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01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01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01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1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库理 编 目 录 小记陈述 ................................................................................................................................... 1 吴祖强的音乐世界 ...........................................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01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1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库理 编 目 录 小记陈述 ................................................................................................................................... 1 吴祖强的音乐世界 ................................................................................................................... 2 “百花影帝”潘长江写真 ....................................................................................................... 4 凌元:一生坎坷 一生坚韧 ..................................................................................................... 5 趣记黄永玉 ............................................................................................................................... 7 舒绣文最后的日子 ................................................................................................................... 8 贺绿汀与云南 ........................................................................................................................... 9 一生矛盾的梁白波 ................................................................................................................. 10 谢晋父子那块祖传的“怀表” ............................................................................................. 12 这部经典电影的著作权到底属于谁《霓虹灯下的哨兵》走上法庭 ................................. 14 小记陈述 作者:江志伟 许多人都喜欢把陈述称作"著名表演艺术家",然而他送出的名片上始终只有"中国电影 演员"一个头衔。虽然80高龄的陈述已经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过近百个艺术形象,然而留 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电影《渡江侦察记》中饰演的"情报处长",他因此与陈强、方化、 刘江和葛存壮并称为"中国银幕五大反派"。 三过黄山而未上 熟悉陈述的人都知道,他永远是个笑容可掬的乐天派。然而他也有个小小的遗憾,这就 是他曾经三次与人间仙境黄山擦肩而过,至今还未能一睹其真容。 第一次与黄山擦肩而过是1976年,当时陈述奉上海演员剧团之命前来黄山茶林场和 练江牧场招选演员。由于日程安排太紧,以致于无暇到安徽屯溪侄子陈自强家来看看,叔侄 相见是陈自强接到陈述从练江牧场打来的电话后,骑着自行车带着妻子一块跋涉70多里路 赶去会面的。 第二次与黄山擦肩而过是1992年12月,当时由于屯溪人民影都开业盛典活动,陈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2 自强专程赴上海邀请陈述前来助兴庆贺。陈述来了,还请来于飞、肖霞等演员。 陈述在影都大厅里当众挥毫书就"影业之光"四个大字致贺,又在影都舞台上与于飞合作 一连说了《渡江侦察记》、《洋泾浜英语》和《南腔北调》等好几个相声,赢得满堂喝彩。尤 其是那个《南腔北调》节目,因为学说了好几句屯溪方言而轰动全常陈自强说:"这几句屯 溪话是叔叔临上台前半小时向我妻子现学的,真没想到他竟然学得那么像"当然这一次又 没上黄山。 第三次与黄山擦肩而过是1997年3月,当时因拍摄电视剧《梨园生死情》而来到屯 溪。本来这次他是有机会上山的,然而由于一项特殊的使命,致使他又一次留下望山兴叹之 憾。 自写碑文于屯溪 陈述永远难忘1991年3月29日这个忌日,这是他的老伴陆维华因病逝世的日子。 他与陆维华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同一年来到这个世界上,同一所学校万竹小学的同学,同 一种业余爱好演话剧,同在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工作„„他多次对人说过: "我的夫人是位非常美丽、非常善良、非常勤奋的女性,我们结婚近50年从没吵过架、 红过脸,她留给了我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事业上的成绩,有一半应当归功于妻子。"又 是3月,在剧组下榻的屯溪新安江宾馆客房里,陈述开始了他的"弥补" 壮举。他打开那只从上海带来装满纸、砚、笔、墨文房四宝的皮箱,铺开洁白的宣纸, 让斗笔饱蘸香墨,屏息凝神书写起碑文。他将亡妻的碑文和自己的碑文写在一起。他已告诉 子女们:到那一天将他与陆维华葬在一起。或许是由于百感交集思潮纷涌,两幅碑文竟然使 长于书艺的陈述一连写了3天。 又是一幅自画像 陈述在亡妻一周年忌日之时也写过一幅字--献给使他复明的陆国生医师的诗文。 陈述那次眼睛严重白内障,亲友们都认为这是陈述接受不了妻子辞世的打击而致。陆医 师精心为他做了眼科手术,第二天就能"明察秋毫"地看清东西了,陈述非常感激地铺纸题写 藏头诗感谢陆医师。诗曰:"国之瑰宝,生来手巧。医术高招,师名徒姣。 使出绝招,吾目视眇。得其治病,明察秋毫。"陆医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陈述"术后三日 第一目"的墨宝馈赠,因为他知道眼睛对于酷爱写字、作画的陈述来说有多么重要,他愿意 与陈述分享这份术后复明的激动。 作为书画艺术家的陈述也是人们有口皆碑的。据说在南京拍摄《蓝盾保险箱》时,他曾 创下200余幅书法的挥毫纪录。在屯溪拍片时,除了拍戏,他的大部分时间也几乎花在了 书法应酬上,甚至由陈自强夫妇陪同他去逛屯溪老街时,也被文房四宝店的老板们盛情邀请 为之题字。其实,陈述自己更钟情于自己的画艺,他曾师从油画、雕塑大师张充仁先生习画 9年。 陈自强家中客厅里,悬挂着陈述的一幅自画像,这是陈述在屯溪新安江宾馆里为自己画 的,一挥而就,连画带题加钤章只花了20几分钟时间。自画像是陈述的拿手绝活,而且每 幅都不尽相同:发表在《电影故事》杂志上的只有眼镜却无眼睛;应国际广播电台"名人书 画展"之邀送展的自画像则改动了题字,代之以"情系艺趣春长驻,笔洒书香寿自高"的自我 写照联语,可谓"同是自画像,妙趣各不同"。 吴祖强的音乐世界 作者:江志伟 已经引起世界关注、寄托了几代人心愿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工程,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 2000 年 4 月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正式开工建设,吴祖强先生应邀出任国家大剧院艺委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3 会主任。吴先生告诉我:“这个艺委会为什么要与工程同步运作,是因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对工程建筑方面涉及的艺术方面的问题发表意见,保证硬件质量。” 但吴先生现在更为关注的还是国家大剧院的软件问题,比如揭幕演出问题,吴先生认为: “届时请个外国大剧院来作揭幕献演也未尝不可,但这对中国音乐家来讲,毕竟也是一件不 光彩的事。”因此,他建议立即成立一个比较权威的创作筹备小组,为揭幕公演剧目积极筹 划新歌剧或舞剧创作。吴先生告诉我:这个建议已经引起文化部长孙家正的重视。再比如持 续发挥国家大剧院的作用问题,他认为:“要让这个场不空着,还得依靠中国自己的艺术表 演院团,尤其是中央一级的院团更是责无旁贷。” 回眸音乐代表作 已经从事 40 多年音乐教研、创作的吴祖强先生不但桃李满天下,而且巨著炳史册,《红 色娘子军》、《鱼美人》等均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当我请他谈谈自己最满意的作 品时,他莞尔显露出“甘苦寸心知,难分伯与仲”的神情,变换角度给出这样的回答——— 演出频率最高的,是他写于 1973 年的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这部作品运作最新复调艺术手 法,对阿炳原作进行了重大发展和升华,反响强烈,屡演不衰,成为中国弦乐比赛必奏曲目。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非常喜欢这个作品,不但场场亲自指挥,而且演遍世界好多国家; 而第一个在国际乐坛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完美结合之作,是他写于 1973 年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这个作品不但小泽征尔指挥演奏过,而且美国的波士 顿交响乐团等众多著名院团也作为演出曲目;而在中国音乐史上,这个作品的重要意义则表 现在他的开拓性成功首创上。 但人们更熟悉的还是由他担任总体设计、布局和参与创作的《红色娘子军》,他执笔创 作了该剧的序幕,第一场和第四场的前半部分,又指导他的学生、现在加拿大的王燕樵完成 了第二场。吴先生说:《红色娘子军》创作于 1964 年,整个创作时间只花了半年,当时是为 了国庆 15 周年而创作的,至今久演不衰。其间虽然经历了“文革”时期江青的粗暴蹂躏, 但女皇梦终短,而艺术精品永存,在不久前由中央交响乐团新录的舞剧 CD 中已经得到彻底 恢复。 再当几年博导 今年 73 岁的吴祖强教授是 1978 年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任上退下出任名誉院长的,但教 学活动却至今未能中断,仍然坚守在“作曲和作曲研究学位”博士生导师的岗位上。原本打 算带完现在的两名研究生后就不再继续了,然而盛情难却,责无旁贷,面对那么多报考他研 究生的莘莘学子,最后他还是挑选了 4 位,吴先生说:“这样,我又得坚持 4 年,再当几年 博导。” 吴先生的家已从校内迁往校外,虽然离学院远了,但每周他必定要准时到校为他所带的 研究生授课、指导,为了“帮他们一把”,吴先生付出了很多精力和心血。谈起他的毕业于 上海音乐学院、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多年并前往意大利进修过的在职博士生徐昌俊,吴先生 显得非常得意和兴奋,介绍了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龙舞》和四个乐章的交响大合唱《我的 祖国》,还介绍了他的关于《魔镜》的研究论文,滔滔不绝,喜形于色,拳拳师心,让我感 动不已。 全家都搞音乐 “您的音乐生涯与您哥哥吴祖光先生有无关系?”大概是这个问题极少有人问起吧,吴 祖强先生一连点了几次头,目光更加炯炯有神,给了我一个绝对肯定的回答:“当然与我大 哥有关系。我的音乐启蒙老师张定和、盛家伦等就是由他给我介绍的,我习作用的乐谱等都 是我大哥从香港给我购买寄来的,我后来报考南京国立音乐院也是得到他支持的”,看得出 来,我面前的这位著名音乐家对于他的那位作家的大哥的感激之情一定十分深厚。“但我的 兄弟姐妹里只有我一个搞音乐,而我的全家则都是搞音乐的”。这句近乎绕口令的话引起我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4 极大的兴趣。原来他的夫人郑丽琴先生是他南京国立音乐院的同班同学,又是他中央音乐学 院的同事,长期担任钢琴系教授,可谓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音乐伴侣了。女儿原在中央歌 剧院任大提琴手,现在美国从事大提琴教学工作。儿子从奥地利留学归来后,现任上海音乐 学院钢琴系主任;而最让吴先生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孙女也是一块搞音乐的好料,现在上海 音乐学院附中学钢琴,专业成绩不错,“看来,我们这个音乐之家是后继有人啊”,吴祖强先 生说罢开怀大笑,笑得韵味无穷。 “百花影帝”潘长江写真 作者:江志伟 在安徽省黄山市海风楼 304 贵宾客房里,我们慕名采访了在第二十三届《大众电影》百 花奖评选中喜摘“百花影帝”桂冠的二炮歌舞团著名小品演员潘长江,他是随团前来参加第 七届黄山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演出任务完成后,他直飞广西南宁,出席百花奖的 颁奖晚会。人们说:“潘长江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艺坛最受关注的新闻人物了。” 不否认小品人气帮了忙 虽然在此之前,早已经有过小品、相声演员如赵丽蓉、赵本山、冯巩等人在影视评奖中 获过奖,然而以往的哪一位获奖所激起的波澜都没有这次这么大,大到甚至有人发出了这样 的诘问:“小品演员拿电影大奖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吗?”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部给他带 来好运的山西电影制片厂的《明天我爱你》却并未在这次评奖中获奖。 但身居“百花影帝”宝座的潘长江现在的心态却非常平静,在回答我们“您认为此次获 奖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时,几乎未加任何思索就脱口而出道:“主要还是小品的影响 带来的兴旺人气帮了忙”。与此同时,他又向我重申了以下一些观点:第一,《明天我爱你》 并非他的第一部电影,在此之前他其实已经拍摄过《绝处逢生》、《三女休夫》、《飞虎队》和 《荆轲刺秦王》等多部电影,还曾与赵薇合作拍摄过《雨天的故事》以及《八旗子弟》等电 视剧;而在 1984 年开始从事喜剧之前,他就是个戏剧演员了。因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潘 长江不但是个小品演员、戏剧演员和通俗歌手,而且还是个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第二, 《明天我爱你》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荣获了今年华表奖的评委会大奖,并非没有获过奖。第 三,百花奖是一个由全国观众投票评选的奖项,我为获得广大观众朋友给予我的厚爱和支持 而高兴。 拍得很累很累 电影《明天我爱你》是潘长江拍摄过的所有影视片中给观众印象最深的一部片,这不仅 是因为这是编剧崔凯和导演杨世光专为他度身定做的第一部农村题材喜剧片,使他充分发挥 了自己的喜剧表演技艺,而且还因为该片中郝三多这个角色的塑造难度极大,在山西太谷县 农村拍摄时很累很累很累,经常是早上 4 时就起来化装,一直拍到半夜 12 时才能返回驻地, 这段拍片经历给他留下极深的回忆。 潘长江说:最难的是关于全片的喜剧样式和科技兴农主旋律正剧主题间的度的把握。他 饰演的郝三多是河东村委会的主任,又是一个高智商的农民代表,这种角色定位很难施展喜 剧才艺,于是他把功夫下在了他与河西村委会主任“老正确”的女儿郑小玉的恋爱受挫、受 阻并产生的一系列喜剧矛盾冲突中,使自己的喜剧才能得到了最集中的释放和体现。不仅仅 只靠自己的个头、长相和声音等外部喜剧色彩让人忍俊不禁,更靠他的生活化、自然化、风 格化的表演激发观众发自内心深处的笑。 为了演好郝三多,潘长江确实做到了耗尽心机。片中有一场他与郑小玉约会落水的戏, 为了增强喜剧效果,他突发奇想设计了这么一个令人叫绝的动作:他让道具师为他准备几条 活鱼,等他落水、出水后,发现他满嘴叼着全是活蹦乱跳的鱼。这个设计受到了导演和人们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5 的高度评价,不但强化了喜剧效果,而且还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村里鱼多的事实。只是苦了潘 长江,一连几天嘴里都是鱼腥气。潘长江说:“能够被广大观众认可,这说明我的辛苦没有 白费,这比获奖更重。”当问起现在片约不断的潘长江是否真如传闻所说要与张艺谋合作的 问题时,潘长江虽然未置可否,但却高度评价张艺谋的导演技艺,说很喜欢张艺谋的风格, 说作为一个演员,谁不希望能与一个优秀的导演合作呢?看来那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独特的手机振铃声 圈内人士评价潘长江时,都称他是个“能演、能唱、能跳、能翻”的好演员,而最能体 现这“四能”功夫的,恐怕要数那个名为《过河》的音乐小品了。倘若说,他的踏上小品之 路的发韧之作,是 1985 年与赵本山合作一炮打响的那个结巴汉的话,那么,《过河》则是他 小品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作为音乐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演出后,被 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好节目。拍成幽默 MTV 播放后,又被评为 1998 年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 奖,因此,潘长江对于这个作品是备加喜欢,在网上与网民见面时他曾情不自禁地放声唱起 这首歌来,但最经典的绝招却是把这首歌曲的头一句乐曲输入了自己的手机,以之代替振铃 声,于是,《过河》天天伴随着他,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不时从他的口袋里飞出。 其实,除了《过河》之外,他演唱过好多歌曲,拍过多部 MTV,电影《明天我爱你》 中的片头歌,片尾歌以及片中插曲《姑娘姑娘我爱你》等就全部是由他一人演唱录制的。这 次他带来黄山国际旅游节献给海内外宾客的小品节目,也是与歌唱有关的《农民歌手》;而 在彩排现场的如雷掌声中,他献演的依然是一曲独特的《说句心里话》,说独特,是因为这 已经是出自经过重新编曲的潘氏版本了。 喝水绝活没拜过师傅 已经在好几次晚会和电视专访节目中看到过潘长江的喝水绝活了:但见他挺直腰板,仰 起脖子,张大嘴巴,高举矿泉水,一口气嘴不沾瓶灌下一瓶矿泉水。我非常好奇地试问他的 这手绝活到底是拜什么师傅学到的?谁知他莞尔一笑,两手一摊,说:“没拜过师傅,谁要 拜师傅就来拜我吧!”我瞪大眼睛再问:“天生就会的?”他非常肯定地回答:“从小就会的。” “那么,你的最高纪录是一口气可以喝多少矿泉水呢?”“一瓶”。 我想起他的业余爱好竟然是拳击的轶闻来,一问果然不假,确实是拳击。莫非这拳击也 没拜过师傅?回答竟然也是肯定的,从未拜过拳师,但他立即补上一句:“所以我的水平到 现在还是谁也打不过。”那么为什么偏偏喜欢上这拳击呢?潘长江一脸认真地回答我:“我喜 欢拳击运动员的那种拼劲,可以陶冶我性情,激励我奋争。” 该问问他那个倒三角形古怪发型的问题了,谁知对于人们的好奇他却不以为然,说:“既 不是为了拍戏的需要,也没有给它命个什么名称,就觉得这个发型最适合我了。”我于是问 他尹相杰是否是跟他学的,潘长江笑道:“这个问题你最好还是去问他吧。” 潘长江说:他有一个贤惠且善解人意的好妻子,有一个已高他 2 厘米的 17 岁的乖女儿。 潘长江说:在自己人生的不惑之年能有机会成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既是自己的福分,也 是自己的夙愿。他现在每年要深入基层部队为战友们演出 80 多场,他为此而感到光荣和自 豪。 凌元:一生坎坷 一生坚韧 作者:杨静 1950年春,我被借调到长影参加影片《卫国保家》的拍摄,演女劳模陈桂英,领导 分配我和扮演母亲的老演员凌元大姐住一个房间。戏里戏外,我们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在密 切的交谈中,我了解了她的历史;在随后几十年的来往中,我看到了她面对坎坷的命运坚韧 自强的勇气。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6 改名:投身革命的决心 早在30年代凌元就背着父母考取了满映株式会社做演员,凭借她的勤奋和才智,在初 上银幕创造母亲形象中取得成功,由此连续不断地又扮演了各种类型的中、老年妇女,成为 一名红星。 苏联红军解放东北后,她怀着饱满的政治激情,和我党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积极投入 地下党组织的护厂行动。 解放后,她在多部影片中塑造了李向阳母亲式的革命母亲和妇女形象,特别在《锦上添 花》中饰演胖队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 失子:永远的痛楚 像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在动乱年代里,却遭受了极不公正的批 判,酿成了一出出家庭悲剧。 1966年6月,文革狂风初起,北影厂内文斗加武斗,一片混乱。 “你为什么那么红”一张无中生有的大字报,把凌元推到了被审判的席位上。 随之而来,“黑线红人”、“毒爪”、“汉奸明星”„„大帽子满天飞,可谓罪名累累。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谩骂指责,凌元是不能接受的,但她一直保持着“沉默、少言”, 不和群众对抗,她坚信党的政策。她总是重复着一句话:“我反正老老实实演戏,无事不可 告人。” 她坚信:“自己没做的事谁说也没用,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的。” 这时,凌元已和大多数人一样,到厂内的特技棚搭建的集体宿舍集中住宿了。上面吩咐, 为了“清理阶级队伍”没有特许不能回家。 可是,不幸的是,就在这时凌元的大儿子被诊断患了脑瘤,他开刀住院期间,凌元不能 去照顾,只能把万分的痛苦和惦念压在心头。 一天过周日,凌元被放回家一次。在路经农田时,她随大家一块买了几穗老玉米,准备 给儿子尝尝鲜。不料,监管人员早已盯上了她,当即勒令她把全部玉米带回厂,还斥责道: “你为什么破坏政策你要向革命群众交待罪行”凌元无奈,只好向“革命群众”谢罪交 待:“我有罪,我不该买老玉米。我,我„„”她实在说不下去了,豆大的泪珠湿了前襟。 就在这日夜煎熬的日子里,她的大儿子悄悄离开了人世。凌元强忍巨大的悲痛,去安慰 儿子的未婚妻,使她从大悲中慢慢解脱„„她在文革中失去了第一个亲人。 丧母:终生难补的遗憾 1969年,全厂职工都下放到“五·七”干校,只留下拍样板戏的人。凌元和老伴李 恩杰被双双下放,二儿子也到农村去插队了,家中只剩下年过九旬的老母亲和两个小女儿。 当时,在干校白天下地劳动,田间,还要抓休息的几分钟开批斗会;夜晚在灯下“清理阶级 队伍”,精神上十分紧张。 这期间,老母亲不断生病,他们夫妇虽十分担心,但也只能请人照顾而已,无法榻前尽 孝。一天,家里来电话说老人已不能进食,病情恶化了。凌元请假回家探望母亲,有人却不 许她回去,百般哀求,凌元夫妻俩才获准回家。可是,当他们赶到家后,老人家已经闭上了 眼睛,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留下的是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这是在文革中她失去的第二个亲人。 别夫:擎天柱轰然倒下 1976年文革结束,凌元夫妇也都调回厂了,她被借调到长影厂《向阳院》摄制组去 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李恩杰导演也准备拍摄一部反映空军题材的 影片《年青的鹰》,正要赶到河南去和作者改剧本。 就在李恩杰要离京去河南的那天上午,我因事路经凌元家,顺便进屋看上老小一眼。没 想到,一进门就见李恩杰双手压住胃部,巨痛使他满头渗出汗水。他蹲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7 蜷缩着,两个女儿束手无策地站在身旁。 见此情景,我感到必须替凌元做出决定:不能误了病情,于是我劝说道:“恩杰你今 天不能走了”恩杰有气无力地说:“工作怎么办再说机票也买了。”他的书呆子气又犯了, 还要挣扎着起身去机常我当即阻挡住他,马上让姑娘给厂领导打电话:“说你爸胃痛,不能 走了,赶快让厂里退飞机票,赶快来车把恩杰送医院赶快打电报通知凌元„„”次日,凌 元从长影赶回来了,然而,恩杰还是静静地走了刚刚获得自由的艺术家们是多么想只争朝 夕地大干一场,弥补上失去的大好光阴啊,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凌元失去了3位亲人,可是她承受住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灾难, 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粉碎“四人帮”以后,她仍然活跃在演艺圈内,在银幕和荧屏上,为观 众塑造了许多动人的母亲形象。 趣记黄永玉 作者:李韬 黄氏开场白 一次,黄老做客郑州越秀书院,与中原贤哲进行一场艺术对话。 头顶黑毡帽,身着灰西服,内衬花格小衬衣,嘴里衔个大大的烟斗,一副法国后现代主 义绅士派头。先睹黄永玉的外表知其魅力独具,后听黄永玉的谈话知其空灵大方,其幽默源 于大智慧,其大智慧又是凤凰,其湖南故乡、北京、香港三地人文的“配方”。 黄永玉的开场白很特别,他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见之下,雷从耳出。” 别人口中的恭维话,在黄永玉口中却成了毕恭的谦辞。 黄氏逃学记 黄永玉言称,自己小时是出了名的“黄逃学”,以至后来在同学聚会时,他一下子请来 200多人,让人颇觉不可思议。黄永玉笑言:“我留过5次级,每次都有四五十个同学, 这样下来不就有200多人了吗”黄永玉逃学有其充分的“理由”— —“学校放假了”。谁知有一次父亲竟跟他较起了真儿,非让他陪着到学校看个究竟, 结果可想而知。黄永玉本想着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谁知回到家后父亲竟拍着膝盖大笑道: “你怎么老撒同样的谎呢!”说到此处,黄老大乐,所有的人也都乐不可支。 黄氏艺术观 黄永玉的画不中不西,自成一派,连他自己都说他是个打野食的人,胃口比较好,凡是 好的东西他都能加以消化和吸收,但也有好多人说看不懂他的画,他就举了一个例子。有人 去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呀?”毕加索问:“你听过鸟叫吗?” “听过。”“好听吗?”“好听。”“你懂吗?”道理就是这样,艺术的欣赏是有层次的,有 的画是专画给内行人看的。 当谈起现代抽象画和现代音乐时,有朋友说它们乱七八糟、吵吵闹闹的,不知道要表现 什么主题。黄永玉打了一个比方:“你一定听过京戏锣鼓吧,那也是很乱、很吵,但人都懂; 现代抽象画就是加了色彩的京戏锣鼓,现代音乐就是加了音节的京戏锣鼓。” 黄氏读书观 黄永玉仅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但他的杂文、散文却无不为人所称道。一 个“半文盲”却有如此之高的文学造诣,或问:缘何答曰:读书。黄永玉说: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如果说我没有堕落的话,就是因为我喜欢读书。”喜欢到何 种程度,黄永玉有话:“我在逃难期间,也不忘背上一捆书,日本鬼子在后面追,实在跑不 动了,我就忍痛一本本地把书扔掉。”黄永玉说这话时露出很惋惜的表情。 “与一个聪明的人谈话是幸运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聪明的人谈话,读一万本书就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8 是和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多划算呀”当然,与一万个聪明的人谈话后,自己自然也会聪 明起来。 黄永玉也写剧本,但他却称自己不会演戏。“‘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司令员,前方又发现敌人’,就这么 一句话,我一上台就忘词儿。” 黄永玉读书倡导“不求甚解”法,他说读书先是求乐,然后才是求知。 黄氏人生观 黄永玉说他现在正在写一部回忆录,写到4岁的时候,已经写了30多万字,至于最终 能写多长,他说自己也不知道。 在问起对人生观的看法时,黄永玉引用了表叔沈从文对自己的教导:一是摔倒了赶快爬 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坑;二是充满了爱去对待一切;三是死死抱住自己的业务,不要 放松。如此三点对后辈亦大有裨益。 黄永玉一手写妙文章,一手画佳山水,这岂不是“鱼和熊掌”兼得了,说到这里,黄永 玉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甲乙二信徒都酷爱吸烟,甲问神父:“我祈祷时可以吸烟吗?”神 父说:“那怎么行”乙问神父:“我走路时想上帝、吃饭时想上帝、吸烟时想上帝,可不可 以?”神父说:“当然可以!”黄永玉就和那个乙信徒一样,衔着烟斗向我们走来了„„ 舒绣文最后的日子 作者:孙晓鸥 1969年3月16日这一天。在北京同仁医院内科病区一间普通病房的病床上,静卧 着一位50余岁的女病人。她模样很清秀,两只大大的眼睛却深深陷进眼窝,灰黄的脸没有 一丝血色;身上瘦得皮包骨,腹部却像鼓一样高高隆起,两条腿也肿胀得像水桶。 这位病人就是影剧表演艺术家舒绣文。 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舒绣文曾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照和安排下被送到上海做了 心脏手术。健康状况略有好转的她准备在话剧事业上大干一常但她刚刚回京,便赶上了这场 浩劫。 由于长时间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舒绣文的心脏病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和休养,不久又 患上了严重的肝硬化。 一天下午,几个造反派气势汹汹来到“人艺”院内,力竭声嘶地叫喊:“舒绣文,快下 来接受批斗”令人揪心的喊声惊动了单位的同事们。有位胆大的同事挺身而出说了一声: “她病得太厉害了,没法下楼。” “没法下楼今天就是爬也得爬下楼来”正吵闹着,楼上的门忽然打开了,舒绣文出 现在门口。只见她脸色灰黄,浑浊的双眼已经没有了一丝光彩,脸上干瘪得吓人,腹部因腹 水而鼓胀得几乎撑破衣服。她吃力地扶着墙,喘着粗气,抖动着双腿,一步一晃地走下楼来。 还未等她站稳,几个造反派便冲上去将舒绣文恶狠狠地推进一间屋里,“啪”地一声关上门, 紧接着,粗暴的打骂声一阵阵传出来,屋外的同事们不忍闻听,纷纷落泪。 舒绣文的身体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在同事们的一再呼吁下,舒绣文终于被送进了同 仁医院。她是一级演员,按规定应住单间病房。但她现在成了“黑帮”,只能住在七八人一 间的大病房里。当时,她唯一的儿子舒兆元也受牵连被打成“狗崽子” 到农村去劳动改造,只有舒兆元的女友曲青云前来陪床。病房里有一位病友是家庭妇女, 孩子多,生活困难。住院期间还每天与前来陪床的小女儿一起给服装厂钉钮扣。 舒绣文非常同情他们,她不顾曲青云的劝阻,硬是从每月自己仅有的60元生活费中拿 出20元送给她们。其实,舒绣文这60元除了买饭菜外,还要买许多药品,自己已经十分 困难了。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9 舒绣文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一直给舒绣文看病的那位老教授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送去揪斗,医院给舒绣文换了一个年轻的医生。一天舒绣文突然无法排尿,极大的痛苦使她 脸上淌下豆大的汗珠。曲青云马上去找那个医生,医生来后只是看了看便摇了摇头要走。曲 青云赶紧拉住他,求他想办法。那大夫便在舒绣文腹部开了一个洞。黄色的液体喷射而出, 舒绣文顿时轻松了许多。然而第二天,舒绣文的肚子胀得更厉害了,她忍不住喊了起来。 1969年除夕前的一天下午,人艺的领导们在军代表的带领下喜笑颜开地来到医院探 望舒绣文。军代表郑重其事地向舒绣文宣布说:“舒大姐,我代表北京人艺全体同志向您祝 贺,您被解放了。” “解放了”听到这话,体弱得无法站立的舒绣文激动得一下站起身来。她瞪着眼睛, 嘴唇微微颤动着,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一天上午,舒绣文忽然发现自己脚底下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许多水。仔细一看,发现是腿 上流下来的。原来严重的腹水已将她的腿撑破,黄水一股一股地从腿上淌下来医生看到这 一情况后,轻轻摇了摇头无可奈何地对曲青云悄声说:“没法治了,你们准备后事吧”曲 青云马上给还在农村的舒兆元打了电报,催促他快点回来。然而,正被监视劳动改造的舒兆 元却不能回来。 3月16日晚,舒绣文好似中了魔症。她一直呆呆地坐在床上,两眼紧盯着门外。 中午,护理员送来了饭菜,她看都不看。病友们劝她吃饭,她也不理不睬。一会儿,舒 绣文一声不响地换上自己平时最喜欢穿的一件黄色毛衣,还把自己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 病友们看着舒绣文这些反常的动作,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不吉祥的事情。 到了晚上,舒绣文更是坐立不安,她一直不停地念叨:“怎么青云还不来看我” 最后,她终于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好似已经进入梦乡。大家见她安静下来,便都各自去 睡觉。突然,舒绣文猛地翻身坐起,大声呼喊着:“兆元,兆元”病友们被她惊醒,纷纷 坐起来。这时,舒绣文又瞪大眼睛,一会儿喊兆元,一会儿又喊青云,大家顿时不知所措, 连护理员也被吓呆了。 被疾病和临终前的痛苦折腾了一整天的舒绣文,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此时,她唯一的 愿望就是在离开尘世之前看一眼自己的亲人。 第二天一早即3月17日7点15分,舒绣文在受尽了“四人帮”和病魔的百般折 磨之后,带着她那无尽的遗憾和对未来依旧美好的憧憬溘然长逝,终年54岁。 贺绿汀与云南 作者:李冬 音乐家贺绿汀虽不是云南人,但他生前却很关注云南。1998年我从昆明去上海看望 他时,他开头就问:云南现在建设怎样?南昆铁路通车了吗?去大理的铁路修好吧?内昆线开 工没有?丽江机场呢„„ 当我一一回答后,他说,早在30年代,他从艾芜的《南行记》中了解到云南一些民俗 民情,后来在上海结识了音乐家聂耳,交往中,对云南的民族音乐很感兴趣,就向往云南。 只是,因革命需要,他去了延安。 解放后,贺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50年2月他回湖南家乡省亲,在欢迎他的音乐 会上,资江文工团团长江鹜(昆明人)演唱了《雨不洒花花不红》、《金凤子开红花》等云南民 歌,那优美流畅的曲调和江鹜出色的演唱才能,使热爱民族音乐的贺惊喜不已。他回上海后 即通过组织将江鹜调到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可见贺对云南音乐人才是多么器重! 1960年7月,已任中国音协副主席的贺老,为创作歌剧《刘三姐》,经广西、贵州, 终于来到了他向往的云南。在深入搜集整理云南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他创作了云南民歌二首,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10 其中一首就是《绣出河山一片春》。他还参加了云南民歌演唱会,对黄虹等的演唱给予很高 评价。他回去后,又根据这次采访的感受,写了《中国音乐界及民族调式问题》的长篇学术 论文,发表在中外音乐杂志上。 “文革”中贺老遭迫害被监禁。直到1977年5月才恢复工作,仍担任中国音协副主 席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在全国音乐理论工作会议上,他深切感受“四人帮” 对民族音乐的摧残,倡议成立上海音乐学院“民间音乐遗产抢救小组”,调集各地优秀 的民歌手到上海演唱制作录音。云南的黄虹就是他邀请去参加“上海之春”独唱音乐会的, 并录制几十首云南民歌磁带。 1981年9月,78岁高龄的贺老再次来到云南。他怀着对聂耳的敬意,上西山为聂 耳扫墓。他题词道:“生气勃勃,无限忠诚,永远乐观,永远年轻!怀念聂耳同志。贺绿汀一 九八一年九月廿日。”当时,正逢中秋、国庆之际,五华区文化馆在翠湖观鱼亭举办“春城 首次民间歌手赛歌会”,参加歌手百余人,连唱六场,“唱得西山点头笑,百里滇池泛银波!” 盛况空前,观众达两万余人。贺老观看后,非常高兴,评价很高,他说:这种对歌会既具有 群众性,又活泼新鲜,要大力提倡! 在贺老心中,云南这美丽神奇的地方,民间音乐底蕴非常深厚,能歌善舞的人才辈出, 作为音乐家,他寄予莫大希望。所以,1984年8月,他欣然同意担任“昆明聂耳音乐基 金会”的名誉会长,意在为发展云南的音乐事业作贡献!刊头照片为剑川石宝山歌会上的民 歌手。 一生矛盾的梁白波 作者:黄苗子 我见到梁白波,是叶浅予老大哥同她一起从北平返回上海的时候,白波比我大一二岁, 是广东中山同乡。白波长得不算美,但是有种艺术家的风度与魅力,说话慢条斯理,一个字 一个字吐出来。 白波的娘家,住在上海北京路的一家废品店楼上,木扶梯摇摇欲坠,显然不算富足。 她有一位十分关心和爱护她的妹妹,我曾见过她几次,听席与群兄说:到台湾以后,妹 妹始终对她殷勤照顾。 白波和浅予,先是租了辣斐德路一家私人舞蹈学校的楼上同居。这家舞蹈学校是刚从日 本回来的舞蹈家吴晓邦先生创办的,吴晓邦其后和我们一直有往来,他和戴爱莲都是我国舞 蹈界的前辈,对中国舞蹈贡献很大。浅予和舞蹈有缘,不自戴爱莲始。 我和浅予、白波来往密切开始于那个时候。 后来《上海时报》和其他大小报对浅予和白波的事大肆渲染,浅予和人合办专拍“王先 生”片集的“新时代电影公司”,似乎又闹纠纷,他们决定离开上海到南京去。 记得是那年5月,我在上海生活得无聊,也就辞了那份闲差,和漫画家陆志庠兄一起, 同浅予、白波一起上南京去。 记得刚到南京,由名戏剧家马彦祥兄收容,暂住在成贤街他家的一个空亭子间里,4个 人打地铺。但彦祥兄正在闹感情纠纷和一位其后是著名演员的美人有关,我们4人不好 意思夹在这纠纷里,浅予终于租了常府街三山里一层小楼住下。不久,卜少夫兄把我拉进陇 海铁路办的报纸《扶轮日报》编副刊,浅予的负担减轻了一点。那时他又给王公老板的《朝 报》画连续漫画,收入多了些,但还要负担上海夫人的分居费,生活仍是拮据的,白波倒也 安之若素。 我在南京《扶轮日报》工作了四五个月,因为工资发不出,便决心回上海。浅予、白波 和陆志庠,则仍在南京过他们的“流浪艺术家”生活。我回到上海,起初在环龙路租了一处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11 前楼住下,白波有时来上海,也毫不避忌地要在我那里住上一两晚,我习惯于这位“叶大嫂” 的性格,无邪地把卧床让给她,我自己打地铺。她有时一个人很晚回来,第二天醒来问她, 她只淡淡地说,是“跳舞去了”。 30年代,阮玲玉由于“人言可畏”而自我结束人生舞台。梁白波那时却根本把“人言” 置之脑后,胸怀坦荡地我行我素。 白波有极其复杂的内心生活,她热爱艺术,但心情懒散,创作并不多。记得1934年 冬,她给《小说》半月刊画过封面,她谈了很多她的想法,可是只画过一幅。 记得她常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我心里常想着好多我要画的好画,可是经常把它放过了, 我捕捉不祝浅予在自传中,一直提到白波是漫画家。漫画后来是她谋生的手段,但她原是当 时泱澜社的成员,油画画得很好,风格接近欧洲的现代派,造型和色彩简洁明快,较接近马 蒂斯。更可贵的是她的中国情调和女性特有的细致轻盈,说明她是一位不凡的画家。泱澜社 在30年代,是中国崛起的现代派画风集团,时间短暂1934年左右在上海成立,19 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便结束了而影响深远。白波在泱澜社中,虽然不算“扛大旗”的, 但可以说是较受推崇的新秀,可惜作品遗留太少。白波的作品多数签署BON的笔名,她自 己说:这是法文“好”的意思。 1946年冬,我与阔别10年的梁白波居然又在上海相见了,还是在北京路那废品店 的楼上。当时她刚从新疆回来,拿出大约40幅大小一律的作品,多数是画维吾尔族人生活 的水粉画,正如她原来的风格一样,明洁简练,略带一点装饰情调,令人欢喜赞叹。她让我 和郁风选一幅相赠,我们选了一幅打花鼓的姑娘。丁聪也藏有一幅,是维吾尔族的壮汉。 记得那一天,我和郁风是下午1时左右去看白波的。3点钟,郁风约了张瑞芳、吕恩、 唐纳记不清是否还有金山等,在国际大厦茶舞,白波欣然接受郁风的邀请,这位艺术家 穿一件宽大的红棉袄,一条蓝印花布棉裤,大摇大摆地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明星们分庭抗 礼。全场仕女,对于这位村姑打扮人物的出现,都在窃窃私语,白波却兴致勃勃地一心享受 这大都市的气氛,到了意兴阑珊,她就一个人先告退了。这种气派,连瑞芳、吕恩都感到惊 奇。 仅这一面之后,我们又是“鸿飞哪复计东西”了。 以后,我和叶浅予都在北京度过了40多年的岁月,偶然从席与群兄的间接信息中,知 道白波家住台南,有一个时期在台北,似乎在廖未林兄的陶瓷厂工作但愿她像毕加索一样, 有陶瓷作品留存。1980年与卜少夫兄在港相见,谈起梁白波的《蜜蜂小姐》连续漫画 原稿在他那里,打算在香港出版,但以后多次见到少夫老兄,又说已经将原稿带回台湾,交 还给她的妹妹了。真可惜这“曲高和寡”的作品未能与世人相见。 最近因听说林海音大姐知道白波在台湾的情况,便写了一封信请教她,希望更详细地了 解这位友人的晚年生活。 多谢海音在百忙中,复印寄来了她收藏30多年的、白波写给她的4封信。信里的语言 像她平常一样,表面看来是淡淡的,但深蕴着一种对自己、对人生的哀怨苦恼。 字里行间,看出她心绪紊乱,极力抑制自己。真的像海音来信所说的,看了想哭似乎 是莎士比亚的话: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纸之隔。个性特殊,不满现实,落落寡合,精神异常, 是共同的特征。当与群告诉我白波是由于精神分裂症离世时,我似乎是预料到的。在长期封 建意识的桎梏下,突然受到“五四”狂潮的冲击,不少中国青年产生各种矛盾和叛逆心理, 白波当年是站在时代前头,敢于和旧礼教、旧秩序和腐败政权挑战的女性。出身贫穷和艺术 对她的诱惑,促使她更大胆地“闯关”。但是她毕竟是女性,在生理和传统心理压力下,有 时又十分矛盾甚至软弱无力。白波在1938年夏,突然从武汉漫画宣传队出走,舍弃了叶 浅予,成为离开艺术家群、远走高飞的孤雁,这和白波的双重性格有关。长期潜伏的精神分 裂症,使她的人生道路来了一个大转变。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12 海音寄来的白波的4封亲笔信,含蓄地表达了她将离人世前的心态:“我岁数比你大, 可是做人方面来说,我比谁都不够当姐姐的份儿,叫你声姐姐也该吧。我是病了,又回南部 来了,再谈到回台北来聊天的希望,恐怕不可能了。像我这种人,还是躲在家里比较好,因 为在外面做事,我的应付和对付的手段,一点也谈不上呢。我还未完全好,精神很疲困。” “你身体好起来倒是好事情呢,反正中心诊所也不坏的,是吗我只怕我自己好不起来,怎 办”未署年份的2月13日信,海音编号是C有一封信是提到看完海音的名作《城南 旧事》引起的感想:“我不是存心恭维你,实在一个作家是因为他的灵魂想说话,借故事来 表现而已。什么‘黑色的爱’,放他妈的狗屁„„”然后,她又用令人心酸的话来表达自己: “我现在像一块又湿又烂的抹布,随随便便地摔在那儿,对女人来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呀我是在北平游山玩水那阵失了足的,我一看到你,就等于翻开自己的历史„„”未 署年份的1月14日信,编号B编号D的信是2月26日的,似乎是白波最后一封了,文 字也有些错乱。其中有:“我在病中安静地想想自己所作所为,实在是有许多有问题的地方, 一个人能老是不做错事吗过去的就算了,不必提了,看到你热热的信,免不了又想讲讲, 如此而已。” B信所谓“在北平游山玩水那阵”是指1935年她和浅予初结识时,同游北平那一段 生活。一个精神病人,会把过去的事是非颠倒,她所谓“失足”,怕是十分复杂的感情在纠 缠着她的“逆反心理”。但也说明,在她的一生当中,这是她印象最深的历史阶段。 回头再看浅予的自传,则是从心底里眷恋、怀念着给予他重新认识生活和切磋艺术的梁 白波的。 梁白波是30年代中国社会从几千年的封建桎梏逐渐转变为要求解放和民主文明的激 荡时代中被牺牲的女性。一方面,邓肯的精神在召唤她;另一方面,残余的封建礼教还有力 量在束缚她这就是叶浅予说的:“可是她不能忍受情妇的地位,终于抛弃了我”。此外, 艺术生活和妇女对家庭温暖生活的矛盾在葬礼中,知道她后期的婚姻生活也不美满,但她 深爱自己唯一的男孩,也缠绕着她“心比天高,命如纸北的梁白波,于是产生了幻灭感。 “我现在像一块又湿又烂的抹布„„”白波这样残酷地剖挖自己,道出了压抑到极点的 极度悲怆,只有像白波那样的艺术家才能说出来。梁白波似乎曾经冲出了困住阮玲玉的社会 樊笼,但是在最后,她和阮玲玉同样被拍岸惊浪撕裂了——她们都有同时代妇女软弱的一面。 写到这里,犹如面对狂风暴雨后的一片落花。 人到老年,常会向佛陀去找寻归宿,想起白波,就想到众生往往缠绕着各种冤孽。 因此,借用李后主宫人把后主生前手写心经舍给寺庙时所写的句子,献给白波:“伏愿 亡者游魂,拈一花而见佛” 谢晋父子那块祖传的“怀表” 作者:张健 谢晋是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到上海做事,于是举家迁居上海。这时,由于 谢晋的母亲非常爱看电影,所以经常带着谢晋去电影院观看,《渔光曲》、《魂断蓝桥》以及 卓别林的电影等都是谢晋爱看的片子。银幕和电影的魅力也深深勾住了谢晋的心,坚定了他 投身艺术的愿望。1941年夏天,他18岁刚读完高中二年级,就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独 自南下,绕道香港、广东、广西、贵阳进入四川,报考了从南京迁往川南江安县的国立戏剧 专科学校。 正是在这所学校,谢晋摸索到了艺术的真谛,并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演出活动。在演出中, 他遇到了一生的知己和伴侣,后来成了他妻子的四川姑娘徐大雯。1947年,谢晋和徐大 雯在上海完婚。一年后,谢晋从重庆中央青年剧社回到上海,在大同电影公司担任副导演,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13 正式开始了电影导演的生涯。 不久,他们的儿子谢衍降生。 谢晋对儿子谢衍十分疼爱,但对他的要求很严。谢衍快上中学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去 看《红色娘子军》,坐在电影院里,他想不到银幕上这个让人热血澎湃的故事,竟然会是父 亲拍的,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像当年的父亲一样,迷上了电影艺术。 《红色娘子军》给谢衍的印象太深了,这部影片很快就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后来获最佳 故事片和最佳导演奖。谢衍是幸运的,刚刚懂事不久,就看到了父亲最为成功的作品。通过 这部影片,谢衍开始朦胧地认识了父亲和导演这个职业。 1964年,父亲拍的又一部电影《舞台姐妹》上映了,这是谢晋导演生涯的一个里程 碑。影片在全国的影响,不亚于《红色娘子军》,每个影院的门口都排起了“长龙”。谢衍看 到这场景,深深地为父亲的成功感到自豪,同时期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 名出色的导演。 电影《舞台姐妹》是谢晋最看重的一部电影,这一题材在他心中酝酿多年,直到196 3年他顶着各种政治压力,才得以拍成。 影片1964年上演,仅仅一年之后,各种消息传来,说影片是大毒草。1966年年 初,“文革”尚未开始,姚文元等一伙儿极左先锋便在上海首先发难,以“批判毒草影片《舞 台姐妹》”为引子,目的是要“揭开一场意识形态中的文化大革命”,这也就是“文革”的前 奏。 一时间,全国“万炮齐轰”大毒草《舞台姐妹》,不久,谢晋在上海最早被批斗殴打, 关进牛棚。 此时,最惨的是谢衍的爷爷。他怎么也不明白,儿子拍的一部深受全国喜爱的电影,突 然成了毒草,而且在全国批判。老人眼见儿子被斗被关,全家的房子被占,长孙又流浪在外, 重重的打击,使他坚持不住了,他偷偷准备了一瓶安眠药,盼望早日解脱。但迟迟未有行动, 因为他还想再见孙子谢衍一面。 谢衍就在这时回到了上海。爷爷见到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他的头,显出少有的宁静和 安详。爷爷最后的心事已了却。当天夜里老人在房中坐在椅子上,服下了那100多片安眠 药,静静地走了。 几年后,1970年那个格外寒冷的冬天,谢衍慈祥的奶奶又从5楼跳楼自杀身亡。 许多年后,当谢衍对父亲说也要走上电影导演之路时,谢晋的眼里不由流出了泪: “孩子,你知道搞电影有多难吗„„”但电影是谢晋的生命,奇冤昭雪后,谢晋又重操 旧业。1980年,谢晋导演了影片《天云山传奇》,一年后,又执导了影片《牧马人》。这 时,他心中最渴望拍的,是一部反映“文革”这场浩劫的影片。终于,在1986年,他成 功地执导拍摄了又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芙蓉镇》。这场戏,他是流着泪拍的。影片上映了, 立刻轰动全国然而,时光无法倒流,快要进入花甲之年的谢晋只能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 他要把“文革”中荒废的时间补回来。他这一生已经与电影结缘了,他还将一如既往地走下 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那场整整延续了10年的噩梦结束了。谢衍又获得了学习的权利。 1982年,谢衍向父亲提出想走出国门,去美国学习电影。谢晋非常高兴,表示坚决 支持儿子去求学。 1983年春,在美籍华裔影星卢燕的帮助下,谢衍赴美学习成行。 当年的秋天,父亲和许多亲朋好友为谢衍饯行。临行前的夜晚,谢晋摸着儿子的头说: “衍儿,别怪你父亲,你父亲拍了一辈子电影,在外的名气很大,但没有给你留下什么钱, 父亲也没有什么钱。如果为钱,你父亲也早就不会拍电影了。这里有件东西,是你爷爷传给 我的,今天我把它传给你„„”谢晋递给儿子的,竟是谢衍最熟悉的那块爷爷的怀表。这块 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一) 14 金怀表是爷爷珍藏也是最喜欢的古董,有百余年的历史。 “文革”抄家,许多值钱的东西和古董都被抄走
本文档为【中国文化界人物纪实文摘0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42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2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2-08-02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