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真实的束缚_虚幻的自由_试论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

真实的束缚_虚幻的自由_试论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

举报
开通vip

真实的束缚_虚幻的自由_试论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真实的束缚 , 虚幻的自由   ———试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彭 贵 菊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 , 批评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 笔者认为 ,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 , 但她的悲剧不仅是女性的悲剧 , 而且是生 命个体在社会规范的制约之...

真实的束缚_虚幻的自由_试论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真实的束缚 , 虚幻的自由   ———试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彭 贵 菊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 , 批评家认为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一篇女权主义作品。 笔者认为 , 虽然故事的主人公是位传统的家庭主妇 , 但她的悲剧不仅是女性的悲剧 , 而且是生 命个体在社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制约之下 , 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作者通过人物的话语特 征、人物的相互关系以及戏剧式的场景描述揭示了女主人公失去话语空间、思维空间直至整个 生存空间的悲剧性主题。 关键词  女权主义  话语特征  人物的相互关系  戏剧式的场景  生存空间   凯特·肖邦 (1851 —1904) 早年并未从 事创作 , 直到 1882 年她丈夫去世后 , 她才 带着五个儿女从新奥尔良回到圣路易城的父 母家 , 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 , 主要从事 短篇小说创作。她的早期作品真实地反映了 新奥尔良地区的风土人情 , 受到读者的好 评 , 但她的后期作品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特别是她的长篇小说《觉醒》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以后 , 各 种批评如潮水般向她涌来。有位评论家说 : “这部小说的主旨无法用适宜于出版的语言 来表述。”连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也说希望 “肖邦女士能用她那流畅华丽的风格写点更 有意义的东西”。但到了 20 世纪末 , 凯特· 肖邦越来越热 , 其小说的闪光点不断被挖掘 出来。 本文所讨论的《一个小时的故事》发表 于 1894 年 , 是她较成熟时期的作品。小说 无论从结构、语言方面 , 还是从创作技巧、 主题深度方面都是一篇上佳之作 , 这也许就 是各种选集争相选登的原因。多数批评家站 在女权主义立场上 , 认为麦纳德太太是被男 权世界所扼杀的女性典型。著名的肖邦评论 家佩姬·斯盖格丝 ( Peggy Skaggs) 就认为肖 邦笔下的女主人公往往过着“双重生活”① , 一个是被社会所接受的作为理想女性的外部 生活 , 一个是被婚姻和男权传统所不容而被 迫转入地下的内心生活。但在解读这篇小说 的时候 , 笔者发现 , 小说家所要呈现的并不 仅仅是女性的困境 , 而且矛盾的另一方也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男权社会。小说通过人物的 ·03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话语特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戏剧式场景 的描述揭示了一个生命个体被一套完整的传 统所包围 , 从而逐渐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的 可悲现实。它实际上是社会人的悲剧。作为 一名 19 世纪的女作家 , 她所表现的却是 20 世纪作家们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 , 这也许就 是她的作品在她有生之年不被关注的原因。 批评家们往往没有把她的作品和现代主题联 系在一起 , 但有的批评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 题。爱米丽·托斯 ( Emily Toth) 在《解读凯 特·肖邦》一书的前言中指出 : “凯特·肖邦 在许多方面都走在时代的前列 , ⋯⋯ , 但 在 1899 年 , 她是个孤独的先行者。”②肖邦 本人也坚决反对给她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 , 她说 :“(我写的是) 揭开了传统面纱的、具 有又微妙又复杂的真实含义的人类生存状 态。”③ 故事的主人公麦纳德太太除了有心脏病 以外 , 过着传统意义上的“美满”生活 : 拥 有温柔、体贴的丈夫和关心她、爱护她的亲 人朋友 , 物质上仿佛也没有什么问题。但 是 , 她的一举一动 , 包括语言和思维 , 完全 按照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式进行。与此同 时 ,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 她又有着心灵和肉 体的特殊诉求 , 但这种特殊诉求与传统的伦 理道德范式产生了冲突 , 这种伦理道德范式 本身也对生命个体的诉求漠视和贬斥。为了 不被这个社会所同化和吞没 , 保持自己的个 性化生存方式 , 她本能地抗拒改造、同化自 己的外力 , 但在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 中 , 她的这种抗拒是没有多少成功机会的。 小说作者通过小说人物的话语特征、相互关 系以及戏剧式的场景描述揭示了女主人公渴 望独立和自由 , 又逃不出被社会所吞没和同 化的必然结局。 一 话语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麦纳德太 太在交际中表现出了话语权利丧失的表征 , 而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事实 , 揭示了女主 人公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她所处的社会传统 中失去话语空间的本质。 小说的开头一句话使用了两个动词而没 有给出明确的动作行为者④ , 虽然读者可以 推测出动作的行为者是麦纳德太太周围的 人。这一句话还暗示了有关麦纳德太太的信 息 , 如她的心脏病、她的不堪一击 , 这都是 她周围人的共识。叙事者在这里勾画出了一 个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麦纳德太太 , 她的这 种身份与实际上的麦纳德太太之间的差距越 大 , 她和周围人的沟通就越困难。 她丈夫遭遇车祸的消息是她姐姐约瑟芬 告诉她的。在语言的平面上 , 这两姐妹是一 样的 , 但在意识的平面上 , 她们却有不同。 约瑟芬的告知方式是传统的 , 即在宣告噩耗 时 , 她的话语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 而这种话语方式使得她的话语产生了言外行 为⑤ , 那就是对听话人形成期许的压力 , 使 其对说话人的态度产生认同。根据传统的伦 理道德观念 , 麦纳德太太只能选择认同 , 这 样她才能被认为是和她姐姐处于同一语境 , 并遵守了会话的合作原则⑥ , 也符合传统伦 理对“好太太”的期望。她无法做出有背传 统的其它选择 , 于是 , “她突然哭了起来 , 一下子重重地倒在她姐姐怀里。”⑦这正是她 姐姐和其他人所期望的 , 也是合乎传统伦理 的 , 但这不是她心灵的自主选择。 当她独自一人回到房间时 , 她那被深深 压抑的自我做出了最强有力的挣扎。此时的 麦纳德太太几乎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她并 不明白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 只是本能 地感觉到获得自由的快乐。即使在此时 , 传 统婚姻道德的暗示作用并未消失 , 她微弱的 意识还在不停地警告那些离经叛道的本能反 应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念头。当她不由自主 地喃喃道 :“我自由了 ! 我自由了 ! 我自由 ·131· 真实的束缚 , 虚幻的自由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了 !”⑧时 , 她的声音压得低低的 , 只有她自 己能听到。 故事的结尾 , 麦纳德太太还没来得及说 出一个字就去世了。匆忙赶来的医生说 : “她死于心脏病突发 ———是高兴所致。”⑨在 这里 , 医生不仅把握了技术的话语权利 , 也 主动迎合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期许。因为叙事 者让读者走进了麦纳德太太的内心世界 , 所 以读者完全明了她的死完全可能有其它原 因 , 而麦纳德太太已不可能为自己正名。 小说中麦纳德太太所讲的具有交际功能 的话只有一句 : 她将自己反锁在房里 , 她姐 姐在门外求她开门 , 她说 :“走开 , 我没 事。”⑩在一般语境里 , 这句话至少有三个功 能 , 即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指示功能。麦 纳德太太希望这三种功能都能够实现 , 因为 她正“从大开的窗户那里吸吮生命的甘泉 呢”λϖ , 她渴望那种自由的感觉更持久一些 , 而不被人打扰。但在姐姐约瑟芬的语境里 , 这句话只有一种功能 , 即表情功能。她认为 那只是妹妹绝望时的歇斯底里 , 而说话者赋 予话语的意义却被消解了。于是 , 她更加坚 决地求妹妹开门。 麦纳德太太的话语权利丧失有两方面的 成因 : 一是其不合传统伦理道德的观念使其 话语内容成为一种“禁忌”; 二是其生命的 本能与社会规范相矛盾 , 使其语境与他人语 境不同步 , 造成其话语功能的瘫痪。丧失了 话语权利的麦纳德太太自然丧失了作为生存 空间之一部分的话语空间。 二 凯特·肖邦早年曾写过一个短篇 , 名为 《解放 : 生命的寓言》。 ( Emancipation : the Life Fable , 1870)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叫“冈 果”的动物。它出生在一个笼子里 , 在它成 长的过程中 , 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一 天 , 它一觉醒来 , 发现笼子的门没有关 , 它 平生第一次走出了这个笼子 , 感受到了自 由。是继续留在笼子里过无忧无虑的生活 呢 , 还是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逃出去获得自由 呢 ? 它选择了后者。尽管它尝遍了生存的艰 辛 , 但它再也不想回到笼子里去了。这篇小 说一开始并未引起批评家的重视 , 可读过肖 邦其它作品的人都知道 , 小说家一次又一次 地回到这个主题上来 , 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诠 释着这一生命的寓言。不过 , “冈果”的性 别是模糊的 , 而在她的其它作品里 , 故事的 主人公多半是女性。 麦纳德太太和她周围人的关系和“冈 果”同它的照料者的关系有相似之处。她的 “笼子”就是她生活的社会 , 那些传统的伦 理道德规范犹如一根根铁栏一样限制着她的 自由。虽然她的生命得以延续 , 但她的生存 空间却是狭小的 , 渴望自由的灵魂是痛苦 的。她丈夫的突然死亡让她一下子窥见了 “笼子”的出口 , 开始梦想着逃走后的美好 生活。 同其它小说相比 , 《一个小时的故事》 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但在拓展主题方 面 , 这些人物关系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 因为 作者采用了戏剧反讽的手法 , 强化了这些貌 似完美的人物关系呈现出的荒诞色彩 , 突出 表现了麦纳德太太被异化为一个失去判断力 的“非人”的悲剧性现实。 和麦纳德太太有着最直接关系的是她的 丈夫布莱特利·麦纳德。他被塑造成一个温 柔、体贴、勤勤恳恳的好丈夫 , 他看着太太 “总是笑眯眯的”λω。麦纳德太太也承认她有 时候是爱他的。按传统的道德观念 , 这对夫 妻的婚姻无疑是美满的 , 麦纳德太太周围的 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 同时 , 他们也断定她肯 定很幸福 , 从而对她的真实生存状态视而不 见 , 她周围没有一个人了解她对婚姻的内心 感受 , 包括与她朝夕相伴的丈夫。甚至连麦 纳德太太本人对自己的“非人”生存状态也 ·231·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 20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没有自觉的意识。她只知道自己有“病”, 而且希望此病能早日夺去自己的生命 , 这种 厌世感正是来源于她潜意识中对逃避束缚的 渴望 , 而她的意识里对此却没有也不可能有 清醒的认识。她的意识只能被动地认同人们 对传统的好太太的期许。 麦纳德先生的突然死亡让麦纳德太太感 到了“笼子”的存在和逃走的可能 , 尽管她 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她对突如其来的被解放 的感觉不知所措 : “她感到某种东西正在降 临 , 她担心地等待着。那是什么呢 ? 她并不 知道。它太复杂、难以捉摸、不可名状。她 感觉到它的存在 , 它正从天空 , 穿过空气中 的歌声、鸟语和五颜六色来向她匍匐过 来。”λξ这正是她那长期被禁锢的思维缓慢苏 醒的真实写照。 姐姐约瑟芬和朋友里查兹分别是麦纳德 太太亲戚和朋友的代表。他们对她的关心和 爱护可谓无微不至。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主 观的 , 缺乏心与心的交流和对生命个体的关 注 , 它在客观上进一步模糊了她的视线 , 使 她的自我意识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麦纳德太太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用“爱” 打扮起来的牢笼里 , 慢慢成为“爱”她的人 们的“宠物”, 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一切 , 传统的观念代替了她的思维和判断 , 作为一 个生命个体所应有的思维空间对她来说已不 复存在。 三 该小说展现了三个戏剧式的场景 , 作者 对这三个戏剧式场景的描述是匠心独运的。 “噩耗传来”的场景应该是在客厅里 , 有三 个人物在场 : 麦纳德太太、约瑟芬、里查 兹。约瑟芬和里查兹先告诉了麦纳德太太她 丈夫遭遇车祸的不幸消息 , 又极力安慰她。 从物理空间上看 , 这是一个较大的房间 , 又 有亲人、好友陪伴身旁 , 但麦纳德太太坚持 “独自一人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 不许任何人 跟着她”, λψ这多少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悬 念。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展开 , 读者不难理 解 , 麦纳德太太的离去其实质是一种对外部 压力的本能的逃避。我们知道 , 客厅是人们 进行社会活动的地方 , 显然对于麦纳德太太 来说不够私密 , 因为在她内心除了悲痛以 外 , 还有不便公开的情绪 , 她个性的、心灵 的以及不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一切在这里都 会感觉到不能承受之重 , 于是 , 她本能地逃 离了这里。 “感受自由”的一幕发生在麦纳德太太 自己的房间里 , 人物只有麦纳德太太一个 人。作者这一次在“布景”上下了很大的工 夫。只见“窗户大开着 , 窗前有把舒适的大 躺椅”。λζ麦纳德太太就坐在这把躺椅上 , 读 者通过她的眼睛看到了窗外的景物。 她看到在她房前的广场上 , 树梢在春风 里轻轻摇动 , 空气中弥漫着雨的气息。 屋外的大街上 , 一名小贩在沿街叫卖。 她隐约听到远方有人在唱着一首歌 , 屋 檐下无数的麻雀在欢快地叫个不停。 ⋯⋯在她家窗户的两边 , 层层叠叠的云 团间露出了片片蓝天。λ{ 这是她常常看到的景物 , 并非突然才有 的 , 但此时此刻 , 它们有了特别的含义。在 麦纳德太太的眼里 , 它们成了生命和希望的 象征 , 她的所有感觉仿佛在一瞬间复活了。 读者很自然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突然晴朗起来 的心情以及短暂的角色转换 : 她已是一个热 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命个体 , 而那个循规 蹈矩、苦捱时日的家庭主妇已不复存在。她 的世界突然变大了 , 也有了色彩。束缚她的 锁链在慢慢滑落。发生在这一时刻的这种突 然的转变很自然地带上了虚幻的色彩 , 读者 意识到这更像是麦纳德太太的一个梦。 ·331· 真实的束缚 , 虚幻的自由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意外结局”的场景又转到了客厅里。 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到齐了。麦纳德太太仍 处于半梦半醒状态 , 只见她“她不知不觉间 把自己当成了胜利女神 , 目光中露出非常得 意的神色”λ| 。她搂着姐姐的腰正要下楼 , 里查兹在楼梯下面等着。这时 , 有人在用钥 匙开门 , 进来的是侥幸躲过车祸的麦纳德先 生。约瑟芬尖叫一声 , 里查兹急忙试图挡住 麦纳德太太的视线。不幸还是发生了 , 麦纳 德太太当时就离开了人世。 这个看似意外的结局 , 实际上是作者精 心营造的。女主人公梦醒时分的痛楚甚至可 以说服读者 , 死亡是她最好的逃脱方式 , 但 这种方式本身也是传统道德所不能接纳的 , 所以 , 作者给她的结局的实际意义做了很好 的伪装。 这三个戏剧式场景的循序描述 , 一环扣 一环地为我们展示了女主人公作为一个生命 个体生存空间的被压缩直至完全丧失 , 很好 地升华了这一悲剧性主题。 综上所述 , 笔者认为 , 由于凯特·肖邦 是位女作家 , 而她笔下的主人公又多半为女 性而将她定位为女权主义作家似乎有失偏 颇。实际上她的视野要宽阔得多。她的题材 的局限性和她本人的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她早年丧父 , 同妈妈和祖母住在一起 , 20 岁时远嫁他乡 , 丈夫是个商人 , 离多聚少 , 结婚十多年丈夫就去世了 , 所以 , 她最熟 悉、了解的人群就是女性 , 她写得最多的也 是女性。但是 , 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位只关心 女性问题的作家 , 她只是借助女性形象表现 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其实 , 作为作家 的凯特·肖邦在她创作的鼎盛时期几乎被社 会剥夺了创作的空间 , 可怕地印证了她曾经 反复揭示过的主题思想。她的长篇小说《觉 醒》招来读者和批评家们激烈的批评 , 此 后 , 出版商都不愿出她的作品 , 一个才华横 溢的作家就这样从美国的文坛上消失了。著 名文学批评家拉瑟尔·齐夫 (Lazar Ziff ) 不 无遗憾地说 :“(她) 知道她生活的社会不会 容忍她的质询。她在新世纪到来时忍气吞声 的沉默对美国文学是个损失 , 这损失同克莱 恩 (Stephen Crane) 和诺里斯 ( Frank Norris) 的英年早逝一样严重。20 世纪开始时 , 她 还活着 , 但受到一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社会 的沉重打击 , 她哑巴了。”λ} 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 , 她为 20 世纪美国文学开了先河。 ① Peggy Skaggs , Kate Chopin , Boston : Twayne , 1995 , p . 42. ② Emily Toth , Unveiling Kate Chopin , Jackson :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 1999 , p . xix. ③ A. B. Howard , A Woman Far Ahead of Her Time , Pub2 lished on - line by the Great Plains Chatauqua Society , July 1997. ④ 英文原文是这样的 : Knowing that Mrs. Mallard was af2 flicted with a heart trouble , great care was taken to break to her as gently as possible the news of her husbandpis death. ⑤⑥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 1989 , 第 76、146 页。 ⑦⑧⑨⑩λϖ λωλξ λψ λζ λ{ λ|  Charles H. Bohner , ed. , Clas2 sic Short Fiction , Englewood Cliffs : Prentice2Hall , 1986 , pp . 202 - 203.λ}  Larzar Ziff , The American 1890s : Life and Times of a Lost Generation , New York : Viking , 1966 , p . 305. [作者简介 ]  彭贵菊 , 文学硕士 , 广东工 业大学外语系讲师。 责任编辑 : 张晓静 ·431· 外国文学评论  No. 1 , 2003
本文档为【真实的束缚_虚幻的自由_试论凯特_肖邦的_一个小时的故事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37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9-03
浏览量: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