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功能加忠诚_介评克里丝汀_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加忠诚_介评克里丝汀_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举报
开通vip

功能加忠诚_介评克里丝汀_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2005年第 1期 外 国 语 总第 155期 No.1, Januar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5 60 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1-0060-06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功能加忠诚 ——介...

功能加忠诚_介评克里丝汀_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2005年第 1期 外 国 语 总第 155期 No.1, January 2005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55 60 文章编号:1004-5139(2005)01-0060-06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功能加忠诚 ——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张美芳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澳门大学 英文系,澳门) 摘 要: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 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 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 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忠诚 Function Plus Loyalty: On Nord’s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ZHANG Mei-fang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English Department, Macao University, Macao, China) Abstract: Nord’s version of the functionalist approach stands on two pillars: function plus loyalty. Function refers to the factors that make a target text work in the intended way in the target situation. Loyalty refers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the source-text sender, the target-text addressees and the initiator. Loyalty limits the range of justifiable target-text functions for one particular source text and raises the need for a negoti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assignmen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their clients. The present article introduces thi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theory and traces its source, then discusses its significanc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well as its limitations. Key words: functionalist approach; function; loyalty 1.序 言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 发展。其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几乎都是翻译实践者兼在大学翻 译培训机构的翻译教师。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广义 上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具有评价与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意义。评 价意义包括对所处文化情景中翻译功能的鉴定;规 范意义是指对未来的专业翻译工作者进行培训,要 求他们译出好的(即具有某种功能的)、满足客户需 要的译作,并且要求译员寻求充分的论据来保护其 译作免受委托者和使用者的不合理批评。 由于语言的障碍,很多德国学者的论著与观点 不但无法为非德语读者所熟知,有时甚至引起误解。 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德国翻译研究 界的领袖人物,她意识到语言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 性,于是将其德语著作《翻译中的语篇分析:理论、 方法及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翻译成英语出版[1],此书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反 响,之后她再接再励,直接用英语著书,《翻译是一 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于 1997年问 世。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 61 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同时也阐明她本人 的功能翻译观点。 诺德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十 分忠诚于弗米尔的目的论,非常赞赏霍斯-曼特瑞的 翻译行为理论;同时也有自己的见解。她把忠诚原 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翻译中的激进功能 主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 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诺德宣称,功能 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而且对翻译教 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使读者了解诺德的理论 根源,我们将先概述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 的主要理论,再介评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最后探讨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 局限性。 2.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在功能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以对等论为基 础的语言学派在德国翻译学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 人物是威尔斯(Wolfram Wilss)和科勒(Werner Koller)等。对等论者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 的特征必须在译文中得以保留。但是,“在翻译实用 性文本(如广告,使用说明书)而非文学作品时, 坚持对等论的理论家更倾向于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 法。他们对不同的语篇体裁和文本类型选择不同的、 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制定翻译方法,这使得对 等论更加让人迷惑不解。”[4: 8]在这种情况下,有 些学者,尤其是进行译员培训的翻译教师,渐渐对 翻译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感到不满,于是希望有一 种新的理论出现。诺德说,这可能就是一些翻译学 者开始从对等论转向功能翻译途径的原因。 到了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功能翻译学 派崛起。人们通常所指的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代表 人物是:卡塔琳娜·莱思(Katharina Reiss),汉斯·弗 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Mänttäri)和克里丝汀·诺德。其颇具里程碑意 义的理论是:莱思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 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 (Skopostheorie),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 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莱思、弗米尔和曼特 瑞属德国功能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诺德则属第 二代代表人物,因此她的理论是在第一代理论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①。由于诺德深受第一代理论的影 响,以下概述三位第一代代表人物的标志性理论。 2.1 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 卡塔琳娜·莱思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和翻 译培训家,弗米尔和诺德都是她的学生。早在 1971 年,她在其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5] 中,就提出了功能类别的问题。该书严格说来仍以 对等论为基础,却可以视为德国翻译学术分析的开 端。莱思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 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她理想中的翻译是“目 的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 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她称此类型的翻译为“完整 的交际行为”。 但是,莱思也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译 文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 能,因此翻译并不要求对等。例如将一篇散文改写 成舞台剧,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翻译成外语课堂教材, 将一首阿拉伯诗歌逐字翻译出来作为不懂阿拉伯文 的英国诗人意译的基础,把《格列佛游记》翻译成 儿童读本,或是由于宗教、民族或商业的原因将之 编辑成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版本等。莱思把这些例 外情况排除在“翻译”的范围之外,并建议将其称 之为“转换”[4: 9-10]。在这些情况下,翻译的功 能优先于对等论的标准。翻译批评家不再依赖对原 文特征的分析,而是要根据翻译的环境来判断译文 是否具有功能。 后来,莱思把自己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和翻译 策略联系起来作为一种具体的理论,放在她和弗米 尔的合著②中讨论。按她的观点,文本类型理论可以 ① 据诺德说,在德语地区,功能主义的第一代代表人物莱思、 弗米尔、霍斯—曼特瑞已经退休了。而第二代学者一般都 在从事大学教学工作(如诺德、弘尼、库斯莫尔、施密特 等)。[4: 129-130] ② 由莱思和弗米尔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1984)共分两部分。第一部 分提出了作为以行为为导向的一般翻译或口译理论的“目 的论”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由莱思著,这一部分集中讨 论将莱思的文本类型融入功能理论框架后的具体理论。“具 体”意指翻译目的要求与原文功能相同的特殊情况。 62 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 度。她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作了区分,一是文本 类型(Texttypen):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主要有传意、 表情、使役)分类;另一是语篇体裁或变体 (Textsorten),按照语言特征或惯例常规分类(如划 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在她看来,每种文本类型都可能包括多种不同的体 裁,但一种体裁(如书信)不一定只涉及一种文本 类型:情书可为表情,商务信函可为传意,求助信 可为使役。 由于语篇体裁特征是约定俗成的,因此体裁分 类对翻译策略的确定有重大意义。“所有类型的翻译 在具体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逐字翻译在 对比语言学研究中非常有用,语法翻译对外国语言 学习则很有帮助,不同语言中特定的表达方式的翻 译对学术研究尤其有用。”[4: 10]可见,对文本类型 分析有助于译者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 2.2 弗米尔的目的论 弗米尔曾在卡塔琳娜·莱思门下受过口译训 练,学过普通语言学和翻译研究。他尝试在实践与 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转换, 也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一 个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 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是一个新的事物。这便是弗 米尔将其理论称为目的论的原因。 Skopos 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目的论 (Skopostheorie)是将 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 论,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 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 译文的目的。除了 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 aim(目标)、purpose(目的)、intention(意图)和 function(功能)等词。为了避免混淆概念,诺德提 议将其归类为“意图”和“功能”:“意图”是从发 送者的角度定义的,“功能”则是指根据接受者的期 望、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条件来决定使用文本的 功能。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 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旨的接受者,他 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 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 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 语篇”[4: 12]。弗米尔的理论中较少提及原文,可见 目的论中原文的地位明显低于对等论中原文的地 位。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受众提供部分或全 部信息的源泉。 2.3 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 贾斯特·霍斯-曼特瑞是德国籍芬兰专业翻译 家、翻译学者以及培训专业译者的翻译教师。她是 一位论著甚丰的理论家,可惜的是她的著作极少翻 译成英文,因而未能让更多人了解她的理论。在翻 译理论方面,霍斯-曼特瑞是一位比较前卫的人物。 早在 1981年,她在其著作《翻译行为理论与研究方 法》中,几乎不使用“翻译”一词。诺德这样评论 她:“这使她偏离了传统意义上‘翻译’一词的概念 及其所包含的读者对‘翻译’一词的期望值。”[4: 12] 在她的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 种特定目的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复杂行为”[4: 13],其总称为“翻 译行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在于传递跨越语言与文化 障碍的信息,这些信息由专家培养出的信息传递者 发出。 霍斯-曼特瑞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强调对 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 信息接收者)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的 分析。她特别关注的另一点是译者在以劳动分工为 特征的社会中的地位。在近期的作品中,她甚至引 进了生物控制论,试图解释促使作为社会成分的个 人在合作中能够相互适应的条件[4: 13]。 3.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诺德对翻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在这里 主要介评她的“功能加忠诚”理论模式。她的理论 深受其老师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的影响。还在海德堡 大学翻译学院从事翻译教学时,她就设计了“翻译 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1]。这个模式包括对交际行 为进行语篇内外各个方面的分析,目的在于从已有 的原文以及即将根据要求而生产的目的文本中识别 与功能有关的成分,并通过比较译文目的与原文功 能,让译者能够识别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 63 而可以设计出一种全面解决问题的策略[4: 14]。 她还吸取了布勒(Karl Bühler)的研究模式作 范例,即将文本按其功能分为四种类型:指称功能 ( referential function)、表情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诉求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 功能(phatic function,此功能是诺德所加),并讨论 它们在文本中体现的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到具体 的翻译问题。诺德强调的是“翻译导向的”语篇分 析模式。译者一旦了解到原文的功能,就“将其与 委托人所要求的目的文本的预定文化功能进行比 较,辨认出或排除原文中那些没有用的成分,从而 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处理”[1: 21]。 在全面接受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的同时,诺德 也非常忠诚于目的论。她认为译文目的居翻译过程 中一切确定因素之上,译文目的是对“预定目的环 境的描述”[1: 8],要从“委托人”的指示中定出。 “委托人”是译者为之工作的顾主,(而不是书的原 作者或读者,虽然他们也有可能成为委托人。)在某 种程度上,“译文目的”就是委托人的指示的语用内 容。因此,诺德所说的 Skopos跟弗米尔所说的有所 不同。按弗米尔的观点,译者是在委托人的指示的 基础上制定译文目的,而诺德并不认同译者应有自 己制定译文目的的自由。她认为,译文目的仍然由 委托人决定,而不是由译者决定。诺德把译者放在 从属地位,认为他们没有制定译文目的的自由,这 可能跟她所说的“译者”有关,她的译者主要是学 生。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概念在《翻译中的语篇 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1: 28-30]。当时她主要是针 对霍斯-曼特瑞有关翻译的论说。霍斯-曼特瑞把文本 视为实现交际功能的纯粹工具,认为其固有的价值 完全从属于其目的,译者只需对目的环境负责,目 标文本可以完全独立于原文。诺德则认为自由重写 (free rewriting)不属翻译的范畴,因此直截了当地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有原文,就没有翻译。”“译 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 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她称这一责任为 “忠诚”(loyalty)。 诺德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希望解决 翻译中的激进功能主义问题。她的功能主义方法论 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功能指的是使 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 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 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 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 议。诺德说,忠诚“使译者双向地忠于译源与译入 目标两方面,但不能把它与忠信的概念混为一谈, 因为忠信(Fidelity/faithfulness)仅仅指向原文与译 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4: 125]。功能加忠诚是诺德 的独特的翻译理论,更确切地说是她的理想。 下面引用《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1997) 一书中的两个例子(例子号码由本文作者加),看看 诺德如何解释其功能加忠诚的翻译模式。 例 1.尼加拉瓜牧师恩尼斯托·卡丹奴(Ernesto Cardenal)在 1959年古巴大革命后首次踏足古巴, 之后写了一本书叫 En Cuba。书中表现了他个人对 古巴社会的政治倾向。他在书中对费多·卡斯特罗 (Fidel Castro)的政府所带来的变化极感兴趣。他 的个人观点表露无遗,即使读者不同意他的观点, 也会被其感染。这本书的德语版本于 1972 年出版 (书名为《在古巴》,译者是 Bericht einer Reise), 给人感觉却是对作者的旅程作了一般而客观的记 录,其中还不时提醒读者,“闪光的并非都是金子。” (126) 例 1 的要点是,译者改变了原文的调子,把原 作者对古巴大革命的浓厚兴趣降调为客观描写,译 者有时甚至持批评的态度。译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 的改译呢?诺德分析,70年代初,出版商大多都不 敢把一个“亲共产主义”的作者呈现于德文读者面 前。因此,从出版商的角度看,上述翻译是颇为功 能性的。然而诺德不能接受这一译文,因为译者把 “原作者和译文读者都蒙骗了”(同上)。一般说来, 读者相信原作者名下的译作就必然表现原作者的观 点;原作者也期望译作会重现他在书中所展示的观 点。因此,读者会以为原作者对卡斯特罗政权抱着 批判性的态度。 那么,当出版商把商业因素放在第一位考虑, 64 译者该如何做呢?诺德建议,译者可以与发起人讨 论,用一些篇幅告诉读者关于原文的背景,或是用 几行介绍性的文字,让译语读者明白他们读的是翻 译作品,或甚至可以基于道德理由而拒绝做这样的 翻译。 这就是诺德的忠诚原则:当发起人、译语接受 者以及原文作者三方有利益上的冲突时,译者必须 介入协调,寻求三方的共识。然而,诺德有时又违 背自己的“寻求三方共识”的“忠诚”原则,主张 译者改写某些翻译单位而不用征求原作者的意见。 例 2.在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课本中,西班牙 语作者尖刻地形容某人的观点立场是“ para vomitar”(使人作呕)。而德语译者决定在未征得原 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将此说法改译,使其符合德语教 科书的常规。她仅用在德语中表示“几乎受不了” 的短语来翻译原文。 诺德赞扬上例的译法很得体,既“接近原文情 感而又不失原作者作为一名严肃学者之风度”[4: 127]。诺德分析,如果译者事先征求原作者,原作 者可能会坚持要直译他的观点,因为原作者在其语 言环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种威望给了他一种“夸 夸而侃”的特权。但是在译语文化中,译者的责任 是使作品能被恰当地接受,她必须考虑译语文化群 体的期望。 为什么诺德有时要求译者考虑原作者的观点, 有时又赞同改变原作者的评价用语呢?诺德这样解 释,在目的论这个普通模式中,忠诚是一个空位 (empty slot),由每个特定的翻译任务所涉及的文化 及其所奉行的翻译理念来实现。如果译语文化一般 认为译文应是对原文的直译复制,译者就不能够毫 无理由地意译。译者有责任协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 异,而这种协调决不是把某种文化理念强加于另一 种文化群体。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的种种期望,虽 然并不一定要按照读者的期望去做,但是在道德责 任上,译者不能欺骗读者。诺德也承认,要准确了 解读者对译文的期望也不容易,因为此方面仍然欠 缺广泛的实验式研究。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译 者必须依赖于自己的推测及从客户与读者那里得到 的少之又少的反馈信息来决定翻译策略。[4: 125] 4.实用意义与存在问题 和其他功能翻译理论一样,诺德功能加忠诚理 论主要是着眼于译者培训。诺德认为功能派翻译理 论中对译员培训最有应用价值的三个方面是:翻译 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而这三方面 也正是她的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纲要”(Brief)和“授权”(Commission)、 “任务”(Assignment)、“指导”(Instruction)几个 术语都是译自德语 Übersetzungsauftrag 一词,指的 是同一个概念,即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理想的翻译纲要明示或暗示以下信息:译文的预期 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有时还 包括译文目的或出版译文的动机。只有清楚地了解 翻译纲要,译者才能了解译文功能与动机,才能决 定合理的翻译步骤。 然而,对翻译纲要的分析只是翻译任务的第一 个步骤,紧接下来是原文分析。原文分析对翻译过 程有指导作用,它为译者作出以下决定提供依据: (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 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 符合翻译纲要。诺德的原文分析包括了文外因素和 文内因素。文外因素涉及信息发送者及其意图、接 受者、媒介/渠道、交际地点、交际时间、交际动机、 文本功能、互文因素等;文内因素包含了从词、句、 段落到内容主题等方面。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目的分 析与比较,译者可以清楚地知道,原文中哪些信息 或语言成分应该原封不动地保留,哪些应该根据翻 译意图进行调整。可以说,原文分析是实现译文功 能的重要步骤,也是忠诚于原文作者和委托人的关 键一环。 在翻译教学中,对翻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 助于学员认识问题,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翻译问 题不同于翻译困难。翻译困难是某个译者或学员在 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知识或翻译能力上的不 足或没有适当的文献辅助资料而遇到的主观上的困 难,而翻译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翻译问题可以分为 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诺德指出, 在功能翻译中,翻译问题的处理应该采取自上而下 65 的方式。即是说功能翻译过程应该从语用的层面开 始,先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即是说纪实性翻译还 是工具性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保留重现的内容 和那些必须根据接受者的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 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等因素进行调整的 内容区分开来。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 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 是考虑的焦点。[4: 67-68] 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的模式听起来是很完 美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同时忠诚于委托人、 原文作者和读者三方并不容易做到。如果译文目的 与原文目的相同,功能加忠诚似乎没有问题。但是, 当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相同时,译者该怎么办 呢?译者该忠诚于翻译发起人,还是忠诚于原作者 或是读者? 她说她的原文分析理论可为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的每一个决定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如果决定翻 译的主要因素是委托人所制定的目的文本功能,为 什么译者还要做详细的原文分析呢?译者对预定的 目的文本功能进行分析,然后从原文中提取所需要 的部分不可以吗?事实上,如果原文和译文的功能 不同,(诺德认为,原文和译文对等或功能完全相同 是很少的。)为什么还要回顾原文原来的功能呢?这 些问题无法从诺德的理论及其解释中得到答案。 5.结 语 由于诺德是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长大的,所以 其理论总带有折中的成分。她基本上是目的论的拥 护者,但又不是百分之百地认同弗米尔的观点;她 欣赏曼特瑞的创新精神,但又不是十分赞同她的翻 译观念。由于受其老师莱思的影响较大,她的语篇 分析模式实际上是遵循着广为认可的规范,译者无 法改变规范或偏离规范,因此最终还是脱离不了对 等的框框。 诺德的理论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但 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帮助,使他们对功能翻译 理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为翻译学生的课堂讨论 提供很好的理论模式。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 [M]. Amsterdam-Atlanta: Rodopi, [1988]1991. [2] Nord, Christiane. Sc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J]. Target, 1991, 3 (1): 91-109. [3] Nord, Christiane. 1992. 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or training[A]. Cay Dollerup and Anne Loddegaard.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elected Papers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lsinore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Benjamins, 1994. 39-48. [4] 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5]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ranslated by: Erroll F. Rhodes)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71] 2000. [6] Reiss, Katharina. Pragma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13 (2): 47-59. [7] Vermeer, Hans J. (1989b)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A]. Andrew Chesterman.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C]. Helsinki: Oy Finn Lectura Ab, 1989. 173-187.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 (RG041/ 02-03S/ZMF/FSH)的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4-02-23 作者简介:张美芳,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博士,中 山大学教授,澳门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兴趣:翻译 研究,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
本文档为【功能加忠诚_介评克里丝汀_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28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5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1-08
浏览量: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