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可编辑)

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可编辑)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可编辑) 摘 要 修辞,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文本创作之中;在新闻写作方面也同样被大量运 用,以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我们知道,新闻不仅传递信息,也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解释和评论, 传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播者都希望以更强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告知并获得 认同。本着这个目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必须斟酌文字,遣词造句,就必须 运用修辞的种种方法,使语言产生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就新闻文本而言,恰 当地运用修辞技巧,可以实现...

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可编辑)
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可编辑) 摘 要 修辞,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文本创作之中;在新闻写作方面也同样被大量运 用,以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我们知道,新闻不仅传递信息,也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解释和评论, 传导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播者都希望以更强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告知并获得 认同。本着这个目的,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必须斟酌文字,遣词造句,就必须 运用修辞的种种方法,使语言产生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就新闻文本而言,恰 当地运用修辞技巧,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果修辞不当,使受众产生或 是“枯燥”,或是“夸饰”,或是“说教”,甚或是“欺骗”的印象,那么传 播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纵观我国新闻6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从新闻文本中不难发现新闻修辞呈 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本文正是要借鉴修辞学理论,研究这种规律性变化, 对在当今时代的新闻实践中如何使用修辞才能更好地传播信息和价值进行分析 和归纳。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样本是以典型人 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等几类新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为主,选择以报纸为主的新闻作 品,分别对处于不同时间段、位于具有可比性的媒体的新闻样本进行比较研 究, 分析提炼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是修辞学与新闻研究的结合以及修辞在新闻文 本中的运用情况的介绍;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 新 闻等三类题材新闻的定量、定性分析;第五章是关于我国新闻修辞变化的原 因 及其特点的思考。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新闻修辞的分析,指出在我国的新闻已经从严肃、生 硬变为活泼、柔软,从思想意识的灌输变为信息与价值的传播的背景下,新闻 写作工作必须从新闻本位出发,顺应新闻修辞的变化规律,恰当地运用各种 修 辞方法。关键词:新闻;修辞;文本;变化1 Abstract Rhetoric lies in various literary texts widely. In news writing, it is also used to make the expression of news fact vivid, and strengthen the attraction of news text We know, news is not only pass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conducting society's mainstream values through the news fact choic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entaryDisseminators always hope to be better informed and be recognized with stronger effective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is purpose, we must consider wording and phrasing in the news writing, must use all the means of rhetoric, to get the good expression results. To the news text, if the rhetoric is improper, audiences will think it is boring, exaggerations, preaching or even cheating. Then the effect will reduce greatlyThroughout our 60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news, we can discover that news rhetoric displayed a kind of regular changes from news text. This paper will use rhetoric theories, study these change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how to use the rhetoric to mak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value better in news practice nowaday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method is text analysis, comparison, statistics. The samples are based on typical characters reports, disaster news and conference newsWe will choose the works mainly depend on newspaper in an extended span of time to analysis in which regularities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mbination of rhetoric and Journalism and the rhetorical use of the news text. From Chapter II to Chapter IV ar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bout typical characters reports, disaster news and conference news. Chapter VI is the thinking about the reasons of news rhetoric’s chang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In short, through the analyses to news rhetoric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will suggests that the news writing work must start from the news standard, comply with2 the news rhetoric rule of variation, and use various rhetoric method proper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s turned to lively, soft from serious, curt, and turned to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and value from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stilled Key words: News; Rhetoric; Texts; Change 3 目 录 引 言1 0.1 问题的提出1 0.2 研究的意义1 0.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 第1 章 修辞与新闻. 5 1.1 修辞学的发展及其与新闻研究的结合 5 1.2 修辞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7 1.2.1 体现新闻真实客观的修辞手法10 1.2.2 体现宣传鼓动性的修辞手法 10 1.2.3 其他修辞手法 12 1.3 现代修辞学理论下的新闻修辞策略13 1.3.1 客观性修辞. 15 1.3.2 故事化修辞. 17 第2 章 典型人物报道的修辞变化. 19 2.1 典型人物报道发展概述. 19 2.2 传统修辞手法应用的定量分析. 21 2.3 新闻修辞策略运用的样本对比分析22 2.3.1 从客观性修辞看情感 22 2.3.2 从故事化修辞看形象 26 第3 章 灾难新闻的修辞变化31 3.1 灾难新闻发展概述 31 3.2 传统修辞手法应用的定量分析. 35 3.3 新闻修辞策略运用的样本对比分析36 3.3.1 从客观性修辞看正面与负面 36 3.3.2 从故事化修辞看整体与个人 40 第4 章 会议新闻的修辞变化44 4.1 会议新闻发展概述 444.2 传统修辞手法应用的定量分析. 45 4.3 新闻修辞策略运用的样本对比分析47 4.3.1 从客观性修辞看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分散与突出 47 4.3.2 从故事化修辞看报道形式的呆板与活泼. 49 第5 章 我国新闻修辞变化的原因及其特点. 50 5.1 我国新闻修辞变化的原因 50 5.1.1 传播者:新闻专业主义的抬头50 5.1.2 收受者:社会文化的影响. 51 5.1.3 传播媒介:新媒体的出现. 53 5.2 我国新闻修辞变化的特点 54 结 论. 56 参考文献57 致 谢. 60 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引 言 0.1 问题的提出 ?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它不仅传递信息,也传导社会的主 流价值观。就新闻文本而言,恰当地运用修辞技巧,可以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 , 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如果修辞不当,使受众产生或是“枯燥”,或是“夸饰”, 或是“说教”,甚或是“欺骗”的印象,那么传播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在当 今时代,新闻怎样写才能更好地传播信息和价值?在新闻实践中应该如何对文 本进行修辞?这是在我国新闻传播环境发展变化的语境下,新闻工作者不得不 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0.2 研究的意义 对新闻修辞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我 国建国以来至今新闻修辞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新闻 写作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新闻业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我国的新闻写作实践出发,把新闻修辞研究 中传统的对修辞手法、修辞格的探讨和现代的对修辞策略的研究相结合,进一 步厘清在新闻作品中由于修辞运用的不同而显示出的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 差异。通过定量、定性分析,讨论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规律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进而解决当前新闻写作中存在的“宣传味浓”、“失真”、“生硬”等问题。 0.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文将借鉴修辞学理论(包括传统修辞学和现代修辞学)进行研究。研究 的主要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法、比较法、统计法。 ?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解放日报,1943年 9月 1日 1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研究样本是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等几类新闻题材为主。 典型人物报道是指对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方面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 映时代精神或具有较普遍的警示作用的新闻人物或集体的新闻报道。灾难新闻 是对使人们生存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给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乃至社会 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各种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会议新闻是以会议活动为报道 对象,传播各种会议动态和相关信息的新闻,它承担着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 策、一些重大问题的决议和指示精神等职能。在丰富多彩的事实世界中,各种 新闻题材无所不包。之所以选择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这三类题 材的新闻样本对比分析,一方面是因为这三类题材在我国建国以来至今的新闻 实践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新闻写作中较为常见;另一方面是这三类题 材的新闻报道对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更为迫切。 本文中要选取以报纸为主的新闻作品,分别对处于不同时间段、位于具有 可比性的媒体的新闻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提炼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对比分析的范围与界限,是这样确定的: 1.时间选择: 我国新闻界普遍把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报道方式改变的分水 岭。在此,我们也将以1978年为基本的时间分界点,分别选取此前与此后的新 闻作品作为对比的样本,进行定性分析;同时,既然由宣传到新闻的转变是一 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那么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时间点的前后在新闻写作上并 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变,为体现出整体趋势,我们在定量分析中将按照各类报道 所针对事实的自身规律,选择处于不同时间段的同类题材的新闻作品作为样本 进行研究。 2.样本范围: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媒体的“耳目喉舌”性质更为突出,处于机关报时 期,党报党刊的报道内容和读者对象较为有限;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市场 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以读者和市场为导向的都市报等类型媒体层出不穷,更 多 关注群众的民生问题,开始扮演“群众喉舌”的角色,读者对象由党政机关干 部扩展为社会公众。本文报道样本的选择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 年报》等在时间上能够前后贯穿的媒体为主,辅以《南方周末》等新兴的都 市 报等。具体文本共29篇: 2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1)典型人物报道 《谁是昀可爱的人》,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 《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人民日报,1952年12月21日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 《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从李四光走的道路看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跃进》, 人民日报,1978年1月7日;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中国青年报,1983年3月1日;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人民日报,1995年4月7日; 《追记原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中国青年报,2004 年 6 月 3 日至 5日; 《男儿当自强??洪战辉带着妹妹求学记》,人民日报,2005 年 12 月 14 日; (2)灾难新闻 《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人民日报, 1958年6月30日;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国青年报,1960年2月28日; 《英雄的唐山人民》,人民日报,1976年8月4日; 《上海甲肝疫情已得到控制》,解放日报,1988年3月22日; 《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一九九八中国抗洪抢险纪实》,人民日报,1998 年9月9日; 《生命备忘录》,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18日; 《回家?非常广州站》,南方周末,2008年2月4日; 《挺起不屈的脊梁??四川抗击特大地震灾难纪实》,人民日报,2008 年 5月27日; 《惊魂之夜》,京华时报,2010年8月12日; 《11小时,马尼拉惊魂》,新京报,2010年8月25日; 《伊春客机失事生还者:飞机在地上重重弹了一下后断成两截》,新华网, 2010年8月25日; (3)会议新闻 3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人民 日报,1954年9月29日; 《革命的大会 民主的大会 团结的大会》(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人 民日报,1965年1月5日; 《毋忘团结奋斗 致力振兴中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人民日报, 1983年6月22日; 《朝着既定目标团结奋进》(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人民日报,1993 年4月1日; 《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人民日 报,2003年3月19日;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 1954年9月21日; 《全国人大高票通过物权法》,人民日报,2007年3月17日;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人民日报,1956年1月30日; 《我国大力加强和完善社会领域立法》,人民日报,2007年8月24日。 4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第 1章 修辞与新闻 1.1 修辞学的发展及其与新闻研究的结合 在国外,修辞学作为一种劝服的艺术被公认为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发展较 为成熟完善。在我国,修辞学思想源于先秦,但一直以萌芽的形态呈现在各种 古代典籍之中,并未被当作一门科学有意识的研究。直到近代“五四”运动 以 后,修辞研究方才独立成“学”,陈望道等一大批学者为汉语修辞学的建立和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 辞学书”的《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为例,该著作对修辞活动进行了理论 阐释,形成了系统的修辞学思想。全书12篇,提出了语辞适应题旨情境的理论; 阐明了修辞学的对象、任务、功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运用现代语言学理 论,指明修辞是对语言的运用,即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建立了把修辞 手法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范畴的修辞系统;全面总结了汉语的修辞格, 概括为四大类共38格。此后的数十年间,修辞学研究不断深化,并开拓了新的 境界,不再局限于文学、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修辞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的对 语言文字的修辞研究到对一切话语行为的修辞研究的转向。在现代修辞理论中, 修辞不再仅仅被当作一种工具、方法,一种文饰技巧,而被认为是运用话语和 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在我国,修辞学研究也拓展到广义范畴。比如王 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修辞学理论 的成果,并借鉴了国外哲学、美学、逻辑学、符号学、语言学、修辞学、语 体 学、风格学等昀新理论,生成了全新的修 辞学理论体系。该理论详细地考察了 修辞关乎的四个世界: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科学地阐 发了修辞的零度与偏离、显性与潜性的对立与统一,同时对同义手段、语言环 境、辞格、语体、风格等都作了系统的观照, 发展了陈望道等人的修辞学理论, ? 使中国的修辞学进一步科学化。进入 21 世纪,陈汝东提出 ,对修辞属性的全 面认识,将在20世纪基础上进一步沿着言语交际行为方向发展,并将突出其认? 陈汝东:《中国修辞学:20世纪回顾与 2 1世纪展望》,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 8月 5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知心理属性。因此,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除了传统的修辞手段、修辞方法 之外,将突出修辞交际过程,特别是制约修辞交际过程的各种社会因素、心理 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系统及其内部的互动关系。比如谭学纯、朱玲的《广义修 辞学》,建立了“修辞功能三层面”(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和“修 辞活动两个主体”(表达者、接受者)的理论框架,并拓展了“接受修辞学” 的研究视野,建立了“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的系统研究格局。 现代修辞学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修辞学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围,它与现实紧密相 连,关注生活中各种话语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新闻修辞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 持。 我国修辞学与新闻研究的结合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有关论著中, 首次把“修辞”列入新闻著作的是洪天国,他的《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介 绍了 8 个辞格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首次提出“新闻修辞”这一命题的,则是 吴士文、唐松波主编的《公共关系修辞学》。该书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新闻 修辞的五项基本要求,即:求简练,忌繁冗;求确切,忌含混:求具体,忌抽 象;求朴实,忌漂浮;求通俗、忌生涩。作者把修辞方式分为正文修辞和标题 修辞两类,在正文修辞中介绍 10 种辞格的运用,在标题修辞中介绍了 20 种辞 格的运用。其后,巩衍杞的《新闻修辞》详细地论述了新闻与修辞的关系。作 者把新闻修辞分为常式修辞和变式修辞两类,在变式修辞中列举了22种辞格。 罗远林的《新闻修辞研究》提出“新闻也必须讲究修辞”的论点,论述了新闻 修辞的原则,分别讨论了新闻语体、篇章修辞、标题修辞、导语修辞、背景修 辞和句式修辞,以及常见修辞格在新闻文本中运用的规律。其他涉及修辞学的 新闻研究还有李元授、白丁的《新闻语言学》,孙国平的《实用新闻语言学》, 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等。这些著作论述了 新闻写作中的很多规律性问题,对修辞格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 释。这些成果,不断地丰富了新闻修辞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多 是把新闻修辞等同为辞格,没能突破前人的研究范畴,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修辞学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梵?迪克1988年的著作《作为话语的新 闻》(News as Discourse)把新闻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首次将符号学的分析 方法与新闻学结合了起来,深化了新闻学的研究。该书探讨了新闻话语的修辞 特点、修辞在新闻话语事实建构中的运用、修辞在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建构中的 6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运用等问题,进而得到结论:新闻话语的修辞建构是为了强化新闻的说服功能, 更巧妙地建构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并且能够通过巧妙的话语编织而赋予意识 形态自然化的效果,消减存在差异的不同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从而完成对受众 的价值渗透和意识形态传播。梵?迪克认为“从方法论来说,我们可以得出结 论认为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 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他从 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论述新闻修辞,更为接近修辞“劝服”的本质。这本著作于 2003 年由曾庆香翻译并引入我国。对于该著作,陈力丹认为:我们以往的分析 是凭直觉经验写总结文章,或使用量化统计的方法,因而虽然了解新闻制作的 日常组织形式、收集新闻的程序,以及新闻制作的社会控制和经济局限,但不 了解新闻话语的结构如何隐蔽而无形地影响着人的头脑。而该著作从“认知” 角度研究新闻话语,开辟了一个研究领域。 1.2 修辞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根据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的观点,语言文字的表达有记述和表现两 种法式。“记述的境界”适用消极的修辞手法,“表现的境界”适用积极的修 辞手法,而上述两者“糅合的境界”则两类修辞手法兼而有之。当然,新闻的 语辞属于糅合的境界,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既需要积极的修辞手法,也需要 消极的修辞手法。这里提到的消极修辞,是指以明白精确为主要目的,力求所 表现的意义不为其他意义所淆乱,“但求适用,不计华质和巧拙”,旨在使人 “理会”。这与新闻写作的要求颇为契合。与此相对应的,积极修辞是在形式 上的运用字义、字音、字形,与内容上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充分利用语 言文字的可能性,“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旨在使人“感受”。其 中的呼告、感叹、反复、排比、映衬、引用、譬喻、层递、比拟、借代、仿拟、 双关、摹绘、倒反、顶针、反问等许多修辞格也为不同时期的新闻写作广泛应 用。以下是关于修辞格使用频次的统计(按新闻发表时间顺序排列):7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呼 感 反 排 映 引 譬 层 比 借 仿 双 摹 倒 顶 反告 叹 复 比 衬 用 喻 递 拟 代 拟 关 绘 反 针 问 谁是昀可爱的 3 9 2 1 2 0 3 0 1 0 0 0 3 0 0 7 人 马特洛索夫式 0 2 2 3 2 0 4 0 2 2 0 0 2 0 0 3 的英雄黄继光 第一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 会议通过中华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2 0 0 0 人民共和国宪 法 中华人民共和 国历史发展的 0 1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里程碑 中共中央召开 关于知识分子 0 2 0 0 1 0 1 0 1 0 0 0 1 0 0 0 问题会议 第一面红旗 0 2 0 1 2 2 1 0 0 1 0 0 2 0 0 1 为了六十一个 4 12 4 1 3 0 5 2 2 2 0 0 3 0 0 4 阶级兄弟 毛主席的好战 0 3 2 2 4 2 4 1 0 0 0 0 1 0 0 0 士 革命的大会 民 主的大会 团结 1 3 1 1 0 0 3 0 0 2 0 0 0 0 0 0 的大会 县委书记的榜 4 13 2 3 2 4 2 0 0 1 0 1 4 0 0 6 样 英雄的唐山人 0 8 0 1 3 3 2 0 0 1 0 0 3 0 0 1 民 亚洲大陆的新 0 12 4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崛起 生命的支柱 2 3 3 2 2 0 7 1 2 2 0 0 3 0 0 2 毋忘团结奋斗 0 3 1 0 0 0 1 0 0 2 0 0 0 0 0 0 致力振兴中华 上海甲肝疫情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已得到控制 朝着既定目标 0 2 1 0 0 0 3 0 2 3 0 0 0 0 0 0 团结奋进 领导干部的楷 0 6 4 2 4 4 6 1 2 1 1 0 4 0 0 4 模 气吞山河的历 1 3 5 2 3 1 5 1 2 3 1 0 2 0 0 0 史画卷 迈向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伟大 0 1 0 0 0 1 2 0 0 1 0 0 0 0 0 0 征程 生命备忘录 0 0 0 0 2 0 1 0 0 2 0 0 2 0 0 2 追记原河南省 登封市公安局 0 0 0 0 2 0 5 0 3 2 0 1 2 1 0 2 局长任长霞 男儿当自强 0 1 0 0 2 0 1 0 0 0 0 0 3 0 0 0 全国人大高票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通过物权法 我国大力加强 和完善社会领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域立法 回家?非常广州 0 0 0 0 1 0 5 0 2 3 0 0 3 0 0 0 站 挺起不屈的脊 0 6 6 4 1 3 2 1 1 3 0 0 3 0 1 0 梁 惊魂之夜 0 0 0 0 0 0 3 0 2 0 0 0 2 0 0 0 小时,马尼拉惊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3 0 0 0 魂 伊春客机失事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2 0 0 0 生还者 小计 15 93 37 23 40 20 71 7 25 32 2 2 51 1 1 33 8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表中的样本昀早发表于 1951 年,昀晚发表于 2010 年。在这较长的时间跨 度中,新闻写作修辞手法中的修辞格运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我们选择使用 频 次昀高的两个修辞格??感叹和譬喻,通 过计算每个样本中每千字该两种修 辞 格出现的次数来研究这种规律。详见下图: 修辞格使用频次变化 4 3 感叹 2 譬喻 1 01951年 1978年 2010年 图中显现了感叹和譬喻两种修辞格在29个样本中每千字出现的次数。可以 看出,感叹格的使用在1978年以前相对较多;1978年以后则有所减少,且普遍 位于较低水平;其使用频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规律。相应地,譬喻格 的使用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两种修辞格本身的性质决 定的。感叹是比较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主观的、体验的性质,多 见于宣传鼓动性的文字。这与新闻的真实客观要求相悖,因而在新闻写作中越 来越少见。譬喻是根据两种事物的相似性来以此喻彼,本身并不存在宣传鼓动 的特性或是真实客观的特性。它所呈现出的是新闻的真实客观还是宣传的鼓动 性,要视新闻写作中具体的运用方式而定。因而在不同年代的新闻文本中,其 使用频次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积极修辞的其他修辞格中,有的与感叹格相类似,多见于宣传鼓动性的文 本;更多的则与譬喻格相类似,本身并不存在宣传鼓动的特性或是真实客观 的 特性,要视新闻写作中具体的运用方式而定。结合消极修辞一起来看,新闻写 作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体现新闻真实客观的修辞手法,二是 体现宣传鼓动性的修辞手法,三是其他修辞手法。下面举例予以简要说明。 9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1.2.1 体现新闻真实客观的修辞手法 新闻写作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比如真实客观、简洁清晰等。而《修 辞学发凡》提出,消极修辞在内容上是意义明确,伦次通顺,在形式上是词句 平匀,安排稳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这四方面的要求,规定了文本要毫 不含混、没有歧义,衔接流畅、照应得当,平实通俗、易读易懂,切境切机、 不盈不缩。这也契合了新闻的本质。比如会议新闻《我国大力加强和完善社会 领域立法》,“定于本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将 首次审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并将继续审议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就业 促进法草案、律师法修订草案、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等,共 12部法律草案„„ 与经济领域的公司法、证券法等不同,这些都属于社会领域的立法。”短短的 百余字交待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类别、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体现 出 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的要求。这也是由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原则决定 的。 首先,追求真实、客观是新闻写作的昀高准则。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 道必须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是真实的,不 符合就是不真实的。而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有个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 新闻真实既有“质”的要求,又有“量”的差别。那么“意义明确”、“伦次 通顺”就是增强新闻文本真实度、准确度的基本要求。试想,如果一篇新闻作 品中词义模糊、语无伦次,又何谈其真实性呢? 其次,力求简洁、清晰是新闻写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对于提高新 闻的时效性,突出新闻的重点,增强传播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简洁不 是简单,更不是简陋。新闻写作必须清晰地交代新闻事件的各个必备要素,以 及受众关注的各种情况。那么,用词平实、语句通俗,即“词句平匀”,和切 合实需、详略得当,即“安排稳密”就是实现新闻写作简洁清晰的基本途径。 1.2.2 体现宣传鼓动性的修辞手法 在一些新闻作品中,存在着宣传的语言。宣传需要鼓动性的语言文字,试 举积极修辞中的呼告、感叹、反复、排比等辞格进行说明。 1.呼告 呼告是指在行文中突然改变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而直呼人、物。比如 10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关于平陆筑路民工中毒的灾难新闻《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呼告格共出 现了4次。具体文本如,“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有上百、上千、 上万个素不相识的人,热切地向你伸出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你”。受众在 新闻话语中并不在场或只是间接地、模糊地在场,“你”除了引用别人的讲话 之外基本不会被提及。呼告修辞在新闻中的使用,就会使得新闻产生一种“我 要你知道”的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感觉,具有宣传的味道。 2.感叹 感叹是用发出呼声来表达猛烈的思想感情。关于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群体 的报道《谁是昀可爱的人》中,感叹格出现了9次。具体如,“他们是历史上、 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 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 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感叹句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和宣泄,这 种修辞有利于造成情感的共鸣,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对于引导舆论具有较 强的作用。 3.反复 反复是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感。例如典型人物报道《亚洲大陆 的新崛起??从李四光走的道路看新中国地质科学的跃进》中,反复格出现了 4 次。具体如,“总理以他指挥员的果断的语气,再次问道??大家一定要继 承李四光的工作,你们听见了吗?听见了吗???我们都听见了!礼堂内 外齐声回答„„你们听见了吗?听见了吗???我们听见了,都听见了”。 在这里,反复修辞格的使用,有助于表达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有助于渲 染悲壮的气氛。但是重复使用相同的字句,增加了文章的篇幅,却没有增加任 何信息量,不符合新闻语言的要求。 4.排比 排比是把同类事物用相似的句法结构表现出来。比如典型人物报道《生命 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中,排比格出现了 2 次。具体如,“这支柱,支持这 个病残的青年在无情的现实中奋斗;这支柱,支持这个二十多年不会走路的 姑 娘,开拓出了一条广阔的生活道路;这支柱,支持这残存的三分之一尚有活力 的身躯,发射出光和热。”这种排比句信息量也较小,然而读起来铺排大气、 朗朗上口,鼓动性很强。 11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1.2.3 其他修辞手法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积极修辞中更多的辞格本身并没有新闻或是宣传的区 别,而是要看具体的运用方式。在这里,笔者选取新闻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映衬、 引用、譬喻、层递等辞格进行说明。 1.映衬 映衬是以相反的事物或观点互为衬托,使表达更加鲜明。显示新闻性的映 衬修辞,如《男儿当自强??洪战辉带着妹妹求学记》中“妈妈伤了,妹妹死 了,弟弟懵了,父亲疯了。时年12岁的洪战辉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这是“稚嫩的肩膀”与“家庭的重担”两种事物的映衬。显示宣传鼓动性的映 衬修辞,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中“雷锋同志的生命的火花是熄灭了, 然而他的思想的火花将永远放射光芒”。这是生命与思想两种事物的映衬。从 例中可见,显示新闻性的映衬所对比的两个事物逻辑关系比较紧密;而显示宣 传鼓动性的映衬所对比的两个事物逻辑关系较弱,甚至是为了映衬而映衬。 2.引用 引用是夹插既有的成语、俗语、诗句乃至故事等。显示新闻性的引用修辞, 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1994年11月29 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 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显示宣传性的引用修辞,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 禄》中“‘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 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毛主席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力量,眼前一下子豁亮起来”。 两例相比,主要是引用的内容反映了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前例引的是唐诗,后 例引的则是毛主席语录。 3.譬喻 譬喻,也就是比喻,是基于两种事物的类似点而以甲事物喻乙事物。显示 新闻性的譬喻修辞,如报道舟曲泥石流灾情的《惊魂之夜》中 “„„地处稍偏 一点的刘宝萍家的楼房,正好避开了泥石流峰头,没有被击倒??这也成了全 村唯一的‘孤岛’”和“天很黑,但在闪电中她看到,一排排房子像骨牌一样 被推倒,很快就被掩埋得无影无踪”。显示宣传性的譬喻修辞,如《谁是昀可 爱的人》中“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譬喻的使用,把抽象的 东西具体化了,以熟悉的事物来说明陌生的事物,使得新闻的表达更加生动。 12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而新闻性与宣传性的区别,则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呈现中性感,还是褒 贬色彩强烈。 4.层递 层递是将两个以上的事物排成层层递进形式的辞格。显示新闻性的层递修 辞,如关于非典疫情的新闻《生命备忘录》中“SARS,对中国是一场严峻考验。 SARS,对一些不幸家庭,更是一场灭顶之灾。”显示宣传性的层递修辞格,如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中“不仅仅是我们的这些筑路民工,不,十二万 平陆人,不,六亿五千万中国人,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烈火”。层递格由 小到大,从轻到重的语辞排列有利于受众的感触逐渐深入。显示新闻性与宣传 性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逻辑上的递进,后者是情感上的递进。 以上仅选取了修辞手法中的一小部分对新闻文本修辞进行举例说明。其他 十几种常用修辞格不再赘述。长期以来,人们对在新闻写作中使用修辞手法带 有很大的误解,认为修辞就是美化词语,会使新闻变得“假、大、空”。这是 由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伤害到新闻的真实、客观等根本属性造成的。无疑, 在新闻写作中,修辞手法的使用需要技巧,需要把握“度”。我们要加强体现 新闻真实客观的修辞手法的运用,避免使用体现宣传鼓动性的修辞手法;而对 本身并无新闻与宣传之分的修辞手法,要视具体情况,斟酌运用。 1.3 现代修辞学理论下的新闻修辞策略 新闻修辞,不仅仅指新闻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诸辞 格)。20 世纪 60 年代,修辞学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新的修辞学理论突破了 古典修辞学的研究范围,把研究视角拓宽到人类的一切话语和行为,并与现实 紧密相连,强调其巨大的实用价值。从广义修辞学出发,新闻的修辞也就不仅 仅是在文本上对语言文字可能性的运用,正如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 中所言,“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 ? 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 这里所说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等,不同于客观实在的“真? [荷]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5 月,96页 13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实”、“合理”、“正确”,而是主观感觉上的“真实”、“合理”、“正确”。 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而新闻报道是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两者之间 总是有着难以弥合的差距。“用事实说话”的要求反映了新闻工作者对真实客 观的不懈追求,然而用什么事实说话?用事实说哪些话?这些疑问无不在提醒 着人们??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完全重合是不可能的。 由于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除了“告知”以外,还有“获得认同”或称“劝 服”,因而新闻写作在尊重事实、尊重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有必要运用现代修 辞学中的各种策略性修辞方法来“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 精确性和可信度”。按照梵?迪克的分析,新闻话语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强调 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描述性话语,建立新闻事实之间联系的建构性话语,提供情 感、态度、观点等信息的暗示性话语。第一类的描述性话语是以叙述事实为主 的话语形态;而第二类的建构性话语和第三类的暗示性话语则有明显的主观性, ? 是一种以表现情感观念为主的话语形态 。 以叙述为主的话语形态,重在于对人物活动或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陈 述。新闻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应得到符合客观性的陈述。客观性是一 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从而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 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体现陈 述的客观性,就是“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 度”的重要策略之一。 以表现为主的话语形态,重在把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主观世界的状况表 达出来。用故事化的方式展现新闻事件中的故事情节,突出其中让人产生兴奋 感、富有戏剧性的特点,可以使新闻作品更具传播性,有利于提升表达的效果。 因而实现新闻的故事化,是“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 性和可信度”另一项重要策略。 根据以叙述和表现两种话语形态的划分,笔者试将新闻写作中的修辞策略 按照客观性修辞和故事化修辞两类进行介绍。 ?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第 87-88页 14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1.3.1 客观性修辞 一则新闻的真实感体现在它是客观地对事实进行描述,而客观的依据就在 于新闻报道与事实的符合程度。受众怎样判断新闻报道与事实的符合程度呢? 一般就是看新闻内容是否有证据、证据是否可信、新闻报道者是否中立、信息 获取是否直接等等。据此,客观性修辞策略主要有以下4种具体办法: 1.使用引语 引语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在新闻中使用引语不仅具有内容意义, 更具修辞意味。在新闻中引述新闻事件参与者的话,就是提供了一种证据,能 使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真实可信。新华网对伊春空难事件的报道《伊春 客机失事生还者:飞机在地上重重弹了一下后断成两截》开篇就使用了大量的 引语?? 正在接受治疗的伊春“8?24”客机失事事故生还者薛喜来回忆称,飞机在 地上重重弹了一下后断成两截。 “我们当时感觉要降落了,在降落过程中,机上乘务人员没有说有大雾。” 正在伊春市医院接受治疗的薛喜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我向窗外看了一眼,觉得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完全没有灯光。” 薛喜来说。 “紧接着,飞机在地上重重弹了一下,就断成两截了。”他说。 薛喜来说自己当时坐在10排C靠窗位置,飞机出事后,失去意识。 “等我醒来,就已经在这儿了。”他说,已经跟家人报了平安。 2.交待消息来源 只有在交待了消息的来源的时候,读者才能根据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根据 消息来源的身份去判断新闻的可信程度。因此,利用可靠的消息来源,有利于 增强新闻的权威感、客观性。一般来说,可靠的消息来源主要是指官方、专家、 社会精英人物等。他们自身的权力、地位、学识等因素往往与“权威性”、“说 服力”紧密相关。比如前面提到的新华网关于伊春空难事件的系列报道,就 使 用了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伊春市委书记许兆君、伊春市市长王爱文、黑龙 江省卫生厅、失事客机生产厂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的话,并交待清楚了以上消 息来源。 3.平衡呈现多方观点 15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 ??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 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只有立场公正的人才能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 因此,公正报道是体现新闻客观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有争论的新闻事件, 必须提供争论各方的情况和观点,保持各种声音的平衡。通过呈现争论中的多 方观点,来增强新闻的公正性。比如关于菲律宾人质事件的报道《11 小时,马 尼拉惊魂》中,不仅有幸免于难的游客的讲述,也有当值警察的说法。虽然这 是一起警方处理明显失当的案件,但是报道并没有一边倒地谴责菲律宾警方。 在新闻实践中,把相互对立的观点集中在同一版面上的情况日益增多,只要遇 到矛盾,就一定是报道双方的真实态度和观点,给予双方平等的机会表达自 己 的看法,不会只为一方说话,而剥夺另一方申辩的机会。 4.目击报道新闻现场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因此,有图像(照片或视频)的新 闻报道往往更能令人信服。而对于新闻文本本身,使人产生“眼见为实”的感 觉,就要加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直接描述新闻现场和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可 以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亲历事件始末的感受,是增加现场感的重要手段。在 新闻报道中,记者亲临现场把事件发生的现场情景如实地、客观地再现出来, 或者虽然在新闻事实发生时无法预先到达现场,但经过采访现场目击者或新闻 事件的当事人,在文本中作“目击”式的表述,无疑会产生强烈的现场感。《11 小时,马尼拉惊魂》就是采用这样的修辞策略。文章从旅游车被劫持,到几名 游客被释放,再到警方与劫犯僵持,直至昀后警方强攻,劫犯死亡,8名游客遇 害,事件的全过程犹如录像的回放展现在读者眼前。我们选取其中描述劫犯从 开第一枪到被击毙的段落,可以从中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气氛?? 门多萨(劫犯)要求马尼拉市反腐部门撤销他的案子。晚 6 点过后„„他 开了当天的第一枪,
本文档为【试论我国新闻文本修辞的变化——以典型人物报道、灾难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例(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