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QMT6

QMT6

举报
开通vip

QMT62006《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供讨论非最终版)     西北大学地质系2006级硕士 纛 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有哪些主要内容?P2-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19世纪的科学方法进行哲学研讨的哲学著作。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一)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恩格斯经过对十九世纪的众多科学发现(主要由六项)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1)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表现和运动的规律性相统一的角度,可以把千姿百态...

QMT6
2006《自然辩证法》重点总结(供讨论非最终版)     西北大学地质系2006级硕士 纛 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有哪些主要内容?P2-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19世纪的科学方法进行哲学研讨的哲学著作。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一)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恩格斯经过对十九世纪的众多科学发现(主要由六项)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1)从运动的物质承担者、运动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和运动的规律性相统一的角度,可以把千姿百态的运动变化划分为若干种运动形式;(2)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着;(3)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4)按运动形式的复杂程度,恩格斯主张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含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做了概念性提升,从而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它启示人们应当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多样性,从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二)假说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假说方法被普遍应用,标志了19世纪科学研究的明显进步。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着一些假定和猜想,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因此,假说与实验的关系成了科学方法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恩格斯对此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见解:(1)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2)假说交由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3)假说相互排挤和迅速更替并不表明事物本质不可认识,而是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恩格斯关于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提升。 此外,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特别强调了:(1)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2)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恩格斯既把科学看成一种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由此出发研究与知识内容相关的自然观问题,以及与活动方式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也把科学看成一种与经济、文化、政治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由此出发又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社会价值问题,《自然辩证法》代表着19世纪崭新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它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世界观的基础,又是它的推广应用。 2、 20世纪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9-19 (一)自然哲学。把蕴含在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的科学思想作为研究的重点。相对论中的时空观问题、量子理论中的因果性问题、控制论中的目的性问题、信息论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一般系统论中的等级结构问题、自组织理论中的非线性和随机性问题等,都是20世纪自然哲学所关注的内容。其着眼点不是要阐明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而是阐明20世纪的科学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世界,这种观点在什么意义上是合理的以及是否需要补充和完善。并不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知识,而是关于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知识。 (二)科学哲学。各流派关注的问题大体相同:(1)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2)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3)科学理论的发现问题;(4)科学理论的解释评价问题;(5)科学理论的进步标志问题;(6)科学理论的社会承认问题。 (三)技术哲学。? 3、 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P20-30 科学技术哲学是在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视角,从整体上上讨论对科学技术进行统一哲学研究的相关问题的。它把科学和技术看成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活动体系、一种社会建制和社会现象,进而对它们进行整体性的哲学研究。主要研究范围为: (一)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自然观。科学技术哲学中所研究的自然观,既包括天然物,也包括自然物,并力图用同一的观点阐释它们的存在和演化。 (二)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活动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还包括大量的非认知因素。从认知以及认知与非认知相互影响视角上所形成的对科学技术活动的总体理解,称之为“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不涉及某种科学方法或技术方法的细节,而是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它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1)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是在什么背景下,什么领域中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活动结构?(2)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主要环节是什么,按什么原则进行评价和调节?(3)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成果形式有哪些,它们是借助什么工具采用什么方法获取的? (三)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科学技术观。价值论分析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1)科学技术究竟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效应,这些效应对社会进步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进行评估;(2)从价值评估出发,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采取什么态度,通过什么途径推动它的民展,又采取什么手段控制调节它的发展?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寻找出各种因素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立足于价值论分析而形成的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功能、以及社会调解的总体见解,被称为“科学技术观”。 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出,它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直接研究领域的哲学学科,属于领域哲学。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大进步,必然会引起科学技术哲学内容的变化,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特点。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科学技术背景下,科学技术哲学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4、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P48-50 伪科学区别于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性是指伪科学的不可检验性。伪科学的核心是一种由主观体验支撑起来的信念。具体来说,至少有三方面使它不具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品格:(1)伪科学极端蔑视现象知识的客观性地位;(2)伪科学无法科学的说明他所覆盖的现象知识,因为它提供不出科学所需要的规范,使观念知识合理的回归现象世界;(3)伪科学无法做出可供检验的预见。 (二)特设性是指伪科学解释力的贫乏性。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科学思想往往是直观、抽象、空洞的,所以往往企图通过对一巧合事件的分析来印证自己。(2)伪科学者热衷于各种异常现象。 (三)孤立性是指伪科学同科学背景的不相容性。 (四)神秘性是指伪科学的超自然属性。(1)伪科学实体具有超验性。伪科学喜欢用超自然的东西说明自然,本质上是超验的;(2)伪科学思维具有非理性;(3)伪科学表述形式具有非逻辑性。 (五)反规范性。是指伪科学者故意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1)他们反对普遍主义原则;(2)他们反对公有主义和利他主义原则;(3)他们反对理性主义原则。 伪科学与科学活动中的不成熟乃至失误根本不同。科学中的失误不仅允许,而且难免,它是走向科学真理的一种试探。而伪科学则是背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的倒行逆施。 5、 科学和技术的异同分析。P32-64 和科学一样,就其存在方式说,技术也是一种知识(以及体现这种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体系,就其发现过程说,技术也是一种活动(包括技术发明以及开发应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说,技术又是一种社会职业和社会建制。 (一)在知识体系上的异: (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知识,它把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3)知识的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正确与否);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有效与否)。 (4)与社会的相关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是B”或“由于A所以B”;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方法则出现B结果”。 (二)在活动体系上的异: (1)基本目标不同。科学研究活动以解释存在、预言未来为基本目标,技术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创造人工物。 (2)基本原则不同。科学活动总是以求真为基本原则;而技术活动要以求用为原则,达到对“善”的追求。 (3)基本矛盾不同。科学活动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其发生与发展的内部动力是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矛盾;而求用与求善原则决定了技术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三)在社会建制上的异: 当代科学已经成为一项国家事业,由于从事科学活动的社会成员空前增加,科学的社会经济功能日益突出,因此以科学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相辅相成的科学活动的社会机构,这些机构密切配合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技术发明或开发活动在职业化的科学共同体,又主要是由相对独立的群体及其组织进行的,这种社会组织的普遍形式就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们有一些区别于科学发现活动的特殊激励机制,例如技术专利、技术保密等。 6、 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是什么?P46-47 从一般意义上说,支配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精神原则有以下四点: (一)普遍主义。科学的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就是科学理论的客观基础性,即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假说不管其来源如何,都服从于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该标准是与观察和原先已经证实的知识一致的。 (二)公有主义。科学界承认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并被分配给社会全体成员,是全社会的共同财产。科学家对其发现拥有的唯一权利,就是获得科学共同体内部对其发现的承认和尊重。 (三)利他主义。科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仅仅在次要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四)理性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原则。科学家不应盲目接受任何东西,科学向包括潜在性在内的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每一方面的事实提出疑问。这种怀疑是借助经验的和逻辑的标准所进行的理性分析。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怀疑。 7、 大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P73-75 大科学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一)大科学是大规模社会建制划的科学,是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 (二)大科学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产物; (三)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大科学还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 8、 技术所创造的人工物都有哪些?实物性人工物与符号性人工物有什么区别?P94-102 人工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运用技术手段重组天然物所形成的人工制品。按人工物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类型,可将其区分为两个序列:一是用于满足物质需要的实物序列,它们构成社会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二是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符号序列,它们构成社会中的信息流。 实物人工物以其固有属性被直接使用为特点,虽然它们也往往具有表征和指代意义,但是组建它们的主要目的却是用用其固有属性满足社会的物质需要。人工物的实物序列可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还原资料三大类别。 符号人工物则以其指代意义被直接使用为特点,虽然符号载体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也同样有自身的实用意义,但作为符号使用后其自身的实用意义将退居次要地位。作为人工物的符号有语言、文字、图形、电码、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等。社会中的符号及生产、储存、传输符号的系统日益完善起来,它们构成了人工物的符号序列。 9、 系统的四种规定是什么?P116-121 系统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其包括着要素、结构、环境、功能四种规定。 (一)要素。从原则上说,凡事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都可以称为要素。但是,在一定分析水平上,要素特指构成系统的基本组元,而不进一步追溯这些组元又由哪些组分构成。要素总是带着特定属性进入系统的,要素分析的描述性特点表明,对要素而言重要的是其属性。只要能满足相应的属性,都可以成为系统的要素。 (二)结构。结构是要素之间各种关系的总称。这些关系既包括形式性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更包括实质性的交互作用关系。与之相应,系统的结构也包括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相互作用结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实现的。结构本质上是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方式。而交换只在有差异的情况下发生。因此,结构意味着差异、非平衡和对称破缺。 (三)环境。从原则上说,凡是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都是系统的环境。但在一般情况下,系统的环境指直接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诸因素。环境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稳定下来的。环境的这种作用相当于一种选择机制,使得特殊的环境中才会出现特有的系统(适者生存)。环境对系统的选择作用意味着控制系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控制环境。 (四)功能。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能。功能与要素有关,然而又不能简单还原为要素属性的叠加,要素是通过结构影响功能的。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功能是要素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结构对功能的承载并不具有单值对应的性质,某一种功能成为现实还取决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种结构可以承载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由许多结构实现。 10、 为什么说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环境?P121-123 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能。功能也是一种属性,但不是要素的属性,也不是某个部分的属性,而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属性。 功能与要素有关。要素的属性不同或数量不同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然而功能不能简单还原为要素属性的叠加,要素是通过结构影响功能的。同样数量或同样属性的要素,如果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它们所形成的系统功能将不会相同。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功能是要素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结构对功能的承载并不具有单值对应的性质,一种结构往往蕴含多种可能的功能,即环境向系统提供什么样的输入以及接受什么样的输出。究竟哪些功能成为现实还取决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构蕴含着功能的可能性,环境则把可能变为现实。与一种结构可以承载多种功能相应,一种功能也可以由许多结构实现。 上述分析表明,系统的功能既取决于要素及其结构,又取决于环境。从要素及其结构出发对功能做出解释,可以称为功能的内部解释,从环境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出发对功能做出解释,则可称为功能的外部解释。二者统一,功能才具有完整意义。系统分析的要求是把功能看成要素、结构、环境所共同决定的一种整体属性。 11、 为什么说相干性关系中才有新质突现?P122-128 相干性是指每个要素的活动分式不仅与自己相关,更与其他要素相关。“新质”通常由系统的功能刻画,由于这些功能区别于要素原有的属性,因而表示一种新规定性。“突现”是指新质随同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确立而同时出现。新质突现的外部条件由系统的环境提供,而内部根据则来自系统中的相干性关系。 相干性具有如下特点:(1)交互影响;(2)长程相关;(3)反馈调节。相干性的交互影响特点意味着要素之间相互约束,长程相关特点意味着要素之间协同一致,反馈调节特点则强化着约束和协同。它们交错重叠共同成为新质突现的内部根据。 (一)约束条件。交互影响就是交互限制,被影响方将按影响的性质和强度而调整活动方式,表现为活动自由度的减少和活动方式的定向化。 (二)协同一致。被约束限制了的大量要素,在长程相关中会表现出大范围的非线性协同一致,所有要素都按“统一指令”活动,成为一种有序的集体活动模式。 系统的特征不是可加性,而是相干性造成的新质突现。如果没有任何一种新质突现,系统概念将成为多余。如果刻画系统特征的新质消失,就意味着系统解体。 12、 系统的涨落与涨落的关系?P129-130 由于功能实现的外部环境不可能一成不变,也由于承载功能的内部结构不可能毫无变异,因而系统总是会处于来自内、外的干扰中。如果系统经不起任何干扰,那么,表征其总体性能的新质将会随时消失。只有在一定范围内能抗拒干扰而保持不变的功能,才是真正形成了的新质。这就使稳定与涨落成为系统中的一种矛盾关系。 稳定性是对涨落的不变性,即在涨落发生时系统新质相对应的状态是一去不复返,还是在一定范围内振荡或是保持不变。通常所说的涨落是指是指瞬时值对平均值(一种定态)的偏离,即表示与系统整体特征有所区别的新活动模式。一般而言除决定系统整体特征的那种相干性关系外,系统中其他自由度均以涨落形式表现出来。 定态对涨落的反应通常区分为三种情况:(1)涨落随时间而放大,定态一去不复返;(2)涨落随时间而衰减,定态能够复原;涨落在定态容许的范围内随时间而衰落,定态能够保持。与这三种反应方式对应的定态分别称为不稳定状态、渐进稳定状态和稳定状态。 不稳定状态经不起任何涨落,涨落总会随机出现,其存在没有保证;渐进稳定状态或稳定状态能在一定范围内收敛涨落或把涨落限制在许可范围内,由它们所表征的系统属于稳定系统。 13、 层级结构具有怎么的特点?P136-138 按西蒙的表述,层级结构“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我们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这种表述包括两个要点: (一)层级结构是由下而上逐级构成的结构。被选择作为最低层级的子系统一级一级构成高一层系统,低层系统必然是高层系统的构成部分,高层系统也只能以低层系统为存在基础,就每个层级看来,构成它的子系统是其结构性要素,而它所构成的止上层系统则是其环境条件。这样整个层级结构中将可区分出多级构成、多级环境和多级功能; (二)层级结构是层层相干、层层有新质突现的结构。每个层级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由此导致层级之间质的差异。随着每一层级的出现,总会有新质的突现和新功能的问世。相干性的存在,既使处于同一层级的子系统之间相互限制相互协同,也使由它们构成的上层系统成为可分析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通常不仅比它的下层系统,而且往往在结构上更简单。层级的增加往往以结构的简化为代价。 可以看出,层级结构的主要特点是,逐级构成所带来的逐级递进以及逐级相干所带来的逐级集约。这两个特点的实现都 依赖一种内部机制:层级结构中结合度逐级递减。 14、 什么是层级结构的结合度,结合度递减的意义?P138-140 层级结构是指由下而上逐级构成的结构;是层层相干、层层有新质突现的结构。 结合度泛指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势能、结合能、键全力、信息量等加以计量。在以交换物质、能量为主的相互作用中,空间上邻近的对象之间通常结合度较大;在以信息为主的相互作用中,结合度的大小不受空间临近程度的限制。 在层级结构中,各层级的结合度彼此不同,其一般趋势是,随着层级由低到高推进,结合度也由大而小递减。 结合度递减的存在论意义:结合度递减是层级结构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有结合度递减,下层子系统才会以单体稳定的方式发生相干性效应,从而造成上层系统的出现。结合度递减意味着上层系统稳定存在的范围较下层系统狭小。 结合度递减的进化论意义:结合度递减还为层级结构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方式。即使在高层系统解体的情况下,低层子系统的稳定性也不一定丧失,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子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出现构型变化过程中的稳定转变。 15、 层级结构中的信息流有什么特点?P141-145 (一)信息及其逐级集约。在层级结构中,由于低层子系的结合度较大,它们进入系统后依旧保持着其单体稳定性,子系之间相对微弱的联系仅能使各子系相互制约和协同,而不至从根本上改变每个子系的运演机理。因此,进入上层的信息是集约了的信息,是与整体有关的信息,而不包括那些仅与子系内部活动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逐级集约的方式,会使层级结构的内循环信息量变小。信息逐级集约意味着高层系统形成所需的信息条件较为宽松。只要物质、能量条件具备,底层子系聚合为高层系统的成功率会很高。 (二)信息逐级集约与行为逐级控制。信息的逐级集约意味着行为的逐级控制。每个子系在独立消除内部行为不确定性的同时,构成一个控制等级。子系之间不确定性的消除,则构成上一个控制等级。由于上一个控制等激进处理集约了的信息,因而其控制幅度不会很大,调解的复杂性也不会很多。控制方式通常区分为三种:集中控制、分散控制、递阶控制。 (三)信息逐级集约与问题逐级简化。信息逐级集约还提供了一种研究复杂系统的简化方法。两种简化:(1)把下层子系的特征简化为少许几个参量作为内部约束条件,而不必考虑这些子系的结构细节及其信息过程,通常称为“黑箱化”;(2)把上层系统的制约简化为外部环境条件,而不必考虑上层的结构细节和信息过程,这也是对复杂事物常用的方法。 16、 为什么说层级结构是进化速度快,成功机率高的结构形式? 类同15题。 17、 系统演化的两种分支是什么?P155-159 不可逆过程中的演化既可以导致有序程度的降低,也可以导致有序程度的提高。有序程度降低的不可逆过程构成演化的退化分支,有序程度提高的不可逆过程则构成演化的进化分支。有序程度的变化简称序变,用以表示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末态在组织性上的差异。用熵的增减来表示,可以分为下两个分支: (一)熵增分支。无论从什么样的初始条件出发,不可逆过程总是导致系统内部差异消失,对称性增多,直到有序结构解体成为热平衡状态,此时熵值最大。如果系统是封闭的,那么系统永远停留在熵最大状态上。经典力学称这种趋势为熵增原理。熵增原理中,不可逆过程到达熵最大状态后,系统将追溯不出其初始条件,从而被称为“无记忆”过程。这种过程中不可能有新的更有序结构产生。熵增原理只是描述了不可逆过程的一种趋势。 (二)熵减分支。在远离平衡条件下的不可逆过程会导致无序到有序、低序到高序的变化。在外界物质、能量大量输入时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条件下,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不仅会抵消内部不可逆过程带来的熵增,而且还规整无序,造成自凝聚、自组织的结果。这种有序程度提高的序变称为熵减分支。处于熵减分支上的不可逆过程不仅有演化历史,而且能回溯起初始条件,甚至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 18、 试述演化的根据和条件?P160-168 (一)演化的内部根据。根据是关于演化趋势和方向的内部规定。相互作用方式可以对目的性做出解释,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系统演化的根据是因为:(1)相互作用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是系统中动态过程得以进行的原因;(2)稳定了的相互作用方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原因;(3)相互作用中内含的要素结合方式是结构变换的依据,也是新结构得以出现的依据。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可分为线性相互作用和非线性相互作用两类。 (二)演化的外部条件。要使潜在的趋势成为现实,必须具备条件。重要的条件之一是从外部不断获得物质和能量,即系统是充分开放的。一般而言,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在系统内部存在着差异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外部条件的作用就在于恢复差异、保持差异乃至扩大差异,使系统中的宏观过程能够进行下去。外部条件是推动系统演化的一类动力。外部条件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调节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方式。只有充分的外部条件才能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从而使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发生。 (三)演化的诱因条件。亦称导因引起重大结果的微小原因称为诱因。显然不能用诱因来直接对结果进行解释,但可以寻找其放大的机制并与结果连结起来。引起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诱因就是涨落。涨落在系统演化中的三种作用:(1)触发系统失稳;(2)导引分支选择;(3)孕育新结构胚芽。 非平衡(结构)、非线性(功能)和涨落是系统演化中彼此关联的三大因素,错综复杂,很难隔离开来作单一分析,必须从它们的相互关联中获得对演化根据与条件的完整理解。 19、 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P205-207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并不是任何疑问都可以成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具有:历史性、指向性、可解性。其结构要素一般包括:问题域、求解目标、应答域、背景知识。 科学问题的构成意味着它在科学研究中可以起到双重作用:(1)问题的未知部分作为一类内部激励因素,驱动共同体去探索未知,解决问题;(2)问题的已知部分作为一类定向因素,导引共同体去进行创造性探索,把注意力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上,及早获得答案。前一种可以称为驱动作用,它提供的是动力刺激;后一种作用可称为导引作用,它提供选择框架。实际上真正能够导致科学发现的研究起点,是引入问题框架之后的观察研究和其他研究。科学的问题不仅是把先前获得的事实材料与已有理论北京组织起来的一种认识形势,也是获取新事实材料和新理论的研究起点。 20、 观察渗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15-217 理论对观察、实验、模拟等感性物质活动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如下环节: (一)理论帮助选择观察实验对象,使之具有典型性。 (二)理论帮助选择测量系统,使之具有对主、客体的适应性。 (三)理论帮助处理观察实验结果,使之具有确定的理解。 当然,观察渗透理论并不意味着观察不具有客观性,更不意味着观察只是主观行为,而只是意味着观察需借助正确理论的导引才能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对象。 21、 实验验证和逻辑判定有什么不同?P197-199 对科学发现进行验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逻辑判定和实验验证。 逻辑判定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来判断发现的真假,具有前验性质。其主要内容为:做出发现的过程是否违反逻辑;发现中是否蕴含着逻辑悖论;推论过程中是否出现与已确认的事实或理论有明显逻辑矛盾的环节。逻辑判定的方法主要是逻辑方法,如归谬法、反证法、选言推理等。 实验验证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经验事实,用以和科学发现进行对照,以差别发现的真伪。事实发现多用重演、复核、观测等方法进行,属直接验证;概念、理论的发现,则需经验对照,属间接验证。 逻辑判定是在逻辑可能世界中分析问题的,它可以把那些违反逻辑的命题排除掉,而把合乎逻辑的命题保留下来;实验验证则是在现实可能世界中分析问题的,它不仅能排除违反逻辑的命题,而且能排除那些虽合乎逻辑但违背物理规律,或虽合乎物理规律但现实条件不具备的命题。逻辑判定可以充分判定一个命题为假,但不足以肯定一个命题为真,即逻辑判定为真而实验验证为假则视之为假命题。此乃实验验证的排他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实验可能包含误差,理论的精确性可以作为其有效的辅助。 逻辑判定与实验验证是相互补充的两种验证方式。实验验证所具有的排他性优点使之成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而逻辑判定所具有的普遍性优点则使之成为必要的辅助手段。 22、 科学假说的特点是什么?P229-231 严格说来,凡事基于一定科学 事实并有背景理论支持的事实预言、概念假定、定律假定、理论假定,均可称为假说。所有这些假说的共同点是:都有已确认的事实作为基础;都获得了相关的理论的支持;都包含一定的猜想性内容;都带有一定的试探性质。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一)有事实基础并获得背景理论的支持,表明了它们的科学性。假说可以存在于科学之中,除非找到充分证据将其证伪,科学共同体不会拒斥这类假定和预言。 (二)猜想性内容和试探性质,又表明了它们的假定性,即对现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使之成为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过渡形式,需要不断发育完善,除非找到新的证据加以进一步确证,科学共同体不会把它们视之为规范。 完整形态的理论性假说就包括如下结构性要素:事实基础、本质性假定、预言预见、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在这些结构性要素中,事实基础是提出假说的基本依据,本质性假定是假说的核心,预言预见是由本质假定演绎出的未知事实,背景理论是假说中暗含的内容。 23、 科学事实获取的方式有哪些?P212-215 科学事实的重要性使获取科学事实成为科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一个具体研究过程来看,获取事实包括文献检索、同行调研等间接方法。而就整体来看,获取事实需在感性物质活动中进行。其主要方法是观察、实验和模拟。 (一)观察。观察方法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感知客观事物,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是(1)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感性活动;(2)观察不是被动、纯客观的感知,而是在感性和理性的渗透中进行的观察;(3)与实验相区别,观察是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或重复出现情况下进行的,被观察对象没有受到直接的变革作用和人为介入而呈现为自在状态;(4)与观察的目的性相联系,科学 观察力求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性、连续性。进行科学 观察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  (二)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有:(1)可控性,根本区别于观察方法之处;(2)精确性;(3)可重复性。科学 实验的结构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实验方法的作用:(1)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干扰;(2)强化研究对象;(3)规模小,周期短;(4)可模拟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即模拟。 (三)模拟。模拟方法亦称仿真,是以与研究对象有相似关系的模型为中介,通过对模型的实验研究将结果外推于原型的间接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的延伸。两个显著特点:(1)以模型为中介,模型既是替代原型的实验对象,又是研究原型的实验手段;(2)模拟方法的逻辑基础是类比推理。相似程度在模拟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模型对原型的代表程度以及模型实验结果可外推的限度。 24、 技术研究的特点是什么,技术和科学研究有什么不同?P244-257 技术研究在价值取向、市场属性和思维方式上有着与科学研究不同的特点: (一)技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技术功利。科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探索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用以解释存在和预言未来,以此向社会提供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满足研究者的未知欲和好奇心。虽然科学成果最终会导致生产应用,但科学家在做出发现的时候,并不过多考虑这种发现的实用目的。而技术研究在一开始就把实际应用作为目标,并根据对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估计来看待研究本身的价值。不论实际应用目的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明确应用目的总是技术研究的前提条件。这种前提条件的存在,使技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本质上属于实践性功利,技术是对“善”的追求,技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奉行功利原则。 (二)技术研究的市场属性:技术商品。科学研究不属于市场行为,也不由市场调节,原因在于,科学成果归全社会所有,任何人都有权无偿使用,不存在科学知识与其他产品交换的问题。虽然科学研究也应当关注市场中提出的问题,采集来自市场的信息,但科学是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研究成果中的相当大部分由某一部分人所有,需要应用这些技术的也是特定的人群,这种既存在社会分工又存在不同所有主体的状况,决定了技术与其他产品的交换会采取商品的形式借助于市场机制而进行。 (三)技术研究的思维特征:技术理性。科学研究中奉行理性原则,承认理性、崇拜理性和信仰理性。这种理性体现为世界可理解、可认识、可解释。而技术研究中的理性原则表现为实践中目的和手段的合理选择,有时被称为“目的理性”。技术家看待事物时,关注的是它对特定目的的可用性以及这种应用的有效性,从而使技术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以求用为中心。 25、 技术研究的基本环节是什么?P263-279 技术研究特点决定了其一般程序是:在响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技术目标;围绕技术目标进行原理构思和方案设计;进而对方案进行评价以投入研究试验。其大致过程见P264图4-1.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技术目标。技术目标是对技术功能要求的陈述,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定性陈述,即对技术项目拟达到的技术状态的概念描述;二是定量陈述,即把定性陈述的内容数量化为技术参数。技术目标一般具有层级结构,即总目标是由多级子目标协同后“突现”出来的。 (二)技术设计。技术发明的基本环节是设计及其评价。技术设计有如下特点:首先是目标导向;其次是条件制约;再次是知识和效果的综合性。技术设计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以及如何进行生产等。 (三)技术评价。技术评价贯穿于技术研究始终,技术评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评价主要包括研制者的自我评价,研究共同体的同行评价,直接使用者的用户评价;广义的技术评价又称技术评估,是一种社会评价。 26、 技术设计的思维策略:目的-手法分析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274-276 技术设计中所使用方法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对启发式搜索进行理论研究的一批认知科学家,提出了“目的—手段分析法”。其基本特点是:从确认目标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别出发,以存储系统中的知识为启发线索寻找消除差别的手段,经过对这些手段是否可能与可行的评价,将搜索过程延伸下去,直到找出当前可用的手段后,再编码为技术方案。其大致过程参见课本P276图4-4。在搜索过程中,上一层的手段即是下一层的目的,问题的逐级分解意味着目的-手段链的逐渐延伸。搜索过程的每一步包括三个基本环节:(1)确认问题与差别,即将总问题转换为顺序解决的子问题,形成问题网与差别阶梯;(2)操作运演,即进行推断找出消除差别的可能措施;(3)选择匹配,即对搜索结果进行评价,将合适策略编码为技术方案。 27、 技术发明的基本形式有哪些?P282-293 技术发明的核心在于构思一种新的技术原理,或创造一种技术原理的新的运用方式。由此决定技术发明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技术原理的发明。技术原理是指在技术发明创造过程中帮助人们将多种不同技术要素联结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系统的理论依据。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符合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能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变革或控制自然界的实践能力;二是体现着人类的某种技术目的,能使技术系统产生一定的效用。技术原理具有知识属性,是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应用的途径、方式和限制条件在理论上的揭示和表述,是实现技术目的的直接理论依据。 (二)技术物品和技术方法的发明。技术物品和技术发明,体现了技术实物形态和操作形态的发明。就实际运作意义上讲,它更有利于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技术物品是技术的实物载体,其实质是物化了的知识,主要在产品设计中实现;技术方法是技术的语言表达,其本质是程序性知识。主要在工艺设计中实现。 28、 什么是技术创新、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创新和知识创新?P298&老师课件 (一)技术创新。是一个典型的融科技和经济为一体的概念。是一个把新设想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和工艺的过程。或者更通俗地说,是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搞活经济,促使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也定义为: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由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 (二)制度创新。将制度与组织区分。制度指约束人们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组织被视为一个决策单位,它实施对于资源的控制。制度创新可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制度的生产过程。此过程中,实际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 包含组织的含义。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则被用来指:①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②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③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 (三)知识创新。如果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本质上视为综合运用已有的各种知识的过程,那么:所谓知识创新,指的是通过特定的认识活动(主要指实验性的R&D活动,同时也包括经验性的实践活动)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创新既涉及到提出新的判断或总结,也涉及到对旧的判断或总结的新认识和新提法。 (四)不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创新在广义上总是归结到:知识创新: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和创新人才储备;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实力与知识、人才储备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制度创新: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创造适宜的、高效的制度环境。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也就是要促进各种创新行为整合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系。一般地,技术创新居于中心地位;但不排除在知识存量或制度状况成为国家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时,知识创新或制度创新会成为在特定时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9、 技术创新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一般的经济活动的区别?P299-302 (一)技术创新活动与科学发现活动的分界: 科学发现活动本质上是提出假说以解释现象,通过实验以验证假说,建构科学理论的理性化的认知活动。其成果以信息形态、符号形态或理论形态存在。尽管科学成果最终会应用于社会实践,但并不直接以应用为目的,并不优先或直接考虑经济需要和效益。 技术创新活动一开始就必须考虑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以此为出发点形成创新项目。其本质上不是认知活动,而是通过应用科技成果来组建或改进技术系统,以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从而导致经济增长。 由此看来,技术创新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活动,而是利用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所进行的、以商业化为目的的技术-经济活动。 (二)技术创新活动与技术发明活动的分界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分是随着创新活动在现代企业中的制度化开始的。 本质上说,技术发明是以技术方案设计并对其技术上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主的活动,虽然它以应用为目标,但它并不是应用活动本身,而是导致新的应用活动的方案的信息处理和符号操作活动。 技术创新以技术发明活动的终点为其活动的起点,从众多的技术成果中选择部分成果构成创新项目,把这一部分成果从信息、符号形态转变为现实的技术系统或产品,再通过生产、销售等经济活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成果产品化、商品化的过程。 技术创新活动也可以包括科学发现活动和技术发明活动,但反过来科学发现活动和技术发明活动却不一定能延伸到创新活动。发明并不必然导致创新。 (三)技术创新活动与一般经济活动的分界 一般经济活动是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三者之间构成的产、供、销交换活动,是在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现有产品在价格上边际变化的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活动,它通过资本和劳务投入比例的变化来提高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活动,是一种静态效率。 技术不是一般性的活动,而是立足于技术进步以改变生产函数来提高“动态”效率的开创性的技术-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竞争与一般经济活动立足于价格变动的竞争不同,它是通过新产品的开发和原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改进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开创性竞争。由于这种面向未来的开创性活动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多有不确定性,因而比一般经济活动所承担的风险要大得多。 (四)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 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具有三个最一般的特征:(1)市场性;(2)创造性;(3)综合性。 30、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325-330 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主要探讨创新动力怎样形成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等问题,主要涉及创新动力结构、动力结构中的潜在冲突及动力形成条件等内容。 (一)技术创新的动力结构。形成技术创新的意愿冲动即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可分为两类:(1)由创新主体自身的需求所产生的创新动力,称内部动力。其又可分为内部主动力和内部被动力;(2)由外部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创新动力,称外部动力。 (二)动力结构中的潜在冲突。创新主体和创新动力的多元构成使动力结构中往往存在下列潜在冲突:(1)企业发展和追求当前利润之间的潜在冲突;(2)自由研究活动与企业控制下的规定研究活动之间的潜在冲突;(3)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4)销售部门与研究和发展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5)研究和发展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潜在冲突;(6)企业创新动力与环境动力之间的潜在冲突。 (三)创新动力的形成。在企业具有创新技术机会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创新动力的形成有赖于冲突的消除或缓解。只有在以下条件下创新动力才能形成:(1)预期某项创新带来的风险利润高于社会或同行业平均利润;(2)要在企业发展和当前利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3)给研究与发展部门一定的时间和经费进行自由研究;(4)协调研究和发展部门、生产部门、市场销售部门的关系,缓解和避免其之间的潜在冲突;(5)市场要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有利于企业创新动力的形成;(6)创新项目的选择应尽可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和各界的支持,使创新具有良好环境。 31、 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市场激励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342-344 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创新研究的核心问题。所谓激励是指运用产权、宏观政策、市场等力量、手段,以影响、推动创新活动。创新激励的方式可分为四种: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激励和政府激励。以下重点谈一下前两点。 (一)产权激励。产权是指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可分为有形资产产权与无形资产产权两种。产权的确定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因为确立产权关系的费用并不高,它使资产所有都与资产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关系,资产所有者因此成为资产能否增值的最直接的当事人。产权的法律性、持久性又使人们具有一种安全感。技术创新活动在这样一种制度氛围中会获得强大的激励。专利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对发明创新从产权角度出发进行激励的制度。 (二)市场激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较为成熟的市场,包含以下要素:交换规则、价格机制、市场主体法人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人们一般认为,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体系和相应的内存运作规律,发挥着提供信息、经济激励和决定收入分配的三大功能。从创新活动的角度年,市场的最大功能在于,市场通过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能够自发地培育创新、激励创新。此外,人们在利用市场保护创新方面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缩短创新研制时间、加强促销手段和售后服务等,这些在抵制他人模仿对创新者的侵扰上比专利更有效。市场自身确实能给创新者提供某种自然保护,为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 32、 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331-338 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决策机制。是从创新动机产生、创新思路形成到创新方案制定和最终通过创新方案经济技术评估的一整套战略选择过程。其核心问题,就是要从市场的消费与竞争需求出发,以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为指导,以企业的能力与储备为基础,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在企业行为中有机结合,创造出新产品或新工艺,以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三个主要决策:创新战略决策、研究与发展战略决策、技术创新项目决策。其实质在于,企业必须面对市场需求,寻求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适合本身条件的最佳结合方向、结合途径和结合方式。 (二)创新研究与发展(R&D)机制。一般包括三种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企业技术创新R&D既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必要依据,又是决策的延续,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利用企业可以利用的一切条件及外部科技力量,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用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投入少获利大的途径,从技术上为其投产进行准备以保证决策的实施和创新目标实现。其实质在于企业必须面对科技进步,企业可以采纳的最佳技术方案,以尽可能地缩小体现在产品和工艺中的本企业技术水平与当代车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创新实施机制。是创新方案通过主体帮中试之后的物化过程,也是把创新R&D成果变为企业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实施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为企业采用这种新技术创造的物质条件。其实质在于从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实现企业技术能力与创新技术要的适应和匹配。 (四)创新实现机制。是使企业通过种过积极的销售活动和售后服务,使自己的创新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占有、巩固并不断扩大市场,以实现获得经济效益目标的过程。创新实现过程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推向市场,以收回其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其实质在于企业必须面对用户,面对竞争,努力提高创新产品的市场信誉,使之被市场和用户接受。 (五)资源配置机制。在创新这样一种实践过程中资料来源及其配置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六)创新的评价与控制机制。主要功能是减少创新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确保创新的顺利运行,包括创新项目评价、研究与发展活动评价、实施与生产评价、销售评价、资源配置评价和创新与环境相互作用评价等。 (七)研究与开发部门、实施和生产部门、市场销售部门三者之间的协同机制。 (八)创新的自组织机制。 33、 科学的社会组织有哪些形式?P359-362 科学共同体作为具体的社会存在形式,可分为社会内存形式和社会外在形式两类情况。 (一)社会内存形式就是学派等形态,它由一些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保持密切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作为自己的带头人,一些有生命力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广泛的国际性; (二)社会外在形式就是学会和国家的、社会的科学研究组织机构等形态。其中学会是最为普遍、最为广泛的形式,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也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科学技术最强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在国家和社会企事业实体直接领导下的科研组织。另外,国际、国家或社会兴办的科研中心是一种新的有力的科学社会组织形式。 34、 由于社会承认分配不公,科学共同体具有怎样的结构?P364-366 社会承认是对科学家的奖赏,主要有形式:(1)职位的承认;(2)声望的承认。科学共同体的奖励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承认”的分配的不平衡,必然使共同体形成某种分层的现象,形成低层人数密集而越向上越稀少的金字塔结构。这种分层的金字塔人群结构不同于阶级那样靠财产多寡,也不同于政治体制那样靠权力大小,而是一种特殊的,靠“社会承认”分配的多少,凭学术“权威性”大小,形成的人群“金字塔”。科学共同体在社会运行中,还会出现“马太效应”,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 35、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382-384 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原理,已经揭示出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的本质。1988年,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规定性上再次肯定了科学技术本质上属于生产力范畴,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第一次从量的规定性上阐明了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第一位要素,从质和量的同一观点看,这意味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 (一)现代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因素,已不可逆转地日益成为第一位的增长因素。 (二)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幅度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 (三)现代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面貌的变化方面,日益成为长期、持久的第一位的推动力量。 (四)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资源,人无疑仍是决定意义的要素,其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主体的知识分子和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占劳动者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人力资源。 (五)在实践上,当代任何社会制度下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顺应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把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放在优先的第一的战略位置上,否则将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这一论断不但深入揭示了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也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科学技术的重大区别。为了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高科技领导时代潮流的作用,从现实意义上也可以说,高科技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36、 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哪些? (一)改善劳动对象(天然物---人工物); (二)改善劳动工具;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改善劳动组合; (五)改善资源配置;
本文档为【QMT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921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09
浏览量:63