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南历史地理环境

海南历史地理环境

举报
开通vip

海南历史地理环境null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概观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概观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文 珍nullnull海南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18°10′-20°10′之间。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

海南历史地理环境
null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概观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概观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文 珍nullnull海南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18°10′-20°10′之间。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null第一章 黎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地理环境第一章 黎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地理环境历史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一、海南政区沿革 “海南”一词之由来,溯源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之历史。“海南”二字,顾名思义,早年似是泛指海域之方向,可是考证中国晋魏以前之籍载,均无“海南”二字之引述,仅有“南海”二字见於十三经左传。    null政区 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畴。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中国古代政区的划分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二级制与三级制交替出现。其二是行省的出现及演变,其中元朝是一个转折点。null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尚书禹贡》)。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属为卿大夫。春秋时期,列国兵争,晋、楚、秦等在边地先后设立县和郡,至战国,郡县两级制,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总的来看,第一个时期,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县以下置乡、亭、里等基层政权组织。郡、县两级行政长官由皇帝任免,实行年终考核,依任职情况决定升降留免(类似于今天的行政首长负责制)。null2.西汉时期,采用“郡国并行制”。长安及附近地区实行郡县制,长官有太守和都尉。其余地区是分封制。同姓子弟分封为王,功臣和亲属外戚分封为列侯。汉武帝时,诸侯王的封地分割缩小,治民之权被取消,王国变成和郡一样的地方行政机构,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另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郡,每州由皇帝派刺史一人监察郡国。东汉取消郡尉,固定刺史为州级长官,地方行政机构演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null3.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但一个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隋初取消郡,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军政分权。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剌史,县有县令。并分立“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另外,唐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军事、财政、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安史之乱”之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镇,或称道。 总的来看,隋唐基本上是郡、县二级制,唐代后期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null5.宋朝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其行政长官由京官带原衔出任,简称“知府”、“知州”、“知县”。府县之上,设“路”为监察区,路设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总称监司,分掌军事、财政、刑狱等职。这样一来,宋朝就形成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null6.元朝:由于疆域辽阔,确立了行省制度。全国除了西藏归宣政院外。其余地方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行省长官有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等。路、府、州、县设总管、府尹、州尹、县尹。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在此时开始出现。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null7.明朝洪武九年废除行中书省。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奠定了现行省级政区的基础)。每省设左右布政使掌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合称“三司”。三司互不相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机构。省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府里的长官为知府,县里的长官为知县。 明朝:省、府、县。null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和内外蒙古旗盟。省里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一省或数省设一总督,各省均设巡抚。府长官为知府。府下设县县里的长官为知县。另外历代在少数地区设过特殊机构。null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但在30年代又在省和县之间设立了行政监察专员。 10.现代:1949年建国后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地(包括自治州、盟)县(包括自治县、旗、自治旗)。1986年开始废除地区,专区,实行市管县。因此形成了省、市(不包括县级市)县三级制。我国现有24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null左传:“喜公四年济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使兴帅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牛马不相及也。”此乃是古籍中最前发现“南海”二字移作地域之用。 当时齐国所持之北海,似系山东北部,今之勃海地区,楚国之领土属於黄河以南之两湖地区,盍中国历史,在周朝以前是东西对峙,周秦之后,则变为南北对立局面,主要原因乃是荆楚江淮地区,物产丰富,强楚发展於南方,故楚使有“南海”之称。null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条:“三十三年发诸赏逋亡人,赘婿要人,略取陆梁地,置於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以商遣戍”,“南海”二字又第二次出现,而且正式用於名郡。南海郡,就是今之广东全境。迨汉元鼎六年,南越吕嘉之变,路伏波率师平乱,乃将三郡并同交趾等地改置南海、桂林、象郡、九真、合浦、交趾、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见后汉书南蛮传及武帝本纪等篇)。此是历史上第三次以“南海”二字做建置命名,隋初复以番禺以东之区域为“南海县”,以佛山为治,此是第四次从泛指方向南海,正式命名为郡县,不过区域每次不同,范围逐渐缩小。  null “海南”二字是从“南海”沿变而来,南海则言海域之南方,海南二字是因袭南海二字之沿变而来。 中国在南北朝至隋二百年间,中原经多次之战乱,北方民族大多避乱南移,而南方之民族则渐向海外之岛夷部落发展开拓。当时阿拉伯,波斯民族已纷纷东来通商,海上贸易也甚发达,中国南海诸蕃岛屿,逐渐成为中国人海外通商之市场,沿海商埠亦渐成为外夷通商之目标。 史载唐代懿宗年间庞勋之变,僖宗年间黄巢之乱,二次入广州杀阿拉伯、波斯教士及商人十二万人,可知南海诸国与中国通商之繁荣(见方豪著中西交通史二卷五章二节,及新唐书)。 由於南海之开拓,而至开拓大海之南疆,地理原因,日趋重要,在中国发展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   null至《梁书》《北史》始有“海南”之引述,二十五史中唐初姚思廉撰《梁书》有《海南诸国总传序》曰:“海南大抵在交洲南大洲上,相去约有三五千里”,是为正史中“海南”二字第一次之引用。但词意所指似为南洋、马来西亚、婆罗洲一带而言。其时为公元505年左右。   《北史》婆罗传称:“自交洲为海南,丹而至其国”。婆罗系指婆罗洲,交洲为越南,丹指马来亚,“海南”似乎指海南本岛而言,“海南”二字第二被次引用,时为公元550年左右。   如今“海南”二字已成为地名专用名词,就是指中国海南省本岛。“海南”又名“琼州”,因境内有“土石皆白如玉而润”的琼山而得名。琼州一名,始于唐初。 null海南岛是一个美丽富饶,历史悠久的海岛。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历史上海南岛有三种古称:珠崖、儋耳、琼台。据文献资料,"珠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故名"珠崖";"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在脸面上刻上花纹,涂以颜色,耳朵上戴有装饰用的耳环而下垂〕,因而得名;"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宋神宗熙宁年间琼州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为琼台。null而根据考古工作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200处遗址和历史文献来推断,至少在6000年以前就有海南岛,并有人类活动。 据《琼州府志》记载,秦代海南属其遥领的范围,没有任何建制。 西汉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儋耳,珠崖两个郡。到元帝初元三年(三元前46年)撤郡仅设一个县叫“朱卢县”。 南北朝梁武帝时,设制为州,称“崖州”。null隋朝时设临振、珠崖两郡,唐代设崖州、琼州、振州、儋州、万州五个州。 到宋代,设一州和三个军,琼州领五县,南宁军领3县,万安军领2县,吉阳军领3镇。 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无大变更。 明代海南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个县。 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 民国初期,海南废道设公署,后经改行政督寨区、特别行政区。解放后,海南改为行政区,设行政区公署。 1988年建省,称为海南省。   null随着朝代变更,地名也常有改变,故海南地名有称“崖州”、“琼州”、“琼崖”。在诗文和题词中,有称“海外”、“南极”、“天涯”、“海角”、“南天”等。 “海南”一名在宋代才常有出现,民国之后普遍使用,其正式作为海南地方政区的称谓是解放后的1951年,称“海南行政公署”,1988年建制升格为省,称“海南省”,简称“琼”。 nullnull二、海南自然地理二、海南自然地理1、【气候特点】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null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发生。 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的三大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null南渡江——海南第一大河,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贯海南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等市县至海口市入琼州海峡,干流全长333.8千米 。南渡江上游——南开河 南渡江上游——南开河 nullnull昌化江——海南第二大河,它发源于海南琼中黎母山林区的空示岭,横贯海南岛的中西部,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过琼中、五指山,在乐东县转向西北,最后从东方市穿过昌江县的昌化港西流入南海,在入海口冲出一个广阔的喇叭口。昌化江干流全长232公里 。 null昌化江支流众多,流域内的较大支流左岸有南满水、通什水、乐中水、大安水、南巴水、东方水、右岸有南绕河、七差水、石碌水。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0条,其中通什水集水面积最大,石碌水次之。集水面积分别为660平方公里和546平方公里,其他均在400平方公里以下。 昌化江全程大部分流淌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中,流经地区沿岸无大城镇,在下游是东方市和昌江县的界河,南边由东方市管辖,北边由昌江县管辖。 昌化木棉红昌化木棉红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万泉河以前又叫做白泉河。是中国海南岛东南部河流。有两源︰南支乐会水为干流,长109公里,发源于五指山林背村南岭。北支定安水,源出黎母岭南。两水在琼海市合口嘴会合始称万泉河,经嘉积至博鰲入南海。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3,683平方公里。 琼中乘坡河形态各异的石臼群 琼中乘坡河形态各异的石臼群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万泉河出海口风光更为迷人。那里集三河(万泉河、龙滚河、九曲江)、三岛(东屿岛、沙坡岛、鸳鸯岛)、两港(博鳌港、潭门港)、一石(砥柱中流的圣公石)等风景精华于一地,既有海水、沙滩、红礁、林带,又有明媚阳光、新鲜空气,清柔流泉,是目前世界河流出海口自然风光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 nullnullnull陵水河入海口处椰子岛 陵水河入海口处椰子岛 nullnullnullnull全省水库面积5.6万公顷,其中较大型的水库有松涛水库、大广坝水库、牛路岭水库、万宁水库、长茅水库、石碌水库等,其中松涛水库存总库容量33.4亿立方米,为海南省最大有水库,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灌溉面积14.5万公顷。 松涛水库松涛水库nullnullnull二、海南自然地理二、海南自然地理2、【土地资源】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53.54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人均土地约0.47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收获2至3次。   按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他地。   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28.04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5.5万公顷,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待开发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连片,宜于开垦和机耕。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null【生物资源】海南生物资料十分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  海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海南岛生长着丰富多彩的热带林木、热带花卉、热带水果和天然药材。 null【南药资源】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4000多种植物可入药的约2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海龟板等近50种。null【植物资源】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  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到目前为止,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世界热带的80个科显花植物属、种最多的第一类17科,海南全有。   在4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nullnull海南岛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的省份,拥有中国最完美和种类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海南岛的原始热带雨林,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约有1800万亩,但由于过度采伐和当地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的影响,雨林面积大幅减少。真正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热带雨林现在仅分布在岛内的高山大谷之中。 目前,海南岛已建成尖峰岭、五指山、霸王岭、吊罗山等国家级热带雨林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使热带雨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null【动物资源】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67种  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67种,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黑熊、云豹等亦珍贵。据1998年5月公布的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共记录了4个纲、32个目、77个科、320种动物。320种动物中,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发现历史上没记录过的鸟类14种。 null【作物资源】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 。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梁、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红毛丹、火龙果等。蔬菜有120多种。   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生热带植物有3000多种,建国后从国外引进1000多种,从国外野生资源中发掘1000多种有用植物进行栽培试验,均取得成效。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作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槟榔、咖啡、胡椒、剑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null海南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系统类型,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共有10大类:森林、草原、农田、河口、红树林、珊瑚礁、滩涂湿地、潟湖、上升流、深海等。     海南海岸线长约1617.8千米,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海滨旅游胜地。海南岛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20多个。沿海生长的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标志,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旅游价值。    null海南岛沿海堆积平原广布,东北部由于沿海强风作用,沙地最宽达20~30千米,有些地方几条沙堤并列,形成特殊的沙堤-潟湖平原。沿海平原农村主要是种植业,近年热带特色农业正在迅速发展。     海南岛的沿海平原和中部山地之间是台地,多开辟为热带经济作物区。     海南岛中部为山岭地带,是由热带雨林、季雨林组成的原始森林区。     由于海南地形复杂,海滨、平原、丘陵、山地应有尽有,在热风热雨中形成了神奇多姿的热带地貌。 三、民族人口三、民族人口【人口】200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845.03万人,比上年增加9.1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62‰,人口死亡率为5.7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1‰。    海南岛历史人口变迁与统计分析- 《新东方》2001年04期 null根據省統計局公布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我省現有人口786.75萬人。和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間增加了130.94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78%,比上世紀80年代末下降了約0.7個百分點。 考古資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海南島就有人類居住,而人類的足跡遍布全島,則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事,也就是距今八九千年以前。但有意思的是,考古界至今未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在海南活動的遺跡,說明海南島沒有經曆由猿到人的曆史發展過程,而海南最早的居民,應該是從島外遷來的。從社會文化特征上判斷,應該遷自華南大陸。這便是漢代以後俚人,唐代以後黎人的祖先。 null在此次人口普查中,全省漢族人口為650.74萬人,占總人口的82.71%。但漢族首次遷入海南,是漢武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2年。這是海南有史記載的第一次移民,但數量極少,僅限於漢軍士兵。根據1933年出版的《海南島志》,唐以前漢族進入海南島的人口大約2萬人。   漢族大量遷入,其中相當一部分落籍海南,是在唐宋以後,因此海南島上的漢族譜始於唐宋。尤其宋代以後,各朝代都有漢人遷入海南,主要是一些商賈、難民、戍邊兵丁和來海南任職的朝廷官員等。null回族遷入海南從唐代開始,主要來自當時的波斯和阿拉伯。苗族遷入海南較晚。明代嘉靖或萬曆年間,明王朝從廣西調來一批士兵駐防海南,一部分苗族士兵留在島上,成為海南的苗族。 null據史料,1472年,海南島總戶數為54485戶,總人口26.63萬。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海南的人口總量也在不斷增長。據道光《瓊州府志》記載,1835年,全島報冊成丁總數為125.09萬人。而據1928年出版的《海南島志》,當時的海南總人口已經達到219.56萬,男性為119.31萬人,女性為100.25萬人。null建國後,由於海南開發建設的需要,又有幾次大的人口遷移。建國初期,國家從各省抽調一批幹部支持海南土改和地方政權建設。1952年,海南開始辦農、林、牧、茶場。根據省農墾總局提供的資料,1952年到1979年,從外省調入的農墾職工人數達到33萬人。   1988年建省前後,“10萬人才過海峽” 毫無疑問是曆史上總體素質最高的一次,也增強了海南的人口素質,對建省13年來海南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極其積極的作用。null 海南曆代人口的演變,也是各民族不斷融合的過程。世居海南的人口,主要分屬漢、黎、苗、回4個民族。而此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聚居海南的已有40多個民族。 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間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24.5萬,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了0.26%。 null【民族】海南省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职工和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苗、回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通什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根据2004年户籍人口数,汉族占总人口的82.7%,少数民族占17.3%。 null海南人口结构 性别构成      全省人口中,男性为411.70万人,占52.33%;女性为375.05万人,占47.6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9.77。 年龄构成      全省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16.14万人,占总人口的27.47%;15-64岁的人口为518.90万人,占总人口65.9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1.71万人,占总人口6.58%。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7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全省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50.74万人,占总人口的82.7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36.01万人,占总人口的17.29%。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06.59万人,增长了19.59%;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24.35万人,增长了21.81%。第二节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内涵。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null(二)地理环境发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人类普遍使用石头、青铜、或铁器,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这是人类能动地利用环境的开始。null到了近代、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越来越大,“人化自然”的能力加强了。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比如天不下雨,人类可以进行人工增雨,北方缺水,我们可以南水北调;地球拥挤,人类可以探讨到月球、南极居住,甚至建立海上城市。当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开发是以不违背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条件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游目当前,恩格斯的真知灼见已经成为事实。 null由于高度工业化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威胁日益严重,联合国公布:当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是 (1)世界气候变暖 (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 (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 (4)水资源不足 (5)大气污染严重 (6)土地面积减少 (7)垃圾废物成灾 (8)资源再减少 (9)农用药害严重。 (10)人口膨胀 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不适当的人化自然产生的恶果。西南旱灾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变化所致,人类过度采伐森林使植被遭到破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地理环境对黎族文化形成影响 地理环境对黎族文化形成影响 一、独特的自然条件。 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岛内河流纵横,古时岛上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是黎族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及生产生活方面等习俗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五指山市毛道乡毛枝大村,保国河 五指山市毛道乡毛枝大村,保国河 null渡水葫芦 nullnull一是独特的地理位置。 海南岛孤悬于南海之上,又远离中原,岛内有五指山、鹦哥岭等高山大岭阻隔,这种交通上的不便,使一些形成于上古时代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与延续,如文身现象就延续了3000多年。 null三是独特的社会因素。 黎族由于分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交往强度的差异,民族内部社会发育程度也有显著的差别。 明清两代,在靠近汉族的黎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但在五指山腹地一带,直至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生产方式的残余———“合亩制”,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峒”的社会组织。黎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黎族文化更加婀娜多姿。 清乾隆五十五年杨亚烈卖断田契清乾隆五十五年杨亚烈卖断田契nullnull黎族的传统农业生产黎族的传统农业生产 黎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在1949年以前处于水平十分低下的状态,大致可分为刀耕火种的“砍山栏”与稻田二种类型。 到近代,已基本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砍山栏“的耕作方式在黎族聚居的地区还广泛存在。 null1.砍山栏     刀耕火种式的砍山栏是与落后生产力相伴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耕地不足的压力逼迫,历史上曾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仍是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不翻土、不施肥,种植在离居住地较远的地方,砍山成园后,用尖木棒戳地成穴,种一至三年便丢荒一、二十年,全靠天然的自然力来恢复土壤肥力;null另一种是技术上已经前进了一步,在距离居住地较近的地方,砍山种一年后,便用锄头来翻土,把收获后遗留的稻杆压下作肥,然后挖坑种番薯,到翌年2~3月收薯后,利用挖薯翻起的松土,再以尖棒戳种下山栏稻,如反复种植3~4年甚至8~10年,直到稻谷的收成骤减,即行抛荒,待过10~20年后,土地重新长满草木,依靠自然力恢复肥力以后,再来砍伐耕种。 null黎族“合亩制”地区实行的砍山栏耕作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远较其他地方原始。在砍伐时,只把树木的细小枝叶砍下,留下砍不动的树干,这种削枝留干的做法,与他们使用的工具太简单有关,因为这样一把钩刀即可完成,而要将树干砍倒则需利斧、大锯,费工也多。 null“砍山栏”的耕作过程是:正月,上山选择林木茂盛、土层深厚、潮湿,松软且表土呈灰黑色的山地,作上标记;2月,用钩刀砍下大树的树枝,任其散于地上;3~4月间,树叶干枯后,引火焚烧,继而清除未烧尽的残枝,不经翻土,在雨季来临的时候下种,播种时,男子用一根长约1.5米的尖木棒在前面戳洞,妇女随后边放谷种边平土,一个洞里一般放5~6粒谷种;以后,用锄或铲清除2~3次杂草;9~10月稻谷成熟后,逐穗割下收藏。这是“合亩制”地区的情况。 null 在非“合亩制”地区,对山栏地的利用,已比“合亩制”地区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烧山之后,趁下雨时用铲把草根翻掉,并略将表土锄细,然后以尖棒戳穴下种。好的山栏地,通常是第一年将糯米、包谷和红薯三种农作物混种(所谓混种,也不是一齐同时种下,而是说在同一块地上按季节不同而先后种下不同农作物),第二年才种籼米(因其需肥较少)、或继续种包谷和红薯。第三年是否再种,则视第二年的收成情况而定,第二年收成好,则再种一年,否则抛荒。抛荒之后,有隔5~6年后再来砍种的,但一般都需抛荒10年以上。 null关于黎族“刀耕火种”的情况,早在明代的文献里就已有记载,顾山介在《海槎余录》中记道:“黎俗四月晴霁时,必集众斫山木,大小相错,更需五、七日,浩洌则纵火,自上而下,大小烧尽成灰,不但根干无余,土下尺余,亦且熟透矣。徐徐锄转。种棉花,又曰见花。又种旱稻,曰山禾,禾粒大而香可食。连收三四熟,地瘦,弃置之,另择地所,用前法别治。”这里所指的锄转,主要是当时的“熟黎”地区的情况。 null 据考古发现,历史上种山栏的工具,主要有双肩石斧、石铲、石锄、尖木棒、木锄等。近代以后,随着铁器的流入逐渐增多,砍山栏的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还用长木棒,但木棒的尖端已包上了铁皮或加上了铁尖;使用铁锄、铁铲、钩刀、斧、手捻刀,镰刀等简单的农具。 null到1949年前,包括“合亩制”地区在内的广大黎族地区,还普遍流行“砍山栏”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由于耕作技术落后,广种薄收,产量很低,有“种一坡、收一箩”的说法。到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在一些黎族地区“刀耕火种”的现象依然存在。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减少,随着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人口的增加,荒山的减少,“刀耕火种”的方式目前已趋于消亡。 打叮咚 打叮咚 nullnull用手捻刀收割山栏稻 用手捻刀收割山栏稻 nullnull《砍山栏歌》(摘要) 四月来到雨水下,无牛种田难顶当。 五月来到人播种,播得种子出不齐。 六月来到欠拔草,草青草长心早憔。 七月来到禾发青,八月来到稻扬花。 九月来到割九粘,十月来到谷晒干。 十一月来到把谷舂,十二月来到是冬至。 null水田耕作     水田耕作在黎族地区有大春和小春两种,小春是10月犁田耙田,11月播种,12月和次年1月插秧,4月、5月割禾;大春是4月开始犁田耙田,5月播种,6~7月插秧,10~11月割禾。 null1949年以前,黎族的水田翻整主要采用赶牛群下田踩踏的办法。1949年后,稻田普遍采用牛拉犁耕,一般水田是一犁两耙。水深过膝的田则用牛踩,踩后耙一次。若泥太深,牛无法走动就只能用锄头掘松,再用木板拖平。目前,在一些地方较低的田提前到3月左右就开始犁,避免了水浸。现在,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不少地方已使用拖拉机犁田、耙地。 null育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浸种催芽、而后撒到秧田里育秧,待秧苗长大后,再拔出插到田里。另一种是“干播”,方法与汉族地区相同。其中“干播”法采用得较普遍,原因是过程较简单,省时间。干播时不必浸种催芽,为了防备雀鸟啄食,便在谷种撒下后盖上一层稀泥,结果秧苗根长得较深,拔秧不易。 null 秧田整理是靠牛将田泥踩成稀糊后,用手拨抹成平畦,田畦宽约1.5米。插秧的方法与汉区相同,秧苗过长时,也要剪去秧尾,使之插后易于返青。黎族地区的水田排灌主要靠开沟和用竹筒引水灌田两种方法。开沟引水,多数是在水源与田相平或高于田面的情况下采用。用竹筒引水的方法应用较少,多半是隔溪或沟的田,需水流架空而过才用。灌田一般是一年一次,即田踩好或犁耙好后,就灌入1~2寸深的水,接着插秧。直到收割前,为了便于收割,才将水全部排走。 null 1949年以前,黎族地区除了一部分沙土田因瘦瘠施放一些草木灰和少量牛粪外,其余绝大部分的田不施肥。群众一般没有堆肥和积肥的习惯,肥料只有用日常烧火所积的草木灰和犁耙田时积聚的少量牛粪(因牛关在栏里养的时间很短,犁耙田之后即赶上山野放牧,隔数天才去看一次),1949年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宣传教育下,才开始挖坑积肥,把飞机草这种分布颇丰的野生植物和谷壳堆存于坑内,待其腐烂后与牛粪混合作为基肥施用。当时,没有追肥的习惯。现在,除懂得施用农家肥外,普遍使用化肥,也知道追肥的方法。 null在黎族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过去主要有:籼米3种,糯米3种,分红、白两种颜色。     在生产方面还有一些禁忌,在黎族地区每逢“龙”、“虫”、“兔”日则不犁田耙田;遇有丧事,则同祖公三代内的亲属七天不下田、不劳动。
本文档为【海南历史地理环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3536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4-17
浏览量: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