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GBT 7931-2008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 7931-2008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举报
开通vip

GBT 7931-2008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ICS07.040 A77 a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7931—2008 代替G]37931—198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Specificationsforaerophotogrammetricfieldwork of1:5001:10001:2000topographicmaps 2008—06-20发布 2008-12-01实施 丰瞀徽鬻瓣訾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GB/T7931—2008 目 次 前言⋯⋯⋯...

GBT 7931-2008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ICS07.040 A77 a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GB/T7931—2008 代替G]37931—198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Specificationsforaerophotogrammetricfieldwork of1:5001:10001:2000topographicmaps 2008—06-20发布 2008-12-01实施 丰瞀徽鬻瓣訾糌瞥星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9 GB/T7931—2008 目 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总则···⋯·-·⋯⋯⋯⋯⋯⋯⋯⋯⋯⋯⋯⋯·--⋯⋯⋯⋯⋯··-·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5基础控制点测量⋯⋯⋯⋯⋯⋯⋯⋯⋯⋯⋯⋯⋯⋯⋯⋯⋯· 6像片控制点测量⋯⋯⋯⋯⋯⋯⋯⋯⋯⋯⋯⋯⋯⋯⋯⋯⋯一 7综合法测图⋯⋯⋯⋯⋯⋯⋯⋯⋯⋯⋯⋯⋯⋯⋯⋯⋯⋯⋯·一 8像片调绘⋯⋯⋯⋯⋯⋯⋯⋯⋯⋯⋯⋯⋯⋯⋯⋯⋯⋯⋯⋯· 9图幅接边、检查验收和上交成果⋯⋯⋯⋯⋯⋯⋯⋯⋯⋯⋯ 附录A(资料性附录)航线网布点首末端点间的间隔基线数 附录B(规范性附录)R值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5秒级基础控制点标石埋设图⋯⋯⋯ 附录D(资料性附录)铺设地面标志的要求⋯⋯⋯⋯⋯⋯.. 附录E(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一 附录G(资料性附录)投影差的改正方法⋯⋯⋯⋯⋯⋯.. 附录H(规范性附录)调绘像片整饰格式⋯⋯⋯⋯⋯⋯⋯一 I扛●,,0 0如n坫地趵龃匏船弘药孙即 前 言 GB/T7931—2008 本标准代替GB7931--1987《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本标准与GB7931--198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对标准进行了 修订; 一~增加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8个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地形图的规格中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修改了调绘的内容。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D、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国庆、兀伟、许卓群、宋英贤、陈尊充、许晓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79311987。 GB/T7931—2008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生产技术和生产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保持原技术体系的完整性、现 有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标准修订过程中,对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合理 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指标予以保留,对与相关标准不协调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有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另 行制定标准。 Ⅱ 1:5001:10001:2000地形图 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T7931—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模拟、解析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1:500、1:1000、1:2000地形图的外业作 业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1:1000、1:2000地形图的航空摄影测量外业生产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El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6962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1831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1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1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1004测绘技术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规定 3总则 3.1地形图规格 3.1.1空间参考系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国家规定的统一坐标系;如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投影、高 程系统按GB/T18315执行。 3.1.2分幅与编号 分幅与编号按GB/T20257.1执行。 3.1.3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和用图的需要按GB/T18315的规定选取。地形类别以图幅范围内大部 分地面坡度进行划分(见表1)。平坦地区,根据用图需要,可不绘等高线,用高程点注记表示。一幅图 内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 表1地形类别的确定 单位为度 地形类别 地面坡度 平地 <2 丘陵地 2--6(含2) 山地 6~25(含6) 高山地 ≥25 GB/T7931—2008 3.1.4高程注记 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上。依据地形类别及地物点和地形点的数量,密度为 图上每100CITl2内5~20个。 3.1.5符号与注记 地形图符号与注记按GB/T20257.1执行。 3.2精度 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最大误差按GB/T18315执行。1:500地形图高山地的地面坡度在40。 以上,1:1000地形图高山地、1:2000地形图山地、高山地在图上不能直接找到衡量等高线高程精度 的位置时,等高线高程精度可按公式(1)计算。 mh一-t-(Ⅱ+btana)⋯⋯⋯⋯⋯⋯⋯⋯⋯⋯(1) 式中: ‰——等高线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 。——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m); 6——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m); a 检查点附近的地面倾斜角,单位为度(。)。 3.3基础控制点的密度要求 基础控制点指可作为首级像片控制测量起闭点的控制点。平面基础控制点包括国家等级三角点、 精密导线点、5秒级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其密度应满足每四幅图面积内最少有一个点;高程基础控制 点包括国家等级水准点和等外水准点,其密度应满足2km~4km最少有一个点。 34对航摄资料的要求 航摄资料应满足GB/T6962的规定。 3.5对其他作业方法的要求 在满足本规范所规定的精度标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本规范未列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但应在技术设 计书中明确说明相关要求和规定。 3.6准备工作 3.6.1资料收集 主要收集以下资料: a)航摄资料; b)基础控制点成果; c)各种地图资料,如相关的地形图、交通图、水利图、行政区划图、地名录等。 3.6.2测区踏勘 对不熟悉情况的测区,应进行测区踏勘,了解测区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各方面情况。 3.6.3技术设计 按CH/T1004的规定编写技术设计书。 3.6.4仪器检查、校正 作业使用的各种仪器、器材应进行检查校正,并在检校合格的有效期内。 4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4.1像片控制点选点条件 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a)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 b)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 c)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18cruxl8cm像幅)或1.5cm(23cm×23cm像幅),综合 2 GB/T7931—2008 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 d)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大于1ram; e)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18cm×18ClTI像幅)或 4.5cm(23cmX23cm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 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lcm, 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f)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 4.2全野外布点 4.2.1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当成图比例尺不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在每隔号像片测绘区域的四个角上各布设一个平高点,在 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作检查(见图1,图1~图7中:o平高点、口像主点、·高程点)。成图比例 尺大于航摄比例尺四倍时,应加布控制点。 图1 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图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4.2.2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a)立体测图或微分纠正时,每一个立体像对应布设四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大于航摄比例尺 四倍时,应在像主点附近布设一个平高点(见图2); b) 当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由内业加密完成,高程部分由全野外施测时,图2中的平高控制点可改为 高程控制点。 4.2.3点位在像片上位置的要求 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除4.1规定外,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点位离开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应大于1cm,困难时个别点可不大于1.5cm; b)一张像片(两个立体像对)覆盖一幅图时,四个基本纠正点,或定向点,应选在尽量靠近图廓点 与图廓线的位置上,离图廓点与图廓线应在1cm以内。 4.3航线网布点 航线网布点的要求如下; a)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每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见图3); 3 国 GB/T7931—2008 @ @ @ @ @ @ @ @ @ 图3航线网布点 b)首末端点间隔的基线数参见附录A; c)航线首末端上下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不 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 d)航线中间两控制点应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线上;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一条基线左右,其中一个宜 在中线上;应尽量避免两控制点同时向中线同侧偏离,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应超过一条基线。 4,4区域网布点 区域网布点时要求; a) 区域网内不应包括有像片重叠不符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不应包括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 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 b)平面刚和平高网的航线跨度、控制点间基线数不应超过表2规定;1: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 平高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1;1000、1:2000地形图平地高程点应采用全野外布点; 表2 区域网航线数和控制点间基线数 比例尺 航线数 平高控制点问基线数 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 1 o 500 4~5 4~5 5~6 I:1000 4~6 6~7 6~10 1:2000 2~4 2~4 4~6 4 c) 区域网的控制点可根据下列情况布设 1)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面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布设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见图4、图5所示 图4区域网布点方法1 图5区域网布点方法2 2)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高程控制点跨度在 1:2000成图时,航线方向应间隔4~6条基线(见图6,图中高程点符号适用于图6和图 7);l:500、1:1000成图的定向点高程宜采用全野外布点,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应为 2~4条基线; GB/T7931—2008 凰6区域网布点方法3 3)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 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见图7所示。 图7区域网布点方法4 d) 区域网布点时,控制点在像片上和航线内的具体点位要求与航线网布点要求相同。 4.5特殊情况的布点 4.5.1 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 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不能满足公用要求时, 应分别布点。 4.5,2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航向重叠度小于53%,存在航摄漏洞时,应分别布点,漏洞处应采用平板仪测图方法补测。 4.5.3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 旁向重叠部分小于15%的重叠度时,应分别布点。重叠部分大于lC1'33,影像清晰,范围内无重要地 物,可在重叠部分内加测2~3个高程点;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crfl,重叠不足部分应采用平板仪测 图方法补测。 4.5.4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 点位落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点位落水(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落水 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 b)像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 野外布点; c)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在离开方位线4cYn(23cmx23cm像幅)或2.5cm (18cm×18C1TI像幅)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 4.5.5水滨和岛屿的布点 水滨和岛屿地区,应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超过控制点连线1C133以 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可采用平板仪测图方 法进行补测。 5基础控制点测量 5.1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 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 5 GB/T7931—2008 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对于采用独立坐标系的小测区,也 可布设5”级小三角网和导线网作为像片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 5.2 5”级平面控制测量 5.2.1小三角测量 5.2.1.1布设形式 小三角点布设应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采用插网(锁)、插点等方法实施。小三角点可作为独立坐标 系中的基础控制,独立地构成线形锁、三角网等。网中的量边工作均可采用相应精度的光电测距仪 完成。 5.2.1.2测量精度及规格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角点的测量精度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 水平角测回数 (”) 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相对中误差 DJ2 DJ6 s 1/40000 1/20000 3 6 5.2.1.3线形锁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状,锁内各三角形边长应尽量相等。求距角不应小于40。,困难时不应小于30。, 锁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B)总和值应小于85。有条件时,线形锁 应加测检查角。三角形平均边长,1:500测图为0.5km,1:1000测图为1km,l:2000测图为 2km。 5.2.1.4插网及插点 插网应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点的交会角 应不小于30。,交会的平均边长1:1000测图时宜为1.5km,最大不超过2km,1:2000测图时宜为 3km,最大不超过4km。插网及插点各边应尽量对向观测。 5.2.2光电测距导线测量 5.2.2.1布设形式 光电测距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结点导线或导线网。导线的路线在等级点之间、等级点与结点之 间、结点与结点之间应布设成直伸状。导线相邻边宜相等。 5.2.2.2主要技术要求 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4。 表4光电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测角中误差 图上平均边长 导线全长 方位角闭合差 水平角测回数 C) 边数 相对闭合差 C) DJ2 DJ6 1000 8 1/20ooo 5 500 12 1/15ooo 10打 2 6 300 18 1/14000 注:n为转折角个数。 5.2.2.3结点允许边数 结点至起始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4中规定边数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允许边数为表4中 规定边数的0.5倍。 5.2.2.4作业要求 光电测距导线的作业要求如下: 6 GB/T7931—2008 a) 光电测距仪的标称精度为1km的测距中误差不应大于lOTrim; b) 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 c)在测距过程中,遇到大气湍流影响严重时,应停止观测; d)斜距测回数不应少于二测回,一测回最少应读两次数,两次读数较差小于1cm时,取平均值作 为该测回值; e)斜距单程测回间较差不应大于15mm; f) 每边应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应读至1℃,气压应读至1mm汞高; g) 一般采用三联脚架法施测; h) 每次使用以前,应根据需要及仪器的实际情况,对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验。 5.2.3选点和埋石 应按照技术设计书所规定的具体布设方案进行。点位确定以后可根据需要埋石,一般不造标。点 名可按测区排列顺序编号,也可采用附近的地理名称。标石埋设规格见附录C。 5.2.4水平角观测 5.2.4.1基本要求 水平角观测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大于 3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方向数大于7个时,应分组观测,每组应采用共同的起始方 向。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 5.2.4,2观测限差 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5。 表5水平角观测限差 单位为秒 限 差 DJz DJ6 半测回归零差 12 24 2C变动范围 18 36 各测回同一方向的较差 12 24 三角形闭合差 】S 15 5.2.4.3重测条件 观测结果中2C的变动范围或测回差超限时,可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归零 差、起始方向的2C变动范围超限或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重测测 回数超过总铡回数1/2或因闭合差超限而重测时,该测站应全部重测。 5.2.4.4归心改正 测站点、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归心改 正。测定归心元素时,偏心距应量至毫米,偏心角应量至15’。三个方向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或两个 方向两次投影示误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不应大于5mm。 5.2.4.5平差计算取位 平差计算取位的要求见表6。 表6平差计算的取位 观测方向值 各项改正数 对数或函数 坐标计算 最后坐标值 坐标方位角 (”) (”) 位 (”) · 1 6 o 01 o.1 1 5.2.4.6限差检验 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验 7 GB/T7931—2008 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公式(2)计算。 优日一± 式中: m日——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广i———————一 √蚤(wtⅣ。/3n w一一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 n——三角形个数。 b)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公式(3)计算。 m8一土 厂i—————————一 √蚤(昂∥n;m 式中: 优口一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却——计算^的测站数; n——附合导线和(或)闭合环的个数。 c)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公式(4)计算。 W方≤10×√n 式中: wi——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 n——传递方位角个数; (2) (3) (4) d)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公式(5)计算。 压『_ Wm≤10×./∑dt8t ⋯⋯⋯⋯⋯⋯⋯一(5) V:一l 式中: w限——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 d——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 n——传递方位角个数。 5.3高程控制测量 5.3.1等外水准测量 等外水准测量要求如下: a)作为基础控制测量的等外水准路线,应起闭于国家等级水准点; b)等外水准测量采用单程观测法,支线水准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的方法施测; c)等外水准测量的施测精度按表7的规定;当平地、丘陵地采用lm以上基本等高距测图时,路 线总长可适当放长; 表7等外水准测量的精度 路线全长 附合路线或闭合 仪器至标尺距离 地形类别 路线高程闭合差 附合 单结点 支线 平地、丘陵地 12 9 3 31,/C 100 山地 20 15 6 45厄 注:L为路线长(kin),小于1km接1km计。 d) 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工作应间歇在固定的标志上。当不可能时,应间歇在打入地下的三个木 桩上;两间歇点间歇前后的高差之差不大于6mm,可以继续往前观测; e)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不应超过表8的规定。 表8等外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 GB/T7931—2008 l同一标尺读数之差 两读数高差之差 一站之前后视距差 前后视距差总和 视线最低高度 一 1Ttm 122 t 6 20 100 O.2 5.3.2三角高程导线测量 三角高程导线测量要求如下: a) 三角高程导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 点或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 b)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精度及规格要求见表9。 c) 以结点形式敷设导线,按5.2.2.3的要求。 d)各方向观测时的照准位置应记在手簿中;由不同方向观测同一点时应照准同一位置,遇到特 殊情况,可另选择照准位置,应在手簿中图示说明。 e)觇标高和仪器高应用钢尺量测二次,读至5111121,较差不应大于1cm,高标时较差不应大于 2 C1TI。 f)垂直角的观测宜在目标清晰、大气稳定时进行;方向数较多时可分组进行观测;通视条件较差 时,可分别对每一方向进行连续观测。 表9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精度与规格 边数 路线全长高 往返测高 垂直角测回数 各测回垂直角较 平均边长 差及同一测站指 程闭合差 差较差 (中丝法) 1m等高距 2m等高距 标差较差(”) DJ2 DJ5 DJ2 DJ6 O.5 30 40 。.。5 1 0 15 30 √耋耶。 0.1S 2 4 15 25 2 0 4 15 注:S为边长(kin),小于1km按1km计。”为边数。 5.3.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要求如下: a)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代替等外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应起闭于国家四等以上水准点或 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 b)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单独施测,也可与光电测距导线同时施测。 c)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施测技术要求见表10。 表10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施测技术要求 垂直角 各测回垂直角较 路线全长高 往返测 平均边长 边 数 测回数 差及同一方 程闭合差 高差较差 (中丝法) 向指标差较差(”) 0.5m等高距 1.0m等高距 2.0m等高距 DJz DJB DJ2 D16 300 18 40 60 24再 500 12 20 30 30历 0.2S 2 4 15 25 1000 8 20 70打 注1:S为边长(kin)。 注2:n为边数。 9 GB/T7931—2008 d)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除了应按5.2.2.4的要求完成测距工作以外,还应满足以下作业要求 1)垂直角应直返觇; 2)视线宜选在地面覆盖物相同的地段,避免通过热体上空,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m以上; 3) 仪器高和觇标高应量至毫米; 4) 使用DJs仪器测定天顶距(或垂直角)时,应首先测定垂直度盘偏心,在观测结果中加以改正。 6像片控制点测量 6.1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的1/5。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邻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 6.2像片控制点的判刺和整饰 6.2,1像片控制点的判刺 6.2.1.1野外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 6.2.1.2平面控制点的实地判点精度为图上0.1mul,点位目标应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上,宜选 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像小于0.21xlm的点状地物中心。弧形地物及 阴影等不应选作点位目标。 6.2.1.3高程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6.2.1.4平高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在点位目标难以 保证室内判点精度的地区,航摄前应铺设地面标志(参见附录D)。 6.2.1.5控制点与基准面在不同平面时,应标注比高,量注至0.1m;当点位周围不等高时,应标注比 高量注的位置。 6.2.2像片控制点的整饰 6.2.2.1三角点、埋石点、平高点或平面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以边长或直径为7mm的红色三角 形、正方形或圆形整饰;水准点或高程点的刺点片以直径7mm的绿色圆形整饰,水准点在圆内加绘不 相交的斜十字形。点名、点号及高程用红色分式注记,分子为点名或点号,分母为高程。像片正面整饰 格式见附录E。 6.2.2.2像片的反面应以相应的符号标出点位,注上点名或点号,应绘局部放大的详细点位略图,简要 说明刺点位置和比高、刺点者、检查者或对刺者,签名及日期。说明文字应简练、确切,点位图、说明、刺 iL三者应一致。像片反面整饰格式见附录F。 6.2.2.3控制像片仅整饰刺点片;航线问公用的点应在邻航线的主片上转标,并应注上点号和说明刺 在哪一片上。当借用相邻测区的像片控制点时,应转刺并按规定整饰,转刺的点应加注邻幅图号及原刺 点片号。 6.2.3像片控制点的编号 基础控制点使用原有编号。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 6.3像片控制点的平面测量 6.3.1导线 6.3.1.1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1的规定。 6.3.1.2钢尺量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2的规定。 6.3.1.3导线不应超过三次附合。 表11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路线全长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导线闭合差 距离往返 导线类别 地形类别 边数 闭合差 (图上)Inm 测较差(图上)mm DJz DJ6 (”) 平地、丘陵地 3500 12 1 2 24石 0.5 附合导线 山地、高山地 4500 15 l 2 24压 0.7 10 表11(续) GB/T7931—2008 路线全长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导线闭合差 距离往返 导线类别 地形类别 边数 闭合差 (图上)mm DJz DJ6 (”) (图上)mm 弼较差 支导线 900 3 1 2 3(d+bD) 注:”——转折角个数; n——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卜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mm/km); D——测距边长度(kin)。 表12钢尺量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导线全长(图上)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导线闭合差 距离往返 导线类别 边数 DJ2 DJ6 闭合差(”) (图上)mm 测较差 附合导线 1500 10 1 2 30√i 05 1/1000 支导线 400 3 1 2 1/1000 注:n为转折角个数。 6.3.2线形锁 线形锁的传距角一般不应小于30。。平地、丘陵地锁长不应超过图上l300mill,三角形个数不应超 过9个;山地、高山地锁长不应超过图上1500mm,三角形个数不应超过12个。线形锁不应超过二次 附合。 6.3.3交会法 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后方交会(a+口+C)不应在160。~200。之间,折叠图形(y—d)不应小 于20。。平地、丘陵地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600Fflm,山地、高山地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800mm。 前方、侧方、后方交会应采用=组图形计算。平地、丘陵地二组坐标之差不应超过图上0.2mm,山地、 高山地二组坐标之差不应超过图上0.3mm。 交会点从一级导线或一级锁点发展时,可再发展一次交会点;交会点的起算点全为基础控制点时, 交会边长可放至图上1000mm,山地、高山地可以再发展一次交会点。 6.3.4引点 本点至引点的距离应用钢尺丈量,不能用视距法测定,其长度不应超过图上100mm,距离应往返 丈量,两次丈量较差不应超过距离的1/1000。当距离用光电测距仪测定时,可放长至图上500FDI'n,应 进行二次独立观测,两次观测距离较差不应超过3(n+bD)。引点应在本点观测两个连接角,水平角应 观测一测回。高差测定中直返觇或两次观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 6.4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 6.4,1高程路线 高程路线不宜用闭合环。用闭合环时,起算点高程应确保元误,不能环套环。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 制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独立交会高程点进行施测。按结 点布设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闭点问路线长可为表13附合路线全长的3/4。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 导线、三角高程导线可交替使用。 6.4.2测图水准 测图水准用于高差不大的地区,应起闭于水准点、经水准联测的三角点或等外水准点。测图水准应 采用水准标尺单面一次读数,读记至厘米。水准仪的i角应不大于20”;观测时仪器宜安置在前后标尺 的中央;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不应超过200m。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 6.4.3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直返觇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04Sm(S以百米为单位, 11 GB/V7931—2008 300In以内按300m计算);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 6.4.4三角高程导线 三角高程导线用于山地和高山地,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直返觇高差较差应不大于0.04Sm(S以百 米为单位,300m以内按300m计算);路线全长和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 6.4.5独立交会高程点 独立交会高程点用于lm或2lyD.等高距的地区,采用三个单觇高程平均值,交会边长和高程较差 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 表13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的规定 附合路线全长 独立交会高程点 等高距 高程闭合差 光电测距 三角高 交会边长 高程较差 测图水准 高程导线 程导线 0.5 5 5 O.2 1 o 2:0 20 8 o.4 2 o.3 2.o(25) 30 20 O.8 2 o.5 6.5像片控制点的观测、记簿与计算 6.5.1水平角观测 6.5.1.1导线、线形锁、各种交会法的水平角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采用DJ6型经纬仪应观测二测回, 采用DJz型经纬仪应观测一测回,一次读数。 6.5.1.2三个方向观测时可不归零。方向多于10个时应分组观测,并应采用同一起始方向。重测方 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应全部重测。 6.5.1.3应注意仪器对中和觇标竖直。观测时宜照准根部。照准点偏心距大于测站至照准点距离的 I/Z0000时,应进行归心改正。光电测距导线宜采用三联脚架法。 6.5.2垂直角观测 6.5.2.1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独立交会高程点和引点的垂直角观测可采用中丝法二测 回,或三丝法一测回,一次读数。 6.5.2.2垂直角观测应在目标清晰、成像稳定时进行,应在手簿中注明照准位置。仪器高和觇标高应 量记至厘米。 6.5.3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限差 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限差不应大于表14的规定。 表14水平角和垂直角的观测限差 限差值(”) 类别 限差名称 ⅡIz DJ6 半测回归零差 】5 24 两个半测回同一方向较差 20 36 水平角观测 各测回同一方向较差 24 三角形闭合差 50 50 测回垂直角较差 24 24 垂直角观测 同一测站指标差较差 24 24 IZ GB/T7931—2008 6.5.4记簿 6.5.4.1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字迹应清晰、 整齐、美观,不能擦改或涂改,不应转抄复制。 6.5.4.2手簿各记事项目,每一测站或每一工作时间段的首末页应填写齐全。 6.5.4.3原始观测数据应以不改为原则,如有读错或记错,应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测站不能有两个相 关数字连环更改;同一距离、同一高差的往、返测或两次测量的相关数字不能连环更改。 6.5.4.4凡更正错误,均应将错误数字整齐划去,另记正确数字。凡划去的数字或划去的成果,均应注 明原因和重测结果所在的页数。废站也应划去并注明原因。 6.5.4.5补测和重测不应记在测错的手簿前面。 6.5.4.6引点距离和归心元素的测定,应记于手簿中距离记录表或记事用纸上。 6.5.5平面坐标和高程的计算 6.5.5.1计算前应全面、认真地检查观测手簿,仔细校对起算成果,避免差错。 6.5.5.2平面坐标计算应取至0.01m,高程计算应取至0.01m,距离应取至0.01m,角度应取至l”; 采用近似平差时,闭合差应以边长、转折角或测站数按比例进行配赋。 6.5.5.3计算应采用固定表格、电子计算器或计算机计算。采用计算机计算时,对数据及输入纸带,应 仔细核对。计算结束后,应对打印成果进行校验。 6.5.5.4使用单指标读值经纬仪,垂直度盘存在偏心差时,应进行偏心差的测定,在成果中加入改 正数。 7综合法测图 7.1适用地区 固定比例尺像片图测图适用于地形平坦地区。 7.2像片图质量的要求 7.2.1像片图影像应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无伤痕和污迹;像纸应粘贴牢固,底板平整。 7.2.2图廓大小与理论尺寸之差,边长不应大于0.2mm,对角线不应大于0.3mm。 7.2.3展绘的三角点、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与理论长度的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控制点至图廓点 的距离与理论长度的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 7.2.4图廓边像片影像的接边差一般不应大于1.2mm,个别最大处不能大于1.5mm。 7.2.5像片图应注明图号、像片号、纠正起始面的高程和相对航高,并刺出像底点的位置。 7.3测站点的布设要求 测站点的布设位置应满足测绘等高线、高程注记点和补测地物的要求,设站的密度应视实际作业需 要和最大视距而定。 7.4测站点的平面精度和测定方法 7.4.1 测站点平面位置中误差,相对最近野外平面控制点不应大于图上0.45mm。 7.4.2测站点平面位置可用以下方法测定: a)利用像片图上的各类控制点; b)利用像片图上的明显地物点:当明显地物点的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mm时,应先改正投 影差; c)控制点为起始点的图解交会: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150mm,交会角应在30。~150。之间;示 误三角形的边长不应大于0.5mm,检查点至检查方向的垂距不应大于0.3mm;1:500、 1:1000比例尺测图,不能使用图解后方交会; d)控制点为起始点的图解支导线:支导线允许边数为1条,支导线点宜用其他控制点作检查,技 术要求应符合表15的规定。 1 3 GB/T7931—2008 表15支导线法确定测站点平面位置的要求 等高距 最大边长 测图比例尺 边长测量方法 往返测平距较差 往返测高差较差 1 o 500 o.5 50 往返量距 1/300 I/s基本等高距 1:1ooo o.5 100 往返量距 1/300 1/3基本等高距 1:2ooo l 150 往返量距 1/loo 1/3基本等高距 7.5测站点的高程精度和测定方法 7.5.1测站点相对最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1/3基本等高距。 7,5.2测定测站点的高程可用以下方法测定: a)铡图水准:其技术要求按6.4.2的规定; b)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其技术要求按6,4.3的规定; c) 图解交会三角高程:起算点为测图水准以上的高程控制点,交会边长不应大于图上150mm,垂 直角观测一测回,由两个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或一个方向往返测的高差较差,见表15; d) 图解支导线三角高程:起算点应为测图水准以上的高程控制点,垂直角观测一测回,高差应往 返测定,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的规定。 7,6碎部测图 7.6.1 测站点对中偏差不应大于图上0.05ITIITI。 7.6.2应依据图上相距100mm以上的控制点或经投影差改正后的明显地物点标定图板方向,标板后 应用其他方向检查,测站点离检查方向的垂距不应大于图上0.4ITlIln_。 7.6.3垂直度盘指标差每天作业前应进行测定,1’以内可不改正。 7.6.4地物点和地形点视距(量距)最大长度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地物点和地形点视距(量距)最大长度 单位为米 地物点 地形点 测冒比例尺 等高距 视距 量距 视距 1:soo o.5 40 50 70 1:1OoO o.5 80 100 150 1:2ooo 1 150 250 7.6.5标尺应具有厘米分划,地物点视距应全丝读数,读记至0.1m。 7.6.6碎部点高程可用水准仪施测,点位应依据像片影像刺定。当影像的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mm 时,应改正投影差。 7.6.7碎部点可作高程注记点。高程点的注记,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注至厘米,基本等高距为 l ITl时应注至分米。图上允许少数地物点的高程与等高线的高程相矛盾。 7.7投影差改正和屋檐宽度的改正 7,7,1投影差改正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高山或低于纠正起始面的物体,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rilil,1时,应进行投影差改正; b) 供投影差改正用的高差,其量测误差不应大于0.5m; c) 改正投影差应以像底点为辐射中心; d)投影差改正方法参见附录G。 7.7.2屋檐宽度改正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图上房层轮廓线应以墙基为准,当屋檐宽度大于图上o.2mm时应加屋檐宽度改正; 14 b)屋檐宽度应量测至厘米。 7.8应补测的内容 像片图测图应补测下列内容: a)影像模糊地物; b)被影像或阴影遮盖的地物 c)航摄时的水淹、云影地段; d)不满幅的自由图边; e)新增地物。 8像片调绘 GB/T7931—2008 8.1像片调绘的基本要求 8.1.1 像片调绘应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式符号运用恰当。各种注记准确无误。 8.1.2应采用放大片调绘,放大倍数视地物复杂程度而定。调绘像片的比例尺,不宜小于成图比例尺 的1.5倍。 8.1.3调绘像片采用隔号像片,为使调绘面积界线避开复杂地形,个别可出现连号。全野外布点时调 绘面积界线应是像片控制点的连线;非全野外布点时调绘面积界线应是像片重叠部分的中线。如果偏 离,均不应大于控制像片上1cm。界线不宜分割重要工业设施和密集居民地,不宜顺沿线状地物和压 盖点状地物。界线统一规定右、下为直线,左、上为曲线,调绘面积不得产生漏洞。自由图边应谰绘出图 外6mm。调绘面积的划分及整饰要求见附录H。 8.1.4像片调绘可以采取先野外判读调查,后室内清绘的方法;也可采取先室内判读、清绘,后野外检 核和调查,再室内修改和补充清绘的方法。不论采取哪种方法,对像片上各种明显的、依比例尺表示的 地物,可只作性质、数量说明,其位置、形状应以内业立体模型为准,调绘片应分色清绘。 8.1.5影像模糊地物、被影像或阴影遮盖的地物,可在调绘像片上进行补调,补调方法可采用以明显地 物点为起始点的交会法或截距法,补调的地物应在调绘像片上标明与明显地物点相关的距离。需补调 的地物较多时,应把范围圈出并加注说明,待内业成图后再用平板仪补测。航摄后拆除的建筑物,应在 像片上用红色“×”划去,范围较大时应加说明。 8.1.6建筑物的投影差改正,采用全能法成图时应由内业处理。 8.1.7路堤、路堑、陡坎、斜坡、陡岸和梯田坎等,当其图上长度大于10mm和比高大于0.5m(2ITI等 高距图幅大于1m)时应表示;当比高大于1个等高距时应适当量注比高。比高小于3m时应量注至 o.1m,大于3m时应量注至整米。全能法成图时图上需要注记的比高,大于1m时可由内业测注,在 阴影遮盖的沟谷和隐蔽地区应由外业量注。 8.1.8按GB/T13923规定的要素类进行调查和注记。 8.2测量控制点 8.2.1三角点和埋石点在调绘片上不表示,由内业展绘。当三角点和埋石点设在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土 堆上时,应在调绘片上表示。 8.2.2国家等级水准点应准确调注。 8.3水系 8.3.1河流、湖泊、水库的水涯线应绘在摄影时的水位处,摄影时间为枯水期,可在实地刺出一常水位 点,由内业描绘水涯线;摄影时间为洪水期,应提供常水位高程,由外业实测水涯线及被淹地段的地物 地貌。 8.3.2池塘的水涯线应以摄影时的水位为准,当水位线与岸边线在图上的距离小于1mm时,水涯线 可绘在岸边线位置上。 8.3.3水渠、贮水池的水涯线应以坎沿为准。 lS GB/T7931—2008 8.3.4海岸线应按摄影时的影像描绘平均大潮高潮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 8.3.5高水界应按用图部门的需要表示。 8.3.6潮汐川受潮流影响地段的水涯线应按海岸线符号表示。 8.3.7河流、沟渠在图上宽度大于0.5IDlTI的应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0.5Dim的应用单线表示。 8.3.8水渠应测注渠边和渠底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和坡脚高程。时令河应测注河床高程。泉、井应 测注出水口或井台高程,根据需要注记井台至水面的深度。河流、湖泊水位点高程可视用图需要测定。 以上高程由全能法成图时,应由内业测注。 8.3.9岸坡比较陡峻、坡度在70。以上的陡岸应区分石质与土质。陡岸下缘与水涯线间的河滩宽度大 于图上2mm时,应测绘等高线并绘出相应的土质、植被符号。 8.3.10干出滩或海滩(海岸线与低潮界之间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的潮浸地带),调绘时应按 图式规定符号表示,干出滩的宽度在图上小于3ITlrfl时可不表示。 8.3.11干出滩及浅海部分应测注水深和等深线。全能法成图时,浅海部分的水深由外业施测,也可根 据海图由内业编绘。浅海部分应测范围以海岸带地形图满幅为准。 8.3.12当地平均海水面可根据用图需要表示,并加注“平均海水面”。 8.4居民地及设施 8.4.1居民地调绘要求如下: a)描绘房屋应以墙基为准。当屋檐宽度大于图上0.2mm时,应在像片的相应处注明实测宽度 (量注至厘米),供内业进行屋檐宽度改正; b)1:500、1:1000成图时,房屋应注建筑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和层数;房屋不宜综合,应逐个调绘,J临时性的建 筑物可舍去;1:2000成图时,房屋可不注建筑材料,只注房屋层数;房屋可适当综合取舍,宽 度在1m以下的次要巷道可不表示;图上6miD_2以下的天井、庭院可进行综合; c)房屋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8.4.2独立地物调绘要求如下: a)作为定位主要依据的独立地物,能依比例尺表示的应绘外轮廓、填绘符号;不能依比例尺表示 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和定位线; b)地下建筑物可不表示,其出入口和天窗应表示; c)实地的建筑物、构筑物,图式中无相应规定符号,也不便归类表示,可实地调绘该要素的地面几 何图形,加注专名。 8.4.3围墙调绘要求如下: 围墙在1:,500、1:1000图上依比例尺表示,图上宽度小于0.5mm时,不依比例尺表示。 1:2000成图的围墙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8.5交通 8.5.1调绘道路应要求位置准确、等级分明,线段曲直和交叉位置的形式反映应真实,与其他地形要素 的关系应明确,注记应齐全。 8.5.2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公路进入城区时,公路符号应以街道线代替。 城区街道中应将固定性的安全岛、人行道、绿化带和街心花园绘出。 8.5.3铁路、公路、简易公路、大车路和城区主要街道的中心,在图上每隔10cm~15cnq_应测注高程注 记点,主要道路交叉口及转折处也应测注高程(全能法成图由内业测注)。 8.5.4双线表示的道路,边线不明显时,应调注路宽和路的一条边至明显地物点的距离,量至分米,注 记在相应位置处。 8.6管线 8.6.1永久性的电力线、通讯线应表示。电杆、铁塔应按实际位置绘出。同一杆上架有多种线路时,应 表示其中主要的线路。 1 6 GB/T7931—2008 8.6.2电力线分为输电线和配电线。输电线路为高压线,配电线路一般为低压线。 8.6.3地面及架空管线应表示,并注记输送物质;地下管线不表示,但其人口处和检修井一般需表示。 8.7境界 8.7.1调绘境界应在实地进行,并经慎重调查,多方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绘于图上。 8.7.2国界的调绘要求如下: a) 国界应根据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会同边防人员一起经实地踏勘后, 按实地位置不问断地精确绘出。 b) 国界上的界标(界桩、界碑)应按坐标值展绘图上,注明编号。无坐标的界标应测出坐标。界 标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测注高程。坐标和高程精度的要求应与控制点相同。同号双立或三 立的界标同时表示有困难时,可用空心小圆圈按实地相对位置关系绘出,并应注出各自的 编号。 c) 国界线上的各种注记不得压盖国界符号,并应注在本国界内。 8.7.3国内各级境界的调绘要求如下: a)县(区)级以上境界应绘出,乡(镇)级境界、国营农(林、牧)场界应按用图需要调绘; b) 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应绘高级境界符号,应同时注出各级名称; c) 自然保护区界线,调绘时应调查核实,准确描绘; d)山区沿自然地形分界时,应将境界准确绘于地性线上。 8.8地貌 8.8.1 不能用等高线反映的天然或人工地貌要素,应按图式规定调绘于像片上。 8.8.2密集的居民地内不宜绘等高线,应以高程注记点表示地形。当高程注记与比高注记不易区分 时,应在比高数字前加“+”号。 8.8.3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坡度在70。以上应表示为陡坎,70。以下应表示为斜坡。斜坡 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2ID.n2以陡坎表示。 8.8.4梯田坎坡顶与坡脚间的投影宽度在图上大于21TtITI时,应依比例尺表示。1:2000成图时梯田 坎过密,两坎间距在图上小于8ng_rfi时,可适当取舍。 8.8.5地裂缝按实地情况应分别用不依比例尺和依比例尺符号表示,适当量注裂缝深度。不依比例尺 表示的地裂缝还应适当量注裂缝宽度。 8.9植被与土质 8.9.1大面积成片分布的植被,调绘时可在像片内用红色文字作简注说明;整张调绘片如为同一类别 的植被或土质,可在片边加注统一说明。 8.9.2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要素符号(如道路、陡坎等)重合,或接近平行且间隔小于图上 2Inm时,地类界应省略不绘。当与境界、管线符号重合时,地类界符号应移位0.2ITlln绘出。 8.9.3树林、竹林、灌木林应量注摄影时的平均高度,供内业立体测图时改正树高和测绘等高线。当不 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平均树高时,应分别量注。密集的高草地段应调注平均草高。以上高度应量注至 分米。 8.10地理名称调绘 8.10.1地理名称注记调绘时应对居民地、市镇街巷、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农(林)场、大型文化体 育建筑、名胜古迹、山岭、沟谷、河流、湖泊、海港等名称,调查核实,正确注记。 8.10.2居民地应注出当地常用的自然名称。较大的居民地,应根据实地情况调注总名和分名,以不同 的字级注于像片上。水系、山脉等地理名称,应只调注远近知名的统一固定名称,名称不统一时,不宜注 记。地理注记名称与三角点、埋石点名称不一致时,以实地调查的名称为准注记。 8.10.3书写字
本文档为【GBT 7931-2008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0327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1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1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07-30
浏览量: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