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doc)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举报
开通vip

(doc)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doc)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2011年第3期 (总第103期) 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3201l SerialNo.103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郭福平 (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在大量批评与理论实践中,”文本”与”作品”概念常交替出现.这表明使用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两者的...

(doc)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doc)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2011年第3期 (总第103期) 福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ZHOU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3201l SerialNo.103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 郭福平 (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在大量批评与理论实践中,”文本”与”作品”概念常交替出现.这表明使用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两者的 根本区别.什么是”文本”(text),它与”作品”(work)有什么区别,以及从”作品”到”文本”的概念转换对 于文学理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问题的厘清与解决是消除概念混乱的前提.从作品到文本, 首先表征了一种意义深远的理论转折,并与”作者之死”相伴随.形式主义文论确立了文本的封闭性结 构,但在后结构主义(尤其是巴特)那里,”文本”恢复了意义的部分维度,重新昭示了一种敞开的可能.在 根本上,此一理论转折与抵拒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关键词:作品;文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2—3321(2011)03—0088—04 在当下的理论与批评实践中,”文本”(text)与 “作品”(work)概念的混用现象较为明显.甚至在 一 段文字中,这两个术语都可能并列出现.这种 混用,比较突出的例证当是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 学理论教程》.该书的整个体系沿袭传统理论教 材,受前苏联文艺理论体系影响较大.为适应时 代变化,它力图融汇与接收最新的理论成果.这 种做法有时是卓有成效的,但很多时候可能沦为 某些学者所批评的勉为其难的拼凑….如第四编 主要谈的是”文学作品”,涉及文学类型,文本层 次,叙事性与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等问题.这里 头有一节讲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这一叙述 本身就是矛盾的,即将”作品”与”文本”完全不加 区分地相提并论.再有,叙事学与结构主义关系 密切,将其与传统的作品观念联系在一起也是值 得商榷的. 其实,任何一个概念的出场都意味着相应理 论视野的呈现.许多中国传统文论概念在现代性 语境中的失效,就与概念所受的时空与理论场域 制约有关.从”作品”到”文本”的概念转换不仅 仅只是术语替换,更关系到西方当代文论内在的 变革与发展. 一 ,封闭:从作品到文本 在传统文论与批评观看来,文学着作是作者 的创造物,因此,了解作者的身世与生活环境是解 释作品的前提与基本依据.显然,作者中心论的 文学观念主宰和影响了文学史的大部分时间段. 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知人论世”说,”文气”说,”发 愤着书”说,以及西方曾经流行的传记式批评,都 是作者中心论的具体体现.作品的英文单词 “ work”,就表明文学着作是作者有目的的生产对 象与艺术产品.也就是说,作品主要是作者这一 写作主体的对应物.相比于”作品”,”文本”是2O 世纪新兴的一个概念.以往这个术语也出现过, 不过指称的是原文,版本等,比如在所谓的文献 学,文本校勘批评中,就较多涉及这一概念的传 统义. 在2O世纪的主流文学理论中,文本不是指着 收稿日期:2010—11—12 作者简介:郭福平,男,福建福安人,福建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88? 作版本,而是替代作品,指称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 学实体.这种替代主要与疏离作者(即”作者之 死”)这一形式主义理论诉求相关. 疏离作者首先体现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当 中.l9世纪末20世纪初叶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 义还是主要将研究集中于创作主体.俄国形式主 义和布拉格学派则率先将批评的重心转移到了文 本的形式与结构.这是现代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 转折.其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都沿袭与 发展了这一观念.在一定意义上,俄国形式主义 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真正发源地.当时在莫 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就读的一批年轻大学生, 如莫斯科语言小组的雅各布森,彼得堡小组的艾 亨鲍姆,什克洛夫斯基等,在那个年代”重估价值” 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既反对偏重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研究的现实 主义批评,也对侧重主观的象征主义美学原则表 示出了不屑.俄国形式主义活跃的时段正值世界 大战鏖战时期,世界历史正发生一次巨大的转折 和裂变.无疑,这一探索在文化意义上有着与外 部社会变革类似的重大影响.这一学派认为,无 论是作家的生平,社会经济政治实践,还是心理或 生理的因素,都不能用来恰当地解释他的文学作 品.也就是说,”这类作品的自足体排斥来自文学 之外的辩解,因而,如果要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它的话,就只能根 据文学的理由,或按照文学的理论来进行”.显 然,在他们心中,文学作品就是”意识之外的现 实”,而非对现实的模仿;要使自动感知变为审美 感知,需要陌生化,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而且作 家要借此尽可能地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相 对应的,文学研究应当否弃外部研究,回归到内部 研究,即要着重于形式分析. 新批评是试图强调和凸显作品形式因素的第 二大理论流派.新批评理论家瑞恰兹正是最早提 出”文本”概念的人.通过对”意图谬见”,”感受 谬见”的批判,新批评不仅疏离了作者,甚至有效 地回绝了读者阅读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意义是 公共的和客观的,就直接镌刻在文学文本的语言 之中”.在艾略特身上,新批评最初的理论观念 得以形成的语境与前提都得到了很好体现.他猛 烈抨击的正是整个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意识形 态,而且这些信条别无长物只能求助于渺小的个 人才智.因此,他诉诸一种极右的威权主义,即 “人们必须为一个非个人的秩序而牺牲自己微不 足道的个性和见解”_5J.正如他在《传统与个人才 能》中所指出的,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 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在疏离作者 的同时,艾略特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诗篇本身,即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 意诗”. 新批评专注于孤立的文学作品及其对敏感性 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学更为宏大的结构意义的方 面.弗莱无疑是从新批评过渡到结构主义的关键 人物.他坚持认为,文学是一个自律的语词结构. 这一内向而封闭的王国,不应被视为个别作者的 自我表现,而是产生于人类自身这一集合性主 体J.否认文本分析必须考虑作者或读者的心 理,感觉,这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更为明确.结 构主义的一些理念主要来自语言学家索绪尔.索 绪尔将人类的语言现象分为语言与言语两个方 面,语言是人类语言现象的规则性的结构系统,而 言语则是具体的说话行为,是语言规则在交际,表 达中的具体体现.结构主义者在进行文学批评时 也倾向于发现文学现象背后的本源性结构.为了 进行这种结构研究,结构主义批评家的文本分析, 既不考证作者身世,心理与动机,也不考察文本产 生的时代背景.他们的文本分析主要考察各种文 本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他们看来,这些关系 才是文本意义的根源.结构主义时期的巴特就认 为,”写作是对任何声音,任何起因的破坏.写作, 就是使我们的主体在中销声匿迹的中性体,混合 体和斜肌,就是使任何身份——从写作的躯体的 身份开始——都会在中消失的黑白透视片”.这 也就是说,一件事已经叙述,最终除了象征活动的 练习以外,而不具有任何功用.作者步人他的死 亡,”写作也就开始了”9J. 到巴特这里,”作者之死”已经完全浮出理论 的水面.与”作者之死”相伴随的是”文本”对”作 品”的完全替代,是一种封闭结构的彻底形成.从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批评,理论 家都企图规避社会历史语境的干扰,切断作者与 文本意义的内在关联.”作品”的概念总是提示着 作者的存在,而”文本”概念则提示:由语言文字组 成的文学实体告别了作者的意义管辖,它是一个 完全自足的体系.显然,2O世纪文学理论此后发 生的种种波澜与变奏都可追溯到这一封闭结构的 形成. 二,两种敞开:互文性与话语分析 由前所述,形式主义文论倾向于将文本看做 ? 89? 封闭的系统.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这种理论诉 求受到了挑战.后结构主义也强调作者之死,不 过它同时打开了形式主义文论所构想的封闭的文 本空间.这就关涉到一个关键概念:互文性.克 丽丝蒂娃最先提出互文概念,其理论灵感主要来 自俄国形式主义与巴赫金的对话概念与狂欢理 论.在《符号学》一书及博士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诗歌语言的革 命》中,她都比较系统地阐述过互文性这一概念. 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 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 转化”们. 罗兰?巴特从克丽丝蒂娃那里吸取了理论营 养,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概念.他认为,互文在具 体文本中表现在两个层次:首先,文本的每个构成 单位(比如词语),其意义取决于它与其他单位的 关系;再有,整个文本的存在以其他无数文本的存 在为前提.可见,”一个文本不是由从神学角度上 讲可以抽出单一意思(它是作者与上帝之问的’讯 息’)的一行字组成的,而是由一个多维空间组成 的,在这个空间中,多种写作相互结合,相互争执, 但没有一种是原始写作:文本是由各种引证组成 的编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川. 因此,作者创造文本不过是一个假象.特定文本 由多个写作构成,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起源,它来 自多种文化,文学文本的相互对话,结合,戏仿甚 至冲突.表面上,互文似乎与传统的历史研究,影 响研究,典故考证等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内里差 别很大.比如《红楼梦》研究,虽较多地涉及与之 相关的其他文本,但红学明显圈定了一个范围,过 度的延伸与阐释将被视为胡作非为.而互文性则 取消了这种限制,它是以文本之外的无限文本为 前提的.而且,这当中,没有哪一个文本或角度处 于先天的优越位置.在互文状态下,文本永远只 有差异与延宕.随之而来的是文本意义的不确定 与永久延宕.也就是说,文本每次与读者相遇, “它们的结合体是独特的,构成了以差异为基础的 一 次漫游,而这种差异复述出来时也是作为差异 出现的”L】引.更为致命的,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 也构成了无数的互文,即文本遭遇的所有读者之 间也有互文性.因此,每个个体的一次阅读都只 是暂时的驻足.被疏离的作者,也处于读者的位 置.巴特其实抹平了写作与阅读的差异,阅读也 是在重写文本.由无数互文所构筑的文本,它呈 现出来的形态,其实完成于读者的阅读,而不是作 ? 90? 者的写作.只有在读者那里,互文才得到了暂时 的凝聚与汇合.当然,这种汇合依旧是以读者之 间的互文性为前提的. 互文性其实与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关.德里 达对索绪尔所谓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区别关系表 示异议.在结构主义看来,一个词义取决于与其 他词的区别,但在一种语言中,无疑有无数词与这 个词有着区别.也就是说,这种区别好比互文性, 事实上其意义永远无法确定.显然,文本的互文 状态表明,文本的意义是相当不稳定的.这种不 稳定性打破了结构主义的意义封闭,展示了一种 敞开的可能. 我们还要谈到另一种敞开,就是所谓的话语 分析.话语分析的理论前提与批判对象也是结构 主义,因为它所导致的意义封闭同样引起了另一 些理论家的不满.巴赫金试图为文本的意义划定 疆域.他批评结构主义者脱离历史语境来讨论语 言,他认为,”表述结构是纯粹的社会结构.表述, 就其本身而言,存在于说话者之间”【】引.福柯与 巴特类似,也是从结构主义当中脱胎而出的.他 的深刻之处在于敏锐地察觉到了任何言语行为背 后隐藏的权力因素.这种包含着权利和意识形态 因素的说话与言说行为,被他称之为话语(dis— COtlrse).所谓话语分析,就是对话语行为进行阶 级的,民族的包括性别的社会历史学分析.在伊 格尔顿那里亦是如此,”修辞学”(话语理论)要分 析的正是作为”权力形态和欲望形态”的话语?引. 也就是说,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不仅仅是从外 部,如说话人的身份,意图作用于文本,而且这些 因素往往就保留在文本形式当中,成为文本固有 的文化因素. 这样,文本作为形式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既 是写作者的话语行为,同时也是特定意识形态的 话语行为. 三变革动力:抵拒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从作品到文本,从意义的封闭到敞开,凡此种 种,其变革的动力在于如何抵拒资产阶级意识 形态. 形式主义放逐作者的冲动,尽管直接导致文 本意义的封闭,但依旧包含这种理论诉求.艾略 特不满于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发现 其最终要承载于渺小的个人才智,因此,回到诗歌 本身意味着与这种意识形态决裂.在结构主义当 中,巴特宣称的作者已死,其旨归亦在此.他宣告 作者之死,并瓦解了作品,就是因为强调作者的主 体性,个人性在文本中的霸权与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息息相关——”作者是一位近现代的人物,是由 我们的社会所产生的……在文学方面,作为资本 主义意识形态的概括和结果的实证主义赋予作者 本人似最大的关注,是合乎逻辑的.”因此,巴 特宣告作者已死,矛头是直指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的. 在两种敞开形态中,意识形态批判更加强烈. 表面上,巴特的互文概念似乎没有表现出任何批 判锋芒.但详究起来会发现,它有着更彻底的批 判性.在放逐作者之后,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完全 消散.巴特意识到,批评家与读者将挪移到作者 这一位置,扮演意义的看守者.因为,在历史上, 作者的领域也是批评家的领域,意识形态借此得 以复制和流播.而”在复合写作中,一切在于分 清,而不在于破译什么”?.这就瓦解了批评单 一 的意义指向,并最终拒绝上帝和它的替代用语, 即理智,科学和规则.这时,读者也面临类似处 境.虽然互文性的多重意义汇聚在读者一处,但 在巴特看来,”读者是无历史,无生平,无心理的一 个人;他仅仅是在同一范围之内把构成作品的所 有痕迹汇聚在一起的某个人”?.显然,这里的 读者不是一个凝聚意识形态的个体,只是一个接 收的道具.这样,巴特进而挑战了一切高高在上 的所谓文本的权威解释者,彻底瓦解了文本及其 任何所谓的本质化解读.在这种情况下,文本事 实上失去了被任何意识形态秩序再”自然化”,”稳 定化”的可能性. 应当说,巴特的理论努力具有乌托邦色彩. 他的互文性理论以中性写作(零度写作)为前提. 只有在马拉美,普鲁斯特,瓦莱里等人身上,我们 看到了这样一种写作形态:它极力放逐作者,将写 作变成一种言语活动,并且这一活动认识”主语”, 而不认识”个人”.这样的客观性的自动写作明显 具有理想性质.注重话语分析的理论家们则完全 从作者,文本,读者这一循环结构中逃逸出来,在 他们眼中,一切外部因素都经由一定的中间环节 投射到了文本形式之中,意识形态与文本形式构 成了一种宿命般的关联.他们关注文本形式,目 的在于颠覆与摧毁隐蔽其中的意识形态.曾经的 作者以及巴特所谓的无尽互文,在这里也就成为 了外部的文化因素.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理论潮 汐,”文本”(形式)与”作者”(意识形态)撇开”作 品”,竟在这里改头换面地再次相逢. 注释: [1]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18页. [2][3][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一布拉格一巴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21页. [4][5][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38页. [6][7]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2,28页. [8]NorthropFrye:AnatomyofCriticism,AtheneumBooks,1966,p122. [9][11][15][16][17]罗兰?巴特:《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随笔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94—295, 299,295,300,301页. [1O]朱立元:《现代西方关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947页. [12]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杨扬译,《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5期. [13]巴赫金:《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见《巴赫金全集》(第2卷),李辉凡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 452页. [14]特雷?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责任编辑:陈未鹏] ? 9l?
本文档为【(doc) 封闭与敞开:“作者之死”后的文本形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0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