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隆溪先生学术

张隆溪先生学术

举报
开通vip

张隆溪先生学术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 ——— 管窥张隆溪先生的中西文化研究 蒋洪新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摘要 :张隆溪先生为学 界 贡献了大量富有真知灼见的中西文化研究 论著。本文主要 从三方面 展开: 一、结合其学术生涯,探讨他贯 通中西的学 术积淀 ; 二、研读其学 术论 著,求索他 跨文化研究的 视角; 三、比照中西 比较 文学的 现况,勾稽 其学术贡献。 关键词 :张隆溪 ; 钱钟书 ; 中西文化研究 Abstract :Zhang Longxi has published ...

张隆溪先生学术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 ——— 管窥张隆溪先生的中西文化研究 蒋洪新 (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摘要 :张隆溪先生为学 界 贡献了大量富有真知灼见的中西文化研究 论著。本文主要 从三方面 展开: 一、结合其学术生涯,探讨他贯 通中西的学 术积淀 ; 二、研读其学 术论 著,求索他 跨文化研究的 视角; 三、比照中西 比较 文学的 现况,勾稽 其学术贡献。 关键词 :张隆溪 ; 钱钟书 ; 中西文化研究 Abstract :Zhang Longxi has published many insightful writings on Chineseand Westerncul- ture .The paper is to study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perspective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studies on Chineseand Westernculture . Key words:Zhang Longxi;Qian Zhongshu;research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6101(2013)-01 -0113 -10 在 1980 年代 ,笔者有一天逛书店买到一本三联书店出版的 《二十世纪 西方文论述评 》。该书并不厚 ,便于携带 ,对西方现代的各种文学批评流派 做了言简意赅的述评 ,在有限的篇幅里 ,不隅于理论的绍介 ,而对每一流派 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批评 ,并常常能举出中国古典文论中相关或类似的说 法与之比较 。在当时这是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本介绍西方文论的著作 ,张 隆溪这个名字立即被笔者记住了 。后来国内出了许多关于现当代西方文 论方面的书 ,书的厚度与装帧的漂亮都超过此书 ,但读起来总感觉不如张 著深入浅出和让人茅塞顿开 。1990 年代初笔者在中国社科院念博士时读 到张隆溪的英文著作 《道与逻各斯 》,才知道他在大洋彼岸为东西方比较 文学做出了新的贡献 。以后张隆溪的著作一直成为笔者研读与教学的参 考书 。孟子云:“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本文通过书里书外的 事谈谈笔者所了解的张隆溪与中西比较文化研究 。 张隆溪少年求学时期正赶上举国上下闹所谓文化大革命的荒唐岁月 , 大好的时光被白白耽误 。张隆溪能成为今天的张隆溪 ,多亏了在那特殊年 代他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停歇 。那个年代不但物质生活极度贫乏 ,精神生活 对于有思想的青年人来说也极为枯竭 。他中学毕业后插队到农村 ,他自己 说:“从 1969 至 1972 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三年里 ,有许多和我一样的的知 青对书本和知识 ,都有如饥似渴的追求 。”[1:154]爱读书的人没有学上 , ·311· 蒋洪新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 甚至找些好书读都不容易 ,对于酷爱西方文学的张隆溪而言要弄到原版的 外国书更是困难 。他自述在下乡做知青时 ,有一次他的中学英文老师潘森 林先生将抄家劫余的两本书送给他 ,一本是希腊罗马文学的英译 ,另一本 是英美文学选读 。张隆溪如获至宝 ,在微光如豆的煤油灯下诵读至深夜 。 下乡 3 年他白天种地 ,晚上苦读 ,靠煤油灯的墙壁被油烟熏成黝黑 ,积了厚 厚一层油灰 。 韩愈《进学解 》有名句:“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用 来形容此时的张隆溪的勤学是恰如其分的 。1972 年春天 ,他从四川德昌 的山村调回成都 ,在某车队当修理工 。他每天背着书包上班 ,一有空隙 ,洗 去满手油污 ,开卷就读 。经同事介绍他认识了解放前曾在 《中央日报 》当 过记者的欧阳子隽先生 ,欧阳先生藏有很多英文原版书 。他结识张隆溪时 还不敢相信 ,在如此动乱岁月还有这样好学的年轻人 ,且居然能翻译莎士 比亚的十四行诗 ,因此跟张隆溪成为忘年交 ,他一屋子的英国文学经典书 也就成为张隆溪的精神食粮 。在大家不读书而且缺书的年代 ,张隆溪却较 为系统地阅读了莎士比亚全集 、乔叟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 》、弥尔顿的 《失 乐园 》、19 世纪浪漫主义诗人 、小说家和散文家的主要作品 。他还从欧阳 先生那里借阅到钦定本 《圣经 》、泰纳的 《英国文学史 》、帕格瑞夫 (F.T. Palgrave)所编的《英诗金库 》(The Golden Treasury)。这些书是张隆溪最好 的朋友 ,似乎冥冥之中专门为他准备的 。张隆溪本人后来深情地回忆说 : “我永远感谢欧阳先生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为我打开书的宝藏 ,提供精神的 食粮 ,这对我后来的发展 ,的确起了关键作用 。”[1:157]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中国的历史在 1977 年翻开了新的一页 ,张 隆溪在恢复高考后报考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 ,结果在 与众多高手较量中摘得第一名 。李赋宁先生生前有一次跟我闲聊时 ,提到 文革后北大西语系 1978 年第一次研究生招考 ,那一批人中有许多优秀人 才,其中四川来的张隆溪惹人注目 ,他没有读大学 ,靠自学直接考 ,口笔头 功夫俱佳 。李先生当时没有谈自己的伯乐之功 。后来他归道山后 ,我读到 他的《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 》,其中有回忆文字 :“许同志 把张隆溪的作品拿给我看 ,问是否能达到北大英语系硕士研究生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我看后 ,立即鼓励他报考 。他那年 31 岁,考试成绩在第一次录取的 12 名 硕士生中名列第一 。”[2:146]到北大读书应该说是张隆溪人生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 ,在这里不但有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藏书 ,而且名家云集 。 西语 系当时有朱光潜 、杨周翰 、李赋宁 、赵萝蕤 、田德望等著名教授 ,还有外籍教 员。当时朱光潜先生年事已高 ,基本上息事谢客 ,但对张隆溪厚爱有加 ,视 为家人 ,张经常径直上楼到朱先生那间小书房 ,跟朱先生面谈 。朱先生的 美学思想影响了他日后的文学批评 ,更重要的是朱先生对学问一丝不苟 、 坚持真理的精神也给他留下永久的影响 。他在《美的追求 :怀念朱光潜先 ·411· 中国比较文学 2013 年第 1 期 (总第 90 期) 生》中写道 :“如果说虚怀若谷是朱先生为人治学中一种美德 ,那么作为一 位严谨的学者与理论家 ,他还有也许更为可贵也更具特色的一面 ,那就是 在重大学术问题上绝不盲从任何人 ,对自己认为错误的意见绝不妥协 。” [3:159] 张隆溪这样赞扬朱先生 ,他自己也是像朱先生那样身体力行的 。 我们从他与中外名家 ,如与德里达 、于连以及围绕钱钟书的学术论争中 ,都 可以发现他的严谨治学与坚持真理的精神 。 美国加州大学叶扬教授是张 隆溪哈佛大学博士同学 ,曾形象地描绘张隆溪的学术性格 :“隆溪的性格我 是了解的 ,他像孟子所说的 ‘千万人吾往矣 ’。”张隆溪与朱先生的交往 ,不 但学到了朱先生的学问品格 ,而且熏陶了研究学问的方法 。他说:“那是我 做北大研究生时 ,中文系的好友钟元凯君想向朱先生请教有关形象思维的 几个问题 ,我们一起去找朱先生谈 。 谈话涉及的内容很多 ,使我最感惊讶 的是朱先生由一个问题发挥出去 ,谈到许多别的问题 ,引我们涉及许多别 的内容 ,在已经愈走愈远的时候 ,又会突然把话题拉回到出发的那一点 ,说 明开头讨论的问题 。”[3:169 -170]朱先生这种以点带面 、形散神不散探 讨问题的方法 ,在张隆溪许多文章以及学术演讲中也能一睹风采 ,如在《同 工异曲 :跨文化阅读的启示 》一书几个篇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 ”跨文化阅 读的启示 ;“这柔弱的一朵花细皮娇嫩 ”:药与毒的变化之理 ;“反者道之 动”:圆、循环与复归的辩证意义 。张隆溪在北大读研究生阶段 ,还有幸结 识了钱钟书先生 ,他视之为一生的宝贵财富 。钱钟书中西交汇的治学方法 对张隆溪影响至深 ,在张隆溪在纪念钱钟书先生百年诞辰时他曾在 《中西 交汇与钱钟书的治学方法 》一文中写道 :“在近代学人中 ,钱钟书先生堪称 是真正了解中学与西学 ,以其独特方式探讨中西学问的大学问家 。⋯⋯ 因 为他以典雅的文言撰写学术著作 ,却又大量引用西方著述 ,以中西之具体 比较来阐发中国古典著作的思想意蕴 。这就是钱先生 《谈艺录 》序所谓 ‘颇采二西之书 ,以供三隅之反 ’的治学方法 。这一方法并非只是征引文 献的范围扩大而已 ,而是在东西方很不相同的文化传统中 ,发现其间出人 意表之契合相通之处 。中国不仅古人学人不通外文 ,就是现代学者对西方 典籍也了解有限 ,而且通外文往往限于英文或法文 ,能兼通德 、意、西、拉丁等 多种文字 ,则非常少见 。打通中西文化传统 ,在极为广阔的学术视野来探 讨人文学科的各方面问题 ,可以说是钱钟书治学方法最重要的特点 ,也是 他对中国现代学术最重要的贡献 。”[4:279 -280]张隆溪抓住了钱钟书治 学的精髓 ,并以此为学习楷模 。钱先生有雄厚国学功底 ,并通数国语言 ,张 隆溪也是博通古今中外 。我多次听他演讲 ,中英文流畅优美 ,引用德文 、法 文为例证时皆用原语 。他的几部英文著作在英语世界赢得了很好反响 ,钱 先生在世时已对他评价很高 ,若看到他今天的成就更会自豪 。张隆溪传承 钱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方法并将其发扬广大 ,这里限于篇幅 ,不做细论 ,简而 ·511· 蒋洪新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 言之 ,至少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找到他与钱钟书之间的关联 :其一 ,钱钟书融 通东西 、跨越学科的学术功力与广阔学术视野在他身上充分展现 ;其二 ,钱 钟书正直孤傲 、一生为学的学术品格在他身上圆满再现 ;钱钟书博采中西 、 具体入微 、反对空疏的文风在他文章里重生 。当然 ,钱钟书的许多丰富深 邃的思想以片断方式展开 ,到了张隆溪这里被深入挖掘 ,变得更丰富了 ,形 成系统 ,其学术生命力勃勃荣发 。 从 1981 年北大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起 ,张隆溪就参加了季羡林先生 发起的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小组 ,该小组由季羡林 、李赋宁 、杨周翰 、乐 黛云和张隆溪组成 。那时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才刚刚起步 ,张隆溪充 满热情来做拓荒工作 ,他主编了两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研究著作 ,一是 《比较文学译文集 》(1982 年),二是《比较文学论文集 》(1984 年,与温儒敏 合编 )。1983 年 10 月,张隆溪来到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 由于他在文革 10 年中的自学和北大 5 年的积累 ,他到哈佛做研究生在阅 历与学识上不逊于周围同学 ,一些美国学者倒把他当做来自北大的学者 , 而不仅是研究生 。在哈佛 6 年 ,他有充足的时间潜心读书 ,而且读到了大 量国内没有读过的书 。这里还有世界一流的名师 ,他说:“在哈佛上课得益 很多的是听一些造诣精深的学者讲他们自己最深入的研究 。如詹姆斯 · 库格尔 (JamesKugel)讲《圣经 》与文学批评 ,芭芭拉 ·卢瓦尔斯基 (Barbara Lewalski)讲弥尔顿 《失乐园 》,杰罗姆 ·巴克利 (Jerome Buckley)讲维多利 亚时代文学批评 ,克劳迪奥 · 纪廉 (Claudio Guillen )讲比较文学 ,斯坦利 ·卡维尔 (Stanley Cavell)讲莎士比亚和精神分析等 。⋯⋯ 此外还有一些 教授 ,虽然我没有正式上他们的课 ,但平时却颇多交往 ,得益很多 。如英文 系的丹尼尔 · 爱伦 (Daniel Aaron)和摩顿 · 布隆菲尔德 (Morton Bloom- field )教授 ,人类学系的张光直教授 ,东亚系的史华慈 (Benjamin Schwartz) 教授等 。斯拉夫语系尤里 ·斯垂特尔 (Jurij Striedter)教授生在俄国 ,长在 德国 ,曾做过伽达默的学生 ,以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理论著 名。他知道我对阐释学有兴趣 ,愿意指导我的博士论文 。尤里熟悉文学理 论,做事一丝不苟 ,思想清晰而讲究逻辑联系 ,对我帮助很大 。”[5:49 - 50]他还有幸在耶鲁见到德里达先生 ,并与他就 “道与逻各斯 ”等学术问题 交谈两三小时 。 在哈佛学习期间 ,德国的阐释学大师伽达默恰好在邻近的 波士顿学院讲学 ,曾与他探讨阐释学问题 。这次见面与交谈坚定了他从中 西比较的角度来深入开展阐释学研究 。1992 年在哈佛举办的一次学术会 议上 ,他和王元化先生一见如故 ,此后有书信交往与面谈 。在哈佛阶段 ,张 隆溪已经在美国的 《批评探索 》、《比较文学 》、《得克萨斯语言文学研究 》等 刊物发表文章 ,并受邀到宾夕法尼亚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等作学术演讲 。 1987 年他在哈佛大学写博士论文时 ,同时在哈佛教专修西方文学二年级 ·611· 中国比较文学 2013 年第 1 期 (总第 90 期) 的学生的文学课 ,这在留学生中亦是非常之例 。1989 年哈佛毕业后他在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任比较文学系教授 ,在那里工作近 10 年,并努力使东西 方比较成为该校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在研究方面 ,他有许多文章在 美国学术刊物发表 ,还出版了几部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 :1992 年英文著作 《道与逻各斯 》(The Tao and the Logos)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书 1997 年由韩国延世大学郑晋培译成韩文在首尔出版 ,1998 年四川大学冯川中 文译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 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重印 。1998 年 《强力的对峙 》(Mighty Opposites)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 年,张隆 溪在美国生活 15 年之后回到中国香港 ,受聘在香港城市大学担任比较文 学与翻译讲座教授 ,继续做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2001 年,他在香 港城市大学创办跨文化研究中心 ,并主编英文杂志 Ex-Change。在该中心 5 年中 ,他邀请了国内外一大批知名学者来香港城大做学术交流 。2005 年 是张隆溪学术上颇有成果的一年 ,是年 2 月底至 3 月初 ,他应加拿大多伦 多大学邀请作了 4 次亚历山大演讲 ,这个讲座传统是由治英国文学的欧美 名家主讲 ,能受邀参加的莫不引以为荣 。张隆溪是该讲座设立以来唯一受 邀的亚洲学者 。他的演讲内容集成 《异曲同工 :跨文化阅读启示 》(Unex- pectedAffinities:Reading acrossCultures)一书 ,于 2007 年由多伦多大学出版 社出版 ,中文版 2006 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了他的 《中西文化研究十论 》,包含了 10 篇讨论中西跨文化研究问题 的文章 ,以具体的论题来论证东西方跨文化研究的价值 。这一年他的第 3 本英文著作 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讽寓解 释:论东西方经典的阅读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探讨 何以经典往往有超出字面意义的讽喻解释 ,这种解释的性质如何 ,其阐释 方法有何特点 ,文本字面的本意与引申意之间关系如何 ,讽寓解释有何影 响等等 。香港城市大学在 2007 -2008 学年设立了全校教员公开竞争的研 究奖 ,他获得了大奖 。2008 年,台湾文化界著名出版家赫明义先生为他出 版《无色韵母 》(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社 ),张隆溪在这本书里以简短的篇幅 、 散文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来谈中西文化比较 。2009 年 5 月,张隆溪在复旦 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 该书作为教材 ,简明扼要 ,注重 介绍比较文学的学科历史和研究方法 ,注意把我们的研究与国际比较文学 的历史和现状结合起来 ,确实能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实用研究方法 ,并 为读者提供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外文基本书目 。在目前比较文学教材较 为泛滥的情况下 ,张隆溪这本薄册子可以说切实有用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觉。2009 年春节刚过不久 ,张隆溪的学术生涯上又添喜讯 ,他被选为瑞典 皇家人文 、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 。这是一项极高的学术荣誉 ,入选的 外籍院士有 39 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欧美学者 ,亚洲人只有 2 人。2010 年 5 ·711· 蒋洪新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 月,张隆溪出版 《灵魂的史诗 〈失乐园 〉》(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社 )。近年来 他还在为跨文化交流做两件了不起的工作 :一是参与一部文学世界史撰 写。以往的世界文学史著作 ,基本上是欧洲文学史 ,或以欧洲文学为主 。 2004 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了一个文学世界史写作的国际研讨会 ,会上确 定了一个彻底打破欧洲中心主义 、从世界不同文学传统出发撰写一部新的 文学世界史的想法 。会后成立了一个由 10 位有影响的国际学者组成的核 心小组 ,张隆溪为其中之一 。他们打算撰写一部四卷本的世界文学史 ,预 计 2013 年左右由 Blackwell 出版社出版 。另一项工作是将中国学者用中 文写的有影响的学术著作翻译成英文 ,介绍给西方学界 。2007 年 6 月,欧 洲布里尔出版社 (Brill )聘请他和德国学者施耐德 (Axel Schneider)共同主 编“布里尔中国人文学术丛书 ”。张隆溪为这套丛书写了一篇总序 ,指出 西方学界不能再忽略中国学者的学术成就 [5:115]。 目前这套丛书已出 版部分译著 。2010 年 5 月 ,美国《新文学史 》(New Literary History)邀请张 隆溪担任顾问编辑 。该杂志在美国人文学科杂志中享有极高声望 ,其顾问 编辑包括詹姆逊 (Fredric Jameson)、乔纳森 ·卡勒 (Jonathan Culler )、伊琳 ·希苏 (Helene Cixous)等知名学者 。2010 年 8 月,在韩国首尔召开了国际 比较文学学会第 19 届大会 ,张隆溪获选为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委员 。 张隆溪不但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与跨文学交流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 ,而且 他在理论建设上为中西文学比较以及跨文学的比较研究做出了令人瞩目 的成绩 。 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世界主义的视域 ,来看待和思考各民族的文 学和文化 。在当今 ,尤其要注意打破欧洲中心和西方中心的眼界 ,以全球 的眼光和多元的视野去看待世界文学 。此外 ,从事比较文学的人必须要打 破学科之间壁垒 ,诚如钱钟书所言 :“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峻局限 ,我 们为方便起见 ,只能把研究领域圈得愈来愈窄 ,把专门学科分得愈来愈细 , 此外没有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 所以 ,成为某一门学问的专家 ,虽在主观上是得意的事 ,而 在客观上是不得已的事 。”[6:113]当代的学术发展 ,在张隆溪看来 ,有两 个趋势愈见明显 ,一方面诚如钱先生所云专门学科愈分愈细 ,另一方面又 逐渐有分而复合的趋势 ,即跨学科或科际整合研究的出现 [3:2]。 鉴于 此,他主张向朱光潜和钱钟书那样的前辈学人学习 ,要有开阔的眼光与胸 怀,绝不以某一门学问的专家为满足 ,而应超越学科 、语言 、文化和传统的 局限 ,由精深而至于博大 ,由专门家而至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所谓通人 。他 在《道与逻各斯 》中说道 :“打破学术领域的疆界 ,跳出自己熟悉的蓬篙而 看到更大的天地 ,尽管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世界中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冒 险,但在我看来却似乎始终是一件值得尝试的事情 。”[7:11 -12]他在《同 工异曲 :跨文学阅读的启示 》一书中说得更为晓畅与富有警示作用 :“在今 ·811· 中国比较文学 2013 年第 1 期 (总第 90 期) 日的学术环境里 ,知识的发展已分门别类到相当细微的程度 ,不同门类的 知识领域之间又各立门户 ,壁垒森严 ,结果是学者们都不能不成为专治一 门学问的专家 ,眼光盯住自己专业那一块狭小的地盘 ,不愿意放眼看出去 。 专家们往往眼里只有门前草地上那一两棵树 ,看不到大森林的宏大气魄和 美,反而对森林抱有狐疑 ,投以不信任的眼光 。”[8:2]然而 ,涉及东西文学 或文化的比较研究 ,有两种倾向需厘清与批判 。一是文化对立说和文化相 对主义 。持文化对立说或者不通论者 ,认为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鸿沟无法 跨越 ,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尽量夸大 ,使二者形成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 ,东西 方完全没有任何比较的可能 。 然而除专家们对范围广阔的比较普遍表示 怀疑之外 ,东西方比较研究还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 ,那就是有许多人 ,包括 许多学者 ,都常常习惯于把东方 、西方或东方人 、西方人当成建构思想的概 念积木块 ,粗糙笼统地积累起来思考 ,而得出简单化 、脸谱化的结论 ,抹杀 个人的种种差别 ,把具体的个人都归纳在东方和西方 、东方人和西方人这 类粗鄙的概念积木之下 [8:2]。 根据多年的治学经验 ,张隆溪发现 :勇气 与眼界往往成反比 ,见识越小 ,胆子越大 ,越敢于一句话概括东方 ,再一句 话又概括西方 ,把东西方描述成黑白分明 、非此即彼的对立 [9:48]。 在张 隆溪看来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当然存在差异 ,可是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 文化之间 ,也存在于同一文化之内 。在同一传统甚至同一时代的诗人和作 家们之间 ,也有各种差异 。文化的完全同一和文化的绝然对立 ,都是骗人 的假象 [8:3]。在西方汉学和整个亚洲研究中 ,文化相对主义可以说在当 前占主导地位 ,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的会刊 《亚洲研究学报 》的主编巴克 (David D.Buck)在 1990 年代一篇引言中指出 ,文化相对主义是美国大多 数亚洲研究者所抱的信念 ,他们怀疑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 “存在任何概 念上的工具 ,可以用不同人都能接受的方式理解和解释人之行为和意义 ” [10:3]。这样一来形成了张隆溪所定义的 “文化的封闭圈 ”,汉学家们往 往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它与西方文化之差异 ,使汉学界成为西方学界 一个少人问津的角落 ,一个汉学家们自己关起门来说话的小圈子 ,与其他 方面的文化研究隔得很远 [3:3 -4]。另一种是要警惕 “东方文化优越论 ” 的陷阱 。西方理论家们在对西方传统作自我批判的同时 ,往往把中国或东 方浪漫化 、理想化 ,强调东西文化的差异和对立 ,把中国视为西方的反面 。 张隆溪提醒国人一定要首先清点一下自己的家当 ,切不可夜郎自大 ,把别 人的迷魂药当做宝贝 。中国自上世纪初到现在都不乏高歌猛进者 ,断言 “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1:7]。“人类的前途岌岌可危 , 只有中国传统即东方文化历来提倡的 ‘天人合一 ’,庶几可以对症下药 ,拯 救濒于灭绝的自然和人类 。”[3:8]这固然可以满足国人的虚荣心 ,但理论 依据与现实的可能在哪里 ?张隆溪在他与德里达等许多西方学者的对话 ·911· 蒋洪新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 以及一系列论文和著作中 ,都以具体的例证来正本清源 。① 那么 ,理清这 些重要的理论分歧之后 ,我们以何种方法或者途径来展开跨文化的比较与 研究呢 ?这是一个横亘在众人面前的难题 。张隆溪认为 :要展开东西方的 比较研究 ,首先必须克服将不同文化机械对立的倾向 ,寻求东西方之间的 共同点 。只有在此基础上 ,在异中见同 ,又在同中见异 ,比较研究才得以成 立[12:2]。他在《道与逻各斯 》中说得清楚了然 :“发现共同的东西并不意 味着使异质的东西彼此等同 ,或抹杀不同文化和文化固有的差异 。”[7:8] 当代西方文化批评过分强调文化 、种族 、性别等种种差异 ,张隆溪却另辟蹊 径,集中在对同一性的强调之下而把不同的文学传统聚集在一起 ,使之有 可能展开跨文化的对话 。正如赫尔博斯所说 :“我们总爱过分强调我们之 间那些微不足道的差别 ,我们的仇恨 ,那真是大错特错 。 如果人类想要得 解救 ,我们就必须着眼于我们的相通之处 ,我们和其他一切人的接触点 ;我 们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强化差异 。”[13:1]在张隆溪看来 ,钱钟书先生在 《谈 艺录 ·序》中“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 ,道术未裂 ”这句话里 ,已经 稳固奠定了东西方比较研究在学理上的基础 ,而钱钟书的著作也为东西方 比较研究树立了最好的典范 。 这就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我们避免把中国与西方的文学作 品随意拼凑在一处 ,做一些牵强附会 、肤浅浮泛的比较 。 我们不仅要熟悉 中国和西方的文学和文学批评 ,而且要在更广阔的思想和文化传统背景上 理解这些文学和文学批评演化变迁的历史 。换言之 ,文学研究不能仅限于 文本字句的考释 ,我们要有范围广阔的知识准备 ,不仅了解文学 ,而且要了 解与之相关的宗教 、哲学 、艺术和历史 [9:55]。 在理论纲举目张之后 ,张 隆溪以自己细致入微的大量研究来检阅之 。 1992 年张隆溪出版了的 The Tao and the Logos: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中文译名为 《道与逻各斯 :东西方文学阐释学 》,这本书可以 说是在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作 。该书绝不是机 械地套用德国阐释学来解释中国文学 ,而是把阐释理论还原到它所以产生 的基本问题和背景 ,即深入到语言和解释之间的关系中去 ,看看西方批评 传统和中国古典诗学是怎样理解这种关系的 。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为西方 读者和学者引入一种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阐释角度 ;另一方面 ,通过把卷 帙浩繁的中国哲学 、诗歌 、批评著作中零散的洞见和说法汇集在一起 ,也有 助于使我们对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理解变得更有系统 [7:5]。全书的中 ·021· 中国比较文学 2013 年第 1 期 (总第 90 期) ① 这方面的文章有 :《非我的神话 :论东西方跨文化理解问题 》,《文化对立批判 :论德里达及 其影响》,《经典与讽寓 :文化对立的历史渊源 》,《汉学与中西文化的对立 》。 著作有 :《道与逻各 斯 :东西方文学阐释学 》、《走出文化的封闭圈 》、《中西文化研究十论 》、《强力的对峙 》(英文 ,斯坦 福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同工异曲 :跨文化阅读的启示 》、《讽寓解释 :论东西方经典的阅读 》(英 文 ,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 西资料都很有逻辑地层层推进 ,组织在一种批判的跨文化对话之中 ,通过 把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文本和思想聚在一起 ,试图在历史和文化背景完全不 同的中西文学中 ,找到一个可以被彼此理解的共同基础 ,并从中西文学与 文论的阐释与比较过程中 ,逐渐理出中国诗学一以贯之的阐释学思路 。当 然这样富有开拓意义的学术研究是非常不易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隆溪 高屋建瓴的学术胸襟与视野 ,更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纵横东西 、跨越学科的 深厚学术功力 。全书主要有 4 个部分 :写作的贬值 ;哲学家 · 神秘主义者 ·诗人 ;无言之用 ;作者 ·文本 ·读者 。每一篇章都从东西典籍中披沙拣 金、旁征博引地娓娓道来 ,例证皆实实在在 。如讲“道 ”与“逻各斯 ”的中西 起源 ,批判了德里达依据费诺罗莎和庞德对中文不准确的理解 、将东西方 语言文化对立 、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乃西方独有的错误观点 。 同样 ,中国 诗文与绘画讲究简约意蕴 ,强调意在言外 、言尽而意无穷 ,我们不能一言蔽 之以为吾国独有 ,西方文学亦有如此传统 ,如《圣经 》乃至以叙述见长的荷 马史诗也有简练描写的片断 。 陶渊明和中国诗文传统 ,和西方的诗人 、作 家,如莎士比亚 、T.S.艾略特 、里尔克 、马拉美等 ,都深知如何运用语言之比 喻和象征的力量 ,以超越语言本身达意能力的局限 。这些优美的篇章段落 在全书俯拾即是 。 近年来张隆溪将他的阐释学理论与研究深入到中西经典的对读中 ,他 2005 年出版的英文著作 :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讽寓解释 :论东西方经典的阅读 》)是东西跨文化研究的又一项重要 成果 。所谓“讽寓 ”,是指文本在字面意义之外 ,还深藏着另一层关于宇宙 和人生的重要意义 。讽寓解释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就是在作品字面 意义之外 ,找出另一层精神 、道德 、政治或别的非字面意义 [9:60]。例如 , 《圣经 》中的《雅歌 》,从字面看这是一首艳丽的情诗 ,语言中有许多描写少 女身体之美和欲望之强烈的意象 ,通篇无一字道及上帝 。后来教父们为了 维护宗教经典的地位 ,用讽寓解释的办法 ,说《雅歌 》并非表现男女之爱 , 而是讲上帝与以色列之爱 ,或上帝与教会之爱 ,具有宗教的精神意义 。在 中国 ,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形 ,如以《关雎 》为美“后妃之德 ”,《静女 》为刺 “卫君无道 ,夫人无德 ”等等 ,把诗之义都说成是美刺讽谏 ,成为一种超出 字面意义的讽寓解释 [9:61]。这种讽寓解释一方面使类似 《雅歌》、《诗 经》等许多情歌得以保存下来 ,但另一方面不顾文本字面意义 ,甚至强加外 在意义 ,亦会导致牵强附会的 “过度解释 ”。 张隆溪在这本著作里广泛涉 猎东西经典 ,从宗教 、道德 、政治等角度解释文学作品的相关问题 ,按主题 展开比较 ,探讨东西方文本域评注传统 ,以栩栩如生的大量例证来说明东 西跨文化研究的可行性 [14:1]。 张隆溪早年在北大读研究生时曾同佛克马 、钱钟书讨论过加拿大批评 ·121· 蒋洪新 戛戛独造 融通中西 家弗莱 。弗莱的原型批评在不同的文学作品里寻求表面差异之下的意象 , 博识与开阔视野在当代西方批评界富有开创意义 ,但弗莱基本上仍局限在 西方文学的范围 ,因他不通东方 。张隆溪从弗莱那里得到启发 ,并打通东 西,在主题学研究方面 ,考察了中西文学传统在意象 、构思 、主题 、表现方式 等多方面的对应 、交汇与契合 。他的《异曲同工 :跨文化阅读启示 》(Unex- pectedAffinities:Reading acrossCultures)是另一本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主题学 研究佳作 。该书以一些基本的概念性比喻和意象 ,如人生如行旅的比喻 、 珍珠的比喻 、药与毒的象征 、圆形和反复的意象等等 ,以中西文学 、哲学 、宗 教文本为例 ,论证东西方跨文化比较的价值 [9:62]。 从张隆溪 2011 年出版的文集 《一毂集 》所附的学术著作年表中 ,我们 可以知道他为东西跨文化研究做出了多么杰出的贡献 。 他曾说 :“东西方 的比较研究毕竟没有很长的历史 ,幼稚和肤浅是难免的 ,但只要有人愿意 去努力 ,能够沉潜下去 ,默默下功夫 ,将来就总有做出成绩的一天 。浅可以 慢慢凿深 ,薄可以渐渐积厚 ,所以这方面的困难并非不可克服 。”[12:1]事 实上 ,张隆溪在继承钱钟书先生学术风范之后 ,又给我们在跨东西文化的 研究方面树立了一个楷模 。而今步入花甲之年的张隆溪 ,学术生命依然如 充满活力的青年 ,我们衷心祝愿他生命之树长青 。 参考文献 : [ 1 ] 张隆溪 .锦里读书记 [A].一毂集 [C].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 2 ] 李赋宁 .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 [Z].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 3 ] 张隆溪 .走出文化的封闭圈 [M].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 4 ] 张隆溪 .中西交汇与钱钟书的治学方法 [J].书城 ,2010,(3 ). [ 5 ] 张隆溪 .2005 -2008 记事[A].一毂集 [C].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 6 ] 钱钟书 .诗可以怨 [A].七缀集 [M].北京 :三联书店 ,2002 . [ 7 ] 张隆溪 .道与逻各斯 [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 8 ] 张隆溪 .同工异曲 :跨文学阅读的启示 [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 9 ] 张隆溪 .比较文学研究入门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Buck,David D. Editor's Introduction to Forum on Universalism and Relativism in Asian Stud- ies [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0 .Feb.1991:31.转引自 :张隆溪 .走出文化的封 闭圈[M].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1]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A].梁漱溟全集 (第一卷 )[Z].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 社 ,1989 . [12] 张隆溪 .中西文化研究十论 [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13] Borges,JorgeLuis .Facing the Year 1983[A].Twenty-Four Conversationswith Borges,In- cluding a Selectionof Poems[Z].trans .Nicomedes SuarezArauz et al .Housatonic:Lascaux Publishers,1984.转引自张隆溪 .同工异曲 :跨文学阅读的启示 [M].南京 :江苏教育 出版社 ,2006 . [14] Zhang Longxi .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M].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221· 中国比较文学 2013 年第 1 期 (总第 90 期)
本文档为【张隆溪先生学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232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5-23
浏览量: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