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精品-doc】

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精品-doc】

举报
开通vip

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精品-doc】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精品-doc】 “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连教【2008】51号文《关于开展2008——2009学年度连云港市中小学“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的决定》精神,为了促进“有效教学管理年”向纵深开展,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4月18日至4月19日,由连云港市教研室、连云港市中语会联合语文报社共同主办的 “名师大讲堂”活动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700多名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开幕式上,市教育局副局长韩金山发表了热...

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精品-doc】
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精品-doc】 “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连教【2008】51号文《关于开展2008——2009学年度连云港市中小学“有效教学管理年”活动的决定》精神,为了促进“有效教学管理年”向纵深开展,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4月18日至4月19日,由连云港市教研室、连云港市中语会联合语文报社共同主办的 “名师大讲堂”活动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700多名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开幕式上,市教育局副局长韩金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语文报社副社长高海平致开幕词,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朱芒芒就语文课程改革作了专题发言,新海高级中学副校长、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教师李震主持了开幕式。 此次活动以“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有效教学管理年’向纵深开展”为主旨,以“现当代散文教学研讨”为主题,一大批国内知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云集港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浙江师大教授、浙江省中语会会长王尚文为与会教师作学术报告,朱震国、尤立增、张悦、梁杰、李卫东、朱则光、曾文彦、施玥等优秀教师执教展示课,王栋生、黄厚江、蔡明等著名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参与评课。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名家专题报告 4月18日,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作协副主席曹文轩教授以《我的语文教育观》为主题为与会代表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其中关于“阅读与朗读”的真知灼见,引起与会教师强烈共鸣。曹文轩认为,读书是一种宗教,我们对书应该有一种敬仰之心。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充经验,读书可以创造经验,读书使人高贵。阅读经典,让我们明锐、深刻而优雅。 4月19日,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中语会会长、著名中学语文教育家王尚文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语文教师良知的两难处境》的专题报告,他首提教育“含人量”,展示了语文教育的宏观背景,又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生动细致地阐述了语文教育“质”的规定性。 二、名师示范教学 本次活动,共有八位教师执教示范课。 4月18日下午,上海杨浦中学特级教师朱震国执教高中语文课《故乡》,河北张家口一中特级教师尤立增执教高中语文课《胡同文化》,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特级教师梁杰执教高中语文课《汪大娘》, 4月19日上午,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一等奖获得者苏州立达中学教师曾文彦执教《紫藤萝瀑布》,山东济宁师专附中名师朱则光执教《百合花开》,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一等奖获得者连云港市东港中学教师施玥执教《奖》。 4月19日下午,北京市特级教师李卫东执教《背影》,浙江省宁波效史中学名师张悦执教《世间最美的坟墓》。 三、特级教师现场点评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王栋生、黄厚江、蔡明老师分别进行了现场评课。他们认为,有四种课不是好课:1.教师忙学生不忙的课,不是好课;教 1 师不忙学生忙,忙得晕头转向的课也不是好课。2.教师精彩,学生不精彩的课不是好课;教师精彩、学生精彩,与语文无关的课也不是好课。3.教师把学生当驴赶,匆忙赶路找答案的课不是好课;教师把自己当做驴的课也不是好课。4.只有教师的问题,没有学生问题的课不是好课;只有学生问题,没有教师问题的课也不是好课。同时指出,好课有四条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该教什么的课是好课。2.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精彩的课是好课。3.教而有法,学而有法,只见语文不见法的课是好课。4.文本理解透彻正确,教师和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有发现的课是好课。关于阅读教学,几位特级教师的观点是:1.阅读教学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学过程是教材的二次加工。2.教学环节要把语言品味理解运用与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要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3.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多元积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4.要有问题探讨为引导,从文本出发最后又回到文本。5.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语文不是讲语文,不是教化,更不是教训。 特级教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以及对本次活动的展示课有针对性的点评给与会语文老师极大的启发。 四、活动效果 “名师大讲堂”活动是我市中学语文近年来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七百多位中学语文教师参与了活动。与会者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省教研室朱芒芒老师评价说:“这次活动规格高、品味高、效果好,很成功。” 附:活动反馈 让阅读走进灵魂 海州实验中学 李服 “名师大讲堂”活动已经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这两天里,我用心聆听了众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认真观摩了各位名师睿智而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每一个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和深思的东西,我想,这种回味和深思才是活动本身所存在而盛行的意义。在这里我不能逐一罗列表达每一位老师对我产生的影响。但我不得不说的还是第一场报告。 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应邀参加本次的“名师大讲堂”活动, 他给我们做了关于《阅读和朗读》的专题报告,这一上午,我心脑并用,记下了整整十页纸,并在我认为堪之经典的词句下划了记号,以待日后再重温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一场报告,让一些时常困扰我的问题变的清晰明朗,曹文轩教授表达出了很多人想要表达可能又表达不到这个层次的对于读书的理解。 首先,他告诉我们“语文何为,” 语文,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写作。他指出:人所生存的实实在在的世界是第一世界,而用心、脑、想像出来的世界是第二世界。而创造这个第二世界最有利的工具就是语言文字。写作是一种最清晰最美好的宗教仪式。它能帮助我们培养优雅的气质。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一个民族的写作能力,衡量了一个时代的质量。 这一段话清晰的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性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创造世界。 其次,他强调了阅读的意义。 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把语文学好,但是学好语文,不仅仅限于教科书,课堂是次要空 2 间,学习好语文要在大课堂内完成,阅读才是关键之处。依据阅读与否,曹教授将生活分为阅读的生活和不阅读的生活,阅读的人生和不阅读的人生。阅读的人生是草长莺飞,不阅读的人生是一篇荒凉。读书才是一个人最优雅的姿态。并且他还很风趣的拿鲁迅先生为例,说读书和人的长相有关:鲁迅,上帝没有给他厚爱,他只是一个瘦小、干巴的老头,如果他不读书,走在大街上,你未必会看他一眼。 但是每当我面对鲁迅的照片时,我感觉在我面前的是一座大山,对他崇敬。这是因为读书改变了他的姿态,是书本给了他超凡的气质、 坚毅的力量、崇高的境界。 读书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改变你的内心,而且可以改变你的外形,影响你的谈吐、举止,使你获得一种气质。 曹教授生动活泼的语言,鲜活而具有说服力,他很好的告诉我们想创作文章该做什么,那就是——用心阅读。 第三、读什么, 面对着浩繁而庞大的书籍世界,我们往往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呢,曹教授将阅读分为浅阅读和深阅读。所谓的浅阅读,是指说能带给我们愉悦,但是这种阅读不能提高人的精神,书所给予的在阅读时间结束时就全部结束。与此相反的就是深阅读,在对比之中,我们就梦明白,我们需要怎么选择, 针对学生,他又提出了“底子论”,他将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打底子的书,另一类是打完底子之后的书,并且举例说明了哪一类是打底子的书,以及作为学者,为此所作出的努力。2008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写了15本打底子的书。 接下来,他进一步的指出,书是有血统的,我们应当选择高贵血统的书。书是有文脉的,那些在我们读书时能激发我们积累欲望的书才是有文脉的书。更风趣的是,他说书有有辈分的,有爷爷书,儿子书和孙子书。 在前面,他告诉我们学习语文为了写作,要写作就必须读书,但不是所有书都是有意义的,曹教授以他的睿智,形象地告诉我们——选择好书。 最后,他强调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朗读。 何为语文,语文包括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有声语言就是语,书面语言就是要文, 重文轻语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我们要意识到:朗读是一种高雅的仪式,是体会民族语言优美的途径,并可以帮助我们淘汰末流作品,所以语文老师,每一个都应该是朗读者。 在报告会结束时,曹教授身体力行,深情地朗诵了他作品中的一段。 综合起来看,教师想要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兴趣是关键的,没有兴趣,一切就是空谈,兴趣的培养需要选择方法,其中最有效的一种就是——动情朗读。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上,我认为读书是根基,总是向学生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在真正的实施落实上,并没有做到扎扎实实,往往是弄几本书,找几节课,放任他们读读,写几篇读后感,我想这是大多数老师都会做的事,可能有人做的比我更实效一些。但是,我们只知道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上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却不知道它源自什么,又该何去何从, 而曹教授的这场报告,更多的都在强调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内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理论上,层层深入,深刻而有指导性,让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的我,在这一场报告的洗礼中恍然大悟。在方法上,明确有效果,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目的性。它使得我的阅读教学更有目标性,为我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3 写下这些内容时,又想起,2009年4月23 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在新闻里看到了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关于读书的话: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一位是中国顶级学府的权威学者,一位是中国的重要国家元首,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都在呼吁着同一个问题:阅读~而作为能够将阅读传承下去的最基层的语文教师,我们是不是也该在我们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即使不是为了我们的民族,就算是为了我们的孩子能有一颗美好的心。 让阅读走进灵魂吧~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 ———观摩朱则光老师执教的《百合花开》有感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焦卫国 岁在己丑,时值暮春,“全国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在新海高级中学举办,观摩之余,感慨良多,尤以朱则光老师执教之《百合花开》一课为最。 《百合花开》系台湾作家林清玄之作,林氏精研佛学,亦通老庄,诸多作品看似简单,实则大巧若拙,禅机暗伏。朱则光老师以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以充满智慧的个性化审美视角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应该说,此番课前功夫是需要厚重的学力和全面的学养来支撑的。有了真正的对文本钻研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才可能产生大气的课堂教学效果,是谓“课外功夫”。 朱则光老师的配乐范读是一大亮点。对文本的深刻透彻的理解,浑厚响亮的嗓音,高超的朗读技巧,对语文本质的认识高度,诸多因素注定了配乐范读的出彩:自然,清明,内蕴。较之耽于朗读技巧的卖弄,流于形式的范读呈现,简单低俗的煽情陶醉,自不可同日而语。有声语言、态势语言、人文气质、背景音乐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气场”,平和自然、情感内蕴的朗读效果与林氏的流畅清新、醇厚浪漫的文风形成了很高的契合度,是谓“大音希声”。 朱则光老师对文本的梯度解读是又一大亮点。个体百合的自身,个体百合所处的生长环境,百合的前世、今生、后世,个体的百合与群体的百合,自然的百合与人文的、中国的、东方的百合,这些元素在文中盘根错节,丝丝相扣,朱则光老师以语言为“抓手”,引领学生共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去触摸林氏的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进而意会文本中百合的意象,感悟作者笔下的人文百合、智慧百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创造力,“润物细无声”, 是谓“大象无形”。 智慧型语文老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学境界,笔者以为,当有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教学境界。教师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最大限度地崇尚文本之“自然”,顺应真正的课堂对话之“自然”,有智慧的“自然”才是真正的大气。 林氏在其散文《生命的化妆》中写过这样的话: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是自然。林氏在文中借化妆师之口说出这样的话: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 4 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那么,我们可否这样说:三流的语文老师是仅关注语言文字的老师,二流的语文老师是关注人文精神的老师,一流的语文老师是关注个体生命的老师,~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真正关注,需要老师目无全牛,以深邃的智慧的目光找寻文本与学生个体审美的契合点,需要老师去功利心,以平和自然之态与学生携手走进文本,需要老师循循善诱,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达成阅读的默契,进而让学生醍醐灌顶,“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林清玄语)。朱则光老师在钻研教材、配乐范读、文本解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一个智慧型语文老师的造化自然的大气境界,确实值得我们关注、研究。 就让我们诗意的阅读吧~ ——赏析曾文彦老师的《紫藤萝瀑布》 东海县实验中学 孙蓓蓓 负责评课的黄厚江老师说,这是一节精致的课。这是我非常认同的,更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作为一名年轻的女老师,曾老师在课前课上明显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的。美轮美奂的幻灯片配上入情入境的朗诵,再加上精致完美的课堂生成,那就是一首灵动的诗,甚至,连诗都没有这样沁人心脾~ 这节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整体上的大特点已经在课后由黄厚江老师点评过了,这里不再补缀。下面我想就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我觉得年轻的曾老师选的课非常适合她自己,无论从外形还是内在气质看,曾老师都和本课的作者宗璞有神似之处。我觉得如果给老师自由发挥的话,选择适合自己的课是非常必须的。 其次,如入仙境的情景生成。为了加深学生对“紫藤萝瀑布”的印象,曾老师精选了很多幅紫藤萝盛开的图片,配上非常空灵的音乐,加上曾老师的深情朗诵,这就是本课开场的惊艳一笔~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曾老师对文本非常熟练,几乎到了能背下来的地步。 再次,以“花语”入情的精妙。因为紫藤萝的花语和其他所有的花一样,都是值得去感悟的。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也是一个串联全篇的核心环节,曾老师引导学生把对语言的品味、理解、运用与文章把握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花人相通”的境地。 总之,本课实现了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而且,还是精致的诗化语言,这才是真正的美读。和曾老师同为苏州人的黄厚江老师说,如果他音色那么差都不怕朗读了,那其他人还用怕什么。黄老师又说:“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语文,不是讲道理,不是教化,更不能是教训。同时要注意朗读。”我想这其中,必然是肯定曾老师的诗意阅读的~ 做一个“含人量”高的教师 连云港市花果山中学 刘玮 两天的名师大讲堂活动让我感慨万千,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时时撞击着我的心 5 灵,叫我惭愧,催我自新~八位名师的讲课,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不愧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不愧是“含人量”高的教师(借用王尚文教授的话)~ 这次活动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上好每节课的关键。只有教师具备杰出的学识、能力、人品,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赢得学生和同行的敬重。教师的人格力量,虽然不是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但却远胜于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在教师的举手投足、潜移默化之间,它能为迷蒙的眼睛带来一片亮色,它能唤醒沉沦的心灵。倘若教师没有人格的魅力,教书育人就无从谈起。正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 这次活动给我另一点感受是:语文教师要是一个朗读者。朱震国老师那富有磁性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曾文彦老师那深情的对花语的解读;朱则光对百合花的分角色的对比悟读;张悦老师的富有灵气的对朴素的赏读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美的记忆~美读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是提升情感审美教学的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果能真正地做到美读,那么课堂教学的快乐和有用就合而为一了,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平时应该多开设一些朗读课、语言表演课、朗读竞赛等形式不一的活动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和老师对朗读的兴趣。 这次教学活动,也让我们明白了课堂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要精而巧,要抓住关键问题、关键词来设计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应以解决问题的多少来评定,而是以解决了哪些重点问题来评价,教学设计的问题不能是越多越好,问题的设计要精且巧,要由浅入深,引导有方,要收放自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如朱则光老师在《百合花》中设计的问题,都是围绕一个中心——百合花的形象来展开的,采用分角色朗读和反衬的教学方法,都是来突出百合花的形象,通过三次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对百合花的理解;以及探究环节和拓展环节的设计也是围绕百合花来展开的,都很精妙,加上最后的结束语: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探挫折——人生的境界,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我想用第斯多惠的话,来表达我参加这次名师大讲堂的总的感悟: “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 与曹文轩先生“对话” 灌南县实验中学 孙洪刚 4月18日上午,我有幸在新海高级中学聆听了北大教授、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的一个讲座,题目是《我的语文教育观》。 曹先生的讲座内容很丰富,对当今语文教育现状的解读也深度而睿智。他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即语文的本质、阅读的意义、朗读的意义等。在谈到中国当代教育现状时,他说中国当代教育有一个重大缺失,那就是美育缺失。我们的社会,大到建筑,小到服装普遍缺乏美感。如学生的校服无不是肥肥大大,包臀裹腿的;建筑方面,除了造型方方正正,缺少变化外,还有就是清一色的贴着瓷砖,其中以农村的建筑更甚,反映了我们 6 国民美育意识的缺乏。对此我甚为赞同,甚至我先前也对此深恶痛绝过。只是我和曹先生稍有不同的是,我觉得我们除了要勇于指出我们国家在美育方面的不足外,更应发现当前社会在美育方面的进步。因为我们的社会确确实实在进步,包括校服、包括农村的建筑等。 曹先生是位博古通今的学者,他到过许多地方,包括童话国度——安徒生的故乡丹麦。他举例说,北欧的美育很成功,它们建筑就很美,甚至连农舍也很精致。他说在北欧常常见到这样一幅图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男人爬在梯子上刷墙,女人在下面递着漆桶。白墙、红瓦、蓝天、森林、男人,女人,多么诗情画意的画面~我也觉得很美,也很向往。只是曹先生下面的说法我不敢苟同了。他接着说,但是如果你驾车行驶在中国农村的道路上,你就会发觉路两边有许多“厕所”一样的建筑,那就是农民的房子。他们房子的墙壁上不是涂着色彩斑斓的涂料,而是贴着瓷砖——城里公厕经常使用的那一类白色瓷砖。没有丝毫美感,这就是美育缺乏的体现。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房子虽然土气,但和以前比还是有着巨大进步的,更不像“厕所”。以前是茅草房子居多,后来是青砖黑瓦的房子居多,现在也盖起了一幢幢的楼房,而且式样造型也愈加丰富多样,这不是进步吗,尽管和欧洲的民居比还落后许多,尽管有许多人家的房子贴着瓷砖——洁白的瓷砖。只是我觉得真地不像厕所,而像房子,很漂亮的房子。 其实在评价农村房子像不像厕所之前,首先必须了解我国农民的居住现况。我们国家进入现代社会远迟于西方社会,我们国家的人均GDP也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农民的生活水准也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我们的农民现在刚解决温饱问题,至于房子,至于楼房,则正在解决有没有和是否实用的问题,关于美观则是次要的或者说目前只能追求“初级阶段”的。说实话现在大部分地区农民能住上新房子,住上小楼放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有许多农民的房子建好几年后还是个空壳,还没有门窗呢。这要是被曹先生看见不知又该做何评论了。至于贴瓷砖,一则这种贴瓷砖的手法是从城里流传而来的,二是贴上瓷砖有助于对墙体的清洁和保护,有何不可呢,难道一定要涂上涂料才算美吗,我不能理解。 我很喜欢曹先生的《草房子》,也很倾慕曹先生为人,只是我更希望曹先生能悲天悯人一些,走出童话世界,走出书斋,重新感受那曾经融于他血脉的“草房子”。不要再用“厕所”之类的词形容我们身边的“丑陋”了,否则,不也违反了曹先生美的原则吗, 我知道曹先生的本意不是说农村的建筑是厕所,而是说它像厕所,我也知道我的话题或许脱离了本次“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的主题,但我仍然愿意借此和曹先生“对话”,如果这也能算是“对话”的话。 朗读——语文教学的生命源泉 连云港市岗埠中学 徐兴成 4月18日,有幸参加了“名师大讲堂”活动,聆听了北大知名教授曹文轩关于语文教育观的报告和朱震国、龙立增、梁杰三位老师的精彩的公开课,感触颇多,最深一点就是语文课离不开朗读,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朗读者,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源泉。 曹教授报告的中心是“阅读与朗读”。他先从语文的概念、阅读的意义、读什么书等角 7 度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他又从四个方面阐述朗读的意义与作用:朗读在许多发达国家非常受重视,朗读是一种传统,朗读是一种仪式,朗读提升了口语的品质。曹教授最后强调“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朗读者”。 接下来三位名师的课,无不体现出“语文教师应当是朗读者”的内涵,而朱震国老师的课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朱老师上的是高二课程《故乡》。在这节课中,朱老师设计的朗读环节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及时进行读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凭着朱老师深厚的朗读功底、丰富的朗读经验,让学生试读之后,常常是根据学生所读情况,用“如果„„来读,效果会„„”、“„„再读得„„一些,肯定会„„”之类的话,为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这充分体现了朱老师“学会”比“会学”更加重要的思想理念。二是朗读形式在多样化的同时,更加强调齐读。如在引导学生找出“景、人、事”之后,很快进入朗读的环节:不是一般的范读,而是齐读10-12自然段,引发学生深入讨论问题。如果说这里的齐读起到渲染课堂气氛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作用的话,那么,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的结尾,既起到对全课内容的总结作用,又起到对朗读要求的复习巩固和朗读能力的提高的作用。三是教师的范读在学生乃至听课人员不知不觉中进行。当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1-3自然段中“忠实儿女”的含义时,他情不自禁地朗读了这几段文字,让人听来是那样的自然,学生在这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自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课上到接近尾声时,朱老师插入的《石马河》与《农民对城里人的抱怨》两首诗的诵读,也是在学生与其他听众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尽管这两首诗比较长,由于朱老师读得投入,读得精彩,再加上诗的内容与课文的主题紧密相连,所以听来毫无冗长之感,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 如果说朱老师的这节课是一盘菜,那么,他的朗读及读法指导就是调料,使这盘菜变得更加有滋有味,质量倍增;如果说朱老师的这节课是一棵树,那么,他的朗读及读法指导就是水源,使这棵树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充满生命活力。 总之,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朗读,生活中也不能没有朗读。语文课因朗读而生辉,语文老师因朗读而高雅,生活因朗读而更富于诗情画意,生命因朗读而更有意义。 听朱震国老师公开课《故乡》有感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王善飞 在新海高级中学听了朱震国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故乡》感触最深的就是他的朗读。 语文阅读课堂上必须重视朗读——对于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达成共识。于是,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教师的范读、名家名人的表演性朗读„„一堂课下来,真可谓书声琅琅。然而,我们为了什么而朗读呢,究竟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用的朗读呢, 听朱震国老师的《故乡》,这才恍悟:朗读,原来可以这样读;朗读,远远不仅仅是读~ 毫不夸张地说,朱老师的范读近乎完美地为所有的听众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虽然这范读仅有短短的一分半钟,却赢得了满堂经久的掌声,真可谓 “以声传情,以声夺人”。在我看来,他的朗读艺术即便是与著名的电影配音演员相比,也是不输分毫的。我们不难注意到,朱老师在多处朗读时明显有停顿、加重语气或是颤音的处理。这些朗读处理绝不仅仅是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用朱老师自己的话讲,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些重要信息已经传递给学生了”, 8 朗读的目的其实更多是为了让听众和读者渐渐地进入故事中去,激发起他们有效的思考或是困惑的质疑。事实证明,朱老师所言非虚,后来学生先后提问的正是与此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范读的过程,其实是把教师的理解化为学生的理解,借助朗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可见得,他在读什么不读什么的取舍中也是大有匠心的。 朗读,不仅仅是朗读,还应该读出感情,甚而悄悄地传递信息,深深地启人心智;而且,读什么,不读什么,都该精心选择。 回味《故乡》的几次朗读,每次朗读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每次朗读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每次朗读都有着个性化的解读,朱老师的朗读,就是这样的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即便是相隔整整一年,也余音绕梁,犹在耳畔。他的朗读告诉我们:好的朗读 ,能让平面的语言变得立体丰满,能把静默的语言变得灵动形象,能将读者的心绪引进文本深处。只有在用心的诵读中,我们才能渐渐地品出滋味,慢慢地引起共鸣,久久地受到震撼。 朱熹曾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愿我们每一个语文人都能学到朱震国老师的这份朗读的涵咏功夫~ 听朱则光老师《百合花开》有感 东海县实验中学 薛丽丽 在不知不觉中,为期三天的“全国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已悄悄溜走。的确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且不说专家们的博学多才,勤奋好学,也不说专家们对工作的执著追求,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取得的如此令人羡慕的成绩,单从他们的课堂上就让我领略到了一位位优秀教师的风采,走进他们的课堂,让我震撼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 从朱则光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我欣赏他对语文的热爱与研究、宽广的阅读面、对文字的深刻理解。《百合花开》一篇简短的心灵文字,经过他巧妙的设计,不仅完成了语文课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而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质锤炼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对课文的解析中。课的最后,对大作家林清玄形象的呈现,更是让课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这堂课也让我真正的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语言功底的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机敏的教学应变能力。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理解正确的很好,但总避免不了有理解错误的同学,面对这一问题时,朱老师能够沉稳、巧妙的处理这一问题。 还有就是朱老师在处理文本上,并没有按部就班,而是设计巧妙,进出文本自如。设计问题的角度都是从学生的原始感受出发。如,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体现百合特点的句子,并用关键词来体现百合的特点。在学生回答关键词后教师即顺着学生的概括来分析文本,直接分析百合的形象。但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百合的形象呢,难道仅说说就行了吗,很明显不行。朱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来体会百合的形象,特别是感受百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的。从而升华主题,学生才感悟到百合那种“全心全意默默开放”的品质。 总之,这次活动,不仅仅是给我们送来这八节观摩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来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这种热爱读书,勤于钻研,好学不倦的精神。我想要向他们 9 学得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一句话:今后仍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永远记住:学无常师,好学不厌。 好一个本色语文 ——评施玥老师执教的《奖》 开发区教研室 刘 彤 黄厚江先生评点施老师的课两个字“本色”,用词亦“本色”,不显山露水,平淡自然,好像不及“精致”“舒展”等词感情色彩那么丰富。但若你对“本色课堂”理论有一知半解,就会知道“本色”二字涵蓄的深邃与高远。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呼唤本色语文》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影响巨大的经典问答:“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教学理论的真实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阐释才成为为众人理解、追随,正如同一个文学流派的兴盛往往需要理论家与作家共同的努力,影响才会广泛深远。施老师的课与“本色语文”理论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本色文章,匠心独具。文章的本色,在于源于生活。真情激荡,字字珠玑;构思精巧,立意高远:语文课文的艺术张力皆源于此。施老师执教,不走其他成名大师演唱成名曲成为习惯的传统,不断拓展戏路,从《甜甜的泥土》到《奖》,继续关注真情真爱,张扬爱的大旗,撒播爱的种子,在优美的文章学习中,感受爱的力量,体味中国式的“心灵鸡汤”。 本色语言,大师风度。语言的本色,在于还原生活。音色甜美,情辞和谐;唱念做打,娴熟精准;化文学为生活,纳符号为形象:语文课文的艺术感染力皆源于此。施老师的课,直面主导角色,不避表演之嫌,开门见山,迅速切题,一石多鸟。有内容,有层次;有输入,有输出;由文及情,由文及人,由听及思;由文本到作家;由作家到自我;很好地解决了导入激趣,文本诵读,问题质疑,人物感知,教学铺垫等多重任务。在教师优美的范读与叙述中,示例暗示与品析拓展融为一体。 本色过程,学者风范。过程的本色,在于直面教学。听说读写,梯次分明;归纳感悟,目标具体;自主互助,流转自如;字词句篇,裁剪有度:语文教法的真谛尽显。施老师还很好地避免了传统呆板的程式结构:“聆听一种心情”,“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挚爱”,“传递一份心声”。散文化的结构模式,贴近文本,不枝不蔓;指向清楚,目标明确;文学人性,融合无痕: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如清风拂面,如细雨入怀。 好一个本色语文~ 让朗读走进文本的腹地 ——听朱则光执教《百合花开》有感 赣榆县实验中学 张玲 潘长虹 10 钱理群教授曾说,读鲁迅的作品非朗读不可。何止如此,读经典诗文皆需朗读,通过朗读,可以感受诗文的韵味、气势,可以进入文学境界,可以走进文本的腹地,还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民族语言之美,提高口语交际、书面表达的水平。 听朱则光老师执教《百合花开》,感受到师生在朗读中得到了美的享受。课伊始,让学生在老师配乐激情朗读中感受百合花的形象,学生当即受到感染,迅速走进文本,纷纷畅所欲言,有说 “我看到了一株有坚定信念,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百合”,有说“我看到了一株执着、向上的百合”,有说“我看到了一株洁白、秀挺的百合”有说„„掀起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 听了老师的激情朗读,学生已是跃跃欲试,在此情境下,师让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深度感悟百合形象,于是满堂书声朗朗。读得投入了,领会自然深了,见解就会独到了。有位学生竟生发出“百合香自苦寒来”的感悟,赢得了师生的赞赏。课堂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恰到好处。如老师让学生齐读由排比句构成的第9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来看我,我都要开花~”学生读得很有气势,师就问:“造成气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明白了运用排比,逐层递进之后,师再指导学生读出递增的气势来,形成了课堂的第三次高潮。 为进一步把握百合的形象,就要领会写杂草、蝴蝶鸟雀的意图,为领会这一意图,师先把这三个形象所说的话投影出来,然后明确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听了这些话百合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在此基础上,选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杂草、蝴蝶鸟雀的角色,每位学生读后,师分别创造性地添加旁白:“百合乐观地说”、“百合坚定地说”、“百合自信地、乐观地、坚定地、执着地说”,于是班内其他同学便配合着一次次齐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来看我,我都要开花~”此时诵读胜解读,读后学生已悟出了百合能战胜讽刺嫉妒、战胜孤独、战胜自己。百合的形象浮出了水面。课堂形成了第四次高潮。 任凭杂草、蝴蝶鸟雀们怎么说,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地、默默地开花,已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点睛之笔怎能不诵,于是师生齐背这文章的末句,课在齐诵中结束,余音袅袅。 整堂课以朗读开场,靠朗读去解读课文,又以朗读结课,可谓朗读贯穿全课。在朗读中,学生走近了百合,理解了百合,爱上了百合,融进了课文,走进了作者。在朗读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提高了,情感得到了熏陶,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本色语文 语文本色 ——听《 奖》一课有感 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杨秀红 4月19日,在我市新海高级中学举行了“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活动。其中我校施玥老师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初中语文的唯一代表执教了《奖》一课,省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课后 11 点评,这节课的特点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本色”,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充满了语文的味道。我理解,这个“本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巧的环节构思 第一次了解课堂有精巧的板块设计,始于全国名师余映潮。他执教的《七颗钻石》设计了精美的几个教学板块:走进录音棚、畅游智慧泉、来到创作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思路。 《奖》一课,我们欣喜地见到了这种教学构思。整节课由这样几个板块构成: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板块的设计牢牢扣住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情境导入,到语言品读,再到主旨领悟,课外延伸,环节设计丝丝入扣,又清晰明了。黄厚江老师点评,一节好课,是知道老师要教什么,而有的课,听完了却更糊涂了。从这一点来说,《奖》一课,非常清晰地交代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听得明白,我们听课的老师听得也清清楚楚。 二、强烈的文本意识 黄老师点评,现在有的语文课,一节课不知道教什么,严重脱离文本。现代文教学一定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正所谓走进去,出得来。《奖》一课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个环节,无一不围绕着文本展开。 在“阅读一段一生”的环节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事件。“感受一位父亲”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再读课文,进一步品读文本,找出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品读语言的妙处。阅读教学重点就是对语言的品味,缺少品读语言的课堂,我认为不是语文课。这个环节,施老师带领学生品读了父亲“狂热”的表现,通过对文本中“快步”、“酸溜溜”、“亲自”等词语的品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位对奖如此“狂热”的父亲的形像,学生在品读的过程当中,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课后,黄老师点评,我们初中语文的课堂,还重视字词教学,而某些课堂,却不知道教什么,高度评价了施老师这节课,才是真正“本色”的语文课。 三、丰富的朗读体验 缺少朗读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也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曾经听过一些公开课,整节课, 既没有学生的朗读,也没有教师的朗读,试问,这还叫“语文课”吗, 此次的“名师大讲堂”活动,执教的专家们,无一例外,都重视了朗读教学,特别是教师的范读非常精彩。如浙江宁波的张悦老师,配乐朗读了《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读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施老师的朗读设计别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课堂伊始,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音乐响起,施老师请大家聆听一个小女孩的心声,在忧伤的音乐中,范读课文1-4节,自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文本,同时,在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忧伤而绝望的心情。这样的情境导入,简洁明了,不做任何修饰,不花哨,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 品读环节,当学生体会到父亲的“酸溜溜”时,施老师设计了一小段的分角色朗读,可谓是神来之笔,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感受父亲,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本是艰难之事,因为他们缺少情境,缺少体验。而角色的朗读扮演,则给了他们充分的体验的空间,人物看似平淡的语言,朗读起来,却意味深长,在朗读之中,父亲的爱女之心跃然纸上。 12 而真正的“亮点”,出现在整节课的结尾“传递一句心声”环节。女儿大声的呼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爸爸,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施老师请学生们设想,“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代替这位父亲诉说心声,你会说一句什么话呢,”正因为有了前面的角色体验,又深刻地领悟了本文的内涵,所以此时学生们很容易替这位父亲说出:“乖,我所有的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啊”~当学生将这句话作为课堂的拓展记到书上时,施老师安排全体女生朗读女儿的心声,全体男生朗读父亲的心声,此时课堂上响起了感人的父女对话,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地到达了高潮,也让所有听课的老师感动。伟大的父爱,就在这样的呼喊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想这个掌声,不仅是为了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而响起,更是为全天下具有相同的爱子之情的父亲而响起。一节语文课,我们听懂了父女二人的心声,更听出了所有人的共鸣。 四、精美的课件辅助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老师运用多媒体上课似乎司空见惯,一节课不用课件上课倒是奇怪的事。自从上次听了市教研员朱卫文老师的《故都的秋》一课,看到朱老师不用多媒体课件,语文课却上得朴素而充实,是扎扎实实的一节充满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明白,原来有时候多媒体课件如果不能物尽其用,只是一个摆设,一个花架子。真正的语文课,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发挥它最大的功用,而不能为“课件”而“课件”。听了几节专家的课,发现有的课堂上的课件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打上两段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朗读,也用课件,我不禁疑惑,课件的使用,有必要吗, 而《奖》一课,却让我们看到,课件的使用贯穿整节课,缺少课件,就缺少了环节的展示,就缺少了任务的明确,就缺少了构思的精美。“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热爱、传递一句心声。”当一个个漂亮的小标题展示在课件上时,我们除了赞叹标题作为环节介绍的精美之外,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环节要具体地做什么事情,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用什么来做抓手,拿着笔,要勾画文中的什么句子,具体到阅读文中的什么段落,学生都非常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也必须要有教师的主导,而在《奖》的课件中,我们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课后听课老师反响热烈,纷纷跑到讲台上去复制施老师的授课课件,一时间人群挤满了小小的讲台,导致了全场小小的混乱。 综观整节课,用黄老师的点评来说,与其他的课相比,也许它显得不那么精致,也许它不太华丽,或者说稍嫌平淡,然而正是这样的一节课,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本色”,让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明白,语文课,要的就是“本色”,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本色中见奇巧 ——评施玥老师“名师大讲堂”展示课《奖》 东港中学 马吉 为了推进新课改,语文报社和连云港市教研室、中语会联合召开“语文报”名师大讲堂会议,笔者有幸在此会议中聆听了施玥老师的一堂展示课----《奖》,感触很深。初看此课平淡无奇,范读课文、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概括内容、品析人物形象、探究主旨,每一个环节都是些“家常菜”。但细细品味,这些“家常菜”中,却蕴含了教师奇巧的设计,彰 13 显了师者的教育智慧。 一、情景导入,巧选范读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课堂的情景导入已经深入师心。在面对散文教学的导入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首选范读课文。这样即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熟悉,又可以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沉浸于预设的情境中,便于课堂教学的推进。但是《奖》是一篇长文,讲述的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瘫痪辍学后,在父亲的支持下获得诸多奖项,创造人生奇迹的故事。全文2200字,要全部范读是不现实的,那么对范读内容的选择就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精巧设计。课文有明显的划分人生阶段的句子,第九节第一句“我为自己走出了一条路”可以作为选择范读内容的依据。但是施玥老师在教学时并没有范读整个1-9节,而是选择了1-4节。只是截取了表现作者在遭遇挫折后对生活丧失目标,绝望无助的段落配乐朗读。这样,当学生沉浸于这种绝望无助的感情中,感伤世界又多了一个可怜的残疾人时,教师却适时介绍作者的辉煌成就,使得学生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与震撼中,迫切希望了解作者的传奇一生,对文本的阅读形成了期待,可谓一巧~再说介绍作者,这是本课中,唯一有课外链接的环节。网络中对杏林子的介绍多如牛毛,而施玥老师在教学中只选取了代表杏林子一生主要成就的七个奖项,既贴切了教学内容,又真正做到了选材的去芜存菁,可谓二巧~ 二、整体感知,巧设提示语言。 对于长文的教学,整体感知环节是难点中的无冕之王。笔者也曾试上过这篇课文,发现学生对于长文的整体感知很难把握,花费了宝贵的20分钟才生拉硬拽出文章的概括,这个经常被我们小觑的环节,成了教学中的拦路虎。但在聆听施玥老师的展示课时发现学生对《奖》的整体感知是那么的清晰,概括是那么的简练。探寻其原因,则归功于教师在设置问题“谁做了哪些事推动我人生的波澜”时,加入了一个小巧的提示语:“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可以使学生在冗长的阅读中始终带着明确的问题,看到划分人生阶段的关键语句能够敏锐的捕捉,在概括时对事件的选取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反思中不禁感叹,一个小巧的提示语,竟可以一石三鸟,给学生感知、课堂教学带来如此大的帮助。 三、品析人物,巧抓关键词语 在品析人物形象环节,施玥老师的设计更显奇巧-----通过对关键词语“狂热”的品析,使得父亲的形象生动而饱满,跃然于学生的眼前。由于杏林子个人经历的特殊性,他父亲的表现也异于常人,一反“父爱如山”的中国传统。文中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介绍了父亲的种种反常行为,要想让学生从这些繁复细微的事件中去感受并总结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没有具体的抓手将是一个耗时巨大的工程。所以施玥老师从课文诸多的评价性语言中精心挑选了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狂热”。作为概括人物形象的关键词,之后所有对父亲形象的品析都围绕这个词语进行。这样,使得学生在跳读课文、选取品析内容时就有了具体可依的凭据,即不会有所遗漏,又不会在抓住“胡子眉毛”的同时失去对人物整体形象的感知。并且施玥老师在具体授课时时常提醒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入手,拒绝“假大空”的泛泛概括,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予了正确的答问方法,深刻体现了新课改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精神。 四、探究主旨,巧引主体问题 《奖》中“狂热”只是父亲的一个表象,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对女儿深沉的爱。而女 14 儿原本对得奖是不看重的,一次次竞奖获奖都是为了回报父亲的爱。此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想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是需要精心引导的,处理不当会有粗暴说教之嫌。施玥老师在设计本环节时,巧妙设置了两个主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为什么父亲对我得奖如此狂热,”此问题的设置上承品析人物环节,下启课文主旨探讨,可谓精巧至极~鉴于此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施玥老师在授课时并没有即时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适时点拨。“我生病前、初病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得奖对我意味着什么”等问题的提出如醍醐灌顶,使学生茅塞顿开。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下自然得出“父亲对奖的狂热就是对女儿的爱”这一结论,不仅教学难点得到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再一次得到提升。至于第二个主问题的设置“从哪里看出我得奖是为父亲,”则是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挖掘。本文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父女情深”,如果只到“父爱如山”就嘎然而止则显意犹未尽。而施玥老师这一问题的设置,尤其是对“父亲过世之后„„分享快乐的人了。”一段的朗读指导,充分体现了一位名师对文本深入挖掘的能力。 五、传递情感,巧练语言实践 《奖》这篇课文中父亲的形象易感不易说。虽然学生都接受过家人不同程度的鼓励,但是杏林子的遭遇毕竟特殊、取得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不可与学生的经历雷同比较。所以施玥老师在传递情感这一环节所设置的语言实践活动就益发显得精妙。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代替父亲诉说心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最后环节不是脱离课本漫谈自身经历,而是更加深刻的体味父女之情。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宣泄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升华自己对亲情的深层认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第二次实践练习时,施玥老师加入了“望着父亲那期待的目光,女儿狂热的大声地喊出”、“望着女儿那坚定的身影,父亲欣慰地深沉地回答”这样的陈述语言,一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进一步的指导提示;另一方面也使原本单纯的学生语言活动变成了师生共同倾情演绎,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并在完美中结束。 施玥老师的这一堂展示课看似“家常”,实则是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除了上文详述的五点奇妙之处,施老师深情的配乐朗诵,切合文本的课件设计,无不让人艳羡感慨~ 一堂只有45分钟的本色语文课,却包含了如此多的精妙绝伦的设计,让笔者深刻认识到,语文的本色教学不是简单的回归老路,不是课堂形式的单纯瘦身,不是对先进教学手段的盲目摒弃。而是需要教师回归文本,在深入挖掘文本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情进行精巧的设计,使每一个教学环节清晰可感,使每一步教学推进水到渠成,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智慧和高度。施玥老师的这一节展示课使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本色语文。我们不禁呼喊:本色语文也需要奇巧的教学设计~ 删繁就简,铅华洗净 ——评施玥老师“名师大讲堂”展示课《奖》 连云港市东港中学 孙艳 4月19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在新海中学举行的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江苏省初中语文优秀课一等奖获得者,连云港市东港中学施玥老师执教的《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堂简约而丰满、本色又有效的好课。 一、从课件看课脉――简约而丰满 15 语文课堂多媒体的盛行一直被众多教育者所诟病,一些名家也以课堂教学不 用多媒体来正本清源。但施玥老师的课,多媒体地使用可谓恰到好处,清晰地展现了教学的脉络。通过课件展示的教学环节如下:聆听一种心情;感叹一个奇迹;阅读一段人生;感受一位父亲;领悟一份挚爱;传递一句心声。小标题整齐精致,让人耳目一新。除了“领悟一份挚爱”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其他环节所领属的问题都是一个,设计不可谓不简约。小标题艺术化地展现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研读文本、领悟主旨、语言训练六个环节,教学内容不可谓不丰满。通过课件的引领,教者在教什么,学生在学什么,课堂的进程推进到哪,无需听课者费尽心思前后揣摩才恍然大悟,有效课堂理当如此。 二、从设计看教学――本色而有效 (一)导入的直切 时下语文课的课堂导入,经常存在的问题就是绕弯子、盖帽子。前者无效、后者无趣。施玥老师导入环节的设计给了我们正确的引领。设计如下:教师配乐朗读课文1-4节,去体会一个小女孩的心情。课文开篇直接切入文本,迅速把学生带到一个生了重病的小女孩面前,感受她绝望无助的心情。教师紧接着拨开迷雾,交代小女孩的身份。进而让学生猜想小女孩的命运:在病魔面前这世界上不是又多了一个可怜的残疾人,而是诞生了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作家,结论对比强烈,令人震撼,教学流程自然过渡到作者简介,并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本环节无疑在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能直接但不乏艺术性地指向文本,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才是本色有效的。 (二)感知的充分 语文课堂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充分感知,就直接进入人物形象的把握或语言的品味是不可想象的,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可以这么说,即便是一些教学大家,也会常常忽略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施玥老师的整体感知很充分,设计如下:朗读5-26节,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谁为我做了哪些事推动了我人生的波澜,问题设计清晰准确,人物找到了,事件概括出来了,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形象便从文本中站立起来了。本环节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因此,也是本色有效的。 (三)关键词的引领 在“感受一位父亲”这个环节中,施玥老师抓住了文本中的一个关键词“狂热”,以此为切入点,体会父亲对“我”得奖的热衷与欣喜若狂。问题如下: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说说文章怎样体现父亲对“奖”的狂热的,问题设计以关键词为抓手,把得奖后的事件一线串珠,本环节的教学因此有了发力点,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有了鲜明的指向性。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找到的答案是全面准确的,感受是细腻丰富的。还值得称道的是,教师有阅读方法的指导,提示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去揣摩人物形象。这让课堂飘溢着浓郁的“语文味”,自然本色有效。 (四)主旨的咏叹 施玥老师在“领悟一份挚爱”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意犹未尽,要求学生通过“传递一句心声”环节以父亲的口吻写一句话。问题如下: 女儿:爸爸,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呀~ 爸爸: 。 16 课堂到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给出了答案:乖,我所有对奖的狂热也是为了你呀~接下来施玥老师进行情境描述,请女生读女儿的话,男生读父亲的话,一咏三叹。课堂在对话中走向高潮,衍生精彩。本环节既是一项语言训练,又进一步升华了父女情深的主旨,当然本色又有效。 总之,这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强烈地震撼了我,希望也能引起同仁们深深地思考。 新潮中的传统漫步 ——评尤立增执教《胡同文化》 灌南高级中学 朱一松 语文报社和连云港市教研室在新海中学联合举办了“名师大讲堂”活动,著名特级教师张家口一中尤立增老师在会上执教高中语文《胡同文化》一课。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一、简介作者汪曾祺,由此导入对《胡同文化》的学习。 二、板书课题,设问:什么叫文化,引用《辞海》中的定义作答,突出“物质”和“精神”两个关键词,作板书。 三、文本研讨。 1(问:何处写物质文化,何处写精神文化,明确:1—4节主要写物质文化,其余是精神文化。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1—4节,思考:物质胡同具有什么特点,从哪几个角度写胡同,然后师生开展交流。 3(研讨精神方面的文化:北京胡同折射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4(齐读第五节,教师接连提问:这一节的哪一句引起你注意,北京最主要的文化应该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写不是最主要文化的胡同文化,师生进展讨论交流。(讨论到最后,下课铃声已响)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上的,但却体现出积极意义上的传统内涵。很是耐人寻味。 首先,教学流程曲径通幽。高超的课堂就像让学生进行一次美好的旅游,移步换“景”,妙合自然。尤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宛若导游,从自我介绍开始,说到了张家口和汪曾祺;由作者导入文题,下面又扣住“文化”一词进行解题。接着又锁定“物质”和“精神”两个词拽住了本堂课教学的“纲”,这个“纲”被“举”了,课文解读这张网的“目”便张开了。在这个过程,作者先解读“物质文化”,后解读“精神文化”,又探讨作者为什么写这一文化。主过程完成了,教师很自然地进行教学总结,然后布置作业。一堂课,从头到尾,过渡自然,毫无做作,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积极参与,被得以尊重,是新课程的东西;教师表现出的主导性,则又是传统的东西。有人会说:这一堂课的生成性内容比较少,唯一的一处就是让学生读了第五节之后,让学生说出“引人注意之处”,总让人觉得学生是被牵着鼻子“看风景”,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其实,我觉得,一节课目标的达成的方法是多元的,非要拘泥在“生成性”上吗,方法是目标完成的附庸,大不可凌驾于目标之上。只要能完成目标,管人家用什么方法呢,再说,主导性也有很大的优越性,离开它,课堂中的生成便无从说起。可见,课堂教学要想曲径通幽,选“径”是非常重要的, 17 路子对,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尤老师这堂课的“径”即以“文化”为纲选得非常好,“径”往往就是文本解读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要么在题目中,要么在文章的中心句中,要么在文章思想感情的纠结点上。 其次,学生发展重在思维。学而不思则罔。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节语文课就要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但如果没有思维的发展,语文课一定是不完美的,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必然会大打折扣。尤老师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上是颇为注意的。他很注意在引导学生内容探究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比如,在教学“物质文化”的时候,他要求学生思考从哪几个角度写“物质”的胡同的。这里的角度问题就是思维的问题。在教完精神层面的胡同文化之后,他又顺势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写不是最主要文化的胡同文化,这一举措,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新课改的课堂教师一般都以把学生的情感给激发出来为荣,而把传统中的思维发展忽略。可喜的是,尤老师这堂课,不但实现了新课改的情感教育,即让学生沉浸在作者的平民意识的情怀之中,而且还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纵深思维得以有效锻炼,再一次地守住了传统中的精髓。不过,我在这里,要提出一点和尤老师商榷。他在引导讨论“作者为什么写不是最主要文化的胡同文化”这一问题时,着意于文体、作者经历和所选的事例。我想,教者是不是忽略了语言中的内在思维性呢,把这句话作一下简单的改动,即把“即使”换为“虽然”再进行辨析,是不是可以生成出更丰富的更贴近文章思想内核的内容来,如此说来,作者这样做,就不仅仅是平民意识在起作用了,而且还表达对胡同文化在整个北京文化中处于“衰败”和“没落”形势中的“怀旧”与“伤感”(这四个引用的词见文章第18节),从而使前面“重要”一词得以突出,这其实暗含着作者的一个呼吁,即重视胡同文化的保存。我窃以为如此处理为更妙。 总的说来,尤老师这节课上得很传统,与北京胡同一样传统,但让听课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的魅力,如同刚刚从高楼大厦背景中的北京胡同里走了出来。 过渡的不同取向 灌南县第二中学 潘井亚 《故乡》的执教者朱震国老师基本功过硬,他一张嘴朗读,课堂就弥漫着一种“场”,这种“场”将听课师生深深地吸引。这种“场”就是教学情境吧,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学习是容易感染学生的,容易提高教学效益的,可以实现工具和人文的双丰收。于是我想起了于漪,想起她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课例:上身一件淄衣,胸前一朵白花。课未上,情已至。课结束,学生抽泣一片。 有学者说情境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我赞同。不过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我们想学可能也不一定学得来。朱老师的素质是完全可以胜任情境教学的,据说朱老师和于漪先生还有师承关系。可吾辈能做的也只是根据学情,把学生的理解稍稍深化一点。学生要解释背景,我就提高背景。学生要段落大意,我就带领他们分析分析。至于说课堂的美学因素,怕是顾及不过来。 说到关照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倒觉得课堂的一个环节似乎还可以再雕琢一下。课一开始教师问学生由故乡你会想到什么,很多学生站起来谈了自己的想法。有说想到大榕树的、有说想到外婆桥的、有说想到十五月亮的。学生一讲话,课堂立马就活了起来。课堂推进所需 18 要的“场”产生了。教师迅速跟进,要学生阅读第,节,回答作者写了怎样的情、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我倒觉得这个转换缺少过渡,有点突兀了,课堂似乎出现了一丝裂痕。我若是学生,我可能就会嘀咕:你叫我们由故乡联想那么多内容干嘛呢,我们说了那么多,你也不置可否,就读第,节去了。我们怎么有种被利用的感觉呢, 由课堂环节之间的不过渡,我想到了过渡的做法。 余映潮上《散步》时,有个环节是让学生给课文拟个标题。几位学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余老师首先是做了肯定,接着来了一个转折“但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比较特别漂亮的。” 上海师范大学陈隆升博士这样评价这一转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了矛盾,教师不顾学生现有的学习成果,强行将学习活动导向了自己预设的内容,致使学生的学出现了断裂”。是啊,这样的安排学生无形中就被教师虚化了。学生忙了半天,结果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凝聚在标题中的对课文的理解一下子就瓦解了,学生被引向了茫然与尴尬的境地。这是无学而教。 宁鸿彬也曾多次采用拟标题的做法。上《七根火柴》时,学生踊跃发言,畅谈自己拟定的标题,教师积极评价。随后宁老师如此过渡:“既然你们拟的标题都不错,为什么作者却用‘七根火柴’做标题呢,请研究一下谈谈你的看法。”果然,接下来学生很快发现七根火柴是作者写作的线索,于是教学流程顺势想课文学习的主阵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比较二位老师拟标题这一技巧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技巧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技巧与具体的学情是紧密相连的。如果离开了对学情的关注,教学技巧就失去它的合理性和存在性。 《故乡》的教学中,教者在进行下一环节时没有否定前一环节,但也没过渡,这有点不符合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自由发言的环节仅是起到了调解气氛的作用,未免有点可惜。教者如果能以学生的联想为基础,用学生所想与作者所想做对比,在这种比照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那么学生的被主体意识就会体现得更强一些,他们学习劲头或许会更足一些。 美即是真 ——点评张悦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 张蔓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张悦老师的语文课是美丽的课。 所以我们——课堂上的新海中学的同学们和在场的老师们都被俘虏了。 俘虏我们的是美丽的声音。 “有天籁、有地籁、有人籁,”伟大的庄子要是听到了张悦老师的朗读,他能否说的清楚,这到底是天籁、地籁还是人籁呢,仿佛是俞伯牙弹琴,意在高山,钟子期就听到了山之巍巍;意在流水,钟子期就了水之荡荡。 19 当张悦老师读到飒飒的风声的时候,我真的听到了飒飒的风声,学生们想必也听到了,在座的各位想必也都听到了,因为从大家的神态里我看到了有风拂过的痕迹;当张悦老师读到 路旁的仿佛替托尔斯泰欢迎来访的客人的白桦的时候,我真的看到了那挺拔的白桦,学生们想必也看到了,在座的各位想必也看到了,因为从大家的笑容里我看到了有接受欢迎时的喜悦。 也许我们把王国维先生的话改一下就可以这样说:“天然和人为在艺术品上是没有界限的,因为人本身就是天然的杰作,天然也是人的本性。” 美即是真。 那朗诵者朗诵出来的音乐的节奏跟我们心脏跳动的节奏合了拍,使人觉得那音乐又热烈又庄严、又有感情又有理智,仿佛是钻石的闪光、钢琴曲的流淌,那都是艺术家的心跳和大自然的律动合了拍之后才会有的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光彩吧, 俘虏我们的是美丽的心灵。 “在上课之前,同学们能允许我给大家朗诵一遍吗,”“宁波是和连云港同样美丽的海滨城市,欢迎大家背起背包到宁波去流浪~”“刚才你说我的声音好听,可是我觉得你的声音也同样很美妙呢~” 这些得体的、和蔼的、赞扬性的话,既不多也不少、既没有过又没有不及,既表现了老师的自信,又显现了上课的老师尊敬学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歌德说过,“一个人的礼貌,是照出一个人心灵的镜子;一个人的尊严,是一个人价值的真正体现。”既自尊自信又对人彬彬有礼的心灵难道不是最美丽的心灵吗, 美即是真。 真心才能动人。 俘虏我们的是美丽的仪态。 她的上身穿着灰色的半正装,下面穿着黄色的裙子,头发束起,落落大方。在一群“论剑”的侠客之中,显示出了女侠的独特的优雅美丽。谁说的外在的美丽是靠不住的,就像子贡说的那样,如果外在的美丽不重要的话,那么老虎豹子的花纹能和绵羊的皮毛交换吗, 美即是真。 不矫揉造作,只有自然。 所以听完张悦老师的课,我的心潮澎湃了好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增长了眼界、开拓了胸襟的同时,我的斗志也被激发了。 我倾慕于那美丽产生的力量,所以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人,我的理想就是,在下课铃打响的时候,我的学生们可以由衷的发出向浮士德那样的感慨:“你太美了,请停留一下~” 评张悦老师《世间最美的坟墓》 新海高级中学 丛金华 张悦老师执教的是高一“必修二”中茨威格的经典美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的这篇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富有感染力,阅读起来虽然难度不大,但却需要有相当的功底来对“美”做一鉴赏。学习本文,对老师和学生的“美”的鉴赏力是一种考验。 20 张悦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样几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一、凸显出语文课的“语文”特色,注意对学生进行“美”的情感熏陶。比如,课堂开始不久,张老师就亲自示范,配乐美读全文,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情景。语文课重要的不仅是学生从文本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通过学生发表的听读感受,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沉浸在课文的境界里,初步感受到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二、努力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参与者。张老师能把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很好地调动起来,这是她成功地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在张老师的课上,你能感受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体现了张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讲授学习课文时能大胆取舍,抓住两个关键词(“朴素”“幸福”)来生成课堂。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的引导、点拨,加上学生的回答来完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较好地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教学目标。张悦老师所有问题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是紧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开的,特别是对托尔斯泰“幸福观”的探究,围绕的是人文,指向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结合托尔斯泰后期生活的介绍,表达着普爱众生悲悯情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四、充分展示了教师的个人风采,体现了“语文教师”的魅力。 首先,张悦老师的这节课发挥自身音色优美的优势,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清新质朴的语言风格。其次,张悦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纵横开合,谈笑自如,神采飞扬,启发有度。张老师紧扣一个中心词语“朴素”,一环接一环设计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既开发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正因为张悦老师有着这般的个人魅力,所以她的课堂富有激情,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听过张悦老师的课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有张悦老师这样的才华,那我们又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当然美中也有不足:茨威格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那么我们就需要把什么是“美”,这座坟墓美在哪里讲清楚。托尔斯泰墓到底美不美呢,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引起思索的地方,可惜却被教师轻轻放过。她只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托尔斯泰墓地特点的一个词——“朴素”,然后就“朴素”设计了若干问题而已。朴素是否就等于美呢,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以上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班门弄斧了。 质朴高效的阅读课堂 ——听李卫东老师《背影》有感 灌南县孟兴庄中学 徐建赟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它凭借作者在文中刻画的一位可敬可爱的慈父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几代读者,凭借文本所表达的人世间最弥足珍贵的舐犊亲情震撼读者的心灵。 21 全国“语文报”杯名师大讲堂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来自北京的特级教师李卫东执教的《背影》。李老师依托文本,构思巧妙,扎实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节课以“《背影》为何成为经典名篇,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教材编者的喜爱”为主线。引导学生快速朗读,寻找描写“背影”地语句;品味重点词句,感受父亲买橘的“背影”;探究文本细节,寻找“背影”成为经典之因;拓展家庭背景,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感受作者心境。李老师依托文本,调动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为我们奉上一节质朴高效的阅读教学展示课。 一、抓住文眼感受父亲形象 文眼是理解文章,设计有效提问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眼”设计问题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功效。李老师抓住“文眼”组织教学体现了教者高深的教学素养。教学中“感受父亲形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李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背影,” “第一次在哪里,大家齐读一遍。” “第二次写“背影”在文章第几节,你来念一念。” “这段写了几次‘背影’,谁来读一读,” “最后一次描写背影在哪一节,大家一起读一下,好不好,” 紧紧抓住文眼“背影”,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具体语句,反复朗读品味。在一次次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对文中描写的可敬可爱的慈父有了整体印象,为下文体会父子之间的舐犊之情作了铺垫。 二、朗读品味凸显“语文味”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是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课,是师生互动的充满“语文味”的交流展示课。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让久违的“语文味”扑面而来。 如李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第六节,鉴赏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经典动词是这样做的: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六节,说说这一段通过什么描写刻划父亲的“背影”呢,请划出具体的动词。 生:攀着、缩、微倾。 师: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学生轻声地读了一遍,找出的三个动词读得很平淡。 师: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再读一遍,好吗, 生动情地朗读,动词读得铿锵有力。 师:读得很好,“攀”、“缩”、“倾”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艰难,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就是什么,转化成自己的话就是—— 生:„„„„ 李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词语,在师生、文本的相互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细致有效的阅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反复鉴赏中逐步理解蕴含于语句中的真挚情感。 在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快速朗读第几段就能找到“祸不单行”了呢,谁能说说什么叫‘“祸不单行”, 22 生:“祸不单行”就是家中发生灾难的事情接二连三。 师:谁能说说它的家庭发生了哪些事情, 生:„„„„ 师:你为什么觉得“祸不单行”也是打动读者的原因之一呢, 阅读教学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次次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引导学生探究“背影”为什么成为经典时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才能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 三、有效拓展深化舐犊情 恰当有效的拓展和迁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介绍写作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不合时宜的拓展延伸会破坏课堂的教学结构,使教学环节衔接生涩。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透彻的理解,相机介绍相关的背景,整合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去。 李卫东老师对朱自清先生家庭琐屑的拓展延伸运用十分巧妙,展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买橘子的经典动作,理解祸不单行的家庭状况,体会父亲的外貌描写,感受父亲深爱儿子的真挚感情后,似乎教学环节已经很完整。李老师没有满足于自己的预设,而是对“家庭琐屑——父子间关系不和,作者离家北上”进行拓展,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父亲是在和儿子关系不太融洽的情况下送我北上,不顾体胖,艰难地翻越栅栏为我买橘子”的。 在学生积聚一定理解感悟后,教师的拓展延伸似乎更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愧疚、自责,再让学生用文中的具体语句描述作者的愧疚,水到渠成地为我们创设“父爱子——子念父”的教学氛围,深化了学生对父亲舐犊之情的理解。 李卫东老师充分地展示了自己渊博的学识水平和语文名师的人格魅力,抓住文本内容,精心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同伴进行精彩对话,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合阅读学习的生态场,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展示自己见解的快乐,逐步喜欢上我们的语文学习。 不一样的“梅花”不一样的“百合” ——听朱则光《百合花开》有感 灌南县第四中学 周葵花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感人的故事;一堂朴实的语文课,展现出一种精彩而又迷人的名师风范。这就是山东济宁学院附中,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朱则光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一堂让人回味无穷的好课,即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百合花开》。 一株小小的百合,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一篇短短的美文,配上朱老师那浑厚而富有磁性的配乐朗读,竟是如此的打动上千听课者的心灵~他,的确不愧是一位名师~朗读刚毕,掌声雷动。 也曾读过《百合花开》,也曾听过别人的示范课,也曾有过心灵的触动,可绝没有哪一次像这堂课震撼~这就是朱老师带给大家的不一样的“梅花”,不一样的“百合”~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朱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同样 23 是梳理课文,同样是问题引导,给人的感觉就是舒展自如,进退有度。如让学生划出表现百合特点的句子,并说出表现它什么特点,文章第二段朗读时很有气势,这是为什么,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同时,很自然的发问:百合的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为什么要强调“附近”的“杂草”和“蜂蝶”的话,等等。问题的引导和解答,层层递进,舒展自如。 专家常讲,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学语文,不是讲道理,不是教化,更不能是教训。同时要注意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有所悟。朱老师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典范。他不是强加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心中的感悟。又一个不一样的“梅花”,不一样的“百合”~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上面这段感悟,如果说没有听过朱老师的课,可能不会如此深刻,这样的感悟,是朱老师带给与会者的一顿精神的会餐~在他的一遍又一遍的情境描述中,一遍又一遍的动情朗读中,学生是一遍又一遍的真情告白:“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是的,可以说,在学生一遍又一遍的真情告白中,这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全体听课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拍案叫绝~不一样的“梅花”,不一样的“百合”~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不表演,不矫情的朱老师用自己独特的风格,迷人的智慧向每一位听课者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不一样的“梅花”,不一样的“百合”~ 听课至此,不枉此行~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观施玥老师教学《奖》后有感 灌南县实验中学 韩增军 4月19日,我有幸聆听了由市教研室和语文报社联合主办的“语文报?名师大讲堂”现当代散文教学观摩课,真可谓是名家荟萃,异彩纷呈。开讲座,授课,点评,俱是大家名师。真知灼见,不绝于耳目;感慨思索,时涌上心头。我市东港中学施玥老师执教了台湾作家杏林子的散文《奖》,观后我更生百般感触,思之良久。 开始时,施老师别具匠心,自己配乐朗诵1-4节,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一种氛围,感受作者的一种孤寂失落的情怀,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情境渲染,虽简单易做,却效果特佳,可见执教者的慧心妙思。其后,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听懂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便准确抓住了前4节教学的重点。执教者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巧妙处理,于这一个小小环节中尽显出来。 在引导学生了解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来推动“我”的人生波澜这个问题之后,施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并作标注的方法,找出文中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父亲对“奖”的狂热的。这 24 里,文本的价值被充分利用,施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去了解“我”所创造的一系列奇迹,更进一步钻研文本,去联系上下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对“奖”的狂热背后所体现的父亲那一份深挚的爱女之情。其间,施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感悟,指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并作标注的方法读书,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走进文本,在文本中寻求问题的答案,走进文中的情感世界,真正用心灵去感受作者父女间的真挚情感,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施老师还引导学生去反复朗读“父亲”与“母亲”的对话部分,不仅自由朗读,还分角色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深切感受父亲的“狂热”及对女儿引以为傲的特别的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生成,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执教者再轻轻一问“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的得奖是为父亲”,又引导学生将目光由父亲转向女儿,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更深处,由父爱女之情再延伸到女爱父之情,这样父女之情毕现。设计之巧,执教者的名师风采也自然尽显其中。 在这基础上,施老师顺势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末句子“父亲,我所有的奖是为你得的啊”,带领学生一同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探寻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深刻地感悟文中的至亲至情。此时作者又以一个独运匠心的语言仿写训练,让学生从父爱的角度,以父亲的口吻,仿照末句来对女儿说一句话,再次引导学生将目光由女儿又转向父亲,再次感受父亲对女儿的至爱亲情。至此,学生思维的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感的熏陶,一切都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巧妙地得到了落实。在这螺旋式的攀升之后,施老师又在结尾处以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身后不都有这样一个忠实的狂热的追捧者吗”,又将学生的目光再次延伸,由课堂延伸向生活,引导学生去生活中感悟身边亲人对自己的深情关爱,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整节课中,学生的思索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始终,而整个教学的着力点又都落实在文本上。毫无花里胡哨的热闹,有的是学生紧张的思考、激情的表述、深切的感悟。如行云流水般流转自如、顺畅轻快,没有浮华的喧嚣与无序的盲动,一切都是实实在在地调动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感悟、生成,去聆听、谈论、写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师的巧妙点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阅读思维的训练,阅读感悟的生成,理解能力的培养,都是那样看似平淡,却又深藏着教师独具的匠心。一切又是依托文本,毫无拔高架空之嫌,却又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我深深地感受到行家们对语文教学高屋建瓴的把握和得心应手的实施。这样的教学,没有我们平时的那种偏颇,没有过分重视热热闹闹的形式,没有过分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有的是学生认认真真的阅读,有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思维能力的开发,有的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学生独到的发现。这是真正把课堂的学习还给学生,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学习潜质。一切都是自自然然,扎扎实实,这是去除雕琢之后的本真,是语文教学浮华去尽的真味,也正如黄厚江老师所点评的那样,是达到了语文教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深境界——本色。 一节“非常”的常态课 ——梁杰老师《汪大娘》授课印象 灌南高级中学 周达通 丁权 25 几天前参加了《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活动,听了我校梁杰老师执教的《汪大娘》,很有感慨。 名师课堂,往往像是花式展览,让我们听者在佩服得五体投地之余感慨一声“我辈不如”,然后还他个“他自他我自我”。梁杰老师的这节课不是这样,很实在,没有什么花式,但是细想想,这节课里面又很有些道道。 《汪大娘》一文出自《负暄续话》,文章得到了周汝昌等人的高度评价,其所以如此,文笔固然是重要因素,不过这大约还不能说是全部。董桥在《惦念不识字的汪大娘》一文中写道:“我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一场血泪写出来的十年历史,看到重生的知识分子笔下的一字一句,纵然是用淡淡的笔墨去流露大大的宽容,我也不禁悲从心来。”是的,“文革”背景以及非常境遇中那一人性的闪光让人觉得弥足珍贵,而《汪大娘》正是这样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这让“文革”的过来人不能不感到亲切。但是,这一主题在文章中深深隐藏,学生能否悟出,那就要看老师的点拨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梁老师在课堂上较为成功地让学生体悟到了这一点。张中行在文中说,汪大娘是“正直、质朴、宽厚,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人,说真的,这一概括没有多少感染力,学生很容易把它“滑”过去,因为这类词语已经用滥了。梁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引导学生并使之感悟出,所谓“正直、质朴、宽厚,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就是“本于良知,该做的事情一定做好;本于良知,不该做的事情一定不做”,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此的理解。应当说,在思想深度上,这节课已经几乎达到了高一学生所能理解的极限。 然而,我们注意到,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其难度,他们学得还是比较轻松的,这与梁老师的语言点拨是分不开的。课堂一开始,梁老师就抓住张中行先生自许的“小人奇事”写法,追寻汪大娘“奇”之所在。语文课就应当是语言揣摩课。在这一节课中,梁老师帮助学生成功解读了语言,尤其是对“又一个难度平安地度过去”的读解堪称经典。这一句话藏得很深,粗心者“读”不出来,缺乏教学机智者容易“绕”进去,会与学生辨析“到底是谁的难关”这一看似辩证但与主题理解并无多大联系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在学生“绕”进去之后,梁老师首先承认难关是“汪”“李”两方共同面对的,接着,他引导学生思考,“是谁直接面对这一难关,”从而使学生明白汪大娘的难处在于“心理”,在于她难过“她自己的那道良心关”。正是这一引导引出了学生精彩的理解,赢得全场老师的热烈掌声。 以上说的是梁杰老师对“文”与“道”关系的把握,下面我来说一说梁杰老师对师生关系的把握。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按此逻辑,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就应该是语言学习的主体,自然,教师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一节课中,让我们眼睛一亮的是,梁杰老师直接采用了学生的预习问题,如曹瑶光等同学提出的,“汪大娘作为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目不识丁,却能赢得李家一家人和‘我’的尊敬,她身上究竟有怎样不俗的魅力,”王宇等同学提出的,“汪大娘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的风雨飘摇,她的个人特点(行事风格等)凝聚浓缩了怎样的社会特点,”等等。这些问题的引入,就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这一尊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可以想象,当学生看到老师在展示自己的问题时,他们的那种自豪,他们的那种兴奋。后来,我们在梁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他的《答新海中学高一(25)班同学问》,借助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学生当时提出的问题是很多的,梁老师对那些问题 26 进行了筛选。这就是引导,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学定教,据生定教,这些话我们在理论书籍中经常遇到,但在公开课中真正贯彻的并不多,梁老师应当是为数不多的贯彻者之一。而且这一方法并无多少高深莫测之处,看了就会用,就此而言,这又是一节真正的常态课。 语文教学自然要涉及阅读和写作,但是在教学中,一般老师都是“阅读自阅读,写作自写作”,两者了无关涉。但是在梁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渗透。 《汪大娘》这节课以写作方法的探讨作为整节课的架构,以“小人小事”的解读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借此进入汪大娘形象的解读和主旨的探讨。我和梁老师在一个办公室,知道学生预习案的内容。在预习案中,他向学生介绍了张中行先生的“选境说”――“ 我有时想,现实中的某些点,甚至某些段(也可以近于艺术的境。如果是这样,它就同样可以有大力,有大用。与造境相比,这类现实的境是“选境”。古人写历史,写笔记,我的体会,有的就有意无意地在传选境。我一直相信,选境有选境的独特的用途,它至少应该与丑恶的揭露相辅而行。就是基于这种想法,我选了见闻中的一部分,可以算作境或近于境的,当作话题,其他大量的我认为不值一提的就略去了。”由此,细心的学生可以悟出更多的内容,虽然他在课堂上未置一言。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也可以学会的。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些地方处理得也是不错的,如他对课内外关系的把握。在《汪大娘》授课快要结束时,他说:“张中行先生写作这篇文章时已是八十高龄了,以八十年的人生阅历写出的人生感悟文字显然不是我们包括我自己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就能读解透彻的,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些问题我们还没能讨论,希望我们能借助其他手段继续探讨下去。”于是他向学生公布了他的博客,这样就把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一手法尤其是教学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也可以学会的。在课堂上,我还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课堂快要结束前,有学生提出问题:“在‘文革’开始之前,张中行先生为什么没能去看望汪大娘,”这时,有学生回答说:“张中行在‘文革’前就已经受到冲击。”对此回答,梁老师在整修问题解答完毕之后特地对那位同学说:“你的那个回答需要得到历史资料的支撑,没有历史资料,那一理解只能算是一种猜测。”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这一科学精神以及这种实证思维都是我们当今社会特别需要的,而梁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导,这一意识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这可能是本节课的难学之处。 当然,本节课也不是毫无缺陷,比如,王栋生老师在评课中指出的“常理”内涵的探讨,等等,但这些,可能也要辩证看待,因为学生毕竟才高一,他们能否理解也是教者必须要考虑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本节课的后半部分都是采用学生的问题,稍显单调些,当然这可能也有些吹毛求疵了。 由梁杰执教《汪大娘》想到的 灌南县第四中学 左贞柏 2009年4月18、19日参加在我市新海高级中学举办的语文报“全国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听了初高中的八节课。梁杰老师执教的《汪大娘》,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现简要谈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27 一、问题,从学生中来,而能向深度开掘 1(学贵有疑,问是知之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2(“即便是在web时代,“主导—主体”的教学原则仍将成立,改变的不过是其具体表现方式而已” (《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P219) 本节课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展开,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地位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梁老师在批评当下的一些语文课堂,有这样的话:“人们甚至概括出了一句口号:精讲多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其实就是‘题海战术’的代名词。”(《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P198)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总在“工具”与“人文”的两个极端上跳跃。“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过度削弱,以及由此导致的教学深度不够尤其是教学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P218)值得思考。梁老师在课始引入周汝昌评语:“此堪压卷,其他即不复读,亦无不可矣”、“我最赏者汪大娘”等都看出“导”的一面。 3(诚如梁杰老师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好的导师和一段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过程,对培养创新的科技人才极为重要”。 (《叶圣陶“双主”教育思想发展概说》P219) 是的,通过问题,梁老师与学生一道探讨,共同建构,走向人性的真、善、美。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解决过渡句让学生概括四段中心事件过程中,这时,学生问汪大娘目不识丁,为什么会赢得了李家人和“我”的尊敬,梁教师没有让这个有价值的问题溜走,而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中的相应部分,然后,顺手提上一问“如果她在你家,你如何看待她的这个原则”,让学生充分领悟到汪大娘应该做的一定做好,不应做的一定不做的人性光辉。 二、对话,建立在师生对文本的深度研读之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这句话已经为我们熟知。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无法“对话”,究其原因,就在我们对文本研读不够,不深。教师首先深入文本,学生有进入文本的过程,然后教师再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贴近作者。这一切,都要在作者的“语言”上体会,唯有沉入词底,才能探寻到作者的思想。本节课教者抓住了汪大娘的“正直” 三、语文课,融入了教师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该干的事情一定干好,不该干的事情绝对不干”这是梁杰老师在解释“正直”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感受、感悟一定更为深刻。 这里要提的是,梁杰老师的另外一篇文章:《〈老王〉:一曲淳朴人性的颂歌》(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从其对文本的解读结合他的为人做事也可以看出,梁老师自身的真、善、美。 总之,这是一节平实而精彩的课。平实因为上出了语文的本色,表面上不花哨,但学生的语言、思维活动却非常积极与活跃;精彩因为课堂呈现的师生共研的生动场景。 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听《百合花开》有感 28 新海实验中学 万虹 听完朱则光老师执教的《百合花开》,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一个词——“语文味儿”。语文味儿的理论植根于实践的土壤当然可以生长出姿态、色彩各异的美丽花朵,但就这节课,我觉得可以作如下解读: 一、对文本个性化的感悟 语文味儿强调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感悟,这一点在《百合花开》这节课上体现得很充分。教师有了出自于性灵的个性化感悟,课堂便生动鲜活起来。 教者不仅仅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品味研读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譬如对百合善良、执著、向上的“本我”形象的感知,更把百合置身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高屋建瓴,悟出了百合这一人格化形象所浓缩的“东方式的审美智慧和情趣”以及凝聚着的“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 同样,教者紧扣言语教学这一语文课堂的立身之本,创设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悟散文美,譬如对“我要开花”一段的三个句子,从内容到修辞再到句子关系不断向文本索取,让学生演绎精彩。更为重要的是朱老师独辟蹊径地对教材的细腻言语作出自己的个性解读,如“搞清‘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容易吗” 的哲学思考,或如“嫉妒往往从身边开始、嫉妒往往从同类开始”的独立批判,再如“穷其一生能战胜别人,却战胜不了自己”的独到感悟„„上述源于教师内心的、出自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具有教师鲜明主体色彩的“我这一个” ,怎能不洞开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独立思想和熏陶学生的文化气质呢, 这样的教材处理,自然赋予了语文课最灵动的语文味儿。 二、教师课堂的生命状态——“贴”着学生教 朱老师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著文表明:“贴”着学生教一直是自己所追求的课堂生命状态。且盗用一下慕容世家的“以彼之道,还彼之身”,让我们回望几个镜头: ?百合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以情景相“贴”, 形成对比,制造情感张力。 ?按老师的描述读~——以美读相“贴”:使理解外化、转化为朗读。 ?你赞同这种“野心”吗,——从正面“贴”:含英咀华,深入玩味语言。 ?“默默”不好理解,你怎么看,——以品味相“贴”:使感受细化,促进与文本深度对话。 ?你对这种生活方式认同吗,——以思考相“贴”:使学生在两难中,进行灵魂的选择。 在教师的“俯”与“贴”中,学生便呈现出了“扬”与“张”,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教师开合自如,教得神采飞扬,学生思维有效,学得兴致盎然,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 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自由舒卷之地,这是最自然的语文味儿。 三、每个人都是一位朗读者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不仅仅是大声地念书,不仅仅只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更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这次名师讲堂可谓读书声琅琅,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朱老师执教《百合花开》,能把读贯穿始终,能创设情景使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达到人与文相融的美妙境界。 29 课堂伊始,朱老师凭借自己高超的朗诵艺术在深入研读文本 “垫高”自己的前提下,进行了配乐范读,这虽是一种最原始、最朴实的手段,但由于教者准确把握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做到音随意转,气随情动,以情激情,很快拨动了孩子的心灵琴弦。从这个意义上说,朱老师是位很称职的朗读者。 课中间,朱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我要开花”一段,感受它的气势,但意想不到的是朱老师并未戛然而止,而是接着挖掘课文,把百合花放置于杂草、蜂蝶的嘲笑、劝说之下,与学生一起感受百合的艰难处境,继续向情感更深处漫溯:分角色读、齐读、边读边悟、边悟边读,朱老师不着痕迹地设计了百合“乐观”、“坚定”、“自信乐观坚定执著”的朗读情景,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教师的推波助澜下,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那一次又一次饱含深情的诵读,是发自每位学生内心的最美的声音,它能使学生将百合顽强与坚守的品格内化到自己的血脉之中,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一意义上说,读懂了百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神圣的朗读者。 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全国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听后有感 连云港市宁海中学 任正霞 2009年4月18日,全国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安排在新海高级中学,我有幸拿到了这么珍贵的一张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早早地来到了会场。一是想来一睹来自全国各地名师们的风范;另一个原因则是有千载难逢的机会聆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先生的学术报告。作为一个农村最基层的中学教师来说,能够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活动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会场里真可谓座无虚席,这里凝聚着对语文教学的一种向往与追求,这里有语文学科的领军人物,有语文学科的先行者,但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的爱好者与探索者-----语文学科的后备力量。 上午八点半,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开幕仪式,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韩金山,语文报社副社长高海平等作了重要讲话。接下来就是北大教授曹文轩先生所作的学术报告------《阅读与朗读》,谈了他的一些语文教学观。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一、为什么要学习语文;二、阅读的意义;三、最重要的是读什么书;四、如何定义中小学生的阅读;五、什么是文脉;六、朗读的意义等。在场的每位教师无一不为之精彩的演讲所震撼,不时为他的博才多学和幽默风趣暴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阅读是一种最优雅的姿态。是啊,人类四肢是进化最完美的,人类在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尽情展示自己的时候,有什么能比俯首阅读时更优雅的姿态呢,可以这样说,听了他的讲座,我收获很大,对青少年的阅读与朗读有了全新的认识,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19日上午连续听了三节精彩的展示课,来自苏州的曾文彦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紫藤萝瀑布》。曾老师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授课,使学生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动化。加之曾老师美读、品读做得游刃有余,使同学们完全沉浸于那种超越生命长河的情绪中,把课堂气氛一阵阵推向高潮,这一点没有对文本的领悟如此之深刻是很难做到的。来自山东的名师朱则光则让我们领略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课题为《百合花》。他随和、亲切, 30 从一开始便设法通过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加之深情的配乐朗读,立刻让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第三堂课是我们连云港东港中学施钥老师上的一篇题为《奖》的课文,她自始至终都激情四射,课堂气氛非常之活跃,一个男生高高举起的手几乎从头至尾就没有放下,引来了在座老师的一阵阵笑声,从笑声背后我们也看到了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同学们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知识功底。下午我又听了一节来自北京的李卫东老师的《背影》,他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优美的写春图以及诗句,从而引出《春》的作者朱自清以及他的《背影》。我不知道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但我知道他是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样重要。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从容,他全然没有传统展示课的那份做作,甚至对教材的小节都不是那么熟悉,但对教材的把握,问题的处理仍是那么恰到好处。最后他还作了一首副标题为:读《背影》的小诗,随手拈来,足见其厚实的文学功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这几位老师都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合作,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采用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在授课中运用恰当的音乐来配乐朗读,使学生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加之运用渊博的文学知识驾驭课堂,这点使我钦佩不已。 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首先是都能倾情投入,激情满怀。从开头的导入,到课文的分析讲解,到教师的范读,再到情景的渲染,声情并茂,融情入景,润物无声。其实我们平常所倡导的教学情境,不单是指多媒体、故事、场景之类,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情景资源就是教师本身。试想,一位老师有着娓娓动听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入情入境的范读,恰倒好处的评析,潇洒适度的手势,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跋山涉水,身心俱融,物我两忘,这岂不是最好的场景,其次,教师都能善于在课堂上质疑问难,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与积极性。孔子曾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语文学习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读,二是思。这几堂课,教师都做到了兼而有之。 所不同的是,曾老师侧重于品味,品味课文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生哲理;而施老师、朱老师则侧重讲授、引导、点拨,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李老师的课堂亮点我认为则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讲堂变为学堂。我想,这更适合现代中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以及需要,更多的是个性化的思维与见解。 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会看得更远。非常感谢这几位名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展示课,给了我这次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机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积极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探讨中不断地走向完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语文呼唤诵读回归 ——谈听朱则光《百合花开》的体会 浦南中学 穆锦刚 我有幸听了山东济宁的朱则光老师执教的《百合花开》,感受颇深。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我们探求的话题。朱则光老师本色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把诵读运用的恰到好处。 朱光潜先生在《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一文中,回忆了他诵读古文后的感受:“头脑里甚 31 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词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许多课堂多了绚烂的图片,少了琅琅读书声;或者,读书只是一个外衣,取之而代的依然是教师喋喋不休的剖析,底下是学生的茫然的跟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温度”不高,或许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不能从中获得兴趣和美感吧。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朱则光老师这节课化质朴为神奇,以读引路,把读始终贯穿在整个过程。上课伊始,声情并茂的诵读文本,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索:你看到一株怎样的百合,用恰当的词语加以描述。学生在老师的诵读中,感知了文本,动情地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百合花形象:善良、执着、信念、奋斗。 紧接着,朱老师乘势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表现百合特点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语,想一想写出了百合的什么特点,读书的目的在于感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其实也就是思维的时间。学生在读中生成、质疑,感受百合的坚定信念。 课堂教学的一个完美细节在于对“我要开花”理解的突破。三读三悟,在读中生情,在悟中诵读,情感交融,让听者也深深的融入其间。学生不在单纯的读书,而是用情感与文本对话,入境入情,与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共振了。学生的读、悟获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妙语也因势利导,“嫉妒往往从身边开始”,“嫉妒往往从同类开始”不断把文本探究推向深处,激发了学生研读文本的兴趣。 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里简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的句子也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语文课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有所收获、启发,并能读出自己的见解。这篇文章的教学就不断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新体验,情感与作品的内涵融合。文中的几处语言描写被学生演绎的入情入理,精彩纷呈。朱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读、齐读,多角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出生活中的众生百态,从而体会出百合淡定、自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这节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曹文轩教授说,教育的一大败笔是审美目标的缺失。反观这节课,语文诵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优美情境之中,让不仅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更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百合花上,产生审美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 32 事物进行再创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也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起点 ——听名师大讲堂名师授课的几点感想 连云港市浦南中学 梁洪忠 听名师上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他们那亲切的教态,激情的语言,机智的教学手段,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舒服极了。他们所执教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而且也表演过若干次,煞是精彩。他们都能紧扣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展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给了我许多的启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精美的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以范读促情感体验 曾几何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师的范读,板书渐渐逝去,几乎销声匿迹 „„。可是,在听了朱震国、曾文彦、张悦等几位老师的语文课后,却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之中,使得文章在老师的朗读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那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散发出的迷人的魅力。我不禁感悟到: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读。 在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观念的指导下,老师们在课堂上不敢再范读课文了,怕影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怎么感悟的就怎么读。一时之间孩子们读书读得各种各样,也不敢随意批评,怕打消了孩子对朗读课文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教师的范读确实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唯美深情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朱震国的深情朗读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曾文彦的配乐朗诵就像是山间流淌的清泉,荡涤着人们心灵上的尘埃;张悦的诵读像树林里的百灵在歌唱,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可能没有他们的自身素质高,朗读起来可能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效果,但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放得开,敢于展示,应该饱含深情地投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让教师们的范读重新回归课堂吧~ 二、以精读促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朱则光教学《百合花开》时,抛出了三个问题:1、“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是不是幼稚,多余,2、这一句话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3、“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读的时候有气势,为什么,这几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这三个问题去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体会段落,体会蕴藏在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总结蕴含的哲理意义。学生说得很精彩,老师的总结也很精当很到位。在一次次交流中,将一个个静态的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变活了,并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这些语言有了立体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自然而然地丰富了学生的 33 语言库存。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朱老师课堂上的这一环节给我们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教学手段样本,值得我们借鉴。 三、以品读促领悟写作 施玥老师在教《奖》这节课时,把读这种教学手段运用到了极致,运用得非常成功,从老师的配乐范读,到学生泛读,到师生配合分角色读,重要的语段反复读,始终要求学生在读中感受父亲,领悟父爱。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父亲对我得奖的狂热,从哪里看出我得奖是为父亲,”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品味,从文章中探寻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阅读、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阅读课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照部分语句进行模仿,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也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施老师在学生感悟“女儿:‘爸爸,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这句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替父亲写一句话传递父亲的心声。学生写出了“乖,我所有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啊~”。这一句超越时空的对话,实在太精彩了。这个教学细节是这节课的亮点,这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明白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明白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施老师及时地总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双殷殷的目光,不都有这样一位狂热的追捧者吗,”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过程让学生深刻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也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能无愧于父母,怎样才能让父母以自己为骄傲。这样做,有效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真正实现了大语文观。 我以为这几位老师上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当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恕不能一一列举。 “语文报”名师大讲堂学习一得 连云港市宁海中学 江舜鸾 四月十八日、十九日两天,有幸在新海高中参加了语文报与市教研室联合举办的“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活动,聆听真正的大家做报告,感受货真价实的名师进课堂,真是如沐春风,将感受细细归纳起来,可算三点: 一、名家风采,令人高山仰止 首先聆听的是曹文轩教授的学术报告《我的语文教育观》,曹教授的报告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语音富有磁性,语调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有力,观点独特深入,显示了一位儒者渊博的知识面,开阔的眼界。曹教授的报告让我感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尤其在朗读这方面,自己都是一名疏于朗读的人,就更不必谈优质高效的引导学生朗读了。坐在会场,在这位智者面前,我深感汗颜,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如曹教授所言,做一名朗读者,同时引导自己的学生做一名热爱朗读的人,将朗读带入语文学习中去,让朗读触动我们内心,进入作品情境,捕捉感情,在朗读中感受韵味,进入美丽的文学世界。以敏于言为荣,将朗读视为一种高雅的行为,让朗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4 二、名师授课,令人如沐春风 几位授课的老师无一例外的都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令人叹为观止,教学风格大都朴实,充满智慧。并不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技术的新颖,而是注重点拨,既肯定学生的思考,也不回避教学生成中的矛盾,因势利导,举重若轻。于细节之中见功夫。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得虽是“琴”与“奏”的关系,这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也颇有启发:语文素养特别好的学生,无需引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的引领却是很重要的。这几节课,智慧闪光灵气播曳,教师的提问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发,学生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学生的结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老师巧建平台、步步追问、深度开掘学生思维,学生真实沉潜、相互激发、一点即通。 曾文彦老师执教的《紫藤萝瀑布》,以唯美的范读引领学生亲近课文,涵泳课文,老师先用花语导入,层层追问,激起每个学生一探究竟的好胜之心,几番起落之后,使得学生们达到深刻体悟后的宁静快乐,恰与课文中宗璞的圆融通达的生命感悟彼此呼应。这是非常美妙的课堂感。 施玥老师执教的《奖》,以五个小标题引领学生进入课文,而当学生把自己融入文字,和作者一起经历这些心理层次后,作者此时的心理感受便能在学生心里形成强烈的投射,最后师生合作朗读父女的深情对话,荡气回肠,令人唏嘘。 朱震国老师执教的《故乡》、尤立增老师执教的《胡同文化》、梁杰老师执教的《汪大娘》,教者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避开给文学作品贴政治标签,而从生命和写作手法等角度来进行解读,阐释得合情合理,自然圆通,传递给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方式。语文课是导向“语文的”。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在急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心理下常常会变成远离文本的人文课或别的什么课。而丢失那些本来属于语文的原汁原味的东西。 三、一点随想 教学需要设计。愈是复杂的工程愈发需要精心的设计与策划。对于构成学生学习生命历程的每一堂课,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反复研究。放弃周密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而去追求原始粗糙的学习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举动。自然,精心设计的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相应的更改,有时甚至还会由于原方案的不合实际而彻底放弃。但这些都不是反对设计的理由,更不能因此得出教学设计毫无必要的结论。具体到语文学科,由于学科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早已为人诟病,不知道“教什么”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一位外国教师说(如果学生“不乱”,要先有本事让他们“乱”起来,然后又有本事让他们“不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外说法虽异,道理却同:教学中的“不乱”,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而打破这种状态,就有赖于寻找矛盾并且利用矛盾。有的矛盾,在课堂上解决了,有的则留到了课下,还有的甚至“不可解决”。矛盾的发现、呈现与探索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最有意义的部分。 评李卫东老师的《背影》一课 连云港市海宏中学 汪凌宇 4月19日,我有幸听了李卫东老师所讲的《背影》一课。这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 35 篇经典散文,也是朱自清先生家喻户晓的名篇。众所周知,越是名篇就越难上出新意,因此课前我就对这次的课充满了期待。 李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很大气,一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般让人畅快淋漓,但其中又不乏细腻的感情挖掘,很有韵味,如同品茶。这节课的教学有如下特点: 一是教学风格淳朴,中心问题把握明确。这节课李老师其实就是围绕一个问题在展开“《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这就让学生很清楚的明确本文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但是“《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这是一个切入点较大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在一千五百多字的文章挖掘答案还是有难度的。那么本课的第二个特点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二是,教学环节紧凑有序,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在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后,李老师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文中几次提到背影,”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快速的找到答案。“文中四次写到背影,那么具体刻画的是哪次,”这一问题的引入很关键,因为后面的所有探讨都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当学生通过读课文、划动词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后,深深体会到父爱之情。那么关于父爱之情的文章有很多,为何这篇能成为经典,李老师接下来引导学生层层探讨,从当时家庭的背景、父亲的暗淡穿着、家庭的琐屑、父亲的来信„„正如他的板书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副惨淡的水墨画,让浓烈的父子之情融入到淡淡的哀愁之中。对于中学生,如果要彻底的理解文本还需要了解一些文章背景,李老师的教学第三个特点就是:不拘泥于文本教学,拓展相关知识背景。一般的教学习惯在文章开头介绍背景,而本文的背景介绍隐含于问题中,插入得恰如其分,与文章的讲解丝丝相扣。如当探讨朱自清和其父亲的关系时,李老师就用媒体让我们呈现了因家庭琐屑而导致父子二人关系不好的种种缘由。《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要进行反复诵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李老师的课,紧抓朗读,采用多种诵读方式,紧紧围绕“课程标准”。 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老师,这节课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如果真要吹毛求疵的话,我觉得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合作交流有所欠缺。也许李老师的课是围绕某一问题展开的,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这种课堂教学吧~ 把阳光留给学生 连云港市宁海中学 掌学芹 2009年4月18日清晨,连续两天的阴霾天气豁然放晴,新海高中彩带飘扬,肃然整洁,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语文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隆重举行了语文报名师大讲堂活动。 大会有幸邀请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教授给我们作《阅读与朗读——语文漫谈》的精彩的报告。曹教授一身文人气质,谈吐尽显大家风范,语言优美,思想精辟而独到,娓娓道来里,温文而雅中畅谈出对儿童文学的智慧。 首先,曹教授给我们阐述了好书的定义。他引用英国作家毛姆“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的名言强调了好书的重要性,他认为那些被时间的风雨腐蚀过也不能泯灭光亮的名家经典就是好书,那些充满美感有文脉的书就是好书,那些让你惊喜得想把好词好句好的景色描写抄写下来的书就是好书,那些用来打底子的大善大美大智慧的图画书就是好书。曹教授还以宫奇峻的《去年的树》和自己的《菊花娃娃》两个动人的故事,力荐 36 孩子们应该读那些有着高贵血统的有文脉的爷爷辈的书。 接下来,曹教授畅谈了中国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的缺失。曹教授发现建国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审美的教育,导致了如今的国民生活缺乏审美情调。他用生动的事例为大家印证了“知识就是力量,美也是有力量、有杀伤力的。”北欧那一道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三口之家幸福地提着小桶,爬上梯子在刷墙,他们要把房子刷成童话般的色彩。小朋友们突发奇想,挥动五彩的笔,要把最丑陋的脑袋打扮成世界上最美丽的脑袋等,一个个温馨的场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们无处不感觉美的力量,美的震慑,生活需要美,儿童文学需要美。 最后,曹教授也分析了中国儿童文学中情感教育纬度的缺失。 如今,那些一望无际、高高矮矮的书海汪洋里,现代图书泛滥成灾。我们更要为孩子们挑选好精神食粮,让孩子们从小就沐浴出美,发现美。正如曹教授最后总结的一句话:“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我们应该让每一轮太阳都照亮孩子美丽的童年。 突出主体 精设主问 培养能力 ——东港中学施玥《奖》教学回顾 东海县实验中学 苗一占 施玥老师执教的《奖》,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所作,文章围绕一个“奖”字描写父亲,行为几近可笑,但爱女之心跃然纸上。施玥老师能深刻把握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情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教学环节设计看,自然流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堂课的教学流程紧凑流畅,把握散文教学着眼点,以读促学,形式多样。教师先动情范读,引出作者,学生阅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再读文章概括,品读理解父亲,悟读理解女儿,语言运用,深化理解感悟。这样的教学流程重在学生的融入情境,有效体验,深入浅出,特别是最后一个语言运用环节上,学生能动情的表达,可以看出教学环节设计的实在,符合学生的心理,体现了本色课堂的理念。 从主问题的设计看,切入巧妙,体现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在学生进行有效初读的基础上,巧妙的提出了“找出文中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父亲对‘奖’的狂热的,”这一主问题,学生一下子找到了阅读的抓手,当学生找到文中父亲的语言描写时,教师还适时的引导品读个中的情感,分角色读出父亲、母亲对我的态度。在感受父亲狂热中,理解父爱,突显了文本的主旨。 从细节处理角度看,以情动人,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首先从老师的范读开始,老师在阅读中传达出文本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学生阅读时,老师不断的引导学生试读,点评校正,如“读出急切的心情”“读出酸溜溜的味道”来,学生在试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本传达的情感,同时也理解了这份情感。还有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试着不全父女俩的对话,当一个学生补出“乖,我对奖的狂热也都是为了你~”这样的句子时,老师也被打动了,接着抓住这句话反复的读,读出父女心灵的对话,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细节,点亮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施玥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精炼性进行点评,可以说是一点小遗憾,总之,这是一堂瑕不掩瑜的课堂。 37 让语文教学浪漫如诗 灿烂如花 ——2009全国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观摩感受 海州实验中学 董福燕 为期三天的全国中学语文大讲堂活动在连云港成功举办了,这次能在家门口聆听老教授的教诲;目睹名师的风采;听取专家的箴言,感受同行的热情和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惊诧90后的大胆和睿智„„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语文教学也可以浪漫如诗、灿烂如花啊~ 柯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栖居地。当我们听了名师的八节课后,那课堂上流淌的音符节奏优美,李卫东的《背影》是沉郁,像那幅灰色打底的《老照片》,在人的心底泛起了阵阵涟漪;朱则光的《百合花开》是智慧,教人用善良、执着、信念去挑战自我;那从心底真诚诵出的“爸爸,我所有的《奖》都是为您得的啊~”是施玥的心声„„当他们用心灵与文本对话、与学生交流时,灵动的课堂便处处都是诗情画意了。 在这些诗情画意之中,浙江的张悦老师执教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因为她那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流程、令人叹服的精妙点评、真挚感人的教学细节而成为我心目中教科书般的课堂经典了。 凡是在学问上有卓异成就的,人格上一定也有卓异之处,而人格的卓异之处往往是人格最根本的支撑点。首先让我感到的就是张老师人格的魅力,有好几处细节,比如一开始在简介茨威格后,她这样说:“老师先入为主,向同学们提一个请求,请允许我为大家朗诵一下这篇文章,好吗,”那份亲切、真诚与尊重怎能不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如一个学生因近视看不见屏幕时,她关心地询问合理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看是跟教学内容无关的语言,恰恰是她朴素、真性情的体现。整个一节课,我看到她都曲着身拿着话筒让学生回答——这一幕会让我终生难忘~我脑海中闪现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几个大字,当老师躬下身请学生回答时,我不知道还有怎样的学生能拒绝回答~就是这些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学生的关心丰富了课堂的人文内涵。 在休息的间隙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侧影:坐在专家席上的张悦手捧一本厚书在读,我不知她在读什么书,王尚文教授说她在短暂的飞行中也读,无论是一边的喧嚣还是遨游蓝天的舒畅都影响不了她对书籍的挚爱吧。在她的课堂《世间最美的坟墓》上有了马克思语、马克?吐温、歌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些旁征博引便不足为奇了。做一名精神的贵族,这不仅是托尔斯泰在朴素中追求的幸福,也许更是一位耕耘在语文教坛上年轻的灵魂无悔的选择吧~ 真正的教育其价值在于舒展学生的天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开掘他们的天赋,而非对人性的压抑、禁锢、束缚。它是灵魂的唤醒,精神的启蒙,心灵的转向,力量大赋予,人性的升华,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从全国中学语文大讲堂这些课堂语言中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一个教师多方面素养乃至人格魅力品性的凸现和作为教师所有一切内在外显的经典了。 在这个春天,真希望自己能和着语文的节律,聆听语文的呼吸,在与学生共同营造的对话场中,实现精神的成长。 诗意语文,其华灼灼。 38 39
本文档为【语文报杯中学语文名师大讲堂活动简报【精品-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18K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2-06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