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北农大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大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

举报
开通vip

东北农大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东北农大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 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名词解释: 1. 统计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2.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企业、机构、地域、 甚至可以是状况、长度、时间等等。 3. 标志:也叫单位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其中,品质标志是以事物属性上的差别来表示。数量标...

东北农大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大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 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名词解释: 1. 统计总体: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2. 总体单位: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企业、机构、地域、 甚至可以是状况、长度、时间等等。 3. 标志:也叫单位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其中,品质标志是以事物属性上的差别来表示。数量标志则是说明总体 单位量的特征的. 4. 指标:反映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5. 变异和变量:变异是指在选定的标志下,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异;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6. 连续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数值之间可以作无限分割。 7. 大量观察法:是指对要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二、填空题: 1. 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是(凯特勒),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 方法论)科学。 2. 统计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大量(社会 )和( 经济 )现象的数量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总体数量方面的 ( 方法论 )科学。 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 统计资料 )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 3. 4.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 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5.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大量观察法 );( 统计分组法 );( 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6. 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点( 大量性);( 同质性 );( 差异性 ) 7. 当研究某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时,该市全部居民便构成(统计总体),每一居民则( 总体单位 )。 8. 企业工人的年龄、企业设备的价值属于( 数量 )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 品质 )标志。 9. 可变的数量标志可称为( 变量 ),而数量标志的标志体现则称为( 变量值 )或( 标志值 )。 10. 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之一,就是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11. 国家统计兼有信息、( 咨询 )、( 监督 )三种职能。 12. 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 连续变量 )变量和( 离散变量 )变量。 13. 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 统计分析 )。 14. 要对某企业员工工作效率进行测定,则该企业的( 每一位 )员工便构成 ( 总体单位 )。 15. 标志按说明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数量标志 )和( 品质标志 )两种。品质标志说明的是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它不能用( 数值 )来 表示,只能用(文字 )表示;数量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所以,数量标志在( 总体单位 )上的表现必须用( 数值 )表现。 16. 在统计工作中,( 同质 )是构成总体的条件,( 变异 )是统计研究的基础。 17. 统计指标按其反映事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 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其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 1 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8. 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 )、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 2.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 3. 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 ) 4.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 ) ) 5. 指标和标志一样,都是由名称和数值两部分组成。( 6. 品质标志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数字表示。( ) 7. 因为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它们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 8. 统计研究客观现象,着眼于其个体的数量特征,而不是研究整体的数量特征。( ) 9. 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单位就可以构成总体。(? ) 10. 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 11. 三个商场的销售额不同,因此存在三个变量。( ) 12. 当我们把企业当作统计总体来进行研究的时候,企业数就是总体标志总量。(? ) 13.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变换关系。( ) 14. 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质量指标。( ) 15. 单位产品成本、商品库存量、废品量,都属于质量指标。( ) 16. 由于现代统计学用到了大量的数学知识,所以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 ) 17. 按统计研究现象的性质不同,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 18. 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 19. 统计指标有的用文字表示,叫质量指标;有的用数量表示,叫数量指标。(? ) 20.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固定不变的。 ( ) 四、单项选择题: 1. ( D)既是统计整理过程的专门方法,又是贯穿统计研究全过程的方法。A 大量观察法 B 综合指标法 C 统计模型法 D 2. 总体、总体单位和标志 ( B ) A 都是固定不变的 B 都是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动而变 C 总体是固定的,总体单位和单位标志是变动的 D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变动的,单位标志是固定不变的。 3. 变异是统计前提,变异是指(D ) A 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 B标志和指标各不相同 C 总体的指标各不相同 D总体单位的标志各不相同 4. 把一个工厂的工人组成总体,每一个工人是( A ) A 总体单位 B 数 D 报告单位 量标志 C 指标 统计分组法 2 5. 由企业员工组成的总体所计算的工资总额是( C ) A 数量标志 B总体单位指标 C 标志总量 D质量指标 6. 几位员工的月工资分别是800元、830元、980元、1000元,这几个数字是( C )A 指标 B 变量 C变量值 D 标志 7. 某公司有86名职工,把他们每个人的工资额相加除以86,这是( B ) A 对86个工资求平均 B 对86个变量值求平均 C 对86个标志求平均 D 对86个指标求平均 8. 对某市食品零售物价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其总体单位是( A ) A 该市所有经营食品的商店 B 一个经营食品的商店 C 全部调查对象 D 每一种零售食品 A 差异性 B 综合性 C 社 9. 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 D ) 会性 D 同质性 10. 下列标志中的品质标志是( B ) A 年产值 B 产品等级 C 职工人数 D 利润率 11. 统计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 D ) A 质的方面研究其数量方面 B 量的方面研究其质量方面 C 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质量方面 D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数量方面 12. ( A )是统计的根本准则,是统计的生命线。 A 真实性 B及时性 C总体性 D 连续性 13. 数理统计学的奠基人是( C ) A 威廉?配第 B 阿亨瓦尔 C 凯特勒 D 恩格尔 14. 总体的两大特点是( A ) A 同质性和大量性 B 同质性和数量 C 大量性和数量性 D 同质性和变异性 15. 统计的四个要素是( B ) A 总体、样本、标志和指标 B 总体、样本、推断和推断的可靠性 C 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 D 标志、指标、变量和变异 16.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和数量关系的( C ) A 社会科学 B 自然科学C 方法论科学 D 实质性科学 17. “统计”一词的基本含义是( D ) A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B 统计设计、统计分组、统计计算 C 统计方法、统计分析、统计计算 D 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 18. 反映社会经济资源条件和基本情况的指标是( B ) A 评价指标 B 描述指标 C 质量指标 D 预警指标 19. 数量指标一般表现为( C ) A 平均数 B 相对数 C 绝对数 D 众数 20. 调查某大学6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 )A 6000名学生 B 6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 每一名学生 D 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总体和总体单位,两者具有怎样的关系,答:简言之,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 )从数学角度来看,如果说总体是集合的概念, 每一个单位(个体)。关系:(1 那么,总体单位就是集合的元素。(2)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也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的目的、总体范围的不同而相互变化。一个事物在一种情况下是总体单位,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总体。 2. 说明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1)统计指标与统计标志反映对象不同;(2)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标志则有不可以 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 联系:(1)指标数值都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总体和总体单位发生相互转化,由此,指标和标志也会发生相应的相互转化。 )一个指标要有科学的名称, 3. 设置科学的统计指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 即指标的质的规定性必须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符合该 指标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概念。 (2)指标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即指标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并与相应的社会经济概念一致。 3 4. 如何理解统计中的变量,答: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的具体表现称为变量值,也就是标志值。例如产量,商品销售量等。 5.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 第二章 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 一、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 8. 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的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调查对象: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的,需要研究其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统计总体。 指标体系: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一整套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统计表:它是按国务院或国家统计局颁发的表格,由各 级调查单位按照一定日期和程序向上提交统计报告的一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统计设计: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总体进行初步的全面的分析基础上,从调查总体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而进行的 调查。 9. 抽样调查: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概率理论,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调查单位构成样本,由样本指标推断总体 相应指标的一种调查方法。 二、填空题: 1. 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 准确性 )和( 及时性 )。 2.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全面调查 )和( 非全面调查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连续调 )和 (非连续调查 )。 3.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性 )、( 及时性 )、( 完整性 )、( 经济性 ) 4. 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时,调查单位是( 单台生产设备 ),报告单位是( 工 )。 业企业 5. 全国人口普查中, 调查单位是( 每一个人 ), 报告单位是( 每一户 )。 6. 统计调查中,两种不同的调查时态是( 调查时间 )和( 调查时限 )。 ),调查时限是进行调 7. 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也称( 客观时间 查工作的期限,也称( 主观时间 )。 8. 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是以必要的( 周期性普查 )为基础,经常性的( 抽样调查 )为主体的。 9. 普查的对象主要是( 时点 )现象,因而要求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时间 )。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能够避免搜集资料 时产生的( 重复 )和( 遗漏 )现象。 10. 调查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单位,它是调查项目和( 标志 )的承担者或载体,是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 基本单位 )。 11. 按照普查资料汇总特点不同,可分为( 一般普查 )和( 快速普查 )两种组织形式。 12. 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 基层报表 )和( 综合报表 )。 13. 由于错误判断事实而发生的误差是( 登记性误差 ),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误差是( 代表性误差 )。 4 14. 调查资料准确性的检查方法是( 逻辑性检查 )和( 计算检查 )。 15. 确定统计调查对象时,还必须确定( 调查单位 )和( 报告单位 )单位。 16. 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员工生活情况,调查对象是(工业企业全部职工),调查单位是(每名职工),填报单位是(每个工业企业) 。 17. 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取的;利用典型资料来推算总体数量的可靠程度,关键在于所选取的典型单位要有(较高的)代表性。 18. 通过调查几个主要商场来了解某品牌商品的销售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属于( 重点调查 )调查。 19. 全面调查包括(普查 )和( 全面统计报表 ),非全面调查包括( 抽样调查 )调查( 重点调查 )调查和(典型调查 )调查。 20. 重点调查是对( 重点单位 )进行的调查;抽样调查则是按照( 随机 )原则在总体中抽取( 部分单位 )组成样本加以研究,并以( 样 本指标 )推算( 总体指标 )的一种资料搜集方式。 三、判断题: 1.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一致 。( ) 2.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根据当前的工作重点来确定的。( ) 3. 如果调查的间隔时间相等,这种调查就是经常性调查。( ) 4. 典型调查与抽样调查的根本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 5. 调查单位就是填报单位。( ) 6.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非全面调查,其调查结果都可以用于推算总体指标( ) 7. 进行统计调查,确定调查对象是制定调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首要问题。( ) 8. 统计调查中的调查时间有双重含义:资料的所属时间和调查工作的期限。 (? ) 9. 原始资料完整性审查的) 10.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只要有准确的统计资料,统计分析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11. 全面调查只适用于有限总体,对于无限总体只能采用统计推断方法。(? ) 12. 非全面调查的误差一定大于全面调查的误差。( ) 13. 统计调查人员以有关调查表或有关材料为依据,逐项向被调查者询问有关情况,并将答案记录下来的统计资料调查方法是直接观察法。( 14.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 15. 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调查单位。(? ) 16. 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17. 在人口普查中,某人女性是品质标志,35岁是数量标志。( ) 18. 统计设计的中心 ) 19. 调查对象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统计调查对象可以同时又是调查单位( ) 20. 调查方案的核心)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统计报表 ) 5 2. 某牙膏厂为了掌握该厂的产品质量情况,拟进行一次全厂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应当选择( D ) A 重点调查 B 抽样调查 C 统计报表 D 全面调查 3. 对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B ) A 各工业企业 B各工业企业的全体职工 C 一个工业企业 D该地区的每位职工 4. 在某市工业设备普查中,每个工业企业是( B )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填报单位 D 调查总体 5. 有意识地选择几个商场来估计某品牌商品的销售总量,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 D )A 重点调查 B 非全面调查 C 抽样调查 D 典型调查 6. 衡量某项商品市场占有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销售额,生产厂家为了了解本厂全部商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应选择的调查方式是( B ) A 重点调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普查 7. 某企业进行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质量满意情况调查,要求在7月1日到7月15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A ) A 调查时间 B 标准时间 C 上报时间 D 调查期限 8. 要了解某市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D ) A 普查 B 重点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抽样调查 9. 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D )A 随机抽取样本单位 B 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研究 C 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D 用样本指标来推算或估计总体指标 10. 统计调查表的形式可以分为 ( D ) A 单一表和复合表 B 简单表和复合表 C 简单表和分组表 D 单一表和一览表 11. 按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B)A 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B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C 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D 普查和抽样调查 12. 在统计调查中,填报单位是( C) A 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B 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 C 向上级提交报表的单位 D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 13. 工业企业生产设 B 填报单备普查中,工业企业的每一台生产设备是( D )。 A 调查对象 位 C 调查项目 D调查单位 14. 下列对普查的描述,(C)是错误的。A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 B 普查是一次全面调查 C普查是可以经常进行的 D 普查所取得的资料比较全面 15. 对某市占成交额比重特别大的8个大型集市贸易市场的成交额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组织方式属于( C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重点调查 D 典型调查 16. 全国工业设备普查,每个工业企业是( B )A 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 调查总体 17. 有意识地选取几十块小麦地来估算某县小麦总产量,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C )A重点调查 B 非全面报表 C 抽样调查 D典型调查 18. 2000年11月1日零点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是( C ) A 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 一次性调查 D 经常性调查 19. 灯泡的使用寿命是衡量灯泡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某灯泡厂为了了解该厂全部灯泡的质量状况,应该选择的调查方式是( B ) A 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普查 20. 某市进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要求在7月1日到7月10日全部调查完毕,这一时间规定是( D ) A 调查时间 B 调查期限 C 标准时间 D 上报时间 五、简答题: 1. 说明统计设计的内容与作用?答:统计设计的内容包括: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确定统计研究对象的范围;确定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明确 统计分组分类的方式;确定统计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制定调查方案选择调查方法;制定统计整理方案;统筹安排各阶段的工作进度;谐调各部门、各层次的关系;统计人员的组织和安排。统计设计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统计设计是对总体的定性认识向定量认识过渡的桥梁; (2)统计设计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 典型调查的概念、特点和主要作用是什么,答:典型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 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在对所研究的对项进行初步 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和研究,借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其特点是: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的目 6 ) 的,在对现行总体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出来的。作用:(1可以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2)从典型调查中可以发现新情况,新问题;(3)利用典型调查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可以对总体估计进行推断。 3. 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 2. 分配数列:是能够表明总体单位变异的界限及总体单位在这些界限之间分布状况的统计数列。 3.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现象的性质与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研究对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 4. 单项式分组:就是以分组标志的每一个标志值作为一组的统计分组。 5. 组距式分组:是以标志值变动的一定范围为一组的分组。 6. 统计表: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成的用来表现统计资料的表格。 二、填空题: 1. 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其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 分配数列 ),它是统计整理的( 最终成果 )。 2.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总体可按( 品质标志 )分组,也可按( 数量标志 )分组。但不论是按哪种标志分组,统计分组最关键的 问题还是选择( 分组标志 )和划分 ( 各组界线 )。 3. 组距数列按各组组距是否相等,分为(等距)和(异距)两种。等距式分组形成(等距分配)数列,不等距式分组形成(异距分配)数列。 4. 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重叠 );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应该( 不重叠 )。 5. 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等四部分组成;从)。 7. 变量数列中的各组( 单位数 )表示我们所要考察( 标志值 )在各组中出现的次数,所以称为次数。 8. 全距是数列中的( 最大变量值 )和( 最小变量值 )之差。 9. 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开口组,上限为8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9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 75 ). 10. 统计整理实现了个别单位的( 标志值 )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 指标值 )过渡。 11. 分析分组的分组标志称为( 原因标志 ),与其对应的标志称为( 结果标志 )。 12. 进行统计分组时由于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任务不同,所确定的分组标志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于是又有了( 简单 )分 组和( 复合 )分组。 7 13. 社会劳动力资源按学历程度不同分组,属于( 品质标志 ),按劳动生产率水平分组属于( 数量标志 )。 14.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简单分组只能说明总体( 某一方面 )的问题;复合分组能( 更加全面深入 )地说明问题。 15. 离散变量分组中,变量值变动幅度比较小时,应采取( 单项式分组 ),如变量值变动很大,项数很多时则采取( 组距式分组 )。 16. 统计分布主要包括(统计分组)和(各组单位数)两个要素。而任何一个统计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名称)和(各组单位数)两个条件。 17. 根据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 品质分配数列 )和( 变量分配数列 )。根据标志值变动范围的不同变量,分配数列又 分为( 单项式分配 )数列和( 组距式分配 )数列。 18. 变量数列中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称( 频数 ),各组单位数占单位总数的比重称( 频率 )。 19. 统计表中宾词设计可有( 简单设计 )和( 复合设计 )两种。 20. 统计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继续和( 深化 ),另一方面,统计整理又是进行( 统计分析 )的基础和前提。 三、判断题: 1. 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 2.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3. 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 4. 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 5. 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 6. 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 7. 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 8. 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 15. 按分组标志分组形成的次数分配数列叫变量数列。( ) 16. 用离散变量分组编制的组距数列的上下限应该重合。( ) 17. 统计分组是将性质相同的总体归并在一起。( ) 18. 某市的人口数、学校数、工厂数是连续变量。( ) 19. 统计数据整理其核心是复核和制作统计图表。( ) 20. 利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其结果是一个精确的数值。( ) 8 四、单项选择题: 1. 统计整理的关键在于(B )。A 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 , 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 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 编制统计表 2. 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A )。 , 必须是重叠的 , 必须是间断的 ,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 必须取整数 3. 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B )。 , 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 产品按品种分组 , 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 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 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B )。 , 60---70分这一组 , 70---80分这一组 , 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 , 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 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B )。 , 简单分组 , 复合分组 , 分析分组 , 结构分组 6.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B )。, 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 , 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组数的多少不同 , 组距的大小不同 7. 有20 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 2,5,4,4,3,4,3,4,4,2,2,4, 3,4,6,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 应采用(A )A 单项式分组 B 等距分组 C 不等距分组 D 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8. 在分组时, 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B )。 A 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 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 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 另立一组 9. 次数分配数列是(D ) A. 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 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C 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D 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10. 划分离散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D ) A 重叠 B 相近 C 不等 D 间断 11. 复合分组是指(C )。 A 用同一标志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总体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B 对某一总体选择一个复杂的标志进行分组 C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 D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并列起来进行分组 12. 对总体按某个标志进行分组,得到的统计表属于( A )。 A 分组表 B 复合表 C 简单表 D 整理表 13. 研究某班50名学生的考试结果,其中三个学生成绩分别为60分、80分、93分,这三个数字是( D ) , 变量 , 指标 , 标志 , 变量值 14. 统计分组能够将( C ) A 总体中性质相同的单位划分开来 B 性质不同的总体划分开来 C 总体中性质不同的单位划分开来 D 性质相同的总体归并在一起。 15. 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 C ) A 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B 现象的复杂程度 C 选择标志的多少 D 分组数的多少。 16. 用离散变量划分组限时,相邻的组限原则上( C ) A 应重合 B 应连续 C 应间断 D 应相等 17. 某地30个商店按销售额多少分组编制变量数列( B ) A 变量是私营企业总数 B 变量是销售额 C 变量是每组具体的销售额数值 D 变量是每组的商店个数。 18. 将次数分布数列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的依据是( B )A 分组的方法 B 分组标志的特征 C 分组的组距 D 分组的组限 19. 企业职工先按性别分组,再按工资水平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B ) A 简单分组 B 复合分组 C、平行分组 D、结构分组 20. 在分配数列中,频率是指( D )A 各组频数之比 B 各组频率之比 C 各组次数之 D 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 9 五、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答: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4 4 2 2 3 4 5 3 2 4 3 5 4 6 试根据上述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 解: 30名工人日产量频数分布表 2. 有27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 5 2 2 4 2 4 3 4 3 4 4 4 3 4 3 2 6 4 4 2 3 4 5 3 2 4 3 试编制分配数列。 1. 解: 10 此题为变量数列 。 3. 某公司销售人员月推销商品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根据表中资料说明: (1) 表中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 (2) 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数; (3) 计算组距、组中值、频率。 解: (1)该数列是等距式变量数列。 (2)变量是月推销量,变量值是50-100,下限是50、60、70、80、90;上限 是60、70、80、90、100; 次数是6、12、18、10、7。 (3)组距是10,组中值分别是55、65、75、8、95;频率分别是11.32%、22.64%、 33.96%、18.87%、13.21%. 4. 某商场连续40天的商品销售资料如下:(单位:万 元) 25 29 47 38 34 30 38 43 40 41 46 36 45 37 37 36 45 43 33 44 35 28 46 34 30 37 44 26 38 44 42 36 37 37 49 39 42 32 36 35 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组距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 解: 某商场日商品销售额分布表 11 5. 某公司所属40个企业2001年的产品销售收入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 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进行适当的组距分组,并编制频数分布表; (2)按规定,销售收入在125万元以上为先进企业;115-125万元为良好企业; 105-115万元为一般企业;105万元以下为落后企业。试按先进企业、良好企业、 一般企业、落后企业进行分组。 解: (1) 40个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分布表 (2) 某公司所属40个企业的分布表 12 6. 某车间同工种的40名工人完成个人生产定额百分数如下: 97 88 123 115 119 158 112 146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25 127 142 118 103 87 115 114 117 124 129 138 100 103 92 95 113 126 107 108 105 119 127 104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分配数列,进一步再编制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数列。 解: (1)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158-87=71 (2)组数n=1+3.322lgN=1+3.322lg40=6 (3)组距I=R/n=71/6=11.8 取12 (4)以最小值为第一组下限,分组结果如下表: 以最小值作为第一组组中值,分组如下: 13 7. 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 68 89 88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58 81 54 79 76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6 85 89 92 64 57 83 81 78 77 72 61 70 81 ?80分为中, 80?90分 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 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 编制一 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组方法的类型;分析本班学生考试情况。 解:(1)学生成绩次数分布表: (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为"数量标志"; 分组方法为: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 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 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的形态。 8. 现有某年15个工厂资料如下: (1)试按工人人数进行等距分组,组距和组数自行确定,汇总各组和总体的工厂个数,工人人数和产值; (2)计算各组和总体的平均每个工厂产值和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值。 解: (1)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448-160=288 (2) 组数n=1+3.322lgN=1+3.322lg15=4.9=5 14 (3) 组距I=R/n=288/5=58 (4) 最小值作第一组下限,分组如下: 总体平均每个工厂产值=50.6?15=3.37 (百万元) 平均每个工人产值=50.6?4362=0.0116 (百万元) 0.0116×100=1.16 (万元) 第四章 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分析 一、名词解释: 1. 2. 3. 4. 5. 总量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比率。 结构相对指标:是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 价值单位:是以货币来度量社会物质财富或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 劳动量单位:以劳动时间来表示的计量单位。 二、填空题: 1. 2. 3. 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和累积额的比例为1:3,这是( 比例 )相对指标。 某厂的劳动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8%,执行结果提高10%,则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的提高程度为( 2.1.85% )。 某地区某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48.50亿元,从反映总体的时间上看,该指标是( 时期指标 )指标;从反映总体的标志总量 )指标。 4. 5. 6. 按人口计算的粮食产量是一个( 强度 )相对数。而.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 强度 )相对数。 社会现象的( 同质性 )是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则。 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综合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根据总量指标统计指标,可以派生出(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两种。 15 7. 8.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实物单位、复合计量单位( 货币单位 )和( 劳动量单位 )。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 10. 总量指标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 总规模 )或( 总水平 )。 11. 实物单位是表示( 实物量 )多少的计量单位,包括自然单位、( 度量衡单位 )、标准实物单位。 12. 相对指标包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 比较相对数 )、( 强度相对数 )、(动态相对数 )。 13. 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方法有两种:( 水平法 )、( 累计法 )。其中( 水平法 )用于检查计划期末年应达到的水平;( 累计法 ) 用于检查计划规定期相对 )指标和( 平均 )指标。 16. 甲班组的日产量是乙班组的112%,这是( 比较 )相对指标。 17. 在计算产品产量时,往往需要采用( 标准实物 )单位。 18. 两个数字对比,当子项数值和母项数值差别很( 大 )时,常用倍数表示;差别很( 小 )时,常用系数表示。 19. 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基础是(可比性)。由于计划任务数是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的(标准),因此该指标的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20. 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大小,如果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例,则称之为( 正指标 ),反之称为( 逆指标 )。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只有性质相同的现象才能计算其实物总量指标。(? )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总体) 相对指标都是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等无名数表示的。( ) 相对指标的特点是将两个具体数值加以概括和抽象化,使人们对事物或现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便于对比分析。(? ) 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 ,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大于100%售额之比为1:3 就是超额完成计划。( ) 比较相对数一般采用百分数或成数表示,其对比结果都是无名数表示。( ) 相对指标都是用有名数形式表现的。( ) 结构相对数 ) 只能在分组基础上计算,且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10. 强度相对指标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 ) 11. 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前提条件是指标的可比性。(? ) 12. 由于客观现象有许多特点,每个指标只能反映现象一个侧面的情况,因此,要全面认识某种现象,就需要计算多种指标。因此在统计研究中, 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整体,叫统计指标体系。(? ) 13. 不论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都可以精确计算总量指标。( ) 14. 总量指标也可以表现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社会经济现象总量之间的差数。(? ) 16 15. 结构相对指标既可以表明总体单位总数的结构,也可以表明总体标志总量的结构。(? ) 16. 强度相对指标也可以是同一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数之比。( ) 17. 数量指标可以用数值表示,质量指标不能用数值表示。( ) 18. 某企业计划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0%,实际比上年提高15.5%。则计划完成程度为105%。(? ) 19. 结构相对指标一般采用百分数或成数表示,其分子和分母只能是时期指标,不能是时点指标。( ) 20. 比率是反映某一部分占全体的比重结构相对数。( ) 四、单项选择题: 1. 2. 3. 4. 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 )A 平均指标 B 相对指标 C 总量指标 D 变异指标 总量指标是用(A)表式的。A 绝对数形式 B 相对数形式 C 平均数形式 D 百分比形式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有(D )A 实物单位和货币单位 B 货币单位 C 度量衡单位 D 无名数和有名数 2003年—2004年间,甲单位的商品销售额平均增长速度是乙单位的103%,这是(B ) A 比例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5. 6. 7. 8. 9. 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B)A 95.45% B 104.76% C 4.75% D 185% 某单位4月份员工的出勤率是98%,这个指标是( A)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比例相对指标 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B)A 产值计划完成程度 B 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 产值资金占用率 D 反映不同总体中同类现象对比的相对指标是(A )A 比较百元流动资金利税率 相对指标 B 结构相对指标 C 比例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A) A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B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C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D 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0. 下列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D)A 出勤率 B 及格率 C 达标率 D 学生数 11. 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C)A 总产值 B 设备台数 C 合格率 D 人口数 12. 某年某地区彩色电视机总销售量为2586台,库存量年末比年初减少50台,这两个总量指标是(C ) A 时期指标 B 时点指标 C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13. 学生数以人作为计量单位,这种计量形式称为( B) A 标准实物计量单位 B 自然计量单位 C 度量衡单位 D 劳动单位 14. 以10为对比基数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A) A 成数 B 倍数 C 系数 D 百分数 15. 某班全部学生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这两种指标属于( A)A 结构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强度相对指标 D 比例相对指标 16. 计算结构相对数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C)A 小于100% B 大于100% C 等于100% D 小于或大于100% 17. 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时,分子和分母的数值( D ) A 只能是相对数 B 只能是绝对数 C 只能是平均数 D 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一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18. 商店的商品零售额中,食品类占30%,日用品类占30%,服装类占40%,这些数字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 B) A 规模 B 结构 C 速度 D 强度 19. 产品合格率、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单位成本四个指标中,质量指标有( C)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7 20. 用水平法检查长期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 D) A 规定计划期初应达到的水平 B 规定计划期 D 规定计划期末应达到的水平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总量指标,它有什么作用?答:总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其作用表现 为:(1)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2)总量指标是实行经济计划管理的依据之一;(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2. 总量指标有哪几种分类,答:总量指标的分类:(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 )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 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 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3)按其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3. 什么是相对指标,它有什么作用?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答: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比率称为相对指标。 作用:(1)利用相对指标可以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指标找到共同的比较基础;(2)利用相对指标,把相关指标联系起来分析,有助于达到对总体全貌和本质的认识。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1)系数和倍数;(2)百分数和千分数;(3)成数。 4. 相对指标的种类? 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相对指标的种类: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以及对比基础的不同, 相对指标可以分为六种,即: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计算和运用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1)要保持对比指标的可比性;(2)要正确选择作为对比标准的基数;(3)要将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运用;(4)要多项指标结合运用。 5. 什么是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各有什么特点,答:实物指标:是用实物单位计量的总量指标。它具体地表明各种生产物品的实物成果,各实 物指标不能相加。实物指标主要有: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和标准实物计量单位指标。 价值指标: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总量指标。该指标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它能将不能直接相加的产品数量过渡到能够加总,用以综合说明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总量或商品销售量等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六、计算题: 1. 某企业计划产值为420万元,实际完成441万元;该企业计划要求单位产品成本下降4%,实际下降2%。试分别计算该企业产值和单位产品 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 解:企业产值的计划完成程度=420 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2%)/(1-4%)×100%=102.1% 100-2.1=97.9% 即单位产品计划完成程度为97.9% 2. 某厂2004年计划产品产量1060吨,比2003年增长8%,结果2004年实际 完成110%。 试确定该厂2004年比2003年实际产量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解: 3. 企业2000年某种产品单位成本为800元,2001年计划规定比2000年下降 8%,实际降为6%,试计算: 18 ( 1 )001年单位成本计划与实际的数值。 ( 2 )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 3 )品成本实际比计划多或少降的百分点。 单位;万元 解: (1)计划数为 (1-8%)×800=736 实际数为 (1-6)×800=752 (2)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1-6%)?(1-8%)=1.022 1.022×100=102.2% (3)比计划少降了2个百分点 4. 公司下属三个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万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填空。 解: 单位;万元 5. 某公司下属4个企业的有关销售资料如下: 19 要求:(1)填上空栏数字 2)若甲、丁企业能完成计划,则公司的实际销售额将增加多少, ( 3)若每个企业的计划完成指标都达到乙企业的水平,则实际销售额可增加 ( 多少,超额完成计划多少, 解:(1) (2)(5000,4900)+(8000,7440) =100+560=660(万元) (3)(5000×1.1+6000×1.1,6500×1.1,8000×1.1),25960 =28050,25960=2090(万元) 28050?25500,1=10% 6. 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资料如下: 单位:亿元 该地区“八五”时期计划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试计算五年计划任务提前多长 时间完成, 解: 68+83+95+165=411 (亿元) 4年,5年=-1年 实际时间,计划时间=提前完成时间,即提前一年完成计划。 7. 某产品按五年计划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54万吨,计划完成情况如下: 20 试求该产品提前多长时间完成五年计划, 解: 最后一年产量为:13+14+14+15=56(万吨) 最后一年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之差:56,54=2(万吨) 平均月产量:56?12=4.67(万吨/月) 平均每天产量:4.67?30=0.16(万吨/天) 提前完成计划天数:2?0.16=12.5(天) 8. 某地区三个企业某年的下半年产值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如下表所示: 解: 其中:(3)、(5)是结构相对数;(6)是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7)是动态相对数。 21 第五章 统计平均数 一、名词解释: 1. 2. 3. 平均数:作为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代表值,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也称平均指标。 全距:是某数量标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可以反映数据分散的相对程度,可以用于各种不同数据间的横向对比。变异系数包括极差系数、平均绝对偏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它们分别等于级差、平均绝对偏差、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之比,其中标准差系数 4. 5. 6. 调和平均数: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所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几何平均数:是通过若干个变量值的连乘积,并用其项数开方所计算的平均数。 平均差:是 各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 最常用。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9. ( 变异系数 )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数值平均数 ),另一类是( 位置平均数 )。 数值平均数体现了一定范围的现象的( 一般水平 ),但同时也掩盖了现象的( 个体差异 )。 算术平均数的权数表现形式有( 绝对 )权数和( 相对 )权数。 在位置平均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变量值称为( 众数 ),它不受( 极端数值 )的影响。 中位数取决于( 中间位置 )的标志值,因此,其不受( 极端数值 )的影响。 中位数是位于数列( 中间点位置 )的那个标志值,众数则是在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某一标志值。它们也可以称为(位置)平均数。 标志变异程度的指标有( 全距 )、( 平均差 )、( 标准差 )、( 变异系数 )。 算术平均数受整个变量数列所有( 变量值 )的影响,尤其是受( 极端 )变量值影响最大。 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 各单位 )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 10. 度就越( 大 ),则平均数的代表性就( 小 )。 11. 直接用平均差或标准差比较两个变量数列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条件是:两个变量数列的( 平均数 )、( 标准差 )相等。 12. 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必须注意现象总体应具有( 同质性 )。 13. 在计算产品产量时,往往需要采用( 自然 )单位。 14. 算术平均数最易受极端值影响,且( 最大 )变量值的影响大于( 最小 )变量值的影响。 15. 标准差和平均差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具体的( 计量单位 ),对于平均水平或计量单位不同的变量值,必须采用( 标志变异系数 )说 明平均水平代表值好坏。 16. 平均数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 集中趋势 ),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 综合指标 )。 17. ( 标志变动度 )反映总体)。它是统计分析、统计推断中十分重要的( 常用 )指标。 18. 调和平均数是( 变量值(标志值) )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 倒数 )。 19. 几何平均数最适合于计算( 平均比率 )和( 平均发展速度 )。 22 20. 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是( 标志总量 )除以( 总体单位数 )。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 如权数都相等,则加 9. 各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为最小值。( 权算术平均数等同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 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 )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的标志值。计算众数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总体单位数较多,并有明显的集中趋势。( ? ) 在组距数列中计算算术平均数指标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 ) 简单算术平均数是各组标志值相等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一种特例。( ) 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体现在各组次数的多少上,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 如果只有总体标志总量和各组变量值,缺少总体单位数的资料,需利用调和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数。( ? ) 当两个数列的平均水平不相等时,应利用标准差系数判断其平均数的代表性。( ? ) 10. 只有数值平均数才能反映数据分布的特征。( ) 11. 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不在于权数本身数值大小,而取决于全数比重大小。( ? ) 12. 算术平均数适用于对任何现象计算平均数。( ) 13. 标志变异系数大说明平均指标代表性大。( ) 14. 调和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 ) 15. 中位数、众数均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 ) 16.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是一个平均值。( ) 17. 若两总体的平均数不同,而标准差相同,则标准差系数也相同。( ) 18. 根据组距数列计算得到的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 ? ) 19. 加权算术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都是用变量值所出现的次数作为权数。( ) 20. 调和平均数的计算不易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 四、单项选择题: 1. 2.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A 只受各组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B 只受各组变量多少的影响C 同时受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 D 不受任何因素影响 已知某单位各类员工工资水平和相应的员工人数,要计算全体员工平均工资,应用( B ) A 简单算术平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简单调和平均数 D 加权调和平均数 3.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C ) A 主要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B主要受次数多少的影响,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无关 C 即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也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D 既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无关,也与各组次数多少无关 4. 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特例,其条件是( B ) A 各组标志值相等 B 各组权数相等 C 各组标志值不相等 D各组权数不相等 5. 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在于( D ) A 各组次数的多少 B 各组标志值的大小 C 各组次数所占比重大小 D 次数的多少与标志值的大小 23 6. B 7.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 B ) A 等于零为最小值 C 为最大值 D 无法确定 已知甲、乙两商场职工平均工资相等,其标准差分别为25元和30元,则两商场平均工资的代表性( A ) A 乙小于甲 B乙大于甲 C 两者相同 D 无法确定 8. 已知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说明( B ) A 平均数小的代表性大 B 平均数大的代表性大 C 两个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 无法确定 9. 计算平均指标最常用的方法和最基本的形式是( C ) A 中位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算术平均数 D 众数 10. 各组权数都相等时,加权算术平均数便成为( C ) A 动态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简单算术平均数 D 几何平均数 A 标志值大小决定的 B 极端数值决定的 11. 众数是由变量数列中( C ) C 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多少决定的 D 中点数值决定的 12. 某企业8个工人生产的某种产品的件数分别是:18、20、24、22、26、33、 28,其中位数是( D ) A 18 B 20 C 23 D 24 32、 13. 众数就是所研究的变量数列中( A ) A 具有最多次数的变量值 B具有最少次数的变量值 C 具有平均次数的变量值 D 具有中等次数的变量值 14. 标准差系数是将( C )除以平均数计算的。 A 全距 B 平均差 C 标准差 D 估计标准误差 15. 在分布数列中若标志值较小,而权数较大时,则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 ) A 接近于标志值较小的一方 B 接近于权数较大的一方 C 接近于平均水平的标志值 D 无法判断 16. 标志变异指标是指( B )A 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差异 B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的差异程度 C 总体各单位之间的 D 总体各标志值的分布 17. 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相邻两组次数相等,则( C ) A 众数在众数组 B 众数在众数组 C 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D 众数为零 18. 两个变量数列资料如下: 此资料说明( D ) A A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B数列 B B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高于A数列 C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 D 两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比 较 19. 调查某地区100户家庭,按家庭订购报刊份数分组,其资料如下: A ) 根据此资料计算的众数为( A 1 B 57 C 2 D 23 20. 标准差的取值范围是( B ) A 等于零 B 大于零 C 小于零 D 大于零小于1 24 五、问答题: 1. 说明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答:平均数是用某一特定方法所计算的一组数列的代表值。利用平均数不但可以反映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也 可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对比分析。平均数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在一个总体 (3)中位数所在组为100——101 25 3. 某药材批发店1999年第四季度某种药材的批发情况如下表资料所示: 试求1999年第四季度该药材店此种药材的平均批发价格是多少, 平均价格=4. 元 400600200 某商场出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资料如下表: 试求该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 解:平均商品销售价值5. (元/公斤) 某厂三个车间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第一车间实际产量为190件,完成计划95%;第二车间实际产量250件,完成计划100%;第三车间实际产量609件,完成计划105%,三个车间产品产量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3 另外,一车间产品单位成本为18元/件,二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2元/件,三车间产品单位成本15元/件,则三个车间平均单位成本为: 元/件 以上平均指标的计算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改正。 解:两种计算均不正确。 平均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因各车间计划产值不同,不能对其进行简单平均,这样也不符合计划完成程度指标的特定涵义。正确的计算方法是: 0.951.001.05 平均单位成本的计算也因各车间的产量不同,不能简单相加,产量的多少对平均单位成本有直接影响。故正确的计算为: 26 平均单位成本 元/件 6. 某企业2000年下半年各月的广告费支出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万元) 试求其极差和标准差、平均差各为多少, 极差R=47.1- 平均偏差 2 方差n6 2 标准差n 7. 某公司17个商场某年商品销售的有关资料如下: 试计算该公司17个商场销售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以及平均利润率。 实际完成数 解: 计划完成百分比=计划数17% 27 实际销售额实际利润率 实际销售总额 平均利润率 (其中,85%、95%、105%、115%、125%为组中值) 8. 甲、乙两农贸市场蔬菜价格及销售额资料如下: 试计算哪一市场蔬菜的平均价格高, 解: 甲元/斤 乙 元/斤 乙市场价格比甲市场价格高 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 一、名词解释: 1. 时间数列是指将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一系列数量表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一个动态数列。 2. 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如果每一指标是反映某现象在一段时间平均发展水平是指时间数列中各时期和时点上的发展水平。 4. 增减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它表明报告期比基期增减的绝对量。 5.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 28 二、填空题: 1. 2. 时间数列分析的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发展水平、增长量、( 平均发展水平 )和( 平均增长量 )。 时间序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三种。其中(绝对数时间数列)是 基本序列。 3. ) 4. 编制时间序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构成时间数列的( 各个指标值 具有( 可比 )性。 时间数列可分为( 平稳数列 )和( 非平稳 )数列两类。平稳数列也就是基本上不存在趋势的数列,这类数列的各个观察值基本上在 某个固定的( 水平上波动 );非平稳数列是包含趋势性、( 季节 )性或( 周期 )性的数列。 5. 6. 7. 8. 平均发展水平又叫做( 序时平均数 ),它是一种( 动态 )平均数,是对不同时期的( 发展水平 )求平均数。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 环比发展速度 )的连乘积,定基增长速度( 不等于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增减量由于基期不同,可以分为(逐期)增减量和(累积)增减量,两者的关系是(累积)增减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减量之和。 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 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该公式说明( 相对指标 ) 水平已发展到( 基期水平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9.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若侧重点是从最后水平出发来研究,一般采用(水平)法计算;若侧重点是从各年发展水平的累计总和出发来研究, 一般采用( 累计 )法计算。 10. 某学校的招生人数年年增加:1997年比1996年增加10%,1998年比1997年增加15%,1999年比1998年增加18%,2000年比1999年增加 20%。则1996年至2000年的四年总共增加( 63% ),平均每年的发展速度是( 15.75% )。 11. 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可以直接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这是由于 时期数列具有( 可加 )的特点。 12. 某厂11月份平均工人数为190人,2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15人,3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20人,4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30人。则第一季度的平 均工人数为( 208人 )人。 13. 对每个经济指标的时间数列来说,引起数列中各期发展水平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 14. 把一系列同类的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即是( 绝对数时间 )数列。 15. 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所体现的时期长度称为( 时期 )。 16.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应的( 环比发展速度 )。 17. 根据时间数列中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计算所得的平均数叫( 平均发展水平 )又称( 序时平均数 )。 18. 时间数列一般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现象所属的( 时间 );另一个是反映现象的( 指标数值 )。 19. 平均增长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之间的联系是(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 )。 20. 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三、判断题: )。 1. 时间序列中的指标数值只能用绝对数表示。( ) 2. 把某商场历年销售额的增加数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后所形成的动态数列属于时点数列。( ) 3. 平均发展水平是一种序时平均数,平均发展速度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 29 4. 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因此,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也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 5. 某现象发展变化的速度平均来说是增长的,则该指标的增长量是年年增加的。( ) 6. 平均增长量等于累积增长量除以逐期增长量的个数。(? ) 7. 根据发展的战略目标,某产品产量20年要翻两番。即增加4倍。(? ) 8.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日上的发展水平的动态数列,称为时期数列。( ) 9. 若某地区1990年末人口数为120万,假定人口增长率稳定在1%,则到2000年末时,该城市人口数为110万。( ) 10. 反映季节变动的主要指标是季节比率。(? ) 11. 最近几年每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是,时期数列;计算这个数列的平均水平要运用的平均数指标是:简单算术平均数。( ) 12.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计算同比指标,如年距发展速度、年距增长量等。它们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的结果。(? ) 13. 测定现象长期发展趋势的移动平均法是:应该尽量扩大时距,把总趋势明显表示出来。( ) 14. 某家具商店三年中商品流转额每年增加10000元,表明该商品流转额发展 速度逐年提高。( ) 15. 平均增长速度是把各期增长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后用几何平均数计算出来的。( ) 16.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 17. 若各期的增长量相等,则各期的增长速度也相等。( ) 18. 定基增长量不能加总得到总增长量,因为它存在许多重复计算。(? ) 19. 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累积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 增长量之和。(? ) 20.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法侧重考察整个时期中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累计法侧重考察期末发展水平。( ) 四、单项选择题: 1. 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的是( B ) A 相对数时间序列 B 时期数列 C 平均数时间数列 D 时点数列 2. 定基增减速度与环比增减速度的关系是( C ) A 定基增减速度是环比增减速度的连乘积 B 定基增减速度是环比增减速度之和 C 定基增减速度是各环比增减速度加1后的连乘积减1 D 定基增减速度是各环比增减速度减1后的连乘积减1 A 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B 3. “首末折半法”适用于( B ) 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C 间隔不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D 由两个时点数列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4. 平均增长速度是(A)A 平均发展速度减去百分之百 B 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C 总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D 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5. 由某产品的年生产量和库存量所组成的两个时间数列( B ) A 都是时期数列 B 前者是时期数列,后者是时点数列 C 都是时点数列 D 前者是时点数列,后者是时期数列 6. 由时点数列计算动态平均数时,其假设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为( D ) A 连续的 B 间断的 C 稳定的 D 均匀的 7. 某企业第一、第二季度和下半年的原材料平均库存额分别为10万元、15万元和20万元,则全年的平均库存额为( D ) A 11.25万元 B 13.85万元 C 15万元 D 16.25万元 8. 企业三年中每年的利润增长速度都为3%,则各年的利润增长量将( B ) A 每年相等 B 一年比一年好 C 一年比一年少 D 不能作结论 30 9. 某企业的商品销售成本从1997年至2002年降低了30%,平均每年的降低率为( C ) 5A 30/5 B 10. 设1995-2000年各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6%、7%、8%、9%、10%,则平均增长速度为( D ) A 已知各期定基发展速度和时期个数,而不知道各期的发展水平,要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A ) A 只能用几何平均数 B 只能用方程式法 C 两种方法都能计算 D 两种方法都无法计算 12. 假定某产品产量1999年比1994年增加了35%,则1994-1999年的年平均 A 35% B 5% C 35% D 6% 发展速度为( B ) 13. 某公司销售产值计划完成102%,去年实际完成比上年实际增长5%,则计划规定比上年实际增长的计算式为( C ) B 5% C 102% D 105% 14. 把近十年来某地区国) A 时期总量的时间数列 B 时点总量的时间数列 C 相对数的时间数列 D 平均数的时间数列 15. 某企业第一季度三个月某产品的实际销售量分别为600件、712件、854件,分别超计划0%、2%、3%,则该企业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 的百分数为( A ) A 1.8% B 2% C 102% D 101.8% 16. 某公司根据各季度商品销售额数据计算的各季度季节比率为:一季度120%,二季度70%,三季度100%,四季度110%。相对来说,受季节因 素影响最大的是( B ) A 一季度 B 二季度 C 三季度 D 四季度 17. 编制时间数列,要求在时间间隔方面( B )A 必须相等 B 可相等也可不相等 C 必须不相等 D 不需要考虑 18. 以1950年为最初水平,1995年为最末水平,在计算钢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时,需要开( C ) A 38次方 B 44次方 C 45次方 D 46次方 19. 累计增减量与逐期增减量的关系是( A ) A 逐期增减量之和等于累积增减量 B逐期增减量之积等于累积增减量C 累积增减量之和等于逐期增减量 D 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20. 某公司1月、2月、3月、4月职工平均人数分别为190人、215人、220人和230人,该公司一季度月职工平均人数为( B ) 人人 人人 31 五、简答题: 1. 时间数列分为哪几种类型,答:时间数列的种类有:按其水平分为绝对数列、相对数列和平均数列;按其反应的时态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按其时间间隔分为等间隔数列和不等间隔数列。 2. 时间数列的可比性指的是什么,答:时间数列的可比性包括:(1)水平可比:时间数列中各指标所反映的在“八五”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如下: ”时期年平均增加人口数量。 试计算我国在“八五 解:万人 2. 某商场上半年每月的商品储存额资料如下: 已知去年末的商品储存额为24万元。 试计算上半年该商场每月平均商品储存 额是多少, 解:上半年该商场每月平均商品储存额 万元 3. 某公司去年职工人数的时点资料如下; 32 要求:计算该公司去年全年职工平均人数。 解:公司去年全年职工平均人数 人 4. 某商店2000年下半年商品月底库存额资料如下表: 单位:万元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计算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平均库存额,并加以对比。 8 万元 解:第三季度平均库存额 8.4 万元 第四季度平均库存额=3 由于9.67/7.4=130.68%,所以第四季度平均库存额比第三季度平均库存额增长30.68%。 5. 某地区2001年第四季度从业人员和劳动力人数的资料如下表: 要求:计算大地区2001年第四季度从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 88 万元 解:第三季度平均库存额=3 8.411. 万元 第四季度平均库存额=3 由于9.67/7.4=130.68%,所以第四季度平均库存额比第三季度平均库存额增长30.68%。 33 6. 某企业2001年4月份几次工人数变动登记如下: 解: 要求:计算该企业4月份平均人数。 人 7. 企业2002年各季度产值和产值计划完成程度的资料如下表: 试计算该企业年度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 解: 该企业年度计划平均完成132% 9. 某地区粮食产量1993---1995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3,1996—1997年平均发展速度是1.05,1998年比1995年增长6%,试求1993---1998年6年的平均发展速度。 解: 34 .020546 年六年平均发展速度为104。82% 9. 已知1990年我国国民收入生产额为14300亿元,若以平均每年增长5%的 速度发展,到2000年国民收入生产额将达到什么水平, 解:an=14300×(1.05)10 =23291.64 (亿元) 10. 某企业集团公司2000年第三季度职工人数及产值资料如下: 要求:(1)编制第三季度各月劳动生产率的时间数列; (2)计算第三季度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3)计算第三季度的劳动生产率。 解:(1)各月劳动生产率的时间数列见下表底行 (2)计算第三季度的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3)计算第三季度的劳动生产率为: 12700?4653。33=27292.26(元/人) 35 第七章 指数分析 一、名词解释: 1.总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2.综合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得到的指数。 3.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加总的指标的那个媒介因素即为同度量因素。 4.平均数指数是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以计算总指数的总指数编制方法之一。 )指数。 5.指数体系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具有)。最初的指数是( 物价 3. 所谓特殊相对数,是指那些不能直接加总和对比的社会( 经济现象 )。因此,必须通过某种方法把( 不能相加 )转化为( 能 够相加 ),然后计算其比较相对数。 4. 所谓同度量因素,就是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 指标 )过渡到可以加总的指标的那个( 媒介因素 )。 5. 某商场2003年与2002年相比,各种商品的零售总额上涨了26%,零售量上涨了5% ,零售价格增长了( 20% )。 6. 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数和( 质量指标 )指数。( 数量指标 )指数可以 说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 变动 )的相对程度;( 质量指标 )指数可以说明总体)情况的相对程度。 7. 反映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价格指数称为( 个体 )因素,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价格指数称为( 总指数 )指数。 8. 综合指数是用综合法加总体各部分数值进行对比而计算的指数。综合指数的编制形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为(综合指数),另一种为(平均指 数 )指数。 9.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 基期质量 )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 报告期数量 )指数为同度量因素。 10. 因素分析就是借助于( 指数体系 )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 因素 )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 11. 平均数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和( 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 12. 劳动生产率的可变构成指数为119.6%,结构影响指数为110.2%,则劳动生产率的固定构成指数为( 108.5% )。 13. 综合指数是由两个综合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它是(先综合,后对比)的方式,通过( 加权 )来测定多种现象的综合变动状况。 14. 在我国的统计中,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用( 拉氏指数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用( 帕氏指数 )编制质量指标 15.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由( 可变构成指数 )、( 固定构成指数 )、( 结构影响指数 )三类指数构成。 36 16. 在编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的选择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时间选择上的一般原则是:数量指标指数化时,以( 基期质量指标 )为同度量 因素;质量指标指数化时,以( 报告期数量指标 )为同度量因素。 17. 销售量综合指数中,指数化指标是(销售量),同度量因素是(价格);价格综合指数中,指数化指标是(价格),同度量因素是(销售量 )。 18. 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构成指数乘以( 结构影响指数 )。 19. 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 综合指数 )和( 平均指数 )。 20. 拉氏数量指数公式是 ,帕氏数量指数公式是( )。 1Q0 三、判断题: 1. 统计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它只适用于现象总体的综合数量在不同时间的综合对比。( ) 2. 总指数的计算形式包括:综合指数、平均指数、平均指标指数。( ) 3.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价格指数通常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4. 为了使成本指数的计算符合现实经济意义,则编制单位产品成本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报告期的产品产量。(? ) 5. 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 6. 在有三个指数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指标是不同 的。(? ) 7. 价格降低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商品15%,则价格指数应为87%。(? ) 8. 表明两单位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对比的指标和2000-2002年某商店商品销 售额动态的指标都属于指数指标。(? ) 9. 总指数是社会现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比较的结果。构成这个社会现象总体的因素是可以直接同度量的。( ) 10. 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应以报告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11.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应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12. 平均数、指数都有静态与动态之分。(? ) 13. 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 ) 14. 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 15. 在单位成本指数 q中,—表示单位成本增减的绝对额。( ) 1p0 16. 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 17. 因素分析)。 19. 无论掌握的资料如何,均可用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来编制总指数。( ) 20. 价格变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多购商品20%,说明价格降低了20%。( ) 四、单项选择题: 1. 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的( B ) A 绝对数 B 相对数 C 平均数 D 绝对值 2. 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 A )。A 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B 指标性质不同C 采用的基期不同 D 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37 3. 销售价格综合指数( C )表示 A 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 B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 C 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D基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4. 在销售量综合指数中表示( B ) A 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B 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C 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D 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5. 某地区报告期以同样多的人民币比基期少购5%的商品,则该地区价格指数为( D ) A 95% B 105% C 95.23% D 105.26% 6. 产品产量增长5%,单位成本减少5%,则总成本( A ) A 下降0.25% B 上升5% C 下降5% D 上升0.25% 7. 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今年与去年相比,三种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提高了5%,产品销售额增长了20%,则产品销售量增长了( B ) A 114.29% B 14.29% C 126% D 26% 8.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 A 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 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C 编制指数的任务不同 D 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9. (甲)某地区零售商品销售额2001年与2000年对比为125%;(乙)某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2001年与2000年对比为115%。( A ) C 两者均是 D 两者都不是 A甲是总指数 B 乙是总指数 10.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 D ) A 平均指标 B 相对指标 C 综合指标 D 质量指标 11. 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基本形式是( C ) A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 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 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12. 若销售量增加,销售额持平,则物价指数( A ) A 降低 B 增长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3. 某商场今年与去年相比,商品销售量指数下降了10%,销售价格指数上涨了10%,则商品销售额将( C ) A 不变 B 上升 C 下降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14. 根据销售量个体指数和基期销售额计算销售额总指数时,应采用( B ) A 简单综合指数 B 加权算术平均数 C 加权综合指数 D 加权调和平均数 15. 拉氏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A ) A 基期 B 报告期 C 假定期 D 任意时期 16. 下列指数中( D )是数量指标指数 A 商品物价指数 B 平均工资指数 C 单位成本指数 D 销售量指数 17. 目前我国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经常采用( C )形式编制 A 综合指数 B 以报告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C 固定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D 以基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18. 以平均工资指数为例,固定构成指数( A ) A 排除了各组工人构成变动的影响 B 只反映 各组工人构成变动的影响 C 同时反映各组工人工资水平和各组工人结构变动的影响 D 还反映各组 工人工资水平和各组工人结构以外其它因素变动的影响 19. 当我们研究各级工人工资的变动影响全体工人平均工资的变动程度时,应计算( C ) A 结构影响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固定构成指数 D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B ) 20. 综合指数包括( A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B 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C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38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统计指数,其主要类型有哪些,答:统计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 统计指数的主要类型有: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2. 统计指数的特点是什么,答:统计指数具有以下特点:(1)统计指数是一种比较方法,运用于现象总体的综合数量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的综合对比;(2)统计指数是综合比较的方法,运用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综合比较,而不是简单现象之间的比较;(3)统计指数是平均的数字;(4)统计指数是一个代表值。 3.综合指数的特点有哪些,答:综合指数的特点是:(1)先综合后对比;(2)必须将同度量因素加以固定;(3)综合指数的分子、分母在所研究对象的范围上必须保持一致,并以全面统计资料作为研究基础。 4. 总指数有几种基本形式,答:指数的编制方式主要有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两种方式,编制形式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5. 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答: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1) 解决复杂总体进行综合的思想不同。综合指数是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的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综合。(2)在应用资料的条件上不同。综合指数主要适用于全面资料,平均指数既适用于全面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资料。(3)在经济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也不同。综合指数的资料是总体有明确经济内容的总量指标,因此,总指数除了可以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外,还可以从指标变动的绝对效果上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变形加以应用外,一般只能通过总指数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不能用于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权数的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六、计算题: 1.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产量和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要求: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销售额的变动受产量和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 解;以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计算: 产品产量综合指数 绝对差额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两种产品报告期产量比基期产量增长了16%,由于产量提高,使销售额增加8000元。 如果以报告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计算: 39 产品产量综合指数=k1 绝对差额元 该企业两种产品报告期比基期增长了6.6%,由于产量提高,使销售额增加3800元。 2. 某工业企业生产两种产品,1997年和2001年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个体指数资料如下: 试编制这两类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 解:成本总指数: 甲产品=(120/100)×0.95=1.14 1.14×100%=114% 乙产品=(80/50)×1.02/1.02=1.63 1.63×100%=163% 3. 某市场四种蔬菜的销售资料如下: 要求:(1)用拉氏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 2)用帕氏公式编制四种蔬菜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 (3)试建立适当的指数体系,并就蔬菜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解: 商品销售额计算表 40 (1)用拉氏公式计算: 这表明,四种蔬菜综合起来,其价格平均上涨了8.6%,销售量平均增长了 (2)用帕氏公式计算: 4.16%。 这表明,四种蔬菜综合起来其价格平均上涨了8.3%,销售量平均增长了3.89%。 (3)比较两种公式编制出来的销售量总指数和价格总指数的差异: lp=108.6%,pp=108.3% lq=104.16%,pq=103.89% 两者差异:以价格指数为例,拉氏价格指数以基期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这说明他是在基期的销售数量和销售结构的基础上来考察各 种商品价格综合变动程度的。 帕氏价格指数以报告期商品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说明它是在报告期的销售数量和销售结构的基础上来考察各种商品的综合变动程度的。 4. 给出某城市三个市场上有关同一种商品的销售资料如下: 要求:(1)分别编制该商品总平均价格的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41 (2)建立指数体系,从相对数的角度进行总平均价格变动的因素分析; 3)进一步综合分析销售总量变动和平均价格变动对该种商品销售总额的影 ( 响。 解: 某城市三个市场同种商品销售情况表 (1)分别编制以下指数: 可变构成指数:I= 固定构成指数:I= 结构影响指数:I= (2)建立指数体系,从相对数的角度进行总平均价格变动的因素分析: 利用表中资料首先计算有关的平均数: 基期平均数 0 元 元 假定价格变动 假定 假定销售量变动 1 元 根据公式 I可变=I结构×I固定 我们有以下的基本分析框架: 687.3660.5687.3 657.5657.5660.5 进一步计算就得到 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价格结构的变化,使平均销售额提高0.5%,即增加了3元,而由于销售量的变化,使平均销售额提高4.1%,即增加了 42 26.80元,两者共同影响使3个市场总平均销售额提高4.5%,即增加了29.80 元。 80元,又由于销售价格的变化使销 (3)于销售总量的变化,使销售额增加26. 售额增加了3元,两者共同影响使销售额增加29.80元(3+26.80),所以销售额的增加,主要是销售量的变化所致 5. 已知某企业产品产量及单位成本资料如下表: (1) 计算产品产量的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 计算产品单位成本的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1)产量个体指数依次为i2000 解: ( 产量总指数 (2)单位成本个体指数依次为: 单位成本总指数: 1p03500 6. 企业三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和产量资料如下: (1) 求产量的增长对生产费用影响的绝对额; (2) 求单位成本的变化对生产费用影响的绝对额。 解:(1)产量总指数: 0p0 所以,由于产量增长而增加的生产费用为281.5-250=31.5(万元) 43 (2)由于总生产费用指数 所以,单位成本总指数=总生产成本指数产量总指数281.5 因此,由于单位成本的增加而增加的生产费用为320,281.5=38.5(万元) 7. 某市1994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20000万元,1998年增加为156000万元,这4年中零售物价提高了4%,式计算零售量指数,并分析零售价格和零售量两因素变动对零售总额变动的影响绝对值。 解:零售额指数 零售额增加156000,120000=36000(万元) 由于物价指数=104%,所以 零售量指数零售额指数物价指数104% 因此,由于零售量增加而增加的零售额为:25%×120000=30000(万元),由于价格上涨而增加的零售额为:36000,30000=6000(万元)。 因此,相对数分析:130%=125%×104%;绝对数分析:36000=30000+6000 8. 推算指数:(1)价格上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只能购买基期商品的80%,求物价指数。 解:(1)物价指数 (2)由于生产费用指数=产量指数×单位成本指数,所以, 单位成本指数 因此,1996年的产品成本比1995年降低了0.62% (3)由于粮食总产量指数=播种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产量指数,所以 单位面积产量指数 因此,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将增加2.75% (4)工资总额指数=职工人数指数×平均工资指数=102%×103.2%=105.26%,所以,工资总额将增加5.26% 9. 某公司所属三个工厂生产同一种产品,它们的产量及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44 (1) 计算平均成本指数,并计算由于平均成本下降所节约的总成本金额; (2) 在平均成本的总变动中,分析各工厂成本水平变动以及各工厂产量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绝对值。 2( 解;(1) 1 元 元 因此,平均成本的可变构成指数 02.37 总平均成本减少2.2,2.37=,0.17(元) 由于平均成本下降所节约的总成本=(,0.17)×50=,8.5(万元) (2)元 因此,平均成本的固定构成指数 n 由于各工厂成本水平变动使总平均成本减少2.2,2.33=,0.13(元) 平均成本的结构影响指数 02. 由于各工厂产量结构的变动使总平均成本减少2.33,2.37=,0.04(元) 相对数分析为:92.83%=94.42%×98.31%; 绝对数分析为:,0.17=(,0.13)+(,0.04) 10. 某企业按1980年和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单位:万元)的统计资料如下: 试计算1995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88年的增长率,并按1990年不变价格调整1988年至1995年的工业总产值。 解:不变价格换算系数 ,因此 45 即1995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88年增长55.62%。 000×106.03%=2120.6(万 按1990年不变价格调整的1988年的工业总产值为:2 元) 按1990年不变价格调整的1989年的工业总产值为:2200×106.03%=2332.66 (万元) 46
本文档为【东北农大统计学原理专科网上作业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88KB
软件:Word
页数:71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7-09-25
浏览量: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