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的评价的变化 : 十七年——文革:鲁郭茅巴老曹(五四到建国) : 80年代之后:“重写文学史” : 90年代:“重排大师座次”风波 : 新世纪:商品与大众文化的冲击 30年代小说 巴金 一、巴金(1904,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二、创作分期和主要作品 , 现代文学史上的巴金的创作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1928年9月《灭亡》到抗战爆发;抗 战爆发到全国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的评价的变化 : 十七年——文革:鲁郭茅巴老曹(五四到建国) : 80年代之后:“重写文学史” : 90年代:“重排大师座次”风波 : 新世纪:商品与大众文化的冲击 30年代小说 巴金 一、巴金(1904,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二、创作分期和主要作品 , 现代文学史上的巴金的创作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1928年9月《灭亡》到抗战爆发;抗 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 , 前后约20年的时间,巴金创作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 文随笔等等,还有30多种外国文学译作。 ,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小说创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创作。 (一)青春的赞歌:前期小说创作 ,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1933,开明 , 《巴金自传》(传记)1934,中华 , 《电》(“爱情的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良友 (《雾》、《雨》、《电》合订为《爱情的三部曲》1936,良友) 重点:《家》 , 《家》写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 发行时才改名为《家》。1938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 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家》是《激流三部曲》 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它标志着巴金在最严格的程度上接受了现实主义的 创作方法,同时也标志着巴金创作风格的成熟。《家》的成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 的大家地位。 , 受到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命运》影响。揭露旧家庭题材的长篇系列小说,形式和如 此浩大的规模(整部长篇小说长达104万字),对封建家庭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 《激流》还是第一次。 “旧家庭是渐渐地沉落在命运里面了。我看见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溃的路上走。这是必然的趋势,是被经济关系和社会环境决定了的。这便是我的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 accuse(我控诉)。我不能忘记甚至在崩溃的途中它还会捕获更多的„食物?:牺牲品。”无数年轻有为的生命成为垂死制度的牺牲品,这是不公平的命运,“是的,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的思想,我的工作都是从这一点出发的。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关于<家>十版代序——给我的一个表哥》) 1 1、《家》的情节和人物 《家》描写20世纪20年代初四川成都一封建官僚地主的生活。 人物形象 (1)封建统治者与卫道者代表:高老太爷与其子克安、克定和冯乐山。 (2)“五四”后觉醒的青年:以高家孙辈三兄弟为代表 (3)女性形象:鸣凤、梅小姐、瑞珏。 2、三个青年的形象 (1)高觉新:最具艺术魅力 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性:作揖哲学 动摇的中间人物:新旧观念、理想与现实、自己与长辈意愿的激烈冲突 封建家族的最后一位守墓人 (2)高觉民:一个真正理智的青年 (3)高觉慧:封建主义的叛逆者,“幼稚而大胆的叛逆”,是“五四”以来深受青年欢迎的形象。 3、女性形象 , 鸣凤:婢女。 , 梅小姐、瑞珏:贵族小姐。 2 , 巴金的女性观是典型的古典的、传统的女性观——梅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受《红 楼梦》影响。 , 黄子平:五四新文化的结构性缺损的位置。“女性被历史地凝结在两个互补的瞬间姿态上: 逃向死亡的美丽而凄婉的姿态(鸣凤),逃向生路的美丽而决绝的姿态(淑英)。 4、《家》的艺术成就 , 结构宏伟、精于构思 一、“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原则 二、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三、带有作家强烈道德判断的风俗画描写 5、《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反映五四运动中时代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 接过鲁迅的接力棒,展开对封建主义及封建家庭制度的攻击。 , 对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骆驼祥子》、《子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 等。 (二)深沉的悲剧艺术:后期小说创作 , 巴金后期创作从题材上看仍然集中于两类(,)一类是继续《家》的路子表现旧家庭的 罪恶和没落,如《春》、《秋》、《憩园》等;(2)二是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如《火》 三部曲、《寒夜》、《第四病室》等。 , 巴金在1944年到1945年的冬天开始《寒夜》的写作,全书在战后驰名的杂志《文艺复 兴》上连载(1946年8月到1947年1月,第2卷第1期到第6期),1947年3月正式出 书。 , 《寒夜》作为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小说,标志着他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 成就。 重点:《寒夜》 1、《寒夜》的人物和情节 , 汪文宣:知识分子的懦弱、善良、隐忍 , 汪母:寡居,不喜欢媳妇,爱惜儿子。“这个五十三岁的女人,平素多忧虑,身体不太好, 头发已经灰白了。她爱儿子,爱孙儿,却不喜欢媳妇。” , 曾树生:是小说中刻划的最有深度的人物,性格复杂,争议较多。感情的犹豫。 2、巴金:《谈<寒夜>》:“汪文宣并不是真实的人,然而我总觉得他是我极熟的朋友。在过去我天天看见他,处处看见他。他总是脸色苍白,眼睛无光,两颊少向,埋着头,垂着手,小声咳嗽,轻轻走路,好象害怕惊动旁人一样。他心地善良,从来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地活下去。象这样的人我的确看得太多,也认识不少。他们在旧社会里到处遭受白眼,不声不响地忍受种种不合理的待遇,终日终年辛辛苦苦地认真工作,却无法让一家人得到温饱。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悲惨的死亡,只有在断气的时候才得到休息。可是妻儿的生活不曾得到安排和保障,他们到死还不能瞑目。” 3、《寒夜》的艺术成就 , 创作风格的改变:集中于三个平凡人物 , 出色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舒缓 , 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即“无技巧的艺术”。 4、《寒夜》真实细腻地刻画了战乱年代普通知识分子苦难生活的真实图景,故被赞为“平民的史诗”。 三、总结 葛红兵:巴金是一个不想当作家的作家、一个不讲技巧的大师,人格的感召力大于艺术的感染 3 力。 老舍——城市世态的民族化表现 【重点~~~】 一、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舒”字拆开,为字“舍予”,后取中间的“舍”字,以“老舍”为笔名。《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上连载时,第一期用的还是本名"舒庆春",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 二、主要的中长篇小说创作 A、英国时期的三部小说 《老张的哲学》- 狄更斯- 幽默小说的起点。 《赵子曰》- 狄更斯- 一群青年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 《二马》- 中国与英国爱情的不可能。 >>>>《老张的哲学》(1926) 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他的宗教是三种:回,耶,佛;职业是三种:兵,学,商。言语是三种:官话,奉天话,山东话。他的„„三种;他的„„三种;甚至于洗澡平生也只有三次。洗澡固然是件小事,可是为了解老张的行为与思想,倒有说明的必要。 老张平生只洗三次澡:两次业经执行,其余一次至今还没有人敢断定是否实现,虽然他生在人人是“预言家”的中国。第一次是他生下来的第三天,由收生婆把那时候无知无识的他,像小老鼠似的在铜盆里洗的。第二次是他结婚的前一夕,自对的到清水池塘洗的。这次两个铜元的花费,至今还在账本上写着。这在老张的历史上是毫无可疑的事实。至于将来的一次呢,按着多数预言家的推测:设若执行,一定是被动的。简言之,就是“洗尸”。 B、执教齐鲁与山东大学期间 《猫城记》(1932)——在“对国事失望”的情绪中写出,是富有科幻色彩与寓言风格的讽刺作品。 《格列佛游记》——国民性批判 (各类杂志不断约稿,赶写的作品,老舍自己认为这篇是失败的。) >>>>《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年,1745年) 故事梗概:4次历险。 第一卷 利立浦特(小人国 ,Lilliput ) 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Brobdingnag,作者原稿中为布罗卜丁奈格)游记 第三卷:勒皮他(飞岛国,Laputa)、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拉格奈纳、日本游记。 第四卷:智马国(慧骃国)(Houyhnhnms)游记 >>>>《离婚》(1933) 《离婚》通过财政所几个公务员的家庭风波和灰色精神状态,描绘了古都市民因传统文化沉积而成的心理形态和习俗生活形式,批判了令人随遇而安、消沉疲顿的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哲学“。 小说把市民社会一切凡庸的人生哲学的精义,容纳于最为世俗的男女、婚姻、家庭问题等,在幽默中迸发出智慧与思想的火花,显得适度而有节制。 三、主要的短篇小说 老舍的短篇小说大体有两类: 一是富有象征意蕴的抒情性小说,多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运用象征、暗示、梦幻、心理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 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不仅注重人物刻画,还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描写,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 4 等。 四、《骆驼祥子》(1936) 小说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农民祥子在遭遇现代城市强势文化中不断与命运搏斗,却一步步走向道德堕落,最终酿就了人性的悲剧,毁灭了全部的人性。 小说刻画了祥子肉体被摧垮、心灵被扭曲的全部历程,写出了其中人生悲剧、家庭悲剧和心灵悲剧的多重性。 首先,外在的社会压力一步步将祥子逼向悲剧的深渊。 其二,婚姻、家庭的悲剧。 最后,祥子个人的心灵悲剧。 【人物形象】虎妞——一个社会悲剧下的性格悲剧形象。 虎妞对于祥子。这是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她那种畸形的爱、是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她之于自身需要的爱,对于祥子是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虎妞这样的一个形象,恰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没有经过男性眼光的过滤,是一个血肉分明、活力四射的生命的原生态。” (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虎妞的性格,也有两面性,她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却不乏善良和同情心,对祥子既有真情又不乏占有欲,对爱情的追求中,不乏真诚又伴有明显的变态心理。作家对她的描写也是既同情、又鄙夷。 【人物形象】祥子 “在这里,阶级与阶级的对立,阶级与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 祥子形象的意义: (,)由理想的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向命运挑战最后却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深刻悲剧,让人们看到恶劣的社会如何毁掉了一个人的全部的人性。 (,)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解剖了构成城市环境的各式各样人物的心灵,揭示了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祥子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还表现在,他的道路表明了小生产者的个人奋斗是解救不了自己的。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揭开了底层市民社会的帷幕,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精彩的心理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 五、《四世同堂》 老舍1938年参加文艺界抗敌协会之后的作品,40年代唯一的长篇小说。100段。规模最大。 <顾彬:老舍把自己看成是“步兵”,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席,他对以遵命的民间艺术为(宣传)“武器”取代为艺术而艺术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第一部:惶惑(1946)1-34 第二部:偷生(1946)35-67 第三部:饥荒(1950)68-100 人物:祁家:祁老太爷(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学) 5 三个儿子:瑞宣、瑞丰、瑞全 冠家: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 钱默吟:全书的主角 六、老舍的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京味小说 北京人 八旗子弟+英式幽默——个人主义(夏志清)/自由主义 老舍通过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展开他的市民命运关注和文化批判。他描绘了一个充满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城市世态,构筑了一个新旧之交市民性格、市井俗态的市民世界。 七、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 老舍的小说创作既有市民文化的审视和批判,又在文体创新和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其一,对传统文明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怀疑。 其二,现代化、民族化的文体追求与创新。 其三,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谈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总评: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在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沈从文与他的“湘西世界” 【大体~~~】 一、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关于沈从文的几个要点 ,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 对文学的热诚,改写习惯。 , 与左翼作家群的距离,以及建国后放弃文学创作。 , 沈从文与诺奖 , 对沈从文的评价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 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斥,沈从文自杀未 遂,从此退出文坛,长期被尘封土埋。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声誉鹊起,到20世纪 末,他更 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代表中国角逐诺奖的人选。 三、创作概述 【文学观念】 “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自称其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1、沈从文与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之一 鲁迅:深刻的清醒 6 沈从文:念家与乡愁 >>钱理群及其学生发现的问题: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是他的都市体验和他的乡土回忆的一个融合产物——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城市的故事。(钱理群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乡土——城市(中心、大都市、现代文明、汉人文化) 2、乡下人对都市的遥望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其实更多是借故事中的乡下人表达对都市的体验。 《萧萧》(1929)中的“女学生” 《三三》(1931)中的白面先生和白帽子女人 《丈夫》(1931)对都市游船的体验 “保守的”:故事的结尾 城市系列小说《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但并不知名。 【美的宗教】 >>对失落的乡土的牧歌式追寻:桃花源,乌托邦, “他越美化湘西,却暴露了他与自己情感所系的环境间的疏离。”(王德威) “并未逞其所愿,完全浸情于故乡山水,因为离乡多年,他已经或多或少成了外乡人。”(李欧梵) >>乡村的“常”与都市的“变” 爱、美、神三位一体 屠格涅夫 【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出自本雅明《启迪》) >>两种社会的存在样式,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经验与经历——传统故事与现代小说(长篇、短篇) 故事:团体交往(整合) 小说:个人阅读(分裂) >>沈从文也像一个在都市中行吟的诗人、讲故事的人,试图找回属于自己的湘西世界的“经验”。 【反讽:批判的抒情】 >>可以扩展到更多的二元对立——城与乡、今与昔、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浑然天成的乡村美德与腐朽没落的都市价值、无所不包的自然与变化莫测的文化„„ >>疏离——“应该说的”VS“实际所说的”:取消了时间与历史的必然联系,质疑了五四写实作家的历史假设 >>冷静的目光:契诃夫 四、《边城》 1、故事的缘起&故事的预设 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丰富的预设:地点、景物、人物 缘起:面对已经堕落的乡村现实,勾划出一个牧歌式的世外桃源。 2、人物形象 翠翠: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 A原型: B出生、名字:原罪(偷情)由此带来的爷爷的过分敏感。 7 C性情:小兽一样 天真无邪、情窦初开 祖父:翠翠的守护者 年纪已凝固成永恒的时间 性格:两件事 傩送:傩神、岳云 顺顺: 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3、故事情节(表层结构) 三次误会: 1媒人果真上门;翠翠错以为是二老。 2翠翠在梦中与二老的歌声神交;爷爷以为是大老的歌声。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的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3大老的死加重了误会。 三次口角: 1老船夫想把空气缓和下来,指着河上游远处那座新碾坊说:“二老,听人说那碾坊将来是归你的~归了你,派我来守碾子,行不行,”二老仿佛听不惯这个询问的用意,便不作声。杨马兵看风头有点儿僵,便说:“二老,你怎么的,预备下去吗,”那年青人把头点点,不再说什么,就走开了。老船夫讨了个没趣,很懊恼的赶回碧溪岨去。 2“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3老船夫惊讶的喊叫:“呀,二老,你回来了~”年青人很不高兴似的,“回来了。--你们这渡船是怎么的,等了半天也不来个人~” 那点淡漠印象留在老船夫心上,老船夫于是在两个人身后,捏紧拳头威吓了三下,轻轻的吼着,把船拉回去了。 3、故事情节(深层结构) 三种对立: 1乡村价值与世俗价值的冲突(妓女、傩送) 2被抽离的时间与无法摆脱的时间流逝 3力图跳出命运束缚与命运的再次轮回 >>结尾的意义, 王德威:“翠翠的等待,或为沈从文提供了借口,回避人性的不完美的现实,或甚至中国在历史暗影下不可测的未来。” 8 >>乡土小说的悖论:无法找到真理时,书写只是等待,叙事只是时间的摆渡。 4、审美特征: A 用写意和点染的笔法写人、造境,人与景、情与景、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呈现出水墨画的效果。 B 粗线条勾勒人物,不重性格的内在冲突,追求传神,使其呈现出一种单纯的纯朴、自然美。 C 情绪化和抒情性。作者把情感作为小说叙述的动力,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的抒情美。 总体来说: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自然、淳朴、和谐、宁静。展示了偏重自然的美的人性,以此作为批判都市人性的失落和自己建设人性的理想。 作品具有田园牧歌风味:清新文字,宁静乡舍,葱老竹林,古朴生活,纯洁人情。 五、艺术成就 A 理想人性和人生的追求者: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的悲剧性思索。 ,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 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B 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迷失——对城市人性的丑陋描绘和讽刺两相对照中人的生存状态: 城市系列小说《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 , 沈从文不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暴露上流社会的腐朽、庸俗与自私,而是从人性道德的角 度切入都市人生,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 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写出了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传统文化解体的忧 虑。 C 小说的诗意追求和散文化表达:田园牧歌的氛围和小说的抒情性特征。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惆怅和淡淡的忧郁情怀。 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与深刻的情感内涵的结合,小说的叙述呈现鲜明的散文化倾向。 D 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的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也不拘常格,其小说结构自由,随物赋形,对话体、书信体、 日记 出纳日记账表格下载出纳日记账表格二年级日记200字以上坚持写日记的英文笑猫日记读书分享 体、童话、神话等多种体式都能得心应手。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边城》中描写翠翠的一段,句式参差简峭,绘形传神,古朴清新,富有表现力。 【京派小说】 : ,(关于“京派”:30年代,一些未曾南下的原文学研究会中的京派作家,他们继续活跃于北方,逐渐形成京派作家群。他们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杨振声、林徽因、朱光潜等。“京派”在30年代与“左翼”、“海派”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 ,(“京派小说”的特色: (,)鲜明的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各自追求各自的平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对于城市的描写只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而存在的。 (,)审美特征:诚实、从容和宽厚。善于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与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的纯良。 文化保守主义,避开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直接的功利目的,采取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9 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小说: 抒情体:作家主观体验的融入、纯情主人公的塑造自然背景及象征的运用、散文化的笔调等。如《边城》。 讽刺体: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如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等。 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将“五四”国民性主题继承下来,并整合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30年代新诗 【填空、简答、名词解释】 【象征主义】 【30年代,诗歌潮流呈现两种趋向】 a“向内转”(回到自身): >>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 >>传承“五四”的新诗艺术主潮与探索(人的发现、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主体精神世界和艺术美。 b“向外转”(面向社会): >>政治抒情诗潮流、 >>中国诗歌会 >>臧克家、田间等的现实主义诗歌探索 一、30年代诗歌流派 、新月派(后期) 1 一、后期新月派的出现: 它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和发展。新月派在1927年以后的活动由北京转移至上海,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为主要阵地;其主要成员有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但更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的南京青年诗人群。被称为后期新月派。徐志摩仍然是这个流派的主要旗帜。 二、后期新月派的艺术倾向: 后期新月异于前期新月的特性表现为两个方向的新变: 一是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的开掘,显示了与世界现代主义思潮的合流; 二是向外的扩展,部分新月诗人跳出前期坚执的小我,显示出走向时代社会的新倾向,集中表现在他们生活视野的扩大和作品题材的拓展。 ,(在对“新格律诗”的反思中,向自由诗发展(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 ,(向内转:从单纯的信仰,流入怀疑的颓废。 ,(在题材、诗感上向现代派趋近。 ,(形式试验:“十四行诗”(“商籁体”)的转借与创造。后期新月诗似乎在十四行诗体里发现了中西诗歌诗体形式的某种“契合点”(内部结构中的起承转合)。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 ,(徐志摩 前期:单纯的信仰,如《雪花的快乐》 后期:怀疑的颓废,如《我不知道风是向那一个方向吹》 ,(陈梦家 揭示(表现)“灵魂的战栗”,如《一朵野花》 2、现代派 现代诗派是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的“思想、风格、题材,都并不一致”,但其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当时就有评论称为“现代派”。 10 现代派的代表性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鱼目集》(卞之琳)、《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预言》(何其芳)等。 现代派对中西诗学的融合: 从外国诗艺渊源看,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和以T?S?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 就中国诗歌传统看,现代派诗人更多地注意继承和发展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一路“纯粹的诗”的传统。 现代派诗在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美学。 现代派的诗学特点: 其共同的审美原则是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 在表现方法上反对即兴创作和直接抒情,运用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东西。 在诗体形式上,现代派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在那些成熟的现代派诗中,字句的节奏完全被情绪的节奏所代替,自然流动的口语准确地传达了诗人对复杂、精微的现代生活的感受。 3、政治抒情诗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很快出版了诗集《恢复》,大部分诗歌格调高昂,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和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引发了政治抒情诗的高潮,殷夫、蒋光慈、钱杏邨 、冯宪章等,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 殷夫善于将自我的思想情感与政治原则较好地结合起来,善于表达革命斗争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为“红色鼓动诗”,《别了,哥哥》、《血字》等,在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上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4、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的中国诗歌会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并创办《新诗歌》旬刊。 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穆木天在《发刊词》中倡导“诗歌应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而成为民众歌唱的东西” 。 一、中国诗歌会派的性质与特点 直接承续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又是本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成立于1932年,月,它本身就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有着直接的、自觉的血肉联系。中国新诗与革命政党、政治建立如此密切的联系,由此发端。 二、中国诗歌会派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观 诗会派一开始就自觉地与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相对立,要求诗歌自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而不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新世纪的意识”)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亦即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创作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三、中国诗歌会派的创作特色: (,)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具有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和昂扬的激情。 (,)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必然使诗歌的“主体”由诗人“自我”而变成无产阶级“群 11 体”。“小我”在“大我”中融合。 (,)直接描摹现实,采取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诗歌形式提出“歌谣化”。 四、代表作家与作品 (,)殷夫(1909,1931):《1929年的5月1日》 (,)蒲风(1911,1943):《茫茫夜》、《六月流火》。附:殷夫《1929年5月1日》 五、中国诗歌会派诗歌的局限 (,)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物质,使诗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大多是急就章,艺术上比较粗糙。 (,)把重大题材推到极端,导致诗歌的单一化。 (,)诗人“我已不是我”,导致诗歌中“我”的感情与个性的消失。 (,)直接描摹现实,容易导致抒情因素的减弱。 六、中国诗歌会外的诗人:臧克家 在思想上: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这与中国诗歌会相通。而他与众不同地方在于:“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锋棱地去迎接磨难;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在艺术上:提倡“苦吟”,追求“深刻到浅显”。 在形式上:受新月派的影响,同时也年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讲究诗的凝练、整齐,讲究诗的节奏和韵律。 5、现实主义诗歌 以臧克家、田间等为代表的诗人,他们既能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注重反映中国社会的乡土人生,又能注意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 田间钟情于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短促、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给30年代的诗坛带来另一种特异的风格。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民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有“农民诗人”、“泥土诗人”之称。 。代表作《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 朱自清曾说,正是从臧克家开始,中国新诗“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闻一多赞誉他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没有克家的经验,便不知道生活的严重。” 二、“雨巷诗人”戴望舒 1、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2、创作道路 A “雨巷”时期(1923-1929) ——感伤情绪的书写与诗歌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前期的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 >>典型文本:《雨巷》(1927年11月) 创作背景: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音乐美: a整体:每节六行,以第4节为中轴首尾呼应,反复咏叹。从旋律和音韵上形成一种和谐、深沉的循环,更加深了雨巷的悠长,更加重了“我”的愁怨和希望。 12 b韵律:魏尔伦“内在的韵律”、“音乐先于一切”,这与新月派对整饬韵律的重视不同。 c情绪的流动: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断句与跨行。姑娘、彷徨、静默、梦、雨、惆怅。 d不变的基调: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每节押的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 意象美: a文学方面的象征主义源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马拉美和魏尔伦在18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了其审美观。18世纪80年代,象征主义吸引了一代作家。 b魏尔伦(1844-1896):诗是“把模糊和精确紧密结合”,“是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追求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向中,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即词句的含义既模糊又准确,既明晰又朦胧。 c马拉美(1842-1898):“文学完全是个人的。” “我”的凸显: a“我希望”、“像我一样”、“我身旁” b“我”是现代个体中的一员,吟唱着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忧愁。动荡的社会摧毁了一切信仰的权威,宗教和理性都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个体陷入了畏惧、迷惘、悲观的情绪当中。 c立足内心,由内而外。这位姑娘更像是那喀索斯(Narcissus,水仙花,自恋者)式的诗人自己孤独情绪的投影。 寓意美: “丁香一样的姑娘”具有丰富的含义————孤独自我的投射 a理想失败说:中国与世界的革命形势,30年代的知识青年苦闷、幻灭、彷徨而又对理想充满期盼的复杂心态。 b爱情说(郑禾、刘雨):施绛年 c人生希望说(朱栋霖):人生旅途上的寂寞、惆怅、彷徨不定的情绪,以及对于寂寞、空虚如“雨巷” 人生的失望,那姑娘是诗人的“希望”和寄托。 d欲望和回忆掺和说(蓝棣之):“颓圮的篱墙”、前清宰相府的后代。 B “我底记忆”时期(1929-1937) ——“语吻美”的探索与自然的诗美 从1929年出版《我底记忆》开始,戴诗着意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追求“语吻美”,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需要的内在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现代自由体诗。 他追求“全官感或超官感”的意象,通过通感、隐喻等方式,形成语言出神入化的奇幻之美,它是全官感与超官感的胶结,给读者以新鲜的感觉。 语吻美: 语吻美指的是语言的自身的“情绪的抑扬顿挫”(戴望舒语),也就是郭沫若说的语言的“内在律”,就是以说话时的口吻来体现特殊的语韵,这个语韵并不押韵,但是可以造成激发、感悟、体验诗情诗意的功效。 C 民族苦难的审视与哀哭(1937-)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戴望舒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格调发生变化。 三、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等。 “既吸收了从法国象征派到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又将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思想创造性地融会于一身,独辟蹊径,凝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的结晶。 ”(唐祈《卞之琳与现代主义诗歌》)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 为艺术品,起艺术的社会作用。 13 , 卞之琳在诗的技巧探求上,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 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评《断章》: “寥寥四句,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哲理妙品。……表面上,这首诗前两行在写景,后两行由实入虚,写景兼而抒情。就摆在这层次上看,这首诗已经够妙、够美,不但简洁而生动地呈现出画面,更有一种匀称的感觉。” 余光中:《诗与哲学》 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 一、30年代戏剧思潮 1、写实主义戏剧思想 滥觞于五四新文学的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与为人生的戏剧思想,成为30年代戏剧思想的主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体验派导演思想也在此时被适时介绍进中国戏剧界,为当时的剧作家、导演,如洪深、欧阳予倩、张庚、章泯、陈鲤庭、郑君里所推重。 、左翼戏剧与国防戏剧 2 左翼戏剧是一种前卫的、激进的戏剧思潮与运动,呼应着方兴未艾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929年6月5日沈端先(夏衍)等人在上海策划成立艺术剧社。 艺术剧社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普罗列塔利亚戏剧” )的口号。 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意在使中国现代戏剧运动由五四开始的个性主义潮流转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930年8月,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1936年开始的“国防戏剧”,是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又一新潮。 在“国防戏剧”运动中,“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曾演遍大江南北。 二、30年代戏剧创作 1927年之后,戏剧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上海当时有50个戏剧团体,最有名的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 本时期主要剧作家有田汉、洪深、曹禺、熊佛西、李健吾、袁牧之、宋春舫等。 洪深: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性 ,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 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中国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剧作家,中国 话剧和电影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洪亮吉的六世孙,洪述祖之子。 >>>洪深赴美攻读戏剧 汪仲贤:“今先生(指洪深)竟能远涉重洋,到国外去专攻戏剧,这真是中国破天荒第一人了。” >>>戏剧:中国与西方 戏剧(即drama): 来自dran,指借人物的动作来模仿,这也是西方戏剧的本来功能: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特征是“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戏曲考源》) 1907年,留日的中国留学生戏剧社团“春柳社”的《黑奴吁天录》公演,揭开了中国现代戏 14 剧的序幕。 >>>话剧创作的瓶颈:民族与现代 , 对话剧引入的原因:直接面对民众、移风易俗、改良社会。 , 顾彬:话剧在当时的危机 作为启蒙手段首先是一个道德教育场所,教训甚于娱乐。 , , 到1937年之前都是以改编为主。 , 后果:舞台上出现太多的男男女女的娜拉,即资产阶级的角色。 , 左派的改进:个人-社会;知识分子白话-街头语言;资产阶级-人民大众。 , 洪深对于民族与现代问题的最初思考: , 1921年有人引进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失败;成名作《赵阎王》在1922年 初演失败,1929年重演才初获成功。被认为是模仿奥尼尔的《琼斯皇》(1920)。 , 1924年初,他改译并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沪剧)一剧获得巨大成功。 , “写实”+“写意” >>>洪深对话剧的探索 , “译剧乃甚难之事,往往有此国之风俗,习惯,行事,心理,断非他国人所能领悟了解者。 勉强译出,观众仍然莫明其妙。……《少奶奶的扇子》即改译而非翻译者也。地名人名, 以及日常琐事,均有更改,惟作剧之意旨精神,情节布置,则力求保存本来,仅为表演, 则即此已可合用。” , 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 , 第一次全面地、严肃地建立正规话剧演出体制 , 第一个为“话剧”正名 >>>洪深转向左翼 , 在30年代初创作了当时颇有影响的左翼剧作《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三 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农村三部曲》显示洪深创作已从《赵阎王》时的社 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剧。 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安邑人)的戏剧观基于人性:“作品应该建立在一个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然后传达人类普遍情绪”。 , 他刻画戏剧人物重在人性中“善恶并存”,重在描写人物内心矛盾冲突。 , 剧作的戏剧冲突多样而紧凑于剧中人内心冲突,运用“佳构剧”的技巧处理情节的“突转”, 能做到结构严谨精炼紧凑。 , 戏剧代表作三幕剧《这不过是春天》。 夏衍(1900,1994,浙江杭县人,字端先 )1937年创作了以现实题材的《上海屋檐下》,将笔触伸向上海市民社会的一角。三幕戏以同一个舞台场景——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剖面——展示了一幅幅悲凉、无奈的人生画图。 , 作者以五线并行、有主有次的蛛网式结构艺术,书写一出几乎无事的悲剧,透过五户人 家灰暗的生活和“人生的零碎”,暗示时代的风貌。 三、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国的莎士比亚” 1、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省潜江县,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笔名的由来:“萬”) 2、《雷雨》(1934) 《雷雨》诞生的中国话剧创作的背景是什么, 1934年《雷雨》发表之后,批评家指出:“在质和量上,都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中国的话剧“只靠着翻译和改编外国剧本到底不能独立发展,回顾十几年来的国产剧本还是那些形式简短内容贫乏的几本,不能给观众以大量的满足。《雷雨》便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15 (1)作品分析 四幕话剧《雷雨》(发表于1934年)是曹禺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性爱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 A.被遗忘的序幕与尾声 , 序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冬天的一个下午。……开幕时,外面远处有 钟声。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最好是 Bach: High Mass in B Minor Benedictus qui venait Domino Nomini ——屋内静寂无人。……老妇人渐渐倒在地上,舞台全暗, 听见远处合唱弥撒和大风琴声。 弟声 (很清楚地)姊姊,你去问她。 姊声 (低 声)不,你问她,(幕落)你问她~…… 〔大弥撒声。 , 尾声:〔老人又望一望窗前的老妇,转身坐在炉旁的圆椅上,呆呆地望着火,这时姑乙 在 左边长沙发上坐下,拿了一本圣经读着。〔舞台渐暗。 , 序幕和尾声的作用:更高的抽象性和超脱性。 , “距离感”与“舒缓紧张”、“全知”与第三人称叙事 , 交代结尾与营造悬念:周朴园是谁,为什么要同时看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为什 么疯的,这屋子曾经死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是谁,又怎么死的,鲁大海有没有回 来, , 主题的升华:基督教文化(宋剑华等) , 被删原因:演出时间过长;宗教色彩(包括曹禺刻意营造的距离感)淡化甚至遮蔽了特 定时代所要求的反封建主题和阶级意识;减弱了现实冲击力和对抗性。 B.主题 , 社会的现实的层面:封建统治不仅表现为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更表现为在精神方面 对人、人的精神意志的压迫、扼杀、毒害与控制。 , 宗教的文化的层面:古希伯来先知的“上帝”、古希腊的“命运”、近代的“自然法则”(曹 禺《雷雨?序》)——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 形而上的哲理的层面:“宇宙间的神秘事物” , 基督教:改恶从善、社会道德剧、上帝的苦难的子民(天主教七宗罪:傲慢、妒忌、暴 怒、懒惰、贪婪、饕餮(暴食)及色欲);原罪、神秘性、忏悔 , 曹禺在《雷雨?序》中谈到周冲时说:“他的死亡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 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做主宰。” , 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 古希腊悲剧的结构 “留白”的主题 16 , “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 的新的感觉。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 在许多幻想不能叫实际的观众接受的时候,……我的方法乃不能不推溯这件事,推,推 到非常辽远的时候,叫观众如听神话似的,听故事似的,来看我这个剧,所以我不得已 用了《序幕》和《尾声》。” 首演前曹禺:《雷雨的写作》 , 诗:辽远的幻想/叙事:身临其境 , 一股原始的艺术冲动,一种隐秘的、复杂的人类对宇宙的情感。“天地间的残忍” 作为悲剧的《雷雨》 , 受到希腊命运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观的影响 , “过失”/“悲剧性缺陷”(Tragic Flaw) , 中国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等 C.结构 序幕 在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冬天的一个下午。 第一幕 十年前,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周公馆的客厅内(即序幕的客厅,景与前大致相同 .) 第二幕 景同前——当天的下午。 第三幕 在鲁家,一个小套间——当天夜晚十时许。 周家的客厅(与第一幕同)——当天半夜两点钟。 第四幕 尾声 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景同序幕。 (由第一幕至第四幕为时仅一天。) , “倒叙(序幕)?正述(本剧)?回应(尾声)” , “回溯式”中套有“锁闭式”:两种结构既相互为用、彼此间离的“复式”结构。 , “锁闭式”戏剧结构:“三一律” , 三一律是西方哪个时期哪位理论家的观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一律:先由文艺复兴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回溯式戏剧结构:易卜生戏剧与古希腊悲剧。易卜生将希腊悲剧家惯用的“回溯式”结构艺术发展到极致。 结构特点: 时间: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奌钟) 地点: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魯家住房) 情节: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纠葛 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 集中体现在文学理论家布瓦洛(1636--1711)《诗的艺术》中。 , 1、崇尚和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大作家。 , 2、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 3、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 4、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 , 5、人物塑造类型化。 , 6、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 , 7、古典主义要求“逼真”、“得体”。 曹禺从三十年来的矛盾着眼,就一天之内的冲突落笔,从戏剧激变的中心单刀直入,大幕拉开,已是危机降临前夕,周家三十年来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在这最后一天内暴露,悲剧的发生 17 仅仅是过去一系列罪恶的结果。 《雷雨》以表现“现在的戏剧”为主,将“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紧密结合起来,用前者不断来推动后者的急剧发展,从而 把戏剧的几组重要冲突交织到一起。 (2)读者/观众 孔庆东:《从<雷雨>的演出史看 <雷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3期): “曹禺创作时,“并没有想到要上演”,“是在写一首诗”,他是从超时空的角度来写的,所以并不关心时代特色、社会环境、阶级成分,甚至细节上还有差错。他写的是宇宙间的残酷,是整个人间的苦难,这有助于《雷雨》具有永远挖掘不尽的潜力,有助于《雷雨》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3)人物形象 繁漪:传统的社会学读解 , 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 , 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蘩漪在家庭生活中陷入了周朴园的精神折磨与压抑的悲剧; , 周萍背弃爱情的行径,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又一 次陷入绝望的悲剧。 , 她在剧中的贯穿动作时抓住周萍不放。戏剧着力表现她不顾一切地追求周萍的爱情,不 顾一切地反抗与报复,对生活与爱情热切渴望。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交织中, 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这就对悲剧进行了更独特而深入的发掘。 , 她绝望中的抗争,充满着一个被压迫女性的血泪控诉,表现出对封建势力及其道德观念 的勇敢蔑视与反叛。 “在话剧的经典演出中,蘩漪被塑造成在绝望中抗争、爆发的悲剧女性,她的阴鷙忧郁、她的歇斯底里在这个定型中被渲染得淋漓尽致。这个形象定型的理论支撑是强调《雷雨》主题的反封建意义,蘩漪是现代中国的„娜拉?,是„反封建的斗士?。 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关系被强化为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被政治化为反封建斗争,蘩漪就是为了反对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独断,周萍之于蘩漪也是资产阶级纨袴子弟所为。 蘩漪在挣扎,但挣扎是表象,痛苦是她的内心,她因为痛苦、无爱而挣扎、爆发、歇斯底里。苏州评弹《雷雨》塑造的蘩漪是一个在痛苦压抑中挣扎、渴求爱的女性。” 朱栋霖:《经典<雷雨>:从话剧到苏州评弹》 繁漪:女性主义的读解 , 从“闺楼”到“阁楼”:束缚、防范、幽禁 18 , “闺楼”:古代的“裹足”,优雅、娴静 , “阁楼”:哥特风味(易卜生“闹鬼”、二人场景的私密性) , 曹禺的“阁楼”是具有西方现代意味的女性处所。 周萍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空虚、忧郁、卑怯、矛盾的灵魂始终被笼罩在周朴园精神统治威压的阴影中。 四凤又在重演母亲的悲剧,这就从历史的角度揭露了女性所受的欺凌,深思人性的悲哀。 “《雷雨》构思的独特性与结构的复杂性更表现为:剧本是通过蘩漪与周萍的冲突来反映与推动蘩漪与周朴园冲突的,并且以这组冲突来勾联上述两条线索;尤其在戏剧结构上,是以蘩漪与周萍冲突为中心来组织全剧事件,决定其他矛盾发展,推动总的戏剧情节进展的。„„因此,曹禺不从三十年前侍萍与周朴园的旧事写起,不从十八年前蘩漪初进周府写起,也不从三年前蘩漪与周萍恋爱写起,而从蘩漪发现周萍另有所欢、正想甩掉自己去矿上之际落笔,戏剧开头几个场面的总目的就是引出并一再强调这个全剧矛盾的焦点。” 朱栋霖:《论曹禺的戏剧创作》 (4)意象:“雷雨” a.文学:整个戏剧的氛围和剧情展开的节奏 第一幕开头:“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 第二幕结尾:“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外面风雷声大作„„风声甚烈,花盆落地大碎的声音。” 第三幕开头:“以后闪电更亮得蓝森森地可怕,雷也更凶恶似地隆隆地滚着,四周却更沉闷地静下来„„狂雨就快要来了。„„最后暴风暴雨,一直到闭幕。” 第四幕开头:“外面隐隐滚动着雷声??一瞬又是黑漆漆的。” b.传说:“雷”、“雨”在中西。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雷雨的发生是上天罚惩人间的手段。 古希腊:宙斯发怒,掷雷;北欧神话:雷神托尔 中国古代:天打雷劈。 c.文化:雷雨——“集体无意识”or天人合一 总体而言,曹禺剧中的“雷雨”是宇宙间神秘力量的象征,而这种象征正是综合了中西两种文化传统与心理。雷电代表了人类对神秘宇宙的最原始敬畏。 (5)作者探源 , 孤寂的童年、衣食无忧却沉闷而不调和的家庭氛围 , 敏感而暗涩、忧郁而热烈、沉挚而浪漫的性格特征 , 恋母憎父(俄狄浦斯情节),周萍爱上四凤 , 个人经历倾向于对男权家庭的反叛 (6)总结 回到开头的问题:把外来的、本土的素材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巧妙地整合。 中西结合:“中国的莎士比亚”(创作目的、命运含义、结构安排等方面与《哈姆莱特》的相似) 周萍:行动乏力,只能自杀。 《雷雨》的社会价值: 《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它展现了下层妇女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反抗失败的悲剧,等等。而这一切悲剧都是浓厚的封建资产阶级家长专制的结果。从而控诉了社会的不公。 3、《日出》(1936) 《日出》揭示出现代都市中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进 19 一步剖析人的复杂性与异变,探索人生出路。剖析金钱化社会人性的迷失。 以陈白露的休息室与翠喜的卧房为场景,分别连结两类社会生活;通过方达生寻找小东西,来展示社会最底层人们的苦难遭遇。 人物塑造: , 陈白露处于舞台中心,她的悲剧形象是剧本的灵魂。 , 《日出》的主题诗是陈白露呼喊出来的,她的内心悲剧性冲突搭起了《日出》戏剧冲突 的基本骨架。 , 方达生可以理解为光明的探求者。他是《雷雨》中周冲形象的发展,表现了作者的心灵 追求。 4、《原野》(1937) , 早期话剧创作中最受冷落的一部 , 最深也最富有争议,最富有看点的一部戏 , 钱理群先生也将《原野》独尊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最 , “《原野》是讲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当时我才 26岁,十分幼稚~)。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思想。”(曹禺,1983) , 原始力量的复仇 5、《北京人》(1941) 曹禺戏剧的蜕变:1940年,曹禺由“戏剧化的戏剧”向“生活化(散文化)戏剧”转化。即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三幕剧《北京人》以北平曾氏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写曾家三代“北京人”的人生追求与生存境遇。创作背景:1940年的社会形势、个人婚姻 , 1936-1950:郑秀,名门,清华同学。 , 1951-1974:方瑞,“中国最后一名闺秀”,擅书法绘画。 , 1979-1996(曹禺去世):李玉茹,京剧旦角演员。 , 对婚姻生活的不满:方瑞的母亲“方愫悌”——愫方 曹禺:“《北京人》是部喜剧”、“关门戏”。 主题思想: , 一般看法:《雷雨》主题的继续和发展,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 原始猿人“北京人”:戏剧象征。 , 以人类的祖先,对照、批判它的“不肖子孙”??现实中的“北京人”,寓意深远。 , 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与现实社会,以及理想社会。三种北京 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剧本作家以原始人的生活寄托对新生活的憧憬与追 述,他找到了一个戏剧象征,从此完成了他的写作目的。 , 喜剧性:曾皓(对待愫方)、江泰 20世纪70年代以后 , 《蜕变》:国共两面夹击 , 对政治的因素有所顾忌;曹禺本人的浓郁的诗人气质;对当时政治方向把握的不准确。 , 初衷:爱情剧+革命号角;后者却不甚明确 , 在国家、家庭、个人情感的多重困扰下,曹禺渐渐山“反传统”的立场返归“传统”。 , 在悲剧观念方面,由对人的悲剧命运的关怀转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书写,国家利益成 为作家这一时期的至高无上的价值准则。 《北京人》VS《雷雨》 , 人物: 20 , 懦弱的无法摆脱家庭束缚的男子 , 追寻不在场的“慈母” , 从繁漪到愫方——从郑秀到方瑞(瑞珏、鸣凤), 现代独立女性-古典女性(圣母般) , 主题 , 从宿命悲悯转到向现实社会寻求人物的出路 , 情节 《雷雨》-古希腊悲剧、易卜生戏剧 , , 《北京人》-《红楼梦》:陈奶妈、三个主人公、愫方的身世 6、曹禺戏剧创作总结 (1)特点 一、有机地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与民族古典文学营养,形成了个人民族风格。 二、契诃夫戏剧的冲突与戏剧性,是以潜伏的内心冲突、内在戏剧性的特殊方式存在着的。 三、用特殊戏剧性来表现平淡生活所蕴含着的丰富复杂人生的深刻悲剧性。 四、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熨帖逼真地传达出人物精神世界中特有的韵味。《北京人》与《家》标志着曹禺戏剧的民族风格达臻新的美学境界。 (2)“心灵的艺术” 一、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是心灵受到压抑的悲剧女性和内心忧郁矛盾的悲剧性男子。 二、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三、曹禺戏剧的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雷雨》与《原野》中的人物由于各各怀着深仇宿怨,语言的进攻性更强烈。 (3)杰出贡献: 第一,曹禺戏剧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出色地描写了封建没落家庭及其众多人生,并以《雷雨》、《日出》、《北京人》为代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第二,曹禺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第三,曹禺戏剧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30年代散文 30年代的散文格局: 沿着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确立的现代散文的两个趋向——杂文和小品文,30年代散文创作在20年代奠定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着。 A 鲁迅与“鲁迅风”杂文(唐弢、徐懋庸和聂绀弩等) B 周作人、林语堂和丰子恺等与现实保持距离的小品文; C 何其芳等一些具有新的散文文体意识的年轻作家的创作; D 众多小说家、学者、诗人的多样的散文写作。 一 鲁迅杂文:作为行动的文学 鲁迅认为: 广义:“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 (《且 21 介亭杂文?序》) 狭义:“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南腔北调集》 ,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但又有自己的特色。 , 新文体:新闻文体的固定组成部分 , 即时性:对现实迅速做出反应 , 干预性:积极介入现实 , 片段性:没有固定形态,“无体的自由体式”。 , 杂体文章还有:小品文、散文、随笔等。 , 今天的“杂文”已经专指鲁迅所开创的一种特立独行的具有批判精神的文类。 杂文是鲁迅通过终其一生的写作,独创的一个现代散文的新文体。 杂文又是鲁迅创作中最受争议的文体。 鲁迅的16本杂文集,展现了他与中国20世纪历史的复杂纠缠,也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最复杂与最丰富的写照。 鲁迅从1919年开始到1936年秋逝世止,一共写有约80万字的杂文。 1981年16卷本《鲁迅全集》收鲁迅小说34篇,散文10篇,散文诗24篇,诗歌60首,学术作品47篇,而杂文却有953篇。 前期杂文(1918至1926年) ,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 , 杂文名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纪念刘 和珍君》等。 , 内容:始于从1919年创作发表于《新青年》上的“随感录”。还有其他几位作者如陈独秀、 周作人、钱玄同等,共同特色:进化论、科学、民主、反传统等五四精神。如:批判国民劣 根性。 , 风格:五四初期热忱健朗,但个性气质已相当显著。 , 李欧梵:抒情隐喻方式 鲁迅走向杂文的必然性 , 新青年的随感录有固定篇幅,正好要求鲁迅所喜爱的类似古文的那种简洁凝练的文风。 , 提供了一种自由表达的可能,不拘题材不拘形式地表现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 , 激进要求:是对旧散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陈腐倾向的有意识反叛。 后期杂文(1927以后) , 除了《故事新编》(1936),杂文成了鲁迅后期唯一的文体。 , 内容一:对国民党政府及右翼文人的批判。 1927:四一二政变 新月社(梁实秋)、第三种人(胡秋原、苏汶) , 内容二:和左翼文人之间复杂的纠葛。1928-1929:创造社、太阳社等的围攻,观点的不 同、青年的反叛。对青年失望,不再相信进化论。写得少了,阅读俄国马克思主义作品。 , 《而已集》、《三闲集》 1930:风格的极端化——“匕首、投枪”、“生存的血路”,尤为我们称道。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22 1930-1931:《二心集》,公开宣布革命原则,拥护左翼。 , >>鲁迅VS周扬:左联解散、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不考。。。)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受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作品影响最大:嵇康的“师心使气”、“慷慨激昂”,孔融的“讥嘲笔调”等。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略显“神经质”(李长之《鲁迅批判》)。 、“个”与“类”的统一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蔽常取类型”。 3 4、强烈的主观思想情感个性的注入。 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 5、自由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语言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风格清峻、通脱。 鲁迅风杂文流派 , 出现于孤岛时期的上海,主要作者有“像叫化子爱着他的烂疮肉(唐弢),或者像珍惜“艰难 人生探险中”的“向导”(柯灵),或者像爱着自己的“生命”(巴人,即王任叔)等。 , 1939年1月,《鲁迅风》杂志创办,是这一流派最终形成的标志。1941年,周木斋病逝, 巴人奉调印尼,“鲁迅风”杂文流派解体。 , 以继承鲁迅精神和鲁迅杂文为己任,强调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战斗。 巴人《鲁迅风》发刊词:“生在斗争时代,是无法逃避斗争的。探取鲁迅先生使用的 武器的秘密,使用我们可能使用的武器,袭击当前的大敌;说我们这刊物有些„用意?, 那便是唯一的„用意?了。” 林语堂:幽默与性灵 二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为语堂。笔名有毛驴、宰予、宰我、丰青、萨天师等。 林语堂的特殊性 a左与右——留日与留美——鲁迅与周作人 早年追随鲁迅,并与留日背景人士关系密切,后来却又追随周作人,并逐渐走向英美派的自由主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呢,个人的选择还是时代使然, , 两个时期 1、杂文:1920年代中期的《语丝》时期——真诚勇猛,笔不藏锋; 2、小品文:1930年代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时期——“幽默”、“性灵”与“小品文”。 , 转变的社会背景 文人的选择:不是“汉奸文学”就是“国防文学”;政府的压制与左派的辱骂和排挤 逃避现实:周作人——林语堂 , 转变原因 现实原因:生命威胁、稿费、人情 生理原因:“到了革命成功,连梦遂也不敢做了,此时我已梦影烟消,消镜对月,每夜总是睡得一寐到天亮。这大概是因为自己年纪的缘故,人越老,梦越少。人生总是由理想主义走上写实主义之路„„”(1933《新年之梦—中国之梦》) 性格原因:平和幽默、持成稳重、低调 人生观原因:后期转向中庸,中国古代士大夫 b中与西 基督教家庭与教育背景 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23 c文人与实业家 兼文人、发明家与实业家多重身份。30年代编《开明英文读本》畅销,收入颇丰,后从事于中文打字机研发,还曾制成样机。 》》》在其影响下,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1934年被称为“小品年”。 林语堂30年代散文的特点 A 中西文化比较与批判的学者视角。 B 立论奇诡但非标新立异,常能冲破俗见敞开常态; C 学识丰富,旁征博引,在娓娓道来中阐明观点。 D 取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所不谈,皆能随手拈来,涉笔成趣。如《论幽默?上下编》 三 何其芳:精致与幻美 ,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是带着诗人气质涉足散文园地的年轻作家。 , 1937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画梦录》 ,1938年出版《刻意集》。抗战爆发后,他奔赴延 安,创作风格由以前的精致唯美,浅吟低唱,一变而为朴素直白、健朗豪迈。 , 太精致,产量极少,共不到30篇 , 《画梦录》的刻意与精致提升了散文文体的独立意识,曾获得京派文坛的一片好评。1937 年5月,以其“独立的艺术制作”和“超达深渊的情趣”,《画梦录》获得《大公报》文艺奖 金。 , 《画梦录》在梦幻般的意境中,抒发青春期寂寞的幽怨与莫名的希冀,文字空灵幻美, 呈现出作者对的散文文体的认真探索。 , 《哀歌》中西合璧,是一篇杰作。怀旧、沉湎于梦、远离政治、“风中的破蜘蛛网” , 《墓》(二十一岁) 幻 美 四、丰子恺(不考。。。) ,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字仁,号子恺,浙江崇德(今 桐乡)人。 ,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 散文、漫画 40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学的区域分割与流动 时间:卢沟桥事变(1937.7.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背景:动荡、苦难与危机 命题:民族、时代与个人 区域:国统区;解放区(抗战时期称根据地)、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短暂的区域文学——“孤岛文学”。 各区域文学概述 , 国统区文学:延续了30年代的多元化状态,并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呈现新的变化与发 展。 重庆、成都地区:国统区,在国民政府的临时政治中心 昆明地区:西南联大所在地 香港:战时文化界人士大量南迁所至 桂林:作家流徙中寄居的中转地 24 , 解放区文学: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文学区域。 展开战时背景下高度集中的文学规划与实践,文学写作被要求贯彻一种纯粹、明朗、乐 观的理想精神与信念。 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同年丁玲抵达延安并成立“中国文艺协会”。 1937年开始更多文人包括周扬、艾思奇、周立波、徐懋庸、冼星海、艾青等奔赴延安。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 沦陷区文学: 东北 华北:北平为中心。 , “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一部分作家寓留于上海租界,在类似“孤岛”(1937年11月,国民党军队西撤,上海租界外围地区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尚未向美、英、法等国宣战,由他们所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宣布“中立”,苏州河南岸地区一度与外隔绝,史称“孤岛”。)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 最为活跃的是戏剧运动。 二、国统区:以深沉悲郁为主调的审美流向 , 本时期中国文学的主体 , 主要面貌: , 家国社会的担当意识&个体性的体验、内省相并合 , 对现实的参与精神&超越意识 , 干预现实的责任感与勇气&深入内心的哲理性沉思 , 与时代洪流相结合的文化探问 , 现代都市人的沧桑与无奈 , 知识分子的自我省察与反思 抗战初期(1937.7-1938.10) 基调:高昂的爱国热情带来的战斗性、时代性;也暴露出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文学类型:群众化、小型化 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 报告文学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左联:1930年3月2日-1936年初) , 1938年3月27日成立。发起人:各方面代表97人,周恩来、孙科、陈立夫唯名誉理事。 理事45人,包括:郭沫若、矛盾、冯乃超、夏衍、胡风、田汉、丁玲、老舍、郑振铎、朱 自清、郁达夫、朱光潜、姚蓬子、陈西滢等。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 , 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 , 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文学运动的汇 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第一次包括国共 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抗战中期(1938.10-1944.9) 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8),及皖南事变(1941)后,高昂激愤的社会情绪开始落潮,作家们开始更冷静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危机重重的中国与人生。 1941:孤立无援的国民政府(珍珠港事件) 基调:沉郁、凝重、博大 文学类型:史诗性作品——反思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 25 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郭沫若《屈原》、老舍《四世同堂》、萧红《呼 兰河传》、曹禺《北京人》等。 知识分子题材: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等。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1944.9-1949.9) 背景:桂湘战役(1944) 1941:孤立无援的国民政府(珍珠港事件) 基调:讽刺 文学类型:戏剧品格的文学 小说:钱锺书《围城》、沙汀《选灾》、张恨水《八十一梦》 戏剧:陈百尘《升官图》、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 诗歌:袁水拍《马凡陀山歌》、臧克家《宝贝儿》、杜运燮《追赶时间的人》 杂文:冯雪峰、聂绀弩 三、解放区:以明朗素朴为主调的审美流向 , 建立了文化领导权。 , 改造知识分子。 , 初步形成意识形态、文化、文艺的管理体制。 ,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经验与办法。 , 完成对五四以来文化与文学的批判和总结。 , 使20年代以来的革命文艺真正开始自己的文艺建设。 , 毛泽东成为此后25年的文艺最高权威。 , 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主题、题材、表现方法,也改变了文学质地直至作者构成。 , 催生了以与政治关系最大化和高度组织化为特征的“高级文学”。 , 发掘民间的文化资源。 , 从现代白话到革命白话。 , 打破精英对文化的垄断,走向文化民主。 四、文学论争与批判 , 矛盾焦点:文艺与政治、时代、生活的关系 , 历史特点:文学论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文学艺术的不同认识常常被功利地理解为现实 政治问题。 1、抗战初期:文艺与抗敌的关系、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 2、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3、关于文艺与政治、时代关系的论争 4、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5、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1、文艺与抗敌的关系 , 梁实秋、沈从文:“与抗战无关论” 2、“民族形式”问题 3、文艺与政治、时代的关系 敏感的政治问题-40年代初的两次论争 解放区: 以周扬为先,丁玲、罗烽、艾青等主张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强调以文学为武器进行批评 与自我批评。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政治家的工作是“改造社会制度”,艺术家“改造 人的灵魂”。 26 结果是丁玲、罗烽、艾青、王实味收到批判。 国统区: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重庆左翼文学界虽然努力学习《讲话》精神,但囿于文化环境和统战任务的不同,国统区文学更兼顾文学的本质。 引子-茅盾的话剧《清明前后》和夏衍的话剧《芳草天涯》。林永清夫妇、李维勤夫妇;尚志恢、石咏芬、孟小云 两部剧受到了来自并代表中共中央的胡乔木的点名批评,他主要来传达《讲话》的精神。用“政治化”来绷紧国统区文化人头脑中明显松弛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神经。——何其芳、邵荃麟、冯雪峰 毛泽东《讲话》:“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大后方’也是要变的。” 王实味案——《野百合花》 4、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由来:“战国策”派并不是一个纯文学或以文学为主的社团,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 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相统一的一个综合性社团流派。它们的主要成员是当时在西南 一带的教授、学者、作家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人。它们的主要阵地是昆明的《战国 策》(1940年4月到1941年7月)、重庆的《大公报•战国》副刊(1941年12月至1942 年7月)。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作为他作的“三道母题”。宣扬 以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心灵”的表现,提倡超阶级的民族文学运 动。 , 一个在史学革命尝试,文化重建构想中极富理论个性的学派。当时颇引时人关注。 理论基础:德国哲学,尤其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和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 , 尼采:对过去的彻底反叛和价值重估,是一种积极地向上的对世界的姿态。——“国民 精神” ,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1918 ),每一种文化体系不论地域都有一个从生长、发展、 强盛、衰落,再到衰亡的过程。不论这个过程的长短,每一个文化个体都逃脱不了最终 死亡的命运;世界上八种文化形态即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 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非欧洲中心论” 中国式的文化形态史观 , 中国文化“独具两周”,并且指出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文化具备了进入 第三周的可能条件。 , 第一周是从殷商西周至五胡乱华; , 第二周是从五胡乱华至抗日战争; , 林同济、雷海宗认为中国历史己经进入战国时代,而中国当时的文化形态却表现出墉懒 的颓废之气。两人均认为这种文化氛围难以应对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会危及到中华民 族的生存。演进中的第二周文化也会在抗战结束后消亡,迎来第三周文化的新生。 战国时代重演——他们的历史观则标举战国历史形态。 , 林同济:“现时代的意义„„这乃是又一度‘战国时代’的来临!” , 第一,战为中心。第二,战成全体。第三,战在歼灭。 , 第一,不能战则亡。第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空泛争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不利 于抗战实际情况。第三,今日中国在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下己经形成了懒散的精神 面貌,我们处战国时代却仍以大一统时代看待今日战国时的价值观。 , 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所处的是战国时代的初期,而正在经历的这个战国时代是一个长期 的历史过程,不是二五年间就可以过去,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观点和评价 27 , 文艺理论上,林同济提出了“恐怖?狂欢?虔格”三道母题。以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加强 为标准,以创造富有朝气的民族文学,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为目的。 , 政治定性:“宣扬法西斯主义”和“为国民党统治作理论宣传”。 , 斯宾格勒:表露出了德国文化的优越感,宣扬战争、赞美战争。 , 章汉夫:“希特勒主义者的第五纵队”,胡绳:“最下流的唯心论的代表”。 批判“战国策”派的极端天才论是对的,但把“战国策”文艺直接与法西斯联系起来显然过于简单化了。 、关于胡风文艺理论的论争 5 , 政治背景: , 延安整风的一个直接起因:整倒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 , 周恩来:“延安在反对主观主义时,你却在重庆反对客观主义”。(1945) , 文坛状况: , 谢泳:胡风的悲剧其实是两个派系知识分子的争斗,即左翼知识分子(胡风)VS 延安知识分子(周扬),在野VS在朝。 胡风(1902—1985,湖北蓟春人):原名张光人,又叫张光莹,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人。 , 30年代:就已处于文坛第一线 , 左联宣传部长 , 鲁迅嫡传人 , 两个口号论争:“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最早出现于胡风的《人民大众向文学 要求什么,》。 , 主编《七月》《希望》聚集一批文人:田间、路翎、绿原、何满子、牛汉、阿垅、舒芜等。 ——这批人后来进入国统区,成为“左翼知识分子”。 , 40年代:文论主张:“主观战斗精神” , “到处都有生活”说:作家应根据自己熟悉的范围选定创作题材。 , “精神奴役创伤”说:继承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民众仍然受着几千年精神 奴役的创伤。 , “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五四新文艺是世界进步文艺的一部分。故不仅需重视 本民族的文艺形式,还需重视外来经验。(参与“民族形式”讨论) , 1943年,冯乃超;1944年,何其芳、刘白羽——国统区文人的“反感”。 , 以“主观战斗精神”为中心,特别强调创作的主体性因素,主张“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 的结合或融合”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 , 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鲜明的启蒙精神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 “异质性”的存在,引发出持续的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 《论现实主义的路》(1948) , 50年代:“胡风反革命集团”案 , 上书天听:《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所谓的《三十万言书》(1954)。 全面否定了林默涵和何其芳文章对他的批评,申明他在若干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上的观 点,批评“解放以来”文艺工作上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并提出他的建议。 , 文字狱——文革的热身:政治定性后的整个批判运动波及甚广,共清查了2100多人,逮 捕92人,隔离62人,停职反省73人。1958年5月,78人中撤销职务、劳动教养、下 放劳动等处理的有61人。 , 平反:1980年中共中央为该案平反。 40年代小说概述 一、维艰时世中小说的丰富流向 28 在国统区(沦陷区)小说在内容和题材上的分类 1、抗战题材小说 2、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小说 3、文化分析小说 4、人生探索小说 40年代国统区四个突出的小说现象: 以老舍、巴金为代表的家庭小说的拓展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都市女性写作的兴起 以路翎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的初步形成 钱钟书的“现代智者小说”《围城》的出现 1、抗战题材小说 , 直接反映现实,富有战地实感。 ,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 代表作:《春暖花开的时候》(长篇,1940) 《差半车麦秸》(短篇,1943)——生动的群众口语,浓郁的乡土气息。 《长夜》(长篇,1947) 2、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小说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张天翼(1906~1985 铁池翰等。主要作品为小说与儿童文学。 , 作品多以幽默轻松的笔触展示中国社会中下层的悲剧状态,被鲁迅视为是新文学以来“最 好的作家”和“最优秀的左翼作家”。 , 创作多产,此后十年间完成短篇小说近百篇。 , 主要作品:《速写三篇》(短篇小说集)1943 1 谭九先生的工作 2 华威先生 3 “新生” 茅盾长篇小说《腐蚀》以女特务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形式来书写,既是一部具有鲜明现实批判色彩的“政治暴露书”,同时又是一部探询人物灵魂挣扎的“心理暴露书”。 抗战爆发后,通俗小说家张恨水的民族忧患意识高涨,以《八十一梦》(九篇,1943)为标志,他走向了严峻的社会讽喻与批判。他还写有堪称新“官场现形记”的《五子登科》,谴责上层社会无官不贪的黑暗,吐露“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的冷峻辞义。 3、文化分析小说 作家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询与反省。抗战高昂民族情绪的理性化。 , 叩问民族文化: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沈从文《长河》 , 叩问家族文化:巴金《憩园》、老舍《四世同堂》 , 都市与乡土:师陀《果园城记》(1946)、萧红《呼兰河传》 , 存在主义:冯至《伍子胥》 4、人生探索小说 知识者对人生与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 两种面向: 钱锺书——人本的、形而上的层面 路翎——社会范畴内的选择 路翎(1923-1994)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徐嗣兴 ,是“七月派”(胡风派)最重要的小说家,多呈现高强度的心灵搏斗。 中篇《饥饿的郭素娥》(1942)着力开掘了矿区苦难生活与人物悲痛心灵。 长篇《财主底儿女们》(1944)奔泻出精神的狂潮。这部曾称为是“中国的《约翰?克里斯朵 29 夫》”的小说,上半部描写苏州巨富蒋捷三家族的分崩离析,下半部重点展现第二代蒋纯祖的漂泊颠沛生活与心灵挣扎历程。 二 民俗化与地域风:沙汀 , 沙汀的特色更在于民俗化、地域风的显著。家乡川西北农村的乡风民俗、积弊痼疾是孕 育沙汀小说艺术的生活土壤。 , 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在一个“吃讲茶”的世俗画场面里,让小镇各色人等轮番上场, 揭开国统区兵役的黑幕,暴露大后方基层的弊政。 钱锺书与《围城》 一、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钱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猫》(讽刺小说,1945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7)《围城》(长篇小说,1947) 二、《围城》(1947) , 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 ,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1、创作起源、背景 , 西南联大的经历:钱刚回国时,在西南联大教书。1939年暑假,钱钟书去上海探亲,再 也没有回联大,去了湖南蓝田师范学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返沪蛰居直到抗战胜利。蛰 居期间写下《围城》。 >》(《名作欣赏》1992年02期):“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 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 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 , 钱钟书《围城?序》:“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 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2、故事情节 地点:上海——湖南乡镇 人物: , 方鸿渐——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 , 赵辛楣 , 李梅亭、顾尔谦 情节: , 第1-4章: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方鸿渐和苏 文纨的“爱情”纠葛。 , 第5章:“过渡”。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 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未来三闾大 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 , 第6-7章: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 第8-9章: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 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 夏志清:18世纪英国“流浪汉小说” , 亨利?菲尔丁(1707年,1754年) , 生平:剧作家、法官、警察厅长 , 地位:菲尔丁与笛福、理查逊并称为英国现代小说的三大奠基人。 , 代表作: 30 , 《汤姆•琼斯》(1749年)——“流浪汉小说”。 3、人物分析 每个人物三言两语就可以使人知道其特点。 , 苏文纨:造作、矫情 , 孙柔嘉:“孙小姐长脸,旧象牙色的脸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 ——表情;打扮甚为素净,怕生得一句话也不敢讲,脸滚滚不断的红晕。” <羞缩沉默 多疑善妒、专横> 、主题分析 4 , 《围城》的多重意蕴 1鲜明的讽喻批判色彩,小说对于抗战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描摹刻画,有“新儒林外史”之 称。 2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留洋学生归国后的茫然无着,则隐含作家对于转型期中国文化危机与困 境的反省。小说是一幅华洋交杂、斑驳错乱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图景。 3《围城》又是一部富有哲理意味的漂泊者小说。 , 小说关于“人类基本根性”的探索,聚焦于对“围城”式的人生困局的揭示,主要通过方鸿渐的人生漂泊行旅来展开。 方鸿渐不断渴求走出“围城”,可是从海外到国内,从社会到家庭,从朋友到同事,从欲望 ”,出来了又进去,永远走不出。他的每一到爱情,从理想到现实,却不断地一次次陷入“围城 个人生驿站,法国邮轮、上海“孤岛”、内地大学、婚恋家庭,都是彷徨无主、无所归宿,可谓处处“围城”。 、艺术分析 5 , 语言特色:夹叙夹议、取喻设譬、犀利隽永、旁逸斜出又涉笔成趣。 , 独特的悲喜剧色彩:不是那种主情性的“含泪的笑”式的悲喜剧,而是凭借智慧在笑与悲 之间从容游走的智慧型悲喜剧。 , 复合型奇书形态:犀利俏皮中不乏睿智沉思,笑趣盎然处又见悲凉底蕴,描摹世相百态 融入知识才学,关切现实的同时又渗透文化辩难与哲性体悟。 , 对知识分子的讽刺 “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也许在洋行、青年会、扶轮社等圈子里,这并没有什么奇特,,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 6、主要评价 , 夏志清:“《围城》尤其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由于它对当时中国风情的有趣写 照,它的喜剧气氛和悲剧意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对未来世代的中国读者,这将是民 国时代的小说中最受他们喜爱的作品。……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 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 司马长风:“钱锺书是文坛的鬼才。……综览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若MATCH_WORD_1714237246894_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的精炼、生 动,《围城》恐怕要数第一。……钱锺书的文字做到纯白,又洗脱欧化语法,灵活多妙趣, 如春风里的花草,清流里闪光的鱼,读起来最舒畅。” , 谢泳:《钱钟书和他的时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张爱玲:人生安稳中的心灵苍凉 一、张爱玲(1920,1996),原名张煐,笔名梁京、范思平、王鼐等,生于上海,河北丰润人,生于上海,出身晚清巨宦世家。 31 ? 1943年,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连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 二炉香》,引起文坛注目。 ? 1944年出版了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与特色的小说集《传奇》,同年还有散文集《流言》 和长篇连载《连环套》,一举成为当时上海文坛最走红的作家。 张爱玲小说的先锋性与通俗性: 先锋性—对女性的解剖和都市发现,都相当具有现代性。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照映心理的功能,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 丰富而深远(如“月亮”等意象)。 通俗性—小说的故事构造,人物设置,又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的,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 二、关于张爱玲 ? 奇装异服 ? 瞩目的恋情 ? 评价史的跌宕 最红的两个时期:1940年代中期、1995年逝世之后至今。 1944年5月,《万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发表了傅雷(笔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评论文章,成为评论张爱玲小说评论文章的奠基之作。胡兰成曾经于1945年5月在《杂志》月刊发表对张爱玲小说的评论《评张爱玲》。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高度评价张爱玲,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 《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 ? 葛薇龙:由上海至香港求学的普通女孩 ? 梁太太:热衷声色犬马的富豪遗孀 ? 乔琪乔:社交红人,花花公子 映射着作家自我的女性沪港传奇清高孤傲的上海小姐葛薇龙来香港求学,却渐渐沉溺于姑母梁太太所安排的洋场交际生活,沦为那个富孀吸引男人的诱饵。 《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 佟振保、王娇蕊、王士洪、孟烟鹂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隐喻:玫瑰 ? 3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隐喻和比喻多达110多处。其中最重要的是“玫瑰”意象。 ? 玫瑰:一个天真可爱的英国混血姑娘,是他最初、最真也是一辈子都得不到的“爱”。 ? 振保凭吊理想爱情的象征;所有与男性(包括振保在内)存在婚姻或恋爱关系的女性。 ? 红玫瑰——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白玫瑰——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床前明月光” 人物:三个女人 ? 初恋“玫瑰”:“她那棕黄色的脸,因为是长圆形的很象大人样,可是这时候显得很稚气。 大眼睛望着笼中鸟。眼睁睁的。眼白发蓝。仿佛望到极深的蓝天里去。” ? 情人王娇蕊:“她那肥皂塑就的白头发下的脸是金棕色的,皮肉紧致,绷得油光水滑,把 眼睛像伶人似的吊了起来。一件条纹布浴衣,不曾系带,松松合在身上,从那淡墨条子 上可以约略猜出身体的轮廓,一条一条,一寸寸都是活的。” ? 妻子孟烟鹂:“她立在玻璃门边,穿着灰地橙红条子的绸衫,可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笼统 32 的白。她是细高身量,一直线下去,仅在有无间的一点波折是在那幼小的乳的尖端,和 那突出的胯骨上。风迎面吹过来,衣裳朝后飞着,越显得人的单薄。脸生得宽柔秀丽, 可是,还是单只觉得白。” 色彩语言的多姿与深意:“红”与“白”,艳丽与单调,在振保的生命中绽放出了不同的花朵。 ? 红:热烈果敢,敢爱敢恨 ? 白:单纯也单调,柔顺也卑微 主题:反讽的另类表达 ? 男人的反讽:振保拼其一生的努力想为自己建立一个“对”的世界,但这个所谓“对”的世 界正是振保真实人性的误区”; , 振保:人性本来就是善恶一体。传统思想——现代思想——选择传统——理想破 灭——回归传统(结尾“又变了个好人”)。 ? “红玫瑰”的反讽:娇蕊在任性放纵的表面下有颗忠厚善良的女人心 ? “白玫瑰”的反讽:烟鹏在温良娴淑的名义下与人偷情。 《金锁记》的艺术世界 《金锁记》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受到最高评价的作品。 奠定张爱玲文学批评基石的两篇经典——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万象》1944年5月)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章?张爱玲》(耶鲁大学1961)都不约而同 评。两人都将《金锁记》视为中国文学的巅峰。 给予好 傅雷:“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夏志清:“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一、主要人物 姜老太爷(曾为清朝高官,去世)、老太太 长房:大少爷、大奶奶玳珍 二房:二少爷(软骨症)、二奶奶曹七巧 长白(正室芝寿、侧室)、长安(童世舫) 三房:三少爷姜季泽、三少奶奶 长馨 >>>傅雷和夏志清都认为 “悲剧”是由主人公曹七巧“内在的情欲(Passion)”所造成的。 ? 曹七巧:一个套上了黄金枷锁的悲剧女性。 ? 她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 ,“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同时也劈杀了自己的人 性。她熬成了黄金的主人,也扭曲为黄金的奴隶,这是病态社会与家庭的悲剧,又是心 灵被物欲所驱遣、直至畸形的人性悲剧。 ? 主题:深刻的社会与道德批判;对女性心理与人性的展开感性追问时所达到的通彻。小 说在不懂声色之间一点一滴地把一个世俗女子的生命风干耗尽过程写透了。 二、意象描写 ? 意象:客观物象+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是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 中国诗歌:诗对意象的推崇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来做另一种表达。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喻示、象征内心。 ? 小说:人物和物象高度融合,增强故事的生动性和画面感,表达特定的心理状态使主题更加形象、深刻。 >>>传统的借月写情,情与月亮的关系还是较为直白的,月亮只是寄情物,即只是被动地成为人的情感的见证物与表达对象,月亮与人的情感的关系还只是一种较为外在的关系,主要表明 33 情在月亮的笼罩下具有了朦胧美,让读者体味不尽。 >>>张爱玲小说中运用的比喻、联想、通感、意象等等,常使二者交叉重叠,看去似乎荒诞,不符合传统现实主义的条法,却能达到另一种真实,达到突出人物(或作家)主观感受的效果。 三、颜色词汇 苹果绿:清新; 蓝色:浪漫; 粉红:少女情怀; “白鸽子”:纯洁、圣洁; 金色/墨绿色:沉重 四、古典与现代 语言:“《红楼梦》和《金瓶梅》给了她以无限的语汇、不尽的技巧。”谭正璧:《论苏青与张爱玲》,尤二姐与兴儿、《金锁记》开头。 人物:王熙凤——曹七巧 观念:晚年,她用十年时间写成了一部十四万字的《红楼梦魇》,“十年一觉红楼梦,赢得红楼梦魇名”。——悲凉、荒凉、虚无。 五、小结 “20世纪上半叶,我们在其中次第看到了“四杰”: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张爱玲, 混和了现代大都市的新锐和旧贵族的高贵和孤傲,她远离了人流,却对生活看得最透; 对人性,她看得更深!更锐利。”李洁非:《凋碧树——写在丁玲谢世20周年》 《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代表作品,也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之一。最早收录于张爱玲1944年出版的小说集《传奇》。。香港。上海的富家小姐白流苏与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在日常性的人生底色上,交织融会着“逝者如斯”的古典沧桑意味与文明末世的现代历史感。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白流苏的“倾城之恋”,是李延年《佳人曲》“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现代剥用。 一、两种空间中的人物 ? 白公馆 白流苏:28岁,离婚了的、没落大家族的女儿 ? 徐太太及其一家 ? 香港 范柳原:33岁,被捧坏了、性格有些古怪的纨绔子弟 萨黑夷妮公主 白公馆:凝滞的时间 香港:不安的浮华 空间的转换: ? 白公馆——香港1(浅水湾饭店)——白公馆——香港2(酒店、出租房)——上海 二、“倾城”——末世的寓言 ? 张爱玲的生活观念:时间的紧迫感、及时行乐 ? 原型:张爱玲在香港的遭遇、大学记录资料 ? “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所以更加要催:快,快,迟了来 不及了,来不及了~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 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张爱玲《流言》再版 “前言” 34 ? 文明的毁灭——用“荒凉”击倒“宏大” ? 爱情的成全——两种消解 消解之一:“倾国倾城” 白流苏的出场:胡琴为背景;“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 反讽一:倾城成全小女子的爱情 消解之二:官方历史 历史背景:1941年12月25日,在港督杨慕琦带领之下,一众英国殖民地官员渡海亲身前往被日军占据的半岛酒店的三楼三三六室的日军总司令部投降。酒井隆随即暂代香港总督职务,直到矶谷廉介接任为止。此日由于亦为圣诞节,因而香港市民称为“黑色圣诞”,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个月”香港日治时期从此展开。 反讽二:用琐碎的男女情事代替了对大历史的书写 对左翼革命文学的反感。 《倾城之恋》小结 在日常性的人生底色上,交织融会着“逝者如斯”的古典沧桑意味与文明末世的现代历史感。 五、张爱玲小说的独特美学风貌 ? 艺术表现 a“参差的对照的手法” 张爱玲说,她不是“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而是用能“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的“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来写。因此她笔下都是些“没有悲壮,只有苍凉”的不彻底的人物,将现代都市的日常人生和心灵与沧桑的历史感、切实的现世感相融会。 b细节与“琐屑”的凸显 >>多处写“月亮”,意象意蕴不同。 >>对于服装、色彩的讲究。 c妙语与智慧:擅用华丽却诡异的比喻 ? 叙述视角 第三者的冷酷视角 日常悲剧美学形态:通过一个个黯淡、哀挽的平凡故事,以既悲观又享乐的态度去体味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 《沉香屑》的葛薇龙、《茉莉香片》的聂传庆、《金琐记》里的长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佟振宝等等。 作者身份“在时间、情感上与人物保持着距离”,从而“呈现出一种苍凉、冷峻的叙述风格”和“穿透人性隐秘的深度。” ? 题材立意:日常与传奇、细节与历史 a立足于普通与传奇的双向寻找,展开对现代生活的日常性的审美开掘。 她努力在饮食男女一类的日常生态中探询人性的恒常。其小说在新旧文化冲突与现实动荡的历史环境中,通过言情,通过两性关系与家庭关系中的人情风俗,来表现城市男女于“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的日常人生与人性真实。 张爱玲对于现代生活的日常性的审美开掘,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中一种新的审美动向。 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b对日常生活的女性化、细节化、碎片化的表现,构成了对于“大历史”的消解。 对五四宏大主题的反激、沈从文 ? 风格情调 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意象化表达 35 新小说特色:物象的意象化 其一,人物心态与生态的映照; 其二,各种物象被赋予变动中的社会“景观”意义; 其三,张爱玲的意象创造,常常又是在古老与现代的无痕转化中完成的。 王德威:海派小说的集大成者。 ? 张爱玲本人:贵族品味,现代气息 ? 父亲,满清遗少,古典文学 ? 母亲,独立女性,留学,离婚 ? 古典:《红楼梦》、《海上花列传》 ? 现代:主人公大都具有留学背景 现代通俗小说与张恨水 一 现代通俗小说的成熟 新文学产生以前:“正宗”——狭邪、公案、谴责 新文学产生以后:调整与对抗 , 新文学的公开挑战: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和《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 , 现代通俗文学的坚守:1922年8月,范烟桥、赵眠云、郑逸梅等人在苏州留园成立星社。 他们翻新《礼拜六》,出版发行《小说日报》《星期》《快活》等报刊杂志。 , 现代通俗小说与新文学并驾齐驱,各类型创作争相涌现,现代通俗文学进入发展成熟期 (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 、言情小说2、“社会小说” 3、武侠小说 4、侦探小说 5、历史类小说 1 现代通俗文学的特点 创作目的:娱乐性,功能:兼顾市场和劝世。 创作主体:典型的职业化写作。 接受角度:易受读者的影响和制约。 价值取向:游戏、消闲、世俗是通俗作家固守的天地,不如新文学那样表现出明显的批判性和探索精神。 创作方法:古典小说——模式化、程式化 文学观念:商业目的大于政治功利性。通俗文学作家能够较自由地照市场运作模式来调节创作,较少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 二 张恨水生平简介 张恨水(1897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恨水是笔名.著名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三 张恨水重点作品讲解(重点~~~) , 最早从1934年开始,到抗战爆发,张恨水的创作出现了“转型”: 目的:趣味性——时代意识 题材:通俗小说——抗战 创作观:梦幻浪漫主义——恶梦现实主义 1、《春明外史》1924-1929 , 张恨水的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将20年代背景社会 上自总理、大帅,下至嫖客、妓女各色人等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言情加社会小说的结 构模式。 内容: 36 , 由新闻记者杨杏园和梨云、李冬青的恋爱故事为引线,引出当时官场上,社会上种种千 奇百怪的新闻内幕。 , 离奇的社会轶闻+强烈的情感煽动:将南方的市民小说北移,填补了北京市民小说的空白。 但是在北移中张恨水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做了重大的改革。他将原来分离的社会小说和 言情小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社会为纬、言情为经”的社会言情小说模式。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风俗长卷 >>>有张恨水自己的影子,本名、经历、籍贯等。 形式: 1、诗词 小说以主人公杨杏园的一首诗开篇,不仅为整部小说圈定感情基调,还展示了作者(主人公)的才情雅兴。小说结尾以李冬青一首诗收束,与开篇诗遥相呼应。这种以诗开首,以诗结束的书写模式,固然是传统章回体的特点之一,也充分展示了张恨水对诗词的爱好。 小说中结合情节穿插有七十多首诗词,二十八封长短书信,二十多副对联,十数条酒令,二篇祭文,一篇残赋,还有启示、新闻、 章程 公司章程范本下载项目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公司章程下载 、告示、跋、广告若干。 作用:表现人物性情,烘托渲染气氛 2、回目 首创的九字回目。许多词章爱好者,不仅吟诵研究,而且“私淑者”大有人在。 人物: 杨杏园:过渡时代的悲剧才子。 , 风流自赏的才子,正直清白的报人 , 较多影射作者自己的人生轨迹,注入了较多的热情 由貌生情,才子与妓女:梨云 , 十六七岁的“清倌人”,“出尘”,交换系腰的丝带 由才生情,才子与才女:李冬青 , 独立女性 , 未谋面时就已为对方的才华所倾倒;相识之后,又为对方身世而生怜惜之心;笔墨 往来更逐渐使两人成为知己。 文人化的唯情式的爱情想像 以一个人物的命运贯穿故事始终的章回小说 2、《金粉世家》(1927-1932) , 张恨水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通俗巨制。小说以七少爷金燕西和寒门女子冷清秋的婚姻 悲剧为主线,展现京城一个三世同堂的巨宦豪门衰退崩散的凄凉。 , 完整的小说结构+丰富的情节内涵 , 楔 子 燕市书春奇才惊客过 朱门忆旧热泪向人弹 , …… , 第一百十二回 金粉各飘零情场永别 轮蹄相驰逐旧事重提 , “新红楼梦” 内容: , 楔子:燕市书春奇才惊客过 朱门忆旧热泪向人弹。小说以一个豪门弃妇作引子,写出了 这个豪门的盛衰。 , 小家庭的聚散:惊艳,盯梢,接近,好感,旅游,定情,新婚,决裂。 , 大家庭的盛衰:“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创业者的暴卒、守业者的无能 , 第十二回(富丽)——第一百七回(破败) 人物关系: 37 , 金家(总理府):四子四女 , 金铨、金太太(温良敦厚)、二姨太、翠姨(未生育) , 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四兄弟:大少爷金凤举(吴佩芳)、二少爷金鹤荪(程慧厂)、三少 爷金鹏振(王玉芬)、七少爷金燕西 , 知书识礼为人正直的四姐妹:四小姐道之(刘守华)、五小姐敏之、刘小姐润之,八小姐 梅丽(二姨太所生) , 小怜(穿插人物)/柳春江、晚香、 , 白秀珠(大小姐脾气) , 冷清秋 , 戏子白莲花、白玉花姐妹 金燕西的感情选择: , 对旧情的厌倦;冷的漂亮最先吸引他,有才气也是一点;冷是旧式女子,结为伴侣比较牢 靠。 , 两人一开始就是和互相之间建立起来的幻想结婚的:冷以为金是好学上进的富家少爷; 金以为冷是温柔恭顺的旧式才女。 , 两人最大的距离:家世。虽然他在婚事受阻时说过“在我们的爱情上,根本没有贫富两个 字,”这其实更像是对时髦话语的引用。但冷的独立自尊、平民立场与金的不负责任、朝 三暮四导致两人越走越远,最后他又返回白秀珠的怀抱。 人物: 冷清秋:才子气加上平民性格,清新淡雅、出身平民,清高自尊,追求平等和人格独立。消极避世,独善其身。 金燕西:才子气加上纨绔气息。纨绔子弟, 灵魂空虚, 用情不专, 贪图享受, 挥金如土。 冷——林黛玉:冷色调,聪慧,好读书,喜静,多愁善感,爱落泪,孤高自傲;但冷具有黛玉所没有的独立坚强。 金——贾宝玉:戴玉,博爱,喜热闹,爱年轻女子,想过做和尚;但金没有宝玉的无私纯爱。 主题: , 批判性: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对独立女性的赞赏 , 消极性:给现实涂上一层如梦色调,意在安慰读者,而非激发、鞭策他们。 特点:有统一构思,从而保证了长篇结构的完整统一;纯是虚构,已初具典型性;着眼大家庭腐朽过程的描绘,既不是单纯的暴露,也沉醉于富丽生活的渲染;尽力开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小说充溢着一种道德理想;人物描写细致、倒叙的结构,这都超出一般章回小说的格局,而与新文学沟通。 3、《啼笑因缘》(1930) , 张恨水影响最大的小说,也是张恨水在上海重要的报纸上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啼笑因缘》问世后,各色人等所作“续啼笑因缘”、“新啼笑因缘”、“反啼笑因缘” 一类的书竟出过十几种。 , 张自作续集十回 , 《啼笑因缘》再版20余次,6次拍成电影,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 奇迹。 ,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都是一百多万字,《啼笑因缘》只有 20 万字不到,但是这部 小说却是张恨水的成熟之作。 故事简介: , 因缘:来自佛经的禅语 38 , 樊家树、其表侄陶屹如 , 侠女:关秀姑/其父亲关寿峰—— , 西式女子:何丽娜:盐务署长何廉的女儿——沈国英上校 , 沈凤喜:大鼓说唱艺人——刘将军 内容: , 主要情节是平民少爷樊家树与天桥大鼓书艺人沈凤喜的爱情悲剧。 , 集言情、武侠与社会于一炉,融民间与都市与一体。 , 聚散离合之间,流露出作家对现时代里失落式微的东方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而行侠好 义的关氏父女的穿插,则在儿女情中注入了英豪气,体现小说从传统侠义精神中呼唤正 义的平民理想诉求。 人物: ,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张恨水小说成熟的标志。 , 人物的细致分析与白描手法。 , 再也不是从头到脚地写人物,而是抓住最传神、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特征的地方勾勒几笔。 4、《八十一梦》 , 十四个梦 , 1939年12月,张恨水的新作《八十一梦》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1943 年出单行本。 , 避免舆论审查,于是“寓言十九,托之于梦”。 , 《我是孙悟空》《天堂之游》 艺术特点: , 谋生——为“说中国话的民众”工作 , 与新文学的关系上,由对立转变为合作(带艺投师,招安)。 , 消遣文学——听将令文学。 , 言情——社会批判。 , 抗战结束,内战随即爆发,张恨水愤慨时事,忧国忧民,笔调便也越发沉重和尖锐。 四 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点 , 作者 , “文学个体户”:不左不右,不共不国 ,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1、艺术形式:章回体 , 悖论:章回体的文体形式,载体却是现代报刊这样一种现代化传媒。 , 一致性:章回体——与报纸周期性相一致的分载形式;古老而实用的营销策略。 , 对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承变 继承:白描、回目、情节与布局; 创新:环境、心理描写(西洋小说的新技法)。 2、审美趣味:雅俗融合 , 在二三十年代,他以社会言情小说名世,写情深切动人,并不乏相当的社会与文化思考, 形成雅俗咸宜的艺术个性。 , 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 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 传统:《红楼梦》、佛教 , 现代: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 39 , 红颜薄命:清倌人、女学生、女艺人 , 与“三圆”式(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成婚大团圆)的“言情”具有明显 不同,往往是“才子”和“佳人”不得团圆。 3、地域文化:“京味儿” , 地方风土、文化情调的传递 , 作者对传统文化精神沦陷的深切忧虑。 , 以北平为背景的小说叙述视角大多是从南方人的文化心理出发。 , 张友莺:“读过这部小说(《啼笑因缘》)的南方人,到北京来必访天桥。” 张恨水评价史上的悖论 五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失落者,一方面挽留传统文化世界,另一方面感到转型时代的迷惘。他本身就是充满矛盾性的一个个体。 >>>30-40年代以至后来,张恨水一直被视为是“鸳蝴”、“礼拜六”的同伙。钱杏邨(阿英):“封建余孽的鸳鸯蝴蝶派作家”。 , 鸳鸯蝴蝶派:二十世纪前半叶,上海,言情小说。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 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 , 五虎将”与“四大说部”:前者为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张恨水,后者为《玉 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 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的余波、新月派的翻版。上班族、时尚、都市。因以《礼拜六》 周刊(1914年6月6日星期六创刊,1916年停刊,1921年复刊)为主要阵地而得名。 40年代新诗 , 与现实呈现密切甚至径直的联系,是本期诗歌(包括散文)的显著特点。 直接:抗战诗和政治讽刺诗 间接:艾青以及七月、九叶两大诗派的精神底蕴 一、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诗潮 1、“朗诵诗”和“街头诗运动” 时间:抗战前期出现大量抗战诗歌、诗集。 形式:短诗 方式: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和议论 内容:昂奋的民族情绪和时代气氛,适应着现实性、战斗性的要求。 特点:通俗化、散文化、鼓动性 后果:难免空乏,失去了诗的审美性。 田间——《给战斗者》、《抗战诗抄》等。 , 以精短有力的诗句表现战斗激情 , 鼓点式的节奏,雄壮的声势,与时代精神正相契合。 ——被闻一多赞为“时代的鼓 手”。 2、相对平稳的诗歌创作。 时间及背景:1938年武汉失守以后。抗战相持阶段。 奔赴延安:艾青、田间、何其芳 国统区:沉思——冯至 冯至——《十四行集》(1942) 3、政治讽刺诗 40年代中后期,面对腐朽的国民党政权和黑暗社会现实,很多诗人都写政治讽刺诗。主要 40 有郭沫若的《进步赞》、《猫哭老鼠》,臧克家的《宝贝儿》、《生命的零度》,邹荻帆的《幽默的人》等。 4、七月诗派——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 主要阵地: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 代表诗人: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深受胡风理论影响,标举“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主张在生活和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艺术世界充满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浓烈的郁愤情绪,凝结着对民族与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关注。 七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因而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诗歌与人民的融合;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革命功利主义,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纠正中国诗歌会派的诗歌观,主张正视现实,但反对对生活“追随的态度”和“卖笑的态度”。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能动地去影响和改造世界。 ,、主张突入生活,从生活现象突进、突入到生活的底蕴,从客观对象具体形态中开掘出内在的深广的历史社会内容,创造出既包含个别对象,又比个别对象深广的、更强烈地反映历史内容的艺术形象。 ,、反对冷淡地模写生活,主张将诗人的人格、情感、审美趣味渗透到客观对象中,达到主客观的相互拥抱和融合。 二、艾青——“土地”与“太阳”的忧郁歌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30年代走上诗坛,抗战前的诗作大都收入诗集《大堰河》和《旷野?马槽集》内;抗战时期创作进入成熟与高潮阶段,有《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等集,以及长诗《向太阳》和《火把》。 艾青诗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互相吸收、融合方面取得了成就,总能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和现实,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1、“土地”意象和“太阳”意象 , “土地”和“太阳”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象,是艾青诗的主导意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 “土地”凝聚了他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忧愤。 , 艾青深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这强化了他对土地怀的忧患感。 , 倾注对被侮辱受损害的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关怀,是艾青土地意象象征义延伸的归结点。 , 在为“土地”而深沉歌唱的同时,艾青也终生对“太阳”热情礼赞。 , 第一首长诗《向太阳》(1938),以“我”奔向太阳作为太阳系列意象推延的线索,“太阳” 既是为反抗日寇侵略而全民觉醒、奋起救亡的伟大时代,更是进取精神的象征。 2、艾青的忧郁 , 艾青诗中一再回荡着忧郁的调子。 , 杜衡:一方面他从农民那儿感染了忧郁,同时他从欧洲带回的芦笛里也有忧郁,忧郁对 于艾青是气质性的,他的魅力与他的力量所在。 41 我耽爱着你的欧罗巴啊, 波特莱尔和兰波的欧罗巴。 ——《芦笛》 , 艾青的忧郁不是波德莱尔式的空虚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绝望,他的情感中总贯注回 荡着崇高之美,这反映着民族悲剧性境遇,又有升华和超越。 3、艾青的诗学 a、感觉印象视象化:他从绘画转向写诗,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很大,善于迅速准确地把握感 觉印象,并将之转化为明晰的视觉形象,通过捕捉意象实现情感与形象的契合。 b、广阔的象征:又由于深受象征主义诗歌影响,艾青也能够赋予意象以广阔的象征意义。 c、 诗体的散文美:诗体追求散文美,感情自由地流泻,以内在激情来感人,能在散文化的 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需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艾青的艺术方法: 客观世界感觉、感受,主观情感(诗人自己的感情思想)多层次的联想,明晰的、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表现世界。 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其中心环节是“感觉”。他认为, 诗人应该有一种和镜子一样迅速确定感觉能力。但他又不满足于捕捉感觉——将感觉还原于感觉,而是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合中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成出既是明晰的,又是象征的视觉形象(意象)。 三、“现实、象征和玄学的综合”——九月诗派、穆旦 , 40年代中后期,围绕《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聚集了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 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一群青年诗人,他们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 主义的结合,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1981年九人诗合集《九叶集》出 版,于是有了“九叶诗派”之称。 九叶诗派以现实精神为内核,传达了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又 深受20世纪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文学观念、诗歌理想更具综合性和现代性。 他们主张 “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 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 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综合”。 , 穆旦与《诗八首》。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省海宁人,40年代出版了诗集《探险者》《穆旦 诗集》《旗》等,代表作如《赞美》《被围者》《诗八首》等。 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穆旦在九叶派中流派风格最浓烈且最有成就,诗风冷峭沉雄,“是中国最早有意识地采取 叶芝、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部分表现技巧的几个诗人之一。”作为一位自觉的现代主 义者,他同时又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生命体验的庄严感、历史厚重感、现实人生的时代感的 结合,使他的诗具有了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精神品格。 , 诗八首的艺术特点 手法:辩证的。 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玄思、显白与晦涩 语言:现代白话,想象不到的排列组合 西方文化的影响:上帝、现代主义(叶芝、艾略特、奥登) 42 对爱情的看法:怀疑、肯定、又怀疑、最后肯定。 40年代戏剧——感应时代的历史剧 一、战时戏剧 、历史剧创作 1 2、喜剧创作 3、其他现实剧 4、戏曲在战时的成长 二、郭沫若历史剧 ,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以历史事件 和人物为题材,借古讽今,从1941年12月,至1943年春,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 《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 1、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的主题 , “人的尊严”,“把人当成人”,由仁义观念而产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精神和悲剧 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 , 在抗战时期六大史剧中,“人”的主题被具体演绎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并且在这种 悲剧人生精神中注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 , 以《虎符》为代表,郭沫若历史剧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以新的内涵焕发出时代色彩。 , 五幕史剧《虎符》以“窃符”为重心,通过如姬不惜以王妃之尊及付出生命的昂贵代价窃符事 件的开掘,揭示出为“仁义”的事业献身的生命的崇高意义。 , 郭沫若认为“战国时代,整个是一个悲剧时代”,“是人的牛马时代的结束”,是“大家要求人 的生存权”的时代。《虎符》中反复张扬着“把人当成人”这一“仁义”思想,如姬是体现这 一思想的“时代之先驱者” 。 2、“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与方法 , 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但不拘泥于历史。这是他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本色。根据剧情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他遵循“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往往适当改动历史事实,虚构人物和事件。 , 《虎符》中如姬与信陵君的报恩关系与对信陵君的感情,纯是想象虚构。 , 《屈原》中虚构的婵娟,作用在于烘托主人公屈原、鞭挞变节之徒。 , 根据主要人物性格来虚构次要人物,以烘托主要人物,这是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的一 个特点。 3、郭沫若的浪漫史剧艺术 , 郭沫若的历史剧富有浓烈的诗意与优美的抒情,是悲壮激越优美的浪漫主义诗剧。 , “雷电颂”是屈原当时可能发出的心声,更是郭沫若对于当下黑暗现实的诅咒与对 理想未来的渴望,他借屈原之口,吐胸中块垒。 ,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人物都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和志 士仁人。 , 郭沫若传承了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席勒和我国元杂剧等的古典悲剧美 学传统,悲剧冲突庄重严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崇高感。 解放区的文学方向与实践 一、延安文艺整风与《讲话》 43 1、整风运动之前的延安文学界 “文抗”与“鲁艺” 1938年9月,根据地第一个文艺联合会性质的文艺团体“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成立,简称“文抗”,以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丁玲为中心。 1938年4月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副院长周扬主持日常工作。 周扬曾回忆:当时的延安文艺界有两派,一派以鲁艺为代表,包括何其芳,“当然是以我为首”,主张歌颂光明;另一派以“文抗”为代表,“以丁玲为首”,主张暴露黑暗 。 2、延安文艺整风运动 1942年,中共开展党内整风运动,清算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整风很快延展至文艺界,以“利用整风运动来检查文化人的思想,检查我们对文化人的工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在“工农兵文艺”的旗帜下 1、 “工农兵文艺”方向 2、戏剧与通讯:两项中心工作 3、民歌与叙事诗 三、“新农村故事”与“新英雄传奇” 1、解放区小说模式 、“新农村故事”型小说 2 一是以赵树理等解放区土生作家为主的乡土通俗型,其短中篇最有特色。其中包括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山药蛋派”作家,此外还有以写有《我的两家房东》的康濯等。 二是丁玲、周立波等从国统区而来的左翼作家为主的社会写实型,以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引人瞩目,最有影响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和《暴风骤雨》 。 3、反映革命武装军事斗争的“新英雄传奇” 4、孙犁:最有特色的解放区小说家之一 , 孙犁小说主要不表现激烈的斗争,而是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心灵的闪光,站在新的时代精 神的角度挖掘农民尤其是农村女性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 形式上多采用淡化情节的散文式结构,以清新明净的语言,在舒卷自然、娓娓道来的抒 情笔调中谱写一篇篇富有诗意美的小说。 , 白洋淀水乡湖光芦影的风景画、风俗画的描写与新时代劳动妇女的精神美相映照,给泥 土气和硝烟味甚为浓重的解放区文学平添了一缕馨香和润泽。 , 《荷花淀》《嘱咐》《吴召儿》等 , 孙犁小说的独特审美风格和地域文化气息影响了一批作家,以他为首,后来也形成了“荷 花淀派”的小说群落。 四、“文摊文学家”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文革中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70年9月23日凌晨两点四十五分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一、赵树理与他所描写的对象在思想感情上能融为一体。他所追求的大众化是出于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予。所以他不像此前提倡大众化的作家那样,写出的作品总有点“隔”,而是能够如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能真正为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44 二、他们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创作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纪录。赵树理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他的作品除了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也融入了历史的考察的理智。 三、局限与不足:与西方文学相对隔绝;文化修养不足;视野狭窄。 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 ,(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传家宝》中的金桂婆婆等。但这些老一代农民也与鲁迅笔下的农民不同,他们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新时代,自然带有了更多的喜剧性。 ,(发生蜕变的年轻一代农民:这是一些封建思想没有肃清而发生蜕变的农民。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 ,(农村新人形象:这些新人生活在新的民主社会里,他们身上带有更多的社会变革色彩。他们在法律观念和平等意识方面有了自信,所以他们的态度就很坚定,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反击更为彻底,从他们身上体现了时代的巨变。如《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传家宝》中的媳妇金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 1、赵树理的幸运与不幸: , 40年代:受到热烈追捧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去世后,赵树理是唯一没有到过延安,但能获得延安文化高度认同 的作家。 , 建国后:命运多舛 “山药蛋”派作家中最具悲剧命运的作家。“山药蛋”派作家中年龄最大的作家,又是最早离世 的作家。 2、《小二黑结婚》 , 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1943年2月)一炮走红。1947 年夏天,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 开专门会议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认为此应成为延安文艺工作者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 的具体方向。 , 《讲话》以后树立的典型 人物: 由真实事件(岳冬至、智英祥)改编,歌颂婚姻自由的故事。 三仙姑——小芹 二诸葛——小二黑 村长金旺 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 , 错位: 政府树立典型所要求的从农民出发写出与封建恶霸势力的斗争主题 为民请命,书写农民的真实生活 3、《李有才板话》 “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 中篇《李有才板话》(1943)也是赵树理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标志着赵树理 “问题小说”意识的确立。小说围绕村政权改选和减租政策施行,展开农民和地主间的复杂斗争,并对革命工作的群众路线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展开辨析。 人物: 李有才 西头老户主阎恒元、儿子阎家祥、张得贵 小元 45 老杨同志 4、文学史意义 a..赵树理以其清新活泼、散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通俗小说,真实细腻地展现了新的变革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他不仅是解放区文学杰出的代表,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独具光 彩。 b..赵树理小说的适时出现,应和了党在解放区所推行的文学路线,被视为是实践《讲话》精神、体现“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代表。“文摊文学家”历史性地成为了另一个“文坛”的“典范” 。 c..但赵树理在毛泽东发表《讲话》之前,就自觉实践文艺大众化。不是下意识的迎合,而是自觉的生活体验。 5、小说样式:“新评书体” 结构:结构上讲究完整性、连贯性和戏剧性,有头有尾,环环相扣。 人物:写人物注重行动性,让人物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中鲜活起来,少展开外位静止的心理刻画。 节奏:将描写融于叙述,但不象传统评书那样大加渲染小趣味,力求节奏更快一些,适应现代的阅读需求。 语言:运营经过提炼的生活化语言,笔调幽默轻快,有田间讲古、炕头谈心般的亲切感。摒除了知识分子的欧化句式、学生腔。 , 依然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样式。 , 大团圆:小说中的矛盾解决大多都是通过农村上一层组织机构的干预才得到解决的。农 民自治能力的薄弱。农民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盼明君”、“盼清官”的旧意识在新的农村政 权中仍然不可能得到完全改变。如: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老杨同志 6、小说风格:幽默与乡风民俗 , 喜剧性:贴近普通人、闪烁着民间智慧的乡土幽默风格。 , 浓郁的地域民俗色彩:常以家乡晋东南农村为背景 , 小说世界的独特性:生趣盎然的乡风民俗色彩+民间幽默美学、新评书小说体式。 46 战国策派1、活动于抗战中期,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林同济。2、文艺上主张以“恐怖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3、 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国民党支持的文学派别)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文艺副刊》。“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为“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苏青的《结婚十年》等。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堂语录》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 47 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七月派小说:胡风主持的《七月》、《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 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格 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 48 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底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1、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2、“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四、幽默的格调。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骂的笔墨后面,不无辛酸、苦涩。对市侩、汉奸他的笔端喷出了无情的怒火。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补充知识点: 1.在《新青年》、《新潮》上发表小说的除鲁迅外,还有(杨振声) 2.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的是(胡适) 3.凌叔华的小说集《花之寺》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主要属于(高门巨族的少妇) 4.茅盾描写从“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长篇小说是(《虹》) 5.冯至所属的新文学社团是(沉钟社) 6.鸳鸯蝴蝶派的主流从题材、内容上来说是(言情小说)? 7.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戏剧团体是(南国社) 8.丁玲对知识女性的矛盾心理进行大胆、细腻描写的作品是(《莎菲女士的日记》) 49 9.《蚀》三部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后) 10.叶圣陶五四时期的小说主要风格是:(冷隽平实) 11.中篇小说《二月》的作者是(柔石D ) 12.王统照的小说《沉思》属于(抒情小说) 13.《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线索是(.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 ) 14.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属于(寓言体小说) 15.巴金的《雪》描写的题材是(工人生活) 16.台静农在五四时期参加的文学社团是(未名社) 17.一直称自己是“乡下人”的作家是(沈从文) 18.长篇小说《风萧萧》的情节特点是(间谍传奇) 20.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1.下列表现妇女解放主题的作品是(《终身大身》) 22.下列属于李健吾剧作的是(《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 23.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点是(本土性、本族性与人性的哲理思考) 24.沈从文小说创造了多种文体形态,下列不属于沈从文小说文体形态的是(自我抒情小说) 25.沙汀《淘金记》所写的内容是(描写恶霸、封建帮会头子以及没落地主之间的斗争) 提倡“恐怖。狂欢。虔格”为创作的“三道母题”的流派是(战国策派) 26. 27.“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以上诗句出自于闻一多的:(《发现》) 28.小说《啼笑因缘》的作者是(张恨水) 29.郭沫若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历史剧是(《高渐离》) 30.下列属于秧歌剧的作品是(《兄妹开荒》) 31.丁玲解放区创作的小说是(《在医院中》 ) 32.《七月》杂志和“七月”诗派活跃于(抗战时期的国统区) 33.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爱情经历、异域色彩、宗教气氛) 34.《长河》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 35.戴望舒“七。七”以后诗歌的艺术风格是(朴素明朗) 36.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主要是(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 37.“自由人”指的是(胡秋原) 38.“易卜生专号”出现在(1918年《新青年》杂志) 39.巴金系列中篇《火》三部曲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40.促进了现代散文成熟的文学社团是(语丝社) 41.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庐隐) 42.爱姑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离婚》) 43.田汉描写海外赤子报国激情的话剧是(《回春之曲》) 44.《地之子》的作者是乡土小说作家(台静农) 45.无名氏隐居杭州开始潜心创作的作品是(《无名书稿》) 46.“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撰文反对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47.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最重要贡献的新文学社团是(语丝社) 48.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编《晨报副刊。诗镌》所提倡的诗体是(格律诗) 49.从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来看,延安解放区文学是(工农兵文学思潮) 50.在小说中最早对国民劣根性作出深刻描写和针砭的作家是(鲁迅) 50 51.“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喊出这妇女个性解放呼声的人物形象是(子君) 52.郭沫若的诗集《瓶》是一部(爱情诗集) 53.郭沫若的诗集《星空》表现的是(“五四”退潮时期郭沫若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 54.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贡献是(发表《人的文学》等论文) 55.刘半农诗作的主要特色在于(诗体的多样化和平民化) 56.中国诗歌会的主干人物穆木天,早期参加的新文学社团是(创造社) 57.下列属于《四世同堂》中的一组人物是(大赤包、冠晓荷) 58.老舍解剖国民劣根性的小说《二马》采用了(中英两国国民性比较的视角) 59.对巴金早期思想和创作有明显影响的是(无政府主义) 60.巴金小说《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是(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 61.在《蚀》三部曲中,表现“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的人物形象是(方罗兰) 62.茅盾的与1930年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有关的小说是(《子夜》) 63.茅盾采用日记体形式的小说是(《腐蚀》) 64.夭夭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沈从文的小说(《长河》 ) 65.1938年,沈从文以其第二次返乡旅行作为视角,报告与评说家乡历史与现实的散文集是(《湘西》 ) 《雷雨》内容的时间跨度达30年,但剧情却浓情在(一天之内) 66. 67.《雷雨》的结局,揭示周朴园所谓“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帷幕的人物形象是(蘩漪) 68.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主要揭露了(典妻制 ) 69.30年代初期在文坛上崛起一批青年抒情散文家,他们是(何其芳、丽尼、陆蠡等) 70.施蛰存一般被认为是(心理分析派作家) 71.有“农民作家”称号的作家是 (赵树理) 72.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光未然 ) 73.下列田间诗作中,属于街头诗的是(《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74.下列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人是(穆旦) 75.《雅舍小品》的作者是(梁实秋) 76.丁玲到达延安解放区以后创作的小说是(《我在霞村的时候》)。 77.《七月》杂志和“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国统区)。 78.许地山早期小说浪漫主义倾向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爱情经历、异域色彩、宗教气氛)。 79.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女大学生生活的小说是(《海滨故人》)。 80.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会刊是(《抗战文艺》)。 81.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主要是(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 82.“第三种人”的代表人物是(苏汶)。 83.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诗人是(冯至)。 84.巴金系列中篇《火》三部曲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85.茅盾《追求》中的“爱情至上”主义者是(王仲昭)。 86.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庐隐)。 87.单四嫂子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明天》)。 88.沙汀长篇小说“三记”指的是(《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89.郭沫若《瓶》是一组(爱情组诗)。 90.无名氏隐居杭州开始潜心创作的作品是(《无名书稿》)。 91.在现代文学史上,“农民作家”指的是(.赵树理)。 92.以《骆驼草》为主要刊物的文学流派是(“京派”) 51 93.《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死不肯翻身的人”是(侯忠全)。 94.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的理论建设文字是(《文学革命论》)。 95.MZD《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于(1942年 )。 96.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四幕话剧《家》,其新的艺术构思主要表现在(以觉新、瑞珏、梅的关系为线索)。 97.茅盾所谓“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一位诗人”指的是(徐志摩)。 98.“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自卑颓唐的“零余者”形象较多出现在(郁达夫笔下)。 99.穆旦诗中的“我”,其特点是(是分裂残缺、矛盾痛苦的“自我”) 101.以“平和冲淡”风格的美文小品见称于世的作家是(周作人)。 102.从文体形态看,沈从文的《八骏图》是(讽刺小说)。 103.艾青抗战初期的重要诗作主要收在诗集(《大堰河》)。 104.三十年代初“民族主义文学”的实质是(自由主义文学)。 105.融古今中外的优长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的作家是(张恨水)。 106.“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107.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 108.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9.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大革命失败后) 10 110.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浪漫主义和诗情) 111.“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俄国文学) 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隐逸的思想) 112. 113.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毁灭》) 114.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散文集) 115.老舍所属的民族是(满族) 116.《爱情三部曲》指的是(《雾》、《雨》、《电》) 117.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火》三部曲) 118.在《家》的高家三代人中,第二代克字辈属于(迂腐的卫道士、荒淫的纨绔子弟) 119.宣称“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把人性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的作家是(沈从文) 120.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翠翠船总 傩送老船夫) 121.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122.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原野》) 123.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周朴园鲁大海 四风) 124.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日出》) 125.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胡也频) 126.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何其芳) 127.萧涧秋这个人物形象出自于(柔石的《二月》) 128.以下符合张天翼小说创作特色的判断是(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 129.下列属于“七月”派的一组诗人是(绿原、鲁藜、阿垅、牛汉) 130.《马凡陀的山歌》属于(政治讽刺诗) 131.艾青到延安以后发表的诗集有(《黎明的通知》 132.下列属于无名氏的两部小说是(《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133.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是(《小二黑结婚》) 134.水生嫂这个人物出自(《荷花淀》) 52 135.延安文艺整风后解放区最早出现的、富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是(《王贵与李香香》) 136.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夭夭)。 137.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文协”)。 138.《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139.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 140.“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礼拜六”派)。 141.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漂流三部曲》)。 142.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庐隐)。 143.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寒夜》)。 144.“汉园三诗人”得名于(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145.《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抒情长诗)。 146.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在酒楼上》)。 147.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纪念刘和珍君》)。 148.《猫城记》是(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149.被誉为“七月”派“小说重镇”的作家是(路翎 150.话剧最初被称作(文明新戏(“新剧”) 151.《金粉世家》的作者是(张恨水)。 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的阵地是(《诗镌》)。 152. 153.1938年成立的“文协”的全称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54.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闲适、性灵小品的主要是(论语派)。 无名氏的创作总体上倾向于(浪漫主义)。 155. 156.田汉创作的以刘金妹、梁若英、李新群三位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是(《丽人行》)。 157.老舍笔下信奉“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的主人公是(“老张”)。 158.《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是(赶车老把式)。 159.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剧本是(《终身大事》)。 160.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的理论建设文章是(《文学革命论)。 161.以主人公赵惠明的日记暴露国民党特务统治黑幕的小说是(《腐蚀》)。 162.曾在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编辑《红黑》、《人间》等杂志的作家是(沈从文) 163.以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作题记的作品是(《日出》)。 164.以浓郁的异国风光和人物的流浪生活、求生意志为内核的新型浪漫抒情小说的作者是(艾芜)。 165.艾青到达延安以后创作的诗作是(《黎明的通知》)。 内部资料 仅供参阅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责任编辑:利 利 出 版:阿Q语言文学工作室 出版时间/版次:2013年1月第一版 53
本文档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3KB
软件:Word
页数:111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