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1春季国民经济核算学习周期形成性考核05任务

11春季国民经济核算学习周期形成性考核05任务

举报
开通vip

11春季国民经济核算学习周期形成性考核05任务11春季国民经济核算学习周期形成性考核05任务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作业内容: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工作情况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题目自拟,可参考课程论坛组织的学习讨论。) 写作要求:注意论文文体,要有论点、论据、论述;内容要完整,不要对教材某一问题照搬照抄,一定要有教材内容以外的自主思考部分。下面的参考答案除第一篇是范文以外,其余罗列了本书中的一些重要议题,均给出了重要意思,只是素材,大家可以参考写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议题,请大家可以参考练...

11春季国民经济核算学习周期形成性考核05任务
11春季国民经济核算学习周期形成性考核05任务 一、作品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作业内容: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工作情况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的小论文。(题目自拟,可参考课程论坛组织的学习讨论。) 写作要求:注意论文文体,要有论点、论据、论述;内容要完整,不要对教材某一问题照搬照抄,一定要有教材内容以外的自主思考部分。下面的参考答案除第一篇是范文以外,其余罗列了本书中的一些重要议题,均给出了重要意思,只是素材,大家可以参考写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议题,请大家可以参考练习题中的简答题去写。 参考答案: 1.对推行绿色GDP核算模式的浅议(范文) 本学期通过学习国民经济核算,使我知道了GDP的含义,即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在此基础上我对推行绿色GDP核算模式进行了研究,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 对“绿色GDP”理论国际研究背景的认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加确切地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对国内“绿色GDP”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认识。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第二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因此,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 D P”(GGDP)为核 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环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粗浅认识,我尝试对推行中国绿色GDP最后,通过对推行绿色GDP核算模式的 核算模式提出五点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5、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2. 浅谈对GDP的理解。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 GDP = 居民消费 + 政府消费 +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 存货增加 +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部门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统计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统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统计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互印证、相互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总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官方统计机构负责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统计局负责核算。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的GDP汇总之和与国家的GDP数据并不相等,这主要是资料来源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所有存在地区核算的国家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有的国家通过特定的核算程序 和技术处理人为地使国家和地区数据汇总之和保持一致,而我国则未做进一步的要求,只是由国家对地区数据进行定期的评估。 我国的GDP核算始于1985年,是统计改革开放的产物。在此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使用的一直是MPS体系,即源于前苏联计划经济 1992年间逐步向SNA过渡,即向联合国推荐的源于西的物质平衡表体系。1985- 方市场经济的核算体系过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中市场化成分的不断增强,计划成分的不断削弱, SNA核算体系越来越适合中国国民核算工作的需要。因此,自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不再并列提供MPS核算资料,而是彻底转向SNA体系。国民经济主要总量指标的核算由MPS转向SNA的过渡期至此宣告结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已经完成了一整套包括GDP核算在内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工作,并配套出版了《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编制与计算方法系列丛书》,全面概括了我国核算领域在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有关问题。目前GDP核算工作正在此基础上对服务业,不变价,不可观测经济等较薄弱环节做进一步地完善。 GDP的作用根据用户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根据需求的近似性,我们可以将用户大致分为三大类。政府用户、专家用户和其他一般公众用户。对于政府用户来讲,GDP核算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规模和健康性,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宏观决策者将根据GDP运行的总量、态势和轨迹来预计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并制订相应的控制目标,采取必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3. 浅谈MPS和SNA的核算体系的区别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本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核算体系”(System of MateriaI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和“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 counts,简称SNA)。 MPS和SNA两大核算体系都是以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核算为主要内容,都力图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上反映社会总产品的运行全貌,但由于两个体系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二者在核算内容、核算方法、指标概念、指标体系及部门分类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根本区别。对这两大核算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及其换算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也有利在此基础上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核算观点不同: MPS采用限制性生产观,限制性生产观是指它对生产的定义只限于物质产品生产和生产性劳务,相应地,社会产品只是从事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和提供生产性劳务部门的生产成果。所以,MPS把工业、农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和商业通称为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并将这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作为MPS的社会产品价值核算的内容。至于其他部门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生活服务等,由于不生产物质产品,被称为非物质生产部门。这些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活动,无论是为生产服务的,还是为其他部门或居民服务的,统统都不算产值,也不算使用,只作为对物质生产部门所创价值的再分配处理。 SNA采用综合性生产观。综合性生产观是指将所有创造效用并取得收人的活动,不管是生产物质产品还是提供各类服务,一律看作是生产活动。所以SNA将服务部门与物质生产部门等同看待,归人生产部门。也就是说,SNA的生产范围除了农业、工业、建筑业、货物运输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外,还包括了除个人自 我服务以外的各个社会服务领域。因此,SNA的社会产品——商品就是有形的物质产品与无形的劳务产品的合称。这样,SNA的核算范围就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劳务。 (2)核算内容不同: 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 SNA增加了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核算相联结,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3)核算方法不同: MPS采用单式平衡表方法,设置一系列平衡表,通过左右两栏数字的平衡综合说明作为统一整体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种方法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不够严密。SNA采用复式记帐法,运用国民经济收支活动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以帐户和矩阵形式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把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纵横交错的庞杂的经济活动关系。 4. 浅谈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 1(生产核算的基本理论 (1)生产的概念和生产核算的地位 生产: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生产所包括的范围即生产货物和服务这两类活动的范围,具体包括在核算期生产者生产的供出售的全部货物、生产者自产自用的货物和生产者为外单位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服务。 生产活动是指经过劳动、物质资料和资本的投入,转换成货物和服务产出的过程。 国民经济的运行是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等环节连续循环的过程,生产是起点,所以生产总量的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2)生产活动的主体 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基层单位(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 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主体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也是国民经济生产核算重要主体。 (3)生产的产出:货物和服务 货物和服务是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两大类产出。 A(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即有形的商品。其特点包括: a(货物是有形商品; b(货物被生产出来后,在未被消费以前可以储存; c(货物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它们要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实现两个过程的统一。 B(服务 与货物的生产相比,服务的生产有些抽象,它是一种无形的商品,如:为确保货物价值的顺利实现,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对货物的服务;(如运输、销售、修理、清洁等)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直接提供的生活需要的服务;(如客运、旅宿、医疗、卫生等)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直接提供的精神需要的服务;(如教育、咨询、娱乐等)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的生产及商业需要的服务。(如科研、地质勘探、保险、金融等)。 与货物相比,服务的特点包括: a(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 b(服务不能被储存; c(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 服务可以分为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机构提供)和非公共服务(以经营为目的)。 (4)生产核算的范围: 生产核算的范围覆盖了三次产业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各种服务业的全部生产活动和成果。 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 按国际标准界定,生产核算的范围不仅指市场产出,也包含非市场产出。 A(市场产出: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 其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它的生产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市场价格。市场产出是国民经济生产成果的主要部分。 B(非市场产出:是指不经过市场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生产产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由市场决定其价格。 非市场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估算或推算,也称虚拟核算。需要虚拟核算的非市场产出主要有两类即:自给性生产和其他非市场产出自给性生产:包括生产者为自身的最终消费或资本形成所进行的自给性生产(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工厂自建的房屋或设备等)、自有住户者对自有住户的大型维修活动或自己修建房屋。但不包括不能难以虚拟的家务劳动等。 其他非市场产出:主要包括两类,即:政府单位及非盈利机构对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安全、宗教、公共行政、国防等)、政府单位及非盈利机构对个别住户提供的免费或几乎免费的服务(如特殊的教育基金、慈善性活动等)。 (5)生产理论 不同的经济学派,有不同的生产理论。 MPS 的理论是物质生产理论。依据物质生产理论,只有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不创造价值。 SNA 的理论是全面(或综合)生产理论。即三次产业活动都是生产活动,生产范围包括货物的生产和服务的生产。 2.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 (1)总产出 生产成果的总产值或总产出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价值,具体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它与经济学中一般表示的(C+V+M)的总价值或总产出是一致的。总产出的另一个理解角度是从市场上实现的销售价值,也就是说总产出的价值测度本质上是市场最终确认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在市场上卖多少钱就是多少产出,因此用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实际价格乘上产品产量或服务量就是总产出的价值总量。 (2)增加值 从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出发测度生产成果的价值,是指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新增加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一般称为增加值。 (3)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也是社会最终用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价值之和。 在这个定义中,生产的主体是在本国领土上的常住生产单位,它既包括本国的企业、政府和个人,也包括居住在本国一年以上的外国企业和个人;时间界限的“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地域范围只限于本国领土境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 按照SNA的原则,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 1)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还是自给性的; 2)全部对外提供的服务的生产; 3)自有房屋拥有者为自己最终消费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务和家庭成员提供的有酬家庭或个人服务,无酬的自我家庭服务不包括在内。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等于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即生产过程的结果或成果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 生产过程结果的收入分配的收入总量,在一个相同的经济体系中,它与生产成果的增加值总量(一国或地区的增加值总量就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即最终产品是完全一致相等的。 5.浅谈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 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的借贷记账与国民经济循环账户的复式记账也基本类同。 一、 核算对象和目标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为公众提供信息。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所有者(业主)和债权人等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以及企业管理者,为他们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资料。 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从内容看,它包括一国当期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对外经济往来诸方面的活动;从主体上看,它包容了一国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的所有经济单位。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构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各自独立的核算。在核算目标上,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个数据信息体系,主要是为了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与会计核算相比,更多地体现其分析性框架的功能。 不同核算对象和目标决定了核算内容的差异。企业会计核算明显地具有下述特点:第一,强调资金量的核算,以资产(资金运用)和权益、负债(资金来源)作为基本核算恒等式,把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归纳为“先进->购入商品存货->销售->收取账款->现金”的不断循环,视收入为货币资金的增加,费用为资金的消耗;第二,强调收益尤其是投资收益的核算,它体现了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因而损益使企业会计最重要的报表,盈利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尽管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计量,却更加重视经济过程中的实际流量,常常通过对价值量作物量和价格的分解,通 过价格缩减,来观测经济流量及其变动状况。除在金融交易中是对资金量本身进行核算外,其余价值量资料更多地体现了对表现各异的经济流量以价格为同度量因素所做的综合。在具体核酸中,国民经济核算遵循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平衡式为核算框架,以生产作为核算的核心;重视比之便冬季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强调以核算期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特别强调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机构部门的分量核算,从数量上测度各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结构关系,整个核算的出发点从国内来看是全方位的。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基本的,由此还导致出其他一系列差异。 二、 核算的基本概念 从构成两种核算的基本概念看,有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与会计核算指标基本一致,有些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无法体现或无法直接体现。下面对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一)资产、负债和权益(净值) 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对资产的定义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关于资产的分类。会计核算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将资产区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国民经济核算则首先强调资产的形态,要求区分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然后再作进一步分类。这两种处理有联系也有区别。例如,会计核算将那些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定义为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给预付款项、存货等。这里,以“一年”为标准来区分固定资产与存货、长期债权与短期债权,这是国民经济核算所沿用的,但将存货(属非金融资产)与现金、存款等金融资产项目放在一起,则不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 关于负债和权益(净值),两种核算的定义表面上看来具有相似性,实际上,由于核算的立足点不同,相似的定义下包含着内容的重大差异。企业会计是立足于投资者(业主)投入资本之外对外承担的债务相应地,权益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主要体现为投入资本和与此相关的资本公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将企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明确为资金使用者与提供者的关系。其它部门作为投资者(业主)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企业会计是为权益,国民经济核算则是为企业对国家、居民、国外的负债。因此,利用会计资料进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负债与权益资料必须中心组合。应将权益数据按照资金来源进行细分,分离出其它各部门对企业部门的投资。 (二)收入、费用、受益于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 收入、费用和收益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中在性质上与上述概念相近的是总产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但这两组概念在内容上又是有区别的。 第一个区别是总产出的确认标准不同于会计对收入的确认。企业会计依照销售发生来确认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总产出则是依照生产而不是销售作为纪录的时间标准。不同确认标准的选择在于不同的核算目的。对企业来说,只有产品销售出去才意味着企业经济过程的终结和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总量是当期生产总量,他不直接受是否销售的限制。产品生产关系到一国经济价值是否增加,而销售是一国内部的交易,只涉及产品在哪里实现(使用),不涉及是否实现问题。 第二个区别是费用与中间消耗的内容的不同。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各种非耐用物品和服务的耗费,即劳动对象的耗费(计算净增加值时,中间消耗还包括劳动资料的耗费即固定资产磨损),而会计中的费用除以上内容之外还包括或 劳动的耗费(工资及工资性支付)和一些计入生产费用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等。差异的根源依然和核算目的有关。企业会计从投资者(业主)角度认识问题,劳动者与政府是与投资者和企业对立存在的,对活劳动耗费和税金的支付是为获取收入而不得不完成的支付,外在于企业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并在收益计算中扣除。国民经济核算强调在原有经济价值上的增值,只有原投入的中间产品消耗才属费用消耗,劳动者与投资者一样,使已投入生产要素参与企业生产、创造增值的主体,因而对劳动者的支付与对投资者的支付一样,都是新增加值的经济分配行为。 以上两个区别决定了利润和增加值的区别。一方面活劳动费用和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纳税是利润计算的扣除项,但却是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利润已销售为基础,是销售收入中实际实现的收益,增加值则以生产为基础,是当期生产价值中所包含的新增加值。这样,利用会计资料计算增加值,除利润资料外,还须从费用数据中分解出其它增加值要素部分,最后还要注意生产与销售口径差异的影响。 三、 核算原则 明确核算原则是为了规范核算行为,使整个核算保持统一的处理。有些原则是所有经济定量核算都应遵守的,如真实客观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等。另外一些核算原则也是不同核算都须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是不同核算所做的规定可能不尽相同。还有一些原则则是某一种核算所特有的。下面我们就后两类原则对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一)记账基础 记账基础即记账时间原则,一般有两种:依照经济活动自身发生的实践作为记账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以货币收支实际发生的时间加以记录,称为现金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其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应在销售完成之后加以确认,费用则应以实际消耗发生来确认,支出也以经济行为发生的时间和数额计入相应期间。对那些货币收支与经济业务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会计通过应收、应付、预提、摊销、递延等账户处理手段,反映在资产与负债诸项目中。 国民经济活动也有实际资源流和货币流量方面。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比较侧重于经济活动实际流量的核算,因此它全面贯彻了权责发生制,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涉及的范围包括产出、消耗、收入、消费、投资诸方面。 由此看来,两种核算在记账基础上有着一致的选择——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对收入有不同的确认原则,因此两种核算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前提并不相同。如果确认收入有三种试点选择及生产完成、销售完成和收回贷款,那么两种核算只是在否定第三种选择上取得了一致。国民经济核算是在生产层次上贯彻权责发生制,而会计核算则主要是在销售层次上贯彻这一原则。 (二)配比原则 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利润)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从经济性质上应有因果关系,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实践上的一致性,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收益期的收入相配比。 国民经济核算在计算一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当期净成果——增加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时,强调要保证中间消耗与总产出相配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和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也是配比原则的应用。但是由于总产出与收入概念的差异,配比原则在此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这是两种核算配比原则的基本差异所在。 还须指出,会计关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是在历史成本(实际交易成本)原则下在资金层面上成立的,是当期收入的资金与所花费的资金的配比。它注重内容上的配比,却不重视收入与费用中内涵的价格是否一致。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规定,在计算增加值时,中间消耗同总产出一样,都应按照现期市场价格估算。因此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方法,是以经济意义上的配比为基础,不仅在所属时期、所含内容上,而且在价格上都体现了配比。两种核算在这一点上的差异,在计价原则的比较中可详细看出。 (三)计价原则 会计原则和国民经济核算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的核算,从而对资产及相关流量采用何种价格,两种核算都是为核算的关键问题。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价方式中,现行企业会计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即对资产根据其购入成本计价,不考虑资产的重置和变现价值;使用资产形成的经营费用也一起历史成本加以估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也十分符合企业会计从投资者角度核算资金及其收益的特点。但是这样核算的资产量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在当期的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总是以当期价格计算。显然,只有在币值基本稳定前提下,这种计价才有效而合理。为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持续变动(比如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时,如此处理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低估资产价值,另一方面因当期价格的收入与历史成本的费用向派别而高估受益,将持有资产产生的损益记入当期经营的利润并加以分配。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规定,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基本计价基础,在没有货币交易情况下,估价则根据指出的当期成本和可参照的市场价格做出。通常称此为机会成本原则,即按使用物品与服务是预料到的选择机会估算成本,而不管以前的购买价格是多少。这里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强调核算期当期而不是历史各时期的价格,二是强调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之所以采用了与企业会计不同的处理,主要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经济流量与存量的核算,不是单纯资金量的核算。一国国民财产是历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产品总和,而不是历期货币投资量的总和,它需要统一的价格作同度量因素来加以综合;同样,以当期总产出扣除中间消耗(本期或以往时期生产)计算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其前项与后项也应以同一时期的价格计价,以保证最终产品实物量与价格量的相互对应,使生产计量与分配、使用计量保持一致。 由于计价原则不同,造成了国民经济核算利用会计资料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有关资料不能直接汇集成企业部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不仅因为前者是个时期价格的混合量,还因为会计核算对在制品和制成品存货适宜生产成本计价的;第二,会计中有关销售和存货资料不能直接推导出企业总产出;第三,会计中有关生产费用的资料不能直接调整为中间消耗;第四,会计中的利润资料不能等同于国民经济核算的企业部门营业盈余,这是由第二和第三点决定的。由此以下,许多流量包括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四)划分收支性质原则 企业会计核算原则规定,应将支出区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受益性支出是指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应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反映;资本性支出是指与当期和以后时期收益有关的支出,应计列为当期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然后在本期和以后时期逐步计入费用。 依据收支性质加以划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了更广泛地体现和定义,一般将与当期收益有关的手指成为经常性收支,与资产有关的收支则成为资本性收支。这一原则要求,第一,在计算增加值过程中,中间消耗应仅限于与当期生产耗费相关,不能挤入与未来使其收益有关的支出或耗费;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要区分立足于增加值基础上所产生的经常性收支和与资产变动相联系的资本性收支。经常性收支涉及增加值的收入分配和消费、储蓄活动,它们不会影响支出者与收入者的资产负债变动;资本性收支包括实物投资、资本转移及金融交易活动,收支的发生会对交易双方的资产负债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两种核算关于划分收支性质原则上的一致性,无疑有利于资料的转换和应用。尽管在具体操作上还须作细致的研究,但它为进行一下资料的汇集转换奠定了基础:从企业收益分配资料到国民经济分配核算的各种收入流量,从企业资本收支资料到国民经济有关投资核算的各种流量。 (五)其它 谨慎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所特有的,它要求在核算中对一切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都应合理预计入账,而对可能取得的收入则不能提前入账。这一原则从根本上说是要保证对投资者提供比较稳健的信息,防止其产生任何偏于乐观的收益预期。显然这一原则与会计核算的目的紧密相连。国民经济核算没有功利性目的,无须体现谨慎原则,企业会计在谨慎原则下采用的特有核算方法如坏账准备金计提,存货计价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等,会影响国民经济核算对会计资料的应用,但这种影响不是根本性的。 另外,交易者分类原则和生产、收入、支出三方等价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特有的原则,对于以单个企业为核算对象的会计核算来说,这些原则是根本不必要的。 四、 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是借贷记账法。作为一种复式记账法,它要求分项目建立T型账户,每一账户都分为借贷双方,分别记录与以账户有关的增加、减少及期末余额;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将以相等的数额分别计入至少两个对应账户的借贷方。 国民经济核算也采用了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但由于宏观核算的特殊性,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与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会计,主要差别在于: 第一,企业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账户要严格区分其性质,不同性质的账户借与贷有不同的增减含义。国民经济核算在大部分情况下(除国际收支表)均采用简单的复式记账,对每一账户的左右两方直接标以支出与收入、使用与来源、资产与负债表,每一项经济交易只要同时计入一个账户的收入(来源)方和另一个账户的支出(使用)方即可。 第二,任何一笔经济交易都涉及交易双方,同时引起实际资源和资金的相向流动。以复式方式描述这一交易,即可以用甲方放弃实际资源,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或甲方取得资金、乙方放弃资金)来表示,也可用乙方取得实际资源放弃资金(或甲方取得资金放弃实际资源)来表示。企业会计核算始终以本企业为立足点,即站在交易的一方来描述企业与外部间的交易。国民经济核算在描述各交易主体 (部门)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包括了经济交易的双方,是从两方分别描述的,因此在账户记录上表现为四式记账,即从甲、乙双方分别做复式记录。 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意味着国民经济账户有着基本一致的结构和平衡关系,从而为资料的利用转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交易者分类原则和四式记账法这些特殊性,从交易一方描述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不一定完全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从交易双方所做的描述。如果能对企业会计核算资料按照交易对方的性质加以区分,那么 融无疑会大大提高资料的可利用性。如投入资本和负债按照资金所有者的性质, 资方式分组,产品销售按照购买者性质分组,不仅有助于正确记录企业部门的经济交易,还可为其他部门(企业部门对应方)的记录提供参考材料。 综上所述,由核算对象和目的所决定,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在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国民经济核算要利用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转换有关概念的内涵,尤其要将建立在销售基础上的一系列概念调整为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转换。如何实现上述转换,需进一步研究和在实践中摸索。 值得注意的事,会计核算模式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以往几百年间,它形成了一套较为严谨并得到了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然而近几十年来,经济现实的变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使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如出现了增值会计、通货膨胀会计等。会计的新发展使得它和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更加接近了。如增值会计注重反映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并对企业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关系做了重新认识;通货膨胀会计则着重反映国民经济状况对企业核算带来的影响,强调以现期成本作为估算资产、确定受益的估价基础。随着增值会计的出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开始由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配比向生产收入与中间性消耗的配比扩展,等等。这些核算思路和内容,较之传统会计,要更加接近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我国推行的新会计核算制度仍然是国际传统会计方法。因此,我们在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关系时,既要着眼于现行会计核算模式,又必须注意会计制度的新发展。 6. 浅谈对收入初次分配核算的理解。 (一)收入形成帐户核算 1(收入形成帐户的核算内容、结构 2(帐户中的主要指标: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编制收入形成帐户 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这一章是在生产核算的基础上,在生产收入形成的基础上,对收入进行的分配和使用。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收入形成帐户,一个收入使用帐户,以及相关的概念、原则及帐户的编制。 收入初次分配核算包括两个层次,即收入形成核算和原始收入核算。 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即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三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收入形成帐户是直接与生产相关联的的分配帐户,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帐户中的主要指标包括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增加值的构成。也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三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营业盈余是收入形成帐户的平衡项,等于增加值减应付劳动者的报酬及应付生产 税净额。对居民部门,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无法明确区分,故其平衡项称为混合收入。要在此基础上编制编制收入形成帐户 (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核算 1(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核算内容、结构 2(帐户中的主要指标: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原始收入 编制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是收入形成帐户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混合收入)。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从各部门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获取的生产性收入,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初次分配的结果。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基本结构见教材。帐户中的主要指标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外,有财产收入和原始收入。 财产收入是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要注意教材上对财产收入的分类。原始收入是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平衡项目,也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原始收入也有总额和净额之分。从整个初次分配过程看,一部门原始收入是该部门增加值加减所有初次分配收支的结果。注意区分不同部门原始收入的构成,要会编制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7. 浅谈对收入再分配核算和帐户的理解。 (一)收入再分配核算 1(收入再分配的概念 2(转移收支的概念和分类 3(经常转移的种类 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转移收支进一步在部门和部门之间内部所做的分配。转移收支的确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转移收支的概念和分类,转移有经常转移与资本转移,转移的形式有现金转移与实物转移。收入再分配中各项转移指经常转移,而资本转移则与投资相关,不构成再分配内容。因此,在复习中要理解有关经常转移的具体内容。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三大类。 (二)收入再分配帐户 1(收入再分配帐户核算内容、结构 2(帐户中的主要指标:经常转移收入与支出、可支配收入 编制收入再分配帐户 收入再分配帐户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收入再分配帐户的初始流量是各部门的原始收入。帐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收入再分配帐户的基本形式可见教材。帐户中的主要指标有经常转移收入与支出,含现期所得税、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及其他经常转移,另外就是可支配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编制收入再分配帐户。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自国外转移收入-对国外转移支出 在生产阶段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在收入分配阶段主要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量指标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我们用如果把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加总就得到一个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原始收入也称国民总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民可支配收入是在国民原始收入基础上再分配的结果。 收入使用核算的理解。 8.浅谈对 (一)收入使用核算和消费概念 1(消费及最终消费的定义 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 2(居民消费支出核算 3(公共消费支出核算 在收入使用核算内容中,首先是收入使用核算和消费概念,要求理解消费及最终消费的定义、最终消费支出与实际最终消费的不同。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指人们使用货物和服务来满足生活需要的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最终消费支出是指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国民经济核算是核算最终消费支出。 在居民消费支出核算中,注意居民消费支出的内容、居民消费支出的分类和核算原则。 在公共消费支出核算中,公共消费支出的组成、分类及核算方法。 (二)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编制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 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的基本形式。以可支配收入为基础,记录各部门的可支配收最终消费支出及储蓄,是与收入再分配帐户相衔接的帐户。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的平衡项是储蓄,是用于消费的节余,是进行投资活动的基本资金来源。也就是下面资本形成帐户的初始流量。 9.浅谈对收入使用结构分析的理解。 可支配收入的使用首先是消费,消费剩余形成储蓄。为反映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总体结构,可依据国民可支配收入计算消费率和储蓄率,计算公式为: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储蓄率= 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式中的国民可支配收入可以用总额,也可以用净额,但应注意储蓄总额或净额与之相配合。 消费与储蓄的比例从根本上看就是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关系,它极大地影响了一国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保持一定量的储蓄对于完成投资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至关重要,但如果不顾客观可能,过分强调储蓄,则可能影响人们当期消费水平。所以确定合理的消费率或储蓄率,是宏观经济管理中很重要的比例关系。 10.浅谈对资本形成核算的理解。 (一)非金融资产概念和分类: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的区别;生产资产的种类:固定资产、存货、贵重物品;区别固定资产和库存的标志。 经济资产,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被称为经济资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因为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的资产。经济资产必须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非金融资产特别是前者是一国经济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产生金融资产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常做为生产资料,是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 非金融资产分类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生产资产和非生 产资产两类。 对非金融资产分类的掌握要注意区分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的区分标志不是资产的具体形态和用途,而是看其是否是人类劳动的直接成果以及是否可以复制。 生产资产可进一步区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类,其中固定资产和存货是生产者为生产目的持有的资产,贵重物品只是作为价值媚存手段持有的货物,如贵金属、珠宝、艺术品等,核算上以前二者为主。 (二)资本帐户概念及其使用;资本帐户的基本表式。 资本帐户是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理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的帐户,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反映非金融投资情况。 资本形成的核算列在帐户的左边。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理生产资产的行为。所谓获得,包括购入、自己生产、接受赠予等形式,处理则包括出售、报废、磨损等形式,在核算上,资本形成就是各单位当期获得减处理的净获得,具体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库存变化和贵重物品净获得三个项目。 资本形成的特性。 (1)资本形成不同于消费 (2)资本形成不同于中间消耗。 (3)资本形成的实物构成与非金融资产构成是一致的,二者在核算范围和分类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各大类内部的详细分类也是一致的。 (4)从宏观上看,资本形成是国内最终使用的组成部分,将资本形成总量与消费总量相加总,可得国内当期最终使用量;再与当期净出口相加,即可求得当期国内最终产出量即国内生产总值。 帐户右方记录有关资本筹集的各项目,包括总储蓄和资本转移,体现了一国或一部门所拥有净值在当期交易中的变动量。 总储蓄概念的理解 资本转移的内容:(l)资本税缴纳。(2)政府对各机构单位或国外拨付的用于这些单位获取固定资产的款项和实物。(3)其他资本转移,包括捐赠、巨额赠予如遗产、国际间经债权人和债务人协议取消的债务等等。 双方相减形成净贷出(+)/净借入(-),作为平衡项记录在帐户左方。 应用:资本帐户的基本结构、编制及分析 11.浅谈对金融交易核算的理解。 (一)金融资产的概念。金融交易及其特点。金融交易核算的原则。金融交易内容的核算。 金融资产是由各机构单位及国外之间的各种金融交易累积形成的。一般来说,金融资产与负债具有对称性,即在同一金融项目下,一方的金融资产必然对应另一方的负债,这样从总体上看,所谓资产和负债只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只有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属于例外,它们不存在对应的负债。 金融资产分类:(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货币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证券(4)贷款(5)股票和其他产权(6)保险专门准备金(7)其他应收应付款项 金融交易及其特点:金融交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金融帐户基本结构。 金融帐户:是记录所有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和机构单位与国外之间由金融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的帐户。 金融帐户的左、右方项目按金融手段做相同排列。金融资产净获得减去负债净发生之差额作为资金净贷出(+)/净借入(-)记在帐户的右方,使帐户两方保持平衡。 金融帐户表式:金融帐户的左右方项目分别按金融资产类型依次做相同排列。其左方记录由交易获得和处置的金融资产净额,右方记录由交易发生和清偿的负债净额,金融资产净获得减去负债净发生之差额作为资金净贷出(十)/净借 一)记在帐户右方,使帐户两方保持平衡。获得金融资产意味着出借(或贷出)入( 资金,发生负债意味着借入资金,因此金融资产净获得与负债净发生之正差额表示当期净贷出,即最终流出的资金量;负差额表示净借入,即最终流入的资金量。该项净差额与资本帐户的平衡项数值相等,但记录的方向相反。 金融帐户的作用。反映金融市场状况;解释非金融投资的资金余缺。 12.浅谈对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理论的理解。 (一)国民资产负债存量核算和资产负债流量核算 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关系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包括资产负债的存量核算和资产负债变动的流量核算。国民资产负债存量核算是指对国家(或地区、部门)或企业在一定时点上(通常为期初或期末)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有形资产、金融资产负债和其他资产的核算。资产负债流量核算是指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的核算,也就是为积累而引起资产负债变动的核算。 (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原理 期初资产(负债),期内投资(举债)重估价和其它调整,期末资产(负债) (三)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基本概念及分类(经济性质相同。依据)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基本概念及分类(经济性质相同。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即将经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资产负债归为一类。以便掌握国家(或部门)拥有各类资产负债的水平。 13.浅谈对资产负债核算与调整的理解。 (一)资产负债核算原则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原则和方法 对资产负债核算的估价是指对各类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价值计量,包括对各类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与负债的估价。 资产负债估价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资产负债进行估价或重估价的方法 (二)资产负债核算调整,资产负债变动核算 资产数量其它变化核算 重估价核算 14.浅谈对资产负债账户与资产负债表的理解。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包括对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期初、期末所拥有资产负债存量状况的核算,以及该时期内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引起资产负债变化情况流量的核算。 资产负债存量状况的核算—— 期初、期末资产负债表(或帐户) 资产负债变化情况流量的核算—— 资产负债变化表(或资产负债变化帐户包括资本帐户、金融帐户和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帐户与重估价帐户) 它主要反映期初与期末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变化。这就将资产负债的存量与流量的积累核算联系起来,便于进行系统的研究。 资产负债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拥有的资产或承担的债务进行的核算。资产负债表是用来反映一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产与负债的平衡表。它由机构部门和资产负债项目纵横交叉而组成。 15.浅谈对对外经济核算理论的理解。 一国国 在对外经济核算理论中,有几个基本概念: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民经济由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组成。常住单位是按照一单位的经济利益中心所在来定义的,即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原则),则称之为我国的常住单位。非常住单位是指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又不属于常住单位的哪些单位。 国外概念。国外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专门用语,是对应特定国家而存在的概念,它指与该国发生联系但又不属于该国范围的所有交易者。 对外交易概念。它是指国内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的交易,或者说是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交易。 16.浅谈对国际收支平衡表概念及编制的理解。 国际收支概念。一国国际收支是指该国的对外外汇资金收支,人们通常将此称为狭义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广义概念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由各种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收入和支付,既包括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往来,也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往来;既包括国际间的交换行为,也包括那些单方面转移及其他诸如黄金货币化、特别提款权分配与取消、债权债务再分类等行为,它们被统称为对外交易。 国际收支平衡表,先要明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念,然后是理解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表式(包括经常项目等四大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中要理解借、贷方记录的内容 。可以看教材中有关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和举例。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收支的系统记录。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大部分组成。资本项目又被区分为资本往来项目和储备资产增减变动项目,同时考虑到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又特别 设立了"错误与遗漏"项目,因此,一般讲,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内容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错误与遗漏、储备资产变动额四个组成部分。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运用会计借贷记帐原理编制。表中每一项目都分为借贷两方,分别记录本项目的国际支出和收入。其中借方记录支出性经济行为,包括实际资源增加(如进口)、金融资产增加(如购买国外证券,即证券投资)和负债减少(如归还借款)。贷方记录收入性经济行为,包括实际资源减少(如出口)、金融资产减少(如出售所持国外证券)和负债增加(如对外发行证券)。 国外帐户的特点、国外帐户核算内容。 国外帐户核算内容。国外帐户的具体核算内容设置与前面讲的国内帐户的设置是一样的,只是国外帐户是立足于国外来反映一国对外交易状况的,帐户的来源方和使用方与国内帐户相反。在货物与劳务对外帐户中,注意货物进出口的核算范围和计价。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帐户的区别。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帐户的比较 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帐户是密切关联相互结合的。一般各国总是先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然后将其纳入国外帐户体系。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在核算层次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帐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帐户、原始收人和经常转移对外帐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帐户中资本帐户、金融帐户也是基本对应的。 但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外帐户。除了前者立足国内编制;后者立足国外编制外,差别还存在于以下两方面 17. 浅谈对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理解。 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目的。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特点。国民经济短期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从教材261页表9-1国民经济短期核算帐户中,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短期核算分分别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核算短期的国内生产总值。 18.浅谈对人口和劳动力核算的理解。 人口与劳动力核算,在人口总量统计时,统计人口总量时必须明确人口的统计时点、统计范围和统计的人口范畴。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的不同。在人口变动统计中,反映人口自然变动的总量指标。 劳动力核算的内容中,社会劳动者的概念及分类。明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范围,国际规定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标准。 19.浅谈对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的理解。 指数方法和应用中,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主要是综合指数。根据所选定的权重不同,就产生了各种指数方法。拉氏物量指数按基期价格加权。帕氏指数按报告期水平加权。 国民经济核算物价指数的内容。 包括投入产出物价指数、最终需求的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等,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反映国民经济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是比较综合全面的国民经济物价指数。它是用紧缩法编制的。 20.浅谈对人口核算包括内容的理解。 人口核算包括三部分内容: (1)人口总量统计。包括常住人口统计和现有人口统计。 (2)人口变动统计。包括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和人口机械(迁移)变动统计。 (3)人口构成统计。包括: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人口的经济构成;人口地区构成统计;人口的社会构成。
本文档为【11春季国民经济核算学习周期形成性考核05任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