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中华文本库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上课时间:7月24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四个发展阶段特点。 2、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 3、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和类型特征。 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两种价值观。 6、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教...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中华文本库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上课时间:7月24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四个发展阶段特点。 2、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 3、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和类型特征。 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两种价值观。 6、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类型特征,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 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一节:音乐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的起源 1、模仿说,即认为音乐来源于对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起源于为估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3、巫术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 4、表现说,认为音乐艺术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说,音乐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二)音乐的发展 音乐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社会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音乐:是集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乐舞”的艺术形式。 第1 页共1 页 2、古代的音乐:产生了歌曲、器乐音乐、舞蹈及最初的戏剧和诗歌。经历了雅乐音乐时期、清乐音乐时期、燕乐音乐时期和俗乐音乐时期。 3、近代的音乐:诞生了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等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流派。 4、现代的音乐:音乐流派更加复杂。 二、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三、音乐的基本特征 1、材料的特殊性: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主要是听觉的艺术。 2、流动性:音乐是在时间进程中运动着的时间艺术,具有流动性。 3、情感性:音乐的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4、表现性: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再度创作”过程才能成为活生生的艺术供人们欣赏,可见,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性。 5、由于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 四、音乐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1、启迪智慧,诱发灵感。 2、潜移默化,陶治情操。 (二)保健功能 1、调节身心。 2、治疗疾病。 (三)娱乐功能 此外,音乐还具有其他一些实用功能。 第二节儿童音乐 一、儿童音乐的基本特点: 1、愉悦性:儿童在倾听一首乐曲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陶醉在乐曲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3、个体性: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 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性 (一)形式美: 1、音色。 2、节奏。 3、旋律。 4、力度。 (二)内涵美: 1、直观。 2、稚拙。 3、幻想。 三、儿童音乐的类型特征 (一)按照体裁分类: 1、儿童歌曲。 2、儿童器乐曲。 3、儿童歌舞剧。 4、交响童话。 (二)按照题材分类 1、游戏题材。 2、生活题材。 3、童话题材。 4、大自然题材。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社会风尚: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2、为造就一代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公民打基础:音乐学习的最大作用之一是对人的情感、品和修养的培养,让儿童在享受美、抒发情中得到教益,培养素质、提高修养,为日后成为一代具有高雅艺术趣味和创新探索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儿童个体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2、音乐教育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尖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3、音乐教育与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意志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发展: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其他人的感情沟通。 2、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学前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家,无论是学习歌唱还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的个性发展 1、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 2、其次,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音乐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 代表人物高顿(GORDON)博士的理论:认为儿童早期限音乐启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其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和鼓励儿童的音乐体验,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性向和能力。该理论更注重音乐本身,更看重音乐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性。 二、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 正如苏联早期教育家卢那卡尔斯基所言:“进行美育教育,不是只简单地教会儿童一种艺术技能,而是系统地发展感受能力及创作能力,使孩子们热爱世界上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并且能动手美化这个世界。”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涵义 一、如何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1、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3、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需要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手段,掌握必要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着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4、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 5、因此,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潜能的培养和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也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和感染性 1、虽然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材料,依靠于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它的形象也是非视觉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可以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活动来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形象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2、在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音乐教材的选择中,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无不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性,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通过儿童感知理解的具体感性事物,组成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音乐画面。 3、形象性的特点还体现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形象性、直观性都是审美的显著特性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4、音乐艺术的美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前期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情感体验也趋逐步丰富,富有情感性和感染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既可以使儿童兴奋,又可以使他们镇静、轻松、消除紧张和不安,以获得情感上的平衡。 (二)趣味性和游戏性 1、内容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除音乐游戏内容之外,在儿童的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具体内容中,趣味性的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2、形式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 3、方法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口吻来诱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示范、讲解、提问的方法,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三)技能性和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我们不必人为地划分音乐表达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而应以儿童熟悉、喜爱的综合形式,在歌、舞、乐三者密切相融的音乐活动形式中使他们体验到参与音乐的快乐。 2、过程上的综合性: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表演、欣赏、创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3、方法上的综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是灵活而丰富多样的。其中,示范的方法、语言讲解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引导探索的方法等等,都是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而形成并被普遍应用的。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7月24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三章:儿童音乐教育的流派及课程模式 【教学目标】 1、理解六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观点。 2、理解三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掌握其共同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上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教学难点】 理解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掌握其共同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理论流派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传播 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65年出生。1984年,出版了视唱练耳教科书《实用音准练习》,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探索,直至1905年左右,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引起瑞士音乐界的震惊。1906年正式出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50年7月,病逝。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1、“体态律动” 1)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 2)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二是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三是引进反应和表现,四是视谱与综合反应。 3)在体态律动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教师钢琴上的即兴演奏,儿童的律动语汇,教师促使学生将身体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他们内部听觉和运动觉的能力、动觉的想象与记忆等。 2、视唱练耳 在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是和身体律动紧密结合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主张采用把耳、口和身体配上言语与歌唱的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理想的学习工具和手段。 3、即兴创作 达尔克罗兹同样也是按照体态律动的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的。达尔克罗兹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贡献在于他充分重视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无论在其体系形成之时以及今天,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 活动一:“有声和无声”、“大声和小声”、“相同和不同” 活动二:“集中注意看指挥” 活动三:抚摸想象中的小狗和大马 活动四:学会互相倾听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环境的家庭。柯达伊在音乐艺术领域的贡献分为音乐创作、民间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方面。 柯达伊教学法创建于20世纪初,特别是从1925年以后,柯达伊开始密切关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柯达伊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7年逝世。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1、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 柯达伊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他认为,幼儿园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集体创造音乐的环境,所以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以便使儿童尽早获得音乐体验,而只有从早期开始,才能成功地发展音乐听觉,他把幼儿期这个准备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归纳为:引导儿童通过听唱歌曲,体验、感受音乐,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趣味和审美感。 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他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歌唱教学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他积累大量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仅为匈牙利,也为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 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的主要依据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课程进度的编排突破了传统的不够合理的编排秩序,提出了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为依据的进度安排原则。所谓“儿童自然发展法”,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同时,柯达伊还总结了儿童音乐发展中的一般特点,认为在考虑教学顺序时也应予以参照。 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首调唱名法最初是由英国人桂多。达赖佐在11世纪首创的流动DO唱名法。节奏教学采用了法国视唱练耳中所用的相似的音节系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系统中的第三个基本工具和手段,它是由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的。 5、创建自成特色的教材体系 柯达伊体系的一个突破和贡献是在教材领域。他认为,给儿童所用的教材只能来自于三个方面: 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歌,真正的民间音乐,优秀的创作音乐。其中儿歌及民间音乐的朴素的表现形式,对孩子尤为适宜,他收集整理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和民间歌曲,并创作了许多五声音阶的儿童合唱曲,以让儿童从小就感受并热爱音乐母语。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 活动一:歌唱游戏《找朋友》 活动二:感受固定拍与节奏 活动三:藏起来的歌曲 活动四:即兴的旋律回声模仿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和儿童音乐教育家。1895年,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良好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熏陶。1950年,奥尔夫的5卷本《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1976年,集奥尔夫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科研及音乐教育实践之创造性改革成果的《儿童音乐教材》,被译成16种不同文字的版本传播到欧、亚、美、非洲,并在当地国家的广泛应用中派生出新的教材。从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流传,成为举世公认的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主要体系之一。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特色 1、“元素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强调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创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 2、“节奏第一”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节奏与语言和动作的结合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奥尔夫教学实践的一大特色。 3、课程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独创的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其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 4、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反映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儿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而综合教学的特点则体现在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 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范例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体现的是从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四步环节。 5、教材和教具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代表性教材,即5卷本的《学校音乐》,其主要内容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特殊的教学工具是奥尔夫乐器。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节奏游戏活动简析 活动一:翻卡片 活动二:接龙游戏 活动三:敲“门” 活动四:即兴创作——“桥” 四、铃木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小提琴制造商的家庭。20世纪50年代,铃木以教儿童演奏小提琴的实践致力于“天才教育体系”和“才能运动”的建设。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同时获得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又一重要体系。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1、给儿童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 因此,他在教授儿童学小提琴时,开始并不教儿童,只是教母亲,为的是在儿童的生活中让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以此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性。 2、激发儿童的兴趣 铃木独创了颇有特色的“母亲参与法”和“集体教学法”,来影响、激发儿童的兴趣。 3、提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 当儿童对音乐以及乐器演奏产生兴趣以后,就要求儿童进行大量坚持不懈的、反复的练习,这是铃木教育体系的又一个重要观点。 4、注重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培养 他认为,敏锐的听力和直觉反应能力是以大量的倾听经验的获得为基础的,他强调音乐学习不该从辨认音符开始,而应首先就进入到完整优秀音乐的倾听之中。 5、提倡“教学六步” 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五、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卡巴列夫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04年12月出生在彼得 堡。他在70岁高龄时,深入基础音乐教育的第一线亲自任教,并主持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编写了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创作家。 (二)《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其特点 1、将“三个支柱”观点作为新大纲的基本要素 所谓“三个支柱”,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卡巴列夫斯基以此比喻歌唱、舞蹈、进行曲三种音乐形式。 2、把用音乐吸引孩子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 提出应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让儿童通过聆听和表演音乐的活动,在亲身的音乐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高、音值、力度、速度、旋律及它们不同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 3、利用音乐本身的特殊规律和特点作为教学原则之一 认为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而必须注重利用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4、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 新大纲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个专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进也保持了内容的统一性和循序渐进式的内在连续性,使歌唱、乐理、欣赏等音乐课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 综合音乐感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也即“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间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法,强调以儿童为主体。 上海幼儿园音乐特级教师曹冰洁总结出不少适合于学前儿童音乐感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游戏活动案例,如: 游戏一:走线(小班) 游戏二:认识DO(中班) 游戏三:会变的声音(大班) 第二节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课程模式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的一种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课程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体系。它以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提出音乐教育目标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三大领域分类。并在参照这三大领域的同时,考虑音乐课程的活动内容、方式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水平,在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目标都归入这三个领域,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目标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目标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行为化、操作化的目标;其二,它能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 二、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强调学习者、强调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反映在音乐教育中,它强调课程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应以儿童为标准。教师并不需要去塑造、改变儿童行为,而只是为儿童创设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音乐,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发展经验和能力。萨蒂斯。科尔曼是过程模式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典范。科尔曼的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1、制作乐器:认为孩子学习音乐,应是体验第一。由此,她让孩子人制作最简单的乐器入 手,来体验音乐的发展并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2、节奏感的培养与即兴表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配合协调的身体动作。所以,她强调用身体的自然感受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以此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自然起始点。 3、歌唱与声音控制:认为儿童最好的学习唱歌方式是在他想要去唱、去模仿情况下的一种体验。教师应渐渐帮助儿童建立一种自由、自然、放松的唱歌习惯,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控制音高的自然机能的发展。 4、创作:创作是贯穿于科尔曼教学实验的一项重要活动。她鼓励孩子只要有想法,就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演奏表达出来。 三、儿童音乐教育的螺旋型模式 螺旋型课程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把对学科的认识过程看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环状序列,每个环中的学科结构都是不变的。这和课程观应用于音乐教育课程编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尤其值得一打电报是,这种螺旋型模式的课程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其宗旨是保证儿童参与并获得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儿童进行独立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倡导一种最有价值、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式学习。 第三节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及模式评述 一、从儿童出发的音乐教育原则 重视人的素质培养,认为音乐教育是为孩子提供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操练、巩固。 二、均衡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内容 它们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歌唱、节奏动作、音乐欣赏、演奏乐器等活动,更体现了听辨、感受活动和即兴创作等活动内容。 三、注重儿童主体感受和体验的音乐教育过程 纵观各个不同的音乐教育流派可以发现,注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由此引发儿童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共同倡导的方向。由些可见,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比强调音乐教育的结果更有意义。 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启蒙者 在我们所了解的各个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中,对教育者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儿童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定位:教师可以是问题的引发者,而非机械的答疑者;是儿童行为的启发者,而非命令者;是儿童思维的激发者,而非叛定者;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7月25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四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结构层次。 3、知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及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曾经提出过学校课程目标的五个来源:从研究“学习者本身”中寻求目标;从研究“当代校外生活”中寻求目标;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中寻求目标;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其中第一项来源正是我们在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2、儿童音乐心理、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能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技能发展的水平。 3、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还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处理好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使教育能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4、总之,以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既可以避免因过分迁就儿童音乐的自然发展而降低教育的水平值,也可以排除因脱离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而过分提高教育的期望值。 (二)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1、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受制约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此,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会对教育理想角色培养 的要求,并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2、由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不同,教育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举例说明)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科本身的特性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基本概念、学科潜力、教育价值以及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成为具体而微观地影响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2、学前儿童音乐是儿童通过自身发展和教育习得的“音乐语言”,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儿童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活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 (一)筛选、整理目标 1、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对来自三个方面的“可能性目标”加以筛选和整理,进行必要的删除、合并或修正。(举例说明) 2、在目标的筛选和整理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育目标“三个来源”之间的关系,以正确决定音乐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举例说明) 3、对各类目标的分层归类和整理,以此真正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而有序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 (二)表述目标 1、行为目标:所谓行为目标,既以可观察的行为化的方式来表述目标。(举例说明)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从儿童获得音乐体验为出发点构建目标。(举例说明) 3、表现目标: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儿童在音乐活动之中也希望能够独立而富有想象、创造性地处理、表现音乐。(举例说明)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三种不同取向目标的表述和运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行为目标更有利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过程目标更有利于帮助儿童从经验出发渐渐确立价值观念,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表现目标则更有助于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般说来,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无须表述得太具体,只须概括地指明目标所涵盖的范围和方向。(举例说明)而对于较低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过分笼统、抽象的目标表述往往不利于教师把握。应尽量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化的、行为化的目标表述方法。(举例说明:1986年修订的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方案标准中有关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方案标准,即把儿童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形象而具体地表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音乐方案的成就标准。)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总目标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单元目标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横向结构 (一)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 1、认知目标:表述的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各种有关的音乐知识,以及认识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举例说明) 2、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举例说明) 3、操作技能目标是指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运用身体动作进行音乐体验和表达的技能。(举例说明) (二)从音乐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分 分为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个方面。 (三)从儿童活动的互动对象来分 分为以人为对象的目标和以物为对象的目标两类。以人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自己为对象、以他人为对象或以集体为对象的目标;以物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音乐作品、音乐语汇、乐器或其他相关道具、物品、场地、设备等环境为对象的目标。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总目标 (一)歌唱:(略)(二)韵律活动(略)(三)打击乐演奏(略)(四)音乐欣赏(略)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一)小班(二)中班(三)大班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单元目标 例1:以时间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例2:以主题活动为单元的音乐教育目标 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目标 例1:某幼儿园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的活动目标。 例2:某幼儿园中班打击乐活动《小星星》的活动目标。 例3:某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黑森林里的故事》的活动目标。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上课时间:7月25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歌唱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掌握其主要要领,知道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 3、理解掌握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理解音乐感的培养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0—3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唱歌几乎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用咿咿呀呀的声音模仿说话,到1岁左右开始发声学“唱歌”,国外研究者把这种区别于“咿呀之语”的元音表演称作为“本能歌”。 3、在2岁左右,会努力地变化自己的发音去模仿标准的音高,能觉察出旋律轮廓的变化,由此,“本能歌”渐渐演变为“轮廓歌”。 4、3岁左右的儿童在其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现象:一首新的歌曲听了几天以后,就慢慢地变成记忆,输入大脑,有一天会突然开始歌唱。 二、3—4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对歌词含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听辨和发音能力还比较弱,所以碰到他们不理解的字词,往往吐字不清。 2、音域方面:一般为c1-a1,其中唱起来最舒服、轻松的是在2—5之间。 3、旋律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走音”现象。 4、节奏方面:较容易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5、呼吸方面:对气息控制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往往不能根据乐句的需要来换气。 6、其他方面:能够在成人的引导,特别是在幼儿园良好教育的影响下,对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歌曲,以速度、力度、音色等较明显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在集体歌唱时的合作协调性方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不会相互配合,常常是你超前,我拖后,个别孩子声音特别响。三、4—5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一般都能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而且对歌词的听辨、理解、 记忆和再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唱错字、发错字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2、音域方面:一般可以达到1-7,但在个别的儿童身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 3、旋律方面:对旋律的感知、再认能力渐渐提高,音准把握能力有了进步。 4、节奏方面: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的节奏,甚至带附点的节奏。 5、呼吸方面:能够渐渐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一般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中断句子、中断词意的换气现象有明显的改进。 6、其他方面:在歌唱技能的发展对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把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不仅能够比较协调地参与集体歌唱,注意在音色、表情、力度、速度等方面调节自己的声音,与集体保持一致,而且还表现出独自唱歌的愿望和兴趣。 四、5—6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能记住更长、更复杂的歌词,对词义的理解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在歌词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表现得更趋完善。 2、音域方面:可以达到c1-c2,个别儿童甚至更宽。 3、旋律方面: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的进步更为明显。 4、节奏方面,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带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歌曲的演唱。 5、呼吸方面:能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自然地换气,同时歌唱的音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 6、其他方面:歌唱的声音表情更趋丰富,;在集体歌唱时,协调一致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 第二节歌唱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姿势 (二)呼吸 (三)发声 1、使儿童学会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来歌唱,就必须运用一定的发声技巧。 2、在引导幼儿用自然、悦耳的声音歌唱的基础上,还应启发他们渐渐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 (四)咬字吐字 可以从培养吐字器官唇、齿、舌、喉的互相配合协同动作开始。 (五)音准 掌握音准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 (六)协调一致 是指在集体的歌唱活动中,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正确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 (七)保护嗓音 关于保护嗓音的一些基本知识,应该让幼儿知道。 二、歌唱的基本形式 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或合作歌表演) 三、歌唱的选材 (一)歌词方面 1、歌词应当有趣、易记且能力儿童所理解和熟悉。 2、歌词的结构应相对简单,含有一定的重复部分。 3、应尽量注意歌词的内容宜于用动作表现。 (二)曲调方面 1、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音域不宜太宽。 2、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中速或中速稍快、稍慢为窒。 3、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节奏和节拍,一般节奏宜简不宜繁。 4、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旋律宜相对比较平稳。 5、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还应注意歌曲旋律的结构宜短小而工整。 第三节歌唱活动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 (一)节奏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自由节奏、均匀节奏、旋律节奏、伴奏节奏、双层节奏、节奏动作表演 2、运用视觉材料:看图形做动作、听歌曲画节奏、看节奏猜歌曲 3、运用嗓音:音节歌唱游戏、语言节奏朗诵 4、运用特别选择的歌曲材料 5、改变熟悉的歌曲材料 (二)旋律感的培养 1、运用听觉、视觉和动觉的协同配合 2、运用嗓音:移调歌唱、唱旋律唱名、默唱 (三)结构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 2、运用嗓音 (四)音色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运用嗓音 (五)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选择特定的歌曲材料 二、歌唱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编动作 1、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可以引导儿童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 2、还有一类歌曲,歌词中既有具体的动作描写,又有较抽象的情感体验内容。 3、除了为歌曲创编配合歌词的表演性动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创编,即为歌曲创编表演性的节奏动作。 4、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动作创编,教师都应注意启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多观察周围生活,积累一定的动作语汇。 (二)创编歌词 1、学前儿童的歌词创编基本上是一种替换词的形式。歌曲多为简单而多重复的歌曲,歌词一般为儿童所熟悉和理解,且较易记忆和替换。 2、在为中、大班儿童选择歌词创编的歌曲时,可以适当增加歌曲中需替换和改变的成分,同时歌词的表现可以由具体的形象性向较抽象的情感性表现过渡。 3、在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为创编活动作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自然在引起表情因素,控制创编活动的时间长度及集体练习的密度,用于创编的歌曲一般只学一段,其余部分则引导儿童进行歌词的创编。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回去演唱书本上的曲目。 上课时间:7月26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韵律活动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幼儿园律动的基本类型。 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选材要点。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一、0—3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是婴儿对生活的第一个反应,早在儿童出生之前,就开始了动作,而婴儿期更是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 2、6个月左右的孩子能对音乐作出主动的反应,但这些身体运动还不是由节奏性的音乐而引起的,只是对纯音响作出的反应。 3、到1岁半左右,婴儿才会对比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 4、3岁左右的儿童,其随乐动作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一般能好地跟随音乐控制自己的动作。 二、3—4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3岁以后,儿童的动作渐渐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 2、随着儿童动作发展中分化的渐渐精细,其动作的协调程度以及对动作的速度、幅度等表现能力会渐渐发展起来,并显出一定的可塑性。 3、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与婴儿相比,利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体验更丰富了,他们基本学会了流畅地、准确地随音乐动作。 4、在韵律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动作与同伴配合、交流、共享。 三、4—5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身体大动作及手臂动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比较自由地做一些连续的移动动作。 2、在发展复合动作的同时,协调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动作表达的过程中,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运用动作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四、5—6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进一步分化且更精细,且动作的自控能力更强。 2、随乐性水平有了更明显的提高。 3、在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意识越来越明确,合作协调的技能也越来越强,并开始主动追求与同伴一起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第二节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律动及其组合 (一)律动: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二)律动组合:身体节奏动作组合、模仿动作组合、舞蹈动作组合。 二、舞蹈及其表现形式 1、集体舞。 2、邀请舞。 3、双人舞。 4、表演舞。 5、独舞。 6、自编舞(自娱舞) 三、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1、歌舞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 2、表演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 3、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 第三节幼儿园韵律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的选择 (一)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 (二)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便于用动作表现。 二、动作及游戏的选择 (一)体现兴趣性:3—4岁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他们关心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动作所表现的熟悉事物。 (二)考虑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一般要符合三条规律:一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二是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三是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 (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三、有关道具的选择 1、有助于动作表现 2、形象美观,操作简单。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创编一套幼儿模仿动作。 上课时间:7月26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七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打击乐演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既是儿童节奏能力发展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是儿童音乐感知、理解及创造音乐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0—3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对于3岁之前的儿童来说,乐器是他们以身体创造声音的一种自然而有趣的方式。这一年龄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对打击乐活动的极大兴趣。 2、但这个阶段的动作多是偶然的、零碎的,甚至并不能与音乐保持相一致的节奏和拍子。然而,若能提供给0—3岁儿童一个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和即兴创造的环境,将有力地拓展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对音调、节奏方面的预备性体验,为以后的乐器学习和演奏能力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3—4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儿童3岁以后,特别是进入幼儿园接触了一些特制的打击乐器后,使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满足。 2、在演奏过程中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一致是有一定困难的。 3、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早早地表现出奏乐活动中初步的创造性表现。 三、4—5岁儿童打击乐奏能力的发展 1、在乐器的操作和演奏技能方面较小班儿童有了较大的进步。 2、随乐意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3、合作协调性方面表现出不仅能够与同伴同时开始和同进结束演奏,而且能在2—3个不同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看指挥、理解指挥手势含义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5—6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和掌握的打击乐器种类更多,能力也较强了。 2、在注意演奏音量的同时,他们还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演奏活动的“背景”——音乐,能始终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相一致,同时对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更强。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英国珍妮博士的研究结果:儿童的音乐发展是一个螺旋式模型,分为8个阶段;感觉阶段、操作阶段、个体表现阶段、运用音乐语言阶段、自编乐曲阶段、个性阶段、象征性阶段和系统性阶段。3岁左右一般处于感觉阶段,4—5岁渐渐进入操作阶段,6岁开始进入表现阶段,7岁左右进入到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音乐表现的阶段。 第二节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幼儿园常打击乐器的种类 1、碰铃(小铃) 2、串铃 3、铃鼓 4、大鼓 5、三角铁 6、响板(圆弧板) 7、木鱼 8、双响筒9、哇鸣筒10、沙球11、钹12、锣 二、打击乐演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乐器的名称和分类:认识乐器,知道并记住打击乐器的名称,能根据乐器的音色给打击乐器分类。 2、正确的演奏方法: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来演奏,用适中的音量和好听的音色来表现,能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整体音响相协调一致。 3、配器:是指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根据音乐的性质、情绪和风格,选配音响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追求整体音响的协调和悦耳。 1)让儿童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功能及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对比和配合效果。 2)帮助儿童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节奏、节拍和旋律的特点,找出有呼应、对比或变化的地方,选用适当的乐器。 3)配器要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体现丰富多样,又要贯彻对比统一的原则。 4、看指挥:包括了解“准备”、“开始”和“结束”的手势动作,以使自己的演奏符合指挥的手势含义;知道用眼睛注视指挥者,在演奏过程中学习以恰当的身体姿势与指挥者沟通、合作和交流;能够看懂和明白指挥者表示节奏和音色变化的动作,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音响协调一致。 三、打击乐演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为儿童选择打击乐演奏的音乐,要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一般可以选进行曲、舞曲或其他富有情趣性和艺术性的儿童乐曲等。对于小班年龄儿童,可以选儿童熟悉的歌曲或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曲,为中、大班儿童选择的音乐可以适当复杂一些,结构是二段体或三段体,且段落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对比性,适合启发儿童用不同音色、音量的乐器和节奏型变化来加以表现。 (二)乐器:第一,乐器的音色要好;第二,乐器的大小要适中,便于儿童演奏;第三,乐器的演奏方法要适合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 (三)配器方案的选择:第一,适合儿童的能力,即适合儿童使用乐器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第二,富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即所选择的配器方案既能够符合乐曲、旋律本身的性质、风格 和结构,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对比统一性和丰富完整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整体音响效果。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熟悉一至二首幼儿打击乐曲。 上课时间:7月27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音乐欣赏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是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家。是与其他音乐活动紧密联系的极富有教育价值的音乐活动。 一、0—3岁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1、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对于声音和音乐也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与反应。 2、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和感知是和他们与外界接触的其他能力同步地渐渐发展起来的。 3、但总的说来,1岁前婴儿的音乐听觉感知和反应是比较缓慢且不太精细的。 4、2岁左右的儿童不仅会对成人唱的或录音机里的歌曲感兴趣,而且还喜欢用找到的物体或用看书的声音创造自己的音乐。 二、3—4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从周围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渐渐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 2、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是随着他们认知、思维能力的渐渐发展、音乐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渐渐有所发展的。 3、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很不完善,记忆也不很精确,一般尚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三、4—5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表现在倾听、欣赏音乐的听辨能力、感受能力进一步增强。 2、已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象、联想。 3、基本上会用比较自由、多样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并且在表现过程中努力追求表现的独特性、创造性。 四、5—6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分进入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2、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并且用语言来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能结合想象和联想用较完整的语言或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音乐。 3、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意识更积极、主动,而且创造性表现的形式更丰富、多样,有身体动作、嗓音表达、语言描述、图片再现等等。 4、已有记忆音乐短句、把重复出现的短句从各种不同旋律中辨别出来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体会、理解音乐中传递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5、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直接地表现在对音乐的偏好上。 第二节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倾听 倾听是儿童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人体发出的各种声音,歌曲、乐曲中的不同模拟音响等。 (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手段 要帮助儿童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基本表现手段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三)根据音乐作品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 要求儿童能根据音响感和情感体验唤起对有关生活和意境的记忆和表象,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四)分析对比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 引导儿童对同一音乐作品的前后段落或不同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情绪及基本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能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五)再认欣赏过的音乐作品 要求儿童能够根据乐曲的片断或全曲进行再认,以培养儿童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听觉表象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作品的选择 1、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要注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或情感应是儿童熟悉、理解且能唤起他们的兴趣的;音乐作品的形式应比较简单;结构要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篇幅不宜过长。 2、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演唱或演奏质量。 (二)辅助材料的选择 1、动作材料:这是指能符合音乐的性质,能反映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内容和情感等的身体动作。 2、视觉材料:这是指形象具体地反映音乐的形象、内容、结构及节奏特点的可视材料。 3、语言材料:这是指富有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的形象性的有声文字材料。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欣赏一至二首世界名曲。 上课时间:7月27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一、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1、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充分重视儿童主体性发展的活动。 2、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是联系活动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中介。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特点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活动 1)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感受能力。2)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儿童的音乐 审美表现能力。3)强调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2、强调儿童整体素质培养的活动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类型 1、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根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专门的时间和空间场地,选择以音乐为主的课题内容和材料,组织全体儿童参加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组织结构:三段式和单段式。 2、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除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外,随机、灵活地蕴涵、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及其他教育活动之中的丰富而多样的、“隐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整合于主题中的音乐活动,游戏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 二、家庭和社会的音乐教育 (一)家庭的音乐教育 1、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1)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2)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2、家庭音乐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2)个别性。3)随机性。4)长期性。 3、家庭音乐教育的方法 1)优化家庭的音乐环境。2)鼓励儿童多倾听和欣赏音乐。 3)培养和训练儿童的节奏感: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起寻找和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其次可以收集一些韵律匀整的儿歌和孩子一起有节奏地念,再次通过动作也可以培养和促进儿童的节奏感。 4)正确对待儿童的乐器学习:一是为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启蒙教师,二是增强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三是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二)社会的音乐教育 可以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音乐训练班、儿童音乐表演团体、儿童音乐技能大赛、音乐定级考试等多种音乐教育形式,也可以有诸如广播、电视、电影等音乐节目及音乐录音带、音乐会等所带来的一定的音乐教育形式。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为主体发起的音乐活动指导方法 (一)直观演示的方法:是指借助于教师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或一定的图片、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性手段,使儿童获得清晰的音乐表象,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1、一类是指教师用现场的演唱、演奏、动作表演等方法,向儿童提供活动的范例。(使用注意 点,略) 2、第二类是指配合一定的活动内容,教师用相应的图片、实物教具、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和情感。(使用注意点,略) (二)运用语言的方法:是指音乐活动中的讲解、提问、描述、反馈、激励等诸多以语言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总称。 1、讲解:是指对与音乐活动有关的信息及活动方法、程序和规则的讲述、说明或解释。 2、提问: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辅助方法,注意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与活动的内容、要求相适应,也要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问题宜便于儿童记忆、理解和回答,可以在活动中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也可以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层层引出新问题。 3、反馈: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运用语言促使儿童及时地了解自己对音乐所作的反应,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行为。 (三)变换角色的方法:是指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角色身体的变化,对儿童的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 1、参与:是指教师以活动加入者、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或音乐表演中某一特定角色的身份进行音乐活动的指导。 2、一是指教师从“参与”的状态中退出,恢复教师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对活动施以影响;二是指教师从心理上理解“退出”,不在活动进程中占据权威的、中心的地位;三是指教师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把中心位置让给儿童,以观察者、旁观者的身份对活动进行指导。 二、儿童为主体参与的音乐活动学习方法 (一)模仿学习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教师提供的活动范例,在观察的基础上模仿并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记住并再现某一音乐作品或掌握某一音乐技能。 1、值得提出的是,模仿学习的方法和活动模式并不是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唯一方法和途径。用游戏情境及儿童填唱新歌词等方法,也是培养儿童对歌唱活动的兴趣以及发展歌唱能力并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 2、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练习是一种主要的方法。 练习注意点:1)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2)要注意适当地安排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 3)在练习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尽量采用变化多样的练习形式。 (二)预知学习的方法:“预知学习”,源于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一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儿童将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的特殊的学习方法。应用“预知学习”的方法,旨在更好地激发大多数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动机,使儿童更顺利、主动地直接运用已“预知”的知识、经验进行较高水平层次上的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 1、“预知学习”与模仿学习方法不同,不是由教师直接向儿童提供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让儿童进行以模仿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而是由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儿童步步深入,通过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来掌握、发展甚至重组音乐的作品或材料。具有如下特殊价值: 1)是教师引导下的一种自学和互学活动。2)能为儿童提供用旧有经验来自己解决新问题的机会。3)能使儿童在熟练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环境中,对原有经验的价值和趣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重新建构。4)儿童在迁移性学习过程中,把更多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了学习内容本身,因此更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由短暂的兴趣渐渐向稳定的兴趣转化。5)儿童在教师设计的充分、细致、层层深入式的问题情境中,迁移预知经验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2、模仿学习和预知学习的比较案例分析:音乐游戏——卷炮仗(大班) 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流程及教材处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三)整体感知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利用音乐形式结构本身的整体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从整体入手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并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 1、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提倡在音乐活动中把音乐的部分与整体;歌曲的曲调与歌词;韵律活动中的音乐与动作;音乐欣赏中的欣赏与表演、创作;音乐的知识技能与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以及音乐活动中教师的活动与儿童的活动等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加以整合,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相互割裂或对立部分来看待。 2、整体感知学习方法突出的优势之一,是能够使儿童更容易地感受体验到音乐的全部内容,从而进入有完整意义的音乐学习。 3、从整体感知入手的歌唱活动,能够产生比仅仅是歌唱技能培养、歌词记忆或歌唱表演动作的训练更有意义,也更符合音乐审美特性的歌唱活动效果。 4、从整体感知入手的学习方法是以多声部音乐的整体音响形象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它符合并体现了音乐审美学习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多感官参与的方法:是指在音乐活动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协同参与,以更好地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并享受音乐艺术的美。 这种音乐学习的方法应用于音乐欣赏领域,有其一定的艺术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依据: 1、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就越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认识对象。 2、参与、探究的需要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进一步激发儿童社会活动的动机和行为。 3、在教育的特定领域中,音乐学科仅仅是用来帮助儿童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工具和媒介之一。 4、儿童受其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制约,不可能仅仅通过安静倾听的方式来获得对音乐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思考,往往更需要借助于一种可见、可控的外显操作作为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5、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机制。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分析音乐作品性质、风格和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辅助参与方式。例1:音乐欣 赏曲《拔弦》例2:音乐欣赏曲《挪威舞曲》例3:音乐欣赏曲《森吉德玛》。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课堂内容。 上课时间:7月28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十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2、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评价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原则、内容、标准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评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和原则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作用 (一)反馈作用:作为一种反馈和矫正系统,不仅应畅通于音乐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而且可以由此激发教师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育活动的动机和行为,强化和推广成功的经验,弥补和修正失败的经验,真正使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成为一种不断完善和逐步扩大适应面的过程。 (二)诊断作用: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指出现状和了解差异,而且还能够指出造成现状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给教育活动带来真正的诊断和改进的效果。 (三)促进作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评价能够优化音乐教育的进程,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真正促进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评价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使音乐教育在教师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向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方面发展。要把评价工作纳入到幼儿园行政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的计划轨道上来。 (二)针对性原则:即评价可以围绕当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音乐教育内容领域,还可以针对某个活动对象(儿童),且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改善为目的。 (三)全面性原则:在教育实践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教育评价必须连续不断地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评价。综合地考虑音乐教育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 而连续一贯、持之以恒的评价,把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评价作为一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使之真正有益于儿童的发展和学习。 (四)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时应持客观、公正、科学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一、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评价 (一)《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美国音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西肖尔编制。包括六个测验项目: 1、音高感——即音高差别感受性。 2、音强感——即音强差别感受性。 3、时值感——即音长,音短差别感受性。 4、音色感——即对音色和音质的区分能力。 5、音高记忆——即在重复呈现某些彼此无关的音时,能发现某音音高变化的能力。 6、节奏感——即在重复呈现敲击的节奏型时,发现节奏变化的能力。 (二)戈登的《初级音乐表象测量》:当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埃德温。戈登在1965年出版了第一套《音乐才能测量》,1979年又出版了一套更年幼测验对象(幼儿园至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3年级儿童)的测验手册——《初级音乐表象测量》,并由此提出在年幼儿童音乐能力倾向测验中更强调“直觉反应”和“表象”在音乐才育发展中的重要性。 这套《初级音乐表象测量》手册包括两个子测验——音调测验和节奏测验。 (三)日本的儿童音乐能力诊断测验:这是一个由日本音乐心理研究所编制的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该测验的适应对象为4—7岁的学前儿童。 整套测验包括五个部分: 1、强弱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4个测试题。 2、节奏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4个测试题。 3、高低听辨——画面包括2个例题和8个测试题。 4、音色听辨——画面包括1个例题和5个测试题。 5、音乐欣赏——画面包括6个测试题,共4分。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活动目标的评价: 1、活动目标是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和儿童本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在活动目标的评价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庄稼人活动与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是否有紧密的联系;二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涵盖了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三是评价活动目标是否与儿童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2、在评价活动的目标时,还应判断活动目标的构成情况。 3、还必须看教师制定的目标是否与本班儿童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特点相联系。 (二)活动内容的评价: 1、要评价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与音乐教育目标相一致;是否与音乐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领域相一致;是否与儿童的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2、要看音乐材料本身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三)活动方法的评价 1、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相呼应。 2、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顾及到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 3、评价活动的方法是否强调并体现了儿童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4、评价活动的方法是否注意到了与音乐活动环境和有关设备相联系。 (四)活动过程的评价 1、评价教师的行为。 2、评价活动中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情况。 3、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4、评价活动的结构安排。 (五)活动环境和材料的评价 1、评价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否能体现音乐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与音乐活动内容相适应。 2、评价环境和材料的选择与设计是否能适合儿童的实际需要和操作能力。 3、评价活动的材料或道具是否适合于音乐活动的展开。 4、评价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材料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六)活动效果的评价 1、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和学习态度。 2、评价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反应。 3、评价儿童对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的整体评价 (一)音乐教育管理:主要是评价幼儿园管理层是否重视音乐教育并加强了音乐教育的管理。 (二)音乐教学研究:主要是评价幼儿园是否有具体的措施保证和落实音乐教学的研究。 (三)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评价幼儿园是否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应措施。 (四)资料收集与积累:主要是评价幼儿园管理层是否注意对反映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质量的资料的积累。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评价的方法 一、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儿童的音乐活动中进行即时的观测,并对观测结果作出一 定评估的方法。 1、自然观察:即教师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在儿童最真实自然的自发音乐活动中进行儿童行为、表现的观察评价。 2、人为创设一定的环境进行观察。对于在一般日常的活动中难以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特别设置一个活动、游戏或场景,以促使儿童自然地表现其音乐发展方面的状况。 二、谈话法:即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进行直接的口头交流,以获取有关音乐方面信息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讨论等其他较自由的形式。 三、问卷法:是指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教师、领导、同行及家长的书面文字形式的问题调查,来获取有关信息的一种评价的方法。 四、测试法:通过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或自行设计和编制的音乐能力测验,对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作出科学评价的一种方法。 五、综合等级评定法:是特别针对于音乐教育活动而设计的一种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活动评价方法。 例1:音乐教育活动原始评价纪录。 例2:音乐教育活动定量评价方案(附具体评价标准)。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课堂内容。 上课时间:7月28日下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十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2、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是指在设计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好儿童原有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着眼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1、音乐活动应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应将儿童原有的基础和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 2、必须坚持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音乐活动应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即包括音乐的素质和能力,也包括非音乐的素质和能力。 二、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音乐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合理而恰当地处理师幼关系,既要引发儿童主体积极地感受、体验音乐,又要在促进儿童与音乐的互动中适时、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1、指导性互动方式,即那些教师参与成分比较多、指导作用比较明显的互动关系。 2、引导性互动方式,即教师参与活动的成分相对减少,给儿童以较多的自由活动和探索机会的互动关系。 3、是中介性互动方式,即教师与儿童不直接发生交互作用,而是通过一个中介因素来传递教育信息,指导和影响儿童活动。 三、审美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1、寓美于形,即寓审美性于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之中。 2、寓美于情,即寓审美教育于儿童的情感体验之中。 3、寓美于乐,即将审美性寓于轻松有趣、活泼快乐的音乐活动形式之中。 四、整合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的活动设计中自然地将音乐领域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交融和渗透,同时也是将各种不同领域的音乐内容、不同的音乐学习方法等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完整体系来看待。 1、音乐教育活动的整合, 2、音乐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 3、音乐教育活动过程的整合。 第二节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体现发展性: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儿童的发展。 1、把儿童的原有基础与新活动提出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考虑,使活动目标既适应儿童的已有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儿童达到新发展水平。 2、还体现在目标设计不仅要考虑儿童经过努力能否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更要考虑儿童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否获得发展目标所期望的各种经验。 3、从一个完整目标体系来看,发展性既体现在音乐感及音乐能力的发展目标上,也体现在学习能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上。 (二)体现系统性: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还应当包含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三个方面。 (三)体现系列化:是指在具体音乐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必须把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而有序的系 列化结构来看待,使每一个活动的目标在总的方向上与其上一个级目标相一致。 1、在能力目标上的系死化,即把同一种能力上的目标和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在一个或或干个具体的活动设计中,体现递进性。 2、在材料目标上的系列化,即以同一材料在活动目标和要求上体现循序渐进。 (四)体现行为化:是指在具体活动目标的制定中尽量使用行为目标的方法。 1、要完整地体现音乐知识、能力;情感能力和积极的个性、社会性品质;学习能力三方面的目标,不可偏废任一方面。 2、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向,可固定以儿童或教师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但必须注意目标应是具体而落实的、可见的行为,要避免出现空泛而笼统的目标。 3、目标表述的行为还应注意尽量反映出该行为发生的附加条件或表明行为水平的限定语。 二、活动程序的设计 (一)活动结构的设计:所谓活动结构的设计,就是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顺序、分配和关系的具体处理。它不仅受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也受教师、儿童、材料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在设计和考虑活动的结构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好音乐活动组织形式的结构功能。一是适应性功能,二是发展性功能。 2、在设计和考虑活动的结构时,还需从微观上对影响活动过程的诸因素作动态的调整:从活动目标着手考虑活动的结构,从活动的方法和模式着手设计活动的结构,从活动的具体执行进程着手调整活动的结构。 (二)“系列层次活动”的设计:是由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老师带领的一个幼儿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总结和提出的。是指以一个音乐活动材料为基础而设计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结构系列。 1、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其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内容本身的教育潜力,以保证活动的每一个层次和步骤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二,可以更好地为儿童提供在递进式的活动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促进新经验形成的机会;其三,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多、更好的主动发展的机会。 2、实例分析:例1——新授歌曲《苹果》(小班)例2——音乐欣赏《赶花会》(中班) 三、活动方法的设计: 1、从活动的目标出发来考虑和设计方法。 2、从活动的具体内容为参考依据来确定方法。 3、从儿童的实际情况着手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 四、活动环境及材料的设计 (一)活动空间与时间的设计 1、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安排在幼儿园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要求儿童必须懂得怎样与同伴合作相处,怎样共享一个空间,从而发挥出空间真正的教育效果。 2、对活动时间的设计和安排,教师可采用灵活处理的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设计不同的活动时间;其次,教师还应视儿童活动的行为表现、参与状态等情况灵活调节和安排活动时间。 (二)活动材料的设计 1、音乐材料的设计: 1)首先是对音乐作品的选择和设计:A、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反映儿童生活、适应儿童情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音乐作品。B、选择和设计能与儿童已有的音乐知识和经验相联系的音乐作品。C、恰当地处理和运用音乐作品,体现音乐的完整性。 2)其次是对动作作品的设计:A、合理对待动作的难度和技巧。B、灵活地调整动作的力度和幅度。C、加强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2、辅助材料的设计: 1)首先是教具和学具的设计:A、应考虑活动内容和进程是否必要。B、不必过分追求新奇有趣。 C、应考虑学具的数量和便于操作。 2)其次是有关道具材料的设计:A、根据不同年龄班区别对待。B、根据活动的性质区别对待。 3)最后是图片、音像等可视材料的选择和设计:A、体现“视听合一”。B、体现“可操作性”。 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一)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案例 例1:歌曲《小小鸡》(小班) 例2: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大班) 例3:律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小班) 例4:音乐游戏《爬呀爬》(小班) 例5:听辨游戏《鼓儿响咚咚》(小班) 例6:音乐欣赏《变化的天气》(中班) 例7: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大班) (二)渗透、整合于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活动案例 例1:春姑娘的歌(大班) 例2:青蛙唱歌(中班) 例3:快快慢慢(小班) 例4:蔬菜汤(大班) 三、教师课堂小结。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中华文本库【作业布置】设计一个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并写出设计理由。 上课时间:7月29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知识点。 2、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 3、为考试作准备。 【教学重点】 复习主要知识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整理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总复习 (一)复习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二)复习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三)复习第三章:儿童音乐教育的流派及课程模式。 (四)复习第四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 (五)复习第五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歌唱。 (六)复习第六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韵律活动。 (七)复习第七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打击乐演奏。 (八)复习第八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音乐欣赏。 (九)复习第九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十)复习第十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评价。 (十一)复习第十一章: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 三、讲解考试基本题型和和要求。 四、请学生自己整理所学内容,有不懂之处向教师提问。 五、教师答疑。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整理复习整本书,为考试做准备。 第36 页共36 页
本文档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7KB
软件:Word
页数:7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3-27
浏览量: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