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

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

举报
开通vip

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 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 DevelopmentofModernMissionSchoolsinWuhan 赵 彬 武艳红 ZhaoBin WuYanhong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9X(2008)08—0205—03 摘要作为中国交通心脏的武汉,在近代也是西方 教会对其实施文化影响的重要地区.但也因此促进 了武汉教育发展。该文总结了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 的发展情况,叙述了几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并分析武 汉教会学校建筑特点。 关键词武汉西方教会近代教育教会学...

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
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 DevelopmentofModernMissionSchoolsinWuhan 赵 彬 武艳红 ZhaoBin WuYanhong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39X(2008)08—0205—03 摘要作为中国交通心脏的武汉,在近代也是西方 教会对其实施文化影响的重要地区.但也因此促进 了武汉教育发展。该文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西方教会在武汉办学 的发展情况,叙述了几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并分析武 汉教会学校建筑特点。 关键词武汉西方教会近代教育教会学校 AbstractWuhan,thetrafficheartofChina, isanimportantregionwherewestern missionariesimposecultureaggression.Onthe otherhand,thatpromotedthedevelopment ofmoderneducationinWuhan.Thisarticle summarizesthedeveloPmentofwestern missionsch001.nWuhan.describesseveral well—knownmissionschoolsandanalyzesthe architecturaIcharactensticsofmissionschools .nWuhan. KeyWordsWuhan,Westernmissionaries, Modemeducation,MissionschooJ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第一作者 畜Ⅱ教授 第二作者 硕士研究生 邮 编430070 电子信箱wubinglll3@163com 收稿日期200803 13 图1文华大学圣诞堂 由于其“九省通衢”和位于长江沿岸的地理位 置,虽然身处内陆,但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却在近 代初期就成为通商口岸之一,自侣61年开埠之后, 相继建立了五国租界,西方教会也随之涌入武汉, 因此,西方教会势力对于武汉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内 陆城市深远的多。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为了宣传其 教会思想并作为西方进行文化侵略的方式,西方教 会纷纷在武汉建校办学,不仅冲击了武汉的近代教 育,也由此导致了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演变。 在此之前,武汉的教育建筑也即中国的传统 书院。书院始于唐兴与宋,起初目的在于藏书、聚 贤,到北宋以后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读书、讲学 性质的新教育组织,到了清朝书院逐渐成为生员猎 取廪、增、附、贡、监等功名的准备场所,与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紧密相连。西方教会办学目的在于传授教义, 控制中国青年一代的思想,因此,教会学校与中国 的书院完全不同。 1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况 教会学校建筑在武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 段。开埠以后,西方教会涌八武汉,开始了其文化 侵略,作为其宣传教义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开始举 办教会学校。 建筑历史 ArchitecturalHistory 图2文华大学法学院 1.1教会学校雏形期 开埠初期,武汉出现近代教会学校的雏形—— 义学。之所以为“义学”,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对 于教会的陌生与抵触,没有人愿意到这种学校来上 学,教会只能靠不收取任何费用甚至还提供食宿来 吸引贫穷人家的孩子。教会要从中国的JLi一代开 始其思想教化,所以所设学校基本上是儿童的识字 班,教育内容也仅仅是识字和教义启蒙。 这个时期还没有建设专门的教会学校,一些传 教士仅仅是租用民宅来进行布道讲学。 1.2教会学校成型期 19世纪70年代,武汉教会教育基本成型。 1871年10月,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昌城内贡院 以东的昙花林刨设了一所教会学校,初名文化书院 (BooneCollege)。武汉三镇的各西方教派纷纷 效仿,在武汉地区掀起一股兴办教会学校的热潮。 继文华书院之后,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创办武昌中学 堂,1885年改为博文书院。包括当时汉口由英国伦 敦会创办的博学书院,成为武汉三大教会书院。但 在90年代之前,这些教会学校都还是小学程度。此 时的教会学校的设立完全是出于西方传教士用来传 第26卷8/2008HUAZHONG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205 万方数据 图3翟雅阁健身所 教的一种手段,同时给教会培养中国传教士与医药 人才,因此是完全有别干科举制度的教育。在科举 制度还占着统治地位的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的 生源一直是个问题。 但此时已建设了专门的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 校是西方教育建筑的移植。形式上大都采取当时西 方流行的文艺复兴式。 1.3教会学校兴盛期 19世纪90年代以后,处于严重民族危机的中国 社会出现了一个学习西方的热潮。洋务派、维新派 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主张学 习西方。在这股热潮中,清政府于1906年停止科举 考试,随后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张之洞在武 汉大规模兴革文教,使教会学校的办学环境大为改 观。在这种形势下,申请进入教会学校的学生也大 大增加,这促成了教会学校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是教会学校建筑在中国发展的 鼎盛期也是教会教育内容的转折期。教会教育摆脱 了以前的纯粹宗教教育,开始了新式教育,如在中 国有广泛影响的狄考文的教育观: “一个受过教育 的人是一支点燃着的蜡烛,未受过教育的人将跟着 他的光走。比起大多数的国家来说,中国的情况更 是如此”。 西方传教土除了创办高等教育外,还插手设立 图5博学书院礼拜堂 图4文华大学法学院建筑细部 了女子学校。1897年,英国伦敦会在武昌昙华林设 立“懿训女中”,美国圣公会布伦女士创办“圣希 理达女子中学”。与圣希理达女中同期创立的还有 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由罗马教会创办。据不完全 统计,武汉地区各类女子中学就达18所。女子学校 也成为西方教会立足武汉的重要阵地。 新的教育内容导致了新的教育建筑的出现,原 来的学校建筑形式已不能满足新式教育的需要,教 会学校开始把西方的教育体制及其容纳多功能的教 育建筑搬到中国。并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中西结合 的建筑样式。 1.4教会学校衰落期 1922年全国兴起反基督教运动,提出口号收 回“收回教育权”,并逐渐演变成为反文化侵略 运动。武汉地区也不例外。这一运动持续了6年之 久。1927年1月10日,湖北政务委员会公布《取缔 外人设立学校条例》。武汉大部分基督教会学校都 被迫关闭达两年之久。至1931年,大部分基督教中 学以上的学校都向当时的国民政府立了案。但此后 教会学校的建设转入低潮,在此时期仅天主教创办 了几所中学。 1.5教会学校的内迁及恢复重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及至1938年夏秋间, 206华中建筑HUAZHONGARCHITECTURE8/2008第26卷 图6圣若瑟女子中学 图7上智中学(资料来源:武汉历史建筑要览) 日寇逼临武汉,大部分的教会学校搬往大后方。华 中大学先迁桂林,后转往云南喜洲直至抗战胜利; 文华图专于1938年迁往重庆曾家岩,1941年10月 迁至江北唐家街廖家花园;美圣公会办的五个中学 (文华、文华二部、圣希理达、圣保罗及益智中 学)组成联中也于1938年迁往广西全县,后又多 次搬迁直至抗战复员;其他所有教会除美安息日会 所办的三育研究社外也都迁往内地,三育研究社则 以该会德国籍传教士艾方伯的名义,在武昌继续开 办,而且在1942年还借用德国人仓库办起三育女 中。 抗战胜利后,大后方的教会学校纷纷迁回武 汉。由于8年战争中日伪统治,校舍破坏严重,图 书和仪器丧失殆尽,有的学校甚至在1944年美军 轰炸武汉时被炸毁。复员后的学校大多由于财力枯 竭,无力投资建新房,主要是恢复维修原来校舍与 添置各种图书设备。 2几所著名的教会学校 2.1文华书院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昙花林创立“文华 书院”,它是武昌最早的教会学校。校内建有圣诞 堂,教学楼及男生寄宿舍。1901年前后,翟雅各任 文华书院院长期间,在原校址西南购买大片土地。 万方数据 1903年文华书院在武汉首开大学课程,书院遂分 为备馆(中学)和正馆(大学)。1909年前后,学 校规模不断扩大,改名为文华大学,并附设文华中 学。这一时期,文华大学扩建了教学楼,文华公书 林(图书馆),健身所,多玛堂,博约室(外籍教 师单人宿舍),颜母堂(女生宿舍),水塔以及多 栋教职员工住宅。 最早建设的圣诞堂(图1)至今保存完好,它 具有希腊神庙建筑风格,一层砖木结构,入口建有 门斗,侧柱廊设在教堂外部,外廊项与屋面均为铁 皮坡顶,教堂外观呈现重叠的三个三角形,小、 大、中三层几何图形,使建筑富有哲理严肃庄重。 1910年建成的“文华公书林”是我国近代教育 史第一所图书馆专业学校,由美国友好人士伍德小 姐个人创办。馆舍二层砖木结构,屋顶铁瓦屋面, 内部按图书馆功能设计。开办初期只设有图书馆和 档案学两个专业。1920年3月,伍德小姐正式创办 “文华大学图书馆专科学校”,开设多种图书馆学 专业课程,当时馆藏图书达80000多册,并向武汉 三镇开放,开架阅览。由于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 献,这是唯一在反文化侵略运动中没有被关闭而且 顺利向国民政府立案的学校。 现存文华大学法学院(图2)约建于1915年。 两层砖木结构,底层封闭,墙面开设半圆拱窗,二 层东面设木柱外廊,砖木组合栏杆,砖墩栏杆上支 撑双柱顶住屋檐额枋,额做上下枋,两枋之间用传 统木雕花格装饰。 1921年,为纪念文华大学创始人翟雅各所修建 的翟雅各健身所(图3),屋顶形似中国古代宋式 屋顶,二层重檐铺绿色琉璃瓦,健身所按现代体育 馆功能设计,二层混合结构。建筑的设计人不详, 估计为西洋传教士,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独立从事 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这种建筑形式当时国内尚属少 见,在中国近代教会学校的建设上占有一定地位。 2.2博文书院及博学书院 1886年由英国循道会创办的博文书院,起初是 租用省贡院西边的一所公馆为校舍,1890年,书院 在书院街新建校舍及教堂。1907年,张之洞因扩建 省藏书馆,将博文书院迁至城外重建校舍。其中砖 木结构楼房10余栋,平房3栋,各项校舍174间,并 建有校内礼拜堂,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设高等、专 门和师范三科。 博学书院由英伦敦会创建干1896年,地址设 在汉口后花楼居巷。1908年在汉口韩家墩购地新建 校舍。博学书院分为“智学馆”、 “文学馆”两部 分,1908年增设高师部、神学大学部和华英部。博 学书院也建有礼拜堂(图5),至今保存完好。 1924年圣公会与伦敦会、循道会等英美教会 将文华大学、博文书院、博学书院、长沙雅礼大学 合并,联合组成“华中大学”,校址定在武昌昙华 林文华大学内。华中大学是一所英美式的综合性大 学,它的建立标志着西方教会学校在武昌的发展进 入鼎盛时期。 面入口处一层突出门廊,而在法学院的立面构图中 (图2),连续的列柱转化为了连续券。. 2.3圣若瑟女子中学 3.2西方古典主义 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由罗马教会两湖教区于 1912年创办。1923年又在自治街建筑新校舍。圣 若瑟女子中学原是汉口鄱阳街嘉诺撒修女院办的识 字班,后由中国教友集资修建新校,才改为正规学 校。圣若瑟女子中学(图6)是文艺复兴式建筑, 三段构图,正面中间主口设门斗为阳台,中间三开 间为柱廊,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窗上下粉白色,红 白相间,十分夺目。屋顶为红瓦铺面。楼背后为 “U”形,两侧凸出部分四层为上收的菱形气屋, 三、四层为窄条的窗形与一、二层大窗相对,使建 筑更显活泼。 2.4上智中学 前身是德人于1908年在汉口球场外开设之德 华学堂。当时建有:中间为教学大楼,左为学生宿 舍。右为健身房,呈三合院布局。教学大楼前有比 较宽敞的校前区中心花园(图7)。教学大楼为三 层混合结构,平面为内廊式。清水外墙红砖砌筑, 局部水泥粉刷,屋面为坡屋顶红瓦,其外观具有德 国建筑风格。1935年意天主教希贤主教接办,改为 私立汉口上智中学,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校舍建设和 学校规模,成为著名的教会学校。 3教会学校建筑的特点 教会学校在武汉发芽生根并成长,是西方教 会打八武汉的一个文化楔子。它的目标是通过知识 的传播改造中国的文化氛围,培养皈依其宗教的信 徒。这就使得教会学校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不同于中 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异质文化的输入。从最初的 义学宗教三宇经到后来课程范围扩大整体西式教学 的引入,都是忠诚的传教士们的使命的体现。当然 教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不断的适应中国的国情, 从开始的纯宗教教育到后来的现代科学教育,从开 始的西方建筑的移植到中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武 汉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 近代教育建筑类型特征既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 征,又有其特殊性: 3.1殖民式 殖民式建筑是早期西方传入中国的建筑形式, 直接移植于印度及东南亚国家。早期殖民式建筑的 特征是:简单的方形平面,单层或二三层建筑,有 着宽敞的一面、两面、三面或者四面外廊。藤森照 信将其称为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原点——外廊式。 虽然这句话有点偏颇,但也说明外廊式是中国近代 建筑发展的基础之一。殖民式建筑发展到内地,已 经有了很大的变异。如文华大学的圣诞堂(图1),已 经失去了外廊的功能,仅仅是连续的列柱,且在正 二十世纪初,仿西方古典建筑形式迅速发展, 欧美的建筑潮流中,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 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等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不同建筑类型模仿的 形式。随着武汉租界区大规模的建设,西方人的 涌入,各种西方建筑形式也纷纷传入武汉。汉口圣 若瑟女子中学(图6)以古典构图为基础,突出轴 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文 艺复兴建筑:博学书院礼拜堂(图5)采用一堂一 塔的英国小教堂形式,窗间壁柱划分,壁柱阶段性 缩进,门窗皆为尖券,属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建筑风 格。 3.3中西结合的折衷主义 教育建筑是外国建筑师进行东西方建筑结合尝 试的最早领域。教会为了网络民众,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亲近,从 一开始就有意识的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融入所建的 学校建筑中,在人们发起反宗教运动后这种趋势更 加名显。武汉的教育建筑亦不例外。如文华大学的 法学院,底层为西方连续拱券门窗,二层中式额枋 和传统木雕花格,属典型的中西交融式(图4); 1921年所建的翟雅各健身所l图3)则是将西方的 建筑结构技术与外在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融为一 体,这是一个具有现代功能的体育馆建筑,底层较 实,基座稳固,二层为九开间柱廊,显得通透,柱 的栏杆、额枋、雀替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做法,屋 顶为仿宋式上铺绿色琉璃瓦。 结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最真实的纪录,笔者研究武汉 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状况,而揭示中西方文化交融 过程中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不管当初西方教会创 建学校是怎样的目的,他们既推动了武汉教育的发 展,也为武汉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财富,使其成为一 个具有历史内涵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 (注文中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李珠。皮明庥武汉教育史.武汉:武汉出版社, 1999:95-147. 2涂勇.武汉历史建筑要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2:131—138. 3 杨秉德.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武汉:湖 北教育出版社,2003:260—283. 4张发懋,李百浩.湖北近代建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5:183-198. 第26卷8/2008HUAZHONOARCHITECTURE华中建筑 207 万方数据 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 作者: 赵彬, 武艳红, Zhao Bin, Wu Yanhong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430070 刊名: 华中建筑 英文刊名: HUAZHONG ARCHITECTURE 年,卷(期): 2008,26(8) 参考文献(4条) 1.张发懋;李百浩 湖北近代建筑 2005 2.杨秉德 中国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 2003 3.涂勇 武汉历史建筑要览 2002 4.李珠 皮明庥武汉教育史 199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李丽杰 近代重庆教会学校的发展及影响[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 王红信.WANG Hong-xin 简论中国近代教会学校[期刊论文]-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16(4) 3. 韩慧莉.HAN Hui-li 略论浙北教会学校的作用[期刊论文]-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2) 4. 张珍珍.ZHANG Zhen-zhen 教会学校与安徽教育近代化[期刊论文]-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 徐永志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述略[期刊论文]-民族教育研究2001,12(2) 6. 郑生勇 教会学校对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影响[期刊论文]-浙江社会科学2004(3) 7. 孟雪梅.Meng Xuemei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图书馆的特点及作用[期刊论文]-图书馆建设2007(2) 8. 董黎 西方教会与金陵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艺术[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 9. 赵彬.武艳红.ZHAO Bin.WU Yan-hong 西方教会学校对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8,34(18) 10. 刘延苗.LIU Yan-miao 教会学校对中国当代学校体育之客观影响和启示[期刊论文]-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27(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zjz200808051.aspx
本文档为【武汉近代教会学校发展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76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5-03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