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修辞_逻辑_认知_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修辞_逻辑_认知_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举报
开通vip

修辞_逻辑_认知_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收稿日期:2010 - 04 - 27 基金项目: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认知叙事学理论与实践研究”(08K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唐伟胜 (1969 -) ,男,重庆开县人,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 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叙事理论与叙事批评和现当代美国文学。 修辞、逻辑、认知: 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唐伟胜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 要:由于研究目的各异,修辞叙事理论...

修辞_逻辑_认知_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收稿日期:2010 - 04 - 27 基金项目: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项目“认知叙事学理论与实践研究”(08K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唐伟胜 (1969 -) ,男,重庆开县人,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 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叙事理论与叙事批评和现当代美国文学。 修辞、逻辑、认知: 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唐伟胜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 要:由于研究目的各异,修辞叙事理论、可然世界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对阅读过程的描述的侧重点有明显区别。 修辞叙事理论中的读者涵盖“叙事读者”、与隐含作者交流的“作者的读者”和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实际的读者”,修辞 叙事学强调研究这 3 种“读者位置”与叙事的交流方式和相互作用。可然世界理论认为叙事是读者建构的可然世界,读者 进入这个世界,就像进入一场游戏,用其中的游戏规则来确定叙事世界中的逻辑真值。文本世界理论认为读者阅读叙事的 过程是一个“指示投射和转移”的过程,即把指示中心投射、转移到叙事中不同的人或物上。修辞叙事理论解决的是读者 与叙事的修辞交流问题,可然世界理论解决的是读者如何确定叙事世界逻辑真值的问题,而文本世界理论解决的是读者对 叙事世界的认知过程问题。 关键词:阅读过程;修辞叙事理论;可然世界理论;文本世界理论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11)04-0091-05 0. 引言 众所周知,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关注叙事成分 及其在叙事结构中的功能,而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无论是修辞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还是认知叙 事学,都十分强调语境和读者在叙事中的作用。虽 然这一论断从整体上看准确无误,但我们常常忽略 了后经典叙事学各分支强调的读者和语境的侧重点 各有不同。正如笔者在下文即将论述的那样,修辞 叙事学中的读者是一个综合体,涵盖处于文本内的 “叙事读者”、与隐含作者交流的“作者的读者”和 文本外处于具体历史语境中的 “实际的读者”,而 且修辞叙事学强调这 3 个读者位置的相互作用。女 性主义叙事学强调的是读者的性别取向,着重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不同性别的读者如何对叙事做出不同反应,以及叙 事结构如何建构读者的性别身份。(Lanser,1995:85 - 94)而申丹教授则认为,认知叙事学中的 “读 者”不是指具体历史语境中的读者,而是指 “文类 读者”,“语境”亦非具体历史语境,而是超越读者 社会身份的“叙事语境”。(2004:1 - 8)正是基于对 后经典叙事学不同分支中的读者和语境的这一认 识,笔者曾提出,修辞叙事学和女性主义叙事学是 对经典叙事学的借鉴和应用,认知叙事学则是对经 典叙事学的超越。(唐伟胜,2008a:74 - 81)由于考虑 读者的作用,后经典叙事学无一例外都强调研究读 者的叙事阅读过程。本文辨析叙事阅读过程的 3 种 不同研究模式,即修辞叙事学中的 “阅读位置” (reading position)理论、可然世界理论中的 “游戏 理论”(game theory)和文本世界理论中的 “指示 转移理论”(deictic shift theory) ,试图厘清各种理 论模式的异同点及其适用性。 1. 修辞叙事理论:阅读位置理论 “阅读位置”概念是彼得·拉比诺维奇 (Peter Rabinowitz)于 1977 年首次提出的。他区分了读者 的 3 个阅读位置,即 “叙事的读者”(narrative au- dience)、“作者的读者”(authorial audience)和 “实际的读者”(actual audience)。(1977:121 - 141) 这种分类后来被维恩·布斯 (Wayne C. Booth)和 詹姆斯·费伦 (James Phelan)借鉴和发挥,成为 修辞叙事理论的一个基础概念。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针对新批评等形式批评中 第 34 卷 第 4 期 2011 年 7 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91· 存在的问题,不少评论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文本的 阅读和阐释过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读者理论,拉 比诺维奇提出了一种新的读者划分方式,区分文本 读者“同时”扮演的 3 种角色。第一种是 “实际的 读者”(指有血有肉的文本读者) ,这是书商最为关 心的读者,然而也是作者最难把握的读者,他们之 间存在着包括阶级、性别、种族、个性、教育、文 化和历史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然而,虽然作者无 法确知“实际的读者”的情况,但作者动笔之前, 又不得不对读者的信仰、知识以及对各种常规的熟 悉程度做出假设,因此,作者被迫猜测,并按照某 种修辞意图为自己假想一些相对具体的读者,拉比 诺维奇将这种假想读者称为 “作者的读者”。艺术 手段的选择均基于作者 (有意或无意地)对读者做 出的假设,从某种程度上讲,作品的成功取决于这 些假设的合理性以及“实际的读者和作者的读者之 间的重合度”。(Rabinowitz,1987:21 - 22) 拉比诺维奇进一步论证道,小说叙事具有模仿 性质,是对非自身的外物进行模仿,因此小说的美 学体验存在于两个层面:作品本身及作品所模仿的 世界。模仿层面让读者认为小说世界是 “真实”存 在的,而作品本身又让读者意识到小说世界都是虚 构的,也就是说,恰当的阅读应将作品中的事件视 为“真的”,同时又不得将它们视为 “真的”。为了 解决这一矛盾,他在“真实的读者”和“作者的读 者”之外引入了第三个术语,即 “叙事的读者”, 将其定义为 “作品中叙事者讲述故事的对象”,但 又将其与普林斯的 “受述者”(narratee)区别开 来,认为后者往往被读者视为一种文本中的存在, 居于叙事者和读者之间,而“叙事的读者”只是文 本迫使读者扮演的一种角色。为了使阅读能够顺利 进行下去,“叙事的读者”往往需要假装相信故事 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拉比诺维奇的读者位置分类直接启发了布斯, 促使后者的批评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在 《小说修 辞学》“后记”中,布斯对拉比诺维奇的读者分类 大加赞赏 (Booth,1983:435),并借鉴他的方法提出 了自己的阅读理论 (Booth,1994:427)。布斯的学 生、当代修辞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将叙事阅读 看成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涉及读者的知识、情感、 意识形态和伦理等方面。他利用拉比诺维奇的读者 位置概念,将读者与叙事的交流 (即阅读过程)分 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作者的读者”的阅读,第 二步是“实际的读者”和 “作者的读者”的对话。 在费伦看来,叙事修辞阅读的这两个步骤并非泾渭 分明,而是相互影响的。在 《作为修辞的叙事》 中,费伦指出:“不同文化经历的读者在信仰、希 望、恐惧、偏见和知识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 导致我们从叙事细节中推断出不同的 ‘作者的读 者’和‘叙事的读者’”。(Phelan,1996:147)换句 话说,费伦的叙事修辞理论承认 “实际的读者”会 对“作者的读者”位置产生影响。比如在分析康拉 德的小说《秘密分享者》时,费伦提出,为了证明 小说是否隐含了 “同性恋秘密”,读者必须从叙事 中找到证据,但即便有证据,承认 “同性恋秘密” 的存在也可能是 (实际的)读者受所处时代背景影 响的结果,那么: 这个秘密到底是隐含的康拉德建构的,还 是有血有肉的批评者建构的?我不完全知道。 进一步说,我感觉在叙事修辞方法中,这个问 题并不重要。当读者确定的主体性与文本的他 性相遇时,分析者不是总能明确地划分 “有血 有肉的读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的界限的 ———或者更普遍地说,不能划分读者、文本和 作者之间的界限。修辞交流中的这些不同因素 的协同作用恰恰是修辞方法想要承认的。(Phe- lan,1996:148) 在从叙事细节推断“作者的读者”过程中承认 “实际的读者”的作用,等于承认同一叙事文本可 能有多种 (作为阅读体验)“作者的读者”,费伦认 为读者可以“讨论这些体验,尤其是讨论这些体验 的文本基础,相互取长补短”。(Phelan,1996:147) 同时,费伦还认为修辞阅读不能止步于 “作者的读 者”,“实际的读者”应从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出 发,对“作者的读者”位置进行评价,只有完成这 一步,整个修辞阅读过程才算完整。 2. 可然世界理论:游戏理论 “可然世界”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 (Leibniz)。他站在神学的立场上,认为上帝在创造 “现实”世界的时候,也创造了无穷的 “可然世 界”,等待天才去发现。这个概念后来被一些分析 哲学家,如 Kripke、Lewis、Rescher、Hintikka 等加 以改造和利用,用来解决形式语义学中的问题,比 如,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可能、必然、假设、愿望等情态语义问题。 “我们的实际世界被无穷的可然世界所包围”(Bradley & Norman,1979:2),哲学话语不再局限于讨论真实世 界,而是拓展到无穷的、未实现的可然世界。 从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埃柯 (Eco)、多 罗泽尔 (Dolezel)、帕维尔 (Pavel)、莱恩 (Ryan) 等叙事学家从哲学中借用 “可然世界”概念来解释 ·29·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年 围绕叙事世界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些叙事学家认 为可以直接使用“可然世界”来解释叙事世界:叙 事世界是可然世界,因为它是由一些没有现实基础 的成分 (如人物、状态、事件等)构成的。比如, 哈姆雷特不是现实世界中的真人,而是存在于 “另 一世界”中的人,这个世界就是莎士比亚虚构的戏 剧世界,但在这个“可然的”叙事世界中,哈姆雷 特却又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存在的人。(Dolezel, 1998:785 - 809) 莱恩将 “可然的”叙事世界看成另一个完整 的、真实的世界,称之为“文本真实世界”(Textu- al Actual World,简称 TAW) ,作者是决定这个世界 现实的唯一权威。正如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可能实 现,但未能实现的可然世界一样,文本真实世界中 也有许多可然世界,通常表现为可能性、必然性、 信仰、责任、愿望等情态结构,莱恩将文本真实世 界中的可然世界称为 “文本中其他可然世界” (Textual Alternative Possible World,简称 TAPW)。 与文本真实世界不同,这些世界通常是不完整的, 而且可能是“不真实”的 (和 TAW 中确定的事实 和命题相比)。她借鉴哲学对“可然世界”的界定, 将文本中的其他可然世界进一步分为人物的 “知识 世界”(Knowledge world)、“愿望世界”(Wish world)、“义务世界”(Obligation world)、“伪装世 界”(Pretended world)和 “幻想世界”(F-univer- ses)。(Ryan,1991:114 - 133)其中,知识世界涉及 人物的知识、信仰或无知,愿望世界涉及人物的期 待和愿望,义务世界涉及人物按照社会法则和道德 法则应承担的责任或受到的制约,伪装世界涉及人 物为某种目的假装相信某种知识、假装期望某种状 态或承担某种义务,幻想世界则涉及人物心理创造 物 (如梦想、幻觉、幻想或编造出来的故事等)。 这些世界镶嵌在文本真实世界中,可能与文本真实 世界形成多重冲突关系,从而推动叙事世界的发 展。比如,人物缺乏某种知识就可能导致与文本真 实世界形成冲突,人物的愿望与文本真实世界确立 的标准也可能互为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就构成了 文本可然世界发展的动力。莱恩尤其重视人物的幻 想域,她认为这些建构不仅仅是文本真实世界的附 属,其本身也构成完整的世界,人物暂时逃离了文 本真实世界,将自己置于幻想域中,相信其中事件 的真实性,让幻想世界取代文本真实世界。虽然如 此,人物幻想域有时也可以隐喻地完成知识世界 / 愿望世界 /义务世界对文本世界发挥的功能,比如, 通过幻想域让人物获得某些 (关于自己或世界的) 知识或者激发某种欲望,但有些幻想域作为独立存 在物可以改变文本真实世界的面貌。可以看到,莱 恩这里的 “幻想域”实际上就是热拉尔·热奈特 (G. Genette)所定义的 “嵌入叙事”(1980:83)的 一种类型,只不过热奈特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更 关注嵌入叙事的形式分类,而莱恩从可然世界的角 度出发更关注幻想域对叙事语义的贡献。她甚至宣 称:“情节的美学价值大小取决于人物幻想域的种 类和丰富性。”(Ryan,1991:119) 可然世界理论抛弃了模仿论等 “单一世界模 式”(one-world model) ,认为叙事世界是不同于现 实世界的可然世界,这样就避免了将现实世界作为 衡量叙事世界真实与否的标准。叙事世界真实与否 并不取决于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合度,而是取决 于作者的权威叙述,该世界中的其他世界是否真 实,取决于这些世界是否符合叙事 “文本真实世 界”的逻辑。这样,可然世界理论就可以有效解释 叙事读者的阅读过程:读者若以现实世界为参照点 看叙事世界,叙事世界就是 “假”的;但读者若以 叙事世界为参照点,叙事世界就是 “真”的,而现 实世界则成为另一个“假”的可然世界。正如莱恩 描述的那样:“一旦我们进入别人的想象世界,就 不能回到现实世界了。”(Ryan,1991:19)也就是 说,我们不能用现实世界的逻辑去判断可然世界的 真伪。莱恩使用“游戏”来描述这一阅读过程:站 在游戏之外,我们知道游戏是与现实不同的活动, 但一旦进入游戏,我们就必须对游戏制定的规则 “信以为真”。但对于叙事世界中必然存在的 “空 白”,读者则根据 “最小偏离原则”(principle of minimal departure)进行填补。也就是说,叙事世界 中已经陈述的命题真假由权威叙事者确定,没有陈 述的 “空白”则由读者按照自己的 “经验现实” (experiential reality)来填补,这个经验现实可能来 自读者的现实生活经验,也可能来自读者在文本真 实世界中获得的经验。这样,可然世界理论既有助 于阐明叙事世界的内部运作机制,也能充分解释读 者为什么能够投入到一个 “虚构的”叙事世界中, 在不依赖于与现实世界的指称关系和模仿关系的情 况下对叙事世界做出真假判断。 3. 文本世界理论:指示转移理论 “文本世界理论”(text world theory)最先在保 罗·维尔斯 (Paul Werth)1999 年出版的专著 《文 本世界:表征话语中的概念空间》(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中得到系 统论述,后来经过彼得·斯多克维尔 (P. Stockwell) ·39·第 4 期 唐伟胜 修辞、逻辑、认知: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及乔安娜·加文斯 (J. Gavins)等人的阐发,成为 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本世界”是指 我们使语言概念化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心理表征,与 福康尼尔 (Fauconnier)提出的 “心理空间”是同 一层次的概念。(Werth,1999:20)这些文本世界是 如何形成的,其概念组合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应用这 些世界,是文本世界理论关注的焦点。(Gavins, 2007:2)该理论将 “话语”(discourse)分为不同 的概念层次。第一层次为 “话语世界”(discourse- world) ,即人类交际的直接场景,包括话语产生和 理解的所有语境因素;第二层次为 “文本世界” (text world) ,该世界“是一个指示空间,首先由组 成这个世界的话语,尤其是其中的指示和指称因素 所决定”。第三层次为文本内 “次级世界”(sub- world) ,是指由文本世界内的人物叙述或想象出来 的世界。(Werth,1999:51)话语世界的参与者负责 表征文本世界,一般不负责表征次级世界,因为该 世界是由人物来负责的。不难看出,在文本世界理 论中,读者对文本世界及次级世界的表征与修辞叙 事理论定义的“叙事的读者”位置以及可然世界理 论定义的站在可然的叙事世界内是一致的,面对的 是同一阅读对象。正如“作者的读者”以及站在可 然的叙事世界内的阅读要受到 “实际的读者”和现 实世界的影响一样,读者在表征文本世界时也会受 到话语世界语境的影响。(Gavins,2007:8) 读者怎样对叙事中不同概念层次的世界进行表 征呢?文本世界理论认为,叙事 (尤其是文学叙 事)的阅读过程是一个 “指示转移”(deictic shift) 的过程,读者都具备这样的认知能力,将 “指示中 心”(deictic center)投射到其他的人或物上,即能 够采用他人 (或物)的视角来理解世界。(Stockwell, 2002:47)斯多克维尔认为,文学文本世界由一个或 多个构筑在“人物、叙述者或受述者周围”的 “指 示场”(deictic field)组成。当叙事语句指向同一 指示中心,这些语句就构成一个指示场。他区分了 虚构叙事的 6 类指示场,包括 “感知”(perceptu- al)、“空间”(spatial)、“时间”(temporal)、“关 系”(relational)、“文本”(textual)和 “写作” (compositional) ,这些指示场要么以人物为指示中 心,要么以叙事者、隐含作者或真实作者为指示中 心。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指示转移可以按两种方式进 行:从高层次指示中心转移到低层次指示中心 (比 如从话语世界转入文本世界) ,即“推进”(push) ; 或者从低层次指示中心转移到高层次指示中心 (比 如从人物次世界转入文本世界) ,即 “弹出” (pop)。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是:读者从话语世界 转移到文本中以叙事者或人物为指示中心的指示 场,并在文本建构的各种指示场中不停转移,最终 从文本的指示场回到话语世界,而读者发现和识别 文本的 “反讽”意义正是通过这最后一步才能实 现。(Stockwell,2002:47)可以看到,斯多克维尔对 “阅读过程”的描述和费伦对修辞阅读两个步骤的 描述颇为一致,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描述这一过 程是为了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这一过程,后者则是 为了阐明这个过程产生的阅读效果。 斯多克维尔的指示转移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也受到了像卢温·舒尔 (R. Tsur)这样的认知诗 学理论家的批评。舒尔认为,斯多克维尔的指示转 移理论虽然创造了很多貌似 “认知”的术语,但称 不上是“认知诗学”,因为这些术语无助于解释文 学作品产生的特殊效果。在他看来,斯多克维尔在 阐释《呼啸山庄》时使用的“指示转移”等诸多术 语完全是对经典叙事学中 “视角”概念的无意义的 替换而已,因而对 “认知诗学”没有突出贡献。 (Tsur,2008:119 - 150)笔者认为,舒尔的批评虽然 不无道理,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指示转移理论的实 用性。首先,认知诗学的核心在于发现读者阅读和 阐释文学作品时的认知过程的普遍规律 (唐伟胜, 2008b:35 - 44),而不是“解释文学作品产生的特殊 效果”。指示转移理论比较好地描述了读者阅读叙 事的认知过程。其次,如果运用得当,指示转移理 论提供的普遍规律也可以用于对具体作品产生的特 殊效果做出认知阐释。比如,加文斯对亚历克斯· 嘉兰 (Alex Garland)1994 年发表的小说 《昏迷》 (The Coma)中的“叙事欺骗”做了认知分析。她 认为,这部作品之所以产生了独特效果,正是因为 读者往往将“叙事者指示中心”等同于 “隐含作者 指示中心”,没有注意到这两个指示中心的差别, 从而把对隐含作者的信赖错误地赋予了叙事者。 (Gavins,2007:135 - 143) 4. 结语 由于将读者和语境这两个维度纳入叙事研究范 围,后经典叙事理论均注重探讨读者和语境在阅读 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探讨的修辞叙事理论、可然世 界理论和文本世界理论对阅读过程的描述以各自的 方式和术语区分了叙事世界和真实世界,都强调真 实世界对读者理解和表征叙事世界的影响,但由于 研究兴趣和目的各异,这些理论的侧重点又有明显 区别。修辞叙事理论中的读者是一个综合体,涵盖 了处于文本内的 “叙事读者”、与隐含作者交流的 ·49·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年 “作者的读者”和处于文本外具体历史语境中的 “实际的读者”,修辞叙事学强调研究这 3 种 “读者 位置”与叙事的交流方式和相互作用;可然世界理 论区分可然世界和真实世界,认为叙事是读者建构 的可然世界,读者进入这个世界,就像进入一场游 戏,应该用其中的游戏规则来确定叙事世界 (及人 物世界)中的逻辑真值;文本世界理论区分话语世 界和文本世界,认为读者阅读叙事的过程是一个 “指示投射和转移”的过程,即把指示中心投射和 转移到叙事中不同的人或物上。换言之,修辞叙事 理论解决的是读者与叙事的修辞交流问题,可然世 界理论解决的是读者如何确定叙事世界逻辑真值的 问题,而文本世界理论解决的是读者如何表征叙事 世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申丹.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 [J]. 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4,(9) :1 - 8. [2]唐伟胜. 阐释还是诗学,借鉴还是超越:再论后经典叙 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 [J]. 外国语,2008a, (6) :74 - 81. [3]唐伟胜. 阅读效果还是心理表征?———修辞叙事学与认 知叙事学的分歧与联系 [J]. 外国文学评论,2008b, (4) :35 - 44. [4] Bradley,R. & Swartz Norman. Possible Worlds: An Intro- duction to Logic and Its Philosophy [M]. Oxford:B. Blackwell,1979. [5] Booth,Wayne C. The ethics of forms:Taking flight with The Wings of the Dove [C] / / James Phelan & Peter J. Rabinowitz. Understanding Narrative.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 [6] Booth,Wayne C. The Rhetoric of Fiction(2 nd Ed.)[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7] Dolezel,Lubomir. Possible worlds of fiction and history [J]. New Literary History,1998,29 (4) :785 - 809. [8] Gavins, Joanna. Text World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07. [9] Genette,G. Narrative Discourse [M]. Jane E. Lewin. Trans. Oxford:Blackwell,1980. [10] Lanser,S. Sexing the narrative:Propriety,desire and the engendering of narratology [J]. Narrative,1995,3 (1) :85 - 94. [11] Phelan,James. Narrative as Rhetoric: Technique,Audi- ences,Ethics,Ideology [M]. Columbus:Ohio State Uni- versity Press,1996. [12] Rabinowitz,Peter J. Truth in fiction:A reexamination of audiences [J]. Critical Inquiry,1977,4:121 - 141. [13] Rabinowitz,Peter J. Before Reading: Narrative Conven- 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 [M]. Ithaca and Lon- 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14] Ryan,Marie-Laure. Possible Worlds,Artificial Intelli- gence,and Narrative Theory [M]. Bloomington & Indian- 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15] Stockwell, Peter.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16] Tsur,Reuven. Deixis in literature:What isn't cognitive poetics [J]. Pragmatics and Cognition,2008,16 (1) : 119 - 150. [17] Werth, Paul. Text Worlds: 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 [M]. New York:Longman,1999. (责任编辑 刘芳亮) ·59·第 4 期 唐伟胜 修辞、逻辑、认知: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
本文档为【修辞_逻辑_认知_叙事阅读过程的三种理论取向辨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22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2-11-02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