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迭部县洛大铁矿区地质报告

甘肃省迭部县洛大铁矿区地质报告

举报
开通vip

甘肃省迭部县洛大铁矿区地质报告甘肃省迭部县洛大铁矿区地质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3 一 位置及交通:.................................................................... 3 二 地形气候和经济概况 .........................................................

甘肃省迭部县洛大铁矿区地质报告
甘肃省迭部县洛大铁矿区地质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3 一 位置及交通:.................................................................... 3 二 地形气候和经济概况 ........................................................ 3 三、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及矿区开采情况: ........................ 4 四、地质勘探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及完成各项工作量: ...... 5 第二章 区域地质................................................................................ 8 一、地层 ................................................................................. 8 (一) 志留系(S): ................................................................................................... 8 二、构造: ........................................................................... 12 三、岩浆岩特征: ............................................................... 13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13 一、地质特征: ................................................................... 13 二、矿体描述 ....................................................................... 19 (一)查居矿段 ................................................................................... 19 (二)柴马山矿段: ............................................................................ 29 三、矿床成因概述: ............................................................. 32 第四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查居矿段) 33 一、水文地质 ....................................................................... 33 二、岩、矿石物理机械性质及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 36 三、矿石脱硫实验样品的采样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加工技术特性及其实 1 验结果: ................................................................................. 38 第五章 地质勘查工作 .................................................................. 40 一、矿区地形图地质图质量评述: .................................... 40 二、矿床勘探方法、勘探手段的选择和勘探工程的布置依据及其正 ................................................................................. 41 确性(查居矿段)。 ............................................................. 41 三、勘探工作质量评述 ....................................................... 41 四、 采样化验:.................................................................. 42 五、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44 第六章 储量计算.............................................................................. 45 一、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45 二、储量计算的方法及其依据 ............................................ 46 三、矿体圈定的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 47 四、储量级别和块段划分的原则 ........................................ 48 五、储量计算所采用的各种参数的确定 ............................ 48 六、储量就算结果 ............................................................... 50 第七章 结论 ................................................................................. 52 一、矿体勘探程度 ............................................................... 52 2 第一章 绪论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党局的核心小组的领导下,经过我队全体同志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七四年下达给洛达矿区的普查评价各项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经过七一~七四年四年来的工作,累积了一定地质资料,对洛达地区的矿床地质特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基本上结束了洛达地区铁矿查居矿段的评价和柴马山矿段的地质评价工作。 一 位置及交通: 洛达铁矿区东起舟曲县黑水沟,西起迭部县腊子沟,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全矿区截止目前已发现矿体及矿化体铁矿露头达80余处,其中以查居、柴马山、翠谷山三段较为集中且规模较大。 矿区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4′~104?04′,北纬33?58′~34?03′.矿区中部的查居矿段直线距迭部县70公里,最近铁路线武山站在其东北直距126公里。 舟(曲)迭(部)公路紧邻矿区以南,岷县代古寺公路通过翠谷山矿段,交通较为方便,但矿区远离铁路线,则为不足之处。 白龙江紧邻矿区南部通过,水流湍急,无舟运之便。 二 地形气候和经济概况 本区属中高山区,山势雄伟,沟谷纵横,切割剧烈,悬崖绝壁, 3 触目皆是海拔在2千~3千5百米之间,比高多在千米以上。山脉走向北西西~南东东,自西向东山势逐渐降低。山的阴坡多为森林覆盖,阳坡多堆积黄土。除沟谷外,基岩山露不佳。 本区气候变化较大,日温差可达20余度。夏季不酷热,冬季不严寒。七、八、九月为雨季。十月开始降雪起冻,故冬季施工尚有一定困难。 矿区地跨迭部、舟曲两县,当地居民主要为藏族,因地处山区,村镇稀疏,人口较少。矿区主要所在地洛达公社仅有人口3千2百余人。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包谷、蚕豆,洋芋。当地处白龙江林区腹地,盛产各种木材。将来建设矿区之劳力、粮食均需由外地解决,木材可由当地解决 三、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及矿区开采情况: 矿区早为当地居民发现,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期间老乡在矿区进行过少量开采。 一九五八年九月北京地质学院组织的“甘肃找矿大队”在本区进行矿点检查,写有《甘肃省舟曲铁矿点总结报告》。 一九五八年三月甘南州地质局在矿区查居及柴马山矿段进行了五千分之一地质测量,写有工作简报。 以上工作仅为一般矿点踏勘性质,未进行任何工程揭露。所获资料参考价值不大。 一九五八年四月,甘南州地质局、甘南地质队、舟曲县地质队协 4 作,对矿区查居及柴马山矿段进行了少量山地揭露工作和采样分析,写有《龙跌(舟曲)铁矿普查报告》。 一九七零年六月西北冶金勘探公司六0二队,对查居、柴马山矿段分别进行了二千分之一地形地质测量和部分的揭露工作,并在查居主要的?号矿体掘了,01 号平洞,见到原生菱铁矿。同时,在翠谷山矿段进行了五千分之一地形地质测量,进一步发现了富矿线索。 前人工作对本区地层、构造、矿体规模、质量、产状、分布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地质资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但所填绘的地形地质图精度较差,谬误较多。山地揭露工作,仅限于局部地段,一些工程未见基岩,有的矿体不见顶、底板便进行编录采样,资料不全,可靠性差。 四、地质勘探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及完成各项工作量: 一九七一年继西北冶金勘探公司六0二队撤离洛达后,我队到本区工作。具体工作是对全矿区做一般勘探了解,并在查居矿段用钻探了解、控制?、?号矿体。在柴马山矿段对东段?,?号矿体进行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揭露。 一九七二年的具体任务是在矿区(查居、柴马山、翠谷山)三矿端做进一步工作。查居矿段选择?、?号矿体3,4线二百米地段用钻探控制矿体(100×100米)进行详查评价,辅以化探和地表工程。二百米地段两侧用钻探进行普查找矿。 柴马山、翠谷山两矿段用物、化探及地表工程圈定矿体,查明矿 5 体规模、质量。在全矿区进行万分之一综合普查。 一九七三、四年的具体任务是在查居矿段继续对二十九层、三十一层灰岩中赋存的已知矿体及沿该两层走向及斜深进行控制和找矿,对?号矿体亦进行追索圈定。工作的重点是查明矿床特征,确定矿区远景。 在柴马山矿段继续对主要矿体进行地表去安定和控制。 累计提交工业储量一百九十万吨,远景储量二百八十万吨。 基于以上任务,经过四年来的工作,基本上查明了查居及柴马山两段矿的矿床特征,并基本上结束了查居矿段的远景评价(地表及深部)和柴马山矿段的地表评价工作。 四年来完成各项工作量(查居及柴马山矿段)见下表: 6 单 查居矿段 柴马山矿段 总计 区备注 位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合计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合计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合计 别 项目 1,2千地形地质测2Km 1.54 0.2 1.74 1.5 1 2.5 3.04 0.2 1 4.24 量 钻 探 m 452.98 1404.6 2438.88 2818.69 7114.11 452.98 1404.6 2438.88 2818.69 7114.11 槽 探 m 1020 2485 1200 10126.4 14831.4 1300 2633.3 5664.4 962.7 10560 2320 5118.3 6834.4 11089.1 25391.83 小 园 井 m 125.59 125.59 125.59 125.59 浅 井 m 74.9 74.9 108.75 15 123.75 74.9 108.75 15 198.65 均为槽子折合包括 竖 井 m 65.1 105.6 170.7 65.1 105.6 170.7 73年槽子折合浅井 化 学 样 个 33 175 106 9 323 35 80 84 26 225 68 255 190 35 543 44.75米 小 体 重 个 41 28 69 52 28 6 86 93 56 6 155 薄 片 个 53 43 28 9 133 2 11 4 11 23 55 54 32 20 161 光 片 个 45 22 67 19 17 3 39 64 39 3 106 物理力学经验样 组 4 4 4 4 冶炼(脱硫)样 个 2 2 2 2 基岩光谱 个 9 4 2 15 1 1 9 4 3 17 金属量测量 个 1172 1172 1780 1780 2952 2952 水质分析样 个 3 3 3 3 7 第二章 区域地质 一、地层 矿区位于秦岑东西构造带的西延部分,白龙江复背斜的北翼。自复背斜的核部由南而北由老到新依次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和第四系。 (一) 志留系(S): 1(下志留统(S1): 分布于矿区东南部,沿白龙江南岸分布。岩性为灰色中薄层, 厚层灰岩、硅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中部夹千枚岩、粉砂岩及薄层 泥灰岩。 与上覆地层中、上志留统(S2,3bl?)呈整合接触。 2. 中、上志留统白龙江群(S2,3bl?): 分布于矿区南部,沿白龙江两岸分布。岩性为千枚岩、板岩、 细粒长石艳、硅质岩及少量安山岩。 与上覆地层中泥盆统(D2)主要为不整合接触,局部呈断层接 触。 与志留系地层有关的矿产,目前发现有工业价值的主要是轴, 一般多产于含碳较高的硅质岩和炭质粉砂之中。 (二) 泥盆系(D): 8 1 1.中泥盆统当多组(Dd): 2 分布于矿区以西,于矿区西端腊子口沟向东再未发现出露。下部岩性为砾岩、含铁海绿石石英砂岩、生物灰岩夹赤铁矿1,10数层。上部岩性为千枚状板岩、薄层灰岩夹石英砂岩及中原层灰岩。 2 2.中泥盆统古道岑组(Dg): 2 2 (1)古道岑组第一层岩性段(Dg1): 2 主要分布于白龙江以北,紧邻矿区以南地段。下部岩性为黄褐色中厚层含铁砂岩,千枚状板岩夹薄,中厚层泥沙质灰岩。上部岩性为千枚状板岩、薄层灰岩夹石英砂岩及厚层灰岩。 2 (2)古道岑组第二岩性段(Dg2): 2 为矿体所赋存的层位.根据沿矿区赵家巴藏沟所测A—A′地质剖 面及沿黑水沟以西水渠所测B—B′地址剖面,结合七二年1,1万地 2质测量资料,将中泥盆统古道岑组第二岩性段(Dg2),分为五个亚2 段,现自下而上依次叙述如下: 2a?、Dg亚段(包括A—A′剖面4,14小层,以下同。1,3为22 志留系地层): 为一套千枚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与巨厚层灰岩不均与互层,其中尚夹有变石英砂岩及泥灰岩。厚度大于485.1米。 2b ?、Dg亚段(包括15,21小层): 22 为灰色砂,粉砂质板岩、变石英砂岩夹中厚层灰岩。厚度277.9米。 2C ? Dg亚段(包括22,28小层): 22 9 为千枚状板岩夹薄,中厚层灰岩及变石英砂岩。灰岩局部具白云岩化、大理岩化,矿区西部尚见该层夹紫红色泥灰岩。该亚段中有零墨铁矿体或露头沿灰岩层的底板千枚板状岩中产出。厚度286.9米。 2d ?、Dg亚段(包括29,35小层): 22 为千枚状板岩、粉砂质板岩夹变细砂岩及薄层灰岩。其中夹3,4层厚层状灰岩(29、31、34小层),灰岩局部白云岩化、大理岩化。矿区主要矿体均产于此亚段所夹灰岩中。厚度253.83米。 2e ?、Dg亚段(包括36,38小层): 22 为薄层灰岩夹千枚岩、细砂岩及厚层灰岩透镜体。在矿区东部柴马山矿段薄层灰岩所夹厚层灰岩层数增多。厚度359.1米。 与石灰系接触关系在紧近矿区一带多呈断裂接触,局部呈不整合接触。 (三)石灰系(,): 沿白龙江复背斜两翼呈断续带状分布。下石炭统(,,)下部为深灰色中薄层,厚层灰岩,灰,灰红色厚层块状灰岩,局部夹黄褐色板岩。中上石灰统(,,,,)主要岩性为灰,灰白色中厚层块状灰岩,灰,深灰色中厚层夹薄层灰岩、厚层生物灰岩、中厚层硅质灰岩夹快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和少量钙质砂岩、千枚岩、板岩,最底部有两米厚的石英砂岩、板岩。 与上覆之二迭系地层呈断层接触。 (四)二迭系(,): 10 主要分布于矿区以北。下二迭统(P1)可分为两个岩性段。下 a部碎屑岩段(P):主要岩性为浅灰绿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石英砂岩,1 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含炭千枚岩、板岩、夹薄到中厚层泥沙质 a灰岩;上部碳酸盐段(P):为灰白,微红色厚层块状生物灰岩,微1 结晶灰岩、中,薄层硅质条带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白云石化片状灰岩和大理岩化灰岩,紫红色泥灰岩。上二迭统(P2)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层状含硅质条带与越石结核灰岩,中,薄层到厚层灰岩。 (五)三迭系(T): 主要分布于矿区以北,呈北西西—南东东向长带状分布。岩性为典型的复理式和陆源沉积。由下而上岩性为板岩、薄板状灰岩夹少量砂岩和角砾状灰岩;薄到中层微粒灰岩夹厚层灰岩;砂岩、粉砂岩夹灰质板岩;薄,中层灰岩夹砂岩;薄层灰岩与板岩互层;灰绿色厚层砂岩、粉砂岩、灰质板岩及少量灰岩;灰黑色板岩夹灰质砂岩、粉砂岩、灰质砂岩,灰质板岩,泥灰岩。 (六)白垩系(K) 矿区附近未见出露,仅于远离矿区之西南部位见有分布。其余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地层均呈断层接触。岩性不详。 (七)下第三系(E): 于远离矿区之北部一带见有分布,角度不整合于下伏岩层之上。自下而上可分三组: a A组(E):紫红、灰绿色页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砾岩。 b B组(E):紫红色中厚—巨厚层砾岩与细砂岩互层。 11 e C组(E):紫红色厚—巨厚层砾岩与细沙岩互层。 (八)第四系(Q):中上更新统(Q2-3):主要为残坡积和河流阶地沉积。岩性主要为浅、灰黄色粉砂土,黄土状亚砂土,偶夹少数砾石和碎岩块。 上更新统(Q3):由?,?级阶地堆积物粉砂土、黄土状亚砂土及砾石等组成。 全新统(Q4):主要为河流冲积项砂砾层、卵石、亚砂土等。 二、构造: (一)褶皱特征: 以志留系为主体组成一向北西倾伏的复式背斜构造,背斜褶皱紧密,构造线向西收敛,往东张开,北翼依次分布中泥盆世、石炭纪、二迭纪地层,次一级褶皱较为发育,同时受晚期断层破坏比较明显。三迭系组成一向北倾斜的复杂单斜构造,次一级褶皱极发育,层间褶皱更为复杂,多呈尖棱褶皱、不对称或波浪式褶曲及其他形式。 矿区岩层呈一向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总的走向自西而东由120度,150度,120度,倾角30度,70度。但在矿区东部沿黑水沟以西附近,受区域构造影响,岩层陡立,柔折现象显著,产状变化大,中部岩层倒转向南西倾斜,走向290度,330度,倾角70度,86度。 (二)断裂特征: 12 区内断裂发育,有北西、北东及近南北三组,而以北西向走向断层为主,构造方向大致平行的断裂带,后者断层面多为向北或向东倾斜之逆断层。此组断层或与之伴生之次级断裂与洛达铁矿成矿关系密切。 三、岩浆岩特征: 矿区之内未见岩浆岩,仅在矿区以东附近黑峪沟脑见有正长斑岩(ξ1,5)、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γζ1,5)。此外,在矿区以西端南面附近腊子口见有花岗岩闪长岩(γζ)呈小岩蛛侵于中上志留系统地层中,其时代不详。 黑峪沟脑正长斑岩(ξ1,5):岩体位于北西西向断裂带中,为不规则两个岩体,大者0.36平方公里,小者0.04平方公里。侵于22baaDg及P和T之中,时代晚于三迭系,属印支期产物。岩性为肉212 红色、浅黄绿色,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和少量角闪石、黑云母、微量锆石、砱灰石、磁铁矿、 石等组成。斑状及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体内带有叶腊石化、星散状黄铁矿化。外带蚀变不明显。以上岩浆岩与矿床成因关系未进行查明。 第三章 矿床地质 一、地质特征: (一)地层: 1、查居矿段: 13 从赵家巴藏沟至3勘探线附近,岩层出路较完整,该线路以东,只见零星露头,现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相当赵家巴藏沟A—A′地质剖面(以下同)17,21层。为一套砂,粉砂质板岩、变石英砂岩夹中厚层灰岩,在灰岩中局部具白云岩化及铁矿化。 (2)相当剖面22,28层。为灰色千枚状板岩夹薄,中厚层灰岩及石英砂岩。 本层中部所夹灰岩及邻近灰岩之石英岩层,为?号矿体赋存部位。灰岩呈长扁豆体产出,已控制长度450米。东端于3,7线间已尖灭,西端根据地表及ZK9孔资料,可知延至12线尚未尖灭。厚度自几米,二十米左右。沿斜深变化大于4线ZK6孔见该层沿斜深300米出已呈分枝状,上层厚3.3米,下层厚2.8米,中夹千枚状板岩。 (3)相当剖面29层。为灰色后层状灰岩,其顶、底板均有1,4米左右厚之薄层灰岩。此层为?号矿体赋存部位。该层地表出露厚度在0线为31.7米,上层为22.5米,下层为9.2米。往东到3线合并为一层,厚度6米。至3,7线间已尖灭。向西上层一直沿至赵家巴藏沟底,下层在2,4米线间以尖灭。其深部变化极大,于0线,,,孔沿斜深,,,米该层厚变为,,米,上层,米,下层,,;于,线,,,孔斜深,,,米,该层岩性为含铁灰岩,厚度已变为,(,米。 (,)相当剖面,,层。为灰色千枚状板岩夹含铁石英砂岩及少 14 量薄层灰岩。 (,)相当剖面,,层。为灰色厚层灰岩,其顶、底板均有,, ,米左右厚的薄层灰岩。此层为?、?号等矿体赋存部位。此层灰 岩无论沿走向或倾向延伸均较稳定,其两端延至,,,,,线间, 在,,线沿倾斜方向延至,,,米以下尚未尖灭。其厚度一般在十 几米,二十余米。 (,)相当剖面,,,,,层。为灰色千枚状板岩与含铁石英砂 岩、薄,中厚层灰岩呈不等厚互层。 (,)相当剖面,,层。为灰色厚层状灰岩,其底部有,,,米 厚的薄层灰岩 (,)相当剖面,,层以上各层。为一套灰色千枚状板岩、含铁 石英砂岩与薄,中厚层灰岩呈不均匀互层。 ,、柴马山矿段: 出露地层大致可以与查居矿段对比,但其岩性变化更大,岩层 之间岩石组合特征远比查居矿段为差。现以黑水沟西岸水渠所测 ,,,′剖面为例由下而上依次描述如下: 2c (,),,,层(相当,,,′剖面,g——以下同)主要为千22 枚状板岩,其中夹有细粒石英砂岩及灰岩扁豆体,在灰岩中有小的铁矿露头分布。 2d (2)6,19层(相当Dg),在剖面上主要的千枚状板岩、变石英22 砂岩夹灰岩扁豆体。该层在剖面以西千枚状板岩夹薄层灰岩为主。其中赋存有?、?、?号等矿体。该层相当查居矿段?、?号等矿体层 15 位。 2e(3)20,30层(相当Dg),为一套薄层灰岩夹千枚岩及厚层灰22 岩扁豆体。此套岩层发育着小型扭曲构造。 (二)岩石: 查居及柴马山矿段组成各套地层之岩石有三个基本类型—千枚岩(报告及附图中匀称为千枚岩)、灰岩、石英砂岩、三者占绝对多数,其余少量的为三者之间的过渡类型。矿区之内未见岩浆岩,仅见有热液形成之石英脉及碳酸盐脉。现将主要之岩石依次叙述如下: 1.千枚岩—灰色、深灰色,显微花岗鳞片变晶结构,皱纹构造,板理发育,主要由绢云母(60,85%)、石英(15,35%)及少量粉砂和微量矿物电气石、锆石、铁质、炭质等组成,于ZK3孔100.60米处千枚岩中尚见有绿泥石及白云母。绢云母均呈显微鳞片彼此作定向排列,微粒石英一般呈集合体出现,粉砂主要是一些棱角状石英碎屑零星分布。此类岩石占矿区各类岩石之主要部分。局部并作为矿区的顶、底板出现,无明显蚀变,仅可见显著程度不一之褪色现象。 2.灰岩—包括巨厚层、厚层、中,厚层、薄层等各类灰岩。灰色、深灰色、微粒结构,主要矿物由方解石(65,90%)、石英(0,25%),石英含量高者可谓硅质灰岩。此外,尚有少量的炭质及铁质等。方解石颗粒一般在0.01,0.05毫米。彼此呈花岗变晶接触,石英微粒为硅质重结晶,在岩石中呈分散状并包含有方解石小颗粒。根据沿A—A′剖面于29层、31层、34层灰岩中所取之化学分析结果来看,CaO,MgO比值分别为51.80,2.24=23.1(属含白云质石灰岩);54.43 16 ,0.91=59.7(纯石灰岩);50.71,1.24=40.9(含白云质石灰岩)。此类岩石为矿体之主要赋存部位,与矿体接触之灰岩,一般也无明显之蚀变现象,仅于局部地方可见有褪色现象及白云岩化现象。 3.石英砂岩,浅灰、浅灰褐、灰白色,中厚层状,微粒砂状结构,岩石由碎屑石英颗粒(65,90%)及以碳酸盐为主(有时以绢云母及铁质为主)的胶结物组成。石英颗粒在0.1,0.05毫米之间。由于岩石遭受轻度变质作用,故使石英碎屑的长轴方向略显定向性。微量矿物仅见电石气及锆石等。此类岩石一般呈规模不大的透镜体出现,有时也构成矿体的顶、底板,但看不出明显的蚀变现象。 (三)构造: 1.查居矿段: 查居矿段岩层总的为—向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走向为北西—南东,一般倾角60度,76度,从西向东,岩层倾角由陡变缓,7线以东岩层倾角多在30度,40度之间。断裂构造分两组,一组为纵向断层;一组为横向断层,现将所见主要断层简述如下: (1)逆断层(F1)—为一走向断层,位于?号矿体顶面与围岩接触处。断层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倾角42度,54度,见有5,10厘米宽的破碎带,並见千板岩呈楔状分布于矿层与顶板薄层灰岩之间。经开采揭露之后,千枚岩宽度加大,而薄层灰岩宽度变窄。在上盘千枚岩中,也见有铜及铁的矿化现象。推测断层长度在72米以上,可能为成矿前之断裂而于其后又复活动,对于形成?号矿体起了控制和通道的作用。 17 F1断层实际上为一断裂带,该断裂带包括控制?号矿体之构造。向东延伸到3,7线间又再现。在TC21槽该断裂沿31层灰岩底面与下伏之石英砂岩间通过。在11线ZK20孔、15线ZK13及ZK10孔均在矿层顶面与顶板之间或矿层底面与底板之间或于矿层之中见到构造角砾岩,角砾由灰岩或板岩组成,为黄铁矿及菱铁矿所胶结。以上现象均为F1断裂带通过之迹象。 (2)平推断层(F2)—位于0,3线间K05槽附近通过,推测断层线走向280度,水平断距约8米。该断层对?号矿体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3)平推断层(F3)—断层线呈弧形弯曲,断层面倾向8度,倾角68度,水平断距6米断层面之西盘下降,东盘上升,並见有一米宽之破碎带。 (4)平推断层(10)--为推测断层,断层出露地段全为覆盖,根据55线ZK18及63线ZK22孔所见两层主要灰岩有明显之位移,岩断层线並有泉水出露而确定。 F4为小型正断层。F5为小型逆断层(见照片一)。F6为小型正断层。F7为小型正断层。F8为小型逆断层。F9为小型平推断层。不再一一叙述。 照片一F5小型逆断层 照片二,A-A′剖面上小型正断层 2.柴马山矿段 矿段范围内覆盖广泛,构造未能确实查清。该矿段总体为一北北 18 东倾斜的一个单斜构造,西部倾角缓,一般30,50度,东部倾角陡,可达60,80度。在TC39槽附近,自西向东岩层由正常变为到转向南西倾斜。 断裂构造可见两组,一组为走向断层,控制矿体的赋存部位;另一组为横向断层,常破坏矿体,为成矿后形成。现将主要断层简述如下: 2d2e 1.性质不明断层(F5)—为一走向断层,沿Dg与Dg界线或2222其附近分布,东段走向为南东,北西向,延至QJ2浅井处转为近东西向。在QJ1、QJ10、QJ11等浅井所见,破碎带宽度在10,20米以上,其中并充填有石英,赤铁矿脉。此断层与成矿之关系密切。 2.平推断层(F4)--因为覆盖其规模产状不清,?号矿体在TC15与TC42槽之间被截成两段,说明此断层确实存在。 其余F1、F2、F3等均为平推断层,不再叙述。 二、矿体描述 (一)查居矿段 1.矿体描述 截止七四年底,查居矿段已发现工业矿体10个其中主要的有?、?、?、?等矿体,现分别叙述如下: (1)?号矿体 赋存于29层灰岩中。地表出露于2,5线间,长约200米。矿体 19 在0线最厚处28.46米,在3米线最薄处为3.83米,厚度由西向东减薄。矿体延深仅50米已尖灭。其形态呈似层状,西端被薄层灰岩分为上层矿(?1)及下层矿(?2) ,东延至3线以西25米复合。 上层矿(?1)起于0线以西17米,止于3线以东50米,长167米。0线最厚处达28.46米。顶面与千枚状板岩为逆断层接触,倾向北东,倾角54度,底面倾向同顶面,倾角与顶面近似。 下层矿分布于0线以西49米至0线以东75米,长124米,在0线,,,浅井中推测厚度,米(未打穿矿层底板)。 ?号矿体在地表均为氧化矿石——褐、赤铁矿,但由于地形陡峭,剥蚀速度大于氧化速度,故氧化带甚浅,一般深,(,,,(,米。氧化矿石一般全铁含量在,8(,,,,,,(,,,,硫,(,,,,(,,,地下均为原生富菱矿铁,一般全铁含量在,,。,,,,,,(,,,硫,(,,,,,(,,,,矿体含铁品味比较均匀,变化不大。根据组合详分析结果,有害元素均在允许含量以下,有益元素锰在,(,,,,,(,1,。 (,)?号矿体: 包括?,及?,两个矿体。赋存于,,层所夹扁豆体灰岩中;?,矿体赋于28层所夹扁豆体灰岩底部及其下部之千枚岩状板岩及石英砂岩,现分别叙述如下: (1)、?1矿体: 在地表主要为矿化,分布于4线以东4米至3线以西25米,断续延长117米,在4线以西TC14、TC15槽处仍见有矿化现象。出露 20 厚度0.5,2.17米,TC5槽以西矿体顶板倾角60度左右,底板38,61度,TC6,TC7槽一段,顶,底板交缓为10,20度。矿体总的看来顺层分布,但有幅度不大的凹进凹出,沿层面作不明显的波状起伏,致使在TC4槽附近矿体因与灰岩,地面坡度倾向倾角大体一致,于剥蚀后在不同的标高两次出露。 尽管地表框体连续性不好,但在0、3、4线及12线的第一排钻孔中都见到了原生的菱铁矿体,两者为同一矿体沿走向、倾斜因矿物组合与矿石类型的巨大变化所致。矿体长450米。?1号矿体在0线地表为弱褐铁矿化菱铁矿,矿层厚0.77米,铁含量42.68%,硫含量3.33%;矿体向下延至ZK1孔时,矿体中间为黄铁矿层,厚1.74米,硫含量18.97%,两侧为富菱铁矿层,上层矿厚1.74米,含铁量44.88%,硫3.83%;下层矿厚1.25米,铁含量36.83%,硫1.70%。矿体在下延至ZK4孔则变为黄铁矿体,厚层2,17米,中间0.99米灰岩夹,硫含量13.56%.在下延至ZK16孔,矿体上部为黄铁矿表外矿,厚1.79米,硫含量10.92%,矿体下部为富菱铁矿,厚1.02米,铁含量37.84%,硫含量4.36%。?1号矿体西延至12线,东延至3线均全向变为黄铁矿石,在4线黄铁矿分为?级品及?级品两层,层厚分别为2.96米及1.34米,硫含量35.90%及18.56%;在12线为一层黄铁矿厚0.29米,已不可采,硫含量19.82%(样品CX1-481);在3线黄铁矿分为?极品及?极品三层,层厚分别为2.94米、1.39米、2.20米,硫含量18.43%、25.03%、13.11%。根据组合样分析结果,黄铁矿?1铁矿段砷的含量1.22%;?1e块段氟含量0.068%;?1g块段砷含量0.535%, 21 氟含量0.053%,超过有害元素含量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外,其余黄铁矿块段以及菱铁矿之?1a、?1c块段有害元素均在允许含量以下,后者有益元素锰含量在0.91%,1.03% ??2矿体: 地表未见出露。从钻孔所见矿体分布于3线以东50米至12线以西50米,长500米,呈一扁豆体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体围岩以千枚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局部为灰岩,除在千枚岩中显示退色现象外,无明显蚀变现象。 矿体在0线为贫菱铁矿,在在ZK1及ZK4孔矿层厚3.31米及2.15米,含铁26.29%及25.82%;在3线则相变为一层黄铁矿,厚1.35米,硫含量19.94%;在4线为一层富菱铁矿,厚0.88米,含铁37.65%,硫2.80%;在12线矿体分为两层,上层为表外黄铁矿,厚1.02米,含硫8.54%,下层为表菱铁矿,厚1.55米,含铁19.04%,硫7.88%。根据组合样分析结果,黄铁矿?2b块段及菱铁矿?2a块段,有害元素均在允许含量要求以下,后者有益元素锰含量在0.79%。 (3)?号矿体 矿体主要部分赋存于31层灰岩中,自15线向东,矿体出露层位偏低,而赋存于31层灰岩以下之千枚状板岩与石英砂岩中。矿体掘大部分未在地表出露,仅在TC21′槽出露有薄的表外铁矿层。矿体分布于9线,23线以东50米,长400米,厚自21.23米,1.06米,西厚东薄,延深一般200米左右,大体呈一透镜体。矿石类型主要为菱铁矿、黄铁矿及两者之过度类型,矿体氧化带不发育,仅与、于矿 22 心中见有沿裂隙分布宽度不大之氧化矿石。 ?号矿体在11线ZK8孔所见,根据矿石之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自上而下分为五层,上层为富菱铁矿,厚6.69米,全铁含量38.20%,硫4.39%;第二层为表外菱铁矿,厚2.14米,全铁20.93%,硫6.135%;第三层为富菱铁矿,厚2.20米,全铁37.66米,硫6.84%;第四层也为富菱铁矿,厚7.14米,全铁42.69%,硫5.97%;第三层与第四层之间为一厚0.85米之矿化夹分开,夹石含全铁14.96%,硫2.95%;第五层为一层表外黄铁矿,厚0.81米,含硫为10.85%。下延至ZK20孔时,则相变为黄铁矿层,根据工业品级自下而上分为三层,上层厚1.58米,含硫18.09%,全铁33.60%;中层厚1.32米,含硫22.05%,全铁36.23%;下层厚1.82米,含硫12.32%,全铁36.77%。 ?号矿体在15线ZK13孔见矿厚21.23米,矿层顶、底部为黄铁矿,分别厚5.44米,含硫16.52%,全铁32.18%;2.3米,含硫11.92%,全铁26.17%。中间为一层富菱铁矿,厚13.49米,全铁含量41.73%,硫3.71%。下延至ZK10孔,见矿16.52米,自上而下依次为:赤、褐铁矿富矿,厚0.54米,全铁50.36%,硫2.44%;黄铁矿厚1.28米,硫10.62%,全铁53.94%;富菱铁矿厚0.9米,全铁36.74%,硫2.88%;贫菱铁厚1.48米,全铁29.85%,硫2.35%;富菱铁矿厚2.68米,全铁44.12%,硫2.084%,黄铁矿3.96米,硫8.95%,全铁50.23%;富菱铁矿厚4.26米,全铁43.46%,硫4.088%;黄铁矿厚1.42米,硫9.82%,全铁35.56%。 矿体东延至19线,于ZK12孔所见为一层黄铁矿,厚3.77米, 23 含硫14.16%,全铁32.59%。 矿体再东延至23线,于前排孔zk19所见为一层黄铁矿,厚1.6米,含硫16.72%,全铁32.84%;下延至zk26孔为一层富菱铁矿,厚2.14米,全铁39.87%,硫6.875%:再下延至zk33孔,仍为一层富菱铁矿,厚1.05米,全铁42.1%,硫2.10%。 根据组合样分析结果?号矿体的部分黄铁矿块段砷含量较高,及少部分黄铁矿块段铅锌和氟超过要求外,其他有害元素均在要求范围以内;菱铁矿块段仅?。富菱铁矿块段砷含量较高外,其他块段之有害元素一般均在要求范围以内。有益元素锰含量在0.62%~1.74%之间。 (4)?号矿体 赋存于紧邻31层灰岩的底板千枚状板岩和石英砂岩中。分布于11线以西50米至15线以东50米,长200米。矿体呈长扁豆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在11线zk8孔所见为菱铁矿表外矿,厚2.29米,全铁19.81%,硫2.14%;在15线中部zk13孔所见为菱铁矿表外矿,厚1.35米,全铁20.35%,硫4.96%,全铁17.85%。 根据组合样分析结果,有害元素均在要求范围以内。 24 (5)其它次要矿体例表如下: 平 均 矿 石 长度(米) 品味(%) 层位及围岩特征 矿体号 剖面及工程号 厚 度 类 型 (米) 实测 推测 Tfe S ? 3线Tc17 赤铁矿富矿 3.6 37 50 59.56 0.197 31层灰岩中 34,31层之间灰岩? 15线ZK10 赤铁矿富矿 3.98 50 45.05 0.252 中 在29层灰岩下部之? 3线ZK3 菱铁矿富矿 1.12 50 38.29 5.68 千枚状板岩中 ? 15线ZK10 菱铁矿富矿 1.62 50 30.51 1.09 34层灰岩中 34层,31层之间千? 15线ZK11 赤铁矿富矿 0.87 50 41.52 0.49 枚状板岩中(按自 溶矿指标) 大体相当29层与31? 23线ZK26 菱铁矿富矿 1.04 50 36.25 3.53 层灰岩之间千枚状 板岩中 25 2.矿体围岩 归纳以上所述,可知主要矿体均赋存于厚层灰岩中,这是由于矿体受层间走向断裂构造之控制,而且在千枚状板岩层中灰岩扁豆体或千枚状板岩与灰岩和石英砂岩之互层中,由于岩石之物理性质之差异,控矿断裂构造常沿两者之间面或邻近界面处通过,加之矿液对灰岩之交代作用所致。但也有部分矿体或矿体的局部地段赋存于千枚状板岩及石英砂岩中。 主要赋存于灰岩中的矿体,其围岩岩性决定于矿液对灰岩的交代完全与否及成矿前后矿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一般为薄层灰岩,中厚层灰岩及千枚状板岩,少数为变细粒石英砂岩。?号矿体在0~3线间不仅交代作用彻底,而且成矿前后于灰岩(或矿体)顶部都有断裂构造通过,地表、地下的顶板均为千枚状板岩;?号矿体因主要赋存于后层灰岩的中、上部,灰岩的顶界与板岩为正常接触,顶、底板无论在地表、深部除zk3及zk16等孔外,都是灰岩;?号矿体的顶、底板主要为灰岩,个别地段由于矿液交代灰岩充分完全而为千枚状板岩,在19线及23线由于灰岩变薄而位于石英砂岩或千枚状板岩中。 围岩与矿体一般急变接触,界限清楚。围岩热液蚀变很弱或无,在灰岩中一般仅见退色现象,局部见大理岩化、及白云岩化和黄铁矿 26 化千枚岩中偶见硅化及绢云母化。次生蚀变褐铁矿化在地表分布广泛,黄钾铁钒化见于TC5及TC6等槽中。此外,尚见高岭土、石膏、白垩等次生矿物。 3.矿石特征: 查居矿段矿石类型发育主要有菱铁矿、黄铁矿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矿石,由于氧化带不发育,赤、褐铁矿矿石所占比例甚少,可忽略不计。现分别描述如下: ?菱铁矿石: 一般为中粒状结构,少数为交代残留结构,地表多为它形,粒径0.01~1毫米;浅部及深部多半自形,少数它形,粒径多在0.5~1毫米,部分达2~3毫米以上。一般呈致密块状构造。组成矿物以菱铁矿为主(多数含量70~90%,50~60%),黄铁矿次之(一般含量5~15%,个别1~3%或大于15%),偶见黄铜矿、砱灰石、毒砂。少数样品中可见少量赤铁矿、褐铁矿、兰铜矿、铜兰、雀石等氧化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一般含量5,10%;个别1,5%或30,40%)、方解石(般含量0,15%,个别大于30%)、白云母、绿泥石微量,常有灰岩残块。富矿呈致密块状,贫矿则为脉状及团块状出现。菱铁矿为浅黄色、浅灰色,矿物之间呈平直接触,局部见交代石英及黄铁矿;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径0.02,0.1毫米,少数达0.5,2毫米,多呈侵染状,有时为细脉状及团块状,较大团块有3,10平方厘米,有时可见交代石英现象。富矿全铁品位一般在37,43%,最高达47.7%,硫含量一 27 般1,5%,最高达7.92%,铁失量一般24,33.8%;贫矿及表外矿全铁品位一般在20,25%,硫含量一般在2%左右,最高达6.7%。可溶铁与全铁值近似。 (2)黄铁矿石: 为块状构造,粒状结构,少数为交代残余结构,自形至半自形,粒径0.3,1.5豪米,主要由黄铁矿组成,含量80,90%,次要矿物菱铁矿主要充填于黄铁矿晶粒间或集合体中,含量5,15%,微量矿物又方铅矿及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白云母及绿泥石。矿石多数为?级品,硫含量在12,20%之间,少数为?级及?级品,硫含量在30,38%及20,30%之间。 就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及含量消长关系,除上述两类型外,尚有菱铁矿—黄铁矿之过渡类型。其分布大致有有以下规律,从矿体之三度空间来说,中国为菱铁矿,边部为黄铁矿。由于两者为逐渐过渡,而且以含硫8%为边界划分菱铁矿石与黄铁矿石,所以两者之分布也有与上述不一致的地方。 (3)氧化矿石: 氧化矿石中的赤铁矿分布于?号矿体0线露头,T012槽及?号矿体T04、T020等槽以及?号矿体个别地段。矿石具有胶状、块状构造,主要由赤铁矿组成,次为褐铁矿,并有氧化残留的黄铁矿及铜的氧化孔雀石、蓝铜矿、铜兰矿等,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赤铁矿含量80,95%,褐铁矿5,20%。褐铁矿石主要见于?号矿体的TC6、TC5、TC4等槽,呈土状、皮壳状、蜂窝状,个别呈块状,由褐铁矿、 28 少量赤铁矿、黄钾铁矾,石膏,白垩等组成。可见残留之黄铁矿及菱铁矿。褐铁矿一般呈似层状、透镜状,有时以脉状形式沿裂隙出现。一般原生矿石经氧化去硫作用,使全铁品位相应增高,硫含量降低。 根据矿物的接触、交代、包裹等关系,初步总结本矿床原生、氧化矿物的世代及顺序关系如下表: 矿物 热液期 表生期 名称 ? ? ? ? ? 白云母 ——— ——— 黄铁矿 ——— ——— 菱铁矿 ——— 石英 ——— ——— 方解石 ——— ——— 褐铁矿 ——— ——— 赤铁矿 ——— 石膏 ——— 在查居wo1平洞开采出之矿石中,见有黄铁矿脉穿插菱铁矿石的 ′现象,在查居TC21槽中,尚见有晚期脆硫铅矿脉穿插铁矿体,在ZK4孔中171.3米处见二期方解石脉穿插菱铁矿的现象,说命了成矿的多期性。(见插照片三及插图一、二)。 (二)柴马山矿段: 现已发现工业矿体八个(?,?号),均赋存于厚层灰岩透镜体 29 或扁豆体中。其中主要的有?、?、?号矿体,现以次描述如下: 1. ?号矿体: 位于灰色厚层细晶质灰岩底部与千枚状板岩接触处,受层间裂隙及岩性双重控制。现已控制长299.8米,西端已尖灭,东端尚未圈定,平均厚6.99米。矿体在平面上呈一豆荚状,中间为F4断层所错开成两段。其产状与围岩-同倒转向南西倾斜,倾角一般25度,54度。矿石为赤、褐铁矿,主要为富矿,少量为表外矿。富矿全铁42.95%,硫0.234%;表外矿全铁24.19%,硫6.93%。富矿为自熔矿石,有害组分铜、铅、锌、砷、锡一般在允许含量一下,唯TC40槽组合样CZ2-9砷含量达0.60%;表外矿(?8)在TC45槽组合样CZ2-18铅含量达0.47%;在TC45与TC2槽富矿块段(?6)中的夹矸样之组合样(Z2-19)铅含量0 .27%, 砷含量0.5%,超过要求。有益元素锰含量在0.43%,1.74%之间。 矿石为深棕色,块状构造,网络状构造,主要矿物褐铁矿(5,75%)、赤铁矿(15,60%),以及菱铁矿(5,15%)方解石(0,35%),黄铁矿(衡量,3%)和石英等。褐铁矿和赤铁矿组成网格状,并见数量不等之菱铁矿残留体,黄铁矿呈稀散装,浸染状分布。当矿石中空洞集中处则形成蜂窝状构造。 2. ?号矿体: 产于厚层灰岩透镜中,底板为几十厘米至几米的薄层灰岩夹千枚状板岩,顶板为厚层灰岩。矿体长184.5米,平均厚8.05米,产状同围岩一致,向北东东倾斜,倾角40度,58度,东端陡而西端缓, 30 在平面上呈一东宽西窄的小刀状。 矿石全为赤、褐铁矿富矿,矿物成分及含铁品位比较均匀。矿石为块状构造,网格状结构,主要矿物为赤铁矿(70,75%)、褐铁矿(5,10%),网眼中有数量不等的交代残留菱铁矿,含量5,10%,以及微量之黄铁矿(粒度0.1,0.6毫米),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等。 矿石全铁含量45.24%,硫0.354%。其他有害组分一般均在允许含量以下,唯在QJ2浅井中之组合样CZ2-15砷含量达0.35%,超过规定。有益元素锰含量在0.43%,1.08%。矿石烧失量在10.8%—20.49%,一般在15%。 3.?号矿体: 矿体赋存于后层灰岩中,其顶板由西向东由千枚状板岩变为千枚状板岩夹薄层灰岩,底板为千枚状板岩,一般围岩蚀变不明显,仅于千枚状板岩中可见绢云母化及退色现象。矿体长261米,平均厚2.22米,矿体呈似层状,产状与围岩一致或有较小交角,倾向北东,倾角一般48度左右。 矿石为赤、褐铁矿富矿,矿石特征基本同?号矿体所述,全铁含量44.48%,硫0.167%,矿物含量及含铁品味较均匀。有害元素一般均在允许含量以下,唯TC9槽之组合样CZ2—3铜含量达0.027%;TC37槽之组合样CZ2—5砷含量达0.24%;TC7、TC18、TC19槽之组合样CZ2—6铜含量达0.077%,超过要求。有益元素锰含量在0.34%—1.01%之间。 31 4.其它次要矿体列表如下: 块矿石类型 品位, 矿体长度 厚度 段自然及工业类自溶指围岩特征 号 (米) (米) TFe S 号 型 数 自熔指? 赤褐铁矿贫矿 82.6 2.33 32.28 0.14 a 顶板为千枚状板岩, 数 IV 底板为灰岩 ? 赤褐铁矿富矿 57.6 6.98 46.17 0.08 b ?赤褐铁矿表外 43.3 1.95 29.24 1a ? 自 V 赤褐铁矿富矿 100 1.85 38.94 1.19 顶板为灰岩夹砂质板岩或 11b 熔 砂质板岩夹灰岩,底板 ? 自 赤褐铁矿富矿 35 0.64 44.55 5.14 为千枚状板岩 1c 熔 ?V 黄铁矿表外 53 1.99 9.36 11d 赤褐铁矿表外 63 3.49 24 2.92 同V1V 2 ?赤褐铁矿贫矿 50 9.9 37.82 2.61 1a 顶板为薄层灰岩夹板岩, VI ?底板为中厚层灰岩夹板岩 黄铁矿表外 50 1.15 9.4 1b 半 自 ?a 赤褐铁矿富矿 50 1.76 45.22 4.08 顶板为灰岩夹砂板岩 熔 VII ,底板为千枚状板岩 ?b 赤褐铁矿贫矿 50 1.51 38.27 4.54 自 ?a 赤褐铁矿富矿 276 0.62 36.39 0.24 顶、底板均为千枚状板岩。 熔 VII号矿体矿石烧失 ?b 赤褐铁矿表外 276 0.33 24.61 0.13 VIII 量在10.16,--26.75,, 自 一般在15,左右 ?c 赤褐铁矿富矿 276 0.7 47.41 2.01 熔 三、矿床成因概述: 综上所述,矿床具以下特点: ?矿体严格受构造之控制,岩层起着一定的附加作用。当成矿断 裂构造(一般为层间断裂)沿着灰岩与千枚状板岩出现时,对矿体形 成最有利,矿体形态也完整;如断裂发生于灰岩之中时,则形成矿体 32 形态不完整;当断裂通过千枚状板岩及石英砂岩时,则表现裂隙充填性质,形成的矿体小而薄。 ?矿物组合主要表现为菱铁矿与黄铁矿互相过渡,在柴马山矿段主要为氧化物—赤褐铁矿。少量矿物为毒砂,方铝矿,黄铜矿等。化学组分上则硫高而砱低。 ?围岩蚀变一般不发育,但可于千枚状板岩中可见到绢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及退色现象等;于灰岩中有时可见到白云岩化及退色现象等。无论何种围岩,在近矿体部位,均出现较多之石英脉及碳酸盐脉。 根据以上特征,和已知同类型矿床对比,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黄铁—菱铁矿床。 第四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查居 矿段) 一、水文地质 (一)概述 矿段位于白龙江与赵家巴藏沟地表分水岭东侧。工作期间总共测了六个钻孔水位,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均未测到水位。共取了3个水样。 (二)水文地质条件 33 矿体位于赵家巴藏沟东岸约一公里的半山坡上,沟底有长年地表水流。一般流量约20升/秒(估计)雨季高达40—60升/秒。已知最低矿层底板高出赵家巴藏沟(当地侵蚀基准面1832.85米)343.2米。本区山的比高多在一千米左右,二级侵蚀堆积阶地高出白龙江(1631米)近200米,水力坡度:白龙江i=5?/00,赵家巴藏沟i=12.8?/00,黑水沟i=71.7?/00,地形坡度多近四十度,最大近直立。因此,本区降雨、地表水及地下水流失快,不利于地下水的保存。全区除查居村东北420—650米处有两个水量微小(Q=0.021—0.03升/秒)由滑坡形成的泉水及在F10断层线上出露的一个泉水外,无地下水露头。因此,本区是无地表水补给的排泄畅通的地下水贫乏的地区。 矿层产于一套以千枚状板岩为主,灰岩次之,石英砂岩再次之的岩层中。?号矿体顶板为千枚状板岩与薄层灰岩互层,底板为千枚状板岩;?号矿体顶,底板为灰岩及千枚岩状板岩,?号矿体的顶、底板,灰岩、千枚状板岩、石英砂岩均有。总之,矿体直接、间接的顶、底板岩性,以泥钙质千枚状板岩为主,中厚层灰岩次之,中细粒石英砂岩最少。千枚状板岩:板理清楚;遇水变软,含水较多,透水微弱,后层很大,是良好隔水层;中层或后层灰岩:坚硬性脆,裂隙发育,地表观察及地下钻探均未见明显的喀斯特溶洞,是良好的裂隙含水层(或透水层);中细粒石英砂岩:岩性坚硬,裂隙发育,但厚度小,而且呈凸镜体存在,是较次的裂隙含水层。 综上所述,中泥盆统岩层,以隔水层为主,仅中厚层灰岩及凸镜状石英砂岩为裂隙含水层。 34 含矿地段地下水位的测量: 从所测资料得知,ZK3孔水位大于100.84米,该点标高为2316.41米;ZK4孔位大于266.19米,该点标高为2205.43米:ZK6孔水位大于281.36米,该点标高为2152.75米;ZK31孔水位大于214.53米,该点标高为2388.10米,已知最低可采矿层底板标高为2176.00米(ZK4孔291.87—295.62米),在2152.75米以上。在23线ZK26孔所发现 2的一层孔隙潜水,水量甚微,补给范围很小(仅200×200m),而下部的灰岩为透水层,其上层止水的性质。 由上述可知,可采矿层均在当地地下水位以上,可采矿层以上无含水层。因此,该区属于中国固体水文地质分类中的?~1~A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 ?水质分析及供水水源 1. 水质分析 根据在查居村北东650米及420米两处之泉水以及在赵家巴藏沟 所取之xw01、xw02及xw03号三个水样所分析的结果来看,均属重碳酸钙型,水的物理性质为无色、无臭、透明,总硬度不超过25度,未作细菌及铅和氟化物含量的分析。水质分析结果见下表: 样号 XW01 XW02 XW03 计算单位 毫克 毫克 毫克 毫克 毫克 毫克 (一升中之含毫克 当量 毫克 当量 毫克 当量 当量 当量 当量 量) % % % K+ 0.06 0.15 0.1 Ne+ 阳 Ca艹 121.4 6.06 30.9 1.54 50.8 2.53 离 Mg艹 19.6 1.61 29.7 2.44 11.8 0.97 子 Fe艹 0.2 0 0.4 0.01 0.8 0.01 Fe艹 0 0 0 0 0 0 35 总量 7.73 100% 4.14 100% 3.61 100% -Cl 6.4 0.18 6.4 0.18 4.26 0.12 _SO 32.18 0.67 13.33 0.29 34.97 0.73 4 阴 -HCO 420 6.88 224.2 3.67 168 2.76 4离 -HO 0 0 0 0 0 0 2子 -HO 0 0 0 0 0 0 3 总量 7.73 100% 4.14 100% 3.61 100% Hp值 8 7.9 8.2 总硬20.86? 10.57? 10.4? 度 硬 暂硬19.29? 10.29? 7.74? 度 度 永硬1.57? 0.23? 2.3? 度 固形物(180?) 386 192 180 2. 供水水源 查居矿段将来开采时,可用赵家巴藏沟之地地表水流,该沟为常 /秒,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年流水,一般流量约20升 二、岩、矿石物理机械性质及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查居矿段矿体主要赋存于灰岩中,次为千枚状板岩及石英砂岩,其顶、底板三种岩石均有,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菱铁矿及黄铁矿。灰岩、石英砂岩、菱铁矿及黄铁矿,岩、岩矿石致密坚硬,裂隙不甚发育,力学性质极差,开矿时如遇千枚岩为其顶、底板时,需采取特别支护法。在W01硐内于?号矿体直接顶板千枚岩所取之力学样cl1~01(共两组),于W01硐内?号矿体(菱铁矿)所取之力学样cl1~02:于ZK4孔在194.81~195.31米和195.31米和196.74~197.01米内所取29层下层灰岩之力学样cl1~03实验结果见下表 36 物理实验 力 学 实 验 天力 饱力 干力 样 岩 天压 饱剪 干剪 饱压 干压 比 溶 然系 然系 然系 石 然强 和强 燥强 天摩 和强 燥强 饱摩 干摩 凝数 凝数 凝数 名 抗度 抗度 抗度 然擦 抗度 抗度 和擦 燥擦 聚 聚 聚 号 称 Kg/cKg/cKg/c内角 Kg/cKg/c内角 内角 重 量 Kg/cKg/cKg/c? ? ? ? ? ? ? ? Cl1—菱铁50?48?36?3.66 2.61 836 399 364 293 790 1065 O2 矿 08′ 45′ 38′ Cl1—石灰29?18?2.71 2.71 199 276 179 226 489 560 O3 岩 11′ 07′ Cl1—O1号两组千枚岩样,因不宜见水,未作实验。 37 三、矿石脱硫实验样品的采样方法、加工技术特性及其实验结果:查居高硫富菱铁矿,能否提供工业利用,脱硫是个关键。因此,在?号矿体W01平硐,在101~109、116~128;107~109号样段内,分别以一米间距分段爆破、捡块、破碎、缩分,取两个样CG—1、CS1—2,各重260公斤、115公斤。烧结脱硫实验由兰州中心实验室与中南矿业学院共同进行。 样品分析结果,CG—1,含铁40.15%,含硫2.16%;CS1—2含铁40.25%,含硫3.43%。除硫外,其他杂质含量均符合矿产工业指标的要求。 实验方法采用抽风烧结脱硫方案对CG—1进行了基本条件及综合实验,在此基础上对CS1—2进行了验证性实验。 抽风烧结脱硫实验表明,只要严格控制焦粉用量,选择适宜的其他烧结条件,查居CG—1及CS1—2高硫富菱铁矿采用烧结方法脱硫是可行的。 查居CG—1菱铁矿烧结脱硫的适宜条件如下:固定碳2.5%,矿粉粒度0~6毫米,料层高度280毫米,返矿量30%,真空度600毫米水柱,烧结料水分4.5%,自然碱度;CS1—2固定碳量为2%,其他条件与上同。当配料比例矿粉:焦粉:返矿量分别为66.9:3.1:30和67.6:2.4:30可得下表数据。 38 试验结果表 烧结品位 落下强度 生产率吨成品率(H5样品号 脱硫频率% (-5毫备注 3Tfe Teo S /m时 毫米)% 米)% 57.98, 17.18, 0.01, 99.35, 1.10, 81.81, 6.72, CC-1 58.28 17.55 0.013 99.51 1.15 84.68 6.77 53.50, 16.55 0.014, 98.81, 1.20, 82.06, 6.31, CS-2 58.80 ,18.05 0.037 99.55 1.22 87.68 6.79 CC-1、CS1-2矿粉的全分析、多项分析结果见下表 元素含 量 Tfe% Feo% S% P% AS% Zn% Pb% Ca% Mg% 样品编 号 CC-1 40.15 46.85 2.16 0.05 0.04 0.02 0 1.82 3.37 CS1-2 40.25 43.15 3.43 — — — — 2.47 2.89 元素含 量 AlO% MnO% TiO CO% Cu% CO% HO?% 灼烧 SiO% 232%222样品编 号 CC-1 0.26 5.27 1.47 0 0.002 0.11 31.7 0.21 3578 CS1-2 0.28 5.2 — — — 0.042 — — — 39 第五章 地质勘查工作 一、矿区地形图地质图质量评述: 1、 地形图质量评述: 矿区两千分之一地形图,分别由局属测绘队和我队测量组担任。 查居及柴马山矿区的两千分之一地形图系由局测绘队于1972年完成。作业按现行两千分之一地形测量规范要求进行含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及1956年黄海高程系。图根控制及地形图测图均经该队检查验收,质量合乎规范规定。根据矿区扩展情况,我队又于1974年在西哈拉姆增测同比例尺图一个平方公里,经检查验收认为成图质量较低,地形表示不详,部分平面及高程误差超限,图根网布设不够严密,误差较大,成果成图不能满足勘探、设计、开采三个阶段的要求。为此,建议今后按照规范规定,重新布设图根网,并对地形图进行全面检查修测。 2、 地质图质量评述: 由于工作区内第四系覆盖广泛,基岩多以零星露头出现,所以地 形地质图上地质界线以推测的占较大比例。例如,柴马山矿段推测的地质界线占80%左右,查居矿段以赵家巴藏沟至3勘探线处,地层出露较完整,取得了较完整的地质资料,3线以东则为大片覆盖,地质界线多为推测的,资料可靠性差。 40 此外,测地形图时漏测地质点占36%。查居矿段漏测地质点占30%,其中有一半漏测点在查居2幅图内。西哈拉姆一版漏测地质点占20%,但所测上的地质点经部分检查,多数误差超限。所漏测地质点,均用半仪器法补测。 综上所述,而千分之一的地形地质图的成图质量精度较差。 二、矿床勘探方法、勘探手段的选择和勘探工程的布置依据及其正 确性(查居矿段)。 查居铁矿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黄铁——菱铁矿床,受构造岩性的控制。矿体小延伸浅,厚度变化大,有分叉复合现象。矿石类型变化较大。参照1959年地质部地质科学院矿物原料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铁矿储量规范”(草案)划分为第?勘探类型。以100×100米网度求C1级储量。由于矿体基本顺层分布,而且倾角多在45以上,故采用剖面法进行勘探。由于第四系覆盖广而厚,槽井探除在个别地段外,一般达不到目的,主要采用钻探控制了解,沿已知矿体两侧顺层或沿构造线进行追索。因地表浮土广厚,未能进行系统揭露,致使有些钻孔位置布置的不合理,如3线的ZK3孔、4线的ZK2孔等,以及23线以东之钻孔布置的依据不足。 三、勘探工作质量评述 ?钻探 钻孔中孔直径一般为91厘米。孔深测量较准确,一般不超过0.1%。 41 孔斜测量ZK1、ZK2孔用包良柯夫测斜仪测斜,ZK3、ZK16、ZK9、ZK24、ZK18、ZK11、ZK22、ZK23、ZK33、ZK30、ZK34共十一个孔用氢氟酸法测斜,其余十六个孔全部用鹤壁仪测量孔斜及方位角。从钻孔质量一览表可以看出,孔斜大多数合格。用氢氟酸法测斜的钻孔,均未测方位角,测量方位角的钻孔,个别孔偏差较大,ZK14及ZK16孔终孔偏离勘探线分别为18米及20米,超出误差要求?全矿段共施工29个钻孔,岩矿心平均采取率合格的钻孔占34%。见矿钻孔十八个,矿心平均采取率合格的钻孔占50%46矿层分层采取合格率的占41%。应该指出的是,ZK1孔揭穿?-2号矿体及ZK4孔揭穿?-2号矿体,ZK12孔揭穿?号矿体部位,矿心采取率太低,仅分别达13%;13%;33%,不能满足取样分析的要求。见矿钻孔一般矿层顶、底板采取率偏低或者为空管,影响矿层厚度计算之准确性。 ?坑探: 浅井、竖井规格为1.2米×1.6米;1.1米×1.5米两种,井下叉子规格为1.2米×1.6米,坡度5,8度。 槽底宽度0.6米,0.8米,挖出基岩一般在0.5米以上。 工程间距在矿体出露部位一般在50米左右。 四、 采样化验: ?采样方法: 浅井、竖井、探槽等工程取样在矿体(或矿体化)分布地段,采用连续刻槽取样,样长一般1米,刻槽规格10×3厘米。72年对采 42 样质量进行了全部检查,样重与理论重量比较,超差率达10.4%(单样相差25%为合格)。 钻探岩心取样,除ZK3及ZK33孔用手锤采样外,其它各孔矿心均用劈样机沿轴线方向劈开,取矿心的二分之一作为化学样。七二年对劈样进行了24%的检查,一般误差不超过5%,有三个样品超过5%,最大为11.8%。 ?样品加工及其检查结果: 铁矿K值选用0.1。矿石粗碎后过10号筛,用四分法缩分取400克,再过100号筛,用用方格法挑50克作分析试样,然后全部过200号筛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样品加工无问题。 ? 化验的基本分析、检查分析及对化验分析质量的评述: 样品基本分析由队实验室担任,内部检查占样品总数的50%,100%。外部检查由兰州中心实验室承担。 查居、差马山两矿段外检样品60个,占取样总数的9%。其中检查全铁项目60个,超差样品两个,超差率为3.3%;可溶铁50个,超差样0个;硫46个,超差样3个,超差率6.5&;砱48个,超差样1个,超差率2%;三氧化二铝49个,超差样7个,超差率14.3%;二氧化硅49个,超差样5个,超差率10.2%;氧化钙49个,超差样2个,超差率4.1%;氧化镁48个,超差样4个,超差率8.3%。总计外检项目399项,超差24项,总超差率6%,没有系统误差。 43 五、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经验: ( 1.关于洛达铁矿的普查评价方法,由于工作初期,对其地质特征和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均不了解的情况下,选择局部地段进行解剖麻雀是必要的。当有了一定资料和认识后,应当运用已知规律放开间距打远景,不纠缠于一个一个矿体的圈定,对于较快地总体评价该矿区的远景是必需的。 2.施工工序问题,应贯彻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在查居矿段3线上之3号孔,由于该线附近一带完全覆盖,矿体位置不明,又没有先用探槽揭露,结果占钻孔打过第四系后直接见矿,矿体厚度了解不全,只得又增加施工2号浅井。 3(要重视探矿工程的地质目的,提高探矿工程质量。查居、柴马山矿段,均为多层矿体,缺少标志层,矿体变化大。因此各项探矿工程的质量必须予以保证,否则,对于矿体纸厚度、质量的了解和矿体联接对比均带来困难。 (二)存在问题: 1.由于钻探技术及孔内情况不好等原因,查居矿段ZK6孔没有打穿?-2号矿体;ZK31及ZK11孔未能打到预计部位,停钻过早,对于?号矿体在15线上的延续情况,了解的不够确切。 2.查居矿段15线前排孔ZK34孔,由于该处浮土很厚,孔位布置靠前,未能按原设计目的控制住?号矿体的附近地表部位及其所赋存之31层灰岩。 44 第六章 储量计算 一、储量计算的工业指标: 按局“(73)甘地矿便字第85号文”批复的关于洛达铁矿储量计算工业指标规定如下; (一) 洛达铁矿: Tfe?% 有害杂质平均允许含量?% 矿石类型 边界 工业 S P Cu Pb Zn Sn As 品位 品位 赤、褐 37 42 0.3 0.25 0.2 0.1 0.2 0.08 0.07 高 铁矿石 炉 菱铁 30 35 0.2 0.2 0.2 0.1 0.2 0.08 0.07 富 矿石 矿 自溶 30 35 0.2 0.2 0.2 0.1 0.2 0.08 0.07 矿石 赤、褐 20 30 贫 铁矿石 矿 菱铁 18 25 矿石 可采厚度:富矿0.5米;贫矿1米 夹石剔除厚度:0.5米。 45 (二) 洛达黄铁矿: 边界品位:S?8% 工业品位:S?12% 可采厚度:1米 夹石剔除厚度:1米 矿石品级:?线S?30% ?线S?20,30% ?X线S?12,20% (三)说明 1.鉴于查居赤、褐铁矿石分布另星,不单独圈定,一倂河倂在菱铁矿石中,但其品位不参加该类型矿石平均品位的计算。 2.富矿的有害组分超过指标要求者,应单独划分矿石类型。 3.要注意对铁矿中伴生元素的综合评价。其指标可根据《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有关铁矿伴生元素含量要求计算储量。但要注意查清其伴生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回收利用的可能性。伴生有用元素的含量达到其一般要求,如赋存在围岩中,实际意义不大,可不予计算储量;如其含量高,有单独的回收价值,即使在围岩中,亦需单独圈定矿体,计算储量,如果赋存在铁矿中,伴生元素未达到一般含量的要求,但选矿效果好,亦计算储量。 二、储量计算的方法及其依据 鉴于查居、柴马山两矿段的工作程度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46 计算储量。 查居矿段计算储量之矿体,走向明显,倾角多数大于45度,勘探工程沿垂直矿体走向布置,故而采用剖面法计算储量。 柴马山矿段仅作了地表槽、井探工程,结合露头圈定了矿体,因此采用地质快段法计算储量。 三、矿体圈定的原则 (一)不降低富矿储量。与富铁矿相邻之样品,如全铁含量达到富矿要求,而硫含量又超过8%,作为黄铁矿单独圈定又达不到可采厚度,但超过夹石剔除厚度,如圈到富铁矿矿段中,则使富铁矿段之硫平均含量超过3%,则予剔出,否则,不予以剔出。 (二)矿体长度的确定 如根据地表露头可以实地圈定者,则以实际长度作为计算之长度。当实地不能圈定时,则可推测其长度。当边缘见矿工程或露头其品位和厚度均合乎工业要求时,不分有限或无限推断,一般外推勘探线间距之半(50米)。单剖面控制的小矿体,均外推25米。柴马山矿段则地表工程一般间距为50米,故一般外推25米为边界线。 (三) 矿体延伸的确定 1.查居矿段无论有限或无限一般外推50米。 2.柴马山矿段无深部工程,用胡维尔法确定其深度,下推长度的四分之一作距形。 当矿体真厚度大于10米时,用急剧尖灭,如小于10米用自然尖 47 灭趋势划零点边界。 四、储量级别和块段划分的原则 (一)以不同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以及工程控制的程度划分不同的块段。 (二)块段之推断原则同矿体一致。当工程间之同一矿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矿段时,采用对角线法联接。 (三)单工程控制的小矿体,厚度小于5米者,不分品级和类型,平均计算之。 (四)品级插花分布之矿体,按品级单独圈定均不够可采厚度时,平均计算之。 (五)储量级别的划分 1.以100米×100米间距,内边界线以内所圈定的面积求C1级储量。如矿心分层率低于60%者,原则上予以降级。但在相邻剖面或同一矿体厚度,品位变化不大,而且周围各孔采取率又较高,仅个别钻孔采取率低于60%者,则可不予降级。 2.地表有系统工程控制,而深部无工程控制时,推算的储量,一律作为C2级储量。 五、储量计算所采用的各种参数的确定 (一)矿体的平均厚度和品位 均用加权法计算。如工程所揭露的矿体厚度不全时,以参加储量 48 计算之工程所实际揭出之厚度参加计算。(但在查居矿段控制?2号矿体的零线上之Qg1号浅井为例) 查居矿段自工程向外推的矿段,其品位采用边界工程的平均品位。 柴马山矿段,仅有地表工程,其外边界线之厚度和品位,均用矿体的平均厚度和品位代替之。 柴马山矿段矿体的自熔指数,以单个矿体为计算单位,用加权法算之。 查居矿段的?号矿体的菱铁矿块段,其中少部分样品为氧化矿石,按局下达指标,其品位应不参加计算块段的平均品位,但考虑到自熔矿和菱铁矿的工业指标一致,而且在查居矿段除地表矿外,浅部、深部所见少数样段多是沿裂隙氧化所致,所以仍将其参加计算块段的平均品位。 (二)小体重的测定 以矿段为单位分别各种矿石类型和工业品级计算平均体重。如矿石的湿度大于1时,要用体重的湿度值作单个校正后,求其平均值。 (三)面积的测定 查居矿段用剖面法计算储量,其面积用求积仪测定之。由于块段面积很小,不易准确测量,选用连续两次测量误差小于2%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并用分块面积测定值之和与整块面积测定值相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经用几何法和方格法检查了10%之块段面积,相对误差小于1%,说明面积测定值比较准确。 49 六、储量就算结果 根据上述原则,查居矿段用剖面法计算储量,柴马山矿段用地质块段法计算储量。查居矿段计算储量的又?,?号是个矿体,柴马山矿段计算储量的有?,?号八个矿体,其储量计算结果如下表: 50 矿段计算储量的有?,?号八个矿体,其储量计算结果见下表: 铁矿(万吨) 黄铁矿(万吨) 备注 矿段名称 富矿 贫矿 表外款 合计 ?级品 ?极品 ?极品 表外矿 合计 C1 C2 C1 C2 C1 C2 C1 C2 C1 C2 C1 C2 C1 C2 查居 64.4 104.5 / 30.13 1.13 11.02 211.16 / 5.85 1.09 3.51 36.66 17.62 11.8 24.26 130.79 柴马山 / 95.83 / 3.62 / 3.12 102.57 / / / / / / / 0.77 0.77 小计 64.4 200.3 / 33.75 1.13 14.14 313.73 / 5.85 1.09 3.51 36.66 47.62 11.8 25.03 131.56 铁矿313.73万吨。其中:富矿264.71万吨;贫矿33.75万吨;表外矿15.27万吨 总 计 黄铁矿131.56万吨。其中:?极品5.85万吨;?极品4.6万吨;?极品84.28万吨;表外矿36.83万吨。 51 查居矿段富矿全铁平均含量41.57%,硫平均含量2.8%;贫矿全铁平均含量26.98%,硫平均含量0.73%。黄铁矿?、?、?级品硫平均含量16.4%。 柴马山矿段富铁矿全铁平均含量43.29%,硫平均含量0.39%;贫铁矿全铁平均含量33.53%,硫平均含量1.70%。 查居矿段七四年铁矿石储量较七三年增长35.31万吨(表外矿未计算在内,以下同),黄铁矿增长31.18万吨。柴马山矿段增长12.67万吨。两矿段共计增长储量铁矿石43.35万吨,黄铁矿31.18万吨。 第七章 结论 一、矿体勘探厚度 (一) 查居矿段 在矿体主要分布地段,用100×100米网度进行了控制,沿走向 两侧以200米,400米间距用钻探进行了普查找矿。对主要矿体沿走向和斜深基本上进行了圈定,对矿段远景基本查清,唯?号矿体在11线、19线、23线沿斜深方向未完全圈定。 (二) 柴马山矿段目前仅作了地表工作,深部尚未进行了解。 (三) 地质研究程度 1.对成矿之矿液来源,构造控制条件未能确切了解。 52 2.对于含硫在8%,12%的富铁矿石未进行烧结脱硫试验,如其硫能降低到0.2%以下,则这部分表外黄铁矿大部分可作为富铁矿石储量。 3.对于影响开采条件之围岩、矿层裂隙发育程度、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松散系数、块度实验、安息角等研究的不够或未进行了解。 二、矿床远景评价和对今后地质勘探工作的意见 根据已知资料,矿床远景菱铁矿(包括氧化矿石)和黄铁矿均可达到中型矿床的规模。矿体一般长二百到五百米,厚一般五到十米,最后达二十余米,延深一般二百米左右。但是矿体分布分散,给勘探和今后的开采均造成不利。 柴马山以东地段尚有矿体出露,因覆盖广泛,规模不详。因此,整个矿区之东延界限不清,西端尖灭于腊子沟。 由于整个矿区范围内,浮土覆盖广厚,又缺乏标志层,给地层对 比和查清构造均带来很大困难,加之矿体小,分布范围广,单纯依靠地质方法很难快速对矿床评价清楚,如大量投入钻探工作量,由于工程布置很难准确无误,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所以在今后进一步对整个矿区和矿区之某一地段进行工作时,最好实行地质、物探、钻探等联合方法,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3 54
本文档为【甘肃省迭部县洛大铁矿区地质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4KB
软件:Word
页数:43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