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_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_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

举报
开通vip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_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 ——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 傅沂 刘汉民 吴丽锋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 内容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是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而 其在引入了路径依赖这一理论以后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但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 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路径依赖新经 济学分析框架是替代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最佳选择,它的建...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_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
路径依赖经济学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框架的演变研究∗ ——从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 傅沂 刘汉民 吴丽锋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 内容摘要:新制度经济学是 20 世纪西方经济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而 其在引入了路径依赖这一理论以后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但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 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 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本文通过论证认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路径依赖新经 济学分析框架是替代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最佳选择,它的建立对 于整个新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经济学分析范式从新 古典范式向演化范式的转变。 关键词:路径依赖 新制度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新经济分析框架 范式转换 新制度经济学经过科斯、诺思、阿尔钦、德姆塞茨等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现在已经 发展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虽然它的发展 时间并不是太长,但是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精髓思 想,而且还大量吸收自然科学中的前沿研究成果,大大拓宽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这其 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诺思为了分析制度的动态演化过程而引入的“路径依赖”的概念。事实 上,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宽泛的经济学分支,在共同的假设前提下1,它包括了产 权经济学、契约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经济学以及制度演化经济学等。同时,我们 也可以把新制度经济学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制度的静态—功能分析、绩效比较分析和动态 演化分析。这其中,产权经济学、契约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企业经济学都是属于制度 的静态—功能分析和绩效比较分析,而制度演化经济学则是属于制度的动态演化分析。制度 的静态—功能分析、绩效比较分析的代表人物是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他们主要关注产 权、企业、市场等制度现象,分析它们的性质、起源,各种特征和功能,较少考虑制度的动 态演化问题。而诺思则是制度的动态演化分析的代表人物,它在《制度创新与美国经济增长》、 《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这四本著作 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制度演化理论。在他的制度演化理论中,引入了“路径依赖”这一概 念,用来说明先前的制度选择制约着以后的制度选择的范围和制度演化的方向。诺思的理论 虽然大大拓展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但是由于它仍然沿用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 本原理,所以它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弊端,这突出表现在它对于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问题的解 释上。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制度环境既定的情况下的路径依赖问题,进而可以说明制度的渐 进改良性质的演化,但是它不能说明制度发生革命性变化时的路径依赖问题,它对于人类历 史上对制度演化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革命运动无法进行关注。因此,我们可以说,诺思的 制度演化理论是一个缺乏对革命关注的理论。 而与新制度经济学一起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学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的制 度变迁分析框架,从而有效分析了关于革命性的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这样它就对于 各个层面上的制度变迁问题有了更好的解释。本文正是致力于克服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 ∗ 本研究是教育部 2005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经济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研究》的阶 段性研究成果。 764 分析框架的弊端,在报酬递增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分析框 架,从而使得路径依赖理论对于经济变迁中的“惰性”问题有一个更加有效的解释。 一、路径依赖理论发展的述评 1975 年,美国经济史学家 Paul A. David 在他的著作《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 中首次将“路径依赖”概念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中 2。而 Thomas C.Schelling 在其 1978 年出版的著作《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讨论了“互动性行为”问题(interactive behavior)。 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 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 3。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David 和 W. Brian Arthur 将这一概念引 入到技术变迁的分析中,从而对路径依赖的内涵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由 Arthur 将其用来探讨报酬递增对于经济系统运转的影响,开创了路径依赖在经济学中应用 的先河。虽然路径依赖的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属于报酬递增经济学的范畴,但是它却与新增长 和新贸易理论所代表的报酬递增经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路径依赖理论所代表的报酬递增经 济学更加强调历史、偶然事件以及制度等因素的重要性,放弃了均衡分析的方法,而不像新 增长和新贸易理论那样仍然试图通过外部性的概念把报酬递增重新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贾根良,1998)。在阿瑟的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对于路径依赖的概念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 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以下,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路径依赖理论在国内外的研 究现状。 David(1985)以 QWERTY 键盘的历史发展为例,用三种机制解释了路径依赖这一现象。 这三种机制是技术的相关性、规模经济和投资的准不可逆性。通过这样的分析,David 证明 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技术的选择通常不是根据效率来进行的,因此报酬递增和偶然事件的 存在就会导致缺乏效率的技术的流行。Arthur(1989)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一种 技术的市场份额不是依赖偏好和技术的可能性,而是由于报酬递增导致“锁住”(Lock-in) 的历史小事件。他进一步指出,技术通常是通过两种机制显示报酬递增的:第一种就是所谓 的干中学。技术被采用的越多,使用它们获得的经验也就越多,它们就被改进的越多,从而 也就被采用的越多;第二种就是网络的外部性或者协调的外部性。技术的第一个使用者根据 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技术并把外部性强加于下一个使用者,而不是探索最终能给所有人带 来更高报酬的有前途的、但成本更高的技术。以上是西方学者对于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产 生原因的论述,但也有些学者对于技术变迁中路径依赖的存在性提出了异议。Leibowitz 和 Margolis(1990)就批评了 David 关于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观点。他指出: QWERTY 键盘 之所以能够存在下来,不过是打字机生产者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而不是 David 所说的路径 依赖。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指出:尽管一种技术从静态上看比另一种缺乏效率,但如果 两者的不足事前均不知,而且两者的转换成本太高,无法补救,那么它就不能够在任何意义上 被认定是无效的,因为它既不可能事先选择正确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也不可能现在就用更好的技术 替代它。我们认为,与David和 Arthur强调报酬递增作用的路径依赖的概念相比, Leibowitz 和 Margolis 的分析是一个进步,但他们却把路径依赖和效率问题分开了。 西方学者也对路径依赖的程度进行了探讨。Leibowitz 和 Margolis(1999)就对路径依赖 的程度进行了研究,区分了三种不同的路径依赖:一级路径依赖是指路径依赖仅是决策的持 久性或耐力的形成要素,与效率无关,不花费成本的人们不会离开最初选择的路径,这条路 径不一定是唯一最优的,但却是最优的;二级路径依赖是指人们在没有良好信息的情况下决 策,当初做出选择时,人们没有认识到所选路径的缺陷,最终会后悔这种选择,但是要改变 它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三级路径依赖是指有关无效选择的良好信息是具备的,但是由于没 有办法与别人协调集体选择更为有效的替代物,缺乏效率的技术仍然被采用。Mark.J.Roe (1995,1998)也把路径依赖按照强度分为三种:弱型路径依赖、半强型路径依赖和强型路径 765 依赖。弱型路径依赖对作为最终结果的制度形式作了解释,但只说明了相对效率,它不需要 对过程有太强的解释;半强型路径依赖引致了缺乏效率的路径,人们后悔这种结果,但不会 出钱改变它;强型路径依赖虽然也导致了缺乏效率的路径,也值得去花钱去改变,不过由于 公共选择和信息问题带来的行动的实际成本较高,人们无法重建,只能维持现状。而 David 则对于这样的分类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分类基本上都误解了路径依赖这一概念的实质。 Leibowitz 和 Margolis 的分类则使得这一概念的含义变得更加混乱,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 的需要来解释这一概念的。事实上,路径依赖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市场选择失败的问题,它 是一个“历史经济学”的范式。基于这样的考虑,David 给出了路径依赖的积极和消极的定 义。积极定义就是“路径依赖是一个随机动态过程,它是作为这一过程的自身的历史渐进分 布的结果。4”,而消极定义是“路径依赖的过程是一种非历态的过程,因此,不能动摇摆脱 他们的历史约束,进而导致了路径依赖的产出。5”因此,从 David 对于路径依赖澄清的角 度来说,路径依赖是一个随机动态的过程,这一随机动态过程严格地屈从于历史瞬间的偶然 事件的支配,这种支配的强弱并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没有分叉过程的占优的概率 分布所决定的,它特别遵从史实性。因而这一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路径等级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逐渐把路径依赖研究的重心由技术变迁转向了制度变迁。 North(1990)曾经指出:Arthur 提出的技术变迁的机制也同样适用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 主要是受四种形式的报酬递增制约:(1)制度重新建立时的建设成本;(2)与现存的制度框 架和网络外部性以及制度矩阵有关的学习效应;(3)通过合约与其它组织和政治团体在互补 活动中的协调效应;(4)以制度为基础增加的签约由于持久而减少了不确定性的适应性预期。 North 同时也指出,由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作用和文化遗产的影响,制度变迁可能比技术变 迁更为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North 着重于强调他与路径依赖技术观的差别,并发展了一 个日益原始的制度性路径依赖的概念。Stark(1992)也将路径依赖思想用于制度分析之中。 他主要是用路径依赖思想用于分析后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私有化战略。Stark 的分析还是 比较有见地的,但是他的分析实际上也是沿袭了技术的路径依赖的思路。David(1994)也 是较早开始这一研究的学者之一。虽然他注意到了技术和制度的不同,但他认为路径依赖的 三个成因对于双方是一样的。他的分析中对于制度的定义是比较混乱的,有着不同的解释, 而且他的分析中只包括了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很少涉及到激进式的制度变迁,这些都是值得 商榷的地方。Campell(1991,1996,1997)、Hausner(1995)、Federowicz(1997)、Vincensini (2001)等人对于制度性路径依赖的不同机制的解释也有贡献。与 North 的新制度主义的思路 不同,他们的理论都体现出了进化的色彩。国内也有学者指出了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制度 变迁的路径依赖之间的异同。秦海(2004)指出,关于路径依赖的讨论,无论从技术演化的 角度,还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其实质含义则是非常清楚的:对于技术变迁而言,它充分强 调需求、技术和制度之间的互动性。也就是说,一种技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选择会引导后来的技术选择。 而对于制度而言,如果说制度就是一种“标准”,它显然包含技术变迁过程的所有的路径依 赖特性。但是,制度变迁路径依赖过程有其特殊的含义:(1)制度的无效率是一个非历态的 过程,制度无效率是一个永恒的存在;(2)制度和组织是互动的,这一过程互动是广泛的社 会秩序化的过程,构成这一互动维度的不仅是包容正式规则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的个人、组织, 而且包括制度变迁的过程。初始性制度安排影响制度变迁过程,但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更会 严重影响制度的进一步选择和变迁;(3)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变迁过程都是一个适应性的学 习过程,这种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基于个人心智、历史和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 学习过程。而这一过程中,习俗或社会规范在制度变迁的速度和方向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着路径依赖理论的逐渐成熟,西方学者逐渐利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经济领域内的问题。 这其中最典型、最成熟的就是利用路径依赖理论来分析所有制和公司治理问题。Vincensini (2001)认为影响和决定制度性路径依赖和路径定型的三种机制(经济体制、认识能力和政治 766 因素)会对所有制结构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Bebchuk 和 Roe(1999)把路径依赖和公司治理 联系起来了,提出了公司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Schmidt 和 Spindler(2000) 在分析了 Bebchuk 和 Roe 的理论的基础上,也指出了他们理论的不足。Schmidt 和 Spindler 指出 Roe 所指的路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调整成本或者转换成本作用的路径依赖。除此之 外,还应该存在一种用进化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概念来命名的作为进化结果的路径依赖。这两 种概念对于公司治理快速趋同问题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还引进了互补的概念来说明互补性 是路径依赖形成的原因,指出由互补成分组成的体制的动态特性使得向最优公司治理体制的 快速趋同不可能发生。在此基础上,国内外的学者利用路径依赖理论这一有效的分析工具对 经济学领域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与主流经济学不同的结论。 通过对路径依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回顾,本研究可以初步总结出路径依赖发展的历史轨 迹(如图 1 所示)。由图 1可以看出,产生之初的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主题就是路径依赖的概 念和内涵。后来,在技术变迁领域内率先引入了这一理论,在此基础上又扩展到制度变迁领 域。当前,路径依赖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就是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演化 博弈理论,系统分析包括技术与制度综合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事实上,从学科发展 的渊源上来看,20 世纪 80-90 年代兴起的演化经济学最先关注的是技术变迁的过程,而较 早产生的新制度经济学则主要关注的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它们在复杂性科学快速发展的趋势 下已经表现出来一些合流的趋势。现在再加上有路径依赖理论将两门学科联系起来,因此可 以预测未来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但是,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 下发展起来的,它与演化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的前提假设,所以它们之间最终还是不 可能合流的。未来的结果将是演化经济学应用演化观和其根本方法论(批判实在论)来彻底 改造新制度经济学,还原制度学派本就应该具有的基本特质,从而实现经济学在演化范式基 础上的创造性综合。 虽然路径依赖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它的研究还存在一 些根本的缺陷有待于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路径依赖理论还无法构造出较 为通用的数理模型来,从而使得路径依赖理论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得出的结论无法得到实证的 检验,这使得路径依赖理论的解释力大大受到影响;第二,路径依赖理论还无法给我们提供 任何直接的政策描述;第三,路径依赖理论自身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刘元春 (1999)也指出路径依赖分析框架缺乏判断系统性质的理论标准,无法把握“正反馈机制” 和“收益递增机制”作用的范围与力度,从而往往片面夸大这些机制的作用,无法使“正反 馈机制”分析与“负反馈机制”分析、“收益递增”假设与“收益递减”假设有机地结合起 来。另外,由于不充分考虑技术范畴和制度范畴的差异,机械地引入路径依赖分析框架,从 而忽视了制度变迁中政治利益集团斗争对制度变迁路径和绩效影响的主导作用,并最终不能 提出较为完善的退出锁闭的理论方案。 767 图 1:路径依赖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示意图 资料来源:梅可玉,《复杂性哲学视野下的路径依赖思想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 2004 年,P4. 二、路径依赖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述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内外研究路径依赖的学者中,North 是研究制度变迁中的 路径依赖性质的典型代表,他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新制度经济学中,奠定了路径依赖的新制 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事实上,新制度经济学引入路径依赖理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正 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对路径依赖的需求,以及新进化论、自然科学中 的耗散论和非线性动态数学分析对路径依赖思想的供给,决定了新制度经济学成功地引入了 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刘元春,1999)。而笔者也以为路径依赖理论的引入对于新制度经济学 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对于现实经济问题更加具有解释力。具体来说, 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以下几方面的理论要点:(1)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一 样都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因此可以用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 赖现象。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North(1990)就指出:Arthur 提出的技术变迁的机制也 同样适用于制度变迁。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诺思已经日益重视制度的路径依赖观与技术的 路径依赖观的区别,发展一个日益原始的制度性路径依赖的概念。但是就其理论核心来说, 它与 Arthur 的制度路径依赖观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建立在收益递增机制基础上的;(2) 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理论核心是制度变迁的收益报酬递增机制。在前文中, 我们提到诺斯总结出制度变迁主要受到四种形式的报酬递增机制的制约,因而使得制度变迁 表现出来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质。当然,制度变迁的收益报酬递增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正反 馈的性质。但现有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还无法给出一个判断系统性质的科学标准,这就大大 什么是路径依赖? (20 世纪 80 年代提 出) 代表人物: Paul A. David W. Brian Arthur 技术变迁理论中 的路径依赖,代表 人物有: Paul A. David W. Brian Arthur Steven N.Durlauf John.Foster R.Nelson G.Dosi H.Peyton Young J.Stanley Mectalfe 制度变迁理论中的 路径依赖,代表人物 有: Douglas.North A.Grief G.Dosi H.Peyton Young 制度和技术 的协同变迁 制度和技术的共 同变迁中的路进 依赖,理论基础 是演化博弈论+ 复杂性科学,代 表人物有: W. Brian Arthur N.Durlauf R.Nelson G.Dosi H.Peyton Young Stuart Kauffman Peter A.Allen William A.Brock 768 制约了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实用性。因此,找到一个判断系统性质的科学标准就是路径依赖分 析框架的努力方向,当然这需要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相关的理论;(3)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现象的产生除了受到收益报酬递增机制的影响以外,还受到随机事件、转换成本、有限理性、 政治利益集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除了要分析制度变迁中的收益递增机制以外,还要 分析其它因素的作用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全面地认识路径依赖的产生,才能有针对 性地提出相应地破解途径;(4)该理论框架建立的目标是试图处理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和多重 均衡性、时间的不可逆性等一系列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正如我们在前文 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新古典经济学自身假设前提的缺陷,从而使得它的理论分析框架无法有 效分析真实世界的现实经济问题。这样就需要修改其核心假设命题(单一均衡、完全理性和 收益报酬递减等等),这样在新制度经济学面前就出现了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和多重均衡性、 时间的不可逆性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而路径依赖理论的引入就为新制度经济学解决以上理论 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工具。 以上,笔者只是论述了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主要理论要点,这只是它的 一些主要的线索,一些具体的内容还在进一步完善之中。但是,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指出的那 样,新制度经济学由于仍然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因此它无法完全抛弃新古典经济学 的一些核心假设,所以就决定了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 的问题,必然对于非线性、多重均衡性、时间不可逆性无法给出有效的解释。具体来说,路 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新制度经济学的一般 均衡假设与路径依赖理论所要解决的多重均衡问题的冲突。我们知道,由于新制度经济学仍 然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因而它是假设制度变迁是处于一般均衡状态的,这样它就等于 否认了制度变迁存在多重均衡性的可能。但路径依赖理论是以处理多重均衡问题为目的的, 这样把路径依赖理论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必然会造成二者之间的冲突。North虽然在其 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到了制度变迁的收益报酬递增的性质,但他并没有提到制度变迁的多重均 衡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的适用性;(2)新制度经济学根 本上处理的是一个线性的、静态的世界中的经济问题,这与路径依赖理论所要处理的非线性 的、动态的世界中的问题是根本上相冲突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中,由于它的前提假设 的苛刻性和不切实际性,造成了它的所有理论都只能处理线性的、静态世界中的经济问题。 但现实中的大多数经济问题都是非线性和动态世界中的问题,因此这就造成了处在新古典经 济学世界中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的局限性。但由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路径依赖理论 根本上存在着冲突,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即使引入路径依赖理论也无法处理非线性和动态世界 中的经济问题;(3)新制度经济学把路径依赖引入其理论分析框架根本上是忽略了技术变 迁与制度变迁的区别,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略了政治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North当初在引入路径依赖这一理论时,是将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同等看待的, 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虽然他后来指出了制度变迁可能比技术变迁更为复 杂,日益发展了一个更加原始的路径依赖的概念,但他并没有否认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事实上,一种社会制度之所以长期处于一个非绩效的锁定状态,除了制度变迁具有的收益递 增的性质这一原因以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各种政治利益集团在制度变迁中的相互谈判能力和 相互缔约能力具有的差异性,这样就使得强势的利益集团利用自身的支配资源的能力来维持 现有的绩效差但能保护本集团利益的制度。因此,我们在利用路径依赖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时, 必须要对于不同的分析对象来具体分析其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4)路径依赖的新制度经济 学分析框架缺乏对破解路径依赖的有效和充分解释。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指出的那样,路径依 赖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由于在假设前提和研究对象上的根本差异,所以二者的结合是不可能 对路径依赖的破解提出有效的方案的。同时它对于政治利益集团作用的忽视造成了其容易将 路径依赖的原因简单归结为收益递增机制的错误,这同样也使得这一分析框架无法提出有效 769 地破解路径依赖地解决方案。 虽然新制度经济学在路径依赖理论的推动下表现出来了一些新的气息,但是由于它根本 上还是处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因此它仍然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弊端,对此我们在前 文中已经一一进行了论述。事实上,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存在着潜伏的危机。它的苛刻和不切 实际的前提假设(既定的技术和制度约束、一般均衡结构、给定的偏好、完全理性和利润最 大化)使新古典经济学陷入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封闭系统思考而不能自拔,从而使得其无法进 行开放的系统思考,而这又恰恰是路径依赖理论的根本方法论和思维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 所,将新制度经济学和路径依赖理论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中在哲学方法论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路径依赖的经济学分析框架,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应该首 先在哲学方法论上要能够包容路径依赖的一切思维品质(动态的、非均衡的、非线性的以及 开放的)。同时,这一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无疑对于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助于经济学尽快建立演化的研究范式。它能够使得演化经济学摆脱那种只能够停留在理论 探索和哲学思辨的尴尬局面,使其能够成为一种真是世界经济学的代表。贾根良(2004)就 指出了演化经济学能够真正实现所有“异端经济学”的创造性的综合,其综合的基础就是批 判实在论的方法论。我们认为在实现这一创造性综合的过程中,路径依赖这一工具可以为所 有的“异端经济学”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它可以推动这一进程的快速展开。因此,我们可 以看出,未来我们要构建的一般性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必然是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 它应该可以为经济系统演化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提供一个非均衡的、动态的和开放系统思考的 分析视角,使得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经济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的成因、影响和破 解途径。 三、路径依赖新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方向 由于上文中论证了新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是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 简要回顾一下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同时,还需要回顾以往的学者对于新经济学分析框架 建立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指出了路径依赖新经济学分析框架未来的构建方向,从而为 日后真正建立起来这样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演化经济学真正发展起来就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因此,它必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它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也必将会影响到基于演化 经济学的新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因此,它也成为演化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 题。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外演化经济学家们都意识到了这一重要的问题,都在为解决这一问 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Dopfer 在 2001 年编辑了《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一书,在这本 书中,他收集了国际上一流的演化经济学家对于一些演化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的一系列经典的 论文。这些演化经济学家们主要围绕着演化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演化经济学研究纲领的 本体论、演化微观经济学和演化宏观经济学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探讨,就演化 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和研究范围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本论文集无疑对于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 的演化经济学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表明演化经济学对于“异端经济学”进行创造性 综合的时机已经成熟。对此,国内有学者对此持相同的观点。贾根良(2004)就指出,演化 经济学现在进行创造性综合的时机已经成熟,演化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应该在共同的哲学基础 -批判实在论的基础上,整合各个异端经济学,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演化经济学分析框 架。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特别注意不必教条地遵循批判实在论已有 的结论,而是应该在创造性的综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批判实在论;二是要特别注意非马克思 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综合,而这两部分的综合也是整个过程中最难的部 分。梁正(2003)指出,演化经济学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该范式不应该仅仅借鉴传 统生物学中的有关概念进行隐喻,而应该从广义进化论的角度吸收和整合复杂系统的自组织 770 理论散结构理论合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等一系列包含“广义进化”思想在内研究成果,同时要 对经济学说史上的带有“演化”思想的理论遗产进行全面的考查和适当地选择。在此基础上, 才能够建立一个以结构和能动主体为要素,以制度为纽带的新演化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 而 Arthur(1979)则最早区别了“复杂的新经济学”和“主流的旧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最主要的 20 种区别,具体见下表: 表 1:新旧经济学主要特征对照表 旧经济学 新经济学 1 报酬递减 报酬递增 2 基于边际分析和利润最大化 其它原理(惯例和秩序原理) 3 偏好是既定的,个体是自私的 偏好的组合形式是核心,个体并不一定是自私的 4 社会作为背景 制度是经济行为的前提,各种可能性素、秩序和结 构的决定因素 5 技术是给定的,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 技术起初是流动的,然后会形成某种集合,收敛 6 方法论是以 19 世纪的物理学为基础,强调均 衡、稳定性、决定论的动力学 以生物学为基础,强调结构、模式和自组织 7 完全不考虑时间因素,或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个 表面因素考虑在经济增长等理论中 时间因素成为论题的中心(在结构、模式、自组织、 生命循环中) 8 不考虑年龄老化问题 个体会老化 9 强调数量、价格、均衡 强调结构、模式和概念 10 分析的要素:数量和价格 分析的要素:模式和可能性,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社 会都存在相容的结构去实现某种功能 11 采用描述语言:19 世纪数学、对策论和不动点 拓朴学 采用的是定性描述语言;对策论的定性使用和其它 定性的数学方法 12 看不到代际差别 代际更替成为中心,不同的代际关系拥有各自的经 验知识,经济活动的成员和族群的年龄结构也在发 生着变化 13 在方法上过于依赖指数方法,经济活动的主体 具有同质性 强调个体,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异质性,采用不同 的指数组合方法作为一种大概的测度手段,把个体 的生命周期作为测度基准 14 假设并不存在外部性和经济活动主体具有同 等的能力作为充要条件,这样就可以抵达大同 世界 外部性和差异正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不存在 “人间天堂”,系统总是不断地扩展和变化,我们 永远也抵达不了“大同世界” 15 一切都处于均衡状态,在绳子上的球只是作循 环运动,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发生,某种意义上 不存在动力学过程 经济活动存在时间因素,它存在高速增长期,结构 会出现凝结、重组、衰亡和变革,由于存在外部性、 交易成本、报酬递增和结构性的排他性,都会导致 这些经济现象的出现 16 对大多数经济问题无法回答,统一的理论框架 存在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仍然不能对经济学问题作出完全回答,或很难回 答。但是,其假设能够得到清晰的阐释 17 认为经济学的假设是可以进行测试的,已经假 定了规律的存在 理论模型是根据数据材料量身定做的,每件“款式” 都有特定的对象,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规律总是 在变化的 771 18 把经济活动主体看成是结构简单的 把经济主体看成是具有内在复杂性的科学 19 把经济学看成是“软物理学” 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科学 20 交换和资源驱动经济 外部性、差异、秩序原理、可计算性、智慧、家庭、 可能的生命周期、报酬递增等因素推动制度、社会 和经济的发展 资料来源:Economics:old and new,from complexity vision and teaching of economics :Introduction,pp1-16.Edited by David Colander,2000,Edward Elgar,from a Nov.5 1979,Journal of W.B.Arthur,pp6-7.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Arthur 早在 1979 年就勾勒出了以复杂性为本质特征的新经济学框 架,但是它毕竟只是一个大致的思路,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路径依赖理论又是复杂性 科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路径依赖新经济学分析框架则有重 要意义,它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丰富新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以它为核心可以发 展出来一系列的复杂性经济理论,形成一系列交叉学科群 (例如:混沌经济学)。 综合以上演化经济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 Arthur 对于新经济学框架特征的总结,笔者认 为路径依赖的新经济学分析框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特点:(1)该分析框架应该以 动态的批判实在论为其哲学方法论基础。正如我们在前文中论述的那样,批判实在论为演化 经济学提供了共同的方法论,因此它也必定成为新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根本方法论。 但是,批判实在论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拘泥于其现有的相关结论,而是 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批判实在论,要不断的吸收其最新的成果,从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该 分析框架地方法论基础;(2)该分析框架对于所有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的成因都 能给出其有效的解释。我们在前文中提到了旧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是对于不同的经济变迁过 程都是同等看待的,因而它把所有的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简单归结于收益报酬递 增机制,而忽视了其它一些造成经济变迁中路径依赖现象的因素。而我们要建立的新路径依 赖经济学分析框架是以演化经济学为基础的,因此就会考虑到经济变迁中的有可能造成其路 径依赖后果的一切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相关因素,这样它就会对经济变迁中不同演化过程 中的路径依赖现象给出不同的产生原因(3)该分析框架对于破解路径依赖也能够给出有效 的途径。前文中,我们指出旧的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不能够提出有效的破解路径依赖的 途径,其根本问题在于它看待经济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产生原因的单一性,这样就使得它无法 针对不同性质的路径依赖给出不同的破解途径。而我们要建立的新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 则不一样,它是在充分分析了不同性质的路径依赖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 出了破解不同路径依赖现象的有效方法。(4)该分析框架必然会更多吸收自然科学中的一些 前沿性的分析框架。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本来就产生于自然科学之中,当然它的产生必然会吸 收一些自然科学中的相关理论。我们在前文中指出了旧的路径依赖分析框架吸收了进化论、 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等一系列自然科学中的经典理论。但是,随着路径依赖现象的不 断复杂化,现有的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无法全面地解释经济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这就需 要我们在构建新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时,吸收一些新的自然科学中的前沿理论,这些理 论应该都是适用于复杂性科学的,其典型代表有:广义进化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理论 以及随机过程理论。我们相信,新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只要很好地融入这些理论,它就 一定会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路径依赖现象。 以上,我们只是从四个方面给出了新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未来的构建方向,至于这 一框架的具体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四、总结与展望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 6,但其真正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内也 772 不过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究其原因,最更本的就是它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与经济学进行最佳 结合的“载体”。新制度经济学曾经为了自身的需要尝试做过这一“载体”,但是由于其自身 的根本缺陷无法承担起这一种重任。为此,许多经济学都努力寻找新的“载体”,但常常是 无功而返。直到演化经济学的慢慢成熟和不断受到重视,我们才认为最合适的“载体”已经 产生,对此我们在文章中也详细地论证过。应该说,演化经济学和路径依赖理论的结合既是 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复杂性科学发展的必然。它们的结合必然会使经济学的演化研 究范式真正经受到时间的考验,成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范式,这也是路径依赖新经济学分析 框架建立的最根本意义所在! 1新制度经济学所遵循的共同的假设前提主要有两条:一是强调资源配置的最优问题与既定经济社会主体的 激励结构是不能分离的,而激励结构是制度是由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决定的;二是强调经济主体是根据 自身利益来维持和改造制度的,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 2 很多学者都误认为 David 是在其 1985 年的经典文献《Clio and economics of QWERTY》中首次将路径依 赖纳入经济学的分析中的。但是事实上,早在 1969 年,他就在《Transport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Professor Fogel on and off the rails》一文中开始探讨技术选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而到了 1975 年, 他就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将路径依赖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学的分析中. 3 ]Thomas C.Schelling(1978):Micro Motives and Macro Behavior,New York:Norton. 4 Paul A.David(2000),“Path dependence ,its critics and quest for historical economics” All Souls Collge,Ox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First draft:November 1998,Second draft:June 1999,Final version:June 2000,P14,http://www-econ. Stanford.edu/faculty/workp/swp00011.pdf 5 Paul A.David(2000),“Path dependence ,its critics and quest for historical economics” All Souls Collge,Ox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First draft:November 1998,Second draft:June 1999,Final version:June 2000,P13,http://www-econ. Stanford.edu/faculty/workp/swp00011.pdf 6路径依赖现象最初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统一的认识,但对于究竟最早产生于 哪一个具体的学科这个问题,学术界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的。托尔思维克在《时滞命题:经济和社会系统 中的路径依赖》一文中指出时滞(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物理学家尤因在 1885 年的一篇关于电磁的 论文中提出来的。而刘元春(1999)则指出,路径依赖这一个概念最早是由生物学家纳入理论分析中。首 先是 Waddington 最先描述了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偶然性随机因素启动基因等级序列控制机制、从而使物种进 化产生各式各样的路径的一种现象。后来 Gould 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间断均衡和熊猫拇指进化问题时,进 一步提出了生物演进的机制以及路径可能非最优的性质,并明确了路径依赖的概念。对于这样一种争论, 我们认为这恰恰说明路径依赖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这一观点,至于它在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普遍存在这一 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讨论。 773 参考文献: David, Paul A., 1985,“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 (2): 332-337 Arthur,W.,B.,1989,“Competing Technologies,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The Economic Journal,99:116-131 Leibowitz, S., Margolis, S., 1990,“The Fable of the Keys”,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22(4):1-26 Bebchuk, L. and Roe, M.J. 1998, “A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oday: 575-599. The Sloan Project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t Columbia Law School. New York: Columbia Law School.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rk, D., 1992, “Path Dependence and Privatisation Strategies in East Central Europe”, East European Politics and Societies, 6 (1), Winter, 17-54. David,Paul A., 1994, “Why are Institutions the Carriers of History?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 Organisations and Institution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5 (2): 205-220. Campbell, J., Hollingsworth, J., Lindberg, L., eds., 1991, “Governanc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J.,Pedersen, O., eds., 1996, “Legacies of Change: Transformations of Post-Communist European Economies, Aldine de Gruyter, New York. Campbell,J.,1997, “ Mechanisms of Evolutionary Change in Economic Governance: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Bricolage”, in Magnusson, L., Ottoson, J., eds.,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Path Dependence”, Elgar, Aldershot. Hausner, J., Jessop, B., Nielsen, K., eds., 1995, “Strategic Choice and Path-Dependency in Post-Socialism”.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Elgar, Aldershot. Federowicz, M., 1997, “ Anticipated Institutions: the Power of Path Finding Expect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th Workshop of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Foundation Network,“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ntral and Eastern Societies”, CEU, 5-7 December, Budapest. Vincesini,C. 2001, “Is path dependence a useful concept to analyse the evolution of ownership structure in central Europe”,working paper. James Mahoney.2000,“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 29:507,548. Vincensini,C.,2001, “Is Path Dependence a Useful Concept to Analyse the Evolution of Ownership Structure in Central Europ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Discussion”,working paper. Bebchuk, L. and Roe, M.J. 1998, “A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oday: 575-599. The Sloan Project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t Columbia Law School. New York: Columbia Law School. Schmidt, R.H.and G.Spindler,2000, “Path Depende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lementarity”, working paper. 774 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1996 年第 2 期. 刘元春:《论路径依赖分析框架》,《教学与研究》,1999 年第 1 期. 刘汉民:《路径依赖理论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 年第 6 期. 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南开经济研究》,1998 年第 6 期. 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二)》,《南开经济研究》,1999 年第 1 期. 贾根良:《理解演化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 贾根良:《批判实在论:经济学方法论的新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 年第 2 期. 贾根良:《新政治经济学:范式的革命与异端的综合》,《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 梁正:《演化经济学范式的重新思考-来自现代生物学的隐喻》,《南开经济研究》,2003 年 第 5 期. 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8 年版.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7 版. 费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地理论基础》,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Dopfer:《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本文档为【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_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612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0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3-01-27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