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举报
开通vip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教育 1.资本的含义: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资 2.关于资本的理论 古典资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观):首先,资本是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紧密相连的,马克思理论中的商品主要是指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呗贴上价格标签的产品;第二,尽管商品或价值可能是资本的最终结果,但是资本却不仅仅涉及到商品或价值过程;第三,这些过程的结果使资本增加了价值,也就是产生了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第四,资本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概念,资本的产生离不开社会活动的过程;第五,资本家或者生产商通过商品生产、交换和资本积累的循环,从商品...

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教育 1.资本的含义: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资源投资 2.关于资本的理论 古典资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观):首先,资本是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紧密相连的,马克思理论中的商品主要是指在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呗贴上价格标签的产品;第二,尽管商品或价值可能是资本的最终结果,但是资本却不仅仅涉及到商品或价值过程;第三,这些过程的结果使资本增加了价值,也就是产生了剩余价值或者利润;第四,资本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概念,资本的产生离不开社会活动的过程;第五,资本家或者生产商通过商品生产、交换和资本积累的循环,从商品的流通中获得资本。 新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它体现于人身上的“非物质资本”,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都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认为资本可以存在于个体劳动者中。当代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来源于约翰逊、舒尔茨和贝克尔的著作。约翰逊认为劳动者已经变成了资本家,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可以要求资本家付给他们超过劳动力交换价值的报酬。舒尔茨在其1960年的在职演说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的观点,形成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贝克尔等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人力资本是嵌入到劳动者本省的追加价值。人力资本通常通过教育、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和经验来进行可操作化和衡量。 文化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另一套特别的理论解释是文化资本理论。布尔迪厄(Bourdieu)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符号和意义系统。他认为,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了统治阶级文化特征的再生产。对布尔迪厄而言,被一些人视为人力资本的教育或者是任何训练,都可以被另一些人视为文化资本。 第一部分:文化资本 一、定义: 关于文化资本的定义,有一定代表意义和影响力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1.价值说 Barrett.R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与组织的公共智力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价值、利益和行为)相关联,文化资本价值有助于员工、消费者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布迪厄把文化资本定义为“一种标志行动者的社会身份的,被视为正统的文化趣味、消费方式、文化能力和教育资历等的价值形式。”陈赞晓认为,“文化资本是文化因素资本化,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价值。”咐寺纳指出,“文化资本指那些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 2.资源说 国内学者姚俭建认为,“文化资本是以人的能力、行为方式、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与生活方式等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文化产品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索罗斯比指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这种积累紧接着可能会引起物品和服务的不断活动。与此同时,形成了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商品。”哔者金湘郁认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作为人类劳动成果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是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在内的文化资源的总和。” 3.要素说 要素说的代表科斯坦萨和戴利认为,“文化资本是人力资本中的组成要素之一。” 4.能力说 基于能力的定义虽然表达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侧重于身体化和制度化形态。古德纳指出,“文化资本是一种资本形式,是以文化上可接受的方式执行任务的能力。”贝克尔和福尔克同样认为,“文化资本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能力。”泽亘哈夫特指出,“文化资本表示为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国内学者毕淑芝等同样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举止风度以及对成功的把握能力等”。 5.差异说 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是有差异的,比尔·马丁和伊凡·塞冷伊认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知识可能同时拥有两个不同 1 的方面:一个方面可以被描述为人力资本,另一个方面则被描述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指的是稀缺的和经济上的有用技能的拥有,而文化资本则是行使象征性把握,生产理论知识,并因而参与到批判对话的文化中。” 6.整合说 整合说侧重于忽略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区别,强调它们的共性。Robbins就指出,“从个人主义的形式来看,即使与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二者也是非常接近的。”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因素对于如何有效地转化劳动、资本、自然这些物质资源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有重要的影响,称之为文化资本。”布迪厄则认为,“文化资本以三种形式存在:(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态(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教育文凭,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此外,Howkins则认为“创意资本就是文化资本。” 综上所述,不同的关于文化资本的定义有简有繁,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文化资本某一方面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1)文化资本是一种文化资源,它主要体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形态中的客观化形态。(2)文化资本是一种文化能力,即是说,它强调的是文化资本的精神层面。它主要体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形态中的身体化形态。(3)文化资本体现为一种文化价值,即是说,文化资本是以财富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4)文化资本是人力的资本的组成要素之一。(5)文化资本是有别于人力资本的一种资本形式,即是说,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截然不同,具有显著差异性。(6)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关系密切,二者构成一个整体。它整合了人力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内涵。 二、关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1、概念溯源: 文化资本的概念最早是在研究过程中作为一种理论假设而出现的。这一假设试图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解释出身于不同社会阶级的孩子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差别,也就是说,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级团体的孩子在学术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特殊利益是如何与阶级和阶级团体之间的资本的分布状况相对应的。经济学家尽管明确提出了教育投资与经济投资(及其变化)的收益率之间的关系问题,但他们在计算学术投资的产出时,往往只考虑金钱方面的投资与收益或者那些可以直接换成金钱的东西。而就整个知识界而言,各种有关人类资本的定义尽管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内涵,但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超越经济注意的范畴。它们尤其忽略了一点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学术性收益,取决于家庭先期投资的文化资本这一前提,而且,教育资格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也取决于社会资本,而后者是继承得来的,又可以用来支持人们获得这类收益。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简单的说这一概念的是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进行扩展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布迪厄指出,资本是一种积累的劳动,它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并且需要以具体化及身体化的方式进行积累。与此同时,资本也是一种以同一或扩大的方式获取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即一种进行自身再生产的能力。不过.和经济学家通常只认可单一形式的资本即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不同,布迪厄认为,资本并非仅限于经济资本,若要全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的结构与功能就必须引进资本的一切形式。为此,他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大形态。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它在日常生活中和金钱及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具有相同的功能。布迪厄在其著名论文<资本的形式>当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 2、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 虽然文化资本概念并非布迪厄首创,但是,无疑正是布迪厄才将这个概念带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对布迪厄而言,文化资本是作为经济资本的对立面而被提出来的,它以三种形式存在:具体化的形态、客观化的形态和制度化的形态。 (1) 具体的形式,即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 这种具体的资本是转换成个人有机组成的外来财富,是转换成个人习性的外来财富。和金钱、产权以及贵族头衔不一样的事,它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进行当下的传承。因此,对于那些经济和政治资本的拥有者来说,如何使用和剥削文化资本就成了一个特殊的问题——不管这些经济和政治资本的拥有者是个人业者还是雇佣别的具有特殊文化能力的人的企业。按照布迪厄的解释.这一类型的文化资本是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当中,成就阶级壁垒的砖石,最难以被打破的就是这一种类的资本。因为,经济与文化资本的联系是通过对获得资本所需的时间进行中和而建立起来的。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的差别,首先隐含在年龄的差别中,也就是说,隐含在传承和积累的过程所开始的年龄当 中(以及对生物时间的充分运用,用最多的自由时间获得最多的文化资本);其次,文化资本的差别隐含在能力的差别之中,因为获取资本需要一个延长的过程。而能力就是这一延长过程所需要的特别的文化上的要求。这也正如中国古俗语所言“三代培养一个贵族”。 (2)客观的形式,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如图片、图书、词典、工具机械等)存在,这些产品是理论的实现或客体化,也可以是某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 在客观化形式中文化资本会表现出一些特征,只有把这些特征放在与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的关系中,才能定义这些特征。在物质和信息总被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例如文学、绘画、纪念碑、器械等,在其物质性方面是可以传承的。但,传承的仅仅是合法的所有权,并非建构这一特殊表现的前提条件。或者说。传承了物品,但未传承物品的“符号”。在这一点上,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与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一样,服从了同一个传承规则,但毕竟,还能够传承下“实物”下来。或许,在阶级壁垒的建造中,它份属“泥沙”,相对客观化的“砖石”,力量较小。文化资本是作为竞争中的一种武器或某种利害关系而受到关注并被用来投资的,而这些竞争在文化产品场域(艺术场域、科学场域等)和社会阶级场域中一直持续不断。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处在竞争中行为者正是通过他们所拥有的客观化的资本以及具体化的资本的多少,来表达他们的力量大小、收获利益大小的。 (3)体制的形式,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如我们在教育资质当中观察到的那样),之所以要区别对待,是因为这种形式使得文化资本披上了一层完全原始性的财富面纱。 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可以采取学术资格这一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文化资本从以下事实中所获得的特征。这一事实就是:具体化了的文化资本具有了与资本的承担者相同的生物局限。这或许算得上是“体制降低交易成本”这一命题的扩展性阐述,在这里被扩展的是交易的双方。同样,这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在阶级壁垒中充当的应该是“框架”的角色。任何一个行为者都能占有体制上认可的文化资本。正是学术资格的存在,使得资格拥有者之间的比较甚至相互替代成为可能。甚至,通过保证特定的学术资本的金钱价值,学术资格能够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制建设定一定的转换率。最终,把经济资本转换成文化资本的策略使得正规学校教育膨胀和资格暴增。并且使得文化资本更灵敏的受到不同资本类型提供的利益空间的结构性变化的影响。 3、文化资本的再生产理论 行动者具体是如何继承和获得以上这三种文化资本的?代与代之间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活动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得以实现的呢? 文化资本的积累通常是以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文化再生产”是一个体现代际文化资本传递方式的概念。“再生产”着重强调资本积累过程中“反复生产与复制”的特征。换言之,文化资本的积累并非通过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生产,而主要以传承的方式实现。不过,再生产也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复制或拷贝,它必然受到各种外在因素——时间、转换和实践行为——的制约。因此,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具有有限自由的重复性生产。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阐述了文化资本的两种主要获得方式:第一种方式“在人们对此还未形成意识的早期就全面展开了。它是通过年幼时期的家庭体验获得的”。第二种方式“从较晚的时期开始,以一种系统的、速成的学习方式进行”。家庭无疑是文化资本最初也最主要的再生产场所。而且它通常都是通过第一种方式,即继承的方式进行的. 文化资本的继承通常始于人生的初期。行动者从小就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开始继承其父母的文化资本了, 这种继承的方式所进行的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始终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更具隐蔽性、容易被人们所忽略。除了家庭以外,文化资本的传承也经常发生于各种公共场域内。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教育市场的学历再生产。孩子们从学校获得的主要是系统性知识及社会技能等文化资本。这些知识与技能往往通过考试的形式正式获得社会的承认并通过颁发文凭的方式被固定与制度化。身体化文化资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被转换成一种制度化形态的资本的。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不仅文化资本的总量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可能被部分地消耗掉,也可能出现增长,而且其性质也经常会发生改变。但不论怎么变化它都必定是以一种“再生产”的方式代代相传的。 4、文化资本对教育的不平等产生何种影响 (1)文化场域的实践逻辑折射出基础教育的起点不公平。 场域:布尔迪厄把“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社会是一个“大场域”,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又相互联系的各种“子场域”构成,如经济场域、艺术场域、政治场域、文化场域、学术场域等。不同的社会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不同的“实践逻辑和必然性”,即“每一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占有某一场域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得益权。由此可见,场域是一种人为的 社会构建,是经历自主化过程后逐渐形成的产物。 当前基础教育中的择校、择班反映出占有社会文化场域的重要性。社会文化资源占有的多少决定了是否能够进入所需要的文化场域,决定了是否具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力,决定了孩子是否进入重点小学的概率。文化场域的实践逻辑使占有文化资源的强势阶层,凭借其场域地位为抢占教育资源提供机会,而普通家庭和贫困家庭因进入不了文化场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站在起跑线前面,使得本来具有平等受教育权的学生由于场域的差异而划分出了教育权利的等级层次。举例:长三角地区的择校现象。 (2)文化惯习的背景资源反映了基础教育过程不公平 惯习:布尔迪厄将惯习定义为是个人持久的、可转移的禀性系统,是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每个人由于其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而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并纳入自身的心智结构,主要体现为意识和语言。 当前基础教育过程中,有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的学生,原有惯习与学校课程、教学意识、语言比较吻合,这部分学生能快速地适应学校生活,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而成长于缺乏文化资源家庭的学生,原有惯习与学校规则相去甚远,这部分学生明显感觉到阻力与重负。这现象集中体现在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惯习的学生实施的统一教学,实际上是默认了通过家庭传承的不平等的文化资本的合法性。举例:教师与优等生和差等生交流时的不同语气。 (3)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功能诠释着基础教育结果不公平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结构是再生产的,社会结构有一种复原自身的机制,通过再生产,社会成员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家庭内代际传递。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本身并不产生问题,但由于进入学校的知识往往被认为是给定的、中性的,它不仅假设知识是中性的,还假设所有学生家庭背景是相同的,学校条件是相同的,学习起点是相同的,因而可以通过考试来比较他们的优劣,来选拔所谓的优秀人才,来维持和复制社会结构。这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不是资本到资本的直接传递,而是在其中加入了媒介,即学校教育、社会化等,“教育使不同等级的后代获得了进入不同等级的机会和凭证。”从表面看,这种再生产是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和教育场域的自我再生产,但是从深层看其中又伴随着阶级惯习的再生产,以及特权、不平等的再生产,再生产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结构的自我复制。社会系统中的众多工具、结构和话语都服务于提升社会中现有的拥有大量文化资本特权成员的利益,并损害该社会中现有的弱势成员的利益,而且这些过程特别“无形”或“隐蔽”。举例:“条子生”、“缴费生”、“假保送生”、“三限生”等。 5、文化资本与教育公平: 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文化的发展或异文化间的接触交流造成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文化场域构成了一个由一定社会条件决定的潜在开放的游戏空间,其规则并非恒定不可更改的,场域中存在着积极活动的各种力量,它们之间的不断博弈使场域充满活力。惯习也具有可变性,它会不断地随经验而变,并在经验的影响下不断强化、调整自己的结构,从而实现文化变迁。要实现基础教育的文化变迁,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基础教育场域与权力场的关系;基础教育场域内教师、学生和课程之间的关系;基础教育学习者的惯习。这样才能改变当今社会存在的这一系列不平等现象。 6、高等教育对积累文化资本产生的影响 从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来看.每一种形式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动力支撑,那就是教育。教育使文化资本具有了实质性的载体,使其能够焕发出生存的活力及运行所需的一切基础。当然,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脱离学校教学形态的一切教育等,如终身教育、自学教育等。在所有这些个教育形式中,高等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社会的发展已经显示出高等教育强大的推动作用。就拉动经济发展而言,高等教育完全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当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后。高等教育更是受到了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各国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此想通过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及精神文明的进步。高等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最先步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国家,正因如此,它才在世界经济发展快速的今天仍旧占据着霸主的地位,我们很有必要思考高等教育与文化资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1)就身体化形态而言。高等教育为文化资本的形成提供了精神载体。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将培养人的人格魅力作为了一项主要任务。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表现形态,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完善人的人格作为大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中世纪的大学为神学教育所垄断,教 育的内容主要是给人灌输宗教神学知识,以使广大的人民都能得到“上帝的启发”。在文艺复兴之后,大学渐渐从神学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提出要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即人们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学会如何生存、如何与人相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学的办学目的日渐明了,并且在漫长的摸索中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一些著名大学迅速为我们所熟知,人们在受教育的选择广度上也变得自由得多了。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学之间生源竞争的矛盾:一方面是日益膨胀的入学欲望与实际人数加大。另一方面是精英高等教育的条件严苛而资源又十分有限。如何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教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了学生,大学只能成为一座无人问津的城堡。教授们之所以能够为世人所尊敬。不仅在于他们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更是由于他们培养了许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有用之才。大学所创造的文化资本,显然必须在培养人才的效益上体现出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要培养的人才也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如果我们的大学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样.那么无论对于学生本人还是社会都是无益的。没有个性的学生是无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所以大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至于成功与否。首要的来自于学生本人的个人努力,这是内因;其次是大学为他提供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是外因。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使个人得到个性化的拓展.也就是根据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去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应于经济社会的人才。大学完全符合或应该符合这一要求。 (2)就客观形态而言。高等教育可以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生产力。 物化的资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为个人与社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消费与精神娱乐;于社会而言,就是能尽快地拉动经济的增长.并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所以如此,一个很明显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驱动。且不说这种大众化的手段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至少说明了经济生产力对高等教育的催化作用。事实上,这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运行良好,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类型的多样化,如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个人捐资办学提供一切可能的便利。在全民中普及终身教育思想,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随着高素质人才的出现,大学产学研结合的方针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制度的完善为大学的发展也开辟了新的道路,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凸现。 (3)就制度形态而言。高等教育为文化资本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日后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个人对于高学历的追求。在当今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并不足人们所说的盲目教育投资,它是有其自身的内在原因的。在某种意义上,高学历代表了一种身份地位的尊贵。能够接受最高层次的教育。最终获得相应的学位,这本身就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在社会交往中他将可能取得优势地位。同时,高学历带给人精神上的快乐。高学历的精神价值尤其对应那部分以追求学术为快乐的人,他们就是被称之为关在象牙塔里的那类人,一般对学术之外的功利性非常反感。大学里没有这类人,也就无法真正为大学创造不断更新的文化财富。获得高学历至少证明了人在某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当世人们都以赞美的眼光来看待他时。他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愈发刺激他的进一步研究。 文化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文化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同属新资本理论,以关注非物质性资本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著称。 两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人的身体的依附性。不论是身体形态文化资还是人力资本都必须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布迪厄指出,身体形态文化资本指存储于人体内部的知识.技能、习惯和修养。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则专指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内容,如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镣等。可见,人力资本同样只能依附予入的身体而存在,无法与其拥有者相分离。这一明显不同于物质资本或经济资本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何利用的问题上。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由于无法脱离个人而存在,所以资本的交易很难完全抛开其拥有者。同样,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问题,也始终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周其仁指出,人力资本的天然属于个人的特性使之在产权发生残缺时,以俨然不同于非人力资本的方式做出反应。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曾在,从而其经济利用价值顿时一落千丈。因此,积极意义的激励问题始终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课题之一。 (2)有限性。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有限性与其身体性特征密不可分。身体性特征使得此类资本无法超越个体而单独存在。无论是文化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必然伴随着其所有者的衰落和消亡而自动衰落和消亡。以人力资本为例,人在幼年时期无人力资本,进入劳动年龄后人力资本开始产生并不断增加,人死亡后人力资本也随之灭亡。总之,个 体的有限存在致使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也和物质资本一样,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 (3)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性。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具有不可视和难以测量的特征。与经济资本或物质资本不同, 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到行动者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或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测定经常必须借助于考试制度、技能鉴定、经历和长期的观察等方法来完成。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考试制度很难精确测量出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技能鉴定由于鉴定方法难以科学化,所以很难真正反映人力资本的数量。同样,我们也很难对文化资本进行定量化研究。而且,与人力资本相比,文化资本特别是其中反映行动者感性、气质以及兴趣爱好等个人修养的部分更加难以测量。因此,尽管布迪厄提议可以将获得收益所需时间的长度作为测量文化资本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但在社会学领域内,文化资本更多时候往往是作为一个功能性概念而被认识与理解的。 2、两者的本质的差别: 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通过投资于教育和各类培训所获得的资本,具体包括知识和技能等与文化有关的内容。 (2)通过医疗和保健等途径获得的资本,主要体现于个人卫生、健康和寿命。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也由两部分组成:(1)与知识有关,主要指通过学校教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与个人的教养有关,专指通过早期家庭环境获得的品位、感性和气质。 可见,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相异的部分。 相同部分是两者都通过投资于学校教育(也包括各种培训)获得知识和技能。 差异部分是两者的资本获取方式也不同。人力资本通过医疗保健和流动或迁移获得的资源,强调个人投资的重要性,认为人力资本的获取方式主要是通过劳动者个人的投资行为实现的。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具体可以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途径实现。 社会资本 定义 1.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原理来审视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以一定 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的文化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以一定的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通过人际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是通过人际合作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目标的。这个概念包含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三方面内涵:第一,社会资本的客观内容是一种社会关系,一定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是人际关系构成社会资本的本质或基础;第二,社会资本的主观内容是一定的文化规范,一定的文化规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一定的文化规范一旦产生,又对作为本质的人际关系产生、发展和维持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三,社会资本的功能和结果应该体现群体或组织的共同目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因而,社会资本具有资本的属性,属于资本的一类。这里要强调的是社会资本的结果是“共同获益”,不仅是网络内的成员共同获益,网络外的成员也不会因此受到损害。这样的社会资本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能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资本。因而,不能把所有的关系或网络都称为社会资本,如犯罪团伙以危害他人为目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就不是社会资本。 2.布迪厄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 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根据布迪厄的论述可以看出其社会资本概念的特点:(1)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2)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由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关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它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社会网络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透过某种投资策略来建构,这种投资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要稳固关系,使其成为可靠的资源。否则就是变动不定的偶然联系,而不是作为具有稳定联系的社会网络。(3)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只有当社会网络被行动者调动或利用时,它才能以某种能量或资源的形式发挥资本在实践中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网络关系,是潜在的社会资本,可见“社会资本是动态的实践概念”。(4)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3.科尔曼认为,每个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了三种资本:一是由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二是物质性先天条件如土地 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三是自然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是有形的,它存在于看得见的物质 之中;人力资本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个人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之中;社会资本也是无形的,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科尔曼是从功能角度界定社会资本的,“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定义是由其功能而来的,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他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他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科尔曼还提出了社会资本的5种形式:(1)义务与期望。(2)信息网络。 (3)规范与有效惩罚。(4)权威关系。(5)多功能社会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社会组织等。 一.社会资本对教育公平产生的影响 哪些社会资本会对教育公平产生影响? (一)不同家庭间的社会资本失衡(1)现代社会存在社会阶层地位的分化现象,不同家庭的社会地位会影响其家庭外部的社会资本。城市居民的阶级阶层地位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范围,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资本总量。如领导干部、企业经理、专业人员及其他白领阶层拥有优势的社会网络和较高的社会资本积累,小雇主和工人的社会资本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2)不同家庭的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其家庭内部的社会资本。一般认为,家庭的社会地位对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影响,低社会地位家庭的亲子关系往往对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是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父母强调服从、尊重权威。反之,则更注重子女的独立、创造和抱负;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父母更倾向于严厉和专制。反之,则更为宽容和民主;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与孩子交流、说理更多。反之,语言贫乏,说理较少;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向孩子表示更多的温情。但是就家庭内部社会资本来说,高的家庭社会地位未必拥有高的社会资本,低的家庭社会地位未必社会资本一定偏低。如曾有报道揭示,由于一些高学历父母工作忙,平时缺乏时间照顾孩子、极少与孩子交流,导致“高知家庭”的儿童患上孤独症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家庭。一些特殊类型家庭、结构异常家庭的子女往往也处于社会资本的弱势地位。诸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收养家庭等特殊类型家庭的子女均更可能处于社会资本的弱势地位。 (二)不同学校间的社会资本失衡 所谓学校社会资本,是指学校成员(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基于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联系而获取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的能力。如我国一些名牌大学,往往具有较高社会声望,更容易得到政府大量的教育投入,这些学校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捐赠与其他支持,这些学校的校外学术资源网络也更为丰富和活跃。这些学校内部的校园文化、网络资源与其他弱势学校相比,也往往更具功能优势,如可利用的高学术水准的师资、学校可提供的多种助学机会、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术交流机会与社会活动机会、与各地学生的共处机会等均大大超过一些地方院校。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及其可能带来的预期利益,使得众多优秀学子趋之若骛,为此展开激烈的升学竞争。 (三)学校中不同学生间的社会资本失衡 在学校中,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社会资本莫过于师生关系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师生关系不平等、不均衡现象,从而造成学校中学生社会资本的失衡。如在学校中,教师最欢迎的是这样三类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干部子女、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研究者发现: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中,成绩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也会不错;干部与有钱人充实了教师关系网中的“势”。在一个年级的教师中,有声誉好的班主任,其班级配备的任课教师实力也雄厚。这样的班级中,这三类学生就比较集中。而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则是学校内社会资本的“弱势群体”。如学校中的所谓“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也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孩子”,因为是差生,很多孩子无法得到老师的亲睐,成了班级的“多余人”。更有一项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学校中有近六成的教师不喜欢差生。 (四)学生居住社区间的社会资本失衡 学生居住地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中国古老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便喻示了居住地作为社会资本来源的重要性。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城乡差异、家庭社会地位、从事的职业等原因,当前我国社会中仍然存在大量学生因居住地区而处于社会资本的弱势地位,对其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如有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高发区,这与这些地区承担未成年人教育、监护功能的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生活方式转变过快、人员流动过大、管理配套滞后等原因有关。 上述社会资本失衡对教育公平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何种影响? (一)影响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能否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是现代社会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证据显示,社会资本对此有着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弱势 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失学。农村学生由于不论在家庭社会资本还是学校社会资本方面均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反差,从而加剧了其辍学的可能性。据调查农村孩子辍学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厌学而非贫困。而辍学与厌学的背后,是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低、办学条件差、课程缺乏实用性、学校生活单一、初中后出口小等直接原因,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就业。社会资本同样也影响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在我国,一项研究指出,许多农民家庭子女若考上专科或一般本科时,往往会放弃入学机会而选择复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收入极低的农民认为读专科或一般本科代价太高,只有考上重点大学才值得家庭为此付出。对于我国弱势家庭子女来说,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博奕过程的结果。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虽然有少数学生能得到家庭及亲友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社会资本,大多数弱势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代价过高,其回报预期难以得到保证,从而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二)影响学生得到公平的教育质量保证 在现代教育中,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不仅仅限于机会公平,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公平仅仅是质量公平的基础和前提,质量公平是教育公平更为高级、更为本质的目标。从上述一些社会资本失衡现象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学校间社会资本的差异,会影响学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学校内学生社会资本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得到公平的教育对待;学生家庭社会资本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譬如今天日受关注的择校),这些,对于教育质量公平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影响学生获得公平的就业与社会流动机会 目前,社会资本对于职业获得与社会流动的影响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我国,已经有数项调查显示社会资本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有着显著性的影响。这些调查涉及的社会资本变量主要有: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水平、社会地位和职业层次)、亲戚的数量及这些人的职业和职务情况、生源地(农村还是城市)、用人指标等。这些调查发现: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概率越高;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毕业生推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就业期望值越高、求职信心越强;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求职努力相对较少、求职难度相对要小;在其它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毕业生(如女性毕业生、教育层次较低的毕业生、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等)更感受到社会资本的相对重要性。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其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 三.教育对积累社会资本的影响 美国学者爱德华.格拉泽指出,在社会资本形成过程中,个体受教育的年限和程度与社会资本的联系可能是最紧密和最重要的。有数据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加深,去教堂参加宗教活动的人随之增多(美国);取得大学学位的人要比只念到高中就辍学的人多30%参加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受教育程度和诚信水平之间也存在极高的相关度。教育为何影响到社会资本的形成有各种不同解释,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解释是教育能够为个体拥有社会资本提供更高的起点。由于社会资本能为个体带来社会声望及相关的社会交往的愉悦,因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更倾向于投资社会资本。教育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参与社会交往与合作的机会,增强学生获得社会资本的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对社会资本形成及积累的影响,为人们反过来认识教育的各项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积累社会资本的影响 个体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就业这个唯一目标,大学生活还可以促进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 (一)结识重要他人 一个人要顺利完成几年大学学习生涯,必须学会与大学里的重要他人——老师和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全国甚至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生长背景、不同个性的学生汇聚到一起,要和谐相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每个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的技巧。另外,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地缘的社会,同乡也是学生们结识的重要他人。如果说让学生学到知识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那它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锻炼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更好地社会化。经过大学教育,个体不仅学习到了参与社会关系网络的技巧,而且结识了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个体,这些同学、校友、恩师、同乡将来都是重要的社会关系资源。 (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所需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劳动者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还需要劳动者具备处理和应对各种复杂社会情况的能力。在大学校园内,存在大量由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学生会等。据统计,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 的某种活动。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作用突出。 (三)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经典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有更多机会获得好职业、高收入、高声誉、高地位,并逐步形成一个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阶层。个体在大学毕业后一般还会通过同学会、校友会等等与原来的群体保持密切联系,再加上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等关系的扩张效应,就织成了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熟识的同学、校友之间可以保持社会资本的交换,而且不熟识的校友在社会交往中也有着“同源感”。许多单位的人事主管在招聘过程中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在同等条件下,感情会偏向与自已是同一个学校的校友。因此,可以说,受过较多学校教育的个体比那些受过较少学校教育的个体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社会支持。 (四)拥有更强的归属感 社会心理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广泛的社会联系、明确的社会归属感有助于减轻压力,也有助于形成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大部分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有比较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关系,有更多个体会参加各种社会组织,也更容易为各种社会组织接纳,如此便会产生比较强烈的社会归属感,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以更科学、更理性的态度看待高等教育,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和找到好工作,它还可以提高学生个体的人际交往素质,为学生个体走入社会积累社会资本,得到更多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 四.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即人力资本是内含于人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它体现在四个方面;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和道德。这四方面的素质越高,人力资本的含量越大,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也越大。人力资本理论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第一次扩展了社会财富创造中的资本的概念,将原来相对狭窄的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概念扩展到人在财富创造中的增殖作用。揭示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化过程中,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在财富创造的决定作用。于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货币资本、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但是,人力资本理论只是看到促进人的发展中的某方面,忽视了个体人力资本之间关系的研究。任何一个人,他都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他具有自身的价值判断,受一定的社会心理的影响,要遵守特定的习俗、随例、制度等。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个体,人的群体性或群体的人力资本无论在社会活中还是在社会的发展都表现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人力资本理论无论是作为一种描述性的、解释性的理论,还是作为一种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都略显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没有对人力资本的深入研究,就没有社会资本的提出。正是人力资本使“资本”向广义的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资源的代名词,抽象了“资本”的最初含义,为社会资本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鄢么,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有何联系呢?科尔曼认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区别。相同的特点包括:(1)是通过积累而成的(2)有规模效应(3)需要不断地更新(4)具有生产性。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不同之处体现在:(1)社会资本在使用上可以达到互惠的效果;(2)社会资本不可让渡,具有个性,与拥有者共存。并有使用范围;(3) 社会资本具有再生产性,是非短缺的(4) 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是直接通过不同主体的合作实现的(5) 社会资本作用不仅体现在生产价值上,而且体现在有关方面可以共享收益上,体现在对共同体的维持和促进上。因此虽然社会资本有所有者,但是其利用的效果更具有社会性,收益有更大的扩散性。总之。社会资本理论将人的地位从单纯的经济资源要素提高到资源运用的主体,从只有人才具有的社会地位的角度研究人。因此.社会资本理论对人审视的层次要比人力资本理论更高、更接近人本身具有的主体生存状态,体现了对于人的特性的更全面的把握。同时,社会资本的研究深化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因为社会资本超越了人力资本理论对单纯的个体研究,扩展到对群体的、社会关系层面的领域。“社会资本不仅仅是个体人力资本的集合,而且是人力资本表现的中介(因为人类劳动常常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也是其更新和创造的手段(因为人力资本的实现和发展往往是通过社会关系进行的)”,这样,人力资本理论事实上就被内化进了社会资本理论的体系中。
本文档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22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5-10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