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从应届毕业生和大学生需求企业两个方向,对人才供需、求职和招聘各个环节,薪酬福利期望和给付方面进行调查,认为“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是,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一些能迅速见效的途径,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缓解企业的求才矛盾。”这更有力地说明探索建立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界定 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做出了...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 从应届毕业生和大学生需求企业两个方向,对人才供需、求职和招聘各个环节,薪酬福利期望和给付方面进行调查,认为“供求不匹配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是,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一些能迅速见效的途径,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缓解企业的求才矛盾。”这更有力地说明探索建立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界定 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做出了如下的规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总体规定性。 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其四类人才的大体可界定为: 主要从事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如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各类学家; 主要运用科学原理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相关的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等工作的工程型人才,如工程师、经济师等; 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把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直接作的技术型人才,如工厂技术员、车间主任、会计等生产、管理和职业类人员; 工作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其与技术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完成任务。 因此,从传统的认识角度看,“培养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其实包含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两层内涵,是既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又掌握较高技能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类型 在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由于高职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性,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技能要求的差异性,实际上高职培养面向第一线的人才主要是四类应用型的岗位:即专业技术岗位的工厂工艺工程师、施工工程师及各类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岗位的项目经理、生产调度、初中级公务员等管理人员;经营业务岗位的会计、广告设计员、投资咨询人员等业务人员和智能操作岗位的计算机维修员、机床编程与操作维修员等操作人员。这四类岗位所具备的技术和技能含量因岗而异,甚至同类岗位在不同时期其技术和技能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四类岗位性质,高职院校与行业(或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技能型人才。突出培养熟练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并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技术及人文素质。即培养智能操作岗位的人才,一般以二产和制造业为主。 (2)职业型人才。重点培养熟练掌握己有的产业需要的技术,并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人文素质。即培养经营管理和业务岗位的人才,一般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3)技术型人才。培养熟练掌握相关产业技术的同时,并具有开发、设计、引进应用性技 术的基础和能力及人文素质。即培养专业技术岗位人才,一般以信息产业为主。 因此,培养主体要针对不同职业岗位需要,分析所需的职业能力,明确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确定方向。 (二)人才培养规格设计 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否能紧密体现培养目标要求。如何构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规范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摆在每个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面对不断改革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要突出能力本位和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遵循下面原则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原则:即坚持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大方向。 职业能力原则:即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能力模块、取舍基础理论知识,整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手段。 拓展能力原则:从岗位职业能力发展和高职生职业上升(或转化)及自主学习、自主创业角度出发,在知识结构的设计上适度加强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自学能力等延展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1、就业导向的人才规格要素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首要问题就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计,而人才培养规格实际上就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性,具体体现在专业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以下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作一般分析。 (1)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规格的知识结构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两部分。 科学文化知识通俗地讲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一般由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知识构成,这是高职人才形成正确意识和判断思维能力的必备的基本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一般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层次。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则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基础。 从当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就业和创业能力角度看,高职人才拥有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职业岗位技术和技能的需要,而且是今后保证其工作发展所需的自学能力及可持续学习,实现知识再生和迁移,拓展职业能力的“接口”,是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因此,要本着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必需、适用”原则,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突出实践教学的职业性,整合知识结构。具体做到: ?反映科学文化知识类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要精简适用。不可面面俱到,剔除繁杂的推算,不强求逻辑推理,减少课程数,压缩课时数等,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反映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课要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需要为取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注重专业和学科知识间的沟通、渗透与综合,实现知识与实用性的转化。 ?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自然融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渗透人文思想,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适应性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能力结构 高职学生的能力主要是指职业能力。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理解,职业能力一般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高职院校培养形成学生能力素质,是人才规格的核 心,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 专业能力是指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也就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主要通过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职业态度的学习培养而获得。这是该职业必须具备的 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做事的本领。 方法能力是指人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技能的能力,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这是本职业技术能力以外的,对其他职业都适用的能力需要。 社会能力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与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内容。即职业者社会交往、生活的能力。 从社会技术进步角度看,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越来越重要,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可迁徙的、跨职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国外合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一般总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三个方面。 (3)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根据就业岗位及其个体发展的需要,一般高职学生应具备下面四方面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模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一定的适应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非技术性的相关能力。 专业基本素质:即与本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必须的职业素质。如职业的适应能力、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力等。 思想品德素质:这是体现培养目标的政治标准和思想素质,培养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和道德观念,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此外,还包括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两方面,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高职学生未来从业方向是生产一线的生产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身处竞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工作的氛围中,因此,不仅应具备良好的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懂得必备的卫生、营养保健知识等,而且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念,形成一定的心理自我调整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等。这样才能在战胜挫折中,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出创造热情。 2、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三要素。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培养训练和实际工作锻炼后形成的,且随职业岗位的外延和内涵的变动而不断发展;素质是人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素养。因此,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三要素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必须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是突出职业能力的设计,形成专业特色的标志,以知识和素质围绕能力培养思路,设计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发展多种相关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体现特色的人才规格要素。 (三)确定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和高职教育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调查表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按照现有教师和办学条件而不是按社 会对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的倾向。导致区域内院校专业重复,产生人才培养过剩现象,最终造成就业率低下。因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院校首先要从源头着手,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基础环节。所谓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就是要从三个方面因素来论证专业设置的合理必要性: 一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越来越完善和反映敏感的劳动力资源市场,已 成为地区乃至全国职业需求预测的重要手段,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决定并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状态。因此,院校要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本地区及临近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成分、产业、行业及职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掌握其技术结构,作为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设置的专业必须要符合当今或者未来劳动力市场需求方向。并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新课程内容,使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保持发展性。 二是教育市场供给情况。了解专业在区域乃至全国教育市场的情况和自己占有的“市场份额”,是高职院校对所设专业进行有效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进行教育市场的分析,详细分析了解所设专业在同类型和层次的办学机构专业设置的供给情况,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相结合决定专业的取舍。 三是学校教育资源基础。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高低最终落在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劣这个根本基础上。因此,专业设置还要考虑学校是否有能力承担起专业教学的基本条件。即是否有与专业基本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专业实验设施和实训条件等。大大超出办学基本条件的专业设置,只能是得不尝试,影响教学质量,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就难以就业。 因此,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时,在坚持上述劳动力需求和教育供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办学基础、办学特色,通过增设新专业,调整和改造就业不畅、生源严重不足的专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平台,并以此不断捕捉社会需求“热点”和善于挖潜“冷门”,长短结合,可柔性设置各种专业方向是专业设置成本低、适应性强的一种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归纳为:高职院校开办一个专业或调整一个专业,要以对当地(必要时对全国)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调研和教育供给的分析为依据,在行业和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需求(数量、技术结构、能力结构和层次结构),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设计,经有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认证,规范专业名称后,申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确立。其步骤如下图: 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专业的本质实际上是通过按照一定目标的一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来体现,因此,课程在专业建设处于核心地位。我国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开发,主要采取学科本位的单科分段模式,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其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而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则是围绕职业能力贯彻培养全过程的特点,以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或任务展开课程设计,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技术能力的衔接,从而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就是在以能力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的指导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能力分析开发课程结构的过程。 1、能力本位专业课程开发主要步骤 为获取准确可操作性的职业能力必须的专业技术和基础理论,要实行多元主体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即学校要积极争取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准确把握职业岗位的现在和未来对于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使学校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够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修订,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课程。 下面以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为例,阐述其主要步骤: 第一,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结合行业中职业的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找出本专业准确的职业面向和职业目标。如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软件程序员。 第二,确定职业目标的职业能力结构。每个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不同,职业关键能力相近,实际上,职业能力的设计主要是对专门能力的设计。对于确定的一个职业来讲,专门技术能力一般可确定2—4项,每一项根据工作过程分解成若干专门技术单元。职业关键能力 结构围绕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三方面分析。 确定职业能力结构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部主导下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三者研究分析的行业能力结构体系表或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对具体职业涉及的专门技术能力以及工作过程、环境要求和关键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研究,确定2-4个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单元。 第三,确定职业工作的专业任务。即是通过一项专门技术能力和相应的关键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为依据设计一项专业教学任务,使此项专门技术能力和相应的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完成一项与实际职业工作完全相同的任务来得到训练。如程序设计技术这项专门技术的软件开发的专业任务分解为阅读软件设计规格说明、程序设计、程序高度与测试以及编写程序设计文档四项。 第四,确定专业课程。一个专业一般由若干课程单元组成,而课程是根据所掌握的一项专门技术完成一项专业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由此知识能力转化(整合)成的课程。如程序设计技术软件开发上述四项任务对应学习领域的知识需要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调试与测试和软件文档写作五项,因此整合得到程序设计初步、程序设计(C++语言)、用户界面与接口技术四门课程。 第五,进行专业职业延展能力的学习分析。专业职业延展能力是在学生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使其职业能力在纵向和横向上进一步延伸或提升。方法步骤与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相同。如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延展目标是软件开发工程师,专业课程要求是组件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2、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紧紧把握职业能力这条主线。从行业分析开始到课程内容目标的确定始终围绕职业能力这一主线展开,打破学科知识严格的逻辑序列,寻找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以学生掌握应用技术为目标,整合重组课程,删简知识内容,设计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是拓展专业延展能力培养,加强综合性专业课程建设。在保证实现专门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体现保证专业特征相对稳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前提下,面向整个行业和学生兴趣及爱好,开发适应和引导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通过设置课程组、课程包供学生选择,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 三是双证书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是依据行业标准对岗位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一种评价和认可,是就业准入的许可证。因此,在课程设计和选择上必须体现,要将职业资格及技能等级考核内容知识有机合理融入,使就业导向真正落到职业需要的实处。 (五)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是以能力为中心实施培养过程,而区别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普通高校,因此,教学模式也有其特殊性。充分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是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从专业名称的确定到专业教学 课程及其内容的取舍,都是依据一个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从事职业劳动实践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职业为轴心,从“怎样做”入手,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来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所以,教学与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实高职所教的是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 二是教学方式的实践性。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必要的理论教学的知识,但职业能力的形成更需要有与工作情境相似和真实的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的磨练得以提升,因此,实践教学是训练职业技能,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手段。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按照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一半,把实践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积极采用现场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必须与学生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这就更加需要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三是教学组织的多样性。由于高职教育的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的差异性,课程实施进程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多样性,要求高职教育的教学组织必须做到灵活多样,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如按照培养目标的不同,选择二年或者三年学制;可采取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等培养方式;也可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与打工的合理交替中完成学业等。 四是教学过程多部门的参与性。调研显示,社会、生产企业和相关科研部门已逐步渗入高职院校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制定上都邀请行业企业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参与课程教学工作,介入教学质量考评等,并成为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的中坚力量。企事业单位也成了学校实践教学重要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 通过上述教学模式的特征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抓住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要求实施教学,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理论教学要注重互动交流,培养关键能力素质 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时,高职教育的理论性教学方法,更要着眼于研究开发实施以应用为目的、有利于综合能力素质形成的教学方法。如多采取讨论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学习、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谈话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辅导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培养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激发求知欲望等。通过这一类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形成。 2、实践教学要强化动手操作,加快专业技术能力的形成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促成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性知识较好地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设计要求的专业技术能力。因此,从有利于职业能力形成角度出发,多开展以下四种实践教学活动。 一是要素作业复合法。即通过对生产劳动过程的分析,将某项工种分解成若干相互衔接的简单工序即要素工序,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这些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应用而形成简单作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的工序。与已学工序形成复杂的作业,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技能不断提高。实施前注重对学生细致的理论讲解,实施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二是模拟教学法。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师与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境,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按传授的职业技术能力要求、程序及工作方式等进行反复练习,以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职业能力行为。通常以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等形式实施。 三是项目教学法。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专业、工种和职业领域,通过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来完成整个项目,达到训练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实施时,应在掌握基本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或与其他学生或教师合作完成。 四是顶岗实习法。即通过在生产一线顶岗作业实习,让学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尽可能使之与学生毕业后就业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实施时要选择与所完成的实习任务目标相吻合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与岗位及 实习单位生产中的有关问题相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必须以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实际需要的职业操作技能为目的,强化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实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形成。 二、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 (一)坚持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贯穿指导办学全过程是前提 当前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现实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一方面是产业界抱怨难以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不适应行业职业要求难以就业。因此,以就业导向发展高职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应一步步切实贯穿在办学的全过程,这才是高职院校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转变的基本前提。在办学理念上,要以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树立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管理体制上,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拓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办学多层次的管理格局;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能力角度出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原则的培养机制。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是关键 从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探索都有力证明,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效果。科学合理的模式和严格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可靠保证。 1、就业导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 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直接胜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提高院校的就业率,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实行产学合作教育是必由之路。通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国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就业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常用的模式有: (1)“订单式”模式。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对企业来说,培养出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就业导向的优势。但存在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影响其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等局限性。 (2)“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它具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缩短岗位适应期的效果。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三年制高职院校中的工科专业、管理类专业及文秘、旅游等专业。 (3)“学工交替”产学合作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 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实行了“无缝”对接。但模式运行需要企业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技术含量,才能保证工学的交替。模式一般适用于岗位技能要求较高,学生需要较长时间在企业实践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二产”类专业。 (4)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即合作教育企业方通过注入教育教学资金、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和合作开展课题研物力、财力全方位上与学校合作,并承担相应教育管理责任的合作教育模式。双方秉承“双赢”的原则和理念,培养培养“适销”对路人才。该项模式适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一切高职院校。 2、就业导向产学研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要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卓有成效,必须建立一整套可靠的管理机制和运作程序。 (1)签订合作协议 具有法人资格的校企合作双方法人代表或委托人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或其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明确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意义、时间、方法以及双方应担的责任、权力、义务 等。制定协议要规范、严密,可操作性强。由于企业的变数大,协议有效期不易太长,一般为三年。 (2)成立组织机构 为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双方必须共同建立组织机构,领导、管理、协调合作教育。根据合作教育形式的需要,可成立以下组织机构: 一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领导小组(或工作委员会)。成立由学校及行业(或企业)领导、学校教务处长、系主任和行业(企业)人事教育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领导小组(或工作委员会),行业主管领导(或企业厂长、经理)和学校主管领导任组长。其主要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是:领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负责合作中的人、财、物的保障;研究决策合作中的重大问题等。 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小组。成立由企业人事教育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学校教务处及相关系部主任等人员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工作。 三是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由行业和企业专家领导、技术骨干、学校专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般由行业或企业专家领导任主任。主要职责是审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等。 四是成立由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联合教研室,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课程考核和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工作等。 五是成立由学校相关教师或辅导员和企业人事教育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学生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产学合作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学习)。 (3)建立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合作双方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取得统一、方法程序上达成一致,营造融洽的合作环境,合作才能长久。因此,要建立一个统一良好的运行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各有不同,但无论何种形式,其保证正常运行的机制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建立思想机制。学校广大教职员工要在思想上确实形成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与合作单位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合作企业也应深刻地认识到产学合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和做好人才储备,推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大事。 一旦形成了合作教育统一的办学思想这一基础,再大的困难双方都能共同承担和解决。 二是建立双赢机制。合作是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1+1,2的效果,即“双赢”的目的。因此,合作中要坚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形成良好的利益机制。在合作决策行事过程中一定要寻找利益交汇点和共同点,使彼此都能获得利益,这样才能使利益矛盾和冲突变成利益的统一与和谐。彼此双赢,客我共利,才是获得合作发展长远利益。 三是建立诚信机制。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诚信是合作、交往的基础,回报的投资,发展的资源,是维系双方长期合作的纽带与桥梁。因此,双方要坚守合作协议,增进诚信与谦让、友谊与信任、理解与体谅,及时协调与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维持、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模式,保证双方共同的利益。 四是建立评价机制。评介机制的目的是对合作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的重要机制。因此,合作双方要建立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作用、过程、质量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总结的评价体系,对参与合作的全体人员的工作能力、业绩、态度也要做出符合事实的评价,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建立评价的指标和标准。评价工作由学校和行业(或企业)共同参与,分清责任、分别实施。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为了全面调动合作双方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 取得更大的成效,有必要建立起对参与合作教育的三方都起作用的各种奖罚激励机制。如设立产学研奖励基金等,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成绩显著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员工、教师进行表彰与奖励,也对合作教育造成不良影响人和事按制度及时惩罚。 六是建立互动机制。合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与培养目标一致的合格人才,因此合作必须实现双向互动。一方面,企业必须把人才培养纳入人力资源开发的轨道,及时掌握岗位职业技术发展变化的信息,并始终监控教育产品的产出过程,不断地把自己对人才的要求、企业运行的状态、技术进步趋势、市场演变的信息、企业文化等带入学校,引导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正确定位。另一方面,学校要树立为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理念,关注企业的需要,研究技能型人才的产出规律,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不断探索出合作教育的最佳模式,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优秀员工。 七是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质量。因此合作教育的双方要按照专业技能的需要,从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共同建立师资培训机制,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改革用人机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担任操作技能教学的指导教师,建立能进能出、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有责任、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现有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并利用假期派专业教师带任务,有针对性地下企业实习,增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对于企业,则应有义务为合作教育选派最优秀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并主动为高校教师实习提供岗位,也可通过合作开发技术项目等方式共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安排企业的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及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4)制订制度管理体系 制度是规范工作程序,不至于出现偏差的尺子。因此,要使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实施,运行机制得以落实,合作双方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管理制度。主要有: 教学管理制度。这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的最重要一环。其管理目标是保证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得以实施。双方要充分研讨共同建立一套涉及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尤其是积极推行适合学生创业、为教学改革创新带来柔性管理的学分 制管理制度。 “双证”管理制度。即建立学历证书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融合沟通的制度,将职业能力的“硬性指标”转化为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实现“一教双证”“一专多能”的教学目标。 学生管理制度。这是涉及培养什么人和稳定工作的大事。其管理目标是建立起包括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生活和安全工作在内的全方位管理。通过思政教育制度、组织纪律制度、日常生活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有人做、组织纪律有人管、日常生活有人问、人身安全有人抓的全方位管理的育人局面。 师资管理制度。建立一支专业与企业相结合、稳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双方共同的目标。因此,要通过制定教师行为规范、教师绩效考核、进修培训等师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不打折扣地落实。 科研管理制度。科研是双方深次合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开展并探索建立起科研项目合作开发可行性论证、项目顺利实施、成果快速转化及奖励的有效机制和健全规范的制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对合作双方共建的经济实体(如新技术的开发转化)开展经营活动,在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确保利益最大化情况下,建立一套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为双方经济利益提供保障。 (三)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介系统是保证 按照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参与者、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以及用人单位角度来全面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育教学的评价系统,要从高职院校、合作教育的企业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建立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三个系统。通过调研和汲取一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经验,这里给出一个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评价系统建立的基本框架。 1、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系统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领导、技术骨干、学校专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评价,主要从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教学内容是否“必需、适用”满足培养目标、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是否体现;课程设计和教材是否科学合理,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内容进行全面论证。 2、教学过程评价系统 教学过程总体上可分为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者不同,因此,要分别进行评价。 (1)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学生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由学院主管或分管领导、教务处、督导室、系部等相关人员组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工作组,每学期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一次评价,主要通过听课、日常的教学工作检查、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等途经实施,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学期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起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由教务处、各系部教学单位按教学计划进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学生处和团委具体负责,教务处和各系等相关部门人员协调配合,每学期一次,对学生 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4个指标和若干个分项要素,以权重系数方式综合评价。 (2)生产实习教学评价。主要是对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在生产岗位实习考核、毕业设计(论文)和此间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对企业兼职教师实习教学的评价,可由学校教学督导室和校企成立的联合教研室,采取听课及学生教学反馈途经实施。其结果与教师教学课酬和聘任挂钩,教学效果不好的解聘,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 学生生产实习考核由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实施,从学生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实习计划明确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应组织生产实习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答辩委员会负责实施,主要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产生多大价值、题目难易程度等方面做出评价。 学生工作组根据各实习岗位指导老师的评价、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参加班组学习和文体活动等情况,对生产实习期间的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最后,将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和生产实习教学两个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汇总,给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为优秀学生评比提供重要依据。 3、社会评价系统 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到底如何,社会和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因此,建立社会评价系统极其重要,是高职院校反映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重要渠道。社会评价的参与主体是行业及社会考证机构、用人单位、人才招聘市场和毕业生。可从四个方面开展社会 评价: 一是考证机构能力检验。按照“双证书”要求,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规定的职业资格考试和相应工种必备的技术等级考试,检验学生的技能和技术水平是否达到职业必需的能力要求。并通过考核检查该专业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标准存在的不足。 二是人才招聘市场印象评价。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毕业生赴人才招聘市场面试,由招聘单位根据面试情况,给出一个不全面的大致的印象评价,并指出毕业生明显存在的问题。 三是聘用单位实际评价。即由学校专门组织连续多年(5到10年,甚至更长)定期走访用人单位,跟踪毕业生工作情况,对聘用的毕业生进行工作实践的考察。企业安排毕业生所在岗位的有关领导,根据实际工作表现,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四个方面对其做出全面的评价。学校根据这类专业的毕业生评价数据,可正确地分析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制定措施,加以纠正。 四是毕业生 自我评价 团员自我评价100字护士求职简历自我评价个人工作能力自我评价高二下学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英语 。毕业生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最清楚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哪些适用,哪些无用,还存在哪些缺陷等。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由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进行对比评价,并对学校的教学内容等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评价结果,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 此外,要充分发挥出社会评价系统的真正效果,学校一定要怀着一种诚恳、谦虚的姿态与社会评价单位和毕业生个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这一评价系统运行正常,获得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 这种由产学合作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及考证机构(或职业资格鉴定站所)、毕业生和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多方共同参与,构建的内外统一相互促进和约束的教学评介机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能吸引社会各行各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高职教育,拓展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和范围。 (四)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 就业指导是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合理就业,提升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学校要贯彻“全程化、课程化、个性化、网络化”的原则,建立一个全面、系统、持续、有序的就业指导教育过程。即是把就业指导贯穿在从招生宣传到学生入学直至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把就业指导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向学生进行系统讲授;依据学生个人能力、兴趣、发展潜力,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或职业;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这一迅速、快捷的重要载体,充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地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和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从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和方法、道德水准及社会中的自我等进行自我评估,明确梦想,清楚目标,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实现学生人生的职业目标。
本文档为【人才培养方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