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压制强相干干扰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压制强相干干扰

举报
开通vip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压制强相干干扰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压制强相干干扰 二维粒状材料双轴压缩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11,21,21张连卫 ,张建民 ,张 嘎 ,孙振岳 (1.清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北京 100084) 摘 要:为研究粒状材料的力学特性及其与材料细观组构演化之间的关系,新研制了一套适用于粒状材料的二维双轴压缩试验系统,并以金属棒等模拟材料组成的二维堆积体为试验对象,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独立加载,能实现常侧 向压力、等 p 和等应力比等多种应力路径。采用数字照相结合...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压制强相干干扰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压制强相干干扰 二维粒状材料双轴压缩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11,21,21张连卫 ,张建民 ,张 嘎 ,孙振岳 (1.清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北京 100084) 摘 要:为研究粒状材料的力学特性及其与材料细观组构演化之间的关系,新研制了一套适用于粒状材料的二维双轴压缩试验系统,并以金属棒等模拟材料组成的二维堆积体为试验对象,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独立加载,能实现常侧 向压力、等 p 和等应力比等多种应力路径。采用数字照相结合图像相关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技术高精度地实现了对材料细观组构的跟 踪测量,并可分析二维粒状材料内部的应变局部化及细观组构的演化过程。使用该双轴压缩试验系统,针对椭圆形截 面金属棒组成的二维粒状材料试样进行了常侧向压力的压缩试验,验证了该试验系统的有效性。 关键词:粒状材料;双轴压缩;细观组构;剪切带 中图分类号:TU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08)01–0148–05 作者简介:张连卫(1978 – ) ,男,山东无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粒状材料各向异性方面的研究。E-mail: zhanglianwei01@mails.thu.edu.c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2D biaxial compression test system for granular materials 1,21,211ZHANG Lian-Wei, ZHANG Jian-Min, ZHANG GA, SUN Zhen-Yue (1. Institut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State Key Lab of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A set of two-dimensional biaxial compression test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 and its variation with the micro-fabric for granular materials. During testing a specimen was assembled using very small metal bars with elliptical sectional shapes and then was loaded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Three different stress paths, including constant lateral pressure, constant mean principal stress and constant principal stress ratio, could be easily realized. A new method of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using both digital photo technology and imag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developed so that the displacement of each metal bar in the specimen could be truly traced and as a result t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each specimen and its micro-fabric evolution during application of loading could be measur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accuracy. The new test system was applied in monotonic shear tests for two-dimensional assemblies of mental bars with different elliptical sections, showing its essential effectivenes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fabric variation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Key words: granular material; biaxial compression; micro fabric; shear band [1] 拟和物理模拟三类。其中理论分析方法简单,物理 0引言 概念明确,但仅能够对有限数量的理想形状颗粒的规 粒状材料的力学特性,特别是各向异性和结构性[2]对其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与颗粒长轴及接触法线定 则排列情况进行分析。数值模拟,如 PFC 等离散元 向性等细观组构特征以及变化紧密相关。合理地揭示 程序,可模拟较大量理想形状的颗粒不规则排列所形 不同加载条件下粒状材料细观组构及其演化规律,描 成的堆积体的力学行为,但仍需假定颗粒间的接触本 述组构演化与应力应变响应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建立 [5]构特性,需要由物理模拟提供计算参数,并且计算 粒状材料的本构模型和准确预测其力学行为具有极其 规模受到计算机计算能力限制。因此理论分析和数值 重要的意义。 模拟仍不能替代物理模拟。采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粒 自 1964 年 Brewer 引入土的组构概念以来,有关 ???????组构特征描述及其对粒状材料宏观力学行为影响的研 状材料在受力变形过程中的组构演化规律,不仅有助象理想化,针对理想材料进行简单应力状态下的试验 [6][7][8]于揭示粒状材料的细观组构特征及演化的物理本质, 、Matsuoka 和 Geka以及刘斯宏和卢廷浩Oda 也能够为数值模拟提供参数并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合 均曾对棒状颗粒的二维堆积体在双轴压缩或单剪条 理性。 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采用物理模拟方法来研究粒状材料组构演化规律 新试验系统采用圆形和椭圆形等理想截面的金 棒时需要解决好两个关键技术问题:?消除加载系统边 堆积成矩形的二维粒状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在水 壁效应以得到真实的宏观力学响应;?跟踪测量变形 和竖直两个方向上独立施加压力进行压剪。采用这 过程中的组构特征及演化并将其与宏观力学响应联系 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的优点在于:试样的边界条件明确起来。就粒状材料细观组构特征及演化的测量技术而 易于控制;二维粒状材料的组构较为简单,便于观言,迄今为止基本上经历了 3 个发展阶段。早期缺乏 和量测,便于分离不同的组构因素,如颗粒的形状 基本的测量工具,只能依据试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绘制的网格变化 长轴方向等;能够将宏观变形和细观组构演化的测 相关联,便于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来作定性分析。第二阶段采用切片法结合照相技术、 1.2 加载模块SEM 技术等实现了材料内部组构的定量分析,且针对 加载模块的作用在于提供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 不同方向切面上组构分布的分析研究了材料组构各向 压力,并为试样提供容器。为简化计,加载模块在 [3]异性。Oda、Mahmood 和 Mitchell 等均采用该方法 有的常规三轴剪切仪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因此竖直 研究了砂土的细观组构特性。这类方法的缺点在于仅 向压力由三轴剪切仪的轴向加载机构提供,采用应 能够得到材料在给定应力应变条件下的组构特征,不 控制方式;水平方向的压力由气缸提供,为应力控 能连续跟踪材料在整个变形过程中的演化发展规律。 方式。 更为合理的研究组构演化规律的方法要求组构测量既 如图 1 所示,加载模块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方形 不中断材料的变形,又不破坏材料结构,也就是说需 架。框架中部是试样容器,左右两侧为提供水平方 要在不影响物理模拟的前提下获得材料细观组构的照 压力的气缸,由框架提供水平反力。框架整体放置 片或其他信息,因此应采用无损测量技术。其中,X 三轴剪切仪的竖向加载平台上,由三轴剪切仪控制 射线技术和 CT 技术已在细观组构测量中得到应用, 框架的升降并提供竖向压力。试样为矩形,在竖直 但由于其设备复杂,实现困难,并未得到普及,有必 向(Z 向)和水平方向(X 向)承受正应力。 要开发或引入其他简单易行的无损测量技术。所以, 目前非常有必要开发新的粒状材料力学试验设备及相 应的测试技术,以便在大量细致深入的试验观察和研 究的基础上,为能够合理地考虑细观组构变化影响的 粒状材料本构理论框架的建立提供充分的物理基础和 科学依据。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研制了一台新的适用于研 究二维粒状材料力学特性的双轴压缩试验系统,并借 助数字照相和图像相关分析技术实现了对材料细观组 构演化过程的跟踪测量。初步的试验应用表明,该试 图 1 加载模块实物照片验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试验结果合理,可用于 Fig. 1 Photo of the loading module of the biaxial compression 揭示粒状材料的细观组构演化与力学响应规律的试验 apparatus for 2D granular materials 岩 土工程 学 报2008 年 150 板?连同试样(包括侧压板?和底板?)一起随三轴续跟踪组构演化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其中数字照相剪切仪的竖向加载平台?升降,试样高度(即加载盖 结合图像相关分析的技术较为简单实用,易于实现, 板和容器底板之间的距离)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控制 并且当数字照片分辨率较高时该技术具有较高的测量 [9]?的升降即可控制试样的竖向应变。 精度。张嘎等采用该项技术跟踪粗粒土与结构接触 面在剪切过程中的颗粒移动和破碎情况,获得了较好 的效果。 本文采用该技术实现对材料内部细观组构演化的 跟踪测量。注意到粒状材料内部颗粒之间的相对位移 是组构演化的直接表现,细观组构的跟踪测量由三个 步骤完成:?固定相机位置,剪切过程中每隔一定时 间拍摄一张照片,获得试样的数字照片序列;?采用 [9]张嘎等开发的图像相关分析软件,对得到的数字照 片序列进分析,得到随试样整体变形发展其内部位移 场的变化过程;?根据获得的试样位移场变化选取其 图 2 加载模块结构和工作原理中特定区域的数字照片,分析颗粒的长轴倾角等组构 Fig. 2 Structure and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biaxial 特征在剪切过程中的变化。 compression apparatus for 2D granular materials 为避免侧压板旋转对试验精度的影响,侧压板安 装于水平导轨上。试样容器边角处的颗粒挤出将会影 响体应变。为防止颗粒挤出,侧压板?与试样顶部的 试验应用2 加载盖板?、侧压板与容器底板?之间采用了相互交 为验证上述试验系统的有效性,本文针对椭圆形 错的锯齿形结构。 截面金属棒制成的矩形试样,进行了 200 kPa 侧压的 材料试验中摩擦阻力会给试验结果引入误差。该 单调剪切试验。为验证试验的可重复性,另有两个平 试验系统可能存在的摩擦阻力出现在两处:试样端部、 行试验作为对比。试验采用三种不同直径的椭圆形截 侧压板和水平导轨之间。为减少端部摩擦阻力的影响, 面金属棒,长轴分别为 4,2 和 1 mm,其截面长短轴 底板?和水平加载框架的底板?之间装有滚针与平直 式运动保持架组件。水平导轨和侧压板之间设有滚针 之比均为 2?1,长度为 40 mm。三种金属棒以质量比 轴套,可减少侧压板所受摩擦力。 为 8?2?1 混合。为保证试样均匀性,试样分 12 层堆 表 1 给出了该双轴压缩试验系统加载模块的主要 积而成,每层按比例称取不同直径的金属棒后充分混 性能指标。 合。 表 1 粒状材料双轴剪切仪主要性能指标 Table 1 Main properties of the biaxial compression test system 加载能力/t 试样尺寸/mm 允许变形/mm 竖直水平高度宽度竖直水平 5 1 240 120 50 30 1.3 测量模块 测量模块同时测量试样的宏观力学响应与细观组 构演化,以便将两者联系起来。其中宏观力学响应的 测量主要通过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数据处理软件 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来完成。如图 2 所示,试样所受 图 3 主应力比曲线和体应变曲线竖向压力 P 通过置于试样顶部的力传感器 FTV 测量, Fig. 3 Principal stress ratio curves and volume strain curves of 水平方向所受压力 F和 F通过安装在侧压板外侧的 L R parallel tests 力传感器 FTL 和 FTR 测量。位移通过 DT1,DT6 共 2.1 应力应变曲线6 个位移传感器测量。其中 DT1,DT4 为水平位移传 图 3 给出了试验结果,其中图 3(a)和(b)分 感器,DT5、DT6 为竖向位移传感器。根据测量结果, 0,5.2%,9.5%和 13.5%时试样的局部照片,其中灰 图中 S00A、S00B 和 S00C 分别代表 3 次平行试 部分为颗粒(金属棒)端面,黑色为颗粒之间的孔隙验。考虑到采用的试样粒径级配曲线非连续,导致试 为使剪切过程中堆积体内部的变形特征的观察更为验结果有一定的波动,因此从整体上看,可认为三次 观,剪切开始前使用石笔在试样端面绘制矩形网格 试验的主应力比曲线和体应变曲线非常接近,表明试 图 5 中白色即石笔绘制的痕迹。 验重复性较好。 比较图 5(a),(d)可发现,剪切前接近矩 图 3(a)表明,应力比曲线在达到峰值之后表现 的网格,在剪切初期基本保持形状不发生变化,仅 出一定程度的软化:当大主应变达到 5%左右时,主 大小变化,表明在这个阶段变形以压缩为主(图 5(a 应力比达到峰值 3.84,对应内摩擦角为 36?。图 3(b) (b))。随剪切过程发展,网格发生扭曲,且扭曲的 则表明,试样具有一定剪胀性。 度随竖向应变的发展逐渐增强(图 5(c)、(d))。 2.2 试样内部位移场 ε剪切过程结束即竖向应变 ,13.5%时,网格扭曲 1 以 S00A 为例,对试样内部的位移场进行了分析。 为明显。这说明在剪切过程中,粒状材料内部的变 图 4 给出了剪切过程中竖向位移等值线与位移矢量随 呈不均匀,且不均匀程度随剪切过程逐渐增强。 竖向应变发展的变化情况,其中图 4(a)和图 4(b) 分别表示试样整体竖向应变为 5.2%和 13.5%时的位移 场。 图 5 剪切过程试样局部照片(0?装样,200 kPa 侧压) Fig. 5 Local photo of the sample during shearing process (Sampling angle: 0?, lateral pressure: 200 kPa) 由图 5(d)可知,两条直线之间的颗粒长轴方 剪切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两条直线外的区域 [10] 图 4 剪切过程竖向位移等值线与位移矢量图 颗粒长轴方向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和 Oda 等得 Fig. 4 Vertical displacement contour and total displacement vector 的结论相同,证实了该试验系统用于粒状材料组构 during shearing process 化和力学特性研究的有效性。 图 4 表明,试样底部位移以竖向为主,顶部位移 岩 土工程 学 报2008 年 152 introduction[M]. A A Balkema, 1999: 1–2. 试验结果合理,可用于粒状材料细观组构演化规律与 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7] MATSUOKA H, GEKA H. A stress-strain model for granular materials considering mechanism of fabric change[J]. Soils 参考文献:and Foundations, 1983, 23(2): 83–97. [1] 张建民, 谢定义. 饱和砂土动本构理论研究进展[J]. 力学 [8] 刘斯宏, 卢廷浩. 用离散单元法分析单剪试验中粒状体的 进展 , 1994, 24(2): 187 – 201. (ZHANG Jian-min, XIE 剪切机理[J].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22(5): 608–611. (LIU Ding-yi. Advances on the research of dynamic constitutive Si-hong, LU Ting-hao. Microscopic shear mechanism of theory of saturated sand[J]. Advances in Mechanics, 1994, granular materials in simple shear by DEM[J]. Chinese 24(2): 187–201. (in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0, 22(5): 608–611. [2] ROWE P W. The stress-dilatancy relation for static equilibrium (in Chinese)) of an assembly of particles in contact[J]. Mathematical and [9] 张 嘎, 张建民, 梁东方. 土与结构接触面试验中的土颗 粒Physical Sciences (Series A), 1962, 269(1339): 500–527. 细观运动测量[J].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8): 903–907. [3] ODA M. Initail fabric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mechanical (ZHANG Ga, ZHANG Jian-min, LIANG Dong-fang. properties of granular materials[J]. Soils and Foundations, Measurement of soil particle movement in soil-structure 1972, 12 (1): 17–36. interface test[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4] ODA M, Nemat-Nasser, et al. Stress-induced anisotropy in Engineering, 2005, 27(8): 903–907. (in Chinese)) granular masses[J]. Soils and Foundations, 1985, 25(3): 85– [10] ODA M, KONISHI J. Experimental micromechanical 97. evaluation of the strength of granular materials: effects of [5] CUNDALL P A, STRACK O D. A discrete numerical model particle rolling[C]// Mechanics of Granular Materials: New for granular assemblies[J]. Geotechnique, 1979, 29(1): 47– Models and Constitutive Relations. Amsterdam: Elsevier 65. Science Pubilishers B V, 1983: 21–30. [6] ODA M, IWASHITA K. Mechanics of granular materials, an
本文档为【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压制强相干干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9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