 辛自强, 2006),自我效 能感的水平会增强或削弱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比如,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因为 他对自己要完成的工作没有自信,所以可能在工作开始前就丧失了对工作的兴 趣。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设置较高的目标,并 坚持达到它。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 时间,遇到挫折时又能很快恢复过来。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工 作,也对工作更感兴趣,因此自我效能感对内部动机有一种积极影响。已有研究 发现,教师内部创造动机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和教师创造力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 作用(权月彤, 2008),初中生的内部动机在班级创新气氛与创造力之间起完全中 介作用(付秀君, 2009),因此提出假设 2:内部动机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间 起中介作用。 Basadur(1997)在一个日本公司做了一个实验,通过金钱奖励、训练和组织策 略来激发创造性问题解决。所有能实际应用的想法都给予金钱奖励,不考虑想法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大小。实验结果获得了巨大成功,公司每年都收到人均 140 个建议。Basadur 指出实验是成功的,因为它是高度诱发积极性的。本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激 发动机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外部资源,包括奖励和组织策略,这表明了特别是在与 工作有关的活动中,外部动机在创造力中的重要性不能被轻视,外部动机能保证 及时而完整地完成任务,并且 Prabhu, Sutton 和 Sauser(2008)也在研究中证实外部 动机可以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在外部动机的低水平和中等水平 上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显著正相关,而在外部动机高水平上不显著。因此提出假 设 3:外部动机调节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间的关系。 5 问题提出 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国外学者对道德创造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提出了道德创造力的定 义,并有个案的研究(Schwebel, 2009),但是还没有从测量角度对道德创造力进 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对于道德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也仅仅是在理论上进行分析推 测,没有进行实际探索。 5.2 本研究拟考察的问题 本研究先从道德创造力的定义着手分析,通过开放式问卷及总结网络焦点选 取对道德创造力进行测量的材料,编制道德创造力问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 我国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动机对大学生 道德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 5.3 研究意义 本研究编制的道德创造力问卷有助于选拔道德创造力较高的个体从事社会 工作,确保选拔出的个体在处理道德问题时有较高的创造力,这些个体既能更人 性化地工作,还能更高效地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道德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体的道德创造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5.4 研究假设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仔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道德创造力的定义与内涵,认真 分析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动机对创造力作用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 设: 假设1 自我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道德创造力。 内部动机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间起中介作用。 假设2 假设3 外部动机调节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间的关系。 1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程序 1 预备研究:问卷编制与修订 1.1 道德创造力问卷的编制 1.1.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两部分被试,包括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和问卷预测的 被试。 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是济南某高校的 161 名大二学生,被试全部有效。其 中男生 74 人,20.12?0.24 岁,女生 87 人,20.68?0.38 岁; 问卷预测的被试是济南某高校的 170 名大一学生,删除 5 份无效问卷后,有 效被试 165 人。其中男生 68 人,平均年龄 19.06?0.95 岁,女生 97 人,平均年 龄 19.58?0.43 岁。 1.1.2 研究材料 本研究在收集和查阅有关的中英文资料的基础上,从道德创造力的定义和内 涵出发编制道德创造力问卷。为了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确保编制的问卷适合 本研究设计了一项与道德相关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内容为:―请用简 我国大学生, 洁的语言尽可能多地写出自己遇到的或听说的与道德相关的事件,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 对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系统的组织、整理和归纳分析,得到的结果为: 161 名被试共做出 4099 种回答,每人回答在 9-36 条之间,平均反应数为 25.56 ?9.03。对相同或类似的陈述进行频次统计,然后对最终所得到的回答进行内容 归类分析,以下是出现频次最多的 8 个类别的道德事件。 第一类与环境保护相关,例如,工厂排污、保持公共卫生、节水电能源、保 护动物、垃圾分类等。 第二类与食品安全相关,例如,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 第三类与教育公平相关,例如,城乡教学条件相差太大、为山区孩子捐款捐 物、西部支教等。 1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类与就业歧视相关,例如,女性就业遭受歧视、歧视弱势群体等。 第五类与行贿受贿相关,例如,贪污受贿、走后门、为官清廉等。 第六类与弄虚作假相关,例如,办假证、论文抄袭、制售假货、冒名顶替、 偷税漏税、豆腐渣工程等。 第七类与职业道德相关,例如,值班医生―偷菜门‖、郑州城管―耳光门‖、 暴力拆迁、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挪用公款等。 第八类与交通违规相关,例如酒后驾驶、闯红灯、翻护栏、侵占人行道、肇 事逃逸、礼让他人等。 1.1.3 编制方法 道德创造力问卷的编制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根据相关材料编制问卷题目 基于道德创造力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依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所反映的焦点 问题,并结合网络上总结的 2009—2010 年十大道德事件,编制 8 个涉及人类生 活和社会规范价值观的道德情境。 编制的问卷题目大致有三个来源: 一是来自于大学生对道德事件的典型描述,如,―我们在路上随处可见一些 小广告,写着―办证,电话*********‖,这是一些人打广告为别人办假证。这 些人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同时也助长了社会上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二是是参照网络焦点事件编写的,如,―76 岁满头白发的张全会夫妇为给 瘫痪在床的儿子挣药费,赶着毛驴整整走了 8 个小时,来到市里卖红薯。但是一 个城管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摔烂张会全的红薯,而且当众对张老汉连连扇耳 光。‖ 三是根据主题,经过反复推敲,自行编制道德事件。 二、考察题目适当性,对选出的题目进行修改完善 为了考察编制的初始题目的适当性,请 1 名心理学专业教授和 6 名心理学专 业研究生仔细研读各个题目,将不易理解或表述不明确的题目标注出来。并依据 情境作为道德问题的代表性和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对题目进行了评定。由于解决 1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些道德事件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降低被试的作答难度,根据评分选出最具代 表性,解决时难易适中的 6 个道德问题形成预测的问卷,分别是食品安全、教育 公平、就业歧视、弄虚作假、职业道德和交通违规,并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对这 6 个问题做了进一步完善。 三、集体施测 对 170 名大一学生施测修改后的包括 6 个题目的道德创造力问卷,希望他们 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要受任何现有条件的限制,也不要受学生身份的 限制,站在任何角度提出尽可能多的新颖、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被试 完成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中的项目 五(不寻常的用处)。 四、编制《道德创造力评分手册》 请 6 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被试的反应以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并计算各反应 出现的频率,然后对所有反应进行分类,最后进行集体讨论对不合理的分类进行 修正。 确定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的评分方法。流畅性和灵活性的计分 参照 TTCT 的计分方法,流畅性按照正确反应的数量计分,一个反应计 1 分;灵 活性按照反应的类别计分,一种类别计 1 分;TTCT 对独创性的计分是按照被试 每个反应在所有反应中出现的频率,出现频率越低得分越高。在以往评分的过程 中发现,多数被试抱着求新求好的心态,为了追求答案的新颖性而故意避开一些 常规性的作答,就出现了有的常规性作答因为出现频率低而被评为独创性高的情 况。本研究对每一反应做了频次计算,也发现存在反应频次低独创性低的情况, 例如,食品安全问题的作答中―进行荣辱教育‖只出现了两次,但是其独创性并 不高。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本研究参照 Mehta 和 Zhu(2009)对创造力评分的 方法,请五位有经验的心理学研究生对被试提出的解决方法的独创性进行评分, 非常新颖的计 3 分,较新颖的计 2 分,一般的计 1 分,无新颖性的计为 0 分,求 五位评分者在每一个反应上的平均分作为独创性的评分标准。适宜性的评分同独 创性一样,请五位评分者根据被试提出的解决方法的有用性进行评分,非常好的 计 3 分,较好的计 2 分,一般的计 1 分,无应用价值的计为 0 分,求五位评分者 1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每一个反应上的平均分作为适宜性的评分标准,最终形成《道德创造力问卷评 定手册》,独创性和适宜性评分标准举例见表 2-1。 表 2-1《道德创造力问卷评定手册》中食品安全问题部分评分标准 独创性 适宜性 编号 解决办法 计分 计分 P 减少或去除瘦肉精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P1 介绍消除瘦肉精毒性的方法 0.8 1.2 P2 人们服用抵抗瘦肉精的药物 2.2 1.0 P3 发明抗瘦肉精的药物 2.2 1.2 P4 研究一种东西使含瘦肉精的肉无法入口 2.7 1.0 P5 卖瘦肉同时,附带销售去除瘦肉精的东西 1.5 0.6 2.3P6 在食用油或调料中添加减少瘦肉精危害的无害物质 1.8 P7 发明特殊的锅,炒菜时除去有害成分 2.5 1.2 五、对问卷进行评分 对评分者进行培训,达到要求后,评分者根据评分手册对被试的每一项回答 是某被试在食品安全一题上的作答结果及做得独创性和 逐一编码并计分。表 2-2 适宜性分数,该被试这一题的最终得分是流畅性 8 分,灵活性 6 分,独创性 7.4 分,适宜性 15 分。 表 2-2 某被试的作答结果及做得分数 解决办法 所属类别代码 独创性 适宜性 1 对养殖户进行教育,使其明白这样做的危害 K10 1.0 1.2 2 对市场猪肉严格把关 W2 0.5 2.6 3 借助媒体力量对群众讲明危害,提高全民警惕 C10 0.7 1.2 4 采取举报有奖制度 E3 1.0 2.0 5 对瘦肉精生产商严厉打击 M1 0.7 2.4 6 禁止售卖瘦肉精 M3 0.5 1.8 7 对使用瘦肉精的肉品进行媒体曝光,并没收 C5 1.0 2.4 8 肥肉另类用途,如动物石油 X13 2.0 1.4 1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4 编制结果 首先,形成《道德创造力问卷评分手册》,包括 6 个题目,以及被试在每个 题目上的所有可能的反应和反应类别的代码、独创性和适宜性得分等信息。 其次,采用题总相关的方法,对各个题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即先计算道德 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维度的总分,再计算每个题目的流畅 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得分分别与道德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和适宜性得分之间的相关。相关系数值介于0.54-0.83,且达到了显著水平,结果 见表2-3。因此未依据区分度删除题目。 表 2-3 每个题目的四个维度与总问卷的四个维度的相关分析 维度 相关系数范围 流畅性 0.74—0.83 灵活性 0.67—0.78 独创性 0.54—0.71 适宜性 0.70—0.80 计算 5 名评分者对每一题目的独创性和适宜性评分的一致性,见表 2-4。删 除评分者一致性较低的三个题目,形成包含食品安全、弄虚作假和职业道德三个 题目的道德创造力问卷。 表 2-4 预备研究问卷的评分者一致性 题目 食品安全 教育公平 就业歧视 弄虚作假 职业道德 交通违规 评分者 独创性 0.86 0.73 0.50 0.71 0.74 0.68 一致性 适宜性 0.68 0.60 0.59 0.72 0.66 0.58 最后,信度、效度的计算。 最终形成的道德创造力正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流畅性 0.83,灵活性 0.73, 独创性 0.63,适宜性 0.78。 内容效度上,最终形成的道德创造力正式问卷包括食品安全、弄虚作假、职 业道德,内容比较有代表性,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1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效标关联效度上,由于 TTCT 的项目五(不寻常的用处)没有适宜性得分, 所以只求被试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之和与创造性思维得分的相 关,相关系数为 0.54,说明编制的道德创造力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邹泓, 蒋索, 2008)。 1.2 创造性动机量表的修订 1.2.1 被试 探索性因素分析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济南某高校的 276 名大一学生 为被试,删除 5 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 271 人。其中男生 118 人,平均年龄 19.22?0.99 岁,女生 153 人,平均年龄 19.06?0.87 岁。 验证性因素分析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济南某高校的 302 名大一学生 为被试,删除 8 份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 294 人。其中男生 129 人,平均年龄 19.16?0.73 岁,女生 165 人,平均年龄 19.05?0.24 岁。 1.2.2 研究工具 工作倾向问卷(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WPI)共 30 题,采用 4 点计分, 由 1 到 4 数值越大,符合程度越高,其中第 1、9、14、16、22 题反向记分。正 和 17,9 和 26,16 和 19,18 和 29,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题 反配对题是 2 项得分的平均分。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两个初级量表,其中内部动机分为愉 悦感、挑战性两个次级分量表,外部动机分为外在性、补偿两个次级分量表。原 问卷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内部一致性为 0.79 和 0.78(Amabile, 1994)。邱皓政 (2000)以台湾大学生为被试对其修订,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分别为,内部动机 0.75、外部动机 0.70、愉悦感 0.70、挑战性 0.69、外在性 0.67、补偿性 0.57,李 艾丽莎、张庆林(2006)以研究生为被试对其进行了修订,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分别是:愉悦感为 0.85,挑战性为 0.91,外在性为 0.83,补偿性为 0.87。本研究 对量表进行修订,使之适合对大学生进行测量。 1.2.3 修订方法 施测:团体施测,收集整理数据并统一录入 SPSS 数据库。 1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探索性因素分析:参照邱皓政(2000)对 WPI 修订的方法,首先,使用主 成分、经方差最大法正交旋转抽取因素,以特征值大于 1 为因素抽取的基本原则。 然后,依据原问卷的因子个数,辅之以总解释率、特征根和碎石图来确定因素数 目,考虑当初编制本量表时,从理论上的考量是有两个主要因素,因此,本研究 进行第二阶段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将因素数目设定为二,以便进一步探索因素的 内在组成。最后,考虑到理论上两个主要因素之下还有次因素的存在,所以限定 因子数为 4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此过程中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题目,题目删除 标准为:共同度小于 0. 30,最高载荷小于 0. 40,交叉载荷大于 0. 15。 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量表已有的理论结构,采用AMOS4.0对量表进行验 证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结构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剔除因素载荷在相应因素上小于0.30的题目; (2)根据修正指数,剔除允许题目与其他因素上的载荷自由估计时,修正 指数较大的题目; (3)根据修正指数,同一因素间的题目之间的残差之间的修正指数较大, 且增加残差间的路径在意义上能解释的通的时候,考虑增加残差间的路径; (4)每删除一个题目或增加一条路径,重新运行程序; (5)题目的剔除除了数值上的考虑外,还必须是在意义上可以解释的; (6)确保每个维度上至少保留三个题目。 信度分析:删除题目后,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分析,以检验其信度。 1.2.4 修订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为了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首先对调查所获 得的数据进行取样适当性进行检验。取样适当性 Kaiser-Meyer-Olkin 值为 0. 79, Bartlett 球度检验χ 2 值为 2156.91,df=435,p<0. 001,说明各项目之间有共享因 素的可能,进行因素分析是恰当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0 个题目被抽 取出七个主要的因素(特征值大于 1),计包含了 54.15%的变异量,特征值依序为 4.57,3.91,2.37,1.61,1.55,1.17,1.07。 虽然出现了七个因素,考虑到理论上包含两个因素,所以先进行两个因素的 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有些题目的归属与原来问卷有明显差异,例如第 10 题―完 1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一项任务时,我非常清楚我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在原问卷中是外部动机的一 个题目,而在本结果中却在内部动机上的载荷为 0.51,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第 2、 4、12、27 和 28 题。对于这些在主因素结构中存在争议的题目,在本研究中难 以透过计量的程序来确认其真正的属性,因此采用较保守策略作删除处理,保留 24 个题目。 因为已有研究已经证实,四因素比两因素的结构模型拟合度更好,因此本研 究在 24 个题目的基础上进行四因素的探索性分析,发现四个因素可解释总方差 的 41.54%,第 7 题在两个因子上的载荷都大于 0.3,删除第 7 题,保留 23 个题 目。某些题目在维度归属上与原问卷相比也出现了差异,例如,第 15 题―我很 在乎其他人对我的观点会有什么反应‖应属于外在性,但却归为补偿性,―他人 的反应‖在中国大学生看来可能是奖励或者惩罚,但是在美国学生眼中是一种来 自他人的鼓励或是劝阻。与此类似,1、19、24 题的维度归属也发生了变化。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根据因素载荷和修正指数,删除 21 题,并增加了 9-14、 6-25 和 15-16 三条路径,最终保留 22 题,该量表的结果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 达到了基本要求,见表 2-6。 表2-6 修订后的创造性动机量表结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 df RMR GFI AGFI NFI TLI CFI RMSEA χ2 χ2/df 518.04 221 2.34 0.06 0.86 0.83 0.91 0.93 0.94 0.07 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0、0.72、0.65、0.66, 说明修订后的创造性动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区分效度:将各维度均分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前27%为低分组,后27%为 高分组,对每个项目按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t检验,结果差异均显著(,s<0.01)。 2 正式研究 2.1 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济南三所全日制大学的 608 名本科一年级学生为 被试,涵盖心理学、制浆造纸、法学、计算机、公共管理、环境科学和印刷工程 1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七个专业。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现场收回问卷 583 份。得到有效问卷 516 份, 有效率为 88.51%,被试年龄在 17,22 岁之间,平均年龄 19.30?0.94 岁。样本 结构见表 2-5。 表 2-5 正式样本结构 性别 文理班 专业 合计 男生 女生 文科 理科 72 167 57 182 239 心理学 41 39 0 80 80 制浆造纸 22 52 53 21 74 法学 33 13 0 46 46 计算机 17 27 4 40 44 公共管理 14 9 1 22 23 环境科学 6 4 0 10 10 印刷工程 205 311 115 401 合计 2.2 研究工具 2.2.1 道德创造力问卷 采用预备研究编制的道德创造力问卷,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分别为:流畅性 0.84,灵活性 0.74,独创性 0.67,适宜性 0.78。 2.2.2 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王才康等人于 2001 年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10 个项目,采用 4 点计分,总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高。原问 Scale, GSES)共 卷中文版内部一致性α 系数为 0.87,分半信度为 0.90,间隔 10 天重测信度为 0.83。 正式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6。 2.2.3 创造性动机量表 1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采用预备研究所修订的工作偏好量表。正式研究中创造性动机量表的内部一 致性系数分别是:愉悦感维度为 0.65,挑战性维度为 0.67,外在性维度为 0.60, 补偿性维度为 0.63。 2.3 施测 将3份问卷装订成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为进行标准化施测,测 验前使用统一指导语对主试培训。每个班级由两名有经验的心理学研究生作为主 试,施测后由主试当场收回所有问卷。问卷施测的顺序为:前15分钟施测自我效 能感和内部动机问卷,休息10分钟,随后30分钟施测道德创造力问卷,整个测验 共55分钟。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 SPSS17.0 和 Amos 4.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特点 1.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总体特点 求被试每一题在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四个维度上的得分,被试 三道题的流畅性分数之和为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的得分,三道题的灵活性分数之和 为道德创造力灵活性的得分,三道题的独创性分数之和为道德创造力独创性的得 分,三道题的适宜性分数之和为道德创造力适宜性的得分,道德创造力流畅性、 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四个维度 Z 分数之和为道德创造力总分。表 3-1 呈现了 被试道德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 表 3-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平均数 标准差 道德创造力 0.00 3.70 17.77 6.47 流畅性 14.58 4.58 灵活性 9.83 4.95 独创性 25.54 9.64 适宜性 注:表中呈现的是道德创造力其 Z 分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而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是原始分数上的平均数和标准 差。 1.2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1.2.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总分上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为了考察大学生道德创造力总分在性别和文理班上的差异,以性别、文理班 为自变量,以道德创造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 主效应显著(F(1, 512)=10.44, p<0.01),表现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文理班主效应 并不显著(F(1, 512)=0.04, p>0.05),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 512)=2.42, p>0.05),见表 3-2。 2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2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总分上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变异源 道德创造力 F p 性别 男生(n=205) -0.58?3.67 10.44 0.001 女生(n=311) 0.38?3.67 文理班 文科班(n=115) 0.24?4.22 0.04 0.848 理科班(n=401) -0.07?3.53 性别*文理班 2.42 0.120 1.2.2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各维度上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不同性别、文理班的被试在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上的得分见表 3-3。为了更深入地考察大学生道德创造力各维度的具体特征,以性别、文理班 为自变量,以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3-4。 表 3-3 不同性别、文理班被试在道德创造力各维度上的得分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适宜性 变异源 M SD M SD M SD M SD 性别 男生(n=205) 16.70 6.50 13.79 4.60 9.40 4.59 24.09 9.84 女生(n=311) 18.47 6.36 15.11 4.49 10.11 5.16 26.50 9.40 文理班 文科班(n=115) 17.97 7.20 14.91 5.28 10.33 5.22 25.92 10.81 理科班(n=401) 17.71 6.26 14.49 4.36 9.69 4.87 25.44 9.27 表 3-4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各维度上的性别、文理班差异比较 变异源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适宜性 F p F p F p F p 性别 11.43 0.001 13.23 0.000 3.60 0.058 9.12 0.003 文理班 0.05 0.823 0.04 0.845 0.61 0.435 0.00 0.962 性别*文理班 2.34 0.127 3.16 0.076 1.29 0.257 1.71 0.191 2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表 3-4 可以看到,在道德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适宜性维度上性别主 效应显著(F(1, 512)=11.43, F(1, 512)=13.23, F(1, 512)=9.12, ps<0.01),表现为女生的流畅 性、灵活性和适宜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文理班主效应和性别、文理班的交互 作用在四个维度上均不显著(F(1, 512)=0.05, F(1, 512)=0.04, F(1, 512)=0.61, F(1, 512)=0.00, F(1, 512)=2.34, F(1, 512)=3.16, F(1, 512)=1.29, F(1, 512)=1.71, ps>0.05)。 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2.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点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是 26.05,标准差是 4.15,最小值是 14,最大值 是 38。没有人得 1-10 分;得分在 10-20 分之间的有 45 人;20-30 分之间有 404 人;30-40 分之间有 67 人。 2.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不同性别、文理班被试在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见表 3-5。以性别、文理班为 自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 显著(F(1, 512)=5.28, p<0.05),表现为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文理班主效应和性 别、文理班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 512)=0.72, F(1, 512)=1.06, ps>0.05)。 表 3-5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变异源 自我效能感 F P 性别 男生(n=205) 26.84?3.92 女生(n=311) 25.52?4.21 5.28 0.022 文理班 文科班(n=115) 25.79?3.85 理科班(n=401) 26.12?4.22 0.72 0.398 性别*文理班 1.06 0.304 3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特点 3.1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总体特点 2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各维度得分见表 3-6。考虑到 WPI 采用 4 级计分,中数为 2.50,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各维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表 3-6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各维度得分 平均数 标准差 极小值 极大值 愉悦感 3.08 0.42 1.50 4.00 0.46 1.43 4.00 挑战性 2.76 0.42 1.30 3.8外在性 2.52 0 2.90 0.45 1.20 4.00 补偿性 3.2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性别、文理班差异 不同性别、文理班被试的创造性动机各维度得分见表 3-7。为了更深入地考 察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具体特征,以性别、文理班为自变量,以创造性动机各维 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 3-8,性别在愉悦感和补偿性维度上 主效应显著(F(1, 512)=8.81, F(1, 512)=5.19, ps<0.05),均表现为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 生,性别主效应在挑战性和外在性维度上不显著 (F(1, 512)=1.81, F(1, 512)=2.48, ps>0.05);文理班主效应在四个维度上均不显著(F(1, 512)=2.51, F(1, 512)=3.43, F(1, F(1, 512)=1.29, ps>0.05);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在愉悦感和挑战性维度 512)=2.70, 上显著(F(1, 512)=11.33, F(1, 512)=11.22, ps<0.01),表现为在愉悦感和挑战性上文科女 生高于理科女生,文科男生低于理科男生,在外在性和补偿性维度上性别和文理 班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 512)=0.02, F(1, 512)=0.99, ps>0.05),见图 3-1,图 3-2。 表 3-7 不同性别、文理班被试在创造性动机各维度上的得分 愉悦感 挑战性 外在性 补偿性 变异源 M SD M SD M SD M SD 性别 男生(n=205) 3.06 0.39 2.78 0.43 2.48 0.43 2.85 0.44 女生(n=311) 3.10 0.44 2.75 0.49 2.55 0.42 2.93 0.45 文理班 文科班(n=115) 3.06 0.45 2.72 0.47 2.46 0.44 2.87 0.44 理科班(n=401) 3.09 0.41 2.77 0.46 2.53 0.42 2.90 0.45 2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8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各维度上的性别、文理班差异比较 变异源 愉悦感 挑战性 外在性 补偿性 F p F p F p F p 性别 8.81 0.003 1.81 0.179 2.48 0.116 5.19 0.023 文理班 2.51 0.114 3.43 0.065 2.70 0.101 1.29 0.257 性别*文理班 11.33 0.001 11.22 0.001 0.02 0.894 0.99 0.320 图 3-1 性别、文理因素在愉悦感上的交互作用 图 3-2 性别、文理因素在挑战性上的交互作用 4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4.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2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各变量相关矩阵见表 3-9。从因变量来看,道德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之间显 著正相关。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来看,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之间 均显著正相关;愉悦感与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独创性/适宜性之间显著正相关,愉 悦感与灵活性相关不显著;挑战性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外 在性、补偿性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从自变量之间来看,自我效 能感与愉悦感、挑战性、补偿性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外在性相关不显著。 表 3-9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及道德创造力的相关矩阵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流畅性 0.92** 1 2.灵活性 0.74** 0.65** 1 3.独创性 0.96** 0.92** 0.64** 1 4.适宜性 0.98** 0.95** 0.82** 0.95** 1 5.道德创造力 0.18** 0.17** 0.22** 0.18** 0.20** 1 6.自我效能感 0.13** 0.11* 0.10* 0.11* 0.32** 0.07 1 7.愉悦感 0.17** 0.14** 0.18** 0.16** 0.18** 0.44** 0.32** 1 8.挑战性 0.18** -0.11* 0.00 -0.01 -0.01 -0.01 -0.01 0.03 1 9.外在性 -0.14** -0.15** 0.45** -0.02 -0.02 -0.05 -0.02 -0.03 -0.03 1 10.补偿性 注:* p<0.05;** p<0.01;*** p<0.001,下同。 4.2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的预测作用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适宜性的独立预测作用。结果如表 3-10 所示,表 3-10 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和文 理班后,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适宜性的预测仍能达到 极其显著的水平(β= 0.23, p < 0.001; β= 0.21, p < 0.001; β= 0.20, p < 0.001; β = 0.23, p < 0.001; β = 0.20, p < 0.001)。也就是说,在控制了性别和文理班因素后, 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被试的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适宜性也显著 升高。因此,自我效能感的主效应显著,验证了假设 1 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 2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表 3-10 道德创造力对性别、文理班、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变量及步骤 道德创造力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适宜性 β Δ R2 β Δ R2 β Δ R2 β Δ R2 β Δ R2 0.02* 0.02** 0.02** 0.01 0.02* 第一步 0.13** 0.13** 0.14** 0.07 0.12** 性别 a -0.03 -0.01 -0.03 -0.05 -0.01 文理 b 0.05*** 0.04*** 0.04*** 0.06*** 0.04*** 第二步 0.23*** 0.21*** 0.20*** 0.24*** 0.20*** 自我效能感 0.07*** 0.06*** 0.06*** 0.06*** 0.06*** 总计(R2) 注:a1 男,0 女;b1 文科,0 理科。 4.3 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对道德创造力的预测作用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考察创造性动机对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适宜性的独立预测作用,结果如表 3-11 所示。 表 3-11 道德创造力对性别、文理班、创造性动机的回归分析 变量及步骤 道德创造力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适宜性 β Δ R2 β Δ R2 β Δ R2 β Δ R2 β Δ R2 0.02* 0.02** 0.02** 0.01 0.02* 第一步 0.13** 0.13** 0.14** 0.07 0.12** 性别 a -0.03 -0.01 -0.03 -0.05 -0.01 文理 b 0.04*** 0.04*** 0.03*** 0.04*** 0.03*** 第二步 0.06 0.08 0.02 0.06 0.05 愉悦感 0.15** 0.12* 0.13*** 0.16*** 0.13** 挑战性 -0.03 -0.03 -0.03 -0.01 -0.04 外在性 -0.06 0.08 0.06 0.02 0.08 补偿性 0.06*** 0.06*** 0.05*** 0.05*** 0.05*** 总计(R2) 注:a1 男,0 女;b1 文科,0 理科。 表 3-11 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和文理班后,挑战性对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 性/独创性/适宜性的预测仍能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β= 0.15, p < 0.01; β= 0.12, p < 2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0.05; β= 0.13, p < 0.001; β= 0.16, p < 0.001; β= 0.13, p < 0.01)。也就是说,在控制 了性别和文理班因素后,随着挑战性的增强,被试的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 独创性/适宜性也显著升高。因此,挑战性的主效应显著,挑战性对道德创造力 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4.4 大学生的创造性动机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的作 用 4.4.1 愉悦感、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中的中介 作用 从表 3-9 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感、愉悦感和道德创造力均两两显著相关,因 此可以进一步检验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间的中介作用。为了检验本 研究的主要假设,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构建 中介作用模型,见图 3-3。 愉悦感 a(Sa) b(Sb) 自我效能感 道德创造力 c(Sc)/ c'(Sc') 图 3-3 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预测道德创造力中的中介路径 注:a 、c 分别为自我效能感单独预测愉悦感、道德创造力的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 、c' 为 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共同预测道德创造力时各自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Sa 、Sb、Sc、Sc' 分别为对应的标准误。 本研究参照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2004)所建议的中介作用检验程 序,采用回归分析考察愉悦感的中介作用。通过前面分析发现,性别和文理班在 其中起一定的作用,所以在中介分析时控制性别和文理班因素的影响(注:性别 和文理班变量变成伪变量,各变量都已经中心化)。采用回归分析的具体步骤如 下: 2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步,以道德创造力及其四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预测变 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系数 c;第二步,以愉悦感为因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预 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系数 a;第三步,以道德创造力及其四个维度分别为 因变量,以愉悦感和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系数 b、c′。第 四步,进行 Sobel 检验,考察中介效应是否显著,结果见表 3-12。 表 3-12 愉悦感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2) R(R路径 B(SE) β 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0.93(0.17) 0.26(0.07) c(Sc) 0.23*** 0.37(0.05) 0.34(0.11) a(Sa) 0.34*** 0.12(0.17) b(Sb) 0.03 0.89(0.19) 0.26(0.07) c'(Sc') 0.22*** 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与流畅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3(0.05) 0.25(0.06) c(Sc) 0.21*** 0.37(0.05) 0.34(0.11) a(Sa) 0.34*** 0.06(0.05) b(Sb) 0.06 0.21(0.05) 0.25(0.06) c'(Sc') 0.19*** 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与灵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2(0.05) 0.24(0.06) c(Sc) 0.20*** 0.37(0.05) 0.34(0.11) a(Sa) 0.34*** -0.01(0.05) b(Sb) -0.01 0.22(0.05) 0.24(0.06) c'(Sc') 0.20*** 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与独创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6(0.05) 0.25(0.06) c(Sc) 0.24*** 0.37(0.05) 0.34(0.11) a(Sa) 0.34*** 0.04(0.05) b(Sb) 0.04 0.25(0.05) 0.25(0.07) c'(Sc') 0.23*** 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与适宜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2(0.05) 0.24(0.06) c(Sc) 0.20*** 0.37(0.05) 0.34(0.11) a(Sa) 0.34*** 0.03(0.05) b(Sb) 0.03 0.22(0.05) 0.24(0.06) c'(Sc') 0.20*** 注:B 代表各路径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SE 为各路径所对应的标准误,β 为各路径标准化回归系数。 2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3-12 结果显示,对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 作用进行 Sobel 检验,结果表明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 性/独创性/适宜性之间均不起中介作用(z=1.470, P=0.140; z=0.746, P=0.227; z=-0.250, P=0.401; z=0.991, P=0.161; z=0.746, P=0.227)。 从表 3-9 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感、挑战性和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 性/适宜性均两两显著相关,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 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适宜性间的中介作用。为了检验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 和道德创造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构建中介作用模型,见图 3-4 所示。 通过前面分析发现,性别和文理班在其中起一定的作用,所以在中介分析时 控制性别和文理班因素的影响(注:性别和文理班变量变成伪变量,各变量都已 经中心化)。采用回归分析的具体步骤同愉悦感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见表 3-13。 挑战性 a(Sa) b(Sb) 自我效能感 道德创造力 c(Sc)/ c'(Sc') 图 3-4 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预测道德创造力中的中介路径 注:a 、c 分别为自我效能感单独预测挑战性、道德创造力的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 、c' 为 挑战性和自我效能感共同预测道德创造力时各自的未标准化回归系数,Sa 、Sb、Sc、Sc' 分别为对应的标准误。 3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3 挑战性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R(2) R路径 B(SE) β 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0.93(0.17) 0.26(0.07) c(Sc) 0.23*** 0.48(0.040.44() 0.19) a(Sa) 0.45*** 0.38(0.18) b(Sb) 0.10* 0.75(0.19) 0.28(0.08) c'(Sc') 0.19*** 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流畅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3(0.05) 0.25(0.06) c(Sc) 0.21*** 0.48(0.04) 0.44(0.19) a(Sa) 0.45*** 0.10(0.05) b(Sb) 0.10* 0.18(0.05) 0.26(0.07) c'(Sc') 0.17** 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灵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2(0.05) 0.24(0.06) c(Sc) 0.20*** 0.48(0.04) 0.44(0.19) a(Sa) 0.45*** 0.08(0.05) b(Sb) 0.08 0.18(0.05) 0.25(0.06) c'(Sc') 0.16** 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独创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6(0.05) 0.25(0.06) c(Sc) 0.24*** 0.48(0.04) 0.44(0.19) a(Sa) 0.45*** 0.10(0.05) b(Sb) 0.10* 0.21(0.05) 0.27(0.07) c'(Sc') 0.20*** 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适宜性之间的中介作用 0.22(0.05) 0.24(0.06) c(Sc) 0.20*** 0.48(0.04) 0.44(0.19) a(Sa) 0.45*** 0.10(0.05) b(Sb) 0.10* 0.18(0.05) 0.25(0.06) c'(Sc') 0.16** 表 3-13 结果显示,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及其流畅性、独创性、 适宜性三个维度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都是 0.05,中介效应占总效 应的值分别为 28%,29%,28%,31%;对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和灵活性之间的 作用进行 Sobel 检验,结果表明挑战性不起中介作用(z=1.732, P=0.084)。因此, 假设 2 得到了部分验证,内部动机的愉悦感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及其四个 维度上均不起中介作用;内部动机的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及其流畅 3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独创性、适宜性三个维度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在自我效能感和灵活性之 间不起中介作用。 4.4.2 外在性、补偿性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我们参照 Baron 和 Kenny (1986)的程序,运用层级回归分析,在控制性别和 文理班的基础上,考察外在性和补偿性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的调节作 用。将研究中各变量去中心化,以避免共线性的问题。接下来,在 SPSS 中通 过三个步骤,将各变量依次进入回归方程中:第一,先将性别和文理班变量进入 方程,这一步是控制两者对因变量的影响;第二,再将自变量自我效能感和调节 变量外在性/补偿性进入回归方程,考察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主效应; 第三,将自变量×调节变量,即自我效能感×外在性/自我效能感×补偿性,进 入回归方程中,考察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如果该效应显著则表明调节 效应显著。结果见表 3-14。 表 3-14 道德创造力对性别、文理班、自我效能感、外在性的回归分析 变量及步骤 道德创造力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适宜性 β R2 Δβ R2 Δβ R2 Δβ R2 Δβ R2 Δ 第一步 0.02** 0.02** 0.02** 0.01 0.02* 性别 a 0.13** 0.13** 0.14** 0.07 0.12** b 文理 -0.03 -0.01 -0.03 -0.05 -0.01 第二步 0.06*** 0.05*** 0.04*** 0.06*** 0.05*** 自我效能感(A) 0.22*** 0.19*** 0.19*** 0.24*** 0.19*** 外在性(B) -0.04 -0.04 -0.04 -0.03 -0.05 补偿性(C) 0.06 0.07 0.05 0.01 0.08 第三步 0.01 0.01 0.00 0.01* 0.01 A×B 0.09* 0.07 0.05 0.11** 0.09* A×C -0.02 -0.02 0.00 -0.05 0.00 2 总计(R) 0.08*** 0.07*** 0.06*** 0.08*** 0.07*** 注:a1 男,0 女;b1 文科,0 理科。 表 3-14 显示自我效能和外在性的交互项回归系数在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 宜性上是显著的,因此证实外在性在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性与自我效能感间 的调节作用(β=0.09, p<0.05; β=0.11, p<0.01; β=0.09, p<0.05)。自我效能和补偿性的 3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交互项回归系数在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适宜性上均不显著,因此证 实补偿性在自我效能和道德创造力及其四个维度间的不具有调节作用(β=-0.02, p>0.05; β=-0.02, p>0.05; β=0.00, p>0.05; β=-0.05, p>0.05; β=0.00, p>0.05)。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外在性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性关系的 具体作用,本研究将被试按照其外在性得分选择出高/低外在性两个组,进行简 单斜率检验(Aiken & West, 1991; West, Aiken, & Krull, 1996),高外在性指大于平 均值一个标准差,低外在性指小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交互效应的具体分析见图 3-5、图 3-6 和图 3-7。 12 10 8 外在性高 6 外在性低 4 道德创造力 2 0 20 35 自我效能感 图 3-5 外在性调节自我效能感—道德创造力之间关系示意图 14 12 10 8 外在性高 外在性低 6 独创性 4 2 0 20 35 自我效能感 图 3-6 外在性调节自我效能感—独创性之间关系示意图 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10 8 外在性高 6 外在性低 适宜性 4 2 0 20 35 自我效能感 图 3-7 外在性调节自我效能感—适宜性之间关系示意图 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高外在性被试,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预测道德创造力 /独创性/适宜性(simple slope=0.30, t(86)=2.75, p<0.01; simple slope=0.36, t(86)=4.28, p<0.001; simple slope=0.30, t(86)=4.34, p<0.01);而对于低外在性被试,自我效能感 t(62)=0.53, p,0.05; 不能显著预测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性(simple slope=0.07, simple slope=0.05, t(62)=0.56, p,0.05; simple slope=0.11, t(62)=1.28, p,0.05)。因此, 假设 3 得到了部分验证,外部动机的外在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独创性/ 适宜性之间起调节作用,在自我效能感和流畅性、灵活性之间不起调节作用;外 部动机的补偿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及其四个维度之间均不起调节作用。 3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性动机的特点 1.1 大学生道德创造力的特点 本研究从道德创造力总分以及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适宜性来考察大学 生道德创造力的思维品质。流畅性以个体思维发散数量来表示思维的灵敏度,灵 活性则以观点的类别来表示个体在思维上触类旁通的能力,独创性指个体思维的 新颖性,即能想出不同的新观点或新角度的能力,适宜性则从观点的合理性和可 行性的角度考察个体的观点是否能应用到实际中。 本研究发现在道德创造力总分及其流畅性、灵活性、适宜性维度上女生得分 显著高于男生,在独创性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一般创造力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的结论不一致(Matud, Rodriguez,Grande, 2007)。女生在总分及其流畅性、灵活 性、适宜性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女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高 于男生,本研究中道德创造力的测试要求被试用简洁的语言提出解决办法,这有 利于女生优势的发挥,可以在相同的时间提出更多的解决办法;二是与男生相比 女生更有耐心,更倾向于提出多种类型的解决办法;三是与男生相比女生更细心, 提出解决办法时更能兼顾其实用性。独特性反映的是敢于打破常规,强烈的冒险 精神和挑战性,独创性上性别差异不显著,究其原因,与女男两性接受的家庭教 育和学校教育有关,如今对男女的教育都是鼓励其能产生有新颖独特的想法,并 且当今社会对男女两性在创新性工作的表现上也是同样要求。 本研究发现在道德创造力总分及其四个维度上文理班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已有研究(崔捷, 梁晓, 2010)也发现文理科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上无显著差异。这 说明文理班学生储备知识的差异对他们的道德创造力没有影响。 1.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在本研究中被试没有人自我效能感得分在 1-10 分之间;在 10-20 分之间的 有 45 人,占总人数的 9%;20-30 分之间有 404 人,占总人数的 78%;30-40 分 之间有 67 人,占总人数的 13%。10,20 分的被试自信心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 3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不足,应该找出自己的优点,承认它们,欣赏自己。20,30 分的被试自信心 较高。30,40 分的被试自信心非常高,但要注意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 测量自我效能感的量表是 4 点计分,共十个题目,本研究中大学生自我效能 感的平均分是 26.05,标准差是 4.15,这说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处在中等偏高水 平。 本研究发现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王才 康, 刘勇, 2000; 付梅, 葛明贵, 桑青松, 200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 男女生的性别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我国传统社会观念对男女两性的期望 不同。男生从小就被要求要自立自强,要有担当,社会观念期望男生更具有独立 性、自主性和开拓性,更看重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比,女生一般在家 长和老师眼中都是被呵护的对象,女生比男生更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帮助(程虹娟, 方晓义, 蔺秀云, 2005)。 1.3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特点 本研究中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愉悦感、挑战性、外在性和补偿性都处在中等 偏高水平。在愉悦感和补偿性上女上显著高于男生,在挑战性和外在性上性别差 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Amabile(1994)的研究中美国被试在所有 的动机维度上,均未发现性别差异。邱皓政(2000)以台湾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 现,愉悦感因素男性低于女性,而挑战性则为男性高于女性,外在性和补偿性皆 无显著的性别差异。李艾丽莎和张庆林(2006)以研究生为被试发现,性别对创造 性动机的主效应不显著;黄春艳(2009)研究发现,研究生在挑战动机上,男生得 分高于女生,在愉悦动机和外在性动机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付秀君(2009)研究 发现,大学生在愉悦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其他三个 维度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量表修 订时,某些题目在维度归属上有差异。 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3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女生的道德创造力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那么 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到底怎样呢,从相关研究的结果来看,自我效能 感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均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性别和文理班影响的前提下, 道德创造力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有独立 的正向预测作用,这与一般创造力的研究结果一致(Prabhu, Sutton, Sauser, 2008)。 这说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越高,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道德相关的难题,其表现出 的道德创造力就越高。 2.2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与道德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愉悦感与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独创性/适宜性之间显著正相关,愉悦感与灵活 性相关不显著;挑战性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之间均显著正相关;外在性、补偿 性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在控制了性别和文理班影响的前提下, 做道德创造力对创造性动机的回归,结果显示挑战性对道德创造力有显著预测作 用,这说明随着挑战性的增强,被试的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适宜性 也显著升高。 3 大学生创造性动机对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关系的作用 3.1 挑战性是自我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起作用的重要途径 内部动机一直被认为是创造力的关键成分(Amabile, 1988),那些被内部动机 激发的个体对工作产生愉悦感,并认为工作本身是富有挑战性的,对工作更有坚 持性和灵活性(McGraw, Fiala, 1982; Hennessey, Amabile, 1998),这才导致了创造 力。在本研究中发现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适宜性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以直接促进道德创 造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增强个体挑战性间接促进道德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高 的被试对自己的能力和从事活动的结果都充满自信,因而表现出较强的挑战性, 富有挑战性是创造性个体的主要特征,挑战性动机推动个体勇敢面对问题,不退 缩,不胆怯,并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愿意为选择的任务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 进而会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成果(池丽萍, 辛自强, 2006)。 3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外在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外在性调节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性之间的 关系,结果显示,比起低外在性的被试,高外在性的被试的道德创造力/独创性/ 适宜性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表明高外在性的大学生其道德创造力/独创 性/适宜性的表现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于自我效能感,而外在性低的大学生则受自 我效能感的影响较少。当个体外在性低时,无论自我效能感水平如何,其道德创 造力/独创性/适宜性水平都较平稳;当个体外在性高时,其道德创造力/独创性/ 适宜性水平随着自我效能感提高而显著升高。 4 研究启示与反思 道德创造力正变得对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在竞争性的社会中,新观点和新 产品已经变成一种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但是这些新观点、新产品的产生都要 建立在不违背人类基本道德的基础上,未来在全球必须开发高创造性和高社会价 值的产品和服务,鉴于道德创造力的重要性,所以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对我们有重 要的启示。 在对道德创造力的评价过程中发现,关于法律强制和思想教育的反应出现的 次数最多,这类反应的独创性是低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类办法却是最常使用 的,尤其是法律手段也确实是略有成效的;被试提出的一些制度以及科技方面的 解决方案的独创性是高的,在现实的政府决策中却很少涉及,这就提醒政府决策 者和社会管理者在解决一些道德难题时可以从制度和科技方面多实施一些新颖 而富有成效的方案。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道德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这个研究结果 对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来说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首先,本研究证实了自我 效能感对道德创造力的积极影响,自我效能感是有利于个体道德创造力的重要元 素,因此,在实践中对于个体道德创造力的培养要注重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训练已经被发现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Frayne, Latham, 1987; Gist, Schwoerer, Rosen, 1989),所以可以考虑使用特定的训练方法。其次,本研究还证实了挑战 性在自我效能感和道德创造力间的中介作用。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注重建立一种 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气氛,还要引导个体尝试着解决一些从未接触过的复杂的问 3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做挑战自己能力的事情,不墨守陈规,―不唯书,不唯上‖,摆脱习惯性思 维和以往经验做法的束缚,这或许会使我们能够一箭双雕,因为自我效能感将不 仅提高道德创造力而且会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挑战性,从而使个体的自我效能转化 为道德创造力。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外在性调节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性 之间的关系,比起低外在性的被试,高外在性的被试的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 性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这就启示我们针对不同的个体应该采取不同的培 养方法和培养方向,当个体外在性高时,我们通过训练的方法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个体的道德创造力会随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而显著提高,而当个体的外在性低时, 即使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其道德创造力水平也不会有什么显著变化,这 时可以考虑转变培养方向,深入了解个体的潜在优势,因材施教。 本研究中的被试是自愿参加的,未来可以在一种组织过的类似真实的背景下 重复同样的研究,另外一个研究方向是可以用团体实验的形式重复本研究。 虽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有着诸多的使用价值,但是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局限 性。 一、所有的测量都是自我报告的。自我报告的数据有内在的局限,如回忆差, 被试有意或无意的歪曲事实(Schwarz, 1999)。 二、社会期望的反应倾向性。本研究中,虽然告知被试问卷是完全保密的, 保护了被试的身份和隐私,希望减少被试对作答评价的担忧,这样确实减轻了社 会期望反应,但是并没有完全消除被试的社会期望反应。 三、外部效度不高,被试样本是大学生,因此缩小了本研究的推广范围。 3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道德创造力对任何领域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新奇和创意而全然不顾 社会价值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本研究对道德创造力提供了一个更清楚且更全面 的描述并实证了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动机对道德创造力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1.大学生在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灵活性/适宜性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 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独创性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道德创造力及其四个维度上 没有文理班差异,也没表现出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 2.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没有发现 文理班差异,也没表现出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 3.大学生创造性动机的愉悦感和补偿性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表现为女生得 分高于男生;挑战性和外在性上性别差异不显著;创造性动机的四个维度上没有 发现文理班差异;愉悦感和挑战性维度上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显著,表现为 在愉悦感和挑战性上文科女生高于理科女生,文科男生低于理科男生,外在性和 补偿性维度上性别和文理班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4.自我效能感、愉悦感、挑战性与道德创造力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在 性、补偿性与道德创造力及各维度相关均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和挑战性对道德创 造力/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适宜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5.挑战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流畅性/独创性/适宜性间起部分中介作 用。 6.外在性在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独创性/适宜性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具 体表现为,对于高外在性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预测道德创造力/独创性/ 适宜性,而对于低外在性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不能显著预测道德创造力/独创 性/适宜性。 4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Aiken, L. S., & West, S. G. (1991). Multiple regression: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 Newbury Park, London: Sage. Amabile, T M. (1982).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nsensual assessment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997-1013.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Amabile, T. M. (1985).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on Creative Writ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48), 393-399.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0, 123-167. Amabile, T. M. (1993). Motivational synergy: Toward new conceptua-lization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workpla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3, 185-201. Amabile, T.M, Hill, K.G., Hennessey, B.A. & Tighe, E. 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950-967.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3), 191-215.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Freeman.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51,1173-1182. Basadur, M. (1997). Managing creativity: A Japanese model. In R. Katz (Ed.),The human side of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collection of read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8-79. Bronze, L., Heathcote, N., & Brown, P. (1990). Blue Peter Green Book. London: BBC Enterprises. Choi, J. N. (2004). 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6, 187-199. Collins, M. N. & Amabile, T. M. (1999).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Stemberg, Robert J.(Ed.), 4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andbook of Creativity.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7-312. Deci, E. L. (1971). Effects of externally mediated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8, 105–115. Eisenberger, R., & Rhoades, L. (2001). Incremental effects of reward on crea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 728–741. Eisenman, R. (1992). Creativity in prisoners: Conduct disorders and psychotic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5, 175-181. Frayne, C. A., & Latham, G. P. (1987). Application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to employeeself-management of attend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 387-392. Gist, M. E., Mitchell, T. R. (1992). Self-efficacy: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7, 183–211. Gist, M. E., Schwoerer, C., & Rosen, B. (1989). Effects of alternative training methods on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in 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74, 884-891. Grisanti, M.L., & Gruber, H.E. (1999) Creativity in the moral domain, in: Runco, M.A. & Pritzker, S.R., eds.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alifornia, (1), 427-432. Haste, H. (1993). Moral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6, 153-164. Hennessey, B. A., & Amabile, T. M. (1988). The conditions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8. Hennessey, B. A., & Amabile, T. M. (1998). Reward,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674-675. Kaufman, J. C. (2009). Is creativity one thing or many things? In J. C. Kaufman, Creativity 101.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LC, 53-82. Matud, M. P., Rodriguez, C., & Grande, J. (2007). Gender differences in creative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 1137-1147. McGraw, K. O., & Fiala, J. (1982). Undermining the zeigarnik effect: Another hidden cost of rewar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0, 58-66. 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ichael, D. Mumford, Ethan, P. Waples, Alison, L. Antes, Ryan, P. Brown, Shane, Connelly, Ste phen, T. Murphy, Lynn, D. Devenport, (2010). Creativity and Ethics: The Relationship of Creative and Ethical Problem-Solv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2(1), 74-89. Mike, W. Martin. (2006). Moral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2, 421-433. Mumford, M. D., Scott, G. M., Gaddis, B., & Strange, J. M. (2002). Leading creative people: Orchestrating expertise and relationships.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3, 705-750. Plucker, J. A., Beghetto, R. A., & Dow, G. T. (2004). Why isn’t creativity more important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Potentials, pitfall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creativity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9, 83–97. Prabhu, V. Sutton, C. & Sauser, W. (2008). Creativity and Certain Personality Traits: Understanding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 53-66. Ravi Mehta, & Rui (Juliet) Zhu, (2009). Blue or Red?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Color on Cognitive Task Performances. SCIENCE, 27 (323), 1226-1229. Richards, Ruth, (1993). Seeing beyond: Issues of creative aware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6(1), 165-183. Runco, M. A. & Nemiro, J. (2003). Creativity in the Moral Domain: Integration and Implication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15), 91-105. Runco, M. A., & Richards R. (1997). Eminent creativity: Everyday creativity, and health. Norwood, NJ: Ablex. Runco, Mark A. (1993) Creative morality: Int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6(1), 17-28. Schwarz, N. (1999). Self-reports: How the questions shape the answe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2), 93-105. Schwarzer, R. Babler, J. Kwiatek, P. (1997). 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Spanish, an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6(1), 69-88. Schwebel, M. (2009). Jack London: A Case Study of Moral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1(4), 319-325. 4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chwebel, Milton. (1993). Moral creativity as artistic transform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6(1), 65-81. Shalley, C. E., Zhou, J., & Oldham, J. R. (2004).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s on creativity: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30, 933–958. Simon, H. A. (1985). What we know about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R. L. Kuhn (Ed.), Frontiers in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Ballinger, 3-20. Simonton, D. K. (1999). Creativity and genius. In L. Pervin & O. John (Eds.). Handbooks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Guilford, 629-652. Stein, Morris I. (1993). Moral issues facing intermediaries between creators and the public',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6(1), 197-200.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77-688. Torrance, E. P. (1958). Creative Motivation Scale. Georgia Studies of Creative Behavior, Athens, GA, 3606-4305. Welsch, P. K. (1981). The nurturance of creative behaviour i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approac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1 (09), 3870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81-06456) West, S. G., Aiken, L. S., & Krull, J. L. (1996). Experimental personality designs: Analyzing categorical by continuous variable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 1-48. 程虹娟, 方晓义, 蔺秀云. (2005).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3(3), 304-307. 池丽萍, 辛自强. (2006).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64-70. 崔捷, 梁晓, (2010). 师范类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关系, 社会心理科. 11- 12(25), 29-34. 付梅, 葛明贵, 桑青松. (2005).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7), 477-478. 付秀君. (2009). 班级创新气氛、创造动机与初中生创造力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黄春艳. (2009). 硕士研究生创造性动机、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创造性表现的关系. 华中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 4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希庭主编. (1991).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76. 李艾丽莎, 张庆林. (2006). 研究生创造性动机的研究. 心理科学, 29(4), 857-860. 林崇德. (1999).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 5-13. 邱皓政. (2000). 工作动机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台湾与美国大学生动机内涵之计量研究. 应用 心理研究, 7, 221-251. 权月彤. (2008). 学校组织创新气氛、教师创造动机与教师创造力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 (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 7(1), 37-40. 王才康, 刘勇. (2000).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 8(4), 229-230. 魏翠翠. (2008). 教师期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创造力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温忠麟 , 侯杰泰 , 张雷 . (2005).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 心理学报 , 37(2), 268-274. 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等. (2004).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 36(5), 614-620. 薛贵, 董奇, 周龙飞等. (2001).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7(1), 6-11. 叶仁敏, 洪德厚, 托兰斯. (1988).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I)的测试和中美学生的跨 文化比较. 应用心理学, 3(3), 22-29. 朱晓红. (2001). 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6), 90–96. 邹泓, 蒋索. (2008). 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心理学报, 40(2), 184-92. 4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 附录 1 道德创造力问卷和 TTCT 项目五—《纸盒的不寻常用处》 亲爱的同学:你好! 感谢你参加这项关于创造力和人格的调查研究。问卷结果仅供研究使用,不会给你带来 任何不良影响。除研究者外,不会有任何人接触你的问卷,我们将会完全保密,请不要有任 何顾虑,希望你认真作答~谢谢你的合作! 姓 名: 性 别:?男 ?女 年 级: 年 龄: 学 校: 专 业: 科 别(高中):?文科 ?理科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想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慧,找出一些好的解决 办法。以下三个问题需要你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要受任何现有条件的限制,也不 要受学生身份的限制,可以站在任何角度提出尽可能多的新颖、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食用含瘦肉精的肉品会危害人体心脏等重要器官,但是市场上瘦肉的价格要远远高于肥 肉的价格,有些饲养户为了增加动物的瘦肉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肉品价格,不顾其危害 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针对饲养户添加瘦肉精这件事,请你尽可能多地提出新颖、独特且有 效的应对办法。 纸盒的不寻常用处 许多人把空纸盒都扔掉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空纸盒有着成千上万种有趣且不寻常的用 处。在以下的空栏中,请列出你所能想象到的一些有趣的或者不寻常的用处。你可以自由想 象,不要受盒子的体积和数目的限制,也不要局限于你所见所闻的用处,想法越多越好,越 新奇越好。 4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 2 亲爱的同学,您好!以下是关于你平时对你自己的一般看法,请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实 际感受),在合适的格内打―?‖。―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 多数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对每一个句子无须多考虑,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9020209 分 类 号 B844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 ― 完 全 有点 多数 完全 不 符 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1、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1 2 3 4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1 2 3 4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1 2 3 4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1 2 3 4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1 2 3 4 6、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1 2 3 4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 1 2 3 4 力。 8、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1 2 3 4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 2 3 4 10、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 1 2 3 4 完 全 有点 多数 完全 47 不 符 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1、我不怎么在乎其他人怎么看我的工作或成果。 1 2 3 4 2、我更愿意其他人为我设定清晰的工作目标。 1 2 3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造性动机量表 附录 3 以下是关于你平时对你自己的一般看法,请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实际感受), 在合适的格内打―?‖。―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有点符合,―3‖表示 多数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对每一个句子无须多考虑,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单位代码 10445 学 号 2009020209 分 类 号 B844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 ― 完 全 有点 多数 完全 不 符 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1、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1 2 3 4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的。 1 2 3 4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1 2 3 4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 1 2 3 4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 1 2 3 4 6、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题。 1 2 3 4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 1 2 3 4 力。 8、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1 2 3 4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1 2 3 4 10、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 1 2 3 4 完 全 有点 多数 完全 48 不 符 合 符合 符合 符合 1、我不怎么在乎其他人怎么看我的工作或成果。 1 2 3 4 2、我更愿意其他人为我设定清晰的工作目标。 1 2 3 4
本文档为【自我效能感与道德创造力的关系 3a创造性动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1-19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