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现代企业面临着十分复杂而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发展史表明,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缘于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在于是否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对待消费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这些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而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差异实质上则是企业文化与伦理的差异。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一个企业能否制定出各项适宜的策略,这些适宜的策略能否被执行,这些外在行为其实质则是企业内在文化的展现;企业能否抵御住风险,立于不败之地,其基础...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现代企业面临着十分复杂而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发展史表明,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缘于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在于是否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对待消费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这些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而企业的竞争行为的差异实质上则是企业文化与伦理的差异。在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一个企业能否制定出各项适宜的策略,这些适宜的策略能否被执行,这些外在行为其实质则是企业内在文化的展现;企业能否抵御住风险,立于不败之地,其基础也是企业文化,所以现代企业的竞争过程愈来愈表现为文化的竞争。所以管理植根于文化环境之中,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所以,塑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优秀文化,并使企业文化融入社会文化之中,日渐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条件,也是世界范围优秀企业的共同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有文化、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像海尔、华为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他们凭着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市场行为赢得了顾客,走向了世界。他们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但总体说来,我们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短期利益导向失去顾客、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进国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却不能吸收创新、个别企业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秩序、忽视环境,掠夺式的消耗能源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们许多企业其兴也速、其衰也忽。这些问题的表面原因可能各有不同,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企业缺少了根基,也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有许多企业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建设,但热闹过后,只留下了形式的标语、口号和一些小册子,企业的情况没有改变,企业员工的行为没有改变,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对企业文化的本质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借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 1.2 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当中国人引进美国的管理理论,而美国人却在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却说,他们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学习中国,而且早就开始学习了。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文化伦理精神在当代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也得到了西方管理学界和众多中外知名企业的认可。 现在为了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取胜,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冲突。许多的外国管理学家把研究的目光转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精髓的管理思想,认为其中的人本思想、义利观、和谐观、诚信观、反求诸己等思想本质具有普遍的真理性,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冲突。世界上许多有名的管理大师深得传统文化之精髓,他们不断从中摄取着精华,获得灵感,指导着企业的管理。如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管理圣经”的《第五项修炼》处处闪耀着儒家思想的光辉。中文版序中有:“就我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途径与西方文化的略有不同。你们的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了那些以生命一体的观点来了解的、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以及对于宇宙万有本源所体悟出极高明、精微和深广的古老智慧结晶”。导读中也说:“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书中系统思考精华所在的系统基模是很亲切的,因为它们象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而且对于本末先后和轻重缓急更容易掌握运用”。 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也认识到了儒家思想在社会和企业管理中的 作用,根据中国企业的现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为企业寻找发展方向和智慧,一些企业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海尔、华为等,取得了成功。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半个多世纪对儒家思想的隔断,儒家思想的精髓和主旨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被淡化了,目前许多企业的行为与儒家思想提倡的观点是背离的,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道德沦丧、社会冲突、企业见利忘义等企业不良行为的原因。如何把儒家思想这个宝贵的文化和智力资源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们企业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仔细追究其根源,恰恰是我们的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在根本上背离了儒家的思想精神,如“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义利统一”“和为贵”“诚信” “反求诸己”的思想。然而在我们企业经营和运作的过程中,这些思想不但没有树立起来,相反提起儒家思想,有许多人想到的是腐朽没落,僵化教条、如何束缚人性、如何阻碍创新,这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造成的,也正是这种误解,使我们对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思想和手段更多地停留在引进和消化上,而很少吸收再推陈出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但是对这方面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关系的表面探讨上,在儒家思想对企业行为如何起作用的义理阐述上有所不足,在如何利用儒家思想建立企业文化、指导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有所不足。本文试图结合实际的案例,用系统的方法分析: 1、目前企业管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2、儒家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作用义理; 3、在目前情况下,应怎样利用儒家思想建设企业文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旨在说明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重要的原因,为企业提供建设企业文化的理论来源,并提供构建企业文化的方法和对策。 第二章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原因 2.1 企业文化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含义是文治教化的作用,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对企业中人的行为有引导教化的内容,它至少涉及到以下三个层面:理念层、制度行为层、物质文化层,这三层以理念层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系统的互动结构。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现代企业文化,是相当于传统企业文化而言的,即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文化。它具有导向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导向性是指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其内容具有凝聚力,使企业员工自觉地为企业的目标做贡献,企业的文化环境氛围能够使员工产生不同寻常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开放性是指一个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不断超越自身、完善自身的文化;适应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企业的特点,如海尔的“与国际高手下棋”是基于海尔的规模、现状而制定的,它能够进一步激励员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小的企业,如果提出这样的口号和理念显然是不合适宜的。 要使企业文化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功能,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做好企业精神理念的培育和设计、行为制度文化的设计、物质文化的设计,对内达到引导、激励员工、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对外达到顾客和社会认同,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作用,下面对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进行概括。 一、核心理念层 它解决的是企业如何对待国家和社会、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对待顾客、如何对待员工这三大课题。作为现代企业,应树立起以下的理念。 1、谋求整体利益的价值观 即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顾客利益、社会利益统一起来。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们花了20 多年的时间,跟踪世界500 多家大企业,发现经久不衰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遵循着三条原则,就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作为企业,对员工和顾客要做到以人为本,并要具有国家、社会责任意识,不但不能为了企业的利益危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且要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把解决社会问题作为企业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为企业获得了一个日益改善的社会环境。作为企业的员工,要有集体主义意识,知道协作胜于独立单干,集体重于个人,没有个人能力的发挥,企业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企业只有大多数人的参与协作,主动地奉献和创新,这个企业才有应对危击、持久发展的能力。 2、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 对内就是充分认识到员工的需要,尊重关心员工,培训、重用、激励员工,给员工充分的信任、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如宝洁公司的“尊重与关心个人”,索尼公司的“尊重、鼓励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成为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源泉和奉献的动力,对外则是充分细致地考虑到顾客的需要, 满足顾客的期望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3、诚信的价值观 一个企业和企业的员工应该树立起“诚信是有价值的”观点,诚信对于一个企业就好比一个树的根,缺少了诚信,企业必然会走向灭亡。企业依托社会而存在,顾客是企业的上帝,如果不讲诚信,就必然失信于顾客、社会和自己的员工,失去信任的企业也应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诚信是企业的根本,是企业的利润所在。 二、制度、行为文化层 企业行为的背后是人的行为,所以企业的理念通过企业主和员工的行为表现出来,企业的制度是企业理念的载体,建立企业制度是为了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式,达到贯彻企业理念、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它常表现为企业的各种政策、工作程序、规程、规范,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产品生产、安全、员工教育、福利政策、对外政策等各个方面。作为现代企业,在行为制度层应该做到: 1、企业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企业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保证员工行为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企业制度的内容要体现企业的精神理念,而且要具体、切合实际,避免空话、套话,确保员工能够执行;第二、要做到宽严有度,既能保证企业各方面正常规范运行,又要保证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制度太过严繁,就会抑制企业的活力,太过简、宽,起不到制度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制度一定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要求;第三、保证制度的充分性,即应该有的制度一定要有,既要有规范员工行为的制度,也要有规范管理者行为的制度,有企业员工如何工作的制度,也要有保障员工福利权益的制度,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创新的制度等等。 2 要得到员工的认同 只有企业员工的认同,才能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员工的良好行为和作风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才能被顾客、社会及其相关方认同,才能真正地拥有企业的天时和地利。这首先要做好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让员工真正认识到企业宗旨、经营 理念的含义及长远的意义所在,制定制度规范的目的,不遵守将会导致的后果,让员工自觉自愿遵守的同时,又能够不断地改进。 3 要力行并不断改进。 企业的管理者要带头执行,“身教者从,言教者讼”,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文化,管理者做到了,一般的员工就会仿效,员工才能真正认同企业的宗旨、理念和制度,并落实到行为上,只有严格地执行,才能起到制度的作用,也才能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 三、物质文化层 企业总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企业通过其物质如企业的产品、标志、建筑和环境等体现出来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它是企业理念在具体物质上的反映,它是企业最直观的形象,外部对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物质文化层开始。企业的物质是企业制度和行为的结果,但它反映的是企业的精神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一个企业的形象就是用户、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这些外显形态的整体认识和综合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谋求生存的重大战略问题。所以作为现代企业,在企业的物质文化上应做到: 1、产品和服务能达到特定顾客群的满意,并不断追求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它包括产品的设计造型、质量性能、包装、品位、价格及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 2、企业标志通过其色彩、造型和图案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内部所孕育的朝气和理念,而且能给人以美感、亲合力,让企业的员工和社会认同。 3、企业的环境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明快的心理感受,对内起到焕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和感染情绪的效果,对外能够展示企业的人文风格、品位和综合素质。企业的物质还有企业的建筑、设备等,它都体现着企业的风格和文化。 四、企业文化三层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 企业的精神理念、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层都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企业文化,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物质文化,它是企业精神理念在具体物质上、媒介上的体现,如企业的产品、服务、广告、宣传册等,它是企业制度行为的结果,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有意或无意地向展示着企业的形象,而企业的精神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对企业形象有决定性的影响。就象一个人,它的言行、仪表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而其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决定了他的言行和仪表。所以企业文化的培育,主要是企业精神理念的培育。 2.2 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企业文化虽然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但是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有了企业就有了企业文化,就象一个人的灵魂一样,只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国外,上世纪50 年代以前,企业的价值观基本是以利润为中心,在企业的管理上围绕着扩大产品数量、降低生长成本来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也只是简单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管理者是独裁式的决策,员工对管理者只是服从。管理者依靠严格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严密的监督体系、强制性管理方法对工人进行管理,工人们为生存被动地工作,这就是那时的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管理实践发展而被动地发展着,还不能被管理者有效运用并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也未被提出来当作一个课题、一个理论进行研究。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管理实践的重大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地挑战,原来对人、对事、对物的管理方式已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优秀的企业和管理专家提前看到了这一点,开始朝着以人为中心的方向发展,采用 各种措施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化和人性化成为各国企业管理的一股潮流。 当美国人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时,发现其真正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于是就有了《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等一批重要著作相继问世,掀起了企业管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当今的优秀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了企业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并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打造和培育自己企业的独特文化,在形象上和商业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中国,企业文化问题从实践角度也不是一个新课题。历史上,中国企业就非常重视企业精神与道德的培育。同仁堂有“同仁堂古训”徽商有如下的经商信条:做生意不是做生意,是做人,义在利先,财自道生,利缘起义,由义生利;援人以手,方得他人相援;行商好,务必读书好。解放前,范旭东、候德榜创办的久大精盐厂及永利碱厂、民生实业公司、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等民族资本企业提倡“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精神、“严细”精神、“人和亲和”精神。解放后,在企业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倡导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强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识,也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在上世纪80 年代以前,企业文化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中国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到90 年代初期,主要是对西方企业文化的引进、传播和评价,大量介绍西方企业文化研究书籍和成果,以及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文化。 第二阶段是从90 年代初期到现在,随着中央在理论上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企业文化理论才进入了繁荣时期,管理专家和学者们积极进行优秀企业文化的个案分析和中外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在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研究上也倾注了不少精力,研究者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课题,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并把取得的研究成果开始在实践中应用。这个阶段在企业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有文化、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如海尔、华为等,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大量吸收欧美、日本等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企业的实际、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上综合创新,发展出一套适应自己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使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 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企业文化管理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有的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有的意识到了它的存在,但没有对企业的文化进行认真地分析、扬弃,任其自由地发展,缓慢地发育;还有的企业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形象建设,但只是跟时髦,请咨询公司写几个口号,标语,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这从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和企业行为中可以看出来。 2.3 中国企业文化现状及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决定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寿命是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决定了企业的成长。我们看下面的统计数据。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为7—8 年。中国的私营企业的存续周期尚无明确的统计。但1993 年、1995 年、1997 年、2000 年、2002 年连续进行的5 次全国私营企业大抽样调查表明:1993 年以前的私营企业平均存续周期只有4 年,2000 年提高到7 年,而且还是一个比较乐观的统计。根据《科学投资》的调查和研究,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大体也就在3—4 年之间,而且这还是乐观的估计,中国每年有近一百万家企业倒闭。“根据有关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五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 年,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 年。”41虽然企业的 倒闭有淘劣出新的功能,但如果企业整体情况如此,就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人心的不稳定,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脆弱。企业的实力也是国家的实力,所以这种情况是令人非常痛心的。 2.3.1 从企业的寿命周期说明企业各阶段的文化情况 艾迪斯在他的《企业寿命周期》(Corporate Lift Cycles)里把企业的寿命周期分为10 个阶段,分别是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回顾我们企业的现状,与上述的各个阶段对一对,我们知道我们的企业处于各个阶段的都有。有处于孕育期和婴儿期的,有处于官僚期和死亡期的,更多的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在这篇文章中用到这个理论,旨在更好地分析说明我国处于各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情况。 一、创业阶段的企业现状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生命周期中的孕育期、婴儿期和学步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具有创新冒险开拓精神,创始人和他的员工被成效、利润和销售额的渴望驱动着,团结协作,拚命地做事和行动,没人花太多的注意力在企业理念的培育、书面工作、控制和系统上,大部分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即使有一些睿智的创业者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存在,但也不会也不太可能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但这个阶段又确实是企业文化的起源和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有明确企业的文化,但是它已经开始在现在和将来起作用,企业文化是优秀还是病态的主要取决于创始人,创始人的创业意识、经营思想、工作作风、管理风格以及意志、胆量、魄力和风格可以说就是企业的文化。“因为企业创始人的行为和风格,往往通过他们的决策规划、领导指挥、组织协调以及待人接物等活动表现出来,被员工感知、感受、体会和仿效,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导向,一种潜在的推动力。企业创始人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人,无形中向员工昭示: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推动什么。在工作实践中,员工会不自觉地认同、顺从、模仿企业创业者的某种行事风格,会在自己的行为中把这种风格延续下来,逐渐成为企业整体的行为。这是„上行下效?示范作用和倡导作用,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总是在开始时受企业创始人的自觉提倡和推动的,是由他们埋下的种子生发出来的。”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前期靠的是创始人的创新冒险精神、个人的精明和勤奋,而后期创始人的德才则开始发挥力量,企业创始人的德才对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创始人有德有才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在创业打拼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优秀的企业潜文化,对内员工团结协作,为了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员工可能挣钱不多,但员工的精神是向上的,对企业的将来充满信心;对外诚实守信,顾客的认同度不断提高,一些忠诚的顾客开始出现,企业有不可限量的前途和发展,会很顺利地到达下一个阶段。2、创始人有才无德,这样的企业在创业打拼的过程中,在刚开始阶段,企业充满活力,人们的创新意识也很强,创始人敏捷聪明,能够及时地抓住市场的机会,由于企业发展顺利,企业创始人开始自我欣赏,于是在决策上,开始一意孤行;对待员工,不能考虑到员工的利益和追求,对员工不是感恩的心态。在对待顾客上,由于企业发展迅速,不自觉地开始追求数量,忽视质量。这样的企业在初期往往赢利很好,但是阻碍企业的发展的肌瘤即病态的企业文化在慢慢地长成,即使能够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如果企业创始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而继续下去的话,就会在下面的某个阶段走向死亡。第二种情况的存在,也就是我国企业寿命不长的原因,也是企业出现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 二、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企业现状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生命周期的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总的来说,这个时期 的企业是赢利的,在市场上也基本上站住了,在这个时候,各方面的关系逐渐理顺。在这个阶段的企业,除了创始人的德才能力外,对企业更重要的是他的学习能力,不只是技术专业知识的学习,这里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在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情况分以下几种情况: 1、具备学习能力的领导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成长,能够提前发现企业将会出现的问题和原来管理中的不足,于是对企业原有的潜文化进行扬弃、总结提炼,并突出放大企业原有的优秀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适宜的方式强化企业的宗旨和理念。对内以人为本,企业员工的整体学习能力增强,企业对员工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员工的满意和主动性化作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得到顾客的认同。并做出对社会负责的善行来,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顺利从青春期到盛年期到稳定期,而且还能够在这些阶段上不断地创新,克服这些阶段可能出现的缺陷,而不进入贵族期,而是进入一个新的寿命周期。 2、一般的企业领导者(创始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领导者感觉良好,看不到员工需求的变化和企业渐生出来的问题,领导者性格中的弱点开始暴露,员工因为企业效益渐长而渐高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这样的企业也有进行文化建设的,但只是一种形式,是为了赶潮流,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形成文件和视觉形象,让外界看来,也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没有得到员工心理的真正认同,没有起到改变员工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企业不能真正发挥员工的潜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样的企业大多能够过渡到贵族期,然后渐渐走入衰败和灭亡。 三、开始走向衰败的企业文化现状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和官僚期,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既有国企或者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企业,也有许多的私营企业。在这个阶段的企业,精神文化方面的现状是:企业初创阶段的创新精神剩下的越来越少,保留下来更多的是企业的官僚作风和等级制度。由于没有在盛年期和稳定期进行改革和创新,整个企业缺乏了创新精神,员工的关注点是自身在企业的地位以及如何谋求自己的地位,谋求的方法不是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真正价值及如何增加顾客满意度,而是凭着政治手腕及勾心斗角,因为员工的激励和升迁不是凭着为企业创造真正价值,而是靠领导的喜好来决定。一些能为个人带来更多利益的心得和经验被保留下来,而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员工反倒为企业所不容,一些保守、听话的庸才得到升迁。所以在精神层面上,人们缺乏了创新的动力,其工作和行为的动力来自于上级的赏识,而不再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顾客的满意而考虑,而是更多关注自身的私利。在制度层面上,制度、规章很多,但执行并不严格,往往是领导不遵守,而且制度上还有一些僵化、保守和不利于调动个人积极因素的内容,失去了制度的规范、调整、激励作用。在外层文化上,非常注重形式,形式的标语、理念很多,但并不为员工所认同,这些形式更像是时尚的追求,不能起到改变员工行为的作用,而真正体现企业文化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却得不到顾客的认同,产品开始过时,新推出的产品不适合顾客的口味,不能根据顾客的期望提供产品,也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为顾客的需求信息因 为企业的官僚作风而被阻滞了。这样的企业如果没有大的变革,就只能渐入死亡。 2.3.2 从横向角度、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 1、纯粹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经营企业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利润,但是有些企业利润的获取抛开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甚至违法经营。于是为了获取利润,出现了以下问题:?以牺牲环境、掠夺式消耗资源为代价,发展企业、追求利润,还觉着是大环境造成的,非这样做不可;?采取送礼、腐蚀拉拢、偷税漏税等不合法甚至非法的经营手段来获取利润,破坏着公平竞争的原则,也破坏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和风气。?追求短期利益,不是靠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赢得顾客,而是靠欺骗来获取利润、以仿冒造假来获取利润。?企业的“善行”较少,企业的利润来自于社会,企业通过力所能及的善行来反馈社会,如慈善捐款、投资教育等公共事业。这些行为用事实说明了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会在社会公众、顾客及其政府、银行等相关方中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会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投入很少。 2、诚信缺失 对待员工和顾客,重许诺,轻落实。对内,企业管理者言行不一致,对员工的许诺不兑现,企业出现了问题,不能真诚地解释原因,不能承认问题的存在,而是想法隐瞒,员工对企业没有信任感;对于利益相关方如企业供方,欠债不还,形不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顾客,重视广告的作用,而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产品出了问题,顾客投诉,不能真诚地承认、做好服务及后续补偿工作,而是想法推脱责任,达不到顾客的满意,认识不到诚信的价值。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企业诚信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 亿元。 3、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这体现三个方面。首先在待遇上不公平,决策集中在企业主和管理层手里,工人和管理者之间待遇相差很大,对于私营企业,还常常发生侵犯职工权利的现象,造成职工的失衡甚至仇恨心理,企业的发展决策员工不认同,措施制度也不会很好地被执行,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在企业工作只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别说为了企业的发展主动创新了。一旦外面有了更好的机会,员工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企业;第二不能满足员工发展自己的需要,如员工参与、创新机制建立不起来,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强调员工素质低,而提供给员工培训学习、提高技能的机会少。认识不到人才的真正价值形不成吸引人才、留用人才、发挥人才所长的环境。第三管理者不能真正地对员工尊重、关心和信任,和员工的沟通少,只是利用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 4、在制度和行为上 首先不重视制度的作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对制度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制度没有尊重严肃的态度,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随意性强。第二、存在着制度的空洞,如在全员参与、创新方面、员工的权益福利保障方面、规范领导行为方面没有制度或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制度;第三、制度的有效性差,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没有和企业实际真正地结合,而是为了搞形式,对付上级或获取证书用;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对公司的制度不能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地修订完善,使制度慢慢失去约束力。第四、规章制度往往只约束员工,不约束领导,管理不是靠规章制度,而是靠领导的意愿、偏好等不成文的规则,这样规章制度的作用被消弱,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被破坏。另外,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 5、缺乏学习创新能力 首先表现在“跟风”和“两张皮”现象严重,不能对外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真正地吸收,在80 年代,我们引进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在红火了一阵后,就慢慢黯淡下来;还有现在搞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各种认证,许多企业想的不 是如何根据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反思自己的不足,把企业的管理真正搞上去,而只是拿证作宣传,搞速成,于是实际做的一套,文件写的又是另外一套,就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买椟还株”。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是一样,别人的企业搞文化建设,自己的企业不能不搞,于是模仿别人的企业,请能人编口号、写册子,号召员工齐行动,花了钱,轰轰烈烈一阵后,不合格品照样出,员工的不满比以前一点也没减少,顾客的利益照样漠不关心,内部的勾心斗角、部门的利益之争照样存在,管理者的行为没有丝毫改变。 第二、不能从错误、矛盾和冲突中学习,当企业出现了问题,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惩罚或掩盖,而不是去找真正的原因。 6、在物质层面上,存在着重形式、不重实质内容的问题,对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了解不够,产品质量和服务达不到顾客的真正满意。 7、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搞形式,而不能深入到精神理念的培育上。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已不可否认,许多企业也在大张旗鼓搞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有些管理者挂在嘴边,但应如何实施,使其真正起到作用又感到迷惘。而许多企业的做法是在制度层面和形象层面搞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到精神层面。常用的方式则是搞一些口号、一些宣传小册子,把企业的环境改变一下,就认为是搞企业文化建设了。这些口号和小册子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没有转化为行动力,所以制度不能坚持执行,企业的工作没有真正地改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没有明显地提高。 2.4 我国企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4.1 我国企业存在问题直接原因分析 以上对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现状及问题进行了论述,企业的行为是由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决定的, 他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下面我们来分析企业管理者和企业的员工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企业管理者方面 这在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但大体上有以下不同的几种情况。 1、官僚主义 企业管理者缺乏开放的心胸,对领导的观点和做法有意见,就等于反对领导。看似民主的决策却是专制主义的决策,因为作为上传下达的中层领导不愿把不利于领导的信息向上反映,阻碍了下面信息的流通,上级管理者听到的都是片面的愿意听的信息,难以对企业的全面情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做出的决策也难以适应企业的真实情况,企业的目标也不能被员工真正的认同。一份《中国房地产行业企业文化综合研究报告》显示,因领导决策缺乏民主化至少使公司效率损失10-30%,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 2、缺乏服务社会的志向 在一项名为中国民营企业激励研究中,对全国211 家大中型民营企业的老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创业时主要出于改善生活等物质要求,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等精神动力的不到40%;但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精神要求上升为52%,但调查还显示,“追求更大的成就感”是民营企业家最大的精神动力,这个调查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把创造个人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完全联系起来。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其实这也是管理者素质的内容。管理者的思想里充满了“小满即安”或者自己的私利,没有把自己的眼光放大到自己员工的福祉和社会的责任,就不可能有企业真正的使命和愿景,企业就缺乏真正使员工形成奉献和合力的精神支撑点。即使有企业的使命和愿景,那也仅仅是口号,而缺乏实施的具体策略和决心,这样的环境,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也不可 能激发出他们的潜力。员工对管理者的认同或不认同都不能形成企业的合力、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3、缺乏正确的利益观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知道企业的目的是获利,但是利从何来,企业将来的利益从何处来,却并不十分清楚,不能从员工利益、企业利益、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的角度去考虑,有时为了追求直接的短期利润,做出杀鸡取卵的行为,他们意识不到现在的行为给将来造成的影响,不能通过今天的行为为将来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不能真正地看清楚行为背后的因果循环。 4、缺乏反求诸己的思想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种种的问题,但在分析原因时,却总是“归罪于外”,意识不到自身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说有的管理者认为企业不发展、没有创新能力是员工素质低、缺乏人才造成的,于是一再地引进人才,一再地流失人才,不但引进的人才用不起来,自己的人才却被流失掉,却不知道正是管理者自己的一些问题使得企业不能形成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所长的机制。还有的企业一遇到问题就归罪于员工、归罪于市场,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毁灭的力量,也不知道自己成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手段常常加深毁灭的力量,这些手段只是治表不治本的方法,却把真正的问题掩盖得更深,直至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使企业跨掉。 5、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有些企业管理者由于体制造成的原因或个人道德素质低,觉着自己收入低,也存在着失衡心理,于是凭着自己手中的权利,故意破坏企业的正常秩序,以便浑水摸鱼;对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执行,这些年来,我们引进了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但是却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当这些制度和方法与管理者的私欲一致时,它就被执行,反之则被变通和否决;另外,缺乏诚信,言行不一致,从而失去威信。 二、在员工方面 1、对企业缺乏忠诚 由于体制的转换,员工从以前的终身制变成了雇佣关系的劳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制,员工与企业的一体感消失,员工在心理上认为是在为企业的经营者干活,与企业经营者在心理上产生了“鸿沟”,难以产生忠诚于企业的观念,对企业没有信心,从而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缺乏为企业奉献的精神,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淡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更多放在个人利益上,还有的员工为了从企业获得更多的私利,以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去迎合企业管理者,使企业的正常秩序被破坏。 2、缺乏自主意识 现在企业成为员工的直接依靠,认为自己的命运和饭碗操控在企业经营者手中,对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敢提出忠诚合理的建议,一切听从别人支配,干事随大流,从而使企业失去了改进创新的源泉。对于企业的改革、新政策,抱着消极的心态,被动地适应,而不是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并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3、站在局部的角度看问题 只关注眼前和部门的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和整体利益。言行只从自己本部门利益出发,出了问题,推诿责任,互相指责,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其它部门及整个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看不到自己工作需要改进创新的方向;对企业管理者和其它人员的是非判断只停留在自己直接得到的利益上,而看不到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 4、缺乏严谨细致的精神 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尊重和敬畏,更没有工作的乐趣,只当成谋生的手段。所以在行为上马马虎虎,讲究过得去就行,由于对工作缺乏一个严谨认真的态度,也难以发现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2.4.2 我国企业存在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我们先拿一个人做比喻,一个人如果要管好一个家,他在如何对待家中的老人、孩子、配偶方面,如何对待乡里邻居、兄弟姐妹等方面必须有适宜的策略,他能不能制定出适宜的策略,取决于他的智慧,而他的智慧来自于他的认知,趋利是人的本性,他要做出的决策必须是对他有利的。所以对利的认识决定了他的决策,对利的认识各人又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他的利来自于别人的乐,于是对内孝顺老人、严格要求孩子,对外则睦邻乡里、互帮互助,或尽忠或尽孝,留下一个好名声,他认为这就是他的利乐,他会在这方面用尽功夫、想尽办法;而另外有的人则会认为奢华富有、吃喝玩乐就是他的利,为了追求到这份利益,他也会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甚至坑害乡里、虐待老人,他也在所不惜。我们常把第一种人当做好人或者有智慧的人,把第二种人当做无知的人或无赖。但是我们能说第二种人不聪明吗,其实不是的,第二种人有时比第一种人还聪明,他会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奇招非法获取财富。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第二种人呢,最直接的办法是借助外力禁止他吃喝玩乐、禁止他做出不法行为、禁止他虐待老人,但有的时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禁止不到的地方,或被他的聪明钻了空子。而根本的解决方法则是让他看清循环的因果关系,即他这么做的后果:虐待老人的后果则是将来儿孙的不孝;吃喝玩乐的后果则是丧失吃喝玩乐的资本和身体健康;坑害别人的结果最终是自己被害等,从心上、从意识上改变这个人,使他真正知道他的利乐在什么地方,使他知道目前的行为并非趋利而是趋害,他思想上认同了,才能主动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他的聪明才智也才会用到正经的地方,他才会主动地用制度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如此,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一个企业到底能不能搞好,首先在于管理者和员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正确了,才能真正看清个人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来自哪里,才能认清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才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建立起适合企业的精神理念、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以改变企业中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改变其行为,是当今中国企业需要解决的普遍的迫切问题。如何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呢,我认为必须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因为它的道理都是从人的自身利害说起,从一个整体的“道”说起,从人的“心”上下手,启发人的良知良能,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进而修正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传统的优秀文化,那么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是企业精神理念的建设也变成缺乏理论来源的说教,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利”,从心理上不认同,在整个企业内达不成共识,也就不能真正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并不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浩翰博大,立意深远,儒家思想的真精神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澳大利亚学者雷吉.利特尔和沃伦.里德在其著《儒学的复兴》中甚至断言“儒学将带领世界进入21 世纪,将成为21 世纪的管理主流”。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时,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美国的管理科学和东方的儒家文化思想结合在一起,使本国的经济得以腾飞。所以,企业家们在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时,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吸收各国的优秀管理文化,综合创新,发展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成为 优秀的企业文化,所以儒学思想应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重要理论来源。 第三章 借鉴儒家思想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3.1 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作为统治者要爱护民心、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这时候的儒家思想统称为先秦儒家思想。自汉朝开始,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统治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两宋时期,儒家思想又逐渐吸收了佛家和道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在儒家思想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儒家思想被赋予了许多内容,深深打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既有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生产,为国为民的积极方面,同时又有奴役人民、束缚人性的内容。特别是有些统治者打着儒家思想忠君的旗号,奢靡腐化、狂妄自大、自我封闭、不是仁政爱民,而是残酷地压榨人民以满足他们的私欲和统治,到了清朝末年,这种情况尤其严重,中国一步步走向落后衰败。于是从中国旧文化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 比较了外国的先进和当时中国的落后,在五四以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解放后,以儒学为首的传统文化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地批判,其影响进一步减弱。但是从中国旧文化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却有着割不断的关系,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爱民”“以天下为公”的思想,使他们看清了当时统治者的腐朽没落,他们坚决地冒着杀头的危险要为中国寻找一条出路,一旦找到了,就义无反顾地去身体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如“仁爱”“德政”“义利观”“中庸和谐”“诚信”“克己”“反求诸己”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基础,这也和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神是非常契合的。这些内容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不能也无法割裂和舍弃的东西。“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中国文化中公民深处公民底线伦理有崩溃之虞。底线伦理崩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些人内心深处耻感和罪恶感淡化和消失:没有了羞耻感、知耻感、耻辱感,一些人什么不要脸的事都干得出来,对任何羞辱的事情都无所谓;没有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就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干,人一旦不知羞耻,做人便难以做好人,办事难以办好事。”这些现象的出现和这些年来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淡漠有着很大的关系。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中,对自己一生交往、思想的根本、中国文化、中西道路的异同、现代化的出路以及中国的未来,作了集中阐述。在他看来,人类将次第面对三大问题,第一是人对物的问题,即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西方文明已成功解决此问题;第二是人对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正可发挥作用。而现代企业的管理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而儒家思想对人的研究是最深入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源头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人的道德、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为此,现在中外许多管理学家、经济学家深入钻研儒家经典,在儒家与管理学之间,搭建一座新的桥梁,让儒家走出经典,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从中吸取企业管理的智慧。用以制定产业政策、制度决策、人才决策,给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心态和方法层面以智慧的启迪,有人预言21 世纪是儒学复兴的时代。所以,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妄自菲薄和否定,但也不能陶醉于历史,在 故纸堆里被束缚,而应该充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华,并赋与其新的内容,用于企业各项活动中。 3.2 目前儒家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 这些年来,我们虽然一直在搞企业文化,在搞企业文化创新,但更多地在“克隆”外国的企业文化,认为那才是先进的企业文化,按照他们的方式为企业设计出一套使命、目标、理念、制度和形象,就是企业文化的创新,结果却不能象外国企业那样真正地去执行,形似神不似,类似于“邯郸学步”。原因在于这些内容没有被员工真正地认同,达不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自觉改变其行为的作用。这种“克隆”做法对原来企业中优秀的内容如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一参两改三结合” 等也没有继承下来,更谈不上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主动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了。企业是一个小社会,它必然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企业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员工们的铁饭碗被打破,从终身制变成了合同制,人们能够充分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技术和能力走上富裕的道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企业也一步步地展现了活力和生机,但那个时代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也被淡化了,而变成对个人 私利的追求和渴望。所以社会和企业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负面的问题,如掠夺性消耗资源、忽视环保、员工的权利和利益被侵犯、引进却不能吸收和创新、企业寿命短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和管理者追求私利的结果,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漠视和抛弃的结果。企业的问题引起社会的问题,这充分说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如“仁爱”、“为政以德”“诚信”等没有在企业扎下根。相反,有些落后、封闭、狭獈的内容却在有些管理者手中运用得非常娴熟,因为这些内容正好迎合了某些管理者获取私利的口味,于是有人把传统文化贬得一文不值,而他们贬得一文不值的东西只是历代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引申出来的内容或断章取义的内容,并非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甚至本身就是儒家文化中批判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陈勋教/徐国平在《儒家思想与企业文化》中提到“在企业文化构建中,传统文化深存在„无意识?层次,而与其相适应的、并起着自觉与演进作用的概念和语言系统却失落了,使„无意识?方面完全成为一种保守力量。一方面,人精神上的危机日益加剧,使外来文化观念变成无法经批判而加以同化的东西,成为单纯的、难以运作的„名词?而失去其效用;另一方面,方法上的教条主义,使我们无法使外来观念变成我们内在的方法,从而失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句话说出了这样的现实,传统文化中优秀本质的内容没有在企业里扎下根,并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环境很好地结合,不断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导致我们没有能力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并真正为我们所用,这也是我们有些企业在向国外学习中收效甚微、不能推陈出新的原因。 3.3 企业管理中可借鉴的儒家思想内容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1、仁爱观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4 次,《孟子》中也先后提到157 次。“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在儒家思想中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三才者,天地人”,也说明了这一点。人之所以立在天地间、为贵的理由是能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是人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如何成为一个仁者呢,答案是“仁者爱人”。如何爱人呢,《论语》中给出了为人的必由之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的经典《论语》《孟子》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部仁政的学说,他提出了统治者、管理者要维护社会秩序、治理天下要从根本处着手,那就是仁政爱民,孔子说百姓“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孟子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如水之就下,兽之走旷也”,这句话用循环的系统语言给出了得民心则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也给出了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键在于满足民之所欲,去除民之所恶。《论语》中“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句话意在说明君王的富足应以百姓的富足为评价标准,与百姓同甘共苦才是一个富足的君王。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如何认识自己的利益,如何通过利益的分配激励员工,儒家思想给出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儒家要求管理者治理天下要循天理、重道德,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天理就是民 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为政以德,厚德载物。“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德就是智仁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这和我们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契合的,对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用人、选人、制定决策提供了根本的方法,并对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2、和谐观 儒家思想以整体的和谐与稳定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天、地、人为三才,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一为人与人的关系;二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三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经典中有很多的语言都论证了“天、地、人、物息息相关,“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以相互依存为特征的网络系统,任何人为的割裂系统或破坏整体的和谐性,都会造成天地失调、社会混乱,危及自身的安全”5。这种寻求整体和谐与稳定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则,提倡用“仁爱”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推己及人亦及物,认为圣明的统治者应该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就是说使施政治民达到全面和谐的境界。儒家的《中庸》《大学》可以说是一部和谐的经典,这种和谐是恰当、合乎客观实际,不失常,做事要循“道”即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要遵循普遍规律去做事;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治人要凭“道德”,就是要靠自身的修养、行为去影响别人,用“仁”去启发人的心智,从而规范人的行为。这些思想有助于企业管理者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自觉地关注企业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大学》给出了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的学者也把它称为一部管理的经典著作,其主旨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自身的“明明德”达到身、家、国的全面和谐。“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透彻地点明了内在修养与成就事业之间的关系,对管理者实现事业的成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内圣就是一个人内心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其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对外界彰显的过程中,折服别人,得到民心,也就自然达到了外王的地位。《大学》中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两个严整的双向回环,说明了事情的本末先后,指出了修身是做人做事的关键,修身就是格物、知至、意诚和心正,是内心的品德,而家齐、国治、天下平是内在德性 彰显的效果。企业的管理亦是如此,真正有所作为者必须以高尚的人生境界作为内在的精神支柱,只有高尚的人格修养与成功的事业合一,才是优秀的管理者。 3、诚信观 诚信观念也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一部分,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是诚实、不虚伪。儒家把诚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诚之者,人之道也”,“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认为诚是人间的大道,对个人而言,修身在于至诚,对群体而言,则是至诚感通、以道化民。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为哀公解答为政之道,归结为一个诚字,有了这个诚,对人对事,就能出于一片真心,就能至诚感通,事情就能够成就,“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保护天下的平民百姓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那样,内心态度诚挚,努力去做,虽然达不到完美,但离成功也不运了。另外,人必须守信,有了诚则有了信,儒家认为对个人来讲,信也是人之为人、修身的重要部分。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说弟子应“谨而信”,它告诉我们在日常行事做人中,要谨慎守信,并时时反省自己是否守得住诚信。为什么呢,儒家经典进一步告诉我们,因为只有守得住诚信,才能被人信任,才能与民诚信、担得起治理天下的 重任,国家百姓才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秩序中。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也就是说,老百姓信任君王才会听从命令,按照他的要求去劳做,如果不信任君王的话,同样的命令,则会认会君王是在虐待自己。同样,老百姓在被君王信任后,才进谏,否则老百姓不会进谏,因为君王认为老百姓的进谏是诽谤自己。正是因为这样,统治者的与民诚信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内容,与民诚信是仁政的最重要方面。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守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当子贡又问必须去掉两项的话,去掉哪两项,孔子说“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即没有老百姓的信任政府则无法立足。为什么还存在着不信任呢,“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说明所谓的不信任并非别人造成,而是由于当政者不守信用造成的。要想得到信任,并信任别人,那就得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如何获得信任呢,《中庸》告诉我们“庸德之行,庸言之谨”即日常的道理,应身体力行,平常的言语,要谨慎去说,不要夸夸其谈;做人一定要“言顾行,行顾言”。《论语》中子张问孔子如何使自己主张推行的道理,孔子告诉子张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即管理者不能诚恳守信,身体力行,是无法推行自己的主张的,而民众是不可能真正服从自己的。 儒家思想的诚信观点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意诚心正,企业管理者要想让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让顾客信任,变成企业的忠诚顾客,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言行一致,守得住诚信;当遇到问题时,要本着诚挚的态度去解决,事情就会变得相对容易。 4、义利观 儒家思想是把道义看得重于一切的,但是并不反对追求利益,认为义利是统一的。从《论语.述而》中“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以为之”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他主张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劝诫我们不要见钱眼开,要见义思利。而且给出了取利的方法,《大学》中有“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里的“人”“土”,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说,其实就是人才和市场, 这句话用循环的系统语言论证了德、人、土(市场)、利、用的关系,充分说明义利是统一的,对于利要取之用民,用之于民。还给出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他教导我们,如果财富不是正当得来,是守不住的;如果利润不能用到正确的地方,我们就会失去民心、人才和市场,我们照样守不住财富。 5、反求诸己观 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蔡礼旭老师把这称为儒家的心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如意和矛盾时,首先要反省自己。孔子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君子修身就好比射箭一样,不怨天尤人,没有命中靶心,不怨怪别人,而是反省自我。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就要反思自己在仁爱方面是否做得好了;管理人事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是否足够明智;待人以礼却得不到别人的回应,就要反思自己的态度是否足够敬了。凡是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都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别人的心就认可你了。 第二、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孔子提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足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问题是要使自己有可以为别人知道的才能本领。他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即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他还说“君子病无能焉,不患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复说明这个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做人重要的是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使自己自立。他还把凡事责怪别人、怨天尤人的人喻为小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儒家的反求诸己观是和所提倡的“恕”道是紧密相连的,“恕”字由“如心”两个字构成,意思为推己及人之道,也意为仁慈、宽恕。儒家认为宇宙、别人、我们自己是一体的,万物同理。作为这个体系中的人,在影响着别人,别人也在影响着我们,一些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我们自身造成的,只是我们没有觉察罢了。正是基于这种前提认识,儒家提倡反求诸己,从自己内部找原因,要行“恕道”。恕道简单地说就是要将心比心,能把他人当做自己来看待,推己及人,就会变得仁慈、宽恕。因此,“恕”不仅是待人接物的方法,也是古圣先贤笃行的美德。孔子说他一以贯之的是“忠恕而已矣”,孔夫子不仅自己力行,也是如此教导他的弟子,当子贡问他“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进一步教诲弟子说“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所以真正的恕道则是人能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心怀全人类的的福址,这种仁慈博爱的精神,就是恕道的最高表现,也是“反求诸己”的目的。 6、克己复礼观 人类有着漫长的进化史,受到丰富文明的哺育,是万物的灵长。儒家思想认为人要修身,治理国家,必须克己。“用人之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意思是你想领导别人,首先在于管理好自己,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才能管理别人,要想管好自己,首先在于克制自己。那么如何克己呢,我在这里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循礼而行,儒家认为人必须遵礼、不妄行,“礼者,天地之序也”“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运行不乱”“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儒家所说的礼是天地自然的秩序,也是 人类行为的规范,要求人要按规范秩序而行。孔子弟子问他什么叫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的意思是约束自己的心行,实践礼的规定,那就是仁了,为仁与否完全在自己,不是靠别人啊。进而又告诉他的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知礼,无以立也”。 另外还有谦、敬、节俭等内容。对于谦,有“满招损,谦受益”;周公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圣人,周公辅佐成王,唯恐失去天下贤能之士,曾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在他的儿子去鲁国赴任时,曾告诫他的儿子说“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这些都是儒家提倡的谦德,也是中华礼乐的精神。儒家认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不耻下问,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成就真才实学,从而进德修业。对于敬,孔夫子有“修己以敬”“执事敬”。其实“敬”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认真谨慎的意思。古人认为“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所以于人于事认真,就是德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心有敬,自己则不会有邪恶之心,对外有敬,则不会懒散傲慢。对于“俭”认为俭有四益,养德、养寿、养气、养神,孔子说“与其不逊也,宁固”“以约失之者鲜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认为俭能养德,“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认为人的品德高尚,对人是十分有益的,《大学》中有“富润屋,德润身”,孟子有“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也”。 儒家思想的内容恢宏、博大、精深,以上内容只是儒学的凤毛麟角,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是它并不单纯地说教,而是从义理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不但使我们知其然,并使我们知其所以然也,并告诉不这么做将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后果,使我们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影响,我们所承受的正是我们以前的行为造成的,我们对别人的仁爱诚信最终是对自身的仁爱诚信,从而达到引导和改变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人的行为的作用。儒家思想的内容是活泼的、辨证的,并不是僵死教条的,许多内容我们不能片面地去理解,教条地去执行。比如说,它告诉我们仁爱,但不是无原则的爱,比如《大学》中有“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对于恶人,“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告诉我们要和谐,但不是奉承附合,只有小人才附承附合、巧言令色,“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但不是不直言,如“当仁,不让于师”;告诉我们应循礼而行,但并非一成不变,推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等内容。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没有包容性是不可能承传至今的,它的“和谐一体”“反求诸己”“谦虚”的观念,使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吸收融合不同的文化,自身不断地发展着。 总之,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以无穷的伦理资源教导我们做人要向圣向贤并告诉我们向圣向贤的方法,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地做好管理者,并从各个角度告诉我们管理之道。江苏远东集团副总裁卞华舵在《儒家思想与企业的内在价值》中说:“儒家的这些基本观念,诸如“仁爱、人本、和谐、诚信、中庸”等等,是经历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是儒家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儒家的这些基本价值观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其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可以在当代经营管理中发挥提升道德、裨益世道人心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著名学者曾仕强提出,“儒学的复兴是21 世纪的管理主流”,澳大利亚学者雷吉.利特尔和沃伦.里德在《儒学的复兴》中断言儒学“将带领世界进入21 世纪,即将成为21 世纪的管理主流”,《第五项修炼》中也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 3.4 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儒家思想的意义 儒家思想在其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背景,从其形式上来说,可能有许多不适宜现代环境的地方,但从其思想源头上来说,却包含着许多永恒的价值和智慧,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价值,其“仁爱”“和谐”“诚信”“义利”“反求诸己”“克己”等等观点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企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企业的精神理念,而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资源,精辟的论述和系统循环的语言使我们知道这么做的最终结果获利的还是我们自己,有助于我们自身和后代,从而使这些观点在我们心里扎下根,自觉约束我们的行为,因为和谐、仁爱是人自身的需求,它的“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思想给了我们一种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把我们引向高远的力量。但同时给出了我们达到的方法和态度,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孝悌”“诚信”“敬谦”“俭朴”“反求诸己”做起,并克己力行,达到知行相应,不断成长。在企业如何对待员工、顾客和社会的问题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企业的持续良好发展提供了基础。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 在前面的论述中提到企业能否顺利地发展、是否能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即品德和能力。在企业初期如果说企业家品德重要性还不太明显的话,那么在企业后来的发展中则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的一举一动,一项决策就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命运。我们知道,目前企业的决策权基本上是在企业家手里,即使是国营企业,监督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作为企业家其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说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会使企业家深刻认识到管理与自身道德修养的关系,搞好企业的根本在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让仁爱、诚信、孝悌慈和等内容在自己心中扎下根来,才能正确处理与员工、顾客、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才能管理好企业。企业搞不好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责任,这会使企业家产生提升道德、修炼自身的自觉性。 企业家是企业使命和愿景的设计者和倡导者,企业使命和愿景是企业价值观、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反映。我们在前面提到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管理者缺乏志向,即没有把自己的眼光放大到员工的福址和社会责任上,但儒家思想的“仁爱”“和谐”等许多观点能使企业家的眼光放远放大,进而设计出企业的真正使命和愿景,并一步步制定出可行战略,坚定地去实施。儒家思想的“义利观”“和谐观”能够使企业家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不违背社会道德,不违法乱纪并自觉地保护环境,其“仁爱”“和谐”的思想能够使企业家善待自己的员工,诚信顾客,正确外理与社会、战略伙伴的关系,并自觉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其决策和行为决不会出现侵犯员工利益、欺骗顾客、扰乱市场秩序的情况,并会以最大的努力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承担起社会责任,以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能够树立起企业家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会激励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去寻求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有助于发现和利用外来的优秀管理方法和技术,决不会为了一己的私利做个样子,只要是对企业有利的,就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真正去实行,从而在实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对待企业出现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反求诸己”“谦”“敬”等观点有助于企业管理者首先反思自己和企业的行为,不但能够找到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能够找到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的创新学习能力。 二、对企业员工行为的影响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提到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员工存在着失衡心理,引起员工失衡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利益分配的不满、对管理者行为的不满造成的,从而失去工作的积极性,更别说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了。儒家思想能够通过对领导者思想意识的改变,从而改变其对待员工的行为,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员工的失衡心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其实处在同样的情况下,通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也会改变,从而改变企业的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自己认识的改变 儒学的“和谐”“诚信”“反求诸己”等思想会让员工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企业的影响,自己也是目前这种结果的一部分。认识到是企业的管理者和顾客为自己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使自己能够有了工作、有了施展自己的平台,对管理者和顾客应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态,改变以前的想法:自己是一个为了生存、不得不劳动,并被企业的管理者强迫劳动的人。也会更多地反思自己的不足如对企业是否忠诚、对待企业和管理者的心态是否偏颇、对工作是否认真尽力。通过反思,他会更多地体谅领导、感谢顾客,从而改变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2、员工行为的改变 思想意识的改变导致员工行为的改变,当他认为是为自己而工作,企业的命运和自己休戚相关,他的工作作风就会改变。儒家思想在改变其想法的同时,其谦敬观点会改变其工作作风,变得认真对待工作、尊重工作,并想法改进工作质量,对内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外达到顾客的满意。另外,在对待不如意的事情,会有一个比较主动的态度,会首先从自己身上下手,使事情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对待公司的制度和工作规程上,由以前的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执行,减少企业监督的成本。 三、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 彼德.圣吉写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到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是具备五项学习技能,这五项分别是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体学习,其实这五项修炼内容,也正是儒家思想提出的人要修身、向圣向贤所要求的。 对于系统思考,儒家思想前提是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整体来考虑的,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网络系统,任何人为的割裂系统或破坏整体的和谐性都会造成混乱,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精辟的语言本身就是系统思考的结果,就是以系统思考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也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之一,《大学》的八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另外,许多观点在说明时都是推己及人及物,再反推回到自己,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么做的原因,对我们自身的影响。所以儒家思想本身就能使我们树立起一个系统思考的思想,分清事情的本末先后。 在自我超越方面,儒家思想本身是一个要求不断超越自身的思想,它本身就给人们指明真正的愿望—向圣向贤,要求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耐心去实现它,所以它本身就要求人要不断地学习,从而具有正确的见识和学问,并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力行,通过力行来体悟,并不断地修证自己的见解和行为,从而体会成长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这个意思,真正能够领会儒家思想本质的人,一辈子都不会中断 自己的学习,工作中的创新是学习,日常生活道理的体悟是学习,就是困苦疾病也能使人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这种思想本身就给了人一种素质,那就是向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在改善心智模式方面,儒家思想的反求诸己的观点本身就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它告诉我们问题的原因就在自己身上,企业问题就是企业自己行为的结果,这种思想能够使企业和个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它本身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系统内考虑问题的,使人能够觉悟到自身行动的影响怎样延伸到自身范围以外,又怎样反馈到自己身上、自己企业,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在建立共同愿景方面,儒家思想追求的就是一个“仁爱”“和谐”的世界,这本身是一个人类的共同大愿景,要求为政者通过修炼自身并领导民众达到这一目的。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能够很自然地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从“仁爱”“和谐”出发,为自己企业制定出一个企业员工共有的愿景和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企业的顾客,进而服务社会。儒家思想的要求是知行合一,讲求诚信,所以制定的愿景不会落于口号的俗套,这样的愿景目标出发点是高尚的,所以能够为员工认同并渴望实现,大家从这个愿景能够真正找到工作的意义,员工会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自觉地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在团体学习方面,儒家思想有助于形成团体学习,打造团队精神。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而“深度汇谈”是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影响深度汇谈的往往是人的习惯性防卫。儒家思想的“和谐”的观点是最有助于形成团队精神的,这也是中国人团结互助优良传统的思想源头;另外儒学提倡的“和而不同”“反求诸己”就是消除习惯性防卫、让别人摊出心中假设的好方法。虽然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关注的是修身、治国和社会的有序和谐,但企业本身就是小社会,要让它和谐地运行发展,道理是相同的,就象五项修炼是企业学习发展缺一不可的技能,儒学的“仁爱”“和谐”“诚信”“反求诸己”等思想也是互为一体的,企业有效地借鉴儒家思想用于企业管理, 从多方面提高企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而这种道德素质必然转化为学习技术、不断创新、互相信任帮助、改进工作质量,服务顾客的行为。但是儒学强调的是通过启发人的良知良能从而唤起人的自觉行为,而不强调制度规范的作用、监督评价的作用, 流程的管理、精确的数字,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工具,而这些内容对于企业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向国外学习,如果“仁爱”“反求诸己”的观点在我们心中立起来,我们会学习得更认真、执行得更好,更容易结合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学习执行中创新。 四、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方法和思路 前面我们提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精神理念的建设,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意识,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真正地学习必定修正行为,然而人们只学习自己想学的,而强迫地学习根本达不到改变意识和修正行为的作用。而在这方面,儒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改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意识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管理企业的大智慧。 1、推己及人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做到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一定不要强加给职工;自己希望员工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想象把自己换到员工的位置,在企业现有环境下,自己的需要和厌恶,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好员工所好,恶员工所恶。另外企业文化建设引导是员工的思想,不是制度、简单的培训就能达到的,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想到自己的思想意识改变所需要的过程,也要给与员工这样的过程,从根本上做起,否则欲速则不达。 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在儒家思想里是一个修身、学习的方法,对培育企业文化来说也是一种好方法,这里的“知”是一种智慧、见解,也可以说成是企业的理念、使命、愿景、好的政策、制度规范等,而“行”的意思则是“力行”,对企业来说,就是在认真贯彻执行这些理念制度,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行合一则是以“行”来检验、提高自己的“知”,以自己的“知”来指导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道德智慧和言行不断提高,知行缺一不可。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对于企业的理念、制度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只有执行了,才能发挥出理念、制度的效果,通过其效果让员工更加认同这些理念,增加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同时也才能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创新。 3、反求诸己 在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过程中,要针对企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反求诸己,诚恳地找出自己的过失,并改正;那么员工不但信任企业管理者、会加强对企业的信心,也会就自己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反求诸己,改正过失。企业中人员的隔阂、扯皮就会减少,相互的信任增加,企业也就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是一个严谨、深遂的思想走廊,分析这些著述,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古人无论倡导什么,还是反对什么,多是从说理开始,从我们自身的利害说起,从个人的名声、安危、子子孙孙后代的幸福说起,对我们循循善诱,从人的心灵上启发,文化内涵极其深厚,能起到改变人的心灵和行为的作用。我们在企业精神理念培育中,也应该用这种方法,企业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也要从员工的自身利害说起、做起,这样员工才能从心灵上认同企业的理念和制度,才能自觉遵守制度,并为企业的目标奉献自己的才智。 第四章 借鉴儒家思想管理企业的成功案例分析 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有许多人以儒家理念经营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形成了儒商精神。他们做生意如同做人一样,讲究德行,以仁义为立身之本,以仁爱之心对待同事、职工,使企业内部充满凝聚力和详和;对待顾客,坚持以义取利、以诚待人。日本及东南亚等亚州国家创造的经济奇迹,也证明了儒商精神是优秀的企业文化,下面仅举几例对借鉴儒家思想经营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意义进行分析。 4.1 具有儒商精神的李嘉诚 对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人们都惊叹其成功,他赤手空拳起家,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和商业神话,如果我们探索其成功的原因,会发现他父亲从小灌输给他的传统文化,在他日后的成功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从小会诵《三字经》《千家诗》,这些童蒙读物,使他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十四岁时父亲去世,没有给他留下一文钱,却给他留下了“求人不如求己”“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做人须有骨气”“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贫穷志不移”的遗言。这些道理和父亲遗训变成其灵魂的一部分,并成为其从商和做人的准则,使他终生受益。父亲去世,“孝心”使十四岁的他,当时只有一个心念,就是要养活母亲和妹妹,他谢绝了舅父供他上学的好意,毅然辍学,别无选择地走上了挣钱养家之路。第一份工作就是茶楼堂倌,然后做过钟表学徒工、推销员,在当时纷纭变幻的世界里,刻骨铭心的先父遗训,使他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残酷的求职和打工生涯中,他时时以此言鞭策自己,“诚”“信”“勤”“敬”“谦”成就了他骄人的业绩。有一次当别人说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时,他认为自己首先做好了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商人,一个成功的商人。纵观他商海搏击数十年的经历可以知道,虽然他的企业采用的是西方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是他奉行的是“反求诸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待人、 以和为贵、广结善缘、“仁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而这却是他生意成功的根本原因,这种例子很多,下面仅举几例。 4.1.1“反求诸己”“心诚”使他在挫折中赢得转机 在他的商业生涯中,不止一次地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他采取的聪明绝顶的变通措施,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思想对他的影响。比如说,有一次,他去酒楼推销铁桶,遇到酒楼老板毫不客气地拒绝,他很沮丧,沮丧之余,他又返回酒楼,跟老板说: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我只是想请教我刚才的态度、动作、言辞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我恳请您的指点,作为晚辈改进的借鉴。他虚心、坦诚的求教精神和纯朴的态度感动了老板,最后不仅向他提出了宝贵的忠言和改进建议,也和他做成了生意,并成了朋友。对这件事,有的人认为他聪明,但我认为这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他能想到做到这一点,只是他的思想在他行为上的综合反映,儒家思想里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道理,在当时如果没有先想到反思自己,如果没有儒家思想和长期熏陶养成的中正谦和之气,即使他再聪明,也做不到这一点,或许他的聪明还会用到别处。在其创办长江塑胶厂之初,条件异常艰苦,厂房破旧、设备是欧美淘汰的,员工也是经过简单培训就上岗的门外汉,又由于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所以不久就遇到了灭顶之灾—客户拒收产品,要求赔偿损失;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索要货款,要停止供应原料;银行催要贷款,企业面临清盘。他不得不裁减员工,员工家属的哭闹使厂子和车间没有安宁,他变得脾气暴躁,全厂人心浮动,士气低落。他的母亲虽然不懂经营,但是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他的母亲就给他讲了古代云寂和尚为选接替他的主持用煮熟的豆子交给两徒弟去种,以此来考验两徒弟诚实的故事,他从母亲话中的玄机里悟出了诚信是为人处事之本,他为自己的行为深深地悔恨。第二天,他就诚恳地向员工道歉并坦诚自己的错误:拖跨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连累了员工,并向员工保证,绝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员工的不安情绪稳定了下来。紧接着,他一一拜访了客户、银行和原料商,向他们真诚地认错道歉,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赔偿罚款,偿还欠款,并把厂子面临的空前危机毫不隐瞒地告诉他们,并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就这样他有了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就在这十分有限的回旋余地里想对策,改进质量,使企业出现了转机,一旦出现转机,他马上让被裁员工回来上班,还补发了离厂阶段的工薪,正是这诚字使他在商场上立稳了脚跟,不但后来生产出香港同类产品中的一流质量,还为公司赢得了信誉;草创初期的厂子条件异常艰苦,但是鲜有员工跳槽,工厂的凝聚力,也建立在了这“诚”字上,也验证了儒家思想中的“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至诚感通的道理”。 4.1.2 视信誉比生命还重要 李嘉诚说:“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是企业的生命,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在长江厂后来发展的过程中,他的真诚、信誉、为顾客着想和勤奋使他抓住了公司发展的机会。为保证质量、不断地推出新样品,他不惜重金聘请香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订单很多,但厂子资金有限,设备不足,怕影响质量和交货期限,他不敢放手接订单。资金的限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他伤透脑筋之时,一位欧州的批发商对他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里生产出这么世界先进水平的塑胶花感到惊奇,答应先借给他资金,让他扩大规模,然后再做生意,大量订购他的产品,条件之一便是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作担保。在他找不到担保人的况下,虽然批发商只表达出了订购三种产品的意向,但他和设计师连夜赶出9 款样品,每种产品都设计了三种样品,以期打动批发商,即使打动不了,就送给他做纪念,争取下一次合作。批发商对他的样品非常看好,但更看好他做生意奉行的诚信、互利互 惠的原则。最后批发商对他说,你的真诚和信誉,就是最好的担保,就这样解决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也把产品直接销向了欧州。 4.1.3 以“仁爱”“义”字对待员工,员工也回报他“义”“利” 对待和他一起奋斗的员工,他是感恩仁爱的,他是从做塑胶产品起家的,后来他的事业做大,在这方面已经不赢利的情况下,为了他的一些员工,他还保留着这个厂子,而对跟随他的员工也给予丰厚的回报。他在感恩自己的员工时说:我的员工为企业奋斗30 多年,为公司付出很多,可是直到退休前一天,他们还会到公司上班,这对他们非常好,对企业更重要。正是儒家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对他的深远影响,使他比较能体会人的疾苦,做到了这一点。 在用人之道上,他说:“要吸引及维持好的员工,就要给他们好的待遇和前途,及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监督和制衡制度”,他对待员工既严格又宽厚,正是他的用人之道,与下属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为了争取到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的订单,他在一周之内把厂子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最终他拿到了订单,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员工诚心诚意地奉献,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即使强迫工人不睡觉,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员工的真心奉献是他对员工平时诚心相待、同甘共苦换来的。真诚赢得真诚,他的员工对企业也是无私地奉献,正是拥有了这“人和”,才使他能够更好地利用“地利”和“天时”,正是做人的准则为他赢得了天时、地利和人和,他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4.1.4 “和为贵”使他在生财上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他初入和黄时,别人认为他会“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他一把火也没烧,谦虚持重,以退为进,以实绩证明了自己。他拒绝董事局为他开支优厚的董事袍金,而且为和黄公差考察、待客应酬,都是自掏腰包,在决策会议上,他总是以商讨建议的口气发言,但众人却信服他,和黄赢利丰厚,股东和员工都皆大欢喜。正是因为这样,他“鲸吞”和黄的“企图”,竟未遇到“老和黄洋行”的抵抗。他虽然是富豪,但是他生活非常俭仆,他的手表、衣服和鞋子都很普通,一般不坐名贵豪华的车,害怕自己忘记勤俭,产生贪念奢侈,但他悭己不悭人,处处照顾股东和公司的利益。他出任十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公司账上,他放弃了小利,却赢得了公众股东的信任和好感,也就信任长实系股票,却获得了大利。对他要购并的企业,如果对方坚决反对,他就放手,他认为如果强行收购,成功与否,势必会两败俱伤,他奉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善意收购原则,为他赢得了“白衣骑士”的美誉。他虽然是商人,但他热心承担社会责任,胸怀济世精神。在1973 年,因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席卷全球,香港塑胶业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当时他的事业已转入房地产,对长江整个事业,影响并不大,但他挂帅救业,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解决了香港塑胶业的原料危机。在1981 年,他捐资兴建了汕头大学,在大学的兴建过程中,他的生意曾一度黯淡,但他坚持为汕头大学捐款,使大学的兴建顺利完成。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够对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他的回答是:“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从他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他个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些思想在商场上有时看起来会让人吃亏,但最后却赢得大利。他说我把品德看得很重要, 我的经营哲学里,掺入了儒家,也掺入了道家和佛家。正是这种思想使他具备了在商场上脚踏实地、积沙成塔、舍小利、得大利的素质。 4.2“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同仁堂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同仁堂”,创办于1669 年,他的创始人在最初就是抱着一颗仁爱、服务大众的诚心,他认为“可以济世,可以养生,唯医药为最”,正是创始人有了这样的存心,才有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和合精神,认为病人生病就是不合,药剂师调药就是修合,这种文化一直传承到今天,在许多企业不择手段追求利润时,同仁堂的经营哲学依然是“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并真正去履践。在2003 年非典期间,中药制剂非常短缺,政府给医药行业下订单,当时原材料涨价,而售价政府是规定死的,当时为七元钱的售价,九元钱的成本,有些企业不得已而应付。而同仁堂知道社会需要的时候,也就是企业做贡献的时候,他们加班加点地生产,为了满足需要,把一条药酒的生产线停了下来,制出了300 万瓶的汤药制剂,亏了600 万元。但同仁堂的企业领导说,这不是企业的第一次,也不是企业的最后一次。同仁堂创办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早107 年。近年来,他们也是一直传承着这样的文化,力行着祖宗的教诲,所以经营得非常不错,就是在非典当年,其效益也增加了30%,因为有顾客和社会的认同,其它的药卖得都很好,同仁堂也连续七年被评为最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李嘉诚、同仁堂的例子充分印证了《大学》中的话,“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有财斯有用”,说明了企业要想做大,德才是本,有了德就有了人才、资金、市场和利润。另外我们也知道,他们也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企业,像李嘉诚的企业都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人有了一种更能学习提升的素质。所以,借鉴儒家思想的优秀本质,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从整体上潜心于内功的修炼,潜心于团队的打造,潜心于品牌最朴实的积累,从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蒙牛的成功之“道” 1999 年开始创业起家的蒙牛,在6 年之内销售做到了200 多亿,我们首先看蒙牛这几年的经营业绩, 表4-1 蒙牛连续6 年经营业绩表 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实现销售收入(亿) 0.37 2.47 7.24 16.68 40.71 72.14 108.25 同行业排名119 11 5 4 3 2 2 资料来源:孙先红张治国,蒙牛内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2005 年在液态奶、冰淇淋在全国获得了销售冠军。这么快的发展速度,靠的是什么呢,蒙牛人自己的总结是蒙牛文化,其主根是德,其有三大支根,分别是“经营人心”“与自己较劲”“种自己的田”。 4.3.1“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与经营人心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而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可以说是这句话的忠实实践者,也正是他的忠实实践,催生了蒙牛。“财散民聚,财聚民散”是他的养母从小教育他的,也是他经常说他的话和做的事。 在伊利工作期间,企业要拿出18 万元给他买一辆桑塔纳,他却把这些钱为员工买了车,以解决员工上下班交通太困难的问题。还有一年,他把自己的108万元年薪 分给了别人。他的员工说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急吾急以及人之急。1990 年他的一名员工结婚,需要4000 元购买住房,他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2000 元钱给这名员工送去,他有许多这样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的事情。牛根生正是靠着这种“以人为本”“散财聚人”的本领,使他的员工在工作中人人竭力;也正是靠着这种品德,在他刚创办蒙牛时,启动资金不够,大家主动给他凑钱,并从心里认为,跟着老牛干,绝对不会错;也正是他的这种品德,在蒙牛里形成了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气氛,使蒙牛成了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团队,这也印证了《大学》里“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而事不终者也”。 他的养母从小教育他,要懂得回报别人,他非常孝顺,奉养了七位老人,养父母、亲生父母、岳父母及继母,他不但做到孝、还做到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儒家经典《孝经》中有“孝能达德”,认为至孝的人能够从自己亲人的需要推己及人,从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在工作中能够尊重别人,友爱别人,不断地吸收人生成长的营养,牛根生也正是做到了这一点。“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的行为也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蒙牛的标语很多,但有一条是“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正是牛根生这样一种理念,对大家付出的深深体恤,他的员工愿意为企业主动地奉献才智。正是这种理念和精神,蒙牛在短短的几年里,已向社会捐款捐物达七千万,最近,蒙牛乳业向500 所贫困学校捐奶,利国利民,作为乳业领军品牌,蒙牛承担起了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到一个企业独立实体与社会的关系,看到了企业利润与整个企业、员工、社会利益的关系,从而谋求一种整体的利益,这也正是儒家精神所在。 4.3.2“反求诸己”与“与自己较劲” 牛根生是这样阐述与人较劲的,“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主动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对方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没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其实这句话,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求诸己”在蒙牛企业的应用,也是孟子所说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正是这种“与自己较劲”的文化,才有了和谐蒙牛,才有了蒙牛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 4.3.3 蒙牛的诚信文化 “诚信是策划的最高境界”是蒙牛的口号之一,他们认为诚信是一种战略资源,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包括了对顾客的诚信,也包括对员工的诚信。对待质量,他们的理念是“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产品质量的好坏等于人格品行的好坏”“营销的98%是在家里完成的”。对于服务,他们把“最可爱的人”安排在第一线,与客户打交道,正是这种理念,才有了蒙牛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有了顾客的认同和市场。对待员工,诚信体现在了言行一致上,分配公平上,这样员工才愿意为企业卖命。 李嘉诚、同仁堂和蒙牛这三例充分印证了《大学》中的话,“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有财斯有用”,说明了企业要想做大,德才是本,有了德就有了人才、资金、市场和利润。另外我们也知道,他们也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企业,像蒙牛、李嘉诚的企业都充分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正是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人有了一种更能学习提升的素质。 所以,借鉴儒家思想的优秀本质,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从整体上潜心于内功的修炼,潜心于团队的打造,潜心于品牌最朴实的积累,从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借鉴儒家思想的方法和措施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借鉴儒家思想来构建企业文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5.1 借鉴儒家思想构建企业文化要注意的事项 一、儒家思想不是一个具体的制度,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模式和管理技术,它在企业文化层次中属于核心层,是人的意识和思想,所以它不是几句口号、一场讲座就能真正起到作用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它首先需要我们对儒家有一真正的学习和理解,把其优秀本质和核心用于企业管理中,这本身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所以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持之以恒,才能显出其效果。儒家思想有知行合一,只有我们真正地“知”,进而才能去真正地“行”,再通过“行”来加深和改变我们的“知”,这本身就是把儒家思想和企业管理实践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儒家思想虽然是辨证的、活泼的,但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必然有许多过去时代封闭、保守的烙印;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儒家思想有许多的误解,人们自主吸收的是对自身私利有用的内容,如明哲保身、和稀泥、任人唯亲等等,这却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去扬弃,对其优秀的内核大力阐扬,去芜存菁。 三、儒家思想不是企业文化的全部,西方的企业管理比我们早多年,有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如流程管理、精确的统计分析、严密合理的评价、监督体系,是儒家思想里没有的,对现代企业需要的进取心和冒险精神也强调不足,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所忽视的,然而对儒家思想的体悟却能够加快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创新,所以,我们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要以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为基础,并充分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管理文化。 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儒家思想要和企业的情况结合起来,对于不同的企业,借鉴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对于一个管理混乱、制度不执行的企业,侧重点应该是“反求诸己”“克己复礼”的观点;对于一个经营比较好的企业,侧重点应该是“谦敬”“学习”等等,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儒家思想的这些观点是一体的,从企业的问题为切入点着手,渐渐地贯通,同样能达到对儒家思想本质的认识,还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总之要根据企业的问题、矛盾和冲突来进行,起到管理企业的作用。 5.2 借鉴儒家思想构建企业文化的方法和措施 5.2.1 政府和社会的引导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支流,植根于社会文化,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的企业文化,那就必须有政府和社会的引导,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媒体引导 现在也正是这样一个趋势,从新闻和一些电视连续剧中也可以看出来,如《商道》、《关东金家》、《大染坊》等,现在也有许多这样的书籍,我们现在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读本也正起着这样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电视讲座、论坛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开始讲解《论语》《道德经》,但是还应进一步引导和造势,如组织有关的学 者专家、管理专家等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开发,并对其优秀的核心思想进行义理的阐扬,消除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曲解,抑制其不适宜的内容;在高等院校里开设这样的课程,扩大这方面的教育面;另外,可组织这方面的培训,扩大参加人员的人数和时间。 2、为现在的企业负责人专门开设这样的课程 我们知道,人们只想学习自己想学的,如果不想学,即使学了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达不到“习”和“长”的目的。企业家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大学对企业的管理者应开设这样的专门课程,使管理人员对儒家思想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对儒家思想的义理有一个真正的理解,意识到这些观点不但利他,更利于自己,从而树立起他们去力行的决心。这些课程的讲解必须请对企业管理和传统文化真正有造诣的专家教授,不但能讲透儒家思想的义理,也能够讲透如何和当今的企业管理结合,如何地去芜存菁。目前,从网上看到,有些知名大学已为企业家开设了国学培训班,如清华大学。 3、对企业员工也要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这种培训有两种方式,一是为员工开设这样的课程,二是企业负责人的行为引导:企业负责人去力行了,自然就会带动他的员工。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下级就会效仿,一个孝顺的领导周围不会跟一帮对父母不敬的人,一个对员工仁爱感恩的领导周围不会跟一帮刻薄的人,一个勤奋踏实的领导周围不会跟一帮浮夸不实的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形成。 4、思想知识的宣传普及 应该对所有人员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今天的普通员工可能就是明天的企业管理者,今天的学生就是将来的企业家,为政者。现在,小学课本上已开始了这方面的教育,如《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中国古代圣贤“孝悌慈和”“礼义廉耻”的故事等。 5.2.2 借鉴儒家思想构建企业文化的方法和措施 一、在精神理念方面 1、从职工最关心的内容做切入点 在做企业的儒家思想培训时,可以从职工最关心的孩子教育、家庭关系、朋友关系、身体健康入手,在这方面儒家思想有无穷的伦理资源,而且非常地适用,能说到员工的心理去,非常容易实行,把道理讲透了,员工就会试着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以前的缺点,改变自己过程中的难度和反复,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会发现自己行为的改变导致对别人看法的改变以及别人行为的改变,这种效果会使人的心灵产生震动,体会到以前没有的快乐。即使看不到明确的改变,他也会比在企业更有坚持的耐心。比如说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言行其实就是家长言行的影子,通过儒家思想的学习,人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如果真要改变孩子行为的话,就必须力行儒家思想教诲,对家庭成员仁爱和谐、对孩了诚信、克制自己、给孩子做榜样等,孩子稍有改变,就会很高兴,从而激起在各方面去实行的信心。但是有时效果并非很明显,人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很难,这时候,企业可以组织一些座谈会,交流心得和方法,使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这种思想对自己有很大的益处,一些人会自觉地把这些理念用于实际工作中。 2、在企业管理方面进行引导 在员工对儒家思想有了认同以后,再进行儒家思想用于企业管理、企业各项活动的引导培训,如儒家思想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战略、营销、生产和运作等方面的 运用,另外要应用儒家思想的观点针对现在企业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使企业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说企业质量不高,服务水平差,顾客抱怨多,那么就重点讲儒家思想在这方面的意义,“反求诸己”就是企业不能抱怨外部环境和顾客,从内部找原因,“仁爱”“和谐”“诚信”等观点的阐发使企业的员工能够理解顾客,尊重顾客,提高处理好与顾客关系的主动性。通过培训只能使大家在思想上有这么一个意识,而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是员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看到效果如不合格品的降低、同事关系的融洽等,从中体会到自我提升的乐趣。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做出表率,修己安人,让员工看到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改变,这样能够促使员工在工作中力行这些教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员工也会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如企业管理者就以前的错误向员工真诚地解释道歉,以前板着脸的领导开始主动与员工沟通,通过公司的决策、事件体现出这些思想来。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贵州海尔一名职工因煤气泄露而中毒,企业管理者把员工送到最好的医院去治疗,而且还给所有的员工安装防煤气泄露装置,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真实体现,这一行为比喊无数遍以人为本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可以应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提供的方法进行企业形象建设,这也是儒家思想起作用的过程,但在MI(理念识别)上,制定企业使命、愿景和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员工真正的人生目标,这种目标可能涉及到家庭、个人和企业,对这些目标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企业的使命、愿景和目标,然后和员工进行沟通,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结合点,达到员工从心理上真正认同企业的使命、愿景和目标。针对企业现在或潜在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企业的经营、生产等各项活动,把传统文化转化为企业的经营理念、生产理念、用人理念等等,如云南玉溪卷烟厂,在发展势头很好的时候,为了防止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借鉴儒家思想谦受益的观点,提炼出了“天下有云烟,天外还有天”的企业精神。 二、在行为制度方面 把企业的精神理念、目标和愿景内化为企业的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要对企业的制度进行调整完善,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企业生产和运作方面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方面的、顾客需求调研方面的等等,有许多具体的科学的操作方法,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我们必须学习。另外,要把儒家思想中的“知行合一,谦敬”的观点,转化为企业管理中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工作,尊重工作的精神。对于儒家思想在企业物质层面的作用,主要通过精神理念和行为制度层面体现出来,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在这方面不再多作论述。从百家博弈中成长壮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很多的精髓已传至世界。儒家文化不仅从伦理道德、观念意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管理哲学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养分,也有许多关于管理活动、预测和战略决策方面的精辟论述,至今仍需我们认真地研究、学习、挖掘,这是我们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智慧资源。企业家是当今最有力量改变世界、创造公平正义社会的一群人,应结合国情和现实需求,充分借助这些文化精华,力行圣贤的教诲,构建起真正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结束语 本文借助企业文化理论,对中国企业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指出了直接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低,而深层原因则是这些年来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真正从培育企业的精神理念着手,没有从人的自身利害和心理上启发,没有充分借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儒学“仁爱”“和谐”“诚信”“义利”“克 己”“反求诸己”等核心思想的提炼,阐述了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企业行为起作用的义理。提出了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充分吸收利用世界上一切优秀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给出了利用儒家思想构建企业文化的方法和措施、注意事项,为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对策和思路,对企业构建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文档为【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6KB
软件:Word
页数:5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