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的交往

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的交往

举报
开通vip

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的交往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的交往 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 的交往 第24卷第2期 2007年4月 东疆学刊 DongjiangJournal Vo1.24No.2 Apr.2007 蓬莱阕下长相忆 —— 唐代诗人-9天台道士的交往 陈再阳 (上海师范大学文华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许多诗人与天台道士进行 过直接交 往,从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深厚情谊,从而为唐诗的研究 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的交往
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的交往 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 的交往 第24卷第2期 2007年4月 东疆学刊 DongjiangJournal Vo1.24No.2 Apr.2007 蓬莱阕下长相忆 —— 唐代诗人-9天台道士的交往 陈再阳 (上海师范大学文华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天台山道教在唐代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许多诗人与天台道士进行 过直接交 往,从有关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深厚情谊,从而为唐诗的研究 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唐代诗人;天台道士;交往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07)02—0065—04 唐代崇道风潮的壮阔,造成修道人道人士的 激增,也刺激了诗人文士的求仙访道风气.由于 唐朝廷对天台道教的重视,许多道?因而名声显 赫,常常受诏人宫,使得在朝的文人与天台道士 有了直接交往的可能.与此同时,京城内外许多 诗人文士都曾慕名来天台山游历,与天台山道士 进行过直接交往,有的甚至结下了深厚友谊.如 当时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声名远播,许多诗人都渴 望与他交往,在他周围,曾形成了一个崇道求仙 的团体,时称"仙宗十友".诗人李白在《大鹏赋 序》里,介绍该赋的创作缘起:"余昔于江陵,见天 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因着《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从这里可 知,司马承祯对李白颇为赏识,李白对司马承祯 也非常敬重.此外,有些诗人文士虽然不曾来过 天台山,但由于宗教信仰或政治上的原因,总希 望与天台道士建立友好关系[2].因此,在唐代有 关天台山道教的诗歌中,表现诗人与道士交往的 诗篇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从有关诗篇所表现的内 容看,唐代诗人与天台山道士的交往,主要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寄赠诗作 由于唐代道士一般都熟悉儒家经典,并且将 道教文献典故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来,以表达自己 的宗教体验,这就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趣味,从 而引起不少诗人雅士的兴趣.如道士吴筠,"尤善 着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着歌篇,传 于京师"[3].此外,道士们为了张扬自己的雅兴, 提高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往往也慕名以诗会 友,于是,唐代诗人和天台道士凭着业已建立的 某种联系,你来我往,互赠诗作.如张说的《寄天 台司马道士》,崔浞的《寄天台司马先生》,沈如筠 的《寄天台司马道士》,孟浩然的《寄天台道士》, 常建的白龙窟泛舟寄天台学道者》,杨衡的《赠 罗浮易炼师》,张祜的《寄王尊师》,《忆游天台寄 道流》,方干的《赠天台叶尊师》,刘沧的《赠道 者》,皮日休的《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陆 龟蒙的《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贯休的 《寄天台道友》,《寄天台叶道士》,徐夤《赠董先 生》,王贞白的《寄天台叶尊师》,卢士衡的《寄天 台道友》,熊皎的《赠胥尊师》等等.这些诗作,大 多表达了诗人对天台道士的人格修养及生活方 式的欣赏和赞美,如张说的《寄天台司马道士》: 世上求真客,天台去不还.传闻有仙要,梦寐 在兹山. 朱阕青霞断,瑶堂紫月闲.何时枉飞鹤,笙吹 接人间. 题中的司马道士,即司马承祯[4],因道士修 收稿日期:2007一O1一l1 作者简介:陈再阳(19一),女,浙江天台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65 行又叫"求真",所以张说谓之"求真客".诗人对 司马氏曾得仙家秘授——身怀"仙要",非常企 慕;对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的修道境界——瑶堂 闲月,极为艳羡.希望他能再"驾鹤"飞来,把道家 至乐带给凡间.与张说同时代的宋之问也写过一 首《寄天台山司马道士》的诗: 卧来生白发,览镜已成丝.远愧餐霞子,童颜 且自持. 旧游惜疏旷,微尚日磷缁.不寄西山药,何由 东海期. 诗人在感叹自己青春已逝白发苍苍的同时, 羡慕道人因修行养性而保真全命青春永驻.末句 表露诗人在憧憬东海仙岛之际,希望司马承祯在 升仙路径上给予指点.睦州桐庐(今属浙江)人方 干的《赠天台叶尊师》,则以欣赏的笔触,描绘了 天台道士叶藏质的生活状态及精神面貌: 莫作平明离少室,须知薄暮入天台. 常时爱缩山川去,有夜自携星月来. 灵药不知何处得,古松应是长年裁. 先生暗笑看棋者,半局棋边白发催. 傍山川,披星月,这是一个多么纯净幽雅的 ,裁古松,这是一种多么悠然自得的 世界!采灵药 生活!尾联借《述异记》中王质入山砍柴观仙童下 棋的典故,暗示叶尊师已俨然成仙.唐昭宗乾宁 元年登进士第的徐夤,在《赠董先生》一诗中,也 特意渲染了萤道士的仙风道骨和长生不老: 寿岁过于百,时闲到上京.餐松双鬓嫩,绝粒 四支轻. 雨雪思中岳,云霞梦赤城.来年期寿篆,何处 待先生. 董道士不食五谷,餐松度日,竟年过百岁,而 双鬓苍黑,四肢轻盈.对此,诗人怎不梦寐以求! 二,登门拜访 唐代诗人除了与道士互赠诗篇之外,还亲自 登门拜访.如孟浩然的《越中逢天台太乙子》,《寻 天台山》,杨衡的《登紫霄峰赠仙师》,李绅的《题 北峰黄道士草堂》,姚鹄的《寻天台赵尊师不遇》, 高骈的《访隐者不遇》,项斯的《华顶道者》,皮日 休的《寒夜文宴》等等诗篇,就是诗人们游历天台 山时,慕道士之名而登门拜访时所作.这类诗作, 有的表现诗人们为了拜见所慕高人,不惮险远, 不辞艰辛: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欲寻华顶去,不惮 66 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载海行.高高翠微里,遥见 石梁横.(孟浩然《寻天台山》) 诗中提到的太乙子,即着名道士真一先生, 是司马承祯的师兄弟,当时他正在天台山修道, 孟浩然慕名而来,历尽千辛万苦.他所寻找的华 顶,是天台山的一座主峰,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 北六十里,因天台山有九峰,状如莲花,此峰犹如 莲花之顶,因称华顶.诗中的"恶溪",在天台山附 近的丽水县,因水多险滩,"恶"名昭着.《旧唐书 ? 地理志》即载:"丽水县东有恶溪,多水怪."华 顶处势高远,又地近恶溪,诗人竟无所畏惧,冒险 前来,足见寻仙访道之心切.有的则表露了寻访 道士而不得的惆怅: 羽客朝元书掩扉,林中一径望中微. 松阴遍院鹤相对,山色满楼人未归. 尽日独思风驭返,寥天几望野云飞. 凭高目断无消息,自醉自吟愁落晖.(姚鹄 《寻天台赵尊师不遇》) 姚鹄,这位成都籍诗人在会昌三年中进士 后,曾于咸通十三年官台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他 登天台山应当十分便利,但这次却非常不巧,赵 尊师去"朝元"——即礼拜神仙去了.在仙风道气 的拥抱中,诗人凭高远眺,望穿秋水,却不见赵尊 师回归,诗人失落的心犹如那西沉的夕阳,真可 谓"怎一个'愁'字了得"j他那寻道访仙的虔诚心 态,无须再用别的言辞表白. 除此之外,也有天台道士出行在外而被拜访 者,如景云二年,司马承祯应睿宗之请,入宫讲授 道家密旨,沈俭期趁机与友人访谒拜谈,作《同工 部李侍郎适访司马子微》,记载了诗人萌生修仙 遐想,众友人在愉悦超然的气氛中畅谈仙境华顶 与长生之道的情景: 紫微降天仙,丹地投云藻.上言华顶事,中问 长生道. 华顶居最高,大壑朝阳早.长生术何妙,童颜 后天老. 清晨朝凤京,静夜思鸿宝.凭崖饮蕙气,过涧 摘灵草. i 柱下留伯阳,储闱登四皓.闻有参同契,何时 一 探讨. 三,临别送行 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进行直接交往后,在分 别的时候,为了表达交谊与亲情,每每作诗相送, 以表达离情别绪.这类送行诗在有关天台山的道 教诗中,也占有相当比重.如李峤的《送司马先 生》,宋之问的《送司马道士游天台》,薛曜的《送 道士入天台》,张九龄的《送杨道士往天台》,唐玄 宗的《王屋山送司马承祯归天台山》,钱起的《送 柳道士》,白居易的《和元微之送刘道士游天台》, 方干的《因话天台胜景异仍送罗道士》,马戴的 《送道友人天台山作》,罗隐的《送程尊师东游有 寄》,周朴的《送梁道士》,贯休的《寒月送玄道士 入天台》,《送道士归天台》,《送道友归天台》等 等,都是这类作品.且看宋之问的《送司马道士游 天台》: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 蓬莱阕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 司马道士,即司马承祯,景云二年进宫宣讲 《老》,《易》.还山之际,宫中公卿百余人赋诗相 送,常侍徐彦伯择其佳,编为《白云记》,且为之 序.宋之问的这首诗即为其中之一.诗作首联点 明送别对象及送别之地,第二联言司马道士将去 之处——桐柏山.则天朝进士崔尚《唐天台山新 桐柏观颂》云:"天台也,桐柏也,代谓之天台,真 谓之桐柏,此两者同体而异名,同契乎元,道无不 在.……桐柏山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 重,四面如一,中有洞天,号金庭宫,即中右弼王 乔子晋之所处也.是之谓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 境."这里,桐柏山正是作为人间仙境呈现在诗人 的眼里,因此又与海上仙山蓬莱相提并论.仙境 既为仙人所居,其间便透露出诗人对司马承祯的 仰慕与赞美."长相忆"的"长"字,流露出诗人与 司马氏之间的深厚情感.再看张九龄的《送杨道 士往天台》: 鬼谷还成道,天台去学仙.行应松子化,留与 世人传.此地烟波远,何时羽驾旋.当须一把袂, 城郭共依然. "鬼谷",是传说中的地名,为战国时鬼谷子 所居.鬼谷子其人姓名及生时传说不一.一说姓 王,名诩,或名利,因居鬼谷,号鬼谷子或鬼谷先 生;一说历经轩辕氏到商周几代,随老子西出函 谷关,东周时重返中国,居汉滨鬼谷传道,因以自 号.由于鬼谷子是一位神仙化了的人物,鬼谷便 是一个修道成仙的地方,于是,诗人将杨道士要 去的天台比作鬼谷."松子",即赤松子,是传说中 的仙人.或说是神农时的雨师,如《艺文类聚》卷 七八引刘向《列仙传》:"赤松子,神农雨师,服水 ,能人火自烧.至昆仑山西王母石室. 玉,教神农 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或认 为是丹溪人黄初平,黄在牧羊时,被一道士带到 金华山石室中,度过四十余年,后被其兄找出.服 食松脂,至五百岁,能行于日中而无影,颜面如童 子.初平遂改字为赤松子.诗人把天台比作鬼谷, 希望杨道士去那里学仙能够得道,其修身立行当 如赤松子,留下美名,让世人传颂.前两联寄托了 诗人的殷切期望,后两联则流露出诗人的惜别情 意:天台地处偏远,今日分别,何时能回?离人尚 未离去,诗人已经在想象重逢之日,两位好友面 对旧时城郭,把臂同游的情景. 四,别后怀念 结下了深厚情谊的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分 别之后各居一方,彼此相互怀念,这类诗歌作品 也不少.如司马承祯的《答宋之问》: 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 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 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 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这里的"幽人"当是指故友宋之问.作者为了 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选择了一系列与此情感 相关的意象:在欲春未春的时节,寒风飕飕,吹落 了天边的夕阳.暮色苍茫里,山林显得格外岑寂, 因思念故友而倍觉孤独的诗人,登上奇异的山 峰,希望借登高而眺远,能寄托思念的情怀.诗人 望眼欲穿,不见故人的踪影,却目睹有去无回的 悠悠白云,愈加感到失落和失望.既然无法同故 人相见相叙,无奈的诗人只好回到居处,一任寂 寞和思念在琴弦上流淌.从司马承祯的《修真密 旨》,《坐忘论》等着述中,我们知道他所设想的升 仙阶梯是坐忘主静,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乎自 然,他主张宁心静气,排除情欲干扰,然而,在这 首诗里,他却脱去了仙家的宁静与淡漠,露出了 凡人的血肉与情感,诗中所体现的浓重的感情色 调,足见司马承祯对宋之问的情谊之深厚.元和 中即享有诗名的张祜,其《寄王尊师》一诗则凭借 记忆,通过描述天台道士冰清玉洁的外貌,不问 世事的心境,逍遥自然的生活,与诗人深夜论道 的经历,以表露自己对王尊师的怀念之情: 67 天台南洞一灵仙,骨耸冰棱貌莹然. 曾封对长云昧齿,重来华表不知年. 溪桥晚下玄龟出,草路朝行白鹿眠. 犹忆夜深华盖上,更无人处话丹田. 晚唐诗僧贯休的《秋夜玩月怀玉霄道士》,也 表达了诗人对天台道士的深情厚意: 光岂磨砻出,轮非雕琢成.今霄刚道别,举世 勿人争. 征妇砧添怨,诗人哭到明.唯宜华顶叟,笙磬 布余声. 玉霄,即天台玉霄峰,诗题点明"秋夜",别恨 离愁已经隐寓其中.自宋玉发出"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的沉重感 喟,后世文学一直沿袭着悲秋的主题,如庾信《拟 咏怀》其十一悼念梁朝覆灭的悲剧,开头四句就 是"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 杞梁城."这一悲秋主题且多与人世间的离别相 思连在一起,如曹丕的《燕歌行》描写一位妇女对 作客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起首即是:"秋风萧瑟天 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月夜思人也是一个传统 的主题,如《古诗十九首》里那位闺中少妇,面对 皎皎明月而"忧愁不能寐",曹植《七哀》由"明月 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而引出"上有愁思妇,悲叹 有余哀".这里,诗僧贯休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思 念起隐居玉霄峰的故友.他借月亮光辉之自然与 形状之天成,比喻他们友谊之真诚与心性之淡 泊.一别之后,诗人因强烈的思念而伤心哭泣: "征妇砧添怨,诗人哭到明."砧,捣衣用的垫石, 每逢秋天来临,唐代妇女都要为在外征战的丈夫 捣制冬服,因此,砧,也就自然勾起了征妇对征夫 的深切思念,如沈俭期《独不见》"九月寒砧催木 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于是,砧,也就自然会触动 离人的愁绪,故日"砧添怨"."哭到明",诗人对玉 霄道士感情之真挚,思念之浓烈,可谓元以复加. 还有一首诗也是"相思遥指玉霄峰"—— 相思遥指玉霄峰,怅望江山阻万重. 曾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 别来知子常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 且住人间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这是卢士衡的《寄天台道友》.千山万水,能 够挡住诗人的视线,却无法阻隔诗人的思念:晓 窗寒榻历历在目,法鼓疏钟依稀可闻,那曾是他 与道友共享的空间.他能想象道友正以柏果腹, 却不知道友在对谁吟诗,诗人以自身之孤独相思 而推知道友,愈见感情之真挚.末联希望道友修 行而成地上仙,不要成为天上仙,表露了他不愿 与道友"天上人间永相隔"的真诚愿望. 参考文献: [1]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P2. [2]杨忠.传播与唐传奇的繁荣[J].东疆学刊,2002 (2). [3]隐逸传[A].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M].中华 书局点校本,1975,P5129. [4]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M].西安: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6,P899. [责任编校张克军] TangPoetsFriendshipwithTiantaiTaoistPriests ChenZaiyang (TianhuaSchool,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SinceTiantaiTaoismintheTangDynastyexertsagreatinfluenceonthethensociala nd politicallife,manypoetsformaclosefriendshipwiththeTaoistprieststhere.Therelevantpoe ms haverevealedtheircontactandfriendship,andprovidesUSwithafreshperspectiveforthestu dyof Tangpoetry. Keywords:Tangpoet,TiantaiTaoistpriest,friendship 68
本文档为【蓬莱阕下长相忆——唐代诗人与天台道士的交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6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