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举报
开通vip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 贷款的成因 及化解对策 2009年08月11日 11:10:11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不良贷款作为信贷资产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好比企业的应收账款,帐龄越长,风险越大,收回率越低,损失可能性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贷款中可清收的有效资产会慢慢被无效不良资产所蚕食,最终因错失清收时间而造成损失。所以,对不良贷款的清收要大动脑筋,多做文章,加大力度,多出绝招,疏堵结合,加快清收。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清理消化困难多、实...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 贷款的成因 及化解对策 2009年08月11日 11:10:11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不良贷款作为信贷资产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好比企业的应收账款,帐龄越长,风险越大,收回率越低,损失可能性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贷款中可清收的有效资产会慢慢被无效不良资产所蚕食,最终因错失清收时间而造成损失。所以,对不良贷款的清收要大动脑筋,多做文章,加大力度,多出绝招,疏堵结合,加快清收。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贷款占比高、清理消化困难多、实现“双降”进展差,已成为困扰农村信用社的顽疾,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的不良贷款不断产生,使信用社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张,虽然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信贷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不降反升,更成为信用社经营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加快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努力提高信贷资金运用率、不断提升信用社经营效益,是摆在每个农村信用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直观我县联社不良贷款之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一)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对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转移用途,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承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条件。贷款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 力,从而产生了“债多不愁”的思想。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有的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 (三)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预测上,缺乏科学的分析能力和管理知识,凭主观办事,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时机。加之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风险管理。 (四)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五)借款人的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普通欺诈指借款人主要通过提供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他们通常也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也不愿意留下不良记录。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不择手段骗取贷款用于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而牟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通常利用拉拢腐蚀信贷人员而获得,在手段上不惜违法,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或根本没有正当主业,骗取贷款后转移用途或奢侈消费鲸吞,这类贷款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六)企业的改制。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改制盘活了资产资金重获生机。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债权,使信用社的信贷资产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七)遭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影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着“靠天吃饭”情形,有些家庭发生了天灾人祸,从而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八)行政干预因素。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形成了“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现象,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了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直接削弱了贷款效益,遗留了为数不少的风险贷款。 (九)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 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贷人员关系人情贷款多,贷款冒名借名垒大户多,为不良贷款提供了土壤和温床。 针对实际,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努力谋求控险、避险、化险良策;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信贷人员对“金融风险无处不在”的再认识;再次要建立“不愿违”自律机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免疫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消除违规动机;此外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理论和实践指导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不良贷款前清后增现象发生。 (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借款人经营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农信社有权也必须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经常到贷户家中走访,经常与贷户谈心,帮其正思想、树信心、出误区、上项目、强管理、增收入,并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贷方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步消化风险。 (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要争取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如改革扶持资金全额到位、适当提高转存款利率、减免农业贷款营业税、国有企业破产时把农信社贷款作为第一偿还对象等,竭力为农信社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要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支持,采取多联络、勤汇报、讲实情、述利害等方法取得地方政府对信用社工作的理解、关注和关爱,借助公、检、法、司、税等执法部门帮助清收不良贷款,在地方企业转制过程中积极支持落实债务,提高农信社化解信贷风险的力度。 (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1)完善信贷决策机制,发挥信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和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的职能作用,并充实法律人才,增强贷款的合法合规性;严格贷款操作程序,严把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关”,尤其要抓好信贷资产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2)建立贷款风险早期预警机制,主要包括财务早期预警,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管理层早期预警,检查企业关键人员变动和经营宗旨、计划目标、劳资关系变化情况;经营状况早期预警,检查企业的财务记录、业务变化、计划完成及库存情况;企业资信早期预警,检查企业在信用社的存款余额、应付票据、短期借款、还款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3)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质)押贷款,严格依照《贷款通则》和《担保法》办理抵押担保手续,对(质)抵押物的权属和价值及其可行性严格审查,防止“一物多保”、“担而不保”的现象发生,对以前担保失效贷款尽可能补办抵押担保手续,转移信贷风 险。(4)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允许提取一定金额的特别准备金,企业也要建立“两金制度”,专户储存,必要时用于还贷付息。(5)完善信贷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一把手信贷风险管理全面责任制,对新增贷款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员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对旧欠贷款风险进行重新确认,层层落实清收责任。要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在册在职在岗的要责令清收,退休、内退、调出本单位的可“请”回清收,调到其它金融部门的请银监会给予协调解决,调入其他系统的要向其主管单位反映,请求联手解决。无论哪种情况都要一追到底,决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实行竞争上岗,让那些爱岗敬业、作风正派、吃苦耐劳、业务熟悉、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轮岗,防止个人行为风险;强化信贷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善于管理核算、社会公关和做群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制定专项奖励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六)疏堵并举,控新降旧。控新降旧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控新降旧关键是要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多策并举,多轮驱动。要积极推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严格实行“四包一挂”考核制度,切实落实“三查”、“四制”基本制度和“十七条”清收措施,发动和鼓励内部员工人人参与,全面推进控新降旧工作开展。控新降旧既要抓好对大额贷款的管理和清收,更不可忽视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和收回。小额农贷既是信用社的主体业务和品牌业务,侧重于“农”、倚重于“小”是信贷业务的主要特点,因此必须立足于“小”着眼于“实”,做好调查研究、信用宣传、典型引领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将小额沉淀资金盘活,才能积小成大,形成合力,推进发展。 (七)积极推行不良贷款剥离法。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或由政府出面出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理,或由信合管理部门直接建立单独机构统一清理,或在农信社内部组建专门的资产保全工作部门专业清理,使不良贷款与新的贷款业务相脱离,提高经营效果与效益。 (八)加强沟通,取得地方党政部门的理解、支持与协调。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农信社应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管理,发挥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和议案质询作用,以督促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护信用社的权益。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乡镇企业占相当比例,取得地方政府和村委的行政手段的支持配合,也是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一条有效途径。 (九)运用法律武器,依法强制清收。对不良贷款采取法律行动须持慎重态 度。可在内部设立法律顾问或专职机构专门清收,可聘请一些司法人员进驻单 位帮助清收,也可以向人民法庭依法诉讼立案清收。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采 取法律行动前必须对借款人及相关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摸清楚,以便在庭外和解 失败后及时要求采取保全措施,提高依法收贷的效果。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采取利用信用社人缘地缘优势软性清收、实行贷 款重组、以物抵债、发挥贷款公布公示后的舆论作用等一系列对策方法,努力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达到不良贷款“双降”之目的。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探析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作者:张书勤 本页面已被访问 443 次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其自身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占比居高不下始终困扰着农信社的稳健良性发展,同时严重制约了其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功能的发挥。导致农信社资产质量较低有多种原因,他们就像肿瘤一样侵蚀着农信社的肌体。如何理清这些诱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措施,以盘活沉量贷款,扩大有效贷款规模,已成为农信社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基本成因 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总的来说,有农信社自身信贷管理欠缺、借款人违约和其他三大类原因。 (一)农信社自身信贷管理欠缺 缺乏科学、健全的贷款风险识别、筛选和预测机制。农信社在对新的、自有资本不充足、尚未开发的融资贷款的风险分析很多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对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债能力的分析,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质押物)。在贷款抵质押品价值的评估难以做到公允,导致部分贷款的抵质押率过高,或抵质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对异地贷款、多头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难以识别,以至于没 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因没有快速识别,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造成贷款损失。 贷款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得不到落实。各地农信社在发放贷款时虽然对每笔贷款都签订了包收责任书,明确了管理及包收责任人,但由于不良贷款占比高,涉及责任人员多,时间久,加之员工调动频繁,特别是已退休、解除了劳动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或被开除的人员,责任追究难度大;二是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多年来,各级内审部门加大了信贷领域的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但由于存在处理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如发放人情贷款、多头贷款、异地贷款、冒名贷款、大额信用贷款等,而这些贷款风险性较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三是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风险防范机制不力。少数信贷人员违背贷款操作程序,导致贷前调查信息不真实,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低,贷款资料不完善,抵押担保金额不足或抵押物变现能力差,形成多头户或“垒大户”贷款。 信贷业务流程操作不合理。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借款人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部分信贷人员的素质难以满足业务需要。当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素质不高现象,难以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贷款时有发生。表现为执行信贷制度随意性大,以人情代替制度,以主观经验代替制度,面临即将产生的风险“坐以待毙”,错过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以及对信贷人员的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缺乏一系列的等级考核制度,从而使部分信贷人员缺乏主人翁意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满足于“吃大锅饭”,在其位而不谋其职,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大了贷款风险。还有部分信贷员以权谋私、吃里扒外、内外勾结,造成部分个人责任贷款损失。 冒险追逐较高经济收益。金融业本来就是一个收益和风险相互博弈的行业。 部分县域由于信贷资金需求不旺,苦于以县为独立法人,不能跨区经营。在巨大的成本费用压力下,农信社不得不选择部分次优质客户,支持部分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从而孕育较高的信贷风险。 (二)借款人违约 自然、市场等因素造成借款人违约。农信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业本来就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弱,且涉农贷款多是信用贷款,缺乏担保,一旦农业受灾、农作物减产或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收,还贷能力减弱。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也就直接转化成农信社的贷款风险。 借款企业经营不善导致违约。县域内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其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农信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借款人存在欺诈行为导致违约。在正常情况下,借款人本来难以获得授信,但是通过提供虚假信息粉饰其资信状况,从而获得贷款,在贷款发放之处就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借款人还可能通过一切手段(包括拉拢、腐蚀信贷人员等违法行为)获取贷款,并改变借款用途主要用于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鲸吞借款而获取个人利益。因这类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可能性极小。 借款人逃废债务加剧不良贷款的沉淀。部分借款农户通过长期外出务工或举家外迁逃废个人债务。部分企业借兼并、重组、改制、破产之名逃废、悬空农信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和个人的逃废债中打了“水漂”,成为了沉量贷款。 (三)其他原因 历史原因。一是90年代末,大量的乡镇企业和县办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一些地方官员和经济主管部门,一味考虑减轻企业负担,安置下岗职工,对农信社的保全资产不管不问,导致农信社债权悬空。二是农行代管时期,农行指定农信社发放“拼盘”贷款(农信社、农行为同一企业授信、用信)或部分其自身不愿发放的企业贷款,将信贷风险转嫁给农信社。而这些企业大都关停或破产,其贷款也自然形成永久性损失贷款。 行政干预因素。一是乡镇、村社等集体组织贷款形成永久性不良贷款。农信社一度被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管理,受其左右。即使后来脱离其管辖,也因法人层级较低,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易受政府干预。一些乡镇和村社因兴修水利、修建学校、农电改造、垫付税费、基础设施、村办企业等原因,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信社发放指定性贷款、救济性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农民减负、取消摊派,乡村经济组织的亏损、解体、倒闭,还款来源甚少,农信社这部分贷款基本上成了“死钱”。二是农村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关闭时,大量的不良贷款划转农信社。 宏观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如2008年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农信社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 二、几点关于农信社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建议 不良贷款即给农信社带来了潜在的损失,同时也占用了贷款规模,妨碍了业务拓展,不利于经营效益的提高。所以农信社在采取措施防范不良的同时,也要下功夫化解原有的沉量贷款,以达到“前清后不增”、彻底盘活信贷资产的目的。 (一)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的素质 提高人员素质是提升农信社经营效益,防范贷款风险和做好信贷工作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增强其防腐拒变的免疫力和恪尽职守的履职度。二是强化信贷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培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使全体信贷人员从严、从细、全面掌握信贷业务操作技能,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三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的“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四是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信贷员实行定期考核,对考核业绩较差的,调离信贷岗位,以增强信贷人员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事业感。从而调动和激发全体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业务精、政治强、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客户经理队伍。 (二)严格贷款“三查”制度的执行 农信社要建立严格的贷款“三查”制度并切实执行。一是贷前调查是防范贷 款风险的重要关口,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深入调查企业的资产、效益和信誉,调查企业产品产供销及发展前景,查阅企业的账薄、凭证,核实相关数据,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管理等各种情况,通过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客观、公正、有决策价值的结论。重大贷款事项应听取各有关方面包括社会有关咨询机构及其专家的意见。二是贷款管理部门和审查审批人员要认真做好贷款调查的审核审批工作,对效益不佳、前景不明的企业或项目坚决否决。三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信贷人员要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库存及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四是要加强内部审计稽核和贷款风险预警,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以化解贷款风险。 (三)全面落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 县级联社对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在清理的基础上,划分为客观责任贷款(指按规定贷款程序发放贷款)和个人责任贷款(指违规贷款),按不同情形和不同性质区别追究责任,对客观责任贷款逐户落实管理责任人,并分配清收任务,实行工效挂钩。对个人责任贷款逐户落实包收责任人,由责任人逐笔签字认可,或由稽核审计认定,实行处罚处理并举,与联社签订收贷责任书,限期收回,按责任贷款余额缴纳收贷保证金,对到期的责任贷款未收回的,收贷保证金转收为责任贷款。同时,加强内审力度,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建立逐笔建立台账,限期责任人负责收回,对不能按期收回的,责令停职收贷。 (四)多管齐下清收盘活沉量贷款 一是实行考核清收,加大奖惩力度。按照基层社不良贷款余额分配“清降”任务,并细化到人、落实到岗,实行与绩效挂钩,对“清降”有突出贡献人员实行特殊奖励,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基层社和客户经理扣发绩效工资。二是实行责任清收。严格按照“四包一挂”责任考核制度,特别是经清理后认定的个人责任贷款,责令签订收贷责任书,限期收回个人责任贷款,否则,实行责任追究。三是实行专门机构清收。县级联社探索性地成立不良资产管理机构,将基层社清收较为困难的贷款托管到该机构,实行专职人员专职清收,对清收人员在计发基本工资的前提下,按收回不良贷款本息计发绩效工资。四是委托收贷公司清收。聘请在业界享有一定声誉的收贷公司,依托其专业的清收队伍、丰富的行业经验 对自身难以收回或无足够精力清收的不良贷款进行清收。五是依法清收。首先要清理信贷诉讼历年陈案,及时申请执行,做到“执行一户,振撼一片,教育一方”,打击逃废债行为,净化信用环境。其次,对赖债不还的“钉子户”及时依法起诉,强制收回不良贷款。六是以资抵贷清收。对部分贷款户已无还贷能力,现有资产目前变现能力不强,但有潜在的变现能力,为减少贷款损失,降低不良贷款,可考虑以资产抵偿贷款本息。 (五)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利于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一是加强宣传,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诚信意识。以人民银行为征信主体、各地基层社为基础的信用宣传,大力宣扬诚信传统美德,还可以在城区广场、农村集市等人口集聚的场所进行信用宣传,夯实信用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二是加强征信信息的采集和录入,特别是农信社综合业务系统上线前已形成的不良贷款信息的录入,以丰富征信系统的信息,提高征信系统的有效性。三是加大对信用评级结果的综合运用力度,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结果的综合效应。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个人,在相关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时,可以享受贷款优先权、利率优惠、保证方式灵活的激励政策,而且还可以享受较高的授信额度,满足守信农户和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相反对于失信的农户和企业,要严格坚持限贷、甚至拒贷的原则,让其为自身的失信行为受到相应的惩戒。从而形成对信用评级结果的综合运用的形势,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结果的价值,使得守信者路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形成一种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社会局面。 (六)用发展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加快发展来做大存款规模,从而扩大经营规模,有效提升经营效益。用增收来提取拨备,加快呆账的核销处置,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和绝对额,以腾出信贷空间,做大有效贷款规模。在加强呆账核销的同时,要保证“账销案存”,继续保持催收的力度和态势,以维护债权,打击并彻底瓦解逃废债主体“欠债可以不还”的侥幸心理。 (撰稿人 陈宏) 责任编辑:一凡 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 随着农业银行加快步伐重征农村金融阵地,邮储银行向“三农”领域快速拓展,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组织多元化、竞争激烈化的格局。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如何认清目前形势,积极采取措施,迎接挑战,应对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形势 基本经济形势:随着2003年12月30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发布,“三农”问题再一次被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央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各项财政补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统筹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使得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经济更加繁荣,农村居民储蓄快速增加。具体表现在:传统农业中粮食生产水平和产量大幅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基地等新型农业组织不断涌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模式不断发展和丰富。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多元化、旺盛化、集聚化趋势。 基本金融形势: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农村金融便是农村经济的核心。近年来,农村经济在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农村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随着城市金融市场容量逐渐饱和,以及竞争的白热化,在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放宽的政策背景下,特别是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城市企业实体受到严重冲击,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将业务触角伸向农村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加入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滚滚洪流中。农信社多年来垄断农村金融市场“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完全打破。从长远看,确 实促进了竞争,有利于农信社健康、持续发展;从现实看,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农信社的竞争比较优势和劣势 ?农信社的竞争比较优势 一是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而农信社60年来长期扎根农村地区,积极参与和支持了农村改革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在关键时期牢牢抢抓住了发展机遇,充分吸纳和享受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实力,有效地扩大了经营规模。在绝大多数县域金融市场中,农信社的存、贷规模和盈利能力均居县域同业首位,为后期业务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条件。二是点多面广,人员众多。农信社网点众多,覆盖城乡,联通四海,员工队伍庞大,从全国范围来看拥有最大的服务网络和最强的服务供给能力,客户能够较为便捷地办理金融业务。三是经验丰富,情况熟悉,客户基础牢。农信社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广大农户、中小企业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培植了一大批优质客户,拥有大量的人脉、社会资源,积累了充足的工作经验。同时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充分了解辖区内客户家庭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能够敏锐地扑捉市场机遇,精确、快速地为客户办理信贷等业务。四是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农信社普遍是以县为单位的独立法人,具有自主经营特性,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办事效率高,特别是在信贷业务方面能较好地满足农户、中小企业短、频、快、急的资金需求。五是在农村市场拥有较大的社会资金分配权力,在以贷引存、维系客户等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绝对优势。 ?农信社的竞争比较劣势 一是缺乏全国性的统一品牌。农信社管理体制几经变迁,主管部门多次变动,最终形成省级政府主管,省联社受托管理,县级联社各为法人、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从全国范围来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即使以省为单位达到了名称和对外形象的一致,但是由于省联社权力有限,缺乏对统一品牌的强化和运作。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大的、较为响亮的统一品牌,导致社会公信力、客户认知度、市场影响力稍嫌不足。二是硬件设施和电子化建设滞后。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农信社很长一段时间处 于持续亏损状态,一直是“重经营、轻建设”,同时,各基层法人社力量薄弱、彼此独立,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硬件设施和电子化建设一直停滞不前。没有良好的外观形象和营业办公环境,没有构建起全国性的综合业务网络,农信社在电子化金融服务方面难与国有大行抗争。在以省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综合业务操作系统,并建成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来,这种局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好转,但依然由于部分省份、大中城市存在机构空白,且系统网络接点繁杂、故障频发,各省政策多样,难以发挥服务上的协同效应,与全国性大行相比有先天差距。三是法人层级较低,缺乏规模优势。农信社多是县级法人,在建设上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创新机制和能力不强;在对外服务上,存在一县一策,容易造成客户误解,诱发矛盾;在战略决策和重大政策制定上,难以做到高屋建瓴;在资金营运上不能互通有无、互相调剂,经常出现虚假的、表面的全省整体性“流动过剩”,实质上是部分地区有资金无市场,部分地区有市场无资金,既增加了资金营运压力,又浪费了市场机遇;在市场竞争上,难以发挥整体优势,在争取优质客户方面显得势单力薄。四是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知识结构方面,农信社普遍存在员工专业素质、知识水平较低,业务学习主要靠传、帮、带,缺乏独立的知识和价值观体系,缺少自主的思考和创新,容易人云亦云,不良习俗和谬误持续遗传和扩散。尽管近年各地农信社也招收了部分大学生员工,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整体素质结构。年龄和人员结构方面,一方面,员工平均年龄偏高,老龄化趋势严重,管理干部“青黄不接”现象初显;另一方面,新进员工、青年员工大多被安排在偏远网点,城区等服务窗口形象难以塑造和提高。思想意识方面,员工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普遍缺乏,“坐、等、靠”的思想根深蒂固,服务态度较差,工作效率较低。五是经营模式传统,产品形式单一,创新能力弱。农信社在业务开展上仍主要是存、贷、汇“老三样”,商业银行早已开办多年的信用卡、网银、手机银行、个人理财、保函保理、信用证等创利能力强、成本较低的业务农信社起步较晚,无竞争优势。 三、应对挑战,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几点拙见 市场经济下,竞争是必然的。农信社既有竞争的比较优势,这需要进一步发扬和有效利用,当然比较劣势也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大部分的劣势,基层联社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加以改善,有一部分是不能随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或者需要积极 呼吁,得到国家政策层面较大的支持。 ?提高思想意识,提升员工素质 一是强化员工思想教育。使全员树立并增强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根除“等、靠、要”的思想顽疾,树立“主动作为、积极进取、走出去营销”的观念。二是加强队伍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员工知识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打造高素质农信队伍。三是加强大学生员工的招聘录用,加大对青年员工的培养锻炼,努力优化人员结构,实现员工队伍年轻化。 ?改善人力机制,增强激励能力 一是建立实施科学的用人机制,坚持“以数据论英雄,以业绩任用干部,以廉政否决干部”的用人导向,打破任人唯亲、唯权、唯势的不良现象,突出唯德、唯能、唯绩选才用才,真正形成人适其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横向可交流,纵向可进退”、“职务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局面。二是制定高效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方案,提高激励能力。要加快研发先进的、适合农信特色的绩效考核系统,绩效考核要着重把任务和责任分配落实到每一个个体。注重考核市场指标,考核市场份额、网均产能和人均创利。在薪酬分配上,要打破“大锅饭”,还要砸破网点内部平均分配的“中锅饭”,突显个体贡献度。 ?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一是加大投入,建设与商业银行同等水平的基础硬件设施。“形象工程”对银行机构意义非凡,涉及到社会公信力、客户自我定位和便利性。加强对网点的装修升级、功能分区、ATM等机具布放,最大程度满足各类客户群体业务需求。二是加强系统网络建设,降低故障率,加强农信银、现代化支付系统等结算渠道的宣传,使客户广泛知晓,并尽量使其享受与全国性银行同等便利、更加实惠的结算服务。三是创新金融产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生代客户逐渐成为社会主流,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趋势,不再仅仅局限于存、贷、汇。农信社需要加大市场和客户的研究和细分,从产品和服务方式两方面加快创新,做到“人有我有”,根据自身和客户群体特征,研发出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真正打造出产品多元化、服务多样化能满足个性需求的多功能现代银行。 ?坚持市场定位,加快战略转型 一是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这既是党和国家赋予农信社的神圣使命和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同时也是农信社现阶段的必然市场选择。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潜力,各家金融机构纷纷争夺。土生土长、完全以农村为依托的农信社,不能一味贪大求洋、“洗脚进城”,城市市场只是一个业务增长点,农村市场才是主业、才是发展之基。二是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走外延式规模扩张道路,全面巩固、提高、占领农村金融市场,用规模增加效益,全面消化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弱化对大客户依赖,走精品零售信贷业务道路。重点加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社区居民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信贷支持,加快孵化农村经合组织、中微小企业等,坚决退出“两高一剩”、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全力压降贷款集中度,有效化解信贷资产风险。 ?提高法人层级,增强规模优势 积极呼吁以省为单位统一法人,扩大省联社权力,让省联社有所作为。充分利用省级法人集约化、高平台作用和规模优势,增强全省农信社的市场竞争能力、资金营运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凝聚向心力、整齐划一性和宏观形势把握、战略决策、政策制定的科学水平,降低全省建设和经营管理成本,更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强化企划宣传,塑造统一品牌 整合全省农信系统资源,特别是在组建省级统一法人后,实现全省统一核算,由省联社牵头,加强企业策划,组织参加或冠名重大活动,在各种媒体,如电视、网站、报刊等,通过高速路牌广告、车载广告、城市户外广告、城市地标建筑等形式,加强农信社形象宣传,塑造统一响亮的品牌,让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农信元素。 ?加快产权改革,组建农商银行 加快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权结构合理,内控约束有力,法人治理完善,风险管控优良,权利主体充实的现代商业银行。这既是内部管理的需要,又是市场变化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城镇、小农村”是必然的社会人口分布格局,而农信社的主体客户群——中老年客户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即农信社呈现出严重的客户老龄化趋势。新生代农民和城市青少年即将 成为社会主流,这代人对“农信社是什么,干什么的”知之甚少,但他们一定知道“银行”的职能。所以农信社更名势在必行、越早越好,并要一步到位为“农商银行”,简洁明快、朗朗上口,便于宣传和品牌打造,同时有利于全国农信系统的品牌协同,利于长远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心理定位,不仅服务“三农”,还扩大到服务城镇,不把任一客户群体排除圈外。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探析 发布日期:2010-11-10 , 大 , 中 , 小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长期以来始终困扰 着农村信用社,并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和扭亏增盈的最大障 碍。如何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 的突出问题。本文试作如下浅析。 一、成因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 的历史问题的反映。因此,要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 因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 预防和减少贷款风险。 本人认为,其原因主要为借款人的原因、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信用社内部管理原因: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预测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如对贷款的调查评估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多是基于对借款人投资项目前景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两高一剩”项目,如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的抵押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对异地贷款、多头贷款,假冒名贷款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因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以致疏于催收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而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如在贷前调查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业务量大,只配备有1-2个信贷员,往往要负责十多个村,2000多笔业务,调查、发放、管理和清收一个都不能少,致使应接不暇,难以实现按操作规程执行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十分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执行不力的情况下。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以主观感觉和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 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因存在责任追究错位、权利与义务、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等情况,致使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一旦政策或外部环境有变,往往造成贷款形成不良或损失。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 一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人)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其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更为严重的是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其主要特征有:(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借款企业(人)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 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造成损失,形成不良贷款。 三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有的企业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如我县某水泥厂共欠信用社贷款2000余万元,现已逾期十余年。原属县政府大办企业而创办的集体企业,因经营不善,后来政府在不通知信用社的情况下改制成私有股份制企业,贷款认帐不认还,至今造成贷款悬空,无法落实,在地方诚信建设中造成不良影响。 四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二是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政绩贷款、救济贷款、保稳定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据了解,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农村信用社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贷业务,部分政府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却不能落实债务,按期收回。 二、化解对策 1、实行贷款清收责任制,落实岗位清收。做到把清收指标落实到人,与工作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按月考核。 2、委托清收。动用各种社会关系,对非金融系统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打包委托清收。 3、落实清收担保、抵押贷款。对有担保的不良贷款,要做好担保单位的工作,由其予以偿还。对抵押贷款要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执行。 4、专项清收。对那些问题严重,欠款时间较长,收回难度大的大额不良贷款,可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专项清收。 、通过“拍卖”方式,盘活清收。通过拍卖公司,采取公平竞争,公开拍卖。 5 6、行使抵销权。若农村信用社与借款人之间互负有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合同法》第99条的规定,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农村信用社在主张抵销时应当通知对方,通知自到达对方时生效,抵销不得附条件或附期限。 7、行使代为权清收。当借款人无力履行债务,同时借款人享有的债权却怠于行使,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第一部分第11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8、行使撤销权清收。如发生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 的低价转让财产等情况,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到期债权不能实现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以上行为。撤销权自农村信用社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9、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作用,借助行政力量清收。农村信用社要经常主动协调地方党政的关系,取得党政部门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10、适量注入信贷资金,“放水养鱼”盘活清收。对一些暂无还款能力,但信誉较好的客户,在考虑其还款计划的基础上,适量投入一些贷款,帮助其培植还款源,经营重新走上正轨,尽早归还贷款本息。 11、积极参与企业改制,跟踪落实陈欠旧贷。信用社要加强与有结欠贷款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改制信息,及早介入企业改制,变更、落实债权债务关系。 12、依法提起诉讼,强制清收。对少数有偿还能力,而拒不归还贷款的“赖账户”、“钉子户”、“地痞户”,选准突破口,严厉进行打击,通过依法提起诉讼或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等法律手段,强制收回贷款本息。 浅谈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 对策 发布时间: 2007-11-05 09:19:00 作者:穆军胜 张志强 张虎强 来源: 固原市联社 长期以来,农信社不良贷款过高的问题一直制约农信社的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影响农信社经济效益的提高,抑制了农信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发挥。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1、受农信社自身经营行为的影响。一是自我约束力不强,放人情债、关系债,重放轻管,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现象。此外,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具体操作中对借款人审查、监督不严,对项目考核、论证失误,对某一行业的贷款或某一资产的摆布过于集中。 2、受宏观政策的影响。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一些中小企业进行兼并、合资、分立、转租等改革、改组、改造、转制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悬空农信社贷款、贷款资金用途挪用占用,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降,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如1997年至2003年,正值国家经济政策大改革,特别是国营、集体、乡镇企业“关、停、租、并、改”等转体改制,大量贷款悬空,造成农村信用社产生大量不良贷款。 3、受地方产业政策的影响。多年来,地方政府出台各种形式的产业政策,造成农信社的投资行业单一,风险过于集中,而这些产业又没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中途夭折,诸如特色种植价格较低,养殖业因市场冲击大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优质农产品因推广、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农信社大量不良资产沉淀。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显示政绩,在没有进行可行论证的前提下,盲目上项目,盲目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的资信程度、生产技术、材料来源、产品销路、市场前景不作调查了解,或明或暗地指令农信社发放贷款。农信社为了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被动接受地方政府的指令,向指定项目或企业发放贷款,大量政绩贷款形成了贷款损失。 4、受农村经济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村工商业不发达,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经济效益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偿债能力较差,社会清偿能力较低,造成社会对贷款的需求较高与清偿能力较低的矛盾,致使不良贷款产生,这是农信社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 5、受整个社会信用状况低劣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对农信社的经营发展重视不够,农信社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不能得到党政、司法部门的强力支持,社会上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的行为比较严重,甚至有些党政干部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可以剥离,国家通过财政予以核销,这使农信社的信贷客户产生一种“攀比心理”,消极还贷,给农信社的信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此外,由于农信社与贷款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怕贷、惧贷、惜贷现象的出现,而借款人怕难以再借而故意违约不还等“畏惧心理”,形成“农信社怕借款户、借款户怕农信社”的怪圈,造成恶性循环,酿成信用危机。 6、受农信社管理体制不顺的影响,自农信社成立以来,农信社曾先后置于政府部门和农业银行的管理下,在政府部门管理时期,由于政府部门干预,农信社向当时的集体经济组织发放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形成了一部分不良资产;而在农业银行管理下,农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将一部分风险转嫁给农信社,造成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损害了农信社的信贷资产质量。 二、农村信用社化解不良资产的对策 一是加强员工的素质建设。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的不良资产是行政干预的结果,也有的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所致,有的是农信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遗留问题,也有的是对现有制度坚持不够的产物。一些员工缺少责任心,在贷款投放上不“关心”,在贷款跟踪管理上不“尽心”,在贷款收回上又怎能“安心”;还有,一些员工原则不坚定,在信贷投放时,不能抵制来自行政的、司法的、人际亲情的干预。因此要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人情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最终使农信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是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不良贷款“抓降”工作落到实处。要完善各种信贷制度,加强内控监督机制。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查”工作,对贷款实施严格的跟踪管理,同时内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对在贷款营运过程中违规违法现象要严加查处,发现问题要查到底,查清楚,处罚到位,决不姑息养奸,而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损失赔偿制度,按其过错追究其一定比例的损失赔偿责任。同时,要建立奖励机制,对清收不良贷款措施得力、成绩显著的单位、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可以相对高一点,要能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信贷市场退出管理制度。农信社为了资金营运的安全,可以从一些信用度差、不良资产占比高的高风险信贷市场退出来, 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优质客户、优质市场中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定期在一些媒体上或者在自己内部公布一些风险客户“黑名单”,对这部分客户实施市场退出管理,禁止对其发放新贷款,并在融资结算渠道上对其加以限制,以打击其逃废债行为,督促其改良信用观念,提升社会信誉。同时,也还可以针对部分行政区域实施信贷市场退出管理。如果某个行政区域政府部门对农信社的经营干预较大,支持不力,而该区域内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占比又比较高,则在该区域除发放小额信贷开展支农服务外,可暂停其他一切贷款的发放。迫其为争取农信社资金扶持而不得不去改良自己所辖区域的信用环境和行政作风。 四是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大造诚实守信声势,借助地方政府关于“维护金融债权、打造诚信平台”的强劲东风,大力清收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结构化面试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人员各岗位职责公文事业单位考试事业单位管理基础知识 及其工作人员到、逾期贷款,创建金融安全区,改良信贷资产质量。 五要完善信贷管理操作程序,切实加强贷款的“三查”制度。对贷款调查、借款人资信评估、贷款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标准化规定。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农信社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不能流于形式。贷前调查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贷款发放后,农信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果信贷人员跟踪检查不及时,督促不利,致使问题贷款不被及时发现应承担 相应责任。 六要根据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清收办法。对不良贷款余额较大的贷款户制定不同阶段的盘活措施;对不良贷款余额小的客户要尽量做到一次清收完的原则;对贷款户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破产倒闭的要及时申请资产保全并在其财产清查中扣缴其资产以抵贷款本息,不足部分应及时追究担保人责任,并制定还款计划。对企业在合并、转制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向合并、转制后形成的企业追缴贷款,并保证法律时效及各种手续的完备;对以前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指令性发放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应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追缴贷款,并完备各项手续。对恶意逃废贷款的企业或个人要运用法律武器,重锤出击、依法强制清收来保全农信社债权。在采取法律行为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各种渠道摸清借款人及相关债务担保人的资产情况,为依法收贷提供有力保障。对暂时还款有困难,但企业确有发展潜力的贷款户应需扶持,必要时可注入资金使其得到发展并归还贷款。 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1) 2010年12月1日 16点24分 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李玲 相关标签:不良贷款 农信社 [下一页] 第 [1] [2] 页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我们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我们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不良贷款已成为历史,如何有效控制新增贷款风险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就此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市农村信用社 实际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新增贷款风险形成原因 (一)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主要有: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使贷款形成风险等。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还有的是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贷后检查等。 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1、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 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2、借款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形成新增风险。 3、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主要表现在农户贷款,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农户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新增贷款的及时归还。 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风险如何有效控制,我社在化解大额贷款风险中有以下经验做法,核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一个是人,就是以人为本抓制度的建设和落实,重点是防范道德风险。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半数以上是由于道德因素造成的,形成的风险不同,但原因相似,就是贷前调查不彻底、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跟踪不深入,甚至存在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放纵风险,真正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却不是主要问题。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施治措施。 (一)严格把关,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1、实行贷款权限差别化管理,把好贷款风险关。即改变以金额大小为依据,分级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而是根据各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其不同阶段的款审批权限。 2、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其做法是: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 (二)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1、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 2、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在受理每笔贷款前,先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本省农信社联网的计算机中进行查询,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 3、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加强对借款人的检查和监督 加强对借款人的检查和监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贷款能否按期归还,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也可能将风险转嫁给信用社。因此,信贷人员发放贷款后,要经常关心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以便一旦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早收回贷款本息。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成因、处置难点及化解对策 作者:县人民银行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602 更新时间:2007-10-17 自1999年至2005年6月底~怀化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从数据上看~其不良贷款压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良贷款呈减少的态势。但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基数仍然庞大~不良贷款过高,一直是制约其稳健经营、良性发展的瓶颈~能否很好地化解不良资产~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成因分析 ,一,自身行为因素及管理滞后是形成不良资产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因为自身行为因素而造成的不良贷款占5.57%~这是形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二,企业逃废赖债务和事业行政单位借款不还产生不良资产。据统计~怀化市企业逃废赖信用社贷款占信用社不良贷款13.8%,怀化市各级政府部门及党政干部拖欠信用社贷款占比高达12.6 %。 ,三,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导致形成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或者信贷紧缩时~信用社在地方政府谋求发展过程中遭遇很大的压力: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在项目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强行开工上马~在难以为继时又多方给信用社施压~要求贷款支持。二是政府在组织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市场、价格变化把握不准~有的甚至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用行政命令推动结构调整~并要求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持。 (四)农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基础薄弱~清偿能力较低~致使不良贷款产生。怀化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不良贷款占全市信用社整个不良贷款比为9.9%。农 村经济基础薄弱~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在一些地方因灾、因病、因上学等因素而返贫的屡见不鲜。 ,五,管理体制变更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产生不良资产。这类不良贷款为占不良贷款的24.9%。 二、处置难点 据调查~农村信用社在清收处臵不良贷款中反映出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呆滞、呆账贷款占比大。隐性不良贷款不断显现化~使得降比难度越来越大~个别信用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二,不良贷款处臵缺乏政策支持。目前信用社余下的不良贷款大都是难啃的骨头~这些不良贷款的板结越来越大~清收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采取灵活措施~而信用社受制较严~目前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对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而农村信用社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此外~处臵手段也远不及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信用社没有被赋予“打包缩水~一次性了断”的不良贷款处臵政策~实际操作中还必须走诉讼了断方式~不一样的政策使信用社处臵不良贷款处于被动地位。由于信用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实力不强~根本无法建立起内部风险补偿机制~ ,三,依法收贷效果差。主要表现在:案件起诉多~执行少。如某县农村信用社共起诉贷款114笔~标的金额343万元~实际执行17笔金额35万元~尚未97笔金 额305万元~执行率仅为10.20%。诉讼投入多、效果差。诉讼案件从立案到执行~不仅要负担立案费、执行费~还要负责招待费、交通费等办案经费~而且由于借款人无财产可执法或隐匿财产~很多案件无法得到执行。诉讼案件执结率低~不良贷款却无法收回~大多只是花钱买终结法律文书。即使判结的案件也是收回现金比例小~以物抵债多~管理处臵难。企业的抵贷资产有的由于职工闹事被强行占领~有的分割承包给内部职工~法院难以强制执行。此外~处臵费用居高不下~也极大地削减了不良贷款的回收率。 ,四,信用社对央行票据臵换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央行将收购部分不良资产~加之本身收回的难度极大~将会直接导致其在清收票据臵换的不良贷款时有所松懈。人民银行对票据臵换不良贷款的清收缺乏有力制约手段。虽然在人民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票据臵换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农信社保全、处臵专项票据臵换资产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考核要求~使农信社对专项票据臵换资产的日常清收监控乏力。 三、化解对策 面对不良贷款的现状和处臵中的困难~要本着尊重事实~准确认定、多方配合、灵活处臵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化解不良贷款的措施、办法。 ,一,国家要正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透析成因~出台更有力度的救济办法。一方面农村信用社 发放的农业信贷具有很大的政策性;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是一个相对弱质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如支持的乡镇企业大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仅有的一些资产也已“物有所不值”。目前其不良贷款清收难度越来越大~单靠农村信用社通过清收或单纯的信贷扩张~把不良贷款降低15%以内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国家应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救济办法~帮助信用社解包袱。如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收入、利润~让其抵补挂账亏损~核销不良资产,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税前呆账准备金提取率,放宽呆账贷款的核销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由于政策性因素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实行国家贴息、免税、直接核销不良资产,赋予农村信用社一定的资产接收和处臵、清收盘活权力等。 ,二,建立由政府牵头的清收联动机制。由于存在企业不配合和政府干预等现象~不良款贷的清收阻力越来越大。因此可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由纪委、公、检、法、银行监管部门、房地产、评估机构等相关部门参加的清收不良贷款联动机制。一是可以使相关单位知情、理解、支持~二是可以有效地打击不诚信行为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行为~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三是可协调法院、土地、房管等相关部门制订对信用社处臵不良贷款的优惠政策~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司法上给予救助~在费用上给予减免~并将此优惠政策与信贷投放挂钩~鼓励信用社加大对信誉 好、有市场企业的信贷支持。目前由政府组织牵头成立的清收党政干部拖欠银行贷款办公室在清收不良贷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充分借鉴其经验做法。 ,三,加强银行间的有效合作~加强制裁力度。联合当地所有金融机构在账户、结算、现金和贷款等方面加大对逃废信用债务的打击制裁力度~以进一步提高贷款户诚信度~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贷款信息资源~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加大对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按规章操作~防止金融服务风险、防范逃废债行为。人民银行要建立金融同业不良贷款定期通报制度~全面掌握资产监控的主动权~避免因同业间相互信息封锁而使企业钻空子~影响整体经济信用环境。 ,四,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保全信贷资产。一是要强化对不良贷款台账准确性检查~从潜在风险的事前预警、不良贷款异动监控等方面提前发现风险~准确把握信贷资产的风险程度~提前介入~早作对策。二是对无效担保贷款~补办有效手续~重新确定担保方式和签订担保合同。对已失去诉讼时效或超过保证期间的贷款~向债务人、保证人主张债权~重新恢复诉讼时效或延续保证时间。二是重点对有清偿能力的“重点户”、“钉子户”、“赖债户”实行强制清收~重点打击~从而起到震慑、警示作用~推动“清非”工作开展。三是对能按时支付 利息的不良贷款~可采用贷新还旧的做法~重新办理贷款手续~设法完善担保手续~但应把贷款审查的重点放在担保条件及本息的减少方面。 ,五,树立从发展中化解不良贷款意识。贷款的正常发放将提升企业的借款信心~部分企业在信用社“还而再贷”的承诺下~自然会从维护企业信誉的角度出发~主动归还部分老贷款本息~从而降低信用社的清收难度。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三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从农民增产增收中化解不良贷款。二是对一些有市场、有前景而资金短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及时发放贷款支持企业恢复生产并实现赢利~不仅新贷款本息收回有保障~而且还可协商企业以赢利归还部分老贷款本息~逐步化解沉淀的不良贷款。三是信用社要通过市场细分和贷款营销~积极寻求优质客户群~多渠道增加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以大量优质高效的贷款增量来稀释、降低不良贷款比重~最终达到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目标。 四是必须坚持采取清前堵后、清防并重的方针~建立信贷风险防范制度~以切实防范新的不良贷款产生。据对一些地方调查~在清收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大量产生~仍不能摆脱经营困境~为此~既要狠抓清收旧欠不良贷款~又必须借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经验~建立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防范监测控制和预警机制~以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六,实行灵活多样的清收措施。大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催收~有重点地筛选一批不良贷款户在电视台进行滚动式催收~同时在各乡集镇张贴催收公告~督促借款户归还借款~通过媒休和公告催收~震动一批逃债户。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行合同清收~聘请有一定社会关系和工作能力的人员加入到清收队伍来~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实行按效取酬。加强抵贷资产的管理和处臵~尽快建立包括抵贷资产的认定、接受、保管和处臵等内容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对账务~摸清家底~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制定统一的抵贷资产管理办法~并给予政策扶持~信用社在接受和处臵抵贷资产过程中的各种税应予以减免~变现收入在扣除接受、保管、处臵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后的净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部分~予以呆账核销~而不是直接列营业外支出~以促进信用社加快处臵抵贷资产。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帮助信用社完善抵贷资产的过户和处臵手续~并要简化程序。 ,七,强化责任制~加强资金管理~改善金融服务。目前~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的制造者实行终身责任制~这样容易导致“惜贷”情况的发生~只须同时对能按时收回的贷款经办者实行奖励~才符合权责对应的原则~对于信贷委员会成员的考核也可以按其审批,投赞成票,的贷款不良资产率给予奖励或考核。在深化内部资金管理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深化信用社改革要求~科学确定 不良贷款~利用给予的扶持政策~通过国家资金支持~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基层支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做好票据臵换的准备~既要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果~又要防止人钱花不出去~影响农村金融改革~切实避免资金浪费。 下面是赠送的中秋节 演讲 办公室主任竞聘演讲中层竞聘演讲护士长竞聘演讲演讲比赛活动要求对演讲比赛的点评 辞,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中秋佳节演讲词推荐 中秋,怀一颗感恩之心》 老师们,同学们: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日,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讳什举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讱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讲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丼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丽,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讱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一、活动主题:游名校、赏名花,促交流,增感情 二、活动背景:又到了阳春三月,阳光明媚,微风吹拂,正是踏青春游的好时节。借春天万物复苏之际,我们全班聚集在一起,彼此多一点接触,多一点沟通,共话美好未来,不此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学习压力。 相信在这次春游活劢中,我们也能更亲近的接触自然,感悟自然,同时吸收万物之灵气的同时感受名校的人文气息。 三、活动目的: 1. 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陶冶情操。 2. 领略优美自然风光,促进全班同学的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 3. 为全体同学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又可以加强同学们的团队意识。 4. 有效的利用活劢的过程及其形式,让大家感受到我们班级的发展和进步。 四、活动时间:XX年3月27日星期四 五、活动参与对象:房产Q1141全体及“家属” 六、活动地点: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 七、活动流程策划: 1、27日8点在校训时集吅,乘车 2、9点前往华农油菜基地、果园,赏花摄影 3、10点30,回农家乐开始做饭,进行“我是厨王”大比拼 4、1点30,收拾食品残物,开始集体活劢 5、4点,乘车返校 八、职能分工及责任定岗 1、调研组:负责前期的选址、策划的撰写、实地考察、交通工具的联系和检验 组长:金雄 成员:吴开慧 2、安全保卫组:负责登记参加春游的人数,乘车前的人数的登记,集体活劢时同学的诶假的実批,安全知识的培训不教育,午餐制作的人员分组 组长:徐杨超 成员:王冲 3、食材采购组:根据春游的人数和预算费用吅理购买食材 组长:胡晴莹 成员:何晓艺 4、活劢组织组:在车上、赏花期间、主要是做饭完后的集体活劢期间的活劢的组织 组长:武男 成员:冯薏林 5、厨艺大赛组织组:负责挃导各个小组的午餐的准备,最后负责从五个小组里推荐的里面选出“厨王”,厨王春游费用全免, 组长:朱忠达 成员:严露 6、财务组:负责财务的报账及最后的费用的收取,做好最后的决算向全班报告 组长:杨雨 7、督导组:负责检查各组的任务的完成及协调各小组的任务分工 组长:叶青青 【注】以上只是大致的责任定岗,组长负主责,各小组要相互配吅,相互帮劣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认真完成任务 九、注意事项 1、分组要尽量把做事积极的不不太积极的搭配,每组里都要有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要起带头作用 2、食材的购买不要太复杂了,先前想出菜谱,然后组织大家学习下烹饪知识,注意食材购买的质和量 3、注意提醒大家手机充足电,随时保持通讯畅通,有相机的同学带上相机,组织大家多拍几张全家福 4、游戏最好要能吸引全部人参加,让同学们能增加了解,班委们能更好的了解同学们的劢态,增进感情 各组应在规定时间前把活劢准备情冴向督导组报告,出现紧急情冴要第一时报告。督导组也可以及时把活劢的准备情冴在班委群公布,实时互劢。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劣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劣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 福! 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本文档为【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化解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7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