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举报
开通vip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 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 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周静秋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25-067-02 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其作品具有”情凄怨,色冷艳,境 奇诡,调激越”的独特审美风格.这与他在创作过程中极力 求”奇”.大量使用”换喻”,”通感”等陌生化手法有着密切的 ...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 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 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 周静秋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0)25-067-02 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其作品具有”情凄怨,色冷艳,境 奇诡,调激越”的独特审美风格.这与他在创作过程中极力 求”奇”.大量使用”换喻”,”通感”等陌生化手法有着密切的 关系. 日尔蒙斯基曾运用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对普希金的诗 《为回到遥远祖国的岸》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剖折了诗歌 的整体结构之后,根据不同的语言结构修辞技巧,分类进行 说明.他认为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形式的传统划分,使艺术中有了审美成 分和非审美成分的区别.而诗学的任务应从无争议的材料 出发去研究审美对象的结构,对于具体的艺术语言作品来 说,就是研究作品的结构.这与李贺的一些诗歌的某些方 面两相契合. 因此,本文试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方法分析其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 《秋来》一诗,希望能为贺诗歌研究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日尔蒙斯基在《抒情诗的结构》和《诗学的任务》中分别 提到,将形式与内容生硬地划分对于艺术审美是百害而无 一 利的.形式不仅仅是内容的外衣,更是艺术审美以及精神 内容的一种表现方式与更深诠释. 在对普希金的诗《为回到遥远祖国的岸》进行细致分析 时,他首先对诗歌的整体结构方式进行了剖析,指出了诗歌 的分行分节方式和押韵方式,揭示了诗歌韵律结构的特点. 接着,日尔蒙斯基立足于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差异,具体 而微地分析了诗歌语言是如何偏离日常语言而产生审美效 果的.而在对诗歌的语词技巧进行了局部的细节分析后,日 尔蒙斯基最后转到对诗歌的整体风格进行比较,剖析,并表 明了自己的批评观念. 李贺的这首诗由于篇章较短,这样分析,难免会有较多 重复的地方.所以我们不妨逐句进行讨论.原诗如下: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 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 恨血千年土中碧. 下而我们便以此方法具体分析此诗. 《秋来》全诗共八句四联,意义与感情相互关联,层层递 进.诗名为《秋来》,给人的感觉此诗应该是秋天来临,秋风 乍起时作者的感兴之作.而诗歌的第一句也的确点明了创 作的环境:秋风飒飒,桐叶纷纷.但这里李贺却出于用字求 新求诡的创作理念,对语言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 首先,以风中的梧桐落叶来指明节候,”桐风”即可看 成对”秋风”的陌生化.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讲求格 律,由于字数所限,作者常常用语精简,但也并非可以随意 而为.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意 象,例如在形容秋天的时候比较常见的词汇有”落叶”,”落 木”,”桐叶”,”黄叶”等.秋风梧桐的意象并非没有,但很少 会组合成”桐风”这样的词语,笔者对唐诗三百首进行了检 索,没有发现同样的词语,可见这一用法并不常见,甚至可 能是李贺的独创. “垌风”的出现使得作者突然感到年华的逝去,岁月的 无情,心志的消磨,人生的无奈,一个”惊”字将寒风突至, 愁绪骤起的情况描摹出来,但”惊”毕竟只是一个瞬间感 受,随之而来的”苦”则具有长久的余味.在”衰灯络纬啼寒 素”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由最初强烈的心理震动 转入绵延不尽的愁苦感受.”络纬”即蟋蟀,蟋蟀的生命非 常短暂,到了秋季常常伴随着天气的转凉而死亡,因其声 似纺线,似促人织衣,所以名为促织,而促织的另一种表达 方式叫”络纬”,因此,”络纬”又代称蟋蟀.”络纬”在这里可 看做是对蟋蟀的陌生化处理,这里如果直接使用蟋蟀,固 然可以,但很容易使读者走向审美的自动化与机械化,而 换作”络纬”,突}}{了其声响上的特征,不仅使原本熟悉的 意象奇特化,增加了感知的困难,延长了审美活动的时间, 而且促使审美主体进行联想,从听觉的角度上感受秋夜的 凄寒与寂静. 通观整个诗句,我们发现作者为了营造这种凄寒寂寞 的意境.特别使用了反衬的手法.蟋蟀在秋天已很稀少,其 呜叫声也已微弱,但作者却听得十分真切,我们不仅可以感 受到周围环境的安静,也可以体会作者寂寞的心绪与敏感 的神经.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将寂寞寒夜的凄苦表现得淋 漓尽致.不仅如此,”衰灯”,这一意象也很值得关注,灯火是 黑夜中唯一的光源,寒夜中的灯光原本应是格外的温暖,但 这里作者面对的却是一个昏暗微弱,即将燃尽的”衰灯”. “灯火”原本具有的”明亮”,”温暖”的义素与”衰”字形成了 强烈的对比,在寒夜的大背景下,构成了语言上和情感上的 双重张力. 李贺诗中的色彩,物象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这一 点,我们在他的《天上谣》,《春归昌谷》等作品中多有体会, 有鉴于此,反观诗句”衰灯络纬啼寒素”,我们完全可以将 “衰灯”,”络纬”看做是指向诗人自身的隐喻:昏暗将灭的 灯,即将死去的蟋蟀和怀才不遇,却年岁不与的自己有着, 定的相似性,因此当作者以比喻作”扣针”,将三者系连在一 起时,我们并没有感到突兀生硬.而李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并没有像一般的咏物诗一样,借以发挥.而是含蓄地将这种 q敏毛ft.67 关联性埋藏在诗句之中,留给会心的读者去体味.同样,这 也在不经意间,拉开了喻体和喻旨之间的距离,并且使二者 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意义,从而让短短的诗句蕴含了丰富 的内涵,具备了独特的韵味. 前两句在修辞上还采用了倒叙的方法,桐叶秋风所引 起的情感波动由惊讶转为愁苦,为什么愁苦呢?作者把原因 放在了后一句去解说.那么首联的意思就应理解为:作者因 寒风忽至,秋声乍起而感到心头一惊,转看四下,残灯独照, 寒蛩悲鸣,感时伤世,引发起心中的无限愁苦.若非如此,则 第二句就显得有些突兀.苦字是全诗的基调之所在,但作为 一 个形容词,作者很难在不破坏固定的句子结构的情况下 将其插入第二句.”苦”与”惊”不同,”惊”是一个表现力极强 的动词,完全可以充当第一句的诗眼,但”苦”却取代不了 “啼”的位置,由于音韵上的限制也无法充当”啼”的宾语,因 而作者将它放在第一句的末尾.这样一来,也使”苦”更为突 出,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统摄后面的六句.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两句,正面发问, 反面补足.任指性疑问代词引导的,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使作 者的悲愤之情得以充分表达.自己呕心沥血写下的诗篇,无 人赏识,随着岁月的流逝,白白地让蠹虫蛀成粉末,谁能阻 止这种才华的浪费呢?没有人. “粉空蠹”一语使用倒装句式,造成陌生化效果,两个上 声字(粉,蠹)夹一个平声字(空),在诵读过程中造成一种错 觉,感觉”空”字音长更长(事实上,声调”55”的字的音长是 不可能超过”2l4”的),突出了”空”字,也使惋惜悲愤之情进 一 步加强.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颈联紧承颔联尾 句.正如王琦论及此句时所说:”苦心作书,思以传后,奈无 人观赏,徒饱蠹虫之腹.如此即令呕心镂骨,章锻句炼,亦有 何益?思念至此,肠之曲者亦几牵而直矣……”我们不难看 出诗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深深为知音难觅,壮志难酬的 忧愤愁思所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被牵引直了.李贺用笔 素来诡谲多姿.历代辞赋中描写悲痛欲绝或愁绪满怀之时, 多用”肠断”,”肠回”等词,而诗人却别具匠心,富于创造性 地采用了”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迂曲百结的心肠 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这种对前人用 语习惯的颠覆,也再次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打破了读者对 于”愁绪萦怀”的习惯性感知,使之感到新奇与惊讶的同时 恢复了对这一情感鲜活的审美感觉,进而更深入地体会到 了作者无处排遣的愁思. 颈联中第二句则更为离奇,从修辞技巧上看,在这里, 李贺使用了换喻性的代用语,用”香魂”代指”超越时空界限 的知音”.在当时的社会,作者是不被人赏识的,对知音有着 无比强烈的渴求,于是他构拟出这样一个具体形象,来指代 知音,这个比较抽象的整体,也使读者产生出具体的视觉印 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诗人对”香魂”一词的施 暴,变形和扭曲,使”香魂”一词的本意扩大,指代抽象的”知 音”.同理,”书客”一词的意义在这里也发生了变化.它代指 着作因无人赏识而被”花宠粉空蠹”的李贺自己. 这联诗中最耐人寻味的字眼就是”吊”字.我们往往习 惯性地将”吊”理解为生者对于死者的缅怀祭奠,但李贺却 说是死者的鬼魂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如此奇诡怪诞 的笔触恐怕只有庄周能与之比肩.”凭吊”一词原本寻常,李 贺却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打破了前在的文本经验,创造 出一种与前在经验不同的符号经验,营造出这样一幅凄迷 68敏毛c 冷艳的画面,进而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延长了读者的感 受性. 诗歌的尾联在气氛上由凄迷冷艳转向阴森恐怖,秋风 夜雨里坟墓边传来了鬼魂的吟唱.但他所吟唱的内容却是 鲍照的作品,鲍氏也曾经历过怀才不遇的痛苦,并写下了着 名的《行路难》,在作者看来,鲍照心中郁结着怨恨,他的血 也会像死于蜀地的苌弘一样,三年化碧.李贺自己又何尝不 是如此,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 不遇,千古同恨,这个隐喻再明显不过了. 通观全诗,还可发现,李贺对诗歌陌生化的处理不仅体 现在修辞上,也体现在用韵方面.众所周知,押韵的艺术效 果在于给人一种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完美感,实际上就是 句子节奏和音韵的回归,使人获得一种舒畅,踏实,圆满的音 乐美感.平声韵响亮,悠长,圆润,能强化押韵所形成的舒畅, 踏实,圆满的音乐美感,因此近体诗严格要求押平声韵.而李 贺却故意背离了人们已普遍接受的声律范式,较多地使用仄 声韵,以上,去,入三声入韵,而且用字奇诡.如《秋来》这首 诗中用”素,蠹,客,碧”几字为韵脚,发音短促,激越,打破了 传统诗歌的审美趣味,割裂读来拗逆不顺,但仔细玩味,音 韵上的陌生化处理使得激愤之情表现得更为突出,短促,激 越的韵脚,似乎更适合悲愤之情的诉说,真正做到了声情并 茂,这与杜甫《登高》一诗颈联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着实有 异曲同工之妙. 日尔蒙斯基认为,我们在建构诗学时的任务是,应从绝 无争议的材料出发,不受有关艺术体验的本质问题的牵制, 去研究审美对象的结构,具体到本文就是研究艺术语言作 品的结构惝.而他在分析《为回到遥远祖国的岸》时,曾立足 于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差异,具体分析了诗歌语言是如 何偏离日常语言而产生审美效果的,而这其中包括诗中诗 人所使用的种种修饰的语言,修辞技巧和语词组合技巧.他 认为这些独具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和细 腻的情感体验,也使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视觉形象上了,延 长了读者对于事物的感受的过程,更新了读者的陈旧经验. 这正是陌生化的诗歌语言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而李贺 的诗歌正是凭此方法而做到”奇崛冷艳”的. 注释 ?张德兴.世纪初的新声,/朱立元总主编.2O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 本?第l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88. 参考文献 [1】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杨向荣.陌生化[J】_外国文学,2005(1). 【4】蒋寅.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11). [5】张德兴.世纪初的新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0. 【8】(俄)车尔尼雪夫斯基(H.r.qeprmimescr,~).车尔尼雪夫斯基论 文学(上)【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9】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10】左克厚.中国美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望衡.中国美学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oo6(1). 编辑孙静
本文档为【奇崛冷艳的审美体验——以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分析李贺《秋来》一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7
浏览量: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