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生物论文:有关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全国通用

高中生物论文:有关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全国通用

举报
开通vip

高中生物论文:有关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全国通用高中生物论文:有关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全国通用 为什么不选择卵巢做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江苏生物卷第7题 1 题目 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C, ?蚕豆的雄蕊 ?桃花的雌蕊 ?蝗虫的精巢 ?小鼠的卵巢 A(?? B(?? C(?? D(?? 1 卵巢不适合做减数分裂的材料的原因 牛文安[安徽省定远县炉桥中学,233290,] 雌性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卵结合的过 程中完成的。 十字路口的彷徨[江苏南京] 选材的标准:结构简单,取材方便。蚕豆的雄蕊相对来说比较好取,蝗虫的身...

高中生物论文:有关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全国通用
高中生物论文:有关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全国通用 为什么不选择卵巢做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 ————江苏生物卷第7题 1 题目 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C, ?蚕豆的雄蕊 ?桃花的雌蕊 ?蝗虫的精巢 ?小鼠的卵巢 A(?? B(?? C(?? D(?? 1 卵巢不适合做减数分裂的材料的原因 牛文安[安徽省定远县炉桥中学,233290,] 雌性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卵结合的过 程中完成的。 十字路口的彷徨[江苏南京] 选材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结构简单,取材方便。蚕豆的雄蕊相对来说比较好取,蝗虫的身体结构相对小鼠简单,因此选C。 常正良 植物雌蕊和高等动物卵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数目很少,用它们做实验材料,不容易找到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而植物雄蕊的花药和昆虫精巢中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很多,是观察减数分裂的良好材料。 卢开雄 一般情况下,我们观察减数分裂使用的材料都是雄性生殖器,因为产生的精细胞多,能运动,容易观察到。 商中兰 有两个原因:一是哺乳动物的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储备,是在胎儿期完成的,题目中的?不能选。二是从考虑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个数,桃的子房中只有一个胚珠,就很难找到了,题目中的?不能选。哺乳动物出生前卵子已发育到初级卵母细胞阶段了。 ludeli000[河南] 桃花的雌蕊或小鼠卵巢一般考虑一次产生一个卵,取材的时间不好确定。 唐志哲[四川省双流县籍田中学,6100222,] 卵巢中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少;减数分裂的时间不确定;发生减数分裂的细胞位置不确定。 吴 浩 不选择卵巢的理由:卵细胞在体内的形成离不开输卵管和精子的作用。而本题是“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如果选择小鼠的卵巢作为材料的话,则如何创造类似输卵管和受精的条件呢,所以不适合选择该材料。 段怡忠[山西省稷山县翟店中学(043200)] 从事实来讲,小鼠的卵巢和桃花的雌蕊根本就不能做减数分裂观察装片来观察,因为在装片制作过程中要对观察材料的细胞进行杀死固定,对桃花的雌蕊来讲,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在这一个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管在那个时期固定,也只能有减数分裂的一个时期,而看不到其它时期,如果按照观察的要求要找到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第二次分裂的前,中,后,末,以及性原细胞,在一次固定后形成的一个装片中至少应该有8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步的细胞,才可以在一个装片中找全所要观察的各个时期,否则观察不到。所以?桃花的雌蕊不能做观察材料。同理,小鼠的卵巢也不适宜观察。 常正良 用花药作材料观察减数分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小孢子母细胞形成4个小孢子的过程,而不要观察小孢子形成精子的过程。 3 题目本身存在争议之处 吴 浩 植物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与减数分裂有关,但却是有丝分裂的直接结果,如何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的呢,我认为本题的题干设置是有些问题。如果不修改的话,我认为无答案。 周 伟 有资料表明:哺乳动物经过外源性激素处理,卵巢一次可以排出超常数几倍到十几倍成熟的卵子,这叫超数排卵。例如,兔通过超数排卵处理,一次可排出111枚成熟卵子。超排过程中,在给小鼠注射促性腺激素15h左右后,解剖输卵管取出卵细胞。受精的方法为在卵子培育液中直接加入精液使精卵结合,或者用显微操作仪将单个精子或精核注入卵 用心 爱心 专心 周隙或卵质中,使之受精。 看来要想得到更多的卵细胞并不难,要想使处于减二中期的次级卵细胞继续发育也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选小鼠的卵巢作减数分裂的材料不能说是“不恰当”,而应为“非最佳”。 常正良 即使从“全面了解“数分裂各时期特点的要求考虑,标准答案也没有问题。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固然有差异,但基本过程大致相同,通过其中对一个过程的观察就能反映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如果要讲差异,不光是精子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有差异,就是精子的形成过程也有种间差异,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也有种间差异,承认差异但要肯定它们在大的方面的一致性。 桃花的每个雌蕊中只能形成一个胚囊,小鼠的每个卵巢中每次也只能形成少数几个卵细胞,由于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必须对实验材料进行固定及染色处理,会造成细胞死亡,所以用这两种材料来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只能观察到减数分裂某个时期或某几个时期的细胞,不可能找齐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这就没有达到题目“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的要求。 冬丛夏草[江苏无锡] 只观察精子或只观察卵细胞的形成是不能“全面了解”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的(因为两者的减数分裂过程有差异),所以,其标准答案似乎有问题。 蚕豆花与桃花内部结构的差异在中学教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并没有出现,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学生答题错误的最大原因。原来说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现在两者都在书外了,教师教难,学生学也难。高水平的题目不一定是知识上的难题,而是能够考查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现在的练习题实在太多了,鱼目混杂,不少题目很难在中学教科书中找到“落脚点”,让教师和学生吃尽了苦头。 滕 军[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22500,] 此题超出了高中学生的知识范畴。学生要能熟悉初中的知识,再结合高中的知识,这样就容易解决了。而实际上,现在人教版教材把植物发育的一节去掉了,学生对动物的卵巢了解也不可能多,所以这个习题得分率很低。应该是今年江苏生物卷的一个败笔。 张艳霞[山东省蓬莱一中(265600)]高 考试题 教师业务能力考试题中学音乐幼儿园保育员考试题目免费下载工程测量项目竞赛理论考试题库院感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公司二级安全考试题答案 对高中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高考试题应依据考纲,围绕生物学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等各种能力。此题是通过“发生减数分裂的场所”这一知识点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出题的思路很好,但选择的切入点不好。原因有二: “发生减数分裂的场所”不是高中生物学主干知识;高中学生不具备解答此题的相关生物学知识,如上面各位老师谈到的不选卵巢和雌蕊的原因。出这样题的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对一线教师的误导,受此影响,有的老师对细枝末节的东西也不会放过,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还有,就是对知识点的拓展也不知应延伸到什么程度,容易犯“过度挖掘”的错 误~ 2007年高考生物学试题探讨(5) 从高考试题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对广东高考试题的讨论 [广州市第四十中学,510100, 李剑虹] 2007年高考对于广东考生来说,是实施新课程的首次高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纬度的具体目标。然而,2007年高考生物广东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关注方面存在值得讨论之处。下面举例做解析。 1.1 第5题 [题目]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A.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B. 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 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没有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答案:D 分析 格里菲思(F. Griffith)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生物科学史上的著名实验,虽然他的实验结果没有证明哪一种具体的物质是遗传物质,但是为科学家艾弗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可否认格里菲思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遗憾的是,该选择题的正确选项D完全抹杀了格里菲思的重要贡献。这样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评价,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 1.2 第26题 [题目]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 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 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 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答案:ACD 分析 题干中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这一情景,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爱护花木,保护环境”等社会公德的培养。如果将题干中“某同学”改为“某园艺师在苗圃中”即可避免“随手采摘杜鹃花”的尴尬。 2 实施新课程需要实际行动 [唐志哲] 不仅高考应该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时也要注意。生物学作为中学阶段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密切相关,但是在所用的部分课本和出现的试题中确实没有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多时候让学生觉得生物是“背多分”式的文科学科,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比方说,上课才说了随地吐痰会„„但是,一下课到处可见;一考试,就回忆书上怎么讲了的,怎么答可以得分;有的老师上课前抽完一只烟,进教室大谈吸烟有害健康,让学生觉得老师和社会都是形式化,都是说一样、做一样,导致学生生活和学习严重脱节。 3 如何将相关教育落到实处[内质网] 如何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两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值得思考。上面两例,单 从考查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看,应该没什么问题。类似的现象,在以往的部分试题确实存在,例如,不少资料上有这样一道题: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两类生物是 A.生产者与分解者 B.消费者与分解者 C.生产者与消费者 D.捕食者与分解者 显然,按照命题者的要求,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两类生物是生产者与分解者;这是从完成物质循环的角度,或者说,单纯的生态系统功能上看,消费者可以缺少。这对引导考生认识消费者的重要性,自觉保护有益动物,构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是不利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做的事情其实很多,应该落实的教育的每个环节。例如,可从缩短高考试卷的长度入手。高考试题中,各学科都有几乎相同的“说明”,例如,对选择题要如何涂卡等,对一个每人要参加多门科的考试,仅高考考生就有1000多万的的国家来说,每年该浪费多少纸张,据了解,我国造纸业年需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同时,生产排污导致部分河流污染严重。若设法省去那半个版的说明,对树立“节约纸张就是保护森林和河流”意识一定是有益的。 究竟什么是单倍体育种 用心 爱心 专心 1什么是“单倍体育种”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421801,周 伟] 单倍体育种是指通过花药培养、孤雌生殖等方法诱导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从中选择优良的纯合二倍体,进而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摘自《中国百科大辞典》)。 2 单倍体育种能使水稻产生抗性吗 2.1 2008年广东高考生物卷第8题 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A.诱变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杂交育种 答案:B。 2.2 解析[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421200) 常正良] 欲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使之获得这种抗病性,关键是使之获得相应的抗病基因。单倍体育种过程无法使之获得这种抗病基因。 2.3 讨论 2.3.1单倍体育种包含亲本杂交过程 彭邦凤[湖北省恩施清江外国语学校,445000,]只要水稻其它品种具有改良品种所需基因,就可以通过单倍体育种来进行,其条件与杂交育种是一致的。在本物种已经具备所需性状时,最好选择单倍体育种或杂交育种来进行,只有本物种没有这种性状时,而其它物种具有时,选择基因工程育种;其它物种也没有这种性状时,可选择诱变育种。答案应选D,而不是选B。 陈永群,浙江省瑞安市第七中学,325211,,单倍体育种是从杂交开始的,流程如下:杂交?F?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选择。如果是从花药离体培养开始的,单倍体育1 种顶多就一种功能:让杂合子变成纯合子。 王学宏[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 (466600)]不管是杂交育种还是单倍体育种均需两亲本先杂交得F,由F分道扬镳,若F自交或逐代自交为杂交育种;若F花药离体培养则1111为单倍体育种。因此这两种育种的起点是相同的。上述答案是不恰当的。 2.3.2单倍体育种不包含亲本杂交过程 周 伟 从单倍体育种的定义可以看出,单倍体育种侧重于单倍体幼苗的诱导和纯系品种的获得,不包含“亲本杂交”这一过程。 姜万录[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 136500)]单倍体育种过程先是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然后再经过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从而得到正常的纯合体。 3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什么 3.1 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常正良 单倍体育种的程序,是先进行品种间杂交,再取F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1 的单倍体幼苗再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的纯合植株,再从中选育出新品种。所以。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李金安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确实包括了多种变异。但从概念的符号上看,说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也是不错的,因为,对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来说,“染色体变异”只不过是“单倍体育种原理”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3.2没有基因重组,只有染色体变异 郭海燕[陕西省凤县中学,721700,]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就是染色体变异(不包括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只强调获得单倍体的过程。 应该分开计算还是合并计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不一样[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136500,姜万录]下列第(3)题中F代结果是否需要合并, 2 题目(人教版高中《遗传与进化》P.13拓展题) 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问题。 性状数量100 75 50 25性状类型 0皱粒黄色绿色圆粒 …… ,3,F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 。如果使F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11 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中的性状类型有 种~数量比为 。 2 答案YyRR或YyRr,4,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摘自配套的教师用书, 解析:根据子代性状统计结果:黄色:绿色,1:1,推知亲本控制子叶颜色的基因组成是Yy×yy。圆粒:皱粒,3:1,推知亲本控制籽粒形状的基因组成是Rr×Rr。可见,亲本的基因组成是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F的情况如下: 1 YyRr × yyRr ? YR Yr yR yr 配子 F1配子 yR YyRR YyRr yyRR yyRr (黄色圆粒)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绿色圆粒) yr YyRr Yyrr yyRr yyrr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F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YyRR或YyRr两种,其中前者占1/3,后者占2/3。如1 果使F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有两种计算方法: 1 ?分开计算。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是YyRr与yyrr杂交,比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 ?合并计算。如果是1/3YyRR与yyrr杂交,则子代黄色圆粒占F总数1/6(1/3×1/2);2 绿色圆粒占F总数1/6(1/3×1/2);如果是2/3YyRr与yyrr杂交,则子代黄色圆粒占F22总数1/6(2/3×1/4);绿色圆粒占F总数1/6(2/3×1/4);黄色皱粒占F总数1/6(2/322×1/4);绿色皱粒占F总数1/6(2/3×1/4)。合并在一起,则F中的性状类型有4种,比22 值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2?2?1?1。 2为什么不能合并计算 黑鱼: F选择一株黄色圆粒豌豆进行测交,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需要单独分析。要使1 答案合并,必须将题干的“一株”去掉方可。 稻人:试题已经说明“如果使F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此时答案1 用心 爱心 专心 分开更合题意。 油麦菜:二者是“或”的关系,不是“和”的关系,应该分开考虑。 网易博友:正确答案应该是:两种或四种,1?1或1?1?1?1。F中的一株黄色圆粒1 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比例为1:2,即1/3YyRR、2/3YyRr的可能性,因此让其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可能是黄色圆粒、绿色圆粒两种,比例是1?1,或者是出现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四种性状,比例是1?1?1?1 。 稻人:若把题改为:“如果使F中的多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此时答案1 就必须合并。 3 值得注意的问题 黑鱼:从配套的教师用书给的答案来看,第二个空的答案是合并计算的,但第三个空却是分开给的答案。可见,编者并没有做太多考虑,只是从学生易于理解角度给出答案。 小眯:思考问题时不可前后矛盾。对F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植株的测交来说,若分开1 考虑,基因型应该是2种或者4种,而不只是4种。同样,若合并考虑,则第3空的比例应该为2?2?1?1,而不是1?1?1?1。严格地说,在已知F某个体的表现型却未知具体1 基因型的情况,其基因型只能是“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F性状的种类也是不确定的。2 从这个意义上看,合并计算更有道理,考虑到合并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太难。建议编者做适当修改。 姜万录:研究遗传学问题,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而且要有严密的推理过程,这是孟德尔杂交实验给我们的启示。[话题发起人:姜万录] 9 从二例概率问题看习惯说法[内质网] 例1 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产生A配子的概率多大, 对这个问题,一部分老师给出的答案是1,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产生配子就一定会产生A。另一部分则认为答案是1/2,为什么呢,这是考虑到其产生的配子不仅仅是A。显然,后一说法是将“产生A”与“产生的配子中A所占有的比例”等同起来了,或者其说将A与a同时产生的同一事件当成了不同的事件。 例2 人生出男性后代的概率多大, 同样,一部分老师认为产生男性的概率为1。为什么呢,因为人类肯定会产生男性。另一部分老师认为答案是1/2。1/2是建立在男性和女性二种后代以相同可能性产生的基础上或者说是统计了多数后代后得出的。习惯说法仍然是将“产生男性”与“产生的后代子中男性所占有的比例”等同起来。坚持后一种说法的老师认为,主张前面说法的老师的思考是欠周的,因为在考虑男性时忽略了女性。 上述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关系到如何对待语言习惯的争论,而非生物学知识本身。习惯性语言不一定科学,但习惯成自然,也需要得到尊重。因此,建议应该尽量避免命制容易产生歧义的题目,尤其是大型考试。 类比推理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吗, 人教版高中课标教科书《生物》(必修?)P28: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1 疑问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430400, 李金安] 既然“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那我们学习类比推理干什么,“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把它可能存在的必然性给否定了。正是由于类比推理的结论一般是有必然性的,所以才会在逻辑推理中广泛使用;也正是由于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它的结论“还需要用别的方法来验证”。建议将原文改成: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2 讨论 用心 爱心 专心 段怡忠[山西省稷山县翟店中学(043200)]“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和“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都说明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内质网 “必然性”表示了“一定性”,不具有“必然性”,就代表了“不一定”。推理毕竟是推理,当然不具有“必然性”。李金安老师的观点是,逻辑学上有必然性,也有或然性。其实,中学教科书只需要讲清楚“推理不一定正确”就可以。 张一[天津市河北区扶轮中学 ,300142,]总体来看,对于没有逻辑学基础的学生来讲,容易混淆。 叶绿体[湖南省株州市] 类比推理确实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这是单纯从逻辑推理上来讲的。例如,如果A具有a、b、c三特点,B具有a、b两个特点,则B可能具有c特点。这只能是一个逻辑上的或然性的结论,“可能”二字就意味着或然性,如果去掉“可能”二字,这个结论就是没有逻辑必然性的结论。那这样的结论有什么意义呢,可以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找到方向。也不能说任何推理都不具有必然性,例如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时,演绎推理出的结论就是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否则亲子鉴定的结论就不可信了(结论也是根据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的)。 一道题目 两点疑惑 ——2007年广东高考第29题引起争论 题目 某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植物~对其10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规律很感兴趣~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下列解释或结论合理的是 A. 该种植物的细胞中至少含有10条非同源染色体 B.没有两个感兴趣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C.在某一染色体上含有两个以上控制这些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D.用这种植物的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显示所有感兴趣的性状 答案 ABD 1单倍体能产生种子吗, 1.1 不能产生种子 刘北光 D选项是错的。单倍体植株是在幼苗期增倍后成为2倍体的。单倍体的成活都成问题,能体现出所有的性状吗,肯定不能。如果考虑的是“结实率”呢,单倍体与二倍体在“结实率”这一性状有什么可比较, 小眯 单倍体植株比正常二倍体少一半染色体,比较矮小。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全部染色体进入到一个子细胞中的机率极小。因此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也就不能产生种子,不能直接在生产上利用。单倍体必须经过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重新恢复为二倍数,在作物育种上才有价值。 婉君 单倍体形成平衡配子的几率1/2的10次方,而且包括一条染色体没有的情况,形成正常种子的几率就更低了,所以种子应该是没有的。 1.2 能产生种子 牛文安[安徽省定远县炉桥中学,233290,]用这种植物的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虽然高度不育,但可以产生少数的种子,所以,选项也符合。 番薯粥 如果是普通二倍体植物,那么其单倍体应该是高度不育的,确实很难观察到“种子形状”这种性状;如果是偶数倍的多倍体植物,其单倍体应该是可育的,可以结出种子来,那就可以观察到“种子形状”这一性状,至于“结实率”当然还是有差别的。不过就该题,应该不必考虑这么深,深究下去就大概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了。这道题确实是出题不够严 用心 爱心 专心 密。如果要选D的话,最好把“种子的形状”改成其他性状为好。植物单倍体成活一般没问题,只是高度不育而已。 一撇一捺 D选项是否要考虑像女娄菜之类的雌雄异株的植物, 常正良[湖南衡阳县三中,421200,]课本上讲单倍体植株一般是高度不育的,讲的就是它产生种子的概率较少,但并没有排除它产生少量种子的可能性,因此说单倍体植株可以显示所有感兴趣的性状(包括产生种子)并无不妥。 1.3 三种情况 [陕西省凤县中学,721700,贾文俊]高等植物单倍体的是否可以产生种子应分三种情况讨论: 一是,二倍体高等植物的单倍体,由于其细胞中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不能正常联会,导致配子中很少能得到一套完整的染色体,这样的配子一般都不能发育成花粉或胚囊,从而造成单倍体的严重不育。很难得到种子。 二是,高等植物的同源四倍体,其形成的多元单倍体是可育的,如四倍体玉米的单倍体(细胞中含20条染色体),其中大部分正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可正常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其是可育的,能产生种子。 三是,高等植物的异源四倍体,其形成的多元单倍体是不可育的,如二粒小麦(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记为AABB)是由两种野生型二倍体小麦(一种野生型二倍体小麦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记为AA,则另一种记为BB)的杂种(AB)偶然经过自发地染色体加倍,形成了野生的四倍体小麦(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记为AABB),经长期载培驯化形成了二粒小麦,其单倍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记为AB),在减数分裂时也不能正常联会,从而导致严重不育,很难形成种子。 2独立遗传的基因都在不同染色体上吗 2.1不能说明基因分别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刘北光 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二《教参》写道:孟德尔成功地发现遗传规律时,也存在“巧合”的因素。孟德尔研究的7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并不正好分布在7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而只是分布在4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第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坐落两对基因(子叶黄绿和种皮的灰白),图距单位为204)。第四对同源染色体坐落三对等位基因(植株高矮、豆荚形状等)。第七对同源染色体上坐落一对等位基因(豆粒圆皱)。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交换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为遗传学图上的图距。图距小于50出现连锁现象。孟德尔的二因子和三因杂交实验所涉及的性状不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就是由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决定,但两对基因的图距非常大,以致这两对基因表现出自由组合。 在同一染色体上两基因的位置过远时 交换率也大,同样遵循自由组合规律的。A、B、C没有考虑交换,这道题没有提示排除交换,是一道错题。 贾文俊[陕西省凤县中学,721700,] 题干阐明“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仅说明所用方法为“杂交实验”,而未说明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时,是采用分别研究每一对相对性状方法,还是将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如果采用分别研究每一对相对性状的方法,则无论10对等位基因均在10对非同源染色体上,还是10对等位基因中有部分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均能表现出基因遗传的独立性。但如果采用将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则可说明10对等位基因之间没有发生连锁与互换,故10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题干中没有明确阐明研究方法,所以不能说明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2.2能说明基因分别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牛文安 10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规律 ,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 用心 爱心 专心 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说明控制这10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有,,对以上的染色体才能满足要求,,符合),说明没有两个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符合,,不符合)( 婉君 干明确说明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暗指自由组合吧,如果考虑重组率达到50,,是不是考虑过多了,想的太深了, 一撇一捺 我说两点:?是否需要考虑连锁交换需要看广东所采用的教材;?D选项是否要考虑像女娄菜之类的雌雄异株的植物,如果考虑的话。 常正良[湖南衡阳县三中,421200,]我认为,题干中既然已经说明这些性状是独立遗传的,就等于说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至于有些老师提到的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时研究的七对相对性状,控制某两对性状的基因后来发现并非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是相距甚远,交换率大(接近50%)而表现出类似独立遗传的现象这也是事实。不过,这种遗传方式严格说来并不是独立遗传,它并不是真正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它实际上是遵循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的,只不过由于交换率较大,表现上类似独立遗传而已。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这里的10对基因中有某2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是独立遗传了~ 3不应该将问题引得太深[江苏省盱眙中学(211700) 宋正海] 我认为这道题确实有问题。从题目所给的条件看,ABD是建立在对题设条件的一种理解上的结果;即“通过大量实验,每对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那么我们是否认为控制每对性状的基因是独立分布在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这也是高中阶段学生所认知的基本层面,我想考试时学生大多数也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问题引伸”。当学生在考场上确定这个观点后,很容易排除C答案了;因为学生在对它与ABD的理解层面上是对立的。当然,我们老师在讨论时的确能发现此题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控制独立遗传的性状的基因是否一定不连锁呢,回答当然是不一定的,因为是否相互影响还得看连锁的的距离到底有多大。” [话题发起人:刘北光] 可遗传的变异一定传递给子代吗, 1 对一道题目的质疑[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136500) 姜万录]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P.84基础题第2题: 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 B.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 C.在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 D.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 答案是C。说明可遗传变异必须使生殖细胞(配子)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这样才能遗传给子代。而B项虽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但因其不遗传给后代,则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质疑:可遗传变异一定得传递给子代吗, 2 讨论:到底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 内质网 如何理解“可遗传的变异”,一是作为专用名词,在划分变异类型时使用;二是本题的看法,判断某变异性状是否能遗传给后代。 3.1 一定传给子代 欧元亮[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36810)]可遗传的变异一定是传递给后代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变而没有涉及到生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但要注意是“主要”,其中也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不论是哪种变异来源,通过什么样的生殖方式产生子代,只有这种变异来源能够传递给子代,都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可遗传的变异。 1.2 不一定传给子代 粟洋[四川岳池一中,638300,]遗传物质改变所产生的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变异。如果突变仅发生在体细胞中,那么这种突变是不会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的(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的)。这种类型的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但若突变发生在的生殖细胞中,那么这种突变就能通过配子传递给下一代,在后代个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产生同样的突变。可见,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但不是一定要传递给子代。 滕军[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22500,]没有传递给子代的变异也可能是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能传递给后代,但是不一定传给后代。 姜万录 无子西瓜是染色体数目变化引起的,属于染色体变异,但本身不结种子,这种变异本身不能传给后代。 贾文俊[陕西省凤县中学,721700,]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主要区别在于遗传物质是否改变,而不是看实际是否传递给子代。对于“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是否为可遗传变异,我是这样认为的,癌变的本质是原癌基因被激活,使癌细胞具有了无限增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由环境因素的作用,最终导致遗传物质变异引起的,所以属于可遗传变异。 张建尚[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22100,]在变异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传给后代,是可遗传变异。,本话题由姜万录老师发起并协助整理, 穗型和种色是同时表现吗, ————理综全国卷(I)第31题 1题目 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紫苗,A,对绿苗,a,为显性~紧穗,B,对松穗,b,为显性~黄种皮,D,对白种皮,d,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这三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以绿苗紧穗白种皮的纯合品种作母本~以紫苗松穗黄种皮的纯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F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 1 请回答: ,1,如果生产上要求长出的植株一致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那么播种F植株所结的全部1种子后~长出的全部植株是否都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 ~为什么, 。 ,2,如果需要选育绿苗松穗白种皮的品种~那么能否从播种F植株所结种子长出的植株中1 选到, ~为什么, 。 ,3,如果只考虑穗型和种皮色这两对性状~请写出F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 2 ,4,如果杂交失败~导致自花受粉~则子代植株的表现型为 ~基因型为 ,如果杂交正常~但亲本发生基因突变~导致F植株群体中出现个别紫苗1 松穗黄种皮的植株~该植株最可能的基因型为 。发生基因突变的亲本是 本。 答案:?不是。因为F植株是杂合体~F代性状发生分离 ?能。因为F植株三对基121因都是杂合的~F代能分离出表现绿苗松穗白种皮的类型 ?紧穗黄种皮:紧穗白种皮:松2 穗黄种皮:松穗白种皮=9:3:3:1 ?绿苗紧穗白种皮 aaBBdd AabbDd 母 2 第(3)题讨论 重庆网友 在写出F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时,穗型和种色是同时表现吗,种皮和母本应2 该一致。 yer.0911 我觉得这个题干所给信息有些含糊:单从种皮考虑,亲本中母本(bb)与父本(BB)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Bb,亲本所结种子的种皮基因型为bb,子二代所结种子种 用心 爱心 专心 皮的基因型为Bb,同理子三代所结种子的种皮基因型为三种1bb:1BB:2Bb,F的种皮易让2人理解为均为Bb,这样的话,结果就是两种表现型紧穗白种皮:松穗白种皮=3:1。如果再加一个条件——种皮的颜色为子叶透过种皮的颜色,就没有歧义。 吴 浩 F代植株上所结的果实的果皮(或种皮)属于F代,而里面的胚则属于F代223了。F代植株上所结种皮为(DD:2Dd:dd),所以黄种皮:白种皮=3:1。 2 穗型应该是果实的排列顺序不同引起的,受受精卵控制,在当代受精后就可以表现出来。因此,F代的穗型基因型为(BB:2Bb:bb),表现型比为:紧穗/松穗=3:1。 2 综合在一起:(黄种皮/白种皮=3:1)(紧穗/松穗=3:1)=紧穗黄种皮:紧穗白种皮:松穗黄种皮:松穗白种皮=9:3:3:1。 段怡忠[山西省稷山县翟店中学]穗型和种皮的性状是由母本的基因型所决定,也就是有“母系遗传”的假象,题中F表现为紫色紧穗黄种皮,是指F代植株上产生F代种112子的果穗和种皮的性状,此时果穗和种皮的基因型均为BbDd,但果穗和种皮包含的种子的胚的基因型是已发生了自由组合,而产生了9种类型,种植后也就是F代的表现型为:紧2 穗黄果,松穗黄果,紧穗白果,松穗白果.比例为9:3:3:1。其实这道题是现行人教版必修教材第2册自由组合定律一节课后练习题(P34)改编的,该题是: 花生种皮的紫色对红色是显性~厚壳对薄壳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问在下列杂交组合中~每个杂交组合能产生哪些基因型和表现型,它们的数量比各是多少, 1、R rTt×rrtt 2、Rrtt×RrTt 答案: 1、RrTt×rrtt子代基因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RrTt:1Rrtt:1rrTt:1rrtt。子代 表现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紫皮厚壳:1紫皮薄壳:1红皮厚壳:1红皮薄壳。 2、Rrtt×RrTt 子代基因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RRTt:1RRtt:2RrTt:2Rrtt:1rrTt:1rrtt.子代表现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3紫皮厚壳:3紫皮薄壳:1红皮厚壳:1红皮薄壳。 李玉春 F代穗型和种皮色就表现在F代植株上,决定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型就是F222的基因型。依据题意写出遗传图解,答案会一目了然: P: (?)aaBBdd × (?)AabbDD 绿苗紧穗白种皮 紫苗松穗黄种皮 ? F: AaBbDd 1 紫苗紧穗黄种皮 ?? F: B_D_ B_dd bbD_ bbdd 2 紧黄 紧白 松黄 松白 (不考虑绿苗和紫苗的情况) 9 3 3 1 常正良 穗型和种皮颜色这两个性状可以算是同一时期表现出来的,穗型性状出现稍早,种皮颜色性状出现稍晚。试题要求写出F的表现型及比例,只要知道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可2 以自由组合的(这是试题的已知条件),然后按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分析就行了,F2的穗型也好,种皮颜色也罢,都是F的性状表现,管它在什么时候表现干吗, 2 3 第(4)题的讨论 潇洒一歌 该题最后一问的答案有待商榷。孟德尔在杂交实验时,对所选母本要去雄,这一操作有效地防止了自花传粉,母本只能接受父本的花粉。该题所选材料仍旧为自花传粉的某植物,如果杂交时不能成功,那也只有父本可以完成自花授粉,而父本的基因型为AAbbDD,表现型为紫苗松穗黄种皮,自花授粉后的子代只能是紫苗松穗黄种皮。 魏小辉 父本的作用只是提供花粉,一般会被弃去。杂交失败,应是母本去雄不彻底造成的,题目没有问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潇洒一歌 如果真如魏小辉老师所言,可就难为学生了。教材中没有说父本在提供花粉后就去除;杂交失败,谁还会想到同时母本去雄不彻底呢,如果这样,叙述成“进行了自花传粉,导致杂交失败”岂不更好。不知参考答案如何处理,但愿学生不白忙了。 湖北恩施网友 父本植株所结种子不会留种,在杂交实验中,取的是母本的种子,失败有两种情况:一是母本去雄彻底,授粉不成功,得不到种子;二是母本去雄不彻底,在没有得到父本花粉的情况下,自花受粉结的种子较少。 常正良 杂交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去雄不彻底,之二是去雄时机把握不准,去雄之前已经进行自花授粉了。 深谷幽兰 请问去雄后要套袋,套袋套在哪,是整个花蕊呢,还是只套在雌蕊上呢, 常正良 进行杂交实验的过程中有两次套袋,前一次在花药成熟前,去掉雄蕊之后进行;后一次在雌蕊成熟时人工授粉之后进行。套袋是用纸袋把整朵花都套在其中。,本话题由重庆网友老师发起, 染色前为什么不去绿 ————理综四川卷第2题 1题目 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碘液染色~臵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物 答案:C。 2 质疑[程望兴 四川达州高级中学,635000,]在生物体组织中的物质的鉴定实验中,如果利用的是特殊的显色反应原理,则应该选用浅色或无色生物组织材料,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也强调了在碘蒸汽处理前应该用酒精去绿,避免叶片本身的绿色对蓝色反应的屏蔽作用。在本题中,徒手切片后,为什么不先去绿,而是立即用碘液染色, 深 深 作为纯考试要求,应该没什么问题,题目说能看到就能看到,其要求的是学生会不会解释。当然,题干若严密些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程望兴 命题者应该知道,高考题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不仅要求能解释为什么要选这个选项而不选那个选项,我们还要求对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发散,以此及彼,举一反三。题干的“徒手切片后,立即用碘液染色”的表述中,为什么要强调“立即”,这等于在强调不用事先去绿。好的高考题应该是科学的严密的高考题,应该经得起推敲。 李玉春[河北承德实验中学,067001,]这道题应该这样分析: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可以有两种方法检验:(1)检测叶片是否出现蓝色,观察对象为经过一定处理的叶片,这时为了排除叶绿体中色素的干扰,需要用酒精隔水加热脱绿处理;(2)也可以用显微镜通过观察细胞中是否出现淀粉颗粒进行验证,这种方法也用碘作为检验的试剂。由于在细胞内绿色的叶绿体和经碘液染成蓝色的淀粉颗粒易于区分,所以不必用酒精去绿。本题的实验方法很明确:徒手切片(横切)?立即用碘液处理(减小实验误差)?显微镜下观察,因此不用去绿处理。,本话题由程望兴老师发起, 答案为何只有4种 ————江苏卷第28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题目 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这种昆虫一个体基因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 。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3,该昆虫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有 。 ,4,该昆虫细胞分裂中复制形成的两个D基因发生分离的时期 有 。 ,5,为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来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 的基因型分别是 。 答案:,1,不遵循~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AbD、abd或Abd、abD ,3,A、a、b、b、D、d ,4,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5,aabbdd、aaBBdd、AabbDd、AaBBDd 2 质疑[牛文安 安徽省定远县炉桥中学,233290,]第5问的答案只给了aabbdd、aaBBdd、AabbDd、AaBBDd这四个答案,只考虑了A、a和D、d自由组合时出现的1:1:1和9:3:3:1这两种比例,而未考虑出现的3:1:3:1这样的比例。 从图可看出,自由组合的基因只能是A、a和D、d或B、b和D、d。当只考虑A、a和D、d时,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例如表1 表1 异性个体长翅、刺刚毛 长翅、无刺刚毛 残翅、刺刚毛 残翅、无刺刚毛 的基因型 aadd 1 1 1 1 Aadd 3 3 1 1 aaDd 3 1 3 1 AaDd 9 3 3 1 当考虑三对基因型时,若还想看出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A、a和D、d所控制的四种表现型的比值,则需使B、b基因所控制的相对性状只有一种表现型,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这对基因的基因型是BB或bb。综合考虑三对基因型时,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后代的表现型的比如表2和表3。 表2 异性个体的长翅、直翅、长翅、直翅、残翅、直残翅、直翅、 基因型 刺刚毛 无刺刚毛 翅、刺刚毛 无刺刚毛 aaBBdd 1 1 1 1 AaBBdd 3 3 1 1 aaBBDd 3 1 3 1 AaBBDd 9 3 3 1 表3 残翅、弯异性个体长翅、弯翅、刺长翅、弯翅、无残翅、弯翅、刺翅、无刺的基因型 刚毛 刺刚毛 刚毛 刚毛 aabb1 1 1 1 dd 用心 爱心 专心 Aabb3 3 1 1 dd aabb3 1 3 1 Dd Aabb9 3 3 1 Dd 同理,当考虑三对基因型时,若还想看出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B、b和D、d所控制的四种表现型的比值,则需使A、a基因所控制的相对性状只有一种表现型,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这对基因的基因型是AA。综合考虑三对基因型时,与该昆虫进行交配的异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后代的表现型的比如表4。 表4 异性个体的长翅、直翅、刺长翅、直翅、无长翅、弯翅、刺长翅、弯翅、 基因型 刚毛 刺刚毛 刚毛 无刺刚毛 AABbdd 1 1 1 1 AABbDd 3 1 3 1 综上第(5)题答案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aaBB,d、,abbdd、,aBBdd、AABbdd、AABbDd 3反驳 [王春明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075000,]笔者查阅了许多关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资料,所给答案都类似:一种是自交法,看后代表现型之比是否为9:3:3:1;另一种是测交法,看后代表现型之比是否为1:1:1:1。再看中学教材中介绍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总结出的常用方法就是自交法和测交法。所以,笔者认为中学阶段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这两种常用方法就足够了。本题所给答案是4种,依据的就是中学教材中的经典方法,符合中学阶段的实际,没有什么不妥之处。牛老师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只不过没有必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脱离开中学实际,造成学生无所是从。,本话题由牛文安 老师发起, 关于基因突变的时期的解答 1 问题[小眯] 《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第5期刊登了王喜顺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对“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的理解》,该文称:“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即DNA复制过程中”;而贵刊2009年第1,2期合刊“互动栏目”刊登的《基因突变究竟发生在什么时期》则认为“基因突变并非只发生在间期”,“分裂期细胞容易发生突变,分化的细胞也可发生突变”。对此,如何理解, 2 解答[内质网] 对基因突变的时期,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原因是文章作者使用了不同的参考资料的缘故。 正确的看法应该是“基因突变并非只发生在间期”。为避免误解,请参考本刊2009年第1,2期合刊P.127《基因突变究竟发生在什么时期》,或者人教版高中课标教科书《生物(必修?)遗传与进化》P81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用心 爱心 专心 关于变异类型的解答 1 问题[吴浩] 《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第5期刊登了《是基因重组还是染色体变异》(作者: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李玉春)的文章 ,该文认为:“转基因植物所获得的外源基因最终被整合在植物的染色体上,使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因此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而本人这种变异认为应该属于基因重组。 2 解答 李金安 引文所提到的文章的观点不全面,被导入的基因只能是有的能整合到植物细 胞的染色体中,但肯定也有目的基因不能整合到染色体中的。说这种变异属于基因重组才准确。 有“不遗传的变异”吗 1 没有不遗传的变异[江苏省江阴市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研室, 214400, 张 洁] 长期以来,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一直将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P.95:“生物的变异,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是不遗传的变异”。这样的叙述值得商榷。 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生物体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生物体的基因型是发育的内因,而环境条件是外因,表现型是发育的结果。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基因型)虽好,但是在缺水的黄土高坡仍然不可能获得好的收成。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在生产中,有了好的品种,还必须有适合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水稻由于“水肥充足”(环境条件)引起的穗大粒多的性状,其后代只有同样也处于“水肥充足”的环境条件中,才能产生同样的性状。这种现象不就说明了“没有引起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的“变异”也是能够遗传的吗, 事实上,在生物界不可能有哪个性状能够脱离遗传物质而凭空产生。因此,我们不能说哪些性状(或变异)是遗传的,哪些性状(或变异)是不遗传的,因为,生物体没有哪一个性状的发育(表现型)与遗传物质(基因型)无关,也没有哪一个性状的发育与环境条件无关,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论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还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由于一般不考虑非正常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型,所以,往往就忽略了环境在生物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2 到底有没有不遗传的变异 2.1 是看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吗 常正良[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421200,] 钦佩张老师的钻研精神,但不赞同上述看法。生物体没有哪一个性状(表现型)的发育与遗传物质(基因型)无关,但确有不少性状的变异是在遗传物质(基因型)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把这类变异称为不遗传的变异并无不妥。 杨文如[ 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064107,] 生物的变异,有的仅仅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是不遗传的变异。可这样理解:环境是随时改变的,具有不确定的因素,而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具有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衡量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标准是看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用心 爱心 专心 鲁广智 [山东省临沭县高考补习学校(276700)] 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都是指在正常环境条件的观察其性状得到的现象。土壤肥沃的地方小麦穗大粒多,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所以在正常的条件下,小麦还是正常的性状,不会是穗大粒多的,所以就是不可遗传变异。如果说继续种植在土壤肥沃的地方,还是穗大粒多,我认为那只是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导致性状的改变,而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 蒋贤育[湖南省新宁县第一中学,422700,] 从教材中的概念来看,“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或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而性状本身是不可能直接传到下一代的,传下去的只能是控制性状表现的遗传物质。如果遗传物质没变,自然这种“变异”也就不能传给下一代了。当然也不能否定,遗传物质还不等于性状,遗传物质的表达还与环境有关。即使是“可遗传的变异”,在后代中也不一定会表现出来的。 但至少应是:如果遗传物质没变,后代肯定不会从上一代得到这种“变异”(不同的性状)。 王远军[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22111)]其实,教材上就是从“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这个角度,将遗传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还是尊重教材上的说法吧。 张 洁 杨文如老师的观点是在认可生物的变异有可遗传和不遗传之分的前提下得出的,而我却认为生物的变异(不管是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都是可遗传的,没有不遗传的变异。 2.2如何理解表型模写等实例 周 伟[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421801,]有一种称为表型模写的现象,即一种基因型受环境的影响和另一种基因型的表型相似(环境是确定和已知的)。 如把残翅果蝇的幼虫在高温下饲养,以后发育成的翅接近于野生型。这种情况我们能不能说残翅果蝇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呢,斯曼做过著名的小鼠尾巴切割实验,发现小鼠尾巴连续切割22代,小鼠尾巴并未变短。对此怎么解释呢, 张 洁 把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并不科学。如果要划分的话,也只可以分为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与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而这两种变异都是可以遗传的。认为这种变异属于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而这种变异也是可以遗传的,上文中 果蝇的遗传的条件是后代的幼虫也在高温下饲养。 如果把对小鼠尾巴的“切割”作为“环境条件变化”,把切割后尾巴的“残缺”作为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的话,那么,其第22代之后的后代,在“切割”的环境中,仍然表现为尾巴的“残缺”,如果其后代没有“切割”这个环境变化,那当然就是正常的表现型了。 2.3从历史背景作分析 杨文如 对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划分,应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代代相传,表现在性状上;可遗传变异的性状在正常条件下可以代代相传,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产生的不可遗传变异,自然条件下能有代代相传的条件吗,另外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具有稳定性,而环境因素是外因,是不确定的。所以,区分两者的标准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性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遗传下去的,而在自然条件代代遗传下去是非常困难的,即使遗传下去一代两代,也应归为生物学的例外性,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周 伟 将变异现象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这一观点应该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我们知道在遗传学发展史上曾经有一场影响深远的论战,这场论战是在摩尔根学派与米丘林学派之间展开的。米丘林学派的主要观点为:外界条件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起主导作用;获得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很明显,米丘林学派过分夸大了外界条件的作用,从而忽视了遗传物质对生物性状的决定作用。虽然米丘林学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摩尔根学派的观点也不见得没有瑕纰。摩尔根学派似乎在过分地强调基因对性状的绝对控制作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我想基于遗传物质是否改变而把变异现象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这一观点,应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纵观当前遗传学的发展趋势,大有将两个学派的观点综合之势,越来越多的遗传学研究者已意识到环境的重大作用。公式:表现型 = 基因型 + 环境,或许已经提醒我们,变异现象并无所谓的“可遗传”和“不可遗传”。 张 洁 非常赞成周伟老师的观点。尽信书不如无书。讨论这个话题的目的也就是让大家(包括教科书编著者)对有关问题引起注意。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中的知识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大家都应该抱着审视,甚至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教科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科书才能不断完善。 2.4 变异都是遗传的 张 洁 生物的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对生物的性状缺一不可,而不是只由单一的基因型或环境来决定的。例如,基因型为AA的植物,就应该是正常苗;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白化苗(aa)也是可以遗传的。这已成为大家的思维定势。而对基因型为AA的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产生白花苗(环境引起的变异)也是可以遗传的,可能一时想不通。其实,基因型为AA的植物要表现为正常苗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有光照。如果没有了光照这个外界条件,其表现型也是白化苗。同样,虽然其后代的基因型也是AA,但是如果仍然处于黑暗的环境中,那么,后代的表现型也是白化苗。由此可见,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变异也是可以遗传的。白化苗这个性状除了由黑暗这个环境因素决定外,应该还由相应的遗传物质基础(基因型)决定,不然出现的为什么不是蓝化苗、紫化苗或红化苗呢,所以,考虑生物的性状都要从遗传物质和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两者缺一不可。 冒建鹏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14423)] 可这样理解 :?纯合高茎豌豆植株在水肥充足条件下,长成高茎,自交后代在水肥充足的条件下,依然长成高茎 ,因此,高茎这一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 纯合高茎豌豆植株在贫瘠土壤条件下,长成矮茎,自交后代在贫瘠土壤条件下,依然长成矮茎,因此,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这一变异性状,也是可以遗传的。 夏献平 为什么会出现理解上的差异, 张洁和冒建鹏等老师在上文做了阐释。 旧版高中教材在对变异类型的划分时,涉及到不同的情况下所出现的不同结果,可教材对此没有说明。适宜条件下,基因型为DD的植株长成高茎,自交后代在同样的条件下,依然长成高茎 ,因此,高茎DD这一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基因型为(DD)的植株,在贫瘠土壤条件下,长成矮茎,“‘高’的后代出现‘矮’”这一现象,从概念上看,也叫变异,这种变异是不是遗传,按照习惯性思维,应该再放到适宜的条件下试试,若出现的是“矮” 说明这一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张洁老师强调的是,应该在同样的条件做比较,也就认为都是遗传的。虽然这一说法与中学传统的看法不符,但却是有道理的。 可见,在给概念下定义或者在学习和理解概念时,一定要准确了解其存在的前提,同时也要尊重具体实际。…… 十字路口的彷徨 从两方面看,一是基因型。如果基因发生变异,且这种变异的基因可以遗传给后代,那么则可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即产生后代的生殖细胞内必须有变异基因。如果变异的基因在体细胞中,那么后代不会有这种变异基因,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二是表现型,生物学中众多的例子表明,即使基因型改变,表现型也不一定改变。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是否能遗传和是否表现出来是两回事,也就是说可不可以遗传和可不可以表现无关。 难道自交的无尾猫都是杂合子, ————理综北京卷第4题 1题目 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B(自交后代出现有尾猫是基因突变所致 C(自交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D(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2 疑惑[福建三明网友] 即使认为自交是同种基因型的雌雄交配,怎么知道交配的雌雄无尾猫的基因型是相同的,让无尾猫自交多代是什么意思?自交多代要多长时间,至少也要十来年吧,每一代中为什么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难道自交无尾猫都是杂合子,C答案为什么不对, 2 解答[常正良] 题干中的已知条件主要有两个:(1)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2)让无尾猫自交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从这两个条件不仅可以推出无尾猫是杂合子,而且可以推出这里面有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发生。这里无尾猫自交后代出现“约1/3的有尾猫、2/3的无尾猫”的信息特别重要。其实,这种纯合致死的特殊遗传现象在前几年的高考题中已经出现过,中学师生应该熟悉才对。若用A、a来表示相关基因,无尾受显性基因A控制,有尾受隐性基因a控制,则无尾猫的基因型为Aa,有尾猫的基因型为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存在(不能成活)。遗传图解如下: 亲代 Aa(?无尾猫)×Aa(?无尾猫) ? 子代 AA(死亡) Aa(无尾猫)aa(有尾猫) 2/3 1/3 由于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所以不可能有纯合的无尾猫存在,无尾猫全部都是杂合子。,本话题由福建三明网友发起, 可遗传的变异一定传递给子代吗, 1 对一道题目的质疑[吉林省梨树县第一高级中学(136500) 姜万录]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P.84基础题第2题: 下列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A.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 B.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 C.在棕色猕猴的自然种群中出现了白色的猕猴 D.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 答案是C。说明可遗传变异必须使生殖细胞(配子)的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这样才能遗传给子代。而B项虽发生了遗传物质的改变,但因其不遗传给后代,则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质疑:可遗传变异一定得传递给子代吗, 2 讨论:到底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 内质网 如何理解“可遗传的变异”,一是作为专用名词,在划分变异类型时使用;二是本题的看法,判断某变异性状是否能遗传给后代。 3.1 一定传给子代 欧元亮[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36810)]可遗传的变异一定是传递给后代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变而没有涉及到生物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但要注意是“主要”,其中也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不论是哪种变异来源,通过什么样的生殖方式产生子代,只有这种变异来源能够传递给子代,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1.2 不一定传给子代 粟洋[四川岳池一中,638300,]遗传物质改变所产生的变异都是可遗传变异,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都属于可遗传变异。如果突变仅发生在体细胞中,那么这种突变是不会通过有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殖传递给后代的(可以通过无性生殖传递给后代的)。这种类型的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但若突变发生在的生殖细胞中,那么这种突变就能通过配子传递给下一代,在后代个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产生同样的突变。可见,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但不是一定要传递给子代。 滕军[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22500,]没有传递给子代的变异也可能是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能传递给后代,但是不一定传给后代。 姜万录 无子西瓜是染色体数目变化引起的,属于染色体变异,但本身不结种子,这种变异本身不能传给后代。 贾文俊[陕西省凤县中学,721700,]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主要区别在于遗传物质是否改变,而不是看实际是否传递给子代。对于“紫外线照射使人患皮肤癌”是否为可遗传变异,我是这样认为的,癌变的本质是原癌基因被激活,使癌细胞具有了无限增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由环境因素的作用,最终导致遗传物质变异引起的,所以属于可遗传变异。 张建尚[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22100,]在变异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有可能传给后代,是可遗传变异。,本话题由姜万录老师发起并协助整理, 矮马是如何产生的 1对一道试题的商讨[山西省稷山县翟店中学,043200, 段怡忠] 题目 在一群马中,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了一头矮生的雄马,这头矮生马是由于突变的结果,还是由于双亲隐性基因纯合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你怎样确定, 答案:让此头矮生雄马与其雌亲多次回交,观察子代的表现。若出现矮生马,可认为是隐性基因纯合的结果;若不出现矮生马,选雌性后代与矮生雄马回交,后代表现1:1的分离比,证明该基因是突变的结果。否则,可认为是环境的影响。 分析 我认为上面的答案不妥。原因是 (1)该答案的思路一是:该矮生马为隐性基因纯合所产生那么该矮生马基因型应为aa,其亲本基因型应均为Aa,该矮生马与其亲本回交能产生矮生马aa。其实基因突变产生的矮生马与雌性亲本回交也会出现矮生马,分析如下: ?如果该矮生马的产生是基因的隐性突变产生,隐性突变的性状不可能体现在当代,突变至少发生在该矮生马的上一代,而且它的父本和母本必须同时突变为Aa,即由AA?Aa;或者在该矮生马的上二代发生一次隐性突变,该隐性突变基因同时传给该矮生马的父本Aa和母本Aa;这样的父本和母本产生的矮生马为隐性性状aa,回交结果与隐性基因纯合的回交结果相同。 ?如果该矮生马的产生为基因的显性突变,其亲本基因型应均为aa,即由aa?Aa,则该矮生马的基因型为Aa,它与其隐性亲本aa回交也可以出现矮生马Aa(aa×Aa?1/2Aa)。 从以上分析可知,回交出现矮生马并不能说明矮生马的性状是隐性基因纯合产生还是基因突变产生。相反,产生矮生马这个结果倒可以说明该矮生马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变异,而不是由于环境的影响所产生,所以我认为此处应更改为“让此头矮生雄马与其雌性亲本多次回交,观察子代的表现。若不出现矮生马,可认为是环境影响所产生;若出现矮生马则该性状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隐性基因纯合或基因突变产生”。 (2)答案称:“若不出现矮生马,选雌性后代与矮生雄马回交,后代表现1:1的分离比,证明该基因是突变的结果。”这里的解释是,该矮生马为显性突变Aa,雌性后代为aa,回交结果是后代表现1:1的分离比。实际上隐性基因纯合也能产生这样的分离比,分析如下: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如果该矮生马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不论是隐性基因纯合产生还 用心 爱心 专心 是基因的显性突变产生,其回交后代不出现矮生马和出现矮生马的概率都各为1/2,所以该矮生雄性马与正常雌性亲本回交后代中的正常雌性马的基因型应为aa(其亲本矮生马为基因的显性突变体Aa)或Aa(其亲本矮生马为隐性基因纯合体aa),让这样的正常雌性马与矮生雄性马回交(aa×Aa?1/2aa,1/2Aa;Aa×aa?1/2Aa,1/2aa),后代都能出现1:1的分离比。 ?如果该矮生马性状为基因的隐性突变,又类似于隐性基因纯合的回交结果,后代也能出现1:1的分离比。 从以上分析可以说明,用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来判断矮生马为基因突变不妥。另外“证明该基因是突变的结果”说法也不妥,因为题目问的是矮生马这一性状出现是基因突变还是隐性基因纯合产生,而不问矮生基因的产生,我认为这里应改为“证明该矮生马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更好。 该题答案应为:让此头矮生雄马与其雌性亲本多次回交,观察子代的表现。若不出现矮生马,可认为是环境影响所产生;若出现矮生马则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隐性基因纯合或基因突变产生。若出现矮生马,则调查该马群在长期繁殖过程中是否曾出现过矮生马,如果出现过可能为隐性基因纯合所致,如果未曾出现过则可能为基因突变产生。 2该题值得商榷 吴浩 下面是分析思路(考虑的是常染色体遗传且不考虑环境因素)。可提出三种假设:?双亲都是隐性矮生基因的携带者;?矮生的雄马为隐性突变;?矮生的雄马为显性突变。 第一步:让此头矮生雄马与其雌亲马多次回交,观察子代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假设情况 回交结果 ? 双亲都是隐性矮生基因的携带者 1/2Aa(正常),1/2aa(矮生) ? 矮生为隐性突变且亲代?为AA(正常) Aa(正常) 矮生为隐性突变且?亲代为Aa(正常) 1/2Aa(正常),1/2aa(矮生)。 ? 矮生为显性突变且基因型为AA Aa(矮生) 矮生为显性突变且基因型为Aa 1/2Aa(矮生),1/2aa(正常) 从表格中得知:如果后代表现都正常,则说明是隐性突变;如果都是矮生,则矮生为显性突变。 第二步:让回交后代中的矮生?再与矮生?回交,根据后代的性状判断。分析过程为: 双亲都是隐性矮生基因的携带者:?aa(矮生)×?aa(矮生)?aa(矮生); 矮生为隐性突变且?Aa(正常):?aa(矮生)×?aa(矮生)?aa(矮生); 矮生为显性突变且基因型为Aa:Aa(矮生)×?Aa(矮生)?3/4(矮生)+1/4(正常)。 结论:如果后代矮生与正常比为3:1,说明是矮生为显性突变来的。只出现矮生还要进一步判断。 第三步:若只出现矮生马,则调查该马群在长期繁殖过程中是否曾出现过矮生马,如果出现过可能为双亲都是隐性矮生基因的携带者所致,如果未曾出现过则可能为隐性突变产生。 答案:让此头矮生雄马与其雌亲马多次回交,观察子代的表现。(若后代表现都正常,则说明一定是隐性突变;若都是矮生,则为矮生为显性突变。) 如果后代出现矮生和正常的两种,则让回交后代中的矮生?再与矮生?回交,根据后代的性状判断。(若后代矮生与正常比为3:1,说明是矮生为显性突变来的。若只出现矮生马,则调查该马群在长期繁殖过程中是否曾出现过矮生马,如果出现过可能为双亲都是隐性矮生基因的携带者所致,如果未曾出现过则可能为隐性突变产生.) 以上没有考虑环境因素,也没有考虑X染色体上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是很复杂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从考试的角度上讲,设置这样的问题来考查中学生是不应该的。 网友 马的繁殖频率低,每胎产生的数量少。用产生的少数几个子代的不同性状的数量比来讨论理论比1:1或3:1不科学(即使是多次回交也只是几胎,马的寿命有限)。如果该实验动物换成繁殖频率高,产生后代多的其他动物(如鼠),还可以用比例来讨论。 段怡忠 仅是常显或常隐两种突变类型的讨论,已经如此复杂了,要是再加上X隐或X显或Y染色体的基因突变,何况是发生在一个个体上的两次同时突变的小概率事件,并且是根据后代性状的分离比来确定是隐性纯合还是突变来判断,本题设问不妥 顺便提一下,高中教材中不再用“21三体综合症”一词,而改用“21三体综合征”。此题却没有这样做。“综合征”,意为“征群” 不是某一个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两部分。它代表机体发生病变或功能紊乱同时出现的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例如,“21三体”的人的体征非常多,许多器官组织都有异常,其表现出符合“征群”特点;又如 “更年期综合征”表现出内分泌、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复杂症状。此外,“症”与“征”相比,前者在医学上还包括主观感觉不适的内容,比如头痛等;后者所包含的内容更广些,如体征和其它异常征象,体征是指临床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表现。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本文档为【高中生物论文:有关问题的讨论 人教版全国通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11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9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