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殷隽)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殷隽)

举报
开通vip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殷隽)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殷隽)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i殷隽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殷隽)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殷隽) 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i殷隽 漳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 词汇 英语3500词汇语境记忆pets3考试词汇二年级反义词和近义词初中词汇词汇大全考研英语二高频词汇表 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徽州;方言;民俗;语汇 中图分类号: H17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殷隽(1990年6月—),女,安徽黄山人,漳州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字学,方向为修辞学。 徽州自秦代黟、歙两县发展而来,徽州民俗是徽州地区人民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创造和形成,并世代沿袭的文化事物,是徽州人在语言、思想、行为上的集体习惯,从古至今不断传承并发生变异。作为徽州民众生活文化史的核心,徽州民俗有着丰富的活动形式和方言作品,比如歌谣等口头文学和婚丧、游艺、祭祀等民俗活动。徽州方言也称为徽语、徽州话,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完整的方言系统。这些民俗和方言,是徽州人民认识生活和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以鲜活的方式记录了徽州人在各时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意识,也由此形成了徽州独特的民俗文化系统。 总的来说,徽州方言流传地区集中在黄山市和婺源等地,人口较少,学者往往忽略,或者研究不够深入。立足徽州民俗活动探悉徽州方言特色,可以对徽州传统民俗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也有助于我们理性地看待一些民俗现象。通常人们只了解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并没有深入领会其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主要是研究那些徽州民俗中的方言语汇,从而深入挖掘徽州民俗文化特性。同时,通过研究方言民俗语汇有助于我们洞察沿袭至今的民俗文化,也有利于对一些特殊词汇开展“民俗词源”考察。通过方言词汇的搜集整理来调查研究徽州民俗是理解徽州文化独特性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很多民俗方言词汇通过口头传播,在现代传播媒介发达的今天,口头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方言民俗语汇流传、衔接、再生面临着巨大困难,因此很有必要对徽州 方言民俗语汇进行整理研究,这也是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的另一种途径。 一、徽州方言材料所反映的民俗特点 索绪尔曾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 ,1,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民俗作为地区生活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不同地区民众都有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同的习俗风尚和宗教信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在同一文化区域内,往往也会运用多种区域方言词汇来进行区分,从而凸显各地方言特色。尤其是在民俗文化发源地,通常对民俗之间细微差别更敏感,因此会特造词语详细区分。 如在徽州的婚嫁习俗中,古时候这一习俗仪式名称具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以婺源为例,婺源东北将女方家属考察拜访男方叫“踏家第”,西南乡则称“察人家”。虽然民俗文化现象在徽州民间生产生活中各具特色,但方言作为民俗文化活化石以浓缩的方式将徽州文化传统鲜活地表现了出来。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在不同程度上记录了徽州人民的生活习性、神话故事和民间信仰等,对于徽州民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一)徽州方言民俗语汇所反映的历史民俗遗迹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传统民俗逐渐消失,然而方言却实实在在地记录了这些民俗文化,成为研究已消失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线索,同时也能解释一些特别方言词汇。因此,这些方言民俗词汇比一些民俗事象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例如“抬头节”的习俗在各地流传程度不同。有关民俗在宣州早已遗失,但却保留在绩溪方言中。再如“端午节”,各地风俗不同。徽州人称为五月节,“绩溪人在大门插艾草、蒲 ,2,剑,洒雄黄酒驱邪,午餐必吃苋菜烧豆腐、腌大蒜、腌鸭蛋,晚上小孩玩草龙”。虽然各地习俗各有不同,但都寄托祝福祥瑞之意。 (二)徽州方言民俗词汇所反映的生活习惯 1.徽州方言词汇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习惯 徽州民俗中记录了大量徽州人民生活习惯,因此形成了大量徽州方言民俗词汇。古时徽州以母为大,娘亲舅大的传统在婚俗中传承至今。新娘出嫁前必须要舅母帮新娘梳头和“开面”(用细丝绳将额头汗毛绞去),意味着此段姻缘得到了舅父大人同意,这也是告别少女时代的标志。成亲次日,新郎必须请女方兄弟吃酒,也就是“请舅”。 同时,徽州尊卑观念也深入人心,体现在习俗和生活各方面,比如族仆在庆典等大型活动上不能穿马褂,女仆必须在最外层穿“比甲”,头饰只能佩戴“草花”;妾侍不能在头饰中 央戴“绿蝶珠花”。在宗族观念中,血统纯粹也是极为重要的,按族规,徽州人是绝不能抱养异性子的。女性在家族中的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一生只能进三次宗祠,即出生时、出嫁时和归天时。 2.徽州方言民俗语汇所反映的含蓄的谐音文化传统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长期处于较闭塞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民众行为规范遵守传统思想观念。人们对于生活习惯的表达较为含蓄,这体现在徽州各种民俗中,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是谐音文化,表现在徽州婚俗、年俗、宅俗、画俗、食俗、祭祀习俗等方面。 (1)徽州婚俗上的谐音传统 徽州婚俗尤其注重谐音文化,通常寄托了幸福美满等吉祥之意。古时,在婚前男方通常送给女方礼银,具体多少因人而异,然而尾数必须是八,表达了“若要发,不离八”的美好愿望。出嫁之时,嫁妆除了一些用品外,通常还要包括一对新棺,意味着“升官发财”。 (2)徽州年俗上的谐音传统 除夕之夜徽州人一般不吃桌上的鱼,寄托了“年年有鱼(余)”的愿望;若有碗筷等被不小心砸碎也是好兆头,意味着“碎(岁)碎(岁)平安”;为了追求家庭和睦,大年初一徽州人不做炒菜。 (3)徽州商俗中的谐音传统 徽商在明清时繁盛一时,作为徽商的发源地,徽州商俗中也有大量谐音现象。例如徽州店铺均为青瓦白墙,取“清清白白做生意”、“笔笔账目一清二白”之意;徽商足迹遍及全国,从事多种生意,但从不买卖茴香(回乡)。因为徽商常年在外,饱受思乡之苦,不愿触景伤情,最重要的是徽州人讲究叶落归根,“回乡”之美名是断不能卖的。 (4)徽州宅俗中的谐音传统 徽州经商观念深刻影响了徽州民居布局,“天井”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天井之意,是将屋顶雨水全部流入自家院中,意味着天降之财绝不外流。徽州住宅厅内花瓶与明镜是必备物品,取“平静”之意,希望家中平静祥和。 (三)徽州方言民俗词汇所反映的民间心理 徽州方言体现的徽州民间心理多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寄托了徽州人民美好的愿望。在徽州社会中,人们往往崇尚高雅文明,因此粗鲁、生硬、无礼的话语和行为常受到人们非议和禁止。 1.徽州方言民俗词汇所反映的禁忌语 禁忌语是一种民俗现象,“指的是大家一致认为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尤其在公共场合, ,3,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话,也就是应该禁止使用的语言。”禁忌语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深入生活方方面面,是徽文化的潜意识表现。 在外做客吃饭时,最好不要在吃时交谈甚多,且绝不能当着主人面吃锅巴,以免主人觉得自己所做饭菜不可口。夹菜要先夹自己身边的菜,不能从上到下乱翻菜,不能不顾别人的口味强行夹菜到别人碗里,吃饭完毕不能把筷子搁在碗上,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没有吃饱。安排座位也有很多讲究,若将父亲和儿子、女婿安排在一起就餐就是越辈,容易引发不吉之事。吃完饭扫地时绝不能将垃圾往角落扫,也不能将污垢集中堆置在客人面前。 在休宁和黟县,盖房上大梁时,大梁上贴四个大红斗方,上书“紫微高照”或“五星高照”四个大字,但“照”字底下只能写成三点,因为四点为“火”字,火祸对徽州木结构的房屋来说具有毁灭性,所以人们多忌讳。 凡是到歙县人家做客,最好不要携带中药前往,即使刚买过药也只能将药放在门口。客人不能在主人面前直言“药”字,而必须以“茶”字代替“药”字。在歙县人眼中,“药”是不吉之物,若直言“药”字则会让人误解为希望主人生病之意。 2.徽州方言民俗词汇所反映的灵物崇拜 徽州民俗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徽州人对语言的灵物崇拜。这种崇拜表现最明显的是“名”和“实”的关系。徽州人通常认为,“当人们把语言的‘名’完全等同于语言的‘实’时, ,,4作用于语言(包括语音)上的任何力量就完全等同于作用于实际事物上的力量”,两者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这种思想在徽州民间延续至今,体现了巫术的广泛影响力。徽州谐音和禁忌文化就是很明显的表现。 二、 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来源 (一)徽州方言中的古语词 方言是传承民俗的重要载体,现在所保存的方言民俗词汇中有很多词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古语的遗留。 徽州先民原为山越土族,虽然作为一个民族,在隋唐以后不再被正史记载,但对于徽州方言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古语在徽州方言中占有一定比例,至今仍通用。许慎就曾经说过“丹阳有黟县,盖当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例如在黟县方言中,并不存在“洗脸”一说,而是惯用“洗面”,这符合《说文解字》的词义解释。在《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就有“有复言长安君为质,老夫必唾其面”的语句。这说明在古代广泛使用的是“面”字,“脸”字是近代才开始使用。黟县人至今仍保留“面”的用法。黟县话用“撩” 来表示“惹、挑逗”,“畀”表示“给予”,“爬痒”表示“瘙痒、抓痒”的用法在古代也颇为盛行,黄庭坚之诗“诗句唾成珠,笑嘲惬爬痒”即为明证。在屯溪话中也有许多古语,比如将“砚台”说成“墨瓦”,将“压岁钱”说成“百岁儿”等。 徽州地处皖南偏僻山区,四面被黄山、江滩、浙岭、鄣山所包围,丘陵地形阻碍徽州各地内部交流,交通不便更促使徽州形成诸多封闭的居住空间,因此古徽州方言在很大程度上较少受其他方言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方言体系。但这种封闭体系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徽州方言的发展,从而使徽语保留了较多古语词。同时,徽州宗族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也促使了徽州方言的定型,徽州宗法制和聚族而居的特性,保证了徽州民俗和方言得以代代传承。 (二)长期移民对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影响 《方言与中国文化》解释了移民对文化和方言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文化从相互隔离进入渗透和交融状态,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的迁徙,亦即移民。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推动文化向前发展。所以移民史在文化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口的迁徙,在促使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文化发生 ,5,很大的变化。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是从移民开始的。” 徽州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第一次是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宋朝靖康之乱后,共有约九十个外族大户迁居至此,并繁衍至今。作为徽州方言原始语言,徽州土著语在每次移民潮后都会被外来宗族语言所影响,并在长期生活中融合。由此可见,徽州方言的演变主要源于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战争加速徽州土著人与外来宗族融合,引起徽州土著语变异,形成七种次方言区并定型,然而这种格局的弊端在于这些次方言几乎无法通用。 (三)自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与创造 作为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文化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目的,语言也随之发展,既保存实用的语言成分,又不断创造新词语来区分各种细微事物。这些立足于文化环境自行设计与创造的词汇大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因此,极具徽文化代表性的词语用法值得归纳研究。 徽州方言民俗语汇最突出的是特色是构词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后缀、词嵌和重叠。 例如名词后缀“相”:邋遢相、好吃相、痴相、促掐相等。形容词后缀最明显的是叠音后缀,如圆辘辘、白丝丝、痴呆呆、硬梆梆、密扎扎等。 形容词词嵌主要有四种形式,“X头X脑”(贼头贼脑)、“X里XY”(花里花色)、“X不XY”(猛不嘿嘿)和“X都X死”(痴都痴死)。 重叠主要是名词重叠(上上头、荠荠菜)、形容词重叠(标标致致、金金黄)、动词重叠(压压扁、扫扫地)。 (四)多种来源词 1.源于生活环境语词 如“茴香”:明清时期徽州多为外出经商者,“茴香”即为“回乡”,带有贬义,特指无法完成学徒任务,自行回家之人。类似词语还有省油灯、三寸金莲等。 2.源自古代话本和戏曲 如“多嘴婆”,指常散播谣言、胡搅蛮缠、搬弄是非之人。 “起身”,指妇女改嫁。 “着衣裳”,指穿衣裳。 源自民间传说 3. 如“塌皮秀才”,指穷困潦倒的文化人。 “吃讲茶”,指两人消除矛盾和好如初。 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徽州文化发达,为方言语汇的丰富带来了机遇。 三、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徽州方言民俗语汇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大体而言,主要表现在方言民俗词语的消失和增加。究其原因,不仅在源于徽州方言自身体系特色,更主要在于徽文化对方言民俗语汇的影响。 (一)旧方言民俗词汇的消融 时代发展促使很多传统民俗渐渐消亡,方言民俗语汇也因此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旧方言民俗词语正逐渐从徽州人生活中消失。如古徽州习俗“摸秋”:古时在中秋之夜,任何人都可以在这夜到别人庄稼地里采摘瓜果苞芦之类,但只限一种,且不能多,意为占卜运气。新婚之家,则每取南瓜、冬瓜,取得子之兆。如今徽州经济迅速发展,山地面积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都相应减少,摸秋这一风俗也逐渐退出徽州历史舞台,“摸秋”这个方言民俗词语也在消失。相似的方言民俗词汇还有很多,比如鬼点灯。解放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徽州各区县及江西浙江的众多善男信女,都会赶来呈坎镇灵山村,观看“灵山庙会”的“鬼点灯”。每逢夜晚,总会看见丝丝亮光,若隐若现,当地民众一直以为是鬼神作怪,因此每年都举行拜祭仪式,祈求平安。解放后,政府开展调查,证实是灵山地下富含磷矿物的缘故,一举攻破谣言。“鬼点灯”一词也因此逐渐消失。 (二)新方言民俗词汇的产生 人们的生活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徽州民俗和社会观念也随之渐变,方言民俗词汇也因此增加了许多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新词。例如:古徽州称呼妻子为“堂家”,如今的徽州人又增加了“女人”、“家里”、“老婆”等很多称呼。现在这四个词已成为徽州方言的日常基础词汇,在徽州人生活中普遍使用。类似的还有保姆(古称为奶母)、厨师(伙头)、瘸子(跳脚)、盐(海沙)等。 徽州方言民俗词汇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反映,具有区域性、俚俗性、趋吉性等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徽州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宽容和吸收精神。徽州方言民俗词汇体系具有自我完善的优势,不断淘汰冗杂,更新新词,具有强烈的实用特性。 四、结语 以往的研究常以“文化决定论”或者“语言决定论”为导向,分别研究文化或语言。虽然语言自身体系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对文化与语言内部深层联系却未形成定论。从方言角度探究方言民俗语汇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本文简要梳理了徽州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关系,对于一些徽州方言民俗词汇也做了必要解释,力求能进一步探讨徽州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微妙联系,也为保护和传承徽州文化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3 . [2]朱宁秀.《绩溪方言民俗词》[J].黄山学院学报.2008. 10(1) [3]滕永青.《浅谈汉语禁忌语》[J].安徽文学.2008.9 [4]王苹.《谐音禁忌的文化心理透视》[J].修辞学习. 2006.3 [5]游汝杰 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2) 附录:本文调查研究的徽州方言民俗词汇节选 一、徽州婚俗方言词语 送担 开脸(拉面) 回门 下定书 批书匣 四色礼 发达人 争发 踏家第(察人家) 请期 搬行嫁 传轿 拜茶 接代 请舅 双回门 二、徽州丧葬习俗方言词语 下床 倒头饭 照路灯 退位 盖面彩 子孙丁 暖衣 千斤布 灵头 去煞 回龙 回煞 引路幡 引魂幡 亡人亭 呼龙旗 三、徽州时节生产习俗方言词语 上九 保熟节(庆熟节) 天中 龙抬头 老虎餜 往生钱 烧包裹 安苗节 长命缕 靖阳节 摸秋 送灶 开秧门 祭门神 牛福会 接财神 鬼点灯 车会 四、徽州饮食习俗方言词语 八碗八 吃新食 石头餜 苞芦松 秤管糖 冻米糖 伏岭玫瑰酥 蝴蝶面 枕头粽 火豆腐 绿豆兜 腊八粥 顶市酥 一品锅 毛豆腐 青精饭(乌饭) 纱面 深渡包袱 甜酒酿 五城茶干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Huizhou dialect words of folklore YIN Jun Chinese Department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Huizhou folkloric phenomena are the native cultural pattern of human society and Huizhou dialec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pread of folk culture. Yet folk phenomenon do not synchronize with dialect. Some folk phenomenon has disappeared, but folk dialects still exist. These dialect words are the new point of studying the folk 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dialects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folk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reflects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folk culture. It is important to inherit the culture of Huizhou. And based on folk culture and Huizhou dialect vocabular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cabulary of Huizhou dialect and folk custom in Huizhou folk custom phenomena, and looking for the real vocabulary is a good choice. inter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Huizhou dialect Key word: Huizhou;dialect;folklore;words
本文档为【论徽州方言民俗语汇的特点、来源及发展趋势 (殷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7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