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印马渡》剧本

《印马渡》剧本

举报
开通vip

《印马渡》剧本印马渡(纪录片剧本) 龚向阳 2008-6-12 16:27:5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2006年6月12日傍晚,《印马渡》的主人公、11岁的宋德义在替父亲摆渡时,不幸落水身亡,到今天已整整两年。现特发影片剧本,以志纪念。 ——作者 犁头嘴渡口。镜头从荒草丛生的河岸,摇过空旷的河面,定在对岸破旧的厂房;渡口码头一棵小树旁,古老的渡船停泊在岸边;写有“民间渡船牌”字样的木牌旁...

《印马渡》剧本
印马渡(纪录片剧本) 龚向阳 2008-6-12 16:27:5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2006年6月12日傍晚,《印马渡》的主人公、11岁的宋德义在替父亲摆渡时,不幸落水身亡,到今天已整整两年。现特发影片剧本,以志纪念。 ——作者 犁头嘴渡口。镜头从荒草丛生的河岸,摇过空旷的河面,定在对岸破旧的厂房;渡口码头一棵小树旁,古老的渡船停泊在岸边;写有“民间渡船牌”字样的木牌旁,老渡工在吸烟;船舱内的生活陈设;过河人走下石阶,登上渡船;抱小孩的男子;摆渡的渡工;船桨在水中划动;蒿草丛前,渡船在行驶;渡船靠岸,过河人上下船;从钢索摇至行进的木渡船;鱼网作前景的河面,渡船在行驶;河边废弃的木渡船;剪报《童年的渡船》特写(以上画面处理成黑白影像及边缘虚化)。画面淡出。 旁白:小时候,父亲在郊外的酒厂上班,我经常去那里玩。工厂门前有一条大河,河边是一个叫犁头嘴的渡口,摆渡人是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他们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儿子住在船上。后来,在一个初夏大雨后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渡船和船上熟睡的一家三口吞没了。从此,这里便没有了渡船。那年,我10岁。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渡船就是一个家。 钢索、滑轮摇至河中红色的铁渡船。渡工宋竹初(以下简称“父亲”)在船上搓洗塑料桶里的衣服,他的儿子宋德义(以下简称“儿子”)坐在船舱门口的小桌旁写字;父亲站在船舷边弯腰在河水中漂洗衣服,儿子继续写字;父亲持蒿撑船,渡船靠岸,过河人上船(父子俩出场时分别打上字幕:“渡工宋竹初50岁”、“宋竹初之子 宋德义 9岁”)。 前景:写有“印马渡”字样的水泥路牌,远处的河面上,红渡船驶来。镜头推至路牌消失,路牌刚消失在画面外时,推出片名(用儿子拉绳驾船那条。片名字体用粗黑体,竖式)。画面淡出。 旁白:30年后的一个秋日,在犁头嘴的下游,我发现了又一个安在渡船上的家。只不过这个家只有两口人,是一对父子,儿子是一个半哑的弱智孩子。那只渡船也不是当年那种木船了,而是一只铁船。 这个渡口,名叫印马渡。 芦苇丛前,渡船在行驶。叠字幕: 2004年秋 湘中 测水 渡船靠岸,一男一女各挑着一担谷子上船,妇女放下担子,走到舱门口坐下;父亲在船头撑船离岸(前两条镜头转场时用半透明字体在屏幕右上角打出本章节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笫一条镜头末一秒、笫二条镜头前两秒,共保留三秒。下同。)。 儿子坐在舱门口朝船头喊:“爸爸,来呀…来呀…”妇女问:“你妈妈呢?你要妈妈不喽?光喊爸爸、爸爸。”儿子玩着手里的打火机,没有反应。妇女:“不要妈妈啊?”儿子小声应道:“嗯。”妇女:“到妈妈那里去玩下子嘛,看她有零食给你吃没有。”儿子无反应。妇女:“冒得啊?” 渡船驶至对岸,过河男女挑担上路。父亲插篙泊船后走到舱门口坐下,掏出烟卷,儿子凑上前打火给父亲点烟,父亲吸了一口,说:“点燃了。” 儿子在船舱内数作业本,父亲坐在一旁看着。儿子数道:“八,九,八…”父亲(画外音):“十嘛!”儿子:“十。”父亲:“十一。”儿子:“一。”父亲:“十二。”儿子:“二。”父亲:“十三。”儿子:“三。”父亲:“十四。”儿子:“四。”父亲:“十五。”儿子:“五。”……父亲:“二十。”儿子:“十。”…… 数完作业本,父亲掏出烟卷和打火机,儿子接过打火机替父亲将烟点燃。 儿子整理完作业本后,从书包里拿出铅笔,高兴地朝父亲喊:“来啊!呵呵…” 特写,父亲用铅笔在作业本封面替儿子写上名字:宋德义(义字为繁体)。 儿子在船头看见对岸有人要过河,朝坐在舱门口的父亲喊:“啊…”父亲起身朝对岸张望:“哪个嘛?”儿子抽出竹篙撑船向对岸驶去。父亲指点道:“篙子要抡下一点,抡到尽头点。”儿子似乎没有听父亲的指令,一边使劲力撑船,一边朝对岸喊道:“哥哥,来啊。哥哥!” 对岸公路边站着几个放学回家的少年。 快到码头,父亲上前接过竹篙减速靠岸。数少年和一妇女走上船来,儿子朝正在上船的少年喊:“哥哥,快来呀!”说完,上前去摸一少年刚停放好的自行车。父亲撑船回驶。船靠岸。 旁白:这是一处古渡口。相传从前有一赶马人赶着马群从这里过河时,一匹母马怎么地不肯上船,赶马人举鞭驱赶,母马一头冲向河中淹死了。赶马人告诉摆渡人,自那小马驹两天前被他卖掉后,这母马便不吃不喝,更不听他使唤了。为了记住这匹母马,人们将渡口改名淹马渡。代代相传中,淹马渡变成了印马渡。 渡工宋竹初,家在渡口西岸边的村子里,今年五十岁,他的儿子宋德义九岁。宋竹初二十刚出头便接替父亲在这里摆渡,四十岁才成家。妻子怀孕后,他将渡船交给村里一老船工,领着妻子回到了岸上的家。他在村里搞过修理,又外出打过工,想办法挣钱。后来,夫妻俩发现儿子是个半哑的弱智孩子,妻子便经常打骂儿子,嫌弃儿子,嫌弃这个家了。 一年前,妻子离家出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听人说,由父母做主又嫁了人。这时,县交通局拨款将印马渡的木渡船改造成了铁船,要求村里换下年迈的老船工,宋竹初又被推举为渡工。这样,他带着儿子又上船安了家。 宋竹初的工资由交通局和镇里共同发放,交通局每月八十元,镇上每月五十元。另外,村里人每年每人交渡费一元五角,平时过河就不用交钱了。外地人过河则要交两角钱。 河岸的小路旁,侧卧着鲜红的油漆一新的船体。父亲跳上一鱼舟,持篙驶上对岸;儿子站在码头上一边喊:“加油,加油!”一边手持竹篙往水里作撑船状;船蓬边,口含园珠笔对着镜头笑。从船蓬边儿子摇向对岸河边,将洗衣妇女推成近景。儿子兴奋地叫着:“妈妈…妈妈…”(画外音。此时,他已走到摄像机旁,对着取景屏喊。) 旁白:秋收后,交通局拨款对渡船油漆保养,平时难得抽身的机会,这天,宋竹初叮嘱儿子在家写字,自己过河办点事。 儿子在船蓬前写字。特写,写字的手和写了几行“2”的作业本,画外音:“二、二、二……”慢慢的,园珠笔写不出字了,他拿着笔,一会儿瞧瞧,一会儿拆开,一会儿又装上,口里不时地呢喃:“爸爸,爸爸。” 这时,从上游驶来一小鱼舟,儿子发现后,使劲地朝鱼舟喊道:“叔叔,叔叔!” 河中行驶的鱼舟。儿子画外音:“来呀!来呀!” 鱼舟朝岸边驶来。再后一桢定格。 旁白:这时,摄像机电池耗尽。渔舟靠岸后,宋德义哭着要这位捕鱼人帮他把笔修好,那人将自己的笔给他,他怎么也不肯要。 船舱外,儿子楼着父亲,父子俩脸上流露出亲密、满足的笑容。“呵呵…呵呵!”儿子对着父亲幸福地笑着,父亲也对儿子笑道:“对着我笑么子嘛!” 父亲在撑船,儿子在船舱内写字。左边的舱门被风刮,自动关上,遮住了舱内光线,儿子将门推开,门又关上,反复几次后,儿子便起身去栓门,他一边将电线栓进门扣一边朝父亲喊:“爸爸,来呀!”父亲画外音:“不要栓。等下括风,要关门。”“不关门,冷啊。” 《印马渡》剧照 这时,船已靠岸。儿子握笔望着岸上,码头上,父亲正在帮过河人将一大捆木料扛上肩,过河人扛木料上路。父亲返回船上。 父亲将一条旧毛巾堵在门槛上,门不动了,说了一句:“要得了嘛。”然后手把手教儿子写字:“一撇,一横弯勾,一撇,一捺;要咯样子写嘛,不要写咯样长,这里都写出(格)来了。一撇,一横弯勾,一撇,一捺;一撇,一横弯勾,一撇,一捺。这就是一个风字嘛。老是要我捉你写!要自己写嘛,不自己写,怎么晓得写呢?一撇,一横弯勾……” 儿子继续写着“风”字。过河人推自行车上船,父亲撑船,儿子写字。船至对岸,过河人推车上路,父亲插篙泊船,儿子拍打着身边的凳子,朝父亲喊道:“爸爸,来呀…”父亲走到儿子身边坐下。 船舱外,父亲在教儿子说话:“老师好嘛。”儿子:“老师。”父亲:“老师。正是的呀!” 旁白:宋德义在离渡口两里外的一所学校上幼儿班,每天只上半天学。下午儿子在家时,宋竹初一有空就教儿子写字,并且规定每天下午要写完两页,写完字后才可以去村里玩。 儿子站在船舷向河里撒尿,撒完,回头对着镜头笑。父亲边给儿子系裤,边说:“这么大了,还要我帮你穿裤。站好,莫动!” 父亲在船头撑船,儿子在舱内“唱歌”。舱门被风关上,儿子仍兴奋地继续唱着。画面淡出。 一场大雪过后,村野和渡口披上了银装,渡船驶向对岸。 父亲在铲除通向渡口小路和船蓬上的积雪。 儿子在学校操场和一小朋友打雪仗。上课铃响了,打仗的孩子们跑回教室。儿子和女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和小朋友们在教室里嘻戏;边跳边朝镜头叫:“叔叔!”站在坐位上从书包内拿东西。 旁白:湘中地区已有十多年没有下过这样大的雪了。今天,宋德义在学校玩得很开心。他是幼儿班年龄最大的孩子。 雪中通向渡口的小路上,渡船靠岸,一女孩从渡口走来。 父亲在河边淘米;高压锅冒气;父亲蹲在船上切肉。 对岸,儿子放学回到了渡口,正朝这边喊:“来呀!”“来了喽!”父亲一边应道,一边撑船驶向对岸去接儿子。码头边,儿子还在不停地喊:“爸爸,快来呀!”渡船靠岸后,儿子走上船,看见了船上砧板上的肉,问道:“牛肉呀?”父亲边撑船边回答:“么子牛肉啊,肉嘛。”儿子走进船舱,放下书包,跳起舞来,边跳边唱:“一、二、一……” 栓住渡船绳索的滑轮在跨河的钢索上一动也不动,远处披上银装的村庄寂静而祥和。 父亲在切莱、炒菜,儿子在旁边看着,兴奋地叫道:“哦呀!”父子俩在吃饭,儿子站着吃,父亲说:“要坐下吃嘛。”父亲先吃完,掏出烟袋卷烟。 旁白:父子俩半个多月没吃肉了。昨晚下了大雪,上午过河的人少,宋竹初抽空上集市买了肉。 儿子和一过河老人坐在舱门口,父亲在船头撑船,边撑边唱起了船歌: “ 哎—— 荡一桨来, 跺一脚, 这门手艺切莫学 。 六月日头好象柏炭火, 十二月雪上又加霜, 河风吹老个少年郎。” 老人接着唱起来: “荡一桨哎, 绕一脚, 这门手艺偏要学。 …… ” 船舱内,正在写字的儿子停下笔,向镜头招手:“叔叔,拜拜!” 村里一老太太站在码头上等船。父亲撑船靠岸,儿子朝老人喊:“来啊!”老人上船递给儿子一个塑料袋,父亲从老人手里接过几个鸡蛋放进塑料桶里。三人走到船中央,儿子从塑料袋里拿出一双鞋和一个装满酒的玻璃瓶。老人:“鞋带子要你爸爸一头打个结。”儿子应道:“哦。”老人:“酒莫摔烂了。”儿子:“哦。”老人:“放双毛垫底就暖和了。”父亲和老人一起把儿子原来穿的旧布棉鞋脱下来,穿上老人送来的鞋。父亲:“我没准他出去。”老人一边系鞋带一边说:“这下可以出去了,只是莫踩到深水里。这里要打个结。”“奶奶。”儿子望着脚上的鞋,兴奋地喊。老人:“要你爸爸买双毛垫底。”儿子应道:“要得。” 鞋穿好了,老人上岸回家。父亲对儿子说:“喊声奶奶,喊拜拜嘛。”儿子站在船头挥手向走在岸边小路上的老人大声喊道:“奶奶,拜拜!”老人回头摆了摆手。 父亲为儿子整理裤子,儿子对着镜头说:“叔叔,耍去。” 穿着刚才老人送来的旅游鞋,儿子高兴地走在河堤上田间的小路上,回头对镜头说:“耍去!” 村子里,狗吠声、公鸡打鸣声打破了寂静。儿子走进一户人家朝里喊:“伯伯。”见屋里没人应答,又走了出来。 儿子高兴地走在村子里。 旁白:南方的雪融得快,但天气仍然很冷。这天下午,村里一邻居老太大给船上的父子俩送来了一瓶酒、六个鸡蛋和她孙子穿过的一双半新的鞋。 父亲撑篙,儿子摇桨,父子全力将渡船驶向对岸。儿子摇桨,父亲画外音:“抬起脑壳!勾着脑壳做么子。哎,荡嘛。”儿子摇桨近景摇至河中木桨特写。 父亲撑船,儿子吹葫芦丝。船靠岸,过河妇女给钱,儿子接过来交给父亲。父子俩同摇桨。舱门上张贴的交通局关于春运安全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船上、岸上、稻田里的小牛旁、风雨亭顶,儿子在兴奋地吹着葫芦丝。 船舱内挂历封面特写:鸡年大吉。叠字幕: 2005年春节 舱外,父亲在给舱门贴春联,儿子在一旁帮忙。儿子将下联按在门左边,向正在右边贴上联的父亲喊道:“爸,来呀,爸爸!”父亲:“莫弄烂了嘛。你这个伢子,真是。” 横批特写:新春大吉。 旁白: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明天将是父子俩在船上过的第二个年三十。过这两个年,宋竹初都买了春联贴在船舱门口,也是他们的家门口,给来年图个吉兆。 大年三十又下了一场雪,清晨的渡口又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船舱门口春联特写:和气生财添富贵; 家庭幸福乐长春。春联旁,父亲为儿子在煤炉上点着一根烟花,儿子在一边拍手欢笑;儿子在船上兴奋地一根接一根地燃放烟花。 在儿子的烟花快燃放完了时,新年笫一次出门拜年走亲戚的乡邻也三三两两地来到了渡口,登船过河。父亲在船头燃放鞭炮迎接过河人,儿子在船舱内准备烟卷;父亲放鞭炮迎客、撑船,儿子向过河人逐个敬烟;一过河男子递上红包钱,父亲边撑船边接过钱,放进一桶底垫有红纸,外面写有“宋竹初”字样的白色塑料桶里,小声说了一声:“一个十块钱的。” 船头,父亲燃放鞭炮迎接过河人,儿子边“唱歌”边向来人递烟,鞭炮声中,一个大约四五的小女孩一边上船,一边用一只手捂住耳朵,一只手拿着一张一元纸币,其母随后登船,向女儿说:“喊伯伯嘛,向伯伯拜年嘛。”小女孩边喊“伯伯。”边将钱递给父亲,父亲将钱递给儿子,儿子将钱放进塑料桶里。 父亲撑船,儿子穿梭在过河人中递烟。 一过河男子上船后对父亲说:“新年好!”父亲一边燃放鞭炮,一边回答:“新年好。恭喜年年有长进,发达无疆!”过河男子给钱,父亲接过来放进桶里。 渡船靠岸,过河人上路,儿子在船上兴奋地“唱歌”。岸边小路,人群远去。 父亲在清点桶里的钱币:“三块,六块,八块…十一,二十,二十一,三五一十五,三十六…五十六块。” 旁白:今天是大年初一,从今天起,过河出行的乡亲,都会给父子俩红包钱。少的一两元,多的十来块,这是乡亲们感谢宋竹初一年来辛勤摆渡的一种方式。从初一到十五,宋竹初能收到五六百元的红包钱,能抵上交道局和镇上发半年的工资。 父亲撑船离岸,儿子站在船头向岸上招手:“叔叔,拜拜。”渡船渐渐远去,“拜拜,拜……叔叔,拜拜…”的声音还在传来。画面淡出。 天空中,一行白鹭飞过;油菜花前的河面上,渡船在行驶。 儿子坐在舱内边写字边兴奋地唱着:“啦啦啦…啦啦啦…”船靠岸,一妇女上船,儿子喊:“婶姬(婶娘)。”妇女应道:“做么子啊?写字啊。”儿子从身旁的炉膛里拿出一个鸡蛋给妇女看,妇女说:“给我吃?”儿子边说:“不,不。”又将鸡蛋放回炉膛。 船蓬外,一个小鸟窝孤零零地搭在公路边一棵大树的树枝上。 父亲撑船驶向对岸。 船舱内,儿子写字,父亲在一旁不时地翻动着炉膛里的那个鸡蛋。儿子停下笔,望着父亲手中的鸡蛋,兴奋地喊:“哦呀!”父亲说:“冷一下,烫死了。”说着将煨好的鸡蛋放到旁边的米桶上,拿出烟袋,边卷烟边说:“你公公(爷爷)也没读书,全靠我自己,我也要学几个字。”点火,吸烟,放下烟卷,从米桶上拿过鸡蛋,仍觉得烫,又放回,拿起烟卷吸了一口,看了看手上的表,向岸边张望,发现有人要过河。 过河人上路后,父亲定篙泊船走回舱口,给儿子剥鸡蛋,儿子张着嘴伸过头来,父亲将剥好的鸡蛋递给儿子。儿子吃着鸡蛋,流露出满足、快乐的神情,父亲画外音:“快点吃完,写字。晓得不啊?”儿子将手里的半个鸡蛋塞到嘴里,望着父亲笑,父亲:“快点吃了,写啊。”儿子边吃边埋头写字。 船舱内,儿子在写字,父亲向窗外张望,看见对岸有人在等渡,便起身撑船过河,船靠岸,两少年上船。摇拍,春联特写:和气生财添富贵,摇至儿子,再摇至父亲。望着写字的儿子,父亲似乎在想着什么。 船舱外下着雨,父子俩坐在舱内。父亲撑船,舱门边的春联仍然醒目,在船舱内写字的儿子向岸上准备登船的人群望了一会,拿了一把雨伞走了出去,在船上来回踱着步,等船靠岸。 旁白:儿子想将一女孩上午过河时忘记带走的伞还给她。 父亲边撑船边对儿子说:“那把伞也拿出来。”儿子指着对岸:“婶姬。”父亲:“拿去了?”儿子:“嗯。”岸上,那个女孩朝拿着伞的儿子喊道:“快把我的伞拿过来。”船靠岸了,女孩上船后一把从儿子手中夺过伞。 大雨中,渡船在行驶。渡口无人,父子俩静静地坐在船舱里,舱外还在下着雨。写有“印马渡”字样的水泥路牌,远处的河面上,渡船驶来。 旁白:渡口的大部分时间是寂寞的,父子俩经常这样在船上静坐着。这个时侯,父亲想得最多的是儿子,为了儿子,他想多挣点钱。在公路旁这块废弃的交通安全警示牌上,他写下了“印马渡”三个字,想让要过河的外地人知道这里有个渡口,多挣两毛钱。 一男子走在西岸的小路上。 儿子在船舱内写作业。 父亲站在船蓬外,一脸怒气地望着西岸,船中央站着一头大黄牛,船头,牛贩子在撑船驶向东岸。一会后,父亲朝西岸大喊:“我讲过船上不准过(牛)!为什么要带一些牛来嘛?”儿子见父亲发火了,走出船舱抱住父亲,望着西岸。父亲继续喊道:“你只要得到两块钱,就不管其他事了!弄到两块钱,就安安心心了!不管其他事了!你弄到两块钱经纪钱,就只管甩脚甩手走了就是!” 船靠岸了,牛贩子赶着黄牛上了岸,父亲还是一脸怒气未息的样子。 舱门上张贴的“村里未收到本年渡河费人员名单”,舱门外,挂在电视天线杆上的公告牌特写: 公 告 敬告各位同志: 凡是未定缴渡工费的人员不论生熟客人,一律收费(,) 每人每渡伍角。先交费后过河(,)渡工也要生活,请大家遵 守。牛一律不过。硬要在本船上过(,)每条捌元。 印马渡 村长写的告示特写。 旁白:快要春耕了。前天,村里的一个牛经纪领着两个外地牛贩过河去村里买牛,牛贩不仅牛的两块钱不交,连人来回的渡费都不给,争执中,宋竹初还挨了两个耳光,这牛经纪却没有站出来说一句话。 今天,这牛经纪又带一牛贩去村里买牛。前天受了侮辱,今天牛经纪又引来了一头牛,宋竹初一气之下,连夜写下了这张告示,将未缴渡费的本村人和外地人的渡费,由两毛涨到五毛,牛的过河费也由两块提到八块。村长同意了他的做法。 一外地男子坐在船上,一手拿着装饼干的透明塑料袋,一手拿着饼干往口里送,儿子停止写字望着吃东西的男子。船靠岸后,男子掏出五角钱交给父亲,儿子握笔望着岸上的男子,父亲边掏烟袋,边对儿子说:“快点写!” 儿子埋头写字。特写,作业本上已写下了大半页“春”字。 两个农人赶着牛,背着犁走在油菜田间,河岸上的水田里;农人们在犁田、插秧,画外音:小牛的哞叫声,镜头摇至河中渡船;父亲在给刚插完秧的稻田抽水。 一老人撑着小鱼舟载着小孙子在河中行驶。 父亲在渡船上淘米、切菜、炒菜。 旁白:刚忙完春耕,便到了儿子的10岁生日。按乡俗,小孩过10岁生日,知道的亲友都会来喝酒,父母就会摆上一两桌。因家在船上,宋竹初只有自己一个人陪儿子过生日。儿子还没放学,他就忙开了。平时吃饭,他都只做一个菜。 “爸。”儿子放学回家,走上渡船,“哎。”父亲应道。儿子走到船舱,拿一个红塑料杯从水桶里舀起一杯生水,看着炒好摆在木箱盖上的菜,兴奋地边喝水边说:“肉!” 船头,过河人自己在撑船,父亲在舱外继续炒菜,舱内,儿子望着木箱上的菜,一边高兴地唱着“歌”,一边拿着一块小塑料三角板随着“歌”的节奏敲打着木箱边。 父亲倒酒、盛饭,父亲喝洒,儿子吃饭,大口地吃菜。父亲朝舱外张望,发现岸上有人在等渡,便放下酒碗起身,撑船驶过去。父亲在撑船,儿子在继续吃饭,过河妇女拿出一个苹果给他,儿子接过来放进身边的一个包里。 妇女望着木箱上的菜说:“鸡也有吃,肉也有吃,那中间是么子菜?”儿子连说了三声“肉”。妇女问父亲:“是他生日吗?”父亲边撑船边回答:“嗯。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二嘛。” 父子俩继续喝酒,吃饭。父亲给儿子碗里夹鸡蛋,父亲边喝酒边对儿子说:“今天莫做作业了,明天做。”儿子应道:“嗯,嗯。” 饭后,父亲教儿子“10”的手语:“这只手指不要这样放,要缩起,这只手指头伸起。哎,这只手指头这样子。”儿子伸出两个食指搭成“十”,说:“十…”父亲:“哎,十岁嘛。”儿子数着自己的手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完,兴奋地拍起手来。父亲画外音:“哎,是的嘛,十岁嘛。”儿子又用两个食指搭成“十”,念道:“十。” 岸边几株蒲公英在微风中摇曳,远处河面上渡船徐徐驶来。 因为今天是儿子10岁生日,下午,父亲没有和往常一样要儿子做作业。儿子在船上自由玩耍,他在玩着那块塑料三角板(中景到特写),用一根小绳子将三角板的一个角系住,想提起来,但提了几次,三角板都掉了。 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捏住绳子将三角板提起了(叠化处理)。 于是,儿子又兴奋地唱起了“歌”。画面淡出 浓密的树荫前,渡船在行驶。 一老人和一青年走向渡口,船靠码头,船上一群过河人登岸上路,老人和青年上船,父亲撑船驶离码头。 儿子在船上玩一枚小放大镜。 在村里的小路旁,儿子用放大镜看一朵小花(去同期声),在一农舍前,拿着放大镜对着屋内,“喔…喔”地逗着小狗,屋内,趴在地上的小狗望着屋外,在屋内拿起放大镜好奇地看。小路上,将放大镜装进一只火柴盒。 船上,儿子玩着放大镜,镜片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拿着放大镜对着镜头瞅,兴奋地叫着:“叔叔。”用手从口里沾些唾液涂在镜片上,用衣服擦拭。 一赤膊男子撑船靠岸,和妻子一起将一台水泵和打稻机抬上码头。 父亲在责任田里收割早稻;儿子在撑船,一妇女在等船,靠岸时,反复了几次才,船头才贴近码头。 儿子在摇桨、撑篙驶船驶向东岸,快到码头时,便向岸上喊:“来啊!”两老太太上船,儿子伸出手,其中一老太太说:“过了河给你!” 儿子用力摇桨,两老太太坐在船舱外,一老太太仰头望着公告对另一老太太说:“有人过河不给钱,所以他写了(公告),过河要给钱。” 儿子在船头撑篙,说话的老太太在摇桨助力。 船靠岸,上船时说过了河给钱的老太太起身将钱扔在舱门外的小桌子上,和另一老太太走向船头,上岸。儿子插好竹篙,跑过来将桌子上的纸币拾起,叠齐折好(特写,可以看出是六角钱),装进裤袋里。 稻田里,父亲在用力地踩着打稻机,将一束束稻穗进行脱粒,村里一名十四五岁的女孩在帮忙递稻穗。儿子站在田埂上,拿着在船上收到的六角钱,伸向父亲,父亲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接过钱,装进裤袋,继续干话。 旁白:双抢是南方农村一年里最忙最累的活计。宋竹初父子的一亩二分田,全靠他一人干,今天的活必需两个人干,才叫了村里的一个女孩来帮忙。他忙双抢的这六天里,摆渡的活就交给儿子了。因为请一个老船工代班,他要付十五元钱一天的工资。 西岸码头,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推着自行车上船。儿子撑篙离岸,行至河中央,他感到吃力,便放下竹篙走下船头,解下木桨,口里喊着:“加油。”将桨柄交给朝坐在船上的少年,示意摇桨助力,少年不接,只好系好木桨回到船头,继续撑篙。撑了几篙后,又朝少年喊道:“哥哥,加油。”少年仍不愿摇桨,回答:“你再撑一会。”儿子一直将船撑至东岸,少年推自行车上岸后,又撑船回驶。 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上船,走到舱门口坐下,取下大阳帽煽风纳凉。儿子撑船,换牵绳;女孩近景摇拍至摇桨的儿子,推成近景。 女孩特写。船快到东岸了,儿子用绳索系好桨柄,走上船头改用竹篙撑船靠岸,女孩起身跑上岸。 船上,儿子拿着一个青李子弯腰在河中漂了一下,便吃起来,大慨是太酸,顿时咧嘴皱眉起来;边吃李边撑船。 两小时前过河去的少年和女孩回来了,在东岸等渡,儿子撑船驶去。两人上船后,女孩在舱门外坐下,少年将自行车停放好,站在门口,儿子撑船驶向西岸,两人上路后,又撑船回驶。 透过船窗,东岸码头,烈日下,一老汉领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在等渡,旁边放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大编织袋。船行至河中央,儿子突然插篙将船停住,坐到船上的小竹椅上,一会又起身背起双手,跺起脚来。老汉(画外声):“快撑过来!” 船又行驶起来,船窗外的祖孙俩移出了画面。儿子边撑船边朝小男孩叫着:“老师。”眼看快靠岸了,见小男孩没有反应,他又将船停住,扶篙站在船头。 船终于靠岸了,儿子向小男孩伸出手,喊道:“(拿)来呀!”小男孩回答:“等我上(船)来,我就拿给你吃。”儿子:“要得!” 老汉将编织袋搬上船,小男孩上船后直奔舱,边跑边喊:“屁!冒得给你吃。”儿子插篙追来,左手放在眼睛上,右手向小男孩讨要什么东西。 “老师…啊…”两人在舱门口坐下后,儿子又边说边向小男孩伸出手,小男孩回答:“冒得了!” 老汉在撑船。儿子见小男孩不给他东西,便去掏他的裤袋,小男孩打了一下裤袋里的手,骂道:“掏呀,掏呀!你掏死啊!娘的x!” 小男孩起身走到船中央,儿子跟上去,继续向他讨东西,小男孩便打他的手。老汉边撑船边喊:“他身上冒得么子。要有,才能给你吃!他又冒得糖!”小男孩向船头走了两步,儿子又跟上去,抓住小男孩的手继续讨东西,小男孩忽然哭了起来,朝儿子背部打了两拳,边哭边打边骂:“你娘…娘…”老汉放下竹篙,走下船头,将小男孩拉开。 见小男孩哭了,儿子连忙上哄劝:“耍去,耍去。”也不再要东西了,站在船上发愣。 小男孩跟老汉上岸后,儿子坐在船舱外,一脸的怨气,一会又起身走进舱内,躺倒在床上,拿起身旁的一本书,翻起来。一会后又坐起来,边翻书边念:“鱼呀,乌鸦…鱼呀,鱼呀…妈妈,娃娃…” 旁白:当时,我以为宋德义是在向小男孩要吃的。后来我才知道,这天上午,小男孩来船上玩,抢走了他的那枚小放大镜,他是在向小男孩要回那枚放大镜。 那枚放大镜是放暑假时,老师给他的。 田野。近处刚插完的秧苗;远处农人在收割,烧稻草升起的烟雾;烈日下,父亲躬腰在水田里扯秧;扎秧;扯秧。 知了声声。 一老太太坐在船舱外,儿子在船头用力拉着绳索驶向东岸。船到码头,老太太起身走上船头,儿子将绳索拴到船舷的木叉上,没有拴牢,船又漂离码头。老太太站在船头,说:“还拉一下,拉一下。”儿子用力拉紧绳索,船靠岸,老太太上岸后,儿子才将绳索拴到木叉上。 父亲在插秧。 船头,儿子在擦眼泪(近景推至特写),一会后走进船舱,将门用力关上,一会又拉开,使劲摇着,口里喊着:“不。”然后,脱下自已的凉鞋,反复用力摔倒船板上,喊道:“要耍去!不…不…”坐下将鞋穿上,说:“耍去!”起身走向船头,拿起绳索便拉,一会后又放下,拿起船头另一侧的绳索用力拉了几下,然后走到船中央,朝西岸父亲干活的地方边擦眼泪,边喃喃道:“爸爸!耍去,不…” 关着的船舱门两边,过年时贴的春联虽然有些损坏,但仍然红艳夺目,儿子端坐在舱门前,望看船头一群拉绳的过河人。 夕阳下,渡口洒满余晖。渡船徐徐驶入画面,船上,一群过河人自己拉着绳索在靠岸。 旁白:今天是宋德义替父亲撑船的第五天了。他平时都有下午去村里玩耍的习惯,这几天,却脱不了身,既累又寂寞,心底的怨气于是爆发出来了。傍晚时,有几趟是过河人自己拉绳渡的河。 父亲在制作竹篙。 竹篙打碎河面上的瞵瞵波光。朝晖中,东岸码头,两名农妇分别挑着塑料桶和喷雾器上下船。 湛蓝的天空,浮着朵朵白云。父亲驾船驶向西岸,竹篙从船的一侧绕过船头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换到船的另一侧。 村中小路上,儿子手拿一根小树枝朝镜头欢快地跑来(慢放);从一农舍地坪跑进屋内;室内,沙发上一老汉搂着他那约两岁的孙子,经电扇摇拍至刚进屋正在穿衣服的儿子。 儿子和老汉的孙子在厅屋玩积木;在屋外阶基上剥玉米,儿子边剥玉米,边欢快地笑着,还逗着坐在一旁的老汉的孙子。 旁白:忙完双抢,宋竹初让儿子去村里痛痛快快地玩了一天。 河中卵石堆上,站着一只白鹭,它伸了伸头,不远处,另一只白鹭在飞,一会后飞出了画面。经河岸摇拍至河中渡船。字幕: 2006年4月 父子俩在风雨亭内看纸箱里刚孵出来的小鸡,船舱内,儿子在逗小鸡。图片报道《渡船上的家》特写移拍。舱内小木箱上的两张照片摇至撑船的儿子,外出归来的父亲蹲在渡口码头等船,儿子撑船靠岸,父亲起身上船,接篙,儿子走到舱内,拿起木箱上的照片,走到船头看起来。 旁白:市里的晚报刊登了宋竹初父子以船为家,靠摆渡为生图片故事。县城一所小学一个班的同学看了报纸后,募捐了270块钱,半个月前,由几名班干部送到船上。宋德义记住了这些曾和他合影的城里同龄孩子。 大树前,渡船在行驶。码头上,一群中学生在登船,父亲执篙撑船,一女生在学撑船,父亲接篙靠岸。儿子撑船靠岸,风雨亭内,两女生在替儿子换上新衣服和鞋。几个学生给父亲送上礼品,礼品特写,儿子在吸牛奶,戴上女生给的柳条圈。 女生同期声:“笑一个哒。” 旁白:这天,又有一批县城职高的学生来到了印马渡,他们一来春游,二来看望这对生活在渡船上的父子,还给儿子买了衣服和食品。 两女生在行驶的船上拍照。柳条圈特写。公路旁,学生上车,汽车启动,父子俩向车内的学生告别。 渡口通向公路的小路上,父亲腋下夹着一个纸盒向船上走来,回到船上,走近镜头,看见纸盒上印有“彩电宝”字样和电线图案。今天,他从县城买回了一付电视天线。当父亲打开纸盒,将天线组件放在船舱外的小桌上时,旁边的儿子顿时高兴得大声叫唤起来。 船舱内,窗口玻璃上贴着一个红“喜喜”字 旁白:宋竹初曾对我说,他最大的心愿,是每年能攒下一千块钱,十年后,拆掉父亲留给他的土屋,盖两间砖房,给儿子成个家。 父亲在组装天线;在船尾安装天线杆;从船遥摇拍至船尾的天线杆再至天空中的天线架。 一弯月牙挂在漆黑的天幕,旁边,一颗明亮的星星在一闪一闪。 船舱内,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在调试那台七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父子俩坐在床上看电视,电视机传出:“西部情怀…”的声音(画外音);父子俩看电视的背影,儿子用打一下飞在身旁的蚊子;从儿子一侧推至电视画面;父亲搂着儿子看电视,儿子指着灯下的蚊子,向父亲发出:“啊…啊…”的叫声,他拿着一瓶灭蚊剂望着灯;一群蚊子在灯下飞窜,儿子拿起灭蚊剂对蚊子喷了一下;父亲将儿子手中的灭蚊剂放到一旁,指着电视画面,说:“蚊子死掉了,现在你看这里。” 电视画面: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一群男女;一个女人。 背影。父亲一只手托着下巴,一只手搭在儿子肩上,父子俩在专心看着电视。 电视画面:一个女人近景;一只手拿着一只喷水瓶在浇花。 从电灯摇拍下来,父亲搂着儿子在看电视;电视机背面摇拍至看电视的父子,一只大飞蛾在镜头前飞来飞去。父亲搂着儿子,两人盯着电视,父亲说:“看,这里有条狗。”儿子应道:“狗,嗯。狗!”父亲:“她打了一些水在给狗吃。”儿子盯住电视画面:“狗?哪里啊?…哪里啊?…哪里啊?…哪里呀?嗯!”父亲:“看,这是一条狗呀!”儿子:“狗。” 太阳西沉,在西岸的山峦放出的光芒洒向船蓬。父亲在撑船,儿子在船上脱衣服,父亲插好竹篙,将赤条条的儿子放入水中,儿子在河中兴奋地嘻水、欢笑,朝船上的父亲喊:“来呀!” 东岸码头边,几个男孩在游水。 父亲在帮儿子洗头;自己在洗头;教儿子游泳:“划嘛!两只手要划嘛,两只脚要蹬嘛!…看我划,要咯样子划。” 父子俩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儿子在水中学着父亲的样子游着,欢笑着;船桨前,父亲双手托着儿子学游水。 木桨前,父亲教儿子游泳:“划嘛。” 父子俩在船上吃早饭。 空镜头:渡口,西天暮色,太阳西沉。叠加字幕: 2006年6月12日傍晚,儿子替上岸插秧的父亲撑船时,不幸落水身亡 一群鸡鸭在风雨亭外的码头上吃食,父亲孤独地看着鸡鸭吃食,在看和儿子生前的最后一张会影。合影特写。叠加字幕: 父子俩最后的合影 同期声。父亲坐在码头回忆哺养儿子的艰辛: (他母亲)不喂他,一生下来就没吃过奶。那个时候,家里有三个吃的,负担也重,我天天夜里去打鱼,天光又半夜,夜夜打到天光,换到几块钱,就买牛奶啊、营养奶粉哪,一般奶粉都没买给他吃过,都是买营养奶粉、黑芝麻(糊)、牛奶哪,总是买这些东西喂,天光赶半夜。这样带出来,累得要死,却是这个结果……我算了八字,说我没有崽。 父亲在给一大群鸡鸭喂食。船舱内,两只鸭子特写,一男子提着两只鸭子上岸。父亲撑船送一名妇女过河。对岸码头,另一名妇女在等渡。 响起船歌: “荡一桨, 绕一脚哎, 这门手艺偏要学。 不作良田吃白米饭哎, 不纺细纱穿好衣, 我要讨个姣莲(哎)是好(呀)妻!” 画面黑出。叠加字幕: 一年后,印马渡将建成一座桥 片尾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天下摆渡人 特别鸣谢 宋竹初 宋德义 向给予本片支持和帮助的家人和朋友致谢 2003年10月---2006年9月拍摄 2007年3月制作完成 《印马渡》视频: http://www.ldsf.com.cn/news/news/news_shiping/news_shiping_qtsp/2008/5-4/085408240579875.htm 注:因后期剪辑作了数次修改,终版影片情节与剧本有出入。
本文档为【《印马渡》剧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14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4-10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