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

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

举报
开通vip

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1999年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 12版以前,均为日本胃癌研究会编著,1997年“胃癌研究会”改为“日本胃癌学会”。13版出版者亦相应地改为“日本胃癌学会”。本次修订是本着继承既往规约的基本原则,又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应用情况,力图内容简明、实用,记载方法与用词与国际统一的精神,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内镜治疗的客观评价标准与腹腔脱落癌细胞诊断项目。对淋巴结亚组名称与淋巴结清除站属做了较大改动。 一. 记载方法原则 所见用英文大写字头表示,即T(肿瘤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M(远隔转移)。...

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
1999年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 12版以前,均为日本胃癌研究会编著,1997年“胃癌研究会”改为“日本胃癌学会”。13版出版者亦相应地改为“日本胃癌学会”。本次修订是本着继承既往规约的基本原则,又充分考虑了国际上的应用情况,力图内容简明、实用,记载方法与用词与国际统一的精神,做了一些修改。增加了内镜治疗的客观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腹腔脱落癌细胞诊断项目。对淋巴结亚组名称与淋巴结清除站属做了较大改动。 一. 记载方法原则 所见用英文大写字头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即T(肿瘤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M(远隔转移)。所见大写字母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程度,不明者用x表示。诊断所见分为4种,即临床、手术、病理与综合所见。在所见大写字母前用小写英文字母c、s、p、f表示(表1)。 表1 记载方法的原则与内容 临床所见(c) clinical findings 手术所见(s) surgical findings 病理所见(p) pathological findings 综合所见(f) final findings 体检 开腹的术中所见 内镜切除 左记三项的综合诊断 X线·内镜诊断 腹腔镜切除的术中所见 开腹   影像诊断 术中影像诊断 腹腔镜   腹腔镜检查 活检·细胞学诊断 术中细胞学诊断 手术   生化·生物学检查 快速切片诊断 取得材料的病理学所见   其它               二. 原发癌的记载 1. 胃部位划分英文缩写的改变 见表2。胃壁断面划分,无改变。 表2 胃部位划分英文缩写的改变 胃部位 12版 13版 上1/3 C(Cardia) U(Upper) 中1/3 M(Middle) M(Middle) 下1/3 A(Antrum) L(Lower)       2. 早期癌·进行期癌大体型的记载 未改变。早期癌:仍为Ⅰ、Ⅱa、Ⅱb、Ⅱc、Ⅲ,复合型(Ⅱc+Ⅲ等),Ⅰ型和Ⅱa的区别是隆起高度小于正常粘膜2倍为Ⅱa型;大于2倍为Ⅰ型。进展期癌:为Borrmann 1、2、3、4、5型。 3. 癌浸润胃壁深度的记载 仍为M、SM、MP、SS、SE、Si,第13版未改变。但将SM又分为SM1:癌越过粘膜肌不足0.5 mm。SM2:癌越过粘膜肌超过0.5 mm。 T1 癌局限于粘膜(M)或粘膜下组织(SM); T2 癌越过SM组织,但局限于固有肌层(MP)或浆膜下组织(SS); T3 癌越过SS组织,达到浆膜或穿破浆膜; T4 癌直接侵及其它脏器(癌浸透浆膜,波及大、小网膜者,不称为T4。侵及横结肠系膜,达系膜后者,称为T4); Tx 癌浸润深度不明。 三. 转移的记载 1. 淋巴结转移 第13版淋巴结转移改变较大。第12版中No12、13、14、17淋巴结亚号似太繁细。第13版中仅将No11淋巴结再分为近侧(No11p)与远侧(No11d)外,将No12、13、14、17淋巴结均改简明(表3)。 表3 胃周淋巴结代号与名称改变 淋巴结代号 名  称 第12版 第13版 No1~No10 无改变 No11 No11脾动脉干LN No11p脾动脉干近侧LN No11d脾动脉干远侧LN No12 No12h肝门LN No1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LN   No12a1上肝动脉LN 12a2下肝动脉LN No12a(沿肝动脉)   No12p1上门静脉LN No12p2下门静脉LN 12p(沿门静脉)   No12b1上胆管LN 12b2下胆管LN 12b(沿胆管)   No12c胆囊管LN   No13 No13a上胰头后LN 13b下胰头后LN No13胰头后LN No14 No14v沿肠系膜上静脉LN 14a肠系膜上动脉根部LN No14v沿肠系膜上静脉LN   14b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根部LN 14c结肠中动脉根部LN No14a沿肠系膜上动脉LN   14d高位空肠支动脉周围LN   No15 无改变 No16 无改变 No17 No17a上胰头前LN 17b下胰头前LN No17胰头前LN No18~No20 无改变 No110~No112 无改变       注:LN…淋巴结  第13版基于肿瘤部位,把区域淋巴结分为3站,即N1、N2、N3,将超出区域的淋巴结,列为远隔转移(M1),去掉N4。与此相应地将淋巴结清除术分为D0、D1、D2、D3,取消D4清除术的说法。但第13版中规定的D2、D3清除术范围较第12版规定的范围有所扩大。如L区胃癌,D2清除术范围,第12版为No3、4d、5、6和No1、7、8a、9淋巴结。而13版,除上述各淋巴结外,还需增加清除No11p、12a、14v淋巴结(表4)。 表4 不同肿瘤部位各站所属淋巴结号一览表 肿瘤部位 淋巴结号 LMU/MUL MLU/UML LD/L LM/M/ML MU/UM U E+ 1 1 2 1 1 1   2 1 M 3 1 1   3 1 1 1 1 1   4sa 1 M 3 1 1   4sb 1 3 1 1 1   4d 1 1 1 1 2   5 1 1 1 1 3   6 1 1 1 1 3   7 2 2 2 2 2   8a 2 2 2 2 2   8p 3 3 3 3 3   9 2 2 2 2 2   10 2 M 3 2 2   11p 2 2 2 2 2   11d 2 M 3 2 2   12a 2 2 2 2 3   12b/p 3 3 3 3 3   13 3 3 3 M M   14a M M M M M   14v 2 2 3 3 M   15 M M M M M   16a2/16b1 3 3 3 3 3   16a2/16b2 M M M M M M 17 M M M M M M 18 M M M M M M 19 3 M M 3 3 2 20 3 M M 3 3 1 110 M M M M M 3 111 M M M M M 3 112 M M M M M 3               2. 肝转移、腹膜转移的记载 均简化,见表5。 表5 肝转移、腹膜转移的记载   第12版 第13版 肝转移 腹膜转移 H0 H1 H2 H3 P0 P1 P2 P3 H0 H1 Hx P0 P1 Px       3. 腹腔脱落癌细胞 这是第13版新增加内容。 CY0 腹腔脱落癌细胞检查,未见癌细胞(包括怀疑癌细胞); CY1 腹腔脱落癌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CY1为Ⅳ期,手术根治度C); CYx 未做腹腔脱落癌细胞检查。 4. 远隔转移 M0 肝转移、腹膜转移、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以外,无远隔转移者; M1 肝转移、腹膜转移、腹腔脱落癌细胞(+)以外,有远隔转移者; Mx 有无远隔转移不明者。 注:远隔转移部位为淋巴结、皮肤、肺、骨、骨髓、胸膜、脑、脑脊膜、其它。 四. 分期(stage)   N0 N1 N2 N3 T1 ⅠA ⅠB Ⅱ   T2 ⅠB Ⅱ ⅢA T3 Ⅱ ⅢA ⅢB T4 ⅢA ⅢB   H1 P1 CY1 M1 Ⅳ           五. 切除标本记载 13版仅对胃切除断端有无癌残留记载方法做了改变。即12版中口侧、肛侧英文缩写字为OW与AW,而13版中改为近侧缘PM(proximal margin)与远侧缘DM(distal margin)。 13版中增加粘膜切除标本记载,有水平缘LM(lateral margin)与垂直缘(粘膜下层切除断端)VM(vertical margin)。 六. 病理学分类及记载方法 13版无改变。包括胃癌组织学分类,癌间质量,生长方式(浸润增殖方式)分类,淋巴管侵袭程度,静脉侵袭程度,与胃粘膜活组织诊断分类,均同12版。 七. 残胃癌的记载 第13版中新增加此内容,应记载下列三项。 1. 首次胃切除的原因 B.良性病,M.恶性病,X.不明。 2. 首次胃切除到残胃癌的期间 年数,X.不明。 3. 残胃癌的部位 A.断端吻合部,S.断端缝合部,O.非切断端,T.全残胃,E.食管,D.十二指肠,J.空肠。 记载法 如B-20-S,M-09-AJ。 八. 残胃癌淋巴结转移记载方法 首次手术行胃-空肠重建者(包括Billroth Ⅱ式吻合、Roux-Y吻合、近端胃切除行空肠间置者),胃-空肠吻合部沿空肠的淋巴结为NoJ1淋巴结。No14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结为NoJ2淋巴结。残胃吻合口癌侵及空肠者,NoJ1为第Ⅰ站,NoJ2为第Ⅱ站;吻合口癌未侵及空肠者,NoJ1淋巴结为第Ⅱ站,NoJ2为第Ⅲ站。 《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的制订与胃癌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 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    李国立 胃的淋巴回流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观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一直是个难题。十九世纪末,当人们认识到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以单纯的胃切除术治疗胃癌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时,许多欧美学者就开始研究胃的淋巴回流系统,探索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尝试相关淋巴结的切除。当时已经发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不仅在胃周,也常出现在胰腺上缘等部位,有些学者曾尝试对相关淋巴结进行手术切除,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临床操作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二十世纪初,这些研究与尝试的初步经验传入日本后,在当时胃癌发病率较高、迫切寻求理想治疗方法的日本迅速得到推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1944年日本的Kajitani根据166例胃癌淋巴结切除的结果,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沿腹腔动脉系统分布的淋巴结与胃癌转移密切相关,提出了进行胃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的理念(1)。随后,Kajitani率领日本胃癌研究会按照这一理念,首先从解剖学上将与胃癌转移相关的淋巴结逐一分组,详细地描述胃的淋巴回流系统,进而从组织学上观察癌转移阳性淋巴结的分布,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奠定了胃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的理论基础,推动着胃癌的外科治疗由胃切除术阶段跨入胃癌根治术时代。 从解剖学上合理地描述胃的淋巴系统是日本学者研究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迈出的关键一步。1944年Kajitani提出沿腹腔动脉系统分布的淋巴结与胃癌转移密切相关时,就曾详细地阐述其主要分布范围:(1)胃左动脉沿线:胃小弯、贲门左右、胃左动脉干淋巴结;(2)肝总动脉沿线:大弯侧、幽门上下、肝总动脉干淋巴结;(3)脾动脉沿线:脾门、脾动脉干淋巴结,等等(1)。实际上,这正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第1~11组淋巴结。从获得这样的初识到1962年第一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的制订,历时18年之久,足见研究与制订过程的艰辛。胃的淋巴网络非常丰富,庞大而纷杂,对淋巴网络无法象骨骼、血管那样以其自身的走行、分支整理出头绪,逐一命名,必须依据另一种固定的解剖结构作为标志才能清楚地描述。腹腔脏器的淋巴网络主要沿静脉走行的方向回流,这种规律在血供简单的小肠、结肠最为典型。胃的静脉系统变异较多,很不规则,难以成为固定的解剖标志。静脉系统多与同名动脉伴行,其间的分支虽有变异,但主要的回流方向仍是逆动脉而行,且动脉走行较为固定,所以经过多方探索,确定以动脉系统的走行、分支作为固定的解剖标志,描述胃的淋巴系统,确立统一标准。在胃肠道,结肠的血供最简单、淋巴网络也较规则。结肠与其所属的供血动脉类似“扇形”结构,每一段结肠都以一根动脉主干为轴心,逐级分支进入肠壁,同名静脉与之伴行。淋巴回流则逆动脉方向,先回流到散在于肠管周边的结肠上、结肠旁淋巴结(N1),再向心回流到动脉主干周围的中间淋巴结(N2),最后集中汇入动脉主干根部的主淋巴结(N3)。这样,以各级动脉为标志就能够较准确地评价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面对胃的庞大、复杂的淋巴回流系统,日本学者以较成熟的结肠癌的淋巴结分期作为“模版”标记、描述胃的淋巴网络。先将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作为主淋巴结单独分为一组,其三根主要分支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等周围的淋巴结相当于中间淋巴结分别命名为一组,这三根动脉所发出许多分支直接进入胃壁,如胃右、胃短、胃网膜左、右动脉等,将这些相当于结肠旁的胃旁淋巴结也分别按不同动脉分支依次分组。这样就将胃的腹腔动脉系统淋巴回流体系描述为逆动脉走行的诸多胃旁淋巴结,肝总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周围等三组中间淋巴结,一组腹腔动脉周围的主淋巴结。随后,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小弯到大弯的顺序对各组淋巴结分别标记、命名,位于贲门右侧的、来自胃左动脉的贲门支周围淋巴结在小弯侧最上方,就标记为No.1;贲门左侧来自左膈下动脉的食管贲门支周围淋巴结为No.2,小弯动脉弓周围为No.3,大弯动脉弓周围为No.4,依此类推,标记完胃周围的淋巴结后,再将胃左动脉、肝总动脉等各组中间淋巴结依次标记为7~11组,其中,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接受脾动脉周围淋巴结的回流,按顺序应标记在脾动脉周围淋巴结之后,并非No.9,但在手术时自右向左操作,按肝总动脉、腹腔动脉的顺序,就将后者标记为No.9。然后,完成胃周围腹腔动脉系统的淋巴结分组命名后,再依次标记邻近脏器相关的以及腹膜后各血管周围的淋巴结,也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顺序分别标记为No.12~16。这些标记经过临床应用后再行修正,使其更加接近临床,便于反映、揭示淋巴结转移规律,No.9相当于主淋巴结,应为第三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非常重要,其临床意义与No.7、8类似,遂将其确定为与No.7、8等同等重要的第二站。原则上,近原发灶的胃旁淋巴结为第一站,胃左动脉周围等中间淋巴结以及主淋巴结No.9为第二站,腹腔动脉系统以远者为第三站。另外,胃旁淋巴结还有远近之分,直接接受胃癌所在区域淋巴回流的胃旁淋巴结为第一站,邻近区域者为第二站。将胃大、小弯分别三等份,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对于胃上部癌,其周围的No.1、2、3、4都为第一站,而邻近 No.3、4的No.5、6则为第二站。手术清除了癌周所有的第1站淋巴结就为D1手术,清除了所有的第1、2站淋巴结则为D2手术,清除了所有的第1、2、3站淋巴结则为D3手术。 模仿结肠癌淋巴结的分期以分组标记的方法描述胃的淋巴系统,以分站的方法表现淋巴结转移程度,统一了临床研究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标准,这只是完成了《规约》的“雏形”。为使模仿结肠癌制作的标准能够真实地反映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途径,评价其转移程度,进而指导合理的手术范围,日本学者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从1960年完成《规约》第1版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观察、总结转移阳性淋巴结的分布规律,根据实践中的新认识修订《规约》中的相应内容,到1999年已经完成修订第13版。对各组淋巴结划分的合理性是修订的主要内容之一,某些位于不同解剖部位而被笼统地划分为同一组的淋巴结所代表的临床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于是又将其进一步分为亚组,使之能够更详细地反映胃癌的淋巴转移途径,利于临床应用。如肝总动脉周围的No.8进一步分为8a与8p(沿肝总动脉前、后方淋巴结),No.8a在胃癌转移中极其重要,而No.8p发生转移的几率并不高。修订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审视各组淋巴结在胃癌转移中的意义,确定其在评价淋巴结转移程度中的地位,以指导手术清除的合理范围。除前述的腹腔动脉周围的No.9划分为第2站以外,肠系膜上静脉周围No.14v直接接受幽门下的No.6的淋巴回流,在胃下部癌时No.6为第1站,No.14v则应为第2站,与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14a意义不同;经过反复的临床观察发现,脾动脉周围的No.11,对于胃下部癌,近腹腔动脉的No.11阳性率较高,于是在第13版时将No.11进一步分为No.11p与11d,癌位于胃下部时No. 11p为第2站,11d则为第3站,提示清除淋巴结的合理范围。 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临床与实践的反复探索,日本学者从解剖学上详细地描述了胃的淋巴系统,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淋巴结转移的大致规律,总结出评价淋巴结转移程度的方法以及针对不同进展程度胃癌进行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建立起完整的系统性淋巴结清除的理论体系,完成了胃癌的外科治疗从胃切除术到根治术这一历史性的进步,《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也就成为胃癌临床诊治的经典文献。 自《日本胃癌处理规约》问世至今始终存在着一种现象,即个别病例的淋巴结转移并不是按照第1~3站的顺序发生,转移淋巴结有时直接出现在第2站或第3站,而邻近原发癌肿的第1站淋巴结却为阴性,这就是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多年临床观察的结果,胃癌“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在10%左右。“跳跃性转移”的存在首先说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复杂性,日本学者竭尽所能,不断将临床观察的各种现象升华,补充到理论体系,反复修订《规约》,就是试图通过对胃淋巴系统的详尽描述来总结、掌握淋巴结转移的真实规律,但“跳跃性转移”这种“例外”的现象仍难以避免,以解剖学评估手段无法囊括的淋巴结转移始终存在。《规约》本身仍欠完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例如制作《规约》时以逆动脉走行方向作为淋巴回流的标志可能与其真正的回流方向存在一定的误差,某些淋巴结转移规律仍未被发现等等。更主要原因可能还在于评估系统固有的缺欠,胃癌的转移是病理过程,《规约》是解剖学评价系统,以“死”的、固定的解剖学模式评估“活”的、病理学发展过程,难免会有“例外现象”出现。癌按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突破机体免疫功能的限制在解剖结构中浸润、转移,首先到达的病理学上的第1站淋巴结并不一定与解剖学上的第1站淋巴结完全重合,偶尔会是解剖学上的第2、3站。这可能是出现“跳跃性转移”现象的主要原因。 “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不高也说明《规约》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日本学者建立的解剖学评估系统历经数十年的深入探索,反复修订,已很接近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绝大多数胃癌的淋巴结转移都是按照《规约》所描述的规律,沿N1、N2、N3的顺序发展,误差不高,为胃癌根治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迄今为止,胃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理论体系仍是最适合临床需要的经典文献。UICC(国际抗癌联盟)的胃癌TNM分期以淋巴结个数评价淋巴结转移程度,虽然淋巴结个数与预后相关,但在反映淋巴结转移规律方面有缺欠,对确定手术范围无实际指导意义,只能作为对术后结果的一种评价方法。 目前人类还难以窥测到肿瘤发生转移的完整病理过程,临床上无法再现胃癌淋巴结转移真实的病理学途径,各种染料的淋巴造影法、核素扫描等所显现的是不完整的、局部淋巴网络,胃癌的转移发生在复杂、庞大的淋巴网络之中,显现的局部淋巴网络只能作为解剖学评价系统的辅助与补充。 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是复杂的,《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从解剖学角度评价淋巴结转移程度,反映淋巴结转移规律,是目前最适合临床应用的经典文献。但由于亚临床病灶以及部分晚期胃癌超出手术范围的转移淋巴结的存在,淋巴结转移仍经常成为胃癌难以彻底治愈的原因。“跳跃性转移”现象,更说明胃癌手术必须重视淋巴结清除的范围,尽量将解剖学体系衡量病理学过程所出现的误差控制在手术范围内,缩小手术的实施仍需慎重。
本文档为【第13版胃癌处理规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9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小学体育
上传时间:2019-05-01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