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SL601-201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01-201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举报
开通vip

SL601-201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总局科(2001)1号文《关于下达2001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对《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进行修订。《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2012)共11章36节219条和9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现场检查;——环境量监测;——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专项监测;——监测自动化系统;——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监测系统运行管理。本规范主要修订内容有:——增加了术语及引用...

SL601-201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总局科(2001)1号文《关于下达2001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对《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SDJ336-89)进行修订。《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2012)共11章36节219条和9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现场检查;——环境量监测;——变形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专项监测;——监测自动化系统;——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监测系统运行管理。本规范主要修订内容有:——增加了术语及引用标准;——增加了专项监测,包括地震反应监测及水力学监测;——增加了监测自动化系统;——增加了监测系统运行管理;——修订了混凝土坝巡视检查;——环境量监测列入正文。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DJ336-89本规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规范主持机构: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本规范参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本规范主要修编人员:王士军张国栋卢正超顾冲时彭虹杨正华何勇军葛从兵郭永刚杨立新谷艳昌本规范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施济中本规范体例格式审查人:牟广丞目次1总则..........................................................................12术语..........................................................................33现场检查......................................................................43.1一般规定..................................................................43.2检查内容..................................................................43.3检查方法..................................................................63.4检查记录和报告............................................................64环境量监测....................................................................74.1一般规定..................................................................74.2水位......................................................................74.3坝前水温..................................................................74.4气温......................................................................84.5大气压力..................................................................84.6降水量....................................................................84.7冰冻......................................................................84.8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85变形监测......................................................................95.1一般规定..................................................................95.2监测设计.................................................................105.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135.4观测.....................................................................136渗流监测.....................................................................156.1一般规定.................................................................156.2监测设计.................................................................156.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176.4观测.....................................................................177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197.1一般规定.................................................................197.2监测设计.................................................................197.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217.4观测.....................................................................218专项监测.....................................................................228.1地震反应监测.............................................................228.2水力学监测...............................................................239监测自动化系统...............................................................269.1一般规定.................................................................26I9.2系统设计.................................................................269.3系统安装与调试...........................................................279.4监测.....................................................................2710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2910.1一般规定................................................................2910.2监测资料整编............................................................2910.3监测资料分析............................................................3011监测系统运行管理............................................................3111.1一般规定................................................................3111.2运行管理................................................................3111.3设施维护................................................................31附录A监测项目与测次...........................................................33附录B现场检查内容与格式.......................................................35附录C变形监测设施的设计、安装和观测...........................................38附录D渗流监测设施及水质分析项目...............................................52附录E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仪器埋设.............................................61附录F电缆布置与连接...........................................................66附录G地震反应监测.............................................................69附录H监测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及人工比测指标.......................................72附录I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73标准用词说明....................................................................92条文说明.....................................................................93II1总则1.0.1为规范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掌握大坝运行性态、指导工程施工和运行、反馈设计、降低大坝风险制定本标准。1.0.2本规范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中的1级、2级、3级、4级混凝土坝的安全监测,5级混凝土坝可参照执行。1.0.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范围应包括坝体、坝基、坝肩、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以及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其它建筑物和设备。1.0.4安全监测方式应包括现场检查和仪器监测。1.0.5安全监测应遵循下列原则:1应根据工程规模、等级,并结合工程实际及上、下游影响进行监测布置;相关监测项目应配合布置,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并考虑与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比较和验证。关键部位测点宜冗余设置。2监测仪器设备应可靠、耐久、实用,技术性能指标满足规范及工程要求,力求先进和便于实现自动化监测。3监测仪器安装应按设计要求精心施工,在尽量减少对主体工程施工影响的前提下,及时安装、埋设和保护;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为仪器设施安装、埋设和监测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及时做好监测仪器的初期测读,并填写考证表、绘制竣工图,存档备查。4监测应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相关监测项目应同步监测;发现测值异常时立即复测;做到监测资料连续,记录真实,注记齐全,整理分析及时。5应定期对监测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鉴定,监测设施不满足要求时应更新改造。测读仪表应定期检定或校准。6已建坝进行除险加固、改(扩)建或监测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时,应对原有监测设施进行鉴定。7必要时可设置临时监测设施。临时监测设施与永久监测设施宜建立数据传递关系,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8自动化监测宜与人工观测相结合,应保证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仍能进行重要项目的监测。1.0.6大坝安全监测各阶段工作应满足下列要求:1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出安全监测规划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包括主要监测项目、仪器设备数量和投资估算。2初步设计阶段。提出安全监测总体设计,包括监测项目设置、断面选择及测点布置、监测仪器及设备选型与数量确定、投资概算。1、2级或坝高超过70m的混凝土坝,应提出监测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设计报告。3招标设计阶段。提出安全监测设计或招标文件,包括监测项目设置,断面选择及测点布置、仪器设备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及清单、各监测仪器设施的安装技术要求、观测测次要求,资料整编及分析要求和投资预算等。4施工阶段。提出施工详图和技术要求;做好仪器设备的检验、埋设、安装、调试1和保护工作,编写埋设记录和考证资料,及时取得初始(基准)值,固定专人监测,保证监测设施完好和监测数据连续、可靠、完整,并绘制竣工图和编制竣工报告;及时进行监测资料分析,编写施工期工程安全监测报告,评价施工期大坝安全状况,为施工提供决策依据。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提出工程安全监测专题报告,对安全监测系统是否满足竣工验收要求作出评价。5初期蓄水阶段。首次蓄水前应制订监测工作计划,拟定监控指标。蓄水过程中应做好仪器监测和现场检查,及时分析监测资料,评价工程安全性态,提出初次蓄水工程安全监测专题报告,为初期蓄水提供依据。6运行阶段。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开展监测工作,并做好监测设施的检查、维护、校正、更新、补充和完善。定期对监测资料定期整编和分析,编写监测报告,评价大坝的运行状态,提出工程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报告,及时归档;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分析、判断;如分析或发现工程存在隐患,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1.0.7按国家及行业有关规定,安装埋设前,监测仪器设备应由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检定或校准。监测仪器设备应由具备资质的机构进行安装调试。1.0.8混凝土坝的安全监测项目及其测次应遵守附录A中表A.0.1和表A.0.2的规定。当发生地震、大暴雨、库水位骤变、高水位且低气温、水库放空以及大坝工作状态异常时,应加强现场检查、增加测次,必要时应增加监测项目,发现问题,及时上报。1.0.9应定期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编分析,并按下列分类对大坝工作状态作出评估:1正常状态。系指大坝达到设计要求的功能,无影响正常使用的缺陷,且各主要监测量的变化处于正常运行状态。2异常状态。系指大坝的某项功能已不能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或主要监测量出现某些异常,因而影响工程正常运行的状态,但在一定控制运用条件下工程能安全运行。3险情状态。系指大坝出现危及安全的严重缺陷,或环境中某些危及安全的因素正在加剧,或主要监测量出现较大异常,若按设计条件继续运行将出现大事故的状态。工程不能按设计正常运行。当大坝运行状态评为异常或险情时,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1.0.10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主要有:《水位观测标准》(GB138);《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大坝安全监测系统验收规范》(GB/T22385);《大坝安全监测仪器安装标准》(SL531);《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检验测试规程》(SL530);《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大坝安全自动监测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26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QX/T49)。1.0.11混凝土坝安全监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2.0.1大坝安全监测damsafetymonitoring利用现场检查、仪器监测与分析手段对大坝安全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的过程。2.0.2现场检查observationin-situ对水库大坝的安全进行的巡视检查、检测与探测。2.0.3仪器监测instrumentation通过在大坝布置仪器,对控制大坝安全性态的参量进行的测量。2.0.4施工期constructionperiod从开始施工,到首次蓄水为止的时期。2.0.5初蓄期initialimpoundingperiod从水库首次蓄水到正常蓄水位的时期。若水库长期达不到正常蓄水位,初蓄期则为首次蓄水后的头3年。2.0.6运行期operationperiod初蓄期后的时期。2.0.7初始值initialvalue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后开始正常工作的测值。2.0.8基准值fiducialvalue作为计算起点的测值。2.0.9监控指标monitoringindex大坝的荷载和监测效应量及其变化速率的限值。33现场检查3.1一般规定3.1.1从工程施工期到运行期,各级大坝均须进行现场检查。3.1.2应根据大坝的运行情况和阶段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定检查的时间、路线、设备、内容、方法与人员等。3.1.3现场检查应包括日常检查、年度检查、定期检查和应急检查,其检查内容见附录B.0.1。1日常检查。应由有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的大坝运行维护人员对大坝进行日常巡视检查。日常检查的次数:施工期,宜每周2次;水库首次蓄水或提高水位期间,宜每天1次或每2天1次(依库水位上升速率而定);正常运行期,可逐步减少次数,但每月不宜少于1次;汛期及遭遇特殊工况时,应增加检查次数。检查结果以表格方式记载。2年度检查。在每年汛前、汛后,冰冻严重地区的冰冻及冻融期,水库管理单位应组织大坝运行维护专业人员按规定的检查程序,对大坝进行全面详细的现场检查,并审阅大坝检查、运行、维护记录和监测数据等档案资料;提出大坝安全年度检查报告。3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大坝安全鉴定前,主管单位(或业主)应按规定组织运行、设计、施工、科研等有关单位的专家,查阅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运行资料,对大坝外观状况、结构安全情况、运行管理条件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编制大坝现场安全检查报告,为大坝安全鉴定提供依据。4应急检查。在坝区(或其附近)发生地震、遭受大洪水、库水位骤变、高水位、低气温、水库放空以及发生其它影响大坝安全运用的特殊情况时,主管单位(或业主)应组织安全检查组及时进行应急检查,必要时还应派专人进行连续监视。3.1.4现场检查中如发现大坝有异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及时上报。3.2检查内容3.2.1坝体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坝顶:坝面及防浪墙有无裂缝、错动、沉陷;相邻坝段之间有无错动;伸缩缝开合状况、止水设施工作状况;排水设施工作状况。2上游面:上游面有无裂缝、错动、沉陷、剥蚀、冻融破坏;伸缩缝开合状况,止水设施工作状况。3下游面:下游面有无裂缝、错动、沉陷、剥蚀、冻融破坏、钙质离析、渗水;伸缩缝开合状况。4廊道:廊道有无裂缝、位移、漏水、溶蚀、剥落;伸缩缝开合状况、止水设施工作状况;照明通风状况。5排水系统:排水孔工作状况;排水量、水体颜色及浑浊度。3.2.2坝基及坝肩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础岩体有无挤压、错动、松动和鼓出。2坝体与基岩(或岸坡)接合处有无错动、开裂、脱离及渗水等情况;两岸坝肩区4有无裂缝、滑坡、沉陷、溶蚀及绕渗等情况。3坝趾:下游坝趾有无冲刷、淘刷、管涌、塌陷;渗漏水量、颜色、浑浊度及其变化状况。4廊道:廊道有无裂缝、位移、漏水,溶蚀、剥落;伸缩缝开合状况;止水设施工作状况;照明通风设施工作状况。5排水系统:排水孔工作状况;排水量、水体颜色及浑浊度。3.2.3输、泄水设施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进水口和引水渠道有无淤堵、裂缝及损坏;进水口边坡有无裂缝及滑坡体。2进水塔(或竖井)有无裂缝、渗水、空蚀或其它损坏现象;塔体有无倾斜或不均匀沉降。3洞(管)身有无裂缝、坍塌、鼓起、渗水、空蚀等现象;放水时洞内声音是否正常。4放水期出水口水流形态、流量是否正常,有无冲刷、磨损、淘刷;停水期是否有水渗漏;出水口有无淤堵、裂缝及损坏;出水口边坡有无裂缝及滑坡体。5下游渠道及岸坡有无异常冲刷、淤积和波浪冲击破坏等情况。6工作桥是否有不均匀沉降、裂缝、断裂等现象。3.2.4溢洪道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进水段有无堵塞,上游拦污设施是否正常,两侧有无滑坡或坍塌迹象;护坡是否有裂缝、沉陷、渗水;流态是否正常。2堰顶或闸室、闸墩、胸墙、边墙、溢流面、底板等处有无裂缝、渗水、剥落、冲刷、磨损和损伤;排水孔及伸缩缝是否完好。3泄水槽有无气蚀、冲蚀、裂缝和损伤。4消能设施有无磨损、冲蚀、裂缝、变形和淤积。5下游河床及岸坡有无冲刷、淤积。6工作桥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断裂等现象。3.2.5闸门及金属结构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闸门有无变形、裂纹、螺(铆)钉松动、焊缝开裂;门槽有无卡堵、气蚀等;钢丝绳有无锈蚀、磨损、断裂;止水设施有无损坏、老化、漏水;闸门是否发生振动、气蚀现象。2启闭机是否正常工作;制动、限位设备是否准确有效;电源、传动、润滑等系统是否正常;启闭是否灵活;备用电源及手动启闭是否可靠。3金属结构防腐及锈蚀状况。4电气控制设备、动力和备用电源工作状况。5闸门顶是否溢流。3.2.6近坝库岸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1库区水面有无漩涡、冒泡现象、严冬不封冻。2岸坡冲刷、塌陷、裂缝、滑移、冻融迹象;是否存在高边坡和滑坡体;岸坡地下水出露及渗漏情况;表面排水设施或排水孔工作是否正常。3.2.7监测设施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5水雨情及工程安全监测仪器设备、传输线缆、通信设施、防雷和保护设施、供电系统是否正常工作。3.2.8管理与保障设施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与大坝安全有关的电站、供电系统、预警设施、备用电源、照明、通信、交通与应急设施是否损坏,工作是否正常。3.3检查方法3.3.1日常检查,主要依靠目视、耳听、手摸、鼻嗅等直观方法,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摄像设备等工(器)具,也可利用视频监视系统辅助现场检查。3.3.2年度检查和定期检查,除采用日常检查方法外,还可采用钻孔取样、注水或抽水试验,水下检查或水下电视摄像等手段,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检测与探测。3.3.3应急检查包括即时检查、详细检查和后续检查。即时检查和后续检查的方法见3.3.1,详细检查方法见3.3.2。检查信息应及时上报主管部门。3.4检查记录和报告3.4.1检查记录和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次检查应详细填写现场检查表,其格式及内容见附录B.0.2。必要时应附简图、照片或影像记录。2应及时整理现场记录,并将本次检查结果与上次或历次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同时结合相关仪器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在现场对该检查项目进行复查。重点缺陷部位和重要设备,应设立专项记录。检查记录应形成电子文档。3.4.2检查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1日常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提交检查报告。2年度检查和定期检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提交检查报告;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提交检查报告,并分析原因。3应急检查结束后,应立即提交检查报告。4现场检查报告及其电子文档应存档备查,报告内容及格式见附录B.0.3。64环境量监测4.1一般规定4.1.1环境量监测项目应包括水位、坝前水温、气温、大气压力、降水量、冰压力、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等。水位、降水量、气温、大气压力观测可应用当地水文、气象站观测资料。4.1.2环境量监测除执行国家现行水文、气象相应的规定外,还应符合本章规定。4.2水位4.2.1上游(坝前)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点设置1)测点应设在坝前水流平稳、受风浪和泄水影响较小、设备安装与观测方便处。2)测点应设在稳固的岸坡或永久建筑物上。2观测设备和测次1)水库蓄水前应完成水位观测永久测点设置。2)观测设备一般应选用水尺观测或自记水位计。有条件时,可设遥测水位计,其可测读水位应高于校核洪水位。3)水尺的零点标高每年应校测一次;水尺零点有变化时,应及时进行校测。水位计应在每年汛前进行检验。4)与库水位相关的监测项目应同时观测库水位。开闸泄水前、后应各增加观测一次,汛期还应根据要求适当加密测次。4.2.2下游(坝后)水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点应布置在近坝趾、水流平顺、受泄流影响较小、设备安装和观测方便处。2坝后无水时,下游水位应采用坝趾地下水位。3下游水位应与上游水位同步观测;有水时,观测设备及要求应符合本标准4.2.1的规定;无水时,观测设备应按渗流观测设施进行设置。4.2.3水位观测准确度应满足表4.2.3要求。表4.2.3水位观测准确度水位变幅(m)ΔZ≤1010<ΔZ≤15>1综合误差(cm)≤2≤2‰·ΔZ≤34.3坝前水温4.3.1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温垂线:布置在靠近上游坝面的库水中,其位置宜和重点观测断面一致。上游坝面温度测点可兼作坝前水温观测点。2测点的垂直分布:水库水深较小时,至少应在正常蓄水位以下20cm处、1/2水深处及库底各布置一个测点。水库水深较大时,从正常蓄水位到死水位以下10m范围内,每隔3m~5m宜布置一个测点;再往下每隔10m~15m布置一个测点,必要时正常蓄水位以上也可适当布置测点。74.3.2观测设备应采用耐水压温度计。每年汛前应检验温度计。观测中对温度计有怀疑时,应及时检验。4.3.3水温观测准确度不大于0.5℃。4.4气温4.4.1坝址附近至少应设置一个气温观测点,宜在蓄水前完成观测点设置。4.4.2气温观测仪器应设在专用的百叶箱内。4.4.3气温观测准确度应不大于0.5℃。4.5大气压力4.5.1当大坝安全监测仪器或参数与大气压力相关时,应设大气压力观测项目,且应同步进行观测。观测点应设置在相应的观测仪器附近。4.5.2大气压力观测宜采用水银气压表或空盒气压计,也可采用电测大气压力传感器。4.5.3大气压力观测准确度不大于0.3hPa。4.6降水量4.6.1坝址附近应至少设置一个降水量观测点,应在蓄水前完成测点布置。4.6.2观测场地应在比较开阔和风力较弱的地点设置,障碍物与观测仪器的距离不应小于障碍物与仪器口高差的两倍。在降水倾斜下降时,四周地形或物体不影响降水落入观测仪器内。4.6.3坝区降水量观测设备应采用雨量器,有条件时可用遥测雨量计。4.6.4降雨量观测准确度应满足《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要求。4.7冰冻4.7.1冰冻观测应包括冰压力、动冰压力、冰厚、冰温度等。4.7.2静冰压力及冰温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结冰前,可在坚固建筑物前缘,自水面至最大结冰厚度以下10cm~15cm处,每20cm~40cm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附近相同深度处设置一个温度计并同时观测。2自结冰之日起开始观测,每日至少观测两次。在冰层胀缩变化剧烈时期,应加密测次。3冰压、冰温观测的同时,应进行冰厚观测。4.7.3动冰压力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在各观测点动冰过程出现之前,消冰尚未发生的条件下,在坚固建筑物前缘适当位置及时安设压力传感器进行观测。2在风浪过程或流冰过程中应进行连续观测。3应同时进行冰情、风力、风向观测。4.8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4.8.1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区域应至少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库区应根据水库形状、规模,自河道入库区直至坝前设置若干观测断面,每个断面的库岸可设立相应的控制点。4.8.2可采用水下摄像法、地形测量法或断面测量法进行观测。85变形监测5.1一般规定5.1.1变形监测项目应包括坝体变形、裂缝、接缝,坝基变形以及近坝区岩体、高边坡、滑坡体和地下洞室的位移等。5.1.2变形监测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有条件的工程应与国家控制网坐标系统建立联系。5.1.3位移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表5.1.3的规定。坝体、坝基、近坝区岩体、高边坡、滑坡体的位移量中误差相对于工作基点计算。表5.1.3变形监测的准确度项目位移量中误差限值重力坝、支墩坝±1.0坝体径向±2.0拱坝水平位移切向±1.0(mm)重力坝、支墩坝±0.3坝基径向±0.3拱坝切向±0.3垂直位移坝体±1.0(mm)坝基±0.3倾斜坝体±5.0(")坝基±1.0坝体表面接缝和裂缝(mm)±0.2水平位移(mm)±2.0近坝区岩体和高边坡垂直位移(mm)±2.0倾斜(")±10.0±3.0(岩质边坡)水平位移±5.0(土质边坡)滑坡体(mm)垂直位移±3.0裂缝±1.0表面变形±2.0地下洞室(mm)内部变形±0.3特长大坝、特大滑坡及其它特殊情况下监测的准确度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中确定。5.1.4各项监测设施应随施工的进展及时埋设安装,并观测初始值。各种初始值至少应观测两次,合格后取均值。主要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蓄水前取得。5.1.5变形监测工作应遵守下列规定:1被测物上的各类测点应与被测物牢固结合,能代表被测物的变形。被测物外的各类测点,应保证测点稳固可靠,能代表该处的变形。基准点应建在稳定区域。2监测设备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各种表面变形电测设备不应设在可能被水淹没的部位。3变形监测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应与表5.1.3的要求相适应,并应长期稳定可靠,使用、维护方便。4户外监测应选择有利时段进行。5.1.6变形量的正负号应遵守以下规定:1水平位移:向下游为正,向左岸为正,反之为负。2船闸闸墙的水平位移:向闸室中心为正,反之为负。3垂直位移:下沉为正,上升为负。4倾斜:向下游转动为正,向左岸转动为正,反之为负。5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96高边坡和滑坡体位移:向下滑为正,向河谷为正,向下游为正,反之为负。7地下洞室围岩变形:向洞室为正,反之为负。5.2监测设计5.2.1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宜作以下选择:1重力坝或支墩坝坝体和坝基水平位移宜采用垂线法、引张线法和真空激光准直法监测。若坝体较短、条件有利,坝体水平位移也可采用视准线法或大气激光准直法监测。2拱坝坝体和坝基水平位移宜采用垂线法监测。若交会边长较短、交会角较好,坝体水平位移可采用测边或测角交会法监测。有条件时,坝顶水平位移也可采用视准线法监测。3重点监测断面混凝土与岩体接触面宜布置基岩变形计,对高混凝土坝,宜采用多点位移计;坝基和坝肩范围内的重要断裂或软弱结构面,可布置测斜仪、滑动测微计、多点位移计和倒垂线组监测。4近坝区岩体、高边坡和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采用边角网、视准线法和交会法监测。局部可结合倒垂线法或其它适宜的方法监测。在条件合适时,可采用GPS方法监测。深层位移可采用倒垂线组、多点位移计、测斜仪等进行监测。5隧道、洞室等地下结构物的表面变形,可采用收敛计、交会法监测。地下结构物围岩的变形,可采用多点位移计、滑动测微计监测。6准直线的两端点和交会法的工作基点,应尽量设置倒垂线作为校核基准点。引张线和真空激光准直的两端点,也可设在两岸山体深度足够的平洞内。视准线可在两端延长线外设基准点;交会法工作基点可用边角网校核。7重力坝或支墩坝如坝体较长,需分段设引张线时,分段端点应设倒垂线作为基准。8观测近坝区岩体、高边坡或滑坡体的水平位移时,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尽可能组成边角网。5.2.2水平位移的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垂线的设置,应首先选择地质或结构复杂的坝段,其次是最高坝段和其它有代表性的坝段。拱坝的拱冠和坝顶拱端应设置垂线,较长的拱坝还应在1/4拱处设置垂线。各高程廊道与垂线相交处应设置垂线观测点。2大坝水平位移测点,应在坝顶和基础附近设置。高坝还应在中间高程设置测点,并宜利用坝顶和坝体廊道延伸到两岸岩体内的平洞设置水平位移测点。3监测近坝区岩体水平位移的边角网,除坝轴线两端附近布置测点外,下游不宜少于4个测点。5.2.3垂线宜按下列要求进行布置设计:1正垂线可采用“一线多测站式”,线体设在预留的专用竖井或管道内,也可利用其它竖井或宽缝设置。单段正垂线体长度不宜大于50m。2倒垂线宜采用“一线一测站式”,不宜穿越廊道。倒垂钻孔深入基岩的深度应参照坝工设计计算结果,达到变形可忽略处;缺少该项计算结果时,钻孔深度可取坝高的1/4~1/2;钻孔深度不宜小于建基面以下10m。3当正、倒垂线结合布置时,正、倒垂线宜在同一个观测墩上衔接。104垂线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1。5.2.4引张线的布置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1引张线宜采用浮托式。线长不足200m时,可采用无浮托式。2引张线应设防风护管。3引张线法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2。5.2.5视准线可按照实际情况选用活动觇牌法或小角度法。视准线长度不宜超过下列规定:重力坝——300m拱坝——500m滑坡体——800m设计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3。5.2.6激光准直的布置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1真空激光准直宜设在廊道中,也可设在坝顶。2大气激光准直宜设置在坝顶,也可设在气温梯度较小、气流稳定的廊道内,两端点的距离不宜大于300m。在坝顶设置时,应使激光束高出坝面和旁离建筑物1.5m以上。3设计的其它具体要求见附录C.4。5.2.7边角网包括三角网、测边网和测边测角网三种。边角网设计时应做可靠性评价,可靠性因子值不宜小于0.2。如因条件限制,个别观测量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则应在观测中采取特殊措施,以排除观测值蕴含粗差的可能性。应根据被监测对象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条件做好优化设计,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准确度预估,测点在指定方向的位移量中误差应不大于表5.1.3中的规定。边角网点均应建造观测墩,观测墩顶部应设强制对中底盘,各种观测墩的结构见附录C.12。边角网的具体设计要求见附录C.5。5.2.8交会法包括测角交会、测边交会和测边测角交会三种。应依据实际情况结合准确度预估进行设计,位移量中误差应不大于表5.1.3中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的布置要求见附录C.6。5.2.9钻孔测斜仪的钻孔宜铅直布置,滑动测微计的钻孔宜沿结构面垂直方向布置。钻孔孔口应设保护装置,有条件时,孔口附近应设大地水平位移测点。5.2.10多点位移计宜布置在有断层、裂隙、夹层层面出露的边坡坡面和坝基上,以及隧道、洞室等地下结构物中。在需要监测的软弱结构面两侧各设一个锚固点,最深的一个锚固点宜布置在变形可忽略处。仪器可在水平、垂直或任何方位的钻孔中安装。一般一个孔内设3个~6个测点为宜。钻孔孔口应设保护装置,必要时可在孔口附近设大地位移测点。5.2.11精密水准法监测大坝垂直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1坝体和坝基的垂直位移,应采用一等水准测量,并应尽量组成水准网。近坝区岩体、高边坡和滑坡体的垂直位移,可采用二等水准测量。一等水准网应尽早建成,并取得基准值。具体要求见附录C.10。2水准路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应埋设水准点。水准点分为基准点(水准原点)、工作基11点(坝体、坝基垂直位移观测的起测基点)和测点三种。各种水准点应选用适宜的标石或标志。水准基准点可设在坝下游1km~5km处。基准点宜用双金属标(或钢管标),若用基岩标应成组设置,每组不得少于三个水准标石,并宜采用深埋标志。工作基点应设置在距坝较近处,一般两岸各设一个,可采用基岩标、平洞基岩标、岩石标。坝体上的测点宜采用地面标志、墙上标志、微水准尺标;坝外测点宜采用岩石标、钢管标。水准标石结构见附录C.12。3应在基础廊道和坝顶各设一排垂直位移测点,高坝应根据需要在中间高程廊道内增设测点。各排测点的分布,一般每一坝段一个测点。坝顶和不同高程廊道的水准路线,可通过高程传递连接。近坝区岩体垂直位移测点的间距,在距坝较近处一般为0.3km~0.5km;距坝较远处可适当放长,一般不超过1km。5.2.12连通管法(即液体静力水准法)和真空激光准直系统适用于测量坝体和坝基的垂直位移,连通管和真空激光准直系统宜设在水平廊道内,也可设在坝顶,两端应设垂直位移工作基点。设在坝顶的连通管测量系统宜加隔热防冻保护设施。5.2.13三角高程法适用于近坝区岩体、高边坡和滑坡体的垂直位移监测。必要时可将此法与边角网结合组成“三维网”。5.2.14坝体和坝基的倾斜,应采用一等水准测量,也可采用连通管和遥测倾斜仪监测。测点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基础附近测点宜设在横向廊道内,也可在下游排水廊道和基础廊道内对应设置测点。坝体测点与基础测点宜设在同一垂直面上,并应尽量设在垂线所在的坝段内。2坝体倾斜监测布置宜在基础高程面附近设置1个~3个测点,高坝坝顶和中部高程廊道内宜设置2个~4个测点。3用精密水准法测量倾斜,两点间距离,在基础附近不宜小于20m,在坝顶不宜小于6m。4连通管应设在两端温差较小的部位。5.2.15接缝和裂缝开度的监测布置宜按下列要求进行:1在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如坝体受拉区、接缝处、基岩面高程突变部位及碾压混凝土坝上游防渗层与内部碾压混凝土的界面处、坝内厂房顶部等)和裂缝可能扩展处,宜在混凝土内或表面布置裂缝计。2在重力坝纵缝面和拱坝横缝面每个灌浆区中心宜布置测缝计,高拱坝在横缝面距上下游面2.5m以上的位置还宜各增设一支测缝计。3在坝踵、岸坡较陡坝段的基岩与混凝土接合处,布置单向、三向测缝计或裂缝计。4在预留宽槽回填混凝土时,宜在宽槽上下游面不同高程处布置测缝计。5岩体地表裂缝一般采用大量程测缝计或土体位移计进行监测,仪器安装方向应与滑移方向一致并水平安设。5.2.16地下洞室壁面的位移宜采用收敛计、位移计、滑动式测微计监测,收敛计主要用于施工期洞室位移监测。围岩松动范围宜采用多点位移计、声波仪监测,声波仪应在洞室开挖前后监测。5.2.17大型地下厂房可采用引张线配合垂线进行水平位移监测,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法进12行垂直位移监测,必要时也可采用真空激光准直系统进行监测。5.2.18围岩径向位移可采用多点位移计监测,多点位移计宜布置在围岩顶部及两侧,钻孔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参照计算成果,达到变形可忽略处。一般一个孔内设3个~6个测点为宜。5.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5.3.1在基础开挖的设计高程或混凝土浇筑到基础廊道底板时,应及时进行倒垂孔的施工,并埋设钻孔保护管。应尽量减少倒垂孔的倾斜度,保护管有效孔径必须大于75mm。倒垂造孔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14。正垂线安装的具体位置视垂线井(竖井、预留孔、宽缝)壁的不铅直度和不平整度而定,在留足位移空间的前提下,应使测线与井壁的距离最小。垂线安装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1。5.3.2各种水平位移监测设备及接缝裂缝监测设备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做好放样工作。各种设备安装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2~C.6和C.12~C.13。5.3.3建筑物外的水准点不应设在地下水位高或易受剧烈振动影响的地点,并需便于观测。水准基点的主标和双金属标应设置保护装置。5.3.4微水准尺安装时,应将标柱精确调整铅直。标尺距地面的高度应便于观测。5.3.5连通管两端观测墩顶部应等高程,观测墩顶面应水平;安装连通管时,应将管中气泡全部排尽。具体要求见附录C.11。5.3.6测斜管安装时,测斜管的导槽应位于可能产生最大变形的方向。具体要求见附录C.7。5.4观测5.4.1垂线观测可采用光学垂线坐标仪、遥测垂线坐标仪,也可采用其它同准确度仪器。采用人工观测时,每一测次应观测两测回,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15mm。具体要求见附录C.1。5.4.2引张线观测可采用读数显微镜、两线仪、两用仪或放大镜,也可采用遥测引张线仪。严禁单纯目视直接读数。人工观测时,每一测次应观测二测回。当使用读数显微镜时,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15mm;当使用两用仪、两线仪或放大镜时,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3mm。具体要求见附录C.2。5.4.3视准线应采用视准仪或J1型经纬仪或准确度不低于J1型经纬仪的全站仪进行观测。每一测次应观测二测回,采用活动觇标法时,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超过1.5mm;采用小角度法时,两测回观测值之差不得超过3.0″。具体要求见附录C.3。5.4.4大气激光准直每一测次应观测二测回,两测回观测值之差应不大于1.5mm。真空激光准直每一测次应观测一测回,两个“半测回”测得偏离值之差应不大于0.3mm。具体要求见附录C.4。5.4.5采用边角网和交会法观测时,水平角应以J1型经纬仪或准确度不低于J1型经纬仪的全站仪进行观测,边角网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0.7″,交会法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1.0″。边长用标称准确度优于1mm+10-6×D(D为所测距离,单位为mm)的测距仪或全站仪直接测量。13各种监测方法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5及C.6。5.4.6一等水准应以S05型水准仪和铟瓦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二等水准可用S1型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用准确度不低于相应等级的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三角高程测量中,天顶距应以J1型经纬仪或准确度不低于J1型经纬仪的全站仪进行观测。各种观测方法的具体要求见附录C.10。5.4.7单向机械测缝标点和三向弯板式测缝标点的观测,宜直接用游标卡尺或千分表量测。单向机械测缝标点也可用固定百分表或千分表量测。平面三点式测缝标点宜用专用游标卡尺量测。机械测缝标点每测次均应进行两次量测,两次观测值之差不得大于0.2mm。5.4.8光学机械监测仪器、设备,在监测开始前,应先晾仪器,使仪器、设备的温度与大气温度趋于一致,再精密调平,进行观测。在晾仪器和整个监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到日光的直接照射。5.4.9收敛观测时,应将测桩端头擦拭干净,收敛计钢尺不得受扭。根据不同的尺长调节拉力装置,使钢尺达到选定的恒定张力。每一测次应观测二测回,二次读数差不应大于收敛计的误差范围。观测时,应同时测记环境温度。5.4.10安装在地下工程的多点位移计施工期间的观测,基准值确定后,当测点近区爆破时,爆破前后应各观测一次,以观测位移增量。爆前爆后位移变化较大或爆后位移变化较快时,应加密观测次数。施工期间开挖掌子面距离监测断面1倍洞径以内时,应加密测次。5.4.11测斜管观测,测斜仪放入测斜管,导向轮应置入要测量方向的导向槽中。测斜仪应至管底静置15min,自下而上测读至管口;再将测斜仪旋转180°放入管底,自下而上测读至管口,为一个测回。146渗流监测6.1一般规定6.1.1渗流监测项目应包括扬压力、渗透压力、渗流量、绕坝渗流和水质监测。6.1.2采用压力表测量测压管水头时,应根据管口可能产生的最大压力选择压力表量程。压力表量程以1.2倍最大压力为宜,准确度应不低于1.6级。采用渗压计测量渗透压力时,应根据被测点可能产生的最大压力选择渗压计量程。渗压计量程以1.2倍最大压力为宜,准确度应不低于0.5%FS。6.1.3量水堰堰顶水头监测的准确度应不低于1.0mm。6.2监测设计6.2.1扬压力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坝基扬压力监测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工程规模、坝基地质条件、渗流控制措施等进行布置,纵向和横向断面应结合布置。宜设纵向监测断面1个~2个,横向监测断面至少3个。2纵向监测断面宜布置在第一道排水幕线上,每个坝段应至少设一个测点;重点监测部位测点数量应适当加密。坝基有大断层或强透水带的,灌浆帷幕和第一道排水幕之间宜加设测点。3横向监测断面应选择最大坝高坝段、岸坡坝段、地质构造复杂坝段和灌浆帷幕折转坝段。横断面间距一般为50m~100m,如坝体较长,坝体结构与地质条件大致相同,则可加大横断面间距。对支墩坝,横断面可设在支墩底部。4每个断面设置3个~4个测点,测点宜布置在各道排水幕线上。若地质条件复杂,可适当加密测点。在防渗墙或板桩后宜设测点。有下游帷幕时,应在其上游侧布置测点。5扬压力监测孔在建基面以下深度不宜大于1m,与排水孔不应互换或代用。6坝基若有影响大坝稳定的浅层软弱带,应增设测点,一个钻孔宜设一个测点,浅层软弱带多于一层时,渗压计或测压管宜分孔安设。渗压计的集水砂砾段或测压管的进水管段应埋设在软弱带以下0.5m~1.0m的基岩内。应做好软弱带处导水管外围的止水,防止下层潜水向上层的渗透。7坝基扬压力可埋设渗压计监测,也可埋设测压管监测。6.2.2坝体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坝体水平施工缝渗透压力宜采用渗压计进行监测。测点应布置在上游坝面至坝体排水管之间,测点间距自上游面至排水管间由密渐疏,上游第一个测点距坝面的距离应不小于20cm。埋设截面应与应力监测截面相结合。6.2.3渗流量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51结合工程渗流水的流向、集流和排水设施,统筹规划渗流量监测布置。2坝基和坝体渗流量应分别监测。河床坝段和两岸坝段的坝基渗流量应分段监测,必要时可单独监测每个排水孔的渗流量。坝体上游侧排水管的渗漏水流入排水沟后,可采用分段集中的方式进行监测。3廊道或平洞排水沟内的渗漏水宜用量水堰法监测,也可用流量计监测。排水孔渗流量很小的渗漏点宜用容积法监测。坝体混凝土缺陷、冷缝和裂缝的渗漏水一般采用目测法检查,渗漏水量较大时,应采用容积法或量水堰法监测。6.2.4绕坝渗流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绕坝渗流监测点应根据坝址地形、枢纽布置、渗流控制工程措施及绕坝渗流区域的地质条件布置。宜在帷幕后沿流线方向分别布置2个~3个监测横断面,测点的分布靠坝肩附近应较密,每个横断面布置3个~4个测点;必要时,帷幕前可各布置1个~2个测点。2对于层状渗流地质情况,宜利用不同高程上的平洞布置监测测点;无平洞时,应将钻孔至各层透水带,各层透水带分别布置测点,若一个钻孔内埋设多个测压管或多个渗压计,应做好测点之间隔水设施。3绕坝渗流可采用测压管进行监测,也可采用渗压计进行监测。6.2.5地下水位监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近坝区地下水位应根据坝址地质、地形条件和地下水分布状态进行监测,并尽量利用不同高程的探洞布置监测孔。2对大坝安全有较大影响的滑坡体或高边坡,应尽量利用地质勘探钻孔作为地下水位观测孔。已查明滑动面的近坝岸坡,宜沿滑动面滑移方向或地下水渗流方向布置1个~2个监测断面,水位观测孔钻孔应伸入滑动面以下至少1m;如滑坡体或高边坡体内有不同的隔水层时,宜分层分别进行地下水位监测,并应做好层间隔水。无明显滑动面的近坝岸坡,应分析可能的滑动面,根据可能的滑移方向或地下水渗流方向布置监测断面。如滑动面距地表很深时,可在勘测平洞或专设平洞内钻孔监测地下水位。地下水逸出时,应布置浅孔监测,以监视表层水的流向和变化。3坝址外近坝区有对大坝坝基、坝肩的稳定性有重大影响的地质构造带,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沿渗流流线方向通过构造带至少布置1个监测断面,每个断面设置2个~3个测点;也可利用通过构造带的平洞或专门开挖平洞布置测点。4近坝区地下水位监测宜采用测压管,也可采用渗压计。6.2.6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下洞室渗流监测包括地下洞室外水压力、围岩渗透压力和渗漏量监测。2洞室外水压力测点宜在洞顶、洞底、洞侧衬砌外与围岩界面处布设。163对覆盖层浅的洞室,可从地表竖向钻孔埋设测压管或渗压计;对覆盖层厚的洞室,可从洞内向围岩钻孔埋设渗压计;如果洞室周围有排水洞、勘探平洞等,也可利用洞室钻孔埋设。4在渗水处或排水孔处应按分区、分段原则集中进行渗水量监测。6.2.7水质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排水孔或绕坝渗流孔,定期进行渗流水水质分析。发现有析出物或侵蚀性水时,应取样进行全分析。2在对渗流水水质分析的同时,应进行库水水质分析。3水质宜进行简易分析,必要时应进行全分析或专门研究。简易分析和全分析项目见附录D.1,其中的物理分析项目应在现场进行。6.3监测设施及其安装6.3.1测压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压管包括进水管、导管与管口装置,进水管段应保证渗水能顺利进入管内。当有可能塌孔或产生管涌时,应加设反滤装置。在完整的基岩中安装测
本文档为【SL601-2013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4.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51docs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6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23-04-25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