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举报
开通vip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从70年代末以来至今的十余年中,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空前发展,新的研究资料,新 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特别是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的建立,每次音韵学研讨会上都有从不同角 度,用新的资料和方法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的论文发表,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的问题基本 得到了解决。 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利用。考古发掘迅速发展,出土资料相当丰富,铭文和简牍中的大批 通假字,为构拟古音,探索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资料。 周祖漠《汉代竹书和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1984),对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 从70年代末以来至今的十余年中,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空前发展,新的研究资料,新 的研究方法不断出现,特别是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的建立,每次音韵学研讨会上都有从不同角 度,用新的资料和方法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的论文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的问题基本 得到了解决。 考古资料的发现和利用。考古发掘迅速发展,出土资料相当丰富,铭文和简牍中的大批 通假字,为构拟古音,探索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新资料。 周祖漠《汉代竹书和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1984),对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所出土的竹书和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帛书中的七种材料,进行了爬梳整理,考订出古声类 有三组、七种复辅音声母:p1、m1、t1、s1、sm、kl、xm。 刘宝俊《〈秦汉帛书音系〉概述》(1986)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通假字进行了整理分 析,得出秦汉帛书音系有四种类型复声母:与边音*-1-构成的复辅音,以S-为前缀的复辅 音,*X-与鼻音构成的复辅音,鼻冠塞音声母。认为帛书音系的复声母正处在一个逐渐消失 衰亡的过程中。 古汉语联绵词的重新整理与研究。汉语古籍中的联绵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们认为 古汉语中的联绵词与复声母有某些联系,程瑶田的《果裸转语记》,王国维的《联绵字谱》 都触及复声母的问题,可惜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近年来对古汉语联绵词的重新整理与研 究,为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董为光《汉语“异声联绵词”初探》(1986)将“声母不同的联绵词”称为“异声联绵 词”,从“结构特征”、“语源联系”并同亲属语言比较进行研究,认为“异声联绵声母格式 是复辅音声母组合的继承和发展”。 曾运乾《古语声后考》(1986年何泽翰整理)对84条“古语声后”作了诠释。声后之说源于陆德明《释文》,曾文中列举的“声后”都属古来母字,是“国语复辅音之证。” 汉语方言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汉语方言调查的开展,各种方言资料的发表和各地方言志 的出版,为探索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由于现代汉语方言有无复声母的遗 迹,是上古有无复声母问题争论的焦点,于是汉语方言中可供探索研究复声母的资料更显得 珍贵。 赵秉璇《晋中话‘嵌l词’汇释》(1979),记录并诠释山西晋语中的“嵌1词”88条, 以后又补遗增加到102条(1989)。由于这一类词的第2个音节都是边音作声母,被认为是 古有后置辅音为边音的复声母遗迹,该文发表以来为许多研究复声母的论著所引用。 董树人《晋中话‘嵌1词’与北京话对应词的比较》(1983),列举北京话中的“嵌1词”34条,反映了由上古汉语复声母的双音节词衍变而来的“嵌l”连绵词在两个不同的方言中的不同语音表现形式。 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1980)中所列举的“分音词”,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切 脚词”》(1982),栗治国《伊盟方言的“分音词”》(1991)等,也都是由方言探索古代汉语 复声母的珍贵资料。此外,赵秉璇《太原方言里的反语骈词》(1984)、《晋中话反语骈词集释》(1990),研究山西晋语中的“嵌l词”与其相对应的音义相合的单音词的关系,也为研 究上古汉语复声母提供了资料。 汉字谐声系统研究的新发展。利用汉字谐声交替的现象研究上古汉语的复声母,始于艾 约瑟、高本汉,但有的学者认为“汉字谐声系统里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岑麒祥1958),“谐声偏旁在声母方面变化多端”(王力1957),这样用谐声交替来构拟复声母较为困难。但近 年来学者们在拟测复声母时不是孤立地运用汉字的谐声交替现象,而是与其它资料结合起来 进行研究,理顺了“非常复杂”“变化多端”的汉字谐声系统。 喻世长《用谐声关系拟测上古声母系统》(1984),“借助《切韵》读音,研究古代谐声 字中主谐字和被谐字之间”“语音的相似和差异”,找出“声母互谐关系,”拟测出了“第一 类复辅音十二个,按其结构性质分为XM、MP、PL、ML四个类型”。“第二类复辅音二十一个, 按其结构性质分为ST、SD(包括SN、SL),ZT、ZD四个类型。” 雅洪托夫《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1986叶蜚声等译),利用汉字的谐声交替现象, 结合切韵音系的等呼,并与同系属语言进行比较,构拟了“任何辅音与其后的l的组合,”指出“二等字中有l音”、“所有的中古二等字在上古都有带l的复辅音声母”。同时利用“清擦音和响辅音的交替”,构拟了“S与其后的响辅音组合。” 汉语同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汉语与同系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是音韵学研究方法的 更新,成为发展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的—条大路。马学良指出:“汉藏语系语言,对于研究 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有重要的证发作用,”“对古汉语声母的拟测,参照亲属语言也是有启发 的。”(1983)严学窘更进一步指出:“从现代汉语方言和有亲属关系的汉藏语系各语言的比 较,”“以完成上古、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并创拟原始汉语”(1980)。 邢公畹《原始汉台语复辅音声母的演替系列》(1980),根据李方桂《汉台语考》的资料, “扩而充之”,构拟出汉语和侗台语带1复辅音声母的同源词演替系列两种型式。 邓方贵、盘承乾《从瑶语论证上古汉语复辅音问题》(1984),根据广西全州瑶语标敏方 言的复辅音声母pl、phl、bl和K1、Khl、gl与汉语的一部分帮、滂、並和见、溪、群以及 澄母进行比较研究,证明了“汉语和瑶语一样,古时候都存在辅复音声母”,很有说服力。 郑张尚芳《上古音构拟小议》(1984)根据苗语的材料,构拟了一套上古汉语鼻流音声 母:mh抚、nh帑、rh宠、1h胎等,还有前面带s-、h- 冠音的各一套。 赵秉璇《太原方言里的复辅音遗迹》(1986)、《汉语、瑶语复辅音同源例证》(1987)、《林浯堂〈古有复辅音说〉‘俗语’今证》(1989)、《陈独秀〈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今 证》(1991),以山西晋语太原方言反语骈词中的双音节l词,与瑶语标敏方言复声母词的同 源对应比较,论述了上古汉语塞音边音复声母k1、t1、p1的存在。 潘悟云《汉藏语历史比较中的几个声母问题》(1987),以汉语、藏浯比较研究(兼及其 它汉藏语系语言)54例,讨论了汉语、藏语同源的*Cl和C-1-两种类型的复辅音声母。 曹翠云《苗语和汉语语音变化的共同点》(1991),发现汉语和苗瑶语交错使用一个复辅 音,并据此论述了汉语和苗瑶语相对应的复辅音声母kl、t1等。同时还发现古明母在闽语 某些方言中m-与b-交替使用,连系苗语湘西和川滇方言,论述了上古汉语的鼻冠浊塞复声 母。 从外族语言的汉语借词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尚玉河《‘风曰缆孛’和上古汉语复辅音 声母的存在》(1981),从朝鲜语中的汉语借词论证了上古汉语中有复声母,并论及了它们的 四种演变方式。 个别词语复声母形式的研究。张永言《语源札记三则》(1983),论证了“貔”这个词的声母当原为p1/p‘l,念作p-/p‘-或l乃是后来复辅音离散的结果。”同时还论证了“‘焚 轮’和‘穨’是所谓一语之转:声母为b‘l>d‘-”。 李格非《释‘ ’‘棘’》(1984)以卜富的资料说明上古“ ”、“棘”同音,“见、来两母替代,”“源于复辅音(K1)”。 严学窘、尉迟治平《说“有”“无”》(1985),以丰富的资料从语音、语义和文字诸方面, 对汉语“有”“无”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有”“无”的语源构拟为三合复辅音声母。 个别古声母来源于复声母的研究。杨剑桥《论端、知、照三系声母的上古来源》(1986),以汉字谐声关系、汉藏语系比较、现代汉语方言,论证了中古汉语照三系来源于复辅音声母 *Klj、*K‘j、*glj-,而端、知系也有一部分来源*Kl、*K‘1、*gl-。 潘悟云《中古汉语擦音的上古来源》(1990),运用谐声关系、古文异读、汉藏比较等方 法构拟了中古擦音声母心、邪、书、船、山、晓六母来源于上古汉语的三合或四合复辅音声 母。 个别类型复辅音声母的研究。张永言《关于上古汉语的送气流音声母》(1984),以汉字的谐声关系为主,辅之以古书异文,古字通假,为上古汉语构拟了一套送气流音声母[mh]、[nh]、[1h]等。 严学窘、尉迟治平《汉语“鼻一塞”复辅音声母的模式及其流变》(1986),以汉语古代典籍中的异文、读若、直音、又音、联绵词同《说文》谐声对照,并联系域外对音和汉语方 言,以大量的丰富的材料,论证了上古汉语中存在的鼻一塞复辅音声母,其结构形式为N-D,即鼻冠音和同部位的浊塞音组成。 张世禄、杨剑桥《论上古带r复辅音声母》(1978),从汉字谐声系统和汉藏系语言比较, 论证了上古汉语带r复声母的各种组合类型,以及它们的四种演变规律。 笪远毅《古汉语复辅音声母[ml-]考》(1978),从声训、代语(方言之间的同义词)、异 名、谐声、又音、传说及亲属语言等方面,论证并构拟了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ml-]。此外,作者还有用同样方法进行研究的《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kl-]考》(1988)。 郑张尚芳《上古汉语的S-头》(1990),以汉字的通假、异读、转注及谐声,结合汉藏 语比较,构拟了S-为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15种,同时还构拟了以h-为前置辅音复辅音声母6种。 上古汉语复声母体系的构拟。严学窘《原始汉语复声母类型的痕迹》(981),从《说文》谐声、古籍联绵词对比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语言同类型的模式,以及《集韵》的又音和大量 的“转注”,构拟了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全部框架,二合复声母八组,三合复声母六组, 四合复声母一组。作者在《周秦古音结构体系》(1984)中将其具体化。 席嘉《〈上古音研究〉索引》(1989),将李方桂《上古音研究》构拟上古音的例字,按 笔划顺序排列整理出来,文后还有整理出来的《上古音研究》声母演变表,从中可以看出李 氏构拟上古汉语复声母的全部面貌。 音韵学专著中的评述。1979年以来,出版了不少音韵学专著,在这些通论性的著作中, 大都对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作了较为客观的评述。有三种情况:(一)认为上古汉语确有复 辅音声母,但尚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方孝岳(1979),邵荣芬!(1979),李思敬(1985),李新魁(1986),李葆瑞(1988),严学窘(1990)。(二)作为一桩悬案存疑。如任铭善(1984)。(三)否认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存在,主要依据是现代汉语方言中没有复声母的基础(痕 迹)。如王力(1985)等。 此外,在一些概述音韵学研究的论文中,也提到了上古汉语复声母的研究。如李新魁 (1980),张世禄(1981),崇冈(1982),严学窘(1980、1986、1990),吴文祺(1982、1983), 冯蒸(1987),唐作藩、杨耐思(1989)。都当作一个问题,专门进行了评述,并指出是音韵 学研究的攻坚任务。 关于上古汉语是否有复辅音声母的辩论。任何学术都是在争鸣、辩论中成长发展的,关 于上古汉语复声母的假设也是这样。假设是通向真理的桥梁,真理愈辩愈明,这已成为学术 发展的通例。上古汉语复声母问题是在争鸣、辩论中发展完善的。1980年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首次(武汉)学术讨论会上专门进行讨论,两种意见展开争论;1988年第5次(桑植)年会上又有过交锋。通过争论促进了上古音研究。讨论后有关争论的或主张有复辅音声母的 论著发表了不少。 对上古汉语复声母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对整个复声母的存在提出异 议,有的则是针对某一构拟材料提出质疑。这些都推动了复声母研究的发展。经过十余年的 研究,有些问题已经解决,有的正在解决中。 王健庵《“来纽”源于“重言”说——兼论带l的复声母问题》(1979),认为“这种带l的复声母(或称复辅音)的假说,一直没有得到大家承认,只能作为一个待考的问题留到 今天。”主要理由是“这种复声母假说,不仅不能圆满解释‘来纽’跟许多不同‘纽’的字 的纠葛,而且也不合汉语的习惯和历史事实。” 徐通锵《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l词’》(1981),认为“上古究竟有没有带[1]的复辅音,本身就是一个疑案,”“嵌1词”不是上古带[1]的复辅音的遗迹。主要理由是:找不到与“嵌1词”相应的单音节语素和某些“来”母字有谐声关系。 刘又辛《古汉语复辅音说质疑》(1984),从三方面来质疑:关于方言资料,认为“如果 上古音果然有复辅音声母存在,那么在汉语方言中不可能消失的这样干净”,所以“从汉语 方言材料看来,很难从这方面说明上古复辅音的存在。关于亲属语言证据,认为“根本原因 是由于汉语跟亲属语言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很不容易找到成批的、可靠的对应材料来做 历史比较研究。关于谐声声符,认为“这一类谐声声符有一大批,如果按照复辅音说的原则 办理,就得把这些声母拟为kml-、kbsl-之类复音群。但是这样一来,不是脱离汉语的实际 情况更远了吗?” 王力《汉语语音史》(1985),认为“从谐声系统看,似乎有复辅音,但是,现代汉语为 什么没有复辅音的痕迹。”指出“高本汉所承认的谐声偏旁,应拟测为复辅音,而高氏撇开 不讲的„„不胜枚举。上古音的声母系统,能这样杂乱无章吗?所以我不能接受高本汉上古 复辅音的拟测。” 张生汉《反语骈词与复辅音》(1989),认为反语骈词不是上古汉语单音词里复辅音声母 简化的结果。主要理由是反语骈词中与双音词相对应的单音词,在《说文》的谐声字中没有 反映出来。 这一阶段,中国大陆的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方兴未艾;台港地区和海外的研究也有了 重大发展。 在这个阶段台湾方面的复声母研究主要是竺家宁的一连串论文,从1981—1991年共有15篇相关的文章。下面分别介绍其主要几篇的观点。 竺家宁《古汉语复声母研究》(1981)为760页的专著,开头先叙述过去的研究情形, 包括了中西学者的贡献。其次讨论了复声母研究的依据和音值拟订的基础。然后把上古复声 母分成四大类型:带1(r)的,带S-的,带喉塞音的、带舌尖塞音的。最后描述了复声母 的结构与系统,并探讨其演化与消失。《经典释文与复声母》(1985)探索了《经典释文》音切中所遗留的复声母痕迹。《说文音训所反映的复声母》(1991)由《说文》音训资料中观察复声母的情形。对于西方学者复声母研究的评介方面,竺氏有《蒲立本复声母学说评述》 (1986)、《白保罗复声母学说评述》(1970)两篇,以及《释名复声母研究》(1979)、《反映在汉语里的汉藏S-复声母》(1991)两篇译著。开拓了这方面研究的视野。至于《上古汉语 带舌尖塞音的复声母》(1984)、《上古汉语带舌尖流音的复声母》(1984)、《上古汉语带喉塞音的复声母》(1983)、《上古汉语“塞音+流音”的复声母》(1990)诸篇都是在《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修正和补充。 其他有关复声母研究的学者还包括: 金钟赞《高本汉复声母拟音法之商榷》(1989)为19l页之专著,他反对复声母中浊音先消失的观点,认为除带r、1的以外,复声母的消失乃受元音之影响,与元音距离远的辅 音,不论清浊,必先消失。 梅祖麟《之、其同源说及其相关的几个上古声母问题》(1989)认为上古有krj-复声母,后来循两种途径变成Trj-(>Tj-)和kj-两种声母。Krj-转为Tj-的时代约在五六世纪时。“之” “其” 两字为同源词,皆来自 型式。 梅祖麟《上古汉语S-前缀的构词功用》(1986)认为汉语的S-词头有使动化与名谓化两种功能,与藏语相同。例如“顺d-:驯sd-/z”为使动化,“帚t-:掃st-”为名谓化。此外,也有方向化的功能,例如“聽th-:聖sth-。” 云惟利《从新造形声字说到复音声母问题》(1991)从《宋元以来简字谱》中的一千多 个俗体字分析,认为其中形声字与声符的语音关系未必相合,因而推论上古也有方言,形声 字所从的声旁不同音是很自然的。因此,依据形声字探索复声母未必合适。 海外地区研究复声母的专著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杨福绵《原始汉语的双唇音词头》拟订了p-、p‘-、b‘、mb四种双唇音词头,并分别 说明了它们的词头功能。引据的资料包含形声宇、联绵词、同源词、现代方言、同族语言。 包拟古《上古汉语1、r介音的证据》(1979)第一节论二等字的r介音,证明相对应的藏文也是带r的。第二节论带I的复声母,如K1、P1之类。第三节论Kr-、与K1的合并。第四节论上古的l-声母。第五节论K-I-复声母演化为中古t-的情况。第六节论p-l-复声母演化为中古t-的情形。 白保罗《上古汉语词头s-与藏缅语、卡伦语的对应》(1981)探索了汉藏各语言的S-词头的功能,并为上古汉语拟订了SK/t-、Sg/i-、SK‘/t‘-、Sg‘/d‘-等类型的复声母。白氏另一篇论文《上古汉语的声母》除了S-词头外,也讨论了r-、m-b-、g-、d-以及喉塞音词头。此外,还拟订了几种带s-和带喉塞音的三合复声母。 沙加尔《藏缅语*MLIY的汉语同源词》(1985)考订了“里”字以及从里得声的一群字 的声母关系,认为和藏缅语的“mliy”一词(土地、乡里之义)同源。 根据我们迄今所掌握的资料所做出的统计,自艾约瑟提出汉语古有复声母的假设以来, 共发表研究上古汉语复声母的论文190余篇,其中包括附论50余篇,否定观点的l0余篇。将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中外著名学者都对上古汉语复声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丰富了 汉语上古音研究的内容,也推动了古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发展,中外学者同力合作,在汉语音 韵学研究史上写出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档为【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综述(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6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