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疟疾第五

疟疾第五

举报
开通vip

疟疾第五疟疾第五 《医学真传》疟 疟之不同于伤寒也:疟为轻,伤寒为重;疟在经络,伤寒在气化。气化者,随六气而化病,有阴阳之传变也。经络者,疟邪随经络而沉以内薄,由卫气应乃作也。应者,卫气外出,疟从之而发;卫气内入,疟从之而休也。(邪气在表(如太阳),恶寒,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因为邪气堵住毛孔,阳气不能到达体表;邪气入里(如阳明)则发热;邪气在半表半里(如少阳)为疟疾。同卫气有关,由于卫气运行的周期性,此病发作也有周期性。) 时行传染之疟,邪疟也,邪气相感,但在皮肤络脉间,即不服药,三日亦愈。其先寒后热,热时...

疟疾第五
疟疾第五 《医学真传》疟 疟之不同于伤寒也:疟为轻,伤寒为重;疟在经络,伤寒在气化。气化者,随六气而化病,有阴阳之传变也。经络者,疟邪随经络而沉以内薄,由卫气应乃作也。应者,卫气外出,疟从之而发;卫气内入,疟从之而休也。(邪气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如太阳),恶寒,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因为邪气堵住毛孔,阳气不能到达体表;邪气入里(如阳明)则发热;邪气在半表半里(如少阳)为疟疾。同卫气有关,由于卫气运行的周期性,此病发作也有周期性。) 时行传染之疟,邪疟也,邪气相感,但在皮肤络脉间,即不服药,三日亦愈。其先寒后热,热时烦渴,汗出即休,此三阳疟也,即不服药,六日亦愈。又日发而早,其疟将愈;日发而晏,其疟难已。(发病周期小于24小时,叫日发而早)晏者,卫气虚而循经不入也。 疟有阴阳轻重之不同,疟为阳,脾寒为阴;疟为轻,脾寒为重。时俗一概混称,医家一概混治,岂知疟与脾寒之不同哉!疟不死人,脾寒能死人。若脾寒病,而概以消散寒凉之药,昧昧以治,断未有不毙者也。 夫病之发也,寒少热多,六脉均平,能食,而神气如常者,疟也;寒多热少,六脉微虚,不能食而烦闷呕逆,神气消索者,脾寒也。 夏月皮毛开发,经络外溢,风暑之邪,易伤经络,故多疟病。伤络者,疟之轻者也;伤经者,疟之可轻可重者也。 治疟之方,当调其气血,和其荣卫,疏其络,通其经,察寒热之多少,辨脏腑之虚实,而施治之。欲调气血、和荣卫,如归、芍、红花、柴胡、桂枝可用也;疏通经络,如续断、木通、秦艽、银花(黄花入血,白花入气。鸡蛋也有类似作用)可用也。寒多者,姜、桂、曲、朴以温之;热多者,柴、芩、知、葛以清之;实者,橘、半、枳、朴;虚者,芪、术、甘、苓。此疟病通治之法也。 若干太阴脾脏,则为寒疟;寒疟,犹脾寒也。 少阴心脏,则为心疟;心疟,犹瘅疟也。 少阴肾脏,则为肾疟;肾疟,犹牝疟也。 厥阴肝脏,则为厥疟;厥疟,厥不知人也。 此数疟者,当用参、芪、术、姜、桂、附以治之,惟心疟属手少阴,不宜温热,当用参、苓、归、芍、枸杞、枣仁、远志、龙眼补心养血之法以治之。此五脏三阴疟,实可生而可死。凡此所以论疟病之重轻,及治疟之常法也。 而疟之方起、疟之变病、治之禁忌、药之流通,更当悉焉。 夏月天暑地炎,无寒风之外感,然而沐浴水寒。暮夜凉风,不能无也。人犯之者,不在皮肤,多伤经脉。人身卫气,夜入于阴,日出于阳,因卫气之出,而乍然寒热,即疟病也。 若昧昧以诊,见有寒热,不曰伤寒,即曰伤暑,不曰中暑,即曰内伤外感。夫其言如是,而所用之药,无非发散、消食,及乎寒凉而已。嗟嗟!如是之病,不遭如是之药,虽然成疟,七日可愈。今也发散虚其表,消食损其中,寒凉滞其经,而又绝其谷,必至疟不成疟,伤寒不成伤寒,汗虽出而身不凉,至日晡而热更甚。须知日晡热甚,原病疟也;汗出不凉,表里皆虚也。无力之家,不延医,不服药,进以糜粥,挨延时日而愈;有力之家,屡屡更医,察其根由,医必曰:虚之极矣。先以人参少许,探而试之,试之相宜,则重用之,然后进以糜粥,亦延挨时日而愈。如是之病,夏月颇多,明者视之,深为叹惜,而医与病家,总不知也。然延挨而愈者,什之八九,其告殂者,岂无一二?言念及此,宁不悲哉! 又有炎暑之时,其人卒然厥逆,色苍苍如死状,人必骇曰:此痧发也(痧是一种外感的偏温热的邪气,中这种邪气当然刮痧正好对症)。放痧出血,以救一时之困,数日之后,转而为疟。讵知厥逆若死,非痧也,乃邪盛于经,经脉一时不能交接,即疟之兆端始发也。徒刺其血,后必病疟,疟亦不轻,然此疟乃发于经脉之阳者。 更有一时暴厥,厥不知人,刺之无血,牙关紧急。医见之,不曰急痧,即曰中风入脏,刺指无血,则用锋针刺曲池、委中,以出其血,牙关不开,则以铜箸撬齿,灌矾水而探吐,时余始苏,精神委顿,六脉微虚,一日稍平,次日复厥,厥而无热,微微有汗。此疟从阴出,不得阳热之化,乃厥疟也。 余于夏日,曾治一二,其后亦愈。若既苏之后,投剂不宜,亦不能生。此疟之方起为然也。 若疟之变病,总由攻消太过,三焦内虚,或胀满,或浮肿,或泄泻,或咳嗽。病虽有变,更当温其中土,助其三焦;若胀满者消之,浮肿者散之,泄泻者通之,咳嗽者清之,一时暂松,不能全愈,耽延时日,断未有不毙者也。 治疟禁忌:一发散,二消食,三寒凉,前已言之矣。 至药之流通,今人治疟,不用常山,以常山为截疟药,截之早,其后必变臌胀。不观仲师治疟,每用蜀漆。蜀漆,常山苗也。苗不可得而用其根,亦何害焉?况常山乃从阴出阳之药,若三阴疟、脾寒病,不使从阴出阳,何能即愈?既愈矣,又何臌胀之有? 又疟病虚寒,久用参、术、姜、桂,总不能愈者;参、术、姜、桂之内,须加常山,更须加穿山甲,使经络疏通,疟邪外出,未有不愈者也。 又阳热之疟,鳖甲可以攻散;心、肾之热疟,菖蒲、黑豆可以交通;邪入郛郭,槟榔、草果可以泄之;邪入膀胱,车前、滑石可以利之。 若疟后发咳,乃初因疟病,地气不交于肺,今疟止病去,则地气上升,脾、肺始交,故咳。苟不助脾气之上升,而反用泄肺之药以下泄,其咳断不能除,转为疟怯,至五年而必死。 嗟嗟!医之为道,至精至微,粗工凶凶,方技自逞,收一时之小效,至后死而弗计,哀哉! 疟为病 属少阳 作,息则病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 《医学从众录》疟症 疟疾不离少阳。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居表里之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争则病作,息则痛止。止后其邪仍据于少阳之经。浅则一日一作,深则二日一作,更深则三日一作。虽有别经,总以少阳为主。故仲景以弦字该本症之脉, 寒与热 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日一发 亦无伤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三日作 势猖狂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留连难愈。 《医学从众录》疟疾脉象 疟脉自弦,浮弦表邪,沉弦里邪,洪弦属热,迟弦属寒,滑弦食积。久疟之脉,微细虚弱,渐缓则愈,弦紧则殆,土败双弦,代散莫救。 治之法 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 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治疟疾的药应该在发作前六小时吃效果最好) 《医学从众录》 盖于治法只一小柴胡汤(柴胡八两?张仲景时期称药用的“神农秤”,所谓“一两”约为2.28克。然而当时的柴胡比较好,没副作用,可以多用一些。现在的柴胡副作用大,柴胡不能用这么多了。《三字经》里柴胡用量为四钱十二克,用量较原方减半)。热多烦渴,加知母、花粉;寒多身疼,加干姜、桂枝。治之得法。一二服可愈。朱丹溪云: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正;有汗要无汗,补正为主,带散邪。大抵于小柴胡汤中无汗,麻黄可加二钱,即三解汤意也。有汗,桂枝、酒芍可各加二钱,即柴胡桂枝汤意也;如三五作不休,即于前方加常山三钱,一服即愈。 俗谓常山截疟,用之太早,则截住邪气而成他病。不知常山祛痰涌吐,从阴达阳之药,正所以鼓邪气外出,何截之有? 热偏盛 加清凉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寒偏重 加桂姜 加干姜、桂枝,甚者加附子、肉桂。 邪气盛 去参良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一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柴胡(四钱) 人参 黄芩 炙草 生姜(各一钱) 半夏(二钱) 大枣(二枚) 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再煎八分,温服,一日夜作三服。 【长沙方歌括】 歌曰 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此从内达外之方也。愚按原本列于太阳。以无论伤寒中风。至五六日之间经气一周。又当来复于太阳。往来寒热。为少阳之枢象。此能达太阳之气从枢以外出。非解少阳也。各家俱移入少阳篇。到底是后人识见浅处。 男元犀按:凡服治疟药,宜疟未至前三时服,或煎两服。一服于疟期五鼓时服,留一服于疟未至前二时服,最妙。凡治疟药,古法必露一宿,以疟为暑邪,暑气得露而消也。 又近医以初疟,忌用人参、白术、茯苓,此说本之嵩崖尊生。余虽不满,亦当从众。今即照嵩崖,去人参加青皮一钱五分。寒多加干姜、桂枝各二钱;热多加知母、花粉各二钱,或加黄连、石膏。本方去人参,加常山、草果、知母、槟榔、川贝母各二钱,名清中驱疟饮。大意以无痰不成疟,此方为治症之总方也,然亦多效。 常山入 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可用常山以截之。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大虚者 独参汤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又有久疟流连不愈,及三阴疟三日一作者,当分五脏之虚,而施温补。宜以景岳何人饮、休疟饮常服。疟作之期,或加少阳药一二味,及常山、穿山甲、附子、金银花之类,以通经络。或用人参一两、生姜一两,浓煎服之。此不截之截法也。家贫者,以冬白术一二两代之;血虚者,以当归一两代之。 疟虽有五脏之分,而久疟证治法,只以补脾为主。盖以土为万物之母,五脏六腑皆受荫焉。况疟为少阳之邪,戊己之土,久受甲木之克,扶弱抑强之法,权实操于医者,宜于六君子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诸方,加之意焉。 何人饮 何首乌(一两,不见铁或生用) 人参(二三钱或一两) 陈皮(一二钱,虚者不用) 煨生姜(二三钱) 水煎服。 休疟饮 何首乌(四钱或一两) 人参(二三钱) 白术(三钱炒)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阴阳水煎服。(开水凉水放在一起为阴阳水) 单寒牝 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加柴胡治之。 单热瘅 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白虎加桂枝汤 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此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桂枝(三两。)(桂枝引这些药入肺驱邪气)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歌曰 白虎原汤论已详。桂加三两另名方。无寒但热为温疟。骨节烦疼呕又妨。(白虎汤歌见长沙方歌括。) 王晋三云。内经论疟。以先热后寒邪藏于骨髓者。为温瘅二疟。仲景以但热不寒邪藏于心者。为温瘅二疟。内经所言。是邪之深者。仲景所言。是邪之浅者也。其殆补内经之未逮欤。治以白虎加桂枝汤。方义原在心营肺卫。白虎汤清营分热邪。加桂枝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邪之郁于表者。顷刻致和而疟已。至于内经温瘅疟。虽未有方。然同是少阴之伏邪。在手经者为实邪。在足经者为虚邪。实邪尚不发表而用清降。何况虚邪有不顾虑其亡阴者耶。临证之际。化而裁之。是所望于用之者矣。 劳役饥饱过度为劳疟,宜补中益气汤加柴胡主之; 受山岚瘴气为瘴疟,宜藿香正气散、平胃散加柴胡主之; 久疟心腹有块者,名疟母,以鳖甲饮主之。 只此数症,略宜分别,究亦不离少阳一经也。 若疟痢交作,只以小柴胡汤疏少阳之气,则陷者自举。加花粉三钱,滋阳明之液,则滞者自通。或即以此汤送香连丸一钱五分,挟虚者,以补中益气汤倍柴胡煎,送香连丸二钱。此薛立斋先生之心法也。 鳖甲饮 鳖甲(三钱,醋炙) 白术(炒) 黄芪 川芎 酒白芍 槟榔 草果(煨) 厚朴 陈皮 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片) 枣肉(三枚) 乌梅(一枚) 水煎服。 香橼雄黄散(《种福堂》) 陈香橼一个去顶皮。大者,每只加透明雄黄三钱,研细末,糁入香橼内。炭火中煅存性,再研极细末。每服七分,用软腐衣作六七包好,咽下,此日不可吃汤水,任其呕去顽痰。 斑蝥截疟丹(《种福堂》) 斑蝥 巴豆肉 朱砂(各一钱) 麝香(二分) 雄黄(一钱五分) 蟾酥(五分) 上用黑枣三枚,捣丸如绿豆大。贴眉心一周时,揭下投长流水中。 常山草果散(《种福堂》) 常山 草果 川乌 草乌 陈皮 甘草(各一钱,研末) 用绢袋盛贮,闻于鼻间,疟即止,不必煎服。 椒雄贴脐丸(《种福堂》) 胡椒 雄精 上二味等分研末,将饭研烂为丸,如桐子大,外以朱砂为衣。将一丸放在脐中,外以膏药贴上,疟即止。 术姜乌枣丸(《种福堂》) 白术(一斤) 生姜(一斤,捣出汁,拌白术渣,晒干) 上为细末,将黑枣一斤,煮烂,去皮核为丸。 桂麝椒雄膏(《种福堂》) 治虚寒疟,孕妇忌贴。 桂心(一分) 麝香(三厘) 雄黄(七厘) 川椒(七枚) 共研极细末,纳脐中,外以膏药贴之。 荸荠烧酒(《种福堂》) 治不论双单疟。 用大荸荠,将好烧酒自春浸至秋间。如疟至不贪饮食,食则胀满不下者,每日服荸荠两个,三日即愈 法外法 辨微茫 以上皆前医之成法。更法外有法,不可不辨而治之。 消阴翳 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此复论人身中之阴阳外内也。火热者。因火热而为病。夫火热伤气。此言病在气而不在经也。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者。此阴阳外内之相乘也。夫阳在外。阴往乘之。则恶寒。阴在内。阳往乘之。则发热也。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者。此阴阳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如阴气多而阳气少。则火热留于阴久。故其发日远。如阳气多而阴气少。则热随阳气而常盛于外。故其发日近。此阴阳胜复之作。盛衰之有节耳。夫疟者。感外淫之邪病也。此章论人身中之阴阳。外内相乘。与外因不相干涉。盖以证明上节之外内。乃外因之外。内因之内。与此章之不同也。故曰。疟亦同法。言病邪之疟。亦如阴阳胜复之相薄。阴乘阳而阳乘阴也。)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此言用寒热之不应者。更有治之法也。夫寒之而不寒者。真阴之不足也。热之而不热者。真阳之不足也。是以病不解而久用寒热。偏胜之病反生。故当求其属以衰之。属。类也。谓五脏同类之水火寒热也。取之阴取之阳者。谓当补其阴而补其阳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平治之法也。补阴以胜热。补阳以胜寒。乃反佐之道也。) (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夫粗工偏浅,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更起,热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热不除,欲攻则惧热不前,欲疗热则思寒寒又止,进退交战,危亟已臻,岂知脏腑之源,有寒热温凉之主哉。夫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心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也。) 太仆注 慎勿忘 王太仆(就是王冰)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又久疟不愈,必求之肾。如肾水不足,热多者以六味丸加味主之;肾火不足,寒多者以八味丸加味主之。 《高鼓峰医案》云:余治一人三阴疟不愈,令吞八味丸,服人参养荣汤,冬至日再加附子一钱,至半夜汗出而愈。(汗出者阳回之兆,亦邪解之征也。愈于冬至日者以阳生而阴退也。)
本文档为【疟疾第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3816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05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