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word】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word】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举报
开通vip

【word】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word】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第6卷第4期WorldJotlitlalofIntegratedTraditi0nalandWestemMedicine2011.Vo1.6,N0, 4?327?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刘悦郑金生 ? 博士论坛? 【摘要】”四气”原本是气候术语,约西汉末被引进本草,借作为药物寒热理论的总称.北宋末 寇宗夷认为”气”即香臭之气,倡言改”四气”为”四性”,但响应者稀.金元时”四气”概念发生嬗变,...

【word】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word】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第6卷第4期WorldJotlitlalofIntegratedTraditi0nalandWestemMedicine2011.Vo1.6,N0, 4?327?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 刘悦郑金生 ? 博士论坛? 【摘要】”四气”原本是气候术语,约西汉末被引进本草,借作为药物寒热理论的总称.北宋末 寇宗夷认为”气”即香臭之气,倡言改”四气”为”四性”,但响应者稀.金元时”四气”概念发生嬗变, 由药性寒热扩展为天气寒热,进而区分厚薄阴阳,升降浮沉,并与人体各脏腑产生对应关系.于是 “四气”的作用从针对病因的寒热,扩大到针对不同的病位及脏腑发挥作用.明代医家曾尝试对嬗变 后的”四气”理论进行条理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用”四气”概括药性寒热理论是一个创举,无须更名.其含义在历 代医疗实践中不断嬗变,以适应临床所需. 【关键词】中药;四气;四性;药性理论 OriginandEvolutionoftheDefinitionof”SiQi”inChineseMedicine LIUYue,ZHENGJin—sheng (1.2008DoctoralCandidateofInstituteofChinaMedicalHistoryandLiterature,ChinaAcademyofChinese 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2.InstituteofChinaMedicalHistoryandLiterature,ChinaAcademyof 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 【Abstract】”SiQi”(fourclimaticchanges)wastheclimaticterminologyandi thadbeenintroduced inmedicalmaterialinthelateWesternHanDynastyandwastakenasthegeneraltermincoldandheattheo— ryofmedicine.InthelateSongDynasty,KouZong—shiviewedthat”Qi”refer redtoflagrantorstinkysmell andheadvocatedamending”SiQi”as”SiXing”(fourproperties).Butveryfewpeopleresponded.InJin andYuanDynasties,thedefinitionof”siQi”wasevolved.Fromcoldorheatpro pertyofmedicine,itdevel— opedtocoldorheatclimaticchange,flavors,yin, yangnature,ascending,descending,floatingandsinkingof medicalactiondirectionaswellasthecorrelationwithzangfuorgans.Theeffectof”siQi’’wasexpendedto berelatedwiththelocationofdiseaseandzangfufunctions,ratherthancoldorheatnatureinetiologyatthe beginning.InMingDynasty.medicalscholarshadtriedtonormalizetheevolvedtheoryof”SiQi”.Itisa greatbeginningtoadoptthedefinitionof”SiQi”tosummarizecold—heatthe oryofmedicineproperty.This definitionhasbeenevolvinginmedicalpracticeinpastdynastiesandithasbeenprovedtobeapplicablefor clinicalrequirements. 【Keywords】ChineseMedicine;SiQi;SiXing;TheoryofMedicineProperty “四气”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北宋寇宗夷曾认为”四气”不宜作为药物寒热属性 之总称,建议改作”四性”.但金元医家不予响应, 反而更多地将单味药寒热属性称之为”气”.上述 史实均涉及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鉴于 以往对此少有专论,故本文拟对此进行历史文献考 证,梳理”四气”引进本草的起源及其嬗变过程. 一 ,”四气”进入本草的时代与早期运用 “四气”作为中药药性理论术语最早见于《神农 本草经》序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973”计划)资助项目(No. 2006CB504701—9) 作者单位: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08级博士研究 生,北京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通讯作者:刘悦,Email:liuyue357@gmail.corn 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其含义明确(寒热 温凉),用法简明:”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但 “四气”被引进本草的时间与理由,应当追溯其源. 1.”四气”被引进本草的时代:先秦及西汉初中 医药文献中,已多记载药物的五味及毒性,但没有 区分寒热药性的明确记载.直到西汉淳于意(约公 元前205,?)之时,才开始”修药性”l2_2.《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 中热,即为阴石柔剂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剂治 之.”可见其时药剂有”阴阳水火”,柔剂,刚剂的 不同属性.阴,柔治热,阳,刚治寒.药物按治寒, 治热分为对立的两类,这是产生”四气”理论必备的 实践基础.但《史记》(公元前104,前91年)尚无 寒热药性之名,则”四气”此时更无可能进入本草. 最晚在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汉书》撰成 ? 328?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第6卷第4期woridJournal0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2011,Vo1.6,No. 4 之时,药物已经明确区分寒热.《汉书?艺文志》”经 方”小引提到”本草石之寒温”,使疾病”反之于平”, 并把”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作为错误治l1”.因 此,药分寒热的时代,实际上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 元一世纪大约两百年之间. 这段时间正是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 “天人感应”思想盛行之时.董氏认为:”人之好恶, 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 天之四时.”以情志为例,”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 寒暑其实一类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 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 者,天与人所同有也,非人所能畜也,故可节而不可 止也.”.’’四气”一词在汉代及其以前已比较通行. 如《礼记》中”动四气之和”,东汉?郑玄云即”四时 气序之和”J.故”四气”即四时,乃气候用语.董 仲舒认为”四气”天人同有,观点非常新颖. 最晚在西汉末,”本草”已经独立成学.《汉书》 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汉平帝征集天下各种学问 家人京,其中学问之一就有”本草”_4_l3.其时楼护 能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说明当时已经具备 了形成本草专着的条件..《神农本草经》的成 书年代,应当不晚于此时.在这样的时代,本草学 家们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与启迪,将”天 人同有”的”四气”概念引进本草,作为药物寒热属 性的总称,是顺理成章的. 2.”四气”总称的合理性及其早期运用:前已述 及,西汉淳于意之时,药性已有阴阳,水火,柔刚之 分,分别用来治热,治寒.但按”四气”药理,这两类 对立的药物属性,各自又可分层次,即热分温,热, 寒分凉,寒.今本《神农本草经》具体药物之下药性 有”大热,温,微温,平,微寒,寒”6种,并不受寒热 “四”层次的束缚.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当为具体 药物区分不同程度的寒热属性在先,”四气”一词被 引进作为该理论的总称在后.”四气”本指四季寒 热温凉之气,”四”是一个约数,故它完全符合医药 实践中药性寒热亦分层次的实际,因此借”四气”做 总称是贴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借用”四气”高 度概括药物不同程度寒热属性,是一个创举. 药性寒热理论借用”四气”为总名,并不意味着 具体药性只能划分为寒热温凉四种.因此,”四气” 理论出现以后,医家们还是根据临床实践的观察, 实事求是地记载各药之性,不受”四”字之限.例如 东汉末”名医别录”中的药性就有大热,大温,温, 平,微寒,小寒,大寒等12种表述法,而且在五代 《日华子本草》以前,具体药性一直没有出现”凉”性 一 称.这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面对单味药纷 乱的不同程度药性寒热表述法,”四气”作为总称最 能体现该理论的精神实质,舍此难以找到更妥帖的 总称. 查考宋代及其以前本草文献所载单味药的寒 热属性,多数沿袭《神农本草经》之例,在药性寒热 之前不加任何冠词.但三国魏《吴普本草》中记载 的9家本草中,有两家(神农,雷公)提到”气平”. 这是”四气”理论直接运用的明证.除此以外,从梁 代《本草经集注》到宋代诸家本草,还没有发现直接 将”气”字加在寒热药性之前的用法,行文之中多见 的反而是”性热”“性温”“性平”“性寒”等表述法. 不过此时本草中的”性”字,并非寒热属性的特定用 字,它还可以表述药物的体性及功能,例如冬灰”性 烈”[211so,漆’’’陛急易燥”~21219,芜荑”性杀虫”2j3嘶 等.五代《日华子本草》(约908,923年)各药下大 量记载凉性药,第一次将”四气”理论所列”凉”性落 实到具体药物之下.这一变化体现了”四气”理论 的深刻影响,此后”凉”之一性遂多见于医药书中. 二,”四气”招致的异议与嬗变 自从《神农本草经》归纳”四气”理论之后,到北 宋寇宗爽《本草衍义》之前,历代本草学家还无人对 “四气”一词提出异议.北宋寇宗爽首次对”四气” 作为药性寒热理论总称提出批评. 1.寇氏改”四气”为”四性”之说辨析:寇宗爽在 《本草衍义》中主张改”四气”为”四性”,理由是: “序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昧,寒热温凉四气.今详 之: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 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言其气冷 也.况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臊腥,故不可 以寒热温凉配之.如蒜,阿魏,鲍鱼,汗袜,则其气 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肾,狐狸,白马茎,棍近 隐处,人中自,则其气臊;沉,檀,龙,麝,则其气香. 如此则方可以气言之.其”序例”中”气”字,恐后世 误书,当改为”性”字,则于义方允. 寇氏之说,看似引经据典,其实非常武断.他 说”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自有药性,论其四 气,则是香臭臊腥”,并不符合实际.宋以前诸家本 草论药之”气”,固然涉及香臭之气,但还有其他多 种用法:或与”性”“能”同义,或”气味”同用而偏于 味,或指药力,或指各药特有的挥发及不挥发的细 微物质等等.例如”毒烈之气”“药气”“气味辛辣” “气味苦”“(药之)气力…’金气”“卤气”“砒气”“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第6卷第4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2011,Vo1.6,No. 4?329? 气”“椒气”“铅,银气…’土气”等. 寇宗爽似乎并不了解”四气”一词源于借用气 候术语.”四气”所具有的抽象理论含义,其实胜于 “四性”.药物具体之性有”平”性,或以为”四气” 无法包容”平”性.其实”四气”概括一年中不同的 气候温度,虽然取其大者日寒热温凉,但并不意味 着一年之中就没有温度适宜的平和之时.四季温 差变化是渐进的,诸多药性的寒热程度也各不相 同.因此”四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药性的渐进变 化,它不仅可以包容”平”性,也不限制各种细微的 表述法.”四气”一旦作为理论的总称,就无须拘泥 “四”字.这就像”推拿”作为手法外治疗法总称之 后,并不意味着该疗法只允许使用推,拿两种手法 一 样.若用”四性”,反而更加拘泥.后世虽可见 “三性”(寒,温,平)?,”五性”(寒,热,温,凉, 平),”_6卵的表述法,但它们与”四性”一样最终难以 通行.北宋后,金元医家阐发”四气”概念,赋予它 新的含义.因此寇宗爽改”四气”为”四性”的说法 在古代最终难以通行. 2.金元时”四气”概念的嬗变:金元医家在研究 《内经》基础上不断阐发新的见解.”四气”概念在 此时发生嬗变,其思想渊源是唐?王冰补入《素问》 的”七篇大论”中的气味论说. “七篇大论”约形成于魏晋至唐初,其中提出药 疗”反佐”法.,用药”四畏”(用寒远寒,用凉远 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气味结合分治六 淫法121515,气机升降及药物气味厚薄决定方剂 力量大小..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理论. “七篇大论”在唐代浮现于世,至北宋末才逐渐显现 它对中药理论发展的影响.受此影响,金元医家将 本属引进的气候术语”四气”,赋予它真正的”天之 气”的含义. 《神农本草经》提到的”四气…’五味”各自独 立,内容具体而局限,且两者并未形成对立统一关 系.但金?刘完素认为:”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 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气味生成而阴阳 造化之机存焉.是以一物之中,气味兼有.一药之 内,理性不无.故有形者谓之味,无形者谓之 气.”这一论述将四气,六味分作有形,无形两大 对立统一事物. 元?李东垣《药类法象》进一步法天象地,把天 地阴阳,气机升降与人体,药物性味,效用等联系起 来.《素问》(除外”七篇大论”)中”气”的概念,原 本多为哲学层次的”气”或自然界细微物质意义的 “气”,与药物寒热的”四气”没有关联.但在李东垣 看来,”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温,热者, 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 也.”_】J以此为基点,《药类法象?五方之正气味》 又进而把《本经》的”四气”与六气阴阳,五方,天干, 五行,五味,五脏等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原本 专指药性寒热的”四气”,被扩展为天气寒热.”四 气”的作用也就不再局限于”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 药”,而是各与脏腑对应,并具有厚薄阴阳,升降浮 沉等含义.于是药物的寒热之性不仅能针对病因 之寒热,也能针对病位之高下,也由此催生了”甘温 除热”的新理论,提示后世医家根据脏腑属性及病 机,选用与之相应的四气,五味之药,以提高疗效. “四气”含义,由此有新旧之分. 由此可知,寇宗爽改”四气”为”四性”的主张, 为什么会被金元医家排拒.金元《汤液本草》?等 书不仅不改”气”为”性”,反而在列举单味药的寒热 属性时,几乎全都称为”气”.药之”气寒”“气热” 等说法,一直为许多明清本草着作采用. 三,”四气”及相关药性概念的探讨 明清之时,多数本草着作对新旧”四气”内容兼 收并蓄.表述单味药寒热属性时,或用”气”,或用 “性”,未见误解.只有少数本草学家对此进行 探讨.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采用 “性…’气”“臭”三分法.”性”指寒热属性,即《本经》 “四气”内容;”气”指金元医家演绎之后的”四气”,可 分厚薄阴阳;”臭”即”气臭”,乃可嗅之气. 明末贾所学《药品化义》提出”药母”(药理基本 元素)说,其”药母”有8种(气,性,能,力,体,色, 味,形),其中与”四气”相关的是”性”“气”“形”3 项.”气”指气臭,”性”即寒热属性.贾氏认为,寒 热温凉,在天则为气,在药则为性,不赞成将药性直 接称为”气”?.贾氏敏锐地觉察到,金元医家所 说的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乃是阴阳二气 的衍生之物,并不是《本经》”四气”概念,所以他创 用”形”字来囊括这部分内容. 贾氏所谓”形”,指”阴,阳,木,火,土,金,水”, 乃是抽象的阴阳五行归类法,并非形体之形.他虽 将气味之厚薄,升降,统归到”阴,阳”二项之下.但 却无法列举其他五项的实例,只好说”先贤略而未 备,余不敢妄作,姑存五行之理以俟后贤参人”l. 刘文泰,贾所学的本草书流传极少,未对四气理论 产生实际影响.明?李时珍对”四气”取去的看法 ? 330?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第6卷第4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2011,Vo1.6,No. 4 则广为人知:”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 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 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 李时珍虽然主张照旧使用”四气”,但却认为寇 氏说也有道理.客观地说,李时珍这段话并不妥 帖.本文前已提到,《礼记》中的”四气”也指四时之 气(寒热温凉).《素问》(“七篇大论”除外)所言 “气,味”,非关药之寒热属性.因此,古代”四气”难 以改成”四性”,并不能归结于约定俗成,而是医药 发展的必然. 四,结语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考察,本文认为,西汉时药 物区分不同程度寒热之性是”四气”理论形成的实 践基础.西汉末受董仲舒”天人相应”诸说的启发, 本草书引进气候术语”四气”来概括药物具有不同 程度的寒热之性,当属创举.但金元之时,局限于 “以热治寒,以寒治热”的旧”四气”理论,已经不能 适应后世临床用药所需.因此,金元医家同样借助 “天人相应”思维,将药性”四气”演绎成为”天之 气”,纳入阴阳五行体系,形成了新型的”四气”理 论.考虑到以上诸多因素,本文认为更改”四气”之 名,并无积极意义.如何条理,规范古代”四气”理 论的相关内容,还有待后世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一[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31. [2]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811.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一[M].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566. [6]吴澄.SLie纂言?卷三十六[M].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284. [7]真柳诫.《神展本草经》嗣题[J].斯文,2010(119):109. [8]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1. [9]寇宗爽.本草衍义[M].颜正华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 1990:8— [1O]李林甫.唐六典[M].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325. [11]李时珍.本草纲目[M].刘衡如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2. [12]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3]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 [14]李杲.药类法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5]王好右.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5. [16]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5. [17]贾所学.药品化义?卷一[M].北京:郁文书局,1904. (收稿日期:2011一O1—15) ? 信息? 《中医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项——新闻出版政府奖评选日前正式揭晓,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共 同主办的《中医杂志》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 本次评选设立的奖项包括图书奖,期刊奖,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奖,印刷复制奖,装帧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奖, 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其中期刊奖是在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基础上新增的评选奖项. 本次期刊奖评奖是在基层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奖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机构,从报送规范,出版规范,广告规 范,编校质量等方面对报送期刊进行了参评资格审核,并经过逐级专家评审,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投票评选.评 选结果进行了公示.新闻出版总署于2011年3月18Et在北京北展剧场举行了隆重的”书香中国——第二届中 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 此次评奖共评出期刊奖20个,期刊提名奖39个.《中医杂志》是惟一获得期刊奖项的中医类期刊.作为我 国中医药学术界创刊最早,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权威性和学术影响力的中医学术期刊,《中医杂志》始终坚持发扬中 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推动中医现代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和办刊质 量放在工作首位,立足为广大临床,科研,教学人员提供学术支撑,历年来在各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中均取 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此次能够在覆盖数千种期刊的国家新闻出版最高奖评选中获 奖,再次体现了业界专家对《中医杂志》的认可.
本文档为【【word】 中药“四气”概念的起源与嬗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2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