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鄀、上鄀、下鄀简述

鄀、上鄀、下鄀简述

举报
开通vip

鄀、上鄀、下鄀简述鄀、上鄀、下鄀简述 成得臣(胡炎哲) 鄀,鄀国为允姓,黄帝之后,先秦时期小国,史书记载较少,分为上鄀与下鄀,关于鄀国所记载的资料,较为混乱。 鄀,金文作、,鄀,为昌意之后,据《世本》记载:“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竹书纪年辑证》引《义证》言:“《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泜’作‘江’,余同。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下为诸侯。’”可见昌意为黄帝之后,在若水为诸侯,此若或即是...

鄀、上鄀、下鄀简述
鄀、上鄀、下鄀简述 成得臣(胡炎哲) 鄀,鄀国为允姓,黄帝之后,先秦时期小国,史书记载较少,分为上鄀与下鄀,关于鄀国所记载的资料,较为混乱。 鄀,金文作、,鄀,为昌意之后,据《世本》记载:“鄀,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竹书纪年辑证》引《义证》言:“《大戴礼·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泜’作‘江’,余同。索隐曰:‘降,下也,言帝子下为诸侯。’”可见昌意为黄帝之后,在若水为诸侯,此若或即是鄀国的由来。 若水,《索隐》注:“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水经曰:‘水出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南过邛都,又东北至朱提县为卢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则若水在四川(蜀地),即在今雅盘江一带,但当时黄帝族系应该并没有发展到蜀地,且从鄀国后来的活动范围来看,此说应也是有误的,若水之地,应以杜预之说为是,杜预注:“昌意所封在鄀,鄀乃襄州乐乡矣。”《春秋释例·鄀》也注:“《世本》云:‘允姓之国,昌意降居为侯也’。在襄州乐乡县也。按,《隋书·地理志》襄阳郡下云:江左并置雍州,西魏改为襄州。杜佑《通典》:隋后改为襄阳,郡因之,乐乡县属焉。春秋鄀国地也。”襄州,即在今湖北襄阳,但黄帝当时应该是无力控制到湖北一带的,因此此说是尚待商榷的,而又有说法若水即为汝水,“若”、“汝”古音同,如《史记·张仪列传·索隐》:“若者,汝也。”即昌意之国在今河南汝水附近,如徐少华、田昌五、马世之、陈朝霞主张此说1,查上鄀都城在淅川古商密之地,因此此说或是可信的。 鄀,在商朝称为“若”,出土有青铜器《若癸鼎》、《亚若癸尊》、《亚若癸卣》、《若父己爵》、《亚若父己爵》等,从若称“亚”来看,若应是殷商“内服诸侯”2。 西周时期若称鄀,并分裂成二鄀国,即上鄀、下鄀,分别作、,关于西周之鄀国,争议是较大的,鄀,在西周为子爵,如《水经注》、《路史·国名纪乙》、胡渭《禹贡锥指·卷十四·上》,鄀,陈朝霞、郭沫若等人认为有两鄀,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认为有两鄀,即上鄀与下鄀,下鄀即,释为蠚,下鄀有《下蠚雝公缄鼎》、《下蠚公簠》等,而上鄀有《上鄀公敄人钟》、《上鄀公簠》等,而郭沫若认为南郡之鄀为鄀本国,因此称为上鄀,上鄀在金文中有鄀哀公、鄀晨公、鄀公敄,关于鄀称公,有说法为鄀国国君冒称公,如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而郭沫若则认为依杜预言“楚县大夫皆僭称公”,鄀器中的“鄀公”或为楚国县公,陈朝霞《从近处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也认为“上鄀公”是楚国县公之称,由楚国公族担任,按当时诸侯形势,应以郭、陈之说为是,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据《下鄀雝公缄鼎》出于上雒,上雒即今陕西商洛市。因此郭沫若认为下鄀即在今商密,由宜城而迁,而上鄀在商洛,后被晋所灭,成为晋邑,陈盘《春秋大事表撰异》也赞同此说。而陈朝霞《从近处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据西周晚期有上鄀器物《上鄀公敄人钟》、下鄀器物《下蠚雝公缄鼎》,而周共王时期鄀国之物《士山盘》尚只称鄀,到周夷、厉两王始有下鄀、上鄀之分,因此陈朝霞认为鄀国分裂为上、下鄀时间在西周中期,夷、厉两王之前,上鄀即今河南西峡县西十五公里丁河古城遗址,下鄀,即古商密之地,在楚穆王四年,鄀国叛楚后,楚迁鄀于内地,即今湖北宜城东南的乐乡,两鄀都亡于楚。马世之也认为“约在西周中期,就出 1田昌五《夏文华探索》载《文物》1981年第5期,徐少华《鄀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载《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第443页,陈朝霞《从近出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 2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现了上、下鄀之分,直到春秋早期,二者还并行发展。”3可见主流说法都认为鄀分上鄀、下鄀,而又有说法湖北宜城之鄀为河南商密之鄀所迁,今存在一个鄀国,从上面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可以看出,应是存在两鄀的。 春秋初期,由于楚国的崛起,楚与鄀由于相邻,多次爆发战争,如熊仪死后号若敖,“敖”,杜预注:“楚人谓未成君为敖。”而敖之前大多加所葬地名,如若敖,“若敖,楚武王之祖父,葬若敖者,子玉之祖也。”訾敖,“葬子干于訾,实訾敖。不成君,无号谥者,楚皆谓之敖。”张正明《楚史》也言:“熊仪称‘若敖’,熊坎称‘霄敖’。‘敖’的本义是军事首领,相当于统帅,职位仅亚于楚君。…‘若’和‘霄’都是地名,若在商密(在今河南淅川境),霄无可考。若即鄀,是一个允姓的小国,其都商密与鬻熊所居的丹阳相距不远。楚人怀念祖居之地,虽已迁离,而仍以其名为氏。鄀地原为楚人所居,在楚人迁离后才为允姓所占的。春秋时代的若敖氏,与鄀结有不解之缘。晋楚战于城濮之后,若敖氏的子西被封为商公。”也可见若为地名,“若”,即“鄀”,可见在若敖时期,楚国就与鄀交战,而从熊仪葬在若来看,当时楚国甚至夺取了鄀地,如《楚居》记载:“若嚣(敖)酓义(仪)尾少(徙)居箬(鄀)。至焚冒酓帅(率)自箬(鄀)尾(徙)居焚。”即指若敖居住在鄀,而焚冒又迁居在焚,《左传·宣公十二年》也记载:“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若敖、蚡冒,皆楚之先君。筚路,柴车。蓝缕,敝衣。言此二君勤俭以启土。”可见若敖、焚冒在位时对外开扩疆土,并且若敖夺取了鄀地,而《左传?哀公十七年》也引子谷言记载:“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随、唐,大启群蛮。”观丁父即鄀人,楚武王以为将,战胜州、蓼,迫使随、唐臣服,可见在楚武王时期也征讨过鄀国,而俘虏观丁父,未言后来与鄀国的战争,大概鄀国败于楚武王,而楚文王时期已经征伐邓、申,未言与鄀国的战争,大概鄀国自楚武王时期伐鄀,已经臣服于楚,沦为楚国的附庸,如僖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635年,秦、晋伐鄀时,鄀已经沦为楚附庸,而成得臣派申公斗克、僖公屈御寇以两县之兵援鄀时,秦军绕过商密向东至析,捆绑自己的役徒假装析人,避开楚军锋芒而西向包围商密,假装与楚结盟来诱惑鄀人,鄀人误以为楚国抛弃鄀国,而与秦军结盟,秦军伺机突袭无防备的楚军,俘虏申息二公,成得臣闻言追击秦军,秦军恐惧楚军主力而匆匆回国,而大概由于鄀国恐惧楚国,因此秦国并无力控制鄀国,不久鄀即叛秦亲楚,因此秦国又伐鄀,攻克鄀,但楚国对此位于理会,楚穆王迁鄀于楚内地,即湖北宜城东南,楚国在鄀国故地设置县,在河南淅川出土的《上鄀公簠》即有力的证明了楚国在此设县,而淅川即古商密之地,可见秦国虽试图控制商密之地,并攻破上鄀,但却无力控制上鄀,而楚穆王没有理会秦攻鄀,却迁上鄀于腹内,却控制了上鄀之地而设县,表明秦国在此地得不偿失。 而在此处出土的上鄀国器物,也证明了上鄀在商密之地,而上鄀位于古商密之地,也可证明郭沫若、徐少华等人认为商密为下鄀之地是有错误的,而关于下鄀,应即是在今湖北宜城,此也与《楚居》所记载的相吻合,如《楚居》所记载的若敖伐鄀,可见楚与鄀相近,而若敖之时,楚尚在荆山,北有邓、谷、绞、鄾、罗、卢、蓼等国,若敖是没有实力北上至淅川而攻占鄀地的,因此由此看来鄀国必定也在荆山附近,而荆山,张正明《楚史》考证:“荆山在湖北的西部,雎山的南方。”笪浩波《从近年出土文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也考证:“现荆山之首叫聚龙山,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境,位于沮、漳水之间,与《楚居》及新蔡简所记楚人早期居地相符。”可看出荆山位于今湖北保康县附近,而下鄀大致也位于此处附近,而鄀位于今湖北宜城市东南,钟祥以北,恰好位于荆山附近之处,因此也可以看出下鄀位于今湖北宜城,而《楚居》另一处也可以证实,“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绎,与屈紃,思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至酓只、酓是、酓樊及酓锡、酓渠,尽居夷屯。”“酓”即指楚人之“熊”, 3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第443页 楚人金文作“酓”,熊为后世所加,一为二者音相近,二则中原诸国对楚国的仇视心理4,此处即讲述楚熊绎时期,因祭祀无牲,至鄀窃取未长角的小牛祭祀,因惧怕鄀人发现,而在夜里偷偷祭祀,这也是楚人后来在夜里祭祀的原因之一,其中出现的地名,如“京宗”、即“郑荆”,京,即“荆”,宗,即“郑”,荆郑即京宗,为郑荆倒写,即楚人先祖宗庙所在地,即古姜氏郑地(今陕西华县古郑县之地),鄀即是古鄀国5,酓绎即指熊绎,熊绎时,楚人已经在荆山开拓,可见《楚居》表现的是熊丽至熊绎时期迁徙至荆山之处的历史,但若按此,即解释不了熊绎在荆山如何去鄀国偷牛,鄀国在西周初期并未分裂,因此此说是待商榷的,而笪浩波认为京宗为保康县聚龙山一带,夷屯可能在今湖北南漳县武安镇界6,而李学勤则认为京宗可能是景山,在今湖北房县西南二百里处,夷屯就是丹阳7,而根据史书中对于楚人开辟荆山的记载,加之《楚居》中熊厉母妣厉的记载,应以笪浩波、李学勤之说为是,南漳与房县相近,因此笪浩波、李学勤之京宗,可以归为荆山说,因此既然证明此中的京宗位于荆山,那么其偷牛祭祀的鄀国,也应该在荆山附近,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宜城有下鄀,关于下鄀,郭沫若《大系》认为商密与宜城皆下鄀,而商密之鄀为宜城所迁,那么前面考证过,这是郭沫若误将商密上鄀也做为下鄀,而大多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者都认为宜城之鄀为商密之鄀8、或是西峡之鄀所迁,那么此说是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按前文所考证,鄀国分裂在西周中期,那么熊绎之时鄀尚未分裂,而又按照《楚居》与《左传》所记载,楚在熊绎时期偷鄀牛、若敖至楚武王时期与鄀交战,可见在西周初至春秋初期,楚国附近一直存在有一个鄀国,按楚人偷偷用鄀人的“犝”祭祀,并恐惧鄀人,可见此鄀国还是较楚比较强大的,因此或许是鄀人在商末自汝水迁于宜城,大约在西周中期,一支北上建立上鄀国,其留在湖北一支为下鄀国,而在《士山盘》中所记载的周共王时期,周共王令士方互送侯归国,其中有鄀、方两国,而《中甗》有铭文:“中省自方、邓、洀、囗邦。在鄂师次,白买父囗囗厥人戍汉中州。”其大意约是周昭王命令中先巡视方、邓、洀等国,建立昭王居住行宫、联络大小邦国并为大军攻楚探定路线。同时白买父派人戍守汉、中、州(一说汉中州指汉水中的小洲)诸地9。可见方与邓相近,且都在汉水东北部地区10,方也应在襄阳地区,而方、鄀相近,宜城亦与襄阳相邻,淅川据襄阳较远,因此也可证明鄀位于宜城一带,大概在商末鄀人自汝水流域迁徙至此建国,西周中期分裂两支,一支北上商密建国,为上鄀,而宜城为下鄀,若敖时期攻克鄀国,楚武王时期再次攻鄀,大概在此时,鄀国被迫北迁至西峡地区,依附于上鄀,而大约在楚文王时期,楚文王灭邓灭息,上鄀大概也在此时被迫臣服楚国,而沦为楚国附庸,因此陈朝霞言堵敖居鄀,大概即下鄀,而非上鄀,上鄀并未灭亡,大概下鄀已经并于楚11,楚穆王时期秦攻鄀,楚伺机迁鄀于楚腹地,大概下鄀所依附上鄀者也一并迁徙,楚国在上鄀、下鄀设县,并迁鄀于下鄀故地,后来斗克、公子燮叛乱,即欲挟持庄王至商密,也可看出商密已经并于楚,而后来楚昭王曾定都于鄀12,也可看出大致在春秋中期,鄀国也被楚所灭。 鄀国被灭后,成为楚国属邑,如在定公六年,即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吴世子终累击败楚国舟师,并俘虏楚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不久又在繁阳击败楚国陵师(步 4张正明《楚史》:“文献以‘酓’代‘酓’,一则是由于这两个字读音相近,二则是出于北方诸侯对楚人曾以禽兽视之的心理。战国时代秦楚交恶,秦人所作的《诅楚文》称楚君之氏不用‘酓’字而用‘熊’字,就是视同禽兽的证据。” 5周宏伟《楚人源于关中平原新证》 6笪浩波《从近年出土文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 7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 8陈朝霞《从近出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 9罗运环《金文简牍中的汉水与楚国》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10罗运环《金文简牍中的汉水与楚国》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11陈朝霞《从近出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从《楚居》简文分析,楚文王之后堵敖曾在鄀居住,时间很短,大致不足五年(堵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5~前672 年)。” 12《左传·定公六年》:“四月己丑,吴大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楚国大惕,惧亡。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扬。令尹子西喜曰:“乃今可为矣。”于是乎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 兵),因此楚国无力,只得将都城迁徙至鄀,称为鄀郢,不久,楚国又迁回郢陵,关于楚国迁回郢陵的时间,魏昌认为:“据《左传·哀公四年》(这年为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载,楚国伪辞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图谋北进来看,其时已由鄀复迁回郢(纪南城)了。”即楚迁回郢陵时间在楚昭王二十五年,而童书业则反对此说,并表示:“又案:《楚王酓钟铭》:‘佳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殇,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置之于西殇。’薛尚功钟鼎款识云:‘右二钟皆得之安陆。’楚惟惠王在位五十七年,又其名为章,此钟为惠王时作无疑。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云:‘徒自西阳者,当即自鄀还郢之时’,其说近是,惟‘还’字应改作‘迁’字耳。”即认为楚迁回郢陵在楚惠王时期,李玉洁也表示:“据吴闿生《吉金文录》载阮元《积古斋钟鼎器款识》的楚曾侯钟铜器铭文:‘唯五十六祀徙自西阳。’这说明楚回到郢都纪南城,是在楚惠王五十六年,时已进入战国。”应以后说为是,秦灭楚,克郢陵、鄢陵,在楚故地设南郡,鄀依楚制为鄀县。 关于上鄀、下鄀之地,上面做过简单的叙述,上鄀即古商密之地,下鄀即宜城东南,那么在此处做叙述,关于下,在史书中记载较多,因此相比于上鄀较为混乱,如《水经注》:“沔水又经鄀县故城南,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适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所谓鄢鄀卢罗之地也,秦以为县。”按《水经注》之言,则鄀有两处,一则鄀县故城,即古鄀国,一则楚昭王所迁之鄀,或即后世鄀县,此处应即是造成后世误解之处,许多学者将楚昭王所迁之鄀误认为是鄀国之鄀,如《元和郡县志·乐乡县》即记载:“本春秋时鄀国之城,在今县北三十七里,鄀国故城是也。在汉为鄀县地,晋安帝于此置乐乡县,属武宁郡。隋大业三年改属竟陵,皇朝改属襄州。”《括地志》记载:“楚昭王故城在襄州乐乡县东北三十二里,在故都(鄀)城东五里,即楚昭王徙都鄀城也。”而据《旧唐书·乐乡》记载:“汉鄀县,属南郡。晋于合城郡置乐乡县。武德四年,置鄀州,领乐乡、长寿、率道、上洪四县。贞观元年,省上洪县,八年,废鄀州,以长寿属温州,以乐乡、率道属襄州。”《太平寰宇记·废乐乡县》记载:“在(襄)州南二百二十里,旧管四乡。本春秋鄀国地。迄今有若乡,在若水之旁。晋隆安五年,于今城戍置乐乡县,属武宁郡。后魏废帝元年,置鄀州,贞观八年废鄀州,以其地改属襄州,周显德二年并入宜城县,皇朝开宝五年割隶荆门军。”可见汉朝鄀县,在晋为乐乡县,至唐因之,而《元和志》所记载,鄀国故城在乐乡县北三十七里,而在汉为鄀县,《括地志》也记载楚昭王鄀城在乐乡县东北三十二里,而在故鄀城东五里,此处的故鄀城应即是指的鄀国故城,与《元和志》记载大致相同,乐乡县故城,即在今湖北钟祥北九十里处,黄镇成《尚书通考·卷八》引《郑氏<通志·地理略>序》言:“(汉水)又东南,过宜城,有鄢水入焉;又东,过鄀,敖水入焉;又东南,臼水入焉。”鄢水,即今湖北蛮河,可见鄀近敖水,即在今钟祥西北,胡渭《禹贡锥指·卷十四上》记载相同:“(汉水)又东南,经黎丘故城西(按《光武纪》注云:黎丘故城在今襄州率道县北,率道后改为宜城。);又南经邔县东北;又南,得木里水会;又南,经宜城县东;夷水出房陵东流注之;又经鄀县故城南(古鄀子国也,秦以为县,其故城在宜城县东南。)又东,敖水注之;又东,经石城西(石城即今安陆府治。汉水自宜城南流百七十里而至府西。)。”可见鄀在汉水北、敖河西,又根据《水经注释·左注敖水》记载:“《名胜志》:承天府钟祥县下引《水经》云:‘沔水又东,丰乐水注之,敖水、枝水又注之’。今本无。丰乐水之目石仓自释云:按,丰乐河源出大洪山西北,流经盘石岭,溉田甚广,民赖于以丰,故名。敖水,源出黄仙洞西南流,合枝水,即今之直河也。枝水出横岭西北,流经古鄀县,又西南经狄城西,左注敖水。所叙最为详析,足补是注之无。”丰乐水、敖水皆在今湖北钟祥,丰乐水位于今湖北钟祥丰乐镇、敖水位于今湖北洋梓镇,而敖水位于鄀国故城东,可见鄀国镇位于丰乐以下、敖水以西汉水东西直流部分,这也恰好与“汉水北”、“敖水西”相吻合,可见鄀国故城位于今湖北钟祥西北,而并非是湖北宜城东南,湖北宜城东南鄀城应是楚昭王所迁之 鄀,即后世鄀县,而如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鄀都》注:“《舆地广记》:‘鄀县,故鄀国。春秋时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昭王畏吴,自郢迁焉,后复还郢’。唐改为乐乡,周省入宜城县,今襄阳府。”《读史方舆纪要》言:“州北八十里。汉鄀县地,晋隆安五年桓玄以沮漳降蛮为武宁郡,又立乐乡县为治,……五代周并入宜城,宋为乐乡镇,属长林县。今有乐乡镇巡司。”又,卷七十九·襄州宜城县:“县东南九十里。春秋时鄀国,自商密徙此,为楚附庸,楚灭之而县其地。定六年楚令尹子西迁郢于鄀是也。秦置若县,属南郡,汉因之。后汉改为鄀县。”《大清一统志·鄀县故城》:“在宜城县东南,春秋鄀国,秦灭以为邑,昭王徙此。秦置县,汉及晋属南郡,宋属冯翊郡,后周废。《汉书?地理志》:南郡若,楚昭王自郢徙此。注:颜师古曰:春秋传作鄀。《水经注》:鄀县,古鄀子之国也,自商密徙此,为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秦以为县。《括地志》:故鄀城,在乐乡县东北三十三里。《元和志》:春秋鄀国城,在乐乡县北三十七里。”则是将鄀国故城与楚昭王所迁之鄀相混所致此误。而关于上鄀之地,争论较少,一般即认为在商密之地,即今河南淅川西北。
本文档为【鄀、上鄀、下鄀简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11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4-23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